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保护生物学的研究内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2012年,青岛农业大学被评选为山东省首批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建设单位。我校的植物保护专业不仅是首批国家级特色专业,而且是首批山东省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工程重点建设专业之一。为了全面落实培养应用型高级人才的培养目标,学校出台了《青岛农业大学关于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新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重点强调应用型导向、产业导向、行业导向和专业导向,让毕业生切实面向产业、行业和专业生产一线需求。
植物保护专业是青岛农业大学的特色专业,主要培养掌握植物病源生物的诊断和识别及综合治理等植物保护学科的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植物病源生物预测和综合治理的基本技能,能胜任在科研院所、检验检疫部门及相关公司从事基础研究、产品开发、应用推广和经营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人才。2014年实施的植物保护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规定了毕业生应该具备五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其中第一条就明确规定毕业生应该掌握数学、化学、生物化学、植物学、植物生理学、普通遗传学和普通微生物学等学科相关理论与知识。而且将普通微生物学位列植保专业十大专业核心课程之中。由此可见,普通微生物学对植保专业学生的重要性。主要因为微生物学是一门在分子、细胞或群体水平上研究微生物的形态构造、生理代谢、遗传变异、生态分布和分类进化等生命活动基本规律,并将其应用于工业发酵、医药卫生、农业生产、生物工程和环境保护等实践领域的科学,根本任务是发掘、利用、改善和保护有益微生物,控制、消灭或改造有害微生物,为人类社会进步服务[1]。
为了更好地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和创新型高级人才,本文对植物保护专业开设的普通微生物学这门课程进行了课程分析。
一、课程定位和性质
在我校,普通微生物学主要是针对植物保护、农学、植物科学与技术、种子科学与工程、烟草、园艺、茶学、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农业资源与环境等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学科(专业)基础课程。通过该课程学习,为学习其他专业课程奠定坚实的微生物学基础。
在植物保护专业课程体系中,普通微生物学安排在第四学期开课。相关先修课程包括高中时学习的《生物》,大学一年级已开设的《普通化学Ⅰ》、《有机化学Ⅲ》和《分析化学Ⅲ》。在第四学期同时开设的相关课程有《基础生物化学》、《普通植物病理学》和《普通微生物学实验》。通过高中《生物》学习,同学们已经具备分子与细胞、遗传与进化、稳态与环境等相关知识体系[2],对普通微生物学中关于微生物的细胞结构、遗传变异和微生物的生态等相关知识点的学习有所帮助。已修的化学课程为普通微生物课程中关于渗透压、化学消毒剂、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等知识点的学习打下基础。因此,普通微生物学中对于这些知识点的介绍可做相应删减。普通微生物学跟同时开设的《基础生物化学》、《普通植物病理学》和《普通微生物学实验》之间相关性更大。比如,《基础生物化学》中关于代谢途径的知识点是重点讲解内容[3],因此关于微生物代谢的知识点在普通微生物学课程中可以简化讲解。《普通植物病理学》中关于植物病原微生物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关于原核和真核微生物这部分的知识[4]。《普通微生物学实验》是普通微生物学理论课的配套课程,通过实验印证课堂内容,加深对微生物的感性认识和基础理论知识及原理理解[5]。
普通微生物学的后续相关课程包括《普通遗传学》、《农业植物病理学Ⅰ》、《农业植物病理学Ⅱ》、《植物化学保护Ⅰ》、《植物化学保护Ⅱ》、《普通植物病理学实习》和《植保专业科研训练与课程论文(设计)》等。扎实的微生物知识可以为后续理论或实践课程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后续课程学习加深了学生对微生物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二、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及考核方式选择的基础。为了更好地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和创新型高级人才,普通微生物学关于教学目标的设置分为不同的目标层次。首先,从知识目标上,学生应该从分子、细胞或群体水平上掌握微生物的细胞形态及构造、类群、营养与代谢、生长及控制、遗传和变异、生态分布、分类鉴定等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研究微生物的主要技术和方法。其次,从能力目标层次上,要求学生利用微生物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研究方法,分析和解决日常生活、生产实践和科研中遇到的相关问题,具有良好的知识迁移能力。最后,在素质目标层次上,使学生在学习普通微生物学课程的过程中,培养独立思考、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与创新精神,培养学生不折不挠、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素质。
三、课程内容设计
本课程将选用周德庆主编的微生物学教程(第3版)。本书被教育部列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本书是一本结构严密、内容丰富、知识新颖和可读性强的基础课启蒙教材。本课程总计32学时,共2学分;每周2课时,每次2学时,历时8周。根据植物保护专业的特点及学时安排,在课程内容设置上对教材略作删减和调整,比如,把教材关于传染与免疫的内容更换为微生物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介绍如何根据微生物的特点进行微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微生物化肥和微生物农药等跟植物保护专业息息相关的知识。同时,在讲解原核微生物、真核微生物及病毒等章节时,联系实际、多举例介绍该种微生物对植物的致病或保护作用。
总体上,本课程共计十章内容,具体安排是:绪论(2学时);原核微生物的形态、构造及功能(4学时);真核微生物的形态、构造及功能(4学时);病毒和亚病毒因子(4学时);微生物营养和代谢(4学时);微生物的生长及其控制(2学时);微生物遗传和变异(4学时);微生物生态(4学时);微生物的分类和鉴定(2学时);微生物资源开发与应用(4学时)。
四、学情分析
植物保护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14级实施)规定,学生在第四学期需要修满21门课程,课内学时数超过512个学时,平均周学时数为30.4个学时,因此学生学习压力大,业余时间少。根据以往教学经验,本专业学生在学习微生物课程时,比较难掌握的内容包括微生物营养类型、新陈代谢、遗传与变异等。加之本课程教材内容多,学时少,记忆型知识较多,教学内容枯燥,晦涩。因此,学习本课程时,需要学生集中注意力,认真听课做笔记。但现代学生普遍对手机依赖性高,自控力较差,这就需要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抓住学生注意力,引导学生掌握知识。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
跟植物和动物相比,微生物形态小,肉眼几乎不可见,较为抽象。教师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抓住学生注意力为核心。
在课堂上,本门课程教学过程以PPT多媒体为主要载体,以讲授为主,PPT的呈现形式应该注重以下几点:内容条理清晰、重点突出;对知识点及时进行归纳、总结;增加图片、表格动画等,减少文字,并且讲解时做到先形象(图片、流程图、视频动画),后概念(文字);难点问题要结合板书讲解。知识点讲解要与日常生活、社会热点结合,与教师自身经历、科研相结合,同时语言幽默生动,增强教学效果。每次上课,先以提问方式回顾上节课内容,可以提高同学们的注意力,知识连贯性。课间放些微生物相关视频、歌曲,提高学生兴趣。
课堂外,要充分利用学校网络教学平台,在线答疑解惑。鼓励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相关技能大赛或进入实验室进行科研训练,提高动手能力的同时培养严谨求实的科研态度,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奠定良好基础。
六、考核方式
本门课程考核方式为闭卷考试,成绩分三部分:即卷面成绩占70分,平时占20分,考勤成绩占10分,满分100分。试卷分基本题型、扩展题型和提高题型,要求试题内容覆盖整个课程,难易适中。考勤主要通过不定期点名、课前提问等方式检查,要求学生不迟到,不无故缺席,提高学生课程参与度。平时成绩主要包括课堂提问、检查课堂笔记。
七、教学反馈与教学效果
教学效果的评价与反馈包括多种形式:首先,学校学院组织相关领导、督导或同行随机听课,在监督的同时给出建设性意见并传授教学经验;其次,对学生发放调查问卷,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提意见、建议,教师快速、及时和高质量地反馈;课程结束后,学生通过学校评教系统给教师上课情况和学生打分。考试结束后,教师根据学生卷面情况给出详细的试卷分析,真正做到“以教评教”、“以学评教”相结合。
通过以上七个方面的课程分析,我们对植保专业的普通微生物学具体授课环节进行了调整和优化,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从而为更好地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具备较好普通微生物学综合技能的应用型和创新型植物保护专业人才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周德庆.微生物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朱正威,赵占良.生物[M].北京:人民教育教育出版社,2007.
[3]朱新产,高玲.基础生物化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5.
[4]许志刚.普通植物病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1.从改革课堂教学方法入手,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与决策能力
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是老师系统地讲述科学知识,学生静态地、被动地接收,实验课也主要是去证明已学的知识。STS教育要求教师不但要教给学生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把学习方法传授给他们,使他们不但在学校通过老师能获得新知识,而且毕业以后,尤其是那些无机会再深造的学生,也能通过自学不断地、快速地获得新知识,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方法进行了如下改革。
(1)在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更注重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科学的产生和发展与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息息相关。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现在的学生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如果在学校里只掌握一定的生物学基础知识,不懂得科学研究的过程与方法,知识就得不到更新与发展,就不能很好地为社会服务。我在讲高中《生物》中“生命活动的调节”时,首先让学生看书,然后再与学生一起总结出生长素发现过程的几个步骤:观察到的事实(植物具有向光性)提出问题和设想(为什么?是具有芽尖的缘故)设计实验验证(排除影响因素,将芽尖切去)实验结果(不发生弯曲)结论(胚芽鞘的生长和弯曲,是由于它具有尖端的缘故),并告诉他们很多生物学知识就是通过这种探索的过程获得的。通过学习,使学生对如何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有了大致了解,同时,也明白了进行科学研究需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和顽强的毅力。
(2)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做课堂上的主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尽量设置一些与要讲的知识有关的问题情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复习旧知识,学习新知识。如在讲膜的结构和功能时,我举了一个大家都熟悉的现象:洗完苋菜的水仍是无色的,而将苋菜妙熟后,菜汤却是紫红色的,为什么?在了解细胞膜功能的基础上,将全班分成若干个小组进行讨论,确定正确答案,然后每个小组派代表讲解。有疑问,可以随时提出。当双方都无充分理由说服对方时,我再适当加以点拨,使学生对细胞膜的功能有了深刻认识。另外,每一节课后,我都要布置一些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让他们思考,有些同学课后还主动翻阅一些书籍,收集资料,这往往使课堂讨论充实而热烈。
2.提高教学内容的社会针对性,使学生明确生物学知识对社会生产和生活的作用
现代生物学与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问题,如粮食、能源、人口、环境保护、国土整治、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等都有直接联系,并可能为之提供理论、方法与技术,这说明生物科学对人类的未来及社会的发展有重大作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注意理论联系实际,适当拓宽教学内容,提高其社会针对性。如在讲线粒体结构和功能时,让他们回忆物理学中所学的能量转换知识,计算出线粒体中能量的利用率,并与机械效率相比;讲完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后,我介绍了基因工程,说明基因工程已经使工业、农业、医学等产业发生了巨大变化,并且必将影响世界的整个面貌;讲完生物与环境这一章时,我介绍了黄石市的生态状况以及存在的问题,并让学生根据已学的生态学知识,提出搞好黄石市环境保护的具体方法和途径。
3.适当增加生物技术的讲授,使学生能自觉地将科学与社会联系起来
学习科学知识的主要目的是要为社会服务,使人们生活得更美好,而知识应用于社会的桥梁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我适当增加了生物技术的讲授。如讲细胞膜的知识时,介绍了生物膜技术;在讲DNA的结构和功能时,介绍了DNA的提取与分离技术;在讲单倍体育种时,介绍了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这样,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同时也增强了他们的学习信心。
4.及时介绍现代生物学发展的新动向和新成就,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积极性
生物学特长生的概念源于生物学奥林匹克竞赛。随着一年一度的竞赛活动的开展以及优异的竞赛成绩的取得,生物学特长生的概念也在逐步得到强化,牢牢地限定在生物学竞赛这一活动上面。可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粮食、资源、环境等已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重大生物学难题,人类为了生存,就要研究、解决这些问题。由此在资源开发、能源利用、环境保护等方面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思想,也就是使人口、经济、社会、环境、资源等相互协调,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需求能力构成威胁的发展。可见生物学研究的范围很大,内容十分丰富。社会发展需要多种多样多层次的人才。21世纪是生物学领先的世纪,生物学知识将应用于21世纪的方方面面,各种生物学人才在21世纪将发挥各自的巨大作用,创造出较多的成果。如果仅把参加生物学竞赛的学生作为生物学特长生来培养,这是远远不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我们培养的生物学特长生,应当是能够在将来应用各种生物学知识和技能,解决与人类生活有关的各种问题,能够在促进人类持续发展方面做出一定贡献的人才。
可以看到,为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的需要,依据生物学知识涉及的范围,中学生物学特长生的含义应当具有较为广泛的意义,从而使生物学特长生培养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在中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能够努力学习生物学知识,对生物学具有浓厚的兴趣,立志从事生命科学事业,能够运用生物学知识,积极参加生物学科技活动,具备一定能力,并有突出表现,这应当就是中学生物学特长生。
中学生物学特长生的培养
在中学生物学特长生培养方面,弄清生物学知识的涉及范围及其在日常生活和社会生产实践中的应用状况至关重要,它有利于我们搞清楚生物学特长生的发展和培养方向。
1.课堂教学应是培养中学生物学特长生的主要阵地 中学生物学课程主要有植物学、动物学、人体生理卫生和高中生物学。实施新教材后,初中教材统编为生物,分为第一册(上)、第一册(下)和第二册3册。中学生物学研究的内容主要涉及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分类、演化、遗传和变异、生态等方面。这些生物学知识主要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掌握,并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这是培养生物学特长生的基本途径。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培养生物学特长生的数量和质量。丰富的课堂内容、良好的教学方法、生动的教学场面能够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使学生更加热爱生物学。持之以恒,能够使学生对生物学由一时的兴趣转化为志趣,从而树立从事生物学事业的远大理想。这些学生在生物学的学习上,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良好的学习方法,有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对生物学问题的研究达到废寝忘食的程度,并能够取得优异的学习成绩。因此,课堂教学应是培养中学生物学特长生的主要阵地。
2.选修课是发展中学生物学特长生的重要阵地 教师应结合生物科技发展的状况及生物学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情况,不断地向学生介绍最新的科技成果以及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事例,进一步深化课堂学习的内容,拓宽知识视野。要努力使学生看到生物学发展的前景,看到生物学知识的应用价值,从而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生物学的信心。学生通过参加选修课的学习,达到对生物学知识的熟练掌握,能够运用生物学知识,初步解决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一些问题。通过辅导学习,自学能力、实验技能、心理素质大为提高。在各门课程的学习中,学生对生物学的学习表现更为突出,参与意识和竞争能力都比较强,能成为奥林匹克竞赛选手的好苗子,再通过全面的培养和锻炼,使之成为21世纪的生物科技后备人才。
3.活动课是培养中学生物学特长生的又一重要阵地生物学活动课的开设要注意体现全面性、主动性,面向全体学生,进一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明确教师的主导作用。联系有关部门,结合当前实际,寻找存在的一些生物学问题,确立课题进行研究,使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这也是培养学生研究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通过活动课的开设,学生能够初步掌握一定的研究方法,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和掌握的生物学技能,对日常生活和社会生产实践及实验中的生物学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并有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取得课题研究项目的成果,得到社会有关部门的认可,产生一定的社会效应。通过活动课,还要引导学生进行制作研究,通过创造技能学习,研制一些生物技术产品,进行小创造、小发明活动。这样,使学生产生进行生物学研究和创造的萌芽。学生掌握的生物学知识是全面的,并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顽强不屈的研究探索精神。通过一定时间的培养,使之具有生物科学知识、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态度以及生物科学价值观。
关键词:生命教育;生物教学;实施途径;校本课程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4-178-02
生命教育是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家庭的共同职责,目的是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生命、理解生命,从而达到热爱生命。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引导广大中小学生理解生命的意义,培养其珍爱生命、尊重他人、适应社会的能力,促进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现结合学校教育教学实际,探索生命教育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实施途径。
一、中学实施生命教育的紧迫性
近年来,社会上发生不少青少年不珍惜生命,对生命感到迷茫,遇到一些挫折就轻易选择结束生命的案例,也经常有发生中学打架斗殴引发重伤的事件,前几年在厦门某中学还出现中学生打架致死现象。厦门某学校也有一些学生以虐待流浪猫取乐,漠视生命的存在。这些现象提醒我们,正确的生命意识与生命信念的缺乏是当前一部分青少年中存在的一个严峻的问题,作为教育工作者应透过对我国传统生死观教育现状的反思,对青少年的成长现状进行客观分析,进一步探讨实施生命教育的对策。要加强中学教育中生命教育的问题,学校应该义不容辞肩负起这个责任,不仅大力提高教师自身的生命教育素养,同时教育要与学科教学相结合或者开设独立的生命教育课程。
二、初中生物学教学中实施生命教育的意义
生物学是一门以研究生命和生命发展规律,以学生身边的熟悉的植物、动物和人为素材,引导学生不断深入了解自然,探索自然的学科。在生物学教育中渗透中学生生命教育的内容,生物学科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从植物的一生了解生命的发育,从人的由来和人类的遗传与发育感悟和感受生命的艰辛。从了解到感知,从感知到体验,生物课堂适时渗透生命教育内容,可以有效的引导学生形成热爱生命情操,也能帮助学生形成尊重身边生命的价值观。
三、中学生命教育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实施途径
生物学教育主要围绕人与生物圈之间的关系,研究生命和生命活动规律,生物课堂应该成为生命教育的主战场。在生物学教学中开展生命教育,有着深远的意义以及较强的可行性。根据中学生身心发育的特点:好奇,好动,正处于形成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时期,我们可以选择以下几种实施的途径:
1、课堂教学是生命教育的主战场
初中生物学旨在培养创新和探索精神,提高中学生的生物学素养,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初中生物学课程以“人与生物圈”为主线,包含以下几个内容:生物与生物圈,生物和细胞,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生物圈中的人,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生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生物圈中的生命的延续和发展和健康的生活。教材主要围绕人与生物圈,引导中学生认识动植物等各个类群的生物在生物圈中是如何生存、延续和发展的,树立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这些都打破了原有的知识体系,不仅仅只是学习各类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征,所以新的知识体系是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不断融入生命教育的重要素材。如果以人为中心,可以这样绘制一个蓝图:在一棵树下,有一个人拿着显微镜在观察探索自然,旁边有一口池塘,池塘里有鱼和青蛙等水生生物,池塘边的草地上有兔子,有蝗虫,草地下有蚯蚓,天上有鸟在飞翔,在这样的环境中依然有细菌和病毒在生息繁衍。这个蓝图所描绘的其实就是初中生物学习的主要内容,可以看出,这些生物之间都是息息相关的,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如果教师在传授基础知识的过程中,没有融入生命教育内容,那么课堂就会让生物学科变得苍白无力。
(1)人与生物圈的知识体系是生命教育的主阵地
在教学内容中,生命圈中的人,生命的延续和发展,以及健康的生活三部分都是直接与生命教学直接相联系的。让学生从科学的角度了解人的生命从一个受精卵到胎儿,婴儿,青春期的发育过程,了解在这发育过程中人体需要的营养和生理现象,学会健康地生活,体验生命的来之不易,这是从自然科学角度进行一次关于生命本质一次很好的洗礼。当然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渗透是不容忽视的,比如,在讲述人的诞生的内容中,应该学会体会母亲孕育孩子的艰辛,学会感恩父母给予我们生命,学会珍惜爱护自己的身体,可以用科学的知识让自己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整个生物学科教学中类似的教学内容非常多,教师要有热爱生命的意识,并融入教学中,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
(2)科学史内容是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重要素材
我国著名科学家、教育家童第周说过:“研究一门学问,了解这门科发展的历史和理论思想的概况是很重要的。学习科学知识,要知道科学发展的历史和科学的思想来源,要了解一些主要的学派和学说。”这充分说明了科学史教育在科学教育中有着及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科学史把科学结论产生的过程与方法同生物学科有效的结合起来,是新课程的一个突出亮点,对于需要更多正面教育的初中生来说,这可以使他们在感受历史的厚重感的同时,也体验到了自己的使命感,增强学习的动机。科学家的故事如施莱登、施旺的细胞学说、孟德尔的遗传学研究,林奈和双名法等都是一部部追求真理探索生命本质的教育素材,更能体验生命的价值,生存的意义,形成正确的积极向上的价值观。马修斯在总结各家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将科学史融入科学教学的教育价值归纳如下:科学史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吸引学生投入科学的探究;科学史可使教材更具人性化;在理解重要的科学史例的过程中可使学生认识科学的本质;科学史可以使学生了解科学知识的不定性、可变性。
(3)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是生命教育的重要手段
知识来源于生活,知识还要回归生活。生命科学的很多素材都与生活实践紧密结合。教师要能够适时的引导,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的问题,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也使其能发现学习可以学以致用,增强学习的自信心,激发内在的学习动机。比如,在学习遗传学中,可以让学生体验遗传在自己和身边的人中表现出来的现象,感受基因的力量,也学会用遗传的知识判断某种疾病的发生概率。在学习《食物中的营养》的知识中,学会用所学知识为自己的健康做好合理的饮食搭配。除此之外,社会上的很多热点问题,如克隆、转基因技术、环境污染,禽流感,现代化温室、物种入侵、生物疫苗、试管婴儿等等问题都与生物学知识有密切联系。生物课中经常会在课上介绍这些问题并与所学知识有效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科素养,也有利于学生提高社会责任感,增强对生活和生命的热爱。
(4)课堂积极渗透人生的理想教育是必不可少的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还要积极渗透人生的理想教育,有理想有梦想的孩子一定有一颗热爱生命的,热爱生活的心。教师要学会积极发掘课程资源,并对原有的知识进行挖掘,拓展和延伸。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欣赏生命,透过对美丽的生态系统、多姿多彩的动植物的了解,从了解到关注,从喜欢到关爱这些生命形式的存在,这样学生们就可以受到关于自然与艺术美的熏陶,进而更加热爱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生命。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采用一些中学生熟悉的科学家的名言警句,如“意志坚强、胆量过人和不屈不挠的名声,乃是一种无价之宝”(达尔文);科学的基础是健康的身体。――居里夫人(法国);法布尔说:“开步走吧,只要走,自然会产生力量”。这些都是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的良好契机。
2、活动体验是唤起热爱生命的有效途径
生命教育要提高学生的参与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活动体验,在富有创意的活动中让学生用心聆听生命的召唤,让心灵充盈生命的温情。要重视课内与课外,理论与实际的有效结合。还要坚持以课后实践体验为主,更要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重视营造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和谐人际环境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依托学校与家庭,学校与社区,开展多种多样的课外活动[3]。
具有可实施性的科学探究活动是促进生命教育重要手段。初中生物教材中安排的科学探究活动包括实验设计、观察与思考、调查、探究、资料分析、演示实验等[4],可以说形式多样,不仅可以满足不同地区教学资源的差异性,也适应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在动手操作观察中不仅可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结合走出课堂进行调查;通过体验,感受探索的乐趣;通过合作探究,增强对集体和学习的热爱。在这些活动的组织安排中,教师要学会用“狼性法则”来进行:狼即使在忙碌的狩猎期间,仍旧表现出对环境的高度好奇心,有了好奇心再继续观察,从中获得学习的可能,这是与注意力有关的一种重要心理现象。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是保证学习动机的首要保障。激发学生对身边各种生命形式的关注,激发学生对生命成长的自豪感,就能唤起他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培养学生积极的生命价值观。
3、校本课程是生命教育的重要补充
不同年级,不同月份,学校的德育工作有不同的工作目标,学校可以利用一些法定的纪念日,宣传日,积极开展相应的讲座,这也是进行生命教育的重要途径。学校中可以利用爱鸟周,植树节,世界艾滋病日,世界环境日,围绕活动的主题,开设专题讲座,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与参与热情。还可以开展关于《活熊取胆》、《保护海豹,据用海豹制品》之类的动物保护讲座引发学生对动物保护问题的深入了解与关注。讲座要结合社会热点进行讨论,引导学生形成新的生态文明理念。
校本课程是各校充分利用本学校的教育教学资源开设的一项课程,可以很好对原有相关科目进行补充和延伸。就生命教育的实践而言,目前国内有在实施的有厦门市14所中小学已经开始了这项校本课程--《动物保护》,这是国内目前最大的中小学动物保护教育项目:“动物保护仁爱教育”,已经从22009年开始试行进行动物保护知识的教学教育,借助对动物保护知识的了解 ,体验生命的存在形式,从关爱动物开始,学会了解生命的本质,热爱身边的生物与环境。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动物保护,动物福利的问题,通过课堂教学,夏令营,冬令营,培训的方式,观看《人与动物共享生命之美》、《狗医生》、《海豚湾》、《拯救黑熊》等动物保护影片,从各个视角了解动物保护的现状与热点问题。实践证明这个校本课程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课堂与课余生活,位为学校生命教育做了很好的补充,而且可以让学生更近距离了解动物,也更深入了解动物的现状与福利。激发学生对身边伴侣动物,对野生动物的关注与爱护,提高对生命形式的认识,为生态文明建设做贡献。总结我们已经实施的几年经验,我们认为这些活动依然具有可参考性。
总之,初中生物课程是一门生命科学的自然学科,在生物课的实施过程中,生命教育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根据初中学生的特点,我们需要对其有更多的关于生命的正面教育,从科学的角度入手,激发其学习的内在动机和好奇心,可以采取多样化的教育形式,比如课堂教学,专题讲座,校本课程,课外活动体验等。生命教育是一项长久的教育,不能一蹴而就,这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同时也需要社会,家庭共同承担起相应的职能。最后从生物课堂落实生命教育的视角看,生物老师首先要有强烈的生命意识,有深厚的专业知识素养。这是落实生命教育的基本保障。而学校在校园文化氛围的渗透中,也要充分利用宣传栏宣传,比如生物实验室的充分利用,利用生物实验室的教学空间,在走廊或者宣传栏上定期更换宣传内容,内容主要为科学探索、自然探索、动物探索等。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开设关于生命教育的主题宣传教室,常年面向全校开放,让学生在生命的殿堂中体验生命的神圣,从而形成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的价值观。
参考文献:
[1] 刘长城.生命教育的内容与实施策略刍议[J].当代教育科学. 2009(10)57-58.
[2] 何美金.生命教育中若干问题的探讨[J].教育评论. 2009(02)59-61.
关键词: 初中生物教学 课外探究活动 意义 方式 注意点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生物教学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广大教师立足于课堂积极向课外拓展延伸,将生物教学资源充分整合和有效利用起来,对教学成效和学生生物素养的提高起到促进作用。
一、开展生物课外教学探究活动的意义
1.生物课外教学探究活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枯燥的课堂教学相比,课外探究活动能够释放学生的身心,让他们满怀着期盼、愉悦的心情开展探究活动,并在探究活动之中了解丰富的生物科学知识,验证所学理论,这既是巩固学生学习内容的一次实践活动,又是缓解学生身心压力、激发生物学习兴趣的延伸活动。
2.生物课外教学探究活动有助于拓展生物教学空间。45分钟的生物课堂无法完全满足学生的生物学习需求,也无法全面展示生物科学研究的精彩。将课外探究活动作为课堂的有效衔接与补充,能够让学生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接触到更多的生物知识,了解更多的生物现象与规律,为提高学生生物素养拓展了教学空间[1]。
3.生物课外教学探究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课堂侧重于知识点掌握所不同的是,课外探究活动更多的是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观察分析、相互协作等形式,验证、发现和归纳生命现象、生物活动规律。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协作能力、操作能力得到了全面发展,符合新课程改革提出的“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发展”的目标要求。
二、开展生物课外教学探究活动的方式
1.运用校园生物园地开展学习研究活动。随着教学条件的改善,许多学校都开辟了不同形式、不同规模的生物园地,有的是专门服务生物教学的场所设施,也有的与学校苗圃花房等综合利用。校园生物园地能够帮助学生有效提高对生物知识的掌握与理解程度。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将其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起来,例如在教学有关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内容后,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验证光合作用的趣味小实验,既可以是简单易行的,又可以是稍微有难度,具有一定科技性的,引导学生在生物园地中开展分析研究,强化他们对相关内容的理解效果。笔者在教学中带领学生开展过“植物相片”的小实验活动,这样的趣味实验能够让学生感受到生物科学研究的神奇性和形象性,有助于提高他们对生物学习的兴趣。
2.结合生物学习内容开展调查研究活动。生物学科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较紧密,教师可以将其与生活联系起来,组织学生开展调查研究。例如,在教学《现代生活与人类的健康》之后,笔者组织学生以6人为一组,开展现代生活中人群健康状况的调查,每个小组为一个单位,设计出调查研究方案,对调查时间、调查指向群体、调查方式方法、人员分工、成果梳理等环节进行了细化。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课余时间深入到社会生活、家庭社区之中,开展对人群健康状况的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以他们的视角分析现代生活与人类健康的关系,以及提高健康水平的建议。这样的调查研究活动不仅巩固了生物学习内容,而且增强了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调查分析能力和总结梳理能力。
3.积极融入社会生活开展专题实践活动。初中生物教学与当前社会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教师要善于发现、连接这些方面,使教学活动生活化。开展专题实践活动是承接这一任务的较好载体,例如在教学《环境的污染与保护》之后,笔者引导学生对本地区的环境保护状况进行分析调查,运用课余时间从空气污染、水污染等多个方面进行资料搜集,并走访社区群众,了解他们对当前环境保护状态的满意度及需求,上网搜集资料撰写有关本地区环境保护现状及改进建议的专题调研报告。专题调研报告的撰写既可以以学生个人名义,又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共同完成,笔者还组织学生在班级进行了交流评比,筛选出一批高质量的调研报告,进行进一步的整合完善,最终形成对本地区环境保护状况的深度调研分析转交给有关部门,受到了好评。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之中加深了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也提高了环境保护意识,增强了从自我做起、爱护环境的责任感。
4.利用课余生活时间开展兴趣小组活动。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初中生拥有了更多的课余时间,生物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组建与生物有关的兴趣小组并给予指导,要求他们拟订科学的计划,有序开展各类研究活动,重点了解当前生物科学发展的最新状况、科技成果,以及生物研究在社会生活中的有效运用,让他们感受到生物科学研究的重要性,生物科学与生活同在。在这样的兴趣小组活动中,学生对于生物学科的了解将更深入,学习兴趣也更浓厚[2]。
三、开展生物课外教学探究活动的注意点
生物教师在组织引导学生开展课外探究活动的过程中,既要保证活动的实际成效,又要注意安全等各方面因素。一是要充分保障学生生命安全。活动主题的确定、活动方案的把关及活动的指导,都要注意尽量避开具有危险性因素的内容与环境,让学生远离意外伤害,选择力所能及的调查研究活动,或是教师提供必要的保障措施。二是要制订切实可行实施计划。在初中生物课外教学探究活动的实施中,教师要统筹规划、有序推进,将活动分解落实到每一部分的教学活动之中,与教学进度同步推进,做到有序开展、重点突出,切不可盲目跟风。三是要发挥学生团队协作作用。在初中生物课外教学探究活动中,更多的是应当倡导学生以小组或团队的形式开展研究,以这种方式能够提高探究活动的科学性,有效整合活动资源,同时节约活动时间,提高探究活动的深度与广度。
综上所述,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应当重视课外探究活动的作用,充分认识并有效推进这一工作,使学生的学习空间得到拓展、学习兴趣得到激发、学习能力得到提高,从而实现提高学生生物综合素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围绕本课程的教学目的
我们着眼于课程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精心设计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及实践教学不同的教学时段的内容,制订不同的教学方式与方法1.在理论教学方面,精心设计课程结构。海洋生物学是独立的一门课程,但从整个专业体系来说,与植物生物学、动物生物学、微生物学、海洋生态学、遗传学、发育生物学等课程又有很多的联系及交叉,甚至在教材上免不了有些重复。如何体现侧重,并利用、强化这些“链接”而不重复内容,使学生在有限的课时内学到更多的知识,有机地将看似“独立”、“分散”的知识构建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因此应围绕本课程的重点和难点,有序、科学、合理安排教学内容,达到本课程教学目的的基本保证。同时加强直观教学手段的运用。以前的传统教学通常只有黑板板书+挂图+黑板画+标本模型,学生则机械地按教师板书作笔记,总体感觉枯燥、乏味。现代教学则多是采用多媒体,集形、影、音于一体,学生是听众、观众,客观上可将学生视线转移至课件,便于教学内容的贯彻。通过精心制作课件,做到重点突出、开收场自然、内容丰富、风格活跃。教学不但是一种理论,更是一门艺术。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除教师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及渊博的学识外,还应注意授课艺术。从授课主题、逻辑、语言、板书、仪态、课堂组织、教学形式、备课等方面,时刻围绕如何激发学生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创造思维能力,增加单位时间内有效信息传递量,提高教学质量,达到教学目的。2.实验教学方面。通过分类、鉴定及检索表的制作,旨在深化、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对“特征”的观察、分析及运用表达能力。实验前,要求学生认真阅读实验讲义、相关教材及笔记,明确实验目的、内容、要求及注意事项。实验以两人为小组,每人独立,标本交叉。实验现场要求在观察、分析比较的基础上,绘制实验动物简图。课后用文字描述实验动物的外部形态及内部结构,并选择一定数量的种类,编制分类检索表,完成实验报告。3.实践教学是除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外,联系实际、深化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通过看、听、问及适当的动手,使学生了解动物的多样性及动物与环境的统一,了解不同动物的生活习性,学会不同动物标本的采集和制作,以扩大专业及与专业相关的知识面,巩固和运用理论知识,锻炼观察、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创新意识。针对课程的特色和内容,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知识,初步设计了该课程的网页:课程的脚本编写和设计主要以初步拟定的教学大纲为依据,参考国内外有关的资料和教材,并根据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合理运用各种教学媒体。课程网页的栏目设置主要包括课程首页、课程特色、教学大纲、教学方法、教学条件、实验指导、章节习题、教学资源和教研互动等几个方面,拟通过大量的文本资料、图片、动画演示、多媒体辅助等多种手段,以灵活多样的方式体现教学内容。课程素材的收集主要有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和视频资料的收集、加工和整理,如采用思维导图软件进行课程的设计和整体规划;图片经数码相机拍摄或扫描或下载,运用Photoshop等软件进行处理;应用Flash等软件以动画的方式形象地解释一些教学内容,使教学形式不会太呆板;在教学资源部分,通过会声会影软件处理选取的海洋生物的精美图片,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另外在教研互动栏目,拟建立一个教学研究的师生互动的平台,有助于沟通和反馈。以上栏目之间可以相互连接,容易操作,便于学生学习。
围绕海洋生物学实验教学,主要开展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
1.海洋生物学实验教学的定位与目标。大力发展海洋战略是本世纪的主题,随着各国对海洋开发加速,海洋类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培养合格的海洋类人才,满足社会需求,应是办学特色和强项之所在。海洋生物学和海洋生物学实验作为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之一,与海洋环境监测、渔业资源保护与管理、海洋药物、食物开发、水产加工、水产增养殖、海洋渔业以及海洋高新技术的运用、海洋开发、海洋管理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系统掌握海洋生物学知识,对学生今后从事相关专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海洋生物学实验教学探索、创新和建设,应用现代教学技术和先进教学方式,随时引进最新科研成果,充实教学内容,努力将海洋生物学建设成具有国内领先水平和较大影响力、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海洋类本科教学课程,为培养理论基础扎实、应用能力较强的海洋类人才提供保障,同时也为高级人才培养奠定了基础。2.海洋生物学实验教学大纲的制定和完善。海洋生物学实验是海洋生物学教学的重要环节,鉴于本专业已开设植物学、动物学、浮游生物学、海洋生态学等实验,针对国内海洋生物学实验教学体系相对不完善,制定符合海洋生物资源和环境专业实际的海洋生物学教学大纲。3.海洋生物学实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设计和安排。围绕海洋生物学实验教学目的,着眼于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精心设计和合理安排实验教学的结构和内容,制订教学方式与方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方法,改进和提高授课艺术,实施立体化的教学环境、设施及手段,加强直观教学手段的运用,丰富海洋生物学实验教学方法和手段。4.海洋生物学实验教学的实践和探索。海洋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海洋生物学教学实践是联系实际、深化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为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推进本科生培养创新机制,更好地将所学的知识和实践紧密联系,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开阔视野,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本课程将海洋生物学实验教学和实践紧密结合,深入广东省各主要大型水产养殖基地进行海洋生物资源的调查、海洋生物养殖现状调查、海洋水产品加工调查等方面的研究和具体实践,通过看、听、问及适当的动手,使学生了解动物的多样性及动物与环境的统一,了解不同动物的生活习性,学会不同动物标本的采集和制作,同时深入调查和了解海洋生物养殖现状,以扩大专业及与专业相关的知识面,巩固和运用理论知识,锻炼观察、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创新意识。使学生全面掌握和了解海洋生物资源状况、海洋生物养殖和水产品加工体系,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同时将我校海洋生物学领域的技术和成果应用到海洋生物学实验教学中,为本科实验教学和实践教学开辟新的教学模式,创新具有我校特色的海洋生物学实验教学新体系。通过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把海洋生物学主要内容系统规划、理论学习和实验学习与野外实习有机地组合成一个完整的学科体系,探索并创新海洋生物学教学体系,为学生学习和掌握海洋生物学基本理论和技术提供了学习和实践的平台。
关键词: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生物教学 审美教育 意识教育 多媒体教学
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之一,是研究生物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它是农、林、牧、副、渔、医药卫生、环境保护及其他有关应用科学的基础。生物科学对社会、经济和人类生活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21世纪被称为生物工程世纪。人类进入生物科学技术的新时代,生物科学研究成果更加迅速地转化为社会生产力,显现出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生物科学也向着更加关注人类自身的方向发展,已经日益呈现出主导学科的地位。因此,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具备生物科学素养的人才刻不容缓,在新课程改革目标下,应在教学中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内涵
1964年,克拉斯沃尔在《教育目标分类学:情意领域》一书中,把情意领域的目标从低到高分为五级:
①接受(注意):指学生愿意注意特殊的现象或刺激。
②反应:指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结果包括默认、愿意反应及反应的满足。与我们所说的“兴趣”类似,强调对特殊活动的选择与满足。
③价值化:指学生将特殊的对象、现象或行为与一定的价值标准相联系。
④组织:指将许多不同的价值标准组合在一起,克服它们之间的矛盾、冲突,并开始建立内在一致的价值体系。
⑤价值与价值体系的性格化:指个人具有长时期控制自己的行为以致发展了性格化“生活方式”的价值体系。
从这五级情意目标来看,学生对现实的对象和现象进行认识并产生相应的情绪和体验,表现出明显的赞同或反对,并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形成个人的价值取向和信念。由此可见“情意领域”主要涉及一个人的情感、态度、兴趣和价值观等。这即是我国课程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二、我国中学生物学课程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目标
1.生物学的基本观点
2.树立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和科学的世界观
3.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和环境保护意识
4.爱国主义情感
5.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
三、中学生物学课程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学延伸
除了中学生物学课程目标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五个方面的要求,在实际教学中还应渗透如下情感教育:审美教育和竞争意识教育。
1.审美教育
1.1生物学审美教育内容目标
审美教育即美育,应该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对增强现代人的基本素质和人格的塑造,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如不怕困难、坚韧不拔的顽强意志;不计个人名利的高尚品格;敏于观察、勤于思考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献身精神,以及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美好情操等,这些都是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审美教育的重要内容。
1.2生物学审美教育目标的实施
如在对“能量金字塔”进行讲解时,利用多媒体手段更易使学生感受到生物与生物之间的一种和谐统一和均衡对称的生物学美。能使学生从逻辑和形象两个方面认识事物,既深化了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又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完成美的感知与积累。
再如在讲“环境保护”内容时,通过展示有关野生动植物视频图片资料,详细了解它们的生态功能,对人类的贡献以及濒危的现状,自己产生了对野生动植物的情感和美感,讲课时就能将自己的情感和教材、学生的情感融为一体,师生之间也必然迸发强烈的情感和美感的共鸣,使学生受到深刻的美的情感体验。
再例如 ,学习了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后,引导学生运用该学说的观点来解释若干种生物的保护色、拟态、警戒色等适应现象的形成,采用大量的图片资料或这些生物的生活视频,这样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自然选择学说”内在逻辑美的体验,而且还能使学生一次又一次地从不同的角度透过生存斗争残酷无情的现象,全面地、深刻地领略生存斗争美的内涵: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展示了令人惊叹的、至臻完善的和谐统一美。不仅强化了学生的美感体验,又必然激起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更大的兴趣。
又如学生设计的小实验、制作的生物标本与模型、生物绘图、实验报告以及自己总结的学习经验和小论文等,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可以给予满腔热情的鼓励和精心的指导,从而促进对学生的审美教育。
1.3竞争意识教育
1.4竞争意识教育内容目标
生存竞争,优胜劣汰,这是自然界生物生存发展和进化的规律之一,当然也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一种客观法则。但在我国当今社会转型中,却已成为一种较为流行的现代观念。在中学生物学中,涉及竞争的生命现象、知识和理论,却屡见不鲜,为学生竞争意识的教育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情境。初中生物教学中就有许多渗透竞争意识的情境和契机。
1.5竞争意识教育内容实施
例如我们在教学《生物的进化》时,我们让学生观看生物生活的视频,采用精心选择的(如《动物世界》里的森林之王的视频,可到网上下载)生存竞争的图文视频资料对学生进行竞争意识的教育,效果就非常显著。让学生从考察许许多多的生物竞争现象中,理解生物竞争的涵义,然后概括综合上升为理性的竞争概念,形成竞争的观念。
再例如,在分析某一草原上生活的狼、羊、牧草等生物及它们与周围无机环境的复杂关系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动态演示,使学生更易理解狼与羊此间的捕食关系,也理解了狼与狼之间,羊与羊之间为争夺食物和生存空间的竞争关系。能使学生对于竞争思想有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使学生竞争的知识、理论,自然而然地得到加强。我们顺势将知识迁移,向学生设问:人类应如何把握和运用竞争法则来正确处理好人与大自然、人与生物界、人与人之间的复杂竞争关系呢?让学生以平等竞争的思想,去面对一个复杂的人类社会的新情境,去面对自己未来的人生征途,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竞争意识。
总而言之,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内容,在教学过程中,促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利用好一切现代化多媒体教学资源和手段就会使教学的效果更上一层楼。才能更全面的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培养出真正适应现代社会的合格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初中生物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刘恩山主编.中学生物学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李伟主编.新课程教学法[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一、把“三热爱”教育贯穿于教学全过程
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应始终坚持把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教育放在首位,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教育内容不仅包括讴歌党的丰功伟绩,赞颂社会主义祖国的繁荣昌盛及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还应包括国情教育和党的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的教育。生物学科在这方面有着自己的优势。
例如,植物学、动物学和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保护教育,生理卫生中的计划生育教育,以及绪论课等,就含有许多“三热爱”教育的内容,应进一步充实并写成相对稳定的德育教材,重点讲授。如在开始学习生物课时,介绍我国明朝李时珍编著的《本草纲目》,它不仅是药物学专著,也是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专著。李时珍对植物的分类方法比西方植物分类创始人林耐提出的方法要早一个世纪。《本草纲目》这部巨著被称为“东方药学巨典”,译成了十几种文字。这些材料能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生物学研究的成就和对世界的巨大贡献,激起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
开展“三热爱”的思想教育,教师只要勤于学习,善于思考,时时留意国内外大事,做到正确选材并在与教材的结合上下工夫,就能将学科教学与思想教育有机联系起来。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在时间上要把握适度,一般不宜太长。实践证明,只要所选的内容贴切,结合得好,即使三言两语,也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二、联系思想实际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想教育
要使德育工作真正取得成效,必须熟悉和了解学生,知道他们的乐趣和苦恼,摸清他们思想上存在的问题,才能对症下药。
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远大理想,是当前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由此表现出两种倾向:成绩差的同学,认为升学无望,不如早打工早挣钱,因而厌学情绪严重;成绩好的同学,目标只瞄准中考,只知埋头苦读,社会上的事情很少关心。
这两种倾向导致学生对生物科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不重视,前者认为打工经商用不着学生物,后者则认为生物科中考成绩满分只有30分,花过多的时间去学习不合算。我校051班一位同学,除生物科外,其他科目的学习成绩在全校都是名列前茅,他在生物课课堂上常常看语文书、数学书或英语书。教师了解到这种情况后,找他单独谈话,从30分对中考成绩的重要性谈到生物学科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使其认识到学好生物不仅是为考好中考,更重要的还是今后要为社会经济发展和地方经济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通过谈话,这位同学改变了偏科思想,认真学习生物科知识,经过不断努力,他在生物科会考中获得了满分。
这个典型的例子说明,在生物教学中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一要使学生明确生物学科与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关系,了解诸如环境、粮食、人口、能源等重大问题都与生物学密切相关。现代生物无论从广度还是从深度上,都与其他学科有着交错渗透的关系。在教学的不同阶段,要结合教材内容,具体地阐述这种关系。例如,结合植物部分的教学,介绍植物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教育学生要绿化环境,自觉爱护一草一木;结合动物学部分的教学,介绍青蛙、鸟类的益处,提倡爱护动物,不要乱捕滥杀;结合人体部分的教学,介绍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造成的危害,使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每一个人自身的健康。二要充分介绍我国在生物科学研究上的新成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使学生从小树立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雄心壮志。同时,针对在部分同学中存在的过分向往西方国家生活方式的倾向,配合理想教育,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树立掌握科学知识报效祖国的思想。可结合教材讲述一些生物学家的爱国事迹,使学生认识到理想和追求是事业成功最根本、最持久的动力,只有明确了为谁而学、为什么而学,才会始终保持奋发向上的激情。
三、以科学家的优秀品质激励学生努力进取
科学家是科学成果的创造者,是科学史的谱写者。让学生了解科学家和科学史,是生动而富有成效的德育手段。我们不可能要求每个学生都去当科学家,但科学家的理想、情操、胆识、毅力、勤奋和创造力等方面的优秀品质,是值得每一个人学习和效仿的。
人类社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牺牲生态为代价的,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生态破坏程度也在逐渐加剧,人与自然的矛盾越发突出。生物是研究生命本质的自然科学,其中涉及到的研究内容与人类健康、生存环境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因此,为了进一步提升应用型生物学科对现实的指导作用,有必要将可持续发展的观点融入到高校生物教学中,以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与可持续发展意识。本文在对可持续发展观加以概述的基础上,分析了在高校生物教学中融入可持续观点的积极作用,并提出了几点具体策略。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观;应用型;生物教学;策略
工业文明为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财富,但是加剧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导致环境污染、全球变暖、资源枯竭等众多问题,生态危机频发,严重影响了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生物学科与自然界是紧密联系的,因此要促进生物的发展就必须重视自然的作用,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观,加强生态保护、重视环境质量,这样才能够促进人类社会的稳定、良好、可持续发展。
一、关于可持续发展观的概述
(一)内涵
可持续发展观念最早是由联合国提出的,即“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要求在工业发展的同时,要正确处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生态效益三者之间的平衡,既能保证经济的平稳增长,又不会对生态造成破坏,保证人类、环境、经济的协调关系[1]。可持续发展理念在提出之后,得到了世界各国的认同。而在我国,可持续发展理念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从而诞生了“科学发展观”这一理论,要求在发展过程中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观点,促进人类文明与生态文明的共同进步。
(二)具体观点
1.可持续人口观。近年来,世界人口增长速度很快,为了满足人口增加而需要的基本物质条件,进而导致世界性的粮食紧张与能源危机,加剧了人地矛盾,使得生态环境的承载力更加脆弱。因此要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就必须保证人口的增长与社会经济水平相适应,同时还要加强对环境、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开发。
2.可持续环境观。针对当前众多的环境问题与生态危机,必须强化教育的作用,进一步培养人类的环境意识与生态保护意识,可持续发展要人类能够融入到自然环境中,学会与自然平等、和谐相处,而不是成为自然的统治者与破坏者[2]。
3.可持续资源观。工业的现代化进程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资源的开发,从近代工业诞生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其与资源开发之间难以调和的矛盾。由于人类对资源的过度开发与浪费,造成了世界性的能源危机,因此必须树立可持续资源观,合理而有节制的使用资源与能源,促进各种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二、在高校生物教学中融入可持续发展观的积极作用
(一)能够培养具备可持续发展意识的生物人才。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与主流社会意识具有一致性的人才。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物教学也承担着人才培养的基本重任。随着全球性生态环境的恶化,在生物教学中融入可持续发展观,能够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渐树立正确的环境意识。从而在后续的学习与工作中,借助已有的生物学知识来对生态环境进行力所能及的改善与保护。
(二)能够促进生物学科的发展。
生物主要研究的是生命本质规律,与自然界有着紧密的联系,通过在教学中对可持续发展观点的渗透,能够让学生进一步关注环境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与探索[3]。从而加深对生物学与环境学的认识,进一步增强生物的实用性与指导性,从而推动生物学科的发展。
(三)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生态环境。
高校生物所涉及到的知识更加具有专业性与科研性,学生所具备的专业技能也比较强。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有意识的引导,布置与环境问题相关的研究课题,能够让学生在对环境问题研究的过程中,激发其科研能力与创新能力,甚至可能对现有的理论知识加以创新,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从而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与保护。
三、高校生物教学中融入可持续发展观的策略
(一)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意识。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参与者之一,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引导者。高校学生能够涉猎的知识远超高中生,在他们的知识结构中甚至有教师不熟悉的知识。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需要利用多元化的途径来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实现自我提升,这样才能满足高校生物教学的需要。高校生物教师应当在掌握基本学科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自身的知识面,并促进自身可持续发展意识的提升,从而能够在教学中、日常生活中以言传身教的方式向学生灌输可持续发展的观点[4]。
(二)转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由于受到应试思想的影响,许多高校生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旧沿用了初高中生物教学的方法,片面地从课本出发,不能将理论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导致学生只能对可持续发展观死记硬背,而不能更好地应用于生活实践与生物研究中。因此教师必须对教学方法加以创新,将课本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从而让学生意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随着计算机技术与多媒体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推广,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当有效利用相关的多媒体设备,通过放映与生态保护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让学生了解生态现状,并产生一定的警示作用,进而培养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三)设计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研究项目,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
许多环境问题都能够用生物学知识来解释,生物的发展能够增强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同时也能对自然环境起到一个保护作用。而要实现这种保护作用,就必须加强对现有环境问题的研究。在高校生物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出与环境问题相关的研究课题,并让学生依据所学的生物知识针对这些课题进行具体研究,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与可生态保护意识。
(四)要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
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生物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说,生物学的发展同样对环境造成了破坏,例如农药对土壤、水源的污染。而高校生物教学仅仅单纯的科学教育,学生没有深入到社会生活中,缺乏实践经验与基本的人文素养,对生物学科与环境问题的关系只能从课本上了解[6]。从本质上来看,可持续发展观是属于人文精神的一个方面,要在高校生物教学中融入科学发展观,就必须加强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一方面,要加强学生对生物发展史的了解,并通过实例展现生物发展对人类社会的重大贡献。另一方面,还要展示生物发展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案例,让学生意识到生物学科是一柄双刃剑,有利有弊,以增强其人文素养与责任意识,学会关心社会、关心自然,并利用所学的知识保护生态环境。
(五)让学生学会关注身边环境污染问题,再利用生物学的知识来进行分析。
在高校生物教学中,除了教师在课堂上举出与环境有关的实例之外,还需要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会关注身边的环境破坏问题[7]。例如教师可以在暑假安排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对居住地的环境污染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并要求写成社会实践报告。为了完成实践任务,学生就会在暑期对居住地周围的自然环境进行调查,从水源、土壤、大气、森林资源等方面入手,利用生物学的观点探寻其污染的源头、污染产生的原因等,并根据这些问题制定出具有可行性的解决措施。
结语
学生可持续发展意识的培养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因此教师在高校生物教学中应当利用渗透的方法,将可持续发展的相关观点融入到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中,让其能够在无意识地状态下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进而学会利用所学的知识来对环境进行保护,以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作者:黄睿 单位:阿坝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刘福森.论发展伦理学———可持续发展观的伦理支点[J].江海学刊,2002,06:12-17+206.
[2]马坤,赵平.科学发展观与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1:104-106.
[3]王玉敏.师范生物教学中可持续发展观的渗透[J].辽宁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01:14-15+78.
[4]张红梅.生物教学中需要渗透可持续发展观[J].科学教育,2007,04:41-42.
[5]聂勋孝,黄春梅.生物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观[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0,03: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