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文化产业管理现状范文

文化产业管理现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文化产业管理现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文化产业管理现状

第1篇:文化产业管理现状范文

【关键词】文化产业 现状 问题 对策

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社会财富逐步增加、经济不断提高,人们生活发生重大改变。目前产业和文化相结合让传统产业焕发出无限的生机,满足人们各个层次的精神需求。现在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改变原有的经济结构,提高GDP水平,对经济快速发展起到推动的作用。在新趋势、新环境下,各国的专家和学者都认为文化产业会成为新世纪经济一体化中的新生力量和朝阳产业。文化产业的强弱对发展经济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一、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现在我国的文化产业正处于发展的黄金时期,文化产业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党的十将建设文化体制、发展文化产业纳入国家战略,文化产业园和文化产业基地的发展,为其在学术界和企业界提供深入交流的平台。对文化产业的发展予以重视,将中华文化介绍给世界各地,让我国的艺术经典和文化经典走出国门,让五千年的文化哲学、人文道德、文化精髓感受时展的气息。

未来是我国文化产业和文化消费快速发展的阶段,了解和把握时代脉搏,分析国内、国际文化产业的市场环境,提高企业竞争力,文化将起到更加关键的作用。现在我国文化产业已经提高地区间的合作性,提高市场的开放程度,并显示出明显的优势,但是在发展过程中暴露出一些问题,需要对其进行分析,并寻找到改革和创新的策略,为文化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动力。

二、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第一、产业意识不强。部分文化部门缺少文化产业的概念,没有详细研究过文化产业的规律、特点、地位、性质,没有文化产业发展的清晰思路,很多文化领域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更没有进行规模化发展。

第二、缺乏完善的文化管理机制和体制。文化管理体制没有理顺,导致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没有分离。和经济体制改革相比较,改革文化体制的进程比较缓慢,尤其是艺术团体结构老化、布局分散、总量过多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妥善解决。虽然报业、出版、广电等传媒在国家政策的保护下得到快速发展,但是在国际、国内市场激烈竞争的环境中,一些文化单位的困境会更加明显。

第三、文化产业总量少、规模小,没有形成完善的产业链。在国内和国际竞争的环境下,我国文化产业的档次和规模不断提高,但总量、规模和发达国家相比,具有较大差距,没有形成产业群体和产业链条,缺少影响力强的文化产品和产业集团,经营规模和竞争力较差。

第四、科学和人才的不足对发展文化产业具有影响。我国文化产品还以传统技术工艺为主体,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较差的问题比较严重,先进技术和高新技术的引进率较小,即使引进也没有完全发挥出作用,造成产品质量差、科技含量低、经济效益少的问题,影响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三、文化产业发展的创新对策

(一)改革文化体制

将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作为大力发展的战略,以群众实际的文化需要为出发点,在新形式、新时期下文化企业要具有多种形式的所有制,以多样化的产品来源、产业流通方式、产品需求促进健康文化和先进文化的发展。对文化产业发展中的“管与办”要严格区分开来,将政文分开、政企分开,构建起科学的管理机制。

(二)优化产业环境和资源配置,提高产业实力

文化产业的相关政策不但要符合国际要求,还要适应我国国情。研究并制定出文化产业的政策,运用税收、信贷等方式,引进和调动各种资金参与到文化产业中,形成多形式、多渠道的文化产业机制。在市场化运作的前提下研究提高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机制和新途径。建立发展基金,在文化产业中引入股份制,充公利用无形资产,建立起有效的评价体系,提高产业的整体实力。

(三)扩展投资和融资渠道,使投入机制更加多元化

在政策范围内吸收社会资本和境外资金。可以运用支持其他企业建立文化项目,吸引文化企业和社会力量共同经营管理的方法,逐渐形成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多元化投资等格局,并形成境外资本、民间资本、国有资本共同投入的所有制格局。

(四)整合多种资源,建立文化品牌

目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速度较慢,和文化产业分散、规模小有直接关系,部分国有文化单位没有成为自主创新、自负盈亏、自主经营的市场主体,文化产业缺少创新力。所以要进行规模化经营,在广电集团、出版集团、报业集团的基础上,建立出版物流、体育竞技、出版印刷、影视产业等基地,建立文化品牌。另外人才是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力量。要完善职工激励机制,培养和吸引创新型、复合型、开拓型人才成为文化产业的工作者。推进文化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四、结束语

发展文化产业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而我国文化产业还是发展的起步阶段,受体制问题的束缚和制约。我们要以市场为发展基础、以政策为发展导向,将市场逐步注入文化产业,根据各地文化资源和经济发展不均衡的特点,建立具有弹性的文化产业管理方案。在改革文化体制、合理资源配置、增加融资方式、建立文化产业集团等方面推动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马秀丽;陈艳丽.秦皇岛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2,(S3).

第2篇:文化产业管理现状范文

[关键词]文化创意;人才队伍;内蒙古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04.087

[中图分类号]C962;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04-0-02

因为创意自身价值的无限化,文化创意产业现已发展成为一个地区综合竞争力大小的重要发展因素之一,它是在全球化的消费社会大形势下涌现出来的又一朝阳产业。作为祖国西部大开发之一的,其地理位置优越、幅员辽阔、地广人稀、历史悠久、富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战略性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当前实现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新兴产业的重要方向,从而进一步提升地区综合竞争力。文化产业创新创意是文化创意产业创新的重要保障,因此,人才的创新能力决定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质量,而人才队伍的建设决定着文化产业创意发展的价值与可持续性。因此,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离不开创意人才,创意企业更需要人才的支撑。

1 内蒙古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及人才队伍建设现状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对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升级、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内蒙古在建设文化大区战略的持续推动下,文化产业进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并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进一步推动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还需不断创新发展思路,尤其要在人才队伍建设上,需要大批的文化创意人才的支撑。“十二五规划”中提出,深入实施人才兴文战略,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思想。内蒙古文化创意产业整体发展水平呈上升趋势,但是随之也出现了高技能人才短缺,特别是在创意设计、经营管理综合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机制及民族特色产业经营管理、规划设计方面的人才,不能满足文化产业大发展的需求。

1.1 内蒙古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1.1.1 文化产业规模扩大,效益逐步显现

据2015年统计,文化产业规模持续扩大,经营性文化企业规模日益壮大,单位数不断增多。2014年共有文化及相关产业单位59 516个。相关从业人员23.19万人。2014年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346亿元。对第三产业的贡献率达到8.3%,拉动第三产业增长0.6%,实现营业收入641.7亿元,在全国仅略高于新疆和甘肃。

1.1.2 产业结构不合理,创意产业刚刚起步

内蒙古文化产业主要集中在文化服务业,其占到50%以上。其中广告业增加值总量位居第一。依次为广告、有线广播电视传输服务、其他电信(增值)服务、建筑设计服务等。地域性、民族性特色文化产业仅停留在简单经营,没能更好的设计、规划,通过创意实现更大增值。产业结构类同,且中小企业介入没有发展力。以旅游业为例,在草原文化旅游经营中,没能充分挖掘民族文化、历史文化等价值,更没有很好地结合现代高科技、网络技术及现代艺术。三十年前“吃肉、喝酒”,三十年后“喝酒、吃肉”,草原旅游形态没有根本性的改变。

1.2 内蒙古人才总体现状

2015年底,全区人才资源总量达到240万人左右,其中,党政人才(含参公单位)20.6万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38万人;专业技术人才96万人(高级职称人员23万人,占24%);高技能人才56万人;农村牧区实用人才20万人;社会工作人才8万人;高层次创新创业型人才近万人(主要是国家和自治区级人才选拔培养项目人选,如草原英才工程人选);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人才18万人;在人才总体数量不高、高层次人才缺少、人才结构不合理的局势下,文化产业人才更是短缺。内蒙古文化产业和旅游业人才仅3万人,与内蒙古经济总量和当前转型需要的发展极不相称。

以2014年自治区电影集团、新华发行集团、出版集团、广电网络集团四大直属文化企业集团为例,有在职员工7 246人。

从知识结构看,研究生学历占2.7%,本科学历占30.2%,专科及以下学历的占67%,高学历人才比例偏低。

从专业结构来看,取得高、中、初级职称的占29.3%,未取得职称的占26.3%,R等瞬哦游槎倘薄H瞬胖饕集中在经营管理、文化创意策划、文化市场营销、专业技术领域。

各地因产业类型的差异有所不同,随着现代传媒、文化创意、网络信息服务等文化产业的兴起,人才短缺问题将更突出,阻碍了文化产业的发展。

2 文化创意人才队伍建设问题分析

弗罗里达经过长时期研究和考察各国文化产业后,认为文化产业人才集聚有三个条件:一是政府必须给予高度重视,建立起适合文化企业成长的科研和经济体系,保证科研经费持续续增长,同时要有规模性文化产业金融投资体系;二是社会服务成熟,社会生产高效,消费群体稳定;三是有利于创意产生的社会环境、文化土壤和区位优势。在内蒙古,由于文化企业成长环境亟待优化,社会生产和服务不到位,文化体制改革成效不够突出,文化创意和科技创新环境不够优越,所以其文化产业引进人才能力不强、人才集聚缓慢。

2.1 对文化产业发展认识不足

长期依靠资源能源保持高速发展,甚至在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期,依然依靠资源能源维持发展速度和基数,对文化产业在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认识不足。2013年以来,内蒙古加大了对文化产业的专项资金扶持力度,计划以每年3亿元以上的财政拨付,扶持新兴优势产业和重大特色文化产业项目,推进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打造民族文化产品品牌。启动了包括6个大类、数百个子项目的民族文化建设研究工程。这些工程都为内蒙古文化产业的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了科研平台。可是总体投资数目量非常小,还不到文化产业效益值的1%,因此,富有规模性、地域性的创意产业并没有实现预期。2015年扶持、支持的特色文化项目基本还是传统的服务业,与文化创意差距甚远,更没有对人才引进提出很好的措施。

2.2 有关文化产业人才指向性不强

在《关于实施“人才强区工程”的意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文件指导下,相继出台了《“草原英才”工程实施方案》《“草原英才”工程若干政策规定(试行)》《关于加强县域人才队伍建设的指导意见》《人才强区工程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创新人才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并搭建了特色产业高端人才聚集平台、呼包鄂“草原硅谷”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平台、京蒙人才交流合作平台,推进了系列培养工程,“111”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工程持续开展、“511”人才培养工程深入开展、新世纪“321”人才工程推等。但是,在各自工程和政策中各有侧重点,对文化产业人才并没有给予相应重视。仅制定了《全区宣传思想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实施方案》,提出了党政管理、社科理论、新闻宣传、出版传媒、文化艺术、文化产业、新媒体新业态、基层和少数民族等人才队伍的建设目标、任务和责任单位,没有把文化产业人才加以重视。在扶持的文化产业基地等66个文化产业项目里,重视了产业经营,却没能设计创意和经营管理给以指导及加强。

2.3 文化产业人才引进机制和培养机制不成熟

首先,政府主导力量不到位。政府对文化产业的认知模糊。若不能有效调整经济结构,增加人力资源依赖型经济的比重,其将难以摆脱低水平发展困境,也难以改变文化产业人才匮乏状况。尤其在内蒙古文化产业党委宣传部指导,产业经营的相对独立性与政治的纯粹性有着一定程度的不关联,导致企业积极性不高,中小企业介入能力较弱,更使政府未积极引进人才、企业不去引进或不培养人才。

其次,自我培养能力较弱。尽管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内蒙古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内蒙古财经大学旅游学院、包头师范学院等学校也设立了文化产业及相关专业,如,媒介经营管理、文化旅游、艺术设计、动漫设计及会展策划和管理等,也在7所大学建立了文化产业研究中心等。但是,高校自身课程设计和教学偏离了实践,更多地停留在理论研讨和学习,还难以在短时期培养一批思维敏锐、创造力较强、懂设计又懂经营的文化产业人才。其所培养的人才多数从事传统型、低端服务型和资源依赖型产业的较多,从事创意型、科技型、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很少;不能做到跨专业、复合型、懂经营管理、创意策划、现代科技、市场营销和国际贸易的综合培养。

当前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势头迅猛,的文化创意产业凭借历史、人文与环境优势以及政府的有效扶持得到了较好发展,而随之也出现了高技能人才短缺、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及创意人才质量与民族特色产业需求不匹配等问题。目前,创意产业人才发展已成为限制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问题,不能满足内蒙古文化产业经济发展的需求。

3 结 语

内蒙古要实现文化创意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从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视角出发,充分挖掘文化资源的潜能,打造与产业快速发展相匹配的创意人才队伍。要把内蒙古建设成为国内具有自我文化优势的创意产业强区,就必须具有强化创意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识和举措。

主要参考文献

[1]白杨.我国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管理模式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1.

[2]王光文.论内蒙古文化产业的人才队伍建设[J].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15(3).

[3]于海平,和.内蒙古文化创意人才队伍建设规划与发展思考[J].经营管理者,2014(29).

[4]李茂民.文化创意产业与经济增长模式转变[J].经济研究导刊,2010(6).

[5]李靖靖,冯玉龙,常颖.从增长方式到发展方式转变的思考――基于内蒙古经济发展特点及原因的分析[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8(5).

[6]李世忠.文化创意产业概念探微[J].经济论坛,2008(11).

[7]黄健英,薛晓辉.北方农牧交错带变迁对蒙古族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初探[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

[8]简吉.乌力格尔艺术:草原文化传承中的思考[J].实践:思想理论版,2008(3).

[9]蔺伟,高雪峰.内蒙古和谐文化建设研究[J].实践:思想理论版,2008(3).

第3篇:文化产业管理现状范文

[关键词]韩国文化产业;概念;文献

2000年之后韩国文化在世界迅猛传播,并在2004年就成为世界文化产业第五大国。中国与韩国的文化产业都属于政府推动型,中韩两国虽然国情不同,但同属于东亚文化圈以及近些年韩国文化产业的成功我们也感同身受,研究韩国文化产业的成功经验,对于推动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一、文化产业的概念

文化产业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和特殊的经济形态,影响了人民对文化产业的本质把握,不同国家从不同角度看文化产业有不同的理解。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文化产业的定义如下:文化产业就是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

我国在2012年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中将文化产业定义为:文化及相关产业是指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相关产品的生产活动的集合。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的范围包括:1.以文化为核心内容,为直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而进行的创作、制造、传播、展示等文化产品(包括货物和服务)的生产活动;2.为实现文化产品生产所必需的辅助生产活动;3.作为文化产品实物载体或制作(使用、传播、展示)工具的文化用品的生产活动(包括制造和销售);4.为实现文化产品生产所需专用设备的生产活动(包括制造和销售)。

二、国内研究概述

由于中韩两国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均采取了“政府推动型”战略,政府为产业发展制定发展规划和扶持政策,所以我国学者对韩国文化产业的研究涉及到韩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不同角度、各个方面,我们以政策介绍和政策研究进行归纳概述。

(一)政策介绍型

政策介绍型主要是介绍韩国发展文化产业时所指定的政策、采取的措施和成立的机构。

郑成宏副研究员在《韩国文化产业现状与借鉴》(2002年)一文中介绍了韩国文化产业的现状:韩国自上而下都重视文化产业的开发和经营。首先,韩国政府在政策和财政预算上支持文化产业开发,大量资金的投人,保证了主要文化部门的正常运转。其次,地方政府重视文化产业开发,而且韩国大企业也都热衷于流行文化产业的经营。作者认为韩国不仅在保存传统的民族文化精神方面有所作为,而且在流行文化的产业化方面吸收西方先进的文化投资模式和管理经验,政府和民间投大量资金进行文化市场开发等方面结合得也较成功。

(二)政策研究型

这部分研究主要是针对政策本身进行了深入分析和细致研究。这类研究既有针对中韩发展文化产业的政策进行比较,找出双方差异,为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借鉴。

关于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体制改革不配套,产业结构不够合理,产业链不完整,投融资体制不适应新兴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等。针对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学者结合韩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经验提出了解决方案。

王文华和胡杰群在《韩国发展文化产业的启示》(2008年)一文中认为,当前韩国文化产业取得跨越式发展与韩国政府的战略决策息息相关。积极借鉴韩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经验,中国需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建立健全组织架构。整合优化行政管理资源,建立和完善具有独立性的专业技术研究开发组织,全面启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战略。第二,建立和完善鼓励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及措施,如设立奖励基金机制、扩大跨国生产及合作等,同时设立专门性的发展基金,鼓励文化创作和新的文化创意,大力培植文化企业发展。第三,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许为民教授和曹峰旗博士在《韩国政府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作用与启示》(2008年)一文中认为,韩国政府在其文化产业的飞跃式发展中扮演了关键角色,对我国的重要借鉴价值主要体现在:第一,在政府观念层面上,政府部门应当进一步提高和加强对文化产业重要性的认识;第二,在政府制度机制上,加快文化产业立法工作,改革政府文化管理体制机制;第三,在政府行为上,政府部门应当积极转变职能,建立起适应新形势发展和新环境要求的宏观调控机制,探索新的运作和管理模式。

总之,目前国内关于文化产业的研究涉及方方面面,散见于各类文献、报刊。我国学者对于韩国文化产业发展政策的研究非常详细,可谓面面俱到,为后来者的研究提供了非常详实的材料。

三、结论

纵观已有研究成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关于韩国文化产业的研究持续走热,研究内容呈多元化趋势。但很多学者只是从某个领域或某一角度出发来研究文化产业问题。从整体上看,对韩国文化产业的研究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科学的理论体系。

第二,研究内容不全面,研究人员的学科背景分布不广。从研究人员的学科背景来看,多数集中在社会学、人文学、历史学等文科性质的学科,他们从自身的学科特点出发对文化产业进行了独立的研究,并得出了一些有价值的结论。但是,由于文化产业是文化与经济的融合,研究主题涉及到经济发展的问题,这就需要经济学者参与其中,而经济学者参与研究的成果所占比例很少。

目前,我们对于韩国文化产业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些研究成果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对于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也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只有将相关的学术成果有效的应用到实践中去才能更好地发展文化产业,这对于今后的深入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今后我们的研究必须坚持之前的多角度研究,从不同层面全面地反映文化产业的发展规律,为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参考文献:

[1]骆莉。韩国的文化发展战略与文化产业的发展[J],东南亚研究,2005年3期。

第4篇:文化产业管理现状范文

关键词:文化产业;城市文化产业园区;区位因素

中图分类号:G11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文化部从2004年以来先后命名了三批135个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以及两批4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各级地方政府也依此设立了省级、市级的文化创意产业示范基地、园区或集聚区。我国文化产业的重要发展特征之一是产业集聚发展,而文化产业园区则是产业集聚发展的重要依托和载体。尽管国内文化产业园区在类型、规模和发展模式大相径庭,但文化产业园区的建设确实为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一条重要的途径,对产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文化产业园区的内涵

在我国,与文化产业园区相关的概念有艺术园区,艺术产业园,创意产业园,文化产业园(区)。由于文化产业园区在我国出现较晚,国内学界对文化产业园区的研究也显欠缺,甚至尚无文化产业园概念的相关界定,这也直接导致了各界对文化产业园这一概念认知上的模糊不清。随着文化产业在我国的日益发展和伴随而来的文化产业园建设的逐步升温,文化产业园的规划与研究必然会越来越多,模糊的概念势『必将对以后的研究带来很大的障碍。因此,根据本国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现状并借鉴国外文化产业园区发展趋势,对我国文化产业园区的概念做出清晰的界定已刻不容缓。虽然现阶段在我国文化产业园区发展尚处雏形的形态下对其做出一个准确的定义仍显困难,但园区的基本内涵还是可以框定的。我们可以尝试将文化产业园区的概念界定为:文化产业园区是一系列与文化关联的产业规模集聚的特定地理区域,是一具有鲜明文化形象并对外界产生一定的吸引力的集生产、交易、休闲、居住为一体的多功能园区。

二、文化产业园区的类型

国外对文化产业园区类型的划分试图从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阶段、发展深度、就业动态、重要程度等角度来进行瑚。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可将我国文化产业园区划分为如下三种类型:

1、松散型。艺术家们自发地聚集在某一区域开展各种文化活动,逐渐壮大造成声势,最后发展成为城市的文化亮点,并对所在区域及周边地区产生经济、文化的影响。

2、民间组织管理型。这种类型的特点是政府极少参与,但民间形成了相关的组织进行管理。例如深圳的大芬村等。

3、政府参与型。这种类型是由地方政府和投资商合作投资兴建,它们是按照政府引导、统一规划、市场运作、分期建设、滚动开发的模式运营,这种模式目前正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展开。

三、目前国内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现状:

1、目前,各地将发展文化产业园区作为集群发展的唯一模式,但对集群发展的本质和特点认识不深,产业园区的集聚效应不明显,园区内集聚的文化创意类企业数量少,企业之间的关联度低。从类型来看,我国文化产业园区大多属第一、第二种,第三种类型较少,大多还处于蓝图阶段,这也就决定了目前我国文化产业园区区内各企业问的合作与竞争强度、紧密联系的程度还不够。从园区的运做模式来看,已逐渐由民间自行筹备,内部联系较为松散的状态朝着政府参与投资,并由一定的协会组织来对园区进行管理。由于文化产业园区在我国的出现是最近几年的事,具体如何操作尚没有现成的经验可资借鉴,仍处于边摸索边实践的阶段。另外,我国目前不少产业园区的功能和定位不清晰,重复建设严重,还有就是是跟风现象明显,将文化园区的建设当成短期的“文化地产”抄作,确少长远规划和可持续发展等等。

四、城市文化产业园区的区位因素

1、区域的文化法律因素。只有在完善的政策法规的正确引导,才能确保尚处雏形阶段的我国城市文化产业园区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北京 798艺术园区的艰涩命运就有力的说明了这一点。如果798艺术区存在文化产业规划,已纳入到城市发展计划当中,并与区域规划相协调,也就不会出现今天的尴尬局面。

2、区域文化产业政策因素。区域如能具备文化产业优先发展的意识 ,优厚的文化经济政策,如投资融资政策、财政税收政策等等,以及积极推进文化产业、行业内的产权制度改革创新、文化产业组织的体制创新等方面的一系列激励政策,这将对各种文化产业进驻园区产生强大的吸引力 。

3、区域文化产业技术因素。城市文化产业未来发展的一个明显趋势便是与信息技术的结合。长期以来的技术水平低下是制约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而内容匮乏则是信息产业发展的瓶颈。两者的结合,可实现信息产业和文化产业的双重跨越和共同发展。其结合物——信息文化产业也被认为是与当今世界新的经济形态和技术形态相适应的一种新型文化产业形态,已经引起了世界各国、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信息文化产业作为一个极富发展潜力的文化产业的新兴领域,必将迅速壮大,并成为文化产业中主流产业。因而城市文化产业园区在区位选择时要与科技园区比邻,创造促使文化产业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条件。

4、区域文化产业人才因素。当前我国城市文化产业园面临的一个很大的问题是如何才能更好的运作园区。成功的城市文化产业园,要具有不断运作展览各种艺术活动的能力,因而那些既懂艺术又懂市场的、具有丰富操作经验的活动组织者以及艺术中介者也是目前急需的人才 ,只有这些既懂经济又懂文化的复合型人才,才能真正把产业园做成品牌。

结语:我国的文化产业园区尽管发展很迅猛、政策相对超前、实施很快,但规范理论的研究仍然较为缺乏,实践中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但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城市化问题,经济发展面临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转型,日益昭示着发展城市文化产业在我国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林拓.世界文化产业与城市竞争力[]].与现实,2003,4: 2l-3l,

[2]刘维公.为什么我们需要创意文化园区.HTTP://WWW.at-[8]中国文化艺术产业园现象 “热身” 谈[ED/OL].HTLV://Sotho.cn222567986.shtm1.

[3]798艺术区一看得见的艺术,看不清的未来[ED/OL].gup://WWW.Adonai.net.c/news/Rheydt/art/200409/731.htm1.

[4]李赞,刘毅.大芬模式:中国油画产业基地[ED,0L].HTTP://s~people

[5]ill京建设文化产业园区[ED/0L].HTTP://WWW.china.org.~n/ch,SHEN/newbie/171.HTML.

[6]苗长虹,樊杰,张文忠.中国农村工业发展:一个综合区位分析框架

[7]苗长虹.变革中的西方经济地理学:制度、文化、关系与尺度转向

[8]叶南客.促进文化经济协调发展的新公共政策[]J].改革,2003,l:l05.109.

第5篇:文化产业管理现状范文

【关键词】文化产业;安徽;人力资源管理;激励

文化产业具有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市场需求旺、发展潜力大,进入门槛低,吸纳劳动力能力强等优势,近年来已经成为我国重点扶持的产业之一,特别是2009年7月2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国家将重点推进的文化产业包括: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复制、广告、演艺娱乐、文化会展、数字内容和动漫等。在这一背景下,安徽省抓住历史机遇,大力扶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创造出了一些比较明显的成果。另外从需求方面看,近年来安徽省人均GDP不断增长,到2008年,已经达到2085美元,也为本省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市场基础。2005年以来,安徽文化产业增加值连续四年增幅达30%以上。即便是在遭遇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2008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也达到了260亿元,增幅依然高达30%,远远高于同期GDP增长速度。由此可见,文化产业正逐步成长为安徽省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点。但是与文化产业增速不相匹配的是安徽省文化产业存在专业人才稀缺,管理经验贫乏以及人才流通管理体制不健全等问题。由于人力资源是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人才问题迟早会成为遏制安徽省文化产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只有想办法消除这些不利因素,建立起有利于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成长和流通的制度环境,才能保障安徽省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

1 安徽文化产业人力资源开发现状

1.1 文化产业发展势头迅猛:

安徽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具有发展文化产业的优势资源,徽文化传承历史悠久,安徽地方拥有众多种类的民间戏曲、戏剧艺术形式和数量丰富的民间艺术表演团体,皖南的旅游资源也是举世闻名。此外,在政策支持上,安徽省提出“建设文化强省”的战略目标,将文化产业作为重点扶持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截至2008年底,安徽省已有143家文化单位完成转企改制。2008年徽商大会对外推介227个文化产业项目,投资总额59亿美元,引进资金27.13亿美元。截至2008年12月底,三年的徽商大会文化产业专场签约项目落实率达53.7%。预计2010年,安徽文化产业增加值将达到4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5%左右,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左右,城镇居民人均文化娱乐消费支出占全部消费支出的比重提高到5%以上。2009年8月1日,投资17亿元的安徽新广电中心奠基建成后将拥有3600平方米的演播厅,成为国内最大的电视演播厅。由此可见,安徽文化产业发展速度快,项目多,对文化产业相关的人力资源需求也不断扩大。

1.2 文化产业专业人才供给不足:

目前,安徽文化产业各个层次人才还很匮乏。不仅缺乏具有广泛影响力的高端创意设计人才,也缺乏既了解文化产业内容又善于经营管理的文化企业管理者,而且还缺乏从事文化产业具体生产的低端从业人员。安徽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培养速度和质量远远不能满足产业发展的迫切需求。支撑安徽文化产业发展主要是三类人才供给的不足:

一是文化创意人才不足,文化创意人才就是有能力将抽象的文化、概念、创意转化为实际的产品的人才。包括手工艺、设计、时尚、广告、电影、音乐、表演艺术、出版、软件,以及电视节目制作、广播节目制作等诸多部门的创作型人才。与传统产业人才的培养方式不同,好的创作型人才无法通过规则性的约束,泰勒机械式的管理来产生,而是不仅需要长时间的培养和磨练,更需要创作者本人的灵感和个性发挥。安徽此类创作型人才较为匮乏,例如从2003年文化部实行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以来,安徽省直到2008年才有一部作品《山里的泥鳅》入选;而2006年以来设立的文化部创新奖则一次也没有获得。

二是文化产业专业技术人才不足,文化产业专业技术人才是指满足于文化产业设备操作要求,设备改进创新要求的技术工人和技术专家。例如印刷技术、影视工程技术、摄影摄像技术、软件制作技术、大型游乐场设备操作保养技术等方面,这类技术人才培养对天分和灵感要求相对较低,只要足够时间的培养和正确的教育训练就能够产生。但安徽省开设这些专业的高等学校并不多,也缺乏相应的产业集群地在工作实践中来培养这样的人才。

三是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不足。相对于其他产业,文化产业在管理上一定要适应文化产业自身的特点和运行规律。例如文化产业企业所服务的客户群体主要是大众,企业运营一般需要各种不同层次、不同学历、不同专业的人才组合,所以特别需要懂得如何服务好客户,善于调节企业内部各工种之间关系的管理者。由于安徽省并没有开设相关的管理课程的高校,文化产业起步也比较晚,合格的,特别是优秀的管理人才比较缺乏。

1.3 文化产业缺乏高端人才,人才外流现象严重:

安徽省属于中部内陆省份,经济发展在全国属于中下水平,各行业待遇本来就不如东部沿海地区。再加上目前全国各地都在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特别是东南沿海等发达地区更是如此,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广东等地都是高薪引进,提供各种条件和平台给文化创意人员安家落户。例如杭州为了吸引文化产业人才,不仅重视已成名的文化大家,也重视发展潜力的青年文艺人才,杭州政府采取“一人一策”办法,涉及户籍、编制、职称、住房、子女就学等问题,都有相应的解决之道。一项“青年文艺家发现计划”,将目标定为“经过3年至5年努力”,力求使杭州拥有一批全国著名的作家、艺术家。杭州还一次拿出100多套市中心的住房,分配给宣传文化系统,除西溪湿地附近的西溪文化创意园将建50套“名人名居”景观别墅外,余杭、萧山白马湖等地还有150套房子,专门为国际国内著名作家、艺术家、创意家提供创作、交流、休憩的场所。在这种背景下,安徽的高端文化产业人才外流现象屡见不鲜。

2 安徽文化产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问题

2.1 安徽省的文化产业还没有形成独立的人才自我培养机制和系统:

安徽文化产业人才大部分需要从传统产业转移,缺少体系内的自我造血功能。从学科建设上来看,安徽省虽然拥有众多的高校资源,但是目前还没有一所安徽高校开办文化产业专业,培养专门为文化产业服务的专门人才。文化产业相关学科的建设起步也比较晚,本科层次,除了新闻、中文等老专业外,动漫设计、游戏设计等专业都是近几年才开设,开设院校也比较少。至于表演、主持、剧本创作等专业教育都还停留在专科层次。从企业培养来看,安徽的文化产业企业改制较晚,大型企业不多,实力一般较弱,多采用人才引进的用人方式,缺乏独立培训的能力。总之,安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形势虽然良好,但是用人现状不理想,产业不成熟,人才的吸引力不够,一些人才在流动中存有顾虑。

2.2 文化产业人才流动市场化程度低:目前安徽文化产业人才流动没有专门的市场媒介,没有专门从事文化产业人才服务的机构,人才与企业之间一般通过综合性的人才服务机构进行交流,效率低,针对性差。用人基本上都是采用不定期的招聘,校园招聘或从其他企业挖角的方式。这些方式都不够灵活,比如招聘信息传播范围有限,特别是报名时效有严格限制,不方便随时引进人才,职位产生空缺也不便随时递补。这也造成了很多文化企业的岗位是通过熟人介绍,推荐等非市场化的方式聘用。这种非市场化操作很多时候会带来雇佣关系产生后双方不满意却无法轻易解除合约的不良后果,影响了文化产业企业的正常运作。

2.3 文化产业管理人才数量少,管理模式陈旧:

文化产业企业需要高层次、复合型的经营管理人才。由于很多文化产业产品的优劣具有主观判断性特点,而不能依靠传统的质量控制手段来把握,所以管理人员本身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水准来判断员工的成绩,除此之外还必须具备一般管理的知识和技巧。这种管理人才一般只能从产业内部产生,需要较长时间的培养和自我的成长,所以高水平的管理人才不多。现阶段安徽文化产业企业的管理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一方面,对员工的管理往往是行政等级式的管理,忽视员工创造性,忽视给员工提供一个可供施展其才华的平台;另一方面,忽视研究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心理特点,职业需求以及价值实现需求,在工作环境,管理模式,职位晋升,薪资安排,团队协作等方面未能贴合员工需求,从而未能有效激励员工贡献其最大价值。在这方面,谷歌公司的经验值得学习,作为全球最佳工作环境公司,其充分考虑到员工的各种个性化需求,例如穿拖鞋上班,带宠物上班等在其他公司不可想象的事情在谷歌是家常便饭,因此其员工保持了高昂的斗志和良好的竞争状态,舒适的环境帮助他们想出了许多美妙的创意,这正是文化产业企业运作的一个良好范本。

3 安徽文化产业人力资源管理优化建议

3.1 创新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机制和人才引进机制:安徽省具有良好的人文资源和众多的智力资源和高校资源,在此基础上,应力争在文化产业的人才培养上走在全国的前列,争取在高等学校中尽快开设文化产业学科,提升原本的文化产业相关学科的办学档次,引进优秀的师资力量;同时改进教学教育方法,针对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注重创造创新的特点,有目的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文化企业本身则需要加强和规范从业人员的在岗培训力度,多接纳学生实习,培养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双过关的合格人才。

在人才引进上,要整合社会资源,提供专业化服务,尤其是要引入一些信誉好、服务能力强、市场化程度高的专业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为文化产业的企业服务。人才中介机构要大力开展各类专业培训,针对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需要开发各类专门课程,聘请优秀的讲师开展培训,提升文化人才的能力和素质。加强市场化的人才交流,定期举办特色的文化产业人才招聘会、人才交流会,促进人才在产业中的合理流动。安徽省还应出台一些倾斜政策,吸引外省乃至国际上的优秀创意人才落户安徽,利用安徽优势的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有目的的建立开发一些优质的文化产品交易市场和创作基地吸引外地文化创意工作者来皖创作和交易商品。

3.2 创建适于文化产业特色的工作环境和管理模式: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主要特色在于特别强调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很多文化产品都不是靠机械的日复一日的重复劳动就能产生,而是依赖创作者日积月累的灵感和突发奇想,所以给员工提供一个舒适的工作环境,高度的时间支配自由将有助于文化企业产出更大的收益。从管理模式来看,团队协作型、指导型和任务型的管理模式更加的适合于文化产业企业。由于安徽大量的文化产业企业都是新成立的或是新改制的企业,应采用矩阵式等较为灵活的管理组织模式,强调任务和协作,设立工作完成期限和相应的奖惩措施。建立公平合理的绩效管理,发挥绩效管理在薪酬、晋升中的积极作用。为员工设计适合其个人特点的职业生涯规划,提供辅助方案,让员工看到个人在组织中的发展方向和前途。

3.3 创新文化产业人力资源激励机制:在文化产业人力资源管理中,采取激励方式是管理的重要方式和手段,只有激励才能激发人的创造热情和能力。激励中最主要的是薪酬激励,因此要构建符合文化产业特点的灵活的薪酬机制。根据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的激励保健理论,企业的薪酬设计不仅要培养员工对组织的满足感和忠诚度;还应该创造出激励员工奋斗的效果,比如适当利用股权等长期激励措施。除了薪酬之外,鼓励有能力,有愿望的员工参与企业管理也是另一个激励的重要因素,这样可以使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大大增强。除此之外,还可以配合使用情感激励、群体激励等方式。企业可以采用定期举办各种联欢会、文体活动、给员工提供心理咨询,设立领导定期谈心制度等方式关心员工的个人生活,以感情为纽带来增强企业对于员工的吸引力。提倡透明、公开、民主、平等的办公气氛,也会进一步激励员工专注于事业和工作。

3.4 政府建立相关机构加强文化产业的人力资源服务:面对当前文化产业发展中所出现的一系列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问题,政府可以成立针对性部门或工作组,致力于建立市场化的人才流动平台和社会化人力资源服务体系,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建立适应文化产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和机制。借助于研究机构,定期调研本省文化产业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组织开展各种形式、各个层面的文化产业资源管理专业研讨会和论坛,通过对当前的热点和难点问题的讨论和交流,促进先进管理理念和手段的应用,从管理意识和管理手段上提升文化产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整体水平。积极推进和组织开展国内和跨国的文化产业人力资源信息交流,为文化产业企业提供更广阔的人力资源选择范围。

参考文献

[1] 2008年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9-02-18

[2] 汪茂泰,丁翠婷.安徽省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12):88-89

[3] 吴兴人.广吸人才,增强文化产业“软实力”[N].中国文化报,2009 -01-19

[4] 佚名.慧博研究.北京[J].2006.12:29-34

第6篇:文化产业管理现状范文

[关键词]文化产业; 出口略战; 比较分析。

一、中日文化产业及文化产品出口现状。

( 一) 中国文化产业及文化产品出口现状。

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迅速。截至 2010 年文化部门主管的文化产业单位已经达到 20 多万个,娱乐行业、音像行业以及文化艺术行业等年纳税 20 多亿元,创收 100 多亿元,加上媒体、出版、培训和文化旅游等产业市场规模达 1000 多亿元,为文化产业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9 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 8400 亿元,同比增长 10%,约占 GDP 比重 2. 5%;2010 年文化产业增加值为 11052 亿元,同比增长 18% ,约占 GDP 比重 2. 75%; 2011 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达13479 亿元,2012 年有望达 16000 亿元,维持 18% ~ 20%的年均增速,预计未来五年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黄金阶段。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国际化发展步伐不断加快,扩大了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2000—2009 年中国文化影响力从世界排名第十位上升至第七位,中国的软实力名列全球第三。但是我国电影和音像以及图书版权等文化产品的出口仍然小于进口,文化贸易处于逆差状态,详见表 1 和表 2。

( 二) 日本文化产业及文化产品出口现状。

日本文化产业主要包括文化艺术业、信息传播业、休闲娱乐业以及旅游观光业,其中漫画和动画的制作是最成功、最具代表性的。动漫产业每年为日本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已经占日本 GDP 超过 10%,成为日本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与此同时,日本动漫产业也具有广泛的国际影响力,并以超过 90 亿美元的年营业额成为世界第一动漫大国。2002—2009 年日本动漫贸易出口额逐年增加,为日本缩小贸易逆差发挥了重要作用。2002年日本动漫贸易出口额 17. 41 亿美元,进口额 14. 7 亿美元; 到 2007 年,日本的动漫贸易出口额增至 32. 9 亿美元,进口额增至 30. 82 亿美元,进、出口额都几乎翻了一番。2010 年动漫产品出口额占到日本出口总额的 10%( 参见表 3) 。目前,全球播放的动漫作品中有 60% 以上来自日本,在欧洲则高达 80% 以上。日本的戏剧、文艺演出、电影、美术展览等也已具有一定影响力,日本每年观看戏剧的观众约为 1130 万人次,市场规模为 1230 亿日元; 音乐会和演唱会的观众约为 2210 万人次,市场规模为 1890 亿日元; 观看其他演出的观众约为 590 万人次,市场规模为 280 亿日元。此外,旅游业也已成为日本文化产业的重要支柱产业。2001 年到日本旅游的海外游客创下了 529 万人次的历史最高记录,而到本国旅游的日本人更是数以亿人次计。

二、中日文化产业出口战略的比较分析。

( 一) 中国文化产业出口战略。

1. 国家文化产业政策及规划。

2000 年 10 月,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加强文化市场建设和管理,推动有关文化产业发展”的内容,并被正式纳入“十五”规划纲要; 在2003 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文化产业”概念正式写入党和国家的政策性、法规性文件,文化产业发展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并于 2003 年开始试点工作。2006 年,颁布了《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2009 年国务院颁布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首次将发展文化产业上升到国家战略。2010 年 10 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将文化创意产业纳入其中。同年政府出台了《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为金融与文化产业深度合作提供了政策支撑。2012 年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文化“走出去”战略。2013 年 3 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了《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 2012—2013) 》。这些政策的出台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文化产业的高度重视,以及文化产业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2. 地方政策及规划。

在中央发展文化产业的总体布局和规划下,地方政府也根据自身特色发展文化产业,制定相应的文化产业发展战略。深圳实行了“文化立市”战略,大力发展新兴文化产业并提升传统文化产业,打造世界品牌文化产品,加快实现“文化走出去”; 河南省出台《河南省文化产业发展战略方案》提倡要根据河南自身的文化资源大力打造有特色的享誉中外的“中原文化”; 安徽省文化龙头企业采取“借船出海”战略,即通过独资、合资、控股等多种形式在境外兴办实体,开展落地经营和整建制“走出去”; 湖南省率先携手原音网共同签署了“中国湖南民族民间文化国际传播活动”的战略合作协议,共同设立中国湖南民族民间文化国际传播活动委员会,进一步整合了湖南省多元化民族民间文化内容,内容统一由原音进行制作开发,从而实现以多种形式向世界传播湖南文化。

此外,山东、唐山、乐山等省市都制定了发展文化产业和促进文化产品出口的政策规划。

( 二) 日本文化产业出口战略。

日本在 20 世纪 90 年代就确立了文化立国的国家战略。1995 年日本文化政策推进会议在其重要报告《新文化立国: 关于振兴文化的几个重要策略》中,确立了日本21 世纪文化立国的新战略; 2001 年全力打造知识产权立国战略,明确提出 10 年内把日本建成知识产权强国。为把文化立国战略落到实处,日本政府还召开各种会议,研讨具体对策,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日本政府具体负责文化产业管理部门的是经济产业省和文部省。经济产业省是从经济的角度管理文化产业,其商务情报、政策局专设文化产业政策关联课,负责政策制定和研究等工作。

2001 年日本内阁对中央省厅进行改组时,在文化厅设立了文化审议会,以加强政府对文化的管理。2003 年制定了观光立国战略。2004 年 6 月 4 日,日本正式公布了《内容产业促进法》,同时内阁会议决定将内容产业划入《创造新产业战略》。而在 2006 年 11 月,日本政府又成立“亚洲前景战略会议”委员会,讨论日本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综合政策,将文化产业发展作为重心。至 2007年 5 月,委员会正式通过《日本文化产业战略》( 下称《战略》) ,成为日本文化产业的纲领性文件。

日本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扶持文化产业的发展,并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一是文化产业作为新兴产业,能够享有研究投资和科学技术投资。二是作为对国民投资,政府享有文化投资的经费。为了扩大动漫国际市场并扩大日本文化在海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日本政府将动漫片作为重要的出口产品,同时又把它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化形式来培养,从政策、资金、组织和人才上都给予极大支持。三是政府通过信贷手段促进文化产业的出口,设立了日本进出口银行和日本开发银行,为文化出口企业提供低利率贷款。四是政府还出台低汇率政策来推动文化产品出口。在外汇管理方面实行外汇分配制度,外汇供给向一些重点文化产业倾斜。五是实行进口保护政策,对进口的文化产品实行限额或限制数量。六是政府协助文化企业争夺出口市场,放宽文化产品出口的审批权,简化出口手续。

( 三) 中日文化产业出口战略比较。

中国和日本提出发展和振兴文化产业战略都是为了适应国内以及国际经济发展的新形势,都是在认识到文化产业重要意义的基础上提出的。从时间上来看,中国提出发展文化产业的战略比日本要晚。日本早在 20 世纪 90 年代就提出了文化立国的战略; 而我国在 2003 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文化产业”概念才正式写入党和国家的政策性、法规性文件,文化产业发展也才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之后两国所提出的发展文化产业的策略中,2004 年日本的《内容产业促进法》和 2009 年中国国务院颁布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都是两国比较重要的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也都是为了适应文化产业新的国际发展形势而产生的,都是两国对文化产业支持的政策体现。但是通过具体的比较,日本的《内容产业促进法》重视从不同层面采取不同程度的措施,以保障政策的实施,而我国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侧重于对整个产业问题的宏观把握,把构架完整的目标体系放在首位,缺少具体性和实施性。

两国地方政府都是在中央政府的政策指导下对文化产业制定了一系列的发展规划和战略,鼓励文化产品出口。日本文化产业的发展,政府的主导作用较强,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和法律环境,提供了较完善的配套组织和机构,而中国在这一点上还不够完善,相关的法律体系和政策仍不健全。为了促进文化出口,2002 年日本的经产省与文部省支持建立了民间的“内容产品海外流通促进机构”,并拨专款支持该机构在海外市场开展文化贸易与维权活动,主要目的是促进日本文化产品的出口,管理海外市场的反盗版活动,代表日本文化产业界参加国际知识产权保护论坛,参加海外市场的诉讼关联活动。与日本相比,中国则缺少这种专门组织机构来发展和扶持文化产业。

三、促进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 一) 充分认识发展文化产业的战略意义。

我国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 是加快服务业发展、促进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步骤; 是适应经济全球化、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增强我国综合国力的重大举措。文化产业的发展和繁荣对实现我国经济、政治和文化协调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基于文化产业的重要性和战略意义,我们必须重视和加快文化产业的发展,将文化产业的发展战略和规划作为发展我国经济的重中之重。

( 二) 政府应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

要促进文化产业以及贸易的繁荣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扶持,政府应完善各项基础设施并给予政策支持。日本政府对文化产业的重视和扶持力度非常高,这也是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日本文化产业及贸易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我国也应从法制和政策上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支持,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同时要建立一套包括文化贸易外汇管制、项目审批、商品结构调整以及税收优惠等政策在内的完善的法律法规,其对内可以维护市场秩序,提升从业者的信心,对外可以加快我国与国际文化贸易领域的融合,吸引国际投资。此外,政府应鼓励文化企业在贸易尤其是对外贸易中充分利用法律手段来保护自身利益。

( 三) 扩大我国文化产品的出口。

要扩大我国文化产品的出口就应该实施“走出去”战略。有关部门应对出口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在金融、保险、外汇、财税、人才、法律、信息服务、出入境管理等方面给予优惠支持,为文化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扩大市场份额、提高国际竞争力创造必要条件。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培养扶持一批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较强的大型国有文化企业,做大做强对外交流的文化品牌,将我国优秀的艺术团体和高品质的艺术展览,特别是反映当代中国风貌的现代文化产品推介到国际市场。扩大加强与国外知名文化集团的交流与合作,加大对我国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推介力度,在国际市场上扩大出口份额。

[参考文献]

[1]李怀亮 . 国际文化贸易概论[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赵广有,盛蓓蓓 . 中国文化产业外向国际化发展战略及其实施[J]。 国际贸易,2008( 10) .

[3]商务部服务贸易司课题组 . 加快文化贸易发展,推动中国文化出口[J]。 国际贸易,2009( 10) .

[4]魏婷 . 中国图书版权贸易现状分析及对策[J]。商业研究,2006( 4) .

[5]李薇,于子涵 . 中日动漫服务贸易竞争力比较研究[J]。 经济问题探索,2011( 6)[6]赵政原 . 日本拓展文化产业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8( 5) .

[7]张剑,贺正楚,张蜜 . 日本文化产业贸易出口预测及其启示[J]。 文化产业研究,2012( 7) .

第7篇:文化产业管理现状范文

关键词:县域经济 文化产业 资源整合

2012年我国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为37.1%,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为40.8%,已经普遍达到了小康水平。在此背景下,中国居民的文化消费需求越来越强烈,激发了全国各地发展文化产业的激情。通过十几年的发展,中国大中型城市的文化产业发展已经颇具规模,具有一定的竞争力,而县域文化产业的发展,由于其经济发展先天的滞后性,在文化产业发展中普遍存在缺乏整体规划、体制不完善、市场准入机制不明确、发展规模小等问题。

一、临朐县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

(一)文化产业发展方面

从2000年至今,临朐县旅游业、书画产业、奇石产业及戏曲产业总值稳步提高,文化产业生产总值在全县经济生产总值中增幅显著。2012年全县文化及创意产业实现增值9.89亿元,占全县GDP比重的5.45%,比重比所在潍坊市地区平均值高0.6个百分点①。

临朐县主要文化产业产值如表1所示。从统计数据来看,旅游业与奇石业产值增长趋势持续稳定,增长幅度也比较大,在全县文化产业生产总值中占据的比例也大幅度提高。同时,戏曲业、雕塑业也对提高居民收入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现代文化产业如广电、报纸、电子信息等的生产速度不容乐观。作为现代文化产业代表的电子信息行业在潍坊市文化产业的排名中一直比较靠后,没有起到相应的现代信息传播的作用。而电子信息行业的传播作用直接影响到旅游、雕塑、奇石、书画等行业的宣传以及对民众的消费观念的引导。

在居民文化消费方面,随着近年来农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县域文化产业的主要消费群体已经由原来的城镇居民为主导逐渐转向城镇居民与农民平分秋色的局面。虽然在消费过程中,农业居民的文化消费水平尚不如城镇居民高,但农业居民人数众多,使得其在消费总量上基本与城镇居民持平。常年不为文化产业企业所重视的农业群体在未来的产业发展中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二)文化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临朐县于2009年投资5000万建起了占地2.7万平方米的奇石市场,扩建了占地1000亩的临朐观赏石市场;2010年开始兴建总投资1.6亿,建筑面积4.8万平方米的临朐文化城,为文化产业的速度发展创造了便利的条件。但是从整体来看,仍有一定的提升空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文化产业的基础设施建设覆盖面还不够广。临朐县的主要投资方向为奇石产业与书画产业,其他产业投资相对薄弱,致使产业发展不均衡,不能达到协调共进的效果。二是基础设施的建设忽视了与周边县市的协调统一。县域文化是一个小范围的地域文化,如果不能融入与周边县市相一致的文化基调与氛围,将很难形成强大的文化吸引力。

二、临朐县文化产业发展当前面临的态势与挑战

(一)产业总体发展水平偏低

临朐县文化产业虽然门类较齐全,但主体“小、弱、散”,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比较薄弱。全县126家雕塑及园林企业,年经营收入500万元以上的只有12家,其中过千万的仅有3家。突出存在“有群山少高峰”现象,生产规模偏小,竞争能力不强。有的企业无资质只能干些“小打小闹”的工程,无法入围大型工程招标。奇石营销业户营业收入在10万元以上的不足百家,大部分在5万元左右。书画装潢业大部分规模小、品位差、收入低。文化经营业户不同程度的存在不当竞争,导致市场不畅。

(二)文化产业缺乏整体规划

目前,临朐县虽然对“建设文化强县”做出了一些好的安排和设想,但总的看还缺乏一个较为完备的文化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发展文化产业的重点领域、重点目标、结构框架还不甚清晰,以致全县文化产业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无序、盲目、区域发展极不平衡现象,文化资源优势、市场产业优势没有显现出来。

(三)文化产业发展合力不足

临朐县文化产业至今没形成合力,关键是缺少发展的浓厚氛围。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资源优势综合利用不足,临朐县文化资源沉淀深厚,但开发各自为阵,缺乏有效整合,资源优势还不能真正转化为产业优势和市场优势。二是资金总体投入不足,致使临朐县目前整个文化产业市场发展仍处于粗放状态,市场缺乏活力。三是文化产业管理体制不顺,宏观调控不力。在文化产业管理方面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政事不分、管办不分、职能交叉、多头管理、各自为政现象,宏观调控乏力。有的管理和服务的关系调整不够,职能转变不到位。

三、临朐县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构建与周边县市协调的整体发展规划

按照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加快推进文化产业发展,构建以“一带、两区、三中心”为支撑的文化产业格局,形成一批有竞争力的文化产业主体,推进一批有发展潜力的文化大项目建设,打造一批知名文化品牌。“一带”即:弥河文化旅游景观带。以弥河为轴线,加快老龙湾景区、老龙湾省级旅游度假区、朱封龙山文化遗址公园和县文化中心、龙韵文化艺术城等具有高端品位和经典品牌的文化项目的规划建设,集生态、文化、旅游、城市建设于一体,打造临朐文化旅游景观带,搭建文化产业发展平台。“两区”即:雕塑文化产业园区与红木文化产业园区。将雕塑文化产业园和红木文化产业园与石门坊旅游景区开发融为一体,培育壮大特色文化产业集群,打造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特色文化产业基地。“三中心”即:奇石交易中心、书画交易中心与盆景根雕交易中心。形成各个产业内的集群优势。

(二)依托自然人文资源,加快文化旅游业融合发展

立足“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中国最佳生态旅游县”、“中国绿色名县”和21处旅游景点、680多处古文化遗址的资源优势,以创建国家级旅游强县为契机,深入挖掘境内的佛教文化、镇山文化、地质文化和民俗文化,着力打造沂山、老龙湾、石门坊、山旺国家地质公园AAAAA级旅游景区。深入挖掘景区文化内涵,融入书画、观赏石等文化元素,统筹做好“食、住、行、游、购、娱”结合大文章,叫响临朐集自然生态、文化体验于一体的旅游品牌,促进文化旅游产业更好更快发展。

(三)创新经营模式,做大做强广电传媒产业

抓好“新闻宣传、媒体创新、强化品牌、产业发展、体制改革”五个工作重点,借助广电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发展平台,推进广告产品的策划、营销,切实提高新兴媒体的市场运营能力。利用广电传媒网积极拓展网络广播电视、移动多媒体、电子商务等广告新兴领域业务,做强户外广告业。实现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拓展有线电视业务多功能开发。加快数字影院工程建设,大力发展新闻传媒业,推动跨行业、全媒体发展。

同时积极推进出版、印刷、广告、演艺、会展等传统文化产业发展。加快发展文化创意、数字出版、多媒体、动漫等新兴文化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扶持“恒彩数码高仿真项目”做大做强,打造以文化产品制造为主的文化产业基地。

注释:

数据来自临朐县文化局与统计局

参考文献:

[1]王丽梅,宋春燕.山东省文化产业竞争力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工业技术经济,2011(06)

[2]释修振,淄博市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与出路[J].大众文艺(理论),2007(12)

[3]宋忠文,创意产业:县域经济发展的新机遇[J].世界发明,2007(08)

[4]邹志勇,齐鲁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模型研究[J]. 山东社会科学,2009(08)

[5]王申贺,山东文化资源优势转换为文化产业胜势的调查分析[J]. 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05)

第8篇:文化产业管理现状范文

[关键词]博物馆;文化建设;文化产业;发展方向

在我国,博物馆的发展具有悠久的历史,多数人都有收藏艺术品、文物的爱好,博物馆就是收藏艺术品、文物的主要场所,具有展示、研究、保管的作用,可以有效传播文化信息,促进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现阶段,在许多地区的旅游业中,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到博物馆参观、游览,在生活中,参观博物馆是一项很好的时尚休闲方式。在现代社会中,博物馆凭借自身资源的优势,将文化艺术转化为文化产业,具有独特性,已经成为当前博物馆的发展方向。

一、博物馆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

(一)知识更有深度

在早期市场经济体制下,博物馆的运营观念还比较落后,主要是传承意识形态,不涉及产业化理念,对于文化产业的叫法更加稀少。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博物馆的运营理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断投入大量财力、物力、人力,帮助和支持文化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博物馆的管理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管理人员充分认识到,宣传民族文化的重要性,想要更好的服务于社会,因此,加大了对文化产业的管理力度,从根本上促进文化事业的大力发展。尤其在当今社会,无时无刻不被利益充斥着,保护和弘扬文化产业是当务之急。

(二)保护地区重点文化促进行业合作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博物馆的展览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过去的展列方式中,长期展列方式占主导地位,现阶段,展列方式多种多样,比如长期展列、临时展列等。在思想观念上也有很大的进步,对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更加重视,互动的比较频繁,特别是在展品方面,衍生品发展迅速,种类越来越多。博物馆在文化产品的研制过程中,主要以满足当代社会文化需求为主,以博物馆已有的艺术展品为基础,注重开发和保护地区重点文化。在我国的某些地区,部分文化产品具有层次性与多元性,为了开发和保护这些重点文化,在当地已经建成了服务体系、开发体系、加工体系,在开发和加工过程中,不断引入先进技术及科学理念,大力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

(三)注重跨行业合作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博物馆不断更新管理理念,打破传统的发展模式,在研发文化产品时,挣脱了行业与地区的枷锁,越来越重视与其他行业的合作,比如:工艺品、图书出版社、纪念品、影视制作等。在相对比较发达的地区,博物馆的管理模式更加先进,为了更好的开发文化产品,在经营理念及机制上都有很大的突破,能够更好的服务于社会。

二、博物馆文化产业存在的相关问题

(一)文化产业的投资市场单一

在我国,博物馆的投资市场比较单一,资金来源途径比较少,运营主要依靠地区和国家的财政拨款,来自于社会方面的投资较为薄弱。长期以来,人们来博物馆参观,都是免费进入的,为了使博物馆能够良好运行,缓解博物馆的资金压力,对于博物馆的财政补贴,政府给予了很大的帮助与支持。受传统体制的约束,博物馆管理人员的市场供给观念比较欠缺,对政府的依靠心理比较严重。因此,在现代的市场经济体制下,这种单一的资金来源方式,远远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发展,严重制约了博物馆人力资源、技术资源的进步与发展,博物馆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为博物馆的发展争取更多的投资市场。

(二)经营管理模式滞后

随着市场化不断发展壮大,博物馆的经营管理模式已经严重脱离市场的轨道。博物馆的经营理念比较保守,对于各种产业活动的开展和举办,都是由内部独立操作的,并没有与之对应的市场化的、先进的管理模式,虽然保留着良好的自主经营权,由于整个工作过程繁琐复杂,管理人员的思想比较落后,不能合理的配置人力、利用经费,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开拓市场的重要性,严重制约了产品的研发。这种陈旧的管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

(三)文化产业商品没有特点

近年来,博物馆广泛向游客开放,大小不一的博物馆不断涌现,有的地区相对集中。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参观旅游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娱乐的主要方式。每天都有大批人流进入博物馆参观,游客在观光的同时,也会选择一些旅游商品作为留念,但是在选购时,很多游客觉得商品没有任何吸引人的地方,有些甚至在大路上随处可见,令游客很失望,将会给博物馆的声誉造成很大的影响。造成这种现象的这主要原因是博物馆的数量太多,加上资金来源的渠道比较狭窄,在产品开发上力有不足。近年来,部分博物馆在产品开发方面,作出了很大改善,主要以研发产品特色为目的。

三、博物馆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

(一)合理利用资源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

从博物馆自身出发,它本身就包含了很多资源,主要有:博物馆的品牌、专家、文物。因此,在发展博物馆中,要合理利用这些珍贵的资源,对于一个具有时代意义的博物馆来说,自身的品牌具有很高的价值,将会给社会带来很大的影响力,当游客进入博物馆之后,如果想选一些商品作为纪念品的话,肯定会选择那些具有代表性、标志性的产品,不仅能够满足消费者的心理需求,也会刺激消费;专家资源:在很多大型博物馆中,很多专家对鉴别文物经验丰富,会吸引大量文物爱好者前来咨询,大大提升了博物馆的影响力;文物资源:随着人们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热爱收藏文物,在博物馆展示文物的过程中,吸引了大量收藏家的到来,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宣传。

(二)强化人才资源建设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

对于文化产业而言,文化、科技、品位都处于较高水平,因此在选择经营人员和管理人员时,对其知识的储备量及综合素质都有较高要求。在现代文化产业的发展中,具有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比较少,因此,博物馆筛选人才时,一定要谨慎小心。根据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专业化的管理人才、营销人员,不断扩大人才资源建设,促进文化产业的大力发展。

(三)加强特色产品的研发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

对于不同地区的博物馆而言,由于其文化背景不一样,文物特色也是不一样的,先天地理条件及文化背景的优势,是开发产品特色的天然条件,在研发产品上,每一个博物馆都有自己的自,当地博物馆可以依靠本地的特色对产品进行研发,具有特色的产品,不仅会刺激消费,还能增强博物馆的社会影响力,得到了消费者的赞许,将会大大提升博物馆的文化品位。

(四)不断更新经营管理理念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大部分博物馆只顾追求经济利益,使博物馆弥漫着商业气氛,而忽视了对文化学术的传播。因此博物馆在经营理念上要不断更新,既要提升经济效益,同时也要兼顾科研及文化的传播,不管任何时候,都要以传播文化为发展中心。在观众的眼里,博物馆是一个文化底蕴雄厚、极其高雅的场所,要正确处理经济与文化的关系,因此,经营管理上要不断弘扬这一理念,在选择管理人员上,要以综合能力较强、富有活力的年轻人为主,不断更新经营管理理念,不断提升博物馆的活力,促进博物馆文化产业的发展。

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博物馆文化产业现状的分析,主要针对于现阶段博物馆文化产业中存在的相关问题,探讨了博物馆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分别从合理利用资源、强化人才队伍建设、研发特色产品、更新经营管理理念这几个方面,不断促进博物馆文化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艺军.论发展博物馆文化产业的几个问题[J].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12(2).

第9篇:文化产业管理现状范文

关键词:黔东南;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12002403

黔东南是少数民族自治地区,州内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民族文化资源的利用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依托。近年来,黔东南州民族文化产业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其发展不尽合理,缺乏竞争力。因此,基于黔东南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现状,深入分析其民族文化产业竞争力不足的原因以及提升对策是一项重要的课题。

1 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发展和竞争力问题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世界经济呈现“结构软化”的趋势,劳动和资本密集型产业的主导地位日益被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所取代,依靠体力劳动和物质资源消耗的发展方式日益被以依靠脑力劳动和知识消耗的发展方式所取代。根据文化产业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它正是顺应了这样的发展方式,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和社会全面发展的要求,文化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需求热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流。发展文化产业,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产业成为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为此,党和政府把文化建设提升到更重要的战略高度,作为实现全面建成同步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其中,对文化建设进一步提出了“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明显提高、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适应人民需要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的要求”。因此,必须重视和发展同步于社会发展需要的文化机制、文化发展规模的文化产业。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壮大,党和政府不断加大对文化产业的建设力度,2009年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我国第一部《文化产业振兴规划》。201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使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提升我国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2012年的《文化部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倍增计划》确定了“十二五”期间文化产业的发展目标,即“十二五”期间文化产业年产值增长高于20%,到2015年,至少比2010年翻一番。由此得知,文化产业已经成为我国战略性产业。国发2号文件指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把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成为支柱产业。依托贵州多民族文化资源,建设一批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特色文化产业群。深入挖掘民族文化,做大做强文化品牌,培育一批有特色、有实力、有竞争力的文化骨干企业,积极引进文化产业领域战略投资者。而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是苗、侗等少数民族聚集地,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特别丰富,拥有发展民族文化产业的绝佳基础。2010年黔东南州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6.5亿元,文化产业增加值比2009年增长34.08%,占全州生产总值比重为2.44%,比去年增加了0.24个百分点,但是文化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仍然较低,与作为战略性和支柱性产业的目标相差甚远。因此,不断提高文化产业增加值和竞争力成为黔东南文化产业发展的内在动力。从外部环境上看,少数民族地区与非少数民族地区,特别是发达地区之间的文化差异性,即“异文化”,这又是黔东南州文化产业发展的另一动力。“异文化”加之黔东南地区在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条件有:人力资源短缺、科技水平落后和基础设施不足等,这严重的制约了黔东南州文化产业发展和竞争力的提升。黔东南州目前共有52项68个保护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175项206个保护点列入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文化资源丰富多彩,民族文化发掘保护工作不断深入,2010年,黔东南州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6.5亿元,位居贵州全省第三名。旅游总收入逾百亿元,文化旅游产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为民增收致富的重要力量。由此可见,文化产业以成为黔东南州社会经济的发展重要途径,其体现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已逐渐成为黔东南州新的经济增长点之一。因此,充分利用黔东南州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优势条件,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是黔东南州当前的重大课题。

2 黔东南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竞争力发展的现状

随着黔东南的知名度不断提升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其少数民族文化越来越受到各界人士的重视,到黔东南采风、旅游的人越来越多,拉动了旅游经济的发展。经统计,2008年黔东南州GDP为228亿元,其中旅游总收入83.6亿元,文化产业占全州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约为2%。如果把文化旅游的效益要素纳入文化产业,那么2008年文化产业对全州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超过三分之一。“十二五”期间,黔东南州文化产业发展占GDP将达到5%,即年增长率为25%,从数据上可以看出,增长至少达到20%以上,保持黔东南州文化产业的持续快速增长,提高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经营效益,保持文化产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文化产业年均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同期经济增长速度,文化产业对全州生产总值、财政收入、社会就业增长的贡献率大幅提高。

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成效明显。近年来,以“旅游活州”为基点,引导文化产业发展和保护少数民族原生文化,坚持把挖掘和发展黔东南少数民族文化优势作为加快民族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推动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旅游相结合、民族文化村寨与旅游相结合、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相结合、少数民族古镇与旅游相结合等,不断创新发展方式,使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跨上新台阶。2012年全州接待游客2389.5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98.50亿元,分别增长25.76%和30.13%;其中:乡村旅游从业人员10.32万人,总收入33.35亿元,同比增长39.52%。

黔东南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竞争力不足的原因:

(1)市场发育水平低。从黔东南目前文化产业市场主体看,政府介入文化产业发展较多,而民族文化私营企业力量单薄,由于政府的管制过多,缺乏市场竞争能力和活力,大部分文化企业还游离于市场经济体制以外;文化产业资源配置过于单一,尚未形成市场化,文化产业市场生产与经营环节分离,加之黔东南属于不发达地区,从而受到经济等社会资本的制约,文化产业没有得到区域性支撑,必须依靠旅游业带动黔东南的文化产业发展。从文化产业市场营销上看,黔东南州民族文化的包装与营销手段较为单一,没有形成整体性推广。

(2)文化产业专业人才匮乏。归根到底,文化产业是文化人去从事的产业。在调研了解到,黔东南地区拥有较多精通民族音乐、舞蹈、手工艺品制作等技艺的专业人才,但是,懂策划、规划、运营、管理自觉按照市场规律办事的民族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却相当匮乏,这急需加强文化产业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3)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落实不够好。近年来,虽然黔东南州政府出台大批发展文化产业的政策,包括文化产业项目招商、文化产业用地等。但是还存在对文化产业用地性质明确、规划布局不到位等现象,各级政府对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门坎较高,工商、税务、金融等优惠政策难以惠及到地州市、县一级。

(4)文化产业创意不足。黔东南文化产业面临的最大挑战是文化产业研究和理论贫瘠。通过搜索文献和分析,有关黔东南文化产业的文献寥寥无几,更难说知名的专家学者。由于理论研究不足,例如:如何处理好保存保护与现代化的关系问题和如何对文化资源利用方式智慧把握;文化产业资源竞争的挑战;公共文化服务问题等,这需要从理论上首先把握好。保护与开发是一个过程的两个侧面,开发利用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保护,保护是为了延续利用,目标都是为了实现民族文化的价值。保护与开发的先决条件是做好理论研究,合理且适度的开发少数民族文化产业。

3 提升黔东南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竞争力的着力点

3.1 不断拓展文化消费市场与提高经济效益

文化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文化消费市场决定文化产业发展方向和根本。首先,要了解市场需求,针对不同的文化需求进行市场细分,例如不同年龄段的需求等,生产出具有针对性,并且有一定群众基础的文化产品。其次,努力发展生产,提高人民生活、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提高文化产品消费能力。政府可以适当的对文化产品消费进行补贴,从而提高文化产品市场占有率。同时,发展文化产业必须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模式。

3.2 建立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群

发展黔东南州少数民族文化、加强黔东南州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群建设,对推动黔东南州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发展、加强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群建设,加快黔东南州经济、社会、文化事业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要明确“走出去”的发展战略。“文化产业毕竟属战略性新兴产业,顾名思义,它更需要国家从战略角度出发,为其产业的发展进行周密布局规划,绝不能为眼前利益而牺牲长远利益。”其次是建立少数民族文化产业主体集群化和生产规模化,形成综合大型文化产业平台,呈现着文化产业加快整体发展局面。最后是不断提升少数民族文化创新力,特别是在少数民族文化旅游业、文艺演出业和工艺美术业的创新力。

3.3 提高文化产业经营管理能力

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企业经营者具有经营管理能力,经营管理是提高资源使用效率、是提高产品质量,扩大再生产的主要环节、扩大市场占有率的良性途径。无论何种企业都如此,经营管理能力是必备条件,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力度,增强文化产业竞争力,就必须努力提高经营管理能力和水平。只有不断提高经营管理能力,才能提高文化产品市场占有率,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与此同时,强化经营管理能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才能做强做大文化企业,才能够实现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发展“走出去”的发展战略,最终实现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

3.4 以品牌战略带动文化产业发展

发展黔东南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的根本途径在于打造具有黔东南特殊少数民族文化品牌,是提升黔东南少数民族文化参与竞争力的有效举措,有利于文化产业的进步与发展,实现民族文化的有效利用。黔东南州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历史文化、生态文化和红色文化资源,2007年被列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地区,把丰富的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先后推出了“千年原生态,万象黔东南”、“侗族大歌、世界遗产”、“苗乡侗寨,长寿家园”、“千户苗寨、天下西江”、“名镇天下,宁静镇远”等著名文化名牌,打造了“余秋雨旅游线路”、“十大民俗风情精品线路”、“奥运圣火旅游线路”等文化旅游品牌线路,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探索建立了一个由政府主导、民族文化主打、旅游助推、龙头带动、文化事业产业互动的文化产业发展机制。黔东南州应实施少数民族文化精品工程,大力推进民族文化精品战略,充分利用民族文化资源优势,打造民族文化知名品牌。应该围绕侗族大歌、民族工艺品、民族特色饮食、民族医药、民族建筑等,形成苗侗文化产业知名品牌产业链和品牌项目集群化。

3.5 加强公共文化产品创新

政府和文化产业管理部门在政策和资本投资上对具有黔东南特色和重要艺术价值的民间艺术产品生产、传播给予扶持。要结合黔东南实际扶持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引导和鼓励文化企业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多生产优质廉价、安全适用的少数民族文化产品、紧密结合黔东南地区社会发展的实践。增强政府公共文化服务力度和能力,提升黔东南少数民族文化产品的宣传力度和广度,使其能顺应“走出去”的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继续组织实施黔东南少数民族精神文明建设“精品工程”,重点文艺精品创作、民族民间工艺、旅游商品生产,进一步加强文化产品创作方面取得新突破。

3.6 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要推动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任何一种产业的发展都需要政府和市场的有效结合,否则难以走上正常的轨道。政府在文化产业发展中起到主导作用,表现在文化产业发展定位、政策引导等,部署和规划,并提供政策支持。黔东南州坚持以政策引路、用政策推动、靠政策保障,发展文化产业。近年来相近出台了有力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例如:《黔东南州民族村寨保护条例》、《黔东南州“十二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和积极参与《贵州省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纲要》、《贵广快速铁路、厦蓉高速公路沿线文物保护和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编制。并扶持太阳鼓苗侗刺绣公司、仰阿莎银饰公司等一批民营企业。这有利于推动黔东南州文化产业发展的力度和深度。

3.7 加强文化产业人才队伍打造

文化产业发展是与高科技紧密相连,黔东南文化产业发展与繁荣,人才是最根本因素。文化产业是创意产业,学校是人才培养基地,要依托凯里学院等高校,加快创意人才的专业化培养,在重点领域培养一批创意领军人物。并制定文化产业人才培养计划和引进人才的新机制。建立人才激励机制,有助于发挥专业人才在文化产业中的作用。

3.8 坚持走文化利用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黔东南州文化产业的优势在于拥有丰富少数民族文化资源,要实现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转型期,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文化的变迁,原有的文化受到一定的冲击,在这样的环境下,黔东南少数民族文化产业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必须加大力度保护性开发,使民族文化与社会经济发展有效融合。正确处理好少数民族文化开发与保护的关系,有助于实现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熊正贤,何小松.我国民族地区文化产业竞争力研究[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