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社会环境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土地规划;社会环境;影响评价
中图分类号: X820.3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我国的土地规划自1986 年开始实施以来,作为一种实现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手段,是国家对社会和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有效途径之一,是对土地资源超前利用的合理安排与分配的综合措施。人均土地资源相对贫乏是我国的一个基本国情,而且目前我国又正处于发展的黄金时期,环境问题和人地矛盾日益突出。我国现行的土地规划利用是以土地总体规划为主体的一个多层次的规划体系,但由于土地规划在我国起步较晚,实施中存在不同程度的不到位和不完善等原因,加剧了我国的社会环境问题。
1 土地规划在社会环境影响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土地的特征包括多功能性、位置的固定性和数量的有限性等,一旦土地的利用不合理,就会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更有甚者危及人类的生存。我国在土地利用规划在社会环境影响评价上与国外相比,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相对滞后,其发展的基础是国外经验和我国实际国情。它经历了一个逐步形成、完善的过程,因此还存在着不少亟待改进和完善的缺陷与问题。
1.1 区域不平衡发展
目前我国面临着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重大问题。引起这个不平衡的原因之一就是,在一定区域内土地规划的不合理导致总供给与总需求不协调,土地的利用结构及用地布局与国民经济发展存在问题。没有站在全局的立场来考虑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对土地的利用、开发、整治和保护都不利。区域不协调发展的另一方面原因是我国的土地规划大多以行政单位为基础。不同区域的行政单位之间,由于土地规划都相对独立于本行政区域范围内,难以实现行政区间的资源环境协调。
1.2 三农问题日益突出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平稳快速发展,城市基础设施不断更新改进,城市化水平逐步增长,人民生活水平越来越好。然而相对之下,城市建设用地不断增加,农业用地大量流失,土地浪费现象日益加重,土地的不合理开发导致城乡差异也在不断扩大,使农民、农村、农业问题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大难题。主要表现在农村经济十分萧条,市场发育严重滞后,农产品率极其低下,产供销体系没有建立,资源配置无法优化;农村人口众多,劳动力严重过剩;城乡居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上两极分化严重,形成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三农问题”跃然纸上。没有充分发挥土地规划的作用是造成这种结果的重要原因。
2 提高我国土地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建议
为了有效地避免和缓解上述问题,提高我国土地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必须编制科学、合理的土地规划。我们应从全局和长远利益出发,合理编制土地利用规划,优化土地资源在时空上的配置,合理组织土地利用,并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确保规划付诸实施。
2.1 合理安排土地利用规划
针对上述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我们应该借助国家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一系列措施中合理、高效和永续地利用土地资源,合理安排土地利用规划,有利于区域协调发展,更促进了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发展方式的转变,同时也提高了我国经济抗风险的能力。
2.2 加强土地利用规划社会环境评价的方法研究
目前,在土地利用规划的社会环境影响评价方法上仍不够完善,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其评价方法的研究。提倡社会环境评价,在决策过程早期提出,评价的目的是预防,只有在决策的开始阶段就提出社会环境的问题,才可能减少社会环境问题;注重社会环境评价的实用性和可行性,社会环境评价报告是土地利用规划对社会环境影响评价的结论性成果,一旦得以执行,便具有了社会指导性和法律等效性,因而社会环评要以现实条件为基础,要处理好科学性与针对性、前瞻性与实用性之间的关系;社会环境评价是一个递进的过程,社会环境评价的方式方法、指导思想只有不断发展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的要求,社会环境评价既要注重自身成果的总结和积累,又要从各种先进的决策思想中吸取养分,结合我国土地利用规划的实际情况,建立适合我国土地利用规划特点的评价方法仍然需要不断探索。
3 总结
科学合理的土地规划对社会环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平衡区域发展,统筹城乡协调、社会环境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手段。因此,本文通过土地规划在社会环境影响评价中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三农”问题日益突出等问题,并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合理安排土地利用规划、加强土地利用规划社会环境评价方法研究等措施。政府和学术界已经开始高度关注土地规划对社会环境影响的评价。因为土地规划的应用与发展在我国开始得较晚,目前相关理论还不是很完备,在实际运作中土地规划的应用还相对较少,因此应联合土地规划的各个部门加强对土地规划的合理布局。
参考文献
[1] William B Honachefsky. Ecologically-based Municipal LandUse Planning [M]. New York: New York, CRC Press, 2001.1-2.
[3] 葛志华.为中国三农问题求解[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116-171.
关键词:社会嵌入;创业;创业过程
根据全球创业观察(GEM) 2010年的统计结果,在59个GEM成员国中,中国早期创业活动指数(Total Early-Stage Entrepreneurship Activity, TEA)位居第15位。2013年,GEM(2002-2012)报告中调查数据显示,在6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中国创业排名已提升为第二名,其创业活动的活跃程度可见一斑。然而,高建指出,虽然中国创业率很高,但创业成功率还相对较低,创业整体质量不高。本文从社会嵌入以一个全新的视角,来描绘如何才能取得创业企业的成功[1]。
一、社会嵌入
嵌入(Embeddedness)概念,最早是由经济史学家Polanyi于1944年提出的,他认为,应当将经济问题嵌入到更为广泛的社会背景中加以研究。1957年,Polanyi使用这一概念来描述现企业的社会结构问题(Uzzi, 1997) [2]。1985年,Granovetter进一步拓展了“社会嵌入(Social Embeddedness)”的概念,认为,经济组织及其经济行为总是嵌入于它们所存在的社会关系网络中,并且被其所塑造和制约[3]。
Halinen和Tornroos(1998)将“社会嵌入”定义为企业与各种社会网络所建立的联系,及其对社会网络的依赖[4]。企业是嵌入于社会的一类经济实体,是企业内部要素与外部社会环境要素的关系集合,因此,嵌入存在于企业产生、生存和成长的各个阶段。
社会嵌入,从本质上来说,是一个人或企业与社会环境相联系的深度和广度(Jack & Anderson, 2002),近期被学者们用来作为评价一般业务流程的元素(Whittington, 1992; Uzzi, 1997; Wang & Altinay, 2012)。嵌入是企业家成为当地社会结构一部分的一种机制,使得企业家能够借鉴和使用资源,事实上,被嵌入到一个社会结构中,能够为企业创造更多的机会。
二、创业过程的本质
Garud & Giuliani(2013)认为探索不同策略、不同因素对创业过程的影响是创业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Young(1998)认为创业者的经济活动不是发生在一个真空中的,而是在一个正在建设的社会关系网络中执行的,这一观点强调了社会环境对经济结果的影响,得到了大量学者的支持。
Shane(2012)纠正了创业的定义,认为创业是一个过程概念,在新企业产生的背景下,很多工作是通过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来检测创业过程。作为一个过程,创业是较为复杂的,它是一个环境事件和多重因素影响的结果(Gartner, 1988)。将创业看作一个过程,则呈现了个人与环境的动态性,环境是不断变化的,这就会出现不同的情境和对个人产生影响的各种各样的社会变量(Cooper & Dunkelberg, 1981),也增加了创业过程研究的难度。
创业过程中,要求创业团队与社会的强烈互动。创业者发现和创造一个商业猜想和创意,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一个创业机会(Eckhardt & Shane, 2013)。Alvarez & Shane(2013)拓展了创业过程的内涵,认为创业之旅是动态性的过程,需要参与者在社会背景下的不断协调。
三、社会嵌入对创业过程的影响
Jack & Anderson(2002)采用Giddens的结构理论重新构建了创业的定义,即创业就是企业嵌入到经济社会的一个过程。通过定性检测农村创业者的行动发现,社会嵌入在塑造和维持业务上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嵌入能够使得企业家充分利用社会环境的力量,通过机会的发现和创建来组织企业的产生和正常运行。
社会嵌入与创业的相关性体现在,它能帮助创业者识别社会资源,这是建立组织的十分关键的一步(Hansen, 1995)。另外,被嵌入到一个社会环境中,意味着在创业过程中,不仅仅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而且增加了创业活动的可能性。社会嵌入伴随着创业的全过程,其作用机制主要分为以下三个阶段,如下图所示:
资料来源:据Larson(1992)整理
第一阶段,属于创业前的状态,包括创业者的个人声誉、先前的社会关系、以及创业的愿景,这些因素要与所处的社会环境相匹配,要能被社会所认可,这也是创业企业社会嵌入的先决条件。
第二阶段,属于初嵌入状态,在这一阶段,若要企业更好地嵌入到社会经济活动中去,就要能够在创造自身利益的同时,造福于所处的社会环境,这也是所谓的创造共享价值(Porter, 2011);社会嵌入并不是瞬间就能完成的,所以企业会经历一定的试用阶段,体验企业的经济活动是否真正能嵌入到社会中去。
第三阶段,也就是整合与控制阶段,因为创业过程是动态的,与社会的互动也是动态性的,这就要求不断的整合和控制,包括业务整合、战略整合,企业经济活动会对社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而影响程度的高低和优劣是需要社会监督和控制的,这也是嵌入过程中的毕经之路。
四、结论
通过对社会嵌入与创业过程相关文献的总结和分析,发现了社会嵌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创业过程。创业是一个不断调整,不断试错,从失败中不断学习的过程;创业团队唯有创建更多与社会的良性互动的机会,加速企业的社会嵌入,挖掘潜在的社会资源,供创业者使用,才能更好地促进企业的产生、生存和成长。
社会嵌入加深了我们对创业过程的认识,我国学者和实践者都应充分看清国内创业形式,正如全球创业观察中国报告(2002-2012)中指出,十年间中国创业活动的活跃程度,在趋势上表现为日益活跃,但是创业整体水平还较差。因此,创业企业更应顺应社会的需要,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更好地嵌入到社会经济环境中去,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作者单位:中南大学)
参考文献:
[1]Shane, S., & Venkataraman, S. The Promise of Entrepreneurship as a Field of Research [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00, 25(1): 217-226.
[2]Uzzi, B. Social Stucture and Competition in Interfirm Networks: The Paradox of Embeddedness [J].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997, 42(1): 35-67.
一 、设计离不开生态环境
设计离不开生态环境这一观念,应当成为绿色设计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作为人类一种重要创造活动的设计行为,总是在特定的外在环境中进行和展开的。只有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和时代历史社会环境中,才能产生出某种设计的需要和创作内驱力,产生出设计主题,产生出设计创意和设计方案。进入21世纪,消费者更加理性,消费理念更加科学,越来越多的主流消费人群更加关心购买产品的环保性能,尤其是80后、90后的消费者往往把环保指标作为购买决策的第一标准,更加关心产品的生产过程是否环保,甚至更加关注生产企业对保护生态环境的贡献。这些已经成为未来的消费主流趋势,从此也奠定了绿色设计的应用而生。
我们所说的设计行为所必需的材料、技术、信息,都来自相应的环境,体现出环境所达到的水平。经济代价超越环境水平的设计不会被公众认同,只能导致失败。而社会审美时尚,这种环境的美学标志,不能不成为设计所要依据的一种精神要求。事实的确是这样:“要是我们脱离环境而存在,那么就不可能有什么设计活动,也不可能产生正确的观念和思想。正确的设计也就不可能创造。”设计产品总会成为特定环境的一个构成部分。无论是一件家具、一只花瓶、一幅招贴画、一件服饰,还是一座建筑物、一所园林、一个装饰完毕的房间,都可以看作是大环境中的小环境或存在物,大空间中的小空间或实体。一件设计产品会与它周围的日用品、陈设工艺品、房间、庭院、绿化带、建筑群乃至山林原野产生某种联系,共同构成一种具有特定内涵和丰富性的生态环境。
二、生态环境对设计的影响
生态学本来是研究生物的生存方式与其生存条件和生存环境间的交互关系,以及生物彼此间交互关系的一门学科。“生态学”一词“Ecology”源于希腊文,由“Oikos”(意为“住所”、“住宅”、“环境”)和“logos”(意为“话”、“言语”)组成,合起来意思是“住所的研究”,所以这门学科原本就是侧重于环境的作用的。实际上,生态学起源于人口的研究,人也是生物之一,于是人类生态学的诞生是顺理成章的事。—般地说,设计的生态环境可以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大类。围绕着设计主体并对其设计行为发生作用的那部分自然物,便是设计生态自然环境。设计生态社会环境情况较为复杂,它是指影响设计主体及其设计行为,并使之感受其力量而力求与之相结合的那部分相互联系的人们的总体。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这些交互作用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体现为纷繁复杂的多种形态,诸如经济关系、政治关系、伦理关系、家庭关系、文化关系等等。这种种关系也可以称为设计生态社会环境诸因素。在不同的情况下,它们对设计发生着不同的作用。现代设计生态环境构成了一个有机建构的框架,现代设计的种种展示、表演、动作、嬗变,都在这个框架中实现和完成。这个设计生态环境框架有着许许多多变动的结合点,例如生态平衡、人类生存空间、人类关系网、医学与保健、战争与和平等等,它们都会以不同的方式影响和制约现代设计。
三、自然环境与因地制宜
自然环境成了一些设计师的灵感之源,当代有建筑师在构想未来的理想建筑时,把目光转向了人类从那里诞生的大自然,提出了“生态建筑”或者称“仿生城市”的设想。中国古代建筑主要样式木构建筑的成型和发展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和制约。有些学者曾经指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源地在黄河中下游及迤南一带,当地盛产的木材,就成为构筑房屋的主要材料。这样以木构柱梁为承重骨架,以其他材料作围护物的木构架建筑体系,就逐渐发展起来并成为中国建筑的主流。”关于中国古代文化发源地的全面认识,现在学术界还在探讨,自然环境对木构建筑形制的制约作用,是很有道理的。丰富的木材资源,宽阔平坦的中原地域,都是造成以宫室寺观为代表的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鲜明特征及重要自然环境因素,这些特征有形制高大、平面展列、装饰华丽和飞檐翘角等。
绿色设计,生态先行。近年来,可持续性设计理念在全球建筑行业逐渐普及。发达国家在规划城市与建筑的时候都是生态先行,提出战略性环境总评估。例如:日本的设计都是路让河,而不是河让路,不会为了修路而去改河道;哪些不宜盖楼的地方,就空出来种树或者建花园,海边的建筑一般都会留出出风口,让海风可以吹进城市,使城市不会太闷热,此外在海边还会建设富有自然的公共休闲场地。生态环境问题是“全球问题”,设计一定要顺其自然,因地制宜,并且讲究美学,达到美与和谐统一。
四、社会环境中的设计
当下,社会环境随之变化,人们往往在设计的过程中被自己所创造出来的人工制品所包围着,被自己的同类的群体所包围着,沉浸、纠缠在种种社会关系之中,所以社会环境被人们更加直接地感觉到,经济、政治、法律、宗教、文化、风俗等往往是直接地对设计发生作用。设计生态社会,设计要从外部环境,主要是从社会环境中获得自己所需要的动力以及原料、技术和手段,例如物资、人力、知识、信息等,而这些东西并不是超时空的存在,而是在一定时代历史社会环境里的现实的存在。农业社会环境里生活的人没有可能设计航天飞机,偏远山区的人不会去设计信息密集型工业产品,电脑设计技术只会出现在科技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里,和平环境里的设计师们不可能以主体力量投入军用品的设计。人们总是在特定时代的社会环境所限定的条件下从事文化活动,设计师也总是在有关设计的诸种社会环境因素所构成的限定条件下行动。设计师不能随心所欲,他对社会环境的某种偏离有时是可能的,但那正是在遵从社会环境的制约这一基础之上着手设计的。所以说设计师应当遵从社会环境发展规律,切实进行设计活动。
五、总结
从绿色设计生态环境的各个方面来看,无论是自然环境还是社会环境,以及两者的相互关系,往往协同对设计发生作用。这在上面的分析中实际上已经可以看出。有些成功的设计正是认识到设计的力量和效应与环境的关系,自觉地与环境相联系而完成的。一个有典型价值的例子是全球性的“贝内通”( United Colors of Benetton)广告设计。这些服装广告设计并不着眼于服饰展示,而是关注当代人类生态环境的方方面面:环境污染,艾滋病,民主与和平,战争,自然灾害,种族平等与和睦,难民问题,等等。设计师从特殊的视角选择内容并给以特殊的摄影艺术处理,比如充塞画面的无数个大小、形状一致的十字架,不同肤色的三个小女孩快乐地向观众吐舌头……别出心裁的创意,统一的图式原则,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持久的思维穿透力,使这些关注全球热点的广告受到世界范围的关注,从而达到促销贝内通品牌服装的目的。
最后,环境一直都是对人类行为有着根本性的影响力,环境也对现代设计中发生过和正在发生着的事情影响着,设计师们同时也受环境的渗透、唤醒、激发,会在自己的所有设计中自觉不自觉地打上生态环境的印记,而且会在自己的作品中直接或间接的表达生态问题,来传达自己对生态环境的感知和理解。
参考文献
[关键词]城乡差异;社区养老;社会环境
[中图分类号]F1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3)28-0060-03
人口老龄化给我国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发展都带来了严峻挑战,挑战之一就是老年人的养老问题。社区作为居家养老模式的主要载体,对于满足老年人各方面的需求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与此同时,建设有利于老年人健康愉快生活的社区养老的社会环境,是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模式,解决老年人养老问题的关键性因素之一。然而现有研究基本上停留在社区养老模式的内容,其推行的重要性,当前存在的问题以及政策建议上,忽视了对社区养老环境的营造。本文就是基于实地调查,用城乡差异的视角分析社区养老社会环境建设的现状。
1概念界定
社区养老社会环境一个抽象的概念。从宏观方面来看,社区养老是一个需要政府、市场和社会三方共同努力不断推进的事业。从微观方面来看,社区养老需要社区、机构和家庭三方面的努力。它们共同为老年人提供的良好的养老环境才称得上积极的社区养老社会环境。本文在对社区养老社会环境进行操作化的时候,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它的现状进行测量:
11组织机构
社区养老服务的组织机构,包括社区内部管理社区老龄事务的工作机构和社区为老服务组织,是社区养老社会环境的核心,一切服务的实施,都需要它们去领导实行。
12制度政策
政策主要指社区落实各级部门有关老龄工作的情况,以及本社区为开展老年工作而制定的相关规章制度。它们是社区养老社会环境的灵魂,一切服务都是以它们为指导原则展开的。
13人员关系
这里是指与社区养老有关的各类人员之间的关系。包括社区从事老年工作的专业人员与老年人之间的关系;社区内老年人之间的关系;社区里老年人与其他人群的关系等。这是社区养老社会环境的关键,只有各种人员关系和谐,才能够促进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发展。
14文化氛围
文化氛围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社区为宣传老龄工作而营造的尊老、爱老、敬老的氛围;二是社区成员之间形成的一种以人为本,充满人文关怀的社区文化环境。这是社区养老社会环境的升华,只有形成了良好的文化氛围,才能够真正保障老年人健康快乐地生活。
15活动空间
活动空间既指为增加老年人交往、娱乐而提供的活动场地及器材等设施;也包括为增加老年人互动、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而开展的各项为老活动。它们是社区养老社会环境的载体,没有一定的活动空间,一切社区养老服务都无从进行。
2社区养老社会环境的现状
为了明晰城乡社区养老社会环境的现状,仍需从社区养老社会环境建设的五个方面加以描述:
21在组织机构取得一定成绩,但在覆盖率上仍有城乡差异城市社区所调查老年人(825人)中认为“村居有管理老年人相关事务的机构”的有265人,Mean=03212。农村社区所调查老年人(615人)中相应有127人,Mean=02065。独立样本T检验:Sig(2-tailed)=000(
22在制度政策上,养老政策因种类不同既有城乡差异也无城乡差异以“孤寡老人的照顾政策”和“最低保障政策”作为“制度政策”的测量指标。城市社区所调查老年人(825人)中认为“村居里无儿无女的老人是有国家或集体负责养老”的有277人,Mean=03358。农村社区所调查老年人(615人)中相应有252人,Mean=04098。独立样本T检验:Sig(2-tailed)=0004(
然而,在城市社区调查老年中认为“村居里生活困难的老人享受到最低生活保障”的有556人,Mean=06739。农村社区所调查老年人中相应有390人,Mean=06341。独立样本T检验:Sig(2-tailed)=0117(>α值005),不显著。由此可见,城乡社区在这一问题上没有差异。
虽然,城乡社区在养老社会环境建设时都重视制度的建设,注重落实和制定有关老龄工作的方针政策,比如“低保”政策落实就较好,没有城乡差异。然而目前的效果还是远远不够的,首先从“量”上来说,在回答“孤寡老人是否有集体供养”时,城乡老年人回答“不是”的人数近两倍于回答“是”的人数,因此必须提高为老政策的落实程度。此外在“量”发展的同时,还需要“质”的飞跃,虽然城乡生活困难的老年人享受到了最低生活保障,然而在保障水平上还有高低之分,城市的保障水平高于农村社区也近两倍。
23在人员关系上城乡社区没有差异,但对老年人缺少精神关怀对所调查城乡社区老年人认为的“村(居)领导比较关心老年人”“村(居)成员比较关心老年人”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Sig(2-tailed)=0315(>α值005),不显著;Sig(2-tailed)=0351(>α值005),不显著。由此可见,在村居成员关心老年人这一问题上,城乡社区没有差异。然而,对比调查结果可以看出,认为社区领导比较关心他们的老年人有280%,认为社区成员比较关心他们的老年人有412%,可见社区领导的关心度相对于社区其他成员对老年人的关心度,老年人更加满意于社区成员。作为养老服务机构的组织领导者,出现这样的情况值得反思。
24在文化氛围上城乡社区有差异,类型单一
城市社区所调查老年人(825人)中认为“村(居)里重视尊老敬老宣传,注意营造尊老敬老社会氛围”的有217人,Mean=02630。农村社区所调查老年人(615人)中相应有126人,Mean=02049。独立样本T检验:Sig(2-tailed)=0009(
虽然社区正大力加强为老服务的文化氛围建设,且城市社区相对于农村社区而言比较重视助老服务的文化氛围建设。但还可以看出,城市社区的助老内容虽然广阔,但还不足以满足各类老年人的需求,尤其是大部分社区只考虑到了困难老年人的生活,而没有全面考虑其他老年人的生活,因此需要更多的深化服务内容。农村社区跟城市社区相比,服务内容首先必须扩大,在扩大内容的基础上才能够像城市社区一样深化内容、提高质量。
25在活动空间上问题较为严重,现有空间难以满足老年人需求在养老社会环境建设中,活动空间的建设是载体,是其建设情况的直接反映。然而城乡社区在老年人活动空间建设方面却存在很大的问题,现有的活动场地、活动器材、运动设施以及活动内容难以满足老年人的体育锻炼和精神文化的需求。就“村(居)里有老年人活动团体”、“村居里有老年人活动场所”、“村(居)里有老年人体育锻炼的设备”,对城乡社区的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都是:Sig(2-tailed)=0000(
3总结与反思
31社区养老的理想状态与现实状况
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责任明确,那社区到底怎么养老?政府给出的答案是:社区居家养老。从养老类型的划分来看,社区居家养老是将“养老地点”与“养老服务供给”两个维度划分出来的“居家养老”与“社会服务”的一种交叉组合形式。[1]划分养老类型有三个维度,除了“养老地点”和“养老服务供给”之外,还有就是“养老资金的来源”,直白地说,如果养老资金足够充裕,当前我们所遇到的养老问题许多都会迎刃而解。养老资金不充裕,政府埋单力度不够,社区如何提供养老服务?
一靠社区志愿者?中国不仅缺乏长期志愿服务的文化传统,更没有科学合理的制度安排。当前我们的志愿服务大多停留在依靠工青妇和大学生组成的临时群体身上,他们所体现出来的临时性、形式性甚至功利性都说明他们所提供的志愿性养老服务是靠不住的。二靠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虽然有地区要求各级政府投资新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并且提出一些软硬件的要求。事实上,要求每个社区单独建立一个机构,已经成为多数社区无法承受之重。它们所提供的硬件多数只能应付检查,所提供的软件难以满足老年人的需求。数量与质量的落后使多数老年人无法从中获益。三靠抚养协议?相关法律对于子女对老年人的赡养义务有明确的规定,法律已经对于子女的赡养义务有了明确规定,为什么还需要并不具有严格法律效应的抚养协议,法律靠不住,协议就更不可靠了。
调查显示出的全面推行的居家养老服务实质上是徒有其表,实质低效的居家养老。村居层面仅仅满足于应付上级的检查与考核。实际情况是,这些考核指标反映出的也就停留在“有”的层面。这样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显然是低质量的,是不能够满足老年人的广泛需求的。
32社区养老中的政府与市场
虽然市场性居家养老服务需要被提供服务者个人或其家庭直接在市场上购买,且随着老龄化加剧,此市场必然广阔。但福利性居家养老服务却属于政府基本责任范畴,政府应主要通过财政补贴或直接购买服务来履行责任。但当前政府在福利性居家养老服务中的表现是值得反思的。
政府是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管理部门,其职责是制定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政策法规,确立整体发展规划和分步推进计划,做好经费预算与资金拨付,社区服务组织培育、综合协调及有关的监管工作。虽然国家相关部委的各方面支持政策及资金已经出台并一定程度上落实,但是可以发现,现实中因为资金缺乏所导致的低质量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普遍存在。调查发现的大量为老服务基础设施的落后,不得不说是政府投入不足的表现。政府加大资金投入,才能够建立健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
33社区养老的城乡差异如何缩小
城乡因生产方式、生活形态不同以及区域发展不平衡造成的人口流动,在养老方面存在差异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因地域的差异所导致的养老服务内容和质量的巨大差异却应该被消除。当然,农村老人与城市老人的经济支付能力、思想观念等的差异在推行居家养老服务的时候需要考虑。现行的按照城市的标准在农村建设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显然不合适,相对于城市老人而言,农村老人需要的应该更多的是福利性的养老服务而非市场性的养老服务。因此,城乡建设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硬件标准可以不同,但是在制度保障、服务安排等软件支持方面,城乡应该消除差别。对于农村社区养老,应该根据农村老年人的集居化程度以及生活方式与城市老年人的差异,创新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在这一点上反倒不应该城乡一体,农村地区应依托乡镇敬老院服务平台,开展为老服务项目。除此之外,农村地区最应该进行的是为老人服务基础设施的建设,在此基础上才是社区养老的社会环境建设。
参考文献:
[1]陈友华居家养老及其相关的几个问题[J].人口学刊,2012(4):51-59
[2]陈友华,吴凯社区养老服务的规划与设计——以南京市为例[J].人口学刊,2008(1):42-48
[3]钱雪飞论建设社区积极的养老社会环境[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6(1):29-31
[4]宋君,张国平对南通市农村养老保障问题的思考[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06,20(3):12-16
一、创造环境,实地观察
如果仅凭课本的文字叙述和插画,学生很难理解其内涵,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到大自然中进行实地观察,先观察事物的外部特征,再进一步分析事物的内部特征。例如学习温带落叶阔叶林的概念时,可以带领学生观察杨树、梧桐树、柳树等,并与植物园中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进行比较,发现前三种植物冬季落叶,夏季常绿,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物四季常绿。让学生根据比较结果进行归纳总结,总结出两种植物的特点,使学生掌握地理概念的本质含义和课外拓展知识。例如在学习宇宙的时候,我们不能只依靠想象来学习,应带领学生来到天文馆,全面了解宇宙相关知识。
二、抓关键词,化繁为简
最能表达和概括地理概念内涵的往往只有几个关键词语而已,教师要帮助学生找出关键词,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化繁为简,消除学生厌烦情绪,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短时间内掌握地理概念。例如对“土壤”这一概念的理解,土壤是“在陆地表面具有肥力并且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从中我们可以提取两个关键词就是,“具有肥力”和“能够生长植物”。通过此种方法我们不但掌握了“土壤”的概念,而且进一步了解了“土地”和“土壤”之间的关系,土壤一定是土地,但是土地不一定是土壤。抓住关键词对于地理概念的理解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在刚开始的学习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找出关键词,当然最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自己找关键词的能力,通过自主学习可以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地理概念,并且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化被动为主动,提高学习效率。
三、类比记忆,区别理解
在进行地理概念的教学中,教师不但要教会学生地理知识,而且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地理知识的自学能力。高中地理概念特别多,并且不乏有意思相近的,因此学校除了掌握单个地理概念的含义之外,还要了解几个概念之间的关系。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地理知识,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1.近似概念
有些地理概念特别相似,很容易造成记忆混乱,例如:国土与国土资源、水力资源与水利资源、降雨与降水等。只有从本质上出发进行分析,找出异同点,从而确定相似地理概念的分界线。例如:降雨与降水,都是水汽凝结降落到地面的现象,不同的是,降水是指水汽从云雾中降落,遇冷凝结成液态水和固态水的现象,而降雨是指水汽从云中降落,遇冷凝结成滴状的液态水的现象。由此可以看出,降雨仅是降水其中的一部分,指的是液态水部分。所以在运用的时候要进行区分,在形容气候的特征时,一般会用到“降水量”这种词眼,如温带季风气候的降水量是400-800mm;而河流的补给形式就包括降雨,因此对二者进行区分,不可混淆。
2.矛盾概念
矛盾概念又称为相反的概念,例如:可再生资源与非可再生资源的理解,可再生资源是指在人类不断发展、进步的历史长河中,仍会重新出现的自然资源。非可再生资源是指在人类不断发展、进步的历史长河中,不会重新出现的自然资源。区别这一对矛盾概念的“矛盾点”是:“在人类不断发展、进步的历史长河中,是否会重新出现”。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矿藏为不可再生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等都是可再生的资源,所以我们要保护好矿藏资源,节约使用矿藏资源。
3.包含关系
我们生存的环境主要由三个方面组成,包括:地理环境、社会环境、城市环境。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地理环境;而社会环境是人在地理环境的基础之上经过长时间的有意识活动改造形成的;城市环境的特点具有人口密集、交通拥挤、污染严重等特点,是人类对自然干预最多,地理环境的外延是最大的,其次是社会环境,最后是城市环境。
很多考生觉得作用题的答案要点太过烦琐,其实考生只要学会认真梳理分析就会发现其中的奥秘。彼此依存即人物、情节、环境这三要素之间息息相关,你突出我,我表现你;指向一致即小说写作的终极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体现小说的主题思想,所以人物的设置、情节的安排、环境的烘托都是为了更好地表现小说的主题。
一、人物的作用
小说中的人物简单可以分成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需要注意的是,考生不要以篇幅的长短或自己的主观臆想来判断主次人物,而要根据作者的创作意图来判断。主要人物的作用包括突出自身的性格特点、推动情节的发展、表现主题思想等,而次要人物的作用包括突出自身的性格特点、衬托主要人物、推动情节的发展、烘托气氛以及更好地表现主题思想等。
【例1】2015年浙江卷《捡烂纸的老头》你认为作者刻画“捡烂纸的老头”这一人物有什么用意?
答案:
①作者刻画这个“老头”,意在揭示即使是看似微贱、遭人轻视的小人物,也有着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和自己的尊严。(主要人物)
②作者以深切的人文关怀呼吁人们关注那些处于生活底层和社会边缘的小人物,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同情、理解和尊重。(主题)
【例2】2016年全国新课标卷Ⅲ《玻璃》“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答案:
①讲述故事:小说故事是由“我”讲述出来的,真实可信。(第一人称)
②推进情节:“我”是事件的参与者,由于“我”的提议,情节得以发展变化。(情节)
③衬托人物:小说主人公王有福的性格,由于“我”的存在而更加鲜明。 (次要人物)
【例3】2013年湖南卷《未婚妻》 “看报纸的旅客”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答案:
①从情节发展的角度看,他的“玩笑”引起农民夫妇对“我”身份的误会,从而推动情节的发展。 (情节)
②从人物关系的角度看,他是一个穿针引线式的人物,把“我”与农民夫妇、未婚妻联系起来。
(次要人物)
老师有话说:人物的作用和情节、环境、主题息息相关,考生在理解人物性格特征的基础上联系情节、环境、主题,即可得出关子人物作用的完整答案。特别要提醒考生的是次要人物的作用也是高考重要的考查内容。
二、情节的作用
因情节处在文章的不同位置,故作用也会有所不同。
1.与其他情节的关系(视情节所处的位置而定):
(1)首段或首句:总括全文,点明题旨,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情感,开启或引出下文,为下铺垫,推动情节的发展,设置悬念,引发读者的兴趣,为人物提供活动的场所,渲染气氛,营造意境。(环境)
(2)中间段:承上启下,或承上,或启下。(兼顾承接上文的什么内容,或开启下文的什么内容)
(3)末尾段:总结全文,点明题旨,深化中心,呼应开头,与前文照应,达到出人意料的效果,发人深省,强化作者的情感。
2.表现人物性格的情节(情节内容+性格内容):
(1)情节安排的效果:巧妙,意料之外,情理之中,耐人寻味,引人深思,设置悬念,引发兴趣等。
(2)对人物性格及主题起作用的两个方面:交代前文某情节的内容,与其他情节进行对比,表现人物的某种性格。
3.情节在表现主题方面所起的作用:
点明主题,突显主题,深化主题。
【例4】2012年江西卷《报复》小说开头彭恩打电话的情节,有哪些作用?
答案: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②点明彭恩的身份。(人物)
③表现彭恩的性格特征。 (人物)
④为下铺垫。 (开头情节,引起下文)
【例5】2016年山东卷《琴声何来》小说写吴秋明讲述“绒布妈妈”实验,有什么作用?
答案:
①突出文章的主题,表明孩子们不仅需要物质上的资助,更需要情感上的关怀,需要亲情和爱。
(主题)
②承接上文,解释吴秋明穿蓝色小碎花薄棉衣的原因,为下文吴秋明在儿童村的表现做铺垫,突出吴秋明对孩子们的爱。(中间情节,承上启下)
【例6】2014年辽宁卷《数学家的爱情》小说最后才交代一年前数学家算错了账,这样处理有何作用?结合作品加以分析。
答案:
①使故事情节平中见奇,形成。
(最后情节,总结升华)
②使女老板和数学家的形象更加丰满。(人物)
③进一步体现人际交往中情商十分重要的主题。
(主题)
④增添作品的情趣,让人回味。
老师有话说:只要考生找准情节的位置,就可以推出情节在结构上的作用;只要考生分析情节展示的内容,并联系人物或主题思想,就可以推出情节在内容上的作用;只要考生将前面的两者结合起来,就可以答出关于小说情节作用的完整要点。
三、环境描写的作用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主要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以及场景等,社会环境描写主要包括反映时代特征的建筑、风俗等。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包括交代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预示人物的命运、揭示种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如人物的身份、地位以及成长的历史背景)等,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包括点明时令、点明地点、渲染气氛、衬托人物的心情、表现人物之间的关系、表现人物的性格、推动情节的发展。
【例7】2013年山东卷《活着》请简要分析小说最后一段景物描写的作用。
答案:
①点出了老人的乡间生活环境。
(自然环境描写,点明地点)
②透露出乡间的生活都顺应着自然规律。
③深化了主题,增添了小说的意味。(主题)
④与开头的环境描写相呼应,使文章的结构完整。
(情节)
【例8】2014年重庆卷《东坛井的陈皮匠》文中第2段的环境描写突出了古城怎样的特点?这对塑造陈皮匠的形象有何作用?
答案:
①突出了古城鲜明的中国传统文化色彩和丰厚的历史底蕴。(主题)
关键词:因素;生活环境;社会环境
目前太极拳运动作为一项体育运动,以其健身养性、经济实用、老少皆宜的特点受到人们的普遍喜爱。虽然太极拳运动起源至今还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民间大致有唐朝许宣平、明朝张三丰、清朝陈王廷和王宗岳等说法;官方考证太极拳为陈王庭所创。而戚继光的32势长拳理论、王宗岳的“太极拳论”、张三丰道家理论等都在太极拳中有体现。太极拳的定名、成型、传播靠的又是杨露禅。但是当今社会流传着太极拳五大流派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它们分别是:陈式太极拳,杨式太极拳,武式太极拳,吴式太极拳,孙式太极拳。由此可见,太极拳并非一人、一时、一地所创,而是前人不断总结、整理、创新、发展而来的。然而太极拳五大流派是怎样形成的,五大流派创始人成长为名家的过程又有着怎样的关系,下面就太极拳五大流派创始人成长的关系进行简要分析。
一、家庭、生活环境因素
纵观太极名家的成长,他们大都是小时候家庭清贫,生活困难或出生在战乱环境中。例如,杨露禅自幼好武,因家贫,迫于生计,在广平府西关大街中药字号“太和堂”中干活(这药店为河南焦作温县陈家沟人陈德瑚所开)。比如孙禄堂,9岁丧父,家中一贫如洗,由老母抚养成人。他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喜爱武术,曾拜一位江湖拳师学习少林拳术,时间虽短,但他好学苦练,练得一身好功夫。11岁时背井离乡,去保定一家毛笔店做学徒。13岁时,孙禄堂拜河北省名拳师李魁元为师学习形意拳,两年后,李魁元又把他推荐给自己的师傅郭云深继续深造。陈式太极拳创始人陈王廷虽出身地主家庭,生活自然算不上清贫,但是明末时期正值多事之秋,据史料记载:他也曾在山东扫荡群匪。吴鉴泉自幼就目睹其父全佐南征北战,生活在战争的环境中。所以说这两位自然也算是家庭、生活环境恶劣。
不如意的家庭、生活环境造就了各大流派创始人具备常人不具备的坚毅、勇敢、吃苦和拼搏的品质,也印证了“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二、前辈的影响
太极拳五大流派名家大都是自幼习武,而从小时的这种习武爱好无不是受到了前辈的影响。有的生活在武术世家,从小受到武术的洗礼甚至可以说是太极拳的熏陶,而除此就是被师傅看中其武学天赋并倾力培养。总之都受到了高人和前辈的指点和影响。
陈王廷是陈家沟第九世,其父名抚民,祖名思贵,均好拳习武。受其父辈祖辈影响学武,后自己又在前人基础上博众家之所长创编了太极拳自不必多言。
吴鉴泉自幼喜练武功,善于骑射。在父亲全佐的教导下,对太极拳苦心钻磨,又进行增益修订,其造诣日益精深。他的父亲本人就是一个太极拳高手,曾先跟杨露禅学太极拳后又拜杨露禅的儿子为师学习太极拳。全佐对太极的热爱和钻研深深影响了吴鉴泉的研习太极拳之路。
而对武式太极拳的创始人武河清,有史料记载:武河清(1812―1880),字禹襄,号廉泉,清代直隶广平府人。禹襄曾祖静远以武痒生授卫千总职;祖父大勇,弱冠游武摩;父烈,邑摩生。长兄澄清,举人,官河南舞阳县知县;次兄汝清,进士,官刑部四川司员外郎。伯仲三人受家教,均习武。由此可见,他和兄长都受了前辈影响开始习武。史料对后来他学习太极拳也有记载:里人杨露禅赴河南温县陈家沟学习太极拳,十有余年,备极精巧。禹襄见而好之,常与比较,彼不肯轻以授人,仅得其大概。后赴温县赵堡镇,从陈清平学习太极拳,精妙始得。
杨露禅与孙禄堂的学武经历有些相似,他们都属于自小热爱武术。在成长过程中遇到了尚武练武的环境和好的老师,并受到了恩师器重全力培养。杨露禅幼年时在河南焦作陈家沟做工,其间借机偷学陈长兴师徒练拳,后被发现。陈长兴见他是可造之材,不但没有责怪,反而摒弃门户之见和江湖禁忌收他为徒悉心传授。
孙禄堂九岁开始跟江湖拳师学习少林拳,时间虽短但其勤学苦练,练得一身好功夫,后又拜河北省名拳师李魁元为师,两年后,他的武艺出类拔萃,李魁元便把他推荐给自己的师傅郭云深继续深造。
三、社会环境的影响
【关键词】10kV 配电 故障 防范
10kV配电线路,对于我国的电力事业发展而言至关重要,其存在承担着将电力输送到其消费的各个环境中,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输电线路和电力消费环境之间的重要衔接,是整个供电体系的重要承启环节。
1 10kV配电线路常见故障成因分析
10kV配电线路的工作环境相对而言比较复杂,一方面其自身地位相对于高压输电网络而言更为贴近电力消费环境;另一个方面当前电力输配送网络日渐发达,依然延伸到整个社会环境的角角落落,这种状况必然会导致其自身的维护力量不足,从一个侧面加剧了故障发生的可能性。
依据最近几年对于10kV配电线路故障发生的成因看,自然灾害以及外力破坏是最为突出的两个主要方面,占据了所有故障的大约七成比重,剩下的三成多主要包括用户端设备故障以及二次系统故障两个方面。
对于自然灾害的影响而言,在整个故障因素中居于首位,不同环境下的自然灾害会占据略微不同的比重,其中主要影响来源于雷电和风灾。雷击在10kV配电线路环境中的影响尤其大,这主要是因为10kV配电线路中架空线路相对较多并且路径较长,加上其沿线走廊地形比较空旷,因此在雷雨季节相对容易遭受雷击。尤其是对于某些环境,防雷设施本身不完善或者未能得到足够有效的维护工作,因此时常会在遭受雷击时造成了绝缘子击穿爆裂、断线、避雷器爆裂、配变、开关烧毁等设备损坏故障。
而对于外力造成的配电线路故障而言,可以分为来源于自然因素以及来源于人类社会的因素两个方面。自然方面的因素相对单一,大多都是小动物对于配电系统工作环境的非法入侵造成故障;而对于人类社会环境而言,具体则相对复杂。首先是交通路网会随着城市的兴起以及经济水平的整体提升呈现出日趋成熟的特征,而必然会造成交通路网建设与配电网建设的矛盾,大部分线路杆塔随着路网的建设,处于交通要道的地理位置,引发的车辆碰撞10kV杆塔、电缆分支箱等事故事件越来越多。并且城市的发展,造成人类社会环境中的建设工作越来越多,也是对配网形成危害的主要原因。最后,农业生产环境也会与风灾共同形成对于配电线路的重要影响,在农用地膜未能实现良好管理的环境下,被风吹起的地膜如果挂在架高线路上,其必然会十分易于造成故障。
除此以外,用户设备以及供电二次系统的设备故障,基本源于设备本身的老化或者未能得到及时有效地维护等原因。
2 10kV配电线路的故障防范
考虑到10kV配电线路本身对于我国供电服务实现所具有的现实意义,有必要针对当前存在于配电环境中的常见故障展开对应的防范措施。依据上文中分析提及的集中主要故障成因,可以重点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
2.1 防雷体系建设
从主动防雷工作的角度看,应当积极选择适合的地点加装或更换防雷设施。推广应用雷电定位系统,分析雷电活动规律,确定雷电多发区,有针对性地增加防雷设施。而从被动地相对传统的角度看,引入包括过电压保护器、穿刺式避雷器、跌落式避雷器等先进防雷保护技术和措施,有效提升防雷体系可靠性。除此以外,还应当注重对于现有防雷体系的维护,在雷电多发季节到来之前应当展开彻底的检修,确保整个防雷体系能够正常展开工作。
2.2 配电线路保护
考虑到外力因素是10kV配电线路环境中常见的故障成因,最为有效的防范措施应当属加强对于整个配电线路的保护工作。在外力因素中,对于来源于自然界的因素,诸如小动物等,除了应当在变电站环境中予以防范以外,更为重要的因素即来源于人类活动的外力因素是尤其需要引起重视的。当前电力建设体系日趋复杂,并且与社会环境之间也有更多交叉环境,这些状况都决定了人类行为必然会对配电线路产生一定的影响。首先应当加大对《电力设施保护条例》的宣传力度。沿线路环境加强对于电力线路的保护宣传,并且在杆塔、设备上悬挂警示牌、标示牌,都是有效提升配电线路安全水平的有力措施。
2.3 数据体系的建设
对于10kV配电线路体系而言,在当前的信息环境之下,想要进一步加强对于故障的防范,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就在于通过既往的历史数据获取到配电环境中的工作行为特征,并且总结出相应的规律用以指导未来行为。这种工作方式从客观上要求更为宽泛的数据采集体系存在,并且通过专有数据库的有效支持,形成合力的仿真模拟模型,尤其是对于配电系统中相关设备的工作状态信息获取,更是此种数据环境中的重要方面。建立起良好的数据结构,并且加以深入分析,必然能够对配电网络的故障防范发挥积极价值。
3 结论
10kV配网是电力系统与用户直接相关的关键衔接点,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对于供电服务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必然会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对于配网自身的健康水平比如予以关注。实际工作中应当积极引入先进技术,不断加强数据体系建设,有效提升经验总结水平,通过多个层面的额共同努力实现对于10kV配电网络故障的防范。
参考文献
[1]黄仕玉.如何提高当前配电网供电可靠性[J].科技创新导报,2009(21).
[2]钟瑛.浅议配电线路雷击跳闸与防治[J].四川电力技术,2008(S2).
一、工程活动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毫无疑问工程活动是构成社会环境的一部分,因为人是工程的缔造者,人是受到各种社会因素影响的,进行工程的设计,不能仅仅从工程的角度去考虑,其实工程设计的过程就是所受社会因素影响的过程,因为工程活动中往往是社会性要素起到了主导作用,技术反而是辅助的。工程的每一个步骤都能见到社会因素影响的身影,工程绝对不是局限在科学和技术中,只有存在相应的社会环境,工程才有基础开展。
一直以来人们都认为科学和技术促进了社会的发展,而忽视了社会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事实情况是社会因素在另一个侧面促进了技术的发展,技术的发展绝不是单一只靠自身的演变,可以说社会因素决定了技术发展的方向和步伐。技术应社会需求而生,更依赖于社会的发展,在没有一定的经济、社会支撑,技术是难以创新发展的,所以技术的发展就必然要受到当时社会因素的影响,不是技术决定社会,也不是社会决定技术,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完成了整个社会的进步。
二、群体选择对工程技术进步的影响
技术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因素的影响,技术发展的方向主要受相关利益群体的选择影响。当社会的发展使人们产生了新的需求,在满足这个需求的过程中,很多新的技术应运而生,这些技术产生的原因是人们为了满足需求而集中资源进行的技术攻克,当众多群体选择心向一处时,就决定了技术发展的方向,而社会因素往往影响了人的选择行为。
在我国而言,发生在60年代的三门峡水轮机工程就很好说明了这一点。当时我国在经济条件相当落后的情况下,集中了众多技术人员和庞大的社会资源,硬是攻破了当时在我国不可能实现的技术难题,从而成功完成了整个工程。这是一个典型的群体选择对工程技术进步的影响案例,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在一定情况下群体选择对工程技术的进步有可能是跨时代的,由此我们不得不考虑社会因素对工程技术进步的重大影响。
三、社会价值对工程技术进步的影响
技术的发展是科学因素和社会因素相互作用促进的结果,技术不可能孤立于社会之外发展。对社会环境影响最大的是人们的主流社会价值观,社会价值甚至在整个社会环境的发展中起统治作用,社会价值观主导了社会环境的变革,对各种社会因素产生了深远影响。间接地,社会价值观必然会影响各种技术的发展,尤其其中最重要的工程技术发展。就社会价值观对建筑风格的发展影响来说,从最早的哥特式、巴洛克到现在分门别类的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等,社会价值观的变革促进了建筑风格的变化,从而促进了相应工程技术的进步。社会价值观决定了社会因素的导向,社会因素的导向会直接影响各种技术的发展,社会需求也是受社会价值直接决定的,社会需求的变化代表了社会人群行为方向,在工程领域,社会需求会改变各项工程活动的变革,相应的工程技术就会得到长远的发展,总的来说社会价值对工程技术的影响是起到决定作用的,现在很多重大的工程技术的突飞猛进都是社会价值影响的结果,尤其在我国这样的影响更加明显,上面说的三门峡水轮机工程各种技术难题的突破就是很好的一个例子。在一定程度上,很多技术能够发展到今天的水平,尤其是工程技术,社会价值的导向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看待工程技术的进步,局限在单一的技术领域是不对的,社会因素对技术进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四、学校教育对工程技术进步的影响
在新时代从事工程技术的人员全部受到过高校教育,他们是技术研发、突破的直接参与人,在他们工作中所用的研究方法和思路的习惯,有很大一部分是在学生时代不断进行实习研究养成的,由此来看高校的教育对工程技术能力的进步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工程技术人员真正开始亲自着手工作前是要经过很长一段时间学校的教育和培养,他们的技术能力基础是在学校不断的磨练和学习造就的,所以学校的教育培养情况直接决定了学生在真正成为工程技术人员时候的工作行为习惯,这对工程技术的发展起到了基础性的影响。技术人员在学校得到足够的理论知识,以此为指导,再用过不断的实践,经验的总结积累,使技术人员养成了基本的对待技术问题的专研理念,也养成了习惯性的思?S方法。从这方面考虑,现在学校的教育模式更注重学生实践中的锻炼,培养学生的上手能力,使理论是实际有效结合,这样的人才具备过硬的工程相关的技术能力,在工程的进行中,深厚的基础使他们能够很快的满足工程队技术上的要求。学校的教育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之后这一批人对工程技术进步的贡献,所有的技术人员都是在懵懂无知的时候经过学校的教育,而逐渐掌握专业技术能力,并将之运用到实际工程上,在其后漫长的工作生涯中,他们用学校培养出来的方式去处理各种技术问题,这就是学校教育对工程技术进步影响的全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