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基因组学的特点范文

基因组学的特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基因组学的特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基因组学的特点

第1篇:基因组学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药物基因组学;中药;基因组技术

中图分类号:[R9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4-0160-02

中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随着生物科技的发展,我们也越来越关注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对中药进行全面研究。基因组学是20世纪末发展起来的一门科学,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及后基因组时代的到来,药物基因组(Pharmacogenomics),即研究遗传变异与药物反应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是以提高药物的疗效和安全为目标,已成为新的研究重点。药物基因组学的发展为中药现代化提供了良好契机。

一、基因组学概述

1.基因组学定义。基因组学(Genomics)是研究基因组的科学,它以分子生物学、电子计算机和信息网络技术为研究手段,以生物体内全部基因为研究对象,在全基因组背景下和整体水平上探索生命活动内在规律及内在环境对机体影响机制的科学。它从全基因组的整体水平,而不是单个水平,来研究生命这一具有自组织和自装配特性的复杂系统,认识生命活动的规律,从而将更加接近生命的本质和面貌。

2.基因组研究内容。基因组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根据其研究对象,研究的重点及研究的目的不同,又分成多分支学科。根据研究的重点不同,基因组学可以分为结构基因组学和功能基因组学,结构基因组学以全基因组测序为目标,而功能基因组学以基因功能鉴定为目标。根据研究的对象不同还可将基因组学分为疾病基因组学、比较基因组学、药物基因组学和环境基因组学等。基因组研究可以理解为:①基因表达概况研究,即比较不同组织和不同发育阶段、正常状态与疾病状态,以及体外培养的细胞中基因表达模式的差异,技术包括传统的RTPCR,RNase保护试验,RNA印迹杂交等。②基因产物-蛋白质功能研究,包括单个基因的蛋白质体外表达方法,以及蛋白质组研究。③蛋白质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研究,利用酵母双杂交系统,单杂交系统(one-hybrid system),三杂交系统(thrdee-hybrid system)以及反向杂交系统(reverse hybrid system)等。

二、中药研究中常用的基因组技术

1.基因芯片技术。基因芯片又称DNA芯片(DNA chip)、DNA微阵列,是基于核酸、探针互补杂交技术原理,将大量的寡核酸片段按预先设定的排列顺序固化在载体表面如硅片或玻片上,并以此为探针,在一定的条件下与样品中的待测的靶基因片段或DNA序列杂交,通过检测杂交信号的强度及分布来实现对靶序列信息的快速检测和分析。目前已成为基因表达分析的最常用工具。基因芯片技术具有高通量、并行、高内涵的特点,这就为探索中药作用机理开辟了新领域。现代药理学分子水平研究表明药物作用都有其靶点,基因芯片可以确定靶组织的基因表达模式,从而将中药作用的靶基因全部显示出来。如陈明伟利用基因芯片技术检测中药单体人参皂苷20(R)Rg3对肿瘤血管生长调控因子(VEGF)蛋白表达的抑制作用。基因芯片技术还有助于确定中药有效部位,通过基因芯片技术迅速筛选起作用的中药有效成分。此外,基因芯片技术在中药材鉴定,道地药材筛选,中药新药研发等方面都有重要的应用。

2.DNA分子标记技术。①RAPD技术。RAPD即随机扩增多态性DNA,在1990年由Welsh与Williams等人发展起来,是建立在PCR(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基础之上的一种可对整个未知序列的基因组进行多态性分析的分子技术。其以基因组DNA为模板,以单个人工合成的随机多态核苷酸序列(通常为10个碱基对)为引物,在热稳定的DNA聚合酶作用下,进行PCR扩增。RAPD技术能快捷地辨别出不同遗传物质之间最微小的DNA偏差,而且耗材较少,不必提前获知其基因碱基顺序,通过对遗传资源的分析,从遗传多样性中得到详尽的遗传信息。现在,RAPD技术已成功鉴定细辛、蒲公英、龙胆草、人参及西洋参等药材。②RELP技术。RELP技术即限制性长度多态性分析技术,就是将DN段用限制性内切酶消化后,进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RELP技术可以确定基因种属的特异性和药材的鉴定。陈美兰采用PCR-RFLP方法从分子水平鉴定人参中有效成分人参皂苷的含量,克服了因人参分布易受生长环境、储存条件和加工等诸因素影响,采用传统的形态学和组织学方法难以鉴别的缺点。

3.PCR技术。PCR技术即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是体外扩增DNA序列的技术,广泛应用于目的基因的制备等几乎所有的分子生物学领域。DNA的保存需要严格的条件,在正常的中药材加工和储存过程中是很难做到的。王严明等通过PCR技术从保存了9年的药材龟板中提取DNA,成功进行了DNA指纹鉴定。

4.DNA测序技术。DNA测序技术,即测定DNA序列的技术。在分子生物学研究中,DNA的序列分析是进一步研究和改造目的基因的基础。该技术包括单向测序(Single-Read Sequencing),双向测序(Paied-End Sequencing)混合样品测序(Indexed Sequencing)。DNA测序技术在中药品质研究中有重要的应用,刘玉萍等采用PCR直接测序技术测定半夏及其伪品的18SrRNA基因核苷酸序列并作序列变异和选择性内切酶谱(PCR-SR)分析,为半夏正品鉴别提供分子依据。此外,该技术还可以用于中药的品质鉴定,仇萍等通过DNA指纹图谱从分子水平对中药材种质进行准确分析,从而为鉴定药材的真伪优劣提供依据。

三、展望

基因组学研究已把揭示生命本质提高到了一个全新水平,同样它在中药各个领域的渗透也使中药发展有了更广阔的前景,将推动中药在种材培育、药材鉴定、机理阐述和新药研发的进步,促进中药走出中国,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侯灿.后基因组时代的统一医药学——展望21世纪复杂性科学的一个新前沿(一)[J].中国中西医结合,2002,22(1):5-7.

[2]朱华,吴耀生.基因芯片技术在药用植物研究中的应用.中草药,2005,36(10):144l-1444.

[3]荆志伟,王忠,高思华等.基因芯片技术与中药研究—中药基因组学[J].中国中药,2007,32(4):289-292.

[4]陈明伟,倪磊,赵小革.人参皂苷R93对肿瘤血管生长调控因子蛋白表达抑制作用的研究[J].中国中药,2005,30(5):357-360.

[5]侯敏芳.分子生物技术在中药鉴定中的应用[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3(4):120-130.

[6]陈美兰.采用RAPD和PCR-RFLP方法从分子水平鉴定人参[J].Biol Pharm Bull,2001,24(8):872-875.

[7]王亚明,周亚光,吴平等.中药龟板和鳖甲中DNA的提取和扩增[J].药学学报,1996,31(6):472-476.

第2篇:基因组学的特点范文

药物基因组学是伴随人类基因组学研究的迅猛发展而开辟的药物遗传学研究的新领域,主要阐明药物代谢、药物转运和药物靶分子的基因多态性及药物作用包括疗效和毒副作用之间关系的学科。

基因多态性是药物基因组学的研究基础。药物效应基因所编码的酶、受体、离子通道作为药物作用的靶,是药物基因组学研究的关键所在。基因多态性可通过药物代谢动力学和药物效应动力学改变来影响物的作用。

基因多态性对药代动力学的影响主要是通过相应编码的药物代谢酶及药物转运蛋白等的改变而影响药物的吸收、分布、转运、代谢和生物转化等方面。与物代谢有关的酶有很多,其中对细胞色素-P450家族与丁酰胆碱酯酶的研究较多。基因多态性对药效动力学的影响主要是受体蛋白编码基因的多态性使个体对药物敏感性发生差异。

苯二氮卓类药与基因多态性:咪唑安定由CYP3A代谢,不同个体对咪唑安定的清除率可有五倍的差异。地西泮是由CYP2C19和CYP2D6代谢,基因的差异在临床上可表现为用药后镇静时间的延长。

吸入与基因多态性:RYR1基因变异与MH密切相关,现在已知至少有23种不同的RYR1基因多态性与MH有关。氟烷性肝炎可能源于机体对在CYP2E1作用下产生的氟烷代谢产物的一种免疫反应。

神经肌肉阻滞药与基因多态性:丁酰胆碱酯酶是水解琥珀酰胆碱和美维库铵的酶,已发现该酶超过40种的基因多态性,其中最常见的是被称为非典型的(A)变异体,与用药后长时间窒息有关。

镇痛药物与基因多态性:μ-阿片受体是阿片类药的主要作用部位,常见的基因多态性是A118G和G2172T。可待因和曲马多通过CYP2D6代谢。此外,美沙酮的代谢还受CYP3A4的作用。儿茶酚O-甲基转移酶(COMT)基因与痛觉的产生有关。

局部与基因多态性:罗哌卡因主要由CYP1A2和CYP3A4代谢。CYP1A2的基因多态性主要是C734T和G2964A,可能影响药物代谢速度。

一直以来麻醉科医生较其它专业的医疗人员更能意识到不同个体对药物的反应存在差异。的药物基因组学研究将不仅更加合理的解释药效与不良反应的个体差异,更重要的是在用药前就可以根据病人的遗传特征选择最有效而副作用最小的药物种类和剂型,达到真正的个体化用药。

能够准确预测病人对麻醉及镇痛药物的反应,一直是广大麻醉科医生追求的目标之一。若能了解药物基因组学的基本原理,掌握用药的个体化原则,就有可能根据病人的不同基因组学特性合理用药,达到提高药效,降低毒性,防止不良反应的目的。本文对药物基因组学的基本概念和常用的药物基因组学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一、概述

二十世纪60年代对临床麻醉过程中应用琥珀酰胆碱后长时间窒息、硫喷妥钠诱发卟啉症及恶性高热等的研究促进了药物遗传学(Pharmacogenetics)的形成和发展,可以说这门学科最早的研究就是从麻醉学开始的。

药物基因组学(Phamacogenomics)是伴随人类基因组学研究的迅猛发展而开辟的药物遗传学研究的新领域,主要阐明药物代谢、药物转运和药物靶分子的基因多态性及药物作用包括疗效和毒副作用之间的关系。它是以提高药物的疗效及安全性为目标,研究影响药物吸收、转运、代谢、消除等个体差异的基因特性,以及基因变异所致的不同病人对药物的不同反应,并由此开发新的药物和用药方法的科学。

1959年Vogel提出了“药物遗传学”,1997年Marshall提出“药物基因组学”。药物基因组学是药物遗传学的延伸和发展,两者的研究方法和范畴有颇多相似之处,都是研究基因的遗传变异与药物反应关系的学科。但药物遗传学主要集中于研究单基因变异,特别是药物代谢酶基因变异对药物作用的影响;而药物基因组学除覆盖药物遗传学研究范畴外,还包括与药物反应有关的所有遗传学标志,药物代谢靶受体或疾病发生链上诸多环节,所以研究领域更为广泛[1,2,3]。

二、基本概念

1.分子生物学基本概念

基因是一个遗传密码单位,由位于一条染色体(即一条长DNA分子和与其相关的蛋白)上特定位置的一段DNA序列组成。等位基因是位于染色体单一基因座位上的、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形式基因中的一种。人类基因或等位基因变异最常见的类型是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nucleotidepolymorphism,SNP)。目前为止,已经鉴定出13000000多种SNPs。突变和多态性常可互换使用,但一般来说,突变是指低于1%的群体发生的变异,而多态性是高于1%的群体发生的变异。

2.基因多态性的命名法:

(1)数字前面的字母代表该基因座上最常见的核苷酸(即野生型),而数字后的字母则代表突变的核苷酸。例如:μ阿片受体基因A118G指的是在118碱基对上的腺嘌呤核苷酸(A)被鸟嘌呤核苷酸(G)取代,也可写成118A/G或118A>G。

(2)对于单个基因密码子导致氨基酸转换的多态性编码也可以用相互转换的氨基酸的来标记。例如:丁酰胆碱酯酶基因多态性Asp70Gly是指此蛋白质中第70个氨基酸-甘氨酸被天冬氨酸取代。

三、药物基因组学的研究内容

基因多态性是药物基因组学的研究基础。药物效应基因所编码的酶、受体、离子通道及基因本身作为药物作用的靶,是药物基因组学研究的关键所在。这些基因编码蛋白大致可分为三大类:药物代谢酶、药物作用靶点、药物转运蛋白等。其中研究最为深入的是物与药物代谢酶CYP45O酶系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1,2,3]。

基因多态性可通过药物代谢动力学和药物效应动力学改变来影响药物作用,对于临床较常用的、治疗剂量范围较窄的、替代药物较少的物尤其需引起临床重视。

(一)基因多态性对药物代谢动力学的影响

基因多态性对药物代谢动力学的影响主要是通过相应编码的药物代谢酶及药物转运蛋白等的改变而影响药物的吸收、分布、转运、代谢和生物转化等方面[3,4,5,6]。

1、药物代谢酶

与物代谢有关的酶有很多,其中对细胞色素-P450家族与丁酰胆碱酯酶的研究较多。

(1)细胞色素P-450(CYP45O)

物绝大部分在肝脏进行生物转化,参与反应的主要酶类是由一个庞大基因家族编码控制的细胞色素P450的氧化酶系统,其主要成分是细胞色素P-450(CYP45O)。CYP45O组成复杂,受基因多态性影响,称为CYP45O基因超家族。1993年Nelson等制定出能反应CYP45O基因超家族内的进化关系的统一命名法:凡CYP45O基因表达的P450酶系的氨基酸同源性大于40%的视为同一家族(Family),以CYP后标阿拉伯数字表示,如CYP2;氨基酸同源性大于55%为同一亚族(Subfamily),在家族表达后面加一大写字母,如CYP2D;每一亚族中的单个变化则在表达式后加上一个阿拉伯数字,如CYP

2D6。

(2)丁酰胆碱酯酶

麻醉过程中常用短效肌松剂美维库铵和琥珀酰胆碱,其作用时限依赖于水解速度。血浆中丁酰胆碱酯酶(假性胆碱酯酶)是水解这两种药物的酶,它的基因变异会使肌肉麻痹持续时间在个体间出现显著差异。

2、药物转运蛋白的多态性

转运蛋白控制药物的摄取、分布和排除。P-糖蛋白参与很多药物的能量依赖性跨膜转运,包括一些止吐药、镇痛药和抗心律失常药等。P-糖蛋白由多药耐药基因(MDR1)编码。不同个体间P-糖蛋白的表达差别明显,MDR1基因的数种SNPs已经被证实,但其对临床麻醉的意义还不清楚。

(二)基因多态性对药物效应动力学的影响

物的受体(药物靶点)蛋白编码基因的多态性有可能引起个体对许多药物敏感性的差异,产生不同的药物效应和毒性反应[7,8]。

1、蓝尼定受体-1(Ryanodinereceptor-1,RYR1)

蓝尼定受体-1是一种骨骼肌的钙离子通道蛋白,参与骨骼肌的收缩过程。恶性高热(malignanthyperthermia,MH)是一种具有家族遗传性的、由于RYR1基因异常而导致RYR1存在缺陷的亚临床肌肉病,在挥发性吸入和琥珀酰胆碱的触发下可以出现骨骼肌异常高代谢状态,以至导致患者死亡。

2、阿片受体

μ-阿片受体由OPRM1基因编码,是临床使用的大部分阿片类药物的主要作用位点。OPRM1基因的多态性在启动子、内含子和编码区均有发生,可引起受体蛋白的改变。吗啡和其它阿片类药物与μ-受体结合而产生镇痛、镇静及呼吸抑制。不同个体之间μ-阿片受体基因的表达水平有差异,对疼痛刺激的反应也有差异,对阿片药物的反应也不同。

3、GABAA和NMDA受体

γ-氨基丁酸A型(GABAA)受体是递质门控离子通道,能够调节多种物的效应。GABAA受体的亚单位(α、β、γ、δ、ε和θ)的编码基因存在多态性(尤其α和β),可能与孤独症、酒精依赖、癫痫及精神分裂症有关,但尚未见与物敏感性有关的报道。N-甲基-D-天门冬氨酸(NMDA)受体的多态性也有报道,但尚未发现与之相关的疾病。

(三)基因多态性对其它调节因子的影响

有些蛋白既不是药物作用的直接靶点,也不影响药代和药效动力学,但其编码基因的多态性在某些特定情况下会改变个体对药物的反应。例如,载脂蛋白E基因的遗传多态性可以影响羟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他汀类药物)的治疗反应。鲜红色头发的出现几乎都是黑皮质素-1受体(MC1R)基因突变的结果。MC1R基因敲除的老鼠对的需求量增加。先天红发妇女对地氟醚的需要量增加,热痛敏上升而局麻效力减弱。

四、苯二氮卓类药与基因多态性

大多数苯二氮卓类药经肝脏CYP45O代谢形成极性代谢物,由胆汁或尿液排出。常用的苯二氮卓类药物咪唑安定就是由CYP3A代谢,其代谢产物主要是1-羟基咪唑安定,其次是4-羟基咪唑安定。在体实验显示不同个体咪唑安定的清除率可有五倍的差异。

地西泮是另一种常用的苯二氮卓类镇静药,由CYP2C19和CYP2D6代谢。细胞色素CYP2C19的G681A多态性中A等位基因纯合子个体与正常等位基因G纯合子个体相比,地西泮的半衰期延长4倍,可能是CYP2C19的代谢活性明显降低的原因。A等位基因杂合子个体对地西泮代谢的半衰期介于两者之间。这些基因的差异在临床上表现为地西泮用药后镇静或意识消失的时间延长[9,10]。

五、吸入与基因多态性

到目前为止,吸入的药物基因组学研究主要集中于寻找引起药物副反应的遗传方面的原因,其中研究最多的是MH。药物基因组学研究发现RYR1基因变异与MH密切相关,现在已知至少有23种不同的RYR1基因多态性与MH有关。

与MH不同,氟烷性肝炎可能源于机体对在CYP2E1作用下产生的氟烷代谢产物的一种免疫反应,但其发生机制还不十分清楚[7,11]。

六、神经肌肉阻滞药与基因多态性

神经肌肉阻滞药如琥珀酰胆碱和美维库铵的作用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血浆中丁酰胆碱酯酶(假性胆碱酯酶)是一种水解这两种药物的酶,已发现该酶超过40种的基因多态性,其中最常见的是被称为非典型的(A)变异体,其第70位发生点突变而导致一个氨基酸的改变,与应用肌松剂后长时间窒息有关。如果丁酰胆碱酯酶Asp70Gly多态性杂合子(单个等位基因)表达,会导致胆碱酯酶活性降低,药物作用时间通常会延长3~8倍;而丁酰胆碱酯酶Asp70Gly多态性的纯合子(2个等位基因)表达则更加延长其恢复时间,比正常人增加60倍。法国的一项研究表明,应用多聚酶链反应(PCR)方法,16例发生过窒息延长的病人中13例被检测为A变异体阳性。预先了解丁酰胆碱酯酶基因型的改变,避免这些药物的应用可以缩短术后恢复时间和降低医疗费用[6,12]。

七、镇痛药物与基因多态性

μ-阿片受体是临床应用的阿片类药的主要作用部位。5%~10%的高加索人存在两种常见μ-阿片受体基因变异,即A118G和G2172T。A118G变异型使阿片药物的镇痛效力减弱。另一种阿片相关效应—瞳孔缩小,在118G携带者明显减弱。多态性还可影响阿片类药物的代谢。

阿片类药物的重要的代谢酶是CYP2D6。可待因通过CYP2D6转化为它的活性代谢产物-吗啡,从而发挥镇痛作用。对33名曾使用过曲马多的死者进行尸检发现,CYP2D6等位基因表达的数量与曲马多和O-和N-去甲基曲马多的血浆浓度比值密切相关,说明其代谢速度受CYP2D6多态性的影响。除CYP2D6外,美沙酮的代谢还受CYP3A4的作用。已证实CYP3A4在其它阿片类药如芬太尼、阿芬太尼和苏芬太尼的代谢方面也发挥重要作用。

有报道显示儿茶酚O-甲基转移酶(COMT)基因与痛觉的产生有关。COMT是儿茶酚胺代谢的重要介质,也是痛觉传导通路上肾上腺素能和多巴胺能神经的调控因子。研究证实Val158MetCOMT基因多态性可以使该酶的活性下降3~4倍。Zubieta等报道,G1947A多态性个体对实验性疼痛的耐受性较差,μ-阿片受体密度增加,内源性脑啡肽水平降低[13~16]。

八、局部与基因多态性

罗哌卡因是一种新型的酰胺类局麻药,有特有的S-(-)-S对应体,主要经肝脏代谢消除。罗哌卡因代谢产物3-OH-罗哌卡因由CYP1A2代谢生成,而4-OH-罗哌卡因、2-OH-罗哌卡因和2-6-pipecoloxylidide(PPX)则主要由CYP3A4代谢生成。CYP1A2的基因多态性主要是C734T和G2964A。Mendoza等对159例墨西哥人的DNA进行检测,发现CYP1A2基因的突变率为43%。Murayama等发现日本人中CYP1A2基因存在6种导致氨基酸替换的SNPs。这些发现可能对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个体化用药具有重要意义[17,18,19]。

九、总结与

展望

第3篇:基因组学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整体医学;基因组;中医心理学;中医基因组学

1整体医学

整体医学是现代社会正在兴起的一种医学体系,将医学看成一个有机整体,从整体上来认识医学的性质、对象和目的。整体医学与传统中医药学在外表近似,但是本质有所不同。整体医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系统论。整体医学就是用整体观认识医学的各个要素。而整体医学的整体观是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所认识的所有联系的基础上,从科学的长远发展上来说,这是一种弱整体观,一种综合论,理论基础是还原科学观。

医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时代,即经验医学时代、实验医学时代和当前的整体医学时代。经验医学时代为自然哲学医学模式,实验医学时代为生物医学模式,而整体医学时代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当今医学的特点是处在实验医学时代向整体医学时代的过渡时期,整体医学的理论体系尚未正式形成,但已具雏形。现代的整体医学是现代科学技术尤其是生命科学发展的结果,但是生命科学——基因组学正在走向完善的基因组联系,将来的发展必然在基因组的普遍联系上证明中医的基本理论,所以随着基因组学的整体化发展,以及中医学的跨越式发展,现代整体医学必然走向更完备的、以中医学为核心的整体医学。

2中医学现代化

整体医学的崛起给中医药学国际化带来了机遇,整体医学与中医药学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从理论体系看,整体医学的理论与中医药学的学说实际上是相通的。如《黄帝内经》中就提出“人与天地相参”的观点。

中医药学其实就是一门完整的整体医学。中医学有着对人体自身整体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相统一的认识。但是中医学又是一门模糊的整体科学。《黄帝内经》建立于二千多年前,是古人观察人体与自然所建立的整体医学,其本质就是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整体观,但是由于社会发展水平和极端落后的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这个时候形成的整体只能是粗略与模糊的。随着时代的发展,由于封建礼教的限制,加之受中国哲学观重用轻体、重道轻器价值取向的影响,人们开始疏于人体具体的形态和结构,歧视人体解剖,对人体的细节和局部方面未做较深入的剖析研究,随之《内经》的结构功能统一的整体观逐渐演变为单纯的功能性的整体观。由于缺乏了结构和形态的支持,不能得到有效的可见的物质证据来说明自己的科学性,本身也缺乏创新发展,所以随着以结构为主的现代医学的发展,中医学屡次受到打击和排斥。

中医药学的发展必须从《黄帝内经》的整体思想开始做起,真正认识整体的本质,结合现达的科学技术尤其是分子生物学技术,发展新时代的完整的结构与功能统一的整体观。所谓中医现代化就是用现代语言和科学技术重新描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平衡条件下的人整体的运动规律。

当代分子生物学在迅猛发展,借助电子计算机技术处理大量数据,基因组学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在足够的时间内,基因组学很可能走向整体,最后可能在基因的相互联系中发现了中医的阴阳五行所存在的基因证据,这时候中医就会被分子生物学所吸收,现代的整体医学就可能吸收了中医药学的优势发展成为完善的结构与功能统一的整体医学,中医不再是中国的中医了。这是好事,但是对于国家和民族,对于中医学的发源地,我们将失去一次崛起的机会。

3整体的含义

中医学是整体科学,西医学是还原科学。中医现代化首先必须是基础理论的现代化,而基础理论的现代化又以整体为前提,整体观的现代化为首要。以前中医现代化的失败在于从传统的功能整体观方法论上而不是从整体的根本意义上看待现代化。而西医也是从自身的方法论上看待中医,所以在这种前提下根本的中西医结合是不可能的。

整体是物质的结构与功能的统一,两者互相依存、不能分离,结构是功能的基础,功能是结构的展现。整体是局部的整体,局部是整体的局部。整体是物质形、气、能的统一,是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是一种客观实在。

任何个体都是由两种以上的物质要素混化而成的。这一混化物可以呈质地均匀无别的气态,也可以呈实体存在的实体态。前者固然是一体,后者,尽管它的实体组成部分可以形形,各部分的功能也可千差万别,但该实体物的气却遍布全体、贯穿内外,使组元形成有机联系的和谐整体。这里所说的整体,指形成气的时空结构而言,它是维系气独立性、特殊性的根本,也可把整体理解为气的结构模式。譬如,设某模式为特殊的比附,这种特定的形状结构的性质是不受其所占位置的大小影响的。因而时空结构模式一旦形成,不仅可以使全部事物的各个部分都处在同一结构上,而且这一整体特以渗透到所属各个局部中去,使在这一整体中的局部组元可以体现整体,这是与组元作为独立存在物的根本区别:①整体的实在性。②整体的联系性:任何整体都在和其他整体处在密切的联系当中,联系是这个整体存在的必然条件,没有联系便没有这个整体存在的必然性了。③整体的层次性:任何整体都是大的整体的一个组成部分,而这个整体有包含了小的层次的整体,小的局部组成。④整体规律的类似性:一物生来有一身,一物自有一乾坤。每个整体都是从类似规律演化而来,从无极演化,有太极,从这太极演化阴阳,以至这一整体全部。⑤整体的进化性:宇宙从无极逐渐演化太极,以至现在的万物,在发展至人这个宇宙最高级的生命个体,便是整体演化的最好的证明。

气是中医学的核心。现代医学是从有形的结构上研究,形是气所聚,形散为气,气是形的场,形气是统一的。气是整体的体现。那么从形气理论的两种医学也是可以统一的。

整体性是贯穿人体宏观和微观的根本。从宏观逐渐微观,每一层次都是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每一层次都服从统一的整体性,而整体性是每一层次运动联系的根本。这个的整体规律就是中医基础理论,这个规律指导着每一层次的运动和相互作用。

4建立中医基因组学

基因组是现代生物学还原到分子的体现,由此生命科学开始转向整体科学。现在的功能基因组学就是这一转向的体现。基因组是整体科学与还原科学的交汇点。

基因组是人体的微观信息调控中心,更体现了人体的整体性。它是人的精气的凝聚态,含有生命的全部信息。宏观人体整体和微观的人体基因组整体性是统一的和同源的,基因组整体是由五脏功能模块组成,这五脏又有亚细的模块组成,这亚细的模块又有更微小的基因模块组成,各个大模块亚细模块之间存在协调的相互关系,这个关系就是微观经络系统。基因功能模块由相应的基因组成,基因组整体是结构和功能统一的整体。建立中医特色的基因组学是为了完善中医药学理论,发展整体医学。建立微观基因组整体辨证论治,并没有否定传统意义上的辨证论治观,而是将其发展一步,深入到基因组整体内部,将整体观深入到基因组整体中,将宏观整体辨证和微观基因组整体辨证结合起来,建立了一个从外至里、从里至外的整体的辨证论治观,建立宏观和微观统一的整体的辨证体系。这才是科学的完整的辨证论治观。

建立中医基因组学是为了在基因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证候研究,证明中医证候理论的正确性;进而在分子基础上证明中医脏腑经络理论的正确性,最后深入基因组研究,深入了解基因组所蕴含的生命本质以及生命的发展。

中医基因组学的建立是中医现代化走向未来的一个关键点,整体科学与还原科学都在这一尖端领域进行着研究,而中医学进入这一领域,一可以完善自己的理论体系,解译基因组所包含的全部生命信息,促进人类的健康事业;二则可以引导还原科学的整体化演变。

5中医心理学的发展

这是中医心理学与现代心理学结合的关键点。也是中医现代化的另一个关键点。

中医心理学原来是中医学的一个分支,以心理的整体功能为本体论述人的心理的,讲的是人的先天功能。传统中医学建立在远古极端落后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人们看不出人的社会本质和社会发展,而现代社会条件下,人的心理与健康都受到了社会的极大影响,发生了很大改变,中医心理学也必须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

现代心理学是以人的大脑的具体结构为生理基础,论述人在社会中的各种行为性格等,这是人的后天功能,对人们的各种行为意识均有科学的描述。但是现代心理学没有与人的整体功能结合在一起,没有指出人的根本的社会本质,所以其发展也是有局限的。现代心理学是建立在还原论基础上的,而人的心理是整体的,所以它本身具有很大的缺陷。

人的各种语言、行为以及意识思维等都是在人的元神的支配下进行的,元神是最根本的自我。而心理的进行是在社会背景条件下的,一切心理行为都有社会背景的,社会背景形成了人的心理模块、人格模式,人格模式下的元神系统构成了人的社会自我,心理的行为是在元神的支配下通过心理模块进行的,以此结合这两个心理学,可以从根本上解决人的心理问题。佛学对人的心性理论有深刻认识,但是借鉴之前必须彻底抛弃佛学所具有的唯心思想,心性理论中性与元神相关,而心与元神、元神支配下形成的人格模式有关。

元神可以接受信息,加工、储存、提取信息,发放信息三个方面。人出生时意识是白净的,但是在人从出生开始,人就在不断接受信息,在一定社会文化背景下不断学习,不断加深信息,积累信息,使元神中的信息不断强化与激活而得到强化,最终形成了比较固定的人格参照模式。这个模式一旦形成,就形成了新进入信息的文化背景,形成了人各种意识、行为的模板,形成了特定的性格模式。人的性格模式是在元神支配下形成的,但是性格模式一旦形成就对人的元神人的生理发生作用,形成了人的后天行为的文化背景和模式。人的性格模式与人的后天社会文化环境有很大关系,它也不是固定不变的。

中医心理学和现代心理学是功能与应用的结合。元神是人的整体功能,人的五脏情志、七情等都是人的元神功能的一个方面,但是这些情志的发生必然受到人的性格模式的影响,性格模式又决定了情志的发生模式。中医心理学和现代心理学都是不完整的,各讲述了人心理的一个方面,结合起来才是真正的人的心理整体过程。

人的心理在当今社会是一个比较陌生的领域,佛学、现代心理学、中医心理学都有各自的认识,但是它们又不是完全的,正确的认识是将它们结合起来,建立科学的辨证唯物主义的整体的心理学体系。现代中医心理学的建立不但解决了人的意识的根本问题,促进人类的心理健康发展,而是还对社会的发展有很大的潜在的作用。

6结论

第4篇:基因组学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生物信息学;生物技术;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6-0197-03

一、生物信息学课程的教学背景

生物信息学(Bioinformafics)是一门集数学、计算机科学以及生物学等多学科交叉而形成的新兴热点学科,实质就是利用信息科学与技术解决生物学问题。它的内涵目前包含了分子生物大数据的获取、加工、存储、分配、分析、解释等在内的所有方面。依据分子生物大数据的类型不同,生物信息学的数据对象分布在基因组、转录组、蛋白质组等不同水平层次的数据以及跨层次的转录调控、转录后调控和表观遗传修饰等纵向连接。依据学科任务的不同,生物信息学一方面要组织好生物大数据的储存和获取,一方面要开发优良的算法和工具软件对生物大数据教学分析,同时还要利用这些生物大数据和工具来产生新的生物学认识,为下游的湿实验生物学家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近年来,随着高通量生物大数据检测技术,如基因芯片技术、高通量测序技术等的发展,生物信息学已经在生物、医学、药物开发、环境保护以及农业应用等众多领域普及推广了起来。大量的生物数据急迫地需要处理,相应地产生了对生物信息专门人才的广泛需求。

因此,《生物信息学》课程也快速地在各院校大学生教学中开展了起来,甚至在局部高校产生了生物信息学本科专业。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也伴随着种种问题,影响了该课程的教学效果。本文现就近年来在生物背景的学生中所开展的生物信息学的教学实践浅谈一点体会,对其存在的问题和对策作一论述。

二、生物信息学课程教学改革

(一)教学内容特点

生物信息学属于多学科交叉学科,需要在分子生物学、遗传学、高等数学以及计算机编程等的课程基础上进行讲授。不同学科基础以及不同来源的生物数据反映在教学内容上,生物信息学的一个特点就是信息量大。它囊括了概率统计、计算机语言、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生物数据库介绍、序列比对、分子进化分析、基因组序列分析、基因注释与功能分类、基因表达谱分析、蛋白质表达与结构分析、生物分子网络以及计算表观遗传学等众多的内容模块。

从历史发展角度看,这些内容以基因组测序为主体,生物信息学的发展可以划分为3个阶段:前基因组时代、基因组时代以及后基因组时代(又称为功能基因组时代)。以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为时间节点标记,目前的生物信息学已经进入到了功能基因组学时代。因此,体现在当前的生物信息学教学内容上的另外一个特点就是“新”。

(二)教材的选择

生物信息学教学内容的以上特征要求在教材的选择上更需要全面衡量考虑。由于对生物信息学知识的大量需求,目前教材市场上的相关书籍也琳琅满目,选择余地较大。我们推荐的教材是科学出版社2010年第二版的Instant Notes Bioinformatics,由T. Charlie Hodgman等人编写[1]。这本书的教学内容以基因组的生物信息学分析为主体,兼顾概率统计、机器学习、代谢组学等数理基础知识和后续功能基因组分析。其中尤以序列比对、打分矩阵、系统发育树的构建分析为核心内容。这种课程设置把庞大的生物信息学体系缩小集中在了序列分析部分,这样既便于学生系统充分地掌握生物信息学知识,又兼顾了学科的发展基础和趋势。

另外,本教材为英文教材,这适应了生物信息学快速发展的要求,让学生近距离地体验到学科前沿气息。为了扩大学生的知识渠道来源,我在教学中推荐了几种不同类型的参考书籍。其中,David W. Mount编写的《Bioinformatics Sequence and Genome Analysis》和本校陶士珩教授主编的《生物信息学》,在教学内容以及体系上均和本教材较为相近[2,3]。乔纳森.佩夫斯纳著,孙之荣主译的《生物信息学与功能基因组学》则更侧重功能基因组学的内容[4]。李霞主编的《生物信息学》在内容全面、丰富的同时,也较为侧重功能基因组学的内容,同时还强调在医药卫生领域的应用和研究热点[5]。

该书使用了彩印版,同时伴有光盘、习题集以及参考答案,目前在教材市场上较为受欢迎。最后,考虑到生物学背景的学生在计算机实际动手能力方面相对较为弱势,我在教学中还特别推荐了几本结合生物信息学与编程语言的书籍供同学们课后学习。这些教材包括:A.基于Perl语言的《Beginning Perl for Bioinformatics》、《Mastering Perl for Bioinformatics》;B.基于R语言的《R Programming for Bioinformatics》;C.基于Python语言的《Bioinformatics Programming Using Python》[6-9]。

(三)学时和考核方式的设定

生物信息学课程尽管面临学科发展的迫切需要,教学内容广泛而众多,但由于大学本科生的学时学分限制,目前我们的相关教学仅包括32学时的理论学时以及两周的生物信息学实习。为了弥补学时不足的限制,我们更突出强调了实际表现的考核方式。考核成绩中的平时成绩由30%上升到40%,包括平时表现、随堂测验以及课后作业等。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与解决办法

1.激发兴趣。由于所教授的学生为生物学背景,不少学生均对数学、计算机等数理课程较为恐惧,缺乏学习兴趣和韧性。这是本课程讲授过程中所面临的第一大问题。为此,我尝试了多种教学办法进行解决,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1)去除学生的恐惧心理。从心理学上讲,恐惧的形成源于过去失败经历的阴影以及对于未知事物的不确定性。因此,我在教学中注意突出生物学在生物信息学中的重要地位,以生物信息学领域的成功科学家为例,破除以往失败经历的阴影。同时,适当地浓缩教学内容,降低学生对未知事物不确定性的恐惧。

(2)激发学习生物信息学的热情。通过教学的互动,让学生在互动中消除对生物信息学的陌生感,熟悉生物信息学,激起学习的欲望。

(3)在学习中感受生物信息学发展的脉搏。通过介绍生物信息学的发展史,对比历史上类似的科学发展历程,让学生深刻地领悟到当前的生物信息学在学科史中的定位。

(4)在实践中感受生物信息学的魅力。比如,在进行系统发育树构建的讲授中,同学们可以看到由于数学算法的使用,原本枯燥无味的序列数据居然能够反映物种和基因的进化历程。通过教学中的改革实践,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有了较大的提升。

2.夯实基础。生物学背景的学生另外一个特点是数理基础和计算机语言编程能力相对较为薄弱。在教学过程中,我首先注意引导学生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学生在生物学理解能力上的优势,避免进入基础性的数学算法纠缠中。同时,让学生认识到,作为一个交叉性的学科,生物信息学的上下游学科链较长,同学们可以根据自身条件选择进入不同的环节。比如,擅长基础性的算法工具软件开发的同学可以进入上游的理论环节,擅长生物学理解的同学可以使用这些工具进入下游的生物信息应用领域。第三,在课程设置上,着重加强生物信息学方向的数理基础课程,比如生物统计、Linux以及Perl语言等,改善生物技术专业的学生在生物信息学方向的薄弱环节。最后,向同学们强调,注意在学习的过程中提高学习能力才是根本。让同学们意识到,基础不是问题,只要提高了学习能力,持之以恒地去实践,均能学好本门课程。

3.紧跟前沿。生物信息学是一门前沿性很强的学科。为了既能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这就要求在教学中既要恰当地剪裁知识结构和体系,又要有提供充分的学习锻炼空间。为此,我们将课程设置为双语课程,这样做的好处是既不耽误知识的学习,又能适当地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为学生在将来英文环境较普遍的生物信息学领域中的学习研究应用打下扎实基础。同时,为了更适应将来学生对生物信息的使用环境,同时也为了降低难度,我们的双语课程更侧重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以避免简化为英语学习课,和普通的英文课程内容的重叠。另外,前沿性很强的生物信息学处处蕴藏着创新的机会,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比如,学生在上课过程中的一些小想法,我鼓励其大胆投入,形成研究性论文。

4.注重实践性。生物信息学在教学中既要注重对学生思维方式的转变的教育,形成用生物信息学去看待生物大数据的思想,而不仅仅是解决某个具体生物学问题的“小工具”,又要求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由于长久以来的教育体制和学习习惯的制约,同学们的学习重点仍然集中在知识的记忆、考试的应付上面,缺乏对实际动手能力的正确认识。这给生物信息学这门课程的教学,特别是实践教学带来了较大的压力。为此,我在教学中着重采用身边的典型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比如,以往届学生由于其突出的实践能力最后促成了他毕业就业的成功为例,说明动手能力的重要性。贯穿在课程教学中,我对学生实验课程的理念是鼓励其独立自主地完成实验,尽量少干涉,允许其在实践中犯错误,在犯错中学习提高。经过思想观念的转变、实践中的反复雕琢提高,学生们的实践动手能力都得到了较好的提升。

三、结语

生物信息学是一门快速发展的新型热门学科,其发展与生命科学发展是相辅相成的。本文针对《生物信息学》的教学进行了一些探讨,特别是针对生物背景学生的教学进行了深入集中的研究。

本文认为,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夯实基础,注重实践动手能力,紧跟学科发展前沿趋势,这样才能切实做好生物信息学的课程教学工作,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以此满足我国目前该领域对人才的教育需要,培养出具有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很强的创新能力的大学生。

参考文献:

[1]T.Chalie Hodgman AF,David R. Westhead.生物信息学导读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2]Mount DW (2002) Bioinformatics Sequence and Genome Analysis:科学出版社.

[3]陶士珩.生物信息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4]乔纳森.佩夫斯纳.生物信息学与功能基因组学[M].孙之荣,主译.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5]李霞.生物信息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6]Tisdall J (2001) Beginning Perl for Bioinformatics:O'Reilly.

[7]Tisdall J (2003) Mastering Perl for Bioinformatics:O'Reilly.

[8]Gentleman R (2008) R Programming for Bioinformatics:Chapman & Hall/CRC.

[9]Model ML (2009) Bioinformatics Programming Using Python:O'Reilly.

第5篇:基因组学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 药物靶标 药物设计 靶向治疗

所谓药物靶标(drug target)是指细胞内与药物相互作用,并赋予药物效应的特定分子。98%以上的药物靶标属于蛋白质。其中几乎50%以上属于G蛋白耦联受体(GPCRs)、丝氨酸、苏氨酸和酪氨酸蛋白激酶、锌金属肽酶、丝氨酸蛋白酶、核激素受体以及磷酸二酯酶等6个家族。从理论上说,作为药物靶标的蛋白质必须能以适当的化学特性和亲和力结合小分子化合物,并与疾病相关。具体来说,作为药物靶标的蛋白质必须在病变细胞或组织中表达,并且在细胞培养体系中可以通过调节靶标活性产生特定的效应,最后这些效应必须在动物模型中再现。最终,证明药物在人体内有效之后,才能真正确证药物靶标的价值[1]。只要找到了药物作用的靶标分子就能根据其特点开发和设计药物,以及进行靶向治疗。近年来大量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出现,尤其是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蛋白质组学、质谱联用技术及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分析技术(BIA)等推动了从纷繁复杂的细胞内生物大分子中发现特异性的药物作用靶标分子的进程。

1 药物靶标的发现

1.1 以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为基础发现药物靶标基因组学技术在药物靶标发现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确认致病蛋白质的综合策略 (global strategy) 和致病蛋白质部分表征的靶标专一策略 (target – specific strategy) [2]。前者注重于对致病相关基因序列、蛋白质序列等分子信息的分析,包括计算机同源校准(在宿主和病原基因组之间进行同源性比较分析,进而找出致病基因序列)、差别基因表达分析及整体蛋白组分析;后者侧重于对疾病相关基因(靶基因)功能的分析,包括基因敲除(gene knockout),反义mRNA 和核酶抑制以及计算机模拟对基因产物结构和功能的预示[3]。

另外,基因组学技术在靶标的验证方面也有重要作用。人类遗传学(human genetics)、生物信息学( bioinformatics )、表达图谱( expression profiling )、代谢途径分析(pathway analysis)、基因敲除(gene knockout)、过量表达(overexpression)、基因筛选(gene-to -screen) 等技术可以在基因组水平上高通量大规模筛选和确证靶基因及疾病相关遗传标记[4]。

在生物信息学方面,应用INVDOCK软件进行计算机搜寻药物靶标是一个很便捷的途径,此软件可同时寻找数个中草药有效成分的治疗靶标,并同已知实验结果进行比较。研究结果显示该软件具有实际应用潜力及在普及型计算机上可进行运算的可行性。此方法除用于研究药物或先导化合物的未知靶标外,亦可用来研究中草药的作用机理[5]。

1.2 以蛋白质组学为基础发现药物靶标研究表明,人体内可能存在的药物作用靶标约有3 000~15 000个,而统计结果显示,目前发现的药物靶标不到500个,这说明还有大量的药物作用靶标未被发现[6]。大多数药物靶标都是在生命活动中扮演重要角色的蛋白质,如酶、受体、激素等。通过蛋白质组学的方法比较疾病状态和正常生理状态下蛋白质表达的差异,就有可能找到有效的药物作用靶标,其中应用较多的是二维凝胶电泳(2-DE)和质谱分析(MS)技术。在2-DE中,蛋白质样品根据其等电点和相对分子质量的不同而分离,在得到的电泳图谱中,疾病状态和正常生理状态的蛋白质染色斑点的分布会出现差异,以此为线索,可以发现新的药物靶标[7]。例如Hanash 等[8]用2-DE分析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 , 发现一个高表达的多肽Op18 有磷酸化和非磷酸化两种形式。研究证明,抑制Op18 的表达和磷酸化能有效地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9]。因而,有希望以Op18 为靶标构建合适的药物治疗ALL。

质谱分析(MS)技术具有高通量、敏感性强的特点,能根据相关序列识别蛋白质。其主要作用是识别不同样品中大量相关蛋白质的差异,根据这些差异来筛选可能的疾病相关蛋白,然后与临床实验作比较,以确定真正的靶标蛋白[7]。

在蛋白质组学研究中,进行2-DE和MS研究还需要使用许多其他相关技术。如样品的制备和分离技术、蛋白质结构的分析技术、生物信息学技术等。利用蛋白质组学技术发现药物靶标的一般流程是:样品制备(sample preparation)分离(fractionation)质谱分析(mass spectrometry)蛋白质阵列(protein arrays)计算生物学(computational biology)结构蛋白质组学(structural proteomics)结合特征分析(binding characteristics)[8]。

另外,酵母双杂交技术也是发现药物靶标的重要途径。该技术能够通过报告基因的表达产物敏感地检测到蛋白质之间相互作用的路径。对于能够引发疾病反应的蛋白互作,可以采取药物干扰的方法,阻止它们的相互作用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例如Dengue病毒能引起黄热病、肝炎等疾病,研究发现它的病毒RNA复制与依赖于RNA的RNA聚合酶(NS5)、拓扑异构酶NS3、以及细胞核转运受体β-importin的相互作用有关。如果能找到相应的药物阻断这些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就可以阻止RNA病毒的复制,从而达到治疗这种疾病的目的[10]。

1.3 以中草药单分子化合物为探针发现药物靶标 近年来兴起的生物分子相互作用分析技术(biomolecular interaction analysis,BIA)可以将中草药单分子化合物作为探针,通过跟踪监测它与蛋白质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发现药物靶标。BIA 是基于表面等离子共振(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SPR)技术来实时跟踪生物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操作时先将一种生物分子(如药物分子)作为探针固定在传感器芯片表面,将与之相互作用的分子(如配体蛋白质)溶于溶液流过芯片表面,检测器能跟踪检测溶液中的分子与芯片表面的分子结合和解离的整个过程。该技术系统主要由传感器芯片、SPR 光学检测系统和微射流卡盘3 个核心部分组成[11]。这种方法也被称作“配体垂钓”,通过配体垂钓不仅可以发现药物作用的靶标分子,也可以将靶标分子作为固定相用来发现中草药中的活性成分。

2 基于靶标的药物设计

基于靶标分子结构的药物设计指的是利用生物大分子靶标及相应的配体-靶标复合物三维结构的信息设计新药。其基本过程是:①确定药物作用的靶标分子(如蛋白质、核酸等);②对靶标分子进行分离纯化;③确定靶标分子的三维结构,提出一系列假定的配体与靶分子复合物的三维结构;④依据这些结构信息,利用相关的计算机程序和法则如DOCK 进行配体分子设计, 模拟出最佳的配体结构模型;⑤合成这些模拟出来的结构,进行活性测试。若对测试结果感到满意,可进入前临床实验研究阶段,反复重复以上过程,直至满意为止[12]。

基于靶标分子结构的药物设计需要采用X射线衍射分析和核磁共振波谱(NMR)等结构生物学的研究手段,对靶标蛋白质的分子结构进行深入研究,获得相关信息,借助计算机技术建立靶标的蛋白质结构模型。如治疗艾滋病的安瑞那韦(amprenavir , Agenerase) 和奈非那韦( nelfinavir ,Viracept) 就是利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蛋白酶的晶体结构开发的药物[13]。

3 药物靶标在药物开发及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在疾病相关的靶标分子被发现和确认以后,即可根据这些靶标分子的特点设计出相关的药物进行靶向治疗。例如,世界性的疑难病症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ps disease,AD) 是一种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病变,发病率较高,已成为现代社会严重威胁老年人健康的疾病之一。 AD的病因复杂,发病涉及许多环节,包括神经递质与受体、淀粉样蛋白沉积、tau蛋白磷酸化、炎症反应及其他环节,这些环节为药物靶标的发现和选择提供了多种靶点,据此人们找到了针对这些靶点的相关药物,如胆碱酯酶抑制剂类主要有多奈哌齐( donepezil) 、加兰他敏( galantamine) 、石杉碱甲( huperzine A)等;N -甲基-D -天冬氨酸( NMDA)受体阻滞剂如美金刚(memantine) [14]。

在利用药物靶标进行疾病的靶向治疗方面,应用最多的是对肿瘤的治疗。抗癌药大多数为直接攻击DNA或抑制其合成的化合物,对肿瘤细胞缺乏特异性。为了研制出具有特异性的药物,需要找到在癌的病因学和病理过程中起作用的特异的靶标分子,其中包括细胞周期相关成分、信号转导通路元件、细胞凋亡因子、端粒酶、细胞的黏附和运动因子等。设计出针对这些靶标分子的特异性药物,并结合纳米生物学技术给药物分子装配“制导”装置,进行针对癌细胞的靶向治疗。这样就大大降低了抗癌药物对正常细胞的毒性作用,提高了病灶部位的药物浓度,从而极大地提高了治疗效果。如小分子STI571和单抗Herceptin 等[15]药物直接攻击致癌病因,选择性强,临床效果显著且副作用小,多药联合使用时常能增强传统化疗药物的作用。可以预计在未来的肿瘤化疗发展中,针对分子靶标的新一代抗肿瘤药物将成为主要的发展方向。

4 结语

通过发现药物靶标来开发和设计特异性药物是创新性药物研发的重要途径。靶标的筛选和识别需要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生物信息学等研究领域的深入发展和现代生物技术手段如质谱、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分析(BIA)及生物芯片等技术的综合应用。药物靶标的确证及其在药物开发和疾病治疗中的应用,需要进行反复的药理实验及临床研究。欲进一步普及基于靶标的药物研发及靶向治疗,需要多个领域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和相互配合。

参考文献

[1] 陈国强, 徐娅蓓, 郭 萌. 药物靶标和创新药物:机遇与挑战[J]. 国外医学·生理、病理科学与临床分册,2004,24(3): 206.

[2] Lenz G R, Nash H M , Jindal S. Chemical ligands,genomics and drug discovery[J]. Drug Discovery Today, 2000, 5 (4) : 145.

[3] 王宝雷, 李正名, 臧洪俊. 基因组学对基于结构的药物设计的影响[J]. 化学进展, 2002 , 15(6): 505 .

[4] Cockott M, D racopoli N, Sigal E. Applied genomics: integration of the technology within pharmaceutic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J]. Curr Opin Biotech, 2000, 11: 602.

[5] 陈宇综, Ung Chong Yung. 计算机辅助药物靶标搜寻在探索中草药有效成分机制方面的应用[J]. 中国药物化学杂志, 2001, 11 (3):145.

[6] Dreus J. Drug discovery : a historical perspective[J]. Sience, 2000, 287: 1 960.

[7] Timothy D, Veenstra. Proteomic approaches in drug discovery[J]. Drug Discovery Today, 2006, 3(4): 433.

[8] Hanash S M, Madoz-Gurpide J , Misek D E. Identification of novel targets for cancer therapy using expression proteomics[J]. Leukemia , 2002 ,16 : 478.

[9] Melhem R, Hailat N, Knick R, et al.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Op18 phosphorylation in childhood acute leukemia[J]. Leukemia, 1997, 11:1 690.

[10] Ying Huang, Kirk Staschke. Phosphorylation of hepatitis C virus NS5A nonstructural protein : A new paradigm for phosphorylation –dependent viral RNA replication? [J]. Virology, 2007, 364:1.

[11] Baird C L , Myszka D G.Current and emerging commercial optical biosensors[J]. J Mol Recognit , 2001, 14(5) :261.

[12] McCarthy D J. Computational approaches to structure-based ligand design[J]. Pharmacol Ther, 1999, 84(2): 179.

[13] 彭 涛, 王 林. 结构生物学与药物发现[J]. Foreign Medical Sciences Section of Pharmacy , 2006, 33(1):56.

[14] 王 杉, 蒋 宁, 周文霞,等. 阿尔茨海默病防治药物靶标的研究进展[J]. 中国新药杂志, 2007, 16( 11): 831.

第6篇:基因组学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 基因组学;教学改革;CAI课件;蛋白质组学

生命科学是21世纪学科发展的主流,人类的医学史证明了仅依靠单一学科,如:细胞学、发育学、肿瘤学、人类遗传学或分子生物学难以完成人类对自身的认识和保护。人类基因组学的产生和人类基因组计划(human genome project, HGP)的完成,使得人类能够对生命现象进行系统和科学地认识,揭示疾病产生的机制以及长寿与衰老等生命现象。本科生通过对基因组科学与人类疾病课程的学习,能够了解什么是基因组科学,其主要研究方法和手段,如何从基因水平认识疾病、诊断疾病和治疗疾病,为今后更深入地在临床上应用这些知识为患者服务或是继续更深入地进行理论研究奠定基础。

1 课程改革的特点

弥补本科生对于生命科学,特别是基因组科学与人类疾病关系的认识,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为将来的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打下基础,或是对于走上临床认识疾病、治疗疾病有促进作用。本课程是我校在本科生中新开设的一门选修课,本课程的开设得到了学校有关领导的高度重视,经多次论证和在学生中征求意见,学生的反响强烈,因此可以看出本科生对于本课程有极大的兴趣,期望通过老师的讲授能对于人类疾病从基因水平有全新的认识,对自己 的科研能力有一定的提高。

2 教学研究探索的几个方面

2.1 更新教学内容 课程讲授是当前生命科学中前沿领域的热点问题。主要课程安排如下:前言;人类基因组计划与DNA测序(包括基因组测序的发展、方法、DNA测序的规模化与工业化);cDNA测序和基因表达谱的研究(包括cDNA文库的构建、全长cDNA的克隆、基因表达谱的概念及其在医学应用中的意义);人类基因组DNA序列变异及其分析方法(包括人类基因组序列及其变异、基因组序列变异检测的常用方法及基本原理、突变检测在识别疾病相关基因中的应用);基因治疗(包括基因转移和基因治疗的早期历史、基因治疗的现状、遗传型基因治疗、表遗传型基因治疗、基因治疗的问题与展望);基因工程技术(包括理论依据、基因工程技术的内容—目的基因获取、克隆、表达、基因工程技术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现状);生物信息学(包括生物信息学的概念、产生的背景、生物信息学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生物信息学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蛋白质组学(包括蛋白质组学的概念及其在生命科学研究中 的意义、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蛋白质组学研究发展展望);生物芯片(生物芯片的原理、种类及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生物安全(包括生物安全的概念及含义、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转基因动物及其产品的安全性、转基因食品安全性、医药生物技术及其产品的生物安全、国内外生物安全法规及管理)等内容。

2.2 本课程将采取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独立思考问题,老师与学生共同参与教学内容。根据学生人数安排一定的动手操作实验的课程[1,2]。

2.3 采用多媒体教学形式,加深学生的理解 一方面,可以加深同学的理解能力;另一方面,对于条件不允许的实验,学生可以通过多媒体的形式了解实验过程[3]。

2.4 将科研的思路、科研的方法融入教学之中,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 课堂教学中和课下作业安排一定量的文献检索、文献翻译阅读、科研方法设计、预测实验结果等内容。

2.5 改革考试形式 采取闭卷笔试与课下查文献、答题相结合的形式。

2.6 改革课程用教材 重新更新编写适合本科生参阅并适合当前基因组科学最近发展的教材,并计划出版发行。

3 教学效果的学生评价

听取学生反馈意见分为3种形式。

3.1 采用不记名问卷的形式反馈学生意见 问卷内容包括实验内容的安排、教师授课质量、希望的授课内容方式、感兴趣的实验内容等等。

3.2 建立学生公共信箱 一方面可以将某些授课内容、习题、思考题等通过公共信箱让同学下载,另一方面学生可以将公共信箱作为与老师的互动平台,及时反馈对课程提出的建议和意见,老师定期浏览信箱,及时调整课程安排。

3.3 整学期课程进行中期和结课前安排两次学生课堂讨论 讨论时间20min左右,及时反馈信息,提高理论与实验教学质量。

总之,本科生的基因组科学与人类疾病课程是一门较新的课程,在诸多方面需要进行改革探索,以适应当前生命科学发展的需要并满足学生汲取新知识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常冰梅,王惠珍,张悦红.医学七年制生物化学教学方法探索.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5,(6):37.

第7篇:基因组学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医学检验

随着基因克隆技术趋向成熟和基因测序工作逐步完善,后基因时代逐步到来。20世纪末数理科学在生物学领域广泛渗透,在结构基因组学,功能基因组学和环境基因组学逢勃发展形势下,分子诊断学技术将会取得突破性进展,也给检验医学带来了崭新的领域,为学科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1 分子生物传感器在医学检验中的应用

分子生物传感器是利用一定的生物或化学的固定技术,将生物识别元件(酶、抗体、抗原、蛋白、核酸、受体、细胞、微生物、动植物组织等)固定在换能器上,当待测物与生物识别元件发生特异性反应后,通过换能器将所产生的反应结果转变为可以输出、检测的电信号和光信号等,以此对待测物质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从而达到检测分析的目的。

分子生物传感器可以广泛地应用于对体液中的微量蛋白、小分子有机物、核酸等多种物质的检测。在现代医学检验中,这些项目是临床诊断和病情分析的重要依据。能够在体内实时监控的生物传感器对于手术中和重症监护的病人很有帮助。

Skladal等用经过寡核苷酸探针修饰的压电传感器检测血清中的丙型肝炎病毒(HCV)并实时监测其DNA的结构转录和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过程,完成整个监测过程仅需10 min且装置可重复使用。

Petricoin等用压电传感器研究了破骨细胞生成抑制因子(OPG)和几种相应抗体的相互作用,研发出可快速检验血清中OPG的压电免疫传感器。

Dro-sten等报道了检测神经递质的酶电报,将电极放置在神经肌肉接点附近可实时测定并记录邻近的神经元去极化后所释放的递质谷氨酸。

2 分子生物芯片技术在医学检验中的应用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及人们对疾病过程的认识加深,传统的医学检验技术已不能完全适应微量、快速、准确、全面的要求。

所谓的生物芯片是指将大量探针分子固定于支持物上(通常支持物上的一个点代表一种分子探针),并与标记的样品杂交或反应,通过自动化仪器检测杂交或反应信号的强度而判断样品中靶分子的数量。

在检测病原菌方面,由于大部分细菌、病毒的基因组测序已完成,将许多代表每种微生物的特殊基因制成1张芯片。通过反转录可检测标本中的有无病原体基因的表达及表达的情况,以判断病人感染病原及感染的进程、宿主的反应。由于P53抑癌基因在多数肿瘤中均发生突变,因此其是重要的肿瘤诊断靶基因。

Nam等人将硅基质上合成的寡核苷酸芯片用于血清样品中的丙型肝炎病毒分型。3 分子生物纳米技术在医学检验中的应用生物活性物质的检测有很多种方法,其中,以抗体为基础的技术尤其重要。免疫分析加上磁性修饰已成功地用于各种生物活性物质和异生质(如药物、致癌物等)的检测。将特异性抗体或抗原固定到纳米磁球表面,并以酶、放射性同位素、荧光染料或化学发光物质为基础所产生的检测与传统微量滴定板技术相比具有简单、快速和灵敏的特点。

Van Helden等将抗体连接的纳米磁性微球与高效率、快速的化学发光免疫测定技术相结合的自动检测系统,则成功地用于血清中人免疫缺陷病毒1型和2型(HIV-1和HIV-2)抗体的检测。另外,用于人胰岛素检测的全自动夹心法免疫测定技术也已建立,其中亦用到抗体、蛋白纳米磁性微粒复合物和碱性磷酸酶标记二抗。

4 分子蛋白组学在医学检验中的应用

当前有关分子蛋白质组学的大量研究成果喜人,但一大部分结论是众说纷纭、甚至是互相矛盾。一些经典的肿瘤标志物却无法在当前以表面增强激光解析离子化-飞行时间质谱(SELDI-TOF-MS)技术为代表的蛋白质组学技术中体现出来。可能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SELDI-TOF-MS技术自身的限制性,包括敏感性、重复性以及使用当前设备对每个峰值蛋白确认的局限性;另一方面是实验设计及对照组选择是否恰当,某个蛋白组模式反映的是肿瘤的特异性,还是炎症反应,或是代谢紊乱等无法定论;另一方面是不同实验室结果可比性、标本处理过程的差异无法探究。只有这些问题得到解决, SELDI-TOF-MS技术在检验医学中才能发挥革命性作用。

5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医学检验发展中的趋势

检验医学中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发展趋势有二:一是定量PCR;二是PCR的全自动化,如应用扩增与检测于一体的一次性试验卡,可较好地解决PCR污染问题。除PCR以外的体外基因扩增技术如连接酶反应(LCR),链置换扩增系统(SDA),转录扩增系统(TAS),自限序列扩增系统(3SR),QB复制酶扩增系统等技术也将由科研进入临床。分子生物学技术的标准化和质量控制引起了广泛关注,特别是卫生部颁发的PCR实验室管理办法对PCR技术应用的健康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为解决PCR交叉污染问题,从标本制备到检测的全封闭系统及相应的自动化仪器已在国内逐步普及。

结语:通过对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医学检验中的作用的研究,可以证明,不管是从什么角度看待这两门看似毫不相关的学科,其实有着莫大的联系。二者如果能很好的结合运用,将会为医学与生物学带来许多好处,并且可以相互发展,相互进步。

参考文献:

[1] 黄莲芬. 分子生物学在医学检验中的应用[J].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1(16)

[2] 张学艳,王军.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检验医学中的应用[J]. 中国医学装备. 2008(07)

[3] 王海英.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医学检验中的应用进展[J]. 当代医学. 2011(06)

[4] 宫春勇. 浅谈医学检验向检验医学的转变[J]. 华北国防医药. 2010(S1)

第8篇:基因组学的特点范文

人类基因组计划自20世纪90年代初开展以来,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研究进展,获得了包括人类、水稻、拟南芥等多种模式生物在内的基因组DNA的全序列[1-4],这对生命科学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生命科学从此进入了后基因组时代。

然而,这些令人振奋的进展也随之产生了新问题,由基因编码的蛋白质与基因本身不同,其在生物体内的表达和功能具有复杂的动态性、时空性,以及1个基因对应多个蛋白质,即mRNA与蛋白质之间并非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蛋白质的结构也不可能依靠DNA序列来解析。大量的新基因及蛋白质数据不断涌现,就需要重新认识这些基因与其所编码的蛋白质的结构及它们所执行的功能等,从而将各个蛋白质之间的上、下游关系和相互作用解释清楚。此外,蛋白质在生物体合成之后,对于蛋白质翻译后加工、修饰、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功能以及其运输、在生物体的组织和细胞定位、蛋白质结构的形成、代谢途径等都无法从基因组水平的研究上进行解释。所以,直接在蛋白质水平上的研究对于深入剖析生物体的运行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5]。

在这个研究背景下,1994年MarcWilkins在意大利的二维凝胶电泳(Two-dimensionalgelelectrophoresis,2-DE)会议上首次提出了蛋白质组(Proteome)的概念[6]。它是指生物体的全部蛋白质组成及其表达方式。蛋白质组研究目前虽然尚处于起始阶段,但已经获得了很多重要的研究成果。当今蛋白质组学的主要任务是不断完善和更新蛋白质组研究技术和手段,大量进行蛋白质分析。在植物病理学的应用研究中,可以通过比较正常组织和疾病组织的蛋白质表达情况,鉴定出特异的病程相关蛋白质,而这些特异蛋白质也可以作标记来辅助选育抗病品种,从而将其应用于农业生产实践[7]。

1蛋白质组学研究手段

目前,蛋白质组的研究内容主要分2个方面。

一方面,通过双向电泳技术获得正常(健康)生理条件下的生物体、组织或某些特定细胞的蛋白质组电泳图谱,并将这些图谱数据作为待检测生物体、组织或某些特定细胞的参考电泳图谱。另一方面则是比较在非正常(疾病)生理条件下生物体蛋白质组所发生的变化。如蛋白质表达量的变化、组织表达特异性的变化、蛋白质翻译后修饰的变化以及在细胞或亚细胞水平上的定位变化等。通过对双向电泳图谱上具有显著差异表达的蛋白质的分析鉴定,可以对编码该蛋白质的基因进行研究,延伸对该基因功能及结构的了解,也可以为功能蛋白质组学的研究提供参考,甚至发现新的基因和蛋白质,完善已有基因组和蛋白质组数据库等[8]。目前,蛋白质组学的主要研究技术包括3个方面,即包括蛋白质的分离、鉴定技术和生物信息学技术。

1.1蛋白质分离技术

双向电泳技术作为目前蛋白质组学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实验技术,它具有实验流程成熟、分辨率高、重复性好的特点,是一种成熟的蛋白质组学研究技术[9]。双向电泳的基本原理是,根据所有蛋白质的等电点和分子量大小,进行2次电泳将其分离。双向电泳的第一向是等电聚焦(Isoelectricfocusing,IEF),即按照蛋白质的等电点进行分离,分为固相化pH梯度等电聚焦和载体两性电解质pH梯度等电聚焦2种,目前广泛采用预制胶条进行固相化pH梯度等电聚焦[10]。第二向是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即对蛋白质分子量的大小进行分离,一般采用垂直电泳或水平电泳。由于双向电泳利用了蛋白质的两个彼此不相关的而对蛋白质的性状又极其重要性质对其进行有效分离,因此该方法具有较高的分辨率,一般能分辨出2000个左右蛋白质点,最高可以达到11000个蛋白质点的分辨率[11]。

近年来,随着生命科学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交叉学科和实验技术也随之出现,如一些新的蛋白质分离方法,亲和色谱、多维色谱毛细管电泳等。这些新技术虽然不能完全代替双向电泳技术,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双向电泳的一些不足。从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液相色谱-质谱联用已经成为发展较快的蛋白质组学分离技术之一,并越来越受到蛋白质组学研究者的关注。该技术最突出的优势是对生物体蛋白质组进行分析时的歧视效应大大减小,该技术可以同时实现蛋白质的分离和鉴定的在线联用,因此,液-质联用技术的发展有利于蛋白质组研究向高通量化和自动化的方向发展[12]。

然而,双向电泳技术作为最成熟的蛋白质组学研究方法,可以既快又全面地获取生物体蛋白质组变化的宏观信息,同时也可以较好地与后续的分析方法串联,从而有效地进行微观分析,并且该方法有很好的分离能力,分辨率较高,还具有一定的高通量优势[13],因此,目前双向电泳技术仍然是蛋白质组学的核心技术之一。

1.2质谱技术

利用质谱技术对已通过双向电泳等技术分离的蛋白质进行鉴定是蛋白质组学研究中的关键步骤。20世纪80年代末,日本科学家田中耕一和美国科学家JohnBFenn分别开发出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技术(matrixassistedlaserdesorptionionization,MALDI)[14]和电喷雾电离(electrosprayionization,ESI)[15]2种软电离技术,推动了生物质谱(Bio-MS)的发展,使传统的主要应用于微观物质研究的质谱技术的应用性发生了巨大的变革[13]。MALDI,ESI-MS等技术的出现促使双向电泳向与质谱兼容的方向发展,也推动了质谱仪的核心装置即质量分析器的改进,使生物质谱技术更有效地应用于蛋白质组的研究领域。用于蛋白质组研究的质谱分析仪有飞行时间、四极离子阱、傅立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四极杆等几种选择[13]。生物质谱主要通过对蛋白质、多肽等的质量测定以及肽质量指纹图谱测定和氨基酸序列测定,对双向电泳技术分离的蛋白质点的定量蛋白质组进行分析、鉴定、蛋白质的翻译后加工、修饰以及蛋白质相互作用等研究。

目前,生物质谱被认为是高通量、高效进行蛋白质鉴定的首选工具之一,它与很多分离方法进行了有机的结合,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与双向电泳、CE、多维色谱的联用或质谱本身的联用等,是复杂蛋白质样品分离分析时不可替代的方法。但在目前的应用中,该方法还存在一些技术上的瑕疵,如质谱的定量问题等。另外,近年来荧光双向差异凝胶电泳技术、激光捕获微切割技术(lasercapturemicrodissection,LCM)、表面增强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surface-enhancedlaserdesorptionionizationtime-of-flightmassspectro-metry,SELDI-TOF-MS)和稳定同位素特征标签生物质谱技术等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和广泛的应用[16]。相信随着生物质谱和相关技术的不断完善和改进,这些方法必将会在蛋白质组学的研究中更好地发挥作用,不断满足高效、高通量和自动化鉴定、筛选蛋白质的需求。

1.3生物信息学

生物信息学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它由生物技术与计算机科学技术以及应用数学学科等有机组成。它通过对蛋白质组研究采用的试验方法(如双向电泳、质谱分析、色谱分析、酵母双杂交、蛋白质微量测序等)所获得的试验图谱、序列等数据进行统计、检索、分析等,以揭示这些数据中所蕴含的生物学意义,从而解释一些有规律的生命现象[17]。生物信息学在蛋白质组学中的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大规模蛋白质组学试验数据的获得,将试验数据经过软件处理成具有生物学意义的试验结果,以及对试验结果分析、解释,最后将获得的信息进行以及对上述过程的管理等。

蛋白质数据库不仅标志着蛋白质组学的研究水平,也是蛋白质组学研究的基础。目前,蛋白质结构数据库主要是美国国家实验室的PDB(ProteinDataBank),蛋白质序列数据库主要是瑞士日内瓦大学的SWISS-PROT[18]。生物信息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已为蛋白质组学研究提供了许多高效、便利的分析软件,尤其是蛋白质质谱鉴定软件和算法发展迅速,最近发展了一种分析技术,可以直接搜寻基因组数据库,对质谱数据进行基因注释和判断复杂的拼接方式,因此,生物信息学的进展为蛋白质组学、基因组学、生物芯片技术等生命科学的前沿领域的发展起了较大的推动作用[19]。可以预测,随着生物质谱技术在蛋白质组学研究中的更大规模的应用,规模化质谱分析会产生海量的数据,这将会有效促使更多更完善的数据库系统的建立[20]。

2蛋白质组学在植物病理学上的运用

植物蛋白质组学研究随着拟南芥和水稻等模式植物的基因组序列公布后逐渐活跃起来。植物抗病机制及抗病性研究仍是当今植物病理学和植物抗病育种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21]。自然界中生长的植物时刻处于各种微生物的包围环境之中,其中绝大多数植物不被微生物所侵染,表现出抗病性,并在体内产生相应的病原物相关蛋白质(pathogenesis-relaedproteins,PR蛋白)来抵御微生物的入侵[22]。当病原菌侵染植物后,植物与病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一个复杂动态过程,植物与病原物的识别、互作在特定的细胞、特定的时间、特定的组织或有机体中并非所有的蛋白质都表达,而是按照寄主植物防御反应的需要进行特异的表达和运转。蛋白质是生物体最终功能的执行者,由于DNA序列信息与蛋白质序列之间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也不能说明蛋白质的翻译后加工、修饰。因此,植物与病原物之间互作的动态过程不能通过分析植物寄主或病原物的基因组信息来解释。所以,只有将蛋白质组学研究与基因组学的研究结果有机结合,才能更好地从分子水平解析寄主与病原物互作的内在机制,同时为植物的抗病育种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2.1蛋白质组学在植物与病原物互作系统中的应用

植物蛋白质组学的发展必将对植物学科及植物病理学科的研究与发展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由于蛋白质组学研究技术在植物学科上取得了重要的研究进展,有许多成功的研究应用案例,再加上蛋白质组学研究技术具有高分辨率、高通量的优势,很多学者已经将这门技术应用于植物病理学的研究,并已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我国学者廖玉才等构建了大麦抗、感白粉病的近等基因系,并对1叶期的幼苗进行了白粉病的接种试验,对接种48h后的幼苗叶片进行了蛋白质组学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抗病系诱导表达了在未接种对照中未出现的蛋白质点;而感病品系在pH6.0附近诱导表达的蛋白质明显增多,感病系在pH8.8处在蛋白质的表达量大幅提高,而且蛋白质种类也比抗病品系有所增加[23],该研究也是蛋白质组学在植物病理学研究中早期的应用。陶全洲等在离体条件下,用双向电泳技术研究稻瘟病菌Magnaportheoryzae与水稻在接触反应初期阶段的蛋白质表达变化情况,以寻找可能参与寄主与病原物相互识别的病程相关蛋白质,研究结果表明,病原菌与寄主发生接触反应后,有2个组成型蛋白质被诱导表达,即该蛋白质在抗病品种和感病品种中都有表达,以此推测该蛋白可能参与寄主与病原物的接触时的信号识别等,在该研究中,还有2个蛋白质与孢子或菌丝体混合后下调或消失[24]。郑用琏等通过双向电泳技术研究了小麦在受到褐斑病菌浸染后,其诱导表达了2个特异性病程相关蛋白质,进行其氨基酸序列分析后,合成简并核酸探针,从蛋白质序列分析入手分析抗病相关基因,为从蛋白质水平到DNA水平的研究开创了新的研究思路,为该方向的研究提供了借鉴[25]。李跃建等用双向电泳技术研究了条锈菌侵入后小麦体内蛋白质的表达情况,研究发现抗小麦条锈病品种川麦107和感条锈病品种80-8在小麦条锈菌侵入后,体内蛋白质表达变化差异非常显著[7,26]。梁根云等运用双向电泳技术分析了2个小麦品种(川麦107和80-8)的未接种对照和条锈菌侵染发病14d后的叶片差异表达蛋白质,从双向电泳图谱上找到9个显著差异表达的蛋白质点,通过谱技术鉴定,获得6个蛋白质点的肽质量指纹图谱(PMF),通过网络数据库搜索、比对,有2个蛋白质点被鉴定,分别是与植物抗病性或代谢相关的蛋白质,即磷酸核酮糖激酶(Phosphoribulokinase,PRK)和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Dehydroascorbatereductase,DHAR),表明这2个蛋白质在小麦与条锈病菌的互作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27]。

国际上对于利用蛋白质组学研究植物病理相关问题的学者也较多。Marra利用蛋白质组学研究技术的高效率、高通量的优势,研究植物、病原菌和拮抗型木霉菌三者之间相互作用前后的蛋白质表达变化情况,对植物的抗病机制和拮抗木霉菌的拮抗机理进行了系统的研究[28]。该研究结果也为从系统上解析植物与病原微生物相互作用的机制提供了很好的参考研究模式。

2004年,Kim等使用双向电泳研究技术及其他的一些蛋白质组分离和鉴定手段,研究了水稻细胞和稻瘟病菌悬浮培养时,系统蛋白质的表达变化情况,并分别于悬浮培养后24、48h提取总蛋白质,通过双向电泳分离,并对来自6个不同基因的12种蛋白质进行了质谱鉴定,其中由稻瘟病菌诱导产生了类黄酮还原酶类蛋白和水稻病原菌相关蛋白10(Ricepathogenrelatedproteinclass10,PR-10)[29]。此后,Kim等又对接种有毒力和无毒力稻瘟病菌的水稻叶片进行了蛋白质组学研究,结果表明,在接种后的水稻叶片中,有8个蛋白质因稻瘟病菌的侵染诱导表达或表达增强,随后通过质谱技术分别鉴定了这8个诱导表达或表达量上升的蛋白质,分别是TLP、Glu1、PBZ1、PR-10、POX22.3、Glu3和2个RLK(receptor-likeproteinkinase)[30]。

与Kim等2004年的研究方法类似,Ndimba等和Chivasa等分别对拟南芥悬浮细胞在病原真菌(Fusarium)细胞壁分泌物诱导下的蛋白质表达变化情况,研究表明,在病原真菌细胞壁分泌物的诱导作用下,悬浮细胞外和细胞内的蛋白质表达变化差异显著,该研究系统探讨了拟南芥对病原菌侵染的抗病相关蛋白质的表达,以及与信号转导途径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31-32]。Konishi等应用蛋白质组学研究方法,分别提取、分离和鉴定了受稻瘟病菌侵染后的水稻叶片中具有显著差异表达的蛋白质,发现蛋白质PR-5在病原菌侵染12h后被诱导表达,分析表明该蛋白的表达可能与寄主非专化性抗性反应相关[33]。Oh等对拟南芥悬浮细胞病原真菌互作过程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脂肪酶类分泌蛋白GLIP1的诱导表达与拟南芥的抗病性密切相关,研究分析认为,GLIP1蛋白可能是通过抑制病原真菌的分生孢子的活力使得拟南芥获得对病原真菌的抗病性[34]。Andrade等应用差异蛋白质组学方法,从花椰菜与黑腐病致病菌(Xanthomonascampestrispv.campestris)相互作用前后系统蛋白质表达模式的变化情况,对在拉丁美洲危害严重的黑腐病的发病机制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分别有6个来自寄主植物和15个来自病原菌的差异表达蛋白质点被鉴定,这些与病程相关的蛋白质点的鉴定对于深入了解黑腐病发病分子机理及其在植物抗病育种上的应用奠定了基础[35]。

Trudy等用TCA沉淀法提取了马铃薯晚疫病菌Phytophthorainfestans菌丝培养液中的总蛋白质,经双向电泳分离后进行质谱鉴定,结果表明,有9个细胞外分泌蛋白的质谱鉴定结果与cDNAs所编码蛋白质的推测质谱数据相吻合[36]。该研究将蛋白质组学与基因组学的研究有机结合、相互验证,为后续相关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很显然,应用蛋白质组学从生物体与病原物互作的系统水平研究病原菌与寄主植物相互作用的蛋白质表达变化用于植物病理学的研究具有很强的优势。这提供了一个直接研究植物病害系统的平台,通过对抗病品种和感病品种在病原菌胁迫下的蛋白质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就可以从这个研究平台上直接的找出一些特异的病程相关蛋白质,并通过其他的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其进行标记、鉴定和功能的预测分析,再将这些记与植物的抗病育种相结合,从而更好地为农业生产服务。

2.2蛋白质组学在植物病理学上应用的不足之处

随着功能基因组学与现代分子生物学研究方法的不断更新、完善和发展,蛋白质组研究技术的日益进步,以及大量的模式物种与病原物间相互作用研究体系的建立,许多与病原菌的致病性相关或与寄主的抗病反应相关的基因和蛋白质的功能和作用机理得到了很好的解释,这些研究结果也为全面了解植物抗病的分子机制及其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打下了基础。然而,蛋白质组学作为后基因组时代新兴交叉学科,当前还存在一些技术上的缺陷与不足尚待改进和完善。许多研究结果表明,在寄主植物-病原菌互作的过程中,一些小分子或者低丰度的蛋白质往往起到信号识别、传导、传递以及激活下游信号发生级联反应的关键作用。而在蛋白质组学分析过程中,受到蛋白质提取方法的限制,有较多低丰度蛋白质得不到相应的分离和鉴定。另一方面,有许多低丰度表达或低分子量蛋白点虽然具备显著差异表达特征,但却未得到成功鉴定,无法获得该类蛋白质点的相关结构及功能信息,而这些蛋白质却往往在互作过程中起到较为关键的作用。

除此之外,蛋白质的分离技术对于整个蛋白质组学的研究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在植物组织中,仍有许多的蛋白质如非水溶性蛋白质的提取成为是我们获得整个系统的蛋白质组的制约因素。因此,由于生物质谱技术的高度灵敏性,在蛋白质的提取和分离过程中,蛋白质的纯化与否严重影响了蛋白质组研究技术在植物病理学科尤其是植物与病原物互作的相关研究。此外,蛋白质的提取、分离技术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和完善。蛋白质组学研究与功能基因组学密息息相关,目前,蛋白质组学的研究领域还相对狭窄,除人类医学领域外,蛋白质组学分析技术仅在拟南芥、水稻等少数完成基因组序列分析的模式生物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而对于其他生物尚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基因组数据库的不完整也成为限制蛋白质组学研究的瓶颈之一,迫切需要各类重要物种基因组数据库的不断补充和完善来扩充该学科的应用范围。

对于蛋白质的分离技术而言,虽然双向电泳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但是其规模化有待于进一步加强,二维凝胶电泳染色转移等环节操作困难费时,又有操作中分离容量的先天限制,再加上极酸、极碱、低丰度、非水溶性等蛋白质均难以呈现,样品中高盐离子浓度、蛋白质的定量等以及高质量蛋白质的制备等方面都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和完善。蛋白质的生物信息学研究,虽然已有一定范围的应用,也仍困难重重。因此,国际上开始重视研究以酵母双杂交技术和色谱-电泳-质谱为主的技术平台,用于研究蛋白质连锁群和蛋白质功能网络系统,但受限于其操作的复杂性,仍缺乏快速、高效、高通量的技术手段获取复杂蛋白质相互作用的多维信息。

3结语与展望

越来越多的新技术、新方法将会随着现代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的不断完善、发展而涌现,这些新技术应用于与植物病害相关的研究系统中将为植物病理学的发展提供更加优越的条件和研究渠道。目前借助于成熟的蛋白质组学分析方法和生物质谱鉴定技术,在寄主植物与病原菌包括病原真菌和病原细菌2类互作系统中,从植物寄主上获得了大量的由病原物的诱导产生的差异表达蛋白质。在前人研究的各类互作系统中,已充分验证了部分以病程相关蛋白家族为主的蛋白质的功能,也明确了这些蛋白在植物抗病机制中的具体功能,这些研究结果将为基因组学和转录组学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为更深入解析植物寄主响应病原菌侵染的复杂分子机制提供了有力证据。

第9篇:基因组学的特点范文

代谢组学(metabonomics)是继基因组学、转录组学和蛋白质组学之后新近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是系统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谢组学主要研究生物对外源性物质所引起的病理生理反应,以及对遗传变异的应答和内源性代谢物的动态变化,它通过对生物体液和组织中随时间改变的代谢物进行检测、确定、定量和分类,将这些代谢信息与病理生理过程中生物学事件关联起来,以监测活细胞中化学变化。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分别从基因和蛋白质层面探寻生命的活动,而实际上细胞内许多生命活动是与代谢物相关的,是受代谢物调控的。基因与蛋白质的表达紧密相连,而代谢物则更多地反映了细胞所处的环境,这又与细胞的营养状态、药物以及其它外界因素的影响密切相关。因此,有学者认为,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能够说明可能发生的事件,而代谢组学则反映确实已经发生了的事情[1]。 代谢组学强调把人体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来研究,通过测定人体各种体液内代谢物的组成变化来认识和反映人体代谢网络在疾病和药物作用下的变化规律。这对于揭示复杂性疾病的机理和药物的代谢模式具有独特的优势,与中医学的整体观、系统观和辨证论治思维非常吻合,也与中医重视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体内在的普遍联系和动态变化去分析、认识把握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的认识一致。因此,专家认为,人类基因组计划第一次使西方医学摆脱了还原论的束缚,在继续强调分析的同时,更加重视分析和综合的统一。人类基因组计划和随后发展的各种“组学”技术把生物学研究带入了系统科学的时代。组学的出现不是对个别基因或个别蛋白、代谢物的研究,而是对一个细胞或对整个生命体的基因以及它所编码的蛋白质和代谢产物的研究。物理学、化学、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工程科学现在都已极大地融合到生命科学的研究之中,重视生命科学的复杂性和整体性研究已成为21世纪生命科学的发展趋势;甚至有专家认为,中西医药学在各自的发展中逐步整合,形成创新医药学体系的历史机遇正悄然来临。

1 代谢组学技术

代谢组学主要研究的是作为各种代谢路径的底物和产物的小分子代谢物(MW

1.1 核磁共振技术

在代谢组学的研究中最常见的分析工具是NMR,主要是氢谱(1H NMR)、碳谱(13C NMR)及磷谱(31P NMR)三种,特别是1H NMR。NMR是一种基于具有自旋性质的原子核在核外磁场作用下,吸收射频辐射而产生能级跃迁的谱学技术。该技术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应用于生物医学的研究并得到迅速发展。利用高分辨率NMR技术对完整器官或组织细胞内许多微量代谢组分进行检测,可得到相应的生物体代谢物信息,研究这些组分的NMR图谱,综合分析这些信息所反映的生物学意义,可以了解生物体代谢的规律,得出科学的结论。NMR方法具有无损伤性,不会破坏样品的结构和性质,可在接近生理条件下进行实验,可在一定的温度和缓冲液范围内选择实验条件;可以进行实时和动态的检测;可设计多种编辑手段,实验方法灵活多样,满足了代谢组学对尽可能多的化合物进行检测的目标。NMR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没有偏向性,对所有化合物的灵敏度是一样的。1H NMR谱峰与样品中各化合物的氢原子是一一对应的,所测样品中的每一个氢原子在图谱中都有其相关的谱峰,图谱中信号的相对强弱反映样品中各组分的相对含量。因此,NMR方法很适合研究代谢产物中的复杂成分。从一维高分辨1H NMR图可得到代谢物成分图谱,即代谢指纹图谱。对这种特质性进行区分、鉴定,被称为“代谢指纹分析(metabolic fingerprint analysis)”,帮助找出机体代谢的共性与个性。对某一代谢物或组合随时间变化的情况鉴定描述称之为“代谢轮廓分析(metabolic profiling analysis)”,观察特定干预的动态系统中,找出机体代谢变化的规律。随着NMR技术的发展,以前用于固体的魔角旋转(MAS)技术被移植到液体领域,使得人们可以研究以前难以用液体NMR 研究的样品,如器官组织样品。利用MAS技术,人们可以得到完整的组织样品高分辨谱图,扩展了代谢组学研究的样品范围,同时可以更全面地对一个系统进行深入的研究[2]。

在得到1H NMR谱图之后,通常以δ0.04为单位,将谱图划分成若干区域,并对所有区域进行积分,然后将积分值归一化后输出。在得到了这些数据之后,就可以利用模式识别(patten recognition,PR)方法来处理和分析这些数据,得出有价值的生物学信息。在代谢组学的研究中,最简单常用也是比较有效的模式识别方法是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PCA的特点是将分散在一组变量上的信息集中到某几个综合指标即主成分(principal component,PC)上,利用这些主成分来描述数据集内部结构,实际上也起着数据降维的作用。主成分是由原始变量按一定的权重经线性组合而成的新变量,这些变量具有以下性质:①任意两个主成分之间都是正交的;②第1个主成分包含了数据集的绝大部分方差,第2个主成分则次之,依次类推。这样,由前2个或3个主成分作图,就能够很好地反映数据集所包含的生物化学变化。这样的主成分图能够直观地描述药物作用到器官之后,或者基因改变之后生物体内的代谢模式的变化。每一个样本在主成分图上的位置纯粹由它的代谢反应所决定。在这种比较简单的方法中,将从受试动物得到的样本与NMR产生的代谢组数据库进行比较,就可以确定它在主成分图上的位置,从而确定其机制,并有可能找到生物标志物。处于相似病理生理状态的动物得到的样本通常具有相似的组分,因此,在主成分图中也处于相似的位置。另外,一些环境因素和性别、饮食等因素都会影响分析结果,故需要采用滤噪技术,如正交信号校正(orthogonal signal correction),同时采用更为复杂的分析方法,如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和人工神经网络。用这类方法可以建立复杂的数学模型,对未知样本进行预测分析。NMR技术在代谢组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仪器价格及维护费用昂贵限制了该技术的进一步普及。

1.2 质谱技术

质谱(MS)技术是将离子化的原子、分子或是分子碎片按质量或是质荷比(m/e)大小顺序排列成图谱,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各种无机物、有机物的定性或定量分析。新的离子化技术则使质谱技术的灵敏度和准确度均有很大程度的提高。将预处理的体液或是组织,加至质谱仪,经历汽化、离子化、加速分离及检测分析后即可得出相应代谢产物或是代谢组的图谱。图谱中每个峰值对应着相应的分子量,结合进一步的检测分析可以部分鉴定出化学成分以及半定量关系。不同组别的质谱图存在差异,加以区别、鉴定,亦有助于研究代谢的变化规律及标志性代谢产物[3]。

NMR技术与MS技术相比,各有其优缺点,需要在研究中灵活选用。总体而言,NMR技术应用的更为广泛。此外,根据代谢组学的研究需要,还常用于其他的一些分析技术,如GC、HPLC、高效毛细管电泳(HPCE)等,它们往往与NMR或MS技术联用,进一步增加其灵敏性。

2 代谢组学技术与中医证候的研究

辨证论治是中医药理论的核心。其实质是根据个体心身特点及其当时的疾病反应状态而有针对性地进行个体化的治疗和预防,从而达到最佳治疗效果。中医的“证”是论治的起点和核心。“证”是指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一组具有内在联系的、能够反映疾病过程在某一阶段的病理病机,是机体对体内外各种环境变化和致病因素作出反应的一种功能状态,其外候表现为一组有相互关联的症状和体征群。辨证施治既不同于对症治疗,也不同于西医的辨病治疗。由于每一个证候都有其外象(外候)与内涵,外候是望、闻、问、切四诊所获得的信息整理而得,很难量化,即使用流行病学方法加以演绎,依靠专家的经验打分,最多亦只是半定量,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医生的诊疗水平。由于辨证是由外揣内,在具体运用上受到医患双方主观因素的影响,难以客观化和量化,所以必须通过“证”的内涵研究。采用代谢组学技术,通过对某一病证相关特定组分的共性加以分析、判断,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病变过程及机体内物质的代谢途径和代谢状况;同时,代谢组学还有助于疾病的生物标记物的发现而达到辅助临床诊断的目的。它能够通过检测不同时间患者的尿液或血液,对这些由疾病引起的代谢产物的响应进行分析,即代谢物组的分析,其准确性依赖于仪器的性能,可以提高诊治的科学化、定量化,避免了人为因素的误诊。

成都中医药大学王米渠教授用基因芯片的方法研究中医寒证患者,发现寒证的基因表达谱有显著差异,在59条差异表达基因中,绝大多数与代谢(能量代谢、蛋白质代谢等)有关,说明寒证患者的代谢网络有别于常人。上海交通大学药学院实验室采用代谢组学研究发现肾阳虚模型动物的代谢网络明显偏离正常组动物,而用温阳中药干预后,模型动物的代谢谱回归至正常范围,呈现网络修复的结果[4]。

本课题组以慢性束缚方法制作应激大鼠模型,运用动物行为学评定和以方测证等方法确定该模型为肝郁脾虚证候模型[5-10]。经NMR数据采集与分析发现:①正常组与模型组之间存在代谢产物谱的显著差异,也就是说正常组与以慢性束缚方法制作应激大鼠肝郁脾虚证模型组之间有着代谢产物的不同。②模型组随着造模时间长短的不同,其代谢产物有所变化。③中医证候之间可能存在着非常明显的代谢产物的不同,这种不同是基于不同证候存在着不同物质代谢或其代谢网路的改变。中医证候的生物学基础也可能从代谢组学研究中找出特异的标志性代谢产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生物标志物的功能,来确定“证相关代谢谱群”。基于这些研究,我们提出中医证候的定义:证是机体对体内外各种环境变化和致病因素作出反应的一种功能状态,其外候表现为一组有相互关联的症状和体征群,其本质是机体失衡而致的代谢或其网路的改变。

3 中医证候代谢组学研究的方法

中医证候代谢组学研究技术是通过采集证候样本或模型动物的血浆、尿样品并进行代谢产物谱分析,得到各自的代谢产物谱,找出特异的标志性代谢产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生物标志物的功能,以确定“证相关代谢谱群”。也可以用方证反证的方式验证方药的作用机理和进行方证相关性的研究。值得注意的是,现已证明动物体的内源性代谢产物与生理条件下的各种变化有关,如性别、年龄、个体间的健康状况、遗传差异性、外源因素昼夜节律更替、饮食、温度、觉醒等刺激,甚至周围气候不同、菌群的改变,代谢组也可发生种类及数量的差别。因此,建立生理条件下对代谢谱的正确认识,是研究各种病理条件或刺激干预的前提。

代谢组学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日益成为研究的热点。高通量、高分辨率的分析技术与生物信息学相整合,从生物代谢层面进行研究,提供了了解生物体的独特视角。代谢组学研究侧重于寻找相关特定组分的共性并加以分析、判断,使诊断、治疗力求个体化,如何把握个体及小样本群体的特质是今后努力的方向。代谢组学最终是要将研究的触角涉及每一个代谢组分,研究其共性、特性及规律。在分析手段方面,各种技术都各有所长,怎样进行优势互补,使得各种分析技术的数据能统一、交叉验证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而且代谢状态变化之迅速,影响因素之多,都给个体化研究带来很大的困难。如何将代谢组学技术和方法与传统的中医学理论结合起来,并遵循循证医学的原则开展中医药的理论与临床研究将是未来中医方证研究的重点。

参考文献

[1] Gennan JB,Bauman DE,Burrrin DG,et al.Metabolomics in the opening decade of the 21st century:building the roads to inpidualized health[J].J Nutn,2004,134(10):2729.

[2] 刘昌孝.代谢组学的发展与药物研究开发[J].天津药学,2005,17(2):1-6.

[3] 陈慧梅.代谢组学及其研究方法和应用[J].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 2005,14(1):59-63.

[4] 贾 伟,蒋 健,刘 平,等.代谢组学在中医药复杂理论体系研究中的应用[J].中国中药杂志,2006,31(8):621-624.

[5] 陈家旭,李 伟,赵 歆,等.慢性束缚应激大鼠海马脑啡肽mRNA和前强啡肽mRNA表达及中药复方的影响[J].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2005,21(2):121-125.

[6] 徐洪雁,赵 歆,陈家旭,等.慢性束缚应激大鼠海马CA1区L-ENK的变化及逍遥散的调节作用[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5,7(5):18-22.

[7] 陈家旭,杨建新,赵 歆,等.慢性束缚应激大鼠下丘脑-内啡肽变化及中药复方对其的影响[J].中国医药学报,2004,19(2):83-85.

[8] 陈家旭,唐已婷.逍遥散对慢性束缚应激模型大鼠相关脑区CRF基因表达的影响[J].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2004,20(1):71-74.

[9] 陈家旭,李 伟,赵 歆,等.三种中药复方对慢性束缚应激大鼠行为及皮层和海马NT3的影响[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4,27(2):1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