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合作交流的重要性范文

合作交流的重要性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合作交流的重要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合作交流的重要性

第1篇:合作交流的重要性范文

俗话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这句话就足以说明了人与人之间合作流的重要性。一个人要立足于社会,就离不开竞争和合作交流。那么教师应如何通过语文来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的精神和能力呢?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在语文情景教学中要以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造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能力的培养。

由此。一个好的教学情景,能让教学效果达到事半功倍。经现代心理学家研究表明,课堂上有三种学习情景,它们分别是合作、竞争和个人学习,其中最佳情景就是合作的学习情景。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努力创设能够引起学生兴趣,促使他们主动而又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的问题情景中去。就这样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活动情境中,积极思维,主动探索,合作交流。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示自己才能,发挥自己创造性的场所。在教学中,教学的情景是不能乱设,不能脱离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的主旨。只有到达这个要求,教学情景的设计再回有效。才能使教学效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达到育人的目的。

二、问题的设计 能力的培养

在进行教学过程中,作为学生的指导者――教师。应该学会设计问题,因为一堂课学习的效果如何,问题设计的恰不恰当起决定性作用。如本文提出的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能力的中心。作为教师应将相关的问题合理巧妙的融合在课堂中。

如《月光曲》一课中,有一句“一天夜晚,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从一所茅屋里传出来,弹的正是他的曲子。”教者引导学生思考:“读懂了什么?”这时学生会从不同侧面领悟该句丰富的内涵。有的学生看出了这是一户贫穷的人家,有的读懂了“弹得不熟练”,有的知道了“贝多芬他乡遇知音”……为理解下文作了良好的铺垫。 “事实胜于雄辩”,因此,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在看一看、做一做的基础上进行说话训练,例如《画杨桃》一课,可以组织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一个物件,再交流观察所得;《詹天佑》一课可以让学生操作“火车在人字形线路行驶”的投影片,再让学生谈谈感受。

通过这个问题穿插过程,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来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由此可以看出,对于一堂课来说,对于课堂问题的设计是起决定性作用的。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交流习惯

对于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交流习惯是必要的。因为,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成长,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在今后的学习与生活中,良好合作交流习惯能让学生在个个方面表现出独有的一面,而小学语文教学就扮演了这个角色。

首先,要让学生学会欣赏和悦纳他人。一个人由于性格特点不同及家庭环境教育的不同,总有自己的好恶观表现在集体生活中,只喜欢与自己爱好,性格相近的同伴交往。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我们要善于发现他人的优点,学习他的优点来弥补自己的缺点。这样你身上的优点将会越来越多。一个人要学会懂得和他人友好合作,就要相互认识对方的长处,欣赏他人的长处,这样合作才会有真正的动力和基础。教师在培养学生合作精神时,要从思想上使学生明白“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的道理。教育学生要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真心地欣赏他人,由衷地赞美他人,从内心去悦纳他人。

其次,要让学生学会理解他人,与他人沟通。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贵在互相理解。尤其在现代社会,如果不能同他人相互理解与合作,知识再多也没用。学生们在平时的交往中,肯定会产生许多问题和矛盾,教师要引导学生来客观地分析问题,能够进行换位思考,学会多从他人角度考虑问题,理解他人并能主动地与他人沟通、交流,从而取得他人的理解,平时教师可利用班会课设计一些问题,如“老师误解你,怎么办?同学冤枉你怎么办?如何和一个不喜欢你的人交往?等问题。”让生思考、讨论,并敞开心扉,畅所欲言。从讨论、交流中使学生明白,要想使自己融入到集体生活中去,必须学会理解他人,能很好与他人沟通。

最后,要让学生学会与他人分享。一个人如果从小就自私自利,计较,你在家中,很可能家长会理解你。但是,你在学校集体生活中,就会有些人不迁就你。一旦养成自私自利的习惯,对你的一生都有不利的影响。那么你以后就很难学会与别人友好相处,也就更谈不上和他人进行合作交流,因此教师要教育学生消除自私心理,处事慷慨大方,不过分计较个人得失。要让学生体会到与人分享的快乐,学会与他人分享快乐。教师要引导学生去主动和别人分享,能够将自己的快乐与他人一起分享。将自己在学习中的好的方法说出来,跟大家共同分享。合作学习说到底是互惠的,教师在教育学生与他人的交往合作时学会既能分享利益,也能遇到问题共同商量解决的办法。学生只有明确了合作交流的重要性,才能使合作学习开展的顺利并具有实效性。

只要学生们知道了合作交流的重要性,掌握了一些合作交流的方法,组内成员分工明确,完成各自的角色,共同参与,相互认同,才能保证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才能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合作交流的习惯,提高自己的合作交流能力。

总之,作为一名教师,首先教会学生如何与他人合作交流,使每一学生都能在一个大家庭中健康快乐的成长。其次,教会学生求知,使学生掌握所学的科学文化知识。当然,最重要的是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应更新观念。二十一世纪的新型人才应是高素质人才,知识要渊博,同时还要能言善辨,坚强自信,表达能力强。只有认识这些,教师才会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方法,学生也会勤奋刻苦地朝新的目标努力。这样,通过运用新的方法,坚持不懈,我相信一份耕耘,一定会有一份收获。

参考文献:

第2篇:合作交流的重要性范文

勤工助学部在这一学年中,积极响应院团委的号召,努力做好了本职工作,做到了定期召集勤工助学学生交流意见,积极改进工作中的不足,同时也展开勤工助学学生心理交流,使大家充分认识到勤工助学工作的光荣性。也帮助自信心不足的学生走出阴霾,充满自信。通过此项工作使我们认知到交流的重要性,同时也认知到交流的必要性。只有积极交流才能充分认知勤工助学部门工作中的不足,才能及时得到反馈意见并加以改正。我们会吸取这样的成功经验,在以后的工作中也做到积极交流,使工作贯彻的更彻底。

身为大众传媒系勤工助学部,我们同时更多的参与到我们本系的工作中。本学年我们部门多次与其它部门共同完成一项工作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果。也在几次较大型的活动中充当着不可替代的角色。通过这几次的合作使我们也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许多情况下开展某项工作并不是一个部门就能完成的,它需要各个部门之间的有机合作才能更好的完成。其中,消除部门界限,打破部门隔阂尤为重要。要做到敢于承担,不推诿,才能做好所有工作。在合作期间我们互相交流工作经验,分配明确任务等等,这是我们认知了以往不曾认知的东西。我们也交到了更多的朋友,使大众传媒系学生会变得更加团结。更像一家人。

在这一学年中,我们也积极思考,谋求勤工助学部更深一步的发展。在做好本职工作同时也能积极展开有益活动,使同学们对勤工助学有更深的了解和认识。勤工助学积极承办大众传媒系各项活动,努力做好各项工作。在此期间,我们也收获很多。

这是我们勤工助学部一年的总结,希望可以借鉴过往工作中的经验,使勤工助学更好的发展下去。

第3篇:合作交流的重要性范文

一、独立思考

严格地讲,教师每提出一个问题,学生都会经历独立思考的过程,进而作出回答,但这样未免无法突出重点。因此我们这里所说的“独立思考”主要针对课堂中核心问题提出时学生所进行的思考。基于这样的认识,走进《认识百分数》的教学,学生先后三次进行了独立思考:其一,在教师呈现“投篮总数”后追问“现在你准备推荐谁呢”,学生有个10秒钟独立思考;其二,在学生交流自己收集的百分数的意义前独立思考24秒;其三,在探究百分数的特别之处前独立思考,此处用时11秒。

二、自主探究

自主探究是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动手实践来获取知识。《认识百分数》的教学中,因受教学内容的影响,课堂中我们没有观察到典型的自主探究环节。

但在我们过往的课堂观察中,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比如教学《找规律》(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时,教材例题将1~10十个自然数依次排列,要求学生用长方形方框每次框2个数,看能得到几个不同的和,在此基础上,每次再框3个、4个、5个数又能得到几个不同的和,进而探究其中蕴含的规律。学生通过行为操作或表象操作,再通过列表观察,很快找到规律。这样的过程就是我们所说的自主探究。

三、合作交流

本节课教学中,学生先后进行了三次合作交流,分别对应三次独立思考,分别用时40秒、121秒和56秒。在参与学生合作交流的时候,我们发现,由于受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的制约,教师常不自觉地压缩孩子交流的时间。这样导致有的动作慢的小组交流不够充分,有的学生还没交流完,教师就叫停了。因此,我们建议教师在实施合作交流时,应充分考虑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尽可能让合作交流的时间更充分些,并在合作交流的形式以及方法上给予必要的指导。

第4篇:合作交流的重要性范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0A-0082-01

合作与交流是同学们参与课堂的重要途径。新课改以来,数学教师通过师生对话、小组合作等方式,使同学们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然而,很多教师在组织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往往流于形式,学生的积极性没有充分被激发出来,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那么,怎样才能开展有效的课堂交流呢?

一、创设问题要“适当”

学生参与数学交流主要是围绕课堂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的,而这些交流的问题主要是教师通过课前预设或根据课堂教学的推进而灵活设置的。为了有效地开展交流,需要教师创设有效的问题。设置的交流问题要符合学生的能力水平,问在“最近发展区”,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例如,在教学六年级《比的基本性质》时,在导入阶段,笔者让同学们复习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比和除法、分数的关系。学生通过学习,既巩固了上一课内容,也为顺利导入本课打下了基础。然后,我让学生以比和分数、除法的关系为基础,猜测比是不是也具有类似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的性质,再让孩子们举例说明。这样的问题,建立在同学们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又适好高出已有的知识,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促使学生通过组内交流等方式展开合作学习。

二、引导交流要“适时”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老师引导学生进行交流时要注意把握时机,在孩子们没有交流需要的时候,让他们进行交流与合作,必然没有效率。那么什么样的时机才适合交流呢?我想,应该是孩子们产生了强烈的与他人交换思想的欲望时或碰到问题自己单独无法解决时,才是开展数学交流的合适时机。

例如,笔者在教学《分数的再认识》时,创设了以下探究问题:“五一”节的时候,小华与小亮来到书店买书,小华花掉了身上■的钱,小亮花掉了身上■的钱,问:小亮花掉的钱比小华多吗?

同学们对这样的问题在同桌之间展开了讨论。

生甲:“小亮多。”

生乙:“不一定。”

由于同学们的观点不一致,他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这时有一位同学说:“没办法确定谁多。”对于这样的回答,我抓住机会,问:“为什么?”

该生:“如果小亮带的钱比小华少,那么小华有可能用掉的比小亮多。例如,如果小亮带了60元,小华带了150元,那么,小亮就花了40元,小华花了50元,所以说题目中条件不充分,答案是不确定的。”

抓住这样的机会,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展开了充分的交流,促进了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提高,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三、教师指导要“适度”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开展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起着引领的作用。教师在引领学生交流的过程中,要注意适度引导:在学生交流中遇到困难时要进行点拨;在交流偏离方向时要给予纠正;在交流无法深入时要进行引导等,以促进交流的有效开展。

例如,我在教学《分数加减法》时,出示例题:■+■=?抽几位学生上台板演。在板演中,有位同学先把■转换成■,然后计算■+■=■。对这位同学的算法,我追问道:“同学们,为什么在这里要把■转化为■,难道就不能直接加吗?”该同学解释道:“不行,用画图法我们知道,■同■的分法是不同的,没法计算。”我说:“讲得很对,而且你还懂得通过画图法来解答这一问题。真棒!”这时,还有另外的同学也举手了:“分母不同是不能直接相加的,不同分母的分数要进行通分后才能相加。”……于是,我给孩子们导入了单位分数的概念,对孩子们说:“其实不同分母的分数就是不同单位的分数,是不能相加的,只有同分母分数才能直接计算,对于异分母的分数,必须把单位转换成相同的分母分数才可以加减,所以大家请记住,分数单位必须要相同才能进行加减。”

在这个基础上,我又引导孩子们思考:■-■该如何计算?于是同学们很积极地在同桌之间进行交流,并且很快就把问题解决了。可见,在孩子们掌握了适当的方法后,教师不失时机地追问,引导孩子们由此及彼,深入思考,激发了孩子们交流的欲望,提升了他们思维的能力。

第5篇:合作交流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复杂网络;知识交流网络;测度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11-0057-02

现实世界中的许多系统都可以采用网络的形式描述,即看做由大量节点和连接节点的边组成的集合。知识是所有高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学科是高校进行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等依赖的基本功能单位,是高校进行教育教学、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的基本组织形式。学科发展是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最直接动力。用节点表示学科成员,两节点的连边表示学科成员间的知识交流,就构成了最简单的学科知识交流网络模型。网络中每个节点所代表的知识水平(知识存量)高低不同,所具有的知识内容也存在差异性。在学科知识交流网络模型中,知识从知识水平高的节点向水平低的节点流动,知识水平高的节点就称为知识的供给者,即知识源,知识水平低的节点被称为知识的接受者;或者是节点之间不同知识内容的相互交流。因此,学科成员间的知识交流与合作,就表现为网络上的知识传播行为。研究学科知识交流网络的结构,发现其内在特性,寻找促进网络间知识流动的有效方法,提高网络知识交流过程中的稳定性,对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具有极其深刻的意义。

一、学科知识交流网络节点重要性度量及其分析

1.节点度

节点度是衡量学科成员在网络中的影响力和重要性的指标,采用与其进行知识交流的成员数量来测度,用ki表示第i个节点的度。节点度越大,表明与该节点进行知识交流的成员越多,可以认为是知识的主要供给者与传播者。因此,在网络中的影响力也越大,对学科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节点的平均度是指所有节点度的平均值,用表示,定义为:

其中,ki表示第i个节点的度,n表示学科知识交流网络中总节点数,即总成员数。

节点的平均度是衡量网络成员之间知识交流广泛程度的重要指标。节点的平均度越大,表明网络中的知识交流越频繁,知识交流范围越广,学科的学术氛围越浓厚,成员之间的知识交流与科研合作越密切。

2.节点介数

在一个网络中,连接两节点的路径中边数最少的称为最短路径。节点介数表示网络中所有的节点对之间通过该节点的最短路径条数占所有最短路径的比例。[1]节点i的介数定义如下:

其中,表示节点j,k的最短路径中经过节点i的最短路径数量,表示节点j到k的最短路径总数量,n表示网络的总节点数。

在学科知识交流网络中,节点介数反映了某个学科成员对其他成员之间进行知识交流的控制能力,体现了在整个网络中的作用和影响力,是重要的全局几何量,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节点介数越高,表明经过该节点的最短路径数越多,该学科成员作为网络中的知识传播的媒介作用越明显,可以通过提高知识传播的速度和质量来增强学科成员间的知识流动效果,在网络知识交流中具有很重要的影响力,对于发现和保护关键资源与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学科组应该为具有高介数的成员提供更为宽松的科研和学术交流平台,使其有足够精力和优越条件为学科的知识交流充分发挥作用。

二、学科知识交流网络整体特征分析

1.平均路径长度

平均路径长度是指网络中所有节点对间最短路径的边数平均,定义为:

其中,dij表示节点i到节点j间的最短路径的边数,n表示网络的总节点数。

平均路径长度描述了网络中节点间的分异程度,表示任意两个学科成员之间平均需要经过多少个中间成员才能实现知识的交流与共享。学科知识交流网络的平均路径长度越短,表明成员之间实现知识交流所需要经过的中间成员数越少,越有利于知识的快速传播。而且较少的中间环节在传播过程中能够极大地减少原有知识的损失,促进各成员间知识交流的深度与广度,对于提升学科建设的知识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2.聚集性

聚集性表达了网络连接的聚集程度,即节点的紧邻之间也是紧邻的程度。通常用群聚系数来描述网络中节点的聚集情况。定义为:

其中,C表示整个网络的群聚系数,Ci表示节点i的群聚系数,也称为“网络密度”。[2]

群聚系数越大,表明网络中成员间的联系越密切,成员间的知识交流与共享程度越高,越有利于成员间知识的交流传播,减少知识的交流成本以及传播过程中知识的损失。

3.节点度相关性

节点的度和它的邻居节点的度的相关性是重要的信息来源,当考虑整个网络中度为k的节点的邻居节点平均度时,可以得到:

其中,表示度为k的点与度为k'的节点连接的条件概率。[3]如果随着k增大而增大,表明具有大的连接度的节点往往与其他具有大的连接度的节点相连接,则称网络具有度匹配相关性;如果随着k增大而减小,暗示了具有大连接度的节点更容易与小连接度的节点相连接,则称网络具有度非匹配相关性。

如果学科知识交流网络具有度匹配相关性,就会产生“强强联合”的现象。对于一个学科的发展,拥有一批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以及具有突出的人才固然重要,但学科整体水平的提高主要依赖于学科所有成员整体实力的提升。强强联合使高级人才间的交流与合作更加广泛、密切,水平的提高也更快、更深入。但大量中低水平的成员由于缺乏与高水平成员交流学习的机会,自身实力的提升会受到很大限制,使得人才培养出现不均衡发展状态,很容易造成人才层次的断层,不利于学科发展。因此,学科网络应该更倾向于具有度非匹配相关性,高水平成员与低水平成员间更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对学科的发展至关重要。同时要加强高水平成员间的合作,使学科发展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4.结构洞与桥

网络社会学家Burt提出结构洞的概念。[4]结构洞就像一个个绝缘体,网络中的知识流动到此便被断开,无法形成回路。因此,结构洞成为阻碍知识流通的瓶颈。而当某一知识节点能将结构洞两端彼此断开的个体或团体连接起来,便被称为桥。[5]在学科内部知识流动的过程中,结构洞存在的可能性很小,成员之间或多或少都会有所交流。但在不同的学科之间,由于知识的异质性以及其他的主客观原因,学科间可能不存在知识的交流,就形成了结构洞。学科的发展在于知识的不断吸收和创新,而创新又包括知识内容的创新和研究方法的创新。近几年新的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的大量出现,表明学科间知识融合的重要性及其强大的生命力,学科之间应当要有结构桥的节点存在,促进不同学科间知识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学科之间知识传播的效率。通过结构桥能够获取其他相关学科更多、更有价值的信息和知识,为学科发展带来新的思想与方法,注入创新的源泉。因此,不仅要注重学科知识交流网络内部知识的流通,更要注重构建学科间不同知识交流的获取途径,提高整体的创新能力。

三、节点之间知识联结强度测度及分析

在学科知识交流网络中,用权重表示成员间所涉及科学研究领域的相关程度。如果两个成员的研究领域比较接近,则赋予两节点连接边较大的权重,称两节点具有强联结关系;如果两个成员的研究领域不相近或者不相同,则赋予两节点连接边较小的权重,称两节点具有弱联结关系,就构成了加权学科知识交流网络模型。

以强联结为主要特征的加权网络的学科成员间具有相近或相同的研究内容,因此更有利于成员间的知识交流与合作,对所研究内容进行纵向深入分析挖掘,在原有的基础上取得更快、更好的成果,对提升学科实力起到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彼此之间研究领域的共同性,不可避免的存在更为激烈的竞争,因此可能使成员间的交流与合作减少,而且整个学科所涉及的研究范围相对较窄,不利于学科的长远发展。以弱联结为主要特征的网络各成员研究的领域存在一定的异质性,有利于彼此之间获取和吸收新的思想与新的方法,更有利于知识的创新,在学科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一个理想的学科知识交流网络应该是强弱联结的结合,学科的不同研究团队间主要以弱联结形式存在,而在团队内部成员间则是以强联结为主,既保证了整个学科研究内容的深度,又保证了研究范围的广度,使学科的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四、结论

学科知识交流网络的结构和特性影响并作用了知识在学科成员间交流的途径与效率。复杂网络的研究方法作为一种新的量化手段,不仅可以进行以成员为中心的学科知识交流网络分析,还可以进行以学科闭合网络为研究对象的分析,识别重要的学科成员,寻找阻碍提高学科知识交流以及共享的原因,优化学科知识交流平台,完善交流机制建设,为学科的发展提供可靠的量化依据。

参考文献:

[1]唐晋韬,王挺.复杂社会网络的介数性质近似计算方法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08,30(12):9-14.

[2]John Scott.Social Network Analysis:A Handbook[M].2nd Revised edition.London:Sage Publications Ltd,2000.

[3]徐道炜,陈庆华,章静.对BA网络4种攻击的最优策略[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8(5):558-560.

[4]Burt R.Structural Holes[M].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2.

第6篇:合作交流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国际交流;商务英语翻译;多元化;标准

英语翻译是一种实现跨文化交流的主要方式,而国际商务英语翻译作为现代英语翻译中的一个重要的分支,其具有以下特点:一、复杂性,即由于国际经济交流的逐渐扩大,其交流中所涉及的内容也更加复杂;二、实用性,即国际商务英语翻译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和指向性,例如有些翻译内容是为了建立合作契约、有的是为了实现广告宣传等;三、适应性,即由于国际商务英语翻译的目的就是为了满足市场信息的跨文化交流,因此其在翻译中必须要使内容符合目标国家的文化背景,从而保证其商务信息能够最大限度地被市场认可。而基于以上特点,国际商务英语翻译在面对不同内容、不同目的和不同文化背景时,也会出现标准多元的现象。

1国际商务英语翻译多元化标准

1.1广告营销标准

在市场竞争中,产品营销已经成为企业宣传的重要途径,而广告作为市场营销中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其在国际商务英语翻译中应具备以下标准:一、简洁明了,即广告词要清晰直白,避免长篇大论,以保证消费者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最大的信息量;二、具有说服力,即广告不仅要具备产品宣传功能还要具备产品推销功能,从而使消费者在“广告劝说”的作用下形成对产品质量的认可,进而完成消费行为。

1.2法律契约标准

现代市场具有法律性,因此在国际交流中,各市场主体之间应该利用法律契约进行行为约束,从而实现有效的合作。基于法律的严肃性,国际英语翻译中的法律契约标准也具备客观性、公正性和准确性的特征,其中客观性是指契约要符合市场合作主体的实际情况;所谓公正性是指契约要最大限度地保证双方的共同利益,从而保证市场竞争的公平性;所谓准确性是指契约的措辞要标准、明确,从而保证双方权利和义务的有效落实。

1.3指导说明标准

商品的使用说明也是国际商务英语翻译的主要内容,由于不同商品构造和用途的不同,以及使用者知识结构的差异,翻译者在翻译中应该遵守内容全面、通俗易懂的标准。所谓内容全面是指说明内容要对商品的安装、使用、维修以及安全措施进行详细的介绍,以保证消费者能够安全使用;所谓通俗易懂是指说明内容要尽量符合大多数消费者的知识结构,并尽量降低专业性语言的使用率。

1.4往来信函标准

国际商务之间的往来信函是实现市场主体之间信息交流的重要方式,而基于信函的功能,翻译者在信函翻译的过程中应该保证语言得体、正是客观、不带有感彩,而只有这样才能够向信函接收者准确传递公告、通知等信息,从而提高商务交流的严谨性。

2国际商务英语翻译的多元化策略

2.1大胆创新,提高广告宣传的感染力

广告翻译不同于其他商务内容的翻译,由于其短小精悍、内容丰富,因此在翻译中,翻译者应该大胆想象,并结合本土文化中的语言艺术来增加广告内容艺术美感,例如翻译者将麦斯威尔咖啡的广告Goodtothelastdrop翻译成“滴滴香浓,意犹未尽”。这种翻译方法,避免了直译的尴尬,而是将广告中的引申含义与中国传统文字表达中的对称形式相结合,从而提高了广告词的意境美,同时利用“意犹未尽”这一成语,更是拉近了中国消费者与该商品的心理距离,从而提高了广告的感染力。

2.2简洁生动,提高翻译内容的吸引力

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条件下,市场主体的信息交流效率成了影响企业合作交流的重要因素,因此翻译者在翻译商务信息的过程中,要注重内容的简洁生动,以保证信息接收者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注意力集中在翻译内容上,例如在“Manybusinesstransactionsareconcludedatthefair.”的翻译中,翻译者将其译为“(交易会)深受国外经营各种商品的中小客商的欢迎。”这中结构错位、信息整合的翻译方式明确地表达了交易会的地位,从而有效地吸引了各商家的注意力。

2.3注重差异,提高内容的文化认可度

由于国家文化的差异性,翻译这在商务翻译中应该尽量迎合目标国家的语言习惯和文化背景,例如我国的文化注重的是含蓄和意境,而西方文化则比较开放直接,因此翻译者应该注重语言的转化,从而提高翻译内容的市场接受度。

3结语

总之,国际商务翻译作为联接世界市场的纽带,其由于商务交流内容的差异性,呈现出不同的标准,因此,翻译者应该深入了解多元化的翻译标准,并根据不同的标准变换翻译语言,从而实现国际商务信息畅通、有效地交流。

作者:张甜甜 单位:江苏省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蒋文静.浅谈国际商务英语翻译的多元化标准[J].英语广场,2016(02):43~44.

第7篇:合作交流的重要性范文

教师们对课堂小组合作学习这一形式的重要性和意义性的认识是正确的,但相当一部分小学教师当前只知其表,不详其里,对于小组合作学习的真正内涵缺乏深刻的理解,过分注重教学形式,没有从学生本身出发,不知道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和意义何在,更没有反思小组合作学习是否有效,是否培养了学生敢于交流、善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否使学生潜在的才智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二、学习新理念,提高小组合作的有效性

(一)教学交往的充分展开总依赖于交往结构的完整。合作小组的组建便是这个交往结构的切入点,它从教学组织形式上保证了全面完整的教学交往结构的建立。当然,合作小组必须经过科学的分组和严格的培训。组建时得遵循一套程序和方法,应克服传统学习小组散漫性和活动效率低下的缺陷,充分发挥合作小组的建设性作用。合作小组一般采用的科学分组原则是“组内异质,组间同质”。根据赖思(Rice)的研究,他认为最佳的小组规模为2-6人。这样的规模使的小组内用有足够的信息源,同时又保证所有组员积极参与和面对面的交流。在组员的选择上,既要体现教师在小组组建中的领导作用,考虑分组的客观需要,又要注意体现学生的意愿和主观要求。作为教师来说,不能为了形式而形式,让合作泛滥,随意组建和搭配合作小组。

(二)需要满足论的倡导者(如格拉塞等人)认为,学校是满足学生需要的重要场所,学生到学校里来学习和生活,无时无刻不在寻找种种方式满足自己与他人交往与合作、友谊、自尊等需要。根据交往需要理论,每一个学生都有交往的需求,都应有合作的权利和机会。美国著名教育评论家艾里司和福茨指出:如果要举出一个真正符合“改革”这一术语的教育改革的话,那就是合作学习。因此,教师更应该给每个学生平等的机会和时间,特别是对于能力较弱的学生,要精心设计合作时机,让这些能力较弱的学生也有思考的时间和余地,也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讨论和合作,从而发挥合作学习的功效,满足每一位学生的交往需求,逐步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三)小组合作学习正确合理的评价体制应是面向合作小组进行的,尽可能减少对个人的评价。小组合作学习就其宗旨来说,主要是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这种学习形式,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来解决学习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的,同时也通过这一教学组织形式来培养学生的团体意识、集体主义精神和团队精神,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合作的重要性。因此,教师对学生学习结果和过程的评价就应当面向小组,面向团体。否则可能会让学生觉得我们小组合作的成果不是属于我们大家合作的结果,而是某一个人努力的结果,这样就会使学生认识不到合作的意义,降低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比较优势,使合作失去了意义和色彩。一方面,不利于培养的团队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另一方面,也容易使学生丧失以后继续合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正确的评价是对学生合作的一种肯定,也是对学生集体努力的一种肯定。在教师正确地评价小组合作学习的结果下,学生就容易体验到,个人关系着集体,集体体现着自我,承担着自我的荣誉。这样一来,学生也就不会在发表意见的时候总是改不掉口说:“我认为……,我觉得应该是……”了,而会发自内心地说:“我们小组的意见是……,我们小组经过讨论后,认为应该是……”。这不仅是对小组合作学习结果的尊重,也是学生合作精神地现实体现。

(四)小组合作学习不仅仅要关注学生认知目标的实现,更要关注学生情感目标的实现。教师不能只看表面成绩,只要求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掌握知识,学会解决问题。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是以人的整体的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相统一的过程。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同时发生,并且产生交互的作用和影响。教师应该同样重视这种情感活动,因为有时合作学习更重要的并非是知识和技能的获得,而是通过合作来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动机,以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形成合作的意识及合作的精神。特别是在当今这个充满着竞争的时代,机遇和挑战并存,合作便是竞争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学会与人合作的本领和技能,才能与人论竞争。而这种合作的能力是在一般课堂上所学不到也学不会的。

(五)目前的课堂教学中,我们的师生关系由传统教学的单向或双向交流变成了多向交流的学习模式,构成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边、立体、互动的结构,这的确是一种进步。但我们似乎却忽略了“师师之间”的合作与互动。一个苹果和一个苹果交换,仍是一个苹果;而一种思想与另一种思想的交换,却能得到两种思想,甚至还能收到1+1大于2的成效。在教师与教师的合作和资源共享中,对同事的经验进行独立的、批判性的思考,还可以激发自己创造探索的动力,形成创造的原型,产生创造性的发现。格鲁吉亚当代杰出的儿童心理学家、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认为,点滴的教学经验与批判性的思维的碰撞可以诞生有意义的思想,而教育实践与有意义的思想的接触则能产生创造性的教育活动。确实,

“师师合作”有利于发挥教师整体功能,使教学走出“高耗低效”的状态,“师师合作”还有利于教师之间的优势互补,提高整体教学水平与革新能力,以适应发展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学习型组织(1earning organization)的理论指出:一个组织若能持续不断地进行合作学习,运用系统思考模式尝试各种不同问题的解决方案,便可能扩充个人的知识和经验,并改变整体组织行为,增进组织的适应及革新能力。由此可见,“师师合作”对组织建设和学生学习有重要地作用,我们应该重视并好好利用这种作用。

三、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倡导小组合作,意义深远

第8篇:合作交流的重要性范文

1“做中学”集体流活动的问题和症结

“交流学习”作为新课程的重要学习理念,在“做中学”活动中推广与运用,并发生于活动过程的始终,已为广大一线教师所接受。然而,接受仅是一种认同,还没有真正成为教师的一种自觉行为。虽然活动中交流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但是这种重要性经常被忽视或否认。集体流没有充分地深入与展开,其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未能体现 “做中学”交流方式的根本改变。这是什么原因呢?主要是因为:

1.1 教师中存在两极分化

城市和乡村差距大,老年教师和年轻教师的差距大。“做中学”科学活动要求教师更新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具备科学的探索精神、敏锐的观察力、深刻的思考力、清晰的判断力和较丰富的创新能力。但实际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在教学方法和活动中缺乏创造精神、观念传统、教法陈旧;认为“做中学”科学活动就是一门课,幼儿只需顺着老师的思路来思考和回答问题,课上完了就等于科学知识已传授,孩子也了解掌握了,任务也就完成了,忽略了孩子集体交流中积极主动、大胆质疑、相互沟通等素质的培养,这对孩子今后的学习能力、探究精神、质疑水平等方面会造成负面影响。

1.2 对集体流的价值认识过于狭隘

在“做中学”活动中,集体流活动是在教师的预设、引导下展开的师生和生生间的语言互动。有这样一种活动现象:教师拟了一份非常完美的无可挑剔的教案,既注意了精心预设,也做好了科学探索的准备,更想好了活动交流的视角。然而,到了真实的活动过程中却发现,教师常常只对一节课的知识技能目标提出检测,对过程性目标无法检测,对情感与态度更是忽略,交流只被作为教学活动的一个环节。

1.3 集体流形式过于单一严谨

在“做中学”活动中集体交流形式较为单一严谨,通常孩子们进行交流时,先一一说给教师听,再由教师把说的内容抛给其他孩子,让大家思考其正确性,教师成了信息交流的“中介”,信息交流总是以“生—师—生”的形式进行着,教师的强势地位、孩子的被动、谨慎使得交流氛围趋于紧张。有的教师因为担心驾奴课堂教学的能力不足,怕过多交流引起课堂教学的失控,教学任务的完成不能保障。也有教师担心孩子不会交流,就没有提供孩子交流的机会,也不会去引导孩子怎样分析与交流,主体意识得不到加强。

1.4 幼儿的自身因素对交流效果的影响

“做中学”活动不仅把幼儿的学习看作是个体的自主建构过程,更看作是通过与他人的交互作用实现的社会建构过程。在集体交流中,孩子们的口语表达虽有一定的基础,但还是比较幼稚的,不成熟的,他们往往习惯于用简单的句子东一句西一句地讲话,说感兴趣的东西。这一时期的言语在文法结构、逻辑系统和得体性方面都不很完善,不很严谨。有时还会苦于“有想法却不知如何说”的语言尴尬,在屡次碰壁后,他们会失去交流的热情,使集体交流呈现低谷状态。另外,现在的孩子在探索新科学现象以前往往已经有了一些生活经验和认知积累,但这些零碎散状的经验会使孩子在集体交流中产生困惑疑虑,以甚至一些孩子在交流活动中出现从众与退缩情况。如果教师不关注学习的起点,生拉硬扯的孩子拉回来,孩子就只能“懂装不懂”“明知故问”了。

1.5 交流话题缺乏开放性、思考性、启发性

首先,有些集体交流话题过多、过碎、答案简单封闭,加上一些教师心急,觉得一节课时间有限,生怕完不成任务,留给孩子的思考余地不够。

其次,集体流活动能使幼儿大胆地将自己动手实验、自主探究的过程和见解用语言表达出来,把自己的观点与别人的观点相互比较、相互补充。但如果教师的课前准备工作不到位,比如幼儿对所要探究的活动内容先前没有相关的认知以及学习经验,老师也没有做相关的铺垫,将会导致幼儿缺乏兴趣或者使活动交流无法进行,谈何思考获知。

还有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欠缺,对孩子的启发甚少。很多时候幼儿的交流只是停留在表面,泛泛而谈,缺乏主动、缺乏互动、缺乏挑战、缺乏创造。

2有效提升“做中学”集体交流效价的策略

有效的集体流,不仅有利于师生、生生分享经验、交流各自的结论,还有助于幼儿重新思考自己的动手做的过程和发现,澄清自己的观点;以使教师更好地了解、协助孩子们相互修正、补充和强化各自的观点,丰富所发现的事物间的关系及新问题,从而激发进一步的探究。

2.1 情感投入交流策略

幼儿良好的情感,会促进幼儿成长过程中的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

2.1.1 情感投入——民主平等

民主平等的交流,集体分享和谐的氛围。“做中学”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过程。这对“做中学”集体流而言,就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意味着合作性意见建构,它不仅是一种认识发现的过程,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精神交流的过程。

反思:在这样一个情感投入的、民主平等的集体交流氛围里,孩子们在老师的引领下,相互沟通,相互补充,共同探讨。他们刚开始发现瓶子里装着东西会发出声音,而且是不同的声音效果,可随后某幼儿的“无声瓶子”,又激起了大家再思考、再研究。生生、师生间的和谐,合作性意见建构,体现了“做中学”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精神交流的过程。

2.1.2 情感投入——三融聚焦

融趣于交流中,交流意味着参与。当老师及时捕捉到了幼儿交流中的“兴趣点”时,也就意味着找到了一条开展“做中学”活动的线索和依据。

融法于交流中,评价包括评价别人和自我评价。教师,必须引导幼儿合理评价,从而不断地修正自己、提高自己,让幼儿感受到通过倾听、评价他人的交流,对照自己的思考方法及思考过程,产生我要向别人学习,使相互之间的交流更为和谐。

融情于交流中,在集体合作交流中往往会随着产生许多很有创意的合作成果。教师在合作交流中应充分挖掘幼儿的智慧潜能,尝试着用一些有趣的新点子触动与改变学生心灵世界,激励学生增长自信心。

反思:此活动设计迎合了“做中学”的生活理念。“凉拌菜”对孩子们来说极有吸引力,在交流如何做一碗可口的凉拌蔬菜的过程中,调动了可见、可忆的已有生活经验,老师及时的捕捉到孩子的兴趣点,合理地和幼儿一起带着问题关注周围的人,相互间的交流更为和谐。

2.2 信息互补交流策略

“做中学”科学教育不追求孩子一下子说出准确的科学概念,而是强调让孩子亲身经历探究和发现的过程,获得有关的经验和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无论他们的探究结果与设想是否一致,我们都应尽可能地为孩子间的交流经验创造条件。鼓励有不同看法的幼儿可大胆地提出质疑,把自己不同的个人见解提出来与大家一起讨论、交流,达到信息互补、重组,进而共识、共享与共进。

2.2.1 信息互补——指点迷津

由于幼儿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方面的原因,幼儿个体在集体中的交流中难免存在着一定的偏颇、缺陷乃至失误,这时就需要教师适度发挥主导作用,给予幼儿有效的价值引领和点拨,为幼儿的交流“指点迷津”。

在幼儿集体交流探索发现时,如果教师能针对问题为幼儿指点迷津,适时、适度地予以支持和引导,能激起幼儿再实验、再验证、再发现的兴趣;更可以促使幼儿将零散的知识经验不断地整合、重组、系统化。

2.2.2 信息互补——链接生活

幼儿链接生活,交流与互补信息,体现了交流活动的教育价值。幼儿不仅可以动手实验获得信息,还可从通过他人传经、图书阅读、实地勘察、互联网等多种渠道收集更多的信息。在这些活动中,孩子们思维活跃,既可以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又可以听取别人的信息经验,从而补充、完善自己对该事物的认识。这种讨论活动有利于幼儿加工重组已获得的信息,有利于让幼儿理解事物之间的关系,促进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

这种集体流活动有利于幼儿加工重组已获得的信息,有利于让幼儿理解事物之间的关系,促进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

2.3 平台支持交流策略

“做中学”集体流过程中,由于受遗传、环境、教育等方面的影响,幼儿各方面的能力表现会有不同,作为教师要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努力搭建 “交流”的平台,支持、协助每一个孩子都有表达表现锻炼的机会,孩子在集体交流活动中有了成功的体验,将提高他们参与“做中学”活动的积极性。

2.3.1 平台支持——花样式平台

在集体交流中,可以让幼儿交流不同的结论,不同的探索方法,不同的思维。对于在孩子们中出现的不同意见,可尝试搭建“花样式”支持平台,如实验成果展示平台、信息反馈平台、疑难辩论平台和观点答辩平台等,让每一个不同层次的孩子找到适合自己能力范围的展现空间,逐步使幼儿敢想敢说敢做,勇于乐于展现自我,以保证集体流活动顺利、高效地进行。同时,孩子们在交流活动中掌握科学基础知识,明确道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

2.3.2 平台支持——多样化媒体平台

在“做中学”活动中,集体的交流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实物、模型等传统的实验用具;也可以运用幻灯、录像、电脑、网络等现代教学媒体。实践发现活动交流中,媒体多样化可促使幼儿的视、听、触、嗅等各种感官全方位地投入到科学信息的吸收、处理上,加上教师有目的的选用,更能增加幼儿动手做的情趣,丰富幼儿的认识,一步一步推动着幼儿登上动脑猜想、实验发现、交流归纳的平台,提高集体交流的有效性,增强幼儿思维的灵活性。

3思考与交流

在集体流中,教师一定要让幼儿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再现自己探索新知的过程和思维方法,他们把自己在探索过程中的认识,感想,疑问和自己的结论用自己的方法和语言表达出来。无论幼儿的观点是否正确都应该让他们的发言进行到底。不要为了节约时间而随意打断不符合老师意图的回答,即使幼儿的回答是错误的,我们也应该耐心地倾听,努力找出他们回答中正确的积极因素,引导学生利用其积极的成分主动认识错误并加以更正,从而使幼儿主动建立和完善认知结构。

当然,“做中学”集体交流中遇到的问题谁也无法预料,教师应变的对策是灵活巧妙、变化无穷的,无法一一尽述。上面这些对策在运用的时候往往是综合的。所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是活动调控艺术的真谛。

参考文献:

[1] 刘广利, 汤慧丽,杜威.“从”做中学””教学理论及对我国基础教育的启示[J]. 继续教育研究, 2008(5).

[2] 李益群.课堂交流的意义[J].中国教育发展研究,2009(5).

[3] (美)麦克罗斯基, (美)里士满, (美)麦克罗斯基.课堂交流指南:交流在教学和培训中的作用[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

[4] 吴亚春.幼儿园科学活动的组织策略[J].中外教育研究,2007(5).

[5] 郑金州.案例教学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6] 袁维新.交往教学的基本原理初探[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2(9).

第9篇:合作交流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跨文化 交际与礼仪 重要性

一、跨文化交际的概念

世界各地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活动,相互之间交流的过程就是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不同于普通交际的一点就体现在不同背景的“跨”。交际双方因为跨文化交流,因为文化背景、习惯与思维不同以及风俗礼仪的差异性,在交际活动中会引发误会,更严重者甚至可能还会引起冲突。跨文化交际与礼仪,是联系双方的桥梁,是实现交流互动的重要条件。

二、跨文化交际与礼仪的重要性

跨文化交际与礼仪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跨文化交际与礼仪在文化方面的重要性。跨文化交际在文化方面有其重要性。文化在人们的日常行动之中具有指导行为的作用,由此,文化也成为跨文化交际与礼仪的一个核心内容。例如,民族历史传统、宗教、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社会组织及社会制度等,这些都是影响到跨文化交际与礼仪发展的文化因素。文化模式、文化交往规则不同,这些是各国文化中存在的差异,了解这些差异将有助于认识文化差异对交际的影响,提高交际者对跨文化现象的敏感度,理解跨文化交际语境中交际对象的行为语言。

2.跨文化交际与礼仪在涉外秘书工作中的重要性。在涉外秘书工作中,一般会与世界不同国家的人员交流,在这种情况下,不仅是机遇,也将是一个艰巨的挑战。不同的语言、不同的文化等背景,产生的跨文化交际障碍越来越多。在工作中要解决和处理好跨文化交际活动,避免和降低跨文化交际障碍问题,促使跨文化交际活动的顺利开展与进行。这就需要涉外秘书了解世界各地不同国家的风俗习惯、文化信仰、礼仪、语言与非语言交际等问题,尊重不同国家的风俗习惯和信仰,注重与尊重世界各个国家的习俗、禁忌、交往礼仪等,在交际中注意理解语言与非语言行为,以此提高处理跨文化交际问题的能力,确保跨文化交际活动的顺利开展。

3.跨文化交际与礼仪在送礼习俗中的重要性。中国自古素来以礼仪之邦自称,在国人眼中似乎并没有不能送礼的日子或者与送礼相关的禁忌。但是与中国送礼风俗习惯截然不同,在世界其他一些国家,送礼就有着诸多习惯与禁忌。例如,西方国家中不适合送礼的日子包括:订婚仪式、毕业典礼以及阿拉伯人初次见面,这些场合都不适合送礼。

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想要与来自不同国家和有着不用文化背景的人顺利交流,并不能单纯的依靠语言知识,这就需要我们掌握相关的跨文化交际与礼仪知识。

在世界各个国家之间,文化背景不同、生活习惯也不同,这些差异性直接或者间接影响到了交际的正常进行。在世界各国之间,文化方面的差异,主要表现在社会知识、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多个方面。

通过跨文化交际与礼仪知识的学习,我们将更加清楚地了解世界各国送礼的风俗习惯,避免在交际活动中因文化差异造成误会和尴尬,确保交流的顺利进行。

4.跨文化交际与礼仪在商务交谈中的重要性。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发展,科技与网络技术的普及,世界各地之间的往来越来越频繁。中国人将有更多的机会与世界各地人们的交流互动,彼此往来越来越密切。这就需要人们必须具备扎实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礼仪知识。

在国际商务交际中,跨文化交际与礼仪是交接双方外在信息形象的体现,从见面、问候到沟通,整个过程中涵盖了很多礼仪。衣着打扮、说话方式都透露出相关信息,这些都将给对方留下深刻的印象。因而,只有掌握必要的商务文化与外交礼仪,才能在交际中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从而灵活的掌握谈判节奏,在跨文化交际中占据主导地位,获得谈判的成功。

5.跨文化交际与礼仪在联络情感中的重要性。人与人在交际中感情的联络与维系中,跨文化交际与礼仪具有重要作用,其从侧面融入了感情。在交际活动中,人们往往凭借他人对自己的友好态度,确认别人对自己的情感。跨文化交际与礼仪在联络情感方面主要表现为,促使交际双发产生相同的情感,彼此认可与尊重,建立和谐共处的人际关系,促使合作交往的继续。如果跨文化交际与礼仪无法联络和维系情感,那么在交际中很容易导致双方关系破裂。因此,跨文化交际与礼仪在交际活动中对人与人的关系起到调节作用,对行为进行约束,对形象进行修饰,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外交人际关系。

三、结论

跨文化交际与礼仪作为时展的需求和国家交流的桥梁纽带,不仅反应了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以及交际能力,同时,也折射出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的程度、社会道德风尚以及生活风俗习惯等。本篇论文主要从文化方面、涉外秘书、送礼习俗、商务交谈以及联络情感等方面论述了跨文化交际与礼仪的重要性,指出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开展跨文化交际与礼仪的必要性。

参考文案:

[1]严子寒,李海潮.浅谈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及能力的重要性[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