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医药发展的重要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企业文化;企业发展
企业文化对企业能力的形成、作用、保持和促进起着根本性的作用。企业文化决定着该企业在市场活动中的态度,决定着企业产品属性的价值取向,决定着企业自身组织规范和行为准则,决定着企业员工的敬业态度和奉献精神,决定着企业的创新精神和团队精神等等。这都是企业能力的前提条件和后续保证。
一、企业文化在市场等客观方面发挥的作用
(一)市场作用
市场受着某些特定的文化影响与支配,如果企业的文化与市场不相融,甚至是冲突的,必然会使企业处于困难和危险的境地。例如,当一个企业服务定位于"领先使用者"的细分市场时,而这个市场的需求特征是"时尚",那么其企业文化的内涵就应该体现出"变化"、"新奇"、"差异"、"个性"等。只有在这样的企业文化的作用下,该企业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从某种意义上说,市场竞争从根本上是文化的竞争,只有企业文化与所处市场主体文化相适应,才能取得主动,如果企业文化与市场不相适应,则要对该文化进行调整。
(二)产品作用
企业产品的发展,实质就是文化质衍生的过程,就是文化系列化的过程,文化质不变表现在产品上就是无产品发展,基本文化质的产品就是"核心产品",从这个意义说,产品即是文化,文化就是产品。企业应该在市场上打出自己的精品,力创"品牌文化",努力提高其产品的文化价值即"无形价值"。企业文化可划分为器质性文化(功能、效用、质量、价值、工艺等构成及其调整控制);制度性文化(规章、制度、体制、机制等);理念性文化(价值观、行为准则等)。只有在三个层次的文化相互协调,配合支持时,企业能力才能最大化和最有效化,否则,互相冲突、互相制约、互相干扰、互相抵消,则企业能力势必削弱,其效用势必大打折扣。此时,企业只有两个选择,一是调整产品(或功能化,或概念化),二是修正企业文化。
二、企业文化在人员等主观方面发挥的作用
(一)组织作用
有效的企业组织,总是将市场特征和产品特征认识和运用自如。而运作无效或失败的企业组织,却是要么对市场认识不清,要么对产品认识不清,要么不能把握其特点予以协调运用。市场是开放的客观存在,它一般地不以某个具体的局部存在而不同,真正独家的产品也不多,更多的是一些类似的乃至相同的产品在同一个市场里竞争,结果却完全不同:有的大获成功,有的则一败涂地。导致不同的客观结果,是企业文化的差异。不同的价值观,不同的行为准则,不同的目标导向,不同的控制,不同的态度,不同的性格,不同的工作氛围在相同的条件出现时,必然会产生虽然微小却很关键的不同反应,从而生出完全不同的效果。文化对于企业的组织作用是广泛而深刻的,它既对组织能力的形成(资源配置)起着关键的作用,也对组织能力的发挥(资源运用)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同时对组织面对环境变化和刺激的反应起着关键的作用。
(二)团队作用
企业文化强调以人为本,十分尊重人的感情,久而久之,在企业中酿造了一种团结友爱、相互信任、和睦相处的气氛,形成了一种无坚不摧无往不克的团体意识。一个组织,一个企业,没有这种团队意识,终究无法生存。这种企业文化使企业管理者和全体员工之间形成一种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大家想企业的前途之所想,急企业的命运之所急,共同的价值观造就了共同的目标和理想,从而整个企业上下步调一致,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这种团队互相勉励,互相配合,取长补短,就能在市场竞争中应对自如,无往不胜。因为种种原因,企业的领导及管理者之间、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企业的管理层与员工之间、员工与员工之间,有时难免会产生一些矛盾。而解决矛盾的最好办法,就是借助于企业文化进行自我调节,自我化解,自我消融;企业与社会、企业与顾客、企业与外界企业、企业与国家之间有时也会存在某种不协调、不适应,而最好的办法也只能利用企业文化进行调整。
(三)约束作用
一个好的企业,必定有一套完整的规范的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企业的管理制度是企业文化的内容之一,它是在企业创建与发展的实践中逐步完善的,它凝聚了企业管理者及其员工共同的心血。反过来,这种企业文化又成为企业内令行禁止的"总规章"。企业制度一旦形成,企业的领导者和企业员工必须严格遵守和执行,而企业的领导者又必须首先身体力行。如有违反者,要按照企业制度进行 处罚;如有模范执行者,应按照企业制度予以表彰;如有为企业作出重大贡献者,应按照企业制度给予重奖。由此可见,企业制度是企业内部的法规,从而对企业的领导者及全体员工形成约束力。企业的道德规范是企业文化中的一种意识形态,它属于企业哲学的范畴,是企业文化中的上层建筑的范畴。它是从哲学的道德伦理关系来约束企业领导者和员工的行为的。如果企业的领导者、管理者及其员工超越了一定的道德底线,造成了严重的事故,引发成重大的社会问题,这种道德的谴责就会上升到纪律的甚至法律的高度。同仁堂药店"济世养生、精益求精、童叟无欺、一视同仁"的道德规范约束着全体员工必须严格按工艺规程操作,严格质量管理,严格执行纪律,因此,同仁堂能够做到长盛不衰。
(四)激励作用
企业文化的神奇作用,还在于它所固有的共同价值观使企业的每个员工都能感受到自己在该企业中存在及其行为的价值,这种自我价值实现是人的一种满足,这种满足必将形成强大的激励从而使他们的精神境界得到进一步的升华。在以人的企业文化氛围中,企业领导者管理者对员工的关心,员工会感到受人尊重从而获得一种精神上的满足,进一步振奋精神,奋力拼搏;企业领导者管理者对员工充满爱意的批评,使员工能够克服自身的不良习气,争作一名优秀的员工;企业领导者管理者对员工的表扬与奖励,使其他员工学有榜样。笔者要特别指出的是,良好的企业精神对企业员工有着极大的鼓舞作用,他们会自然而然地产生强烈的荣誉感和自豪感,从而更加焕发努力精神,并以实际行动去维护企业的荣誉。如著名的大庆精神,概括起来就是"爱国、创业、求实、奉献"八个字,这种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工人阶级的优良传统与优秀品质,是中华民族精神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见,企业文化的激励作用是何等的巨大!
综上所述,优秀的企业文化在企业的创建、生存与发展壮大中始终发挥着十分重大的作用,而企业在创建和发展壮大中又形成和完善了企业文化。笔者满腔热忱地呼吁:愿我们的企业在抓生产经营的同时,致力于创造出属于本企业的 企业文化,并在这种独特的企业文化的推动下,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孙长启.谈企业文化建设在企业管理中的意义[J].冶金企业文化,2011,(2).
事实上,太多的学者在本文以前对艺术的起源做了推测和研究。本雅明曾这样为艺术创造的起源下定义:“艺术创造发端于为巫术服务的创造物,在这种创造物中,唯一重要的并不是它被观照着,而是它存在着。”他将艺术品的属性分为膜拜价值和展示价值,认为在艺术史的发展一直处于这两种价值的两极间不断转换当中。我想这可以概括为两点:艺术作品被外界利用的使用目的以及艺术作品自身的审美属性。作为无论是中古、远古时期为了神灵而建的“偶像”还是近现代承载着国家、政治的深厚的历史使命的工具,都体现了艺术作品被赋予的社会功能。艺术作品自身的展现价值和审美属性在此时都是退居次要地位的。
对艺术的自觉势必要建立在个人的自觉基础上。当艺术被宗教、历史、政治赋予过多的责任时,艺术作品本身的价值被转移,没有完全作为人看待世界的途径和方式。因为其它一些因素,自身的展示价值和审美价值被遮盖,甚至被忽略。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对作为观者的“人的自由意志”的忽视。
二、艺术所具有的存在价值和意义
“人”的自我认识自觉,才能看清自身的存在价值及社会意义,而这需要通过“认识的主动性及自省”的基础上,而不是强制及被迫接受事物的时刻。人在“自由意志”达到充分发挥的前提前才有可能准确无误顺利地与外界客观实物发生联系。忽略人的自由意志的建立和发展,势必会与人的和谐发展相悖。人的存在价值无论从个人还是群体角度都需要建立在“自由意志”的基础上。在叔本华的“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作者用了大量的篇幅,企图理清在人面前的世界的本质以及完成人的自我认识,说到底,千百年来人们渴望了解自身,了解这个世界。圣经上也曾这样记载:“人活着不是单靠嘴里的食物”。西方文明很早便意识到,相对于肉体的物质的饱足,精神上的丰盛更为重要。的确,作为生命体的个体的存在,人的满足感不仅仅局限于物质的满足,更加渴望的是精神上的丰盛。想要满足自身的精神欲望,自然要先认识到自我需要的是什么。对此,叔本华概括为“对这个世界本质内涵的永恒理念的认识”。为了达到认识的目的,“科学”和“艺术”从不同的角度,担当着“认识世界及自我认识”的重要角色。当科学和经验在追求此道上永无止境的努力时,作为艺术,却每每在“任何地方都到了它的目的地”。“艺术复制着由纯粹观审而掌握的永恒理念,复制着世界一切现象中本质的和常住的东西;而各按用以复制的材料[是什么],可以是造型艺术,是文艺或音乐。艺术的唯一源泉就是对理念的认识,它唯一的目标就是传达这一认识。”如果说科学是“亚里士多德的考查方式”,那么艺术就是“柏拉图的考查方式”。先哲们用尽各样的思考,对于人的生存方式和目的、意义探究依旧。我们尝试不用深奥的伦理来陈述,但也需明白,生命不只是数字的简单叠加和积累,人非机器。对事物现象背后的思考能更加使人接近精神本质,从而达到人的自我认识及精神意义上的满足。而精神的满足不单单是自我满足而已,更重要的是明确人的生命及存在的重要价值和意义。只有明确最终目的,人的生命才最终实现意义本质的体现。
当康德划清现象和自在之物的区别时,他彻底打破了统治西方世界已久的束缚个人思想的经院哲学长时期的思想禁锢的统治,以这种怀疑态度肯定了人的自由意志和自我价值的体现。之后,叔本华批判地发展了康德的观点,进一步研究和扩展有关人的自我认识,和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发展,历史已经走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历代先贤在个人意识的觉醒和重要性上做了诸多努力,都在不同程度上用怀疑和审视的态度重新看待人与世界的关系,无一不在说明,精神领域的关注对于文明的发展极其重要。只有人意识到了作为自身觉醒,发展才成为可能。艺术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正是在此。
让我们回到有关艺术作品和艺术家的问题上来,艺术作品的重要性和独特性与它自身所处的历史与社会传统相一致,这是毋庸置疑的。从古希腊到中世纪,艺术作品所具有的意义本身一直以来都被其存在方式所左右,也就是说,从未和它的宗教、政治等社会功能分开。然而随着文艺复兴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艺术的社会功能逐渐被现代科技所代替。“艺术感到了几百年后显而易见的危机正在逼近,面对这种种情形,艺术就用了‘为艺术而艺术’的原则,即用这种艺术神学做出了反应。由此出现了一种以“纯”艺术观念形态表现出来的完全否定的神学,他不仅否定了艺术的所有社会功能,而且也否定根据对象题材对艺术所作的任何界定。”在此,本雅明所说的艺术在科学面前的危机,是艺术对世界的实用属性,并没有涉及叔本华所说的艺术对人的自我认识的觉醒的重要性。当然,在两者的关系中,科学和艺术对于世界始终是个有机的统一体,两者在人与世界的认识关系中互为前提,并不存在竞争关系。科学技术的提高与发达,增加了对世界认识的方式的丰富性,这丰富性同样体现在艺术领域。比如,现代艺术的发展自然也建立在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基础之上。因此,笔者很同意本雅明对于机械复制时代下,赋予现代意味的电影,摄影是符合信息社会的新的且适宜的艺术形式的结论。
三、 艺术家、艺术作品和观者在“艺术呈现”过程中的重要性
人们要了解自身,了解世界,“科学”的方法是重要的但却不是唯一的方法。百科全书也不能给我们生活的答案, 从这一点上来说,“艺术作品”作为人与人,特别是跨越时间,空间和因果性,成为人与他者,与外在世界之间的交流方式,这在前文已有所涉及。
那么在艺术领域,艺术家,艺术作品和观者,三者又是如何有机地成为一个整体的呢?对于现实中根本没有艺术这种东西,贡布里希认为,“艺术”这种东西,本不存在,只有当艺术作品作为桥梁作用于艺术家以及观者之间的互动,“艺术”才被呈现,才有意义。
让我们来看有关“艺术”的过程,是如何实现的。伽达默尔曾经在有关“艺术真理”问题的讨论前,首先说明了“游戏”这一过程的完成,事实上是体现在游戏者本身的参与过程中,而不是作为规则出现的“游戏”本身,也就是说,如果没有游戏者参与游戏其中,游戏本身并不存在。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关于“艺术”这一过程的实现。在这一过程中,艺术家,艺术作品,观者,是“艺术过程”得以实现的三要素。
艺术作品本身作为载体,其“展现价值”的体现势必被艺术家左右,且由观者影响。因此三者不是因果关系,而是互为前提,彼此影响的有机体。其一,因为艺术作品是被“创作”,这“创作性”带有艺术家作为“人”主观的能动的对世界的理解和看法直观体现,通过艺术形式呈现出来。是艺术家自身对“永恒理念”的“纯粹观念的把握”。体现着传达这一本质理性认识的最高要求。过程本身是一种崇高的精神体验体现。至于艺术创作所用的材料和形式,并没有也不应该有所限制,如:遥远的诗歌,造型的油画,版画,现代技术下的电影等等。
另一方面,观者观看艺术作品,获得的喜怒哀乐根据不同的时间空间以及在观看之前的“自我意识”状况不同而有所差异。就像一群人在一起说话,有亲有疏一样,当交流过程得以实现时,那么透过艺术作品,与艺术家“面对面”的交流和对话的观者,可以仿佛多出一双眼睛超越时间,空间,看世界,在情感上的获得将使之受益匪浅。
艺术作品与观者的互动部分,是“艺术”带给人们的精神影响的关键实现部分。是人们常说的“现实的意义”。 每一件艺术作品的产生自然有其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即创作作品的艺术家自身所处的环境,所受的思潮影响决定了什么样的艺术作品问世。然而,艺术作品的魅力最大地体现在,它不会强迫人们去接受某一信息,而是将主动权极大地赋予了观者自身,原本作品的创作是件极其自我,隐私的事情,带着创作者的个人的主观的片面的情感,在展示的过程中去感染他者是艺术作品潜移默化又不可忽视的力量。通过“小我”的展示,可以影射世界另一角落的状态甚至代表众体生命,这是“创作”的可贵之处,也正是“艺术”在人类社会和世界中存在的目的。因此,从这一点上,“艺术”的意义和价值,更多地体现在艺术作品被观看时带给观者的那一瞬间心灵上的震撼。
四、小结
视觉文化在20世纪由于技术革新经历了一个巨大的转型。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人们的审美情趣,与以往相比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观看和创作视觉艺术的方式。作为新时代的艺术作品的展现必然要符合新时代的艺术特质和审美情趣。对于新的艺术形式的出现和冲击,并不能减少我们通过艺术来认识自我和世界的欲望,无论在什么时代,理性和感性思维都在帮助我们为自身的价值定位及意义显现上相辅相成地存在,厚此薄彼势必会影响人的发展过程。 (责任编辑:刘小红)
参考文献:
[1]叔本华著. 王才勇译.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商务印书馆,2010年12月
关键词:高校艺术教育;素质教育;课程改革
随着全球性教育改革浪潮的到来,中国高校艺术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越来越成为人们所关注的问题。在我国长期以来,美育一直是学校素质教育中最为薄弱的环节,忽视高等学府的美育和艺术教育将会影响学生审美素质的培养和提高。随着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家和教育部颁布实施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和《关于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之后,教育部又颁布了《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和《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2001年-2010年)》,这些文件都强调了大学艺术教育的重要性。由此看出,国家和社会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艺术教育也因此被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一、艺术教育的重要性
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形态,它能够陶冶人的情操,丰富人的精神生活。艺术教育,是把艺术作为教育内容向学生传授艺术知识、艺术技能、艺术精神等。艺术教育决不是单纯的传授和训练艺术技能,重点也不是增长知识、增强人的道德水准,它的真正目的是通过感知、欣赏、实践来培植和丰富人们心灵的一个过程。
艺术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并具有较高的人文价值。它是人类文化的沉淀和人类想象力、与创造力的结晶,具有极高的人文价值。艺术有助于人际交往与经验交流,它可以用各种方式交流人们的思想和情感,有力地增强自我表达的内涵。它是通过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的点滴渗透来对年轻人实施审美教育,从而净化了人的心灵并达到了提高修养和认知能力的目的。艺术教育能够提高人的智力、培养和谐健康审美观并能激发人的创新思维。曾有学者用斯佩里的“左右脑平衡理论”来解释片面的智力教育不利于大脑发育,而艺术教育则能使左右脑平衡发展和相互促进,从而达到益智的作用,因此,艺术教育对于启迪和开发青少年的智力和培养其创造性思维有着一定的作用。另外,艺术的基础是感知,艺术教育可以提高人的感知能力,而感知能力则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艺术活动本身也就是知觉思维活动。由于艺术往往不存在一个绝对的答案,而这一点正是艺术追求的价值所在,因此,艺术教育能有助于年轻人去探索、理解、接受和运用模糊性与主观性的事物,充分挖掘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当前高校艺术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
1.教育观念相对滞后,在内涵上对艺术教育认识狭隘
由于历史条件的影响,我国的高校艺术教育在期间曾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因受长期的应试教育和实用教育的影响,高校艺术教育成为教育的一个附属品而长期存在,忽视了对大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和审美能力的培养。另外,尽管艺术教育有一定的益智作用,但决不能过分的把它和德、智教育混为一谈,把艺术当成是德、育的媒介和意志的手段,从而导致了大学生非艺术化倾向。有许多高校的管理者错误地认为,艺术教育就是艺术技能教育,仅仅是教学生弹琴、绘画、唱歌等。人们往往把艺术和功名联系起来,用艺术竞赛的方式来检验艺术教育的效果,岂不知用这种方法培养了一大批“艺术匠人”,而忽略了学生的艺术情趣和艺术素养。
2、艺术教育的课程开设上存在的一些问题
首先,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中,对艺术教育课程设置没有一个统一的要求,除了本专业以外基本都把它们列入了选修课的范围,并且对于课程的名称及其相关内容也没有一个明确的要求,都是各校自行其是。应当规范高校艺术教育课程的教学目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使艺术教育能够真正起到提高学生基本素质的目的。其次,该课程在开设上艺术课程与专业课程的配置不够合理。很多专业课不只涉及本专业的范畴,另外还会和其他的艺术种类有着一些必然的联系。例如一个搞作曲的人,一般情况下需要掌握一件乐器的演奏,除了要学习本专业的各门理论知识外,还要熟悉各种乐器的性能和音色。当然一个优秀的作曲家还需要对多项艺术种类都有所认识和了解。比如对美术色彩的理解能更好的帮助作曲家对音色的运用,诗歌中的韵律也能为其作品提供一些结构上的借鉴。可见,对于这些专业,孤立的开设一到两门艺术教育课程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艺术从宏观上来说本身就是相互关联的综合体。
三、高校艺术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1.高校艺术教育课程的目标定位
高校艺术教育课程的总目标定位是:使大学生通过学习能够不断地获得基本的艺术知识技能、综合的艺术能力并激他们的创新能力,最终使学生的艺术能力和个人素养得到整合发展。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就需要加强和完善艺术教育政策法规建设,摒弃陈旧的教育观念。高校的艺术教育不是教育的“附属品”,它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各种法规建设还不够完善,需要得到进一步的规范和管理。为了确保高校艺术教育的顺利推进,高校的领导也要转变以往僵化的思想观念,认真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艺术教育法规,正确认识艺术教育在高校中的地位,认识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
2.高校艺术教育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
(1)应具有人文性和普遍性。高校艺术教育它具有较高的人文价值,是人类文化的沉淀、人类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结晶,不能错误地把它看成是茶余饭后的娱乐消遣。另外,艺术教育强调的不是每个学生的均衡发展,而是使每个学生的个体得以充分发展后总体上的全面发展,学校应尽量多给学生充分自由的发展空间。艺术教育决不是各种专业技能的叠加,而是要综合发展学生多方面的艺术才能,培养具有创新思维的应用人才。
(2)高校的艺术教育课程应具有整体性、引导性。高校在开设艺术教育课程时,不能盲目为了迎合市场的需求而随便开设一些课程,从而使学习缺乏系统性和辅,显得虎头蛇尾。学校应正确客观的引导学生不要片面地一味追求学分和仅凭个人兴趣来选择课程,告诉学生这种盲从性容易导致专业知识结构和技能的肢解,使学习没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各高校应根据自身的情况制定明确、详细的教学计划,将艺术课程纳入与普通学科同等重要的高度来考虑,并针对不同的专业学生开设相应的必修课和选修课,从而使学生在接受本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也拓宽了其它艺术领域的视野,以便将来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
3.高校艺术教育课程应是一门具有创造性和高度融合性的课程
新的高校艺术教育课程应该是综合了音乐、美术、戏剧、舞蹈以及书法、影视、篆刻、摄影等多种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段,对学生的生活、情感和文化素养等综合素质都有直接或间接作用的课程。专业院校在培养优秀专业人才的前提下,一定不能忽视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能力的培养,一个伟大的艺术家绝对不会是一个单纯精通某项艺术技能的匠人。另外,学校也要多鼓励学生参加必要的社会实践活动,从而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广泛的从生活和实践中吸取创作灵感。正如同志指出的:“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因此,培养创新精神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目标,同时也是美育的重要功能。
4.改变以往艺术教育陈旧的教学模式,改善教学设施,加强教材建设和师资力量建设
我们要改变以往教学中单一、教条、陈旧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手段,使学生在课堂上,视觉和听觉能得以灵活的转换。先进的网络技术能够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同时也相应的减轻了教师的教学负担。高校要把艺术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之一,运用专、兼职相结合的方法,并且借鉴国外一些好的教学经验,做到秉新弃旧、优胜劣汰,从而培养一支优秀合格的专业教师队伍。
总之,高校艺术教育的发展前景是不可估量的,因而它的改革与发展道路也将会是一个漫长和艰辛的过程。由于人才的培养一直是党和国家的一个永恒不变的主题,因此,艺术教育对学生形成健康的审美心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净化心灵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只有正确的认识艺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定位和功能,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作者单位:西安音乐学院
参考文献:
[1]聂振斌.艺术文化生存[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78-83.
【关键词】 中医药;消化性溃疡;复发;研究进展
消化性溃疡(peptic ulcer,PU)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西医将其归纳为局限性组织缺损,能累及黏膜、黏膜下层和肌层的疾病。而祖国医学认为其病因主要是由于七情刺激、饮食不节、劳倦内伤以及外感六,导致脾胃虚弱,肝胃不和,从而升降失常、损伤肠胃,久而成病。该病最大的特点就是高复发率,因此降低复发率已经成为治疗消化性溃疡的又一研究重点。本文综述了近几年中医药在抗消化性溃疡复发方面的研究进展,为解决消化性溃疡高复发率这一难题提供理论依据。
1 中医疗法
1.1 对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根除作用 根除幽门螺杆菌是治疗PU和防止复发的机制之一。傅绍桂用愈疡汤(柴胡、白芍、黄连、蒲公英、地锦草等)治疗HP阳性者,HP根除率为90%,1年后溃疡复发率为14.8%,明显低于雷尼替丁[1]。宋希仁用精制大治疗HP阳性患者,HP阴转明显高于对照组[2]。郑日男等发现,复方儿茶胶囊(儿茶、核黄素、烟酸等)对PU的近期疗效及HP根除率均高于西米替丁、丽珠得乐[3]。刘子生发现清开灵能促进HP相关性胃溃疡愈合,减少复发,根除HP[4]。
1.2 对胃酸、胃蛋白酶和胃泌素(GAS)的抑制作用 凌树森、杨香媛等[5,6]研究表明,青黛散和胃苏饮能抑制胃蛋白酶,降低胃液酸度。余文新等对速效胃宁片进行了大鼠、小鼠3种溃疡模型(幽门结扎型、慢性乙酸型、利血平型)的药效学研究。结果表明,该药能明显降低大鼠胃液分泌和抑制胃蛋白酶活性[7],降低溃疡复发率。
1.3 对提高溃疡愈合质量(QUH)的作用 PU的QUH直接关系到PU的复发率,已被国内学者所公认。目前认为较完整评价QUH的3个方面[8]:内镜下再生黏膜成熟度评价(Takemato对溃疡进行新的内镜分期)、再生黏膜组织成熟度评价、再生黏膜功能成熟度评价。虽然中医药能促进PU愈合,并能降低其复发率,但能明确采用QUH概念和评价方法的还较少。梅武轩等[9]以再生黏膜厚度、黏膜肌层缺损宽度和黏液指数分别代表再生黏膜结构和功能成熟度指标,评价柴胡桂枝汤对QUH的影响。结果表明,提高QUH是柴胡桂枝汤临床抗PU复发的可能机制之一。鄢顺琴等采用慢性溃疡模型,发现胃痛灵不仅能促进溃疡愈合,而且能提高QUH,有助于防止胃溃疡的复发与癌变[10]。
1.4 促进黏膜上皮细胞凋亡恢复作用 熊国良等从胃黏膜上皮细胞凋亡的角度,对胃溃疡愈合后的复发机制进行了探讨。用Okabe法复制大鼠胃溃疡模型,采用TUNEL法观察胃黏膜上皮细胞原位凋亡。结果表明,健胃愈疡颗粒修复胃溃疡及抗复发作用机制与胃黏膜上皮细胞凋亡恢复正常有关[11]。
1.5 对粘液分泌的促进作用 中药对粘液分泌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这是其防止溃疡复发的机制之一。周训文[12]的研究发现,陈香露白露片能明显增加消炎痛性胃溃疡以及结扎幽门性胃溃疡大鼠的胃黏膜分泌。王国中等发现丹参水溶液对大鼠乙酸慢性胃溃疡急性期有明显的促进溃疡愈合的作用,对溃疡的再复发有防止作用。此作用与溃疡部位细胞再生,DNA合成增加及黏膜上皮细胞内粘液含量增多有关[13]。
1.6 改善黏膜血流量的作用 王汝俊等证实,补中益气汤能增加胃黏膜血流量,这是该方对实验性胃溃疡有良好保护作用的机制之一。周平等发现丹参提取物能促进大鼠乙酸消炎痛胃溃疡的愈合,其机制可能与改善胃黏膜微循环、加速黏膜细胞的再生、促进粘液分泌有关。
2 抗PU复发的临床研究
近年来中医在临床治疗PU复发方面,作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姚昌礼[14]用加味归脾汤(党参、桂圆肉、黄芪、乌贼骨、茯神等)治疗十二指肠球部溃疡(DU)60例,总有效率82.1%,1年内溃疡复发率为2.5%。李恩复等[15]用摩罗疡平冲剂(蒲公英、仙鹤草、三七粉、青皮等)治疗122例PU患者,与对照组(甲氰咪呱和果胶铋)比较总有效率,差异无显著性。随访结果显示6个月和18个月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3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虽然中医在治疗PU方面作了大量工作,但有关中医药抗PU复发的机制研究仍是一个薄弱环节,比如从生长因子、应激蛋白及免疫调节多个角度、分子及基因表达的水平上,以研究和评价中药复方抗PU复发作用的报道尚未发现。笔者认为中医药抗PU复发的前景十分广阔,其进程应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以临床研究为中心,临床研究与基础研究相结合。以辨证论治为基本方法,重点调整相关脏腑功能,辨证与辨病相结合,踏实而深入地开展研究工作,相信将会取得确切的成果。
参 考 文 献
[1] 傅绍桂,李政梅.愈疡汤治疗幽门弯曲菌阳性消化性溃疡80例.湖南中医杂志,1992,(3):5-6.
[2] 宋希仁.大黄治疗幽门弯曲菌阳性消化性溃疡临床观察.中医杂志,1991,(5):25-26.
[3] 郑日男,朴惠顺,守成岩.复方儿茶胶囊治疗消化性溃疡疗效观察.中国中西医结合脾胃杂志,2000,8(1):25-26.
[4] 刘子生.清开灵治疗幽门螺旋菌相关性胃溃疡34例.中医药研究,1996,(1):27.
[5] 凌树森,孙维林,董健.胃苏饮防治胃溃疡的药效学研究.中成药研究,1991,13(9):25-27.
[6] 杨香媛,徐永忠,黄振伟.青黛散对实验动物的抗胃溃疡作用.中药药理与临床,1995,11(1):37-39.
[7] 余文新,邹丽霞,刘冼.速效胃宁片的抗胃溃疡作用.西安医科大学学报,1996,17(4):495-497.
[8] Takemoto T,Sasaki N,Tade M,et al.J Clin Gastroen-terol,1991,13(Suppll): 125.
[9] 梅武轩,邓兰琼,崔世高.柴胡桂枝汤对大鼠乙酸胃溃疡愈合质量的影响.中国中西医结合脾胃杂志,2000,8(5):278-280.
[10] 鄢顺琴,凤良元,苏英豪.胃痛灵保护胃黏膜作用及对胃溃疡愈合质量的影响.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5,15(10):612-614.
[11] 熊国良,李家帮.健胃愈疡颗粒对胃溃疡大鼠胃粘膜上皮细胞原位凋亡的影响.湖南中医学院学报,1999,19(4):23-24.
[12] 周训文.陈香露白露片对大鼠实验性胃溃疡的影响.中成药研究,1987,8:24.
[13] 王国中,李和泉,刘守兰.丹参对大鼠乙酸慢性胃溃疡急性期及复发期的影响.中国医科大学学报,1994,23(4):311-314.
[14] 姚昌礼.加味归脾汤治疗十二指肠溃疡60例.浙江中医杂志,1991,(2):64.
[15] 李恩复,冯玉彦.摩罗疡平冲剂治疗消化性溃疡64例.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0,20(4):286-287.
[16] 万清信.愈疡散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与实验研究.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6,16(2):78-80.
一、工商管理部门在企业转盟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1. 能够为企业转型提供良好的环境
企业转型在迎来更多发展机遇的同时,还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促使企业管理者要不断创新和改进发展战略,才能够促进企业发展,另外,部分企业为了在市场竞争中获取更多利益,不择手段进行恶性竞争,破坏市场平衡机制,由此可见’优化企业转型环境十分重要,而工商管理部门能够为企业发展提供完善的法律制度,规范市场主体行为,营造良好的氛围,加大对违法分子的惩罚力度,保障企业健康转型。
2. 能够为企业转型提供指导方向
工商管理部门是工商政策制定者,能够结合市场情况,了解并掌握市场主体面临的瓶颈及影响市场稳定发展因素,找到针对性解决策略,为迷茫企业指明发展方向,帮助企业顺利转型,例如,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企业的重中之重’传统管理模式不能够调动员工积极性,可以组织企业学习柔性管理、外包管理等方面知识,从而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有效性。另外,工商管理部门提供的政策优惠,能够促使企业逐渐朝着行业规范发展。
3. 能够为企业转型提供保障
企业转型期间遇到问题和困难是在所难免的,而工商管理部门能够为企业提供全面、系统的服务,为企业转型提供有力保障,帮助企业突破重围,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部门通过对国内外企业转型成功案例进行调研,将有效经验提供给需要的企业,为企业转型提供捷径,并将转型阶段的各类资源进行优化重组,为企业未来发展提供参考,不仅如此,在整理经验过程中,部门还能够及时发现企业转型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不足,并采取针对性措施积极应对,从而推动我国企业转型成功。
二、工商管理部门在企业转型发展中发挥作用的有效策略
1.加强人才培养,建立高素质队伍
工作人员作为管理部门顺利开展工作的基础,其综合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工作质量和效率。因此,工商管理部门要加强人才培养,结合市场发展情况对人员进行调整和优化’首先,要加强对优秀人才的引进,不断注入新鲜血液,增加人才储备力量;其次,加强对现有工作人员的培训和教育,采取多样化形式,例如,进修、学习等方式,促使工作人员能够了解和掌握市场动态,并结合相关制度规定,及时给予企业转型支持和帮助,发挥积极地促进作用;最后,还需要弓丨导工作人员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不仅要加强工商管理等方面知识的学习,还需要侧重提高自身服务意识,从而推动企业转型进一步发展。
2. 加大内部管理力度,满足市场发展需求
为了能够在企业转型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工商管理部门还需要加强对内部进行有效管理,明确自身职责,履行自己的义务,以此来满足市场发展需求,积极实施责任制,将每一项工作细化到工作人员身上,调动员工积极性,从而更好地完成各项工作。加强部门内部管理,不仅能够有效避免交叉执法,促使权责任命,还能够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工作,提高管理效率,在实际工作中,发挥执法和行政能力,为企业转型保驾护航。
3. 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加大执法力度
规章制度是企业转型的根本依据,规章制度不完善,势必会影响企业转型效果。因此,工商管理部门要结合实际情况,找到每一处薄弱点,积极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并将其落实到实处,针对企业转型,不仅要关注其硬件方面,更要加强对软件方面的管理,只有保证软硬件都能够达到一定标准时,才能够支持其进行转型。前者主要是企业生产设备等,后者则是企业经营理念等内容,加强对相关规章制度的完善,并加大执法力度,在规范企业竞争行为的同时,还能够不断改善自身管理方式和方法,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从而为企业转型贡献一份力量。除此之外,工商管理部门还需要定期组织企业参与讲座等学习和培训,促使企业能够了解当前市场情况,帮助企业全面、多角度制定转型方案。
三、结论
关键词:医院信息化;重要性;问题
中图分类号:R437
现在是一个电子信息化的时代,任何单位、任何工作都离不开信息化,各行各业也都在积极的开展信息化业务,医院也不例外,如何更高效的管理医院、如何更好的节约人工成本、如何快速准确的统计出医院管理中所需要的一系列数据等都是医院管理者最关心的问题。
从七九年改革开放到现在已经三十余年时间了,人民的生活也从单一的寻求温饱到现在的更追求品质的生活。在就医过程中,如何既让医院简化流程又让患者享受更便捷的服务、如何限制医院的不合理收费、如何杜绝骗保事件的发生等等一系列问题已经成为人们最关心的话题,也是目前的社会热点问题。如何能同时解决医院管理者最关心的问题的同时,也解决就诊人群最关心的问题?答案就是实行医院信息化建设!
随着我国互联网行业的飞速发展、国家对医疗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国家对医疗卫生系统信息化建设投入的精力不断增加,经过多年的发展,医院信息系统建设发展十分迅速。相对于之前的医院手工管理模式,医院信息化系统的应用对医院和患者都带来了很多重要影响:
1 有效节省医院的人力、物力、财力
在医院的管理中会产生大量的数据信息,如床位周转率、抗生素使用比例及各科室的各项成本支出和各种报表等等。在传统的手工管理中,所有数据都由人工统计和计算,不仅费时费力,而且准确率低。随着医院信息系统的使用,可以实现依据管理者的需求,将之前手工化的统计报表由系统自动完成,并且通过统一的数字化格式存储在服务器中,方便日后的调阅。
在每个医院的门诊大厅里,都会有许多的导诊护士和分诊护士,忙碌且机械的回答患者的咨询和维护门诊秩序,虽然她们每天都很忙碌,但却干着与专业技术毫不相干的工作。随着医院信息系统的使用,患者可以通过门诊大厅的触摸屏了解到医院的科室设置情况和医生出诊安排,或通过访问医院的网站了解这些内容。此外通过电子叫号系统也可以有效缓解门诊就诊秩序混乱的问题,这样一大部分导诊护士和分诊护士就可以回到临床工作中去,用更多的时间去面对患者、服务于患者。
医院信息系统在医院内部可形成一个局域网,医院所有的通知信息和业务数据都可以通过局域网传送到每个科室,节省了大量的纸张,此外,各种检查申请单和医生开具的报告单、结果单也可以通过网络传输,实现了无胶片化[1]。
传统的影像科室要保存大量的胶片,不仅占地方而且容易损毁,应用PACS以后,通过网络在线和离线存储影像可以明显减少以往胶片所需的大面积储存空间,并可节约大量的胶片、洗片机、胶片打印机等所需的成本。
2 节省患者时间
以前看病患者只能到窗口排队挂号,有时甚至会出现患者半夜开始排队等待挂号的现象,现在可以通过网上预约挂号、自助挂号机等方式挂号,不仅节省了挂号时间,而且可以避免“号贩子”存在的现象。
以前患者看病后,需要拿着大夫手写的处方去排队划价,然后再排队交费,现在当医生利用医院信息系统开出检查单或处方时,系统就已经自动完成了划价,避免了患者楼上楼下来回跑的现象。
以前的各种检查单需要医技科室做出结果后进行分拣,然后再送还给医生,医生拿到结果后再诊断,现在通过LIS或PACS系统,医生可以在电脑上快速调取出患者的检查结果并进行查阅,省去了患者取检查结果和送检查结果的时间。
3 确保用药安全
以前的药物配伍禁忌都需要靠人工记忆,难免有忘记或记忆错误的现象,使用医院信息系统后则可以事先将所有的药物配伍禁忌信息维护到系统中,医生开处方时由系统自动进行核对,当处方中有配伍禁忌的药品时,系统会自动提示,医生再根据信息修改处方,这样做有效避免了用药方面的安全事故。
4 电子病历系统带来的好处
电子病历的开展,将医生从繁重的病理书写中解放出来。使医生有更多的时间去面对患者。此外,通过规范化的书写格式,减少了医生对病历书写的随意性,提高了病历的书写质量,通过模板化的录入也极大的提高了病历的书写效率。
5 便于考核机制的形成
可以通过医院信息系统将医疗质量管理程序化、可操作化,再通过奖惩机制有效激励医院工作人员,促进今后的工作效率和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6 增强了一次性物品的管理
一次性物品的管理在医院管理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且医保部门和物价部门在对医院的检查中也越来越注重一次性物品的管理。在手工操作时代,一次性物品的管理完全是依靠手工记录,难免有记录不完整,工作手册不慎丢失的情况,造成一次性物品管理上的不完善。在使用医院信息化系统后,一次性用品的进、销、存都由系统直接控制,避免了一次性物品的管理漏洞。
在医院信息化建设工作飞速发展的同时,不可避免的存在着一些问题,相信随着信息工作发展的不断深入,随之带来的问题也会越来越多,只有面对问题、解决问题才能让信息化建设步入一个良好的轨道上去。下面列举的三个问题是当前每个医院都存在的共性问题:
问题1:领导不能对这项工作给予充分重视
大多数的医院领导都是由临床出身,对计算机专业了解不足,思想观念滞后于信息化要求,不能充分意识到信息工作的重要性。此外,信息化工作做得好与坏在一定程度上和资金的投入成正比,大部分医院领导认为把钱花在信息系统的建设上不能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所以由于资金投入上的不到位导致了很多隐患,如机房建设不正规,不能有效防雷、缺少备份服务器及交换机、没有进行双机热备份,在服务器出现故障的时候影响医院业务进行且造成丢失历史数据等问题。
医院信息化建设的程度,是衡量医院是否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标志,目前国内医疗行业的信息化建设发展势头迅猛,我们必须从领导班子牵头,充分认识到医院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把信息化建设作为医院发展的一项重要日程持久的发展下去。
问题2:软件开发商太多,接口不统一,费用过高
医院的HIS系统、LIS系统、PACS等系统都是由各自签署的软件开发商开发并在医院测试和实施,目前的问题是软件开发商太多,各软件公司的接口不一致,没有统一的标准,难以实现区域化医疗。且根据卫生局及医保中心的要求,需要不定期的增加新系统及修改接口,这都需要开发商另行开发新软件或修改之前的软件,如果重新开发新软件,需要向软件开发商支付几千甚至几万不等的费用,这笔支出使医院难以承受。
问题3:从事医院信息化工作人员待遇低,不能有效留住人才
在无论硬件、软件、网络出现问题后,医院信息科人员必须快速响应并解决,这需要具备非常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极强的动手实践能力。但是目前不少医院不重视信息管理技术人员,人员配备不足导致很多信息科人员都是超负荷工作,并且这些人员的工资待遇低,薪酬明显低于医务人员,和其他行业从事IT人员的工资收入相差更为悬殊,并且在获得技术职称等方面也有很多不便……这必然会造成医院信息化人才的流失,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医院业务的正常开展。
总之,医院的信息化发展对于提升医院整体形象、提高医院知名度和增强医院的竞争能力都十分有帮助,而且医院信息化发展也是一场深层次的变革,它给医院和患者都带来方便的同时也需要不断地改进、完善,去迎合新形势下医院和患者对它更多更高的要求,只有不断的加强管理,不断的创新,才能充分发挥信息化在医疗行业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关键词】天气指数保险 数据模型化 产品需求 分散风险
一、天气指数保险的发展及应用
天气指数保险也可以称为农业气象指数保险,天气指数保险是将不同的天气灾害对不同种农作物遭受损失严重情况将其进行指数化,例如风速,降水量,温度,霜冻等一系列不利的天气因素对农作物损害程度的指数化,而每个天气指数都有着与它所对应的不同的农作物收益以及产量。当达到可以赔付的条件后,无论受保人有没有受到灾害,保险公司都需要根据指定的天气指数要素对其进行赔偿。凡是有可能因为天气的变化而受到损失的行业,都可以发展为天气指数保险,比如养殖业天气指数保险,地震引发的巨大灾害也适用于地震指数,更为广泛的就是在农业中的应用。
天气指数保险的试行开始于2002年,天气指数保险由墨西哥国有保险公司设计并且推行,然后保险公司把农业方面的保险业务转给联邦,风险事件分为干旱、洪涝,风险指数以降水量为主,对受到风险灾害的投保人予以赔付。2005年,世界银行商品风险管理工作部在马拉维了天气指数保险试点的方案,国际气候研究所供应了保险产品设计、气象数据以及方案评估等。印度最大的私人银行已经对天气指数保险进行了几年的连续试运行,并且可以自主经营,而且有较好的成绩,最大化的减少了损失,现在保险业务也遍布在全印度。作为同样是农业大国的我国,国元农业保险公司和其他有关部门于2008年4月共同研究并且开发出天气指数保险产品,成功启动试点。2009年,中国第一次应用天气指数取得成功,并且在农业保险方面展开研究。第一次成功研究出了水稻旱灾指数保险产品和水稻涝灾指数保险产品,而且将水稻旱灾指数保险产品成功的销售出去,为天气指数保险在我国日后的发展打开了良好的开端。
二、发展天气指数保险的重要性
(一)可以有效的避免道德风险及逆向选择
天气指数保险是以天气指数为保险标的的,而计算这些指数所用的数据皆由气象部门专门供应,数据是准确、客观的,而不是实际的农作物的损失,人为因素也不可能对其产生影响。比如农户和保险公司,这样农户和保险公司之间就会处于信息对称的状态,就不会出现因为享有自己的利益,而造成别人的损失的可能性。因此,天气指数保险有效的避免了道德风险以及逆向选择。
(二)降低交易成本
天气指数保险的理赔是根据实际天气事件所造成的损失程度而进行理赔,不需要根据农户的活动进行监督判定,保险的依据是客观独立的,根据的是气象指标和约定的保险指标。遇到理赔问题,只需要从气象部门获得与其相关的气象数据,再按照合同对投保人进行赔偿,这样,减少了调查所占用的精力、人力和物力上不必要的损失,降低了相关的经营成本,大大提高了理赔的速度和质量。同时天气指数保险的一系列保险产品采用的都是标准化合约,不需要对投保人进行详细的分类,也不需要根据参保人的不同来调整合同,对整个地区的投保人都是一样的,从而降低了交易成本。
(三)扩大了保险覆盖范围
传统的农业保险合同比较复杂,对不同的投保人保险合同可能不一致,并且,相对于一些不了解保险的农户来说具有极大的复杂性,不容易推广。与农业保险不同的是,天气指数保险所有条款都是事先进行规定的,其合同也是标准化合约,这使天气指数保险具有透明性。农户了解了理赔与天气指数有关,而与实际的损失没有过多的关联后,比较容易理解,更容易接受天气指数保险,这就使天气指数保险在农业方面更加容易推广,扩大了天气指数保险的覆盖范围。
(四)帮助分散农业风险
天气指数保险的合同具有标准化、流通性、透明性。天气指数保险的购买并不只受限于农户,而是以标准单位来销售的,这里包括农业贷款者,农民以及其他交易者,面对的对象广,这就更大范围的分散了风险。天气指数保险的覆盖范围广,所面对的对象多,天气指数保险的产品具有很强的专一性,可以有效的分散风险。
三、天气指数保险发展应用中的弊端
(一)有关天气指数保险的政策不足
天气指数保险以指数为基础,并且每个指数对应着不同农作物的产量和收益,当投保人的农产品受到严重的天气影响,并且造成一定的损失,保险人必须根据指数予以赔偿。因为天气指数保险自身的多个优点,受到了很多国家的关注,并且开放试点,在我国天气指数处于刚刚起步状态,并没有过多的关注及其对应的政策,天气指数保险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首先,最基本的农作物统计数据和气象数据都在政府的相关部门,并且统计数据的气象观测点等的维护及建设需要政府来帮助完成。天气指数保险涉及面广,比如保险业、天气气象、农业、财务等,所以,我国天气指数保险能否得到政府的支持是深度发展的关键。
(二)天气指数数据来源少
我国天气指数保险还在试点阶段,多个部门管理要实现数据共享机制存在着一些问题,在许多试点中,都存在着一个基本问题,就是数据缺乏,天气指数运用数学统计的方法,对温度、湿度、风向、阳光、紫外线、风力等进行测量并计算从而得出相关的数据。天气指数保险更好的发展需要拥有大量的并且符合需要标准的大型气象观测点,提供大范围的、准确的数据。气候灾害早期预警可以有效的避免更大范围更大强度的损失,是天气灾害风险管理的关键,一旦展开了天气指数保险试点,就需要大量的历史数据,而刚刚起步状态的情况下,没有可参考数据,就将面临着走一步去探索一步,不利于天气指数保险产品的设计,会对其研发造成阻碍。
(三)投保人不了解天气指数保险
我国天气指数保险才刚刚起步,属于测试状态,还不够完善,农户对于天气保险认知不足,根据调查显示,部分农户对于天气指数保险类的产品表示不理解,还有些农户根本没有听过,而天气指数保险的对象大部分是针对农户,认知不足就导致阻碍了天气指数保险未来的发展和在其他领域的运用。天气指数保险涉及面比较广,由于我国的地理位置特殊,跨度了几种天气气候,设计保险产品是个比较巨大的工程,需要大量的气候数据,进行精确的数据处理,而且要有保险专业的权威专家参与,涉及去实地考察等,而有关天气指数保险的产品多是专业术语,不便于一些低学识的农户理解,不易被接受。
(四)天气指数保险销售渠道窄,推广力度不足
天气指数保险的销售渠道窄,主要销售方向为农户,盈利方向也是农业和农户。我国虽然是农业大国,但是农户普遍为小型,支付能力弱,经营规模小,一般不易接受保险产品,这就降低了对产品的需求。我国普遍的农户对天气指数保险了解程度差,成为推广天气指数保险的一大障碍。另外我国自然环境,天气气候,政策等比较复杂,所有关于天气指数保险的产品要一一进行检查分析,报备,推广,这是一个巨大的工程,本身设计天气指数保险产品就较为复杂,需要处理大量的数据,针对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气候,不同的风险区域,以及不同种类的农作物来设计产品,产品的多样复杂导致推广难,并且指数保险产品是建立在大量的精准的数据和一些复杂的金融知识金融工具上的,其推广宣传起来过于复杂。
(五)天气指数保险发展前景不确定
天气指数保险在一些地区开设的试点,总体来说比较成功,但是,试点规模普遍比较小,项目单一,不适合大范围应用,还需要逐步的推广。天气指数保险产品的设计研发需要投入太多的成本,因为成本过高,所以近期所开发的产品较少,影响了天气指数保险的发展。试点阶段的天气指数保险分散风险的程度过低,容易产生系统风险,需要建立灾害分散机制,才可以有效的运用。天气指数保险作为一种创新型的保险,设计上也存在着难度,农作物减产是多种风险的综合导致,不只是一种风险的威胁,所以,在设计天气指数保险产品上需要综合考虑,并且参照各种历史相关数据(天气数据、农业数据)来确立指数,对风险进行评估。
四、推进发展天气指数保险的有效建议
(一)完善相关政策、弥补法律空白
天气指数保险属于一种创新的农业风险管理体制,需要政府出台相关政策通过建设气象站,统计调查数据、建立巨灾保险制度来保证它可以更好的发展。除此之外,因为指数保险产品的研发需要投入高额的资金,政府还应该给与天气指数保险在一定程度上的财政支持。同时为了保险公司的经营行为和风险控制,明确天气指数保险的运行机制,需要出台针对天气指数保险产品的设计和推广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有了详细的法律法规,会建立农户和保险公司之间信任,更有利于保险公司推广产品,开发新型保险产品,促进天气指数保险发展。
(二)投入人才技术,大范围建立数据库
一个行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技术以及人才的供应,天气指数产品专业性较强,需要有专业知识的技术人员,从数据的收集,到精准计算,到与保险知识的结合,到实地考察、开发研究保险产品,最后到产品的宣传等,都需很多人才。所以要广招人才,并且进行专业的培训。人员必不可少,专业的技术更加重要。目前,我国气象观测站设施设备还算完备,可以搜集到准确可靠的数据,但是,天气指数保险产品的设计,需要大量相关的数据资料,而这就需要提供大量的公开的准确的连续的相关气候数据资料。而要大范围的开发设计天气指数保险产品还远远不够,我国气候条件特殊,不同的地区具有不同的气候,农业生产所面临的灾害种类也不同,需要进一步扩大范围对气象进行观测,统计出相关的天气数据,对不同等级的气象分别进行不一样级别的风险预测。加大范围进行气象观察,增加观察范围密度,特别是一些地形比较复杂的地区,可以对一些特定地区设立特定的气象观测站,可以采集到有质量的数据资料。为此,可以在不同的省区建立观测点以及数据库,只有足够的准确数据信息,才可以有效的开发产品,将农户的损失减到最少。针对各个省级政府,统计各地因巨灾而损失的财产的历史数据,要尽量使天气指数保险产品标准化。针对天气指数保险的不同空间尺度,可以采取不同的指标和方针,首先是要了解不同地区的天气指数数据,频发的灾害类型等,将天气指数数据进行模型化。
(三)对天气指数保险积极宣传
天气指数保险也可以说是创新型、专业型的农业保险,但是与传统的不同,属于逐步推广的时期,尚在试点阶段,对于天气指数保险信息的积极宣传是必不可免的,只有做好宣传普及的工作,才可以增加农户的参保意愿。加强宣传并且在试点展开有关天气指数保险信息的培训,让农户可以明确的了解到天气指数保险的技术以及好处,并且针对试点展开最基础的农业调研,将调研结果,当地易发的气候灾害等情况进行讲解,并充分让农户了解指数保险转移和分散风险的作用,达到宣传目的。还要提高其他有关的利益者对它的认识,例如,保险机构,完善天气指数保险体系、提高天气指数保险在保险业的地位、提高政府对天气指数保险的重视程度,让保险机构看到天气指数保险在未来的发展过程里的市场机遇以及发展前景。
(四)开拓销售路径,加强推广的力度
我国地域辽阔,有着不同的季风气候,天气也多变,灾害种类繁多,旱灾、水灾、冰雹等,所以天气指数种类的设计也比较复杂,如此,需要参与的人员具有较强的指数设计能力,并且具备一定的金融知识,这样专业的人才,才可以更好的去开发天气指数保险产品,因为天气指数保险的推广和其成本范围也有着一定的联系,所以开发设计非常重要。保险公司也应该扩大延伸销售渠道,在网络上进行营销,也可以与各地政府进行合作,对农户进行教育,积极的去扩展市场,增加农户的参保意愿,做好宣传普及工作,扩大推广能力。
(五)借鉴其他国家经验,完善自身不足
天气指数保险已经在多个发展中国家都开展试点,并且一些国家已经有了很好的效果,例如在印度,马拉维,墨西哥等。我们可以积极的借鉴国外的经验,积极的发展我国的天气指数保险。在我国,主要采取的是试点推广,最早的试点是安徽省,针对洪涝灾害,对于水稻的生长阶段提供天气指数保险,我国展开的试点是缩小到乡镇的,先将一小部分进行推广,使其了解天气指数保险,在试点中存在的问题加以分析原因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了日后更大范围、大规模的推广打下坚定的基础。在2009年,安徽省盐湖村就有近500户参加了天气指数保险的试验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成果。近几年来,试点工作正在积极的发展,并且政府也出台了一些关于保险的条目,提高灾害事故风险特别是巨灾风险应对能力,采取多层次风险分担,来降低风险,以此作为保障,建立更完善的保险制度,减轻巨灾造成的损失。
参考文献
[1]李秀香.对我国推广农业气候指数保险的思考[J].江南社会科学,2013,12.46-49.
[2]武翔宇,兰庆高.促进我国气象指数保险发展的若干建议[J].农业经济,2012,3.94-95.
[3]朱平安,郗蒙浩.天气指数保险及其在农业灾害保险中的运用研究[J].时代金融,2013,9.83-84.
[4]冯文丽,杨美.我国农业巨灾风险管理工具创新[J].金融与经济,2011,4.92-95.
[5]彭建林,徐学荣.我国农业指数保险的探索研究[J].财经市场,2014,7.92-94.
[6]程静.农业旱灾风险管理的金融创新路径:天气指数保险[J].世界农业,2013,3.11-14.
Abstract: In the current enterprise management, running enterprises according to law can not be optimistic. The reason is many companies do not fully understand the importance of corporate law system. However, from a development perspective, we must seriously consider speeding up the solution and regard running enterprise according to law as the cornerstone of standardized management.
关键词:企业发展;依法治企;重要性
Key words: business development; running enterprises according to law; importance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6-0014-01
0引言
当前,在推进和深入企业改革的过程中,许多企业仍然存在经营不善、管理不好、效益不佳的问题,急待解决。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真正做到依法治企。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摆脱企业管理混乱、效益不佳、活力不足的被动局面,逐步走上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管理的轨道,实现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的宏伟目标,研究探讨市场经济条件下依法治理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促进企业增强活动力,显得尤为重要。
1依法治企的现状
在传统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经济主体隶属于政府,企业和企业的经营者只作为一种管理企业的工具,按照计划指标机械地运作着,企业的一些经济活动不能依法经营和管理,不能依法维护企业自身的合法权益,极大地影响了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企业外部对企业和经营者行为以及责任的矛盾并不十分突出,企业作为市场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与社会各方面经济法律关系也不很明确,因而造成经济主体应有的物质利益被忽视,经济自身的价值规律、竞争规律等不被重视。导致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国家对企业的宏观管理和微观管理还未真正纳人法制管理的轨道,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过程中,法律体系不够健全完备,行政执法水平不高,执法监督力度不大,以及经营者依法管理企业的意识淡薄、方法保守等等。
2依法治企的重要性
在市场经济运行中,保障企业充分发挥法律赋予的各项权利和义务,维护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经济秩序,采取依法治理的措施是非常重要的。所谓依法治理,就是依照国家法律来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即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一切活动依照法律管理,公民、各种社会组织的所有行为依照法律进行。依法治企是依法治理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依法治企就是政府和企业在各自的权责范围内,依照国家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对企业全部经营活动进行各种管理行为。依法治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政府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转变行政职能,主要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来组织、指导、监督和管理企业;另一方面,企业经营者要熟练地掌握和运用国家的法律法规,依法经营管理,依法维护企业自身的合法权益,使企业在法制轨道上健康发展,同时企业内部要建立一整套比较完善且相对稳定的管理制度,作为厂规厂法,规范企业内部的各种行为,处理好各部门、各单位的责权利关系。由此可见,依法治企工作涉及社会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推进依法治企工作,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支持。
3要加强企业内部法制管理,提高依法管理企业水平
健全和完善企业内部各项规章制度是依法治企的核心内容,是增强企业活力、促进企业振兴和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必须努力抓好“两个转变”、“一个强化”。“两个转变”,一是企业必须从人治型、情治型向科学型、法制型转变。一定意义上说,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市场经济的水平是以法制经济水平为标志的。法律对市场经济起着引导、规范、制约和保障作用。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要转变人治、情治观念,树立依法治企的思想,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经营和管理企业,并根据企业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国家法律的原则,制定和健全一整套内部章法,以此来界定和规范企业经营者和职工的行为,为企业和职工发挥其积极性、创造性提供一个平等竞争的“法制”环境,促进企业逐步走上法制化管理的轨道。二是企业必须从行政依附型向市场独立型转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主体具有两个原则特点,即独立自主、平等竞争。作为直接参与市场经济运行的企业,必须遵循市场经济的法则,改变那种靠计划“吃饭”的做法,自主地按照市场的需求,确定企业经营方向的策略,安排和组织生产,独立承担企业盈亏责任,尽快从政府附属地位中解脱出来,“不找市长找市场”,使企业成为真正适应市场需要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一个强化”,即建章立制,强化依“法”管理。依法治企的核心内容是建立和健全企业内部各项规章制度,依靠完善的内部章法来实施管理。要建立一整套内部控制制度和制约机制,使企业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各个岗位以及企业职工的各种行为都有章法来连接、界定和约束,做到事事有标准、处处有制度,环环紧扣,人人都在管理和规范之中,形成一个科学、规范、法治的管理网络。在建章立制过程中,要结合企业的具体情况,丰富章法内容。例如,为了提高经营者决策水平,约束经营者盲目决策行为,防止因经营者决策失误给企业带来重大损失,应制定“决策失误赔偿制度”和“赔偿责任领导连带制度”。当然,章法再多,如果不严格执行,形同虚设。作为企业必须在严格执“法”上下功夫,坚持“章法面前无特区”的准则。不管是企业经营者,还是企业职工,谁要是违犯了章法,就要严格受到处罚,这样才能树立起企业章法的权威性,而这种权威性恰恰是促进企业职工各司其职,各尽所能,领导班子具有感召力、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动力源泉。作为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的经营者,要充分认识依法治企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坚持按照科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经营管理企业,企业就会不断地充满生机与活力,获得利润最大化,在市场经济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付博.对依法治理企业的几点思考[J].黑河学刊,2002,2.
[2]张红.依法治企是企业管理工作的基石[J].北京市计划劳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5.
[3]李成军.论依法治企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新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3.
智中FTA于2006年开始具有法律效益。这标志着智利开始进一步扩大市场业务,融入全球贸易环境之内,以在当前经济关系中取得优势。这些举措为经济发展铺平了道路,扩大生产者将商业物资和技术纳入到消费者市场的商业预期无疑是一个重要的步骤。
FTA对智利经济的积极影响是不可否认的。自从FTA生效后,智利对中国出口的年平均增长率增加至32.6%,进口年平均增长率为13.7%,这与未签署类似协议的国家之间的贸易数额形成鲜明对比,进出口率分别下降19.1%和6.1%。
目前,中国被视为智利的主要贸易伙伴,因为智利出口量总值的23%集中在中国(比FTA出现之前所占的比例增加了一倍以上);中国也成为大部分智利地区最大(或第二大)出口目的地。2010年经济危机期间,贸易的强劲增长及积极发展充分证明智利与中国之间实施的FTA是最成功的案例。在2010年金融危机可以有资格作为最成功的与中国实施自由贸易区条约的国家为智利,并且中国更多地参与智利对外贸易的关键便是智中FTA.
1.智利与中国的双边关系背景
智利和中国间的外交关系始于1952年的外交访问,由当时智利的总统卡洛斯伊瓦涅斯戴尔坎普为代表,向中国总理表达关于打开双边关系的意向。在这次访问期间双方分别就以进一步发展问题达成共识,并且智利承诺拒绝台湾加合国,以此承认一个中国,同时智利与中国外交关系的建立,为中国与拉美国家外交关系的建立打开了新的篇章,双方于1970年12月15日正式签订建交的书面文件。
然而,随着两国外交关系的形式化,加上当时的政治冲突,两国的外交关系被迫停滞。自从1980年以来,两国政府的相互关系日益增加。在1980年两国签署第一项政府间科学与技术协议,该协议规定在该地区建立一个联合委员会,并于1988年实施了两国外交部间的政治磋商。此外,自两国外交关系建立之日,智利政府始终支持中国的统一政策,并且成为第一个支持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国家。
一些学者认为,两国外交关系建立后,其商业发展史可分为四个阶段:缓慢进展期,包括七十年代末,中国结束了五亿三千九百万美元的贸易逆差。在此期间,两国正处于贸易初期,初期末两国之间的贸易总额仅有一亿美元左右,然而,与70年代初的一千四百万美相比,其增长是非常显著的。稳定发展期:在八十年代,那时的贸易额仍接近一亿两千万美元。在此后有利增长期的九十年代,贸易额则超过了六亿五千万美元。最后,开始于2000年的最后阶段,其贸易额相比于上世纪翻了一番,其增长高峰出现在加入FTA的2006年。
另外,值得强调的是,智利是第一个以独立名义与中国签署FTA的国家。该协议包括三个部分:关于商品的FTA(在6轮谈判中签订),关于服务贸易的补充协定(在4轮谈判中签订)和投资协议(写这篇文章时正在进行的谈判中签署,即第7轮谈判)。商品协议签订于2005年11月18日,并于2006年10月1日起生效;服务协议签署于2008年4月13日,于2010年8月1日生效。
2.两国商业关系的主要特点
直到2000年,智利才出现来自中国的贸易逆差。2000―2006年间两国的进出口贸易均有显著增长,超过了智利贸易总额的增长。在FTA的第一年间(2007年),智利强劲加速向中国的出口,超过智利出口总增长量的6.3倍。
表一 中国在智利的贸易伙伴中所处的地位
资料来源:国际(DIRECON)经济关系的综合部门和智利中央银行。
事实上, FTA生效之后,智利向中国出口量急剧增加。 2007年超过了智利总出口增长的6.3倍。自2007年以来,出口份额大幅增加将中国变为智利的主要出口国。此外,尽管经济危机期间,智利向中国出口份额仍呈现持续上升,超过了智利总出口的20%(2009年的23.1%和2010年上半年的23.9%)。
相反,FTA之前的最后3年间,智利从中国进口量以37.5%的年平均增长率增长,2007年上升到40%,2008年为39.2%,将中国变成智利的第二大供应商。此外,危机期间,智利从中国进口量的降低小于智利进口总额的降幅(在2009年分别下降了24.5%和31.5%),下面是中国在智利总进口结构的增长(达总商品的13.2%,占消费品的30%)。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对智利贸易平衡的积极增长所做的贡献。 2006年, 7.1%有利于智利的贸易平衡贡献的。 2008年,这一比例上升到23.5%,2009年,上升到53.6%和2010年上半年,这一比例上升到54.5%。
图1 中国在智利贸易中所占的份额
(2000-20100901,以总额%计算)
来源:作者整理。
关于FTA影响几乎所有评价都是相当积极的。 2007年,智利向中国的出口量增长了98.3%,远高于2006年(14.8%)的增长记录。2008年出口量下降2.5%,但在2009年经济危机期间,智利向中国出口量同比增长20.6%,在一定程度上允许弥补向世界其他国家出口量的减少(-26.2%)。在2010年上半年,智利向中国出口量增长65%,同时向世界其他地区出口量为43%。
由于FTA的签订,智利与中国间总贸易远远大于没有签署类似协议的国家,甚至比其他签署FTA的国家贸易量大。事实上,FTA生效后,智利向中国的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32.6%,同时年平均进口率为13.7%,相反,没有签署协议的国家年平均出口率与年平均进口率分别以6.1%和19.1%的速度下降,而其他签署协议的国家年平均出口率与年平均进口率分别以3.5%和3.9%的速度增长。
3.铜在智中贸易中的地位和作用
鉴于上述情况,先前所展示的数字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解释为中国对铜的依赖,因为2009年间,中国生产的铜不足其自身需求的五分之一,却消耗了全球铜供应量的35%。自2007年,智利每出口5吨铜,其中就有1吨是到中国的,并且中国每消费5吨铜,其中就有1吨来自智利。
图2 智利出口到中国的铜量和中国占智
利铜出口总量的份额(2003--20100901,单位:百万美元)
资料来源:智利铜委员会(COCHILCO)
2008年,智利向中国出口铜的总额为7.844,5百万美元,2009年为9.203,6百万美元,2010年上半年达到6.361,9百万美元。这意味着,智利向中国出口的约80%的商品是铜,与FTA签署之前的状况大致相同。并且智利出口到中国的铜比例将会增加。2008年智利向中国出口的铜量占其铜总出口量的21.6%,2009年占35.6%,而2010年上半年占35.2%。
因此,矿物资源的出口占据了总出口商品的82%,这将强烈影响智利向中国出口价值的增减。据统计,智利向中国的月度出口趋势与铜出口之间的度相关性高达0.984。
图3 智利向中国的总出口量,铜出口量
及其所占份额(2003-20100901,单位:百万美元)
来源:作者整理。
2009年,金融危机影响到铜的出口值,但由于向中国出口量强劲增长到36%,致使铜的出口值仍增长17%。这是因为与世界其他地区(19%)相比,中国增加了来自智利的铜收购量,特别是精炼铜(部分用于建立库存,在所有行业中铜的需求加速)。2010年上半年,铜价升高导致中国(以及世界其它地区)不得不使用库存铜,这降低了对铜的需求从而导致铜的价格略有下降。但这种行为仍然是积极的,对中国出口的年价值量增长89.5%,以及出口贸易总量达841.000吨(比2006年多23%)。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4.结论
2009年期间,中国出口量的大幅度增长对智利的经济发挥了重要和关键的反周期作用。FTA生效后,中国成为智利的主要贸易伙伴,因为它集中了超过23%的出口总额,是FTA出现之前比例的两倍多。
由于在这两个方面的强劲增长,危机期间, 贸易的数量和价值及其积极发展都证明了智利与中国之间实施的FTA是最成功的案例,因此中国也更多地参与智利对外贸易之中去。
FTA签署之后,智利对中国的出口增长急剧上升,这种增长同时还受铜价格上涨的加强。此外,尽管2009年的经济危机影响了智利出口商品的价值量,但并没有影响到商品出口量,主要是因为中国铜消费量大幅上升。与此同时,出口大于进口的增长大大增加了中国对智利贸易收支平衡的贡献:智利每获得两美元,其中有一美元就来自中国。
在评估FTA的签署时,大部分学者都认为进口增长将会超过出口增长,进而影响贸易平衡,甚至影响到整体经济而感到恐慌。FTA对中国预算影响(在部分协议模型分析的基础上)的初步估计是,出口将会增长3.7%,进口将会增长13%。但是,恰与这些初步的估计相反,事实上,发展结果更有利:中国向智利出口量在第一年就翻了一翻,第二年翻了两倍,第三年增长了20%,第四年的增幅接近65%。反过来,进口在第一年增长了40%,第二年增长39%,第三年下降24%(主要是受经济危机影响),预计在第四年将增长42%。
这种贸易关系的发展活力至少可以部分归因于FTA,并可能验证智利对中国贸易政策的战略目标已经有不少的进展。中国不仅是稀有矿产资源出口的目的地,并且也增加了它对工业、食品和农产品出口的重要性,约占非铜出口量的10%,从而位居这些商品出口国的第二。而2006年,中国从智利进口的工业产品不到5%,2009年这一数字上升到10%以上。此外,在2009年,智利向世界出口非铜商品量下降23%的同时,向中国出口量却增加了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