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范文

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

第1篇: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范文

【关键词】输入理论;输出理论;大学英语写作教学

英语写作能力,作为学生英语学习的一条短板,一直以来都阻碍着大学英语教学效率的提高,从而也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英语交际水平。因此,大学英语教师改变现有教学方法,利用输入理论和的输出理论为指导,突破传统教学模式,探究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新思路就显得尤为必要。

1.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现状

经笔者调查分析发现,学生写作中所反映出来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文章内容空洞,学生缺乏对主题的深层次思考;第二,文章逻辑调理性不强,结构模糊;第三,学生英语存储量不足,语法错误和中式英语普遍;第四,学生词汇量不足,无法用恰当的词汇表达意义。

当前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弊端主要存在于:一方面,多数高校的大学英语课采用大班授课,教师和学生缺乏基本的交流和监控;另一方面,大学英语课时一般为每周四到五个学时,教师无法从时间上保证学生有随堂写作的机会;此外,大学英语教师重听,读而忽略写;更为重要的是还有相当一部分大学英语教师教学思路单一,课堂教学活动匮乏。以上种种弊端造成了当前英语写作教学效率低下的现状。

2.输入理论与输出理论

2.1输入理论

Krashen将现有的语言知识为i,将语言发展的下一个阶段则定义为i+1。1在这里指当前语言水平与下一水平之间所存在的距离。二语学习者只有在接触到属于i+1阶段的语言材料时,才会对其本身的语言水平起到积极作用。然而,假设语言材料中仅仅包含学习者已经掌握的知识或者语言材料难度过高,那么二语学习者的学习都会是无意义的。语言输入实质上能够激活大脑中的习得机制,而恰当的可理解的语言输入激活的必要条件。Krashen还强调,语言使用能力如口语,不是教出来的,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接触大量的可理解语料之后自然获得的,并且同样也能获得必要的语法。

Krashen还从四个方面更深一层次地阐明了输入理论:第一,输入材料必须具有可理解性,难度不能过大,也不能过于简单;第二,输入要有足够的量,太少的输入无法激活二语学习者大脑中的习得机制,从而无法将目标知识内化;第三,输入必须具有趣味性和相关性,一方面要保证输入材料能够从视觉听觉等方面激起二语学习者的兴趣,另一方面,还要使得语言输入材料与当时学习所存在的语言环境相关;第四,输入的材料是根据语言环境设置的,而非根据语法程序安排的。

2.2输出理论

Swain指出语言学习过程中单纯有可理解性输入时不够的,可理解性输出同样可以触发二语学习者的语言习得机制。她还认为学习者在表达中之所以会出现语法错误的原因是其语言表达的练习和机会太少。教师过分注重语法知识的填鸭式教学,而忽略了学生自身的训练。理解语言和生成语言是不同的两个过程,在理解了语言之后,学习者还需要有机会使用和练习他们所习得的语言知识,而学习者语言交际的失败又会反过来促进其语言使用的准确性,使得其语言在使用的过程中连贯。

Swain进一步将可理解性输出的作用归纳为三个方面:第一,注意触发功能,即语言输出活动会使学习者意识到自身语言学习的不足和缺陷,从而可以关注语言的输入,寻找二者的差距,进而生成新的语言知识或巩固原有知识;第二,假设检验功能,即二语学习者有了可理解性输入之后,会对目的语进行不断地假设,而这种假设又通过交谈对象的反馈得到调整,从而获取新知识;第三,元语言功能,即二语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已有的语言知识来反思自己的语言使用,从而促进学习者对语言知识的控制和内化。

3.输入与输出理论对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启示

基于上述对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现状的分析以及输入理论和输出理论的指导,教师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更加关注可理解输入的量及其趣味性,同时要保证可理解输入的主题必须和写作的主题相关。此外,教师还需要保证学生在课堂上有一定的产出时间,产出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其作用,引导和监控学生的写作过程。

写作与阅读和听力“不分家”。语言学习者要形成新的知识,必须有足够量的可理解性输入。教师在设置写作任务之前,首先可从阅读和听力上保证学生有该方面主题的知识存储。教师可以提前准备好相应的听力材料,要求学生课后听并了解其大意,同时要求学生在课后利用图书馆,网络等资源收集与该主题相关的材料,之后要求学生在课堂上以“presentation”或“free talk”的形式分享该材料的主旨精华,从而丰富学生的思想及其见解。

巩固阅读中的语法词汇教学的同时,加强阅读中的语篇分析教学。当前各高校所使用的主流教材都是将“读”和“写”划归一体,如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新视界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等。这一类教材每一单元首先都保证学生有相关主题的阅读量,之后再要求学生进行写作。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首先要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即作者是按照何种方式来展开写作的,是总―分―总,时间顺序还是空间顺序等。此外,作者又使用了哪些手段将段与段连接起来,除了用了“however”之类的词,还是否用了其他的方法,如此一来,学生在自身写作的过程当中就会刻意关注其作品的逻辑性。

合理监控学生的写作过程。教师可将学生分成小组,要求学生对主题展开讨论,讨论的内容可涉及各自对主题的看法,各自的写作方案等。教师在此过程中可以为学生提供词汇,语法等层面的帮助。Swain提出的输出的三个作用在此环节中就应得到足够的关注。首先教师不能在学生写作的过程中驻足观望,以免增加其焦虑心理;其次,学生在写作完之后暂不上交给教师,教师应先要求学生修改自己的作文,充分发挥输出的元语言功能,之后小组互换作文,讨论各自作文存在的问题。最后教师将学生修改后的作文收集起来,批阅并发现共性问题,最终在课堂上对其进行讲解。

4.总结

大学英语教师要深入研讨写作教学方法,结合输入理论和输出理论,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可理解性输入,改变教学方法和模式,保证学生的输出过程得到最大优化。

【参考文献】

[1]Krashen S.The input hypothesis:issues and implications[M].London:Longman, 1985.

第2篇: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范文

关键词:内隐学习 语言输出 内化 输出教学

1.导言

长期以来,我国外语教学采用的主要是以教师为中心,以语言输入为特征的传统模式。在此单向输入的过程中,学生创造能力、思维能力和交际能力得不到有效地激发,从而造成我国众多大学生不能自如地应用英语进行交际活动,也就反映出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费时低效”的现状。因此,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就是以培养学生英语输出技能为目的,用输出性的语言手段调动学习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力求通过有效的语言输出,形成实际的外语综合应用能力。大学英语输出型教学的核心是语言的可理解输出。教学中,有效激发学习者内隐学习,使其无意识地自动发挥作用。大学英语输出型教学则以内隐知识的理解性为切入点,不断以可理解输出激发学生的内隐知识的强化和相互交流,又通过教学实践活动将外显知识内化到学生的内隐性技能中去。(王荣英,2008)

2.内隐学习理论

2.1内隐学习的基本概念

“内隐学习”这一概念首次出现在美国心理学家A.S.Reber发表的文章《人工语法的内隐学习》(Implicit Learning of Artificial Grammars)中。根据Reber(1967)的观点,人类的学习可分为两种本质不同的模式,即外显学习和内隐学习。外显学习是传统意义上的一种受意识控制,需要付出努力并采取一定策略而完成的学习方式,具有目的性、有意识性、可控制性和学习性,也是人类获得知识和认识世界最基本的方式之一。而内隐学习则是一种无意识地获得关于刺激环境情景中复杂知识的学习方式,其显著特点在于,人们没有意识到控制他们的规则是什么,但却学会了这一规则。Bialystok(1981)认为,内隐知识指的是语言规则的心理表征,是学习者内化了的语法。该语法存在于学习者对语言特性的本能感悟中。学习者能够为自己建立一种相对稳定的语言系统,以此帮助他们自动生成言语,进行交际。

2.2内隐学习的特点

在关于内隐学习的研究中,众多学者对其特点的归纳虽然稍有不同,但在其无意识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内隐学习的特点总结为以下几点:

自动性和无意识性。内隐学习机制可以促发学习者在无意识学习中自动获得内隐知识,即人们能在无意识条件下去发现周围环境中隐藏的规则和结构,并且能够对环境中复杂的关系作出恰当的反应。

抽象性。所谓抽象性是指内隐学习获得的知识是抽象的、不依赖刺激的特殊物理形式。我国学者郭秀艳(2004)在长时功效这一层面上诠释了内隐学习的抽象性。她认为虽然内隐学习具有自动抽象性,但并不意味着它可以忽略掉一定时间的积累一蹴而就的发生,并在学习之初就直接达到对规则知识的最大限度的掌握。只有进过时间推移和不断的练习,内隐学习才能体现出其有效性。

理解性和可转化性。通过内隐学习获得的知识,即内隐知识,并非不能被人们意识到,只是人们很难把这些知识完全揭示出来。因此,内隐知识和外显知识之间存在着一种连续性。在知识的不断积累过程中,内隐知识和外显知识可以相互转化。

抗干扰性和稳定性。经过长时间积累起来的内隐知识不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不会随时间的推移而减少,具有较强的稳定性。Reber(1989)认为,内隐学习和内隐记忆不受心理异常和操作的干扰,不受或较少受年龄发展、智力水平、机能障碍的影响,具有较小的个体间差异。

综上所述,内隐学习所展现出来的各种特征对于二语习得者对语言知识的获取在某些情况下优于外显学习。学习者在内隐学习无意识的机能效应中,无需通过意志努力能自动获得需要意识努力的外显学习所能够获得或不能获得的知识。内隐学习机能也不会受到情景、紧张心理、机能障碍等因素的干扰,具有较强的持久性和抗干扰能力。

R.Ellis(1999)提出的八条二语成功教学成功原则,其中第三条原则明确指出:二语教学应该主要指向发展第二语言的内隐知识,但不能忽视对外显知识的传授。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虽然是两种本质不同的学习机制,但在语言习得的过程中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转化,共同发挥着刺激作用。我国学者王荣英(2008)认为,内隐知识与外显知识同时存在于个体的知识体系或某一知识技能中,相辅相成,构成完成完整的知识。在学习者认知加工系统运动过程中,内隐知识的无意识影响必然渗透其中,并支配着整个认知过程,是人们获得外显知识的向导。那么,当外显信息与学习者已有的内隐知识的表征相一致时,外显得学习指导效果最好。

研究表明,内隐知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被意识所表达,也就意味着内隐知识可以转化成他人能够理解的显性知识,并实现知识的传播。在这一转化过程中,人们可以借助各种语言辅助表达手段将可理解的内隐知识外显化,或者将部分深层的内隐知识外显化地表达出来。而通过不断的学习以及对各种语言知识手段的应用,学习者的外显知识逐渐会被整合到自己的经验和技能中去。这种逐渐整合过程需要各种语言输出实践活动的反复进行。因此,在教学中强化语言输出对学习者的语言外显性表达,以及知识内在化转化有着积极促进效果。

3.内隐学习与外语输出

20世纪80年代,加拿大著名学者Merrill Swain(1985)提出了“可理解性输出假设”理论。在以加拿大法语沉浸式课堂教学的研究基础之上指出,二语习得者能既准确又流利地使用语言不仅仅依靠可理解输入;学习者既需要接触大量的可理解输入又必须产出可理解输出。该可理解性输出假设理论强调了输出的三个功能:①注意功能。在输出表达时学习者会注意到想表达与能表达之前的差距。②检查假设功能。语言的输出时对目的语作出的不断假设和不断修正的过程。③元语言功能。在输出表达时,学习者会主动调动其存在的知识体系,包括内隐知识和外显知识,以积极努力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语言学习是一种信息的内隐加工过程。外语输出能力形成的核心就是在于该语言的思维能力的获得。作为外语学习者,其母语思维系统已植根于言语系统。所以,在缺乏语言环境的情况下,培养外语思维,形成外语概念必然是一个长期、困难的过程。(江世勇,2006)针对现阶段我国大学生英语输出能力薄弱的现状,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必须以传统的教师“一言堂”式输入型教学向强化语言输出的教学模式转变,大力发展学生的语言输出能力,结合内隐学习潜移默化的优势和外显学习积极的指导作用,促进学生外语思维能力和概念系统的形成。

4.基于内隐学习机制的输出型教学策略

语言输出假设理论的核心是可理解性输出,在此输出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内隐学习无意识地发挥其概括归纳功能,再用有意识的教学手法指导学生的认知过程,促使内隐和外显学习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发挥最大的教学效果。因此,在制定教学任务和实施教学手段时,教师必须在全面掌控学生已有知识体系得前提下,为学生建造一种有利于调动内隐知识的学习氛围,并实施及时有效的教学指导。

4.1提供恰当的语言输入,构建易于激发内隐学习的良好氛围

语言输出能力的形成要求学习者自动、快速地理解和组织表达语言。这种自动反应源于大量的可理解性语言输入和语言结构的不断内化。为学生提供各种有效的输入性知识,使学生有足够的机会接触语言,在不断地准确输入过程中刺激学生内隐信息的强化,从而获得该语言体系的思维结构。教师在设置教学内容时应该以学生已有知识构成为基础,结合其专业知识要求,并尽可能扩充相应的人文、历史、科技等各方面知识,活跃课堂气氛,使得学生带着“兴趣”去积极主动吸取知识。但是单纯的输入不能达到知识内化的效果,所以还需要在学生吸收输入信息后加强各种途径的输出。例如,在教师完成其知识输出后,可要求学生通过背诵、角色表演、辩论等有助于学生知识输出的有效渠道对所学知识进行进一步强化。

4.2在语言输出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元语言意识

语言输出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元语言功能。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就应该注重培养学习者主动调动已学到的知识去表达自己意愿的能力。这种积极的态度提高了知识吸收的质量,也即输入的理解性。教师应该鼓励学习者用于思考和探索,能对形式和意义进行全面的思考和分析,形成对语言的敏感性和元语言意识。(江世勇,2008)在输出训练时,积极引导学生尽可能多地运用外语思维。在长期的语言刺激和调整输出中,学习者逐渐自动生成对语言理解、生成、监控的综合直觉作用,即语感。在输出型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口头交流讨论等各种不同方式促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高频率的接触使用。比如,在学习某个语法结构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应用说、写等表达方式对该语法结构进行多次反复训练,以内化该知识点,从而培养出学生的内隐性语感能力。

4.3利用校园网等资源,加强语言输出的交互活动

通过内隐学习获得的知识,在运用时对情景具有依赖性。即出现于出示内隐认知行为相同或相近的情景时,有助于初始行为多获得知识的提取与巩固。(张人,2004)因此,在输出型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资源或多媒体技术为学生营造形象的的交互式学习环境。在讲授知识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动画、音频、视频等内容的链接,激发学生的内隐记忆在相应的语言情境中自动启动,并促使内隐知识在外显指导下通过语言输出在师生之间或是学生之间交流强化。另外,使用校园网是强化学生学习自主性和以语言输出活动为基础的又一种有效学习途径。网络模拟的语言情境能使学生沉浸在仿真的语言动态交际活动中,能更有效地促发学生的内隐学习和输出语言的欲望,有助于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大幅度提升。校园网中人机交互模式也为学习者通过了便捷的渠道。校园网中的一机一人模式不仅能为学习个体提供更加充裕的操作实践,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学习者的紧张等阻碍学习的心理。因此,学生可以自主地安排学习时间和内容,充分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反复进行语言训练,实现语言知识的内化。

5.总结

内隐学习机制可以促使学生内隐知识与外显知识的相互转化,以到达知识的内化和升华,能切实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将内隐学习机制引入大学输出型教学中,营造丰富的语言学习环境和文化氛围,构建高效的教学模式,最大地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语言输出能力。教师在输出型教学中应该为学生创建各种有利于内隐学习的语言环境,并对学生自主的内隐输入提供准确及时的外显指导,使外显指导信息与学生的内隐知识的表征无限接近一致,以强化学生语言输出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王荣英.大学英语输出教学论[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

[2]A.S.Reber.Implicit Learning of artificial grammar [J].Journal of Verbal

Learning & Verbal Behaviour. 1967

[3]Bialystok E.A theoretical Model of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M]. New York:Academic Press,1978

[4]郭秀艳.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关系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04,(02)

[5]A.S.Reber. Implicit Learning and tacit knowledge [J].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 1989

[6]Ellis R. 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9

[7]Swain M.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Some roles of comprehensible input and comprehensible output in its development [M]. Rowley, MA: Newbury House, 1985

[8]江世勇. 内隐学习与外语输出能力发展[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8,(11)

第3篇: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范文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Thinking Ability in

"Electronic Technology Base and Skill" Teaching

ZHANG Guohua

(Guangzhou Huadu District Polytechnic Vocational School, Guangzhou, Guangdong 510800)

Abstract Some teachers currently exist in the electronic technology teaching vocational colleges offered relevant professional "Electronic technology base and skills" basic courses teaching mode when a single, teaching philosophy behind the problem, the students can not study full play to the initiative, the teaching effect is not obvious. This article on how to develop students' dialectical thinking ability and logical thinking ability in the teaching of the course in-depth discussion, and describes modern teaching methods and focus mode.

Key words electronic technology; logical thinking; dialectical thinking; teaching mode

0 引言

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在职业院校电子技术相关专业的教学中均有涉及。该课程内容繁杂,涉及面广,部分内容具有较强的抽象性,不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例如基本放大电路、集成运放等内容,均为学生的学习和理解的难点。这就需要广大教师在课堂上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吃透基本概念、掌握各部分内容的关联性、在不断地学习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和记忆方法,教师在讲授时应重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注重学生辩证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真正达到教学目的。

1 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

辩证思维能力指的是运用辩证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的学习内容相对抽象,例如基本放大电路、集成运放的应用等章节,需要学生在具备扎实基础之上,在脑海中建立各个概念之间的联系网络,并运用抽象思维理解其核心,才能系统地掌握和贯通多个不同知识体系,真正消化为自己的东西。单纯地死读课本是目前职业院校在读学生普遍存在的现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抓住教学主要矛盾,也就是教学模式问题,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辩证的思考问题,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具体例子如下:

例1:在学习“半导体的基本特性和PN结”相关章节时,首先需要教授导体、绝缘体、半导体的定义,原子结构概念,载流子概念等最基础的知识。接下来介绍半导体的导电机理。其中需连带介绍半导体的热敏性、光敏性和掺入微量杂质对其导电性的影响。随后引出P型半导体和N型半导体定义,并逐步推进到PN结的学习。这是本章节的重点内容,教师可辅以多媒体设备甚至模型,如图1,将知识深入浅出讲述给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应注意知识教授的层次性,例如PN结正加电压和反加电压的不同结果,可形象地进行对比分析,会让学生印象更加深刻,不易记混。此类在知识层次上渐进的教学方法,对于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增强其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形成有体系的知识网络有很大帮助。

图1 PN结加正、反向电压示意图

例2:“集成运算放大器”章节也是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学习的一个重点,并且该部分知识也是大部分学生学习的难度。由于职业院校学生学习能力有限,教师应适当放慢教学速度,按照大纲要求,详解每一个知识点。例如在理想集成运放的教学中,应注意强调“虚断”和“虚短”的概念,结合坐标对比分析理想集成运放工作在线性区和非线性区的特点,如图2所示。在比例运算电路的教学中,教师应抓住反相比例、同相比例和差分比例放大电路推导的共性进行讲解,并要求学生熟练画出各种运算电路图,如图3,不断提问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

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是在整个教学过程的点点滴滴中逐渐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形成一定的辩证思维后,能够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分析问题,遇到难题之后也能够利用否定之否定思维方法逼近答案,对于学生理解问题和解决难题具有很大帮助。

图2 理想集成运放电压传输特性

图3 反相比例运算电路

2 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的前后章节环环相扣,要想让学生学好这门课程,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其中,主要包括归纳演绎思维、类比思维和求异思维。

归纳、演绎思维能力是对知识点扩展和应用的能力。其中,归纳是从个别到一般,在学习中通过知识点的习题训练掌握这一类问题的解决方法。演绎是从一般到个别,即在学习中将某一知识点理解并应用到解决具体的问题。例如在负反馈电路教学时,主要内容包括判断电压串联负反馈、电压并联负反馈、电流串联负反馈和电流并联负反馈,单纯的逐一讲解方式非常枯燥,学生很容易走神,建议通过四种负反馈电路归纳出串、并联判断方法和电压、电流判断方法。这样方便学生理解、记忆其内容。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不仅可以扎实学到课本知识,又可在学习的过程中锻炼归纳思维方法。而演绎思维方法的训练可以在学习运算电路的过程中进行。运算电路的学习首先要明确加、减、积分、微分等基础运算方法,这就属于认识一般规律的过程。在知道运算规则后,运用基础运算方法对具体电路进行分析和判断,这即为一般到个别的演绎过程。这样的教学方法一举两得,既使学生掌握了基础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演绎思维。

类比思维能力是利用已知知识推知未知知识的举一反三的能力,这种能力对于学生学习任何知识都非常重要。锻炼学生的类比思维能力,对于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也有较大帮助,这不仅仅限于同一门课程中的学习,在不同专业课的学习,甚至是不同领域的学习都有效。例如在学习同步RS触发器的相关知识时,可以类比基本RS触发器,分析二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R、S之间相互约束为其共同点;结构差异为其不同点。此外,类比学习可以减轻学习负担,但是前提是扎实掌握已有知识内容。

求异思维能力是一种比较高级的思维能力。通常,我们都习惯使用求同思维,即按照已给条件步步下推得到最终答案。然而,问题有时并不那么容易,需要我们从反面或者其他角度进行思考,“另辟蹊径”得到解题思路,最终找到解题的方法。例如在学习差动放大电路的内容时,学生常常碰到的难点是不会求解单端输入差放电路(图4)电压。这是受我们在双端输出差动电路(图5)的差模电压增益和共模电压增益的求解思路影响,在单端输入差放电路电压的求解中运用了求同思维,还按照先画微变等效电路,再求电压增益的老思路求解,很难求出电压。使用求异思维方式,试着将单端输入转化为双端输入,即将图4转化为图5,再来求解,问题迎刃而解。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求异思维能力的训练对于提高学生整体理解和认知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但这种训练比较困难,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对该方面着重关注,提前设计桥段。

图4 单端输入差动电路图

图5 双端输入差动电路图

3 改进教学模式,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现阶段,职业院校、高校等在教学模式上基本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效果一般。教学模式的改革也早早提上各高校、职业院校的议程,然而进展较慢,效果不好。为了能够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状况,应从教师身上入手,灌输新型教学模式理念;并尽量选用多媒体资源较为全面的新教材,按照任务驱动、项目式教学方式重组教学内容,让每个章节得到学习更贴近实际;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创造良好的氛围;同时,加强实践环节,锻炼学生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以学生能力的发展和素质的提高为根本。本课程教学大纲中对于教学目标的设置为“使学生理解常用电子线路的工作原理,掌握典型电子电路的分析方法,具备应用常见电子电路的能力”等内容,从这我们可以看出该门课程不仅仅要求学生掌握对电子电路的分析方法,更突出要求了学生对电子电路的实际应用能力。这也就是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在电路中的分流与分压、基尔霍夫定律、戴维南定理等重要内容的讲解时,多举日常生活中能够用到它们的电路进行实例分析,让学生充分了解这些重要定理和内容的应(下转第137页)(上接第134页)用环境,让课本的知识更加贴近实际,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不仅如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具备工程观念,也就是说要具备一定的“近似观点”,在一些不必要的问题上避免吹毛求疵,以电路的分析和应用为主要思路。另外,在重点知识的讲解上要投入更多的时间,把知识点讲深、讲透。

在保留传统教学模式的优点的基础上探索创新的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仅注重知识本身,对于教学方法则并不深究。现阶段对教师要求创新教学,例如引入“拼图式”思维方法,打破常规的学科体系,整合教材内容从顺次教学转向项目教学,加强多媒体及Proteus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其中,“拼图式”思维方法的引入对于学生分析复杂电路具有很大帮助,教材中一些复杂的实用电子电路本质上是由基本单元单路组合而成的,“拼图式”思维方式能够帮助学生看透电路基本组成,在进行电路分析时思路更加清晰。而项目教学可以以项目设计的方式作为小组作业布置给学生,一方面增强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一方面促进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此外,因为职业院校的学生学习能力有限,教师还应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在讲授自然科学的同时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例如提醒学生课前预习和课下复习、做题等,另外,对于一些易混淆的知识点可以用编口诀的方法增强同学们的记忆。

第4篇: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范文

论文关键词:中医基础理论 现代教育技术 教学方法

论文摘要:《中医基础理论》是高等中医药院校中医学专业的基础课程,笔者在多年教学实践中,对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中医基础理论》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建立了新型的《中医基础理论》教学模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经过几年的尝试实践,有效提高了课程教学质量,教学效果良好。

《中医基础理论》是阐释和介绍中医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思维方法的课程,是高等中医药院校中医学专业的基础课程,是学好中医其他各门课程的基础。由于中医理论形成于2000多年前,不仅文辞古奥,内容精深,而且使得其在认识论、方法论、思维模式与方法、概念体系等方面均具有较强的思辨性和抽象性,这就使得初学中医者常常产生畏难情绪,传统的课堂讲授教学方式较为单一,对教与学均带来一定的难度,因此应注重教学方法的优化。现代教育技术蕴涵着先进的教育理念,同时,为实现新教育观念提供了技术、方法和认知工具,支撑着新型教学模式的构建。2003年以来,笔者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设计,对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中医基础理论》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建立了新型的《中医基础理论》教学模式:

1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模式

是指通过对多媒体计算机、投影仪、大屏幕等教学媒体的综合运用,进行课堂教学的组织和运作方式的变革。其模式如图1。

多媒体技术集文字、声音、图形、影像、动画等各种信息表现形态于一体,为《中医基础理论》教学提供了一个理想的操作平台。通过教学设计,对教学内容进行集成性处理,创设由师生共享的教学情境,教学内容形象、直观、新颖,易于师生感情交流,及时反馈、引导,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这种教学模式既使传统教学方式的优势得以发扬,又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使传统的课堂教学与现代教学媒体相辅相成、取长补短、相得益彰。2003年起,全体教师利用业余时间自制《中医基础理论》多媒体课件并应用于教学,在教学实践中及时总结经验,不断完善课件内容和使用方法,并开展了“多媒体演示与传统板书有机结合的课堂授课模式”的教学方法改革,收到很好的效果。

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遇到抽象、难以理解的问题,可用多媒体课件或教学片通过多媒体投影用生动形象的动画或影像演示出来,便于同学们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并加深其印象。《中医基础理论》的各个章节都可以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尤其是阴阳五行、经络、六等章节,若充分运用多媒体,则可以通过大量图片、动画和录像将抽象难懂的教学内容具体化、形象化,这样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上课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便于引导学生多动脑、勤思考,活跃课堂气氛,不仅能加深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还能将前后的教学内容有机地连贯起来,使学生对整个《中医基础理论》这门课程的逻辑框架有一个非常清晰的认识。

2网络远程教学模式

是指基于英特网(Internet)通过网络教学平台、电子邮件、BBS等进行教学的形式,利用网络可以拓宽教学的时间和空间,开展网络教学是21世纪教学的主题。其模式如图2。

网络远程教学模式是在具备丰富网络教学资源的课堂环境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按照一定的学习目标,由网络获取信息,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和思维特点选择学习路径和学习方法,通过与教师、学生的交流,完成学习任务。利用学校引进的网络教学平台,2005年我们构建了《中医基础理论》网络教学平台,利用互联网开展教学:①《中医基础理论》全部教学课件及部分教学录像已应用于网络,为学生提供了多种学习途径。②《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教学方案、习题库、模拟试卷等均已上网,方便了学生学习。③建立了在线网络论坛、公开了教师电子信箱,开展了内容丰富的学术讨论,及时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这种教学模式使《中医基础理论》教学超越了传统课堂教学的局限,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了良好环境,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深受学生欢迎。

3计算机虚拟情境教学模式

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建立虚拟情境,仿真现实情境的一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在一种身临其境的环境下进行学习、训练的形式。其模式如图3。

虚拟情境教学可用于真实实验无法实现或者表现不清楚的教学中,从而达到一种传统教学模式不能达到的效果,可大量应用于《中医基础理论》教学。现代计算机虚拟技术可以把舌诊、脉诊、阴虚、阳虚等中医学临床中的抽象症状和体征以形象生动的形式直观地呈现出来。对动态的过程、瞬间的症状和体征进行定格分析,使得教学摆脱了以往文字平面化叙述方式和挂图方式,学生既可以进入中医学微观世界,也可以进人中医学宏观领域,使教学内容变得具体生动。例如,对于血液循行的讲授,可制作血液循行的多媒体课件,仿真人体血液循行。过去这些内容在讲课中是非常抽象的,现在用多媒体课件或教学片、中的三维图像或视频影像来表现,这样教师讲解时会省时省力,学生学习时易于理解和掌握。虚拟情境教学最大的优势是让学生如临其境,融入其中去感受、体验现实生活。

第5篇: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范文

进攻战术基础配合篮球作为一项集体协作的运动,要取得比赛的胜利就必须依靠集体的力量。篮球运动要求每名队员在比赛中做到齐心协力、密切配合。而且要求充分发挥教练员的指挥才能,将全队作为一个整体设计战术、制定战略。本文从哲学的角度简述普遍联系的观点及质量互变规律在篮球进攻战术基础配合中的体现,以供提高篮球运动训练水平作为参考。进攻战术基础配合是指在篮球竞赛中,进攻队员两三人之间组成的简单配合方法。它是组成全队进攻的基础。进攻战术基础配合有传切(空切)、突分配合、掩护配合、策应配合。

一、普遍联系的观点所谓联系是指事物与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关系。联系的普遍性既指每一个事物内部各要素、部分或方面及其发展各个阶段、过程都是相互联系的。在篮球进攻战术基础配合中无不体现这一观点。传切战术传切战术是指队员之间利用传球和切入技术所组成的配合。它包括一传一切和空切。传切配合是项基 础的进攻配合。要求各个跑到队员之间都要相互观察自己的跑到路线,假动作要逼真、变向切入动作迅速、侧身看球并且要求传球队员动作要隐蔽、及时准确。在教学与训练过程中要培养队员培养运动员的篮球视野,要求队员做到“人球合一” “人球并重”。只有各个队员及人与球之间处理好传接球时机、传与切的关系。此战术才能熟练地应用于比赛之中。

2.突分配合突分配合是指持球队员突破以后,遇到对方队员补防或协防及时将球传给进攻位置最佳的同伴进行攻击的配合方式。这里的“突”与“分”突出了这两个阶段之间的联系。当持球队员遭遇对方补防或协防时,采用突分配和可打乱对方的防守部署、压缩防区,给同伴创造最佳外围投篮或篮下进攻的机会。要是突分的各个环节达到最优化就要求队员在突破中动作要快速、突然。在准备投篮的同时要注意观察攻防队员的位置变化及时、准确地将球传给进攻位置更好的同伴。当持球队员突破后,其他进攻队员要摆脱对手,离开原先位置切向空隙区域。准备接球进攻获取抢篮板(要本文由收集整理求突破队员要突破快速、突然,还要传球准确无误:无球队员要积极摆脱防守,积极寻找空当)。篮球运动本就是一项集体运动项目,只有积极发挥各个队员的积极性、审时度势篮球的技战术水平才能达到最优化效果。

3.掩护配合是指进攻队员选择合理位置,借用自己的身体用正确的技术、动作挡住同伴防守者的移动路线,使同伴借以摆脱防守,获得投篮攻击或其它进行攻击的一种配合方法。掩护形式多样,但从掩护组成行动上来看:一是者主动给同伴作掩护,是同伴摆脱防守。二是摆脱着主动移动,利用同伴的身置将对手挡住,是自己摆脱防守。掩护配合是攻破紧逼人盯人防守最为有效的方法之一。掩护配合要求掩护者应选择正确的掩护动作和位置,掩护的一瞬间掩护着的身体是静止的,并与对方保持适当距离,两脚平行站立、两膝微曲、双先后交叉放于胸前,有利于保护自己和攻守对抗。同时,要求被掩护者应选择嘴角摆脱角度,隐蔽掩护意图。掩护的同时同伴间根据防守变化组织中投、突破、内线进攻。在掩护教学训练过程中,只有充分考虑到各个环节的内部联系,突出整体系统观念,有条不紊的把各个环节融合在一起,才能真正起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作用。

4.策应配合策应配合是指进攻队员背对或侧对球篮接球后,通过各种传球方式与外线队员的空切、绕切相结合,借以摆脱防守创造各种里应外合的进攻机会的配合方法。在策应配合教学和训练中要求策应队员突然起动摆脱对手,占据合理有利的策应位置。策应队员接球要求两脚开立、两膝微曲、两周外展、用身体护球,准确判断场上攻守变化情况及时地将球传给进攻位置最好的同伴或个人进攻。传球后跟进或抢篮板(策应对队员不要站在限制区内,传球要隐蔽、及时、准确)。外线队员传球后利用起动速度或假动作摆脱对手,接到策应队员的传球后迅速做出投篮、突破或传去的最佳选择。只有把各个环节用合理的方式衔接起来才能真正达到“策”的效果。同时还要求接应队员传球后,利用速度或假动作摆脱对手或吸引对方防守,给策应队员或自己营造出传球、突破或投篮的时机,真正做到“应”的效果。总之,只有正确策应者及接应者内部各个环节之间的联系。同时采用合理的方式将“策”与“应”两个部分紧密结合起来,才能达到策应的整体性效果。

第6篇: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范文

关键词:教育技术学;历史研究;发展脉络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04-0020-04

一、引言

对历史的研究通常能帮助我们寻找规律以更好地预知未来,科学研究同样如此,要把握任何学科的未来,最好途径就是先了解其历史。因此学科历史研究是非常重要的一种学术方法。从某种意义来说,对学科历史研究和反思的重要性甚至不亚于学科基础理论的研究,这种反思的深度广度,对该学科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

学科史研究服务于该学科的需要,通常关注本学科领域里主要理论问题的来源、解决情况以及解决方法等。通过研究学科的起源及发展历程,梳理出学科发展的清晰脉络,确保该学科的理论体系的自主性和基本价值,是所有学科发展的重要前提,对于教育技术学这一年轻学科来说同样如此。通过对教育技术/教育技术学发展历史中重大事件、重要人物以及重要思想体系产生过程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深入分析领会教育技术学的学科理论体系的形成及其发展演变过程。这种历史研究的方法和分析角度对我们梳理教育技术学科,寻找学科自身发展演变规律,准确预测其未来发展趋势都是非常重要的。

二、科学史主要研究方法对比分析

目前,科学史的研究主要有三种方法,分别是以科学史学科创始人萨顿为代表的实证主义编年史方法,以柯瓦雷为代表的思想史编史方法以及以默顿和贝尔纳为代表的社会学方法。

以科学史学科的主要创始人乔治・萨顿为代表的实证主义史学观认为科学是实证知识,而科学史则是实证知识的积累史,其研究方法通常采用以大事年表的方法记录历史上出现的所有科学知识和技术知识。由法国科学史家柯瓦雷开创的思想史编史家们则认为:科学本质上是观念,科学观念的发展是内在的和自主的,科学史是观念内在更替的思想史。与编年史研究方法相比,思想史研究方法既能从某个特定学术领域中寻找和选择能够代表其不同发展阶段的代表性科学事实和关键技术,又能深入分析这些科学事实和技术之间的内在关系和演变规律,在科学研究的系统性上面有了一定的进步。以默顿和贝尔纳为代表的科学社会史家们则认为:科学本质上是一种社会活动,因而科学史可以而且应该写成科学与其它社会文化因素的互动史。科学社会史研究方法的主要特点在于其主张在研究科学发展的同时结合对应时代的社会背景。

实证主义编年史研究有助于人们快速而清晰地了解某一科学领域发展历程中的关键节点和主要脉络,但对重大科学事件背后隐藏的科学演变规律却未作过多探究。科学思想史和科学社会史的研究者们在对科学人物、科学事件和科学成果进行记录和总结的同时,还试图通过历史解释的方式来寻找其产生的根本原因以及发展规律。在学科史研究过程中,如果想找出蕴含于其中的历史规律,最好的方法是对上述几种方法取长补短,结合学科自身特点加以综合运用,我们在进行教育技术和教育技术学的历史研究时同样需要如此。

三、教育技术学历史研究的主要方法

在充分借鉴了科学史的主要研究方法后,教育技术学历史研究者们最终形成了关键事件编年史研究、范式研究和学术人物思想研究等三种不同方法,由此也分别形成了不同视角下的教育技术/教育技术学发展史。

1. 教育技术学的编年史研究

与其他科学编年史相同,教育技术编年史研究也是对教育技术领域曾经发生的各类事件进行整理,通过分析其对本领域的影响程度来进行选择,最终形成不同时间点具有代表性的教育技术重大事件列表。

目前已有很多各具特点的教育技术/教育技术学大事年表,如美国佐治亚大学Julie Moore 主讲的《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中,学生Saeid Roushanzamir和 Emily Giles 创建并维护了一个教育技术学大事年表(表1),该表的时间段基本上是从1920年代前后一直到2000年前后。针对每个时段里的重要事件都有较详细的说明和分析,其中列出每个年代出现的重要理论,如20世纪50年代的行为主义理论,20世纪60年代的系统方法,20世纪70年代行为主义理论开始向认知主义理论转化,20世纪80年代微型计算机的普及所带来的对教学设计的巨大影响以及绩效技术的出现,20世纪90年代建构主义理论的出现等。从这个大事年表中,我们可以通过那些对教育技术学科发展有重大影响的事件来把握教育技术基础理论的发展历程。

2. 教育技术学的范式研究

美国科学史家、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在其代表作《科学革命的结构》中首次提出了范式的概念,为当代科学思想研究建立了一个重要讨论基础。范式实际上就是在某个科学领域内,研究者们遵循的相关标准理论、思想观念以及相应的研究方法的总和,也就是研究者们对于特定对象所使用的各种研究工具和方法构成的体系。

在教育技术学研究领域,以库恩范式理论为指导来解读和诠释教育技术学发展历史成为一种重要思路。不少学者根据自己的思考,分别提出了不同的教育技术范式体系,其中比较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范式体系如赛特勒的教学技术四范式理论,即:媒体范式、传播与系统范式、行为科学范式、认知科学范式,蒂莫西・克诗曼提出的包括计算机辅助教学(CAI)范式、智能导师系统(ITS)范式、(Logo-as-Latin)范式以及计算机支持的合作学习(CSCL)范式等。运用科学范式理论研究教育技术学既有积极的推动意义也有消极影响,因为范式理论所倡导的多元化既能有助于从不同研究角度推进教育技术学发展,也可能影响教育技术学统一规范的理论体系的形成。

3.教育技术学的学术人物思想研究

学科基础理论的最终形成通常可以看作该学术领域大师们的理论思想与实践研究的积累和沉淀。运用思想史研究方法,研读和分析教育技术学科发展过程中的关键学术论著及其包含的观念和思想,既能从中梳理出引导学科发展方向的线索,研究成果最终也可以构成学科基础理论体系的基石。

虽然教育技术学的历史比较短暂,但在其产生和发展过程中,本学科和相关领域内无数学识卓越的大师通过智慧和努力,为学科的诞生与发展壮大提供了宝贵的思想。例如世界上第一部系统的教育学理论巨著――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给出了很多教育基本理论的界定,成为教育学及其分支学科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石。心理学家桑代克、斯金纳将行为反射理论应用于教育心理学;此外,皮亚杰的认知理论,香农的信息理论和拉斯韦尔、施拉姆对信息传播模式的定义对教育传播学后续发展的影响。皮亚杰、布鲁纳、维果斯基、格拉斯菲尔德等人对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影响等。这些例子都说明不同历史阶段代表性人物的学术思想对教育技术学科的巨大推动作用。

对教育技术学界重要人物的学术思想史进行追溯与解读,系统介绍、分析研究和评价大师们的学术思想,是教育技术学基础理论问题研究以及学科理论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有助于理清教育技术重要理论的发展及沿革规律。

四、不同视角结合的教育技术学发展线索

教育技术学历史研究的上述三种方法各有优点和不足。例如仅关注教育技术学的历史事件,往往容易迷失于其中,难以从中发现规律。同样,如果脱离历史事件进行范式研究或是学术人物思想研究同样无法真正把握教育技术学的历史脉络,我们必须融汇和综合运用各种历史研究方法,结合教育技术历史研究三种方法的优缺点,分别通过关键事件年表、研究主题和范式的演变以及主要学术人物思想演变的过程梳理出多视角下的教育技术历史发展脉络。

1.理论与技术视角下教育技术学历史发展演化线索

各种理论与技术随时间逐渐引入教育,使得教育技术学研究的主题与研究对象也经历了不断的演变,如果以各类技术发展对教育技术学及其研究主题的影响作为分析线索,可以清晰地看出历史演进线索,如图1所示。

针对上述教育技术学理论基础、技术及研究主题的历史演变,可以借鉴塞特勒范式概念来解读和综合研究其发展线索,可以综合应用媒体范式和传播与系统范式来研究直观教学到视听传播这条线索,综合应用行为主义范式和认知科学范式来研究个别化学习演化这条线索,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理论基础与技术进步影响下的教育技术学演进规律。

2.基础理论与学术思想视角下的教育技术学发展线索

教育技术学发展历程的关键阶段,往往都是随着技术进步的影响及其他相关基础学科理论的发展,对本学科重要学术人物产生了较大影响,令其深入思考后提出带有突破性的观点和理论而推动的。如美国教育技术学发展过程中,以戴尔、芬恩为代表的早期媒体派教学专家的研究工作;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传播学的影响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发起的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运动带来的从媒体研究向整体教学过程研究的发展,使系统科学研究方法逐渐开始成为教育技术学科重要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此后学习心理学发展推动学习科学逐渐成为教育技术学基础理论,使系统化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开发成为教育技术学研究的主战场。相关学术思想和研究成果不断开拓着教育技术学研究视野,逐步形成和完善了学科研究的理论基础。因此,不同学术人物之间的学术观点和研究方法的沟通交流与融合贯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科理论体系的不断充实和完善。

五、多视角结合的教育技术学历史发展脉络

结合上面所说的教育技术历史关键事件、研究范式的演变以及学术人物思想的碰撞与交互过程,我们可以尝试着综合运用这些方法来梳理出一条清晰而易于理解的教育技术学发展脉络。例如,可以应用赛特勒四范式结合历史事件、理论发展及代表学术人物思想影响来梳理出20世纪30年代至目前的教育技术学发展脉络和演进关系。

从上图中不难看出,在教育技术的演变过程中,在不同历史时期,所产生的关键事件,能够带来教育技术研究视野和角度的变化,对于相应时期的学术人物的学术观念会带来很大的影响,由此推动其学术思想的变化和丰富完善,这种多因素的共同影响,在大多数情况下,构成了推动教育技术学科发展的全部动力。

六、结语

教育技术学作为真正意义的学科的出现和发展实际上都与现代教育技术自身的出现和发展息息相关、相辅相承,而教育技术的发展是科学技术的进步与教育实践的需求相结合的产物。不同阶段的教育技术发展都受到社会发展的影响,从不同角度的教育技术学发展史中,都能明显的看出这一点。

在教育技术与教育技术学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对象在不断发展开拓,从主要注重视觉媒体及其教育应用,到视听媒体、再到视听传播、教育制度,从只关注学校教育本身到关注学校以外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隐性因素,从注重借鉴发达国家的教育经验到注重国际教育和发展教育等,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对象在不断向纵横方向深入发展,这种研究的深入也在不断推动教育技术学的学科体系自身的不断深入和完善。

在教育技术研究中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能够帮助我们克服单一视角和单一研究方法所带来的局限性,有助于梳理出更加清晰、完整和易于理解的教育技术学发展脉络。在研究中应坚持历史与逻辑的同一原则,既注重对事实的叙述,也注重对事实背后影响因素的逻辑分析,应将教育技术学的发展过程置身于科学、技术以及教育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进行考察,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间进行比较研究,同时要结合我国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状况来做研究和分析。

作为比较年轻的学科,现代教育技术诞生和发展还不到一百年,在基础理论建设上还很不成熟。对于这样发展迅速的新兴交叉学科,对其历史和理论的总结、研究和反思就显得更加重要。为解决学科高速发展同时带来的一系列需要正视和解决的问题,所有教育技术理论工作者需要做的是冷静总结学科发展历史,寻找客观规律,分析和预测变化趋势,探寻保证本学科可持续性发展的正确道路!

参考文献:

[1]焦建利.教育技术学基本理论研究[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8.(10).

[2]宫淑红.美国教育技术学的历史与范式演变[D] .广州:华南师范大学,2003.

[3]刘美凤.解析美国教育技术的三条历史发展线索[J] .比较教育研究,2004.(8).

[4]焦建利.美国教育技术学领军人物学术思想研究引论[J].现代教育技术,2009.(1).

第7篇: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范文

一西部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办学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西部高校所开设的教育技术学专业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方法、实验实习等方面可以说是大同小异,后面开设的院校模仿前面尤其是名牌院校的办学体系。培养目标大而笼统,不分培养方向,课题设置缺少特色和重点,教学模式以教为主,实习实训大都以中小学教育实习为主,最终培养出来的学生没有特色,缺乏实际锻炼,不能应对社会不同行业对本专业人才需求的素质要求。是导致目前西部毕业论文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一个关键原因。

如何应对社会对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培养需求变化,我们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分类培养思想,并构建出分类培养新模式。

二构建西部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分类培养的前提

要构建分类培养的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新模式,必须以专业的社会需求和毕业生就业方向为导向,针对未来人才市场的变化需求,及时调整相应的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在具体做法上就是要细分专业培养方向,围绕专业方向特点开设相关课程,使所培养的人才除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更具有明确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同时还必须满足本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6大能力方面的素质要求(教学设计能力,教学信息处理能力,媒体资源开发应用能力,构建并维护物态教学系统的能力,教育技术研究能力、教育技术管理能力)。

三西部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分类培养类型

经过广泛调研,我们确定了西部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分类培养的5个方向:

(1)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中专及职业技术院校的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师;

(2)IT产业中教育网站的设计与开发,网络教学平台的设计与开发,网站维护与管理的技术人员;

(3)广电系统、影视制作部门、信息广告公司摄、录、编及设备维护等方面的传媒工作者;

(4)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及提高教师专业工作绩效的科研人员;

(5)电大、网络中心,计算中心的业务人员,远程教育领域、基础教育资源库建设工作的技术人员。

四构建西部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分类培养课程设置及要求

依据培养方向,本专业课程设置可分为专业基础课(平台课)和专业方向课(模块课)两大类型:

1专业基础课

专业基础课(平台课)是学好专业的基础、分类培养的前提。本专业的基础课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1)专业基础课。使学生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具备专业基本素质。又分为专业理论基础课和专业学位课。课程设置主要围绕教育部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规定的核心课程来开设。

(2)常规教学媒体类基础课程。主要学习掌握常规教学媒体、计算机类、影视制作类等现代教学媒体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分类培养打好技术基础。

(3)艺术理论基础课。使学生具有相应的艺术理论基础,为教育技术在教育中应用及相关技术在社会实际中的应用打下扎实的艺术理论基础,也为学生将来从事软件制作、网页制作、数字媒体处理等工作创造条件。

(4)专业实践课。主要培养在网络教育与软件工程方向、数字媒体技术方向和信息技术教学与培训方向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

2专业方向课

(1)网络教育与软件工程培养方向。培养从事计算机网络与软件开发方面的人才。开设的方向课程主要有:计算机网络、网络教育应用、软件工程与项目管理、多媒体课件制作、数据结构、网页设计、网络视频技术及应用、网络数据库原理与应用开发等。

(2)数字媒体技术培养方向。培养从事数字化软硬件媒体的设计、开发、使用、维护等方面的工作。开设的方向课程主要有:计算机原理与维护、虚拟现实技术、三维动画、摄影艺术、摄录像机原理与应用、影视写作、教育电视系统、电视教材编制、非线性编辑、图形图像处理等。

(3)信息技术教学与培训培养方向。主要培养大、中、小学校及其它培训机构的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师、信息技术(含计算机)教师和《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师。开设的方向课程主要有:《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法、教学系统设计、教育研究方法、现代课程论等,同时还需增设技能性课程如信息技术与教育、多媒体课件制作、教育技术设备维护与维修,教育培训基础技能训练等相关课程,从多方面塑造一名合格的信息技术及相关领域的培训老师。

(4)教育技术基本理论研究培养方向。目的是为本专业学生进一步深造(考研)打好基础。主要开设教育技术学、教育传播学、教学系统设计、远程教育学、教学媒体理论与实践、学与教的理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教育技术项目实践等。

五构建西部高校教育技术学分类培养模式实施策略

1分类培养模式实施基本思路

第一学年主要开设专业基础课(不分方向),从第二学年起逐渐转入相应模块进行分类培养。对于不同的培养方向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学习方法、教学要求和考核方式。在实施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专业基本理论、技术与实践之间的关系,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把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联系起来。对于起着培养平台作用的专业素质课及教育理论课采取以专题报告、学术讲座为主,课程设置为辅的形式,从学生入学就开始进行专业素质教育直到学生毕业,同时使每个学生形成坚实的理论基础,为后期的专业方向课培养奠定扎实的基础。

2分类培养教学策略

不同的培养方向要有不同的具体教学实施策略:

网络教育与软件工程方向:由于本方向主要培养学生具备熟练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而在教学策略的选择中要大量采取案例讲解、基于项目的学习、模拟真实环境下的练习等策略实施教学。同时要强化学生的合作意识,以职业工作者的标准培养学生掌握相关技术,最终使其成为一名合格的网络技术与软件工程开发人员。

数字媒体技术方向:宜采取案例赏析,现场讲解,实物练习等教学方法,同时突出小组协作学习方式。

第8篇: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范文

关键词 计算机辅助教育;期刊论文;内容分析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36-0011-04

1 问题的提出

计算机辅助教育用计算机技术解决了教育、教学中的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反映了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推动了教育现代化的进程。计算机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对教育的思想观念和教学的方法、内容、策略等方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使整个教育系统都受到巨大的冲击,并逐步发展成为一个新兴的交叉学科,形成了它自己的理论、概念、方法和技术。

计算机辅助教育(Computer Based Education,简称CBE)是教育技术中既异常活跃又有广阔前途的发展方向[1]。目前,计算机辅助教育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然而,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观念的影响,很多教育者对计算机辅助教育都没有正确的认识,有很多都走上了两个极端,即对计算机辅助教育的全盘否定和全盘肯定,导致计算机在教育领域中不能被合理有效地运用,甚至阻碍了计算机辅助教育的发展。

本研究以2001—2010年我国计算机辅助教育论文为研究对象,利用内容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分析研究,试图从整体上把握我国计算机辅助教育的发展应用现状及其对我国教育的影响,力求教育者对计算机辅助教育能有清晰的认识,促使教师能更好地利用计算机来进行教育教学管理活动,以及学生能更好地利用计算机进行学习。

2 研究方法和工具

研究方法 内容分析在教育技术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它通过预先建立的研究目标确定研究总体和分析单位,设计分析维度和样本取样,以系统、客观和量化的方式,对信息内容加以归类统计,并根据类别项目的统计数字,做出叙述性的说明。本研究主要是对10年来我国计算机辅助教育论文的内容分析(2001—2010),通过这方面的研究分析了解我国计算机辅助教育的发展现状和趋势,以及我国计算机辅助教育的应用与发展,为我国教育的发展提供合理的参考依据。

确定样本 内容抽样即是选取进行分析的样本。内容分析抽样首先要决定总体,在确定总体时,必须注意总体的完整性(即要包含所有相关的资料)和特殊性(即指要选择与研究假设相关的资料)。本研究根据选题中的“计算机辅助教育论文”,选取中国期刊网CNKI数字图书馆“中国知识总库”,并以“计算机辅助教育”“计算机辅助教学”和“计算机管理教学”为关键词检索项,检索截至2012年2月13日已收录在该知识总库的、经筛选后的有关计算机辅助教育论文1393篇,将其作为本研究的样本。

为了保证分析的准确性、科学性和可靠性,所选样本均为馆藏在中国期刊网CNKI数字图书馆的期刊与论文。为了能清晰地了解到近年来计算机辅助教育论文的发展,将所选样本1393篇论文的总数量与研究主题统计如表1所示。

主题内容分析的类目建构 分析类目既决定了研究的方向,同时也反映了研究的目的,是内容分析的关键环节[2]。一般而言,类目的形成有两种方法:一是依据传统的理论或以往的经验,对某个问题已有的研究成果发展而成;二是由研究者根据假设自行设计而成。本文的类目是采用后面那种方法构建的。根据教育技术的94定义,结合计算机在我国教育领域中的具体应用,将样本论文分成以下几个主题元素:理论基础、学习过程、媒体技术、CBE网络、教师教育、应用评价及其他。各主题所包含具体子范畴如表2所示。

研究主题内容分析的信度 内容分析的信度分析是指两个以上参与内容分析的研究者对相同类目判断的一致性[3]。一致性高可信度就高,反之可信度则低。因此,信度的高低直接影响内容分析的结果。只有经过信度分析阶段,才能使内容分析的结果可靠,使可信度得到提高。

本研究根据研究过程中“计算机辅助教育论文研究主题分类”(表2),主类目包括理论基础、学习过程、CBE网络、应用评价、教师教育、其他等六类主题,每一主题又细分为不同的子类目,本研究的分析单元为“篇”。在研究中,选择两名评判员对样本进行评判。经分析,评判文章篇数为1393篇,其中两人完全同意的篇数为1260。

数据统计与结论得出 对评判数据所得的结果进行统计处理,将所得的评判结果在Excel数据统计分析工具中进行分析,并根据研究目标进行比较,从而得出本研究的结论。

3 研究结果分析

主题模块总体分析

1)自1958年IBM成功开发了世界上第一个计算机教学系统至今,计算机辅助教育迅速发展,在教育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世界各国对计算机辅助教育的研究越来越深入,特别是发达国家,计算机辅助教育越来越完善。20世纪80年代,计算机辅助教育技术开始传入我国,虽然我国计算机辅助教育起步较晚,但计算机在我国教育中发展速度快,越来越多的教育研究者对计算机辅助教育进行研究,并从实际应用中不断总结发展,使其能更好地服务于教育事业。目前,我国计算机辅助教育论文数量发展较为平稳,详见图1。

2)图2的统计结果显示,样本中论文的研究主题模块分布较集中。通过内容分析的量化统计(所谓量化处理是把样本从形式上转化为数据化形式的过程,包括评判记录和信度分析两部分),可以发现学习过程的研究占了总数的32.09%,占研究样本总数的1/3;其次是应用评价研究,所占比例为24.62%;而其他五大主题模块所占比例相对较少,其中理论基础的研究占了总数的18.74%,媒体技术占9.83%,CBE网络占2.87%,教师教育占2.08%,其他占9.76%。这一结果充分显示了我国计算机辅助教育论文选题的整体偏向。研究主题日趋多样化,即使为同一主题,也可以有多种不同的研究视角。部分主题一直以来都是研究人员所关注的焦点(如对学习过程的研究),而有些则随着计算机的发展与研究的深入逐渐被挖掘出来。从统计数据中分析,学习过程是计算机辅助教育的研究重点,说明计算机辅助教育的研究将逐步转向对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研究。

理论基础主题模块分析 计算机辅助教育,主要是指以计算机为主要媒介所进行的教育活动,主要包括计算机辅助教学、计算机管理教学和计算机技术支持的学习资源三大领域。计算机辅助教育作为一种崭新的现代化教育手段,它既可以应用于优化教育与教学过程,又可以应用于改进教育与教学的管理。它的目标是在教育中运用现代科技提供最优的手段和方法,以达到既定的教育目标[4]。

理论基础主题主要是对计算机辅助教育的相关理论的研究,即研究计算机辅助教学、计算机管理教学以及计算机技术支持的学习资源等。据统计(图2),理论基础研究论文并不少,总数占所有样本论文的18.74%。从这些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出,计算机辅助教育论文一直都重视理论基础的研究,了解计算机辅助教育的相关理论及发展现状,并研究其发展的趋势。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相关技术的不断发展,CBE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不断地发展,其研究也越来越倾向于对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研究。

学习过程主题模块分析 从历年论文的数量上看,学习过程主题研究数量一直以来都居首位,每一年中该主题论文数量在当年所有论文数量中所占的比例都是比较大的(图2),总数额占所有样本论文的32.09%。因此,研究者对学习过程主题的关注居多,并且向来都是一个重点。通过内容分析的量化统计可以发现,课件设计与制作和学科应用所占比例较大,二者总和超过了学习过程主题总量的2/3,而且课件设计一直以来都是我国计算机辅助教育论文的研究焦点,课件设计的优劣是影响计算机辅助教育在学科中的应用效果的重要因素。

媒体技术主题模块分析 媒体技术的研究包括媒体技术的开发(即教学软件、系统的设计与开发)和媒体技术的应用两部分。如图2所示,媒体技术所占的比例不大,只有9.83%。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促使越来越多的媒体技术手段应用于教育领域中,如多媒体技术、智能化多媒体技术、P2P网络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以其直观、形象、灵活生动的教学形式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也成为大学教学改革的基本方向[2]。

网络主题模块分析 计算机辅助教育网络的研究包括网络远程教育、校园网和教室内的计算机网络三部分。随着我国远程教育的发展,对计算机和多媒体技术,尤其是软件的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结合网络技术解决教育问题,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远程教育。现在,很多教育场所都逐步实现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室完成教学,而我国计算机辅助教育中对CBE网络的研究甚少。

教师教育主题模块分析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计算机辅助教育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它的发展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教师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由主体逐步变成主导,教师成了引导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但是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还是不能缺少教师。为了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满足现代教育对教师的要求,因此对教师的教育也不容忽视。教师应该改变习惯的思维方法,更新思想观念,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计算机水平。计算机辅助教育论文对教师教育的研究比较少,只占样本论文总数额的2.08%(见图2)。研究发现,有许多教师误以为计算机完全可以代替教师的主导作用。其实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并不意味着可以取代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相反,教师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过程中起组织和辅导的作用。

应用评价主题模块分析 应用评价主题的研究是我国计算机辅助教育论文研究的另一重点,该主题论文数量在所取样本论文数量中所占比例为24.62%(见图2)。应用评价主题主要是分析计算机辅助教育在教育教学中所取得的效果、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帮助减轻师生的负担,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效益,充分发挥计算机在教育教学中的优势。计算机辅助教育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可以起到教师的作用、学习伙伴的作用、助手与工具的作用,它的目标是运用现代科技提供最优的手段和方法(包括成本最低、教学环境最佳、教学活动模式最合适),以达到既定的教育目标。与传统的教学媒体相比,计算机更能满足现代教育的要求。然而,计算机辅助教育并不是十全十美的,也存在不少缺点。

4 结果与思考

从以上的统计数据与分析来看,我国计算机辅助教育论文主要有以下特征。

1)研究主题分布不均,大多是研究计算机辅助教育的实际应用,只有部分是对CBE的相关理论的研究。但计算机辅助教育合理有效运用的基础更多地取决于扎实的理论基础,而对理论知识的不够重视也会影响研究者对辅助教育的理论造诣,应加强对理论基础的研究。

2)缺少对某些领域中的重难点课题的研究,对难研究的课题没有进行深入研究。一些课题由于受研究条件、难度和研究能力等因素的影响,使研究人员望而却步,没能进行深入研究。其实计算机辅助教育领域有许多值得研究者进行深入、细致研究的课题,如课件的开发应用、软件的设计开发与评价,以及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等。对这些课题的深入研究本身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还能促进计算机辅助教育的发展,促使教育者更好地运用计算机进行教育。但因各种原因和条件的限制,一直以来都较少人去深入开展研究。

3)研究主题与研究领域逐渐走向多元化。随着教育技术的快速发展,其研究主题与领域也开始向多元化方向发展。计算机辅助教育不仅应用于学校教育,在社会教育领域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计算机辅助教育的研究领域也不断地向多元化发展。

4)随着现代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技术应用在计算机辅助教学上,如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P2P网络技术等。技术的发展应用使得计算机辅助教学成为目前学校教学的一个重要辅助手段。现在,计算机辅助教育的研究领域也越来越多涉及相关技术的应用研究,促使计算机辅助教育的发展越趋完善,满足教育领域的更高要求。

5 结论

综上关于我国计算机辅助教育论文的分析,可以预测,今后“学习过程”将依旧是我国计算机辅助教育论文研究的主要领域,这个研究主题也将继续得到更大的关注和重视;对“应用评价”的研究力度也会随着计算机在教育领域中的发展而进一步加大;而“理论基础”的研究将会保持平稳的发展;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对“教师的要求”将会越来越高;在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将不断地发展,计算机辅助教育的研究领域也会越来越广,计算机在教育领域中运用到的现代教育技术也将会增多,对教育的要求更严格,所以今后计算机辅助教育论文的研究也将加大对技术应用的研究;对计算机辅助教育的研究将逐渐转向对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研究。另外,可以预见的是,对“学”的技术的研究将日益超过对“教”的技术的研究,成为另一研究重点。

参考文献

[1]李航.综述计算机辅助教育的若干问题[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1(3):77-81.

[2]陈小青,肖宏.澳大利亚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现状:对AJET的一项内容分析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06(6):

89-92.

第9篇: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范文

关键词: 教育技术 产业化 理论基础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教育技术对教育的重要性,乃至其对社会的重要性就迅速凸显出来了。教育技术具有第三产业的属性,应该将之引向产业化发展之路。

一、教育技术产业化的涵义

产业化通常指的是产业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我们通常所讲的科研成果通过中试、试生产或试运营最后以企业的形式为社会提供某种商品或服务的过程,即所谓的“科研成果产业化”仅是“产业化”内容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

教育技术产业化是以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知识资本、人力资本和教育技术服务的商品化、市场化和产业化为目标,促进教育技术产业形成的过程。其内涵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高等教育技术要面向经济、面向产业,为产业服务,二是教育技术自身产业化,直接参与“产业经营”活动。其产业化具有基础产业特点、第三产业特点、高新技术产业特点[1]。

二、教育技术的产业属性

把教育技术和产业化联系起来,把它当做一项产业抓,目的是使作为教育至高点的教育技术能够更好地发挥它的作用。因为教育技术涉及多学科的知识,跨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并且与新型系统科学密切相关,牵涉到的面很广,知识很繁杂,需要很多部门和人员共同努力。比如,政府部门、教育部门、技术部门、一般企业、生产教育产品的企业、教育培训机构,等等。这些机构和部门之间是紧密联系的,它们提供了相近的商品――教育技术,在相关价值链――围绕教育的技术上共同构成,具有某种共同特性的集合。它的主体是多部门的集合,核心是教育技术提供的技术性商品或人才。教育技术具有以下产业属性:

(一)遵循供求规律,以市场为导向。

“适应社会需求,讲求社会效益,特别是直接社会效益,是我们每个人从事任何工作所遵循的一条带根本性的原则[2]”。“定制培养”、“订单就业”、“岗位业务培训”成为各大学毕业生供需见面洽谈会上最大的亮点。很多大学今后将根据用人单位的需要,调整专业课程设置,按照“订单”为用人单位“量身定做”优秀学生。这些学生在校期间即可完成岗位技能培训,一出校门,即可进厂上岗,熟练操作业务。

(二)重视投入产出,追求效益最大化。

与其他产业一样,教育技术产业在运行中,也要重视投入产出,加强成本核算,强化内部管理,力争取得最大效益,包括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教育技术是一个高投入的领域,因为它总是与许多新兴的技术相联系。教育技术投资是开展教育技术的物质条件。它和其他产业一样需要投资,包括赢利性的投资和作为公益产业的公益性投资[3]。

三、教育技术产业化的理论基础

(一)系统论。

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不是各个部分的机械组合或简单相加,系统的整体功能是各要素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新质。教育技术是连接教育和技术的桥梁,只有将新的贯之以教育理论的相关技术合理地运用到教育中,才能体现其价值。而这种过程的实现,需要的是在理论和技术上都精通的复合型人才。然而,这种全才实际上是很少的,也不易培养,所以研究技术学更需要合作,应当形成一个“万金油”式的团体。作为一种产业,要实现产、学、研相结合,使教学资源的建设走产业化的道路。应采用系统论的方法,集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学科专家、教育技术专家、学者、研究人员、技术人员、企业家,以及第一线的学科教师,形成一个有机的团队,认真分析教育教学的需求、社会需求等,提出恰当地运用技术提高教育绩效的研究成果,形成产品、开拓市场,推动教育信息化的进程[4]。

(二)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

如果说教育是明天的生产力的话,高等教育就是把潜在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最后一站。教育技术在此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比如高质量的义务教育、高水平的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发展,都离不开教育技术提供的各种必要的先进的技术设备的支持和理论指导。发展教育技术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关键。信息时代的到来,给我国教育事业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要培养出适应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社会发展的创造型人才,以信息技术为主的教育技术必然成了教育改革的先导。

产业化是一个过程,是产业形成和发展的必然阶段[5]。目前,在信息技术建设中存在很多问题,要加快信息技术建设步伐,规范信息技术课程,实现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提高教师教育技术水平都急需教育技术;高等教育领域利用校园网络实现教学信息,图文资料和信息的管理、搜集、存储、检索、调用的现代化;建设多媒体教学系统,实现教学现代化,以及在高校开展远程教育都需要教育技术;另外一个明显的发展趋势就是,教育技术类企业及一般企业都会很需要教育技术。我们一定要抓住这个机遇,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基础上,把教育技术产业搞好。

(三)知识经济理论。

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的生产、传播、扩散和消费基础上的经济,主要特征有:科学和技术研究开发是知识经济的重要基础,信息与通讯技术在知识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处于中心地位,服务业在知识经济中扮演了主要角色,人的素质和技能成为知识经济实现的先决条件[6]。在现代知识经济社会里,发展生产的主要要素已转移到知识、信息和科学技术之上,而知识、信息和科学技术是由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生产出来的,教育已成为生产知识的产业,知识的生产、更新、创新和传播都依靠教育,而教育及教育产业的发展,归根结底离不开教育技术的发展和产业化。

作为教育学的二级学科,教育技术产业化是教育产业化的基础,教育技术产业化必将极大促进教育的发展,有利于教育的良性发展和循环。教育技术学发展得如何,将直接影响教育的发展水平和质量。教育产业化是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顺利实现科教兴国的基本国策的需要。

只有把支持教育的技术搞好了,教育的实际水平提高了,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的最终目标实现了,科技才能更好地为社会发展服务(而教育技术本身又属于科技的一部分),经济建设也才能更快更好地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才能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市场竞争归根结底是人的综合素质的竞争。根本的解决办法就是要走社会投入之路。因此,只要实行产业化经营,教育技术必将成为公共投资和私人投资的热门领域。

四、结语

总之,教育技术产业化是有足够的理论依据的,在理论上站得住脚,在现实中也将是非常可行的。事实证明,不管我们承认与否,整个教育包括教育技术也正在朝着产业化方向发展。这恰恰说明万事万物都是普遍联系的一个整体,我们必须尊重这一现实和规律,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

参考文献:

[1]叶之红.教育产业的概念内涵及政策取向[Z].新华文摘,2000.5:23-25.

[2]南国农.中国教育技术学专业建设的发展道路[J].电化教育研究,2005.9:3-8.

[3]绿茶.浅谈信息社会的教育技术产业化.BOKEE博客网,2006.6.5.

[4]刘美凤.教育技术学的知识来源[J].开放教育研究,2004.4:1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