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医药发展研究范文

中医药发展研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医药发展研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医药发展研究

第1篇:中医药发展研究范文

关键词:四川;中医药;养生旅游;发展策略

一、引言

养生旅游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墨西哥,以健身活动与医疗护理项目为特征,满足旅游者追求放松、平衡的生活状态和逃避工业城市化所带来的人口拥挤、环境污染等问题。我国的养生旅游始于2002年海南省三亚保健康复旅游和南宁中药养生旅游,最近成为国内旅游发展的热点。关于养生旅游,伯尔尼大学休闲旅游研究中心提出:“养生旅游是指以维护健康或促进健康为主要需求动机的空间移动活动所引起的各种关系和现象的总和。”夏威夷养生旅游组织提出:“以追求身体、感情、精神、灵魂平衡和谐为目的的旅游活动。”我国学者周刚(2008)提出,养生旅游是旅游活动的一种,是以养生为目的来选择景点,安排内容和进展,考虑节奏快慢的一种旅游活动。这里的养生是泛指优化人类生存环境,善化人类生命质量的一切内容。在世界养生旅游繁荣发展的同时,在差异化特色化与市场的认同原则的作用下,我国学者达成共识认为中国养生旅游的重点发展方向应该为中医药养生旅游。

关于中医药养生旅游,田广增(2005)认为中医药旅游是旅游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以中医药的深厚文化内涵、独特理论体系和内容为基础以各种医疗和健身方法、药材观赏、购买和使用为基本吸引物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旅游方式。张群(2006)认为作为生态旅游的分支之一的中医药旅游是一种探索性的以中医药为载体的旅游项目,集旅游与中医药为一体,是中医药的延伸和旅游业的扩展。张春丽(2009)对杭州中医养生旅游发展进行了分析。康保苓(2009)对浙江省疗养旅游的深度开发研究中提出中医药旅游的形式多样化。孟晓翠(2011)认为河北省发展养生旅游的重点在于结合中医药理论中的四季养生。笔者认为中医药养生旅游应以传统中医药养生学为依据,如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气一元论、天人感应、整体恒动观等,由温泉、森林、海滨、盆地、草原、民俗资源、医疗医药资源等构成吸引力载体。在借鉴相关的研究成果并研读相关中医养生基础著作后,总结在做《米易县健康养生产业规划》时的一些经验,笔者提出一些自己关于发展四川中医药养生旅游的看法。

二、中医药养生基础理论与旅游发展

1.以情制情理论与旅游

在中医基础理论中,当产生不良情绪时,可以根据情志之间存在五行生克制化规律,激发相应的情志来制约、克制、借以协调情志,恢复或重建精神平和的状态。金元时期的著名医家张子和在《儒门事亲》中阐述了这一方法:“悲可以制怒,以怆恻苦楚之言感之;喜可以制悲,以谑浪亵狎之言娱之;恐可以制喜,以恐惧死亡之言怖之;怒可以制思,以侮辱欺罔之事触之;思可以制恐,以虑彼志此之言奇之。凡此五者,必诡诈谲怪,无所不至,然后可以动人耳目,易人试听。”据此,我们了解到:喜伤心者,以恐胜之;思伤脾者,以怒胜之,悲伤肺者,以喜胜之;恐伤肾者,以思胜之;怒伤肝者,以悲胜之的原理。根据这些原理,我们在开发旅游产品时可以根据不同旅游者最近的情绪状况开发相应的旅游产品。比如思虑过度的游客,我们可以带他参观岳飞墓,了解秦桧与岳飞的故事让他产生怒气,又比如最近易怒的人,我们可以带它游览汨罗江,了解屈原的故事,产生一种悲伤的情绪,再比如最近高兴过度的游客,我们可以带他游览鬼屋或者参加蹦极、坐过山车等刺激娱乐,产生一种惊恐的情绪。这样,情绪的调整可以使游客恢复一种健康的状态。除此之外,由于不同情绪会对不同脏器有所伤害,根据不同游客的情绪,我们在搭配游客饮食的时候也可以有所注意。

2.四季养生理论与旅游

春季是万物推陈出新的季节,养生有很多注意。我们以《黄帝内经》为例。《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春三月,此为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容……以使志生,生而勿杀,杀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又说:“春三月……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披发缓行……以使志生……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这告诉我们在春季只能让情志生发,切不可扼杀,只能助其畅达,而不能剥夺,只能赏心怡情,绝不可抑制摧残,这样才符合“春生”之意。所以春天一定要心情舒畅,最大的忌讳是“怒”。《素问?脏气法时论》说:“肝主春……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这告诉我们春天在旅途中要稍微多吃辛辣或者甜味的食品,不宜吃酸的东西。中医理论推荐在空气清新的地方打球、跑步、放风筝等。除此以外,文中还告诉我们春天要晚睡早起,多沐浴阳光。并且春季阳气始生,乍暖还寒,《千金要方》告诉我们要“下厚上薄”,逐渐褪去衣物。

第2篇:中医药发展研究范文

中图分类号:R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09)09--0003--02

中医药学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历史和现实都证实其对人类的保健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由于时代和科学水平的限制,尽管它有系统的理论和丰富的诊治疾病的经验。但是,以今天的科学水平来审视衡量,就难免会有某些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问题。在医学科学快速发展的今天,如果中医药学仍墨守成规、踌躇不前,必将被科学时代的需要所摒弃。笔者认为,要继承发展中医药学,深入开展学术研究才是必由之路。中医药学的研究千头万绪、各有己见,但下列几方面是必不可少的。

1 诊察手段的现代化研究

中医传统的望、闻、问、切与现代医学的视、触、扣、听,虽然形式程序极为相似,但具体内容却有粗略模糊与详实清晰的差别。当然,这与形成时代的科学水平有关,不宜过于苛责。但近几十年来的客观事实证明,现代医学的诊察手段、检查方法层出不穷。特别是近二、三十年来影像诊断学的发展应用,更大大提高了现代医学的诊疗水平。反观中医的诊察手段似乎改变不大。尽管中医也进行了某些方面的探索。比如:利用红外热象仪进行面部望诊研究,利用脉象换能器、脉象自动辨别系统对中医脉象进行研究等。但均未取得令人满意或可用于指导临床的突破性成果。这里固然原因种种,但传统的认识手段的局限,可能是中医诊疗法难于创新的重要原因之一。在理论认识与实践需要尚难同步的情况下,借鉴现有的科学检测手段,借以改进或提高传统的中医诊断水平也未尝不可。要发展提高中医诊疗水平,必须采取多学科相互渗透的综合研究。否则,难于突破传统认识手段的局限。

2 治疗效果的机理研究

中医治病疗效卓著,这是勿需争辩的客观事实。但究其治病有效的内在机理,又往往难于给出统一合理的科学解释。尽管中医有阴虚、阳虚、气虚、血虚……的认识原则,也有养阴、温阳、补气、养血……的治疗方法。这些只是历代医家诊治疾病的规律和经验。它并非是建立在科学实验基础之上的生理、病理概念。因此,对于同一种疾病的同一病理阶段,不同的医生依据个人的不同认识,便可给出不同的病机解释。这恰恰是中医某些治病经验难于重复验证的症结所在。要想总结推广中医药的某些治疗经验,就必须深入开展中医药治病有效的内在机理研究。在肯定某些病或证利用中医药治疗确实有效的基础上,则应采用多学科,如药理、免疫、分子生物学等进行深入研究,借以阐明其疗效机制。尽管这是较高层次的探索研究,需要医疗单位与科研机构的密切协作。但这也是提高推广中医药治病经验的必由之路。

3 中药方剂的实验研究

近年来,在中药、方剂的药效成分、药理作用或剂型创新、新药应用方面,都有较为广泛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某些突破性的成果。诸如:发现了某些特效中草药,如治疗肺痈的野荞根、治疗黄疸的田基黄、治疗风湿的雷公藤和清风藤、降血脂的绞股蓝……;改革创新了某些新药剂型,如:免煎的中药“超微配方颗粒”,通窍止痛的冠心苏合丸、速效救心丸,治疗疟疾的青蒿素片,以及退热开窍的清开灵注射液,清热解毒的炎琥宁注射液,醒脑止痉的醒脑静注射液,养气固脱的参附注射液,治疗白血病的亚砷酸注射液……。此外,在探索发掘藏药、蒙药、彝药等少数民族医药方面也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果。然而,内容丰富的中草药宝库,尚有许多有待探索研究开发利用的方面。诸如: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等。如何使其系统化、科学化,形成与现代科学体系相近似的中药学理论体系;某药、某方对某病有治疗作用的真正机理是什么?……凡此种种,都有待于进一步深化探索。近来,有些专家学者提出,用现代的科学理论和方法深入研究中药的物质组成和结构,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治病功效以探索其作用机理。更有些专家学者设想将《本草纲目》利用现代科学语言改编成《本草组分资源库》,并提出“本草物质组计划”,计划在5年内,从总体上对500种左右的常用中医药方进行提炼、分解,彻底搞清这些配方的药理所在。这将为中医药研究开启新的思路。

4 中医理论的探索研究

中医基础理论是在中医经典《内经》所论的基础上,通过历代医家的不断补充完善而形成的一种具有时代特征的医学理论体系。其主要包括阴阳五行、藏象经络、气血津液、病因病机以及治疗法则等几个主要内容。由于中医理论的形成受到了认识手段的限制,在今天看来,中医的某些理论认识显得过于抽象模糊,不便于被今人所能理解和接受,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医药学术的发展和应用。因此,利用现代科学手段研究探索传统的中医药理论、拓展创新现代的中医药理论势在必行。在这方面曾有些医家做过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如近代的王清任、唐容川、张锡纯等。特别是近二、三十年来,一些精通熟谙中西医医学理论的医学大家们,利用现代的科学方法,对传统的中医药理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果。诸如:邝安、沈自尹等对肾及肾虚证的研究、中国中医研究院对脾虚证、血瘀证及活血化瘀法、通腑攻下法的研究、上海中医药大学对扶正祛瘀法治疗肝纤维化的研究等。也有些学者从客观角度,利用控制论、信息论、模糊数学等对中医的藏象和八纲辨证等进行了研究及探索……。诸如此类都从不同的侧面开启了中医理论研究的新局面。

上述几个方面,并非是孤立的,彼此之间相互联系。要阐释临床治疗及方药的作用机理,则必然会涉及中医理论研究,而中医理论、诊察方法的研究,又需要临床诊疗效果的检验和修正。总之,认真开展学术研究才是继承发展中医药学的必由之路。

目前,对于中医药学的研究,还有几个值得重视和反思的问题。

革旧创新,与时俱进:中医传统的论理方法,基本是以比附慨括、演绎推理的思维方式做为主要手段。尽管其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可靠的治疗效果做基础,但在在生命科学飞速发展的今天,中医原有的认识手段和方法,显然不能适应医学科学发展的需要。因此,中医药学的研究,既要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又要有革旧创新、与时俱进的科学精神。

专题探索,局部突破:中、西医是两种认识方法截然不同的医学理论体系,要想使二者达到认识统一实非易事。在目前的情况下,需要相关职能部门,组织有关临床和科研机构的知名专家学者,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专题研究。以期达到中、西医认识的局部统一、部分突破,勿急戒躁,立足长远。

中西互补,存而不论:中、西医诊疗手段虽有不同,但防治疾病保护人类身体健康的终极目标是一致的。中医舌诊及某些中药制剂已被现代医学所广泛应用。而新一代的中医精英们,更把现代的某些检测方法、诊疗手段视为临床所必需。这种中西医互补为我而用的做法应该提倡。至于何为中?何为西?则可存而不论。这在某种程度上,对于拓展和摸索中医药研究的思路也是大有裨益的。

第3篇:中医药发展研究范文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对于我们所来说,以人为本就是要调动全所职工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最大潜能,做到人尽其才。科技体制改革后,我所在职职工人数明显减少,人员素质明显提高,科研能力明显提升,承担课题数量明显增多,因此,充分调动每个职工的积极性,使其在自己的岗位上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已成为我所能否抓住机遇,充分发挥国家队作用的关键所在。只有不断为职工创造宽松的研究环境,做到人尽其才,才能充分发挥每个职工的最大潜能,才有可能有全所的创新发展。

以人为本,还要培养职工的责任心和自信心,倡导积极向上、求真务实、自觉奉献的精神。近年来,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迅速,国家对科技工作越来越重视,中医药科研工作也获得了空前的支持,科研经费大幅增长,但随之而来的是浮躁之风有所抬头。在这种形势下,如何保证科研质量,是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的关键环节。培养每位职工的责任心,树立对国家负责,对人民负责的理念,在本职岗位上,尽自己的能力,发展中医药信息事业,才能保证我们所能够承担历史所赋予的责任。尽管国家的经济条件有了快速的发展,尽管中医药科研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善,但我们依然面临着众多的困难,特别是我们所,我们要建立一个新的交叉学科,这个学科无论是在国家、医疗卫生,还是中医药发展中,均不是处于重要地位,因此,培养职工的自信心,倡导积极向上、求真务实、自觉奉献的精神,无论是对学科的发展,还是对事业的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以人为本,还要重视继续教育,不断提高在职人员的科研能力与综合水平;培养、引进一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改善人才结构。由于历史的原因,也由于学科的原因,我们所必须非常重视职工的继续教育,乃至终身教育。只有与时俱进,不断提高在职人员的科研能力与综合水平,才能保证我们所不至落后于时代,保证我们所始终发挥国家队的作用,保证我们所始终具有创新的活力,对学科和事业的发展始终具有引导作用。尽管我们所在科技体制改革后,人才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引进了一批硕士、博士研究生,也吸收了一些博士后人员,但这批新生力量还很难在短时间内成长为学术带头人,因此,引进一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对我们的发展非常重要。要研究如何创造条件吸收引进高水平人才。

以人为本,还要重视发挥老专家对我所学术发展的指导作用。老专家是我们所的宝贵财富,他们在我们所的发展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对我们的学科和事业有着深厚的感情、丰富的经验、智慧和知识,充分发挥老专家对我所学术发展的指导作用,是保证我们所连续发展,特别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

以人为本,还必须关心和努力改善职工生活与工作条件,丰富业余文化生活,增强全所的凝聚力。如前所述,国家的经济有了快速的发展,中医药科研经费大幅增长,但能够用于科研人员改善生活的经费并没有明显增长,因而造成了我所科研人员科研工作大幅增加,而待遇并没有明显提高,因此,关心和努力改善职工生活与工作条件,是保证科研人员积极性不断提高的重要基础。通过丰富职工业余文化生活,增强全所的凝聚力,也对不断提高职工积极性具有重要作用。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1、全面。对我们所来说,首先就是要在事业发展所涉及的各个方面,包括机制、体制、人才培养、基础建设、经费保障等各个方面都获得发展,其次学科涉及的各个领域,包括信息资源、数据建设与利用、情报研究、信息标准等领域都获得发展,再次在信息所重点发展的各个方面,包括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都获得发展。只有全面发展,我们所才能保持创新发展的活力。

2、协调。对我们所来说,首先就是要全面协调创新与支撑两个体系及各研究中心的关系,凝聚全所的力量,创造团结协作、宽厚包容、和谐发展的环境。内部团结是我们所稳定发展的基础,从历史上看,我们所的快速发展期都是出现在全所团结的时期,而一旦团结被破坏了,全所的发展就会延缓。内部团结是我们所协调发展的基础,而在内部团结中,领导班子的团结又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其次是要创造外部和谐的环境,我们所的发展离不开各级领导的支持和兄弟院所的帮助,只有外部和谐才能保证信息所顺利发展。再次,是要协调好行业领域的虚拟研究院发展,由于中医药信息领域中的各个单位规模相对较小,只靠一个单位很难承担和完成大的项目,因此凝聚行业领域力量,通过虚拟研究院的形式共同承担大项目是非常必要的。由于虚拟研究院的组成单位间没有行政关系,只是项目和目标的联系,因此协调就具有重要的意义,而虚拟研究院的协调发展又对中医药信息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4篇:中医药发展研究范文

关键词:  原发性肺癌; 疗效评价; 综述; 中医药

   

临床治疗肿瘤以肿瘤大小的变化作为疗效评价的主要指标,这也是WHO通用的评价方法。近年来,这一观念在逐渐改变,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已成为肿瘤临床治疗的终点目标之一,对患者生活质量评估成为目前临床疗效评价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治疗肿瘤在改善症状、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1]。建立符合中医临床特点的疗效评价体系迫在眉睫。已有学者在建立有效的中医疗效评价体系方面做了一些工作。

    本文从肿瘤大小、生存期与生存质量、症状改善与积分、生化免疫指标等几方面对肺癌临床疗效评价体系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1  肿瘤大小

    肿瘤的临床疗效评价历来都是以肿瘤大小的变化作为评价标准,肺癌的疗效评价也一样,目前一般用:WHO通用评价方法与RECIST评价方法[1~3]。

    二者按照治疗效果均分为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病灶稳定(SD)和疾病进展(PD)。CR指所有已知病灶消失并保持最少4周。WHO标准的PR指肿瘤双径乘积之和减少50%,并保持4周以上;RECIST标准指肿瘤最大单径之和减少30%,并保持4周以上。WHO标准定义PD为双径乘积之和增加25%或出现新病灶,RECIST标准指最大单径之和(LDs)增加20%或出现新病灶。所有其他病灶归为病情稳定SD。WHO标准的特点是以肿瘤的最长径与其最大垂直径的乘积来进行疗效评估;而RECIST标准的特点是采用肿瘤最大直径的变化率来进行疗效评估。RECIST标准是针对WHO标准存在很多问题,如肿瘤病灶有可测量、可评价和不可测量但可评价的差别,同一器官或多个器官中有多个病灶时,应测量的病灶数目也没有具体要求等,于2000年欧洲癌症研究与治疗协会(EORTC)、美同国立癌症研究所(NCI)及加拿大国立癌症研究所(NCI)提出的抗肿瘤药对实体肿瘤客观疗效评定的新标准。

    RECIST标准与WHO标准对CR的定义同,而对PR的定义虽有不同,但两种评价标准的反应率基本相同[3]。James等认为WHO标准可能过高地判定PD(双径乘积增加25%相当于肿瘤体积增加40%),从而使得某些病例丧失了治疗的机会,因此定义RECIST的PD标准为最大直径增加20%以上(双径增加20%相当于肿瘤体积增加73%),但该PD标准是否适用,需要长期大量的研究比较[2]。

    中医药治疗肿瘤的优势在于改善患者的症状、提高生存质量,而缩小病灶的优势可能并不明显。因此,在临床实际中,存在患者主观感觉与局部病灶大小不一致、病灶大小变化与生存期长短不一致以及带瘤生存等现象。国内外学者均意识到,现行疗效评价标准应进一步补充和完善[4]。所以,人们开始试图探索新的疗效评价方法。

2  生存期和生活质量

    延长生存期和改善生活质量应该是肿瘤患者就医的主要目的,也是医务人员研究的主要方向。研究者们将生存期、生存质量作为评价临床肺癌疗效的参考指标,做了大量的工作。

2.1  生存期生存期主要作为肿瘤远(中)期疗效观察及预后估计的指标,为一种非直接观察指标,是恶性肿瘤治疗的最终目的之一[5]。生存期的评价包括生存率、平均生存期、中位生存期等方面。它们都有各自不同但却相关的评价意义。不少文献以其作为疗效评价的一个方面[6,7]。

2.2  生活质量(又称生存质量)目前在国际上,对患者生活质量评估已成为临床疗效评价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Demierre等[8]提出:“当治愈仍不可确定时,应该开始治疗患者而不仅仅是肿瘤。”欧洲生活质量评估协调小组、美国食品及药物管理局健康相关生活质量工作组、国际药物经济与疗效研究协会、国际生活质量研究协会共同组成的筹委会提出,临床疗效评估应包括以下4个方面内容:临床人员报告成果,生理报告成果,照顾者报告成果和患者报告成果[9]。其中生活质量属于患者报告成果的重要内容[4]。国内外常用于肺癌的生存质量测定量表主要有以下几种。

2.2.1  行为状态量表(Karnofsky Performance Status,KPS)KPS是Karnofsky于1948年开发的最早应用生活自理能力及活动情况来评估肺癌患者预后和选择治疗方法的量表。其每个项目分为10个等级,评分范围为0~100分,由医务人员根据病情变化对病人进行评估。因其不包括病人的主观感受,又缺少心理状态及社会状态方面的内容,故严格来讲,只能算是生存质量的一部分。国内大部分的研究仍使用此表作为生存质量评价的指标。一般治疗后评分增高大于等于10分者为升高,减少大于等于10分者为降低,增高或减少不足10分者为稳定[10]。

2.2.2  简明健康状况调查表(medical outcomes study short form 36,MOS SF-36)由美国医学结局研究组(Medical Outcome Study,MOS)研制的简明健康状况调查表。它包括11项共36个问题,分为生理功能(PF)、躯体角色(RP)、身体疼痛(BP) 、总体健康(GH)、活力(VT)、社会功能(SF)、情感角色(RE)和心理健康(MH)8个方面。它是一个普适性量表,但也有学者将其应用于肺癌领域,以观察不同治疗方案对病人生存质量的影响[11]。

第5篇:中医药发展研究范文

【关键词】药学管理;基层医院;发展

【中图分类号】R197.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833-02

1 前言

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不断改革,医院药学管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市场经济新形势的发展需求。特别是基层医院发展中药学管理工作。所以,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对人才配备、管理模式等方面进行完善,对基层医院药学管理模式全面发展与改善,是医疗机构获得快速发展的必然趋势[1]。本文就药学管理在基层医院中快速发展的相关对策进行全面探讨,确保基层医院能够有着规范化、科学化的药学管理工作,对基层医院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实现起到推动的作用。

2 构建有着较高职业道德水平的药师工作者

2.1 重视培养药师职业道德的工作。相关部门应该通过激励、培训等方面的措施,确保药师药学服务理念、奉献精神得到有效提升。药剂科应该确保药师的工作有着积极、良好的环境,让药师明白自己工作成效与工作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与健康,确保药师对于自身的义务责任、道德使命能够主动承担。另外,药师在实际工作中还应该确保自身的业务素养得到明显提高。根据对临床药师岗位职责、职位等进行分析,构建健全的规章制度确保药师在实际工作中的素质得到有效提升。不仅能够通过规章制度对患者进行激励与培训,还能够通过规章制度做相关管理约束的工作。构建针对性的计划使药师在实际工作中的服务管理意识得到提高,临床药师在患者药物治疗过程中的药物疗效以及患者身体的各项指标应该给予重视,对临床药师工作的方式、目标等进行确定。

3 分析患者的临床用药处方

临床调配药剂以及临床医疗的工作中处方属于重要的书面凭证,处方在技术层面、经济层面、法律层面等均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生命安全、健康有着较大的影响。基层医院应该对自身具体的情况进行综合考虑,严格对待药物处方的治疗,深入分析使用药物的情况,对药物在患者治疗过程中会出现的相关问题全面分析,并且探讨相关解决措施。基层医院药学管理工作中,用药处方是否有着清晰的书写,对用药安全有着较大的影响,所以,药剂科应该对给准确发放药品提供保障。药学工作人员应该严格审核处方的格式以及书写内容,严格规定处方的清晰度、正确与否、齐全过程等方面,工作人员应该按照相关规定确定流程,并且给予签字,倘若更改处方,则应该要医生亲自签字方能改变,确保医疗工作人员对处方质量的意识有所提升,从根本上促进处方书写的品质与规范程度有所提高[2]。另外,因为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给予使用药物,药学临床工作人员应该合理的指导患者的临床用药。

4 重视临床使用药物出现的不良反应

药学工作人员应该对临床药物应用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给予重视,加强分析以及收集药物方面的信息,并以报告的形式汇报药物信息。倘若药物使用过程中出现医疗事故、意外、差错等情况,则应该对相关教训、经验进行总结,合理的汇总患者的临床治疗中使用的药物。应该有效的收集患者使用药物时出现的不良反应,深入分析相关因素,并且对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是否因为药物所致进行核实,将所分析的报告通过相关流程、反应级别做上报处理。如果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等事故是因为个人原因造成的,则应该将导致问题的原因找到,确保医疗事故发生的概率得到有效避免或者降低。

5 重视基层医院药房管理规范以及工作质量

首先,基层医院应该全方位贯彻管理药品质量方面的工作,具体包括使用药物、存放药物、物流药物、采购药物等工作,核实药物是否与账目相符、差错情况、供给情况、损耗情况、库存量、占用资金链、处方量、利润率等方面的内容。每隔一段时间进行考核,给药品发出的安全性、质量提供保障。其次,加强基层医院药学管理工作人员的配置以及综合素质。通常情况下,基层医院十分关注患者的治疗情况,对于药学管理工作则没有足够的重视程度,药学工作人员有着偏低的素质,没有齐全的人员配备。所以,基层医院要想促进自身药学管理水平得到提高,则应该将传统观念有效改变,在医院管理工作中有效提高药学管理效率。另外,还应该确保人员配备的齐全,采取外派进修、定期培训等措施,确保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专业素质明显提升,使药品管理水平得到提高。

6 结束语

综上所述,基层医院全面完善、改进药学管理工作是必然发展趋势,通过药学管理传统观念改变、全面开展药品科研活动、健全监督机制、健全药学管理机制、加强配置药学工作者等相关措施,能够有效促进基层医院由于药学管理的工作,确保药学管理在基层医院中获得较为快速的发展,使基层医院的发展中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第6篇:中医药发展研究范文

关键词:清洁发展机制(CDM) 京都议定书 绿色贸易 环保 发展

CDM是英文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 (清洁发展机制)的缩写,是“京都议定书”规定的跨界进行温室气体减排三种机制之一。是发达国家缔约方为实现其部分温室气体减排义务与发展中国家缔约方进行项目合作的机制,其目的是协助发展中国家缔约方实现可持续发展和促进《公约》最终目标的实现,并协助发达国家缔约方实现其量化限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承诺。CDM的核心是允许发达国家通过与发展中国家进行项目级的合作,获得由项目产生的“CERs”,以履行“京都议定书”规定的减排义务。

一、节能减排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当务之急

当前,大力实施节能减排,对于保护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能源与环保二者息息相关。他说,能源开采和利用直接影响环境,是涉及空气污染、水污染和生态恶化等环境问题的首要原因。其中,大气环境污染是我国能源消费对环境影响的主要表现。煤炭燃烧是我国生态环境破坏的最大污染源,煤烟型污染已经成为我国生态环境破坏的首要因素。此外,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保有量将迅速增加,汽车尾气排放将日益成为城市空气污染的重要问题。在能源被粗放利用的同时,排放了大量污水和固体废弃物。能源和环保关系密切,谈环保就离不开节能减排。

我国是全世界自然资源浪费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在59个接受调查的国家中排名第56位。另据统计,中国的能源使用效率仅为美国的26.9%,日本的11.5%。因此,推进节能减排,可谓迫在眉睫。我国是全世界自然资源浪费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在59个接受调查的国家中排名第56位。另据统计,中国的能源使用效率仅为美国的26.9%,日本的11.5%。因此,推进节能减排,可谓迫在眉睫。

二、 CDM机会对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多重效益

CDM项目将有助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并帮助发达国家实现自己在气候变化公约和京都议定书下的减排义务,同时还可吸收额外的资金和促进技术转让从而帮助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宏观经济效果:由CDM项目引起的外国投资净增加额到2010年时将达到每年4.75亿美元;加快国内能源使用和发电部门效率改进的速度,从而带来较高的资源利用率和生产效率;CDM投资将导致对GDP年增长率的贡献。通过技术转化增加当地税收,创造新的就业机会,促进当地经济,培养地方的能力;更有效地使用能源以及利用废物发电,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空气污染物排放如SO2.NO2和灰尘等,提高水质并减少有机氧需求,保护自然和森林植被。这体现出多重效益还对中国经济增长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改善将产生长期的、明显的积极效果,实施CDM 项目为中国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提供了良好的契机。CDM不仅为发展中国家带来新的投资,也带来先进的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技术。通过CDM项目合作,发展中国家确实可以获利和受益,促进绿色贸易的发展。

三、 有利于中国解决能源、环境问题,提高竞争力

中国正在着手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已经成为中国实现自己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重要考虑。继续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通过节能降耗、提高经济效率来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特别是加快西部地区的开发速度,都将构成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实施CDM项目,不但可以帮助附件一缔约方以较低的成本实现其承诺的温室气体削减或控制目

标,而且同时在很大程度上也符合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

四、中国具有支柱产业地位的汽车工业发展需要“绿色化”?

近几年,发达国家掀起一股“绿色浪潮”。欧盟、美国的汽车业正在大力推广“无废弃物加工”技术,新型环保材料被大量采用。通用等汽车企业采用奥贝球铁代替淬火钢生产汽车后桥螺旋伞齿轮,节约能耗50%,成本降低40%。雪佛兰有一款发动机,43%的部分可直接拆卸,大量部件可重复利用。?

相比之下,我国在绿色制造方面所做的工作比较有限。2006年,我国未能完成节能降耗目标,汽车等传统制造业被认为是“罪魁祸首”。?清华大学段广洪教授指出,近年来,我国汽车工业发展很快,但很大程度上是以高能耗、高污染为代价的。国内汽车类产品尤其是零部件以中低端产品为主,附加值低,工业增加值率(工业增加值占同期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仅为26%左右,比美国、日本以及德国分别低22%、22%和11%。另据介绍,目前我国消耗的钢铁占世界钢铁总消耗量的30%,造成环境污染的排放物中70%来源于制造业。?

总而言之,要解决能源、环境问题,提高竞争力,我国必须采取节能措施,提高能源效率。利用CDM项目,可以争取资金与技术,用以改造现有设施,不仅可以降低能源消耗,减少污染,还可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取得减排信用,从而有可能获得新的资金来源,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 宋国君.排污权交易.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第7篇:中医药发展研究范文

【关键词】浅析 中医药英语学科 建设发展与挑战

我国的中医药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很多医疗机构和教学机构都已经将中医药英语学科作为重点建设的学科。明确中医药英语学科的发展方向,组建专业的中医药英语培训团队,对提高中医药英语学科的教学水平至关重要。

一、建设中医药英语学科的重要意义

中医药学科所使用的英语不同于日常交流所使用的英语,中医药英语学科所学习的英语是专门为中医药知识的使用者和传播者服务的,学习的内容完全存在于中医药研究领域之内。另外,中医药英语学科英语的文法与日常使用的英语有很大的区别,大多属于科技文体,因此,中医药英语是一种不太容易学习的学科,而这一学科的知识也是其他掌握英语专业知识的人所不能替代的。中医药英语学科主要是将中医药学科的知识同英语学科的知识相结合所形成的学科,并且结合了翻译学和语言学等学科的特点。中医药英语学科的发展,能够将我国众多中医药典籍翻译成英文,促进我国中医药理论的传播。另外,中医药英语学科还能够为我国中医药领域培养许多全能型人才,使我国的中医药文化能够在与西方文化的交流借鉴中获得更好的发展。

二、我国中医药英语学科的建设发展历史

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我国的中医药英语学科就已经开始发展,在五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我国的中医药英语学科的发展并不顺利,在我国的中医药英语学科建设初期,我国的中医药英语学科发展较为稳定,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的中医药英语学科更是达到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状态。但是,随着八十年代后期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我国的中医药英语学科受到了冲击,很多大学都将四六级考试作为衡量大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因素,也使得我国很多中医药英语学科的教学工作者将教学重点转移到了基础英语方面。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的教育体制改革逐渐深化,在发展过程中也修正了一些问题,中医药英语学科也又一次引起了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很多高等学校已经将培养中医药英语专业人才作为教学工作的重点,并将中医药英语的教学与基础英语的教学结合起来。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高等学校将中医药英语教学当做重要的教学任务,自2003年起的八年间,全国三十多所高等学校将中医药英语纳入教学计划。

三、中医药英语学科的研究方向

1.中医药著作翻译研究。中医药著作的翻译研究是中医药英语学科研究的重点,将中国传统中医药典籍标准的翻译成英文,是弘扬我国优秀中医药文化的关键。将每一个中医药典籍上的名字准确的翻译成英文,既需要翻译者具备良好的英文翻译功底,也需要翻译者具备良好的中国传统文化功底,只有翻译者能够准确的理解古文的含义,才能在语言学和翻译学的理论指导下,准确的将传统中医药典籍翻译成英文。

2.中医药知识对外宣传研究。中医药知识的对外宣传工作是中医药英语学科的主要教学方向,对外宣传工作是保证中医药知识被世界更多国家理解和接受的重要工作,而不同国家在医药方面的法律和政策是宣传研究的重点,研究人员还需要将不同国家的文化作为研究的重点,对中国传统中医药知识的传播方式和传播途径进行科学的规划,并促进中医药研究与其它国家的医学研究相结合,共同借鉴对方的科学经验。

3.中医药英语教学研究。中医药英语教学的研究以教育学和中医药学科等几个学科为主要研究对象,培养专业的中医药英语知识的人才,研究的内容既包括中医药英语学科教学的相关理论,也包括中医药英语学科的教学实践经验,尤其要对不同文化背景的教学经验加强重视。

四、中医药英语学科发展建议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逐渐加强和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化,世界上会有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强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中医药知识是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必然会引起越来越多外国人的关注。因此,我国教育领域应该将中医药英语的教学作为重要的教学工作,并组建中医药英语的科研平台。例如,教育机构可以将中药药材的名字以及中药使用的术语制定成规范的英文表达方式,并对所有的中医药英文著作进行规范,还要将规范的中医药英文表达方式及时告知外国科研机构,使不同文化的国家之间可以在共同的科研平台上进行中医药学术研究,为我国中医药知识的普及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中医药英语学科的发展是保证我国中医药文化传播的关键,深入的分析中医药英语学科的发展历史和研究内容,并提出未来我国中医药英语学科的发展建议,对提高我国中医药英语学科的教学水平,促进我国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国利.高等中医药院校英语专业设置情况调查研究[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35(2):285-286.

第8篇:中医药发展研究范文

以往的培养模式,通常从培养目标、课程、教学着手,走一条“至上而下”的路线。而真正实现教育质量的提高、培养模式的突破发展,不能忽视学生自身的发展,如果不从学生的“学”着手,而一味在教育提供方“教”的方面进行尝试,很难真正实现中医药翻译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本研究从学生的“学”着手,通过对中医药翻译专业学生在大学本科阶段中医药翻译能力发展路径的研究,反观我们现有的中医药专业的培养模式,探索如何改革现有的专业体系、课程设计、教学模式,探索出更加有效的中医药翻译人才培养模式。本研究的研究对象为中医药翻译专业的本科生,本研究采用历时性研究方法,以国外定性研究方法中比较具有创新性的日志研究为基础(Cassell&Symon,2004),让受调查者对自己中医药翻译相关的学习行为、翻译实践行为、翻译研究行为以研究日志的形式进行记录,并对自己在以上翻译行为中自我所观察到的各类感受和主观认知进行详细记录。研究者对受调查者的研究日志定期进行系统分析,就初步结论对受调查进行采访,并在对多源数据进行交叉比较,验证研究效度后,确认研究结果。

2研究结果

笔者认为翻译能力从实质上说是一种语言的转换能力。这种转换能力是由译者的对源语言与目标语言、对翻译文本的理解、所涉及专业知识以及相关文化认知的综合体组成的。中医药翻译的过程随着翻译者认知体系的发展而显示出对不同变量单元的关注,如:词语、句子、段落、文本、中医药概念、中医药理论、中医药文化等。受调查者对这些变量的关注度,以及对其翻译过程中所做的各类决策的影响度也随调查对象翻译能力的发展而体现出不同形态。在本研究中,研究者发现调查对象的关注变量单元和关注程度体现中医药翻译专业学生的语言转换能力的发展过程,是学生中医药翻译能力发展的关键节点。通过对调查对象的历时性跟踪研究,本研究发现中医药翻译能力的发展具有一定的阶段性,初步研究结果显示调查对象的中医药专业能力发展经历以下阶段:语言层面转换为主题的初级阶段,关注中医药理论、实践与文化转换为主题的中级阶段,形成批判能力与发展创造性为主题的高级阶段。在语言层面的转换为主题的初级阶段,调查对象的关注点在语言单位上,并且这种关注随着他们翻译能力的发展而呈现出一个从点到面的趋势。具体来说,学生中医药翻译初期的关注点是在目标语言中寻找和源语言对等的语义单位。例如:学生在翻译“阴阳消长”时,翻译的重点很大程度地集中在汉语中的“消长”的英文对应语的寻找上。在进行翻译时,很多学生会将其中关键性的词语进行重点标注,并首先进行英文中对应概念的寻找。随着学生的翻译认识不断发展,他们在中医药翻译中的关注点逐渐从词语转化到以句子为单位的语义转换上,并开始关注句子间的语义与逻辑连贯,并将关注点逐渐扩展到整个段落。在此过程中,学生非常关注并寻找各类翻译技巧,并将这些翻译技巧应用在医药翻译实践中,特别是在他们发现所学的翻译技巧可以立刻使用的情况下。学生在语言层的转换为主题的初级阶段的翻译实践中将重点放在语言的层面上,翻译活动集中在对文本中所反映的客观事实的认识,及对翻译技巧的学习和内化上,而这两者随学生翻译能力的发展而不断融合。在语言层面为重点的初级阶段,学生的翻译路径主要为理解并分解原文,将其转化为可以进行语言转换的可操作单位,并应用所学翻译技巧进行翻译活动,对翻译后的英文文本进行篇章与逻辑梳理。笔者还发现,在此阶段的调查对象往往对于语言层面外情境的关注度较低,对于确定性规律的寻找和内化是他们在这个阶段的明显特征。在以关注中医药理论、实践与文化转换为主题的中级阶段,调查对象对于作为源语言的中文与目标语言的英文有较好的语言转换基础,对翻译过程中常用的各类语义分割、语言形式的转换及转换后的目标语言逻辑与文本梳理均有较好的认识和把握。在此阶段,调查对象逐渐将对语言层面的关注延展到翻译所处的情境中,呈现出对中医药理论、实践与文化很高的关注度。调查对象从入学就开始进行中医药方面专业课程的学习,但是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在中医药专业课学习中所获得的知识与英文知识与能力并没有形成有机的结合,而是分块储存。而随着调查对象中医药翻译能力的发展和实践的积累,这些被动储存的中医药知识在翻译活动中被激活,并为他们的中医药翻译提供所必需的中医药专业知识。在这个阶段,调查对象对中医药翻译活动涉及到的中医药文化有很高的关注度,对中医药理论、实践与文化的认知活动主动性增强,对中医药原文中关键概念的理解及语言情境、中医药知识与文化情境的认识不断加深,他们在翻译活动中决策的主导因素也从语言层面更多地延展到中医药专业知识层面。在形成批判能力与发展创造性为主题的高级阶段,调查对象在从事大量的中医药翻译实践后,其对作为源语言的汉语和目标语言的英语在中医药情境下的转换有了很好的基础与把握,他们在此阶段的认知活动表现为大量收集、比较与评价同一中医药特定主题的文本,译本反映原文主旨、语义展现、文本类型与语言风格对应,以及中医药文化在目标语言中的构建。在此阶段调查对象的突出特点为能够将语言层面的能力与中医药专业知识层面的能力进行有机的结合,能够区别和评价不同译文对中医药原文的语义、语用、文体、文化等的构建程度,并能够在对已有各类译本进行分辨和辩证评价的基础上,做有超越性的翻译探索。这个阶段的两个主要特征是批判能力的形成和中医药翻译中创造能力的发展。这其中的批判能力并非对其它相关各类译本的批评,而是在自己的中医药翻译实践基础上形成的属于个体专用的翻译策略,应用自己的现有的翻译理论框架对各类翻译文本进行分解、分析、建设性地评价,并在此基础上不断修订和架构实用的中医药翻译理论框架和翻译路径,并以此为基础进行中医药翻译创造性活动。

3结论

第9篇:中医药发展研究范文

从总体情况看,本届以来,省政府及有关部门认真贯彻实施国家和我省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意见及《浙江省发展中医条例》,重视中医药工作,中医药事业得到了持续健康发展。2010年全省各级财政用于中医药事业支出7.06亿元,比2005年增长3.76倍,省级财政支出2.67亿元,比2005年增长4.53倍,均高于同期财政医疗卫生支出增幅;全省有公立中医医院93家,实际开放床位数23280张,比2005年增长44%;有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助理)19414名,比2005年增长11.2%。但我省中医药事业在发展中还面临不少问题,中西医院之间的规模和差距逐渐拉大,中医药服务能力相对薄弱,中医药事业发展后劲不足,各地发展不平衡等等,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健康需要还不够适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要做法与成效

(一)出台扶持政策,落实政府及相关部门责任

省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工作,不断加强组织领导、出台新时期促进中医药发展相关政策。2008年召开了全省中医药工作会议,制定了《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意见》。2009年国务院下发《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以后,我省认真贯彻落实,为中医药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赵洪祝书记多次对加强中医药工作做出重要批示,省政府成立由分管副省长任组长的省中医药工作协调小组,加强对全省中医药工作的统筹指导;颁布《浙江省卫生强省建设与“十一五”卫生发展规划纲要》,将中医药人员数和床位数作为卫生强省建设的重要指标,“中医药攀登工程”列为卫生强省建设的六大工程之一。

省有关部门及各级地方政府按照职责,积极促进中医药事业健康发展。杭州、宁波两市政府重视规划布局和医疗资源配置,加大扶持力度,市本级中医院发展势头较好。部分市、县还成立了由分管领导任组长,相关部门为成员的中医药工作协调小组,明确部门职责分工,加强中医药事业的建设和发展。省发改委、省财政厅和省卫生厅将中医医院标准化建设和中医药普及项目分别列入“省重大项目建设行动计划”和“省公共服务均等化行动计划”予以重点推进;省人力社保厅不断加大中医药人才选拔、培养和引进力度,完善医保政策鼓励中医药服务,推动了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和中医药服务的可及性。省编委办在新一轮的机构改革中进一步强化省卫生厅对中医药工作的领导和管理,明确省中医药管理局正职领导高配副厅级,增加人员编制,同时积极开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定性定编工作,为加强基层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创造条件。省经信委制定了《浙江省推进中药现代化工程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积极培育和扶持中药产业发展。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加强中药产业监管和中药标准研究,保障全省公众的用药安全。

(二)服务体系逐步健全,服务能力不断提升

各级政府加大对中医药事业的扶持和投入,服务体系逐步健全,中医医疗机构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我省部分中医医院进行了新建或改扩建,省中医院等10家省、市级单位列入国家重点中医医院建设项目,长兴县中医院等9家县级中医院列入中央投资建设项目,共投入建设资金13亿元,规划建设规模达48万平方米。“十一五”期间,省财政累计安排补助资金7200万元用于支持实施中医药攀登工程。杭州市和余杭区将分别投入8亿元、5亿元按三级标准新建市中医院丁桥分院和余杭区中医院。宁波市积极研究中医药财政投入机制创新,按照中医服务量即由市县两级财政对同级综合医院和中医医院按中医门诊人次8元、每中医住院床日15元标准进行财政补助,慈溪市将补助范围扩大到全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效地激励了医疗机构开展中医药服务。截至2010年末,全省有公立中医医院93家,其中省级4家,地市级13家,县级76家,基本实现“县县有一家中医院”。全年总诊疗人次达3398万,住院61万人次,资产总额达136亿元,比2005年增长100%,建筑面积达207万平方米,增长40%;全省90%以上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了中医科和中药房,62.2%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开展了中医药服务,中医药参与率达30%以上。

进一步强化中医名院、名科特色优势,加强社区和农村中医药工作,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和可及性。目前,全省共有中医名院35家,国家临床重点专科8个,国家中医药重点专科(专病)32个,全国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7家,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30家,其中湖州、绍兴为全国农村中医药工作先进市(全国只有15个市),建设数量与力度均处在全国前列。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特色诊疗区域建设和特色专科(专病)建设不断加强,杭州、宁波、绍兴等地特色诊疗区域覆盖率达到100%。

发挥中医药在公共卫生服务中的作用,挖掘中医药服务新优势。我省率先将高血压、哮喘病等慢病的中医药防治纳入省政府与各市政府及卫生厅等相关厅局的医改责任状;各地积极开展“治未病”工作,构建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体系,提高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如杭州市拱墅区将每人每年25元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中的10元用于中医药项目,全省已有国家“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试点单位4家,成立了全省中医“治未病”研究中心,加强“治未病”理论和方法研究;中医药积极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救治工作,在甲流、手足口病等疫情的控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人才培养力度加大,科研创新能力得以增强

我省通过积极实施中医药人才素质提升项目,初步形成了由临床实用型人才、中医药专家和中青年骨干组成的中医药人才队伍。截至2010年底,全省有中医执业(助理)医师19414名,约占全省执业(助理)医师的13%。目前,全省中医药系统有国医大师1名,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省特级专家2名。全国名老中医专家学术思想继承指导老师69名,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28名,省级名中医128名,培养全省中青年名中医31名,基层名中医77名,农村中医骨干661名。我省率先将乡村医生中医大专学历教育纳入补助范围,全科医师和乡村医生的中医药知识培训率达到100%,中医药继续教育覆盖率达100%以上。

中医药继承创新进程加快,全省中医药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中医药科研能力得以加强。目前,我省有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1个,国家中医药重点学科14个,国家中医药重点研究室5个,全国名老中医专家传承工作室13个,国家中医药三级实验室20个,中医药防治血液病、肾病、风湿免疫等居全国领先。近五年,共获国家科技进步奖3项;国家级课题70多项,获各级政府科技资助2.8亿元,配套投入近3亿元。

(四)中药现代化稳步推进,中药产业得到较快发展

省政府及有关部门认真贯彻促进中药产业发展方针政策,省经信委先后出台了《浙江省推进中药现代化工程实施意见》等六个指导性文件和政策措施,为中药产业健康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不断加大对中药现代化的资金和项目支持,“十一五”期间,省财政厅安排4000万元,总计197个项目得到资金支持。中药材生产向规模化、规范化、标准化、合作化生产方式发展,产业合作组织和制药企业订单生产基地约占全省中药材面积的近50%;建立省新药创制科技服务平台和省中药现代化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医药行业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6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42个。2010年全省中药工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76.7亿元,比2006年增长68.1%,实现利润总额11.1亿元,比2006年增长126.5%。省内基本形成了“浙八味”、山茱萸、厚朴等道地药材和珍稀特色药材(铁皮石斛、灵芝、栝楼等)优势产区,其中杭白菊占全国总量的近70%,铁皮石斛占80%以上,浙贝母、元胡、白术占50%以上。

在中药产业较快发展的同时,省食品药品监管局不断加强对中药质量的监管,保障公众用药安全有效。截至2010年末,全省共有中药生产企业32家,中药饮片生产企业52家,医疗机构制剂室51家,通过GAP认证的中药材种植基地4家。近五年共批准中药新药45个,仿制药23个。加强中药标准研究,提高道地药材质量,负责或参与起草“浙八味”、铁皮石斛等《中国药典》2010年版中药材标准的增修订工作,负责起草“铁皮石斛”、“珍珠粉”保健食品原料国家标准,研究“蜂胶”保健食品原料标准,积极推动中药“无硫化”工作,严格控制中药硫磺熏蒸。近2年来,我省对41个中药标准进行了完善提高,承担了4个国家基本药物中药标准的制定。为加强医院内部中药饮片质量管理,省中医药管理局专门成立了中药饮片质量控制中心,制定中药饮片质量控制计划,完善中药饮片的质量考核和评估体系。

二、主要问题与原因

(一)投入不足情况仍然存在,同级中西医医疗机构差距进一步扩大。省发展中医条例规定,“中医事业费应当达到或者高于卫生事业费的百分之十”,根据省财政厅统计,2008―2010年全省中医事业费占卫生事业费平均为9.98%,省本级已达14.95%,但从调研情况看,投入不足仍然制约中医药事业发展。一是部分市县没有很好落实省条例规定要求。全省市县中医投入和中医发展还不平衡,发达地区中医投入明显高于欠发达地区,市本级投入明显高于县级。2010年杭州市中医事业费占卫生事业费10.23%,台州市为7.47%,衢州市仅为5.13%;杭州市级14.86%,而其所属县市平均为7.29%。二是中西医投入不够均衡。中医院的固定资产总值与西医院相比差距较大,例如云和县人民医院为4307万元,而县中医院为627万元 。目前全省县级人民医院已普遍新建或扩建,很多医院占地面积已达100亩以上,而县级中医院多数占地面积仅10亩左右,并且房屋陈旧,基础设备设施落后,中西医的硬件设施差距在不断拉大。全省93家中医院中尚有16家未能达到二级乙等标准。

(二)政策措施还不够有力,特色和优势渐趋弱化。一是中医药服务收费项目少,收费价格低。和西医相比,中医药具有诊疗耗时长、劳动强度大、知识密度高、广泛使用传统制剂、手法操作多于仪器运用等特点,但目前中医药服务的价值不能得到很好体现,收费价格与现行的医疗机构补偿政策有着较大矛盾,加之财政补助不到位,2010年全省有50%的中医医院处于政策性亏损状态。二是医保相关政策对中医药的扶持力度还不够大。部分中医诊疗、中药品种及院内中药制剂、门诊煎药费等项目未能列入医保报销范畴,对在基层定点医疗机构就诊的中药饮片、院内中药制剂、针灸推拿等中医药项目报销比例高于西医的倾斜政策未完全落实,限制了中医药服务的开展。三是中医药进社区、进农村缺少有力抓手。中医中药在基层拥有深厚的社会基础,基层群众有接受中医药预防治疗保健服务的意愿,但目前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中医药服务过少,如中医体质辨识等项目未列入服务内容,影响了中医预防保健特色优势的发挥和中医药方法、技术在基层疾病预防与控制中的运用。

(三)中药产业发展环境受限,行业出现滑坡现象。尽管我省中药产业多年来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但作为医药大省,与全国先进省份相比,我省中药产业增长速度明显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中成药产业规模在全国排名已从2004年第8位退至2010年的第18位。政府对鼓励中药产业研发创新还缺乏强有力的资金与政策支持。广东省政府每年用于扶持中药产业发展的专项资金达7000-8000万元,而我省“十一五”期间中药现代化专项投入累计只有4000万元;江苏、广东省明确规定本省开发的中药新产品及二次开发的名优中成药优先进入医保目录,并且在确定地方医保目录时对本省产品有一定倾斜,我省则缺少相关资金和政策支持。

上述问题的产生有多方面原因,从外因分析:一是部分领导干部对国家扶持促进中医药事业的紧迫性认识不足,对中西医的定位还存在误区,对中医药和西医药互相补充、协调发展,共同担负维护和增进人民健康任务这一原则认识还不够清晰,也看不到中医药在基层尤其是农村的重要作用;也有一些领导干部认识还停留在“一根针、一把草”的传统中医层面,忽视中医创新和综合服务能力提升,或者存在有了综合医院就不再需要中医院的认识误区。二是对中医药发展规律研究不够深入,体制机制还不够完善。中医药发展涉及发改、卫生、财政、经信、人力社保、药监、编委办等多个部门,但目前还没有完全形成相互配合、共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有关部门对中医药行业的特殊规律缺乏深入研究,对中医药的评价体系和补偿机制参照西医药执行,未能根据卫生事业发展形势变化及中医药自身规律作相应调整,给予特殊扶持政策,造成中医药在发展趋势上明显落后于整个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从内因看:主要是中医药自我发展能力较弱,特色优势未能很好体现。目前,中医药自身的继承与创新不足,特别是中医药学术、临床基础研究和特色流派发展缓慢,影响了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发挥。

三、做好下一步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一)充分认识中医药发展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认真落实国家与省相关法规政策。各级政府应充分认识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紧紧围绕国家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目标和要求,强化政府责任,坚持发挥政府扶持作用,坚持中西医并重,把中医药与西医药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切实贯彻落实国家和我省的政策法规,真正把省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意见》(浙政发〔2008 〕73号)落到实处,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公共卫生、重大疾病防治、农村卫生和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作用。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明确目标任务,发挥好省中医药工作协调小组作用,把中医药工作列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考核目标,对发展相对缓慢和困难较大的地区要加大督查和扶持力度。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明晰统计口径,确保对中医药的投入增长比例不低于对卫生投入的增长比例,确保中医事业费占卫生事业费的比例达到10%以上。省有关部门要抓紧研究完善中医投入机制,推广宁波市按中医服务量进行财政补助的做法。进一步完善医保政策,建立科学的中医药服务价格形成机制。进一步健全完善中医药管理体系,加强宏观管理和行业指导,省政府要督促各地按省条例规定设立中医药管理机构和配备专门的管理人员,建议设区的市单独设立相关机构,事实证明设置专门的中医药事业管理机构有助于推进发展。

(二)大力支持中医药传承创新,发挥省级医教研机构的龙头作用。省政府要加强对我省相关高校、省级中医医疗机构及省级中医药研究机构的支持,充分发挥省级医教研单位的示范引领作用。采取更加有力措施,推动省级中医医疗机构建设成为综合服务能力强,中医特色突出,专科优势明显,管理科学规范的现代化综合性中医医院,成为全省中医医疗技术指导中心和临床教学科研基地。深化中医药高校的教学与课程改革,调整和优化学科专业设置,继续加强中医药类名牌专业、示范专业、精品课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示范性实训基地建设,提高中医药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省有关部门要积极创造条件,落实配套资金,大力促进国家级中医药重点研究基地、重点学科及研究室建设。总结省政府建设“重中之重学科”的成功经验,充分支持利用和发挥我省医学院校、科研院所技术力量的优势,整合中医药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大力鼓励其进入各类科技园区建设,提高中医药科研自主创新能力、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和服务临床能力,切实提高中医药产学研结合的实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