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社会教育的特殊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目前我国幼儿园社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近年来,我国在幼儿园社会教育方面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与进步,并且初步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与体系,但是由于社会教育的复杂性,再加上起步时间较晚,所以,至今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 对社会教育认识不足,将其简单化、表面化虽然很多幼儿教育工作者已经认识到了幼儿社会教育的重要性,并且在幼儿园也开设了幼儿社会教育课程,但从思想与观念上并没有真正的对其加以重视,没有摆正社会教育的位置,与语言教育、数学教育等基础教育相比,仍然处于次要地位。
一方面,说明我国的幼儿教育仍然功利性较强,过分强调智力教育。另一方面,说明社会教育的内容相对宽泛、复杂,实施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我国很多幼儿园都对社会教育认识不足,提出的相关的社会教育目标多以强制与灌输的语气提出来的,如认识、遵守、懂得等,这都使幼儿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
众所周知,幼儿园社会教育应把发展幼儿的社会性为首要前提,幼儿的社会性是互动的、双向的发展过程。幼儿不应只是一味地被动接受,而应该作为社会教育的主要参加者,行使其主体性,发挥幼儿的创造力与想象力。而目前普遍存在,对社会教育相对忽视,部分幼儿园认为社会教育主要应该在家庭中实施与开展,也有的幼儿园认为社会教育只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一个非常不起眼的课程,只要让幼儿接受集体生活的规范即可。这种思想与观念上的欠缺,直接导致幼儿参与和体验社会生活的机会大大降低,不能积极主动地去丰富和发展自己的集体生活体验,这样会使幼儿只知道教师所教授的书面知识与道理,很难去真正理解其中的真谛,使社会教育流于简单化、表面化、虚假化。
(二) 课程设计过于死板,制定内容要求偏高在我国很多幼儿园对社会教育的课程设计存在很多缺陷与不足,一些课程设计没有认清社会教育自身的特点,设计得过于死板。某些幼儿园对社会教育课程设计过分强调计划性、组织性、结果性,教师在制定好的具体目标指导下,严格按照其教学方案开展社会教育活动,这直接导致了所开展的教育活动过于刻板、激发不起幼儿对社会教育的兴趣与热情,国外的幼儿园社会教育,教师只要从宏观上把握其课程目标,至于活动的具体内容与设计都带有很大的随机性,这该引起我国学前教育工作者的集体反思。此外,有些幼儿园则没有从幼儿的实际情况出发,所制定的目标、内容等要求偏高,不能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如,在社会情感教育方面,目前很多社会情感教育都是首先从爱他人开始的,并且是命令、要求式的,然而在课程设计时,教师并没有预留让幼儿感受到爱的空间与时间,甚至有时,期待通过一次半次的教育活动就达到既定的教育目标。而实际上,教师应该教育幼儿如果想要真正爱他人,应该首先从爱自己,并爱自己的家人和周围的人,使幼儿明白自己为什么去爱,给幼儿搭建一个爱的平台,这些都是教师在课程设计中所忽视的。
(三) 幼儿社会教育方法落后,对幼儿个性品质的某些方面重视不够我国很多幼儿园社会教育的方法都比较落后,不能跟上社会教育本身的步伐,成为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教师是实施教学方法的主体,而我国大部分幼儿教师接受的培训或教育都是被动式的,都养成了拿着笔和本,用感官去学习的习惯,被动的接受什么是正确的行为准则。教师的经验与经历直接决定了其采取何种教学方法。而我国目前幼儿社会教育主流的教学方法都忽视了对幼儿个性品质的培养,教师对幼儿某些个性方面的发展缺乏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如,对幼儿的自信心、受挫能力、判断力等都不够重视,在相关教学活动中都很少提及,即使有所涉及也都没有一套有效的方法去指导。此外,教学方法的单一,也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幼儿社会态度的培养。现在某些幼儿园过分强调幼儿的知识性、规则性,没有去认真研究培养幼儿对社会一些现象的兴趣起因,缺少行而有效的教学方法。
二、幼儿园社会教育的改进策略
我国幼儿园社会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直接影响着社会教育的成效。因此,笔者提出了以下几点改进策略:
(一) 强化幼儿社会教育观念强化社会教育观念,首先教师要认识到社会教育的重要性,把握社会教育的内涵与外延,从根本上转变对社会教育的误读,把幼儿社会教育摆到应有的地位。我国一些根深蒂固的封建文化直接影响着幼儿社会教育的开展,一些传统观念容易让幼儿失去个性、失去自我主导力与判断力,阻碍了对幼儿个性的培养,这样进一步导致了幼儿主体精神与独立思考的欠缺,因此,教育工作者要对我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注意培养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此外,社会教育的价值不仅仅局限于对幼儿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促进幼儿顺利融入社会,顺应社会文化环境,还在于要从思想上转变对幼儿相关社会需要,形成带有社会性的价值观,促进幼儿积极主动的适应社会,快乐地成长。当然了,转变幼儿的社会观念不单是教师方面,家长乃至全社会都应对幼儿的社会教育加以重视。
如何有效地进行社会教育,提高幼儿社会教育的效果和质量,是幼儿园社会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挖掘对幼儿社会性发展有促进价值的因素,有意识地将渗透性的社会教育和专门的社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幼儿社会性的良好发展。
人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从一个“自然人”发展成为“社会人”,需要经历一系列的社会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儿童需要逐渐学会认识自己,接纳、认同自己,同时了解自己与社会的关系,了解自己所处的社会以及社会文化,并逐渐完善自己的人格,适应社会生活。幼儿园的社会教育就是以发展幼儿社会性为目标,以增进幼儿的社会认知,激发幼儿的社会情感,培养幼儿良好的社会行为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即人格教育和做人的教育。社会教育的目的就是引导幼儿成为人格完善、善于交往、适应社会的人,成为社会所需要的公民。
学前儿童的社会教育一直是学前教育界共同关注的课题。但是,幼儿园社会教育应该如何定位,幼儿园的社会教育活动内容、时间、活动形式等应该如何安排,日常生活中应该如何渗透社会教育等,学前教育工作者在不断研究和探索,也是幼儿园亟需考虑和解决的问题。
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和教育具有其特殊-性。因为幼儿的年龄特点使他们在一般性的社会生活过程中难以对社会获得全面、深刻的认识,虽然生活在社会环境中,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在与社会环境的互动中随机地了解、认识社会,积累一定的社会经验,但是,社会的复杂性、文化的多元性、幼儿认识事物的片面性、表面性等都决定了幼儿认识社会、获得社会性良好发展的巨大难度。因此,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必须依赖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让儿童获得更加全面的发展。除了家庭以外,幼儿园必须把幼儿的社会教育作为重要内容,把幼儿社会性的良好发展作为衡量其全面发展的重要指标。
一、当前幼儿园社会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对幼儿社会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不足
教师普遍认为幼儿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自然获得社会性的发展,专门的社会教育可有可无。或者强调专门的社会教育活动,而忽略和轻视日常生活中的渗透和影响,难以把握随机教育的机会。
(二)教师对幼儿社会教育内涵的认识不够清晰
在社会教育的教育内容的广泛性、教育效果的不确定性使得教师难以把握社会教育的内涵,有的教师把幼儿的社会教育和社会性教育相混淆,或者把社会教育等同于思想教育,对社会教育领域内容的把握不是很清晰。
(三)幼儿园社会教育形式单一
社会教育的教育内容与社会现实存在脱节现象,由此造成幼儿社会教育失于不足或偏颇,教育效果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教育效果的不明显,也让教师对幼儿社会教育缺乏必要的关注和研究。
(四)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活动的比重相对不足
如何更加合理地进行社会教育,提高幼儿社会教育的效果和质量,成为幼儿园社会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社会学习是一种跨越不同领域的综合学习,《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科目,而是一个综合的学习领域。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也表明,幼儿的学习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尤其是社会态度和社会情感的学习,往往不是教师直接“教”的结果,而是通过在实际生活和活动中积累有关的经验和体验而学习的。因此,教师应从幼儿的特点出发,既要重视平时的渗透性教育,全面丰富幼儿的认识和经验,又要重视专门的教育活动,弥补日常渗透性教育的片面和不足,把二者结合起来,帮助幼儿更加全面、深刻地认识和感知社会,并获得社会性的良好发展。
二、抓住一切机会,全面渗透社会教育
(一)在一日生活中渗透社会教育
教师应该有意识地抓住一日生活中的入园、离园、上课、游戏、三餐、劳动等环节和机会,对幼儿渗透社会教育。例如,入园、离园时对幼儿渗透礼貌教育、规则教育;三餐时渗透节约意识、进餐礼仪、饮食文化、食材知识等方面的教育;幼儿值日、劳动时可以有意识渗透为他人服务的意识和意志力的教育,并锻炼幼儿的自理能力,增加幼儿的成就感;午睡时可以渗透规则意识的教育;游戏时渗透分享、互助、合作意识的教育;除此以外,幼儿一日生活中发生的各种情况,都是渗透社会教育的机会。
例如,幼儿之间发生了争执,教师可以渗透团结友爱的教育,并教给幼儿处理问题、解决冲突的方法;幼儿不愿意参与集体活动,或者无法融入到集体中,教师可以教给他们一些人际交往技巧;幼儿生病了,教师可以渗透防病治病、良好生活习惯等方面的知识。教师还可以利用一些特殊时机或零碎时间渗透交往技能、礼貌用语、独立意识、防卫意识等方面的教育……日常生活处处存在着社会教育内容,通过这样有意识的渗透,来帮助幼儿在生活中感受点点滴滴的教育,不断地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并激发幼儿的亲社会行为,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幼儿园环境也要考虑渗透相应的社会教育,例如,幼儿园整体环境要整洁优美,让幼儿体验到优美环境带来的舒适感和愉悦感;幼儿活动区域的大小应适合幼儿人数的多少,尽量避免因为环境过于拥挤导致幼儿之间争执和冲突的增多,或者因为环境过于空旷而导致幼儿之间有效交往行为的减少。在班级环境中,可以在便池旁贴上男女小朋友形象,写上汉字“男”、“女”来渗透性别意识的教育,让幼儿感受性别的差异;在需要安静的地方贴上相应的警示标志,来提醒幼儿应该遵守的纪律和规则;在需要排队的地方画上小脚印、圆点等,来提醒幼儿讲秩序,养成自觉排队的习惯……教师通过有意识的环境创设,让幼儿园环境发挥出应有的教育作用。
(二)在其他领域活动中渗透社会教育
其他领域的教育活动中也蕴含着很多社会教育的内容和契机。例如,语言领域中,很多文学作品本身都包含了社会教育的内容,例如,诗歌《小羊过桥》包含了互相谦让的内容;《萝卜回来了》包含了友爱教育内容;《狼来了》包含了诚信教育内容;《母鸡萝丝去散步》故事简单流畅,可以让幼儿了解生活中的幽默、巧合,并感受故事带来的极大快乐……语言领域的教育活动形式,也为幼儿创设了表达、学习表达、展示自我的环境与机会,可以帮助幼儿建立积极、自信的生活态度。
因此,语言领域的教育活动同时也是社会教育的机会。科学领域的教育活动,可以渗透科学知识、探索精神、严谨态度的培养;艺术领域的活动可以渗透自信心、表现力、成就感以及社会角色、情感表达、美感等方面的教育;而一些反映民族文化、社会生活的艺术作品本身也包含了社会教育方面的内容。健康领域的活动可以渗透合作、安全、坚强、勇敢、毅力、乐观、豁达等方面的教育,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每个领域的教育活动都包含了社会教育,教师应该尽力挖掘其中的社会教育内容和机会,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三)在区域活动中渗透社会教育
在区域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材料的投放、规则的建立以及幼儿自主活动的过程来渗透相应的社会教育。例如,在生活区,可以通过扫地、穿衣、扣纽扣、剥花生、洗青菜、切菜、包饺子、做面包、做饼干、用锤子钉木板、学习使用各种工具等活动来丰富幼儿的社会认知,提高生活能力,让幼儿在实际操作中感受现实生活的点点滴滴,充分体会生活中的乐趣,并通过人际互动提高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还可以通过主题区域活动、主题墙,来了解、感受相应的社会知识和文化,促进幼儿的社会情感和社会行为的发展。
区域活动的规则及活动过程,也是渗透社会教育的机会。例如,排队、等候、有秩序地拿取物品等可以渗透秩序意识、规则意识、岗位意识、责任意识的教育;通过活动材料的替代和废旧物品的利用,可以渗透节约、低碳、环保知识的教育;通过让幼儿制定游戏规则、协商角色分配,可以渗透角色意识、交往意识、平等互利意识的教育。区域活动以其相对的自由和开放性,可以更加有效地帮助幼儿了解社会规则、社会行为的意义,并学会约束自己。
渗透性的社会教育可以让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相应的教育,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但是,由于渗透性的社会教育没有预定的计划和目标,没有具体、固定的教育内容和实施方法,因而教育过程显得随机,教育内容也显得较片面。加之教师的教育意识和能力不一,因此,只依靠渗透性的社会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依靠专门性的社会教育活动,使教育内容和教育效果更系统、更全面、更深刻。
三、利用专门教育活动机会。深化和拓展教育内容
专门性的社会教育活动主要指集中进行的主题教育活动、综合活动、游戏活动以及以社会教育内容为主的区域活动等。相对来说,专门性的社会教育活动以其针对性、综合性、丰富性和系统性,能够帮助幼儿获得更为全面的认识和更为深刻的体验。教师对活动的组织和对幼儿的指导也更为直接、明显。
专门的教育活动形式多种多样,例如,对于刚入园的幼儿,教师可以组织一些有利于幼儿认识幼儿园、认识小朋友的集中教育活动,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针对幼儿喜欢玩火,但又缺乏安全常识的状况,教师可以组织“消防演习”的综合实践活动,帮助幼儿认识“消防”的意义以及如何防火、如何保护自己等等;针对幼儿霸道、不知谦让等行为,教师可以组织“我的好朋友”的游戏活动,帮助幼儿认识与同伴友好相处的重要性以及与同伴交往的技能技巧。
专门的社会教育活动对幼儿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它既是对渗透性教育的深化和拓展,也是对渗透性教育的补充和完善。但是,目前幼儿园专门的社会教育活动略显不足,表现为专门社会教育活动的时间较少,教育内容依然不够全面、深刻等。因此,如何更好地进行专门性的社会教育,并将专门的社会教育和渗透性的社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是幼儿园社会教育亟待探索的问题。教师要明确教育目标,着眼于幼儿社会性的良好发展,合理安排专门的教育活动和日常渗透性教育的内容和结合方式,明确社会领域教育活动的教育实质,安排好相应的社会教育主题,并通过多样化的教育途径,和渗透性的教育有机融合。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一)将日常的渗透性教育作为专门社会教育活动的前奏和预备
以专门的社会教育活动作为日常渗透教育的梳理、补充、总结、概括和归纳,或者对渗透性教育内容进行进一步的拓展和加深。例如,对幼儿进行礼貌教育时,教师可以先在日常中渗透礼貌用语的教育,让幼儿了解、使用礼貌用语,然后再组织专门的礼貌教育活动,让幼儿进一步了解讲礼貌的重要性和礼貌用语的正确使用。同时,作为拓展和延伸,教师还可以讲解社会交往应注意的其他礼貌用语和行为。
(二)将渗透性教育作为专门教育活动之后的巩固、练习和实践环节
教师可以先进行专门的教育活动,让幼儿获得一定的认识之后,再通过日常的渗透教育来巩固、加深幼儿的认识,丰富幼儿的理解,提高幼儿的实践能力。例如,同样是礼貌教育,教师也可以先进行一次专门的教育活动,说明讲礼貌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以及应有的礼貌行为和表现、礼貌用语的使用等,然后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幼儿的表现,并施以针对性的渗透教育。
其他诸如爱的教育、安全教育、交通安全教育、日常问题的解决以及对节日、社会机构、社会现象、时政问题、家乡的认识等,教师都可以根据幼儿的年龄、认知特点和经验以及教育内容的难易程度、包含的信息量等灵活安排二者的教育过程和教育形式,以提高、巩固教育效果。
(三)充分利用区域活动,有效连接渗透性教育和专门的教育活动
区域活动可以作为渗透性教育的场所,也可以作为专门的社会教育活动的补充和延伸,为幼儿提供更丰富的实践环境和活动机会。例如,“认识家乡”的主题教育,就可以通过在区域中摆放家乡物产、张贴家乡风景名胜图片、展示幼儿的有关作品等,来渗透家乡的知识,让幼儿感受家乡、了解家乡、熟悉家乡。同时,教师再组织专门的教育活动来重点介绍家乡的发展情况,激发幼儿热爱家乡的情感,让幼儿边看边加深对家乡的认识。通过这样的活动过程,幼儿不仅获得了更深刻的印象,而且在不断地感受和体验中加深了对家乡的热爱。
(四)家园配合,发挥各自的优势,提高教育效果
儿童社会性的发展,是幼儿园、家庭、社会共同协作教育的结果。幼儿园有专业的保教人员按照国家的教育目标和儿童的特点进行教育,因此,在实施专门的社会教育方面有较大优势。但是,家庭教育在儿童社会化过程中的影响具有不可替代性,尤其是家长和孩子之间的亲缘关系以及较长的相处时间,使得家庭在渗透性教育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因此,幼儿园和家庭如果能够密切联系、相互配合,一定会收到1+1>2的效果。而且,家园合作也有利于使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保持一致,使教育资源得以更好地整合。
教师应通过各种渠道,收集有本区域文化特色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探寻这些资源与社会教育的融合点,从中挖掘有价值的内容,鼓励家庭在生活中去渗透相应的社会教育。例如,附近的小学、公园、医院、超市、街道、图书室、社区活动中心、河流、小溪等都是很好的教育资源,教师可以鼓励家长带幼儿去参观、体会,让幼儿在真实的社会情境中经历、尝试、发现、学习。而在幼儿园,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这些经历,再组织相应的专门教育活动,丰富、拓展、深化幼儿的经验。同时,幼儿园还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把警察、消防员、医生、教育T作者、厨师、保洁员、社区人员、志愿者等请进幼儿园,让幼儿接触这些劳动者,获得相应的社会认知和体验,形成相应的社会生活能力。
(五)根据幼儿的经验和发展水平,灵活把握教育形式和教育内容
无论是渗透性教育还是专门的社会教育,教育效果都应以幼儿获得的经验和发展水平来衡量,如果仅通过渗透性教育就能获得较好的教育效果,就不一定需要再安排专门的教育活动。教师应根据幼儿的经验、日常表现、教育内容的难易程度等来安排教育形式和教育内容,以免造成幼儿身心发展成本和时间的浪费。同时,无论是渗透性教育还是专门的教育活动,都应注重让幼儿在体验中获得认知和情感、行为方式,让幼儿获得更多的经验。
幼儿社会性的发展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社会教育应以幼儿的实际生活为基础,让幼儿在与周围生活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巾掌握社会行为技能,发展社会性。幼儿园应合理利用家庭、社区等社会环境资源,把渗透性的教育和专门的社会教育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共同为幼儿的社会教育提供保障。
关键词:博物馆宣传 教育
一、把握博物馆自身定位,发挥社会教育载体作用
博物馆应充分了解自身的资源特质,根据自身的特点和社会文化环境来制定自己的运行及展览策略。确认自身潜在的竞争优势,准确选择竞争优势,显示独特的竞争优势,展现与其他博物馆不同之处,使公众明显感觉和认识到这种不同,从而在公众心目中占有特殊的位置。国内一些运行较好的博物馆,都对自己有一个清晰的定位。并且其藏品征集,科研、展览宣传等都围绕自己的定位开展,有效地发挥了博物馆的社会价值。目前,社会上的各种展览场所和教育活动众多,博物馆如何在繁荣的文化教育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就要给自己一个正确的定位,发挥博物馆独一无二的文物资源和广阔的艺术平台的优势,区别于美术馆、画廊及其他展览场所,得到社会各界的肯定和政府的支持。陈列展览是博物馆最核心、最主要的文化产品,是博物馆基本的宣传形式,也是充分发挥博物馆独特资源优势最直接的载体,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展览是否有特色,是否能体现博物馆所在城市的文化气质和特征,直接影响到博物馆社会价值的发挥。有些博物馆的展览是因展而展,不揣摩公众心理,不去了解社会动态,被动而无奈地完成自己一厢情愿的展览计划,其结果自然是无人捧场,也就更谈不上社会教育功能了。一次展览的成功与否,涉及到各方面因素,如文化氛围的培养,城市精神的彰显,展览主题和展品选择,陈列设计等。没有主题精神和精美展品,只是拼凑数量的展览只能是门可罗雀。目前,博物馆的展览大概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挖掘博物馆自身藏品资源举办的基本陈列展览;第二类是馆际或国际交流展览;第三类是其他临时性展览。对于博物馆而言,不同博物馆的藏品带有不同时代性、地域性、人文性的标签,这是每个博物馆的特色同时也是每个博物馆的局限。博物馆应正视这种局限性,除基本陈列展览外,充分利用本馆的特色藏品,本着资源共享、多元文化并存的原则,实现馆际、国际之间的文化交流,让公众可以在同一个地方鉴赏、探究着不同年代、不同地域、不同风格的展品,真正得到艺术的享受和知识的收获,满足、提升公众的审美需求和对博物馆的信任度。
二、地域文化巧切合,展览内容显特色
作为一个地域文化的传播者,博物馆应当把积极发掘本地域文化渊源、民间习俗等特色内容作为展览的切入点,对于鲜活、质朴,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形态的东西,要积极引入,使其与群众产生共鸣,获得更好的展览效果。然而,实际工作中,我们还是存在着切合不够密切、展览内容缺乏特色的问题。
地方性博物馆的基本陈列应该跳出“编年史”苑囿,突出地域文化特色,并以此为主线贯穿当地的历史文化。缺乏最基本的观众认同,再好的社会教育内容都将是空中楼阁,阳春白雪”虽高雅却曲高和寡;而“下里巴人”虽通俗却属和甚众。临时展览应重视民间收藏,强调民间文化特色。我们既可以走出一般收藏展览片面追求高档次、高品位的误区,举办普通百姓的收藏品展览,也可以将散落在民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集中展示,通过低门槛、大众路线让更多观众主动走进博物馆。与此同时,要注重展览与观众的互动、交流甚至参与的空间。各个地域的历史和风土人情,都是一部特色明显的地方百科全书,只要认真发掘并进行展示,就会引起观众的兴趣,给观众以亲和力。此外,根据自身条件推出一些和爱国主义教育紧密相连的、反映本地风土人情的民间文化展览,或者配合其他教育活动推出相关展览,也是发挥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的方法。
三、馆校共建勤联系,开拓教育新天地
博物馆实施的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作用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青少年学生在博物馆社会教育服务对象中占据了极重的份量。但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一些博物馆和学校间还是缺乏必要的联系和互动,许多博物馆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工作只是简单流于形式。如何真正落实这项工作同样是我们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
加强馆校互动。博物馆教育应注重学生的直观、感性认识;注重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掌握学习内容;注重“以博物馆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育活动。一方面,要多举办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展览,弥补学校教育说教因素相对较多的缺憾,如通过历史文化展了解先人的勤劳与智慧、通过科普展增强求知的动力等;另一方面要拓宽视野,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教育职能,主动与所在地区的学校签订“共建”协议,制定“共建”计划,以学生为主体开展各种活动,如聘请学生担任博物馆义务讲解员等。
关键词:苏霍姆林斯基;家庭教育思想;当代启示
中图分类号:{G40-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7-0001-02
苏霍姆林斯基作为上个世纪前苏联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他的家庭教育思想至今仍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依旧对我们当今的家庭教育开展有着积极的指导和借鉴作用。由此,笔者通过对当前中国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误区进行反思,从苏霍姆林斯基家庭教育思想中的特色之处得到了以下启示。
一、深化家长对家庭教育功能的认识
苏霍姆林斯基始终强调要重视家庭教育的功能,他认为家庭教育不仅对孩子的童年期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还是家长对社会教育事业的精神力量奉献,也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石与纽带。而现在大多数家长只局限于对家庭教育功能第一层次的认识,即家庭教育就是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和培养,而并未升华到更高的层次。针对这一现象,笔者提出深化家长对家庭教育功能的认识,应从两方面入手。
1.增强对社会教育事业的责任心和义务感。首先应该使家长意识到,家庭教育不仅关系着个体家庭中孩子的成长发展,更关系着整个社会教育事业的发展水平和程度。作为家长,应该把教育孩子当作自己最重要的、第一位的社会工作去做,这是对社会教育事业特殊的精神力量奉献。具备社会责任心和义务感,家长才会重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才能提高家庭教育的效益,进而推动社会教育事业的繁荣,促进全民教育和终身教育社会氛围的形成和巩固。
2.正确理解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者之间的关系。目前仍有一些家长存在着错误的观念,如他们依然认为教育孩子主要是学校和老师的事情;抑或有些家长即便意识到家庭教育的必要性,却不愿意花费时间与精力去跟学校和老师认真沟通孩子的情况,总以各种借口推托。他们往往忽略了家庭教育与社会、学校的联系,意识不到三者紧密联系的重要性。所以,正如苏提出的那样: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石和纽带。家长只有真正理解了这些,才能跨出从根本上改变三种教育之间长期分离现状的第一步。
二、加强对孩子的劳动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十分重视劳动锻炼,他提出劳动锻炼应成为家庭教育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对孩子的劳动教育,就要从小培养孩子的劳动义务感。因为他已用实践证明,劳动具有很强大的教育作用。眼下的家庭中多独生子女,娇生惯养、躲避讨厌劳动,心安理得地享受着由父母辛勤劳动换来的舒适生活。针对这种现象,笔者建议家长应从以下两方面入手来加强对孩子的劳动教育。
1.增强孩子的劳动意识,培养其劳动义务感。家长应尽早教育孩子,劳动是一件光荣的事情,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通过劳动创造得来的,没有白来的食物,让孩子在意识和情感上热爱劳动。如教导孩子要积极参与家务劳动,使其明白自己是家庭成员之一,也应为这个家庭的干净整洁付出,在劳动的过程中增强孩子内心的劳动义务感。
2.引导孩子积极参与劳动锻炼。作为家长,应该正确地引导孩子参与劳动锻炼。如,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可以锻炼孩子的体力,克服懒惰;适度的社会劳动,能让孩子体验生活,体会父母工作劳动的不易;尤其鼓励进行手脑并用的劳动,发展孩子们创造性的思想,培养高尚的情感等。家长应该明白,使孩子尽可能地参与到劳动锻炼中去,是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重视孩子精神世界的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家庭教育不仅要教给孩子知识、技能,更要重视孩子的精神世界,使得孩子能够实现全面和谐地发展。这对当前中国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家长片面强调孩子智力的发展,盲目追求高分数,满足孩子的物质要求,却忽略对孩子精神世界的引导有很大的启示。
1.保护孩子心灵的纯洁性,提高其道德修养。当今社会,物欲横流、拜金主义盛行,孩子的心灵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污染。他们也开始变得虚荣攀比、自私自利、沉迷于享乐之中,失去了精神信仰和支柱。这无疑是危险的,家长一定要注意防范,如,教导孩子信奉善良,防止心灵空虚;培养孩子良好的情感,学会同情理解他人,防止麻木不仁;教育孩子善于控制自己的愿望,防止孩子变得自私自利;等等。
2.教会孩子独立思考,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独立思考,是一个孩子进行是非判断的关键能力。只有具备了这一能力,孩子才能逐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免于不良思想和风气的毒害和侵蚀。作为家长,尤其要重视这一点。当遇到问题时,要教导孩子先冷静下来,试着去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找出解决方法。凡事多独立思考,用正确的价值观做出判断,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
四、家长要正确地爱孩子
苏霍姆林斯基曾明确指出,家长应该明智地爱孩子,要正确地使用自己的权力,对待孩子应该做到“热情关怀和严格要求、和严厉相和谐”。然而在当前的家庭教育中,对孩子如皇帝般一味娇宠溺爱的家长大有人在,对孩子严厉要求甚至不惜棍棒相加的家长大有人在,忽视孩子的精神需求、只用物质弥补亲情的父母也大有人在。对于这一现实问题,苏霍姆林斯基的家庭教育的原则也深深地给我们以启示。
1.家长要正确地使用权力。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监护人,自然有权力教育孩子,甚至是在必要时采取合理的惩罚措施。虽然家长爱孩子是不容置疑的,但切不能让爱成为孩子的精神桎梏。溺爱最终带给孩子的是与年龄不相符的幼稚和自私自利;专横的爱让孩子的心灵遭到破坏性的伤害,棍棒带来的后果往往是变本加厉的叛逆与反抗;而赎买式的爱更是带来孩子精神的空虚和情感的冷漠。家长一定要避免以上这三种形式的“不明智的爱”。
2.家长应该尊重孩子。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不要把儿童永远当儿童看待。孩子也会逐渐长大,他们也需要个人的空间,也有自己的秘密和隐私。所以家长也要学会尊重孩子,理解他们内心的想法和愿望。千万不能因担心孩子太小,不能正确处理事情,而一味地干涉并“全权”。这样反倒会让孩子厌烦,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会愈加逆反。父母对待日益长大成熟的孩子,一定要多聆听,多交流,尽量去建立和谐、民主、融洽的家庭关系氛围,而不是用家长的绝对权力去压制和禁止。
参考文献:
[1]胡继渊,陈文彬.苏霍姆林斯基的家庭教育理论和实践初探[J].外国教育资料,1993,(4).
[2]唐其慈.苏霍姆林斯基的家庭教育思想初探[J].比较教育研究,1982,(4).
[3]唐其慈.苏霍姆林斯基的家庭教育思想初探[J].比较教育研究,1982,(5).
[论文摘要]:图书馆社会职能包括教育职能与传递情报职能,如何认识这两大职能,如何改进这两大职能,使之更好地发挥作用,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图书馆是为社会服务的文化机构,社会的需求决定了图书馆的服务内容,也决定着图书馆的社会职能。图书馆的社会职能是在图书馆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并在图书馆发展的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侧重点。但他们的落脚点都与社会需求发生着联系。没有社会的需求,就不会有价值属性。因此,对图书馆社会职能的认识也应根据不同时期的社会需求来看待。
对于图书馆的社会职能,长期以来存在着许多不同的观点。1975年在法国里昂召开的图书馆职能科学研讨会上,国际图联将图书馆社会职能总结为四个方面:一是保存人类文化遗产,二是开展社会教育,三是传递科学情报,四是开发智力资源。后来我国图书馆界将其归纳为教育与传递情报两大职能,这是对图书馆社会职能比较确切的定义。笔者拟就这一问题发表自己的一点看法。
一、图书馆社会教育职能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在知识更新加快的今天人们需要的已不仅仅是获得新知识,而是学会如何获取新知识。而获取新知识的一个有效途径就是加强学习。读是最好的学习方法,读书最好最方便的地方莫过于图书馆。它以丰富的藏书,使所有人终身受用,并且不受学历、年龄、专业限制。图书馆是人们学习知识和掌握知识的最重要的一条途径,是广大群众共享知识的最重要的通道。它已成为社会教育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高全民族素质在全社会的科学文化水平方面,肩负着全社会教育的职能。
那么,公共图书馆在社会教育中又肩负着什么特殊的使命呢?
首先,公共图书馆对所有人开放,对全社会开放。它综合了各门学科,以培养自我,终生学习为目的。以丰富和提高社会文化生活为宗旨,它提供给个人一个终身教育的阵地。其次,公共图书馆馆藏丰富的特点,可针对不同读者的需求,开展多样化的教育活动。公共图书馆可利用其馆藏丰富的特点,尽量为不同需求的人提供不同的服务,并且可利用其特点开展形式多样,富有成效的教育活动,发挥其社会教育职能。第三,公共图书馆可以向社会提供一条提高国民素质的途径。公共图书馆可以利用藏书丰富,对全社会开放的这一优势,吸引读者利用图书馆,喜欢图书馆,从而助长全社会的读书风气,实现对个人的教育,从而提高全社会人员素质。另外,公共图书馆还可利用其遍布的网络和藏书的优势,不定期地举办一些活动来有意识地进行社会教育活动提高人们的知识修养和自身素养。根据以上有利条件,公共图书馆应积极发展自身的优势,丰富服务手段,来提高公共图书馆服务社会的职能。
二、传递情报职能
一个图书馆的藏书再多,再全面,如果这些文献资料不能充分发挥作用,不能为广大读者所利用就等于是一堆废纸。图书馆收藏文献资料,是为传递人类的文献信息实现其藏书价值。图书馆工作的社会价值就在于真正实现其藏书的价值。因而就要向人们不断地传递图书馆的文献信息,以供人们利用其藏书。图书馆实现其传递情报的职能有赖于图书馆信息化。只有实现信息化,图书馆将能为读者提供各种信息和信息产品,以实现其传递情报,传递信息的职能。
随着社会的发展,网络的普及,电子化阅读对传统阅读模式产生了强大的冲击,文献资源的电子化,数字化,使得文献信息的传递更加快捷,方便。图书馆传递情报的这一职能日益明显,未来的信息化图书馆,将是传统图书馆,自动化图书馆,数字图书馆共存的图书馆。纸印型图书,缩微图书,电子图书,虚拟图书,将共同构成它的馆藏。未来社会的发展将以信息产品的生产为中心,信息知识将成为比物质和能源更为重要的战略资源,为适应未来社会信息化的要求,图书馆的信息化将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历史证明,科学技术是促进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重要动因,缩微复印技术,声像技术,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将使图书馆事业发生质的变化。
三、如何强化
提高图书馆的社会教育职能,关键是提高图书馆的社会教育职能与情报传递职能。首先要求图书馆有一定数量、一定质量的藏书,有一个合理的藏书结构。选购图书时要保证所选图书的内容、质量,及时把握需求动态,了解各科各专业对文献的要求,以减少购书时的盲目性,并且要紧跟时代潮流,密切注视科技的发展,与现代社会日新月异的科技水平相一致,从而提高藏书质量。其次,强化图书馆的教育职能,必须树立主动服务的思想,图书馆教育职能发挥得如何,取决于图书馆藏书的利用程度,图书藏而不用,教育职能只能是处于待开发状态。重藏轻用,教育职能只是部分地被实现。这两种情况都不能使教育职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图书馆有一定数量的藏书,是实现其教育职能的物质基础,但教育职能最终能否实现,则更大程度上取决于图书馆的服务方向。图书馆工作有其自身规律性,这种规律性取决于自身的工作环节程序及相应的技术管理方法。从读者方面来说,文献册数越多,范围越广,开馆时间越长,外借形式越灵活,读者利用图书馆就越方便,图书馆发挥社会教育职能就越大,但这和图书馆的自身条件,如设备、经费人员、劳动强度等方面密切相关。这样便使图书馆的自身管理与读者的利益形成对立,如果不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将直接影响到读者对图书馆的利用,进而影响到图书馆教育职能的发挥。因此,图书馆必须克服困难,把满足读者的要求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加强馆员的教育及职业道德培养,尽量方便读者,尽可能满足读者要求。同时,积极改善图书馆的自身条件,更大程度地服务于读者,方便读者。
加强咨询工作,强化情报意识是较为直接、较为重要的强化情报传递职能的方法。图书馆的咨询服务主要是普及检索方法,帮助读者在最短的时间内检索到自己所需的文献,以利用图书馆来提高知识。同时在加强咨询服务的同时要注意强化情报意识,强化情报意识是情报咨询工作的更深层次要求。作为图书馆馆员,其工作不是简单、机械地借还书,而是处在读者与文献的中间,其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育情报职能的发挥程度,因此馆员要具有丰富的图书馆知识与其它学科知识,以便对读者进行阅读指导。
图书馆的社会职能与传递情报两大职能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探寻图书馆的社会职能,对于更有效地发挥图书馆的作用,提高图书馆服务社会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潘仁彬.图书馆社会职能探讨.图书馆建设,95.3.
[2].试论公共图书馆社会职能的传承和发展.理论观察,2000.2.
【关键词】校外教育;价值取向;人本主义;科学管理
青少年教育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的有机统一。青少年校外教育是在学校和家庭以外的场所,专门针对青少年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随着经济社会包括教育的发展,校外教育的发展空间、涵盖范围不断扩大,校外教育对青少年的影响力和重要性日益增强,青少年校外教育的实施途径和手段越来越多,且愈来愈多的团体、组织、机构、企业和个人参与到青少年校外教育中来。校外教育管理作为教育管理工作的一个类别,在整体上影响着校外教育机构的育人价值。完善的管理机制是校外教育机构有序发展的重要保障。然而,长时间以来,限于校外教育机构的特殊性,校外教育管理存在诸多问题。第一,校外教育机构之间难以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合理流动,甚至同一地区的不同机构在服务对象、项目设置上都有重合,不利于横向联合,发挥服务合力。第二,校外教育机构与学校难以实现有效衔接,许多学校因为教学时间、安全顾虑等因素限制或不支持未成年人参加校外教育机构组织的活动,不少校外教育机构的空间及师资不能得到有效利用。第三,校外教育机构与当地社区难以实现有效互动,大多数活动局限于教学场所的围墙或大楼以内。社区中的未成年人缺少就近的活动场所,而公益性活动场所也难以向社区输送教育资源。第四,难以形成完善、统一的行业管理标准和评价体系,使校外教育机构在经费来源、人事制度、工资待遇、职称评定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别。从根本上讲,校外教育管理尚未形成比较清晰的价值取向,使得管理工作面临诸多困境。笔者认为,人本主义的教育价值观是现代校外教育管理的核心,相信生命多元发展的可能是现代校外教育管理的前提,遵循校外教育机构特点进行科学管理是实现校外教育机构长足发展的重要手段。
一、校外教育管理的核心:人本主义价值观
人本主义作为一种教育的哲学思想和方法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其最初的目的是加强师生之间的联系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很多教育家认为学校教育太注重学科教学而忽视了学生之间积极的人际交往。他们极力推崇人本主义。很多人认为人本主义运动的发展是对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的挑战和替代。总之,行为主义者多注重学生要干什么(行为),而认知主义者注重学生的思想(认识),相比之下,人本主义教育多注重学生的感受(情感)。进行人本主义教学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强调情感观念,他们所教授的课程包括了人本主义目标、认知主义和行为主义的目标,都体现了对学生情感的重视。人本主义学者采取整体方法来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意味着在进行备课和授课时,教师会考虑到学生生活中的各个方面(身体、心理、社会、认知和精神等)。人本主义思想起源于人类潜在的心理活动,然而,在教育领域,人本主义思想的根源可以追溯到亚瑟•詹士德、亚瑟•库姆斯和唐纳德•斯尼基。教育中“以学生为中心”是从卡尔•罗杰斯的观点中借用过来的。罗杰斯强调教师的角色是咨询者,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无条件积极注意(认同学生而不进行判断和评价)、真诚(诚心诚意)和移情(能从另一种角度看待问题)。倡导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的教师所采取的是一种更为间接的教学方法。建立在人本主义观念基础上的教育实践应该是这样的:关注学生的身体和心理需要,以及对学生的学习、生活的影响;尽可能地满足学生的迫切需要,以挖掘他们的潜力;通过探究学生的内心世界来表达同情心;通过给予学生自主选择作业题目的机会,来表达对他们的关注;发现那些可能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自我意识,提供多种渠道使学生认识到个人的价值;通过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而不做出批评和指责,以此来表达对学生的尊重;通过认同学生的个性来表达教师对学生的无条件的、积极的关注;与学生相处,鼓励他们谈论自己喜欢或关心的事情,关注学生各方面的状况,了解学生的天赋。人本主义观认为师生关系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而言都是很重要的,进行人本主义教学的教师应像进行进步主义教学的教师一样采用一种“整体”内在的学习方法。进行人本主义教学的教师应关心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仅仅是智力发展。课程目标综合了情感、认知和行为目标。进行人本主义教学的教师是学生的顾问,他们相信每个学生的价值和尊严以及每个个体的个性价值,支持学生的自我探索和完善。人本主义主张教学包括合作学习,强调集体的力量。学习目标需要通过集体的努力来实现。这种学习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之间的良好关系,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自我价值。对于校外教育管理者而言,需要意识到,校外教育工作者从事的是青少年工作,是面向未来的工作,是培养下一代的工作。要做好青少年工作很重要的一点是要爱孩子,喜欢跟孩子相处,与孩子打交道。首先,各青少年宫有一批跟孩子打了一辈子交道、为孩子付出毕生精力的同志。要向他们学习,继承和发扬老一代青少年宫工作者的优良传统,带着对青少年的深厚感情去工作,把对青少年的爱作为青少年工作的职业信念,全身心地投入青少年工作。其次,要提高专业化水平。青少年工作是社会教育工作,专业性较强。当前,青少年工作的需求越来越多,社会教育内容更加复杂,社会教育方式需要创新,这对青少年工作者的知识结构和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校外教育工作者需要以人本主义价值观为基础,加强学习,积极实践,努力提高从事社会教育的专业化水平。校外教育工作者既要学习关于青少年工作的政策法规,又要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等,还要学习青少年宫的工作方法,提高自己的政策水平、理论素养和实际能力。此外,还要研究青少年新的需求和特点,研究青少年社会教育的规律,成为了解青少年、善于开展青少年校外教育的行家里手。因此,校外教育管理工作要围绕“人本主义价值观”展开,要从青少年共性的特点、普遍性的需求出发,在设计教育活动时,要看参与的人、看受益的面和深度,把目光投向广大普通青少年,把普遍性够不够、广大青少年认可不认可,作为评判、管理校外教育工作的重要标准。
二、校外教育管理的前提:相信生命多元发展的可能
校外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素质教育作为我们构筑21世纪初期国家教育发展战略的一种核心价值理念,其基本特征是:面向全体,而不是像精英教育那样只是针对一部分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素质。这里的素质是指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不仅包括智力因素,也包括非智力因素等;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社会高度个性化的今天,适应当今教育发展的趋势,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促进学生终身的可持续发展。历史发展到今天,人们已经意识到教育不只意味着传授和学习知识,而是使人们成为受过良好教育的公民。所以,素质教育的提出代表了一种从知识中心主义向以人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变革。以人为中心的教育思想的确立,转变了教育的主体观,实现了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以这一思想为核心,着重培养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和创新精神,从而实现民族素质的全面提升。冯健军在《生命与教育》一书中指出,“唯才教育对生命完整性的肢解,符合知识论对生命灵动性的压抑、划一性的制度对生命独特性的”,这些因素推动了素质教育的出现。刘济良在《生命教育论》中,认为“在教育价值观上的偏差:知识技能的僭越、科学主义的肆虐、工具理性的奴役、功利主义的诱惑和当代教育对个体生命的异化:教育对生命的漠视、教育对生命活力的压抑、教育对生命意义的扭曲”,呼唤着生命教育的产生。不同的学者在这一问题上表达不尽相同,但共同的一点是生命在教育中的失落、消解与异化。我国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校外教育,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对生命的忽视或无视。素质教育,首先要理解生命。生命不仅仅指人的自然生命,还包括价值生命、精神生命和超越生命。生命是完整的,是富有个性的,是自由的,是具有创造性的。人的生命是个体“种”生命与社会“类”生命的统一,是社会与个体的统一和协调,是能动性和受动性与目的性的统一,是四个面对与和谐的统一,即面对自身、面对他人、面对自然、面对社会和了解自我、协调他人、融入社会、认识环境的和谐统一。既然生命是完整的,那么生命教育同样是对生命的个体性、完整性、过程性的完整教育。所谓个体性是指把他人当作个体生命看待,当作一个现实的、特殊的、活生生的生命看待,而不是仅仅看作抽象的人。张文质说:“生命化教育就是个性化、个人化的教育,始终指向一个个永无重复的、永难言尽的生命个体,始终以成全每一个健全和富有个性的人为自己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要把学生看作是真正、实在、活生生、独特的生命体。人的生命是一个完整的存在,完整性就是要求把彼此分割、割裂开来的各部分加以统整,看作一个整体,否则会有被异化的可能,如人的身心二分、道德教育的知情意行的划分等。过程性是指人的存在是一个从出生到死亡的生命历程,死亡是不可避免的,必须正视,而我们的教育要么忌讳、避而不谈,要么只关注学校教育阶段,而忽视整个成长历程。素质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是和谐统一的教育,是对技术主宰一切的时代、对生命异化和遮蔽、对教育盲目和迷失的拯救;素质教育要求回归生命原点,找回散失的“本心”。生命或教育的核心在于个性化、完整性和过程性,抓住这个核心,凡是能够凸显中小学生生命中的灵动、关注中小学生生命的完整、张扬中小学生生命的个性的一切管理方法、手段都可以采用。在微观操作上,可以借用各种管理原则,如幸福性原则、生成性原则、主题间性、生活化、体验性等原则;在时间上,不仅要关注在校学生的个体生命,而且要积极关注学生完成学业后的生命成长,给予“全人生指导”,这也符合当今“终生教育”的思潮;在空间上,不仅要在学校采取各种活动与方式开展生命教育,而且也要关注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及个体因素,在以个人为中心的生命教育的实施中,协调好社会与家庭的关系,为学生构建一个整体的生命教育氛围与外在环境,以求内外相合,贯穿一体;在管理的手段和方式上,可利用课程、教学、道德教育、生活教育等一切可利用的方式;在管理方法上,要灵活、多样、综合。青少年时期是个性发展的关键期,也是爱好培养的关键期。学校教育更应重视青少年的共性,用同样的内容、方式和目标进行教育,用统一标准去衡量所有学生。青少年教育没有统一固定的标准,不应只看重分数,不追求升学率,营造宽松的教育环境,使青少年得以在精神压力和心理负担很小的情况下进行学习。无论是艺术教育还是科技教育,无论是兴趣小组还是群众性活动,都要以青少年的自愿参加和自由选择为基础,强调基于兴趣、发掘潜能、因材施教,并通过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让每个青少年都能找到适合自己成长发展的活动,使青少年的兴趣得以满足、爱好得以发展、个性得以形成。因此,校外教育的管理更应该注重青少年的兴趣爱好,积极创新工作方式。开展校外教育管理工作,需要根据青少年的需求和影响源,不断创新管理方式。当前,现代传媒已经成为青少年社会教育的重要途径,正在深刻引导改变着青少年的教育方式。在校外教育机构的管理上,要研究不同传媒对于不同年龄段青少年的影响,利用好网络、手机等新兴媒体开展校外教育管理工作。此外,校外教育机构的活动管理方式也要有所创新,有条件的教育机构,要办好内部电视台、互联网站和手机网站等,通过开发符合青少年成长特点的歌曲、卡通片、动漫、儿童剧、手机视频短片等文艺作品和文化产品,利用网络游戏、流行读物、电子书、电子杂志、博客、播客等时代性强的教育载体,渗透青少年校外教育的管理内容,使得青少年社会教育更具娱乐性、趣味性、时尚性。
三、校外教育管理的手段:科学管理,凸显教育性
目前,社会对于青少年校外教育的需求在增大。受独生子女政策、家长对子女希望值增高以及城镇居民收入水平和家庭生活改善的影响,城镇居民在青少年教育上的投入,特别是在青少年校外教育上的投入在增长。然而,应试教育对青少年校外教育造成了较大冲击。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校外教育机构开展了一些文化课补习、考级培训等项目,遭到了社会的质疑,影响了社会公众对青少年校外教育的正确判断。目前,全社会都在关心、支持和参与素质教育,如何维护自身良好形象,赢得社会公信,需要深入思考。此外,校外教育机构多头管理,尚未形成统一的管理体制和科学的评价体系,资源比较分散。在青少年社会教育实施主体多样化、实施途径多渠道的新情况下,仅仅依靠传统的管理方式和手段,已经不能适应素质教育和终身教育的总体要求,该怎样创造和运用科学有效的管理载体和路径来保持自身特色,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需要青少年工作者去探索和研究。首先,校外教育机构应加强教育内容或活动的管理。校外教育的内容应具有综合性,以区别于学校的知识教育。教育内容的综合性,一是指校外教育机构应是综合性的教育活动场所,应开展多方面活动,培养青少年综合素质。二是指要开展思想品德教育、科学技术知识普及教育、体育运动、文化艺术教育、游戏娱乐、劳动与社会实践活动等多方面活动,内容是综合的。而很多社会教育机构内容是单一的,比如科技馆以科技产品为主,文化馆以文化作品为主,博物馆主要是文物展览等。其次,校外教育机构应加强教育方式的管理。校外教育的教育方式应更具互动性,不同于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等,应以开展互动式活动为主,在多种多样的活动中实现对青少年的教育。青少年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愿参加某种教育活动,自主选择教育活动类型,多方面地参与,在活动中发挥主体作用。最后,校外教育机构应加强自身与学校教育的合作管理。政府公共性教育包括学校教育和学校外教育。校外教育机构青少年宫作为公共性社会教育单位,是政府公共教育服务中的有机组成部分,要与义务教育相衔接,发挥差异化优势,为青少年提供适合的社会教育产品,满足青少年在校外接受社会教育的基本需求。综上所述,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育人”作为教育的本体价值,在面对各种形形的教育价值,进行价值选择时,最终要用一种规范的表述彰显教育价值,作为整个教育事业的方向与导引,这就需要明确教育目的。如果确定了价值体系,然后制定出教育目的并正确选择各教学科目,则教育的各种作用才能得到有效发挥。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实践活动,必须以人为起点和终点。这一过程正如一个环形操场,“人”始终站在操场的中心,而教育价值、教育目的和教育功能始终是指向这个中心的。
参考文献:
[1]冯健军.生命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2]于淑云.现代教育管理的价值取向[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7(4):17-19.
关键词 烈士纪念馆 实物档案 特殊教育
“实物档案”即以实物为载体的档案。直至今日,档案学界围绕“实物档案”这一概念的争论仍在继续。在这里笔者不想探究“实物档案”的理论概念问题。就烈士纪念馆而言,观众已经接受了实物这一概念的存在。而在我二十来年的工作中,我觉得烈士纪念馆其实就是一个开放的档案馆,我们不能因为“实物档案”概念的不甚完善和探究问题而缩手缩脚,在实物收集中画地为牢、止步不前。事实上纪念馆对实物的收集、整理、保管和陈展工作从来就没有停止过。
一、烈士纪念馆是社会教育、终身教育的大课堂
烈士纪念馆是展览重大历史事件,著名历史人物和革命运动的具有重要纪念意义,教育意义的专题性纪念馆。
就教育而言,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这是我们每个人一生中都必须经历的。烈士纪念馆是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实物为载体,通过陈展宣传进行终身教育的大课堂。实物,就好比是纪念馆中的立体教科书,形象、生动、具体、直观。
二、实物是烈士纪念馆收集工作的历史记录
实物是档案、文物与纪念馆的交融,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纪念馆实物收集是自身建设、发展、宣传、科研及其教育工作的历史记录,是纪念馆工作者劳动智慧的结晶。
作为收集、展览、宣传、研究、教育的重要场所,纪念馆出于展
览陈列和观众视觉方面的需求,各地的纪念馆都收集史料,公开征集烈士遗物。(包括烈士照片、日记、家谱、手稿、书信等原始资料,生前的衣物、荣获的证书、奖章等实物。)集中人力、物力,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去收集有关烈士生前的珍贵资料和遗物,这是纪念馆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历史的见证,它客观真实地记载了历史轨迹。
三、实物在纪念馆陈展中的特殊性
纪念馆收集的实物,具有档案和文物的双重性,实物、档案、文物、它们之间是存在着普遍联系的,这也是它的特殊性,大多数实物已经直接进入纪念馆供观众参观。
纪念馆对观赏性较强的实物展品是有需求的。除了有价值的纸质文书档案和声像档案外,还要辅以一定数量直观的实物,(实物复制品或仿制品)这不仅是展览内容的需要,也是观众视觉上的需求。
四、纪念馆中陈展的实物具有共享性,应该有效利用
纪念馆实物收藏必须以利用为目的。既然有现实的需求,有收藏的必然性、必要性,就应将其作为纪念馆资源建设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实物――重在利用。
档案工作者必须认真做好实物档案的收集、整理工作。对实物档案坚决贯彻实行集中统一管理的基本原则,使之完整、准确、系统、安全和有效利用。
纪念馆实物资源共享,是为观众获取知识提供的又一个平台,观众能得到自己所希望的深层次的、一体化的资源服务。
2005年,在纪念中国人民既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吉林市革命烈士纪念馆中的实物――抗联将士曾经用过的缝纫机头和零部件,被选送到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陈列展出,供来自五湖四海的国内外友人的参观。
我们不难看出,文化资源共享的前景是美好的,这需要我们彼此共同努力、共同交融。
五、烈士纪念馆中实物的管理工作
实物具有种类多样性、载体广泛性、形状复杂性、存放分散性等特点,给纪念馆的集中统一管理和有效利用也带来一定的难度。笔者认为纪念馆的实物必须采取有效的技术措施或手段加以保护,才能防止实物的自然老化和人为损坏。
对于不能触摸的实物,要做警示牌,以提醒观众;馆内实物必须定期检查,要保持实物的清洁;做好防水、防尘、防火、防紫外线工作;防腐剂、防虫剂等防腐用品要运用适当,不同质地的实物采取不同的管理保养措施。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时补救,减少破损。
六、烈士纪念馆中实物与观众的特殊关系
纪念馆要想发展,与时俱进,就要跟随时代的脉搏。今天的观众不仅看得见,听得见,还可以触摸展品和仿真文物,操作参与。让文物“动”起来,演“活”历史。
今天的纪念馆要从单一的说教模式,向多渠道的互动式教育发展,为观众提供动手操作、触摸展品、趣味问答、活动、游戏和设置文物复原景观(实物复原景观的陈列手段是根据史料,在一定的空间内部复原历史场景的一种展示方法)等互动项目。
七、实物在烈士纪念馆殊的教育功能
陈列展览是纪念馆发挥教育功能的主要形式,实物展出也是最常用的形式,收藏的庞然大物(如坦克、山炮),都是档案部门无法收藏和保管的。
实物与其他门类档案一样,都能够真实地记载和反映烈士纪念馆的各项工作和实践活动,实物内容丰富,来源广泛,涉及面大,特殊性强,收集、整理和保存它们,具有特殊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与地位。
看似静静地展品,其实是在演绎一段鲜活的历史。尽量找寻文物之美,使参观者在吸纳知识的同时受到美的熏陶,以提升审美情趣。这是对参观者更高层次的教育。对普通观众者而言,一件铜锈斑驳的老式缝纫机、一张泛黄的遗书、一只釉片剥落的青瓷碗可能毫无美感可言,而对那些品相完好或端庄大器或秀雅温润的瓷器,他们或许也无法充分领悟其中蕴涵的大美。这时,我们应该利用实物下面的文字说明,尽力拨开文物表面的历史沧桑,引领参观者体味那些在今天看来远谈不上精致的器物的粗犷淳朴之美,以及部分珍贵藏品所蕴涵的那种能穿越时空、亘古不变的真美,给他们以直观而生动的美学教育,从而达到陶冶其性情,美化其心智的目的,通过实物潜移默化的感染观众。
纪念馆传播信息的主要形式是以特殊语言――实物说话。纪念馆具有独具一格的教材――实物。实物具有鲜明、直观性,是其他形式所不可比拟的。这个特点正是符合人们“百闻不如一见”,“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的学习心理,这个特殊教育功能正是纪念馆教育的优势所在。
实物是革命烈士纪念馆档案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体现出其明显的特点和优势。它具有生动的直观性和联想性的特征,我们从中可以了解到时代的变迁、历史走过的历程和取得的辉煌成果。一件件实物,将历史镌刻成永恒。它所发挥的特殊宣传教育功能,是其它档案载体所无法替代的。
实物在开放的档案馆――烈士纪念馆中,珍藏了历史,留住了记忆。
参考文献:
[1]楚焰辉.《试论综合档案馆的实物收藏》
因此,“校讯通”是信息时代的产物,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学校和社会交流站
校讯通是联系社会的窗口;是实现家校联系工作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量化管理的有效手段;是连接家庭、学校、教育部门、社会的教育信息服务网络平台;是社会教育的新渠道;体现全社会、全方位、多层次、随时随地关爱学生的新理念。
二、方法指导站
校讯通为父母科学地教育子女,提供了一个学习的课堂。作为一种远程教育方式,学生家长可实时了解孩子在校的学习情况,还可通过短信平台与老师进行沟通,增强互动性。例如,有的家长对孩子很关心,可是缺少正确的教育方式,只要孩子学习成绩稍不如人,家长就唠叨,还强制规定孩子的学习时间,使孩子十分反感,这是望子成龙的误区。我给家长发去这样的信息:一次的失误并不代表什么,重要的是他的品质、能力,太多的指责会让他失去自信,帮助孩子寻找失误的原因,他将更自信、勤奋。通过“校讯通”向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让家长使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孩子。
三、成绩汇报站
每次质量检测的成绩都向家长汇报一次,对进步大的、成绩好的学生附上激励性、表扬性的语言;对成绩差的学生,除了附上激励性的语言,还要求家长协助辅导。这样,既及时让家长了解了孩子的学习情况,又给了家长家庭教育的指导,实现一对一的教育,让每个孩子在不同的教育要求中进步。自从开通了校讯通,我班的各科成绩进步很快,这是家校协同教育的结果。
四、安全驿站
为了保证安全,孩子上学、放学,刷一下卡,家长就能收到报平安的短信,免除路途安全等方面的后顾之忧。同时,在双休日、节假日常给家长发去安全短信。遇到偶发事件,“校讯通”就更显示它的便捷。如,2016年5月由于受台风的影响,学校要停课,我们就利用“校讯通”的群发功能,在短短的几秒钟内就让全校的学生家长和老师都收到学校的通知,校讯通使孩子的行踪和行为尽在家长的掌握之中,学生也少了迟到、旷课等违纪行为,学校学生违法、犯罪率也降到了最低。
五、师长沟通站
原来,学生有特殊情况时,教师只能采取家访的形式解决问题,此种做法,让教师费力劳神还得不到全面了解,主要是因为:家长平时工作忙,又常出差,与教师见面沟通的机会很少。同时,即使有时参加每学期的家长会,也只是只言片语,确实很难及时透彻地了解孩子的学习程度和孩子在校的表现,对孩子的教育缺少针对性,使教育效果打了折扣。而“校讯通”及时消除了家、校沟通上的困难,可以及时互通信息,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加强教育。
六、可有效地引领家长监督孩子的家庭作业
以前,低年级的学生回到家总说不清当天的实践作业或口头作业,教师每天都要应对若干个家长打来的询问作业的电话,弄得教师和家长都很疲惫。中高年级的学困生,抄袭别人的家庭作业又善于撒谎,不知不觉成为习惯,不利于家长和教师的监管,对孩子的成长很不利。自从开通“校讯通”以后,移动公司专门的联络员根据每班的要求,每次都会把各班的家庭作业以信息的形式及时发送到家长的手机上。家长就可以适时地关注、指导孩子的作业,再也不怕孩子回家讲不明白或撒谎了。
七、家长能及时了解学校的信息
校讯通为家长及时了解学校各项信息提供了帮助。比如,教师可以随时给家长发送有关学校要求的信息:周一升国旗,提醒孩子穿校服;周五要开例会,学生提前放学的原因;放假通知,放假时间的安排,提醒家长及时接孩子;天气突变时,提醒家长注意孩子穿戴的事项;宣传交通安全、火灾安全;让家长更好地把握学生的动向,了解更多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等信息。“校讯通”能让家长更快地从教师那里获取孩子的一些情况,让孩子重视学习、规范行为。家长在家时,也能时刻注意孩子在校的动态,从而更有针对性地教育孩子,以获得良好的工作效益和社会效果,让教师和家长都受益匪浅。
总之,有了校讯通系统,就相当于请到了最好的“教育专家”。校讯通是连接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七彩桥,是社会教育的新渠道;是促进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新举措。只有将学校、教师与家长结成“三位一体”的稳定共同体,才能互相支持、配合、联系。
参考文献:
一、引言
家长教育是现代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1]少儿图书馆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有力补充和延伸,是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的起点和归宿,在社会文化教育机构中有着不可或缺的影响力。目前,少儿图书馆在为少年儿童提供文化服务方面做了很多努力,取得了不少有价值的的研究。然而伴随少年儿童终身的老师――家长并没有受到少儿图书馆的足够的重视,多数的少儿图书馆除了开展“亲子阅览区”外,很少为家长提供专门的文化服务,对开展家长教育方面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笔者认为,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和终身老师,特别需要教育,只有这样才能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进行有效的言传身教。少儿图书馆作为终身教育机构的重要部分,应该面向家长教育提供文化服务,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形成合力,真正实现少儿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空间的社会价值。
二、少儿图书馆与家长教育的现状
1.少儿图书馆重未成年人教育,轻家长教育
一直以来,少儿图书馆为广大的少年儿童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服务,对未成年人读者进行多角度的教育,成为名副其实的“未成年人校外教育基地”。但是,少儿图书馆的服务对象仍局限于传统的观念,即少儿图书馆主要是为少年儿童服务的,而对家长缺少应有服务。目前,家长教育及与之相关的家庭文化建设未能得到少儿图书馆的充分重视,甚至有些少儿图书馆只为少年儿童办借阅证,[2]从而减弱了家长走进少儿图书馆的热情。
2.家长缺乏自我学习的意识
随着社会的进步,家庭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家长对孩子教育的需求和期望也越来越高,突出表现在家长加大对孩子教育的投入。例如:为孩子请家教,送孩子参加各种培训班、兴趣班、辅导班,为孩子买学区房,送孩子出国留学。家长愿意为孩子的教育进行投资,但却缺乏自我教育的意识。他们花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在孩子身上,却不懂得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重要性。其实,家长作为家庭教育的第一责任人,自身的文化素质和教育水平对孩子的影响是最直接、最深远的。
3.社会上家长教育的概况
目前,社会上出版了许多家庭教育方面的书刊,并伴随书刊开通了不少关于家庭教育方面的热线,但缺少专门的家长教育机构。就我国的现状来看,家长教育主要依赖于幼儿园家长学校、中小学家长学校中的家长会。[3]但是由于组织机构不健全,领导思想不重视,家长会的主要内容大多数是让家长如何协助学校进行教学的,对家长自身素质的教育很有限。其次,我国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全国家长教育全面启动的背景下创办了中国家长教育网这个公益性的家长教育机构,但由于缺少实际载体,很难利用它在全民中普及家长教育;而去年刚刚新兴的“家长团训指导师”虽然是直接针对家长的培训,但它的发展壮大还有赖于我们家长整体意识的提高。
三、少儿图书馆开展家长教育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1.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时代要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提出了素质教育的时代要求。素质教育的真正实施必须要由社会、学校、家庭的充分参与才能有效。有哲人说过“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是家庭教育的第一责任人,其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对未成年人产生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而未成年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最初形成,主要是在家庭生活中受家长的影响而形成的。[4]开展家长教育,有利于家长素质的全面提高,有利于家长正确的“人才观”的培养,从而减少由于家长自身素质不高、人格不健全对孩子的不良影响。少儿图书馆如果能开展家长教育,引导家长科学地哺育、教育子女,必定会充分发挥家长在抚养下一代的潜在力量,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2.是发挥和拓展少儿图书馆社会教育职能的有效途径。
家长教育与儿童成长密切相关,是新时期教育事业的重要课题,理应得到重视。[5]少儿图书馆作为社会教育的重要阵地,应该突破传统的服务模式,把对少年儿童的教育与对家长的教育密切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少儿图书馆这个社会文化教育机构对家庭教育所应起的主导作用。少儿图书馆通过开展家长教育,为家长教育提供多样化的文化服务,有利于引起社会对家长教育的关注,让更多人认识、肯定少儿图书馆的社会教育地位,使少儿图书馆工作更有效地开展下去。
四、少儿图书馆开展家长教育的对策
少儿图书馆是社会公益事业的文化窗口,拥有富含文化底蕴的馆舍、丰富的馆藏资源和专业的学科馆员等,是辅助学校开展家长教育的最佳基地和场所。[6]所以,少儿图书馆应该以提升家长的素质为己任,在全民中大力开展家长教育。
1.利用馆藏资源,开设家长借阅专区
首先,少儿图书馆应改变过去只发放少儿证的做法,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应发放家长借阅证,为“母子共读”或“父子共读”提供良好的条件和环境。近年来,湛江市少儿图书馆不断对少儿阅览室、低幼活动室进行改造升级,允许成年人进入少儿阅览室借阅,就是为了方便家长更好的进行亲子阅读,支持家长与孩子共同成长。其次,利用已有的馆藏资源,开设家长图书专柜,不断向家长推荐新书、好书,以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7]再次,加大资金的投入,购买更多关于家庭教育方面的书刊,以满足广大家长的阅读需要。
2.开展家长阅读推广活动
阅读推广活动既是对阅读本身进行推广,也是对阅读指导服务的推广,少儿图书馆应该重视家长阅读推广。首先,定期开展家长阅读推广活动,通过多种渠道进行大力宣传,使尽可能多的家长获得推广活动信息,走进少儿图书馆进行借阅。其次,培养图书馆内部专门的家长阅读推广人员,进行有效的家长阅读推广活动。同时,广泛吸收和利用拥有专业背景和技能的人员来参与家长阅读推广,以弥补图书馆推广家长阅读时专业人才不足的状况。再次,建立家长阅读推广的长效机制,使家长阅读推广活动与儿童阅读推广一样,成为少儿图书馆的一项基础工作。
3.加强合作,开展家长讲堂
著名图书馆学家吴慰慈先生曾说过“图书馆只有懂得合作,才能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少儿图书馆应积极与学校、社区、网站、电台等合作,[8]广开社会育人渠道,定期开展高品质的家长讲堂。首先,在馆内开展家长讲堂,系统地向家长传授现代家庭教育的新理念、新知识、新方法,帮助家长更新家庭教育理念,掌握家庭教育方法,提高家长素质和自主教育的能力。其次,遵循家长讲座品牌化和经典化的原则,积极邀请社会各界人士来参与图书馆的家长讲堂,通过常年开展有影响、高质量的家长讲堂,以点带面的推广家长教育。
4.提供家庭教育问题的咨询辅导服务
随着社会的变革和转型,隔代教育、离异家庭、特殊困难家庭、流动人口(外出或留守子女)家庭的增多,不少家庭教育的困难和问题日益突出,产生了不少的问题家庭和问题孩子。少儿图书馆应突破传统的文献信息咨询服务范围,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根据不同类型的家庭、不同家长的个性需要,通过专家咨询法、个别指导法、案例分析法、情境体验法等,力求实效地开展咨询辅导服务活动,为家长提供家庭教育问题的咨询辅导服务。
5.建立完善家长培训制度
世界上的各行各业几乎都需要持证上岗,而做家长如此艰难复杂的职业却不需要专业的资格证书,从而出现了不少问题家长、问题儿童。近年来,呼吁家长持证上岗的声音越来越激烈。2012年3月,全国妇联《关于指导推进家庭教育的五年规划(2011-2015年)》中指出,将推进家庭教育立法,并在有条件的地方先行尝试。少儿图书馆作为一个地区发展的智力引擎,应该积极呼吁建立家长培训制度。通过争取政府支持,使家长培训工作制度化,使家长教育与九年义务教育一样,成为一项法律规定,并坚持常年在馆内进行家长教育培训,培训期满时,进行考试鉴定并颁“家长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