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范文

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

第1篇: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范文

关键词:农村经济 生态 对策

海南省的生态环境全国一流,世界闻名。优良的生态环境是海南最具价值的物质资源。保护好生态环境,依托生态资源发展经济、改善生活,越来越成为海南人民的共识。这种共识,随着建省以来发展方式的转变而形成、深化。从建省之初提出工、农、贸、旅并举的发展举措,到上世纪末相继出台的“一省两地”产业发展战略和建设生态省的重大决策,再到2010年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在不断的实践和探索中人们日益清晰地认识到,海南的发展必须充分利用热带海岛生态这一优势资源。开发利用生态资源,首先要保护好生态资源,实现生态资源的可持续。然而,由于发展经济、追求富裕的愿望在不断蚀食和淡化着人们的生态意识,甚至冲昏人们的头脑,自觉不自觉地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在海南仍然非常普遍,非常严重。尽管近年来海南加大了环境保护力度,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生态保护法规措施,但海南的生态保护形势并不乐观,严重威胁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诸多因素长期存在,保护生态的任务十分艰巨。

一、海南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生态环境破坏状况

海南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比较其它经济发达省份,现代工业企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压力不显著。不过,农业(农村、农垦)生产、旅游开发和房地产扩张等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却有增无减,其中,来自农业生产的破坏范围广,危害大,不容忽视。就破坏范围而言,农村散布全岛各个角落,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所及,既包括农村周边生态环境,也包括生态保持区,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是整体性的。就破坏程度而言,目前海南和全国一样,所面临的一共性问题,如生态林地损毁、生活垃圾和化肥农药污染等,一个都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生态环境呈缓慢退化之势。对于诸多咄咄逼人的危害生态安全因素,遏制的力量显得十分薄弱,对于已遭受摧毁的生态环境,促进其恢复的力度不够。

(一)农作物违规和无序种植对生态的损毁极其严重

只要深入海南各地调研,亲眼所见,就不难发现绝大部分生态区都已被或正被农业种植所蚕食、分割、截断孤立,完好无损、绵延完整的生态在海南已极为罕见。几乎所有农村周边小山丘上的原生态植被都已被剔光,取而代之的是郁郁葱葱的经济林、农作物。高大一点的山岭,也多数逃不过被围剔的命运,只剩下顶峰、沟壑里一小块所谓的生态林,如琼海市官塘区的白石岭、万宁市礼纪镇的西岭等,在这些地方,山上山下,处处是槟榔,真正意义上的原生态已不复存在。在有名的呀喏哒热带雨林景区,实际上除山壑里还保留着原生态植物外,整个景区的山坡都已被荔枝园、龙眼园等果园团团包围。即使是七仙岭、五指山、吊罗山、黎母山等自然保护区,也被农业种植片片蚕食,层层分割,面积委缩、功能退化,动植物多样性不断减少,一些以往常见野生动植物濒临绝种。

海南农作物违规、无序种植在上世纪末达到高峰,有些地方因此而把生态推向灭绝的边缘。种植的作物种类繁多,包括橡胶、槟榔、橙桔、菠萝等,当时尤以槟榔种植最为疯狂。由于农民认为槟榔的经济前景较好,在东南部和中部地区曾一度出现家家户户种槟榔,到处垦荒种槟榔的景象。本世纪初,违规、无序种植的势头受到初步遏制。2005年,海南林业局提出“25°坡度以上种黄金都不行”的口号,下决心保护日趋脆弱的生态。但整体破坏格局已经形成,或明或暗的持续破坏行为仍然发生,恢复措施乏力。

(二)农业养殖和农药化肥造成的污染逐年加剧

农业养殖是生态环境的主要污染源之一。在海南,近海水产养殖、陆地养殖、山区养殖等各种农业养殖并存。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使水产品,禽畜产品需求量不断增加,养殖的量和面也呈逐年快速扩大的趋势。农村养殖几乎均无排污设备,每个养殖场都是一个排污户,生产的污水污物直接向外排放,注入小沟溪流,流进江河湖海。小户小排,大户大排,污染日积月累。农业养殖不仅是重要的污染源,而且也是导致毁林损地的一大要素。养殖所到之处,红树林、海防林、湿地等生态都遭受不同程度破坏,甚至完全被毁。万宁市神州半岛风豪港湾原有的一大片葱翠美丽的红树林,就因水产养殖扩增而渐被砍光。

农药化肥是生态环境的另一污染源。跟全国大多数农村一样,如今海南农业生产几乎是无作物不施化肥,无瓜菜不撒农药。由于农药化肥用量极大,残留物多,时间持续,加之用法不够科学,使用效率不高等原因,其污染范围之广,危害之大,非常惊人。农业养殖和农药化肥造成的污染逐年加剧,在海南各地乡村的田间地头,土质变差,水变浊变臭。昔日田沟小溪清澈见底、鱼儿穿梭的景象已难觅踪影。

(三)农村生活垃圾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日益加重

在全省范围内,不论城乡,生活垃圾的处理都是个大难题。然而,与城市相比,农村生活垃圾更难应付。城市有专门垃圾收集、运送和处理设施,而绝大多数农村却没有,且农村范围广,地区分散,垃圾不易收集和处置。虽然目前海南文明生态村数量已过万,约占全省农村总数的一半,乡村公路、电视网络等基础设施有很大改善,但在生活垃圾处理以及排污系统建设方面进展极为缓慢。在农村,生活污水横溢现象依然普遍,日用废旧物品、塑料袋、建筑废料等垃圾往往是被随意抛扔,随处可见,阻塞河沟,污染田地,妨碍观瞻,到了让人难以容忍的地步。

(四)多数乡镇企业高耗低效治污无力直接危害环境

海南是工业落后地区,乡镇企业不发达,与其它沿海发达城市相比,乡镇企业污染环境的现象不突出,但这并不意味着其对生态的不利影响可以忽略。2010年,海南乡镇企业经济单位已愈5万多户,其生产活动无疑与生态安全戚戚相关。海南的乡镇企业大多规模小,实力单薄,科技水平低,技术设备落后,高耗低效,对治污往往有心无力。其生产过程所产生废气废烟、污水毒物甚至没有经过简单的处理,就直接排放到环境中去,成为生态杀手。在调查中容易发现,乡镇企业多的地方,环境污染总是相对较为严重。

二、促进海南农村经济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当前,海南正加快建设国家热带现代农业基地的步伐,这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既是挑战,也是机遇。热带现代农业发展,无疑需要更多的耕种土地供给,更多的化肥农药和扶助设施,从而对本已十分脆弱的生态构成新的威胁。与此同时,热带现代农业是高科技的优质高效的农业,讲求科学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和节能环保,因而也有利于促进环境的改善。海南应紧紧抓住文明生态村和国家热带现代农业基地建设的机遇,采取有力措施,战胜挑战,努力促进农村经济和生态建设可持续发展。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深入研究,制定和完善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规划

开展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在充分摸清海南生态环境状况的基础上,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规划。透彻分析生态环境现状,准确评估生态环境安全及影响因素,进一步明确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目标,提出科学可行的实行和保障措施。

特别是要严格划定生态保护区和生态保护缓冲区范围,划分不可开发区、可开发区。在保护区和缓冲区内,坚决禁止农业、工业、旅游及房地产开发,尽可能杜绝外来因素的干扰和危害。要注意不同生态功能区的整合,避免人割断森林、海洋、渔业、生物、河流、湿地等自然要素的整体生态功能。

(二)建立健全生态保护法规,实施更为严格的生态保护标准

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确立“世界一流的海岛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和“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战略定位。对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须根据形势需要,在现有《海南省环境保护条例》、《海南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海南省海洋环境保护规定》、《海南经济特区限制生产运输销售储存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规定》等条例规定的基础上,制定一部内容全面的环保标准更高的生态环境保护法规,以及制定和完善有关生态保护区管理、农村水源土壤污染防治等方面法规。

(三)加强生态环境监控,加大对破坏生态行为的惩处力度

建立海陆空立体监控体系,采用卫星传感、水质测验等科技监测与人工实地察看相结合,职能部门专业监督与社会群众监督相结合的办法,既重视临近地区和敏感地区的监控,也不疏漏边远偏僻地区的监控,实现环境监控全省实时覆盖。明确相关职能部门的职责,实行生态环境监控问责制。对危害环境的行为不闻不问或监管理不到位的单位和个人,要严厉查处。

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及时依法从严处理,对触犯法律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采取科学果断措施尽快恢复被毁自然生态。对保护区内种植的农作物,采取政府补偿、奖励和农村自愿的办法,坚决予以推毁。恢复生态,切不可用人工种植公益林的方法,人为干预生态区植物的生长,破坏生态的多样性。海南雨水阳光充足,空气滋润,只要不人为破坏,生态恢复相对较快。

(四)实行严格的生态保护责任制,积极推动绿色发展

切实将绿色发展成绩作为领导考核的重要内容,从体制机制上激励领导干部不断深化改革,转变发展方式,努力推动节能增效,积极倡导绿色消费,采取有力措施保护生态环境。对于那些只顾眼前利益,急于出政绩,保护生态环境不得力,甚至放纵污染和破坏生态环境行为的领导干部,要严肃追究其责任。

(五)进一步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在农村深入持久地开展生态文明教育,使农村群众充分认识保护生态的意义和重要性,掌握生态环保的基础知识。引导农民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爱护生态环境的活动,培养讲究卫生、分类处置垃圾、减少排污、节约能源资源等良好的生产和生活习惯。特别要重视加强对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从小培养生态意识和环保理念,培养保护生态的行为习惯。

继续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断加强和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疏通河道水渠,修建排水道排污沟、污水处理厂、净化沼气池、垃圾处理场等。有条件的修建乡村公园,绿化美化乡村内外环境。

(六)提高农业科技水平推进绿色农业快速发展

加快科技推广,提高农业科技水平。以农业科技为支撑,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和农村经济发展方式,全力推进绿色农业快速发展。通过绿色生产有效控制化肥、农药等人工合成化合物施用,减少环境污染,促进节约资源能源,增强农业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资金项目:本文为海南省教育厅资助项目《海南省农村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问题研究》的成果。

第2篇: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范文

关键词:国际旅游岛;生态环境保护;立法;完善建议

中图分类号:D91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10-0116-02

一、国际旅游岛与环境保护

我国旅游综合实力居世界第五,但是与世界公认的旅游强国相比有明显的差距,这种差距的核心是旅游产业的国际化水平低和旅游业的开放水平低。此时,建设我国的国际旅游岛成为发展我国经济、提升国际地位和国际形象一个重要的途径。海南省作为我国唯一一个热带省份,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独特的热带海岛风貌、海洋生态景观以及丰富的油气资源、海洋渔业资源,优越的地理位置使这里的空气、水体等环境质量一直处于全国一流水平。海南省如此巨大的资本和优势使其成为当仁不让的国际旅游岛建设目标。但建设国际旅游岛只有这些先天性的优势是远远不够的。在近几年的经济发展中,由于忽略了环境的保护,海南岛的生态环境受到了一些人为破坏,自然资源受到掠夺,出现如:森林面积锐减,生物多样性惨遭破坏、西部土地荒漠化严峻、污染情况突出、生态服务功能不断下降等等的环境问题,而现有的环境保护法律不足以应对建设国际旅游岛所面临的问题,建设一个世界水平的国际旅游岛需要更有针对性的生态旅游环境保护立法来保障。根据国际旅游岛的含义和标准,海南省不仅需要拥有国际标准的服务体系,更需要加强自身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来保证国际旅游岛成为拉动经济增长、扩大我国在国际的影响力的关键。因此,完善建设国际旅游岛过程中的旅游环境保护立法问题便成为最重要的一笔。

二、海南省旅游环境保护法制现状分析

(一)旅游环境保护专门性立法缺失

从数量上来说,有关旅游生态保护的立法达到了一定标准,从海南建省至今,有关机关共制定的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的法规8件,其中海口市地方法规2件,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关的法规6件。海南省的生态保护立法具有与其他地方不相上下的普遍性,海南本身生态系统脆弱,加之国际旅游岛是一个新起的建设项目,因此在专门针对海南省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有关旅游环境保护的立法稍显不足,没有专门性法律规范来针对国际旅游岛发展中出现的破坏旅游生态环境的现象,总体来说达不到建设国际旅游岛应有的标准。且有关环境保护立法仅着重正面的保护性立法,而忽略了禁止性立法和引导性规范,在防治以及惩治破坏生态环境方面的立法很少,行政管理的强制手段单纯,对环境破坏的责任承担方面略显单薄,因此并不能起到很好的防治和惩罚作用。

(二)缺少因地制宜

海南省要建设国际旅游岛必须针对旅游生态环境来完善相关法律规范,但是现存的规范多是具有最普遍性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缺少对旅游环境现有状况的针对性。首先,随着海南工业的崛起,缺少相关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工业发展中对环境的保护问题,使海南工业在自身发展的情况下对环境的破坏减小到最弱,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其次,海南是一个农业资源丰富的大省,应该利用起这个先天资源开发热带观光休闲农业来为建设国际旅游岛增加海南特色旅游项目,因此需要有关法律来规范;最后,随着经济发展和人们观念的革新,旅游业发展兴盛,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来到海南岛旅游,但海南岛旅游资源仍在开发中,导致旅客流量大与景区合理容量的矛盾,从而对旅游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破坏,对此并没有相关环保法律来规范。

(三)可操作性弱

由于着重正面的保护性立法,而忽略了禁止性立法和引导性规范,通常对于轻微的违法行为运用罚款的方式,而罚款的数目不高,难以达到法律的威慑作用,加之部分民众环保意识以及守法意识薄弱,对于此种情况权衡得失后,在利益的驱使下,更容易导致以身试法,同时居民低弱的生态意识反过来容易影响旅游者的生态意识而导致景区内不文明破坏环境的情况出现。因此,应该加强禁止性立法,保护性与禁止性立法双管齐下。另一方面,有关破坏旅游环境的责任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重视,对各种环境违法问题查处不严格,对于《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中第二部分所重点倡导的严格实行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完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和问责制没有贯彻落实。因此对于有关旅游环境保护的管理制度的执法不到位,立法体系可操作性弱,旅游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情况亟须有完善的法律法规进行全面规范。

三、完善的具体建议

(一)因地制宜完善立法

总体来说,应继续实施贯彻《海南省生态建设规划纲要》,突出海南生态旅游,确立可持续发展的立法理念,强调建设国际旅游岛需以旅游资源的可持续性、循环开发利用为前提,使其发展必须遵循循环经济发展的要求,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同时制定配套的政策、相关标准和评价体系,在科学有效地使用旅游资源的同时改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保持生态旅游的可持续性。具体上,其重点发展海南热带农业观光休闲旅游、度假休闲游,同时发展海洋生态游、热带雨林游、动植物观赏等生态型旅游,划定特定的区域为环境保护区域,即“采取严格的环境保护措施并引进世界先进的环境治理技术和机制,治理各种污染,采用严格、科学、有效的环境保护标准进行工农业生产和从事经济运行、城市环境的特定区域。”为此制定相应的生态旅游法规来规范,如《海南生态旅游去保护条例》、《生态旅游景区服务条例》等等,另一方面,根据海南独特的人文习惯,可以通过对生态环境有辅助作用的其他方面规范,如对海南本地居民住宅区的设计规划应如何合乎生态型发展,形成生态示范区、对海南的学校教育开设生态教育辅助课程,使本地居民树立保护生态环境的观念等等。

(二)重点突出、全面规划

环境保护规划应完善且全面,做到多方位协调规划,既考虑到环境效益,还要考虑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便获得最佳的综合效益。生态旅游的目的不仅是促进消费,还要提升民众的环境保护意识,从而更好地落实各项生态环境保护法规。因此,海南省应针对旅游环境完善生态保护立法。

首先,不仅要制定正面的鼓励性质以及引导性的法律法规,例如鼓励各地依据自身优势发展特色旅游项目,吸引多层次的游客,鼓励发展热带观光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工业产业、品质优良的服务业,鼓励投资“三废”治理等,以引导性经济刺激的手段鼓励环保产业等等;还要完善禁止性、惩罚性的法律法规,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明文禁止,做到事前防范,对于政府失职行为、旅游机构和游客破坏旅游环境的违法行为制定明确的权责制度,严格惩罚,责任明确,做到事后惩罚,双管齐下,全面规范。

其次,注重政府对环境的监督管理行为,使政府起到监督和引导的作用,对各种破坏环境的行为做出规定、指正,具体规划各种行为,如通过补偿补贴鼓励环保产业的发展、引导公民参与环境保护;扩充相关机构行政职能,落实旅游发展委员会统领地位,统一指导各个机构发挥环境保护作用等等。正确引导游客的旅游环境保护观念,重视公众参与,注意对旅游保护区当地居民的教育工作,加强财政支持,使人们成为保护区的主要信息来源和自然资源保护的主力军。

(三)加强执法与监督

执法是旅游法律保障的关键,决定了旅游法规是否能切实发挥作用。执法不仅要依法,还要有针对性和准确性,即依据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中的自身情况,形成一套结构合理的运作机制,健全执法机构,充实人员,清理不具有执法主体资格的执法部门和执法队伍,净化执法环境;重新审定行业公安、企业公安执法权限;执法公开透明,将各单位执法的范围、办事程序、法律依据、收费标准和投诉报警途径于网上、报纸等形式公开,晓之于民,以更好地促进公正公平。

除此之外,更要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监督和管理力度,监督管理体系应该是由政府和民众相结合的。从政府方面,首先要运用法律手段来规范调整建设国际旅游岛过程中有关环境保护的行为,建立健全旅游行政执法监督机构;其次要切实重视生态环境状况的考核,将考核标准作为党政领导政绩的重要指标,使党政人员从思想上真正重视起生态环境保护,充分调动其积极性;最后完善行政管理部分的处理方式,改善单一落后的处罚方式,除罚款外,可以实施各种行政处罚手段,如责令改正、吊销营业执照、拘留、诉讼等等,加大对破坏生态环境行为的惩处力度,完善责任制度,落实《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严格实行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以及更加严格的生态环保标准,完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和问责制,把生态环境保护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在民众方面,总体来说要建立健全全民参与制度,保证民众充分参与建设国际旅游岛中环境保护所带来的切身利益,以促进其积极持久且自觉地维护生态环境资源。首先要重视思想教育,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制宣传,完善法律教育机制,树立起民众对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感,全民身体力行地投入到环境保护中去;其次,考虑建设推广旅游股份合作制,并给予立法保障,使民众成为旅游开发经营的股东,优势旅游经营的劳动者,激发其保护生态环境资源的自觉性,达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再次,注重政府与民众监督的互动,例如建立全省性质的生态环境保护协会,包容结合社会上一些松散的力量,集众人之力扩大影响,不仅成为保护生态环境的一个权威机构,更能成为沟通政府与民众之间最有效的桥梁,自上而下对生态环境进行全面有效的监督与管理;最后,为保障群众监督全面落实,应从各个方面为民众实施监督权提供实际有效的途径,如开通举报电话、设立专门信箱、建立网上举报,让群众的监督无处不在,同时为了提高群众监督的积极性,应对有突出贡献的人给予实际的物质奖励。

参考文献:

[1]林煌.论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背景下生态旅游的发展[J].管理观察,2009(13).

第3篇: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范文

生态文明作为社会主义文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然而随着我国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经济效益而忽略了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地球上的资源不断被开发和掠夺,很多珍贵的资源已经濒临枯竭,环境污染现象也尤为严重,由此引发的生态环境恶化问题必然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危害。为了保护自然资源,维护生态安全,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刻不容缓。本文通过对生态文明建设基础理论阐释,从学理上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针对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对强化生态文明建设的措施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探讨。

【关键词】

生态文明建设;和谐社会;生态意识

近年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频繁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让我们的生活受到了极大的影响,比如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生物种类减少等,这些自然灾害所导致的后果已经对人类的生存产生了极大的威胁,不仅降低了人们的生活质量,而且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和谐发展。党的十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表明了我们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定意志和坚强的决心[1]。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

(一)中国传统文化生态观。

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在其博大精深的文化中,有董仲舒主张的“天人合一”、庄子提出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等思想,不断呼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2]。不可否认,这样的思想虽然存在着历史局限性,但对于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这些以儒、道为代表的派系学说,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观、教育与后世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天人合一”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提倡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它在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同时,高度概括了天道与人道、天性与人性、人与自然的相通性。儒家代表孟子倡导的“仁民爱物”和儒家经典《周易》中将“天”、“地”、“人”并列谓之三才,都是“天人合一”的体现[3]。这些尊重自然,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是值得后人学习的。而在道家看来,道是万物之本,人们要在遵循“道”的同时,视万物平等,这种自然规律把人和自然的关系重新定位,要求人用友善和顺从的态度去对待自然,遵自然之道而行。由此看来,儒家和道家的自然观各不相同,但又不得不承认二者的观念都有道理。他们主张在无条件改造自然的同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不违背自然,利用自然资源,又不忘记可持续发展,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所强调的理念。

(二)生态观。

众所周知,18世纪的英国工业革命对经济发展所造成的影响令人瞩目,然而在其经济快速发展的背后,人们却丝毫没有注意到由此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直到马克思与恩格斯在19世纪对人类社会发展史考查的过程中,才发觉到迅速发展的工业革命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马克思告诫人们“不以伟大的自然规律为依据的人类计划,只会带来灾难”[4]。这一思想很明确地表现出,要想让人类不受到灾难性的毁灭,就必须要遵循大自然的规律,并以此为依据来进行自然界和人类的发展。与此同时,恩格斯也向人类发出了警告:“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决不是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5]不可否认,对自然界进行有意识的改造很有利于人类的发展,但这也要求人类与自然相统一,达到与自然界的和谐相处。由此可见,理论意在表明,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人类的生存依赖于自然,所以人类生活及生产也就必然受到自然界的制约[6]。而人与自然的关系,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关系,所以只有正确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才能更好地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以此来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的。

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

(一)生态文明建设是解决当前严峻生态形势的需要。

当前,我国的生态环境形势依然处于十分严峻的状态,资源滥用、环境污染等现象不断发生,治理环境的速度远远比不上破坏环境的速度,生态环境被破坏的范围越来越大,程度越来越深[7]。水土流失问题严重,土地沙漠化现象不断发生,空气污染十分严峻,由此导致人与自然的矛盾愈发突出。很多厂家为了扩展经济,不惜大量砍伐森林植物,用空出的地方来修建工厂、开阔道路,这直接导致了大量不可再生的珍贵的生态资源造成极大的损害与浪费,也严重破坏了生态资源的生物多样性。这些严峻的事实告诉我们:生态文明建设十分重要,如果不能维护好生态文明,人类将会面对很严重的生态危机,我们必须要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在保护环境和生态资源的同时,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确保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二)生态文明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和谐社会不仅包括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更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这就要求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在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保护自然资源,保护环境,在和谐的生态环境下生存和发展。众所周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这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体现。只有进行生态文明建设,人类才不会失去赖以生存的家园,如果不能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不仅和谐社会的构建会出现问题,人类的生存也将面临巨大的灾难。要构建和谐社会,必须进行生态文明建设,以此来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与此同时,生态文明建设也可以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安定的社会环境。很多地区为了经济能够快速发展,不惜以牺牲自然资源、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由此引发了地区不和谐因素的产生。比如,目前黑龙江省著名的冰雪旅游景区雪乡的生态环境就已出现恶化迹象,各地滑雪场新建、改建、扩建项目逐年增加,对周围的环境造成严重的损害。河段干涸、降雪量减少,百姓们纷纷抱怨,更有甚者故意破坏景区环境以此泄愤,这严重影响到社会的安定。只有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协调和谐社会的安定,才能构建和谐社会,确保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三)生态文明建设是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必然选择。

在推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今天,全民构建小康社会是我党不可推卸的任务,这就要求我们党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同时,将良好的生活环境提供给广大人民群众,让人民群众在优良的环境下生存和发展。如果不能切实解决生态环境破坏的问题,自然资源不断被消耗,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这样势必会对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与和谐社会的构建造成巨大的影响。由此得知,进一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确保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针。就此问题,我国已通过十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了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同等位置,并提出“中国梦”的理念,以此来强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纵观全世界,只有中国与美国敢于提出“国家梦”,而中国实现中国梦主要是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方法,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牺牲自然资源的条件下,来取得经济的发展[8]。只有保护好生态环境,有效制止破坏生态环境的问题发生,才能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从而提高生产力,让人民的生活更加富裕,社会发展更加和谐,生态环境更加美好。

三、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树立牢固的生态文明观念,提高全民生态意识。

在提倡生态文明建设的今天,必须要提高全民的生态意识,树立正确的生态观、自然观,改变以往的传统思想,认为自然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只有摒弃陈旧的思想,才能让人们学会尊重自然,保护自然。我国有关部门可以定期开展新闻宣传、网络宣传等方式,向全民普及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也可以通过如电影教育片或开展生态文明建设讲座等方式,呼吁全民一同保护生态资源,有效遏制对自然资源进行随意开放掠夺的现象,利用科学发展观,对自然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来达到人与自然关系的平衡。只有树立牢固的生态文明观念,提高全民的生态意识,才有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让人设身处地为生态环境着想,从根本上解决生态危机。

(二)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想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就必须要深刻理解人与自然和社会之间的关系,近年来,我国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就要求在经济发展的同时,通过可持续发展战略来维护生态的和平,这不仅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起到很大的作用,也是人类永续发展的必由之路[9]。众所周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提高,是促进人与自然关系平衡的重要因素。只有不断提高科学技术,创造新兴的技术,才能不断改造自然,在不打破生态平衡的基础上,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以此来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只有在生态系统稳定的前提下,人与自然才能够和谐发展。所以,我们不仅要着力于发展新兴的技术,也要尝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不过度开发和掠夺自然资源,在节约资源的前提下,发展经济,提高生活环境水平和生活质量。如果有关产业和部门能够做到对自然资源低消耗、对成本进行低投入、对废弃物排泄物等进行低排放,并坚持高效率完成工作,必然会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行,以此来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促进和谐社会早日建成。

(三)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建设,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

生态文明建设是理论、制度和行动的综合,它通过科学理论指导制度建设,通过制度引导和规范行动,从而构成一个有机的统一体系。我们应不断探索生态文明体系建设,通过健全生态资源资产产权制度体系和用途管制制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等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制度保障。有关部门在完善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体系的同时,必须严格执法,对待破环生态环境的现象,依法追究其责任。与此同时,相关部门应该尽快制定新的生态环境保护法,来弥补之前各种法律中的不足,完善生态法律制度体系。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制度的实施,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陈金清.论生态文明建设与五位一体总布局[D].湖北省社会科学院,2014

[2]王丽娜.儒家“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思想[D].河北师范大学,2007

[3]董彩荣.中国传统“天人合一”自然生态观及其现代价值[D].南京师范大学,2005

[4]周娟.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研究[D].安徽大学,2012

[5]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178

[6]李崇富.生态观及其现实意义[J].湖南社会科学,2011,1:15~21

[7]宋全超.中国生态文明建设问题路径研究[D].河北经贸大学,2014

[8]黄娟,汪宗田.生态文明建设视角下的中国梦[J].鄱阳湖学刊,2014,2:64~70

第4篇: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范文

   保护生态环境演讲稿

   各位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演讲的内容是:爱护校园环境,共享绿色校园!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悄悄洒落校园时,看到那干净的地面,洁白的墙壁,你心中是否和我一样油然而生一种愉悦的心情当灰朦朦的天空弥漫着尘土和黑烟,嘈杂的喧哗声充斥着你的耳朵,楼梯过道上、操场教室里,散落着一些食品包装袋、用过的餐巾纸,墙壁上印着一些污点,你是否也会不由自主地皱起眉头,是啊,谁不想仰望蓝天,俯看绿地,大口呼吸新鲜的空气谁不想自己的家园干净整洁、清幽而充满温馨呢那就需要我们共同爱护党湾镇中这个我们共同的家园。

   每次看到整洁的校园,我们仿佛看到了同学们辛勤打扫的身影,然而仔细地观察,却发现校园中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学校雪白的墙壁,不知是谁硬是在上面加了几个脚印;教学楼上,有同学喜欢用垃圾来做自由落体的实验;还有一些同学,喜欢在桌椅上刻刻划划,随意涂鸦。

   还记得我们刚进入初中,我们都为自己能坐在崭新的教学楼里学习而倍感舒畅,但是试想一下,如果由于我们不加以爱护而使我们的校园充满了浑浊不堪的空气,花草树木被随意摧残,墙壁和桌面被涂写刻画得伤痕累累,地面到处都是随意丢弃的垃圾污物,在这样的环境里,我们又怎么能够安心愉快地学习、身心又怎么能够健康地成长呢?

   同学们,我们是新一代的中学生,应当切实地树立起时代的责任感,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爱护校园环境做起:每一张废纸切记扔进垃圾筒;每一次打扫要认真负责;每一张桌子让它干净整洁;每一面墙壁让它洁白无瑕。一片纸,我们捡起;一堆垃圾,我们打扫;一朵花,我们珍惜;一棵草,我们爱护。同学们,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营造文明、整洁、优雅的校园环境吧!让我们在校园这片圣洁的天空、心灵的净土中放飞希望!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保护生态环境演讲稿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好!我是07计3的柳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环境的呼吁》.

   环境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跟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但是我们因为一时的私利,大量砍伐树木,造成水土流失和大量动物惨遭灭绝.

   环境对人类来说既是天堂,又是地狱,人们睁大那贪梦的双眼,恨不得将所有的财富占为己有.人类破坏环境,就是在破坏自己,自己的生存环境,人类应该用眼睛证实一下,这奇特现象存在的事实,进而能不能改善我们的生态环境.

   环境向我们呼吁,必须尽快采取一切措施,拯救日趋频危的野生动物,拯救我们的生存环境.生物学家发出了震撼全球的警告:"全世界将有5000种动物在不长的时期灭绝".但同时几乎发出同一声音:"本世纪上半期,每隔5年就有一种哺乳动物灭绝,本世纪下半期,已加速到每隔两年就在灭绝一种."

   警告就在空中回荡,悲剧仍在脚下发展.

   进入高文明社会的人类,正在野蛮愚昧的破坏生态环境.

   地球上指可数的野生动物资源大国,在想方设法保护他们的同时,也无可奈何地看着他们惨遭扑杀,践踏,掠夺,,,,,,,人类在破坏环境时,也在破坏国家的保护动物,大熊猫.素有"国宝"之称等等命运同样不佳,如果再破坏生态环境,这些世代赖以繁衍的家园也遭到疯狂的扫荡,株连九族的下场并不鲜见,是我们人类残酷无情的破坏他们.

   我国的长江,黄河目前也遭到同样的破坏,导致水污染严重,人们将垃圾扔到里面.使黄河,长江的水,不再是以前那样的清澈见底了.导致长江,黄河被污染的诸多因素中,人为因素是重要的因素之一.只要这个因素不彻底消除,那么"天敌"的罪名依然是人类难逃的梦魇!·保护野生动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保护环境不仅有利于我们的身体健康,同时也在为我们的子孙后代造福,保护环境的主要目的是改善环境质量,保障人体健康和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保护环境不仅要从小事做起,更要从自己做起,积极的和破坏环境的人做斗争.让环境和以前一样没有任何污染,

   一种天然的灵性告诉我们:只有和平相处才能继续生存.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创美好明天.

   保护生态环境演讲稿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校园环境要靠你我他》。学校是我们学习的地方,作为其中的一员,我们当然有责任去爱护它。但是在我们的校园里经常会有同学会做出一些不文明的举动:在操场教室里乱扔纸屑杂物,在教室墙壁和课桌上乱刻乱画、随地吐痰、吃完东西后,各式各样的包装袋随手一扔等。一滴水蕴藏着大海的本质,一束光折射出太阳的光辉,一件小事也能反映一个人的修养。这些不文明的表现,反映出我们文明修养不够,没有按照《小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去做。

第5篇: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范文

农业的生态环境是指影响农业生产与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以及气候资源等要素的总称,是农业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前提,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1]。目前中国农业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农业污染量占全国总污染量(指工业污染、生活污染及农业污染的总和)的1/3~1/2,已成为水体、土壤、大气污染的重要来源[2]。

随着我国经济和人口的快速增长,以及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不断加快,短缺的农业生态环境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农业生态环境污染加剧将严重制约和影响农业的持续稳定发展,也将会动摇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

1我国农业生态环境污染现状

1.1化肥和农药污染

我国是人口大国,农业生产占有很大的比重。化肥的使用量占世界使用总量的第一位,而且以氮肥为主,其中氮肥平均利用率只有30%~50%,造成了大量的氮肥流失,化肥的重复使用添加,不仅造成经济的损失,还产生了严重的环境污染[3];其次是农药污染。长期使用农药对大气、水体、土壤和食物的污染日益彰显,不仅会破坏生态环境,而且通过食物链的传递导致生态失衡,直接危害生物多样性,危害人类的健康和生存,同时也使国民经济遭受巨大的损失,资源和环境的破坏影响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2地膜污染

我国大部分地区尤其是在棉花产区和北方寒冷地区,塑料地膜技术广泛在农村农副业生产中使用,而且使用量很大,回收不净会造成“白色污染”,塑料地膜主要成分为聚乙烯,残留的地膜进入土壤后很长时间内难以自然降解,造成土壤的渗水及保水、保气性能下降,破坏耕作层土壤结构,造成土壤地力下降,造成农作物产量下降。另外对回收的地膜往往采用焚烧处理,会产生大量有毒有害气体,造成大气污染。

1.3畜牧养殖业污染

畜牧养殖业近年来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很多经济发达的地区进行了及规模化和集约式的发展,但是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还有所欠缺,产生的大量畜禽粪污等未经过处理就直接排放.这些畜禽固体粪污和养殖污水含有COD、BOD、氨氮、总磷等污染物,污染了水体和大气及养殖场周围的环境,还对水体和其他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危害[4;绝大多数的农村养殖户还是以散养为主,所产生的废渣、粪便四处堆放,受整体综合条件的限制,无法集中处理,对周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和破坏。

1.4乡镇企业污染

由于近年来国家政策的扶持,各地相应大力发展乡镇企业,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带动乡镇经济的发展、增加农村居民收入,但我们也要看出,有些地区的发展经济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一些小的乡镇企业不具备环境处理设备,其生产所产生的废水、废气、废渣不经任何处理直接排放或简单处理后排放,对环境和生态造成了巨大的危害,为了过度追求经济的一时的快速发展,没有合理地利用和保护资源,使生态环境污染加重。

2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措施与对策

2.1加大宣传培训力度,提高思想认识

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在农业生产中往往被忽视,我们要做好宣传发动及组织协调工作,利用媒体、技术资料以及组织讲座学习等形式,增强农业生态环境安全意识,使公众自身认识到农业生态环境污染和进一步恶化,对社会、经济和人类的生存构成的严重威胁。

2.2控制化学物质的使用

大力倡导科学施肥和使用农药,改革传统的农田耕作方式,从基本源头做起减少化学物质的盲目使用和过量使用。同时,通过宣传培训加强使用农药和化肥等化学物质的技术指导。在化肥使用方面,改进耕作措施和施肥方式,提高化肥利用率,并尽可能的多施用有机肥;对农药的使用要对症下药,减少农药使用量,研究开发和引进低毒、低残留的农药技术和生物防治技术。

2.3加快农业生态环境立法的进程

乡镇企业生产和畜牧业养殖产生的“三废”(废气、废水、废渣)造成农村河道、水源、土地和空气的严重污染,农民的生产、生活环境受到了严重影响。因此,要抓紧制定和完善促进资源有效利用、保护环境法律法规,加大处罚力度。,控制和治理污染,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2.4发展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的发展要从改善传统的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结合起来,促进农村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是全面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客观需要,也是发展农业达到保护与发展的双赢的必然需求。具体实施中要通过生产方式的转变充分利用农业资源、减少排污量,真正的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第6篇: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范文

关键词:市政工程管理;都市生态;建设

1都市生态问题的现状

随着我国社会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建,而各个地区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个别市政工程粗放的管理模式也为都市生态带来了更多的问题和挑战。例如,在一些城市中,市政工程的立项太过于随意,个别负责人员只关注经济效益,忽视了生态效益,缺乏科学合理的管理策略。在实际的市政工程建设中,预算费用远远达不到实际的成本费用,资源材料的浪费程度较高。部分施工人员在施工过程中,社会责任感不强,节约意识较弱,对于各项设备、材料铺张浪费,市政工程不管是在人力方面还是在财力方面都存在很多损耗问题[1]。与此同时,层出不穷的问题又使得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发生了变化。一方面是因为大部分的人们对都市生态的重视程度不足,理解程度不到位,即便有相关生态保护措施,落实程度也不到位,取得的效果更是微乎其微。另一方面,个别市政工程在建设的过程中,忽视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没有延续和体现出人类精神文明,逐渐让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消失在大众视野中。可见,市政工程的管理不到位对都市生态具有很大的威胁力,必须要加强市政工程的管理,完善相关体系,落实职责任务,才能真正达到市政工程建设和城市生态文明的平衡。

2都市生态问题的成因

1)都市自然生态问题。市政工程在建设的过程中,会综合考虑到当地的地形、自然资源等,并会产生一定量的废气、废水、废物,这种现象不仅会降低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而且会对都市的自然生态带来不利影响,限制了都市生态的健康发展。但是,就大部分市政工程的负责人员来说,他们并不是主观上想故意破坏生态环境,一方面是他们对都市生态的概念和相关内容理解不深刻,另一方面是设计人员和施工人员的不够了解、不够仔细,没有考虑到位,甚至在施工过程中出现失误,最终对生态环境产生不必要的影响。除此之外,还有些市政工程表面上高举保护都市生态的旗帜,但实际上为了经济收益,只是将这种形式当成一种“秀”,重形式、轻内容,不仅会大量损耗很多方面的资源,浪费更多的人力和财力,而且会使得都市生态遭受严重的打击,为当地城市的持续化发展埋下众多风险隐患。还有一些市政工程的设计人员,在设计工程时将更多的心思花在整体的形象上,实用性较差。如大理石路面虽然看上去很漂亮,但是整个工程的排水性却受到局限。还有个别市政工程不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擅自种植大量的、不适宜当地气候生长的植物,这种现象不仅不会起到防尘等效果,而且会提升种植和后期维护的成本费用,如果植物死亡,还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人力去移除,不仅没有为当地居民带来便捷,反而破坏了都市生态环境[2]。2)都市人文生态问题。市政工程的建设和管理对人文生态的影响也很大,通常来说,人文生态涵盖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物保护等,如果在无形中对文物造成了损坏,就很难重新恢复到原有的样貌。与此同时,大部分人对一个城市的认识和记忆都是凭借当地的建筑和文化,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城镇化的加快,当前国家十分重视对各个城市中的古建筑保护,并积极号召保护非物质文化。因此,加强对古建筑物的研究和保护,能够进一步帮助更多人了解当地的风俗民情,发挥古建筑物的社会价值。即便国家已经先后采取了大量的古建筑物保护措施,但是在实际的市政工程建设和管理过程中,依然会存在很多的问题。一方面,由于个别管理人员对人文生态的了解不足,对其重视程度不高,保护手段不到位,使得市政工程的建设和管理对其造成了不可避免的损害;另一方面,由于个别人员的素质不高,对当地人文生态的保护意识不强,不注重自身的言行举止,随意乱涂乱画等,都会造生态受到破坏[3]。3)过度重视经济效益。市政工程的建设和管理之所以发生上述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破坏的问题,还有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施工单位过度重视工程建设的经济效益。为了最大化的获得经济利润,降低成本消耗,忽视了对都市生态的保护措施。还有一些施工单位不注重废水废气的排放,过度消耗水电气,使得当地城市的水源、环境等都遭受严重的污染。此外,还有个别施工单位随意破坏周围的生态环境,不注重节约环保,大量砍伐树木、挖掘资源,也可能会带来更多的生态破坏问题。

3都市生态问题的改进对策

1)加大宣传力度,提升思想意识。个别城市在管理市政工程建设时,针对生态保护措施缺乏正确的处理方向,对于都市生态保护只是停留在口头宣传层面。因此,政府部门要加大都市生态环保的宣传力度,全面提升当地群众的思想认识,从根本上避免人们对都市生态带来的破坏。一方面,当地政府部门可以利用新闻、公益广告、广播等形式,每天定时进行宣传,将保护都市生态的概念植入人心。另一方面,要积极借助新媒体(如抖音、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定期向群众推送保护生态环境的知识和有效措施,通过互联网的便捷性,不断扩大影响力,获得更多用户的关注。与此同时,政府部门还需要建立畅通的投诉反馈渠道,发挥群众的监督作用,让每位群众都能够通过电话等方式将生活中各种违规违法的现象第一时间报道给相关部门,进而采取有效的处置措施。通过奖惩的方式,奖励爱护城市生态环境、积极监督他人的市民,通过惩罚的方式对那些随意破坏生态环境的人做出惩罚。2)注重工程规划,平衡发展关系。市政工程管理单位和施工单位要结合当地城市发展的实际情况,合理规划和施工中的都市生态保护方案,综合考虑多方面影响因素,确保各项基础功能完善,并正确处理好城市发展和都市生态之间的关系。前期,在进行市政工程规划的时候,设计者和众多负责人员要进行实地考察,测量各项精准数据,并考虑到市政工程可能带来的城市生态影响。尤其是针对建设过程中,现代设施和老街、古城区的保留问题,城市规划部门一定要引起重视并合理规划,将老街、古城区的历史价值保存下来,并考虑到维护问题等。后期,在建设和管理市政工程的过程中,还需要考虑其对都市生态的影响,如水资源的循环等,应有效地利用雨水,以确保城市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生态平衡[4]。3)建立保护体系,构建长效机制。生态城市建设理念的提出使得人们更加关注都市生态问题,政府部门在修建市政工程的时候,需要将都市生态保护纳入到具体的管理范围内,完善保护体系,明确各项规章条例,凸显市政工程和都市生态的和谐性,确保各项保护措施落到实处。值得注意的是,都市生态的构建应当涵盖自然和人文两个层面,也需要联动社会各界的力量,在市政工程管理中不仅要注重自然资源的保护,而且要注重人文生态的保护。因此,政府部门需要建立长效的保护体系,联动各个单位部门,发动各界力量,加强对都市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根据各个项目的施工情况,将管理职责落实到人头,发挥工作人员的履职能力,并有针对性地对各个区域进行跟踪检查,由此真正将该项措施贯穿于工程建设过程中,推动都市生态的持续化发展。4)做好项目管理,加强督查力度。为了更好地强化都市生态环境,市政工程在管理中要积极做好各个项目的规划,制定前期的防控策略,强化中期的管理力度,加强后期的督查整改,以此对生态环境中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实施全方位的分析和评估,进而有效地将风险隐患降到最低。对于当前大部分城市发展来说,市政工程项目主要涵盖了城市的污水处理、园林绿化工程、燃气管道工程等,其中又属燃气管道、排泄水渠和地下的管道铺设带来的负面影响最大。一方面,在市政工程建设前,需要制定针对性的防控措施,尽可能少地产生污水、粉尘、废气等,合理避免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原料,避免其对周围环境造成的污染;另一方面,相关部门还要结合项目施工方案积极做好监督工作,不定期检查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在第一时间处理。当项目工程竣工后,管理部门还要对周围的生态环境变化进行统计和分析,积极做好后续的补救工作,持续提升维护力度[5]。

第7篇: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范文

关键词:河南;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590.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2-0161-02

随着中国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旅游资源的破坏、环境的污染等等现象,同时也是给旅游发展提出了一个新的挑战。生态旅游恰恰是能够解决这一现象的重要途径,但是在旅游业中生态旅游的发展也存在了一定的发展障碍,主要是源于在生态旅游产品的规划中以及管理过程中过度开发和利用。生态旅游作为现代旅游的重要形式,它以特有的自然资源为依托,在开发和建设中,要遵循开发与保护的原则、处理好短期利益与长远发展的关系,达到可持续发展。

生态旅游在国际中最早提出来是20世纪60年代,到了20世纪80年代全球生态旅游热潮的兴起,美国著名旅游学家Hawkins当时提出生态旅游,但是并没有对生态旅游做出一个严格概念的限定。而正式把生态旅游作为一个专业术语的是由世界自然保护同盟(IUCN)生态旅游特别顾问Ceballos-Lascur・in于1983年提出的。他认为生态旅游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强调地域性,这样的区域没有被打扰和污染,可以欣赏当地的风景和动植物的旅游。随着全球生态旅游热潮的兴起,生态旅游的思想进入中国,但真正受到国内重视是在1995年。1995年1月,中国旅游协会生态旅游专业委员会在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召开了第一届“中国生态旅游研讨会”,首次倡导在中国开展生态旅游活动。1999年确定为“99生态环境游”,和2002年“世界生态旅游年”的确定以及中国主办2002年“中国生态旅游论坛”的影响下,更是将中国生态旅游推向。在中国的十几年中,生态旅游成为旅游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一、河南生态旅游发展现状

河南发展生态旅游有独特的优势―旅游资源丰富,在自然生态资源方面,由于河南地处中国东西南北的过渡带,地貌、热量、水分、土壤、生物等自然要素在经向和纬向上的渐变性,使得河南各地的地质基础和地貌特征不同,这就决定了不同的热量和水分组合状况,形成了不同的代表性植被和生物群落,体现出不同的地域生态结构,为开发丰富多样、地域特色鲜明的生态旅游产品奠定了基础。分为不同的类型:森林富氧生态游有鲁山石人山风景区、嵩县白云山风景区、内乡宝天曼风景区、鸡公山风景名胜区等;动物观赏游有济源太行山猕猴自然保护区、豫北黄河故道湿地鸟类自然保护区、南湾湖猴岛及鸟岛等地;花卉植物欣赏游有洛阳牡丹花、开封、石人山杜鹃花、鄢临县腊梅花、郑州月季花等;科学考察研究游有科学考察游伏牛山、太行大峡谷、桐柏山可开展生物、农业、林业等科学考察或组织实习和夏令营等活动;运动健身活动游有三门峡、南阳西峡、小浪底水域的黄河漂流,林州市林滤山风景区的滑翔、乘热气球、跳伞等空中运动项目,湖区垂钓,山区攀岩等;宜人风景游有云台山,神农山、白云山、重渡沟、淮源风景区游等;乡村休闲风光游郑州市金鹭鸵鸟游乐园、郑州丰乐农庄、郑州荥阳环翠峪、洛阳市栾川龙峪湾、许昌市鄢陵国家花木博览园、新乡市郭亮村等。河南地处中原,是中华民族最早的发祥地之一,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这里是兵家必争之地,先后有二十几个朝代在此建都或迁都,历史文化积淀极其丰厚。河南有悠久的华夏文明,祖先在这片土地上创造了光辉灿烂、博大精深、独具特色的中原文化,为开发人文生态旅游产品奠定了资源基础,从而形成了人文生态旅游产品体系。在人文生态游方面,旅游资源有黄河沿岸人文风情生态游、安阳殷商文化生态游、河洛文化生态游、宋文化生态游、古陵墓生态游等。

二、河南生态旅游存在的问题

1.开发过程中,不科学规划。在旅游规划的过程中,不进行环境评估,有些景区只顾经济效益优先,破坏了周边的生态环境,造成环境的污染。生态旅游本身就是以优良的自然环境为依托,这样的恶性环境破坏不但不能达到生态旅游的目标,而且连正常的生活环境都遭到破坏。部分的投资者在进行生态旅游规划的时候,缺乏科学合理的论证和评估,不能形成可持续化的发展。

2.景区内的基础设施条件落后。在生态旅游景区,政府和投资人投资力度不够,景区基础设施建设薄弱。比如一些景区内生态环境的创意打造缺乏,比如像道路、亭台、休憩区域。在景区内满足不了现在的生态休闲的要求,住宿条件层次低,不能满足游客的休闲生态旅游的要求。比如在郑州的丰乐农庄,给游客提供的自行野炊的条件很有限,比如景区内游客不方便取水,游客垃圾处理不利于生态环境等等。

3.景区开发过度,造成环境恶化。生态旅游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自然旅游,在开发的过程中为了得到更多的经济效益,使景区面临开山炸石、砍树毁林、水土流失、空气污染现象,自然和人文景观不相协调,造成环境透支,破坏生态环境、自然景观、当地的人文生态风俗,造成过度开发出现的景区整理环境贫瘠。过度开发必然造成旅游越发展环境污染越严重的局面,这不符合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是破坏周边人们的自然福利经济。

4.景区管理水平低。生态旅游景区建成之后,重在景区内的管理。在景区内管理人员综合管理素质不高,导致景区内的管理落后,管理部门分工不明确,责任不到位,出现误人管理或多头管理的现象。在景区内的服务不到位,出现问题不能及时解决,造成客人的投诉。服务质量不高,是游客的一次旅游也是游客的仅次旅游,影响景区的声誉和口碑。

三、解决河南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1.完善生态旅游机制的政策法规。结合国外的管理经验,应不断完善促进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法规法规,改变政策、法规建设滞后的局面。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生态旅游法律法规,推进生态旅游管理法制化、规范化、程序化进程。明确资源所有权、管理权、开发利用权,建立有偿使用、综合利用制度。2013年中国出台了《旅游法》,河南省相应的管理机构应在旅游法的出台之下加快出台生态旅游细则。具体的制定相应的标准,比如,生态旅游区规划通则、实施细则和资源管理条例等。政府及相应的管理机构严格执行指定的政策法规,为河南省的生态旅游发展保驾护航。

2.科学合理的统一规划景区。生态旅游的发展要政府及相关管理部门进行统一合理的规划,从长远规划的角度出发。在开发之前要对开发景区的实地情况进行论证和评估,根据不同规模、类型的景区采取不同的开发模式。由于因地制宜的进行开发和规划,可以有效开发、充分利用资源、同时还能进行环境的保护。每个景区可以采用已有的开发模式,利用自己的优势,取得良好的效果。不论什么类型的景区,在开发的过程中都要按照既定的规划,达到生态旅游的条件,才是保证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保证。

3.提高景区内基础设备的条件。在生态旅游景区,设施设备的条件有待更新和提高。加大投资力度,在增强景区设备的同时增进生态旅游的特色,比如景区的道路设计生态长廊;景区内的休息区域建成天然氧吧;景区内的交通施行无污染的电动车等等。对于进行生态旅游的游客大多数都是来自于城市的游客,在自然生态旅游景区多呼吸新鲜的空气,放松身心。景区建设配套的住宿和增加特色餐饮,让游客有充裕的时间感受景区的魅力。在景区内进行生态环保的创意标语宣传,提高景区的环保意识。

4.适度开发打造精品生态旅游。对自然类型的生态旅游资源坚持合理适度开发,保护先行。同时坚持生态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用文化提升旅游品质,以旅游带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通过规划、有步骤、有计划、科学地发展旅游业,减少无计划的盲目性,科学安排旅游线路,满足不同人群的旅游欲望,规划设计出针对不同客源市场的旅游产品。同时旅游适度开发也是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可以根据本地区特有的资源,开发特色旅游项目。不要重复开发,为了经济效益盲目开发,不但不能达到生态旅游的目的,反而破坏生态环境。根据每个景区的特色优势进行精品打造和开发,突出不同特色的生态旅游类型,满足不同需求的游客,打造多样的精品生态旅游。

5.提高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培养和引进旅游人才,引进高素质的生态建设人才,让员工能够做到最佳环保操作,能够从事相关的旅游理论研究。开展生态旅游,必须对其进行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同时注重增强员工的生态意识。培训应考虑基础性和实效性相结合,同时也要加大生态旅游人才的培养,结合地方院校培养一批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生态旅游人才。制订合理的人才储备计划,实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6.建立多渠道的资源环境的宣传。对生态景区的游客进行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宣传,引导游客以正确的态度进行游览来满足他们的需求。对游客也可以采取一定的宣传,可以通过景区的人员进行宣传;通过宣传栏引导客人对环境的保护;发放保护资源的宣传手册等等。对于景区内不文明的行为进行教育,对于破坏性的旅游进行一定的经济处罚。

河南生态旅游的发展,目前正面临着诸多有利的优势,但是同时也面临着很大的威胁,要在将来有可持续化的发展就要解决存在的问题。保护生态环境,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发展,才可以迎来生态旅游辉煌的未来。

参考文献:

[1] 杨喜鹏.关于生态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研究[J].生态经济,2014,(1).

[2] 何雪松.河南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长效机制的构建[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3).

[3] 蔡文芳.中原经济区建设时期河南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J].社科纵横,2013,(3).

第8篇: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范文

环保教育应该基于生物课程的教学内容,以教学内容为纲,进而实现环保教育的连接和拓展。比如,在学习“爱护植被,绿化祖国”的相关内容时,老师可以向学生讲述绿色植被对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然后联系到目前人们对绿色植被的恣意砍伐,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现象,危害了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老师可以向学生播放一些充满绿色植被地区的图片,然后再展示一些植被被大量砍伐地区的图片,让学生通过对比,感受一下绿色植被对于环境健康发挥的重要保护作用。通过一些植被破坏造成的触目惊心的环境污染的视频,让学生了解到如果绿色植被被广泛砍伐,人类的生存将面临巨大的威胁,以此来激发学生保护植被的欲望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在生物教学中灵活渗透环保教育

生物教科书中有很多地方都加入了环保的理念,因此,老师在讲述这部分内容时,可以改变原来那种让学生自由阅读的教学方式,将这部分内容重视起来,带领学生进行共同学习,在老师的讲述中渗透环保教育。比如,老师在讲述根系在土壤中分布的有关知识点时,通常不会将“在山坡种草来保持水土”的内容作为教学重点,只是让学生记住这种保持水土的措施。然而如果要在生物教学中深入环保教学,就不能对这部分知识点进行忽略,而应带领学生进行深度探究,向学生讲述水土流失的相关内容,让学生了解到水土流失是当前我们面临的重要的生态问题,在学生掌握水土流失产生的原因后,再向学生讲述避免水土流失的相关措施,实现环保教育在生物教学中的灵活渗透。

三、重视课程的探究活动

生物课程的探究活动中有许多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所以,教师应该重视生物课程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更加真切地感受到环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比如,在学习“分析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环境的实例”的相关内容时,老师可以让学生对身边存在的生态环境破坏的现象进行探究,了解这些环境破坏现象出现的原因以及对人们生活产生的危害。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和自主思考,能够使他们更加直观地认识到环境破坏产生的危害,进而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将环保落实到日常生活中。

四、利用社会实践活动渗透环保教育

第9篇: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范文

生态发展模式即为“绿色模式”,是由工业化发展模式演变而来,也是对现今社会工业化发展模式的一种否定。代表着人们已经不会只注重经济效益而将生态环境抛在脑后的工业发展模式,将专注于各方面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整体效益的发展模式,强调出自然对人类的重要性和两者的统一性,两者应该和谐相处,这将是人类向新文明发展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近年来,我国经济的蓬勃发展带动着交通业的飞速发展,从而使公路工程建设越来越发达,汽车总量和公路公里数的持续增加使社会的经济带来了繁荣一新的景象,使我们的日常生活越来越便利。但是公路工程发快速发展使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如污染环境、古文化的破坏、水土流失、自然灾害等问题,植物的大量破坏也越来越严重。所以在生态发展的理念中,公路工程建设中的环境保护尤为重要。

2、公路工程建设中环境问题体现和问题分析

根据相关资料统计,我国的公路总里程数由最初的652Km发展到现在的2.52万Km,公路的总公里数以发展到世界第二,仅次于排名第一的美国。但是公路密度和公路总里程数的指标却比其他国家如美国、日本等国相差甚远,由此可见虽然公路总里程数位居世界第二但仍与发达国家存在很大的差异。改革开放后,公路工程建设不论质和量都有了很大的飞跃。高速公路的快速发展推动了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距离有了很大的缩短同时使人们的生活和工作越来越方便。但是在公路工程建设过程中对环境和地址等各个方面造成了一定的损坏。高速公路建设期间,由最初向山区延伸,地形和地质的复杂也要求道路设计标准越来越高,公路建设中对原有植物和水系造成了水土流失等相关问题,导致了神态环境的不平衡。

2.1公路工程建设中的环境污染

公路对环境的污染主要是指在公路工程建造过程中产生的灰尘和车辆排放的尾气污染。在公路工程建设中,公路施工最大的特点为开挖土基,在挖土基的过程中产生大量的粉尘,这些粉尘对环境有着严重的危害。公路通车以后大量的汽车开通,汽车的尾气主要由碳氧化物、氮氧化物等有毒气体组成,这些有害气体混合在一起加剧了全球的“温室效应”对空气和大自然有了严重的污染。大量汽车的增加,汽车尾气以成为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越来越人性化的公路在道路旁设置加油站、停车场等服务设施,但由于人类的随意丢垃圾和污水的随意排放,对周围的河流水质严重影响,这些行为可能给附近的村民带来疾病,严重危害村民的日常生活。

2.2公路工程建设对自然景观和文化古迹的影响

公路与自然景观的不协调成了公路对自然景观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公路工程建设中如何与景点周围的景观融为一体显得尤为重要。在高速公路向山区发展过程中,对树木的任意砍伐、岩石等,对大自然进行了严重的破坏并影响了其美观。公路工程建设中随着公路的延伸可能会遇到不同的历史文化古迹,此时文化古迹必定不保,但是被破坏的古迹往往无法挽救,成为人们最大的遗憾。公路工程建设对水土流失的损害,公路工程建设中大量开挖将地表值破坏,使其与植被之间的关系失去平衡,在水流冲刷和风蚀作用下产生严重的水土流失。在隧道建设中如有对弃渣进行处理不当,对产声水土流失的现象极高。水土流失导致了大量土地的贫瘠化,加剧了洪水对人类的灾害。

2.3公路工程建设中诱发的地质灾害

在公路工程建设中到处损坏草木、乱倒沙石等现象,在修路切坡时,由于大量的挖、填将原有的地形完全破坏了,经常导致崩塌现象。在施工时如果有超挖及排水不畅的问题会发生滑塌和滑坡现象,而在高路中因为压实力不够产生的沉降现象时有发生。公路工程建设中因为切断了水层或者是揭穿隔水层,经常出现水上升或下降等不稳定情况,产生一系列的水文地质问题。

2.4公路工程建设中占用耕地问题

如果有大型的工程项目,在公路工程建设中占用耕地是不可避免的,公路建设占用大量的农田现象,严重影响到我国的农业发展和附近农民的生活。

2.5公路工程建设对动植物种的影响

公路工程是连接城乡的重要纽带,给人民带来莫大的方便。但是在公路建设中常常因为修进了深山老林或草原等相关地点,才有可能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但与此同时也大量破坏了森林及神态环境。在森林破坏的同时,大部分的野生动物因为活动通道受到阻隔而逐渐减少甚至是濒临灭绝。

3、公路工程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的对策

3.1合理规划,优选线路

在公路工程建设中,根据当地的现况,反复论证后得出最优化的施工路线。

3.2精心设计,保护环境

在公路工程建设中,各种情况下的问题点均已列出,在设计施工路线时,应把所有的问题点考虑在内,将所有不必要的损失降到最低,从而达到保护环境、保护人民的重要责任。

3.3科学施工实施生态保护措施

在公路工程建设中将所有的废弃物区分放置,并合理利用。这样不仅降低了环境污染,在无形中也保护了环境。

3.4精心养护,安全运营

在公路工程建设结束后对环境的保护依然重要,对于噪声污染和环境污染人人需要注意外,相关部门也要及时控制,将环境保护到底。

3.5完善法律、法规,学习经验,培养综合型人才

制定关于公路工程与生态环境相关额规程和规范,做到有法可依、有律可循。对不符合生态发展和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进行严厉的打击。学习发达国家生态环境的相关知识,并采纳合适的相关对策,更好的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共同发展。

4、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