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命现象的本质特征范文

生命现象的本质特征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命现象的本质特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生命现象的本质特征

第1篇:生命现象的本质特征范文

一、生物比较法教学的优点

就初中生身心特征而言,初中生物教学内容符合其发展趋势。如果教师能够很好地利用资料,用心设计精巧的教学程序,初中生物课程会引人入胜。使用比较法教学手段,能够在初中生物教学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目的。

1、比较法教学可以化繁为简,有利于知识的融会贯通。

比较法教学可以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提升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素养。比较法教学可以扩展学生知识面,学生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在比较法的帮助下迅速准确地扩展思路,延伸至新知识,扩大了原有知识的范围。比较法教学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的内在联系,让零碎的知识点系统地联系起来,让学生树立生物学的整体概念。可使学生在已知概念的基础上,迅速而准确地由此及彼,去认识未知概念,获得新的知识;扩大原有知识的范围,加深原有知识的程度。如学习脊椎动物的进化规律时,比较脊椎动物类群间的生活环境、血液循环系统、呼吸器官、神经系统,使学生深刻理解脊椎动物是由水生到陆生、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进化的。同样可以比较植物类群、无脊椎动物使生物进化的内容系统化,形成生物进化的规律。

2、比较法能起到或加强直观作用。

比较法能使抽象微细的生命现象和规律具体形象化,我们也称之为“对比直观”。如借用学生们所熟知的一般事物,比喻生命现象或规律,如说草履虫象草鞋,大草履虫有一个透明略呈肾形的大核,等等。这样,使学生对微细抽象的生命现象,有一个直观形象。比较法还能加强直观作用。如将蜥蜴的肺结构图同青蛙的肺结构图比较,能使学生具体深刻地看到蜥蜴肺泡数目增多,深切地认识到蜥蜴肺的呼吸作用能够满足整个身体对氧气的需要,因此适于陆地上的生活。而青蛙还需要皮肤辅助呼吸,仍然离不开潮湿的环境。

3、可使学生准确地掌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中学生认识事物时,往往抓不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对那些相近的概念、成双成对、成列成排、前后联系的名词混淆不清,琢磨不定。有比较才能鉴别,一切事物总是相比较而存在的。在教学中采用比较法,突出一方,找出它们的异同,就可避免混淆和张冠李戴。如讲穗状花序时,用总状花序作比较,找出它们之间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就可使学生清楚地掌握这一对概念。

4、比较法能培养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著名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在生物学课堂教学中运用比较的方法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在比较、辨别中分析、研究,增强逻辑思维能力。比如: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学生必须用比较法,从逻辑上找出对比之项:作用场所、作用条件、反应物、生成物、能量转化等等,然后分析出对立面和统一面,得出答案。并从中看出二者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

二、比较法的类型及其运用

一般的比较法有类比、列比、历比、寡众比和综合比。

1、类比。

就是根据生命现象和规律的系统性,进行类型或类别比较的方法。根据被对比各点的相似性和差异性、类比法又分为类型比较法和类别比较法。前者是把同类的各个生命现象和规律进行比较,找出共同性和相似性,进行归纳教学的方法。如学已学过了地上茎的知识,在讲授地下茎时,将其特点分别与地上茎特点作相应比较,或者让学生把两个实物对比分析,这样可使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自学似地获得新的知识,建立起同类的概念。后者是把不同类的生命现象和规律进行比较,找出特殊性和差异性,进行分类的教学方法。如绿藻和兰藻的比较,鲸和鱼的比较,可使学生在原有一类知识的基础上,获得另一类新的知识,扩大原有知识的范围。类型比较法和类别比较法关系密切,常相互配合,同时运用。

2、列比。

列比就是把相对独立的互为并列的几个生命现象进行比较的方法。如:绿色开花植物的各种根(或茎、或叶、或花、或果实)的比较:昆虫纲各目动物口器的比较;等等。可使学生从中清楚地认识到繁多的生物器官与其功能和环境条件相适应。

3、历比。

历比就是从时间上和空间上,将某一生命现象发生发展历程分阶段进行比较的方法。如将高等植物各类的根(或茎、叶),按进化程序比较,可帮助学生具体生动地认识到:植物的进化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由水生到陆生)的进化历程。又如把鱼纲、两栖纲、爬行纲和哺乳钢的心脏(用挂图或模型更佳)比较,这样,学生就不难看出脊椎动物心脏的分隔变化,即由一心房一心室到二心房一心室至二心房二心室。有力地证明了动物也是遵循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进化历程。

4、寡众比。

寡众比就是将同类中的一事物同众事物比较的方法。一般以一事物为圆心,与众事物分别比较,而众事物之间不进行比较。如把茄科与锦葵科、蔷薇科、十字花科的主要特征分别进行比较,强化对茄科主要特征的认识和记忆。在分章节复习时,也可把其中的一种器官(或组织、或系统)同多种器官(或组织、或系统)分别比较。强化其一,巩固其他。

5、综合比。

综合比就是把一系列的各个生命现象的诸方面进行比较的方法。一般用在总复习末期,将一本教材(或一编)的内容,分纵类和横行,综合整理,分析精炼,列出一览图表,让学生灵活运用上述各种比较法,掌握个别和整体知识的网络关系,积零为整,融会贯通,使知识系统化。如六大类植物类群的主要特征比较等。

第2篇:生命现象的本质特征范文

一、比较法的作用

1.迅速准确认识未知概念。比较法可使学生在已知概念的基础上,迅速而准确地由此及彼去认识未知概念,获得新的知识,扩大原有知识的范围,加深原有知识的程度。如讲细菌的营养方式异养型,先用绿藻的自养方式作对比,引出异养的含义。

2.有利于系统知识的掌握。比较法可使学生牢固地建立起知识的内部联系,把一些零碎的知识组织起来,使之系统化。生物学知识,本来有它固有的联系,但在教材编写时,不得已将它们分割开来,编入不同章节中。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将分散了的系统的知识适时相应地集中起来,阐明复杂多样的生命现象和规律间的关系。如讲动物的进化规律时,把各门动物的神经进行比较,就能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动物之间有着一定的亲缘关系,是按照从简单到复杂的规律进化的。

3.可使学生准确地掌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中学生认识事物时,往往抓不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对那些相近的概念、成双成对、成列成排、前后联系的名词混淆不清,琢磨不定。有比较才能鉴别,一切事物总是相比较而存在的。在教学中采用比较法,突出一方,找出它们的异同,就可避免混淆和张冠李戴。如讲穗状花序时,用总状花序作比较,找出它们之间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就可使学生清楚地掌握这一对概念。

4.比较法能起到或加强直观的作用。比较法能使抽象微细的生命现象和规律具体形象化,我们也称之为对比直观。如借用学生们所熟知的一般事物,比喻生命现象或规律,如说草履虫象草鞋,大草履虫有一个透明略呈肾形的大核等等。这样,使学生对微细抽象的生命现象,有一个直观形象。

5.比较法是培养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方法。比较法是一切理解和一切思维的基石,即比较是一切逻辑思维的方法。任何事物的特点必须在相互比较中才能充分地显示出来。因此,采用比较法,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比如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学生必须用比较法,从逻辑上找出对比之项,得出答案。

二、比较法的类型

1.类比。就是根据生命现象和规律的系统性,进行类型或类别比较的方法。根据被对比各点的相似性和差异性,类比法又分为类型比较法和类别比较法。如学生已学过了地上茎的知识,在讲授地下茎时,将其特点分别与地上茎特点作相应比较,或者让学生把两个实物对比分析,这样可使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自学似地获得新的知识,建立起同类的概念。

2.列比。列比就是把相对独立的互为并列的几个生命现象进行比较的方法。如绿色开花植物的各种根(或茎、或叶、或花、或果实)的比较;昆虫纲各目动物口器的比较等等。可使学生从中清楚地认识到繁多的生物器官与其功能和环境条件相适应。

3. 综合比。综合比就是把一系列的各个生命现象的诸方面进行比较的方法。一般用在总复习末期,将一本教材(或一编)的内容,分纵类和横行,综合整理,分析精练,列出一览图表,让学生灵活运用上述各种比较法,掌握个别和整体知识的网络关系,积零为整,融会贯通,使知识系统化,如六大类植物类群的主要特征比较等。

三、运用比较法需注意的问题

1.选准比较因子。比较法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虽然很广泛,但不是任何两个事物都可以用来作比较的,只有具有比较意义和条件的双方,才能确立为比较对象。一般要符合如下比较的基本条件:(1)同类不同种的生命现象和规律的比较。如:一种植物体与另一种植物体;一种动物体与另一种动物体;一种植物群落与另一种植物群落;一个动物类群与另一个动物类群。它们分别隶属于同一大类中的不同小类,比较的目的是求其异同,寻其特点。(2)非同类事物的比较。非同类事物的比较,属于借比,如双子叶植物叶脉呈网状,栅栏组织象栅栏,海绵组织似海绵等。比较的目的是借以说明某些难于想象的事物,使学生理解某些抽象的事物。(3)本质特征相同或相反的生命现象和规律的比较。如动物进化原因与植物进化原因,呼吸作用实质与光合作用实质等相比。

2.贴近学生思维要求。运用比较法时需驾轻就熟,就地取材,不要找那些学生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对象,更不要找那些比本体还要复杂、令人费解的对象。如比较蜂群中蜂王、雄蜂、工蜂的区别,引导学生分别从三种蜂的身体大孝卵的受精情况、蜂房大孝幼虫期食物、生殖器官的发育及职能等加以比较。

3.灵活综合应用。由前所述,比较法虽分几种,但它们是相互联系、纵横交错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在生物教学中,可根据知识的特点和需要灵活运用。

第3篇:生命现象的本质特征范文

一、生物比较法教学的作用

初中生物学,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讲述了各种生命现象和规律。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能举一反三、全面系统准确地认识掌握概念,并从各个概念中找出生命活动的规律,将知识融会贯通,这是生物教学中的一个难题。采用比较法教学能较好地解决这一难题。它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具体来说,大致有如下几方面。

1.可使学生在已知概念的基础上,迅速而准确地由此及彼,去认识未知概念,获得新的知识;扩大原有知识的范围,加深原有知识的程度。如讲细菌的营养方式——异养型,先用绿藻的自养方式作对比,引出异养的含义

2.可使学生牢固地建立起知识的内部联系,把一些零碎的知识组织起来,使之系统化

生物学知识,本来有它固有的联系,但在教材编写时,不得已将它们分割开来,编入不同章节中。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将分散了的系统的知识适时相应地集中起来,阐明复杂多样的生命现象和规律间的关系。如讲动物的进化规律时,把各门动物的神经进行比较,就能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动物之间有着一定的亲缘关系,是按照从简单到复杂的规律进化的。

3.可使学生准确地掌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中学生认识事物时,往往抓不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对那些相近的概念、成双成对、成列成排、前后联系的名词混淆不清,琢磨不定。有比较才能鉴别,一切事物总是相比较而存在的。在教学中采用比较法,突出一方,找出它们的异同,就可避免混淆和张冠李戴。如讲穗状花序时,用总状花序作比较,找出它们之间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就可使学生清楚地掌握这一对概念。

4.比较法能起到或加强直观作用

比较法能使抽象微细的生命现象和规律具体形象化,我们也称之为“对比直观”。如借用学生们所熟知的一般事物,比喻生命现象或规律,如说草履虫象草鞋,大草履虫有一个透明略呈肾形的大核,等等。这样,使学生对微细抽象的生命现象,有一个直观形象。比较法还能加强直观作用。如将蜥蜴的肺结构图同青蛙的肺结构图比较,能使学生具体深刻地看到蜥蜴肺泡数目增多,深切地认识到蜥蜴肺的呼吸作用能够满足整个身体对氧气的需要,因此适于陆地上的生活。而青蛙还需要皮肤辅助呼吸,仍然离不开潮湿的环境。

5.比较法是培养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方法

比较法是一切理解和一切思维的基石,即比较是一切逻辑思维的方法。任何事物的特点必须在相互比较中才能充分地显示出来。因此,采用比较法,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比如: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学生必须用比较法,从逻辑上找出对比之项:作用场所、作用条件、反应物、生成物、能量转化等等,然后分析出对立面和统一面,得出答案。并从中看出二者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

二、比较法的类型及其运用

中学生物学主要是讲述生命现象的共性和个性,都是科学家们经过反复比较,从理论上概括总结出来的。生命现象之间有着本质的内在联系,纵横交错,网络复杂。生命现象的多样性决定了比较法的多样性。一般的比较法有类比、列比、历比、寡众比和综合比。

类比。就是根据生命现象和规律的系统性,进行类型或类别比较的方法。根据被对比各点的相似性和差异性、类比法又分为类型比较法和类别比较法。前者是把同类的各个生命现象和规律进行比较,找出共同性和相似性,进行归纳教学的方法。如学生已学过了地上茎的知识,在讲授地下茎时,将其特点分别与地上茎特点作相应比较,或者让学生把两个实物对比分析,这样可使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自学似地获得新的知识,建立起同类的概念。后者是把不同类的生命现象和规律进行比较,找出特殊性和差异性,进行分类的教学方法。如绿藻和兰藻的比较,鲸和鱼的比较,可使学生在原有一类知识的基础上,获得另一类新的知识,扩大原有知识的范围。

类型比较法和类别比较法关系密切,常相互配合,同时运用。求大同,归一类;找出特点,分门别类。使学生清楚地看到对比各方既是具有共同特征的一大类,又是具有不同特点的二类或多类(小类)。

列比。列比就是把相对独立的互为并列的几个生命现象进行比较的方法。如:绿色开花植物的各种根(或茎、或叶、或花、或果实)的比较;昆虫纲各目动物口器的比较;等等。可使学生从中清楚地认识到繁多的生物器官与其功能和环境条件相适应。

历比。历比就是从时间上和空间上,将某一生命现象发生发展历程分阶段进行比较的方法。如将高等植物各类的根(或茎、叶),按进化程序比较,可帮助学生具体生动地认识到:植物的进化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由水生到陆生)的进化历程。又如把鱼纲、两栖纲、爬行纲和哺乳钢的心脏(用挂图或模型更佳)比较,这样,学生就不难看出脊椎动物心脏的分隔变化,即由一心房一心室到二心房一心室至二心房二心室。有力地证明了动物也是遵循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进化历程。

寡众比。寡众比就是将同类中的一事物同众事物比较的方法。一般以一事物为圆心,与众事物分别比较,而众事物之间不进行比较。如把茄科与锦葵科、蔷薇科、十字花科的主要特征分别进行比较,强化对茄科主要特征的认识和记忆。在分章节复习时,也可把其中的一种器官(或组织、或系统)同多种器官(或组织、或系统)分别比较。强化其一,巩固其他。

综合比。综合比就是把一系列的各个生命现象的诸方面进行比较的方法。一般用在总复习末期,将一本教材(或一编)的内容,分纵类和横行,综合整理,分析精炼,列出一览图表,让学生灵活运用上述各种比较法,掌握个别和整体知识的网络关系,积零为整,融会贯通,使知识系统化。如六大类植物类群的主要特征比较等。

三、运用比较法需注意的问题

选准比较因子。比较法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虽然很广泛,但不是任何两个事物都可以用来作比较的。只有具有比较意义和条件的双方,才能确立为比较对象。一般要符合如下比较的基本条件:

象和规律的比较。如:一种植物体与另一种植物体;一种动物体与另一种动物体;一种植物群落与另一种植物群落;一个动物类群与另一个动物类群。它们分别隶属于同一大类中的不同小类。比较的目的:求其异同,寻其特点。

(2)非同类事物的比较。非同类事物的比较,属于借比。如:双子叶植物叶脉呈网状,栅栏组织象栅栏,海绵组织似海绵等。比较的目的:借以说明某些难于想象的事物,使学生理解某些抽象的事物。

(3)本质特征相同或相反的生命现象和规律的比较。如:动物进化原因与植物进化原因;呼吸作用实质与光合作用实质等相比。

第4篇:生命现象的本质特征范文

一、生物比较法教学的作用

初中生物学,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讲述了各种生命现象和规律。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能举一反三、全面系统准确地认识掌握概念,并从各个概念中找出生命活动的规律,将知识融会贯通,这是生物教学中的一个难题。采用比较法教学能较好地解决这一难题。它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具体来说,大致有如下几方面。

1.可使学生在已知概念的基础上,迅速而准确地由此及彼,去认识未知概念,获得新的知识;扩大原有知识的范围,加深原有知识的程度。如讲细菌的营养方式――异养型,先用绿藻的自养方式作对比,引出异养的含义。

2.可使学生牢固地建立起知识的内部联系,把一些零碎的知识组织起来,使之系统化。生物学知识,本来有它固有的联系,但在教材编写时,不得已将它们分割开来,编入不同章节中。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将分散了的系统的知识适时相应地集中起来,阐明复杂多样的生命现象和规律间的关系。如讲动物的进化规律时,把各门动物的神经进行比较,就能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动物之间有着一定的亲缘关系,是按照从简单到复杂的规律进化的。

3.可使学生准确地掌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中学生认识事物时,往往抓不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对那些相近的概念、成双成对、成列成排、前后联系的名词混淆不清,琢磨不定。有比较才能鉴别,一切事物总是相比较而存在的。在教学中采用比较法,突出一方,找出它们的异同,就可避免混淆和张冠李戴。如讲穗状花序时,用总状花序作比较,找出它们之间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就可使学生清楚地掌握这一对概念。

二、生物比较法教学的类型及其运用

中学生物学主要是讲述生命现象的共性和个性,都是科学家们经过反复比较,从理论上概括总结出来的。生命现象之间有着本质的内在联系,纵横交错,网络复杂。生命现象的多样性决定了比较法的多样性。一般的比较法有类比、列比、历比、寡众比和综合比。

1.类比。就是根据生命现象和规律的系统性,进行类型或类别比较的方法。根据被对比各点的相似性和差异性、类比法又分为类型比较法和类别比较法。前者是把同类的各个生命现象和规律进行比较,找出共同性和相似性,进行归纳教学的方法。如学生已学过了地上茎的知识,在讲授地下茎时,将其特点分别与地上茎特点作相应比较,或者让学生把两个实物对比分析,这样可使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自学似地获得新的知识,建立起同类的概念。后者是把不同类的生命现象和规律进行比较,找出特殊性和差异性,进行分类的教学方法。如绿藻和蓝藻的比较,鲸和鱼的比较,可使学生在原有一类知识的基础上,获得另一类新的知识,扩大原有知识的范围。类型比较法和类别比较法关系密切,常相互配合,同时运用。求大同,归一类;找出特点,分门别类。使学生清楚地看到对比各方既是具有共同特征的一大类,又是具有不同特点的二类或多类(小类)。

2.列比。列比就是把相对独立的互为并列的几个生命现象进行比较的方法。如:绿色开花植物的各种根(或茎,或叶,或花,或果实)的比较;昆虫纲各目动物口器的比较;等等。可使学生从中清楚地认识到繁多的生物器官与其功能和环境条件相适应。

3.历比。历比就是从时间上和空间上,将某一生命现象发生发展历程分阶段进行比较的方法。如将高等植物各类的根(或茎、叶),按进化程序比较,可帮助学生具体生动地认识到:植物的进化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由水生到陆生)的进化历程。又如把鱼纲、两栖纲、爬行纲和哺乳钢的心脏(用挂图或模型更佳)比较,这样,学生就不难看出脊椎动物心脏的分隔变化,即由一心房一心室到二心房一心室至二心房二心室。有力地证明了动物也是遵循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进化历程。

4.寡众比。寡众比就是将同类中的一事物同众事物比较的方法。一般以一事物为圆心,与众事物分别比较,而众事物之间不进行比较。如把茄科与锦葵科、蔷薇科、十字花科的主要特征分别进行比较,强化对茄科主要特征的认识和记忆。在分章节复习时,也可把其中的一种器官(或组织,或系统)同多种器官(或组织,或系统)分别比较。强化其一,巩固其他。

5.综合比。综合比就是把一系列的各个生命现象的诸方面进行比较的方法。一般用在总复习末期,将一本教材(或一编)的内容,分纵类和横行,综合整理,分析精炼,列出一览图表,让学生灵活运用上述各种比较法,掌握个别和整体知识的网络关系,积零为整,融会贯通,使知识系统化。如六大类植物类群的主要特征比较等。

第5篇:生命现象的本质特征范文

【关键词】生物实验;实验课程;初中生;思维拓展

生物实验的过程,每一步都是经过仔细分析考察的,每一个步骤都是思维产生的结果。从实验的准备阶段、实验方案的设计一直到实验报告的完成,都是需要深度思考的过程,学生在学习生物实验课程时能够培养自身的思维能力。

一、生物实验能够提高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求知欲是学生追求知识的根本动力,是学生进行自我提高的坚实基础。如果学生对于一个知识点或者一个问题产生了兴趣,自然就会围绕着这一点搜寻资料,进行验证和思考。但是生物实验的吸引力一般只存在于最初的新鲜感,并没有涉及到深入的层次,学生的兴趣只能持续较短的时间,要想利用生物实验持久的保持魅力,就必须要创造出多元化的情境和诱因。比如教师在教学时可以结合日常生活的生产实际,让学生能够感到熟悉,从而引出实验的课题,明确生物实验的具体意义,通过多样有趣的问题来促进学生进行思考,加大生物实验的乐趣性。这样的措施,能够将学生的短暂注意力转变成中长期的关注。

思维的培养是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的。当学生渴望解决问题的时候,定然会专心努力的进行了解和研究,让自己的思维活跃起来,找出处理问题的方法。有关调查表明,有意识地构建发现问题的情境能够非常有效的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进行活跃的思维运用。教师应当在生物实验课中设置多种活动,比如讨论、假设等方式,用启发性的问题设置来调动学生投入到学习思考中来。

二、帮助学生掌握实验的基本过程

例如探究鱼鳍在鱼游泳运动中的作用。首先让学生思考鱼是依靠什么来进行运动和保持平衡的,各种鱼鳍是否有着不同的作用。其次提出假设,教师要鼓励学生展开各种猜想,不打击学生的积极性。然后设计实验,来验证学生的猜想:首先验证鱼鳍对于鱼有什么作用,通过控制变量法,分别剪去鱼的胸鳍、腹鳍、尾鳍等,放入不同的水缸中,观察鱼的活动情况并记录下来。能够发现剪去背鳍和臀鳍的鱼还能够游动,只是不稳定。剪掉胸鳍的鱼不能够保持平衡。通过具体实验的观察来验证假设,最后通过分析和讨论来确定假设的对错。

通过具体的实验构成,学生能够容易的认清科学研究的基本流程,从提出问题到提出假设,进行实验,最后得出结论。基本上所有的真理实验都是通过这样的模式验证的。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实验前的假设并不是凭空捏造的,而是基于一定知识水平和科学依据的。通过生物实验课程的反复锻炼,能够让学生对于科学的研究过程有着深入的了解,并将这种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方式转化为自身的思维方式。

三、生物实验能训练学生的思维操作技能

思维操作技能包括了分析、综合等环节,人们在进行生物实验时,需要对生命现象的本质进行认识,把握生命现象发展的潜在规律,这一切都建立在对于实验中感性材料的思维操作基础上。生物实验需要对将要研究的事物进行细致的分析,对于生命这样的整体是需要进行有序合理的研究的,绝不能够试图马虎大概的工作。只有将研究对象分解,才能够真正的做到深入研究,发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在思维方式中,就转化成了将思考的对象划分为部分,实现逐个击破,是思维分析的有效手段。要想进行深层次的研究和分析,需要将事物分解成相对独立的个体,同时认清其内在的联系。

综合能力也是影响思维的重要因素,学生要培养思维能力,需要做到能够全面的研究,能够将生命现象的各种体现综合在一起,形成整体的认识,分析和综合能力其实是相互补充,对立统一的关系,对于思维能力的发展有着促进作用。

四、生物实验能够培养学生的逻辑性

逻辑性是思维能力的重要体现,在生物实验的过程中,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得到大量的知识信息,无论是抽象的概念,还是实际的现象,都需要学生进行思维的加工,通过抽象和概括来得到生命现象的本质特征。生物学中的各种基本的概念、总结的规律等都是逻辑推理出来的,是逻辑性的具体体现。生物实验中往往会用到推理方法,比如归纳演绎,让学生通过观察假设思考等过程认识现象,并且能够科学的进行解释,进行实验的推导,都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总之,要在生物实验课程中培养初中生的思维能力,拓展他们的思维空间,教师需要充分的利用生物实验中的潜在有力条件,明确思维引导的方向和目标,坚持对学生的思维训练,将其变成学生的具体能力。

参考文献:

[1]袁聿军.淄博市初中生物新课程实验教学现状调查及对策[D].山东师范大学,2005.

[2]张晓燕.初中生物学实验教学现状解析[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05(3).

[3]丁芳.初中生物实验教学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实践探索[D].东北师范大学,2007.

第6篇:生命现象的本质特征范文

关键词:观察力;生物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2-030-01

培养观察力是教育教学过程的一项重要任务,是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的重要方面。对于基础自然科学,观察力尤为重要。自觉有效的进行观察,掌握良好的观察方法,积累对生命现象的感性认识,是进一步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前提。

一、观察力

观察力是构成智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有组织的直觉能力。观察是学生获得知识、提高认识的有效途径,是发现问题,进行创造性活动的重要条件,是学生实践活动不可缺少的基本能力。

生物学是一门基础自然科学,科学探究是重要的研究方式,著名生理学家巴普洛夫从长期的科学研究中总结出一条重要的经验就是“观察,观察,再观察”,由此可见观察的重要性。初中学生观察能力较小学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但有很大的局限性,缺乏良好的观察习惯和观察方法,观察的精确性、概括性、自觉性都有待提高,尤其是观察有些较复杂的生物现象时,不能看到其内在的联系和本质的特征,需要在教学中逐渐的训练和提高。

二、观察力的培养

1、提高学生的感知觉能力,这是培养观察力的基础

感知是人脑通过感官对刺激物表面特征的反映。教学中尽可能的提供给学生具体的观察对象,让学生能够看得见,摸得着,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去认识观察对象,并借助工具帮助观察。例如 观察蚯蚓的外部形态和蚯蚓的运动,引导学生通过看,观察蚯蚓的体型、躯干、分节,通过触摸感觉体表特点,借助放大镜观察腹面刚毛,通过设计实验观察蚯蚓的运动特点等等。在感知觉的基础上提高观察力。

2、树立观察意识,激发观察兴趣

学生的观察力存在个别差异,有的学生能够主动观察,而有的学生则缺乏观察的意识。例如制作洋葱表皮细胞的临时装片时,很多学生只限于在显微镜下看到了细胞,却没有意识去观察它的结构。观察蚯蚓的运动时,有的学生只是觉得很好玩,仅仅按照步骤将实验做完,却没有意识观察蚯蚓的运动与其结构的关系等,这些都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渗透和指导。比如介绍孟德尔实验时,引导分析孟德尔如何通过观察和实验发现了遗传规律,渗透观察的意识和观察的重要性。

观察兴趣是培养学生观察力的前提,缺乏兴趣的观察是被动的没有灵魂的观察。初中生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教师要充分重视这一点,及时鼓励和引导,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并不断保持和发展。

3、明确观察目标,指导观察方法

观察是认识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首要步骤,目的性是观察力的显著特点。生物世界纷繁复杂,生命现象多种多样,明确每一项观察的具体目标和具体任务才能有的放矢,将观察的注意力集中到最主要的方面,以抓住其本质特征。在教学中发现很多学生不知道如何观察,眉毛胡子一把抓,观察的杂乱无章,缺乏细致性、精确性、概括性。所以对学生进行观察方法的指导是培养观察力的核心内容。

比较是观察中常用到的方法,《生物的特征》一节课中,提供学生熟悉的一些生物与非生物,充分利用课本插图,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找出生物具备的共同特征。《技能训练》中,笔者做了一个简单的实验:将学生分成两个组,第一组——组织学生先制定观察计划,按照由整体到局部,由上到下,由头部到尾部的顺序进行观察,比较它们在形态上的区别,要求设计表格对观察结果进行记录,在汇报中,学生能够有条理的列出观察对象的不同之处。第二组不做指导,由学生自己讨论观察,结果是有的学生能够说出外型上的一些区别,但缺乏条理性和细致性,有的同学则什么也说不上来“反正就是不一样”。

观察之前指导学生明确观察目的和对象,制定观察计划,确定观察步骤,按照由整体到局部,由上到下,由左向右,由外向内等进行顺序观察。指导学生设计记录表格或者记录格式,做详细的观察记录,这样利于观察资料的收集和整理,也能促进观察的细致和准确,同时有助于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

4、通过实物观察、实验观察、图示观察、模型观察等实践活动,发展学生的观察力

观察方法的指导和训练要在实践中锻炼和发展。观察伴随着思维的活动,通过观察与思考,提出并解决问题,将观察到的现象与知识之间建立联系,进而认识到本质特征,这是观察力训练的一个重要方面。

例如,《观察鸡卵的结构》实验中,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之后,组织学生制定观察计划:先观察什么?后观察什么?按照什么顺序观察?所观察到的现象之间有没有联系?结合课本插图,按照一定顺序记录观察结果,记录什么内容?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蛋壳、壳膜具有什么作用?从生物的基本特征考虑,蛋壳是密不透气的吗?怎样观察或证明?卵白和卵黄起什么作用?通过什么方法观察卵黄膜?卵的哪一部分将来发育成雏鸡?与其结构有什么关系?等等。通过学生的思维活动与细致观察达到实验目的。

三、观察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观察力的培养要有一定的知识做基础,知识的学习与技能的培养是同步的。

2、观察结果要如实记录,实事求是。

3、不同的实践活动,指导观察方法的侧重点不同。

4、观察力的训练是循序渐进的,想要通过一次两次的活动就达到目的是不现实的。

参考文献:

第7篇:生命现象的本质特征范文

关键词:初中生物;比较法教学;竞争意识

21世纪是一个复杂多变的新世纪,人们将面临激烈的竞争和挑战。当前的初中生物教育,就正是启蒙和培养学生适应意识的关键时期。我在近几年的生物教学中,觉得比较法教学在生物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在生物学教学中对学生现代意识的培养

为了让我们的初中学生在未来21世纪的大风大浪中有所作为,就应该从现在培养他们适应新环境的意识和能力。当前的素质教育,就正是启蒙和培养他们适应现代意识的最佳时期。

(一)渗透竞争意识的启蒙教育

竞争,优胜劣汰,这是生物界生物生存发展和进化的规律之一,当然也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一种客观法则。在生命科学中,这是一个古老而传统的理论。但在我国当今社会转型中,却已成为一种较为流行的现代观念。在中学生物学中,涉及竞争的生命现象、知识和理论,却屡见不鲜,为学生竞争意识的启蒙教育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情境。

(二)利用一系列生物学实例启蒙学生的整体思想

生物学科中体现整体思想的科学实例是很多的。例如:一个细胞可以看作一个整体,细胞有细胞整体层次上的结构和功能,又有各组成部分及各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彼此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一个生物体也可看成是一个整体。一个种群、一个群落、一个生态系统都可以看成一个整体或一个系统。

(三)渗透适应意识的启蒙教育

整体观念实质是一种系统观念。人们在考察某一事物时,要恼体(大系统)出发,注意在整体综合的控制下进行局部分析,从整体到部分,从大系统到子系统。然后通过局部的逐级综合达到总体综合,又从部分回到整体,这种宏观和微观的综合,从整体和部分的不同层次上,从整体及部分的结构、功能及彼此联系上,去考察事物的观念可理解为整体观念。启蒙和培养学生从整体系统的观念去考察事物,很有必要。

二、初中生物比较法教学探索

生物比较法教学,是指按照事物对立统一规律和人的认识规律,将复杂多样的生命现象和本质,进行分析鉴别和综合比较的教学方法。比较法是研究生物学的重要方法,也是生物教学的重要方法,是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力、开发学生智力的重要手段。采用比较法教学能较好地解决这一难题。它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具体来说,大致有如下几方面。

可使学生在已知概念的基础上,迅速而准确地由此及彼,去认识未知概念,获得新的知识;扩大原有知识的范围,加深原有知识的程度。如讲细菌的营养方式DD异养型,先用绿藻的自养方式作对比,引出异养的含义。

可使学生牢固地建立起知识的内部联系,把一些零碎的知识组织起来,使之系统化。生物学知识,本来有它固有的联系,但在教材编写时,不得已将它们分割开来,编入不同章节中。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将分散了的系统的知识适时相地集中起来,阐明复杂多样的生命现象和规律间的关系。如讲动物的进化规律时,把各门动物的神经进行比较,就能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动物之间有着一定的亲缘关系,是按照从简单到复杂的规律进化的。

可使学生准确地掌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中学生认识事物时,往往抓不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对那些相近的概念、成双成对、成列成排、前后联系的名词混淆不清,琢磨不定。有比较才能鉴别,一切事物总是相比较而存在的。在教学中采用比较法,突出一方,找出它们的异同,就可避免混淆和张冠李戴。如讲穗状花序时,用总状花序作比较,找出它们之间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就可使学生清楚地掌握这一对概念。

比较法能起到或加强直观作用。比较法能使抽象微细的生命现象和规律具体形象化,我们也称之为“对比直观”。如借用学生们所熟知的一般事物,比喻生命现象或规律,如说草履虫像草鞋,大草履虫有一个透明略呈肾形的大核,等等。这样,使学生对微细抽象的生命现象,有一个直观形象。比较法还能加强直观作用。如将蜥蜴的肺结构图同青蛙的肺结构图比较,能使学生具体深刻地看到蜥蜴肺泡数目增多,深切地认识到蜥蜴肺的呼吸作用能够满足整个身体对氧气的需要,因此适于陆地上的生活。而青蛙还需要皮肤辅助呼吸,仍然离不开潮湿的环境。

比较法是培养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方法。比较法是一切理解和一切思维的基石,即比较是一切逻辑思维的方法。任何事物的特点必须在相互比较中才能充分地显示出来。因此,采用比较法,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比如: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学生必须用比较法,从逻辑上找出对比之项:作用场所、作用条件、反应物、生成物、能量转化等等,然后分析出对立面和统一面,得出答案。并从中看出二者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

第8篇:生命现象的本质特征范文

    一、生物学实验教学有利于价值观和情感态度的培养

    1.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爱护环境的情感

    生物实验教学不仅是对学生进行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教育,同时也是对学生积极的情感因素、积极的实验态度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对学生进行公德教育有利于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将来承担起社会发展的重任打下坚实的基础。我校地处乡镇,可以结合实际组织学生开展《调查校园、社区或农田的生物种类》的实验,进行调查前,教师先组织学生讨论:今天同学们出外调查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当有的同学讨论到不要乱摘花草和不伤害小动物时,教师因势利导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爱护环境,人人有责。当你调查过程中遇到你喜爱的花草时千万不要乱采乱摘,遇到自己喜欢的小动物时也不要随意捕捉它们,因为它们是我们生活环境中的一部分。我们应该保护自己身边美好的环境,让大家共同来分享。精心的组织和课前教育才会收到良好的实验教学效果。

    2.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相互协作的精神

    实验课教学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构建了自主、合作、探究为特征的现代学习方式。实验中的探究性实验有很多,它们都非常注重学生间交流与合作。通过合作可以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通过合作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如《探究: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这个实验,课前教师将全班同学分为若干个小组,由组长带领大家制定本组的实验计划,包括:共同确定测量的时间、地点,各组员间怎样进行分工与合作,得到数据后又怎样处理,等等。实验结束后,教师让各小组选一名组员发言,公布本小组的实验结果。看看哪一小组的结论更全面更深刻。通过这些实验活动既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交流能力,实现经验共享,又可以培养学生相互协作的精神。

    3.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细节决定成败”,对于科学实验更是如此。这就要求广大教师在实验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细心谨慎的学习态度和细致人微的学习方法。如《练习使用显微镜》这个实验,学生初次使用显微镜时,往往急于想观察到显微镜下的微观世界,经常出现不注意把玻片标本压碎的现象。教师要时刻提醒学生操作的规范性,加强显微镜的规范操作性,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4.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通过生物课的实验教学,向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不仅可以使学生深入理解生物的特征和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等基本知识,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和认识问题,还可以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如《观察种子的结构》这个实验,教师先让学生观察种子的不同点,再引导学生观察它们的相同点,进一步总结出各种种子的共同结构。用这些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教育学生,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生物现象的客观认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5.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

    生物学实验有的时间较短,实验效果立竿见影;有的时间较长,实验结果需要七八天才能出来。这就需要学生具有细心、耐心和恒心等品质。如《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这个实验,它的观察时间在一天以上,需要学生时时去观察、去记录;如果实验的变量控制不好还会有实验结果推迟好几天的可能。这就需要教师通过不间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来保持他们实验兴趣的持久性,逐步使他们养成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

    二、生物学实验教学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生物实验的过程,从实验的准备阶段、实验方案的设计到实验报告的完成,都是需要进行深度思考的过程,学生在学习生物实验课程时能够培养自身的思维能力。

    1.生物实验能够提高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求知欲是学生追求知识的根本动力,是学生进行自我提高的坚实基础。如果学生对于一个知识点或者一个问题产生了兴趣,自然就会围绕着这一点搜寻资料,进行验证和思考。但是生物实验的吸引力一般只存在于最初的新鲜感,并没有涉及到深入的层次,学生的兴趣只能持续较短的时间,要想利用生物实验持久的保持魅力,就必须要创造出多元化的情境和诱因。比如教师在教学时可以结合日常生活的生产实际,让学生能够感到熟悉,从而引出实验的课题,明确生物实验的具体意义,通过多样有趣的问题来促进学生进行思考,加大生物实验的乐趣性。这样的措施能够将学生的短暂注意力转变成中长期的关注。

    思维的培养是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的。当学生渴望解决问题的时候,定然会专心努力的进行了解和研究,让自己的思维活跃起来,找出处理问题的方法。有关调查表明,有意识地构建发现问题的情境能够非常有效的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进行活跃的思维运用。教师应当在生物实验课中设置多种活动,比如讨论、假设等方式,用启发性的问题设置来调动学生投入到学习思考中来。

    2.生物实验能训练学生的思维操作技能

    思维操作技能包括了分析、综合等环节,人们在进行生物实验时,需要对生命现象的本质进行认识,把握生命现象发展的潜在规律,这一切都建立在对于实验中感性材料的思维操作基础上。生物实验需要对将要研究的事物进行细致的分析,对于生命这样的整体是需要进行有序合理的研究的,绝不能够试图马虎大概的工作。只有将研究对象分解,才能够真正的做到深入研究,发现事物的本质特征。

    综合能力也是影响思维的重要因素,学生要培养思维能力,需要做到能够全面的研究,能够将生命现象的各种体现综合在一起,形成整体的认识,分析和综合能力其实是相互补充,对立统一的关系,对于思维能力的发展有着促进作用。

第9篇:生命现象的本质特征范文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模型制作;意义和实例

《课程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生物学科与实践是有着紧密联系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注意运用模型方法进行教学,帮助学生制作数学模型、实物模型、物理模型等,引导学生在制作模型的过程中进行实践证明,巩固已学知识,探索未学知识。高中生物教材的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增加了丰富的模型,通过这些模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能在一种轻松的环境下学习,而且模型也能够有效地加深生物学知识在学生心中的印象,许多抽象的问题变得直观而形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学会制作正确的生物模型,这对于增加学生的学习乐趣,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帮助学生树立系统的生物学知识框架,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在高中的生物教学中,学生经常反映“生物课知识的学习不像其他科目那样系统,知识较为零散”。所以,如何系统地、全面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是高中生物教学的一大课题。实际上,模型制作恰能很好地实现上述目标。模型制作是教材中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是一种通过研究模型来揭示原型的形态、特征和本质的方法;是逻辑方法的一种特有形式。

1.正确理解生物教学模型的内涵

正确理解生物教学模型的内涵是在教学实践中运用模型构建教学方式的前提和基础。通常,生物教学模型可以划分为数学模型、概念模型及物理模型三类[2],其中数学模型法指的是以符号、公式等数学语言来表征生物学的知识、现象,如“J”型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Nt=Noλt;概念模型是指以文字表达来抽象概括出事物本质特征的模型,如对真核细胞结构共同特征的文字描述;物理模型指的是依照类似原理,将真实事物依照一定比例缩小或者放大成为模型,其状态变量与原事物保持一致,但是能够通过其模拟该事物的性质和功能,更加形象地来解释认识对象,如真核细胞三维结构模型。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上述三种模型已经开始应用到高中生物教学中。

2.正确理解生物模型制作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意义

2.1通过生物模型的制作,能使生物教学中的研究对象直观化、简约化,利于学生理解,便于学生研究,又促使新问题的生成,帮助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从而能更有效地把知识与能力相结合。通过模型制作来展示学生的作品,让学生自己讲解制作的思路和方法,使学生感受到成就感,从而激发学生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兴趣,最终达到让学生快乐的学习生物知识的目的。当学生一次次感受到借助学具解决问题的快乐时,新的挑战就会更有兴趣和信心。

2.2通过对生物模型的制作来揭示原型的形态、特征和本质,促进学生逻辑思维的发展,使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生物模型的制作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得到转变,也能促进学生主动地借助模型解决问题,拓展思路,提高动手操作能力,锻炼逻辑思维能力。

2.3通过对生物模型的制作,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也能使高中生物探究性实验得到落实解决,使生物模型在高中生物课堂中真正服务于教学。模型可使研究对象直观化、简约化,使之便于研究;又可以简略地描述研究成果,使之便于理解和传播;还可以用于计算、推导,延伸观察和实验结论等。无论是制作何种模型,都离不开慎密的思维和科学探究精神。现在有一种新的说法,“授人与鱼,不如授人与渔”。生物模型的制作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给学生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每个人都有创新精神,激发是需要技巧的,这需要教师的鼓励与引导,需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简及繁,由易及难,只要学生动手实践,应予以肯定及鼓励,想方设法给以帮助,要做到真真正正的为课堂教学服务,为学生的长足发展服务,落实新课改的教学理念。

3.动手制作生物模型,领悟和运用制作模型的方法

在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中都有练习对各种模型的构建,为学生制作生物模型提供一定的指导,由学生动手动脑制作生物模型,能力目标是让学生领悟和运用制作生物模型的方法。例如第三章“制作真核细胞模型”,教材中描述的是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观察到的微细结构,因而学生缺乏感性认识。因此,学生亲身体验模拟制作“细胞”的立体结构模型有助于再现有的实验条件下让细胞变“微观”为“宏观”,而更好地构建他们完整的知识体系。

3.1细胞结构模型的制作实例[3]

我们制作的细胞结构模型是属于物理模型,是对原型的模仿和抽象。现以植物细胞为例,体验模型制作的过程:

(1)分组进行讨论,植物细胞的结构主要包括哪些,设计制作模型方案。

方案:植物细胞主要结构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其中细胞质中含各种细胞器,主要有线粒体、叶绿体、液泡、内质网、高尔基体、核糖体、中心体、溶酶体等。

(2)寻找和选择材料:泡沫塑料、木板、纸板、橡皮泥、线绳、布、塑料袋、细铁丝、大头针等。

(3)小组讨论制作模型规格(大小,展示的是全部还是局部,平面图还是立体图等)、模型包含的结构等。

(4)讨论材料使用。各种细胞结构用何种材料,细胞结构如何制作,细胞结构之间如何连接等都需讨沦、细化。真实的细胞颜色并不鲜艳,但是可以用不同的颜色区分不同的细胞结构,使细胞的各部分结构特点更加突出,便于观察。

(5)学生以小组形式合作完成真核细胞的模型制作,并交流成果,作出评价。

(6)成果:学生做的模型有:①用橡皮泥、乒乓球、塑料泡沫,甚至是苹果、萝卜、南瓜等这些身边常见物品为材料,将生物内部的微观世界生动地展现在人们面前;②用硬纸壳作“细胞壁”,塑料薄膜紧贴其上当作“细胞膜”,用琼脂制作透明的“细胞质基质”,用中药小药丸作核糖体散放在其内,非常形象自一观,也利于保存和收藏等。

在整个制作过程中,学生讨论分析,分工合作,气氛热烈。通过模型制作实践活动,进一步探究细胞的结构及功能,使学生由理性认识转向感性认识,更容易把握细胞结构的完整性以及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而且通过分组活动,小组各成员能分工合作,积极思维,互帮互动,相互促进和提高。

3.2主动构建模型,解决有关生物问题

模型制作就是抓住原型的本质特征,把复杂的原型客体加以简化和纯化,并对抽象的假设或命题进行逻辑转换,以制作一个能反映原型本质联系的模型。教师除了引导学生学会运用熟悉的模型去授课,还应该帮助学生根据课本知识主动制作模型。例如在高中生物教材中蛋白质分子结构和功能的教学是新课标必修模块一中的重中之重,是帮助学生初步了解结构和功能相统一思想的最佳切入点,在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各种模型,让学生充分的理解蛋白质基本组成单位—氨基酸的分子结构,从而扩展到整个蛋白质的分子结构乃至蛋白质的功能。

学生学起来比较困难的内容首先是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氨基酸的分子结构,在此可以多花时间,以便学生能很好的理解两个氨基酸是怎样通过脱水缩合反应成二肽的过程,并且可以用到儿童玩具—百变插珠,用一根棒将两个珠子串起来表示二肽,用两根棒将三个珠子串起来表示三肽,以此类推,其中,珠子代表氨基酸数,棒代表脱去水分子数(即形成肽键数),再此穿插多肽的形成及多肽的链状结构,并可总结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肽链时,氨基酸数,肽链数和脱去水分子数的关系式。最后氨基酸如何构成蛋白质,为什么蛋白质分子结构具有多样性……渐渐意识到这些小小的基本单位可能会对复杂的蛋白质结构形成巨大的影响。

学生简单直观的理解了,抽象的教学难点也化解了,这一抽象难懂的内容很容易被学生掌握,学生也乐于接受这样主动,和谐的课堂教学,教学效果也很好。

总之,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因此用模型来描述生命现象,有助于学生从总体上去认识生命的原貌,把握生命的本质特征。通过教学中生物模型的制作来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分析与解题生物问题的创新能力,改变传统课堂教学方式,重视学生的知识建构过程,及新知识的生成过程。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我希望以模型的制作来构建课堂教学,从多维度、多层次地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也能在摸索的过程中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提升课堂的教学效率。

主要参考文献

[1]魏宏.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巧用模型构建[Q].教育教学论坛,2010(22):7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