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谈谈对视觉传达设计的认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对比;编排设计;冲击力;视觉;
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3)09 -0101-01
对比,强调主题的视觉冲击力,并丰富画面意味。在一定的视觉环境中,将两种或多种不同的视觉元素按照一定的规则结合起来,安排在同一页面里中进行相互对照,从而形成个元素之间不同属性的反差,使得视觉元素某一方面的特征显得更为明显,可以极大的增强各个视觉元素独特的属性,从而给视觉受众者留下十分深刻的视觉印象。编排设计是按照一定视觉表达内容的需要和审美的规律,把各种文字、图形和其他视觉元素加以组合编排、表现的一种视觉传达设计方法。利用对比的手段,可以在编排设计中突出主题,创造视觉冲击力,并能使页面充满丰富意味。冰与火是两种极端,漫天冰雪的画面,给人寒冷与肃穆感,而熊熊大火截然相反,让人感到炎热与奔放。在寒冷雪夜中一堆温暖的小火,这种冷酷与温暖的对比会让画面受众者更加体验到温暖的不易,温情的即逝。总结来说,这里的对比是冷色与暖色、大与小、空间还有心理的对比。接下来从以上几个方面,讨论一下对比在编排设计中的应用。
一、色彩的对比
列宾说过,色彩即思想。多变的色彩的形成有无数种可能,色彩的明度、纯度、色相、冷暖都可以成为变化的原因和对比的属性。在编排设计中还有个众所周知的技巧,在设计适合长时间阅读的页面时,常常采用浅色背景,深色字体,因为这种深浅对比会让眼睛更适应。色彩的刺激不仅在生理上有重要影响,在心理上也是。比如说红色给人温暖热情感,白色给人纯洁的联想,绿色带来生机勃勃。同时色彩还会对所产生的心理反应起到加强与削弱的作用。因此正确处理编排设计中的色彩对比是个重要问题。为了创造生动的视觉印象,各元素的集合有规律可遵循,色彩的明度对比、冷暖对比和色相对比的排列组合根据和文字不同的运用,形成的反差与对比会使信息层次的呈现形式表现的更加清晰。
二、形的对比
形也是视觉语言的重要部分,形的对比处于空间关系中,比如说正负形的转换,大面积的雪与小范围的火,远山与近处的树叶。这种视觉元素与画面空间层次的变化带来的视觉语言丰富之极。而编排中各种形的外形轮廓各不相同,彼此产生的对比关系也是增强画面表现力的手段。文字组成的形在保留了字面信息功能的同时也在视觉语言的表达上有自己的魔法。我们都知道,一段文字在可读的情况下可以自由的创造成各种轮廓,这种轮廓给了设计者广阔的表现空间,在编排中这些形的对比不得不说实在是给了设计者很大的发挥余地。
三、空间的对比
说了形,我们再来谈谈空间。视觉元素组成出的图形中,有的元素作为背景退后,有的图形与背景的对比越强烈,图形突出就越明显。不同的元素通过色彩、外形、大小和位置的统一,突出相似的地方,自然就容易组合成页面中的一个整体,通过与别的元素的对比突出,表达了清晰的信息层次。
空间对比层次的变化还有一种手法是肌理对比的运用。粗糙的肌理与光滑的肌理不用说,给人的感觉是不同的。质感的对比有自己的魅力,它可以引起视觉接受者强烈的关注力,刺激观看者的视觉感官。密集的肌理与扩散的肌理就像近处的树叶与远处的山峦,给人深度的联想,刺激视觉接受者创造出深度空间关系。
四、心理的对比
最后要说的是心理的对比。格式塔心理学,即完形心理学,是平面设计中重要的视觉心理学理论依据。平面设计是视知觉的活动,形的感知是视知觉活动瞬间的组织产生的感知,是由直觉理解而形成的整体。人们在观看事物时并不是只要一看,就能立刻感知一个形象的各个单一组成部分,而是眼与脑共同作用,把各个部分组合起来,使其形成一个更便于理解的完整整体。在一个格式塔,即一个完形内,人眼所能接受的不相关联的整体单位只有少数几个。这种能力的大小取决于这些整体单位的相似、差别与彼此的位置关系。处理页面元素的构成、位置与组织关系,就是编排设计。如何区别不同与相似?这就是对比需要做的工作。通过对比的过程,就能产生
出易于理解的画面。画面通过页面的视觉元素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对比来表达。如果没有不同,没有对比,就没有灵魂。通过对视觉心理的分析,合理使用对比,有助于设计者更好的感知发现审美的规律,设计出符合认知习惯与审美需要的作品。人们的感受从生理出发,一直到心理,从对比中辨别,从对比中体验,认识不同,识别事物。
在编排设计中,单一存在的视觉元素是苍白的,在同一个视觉空间中,多种视觉元素存在了必然对比。如何设计处理各个元素之间的关系是一个重大的问题。一个好的设计者会聪明的使用对比使信息可读,创造视觉美感,吸引大家眼球,有效传达信息。
参考文献:
[1]【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m]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所以,就目前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自己从事小学美术教学的点滴经验,谈谈自己的些许想法。
一、启发诱导,激发兴趣
正如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过:“我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美术欣赏课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陈旧,使学生上欣赏课味同嚼蜡,兴趣索然。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是欣赏课要解决的第一个难点。这时教师的“启发诱导”至关重要。
在岭南版第六册《古老的交通工具》这一节课中,我以提问的方式导入,引导学生从今到古。
(1)、“假如你穿越时空来到了汉代,你们那个时代的交通工具都是什么样的?”,
(2)、“假如你来自年代久远的原始社会,那么平时出行你都会乘坐怎样的交通工具?”,
(3)、“假如你就是大唐的天子,你能给我们介绍一下你的臣民他们又是怎样的生活情况吗?”….
这种种的假设,使学生很自然的就融入到了古代人的角色中,自己忽然变成了一个古代人,他既新奇,又激动,所以,他很乐意以主人的身份带我们大家一起进入到古代社会,从而接触、认识、学习“古代的交通工具”。当然,学生课前资料的收集和充分准备是前提。
二、自学新知、发现疑难
以往欣赏课的一大弊端就是学生在没有充分观察、感受一幅作品时,教师的讲解就已经开始了,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而课前预习能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参悟作品,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开始,预习要根据教学目的精心设计一些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每一幅作品。设计预习题主要是针对低年级的学生,中高年级的课前预习一般不用提出问题,可以让学生在阅读时,自己寻找问题。
在岭南版第六册的教材《巧变虚形与实形》中,我就让学生上课前作了个预习,并把不理解的问题带到课堂上来大家一起讨论解决。问题:
(1)、什么是实形?在哪里见到过实形作品?什么是虚形?举例说明。(并出示相关图片或作品)
(2)、对称形有什么样的特点?请举出几个对称形的艺术作品。
(3)、对称形有什么样的艺术特点?几个简简单单的问题,就把这节课的知识点给解决了。
三、讨论交流、适时点拨
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对要欣赏的作品有了一定的感受,这时,教师所要做的就是要让他们把自己的感受说出来。小学生感受的审美成份和质量虽然是有限的、低层次的,但确实是他们的亲眼所见、亲身所感。教师在教学时要给学生更大的心理空间。不要以自己的角度来审视学生的表现;更不能不顾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语言能力,用过于理性化、专业化、成人化的语言对作品进行分析、点评;不要教给学生所谓的“标准答案”,因为任何一件美术作品在不同的人看来可能有不同的评价和感受,即使是同一个人,对同一件美术作品在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中都可能有不同的评价和感受。
教师在教学时要给学生更多的参与机会让学生多看、多说,让学生多探讨、多交流。在小学美术课堂上,“爱讲话”是一个普遍现象。“爱讲话”有时会是在讨论刚刚结束后,有时是在看到喜欢的图片或作品,有时是在画画的过程中。其实,作为教师,看到学生这么“爱讲话”应该高兴。因为这恰恰说明学生对这节课感兴趣,有讲不完的想法,他很希望跟自己的同学去分享自己的想法。所以,在这个时候,老师不应一味的去“镇压”,觉得这样“吵”影响了课堂纪律,而与此同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受到了打击。
四、课后练习、巩固内化
现有小学美术教材中,美术欣赏很少有明确的课后作业或者练习,知识得不到巩固,加之欣赏活动多而分散,学到的知识很快就忘记了,所以,在教学中,可以给每节欣赏课设计不同类型的课后练习。如岭南版第五册《各式各样的民居》中,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去和家人或邻居谈论交流他们家乡的民居,以及在民居的背后发生的一些故事。欣赏与评述课是小学美术教学的四大课型之一,是训练学生对视觉媒体的感受和审美评价能力的主要途径,其教育功能自不待言。其实美术欣赏不只是向学生传授美术知识技能,更重要是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审美趣味、创新能力和个性品质以及情感态度。
在岭南版第五册《各式各样的民居》中,通过让学生对传统民居的体验,逐渐内化为了一种乡土情感,在讲解欣赏的过程中,通过在一定人文背景的衬托下,古老的民居成了一件件的艺术品。这些具有深厚历史沉淀的民居不仅蕴含了复杂的民族情感因素,更传达出智慧含量丰富的的民族文化神韵……
真正的艺术欣赏是不可能没有创造的。无疑艺术作品的的原创艺术家很富有创造性,但真正的艺术欣赏者,一个进行二度创作的“艺术家”,哪怕他还是个孩子,他也同样可以通过参与艺术欣赏活动激发和表现出丰富的创造性,艺术欣赏活动同时也为欣赏者创造性地发挥提供了难得的机会。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电脑网络技术的发展,教师再也不用为查不到资料而发愁了。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为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天地。制作多媒体课件成为美术教师上欣赏课的首选手段。教师制作的课件事无巨细,几乎尽善尽美。所以,对于以后的小学美术欣赏课,只要肯钻研、肯探究、肯实践,我相信会越来越受到小学生的欢迎和喜爱,并且从中学到丰富的美术鉴赏知识,审美品位也将得到显著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