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药污染的原因范文

农药污染的原因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药污染的原因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药污染的原因

第1篇:农药污染的原因范文

关键词农业环境;农药污染;环境保护

农业环境是指影响农业生物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其中包括农业用地、水、生物等。维护农业环境的生态稳定是保证农业生产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物质条件,农业环境的质量直接影响了农业生产力的水平和农业产品的质量和产量。发展农业经济必须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不合理地使用农药会破坏土地生态的稳定性,造成难以逆转的环境破坏,对此采用一定的保护措施,及时地控制农药使用以及农药污染,对人体健康以及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1我国农药污染现状

农药作为一种化学药剂,在农业生产以及农业环境保护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然而随着经济发展提速,对农业产品产量需求的增加导致了农药的滥用,从而产生了农业污染,对土壤环境、水、农业生物造成了破坏。就我国的现状来看,由于科学知识以及环保意识的普及程度较低,导致了农业生产中农药的使用以及农药的处理乱象频发,不合理利用农药的情况时常发生,这样不仅仅导致农业作物的生产产量受到影响,还破坏了土壤环境,污染了部分水源,对人体健康及人居环境也造成了一定的威胁。我国目前农药污染的情况主要分为以下两方面,一是过度依赖农药,忽略了利用生态原理来提高农作物产量的根本方法。农药本身的特性决定了它能以最为快速的方式解决农田中存在的自然灾害现象,由于生态环境的恶化,形成了一种滥用农药往复循环的环境污染现象[1]。二是生态保护意识的薄弱,忽略了农田生态环境的稳定性,滥用农药造成了对农田生态环境的破坏。农田生态环境是农作物生长生产的基础,农民生态意识薄弱,没有意识到农田环境中存在的环境稳定因素,人为过度使用农药破坏了这种稳定性,破坏农田环境的同时也影响了整体生态环境的稳定性。

2控制农药污染对农业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2.1保护农业生产的持续稳定

就我国目前情况来看,乡镇中农药的不合理使用、化肥以及农业自然资源的滥用等,是农药污染情况产生的根本原因,造成了农业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相当严重,成为了制约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控制农药污染也就控制了农田中极端生态现象产生的频率,减少了对农业生产生态环境的破坏,维护了整个生态系统的整体稳定性。为了保证农业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就必须控制农药的使用,防止农药污染情况的产生,必须学会保护和改善农业环境[2]。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协调的发展,是支撑整个国民经济稳定运行的根本支柱,减少农药污染情况的产生,维护好农业环境,学会利用农药避免滥用农药情况的发生,我国才能实现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的转变,成为一个真正的现代化农业强国。

2.2促进农业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农药产生存在的最初目的就是改善不利于农作物生长生产的农业环境,改造农业环境使其符合人类生产生活的需要。然而由于人类科技知识以及生态环保意识的限制,在农药使用方面产生了重大问题,农药滥用情况经常出现,农作物的生长生存也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农药污染的出现势必会破坏农业环境,一旦农业环境受到污染和破坏,就会影响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有时农业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还有可能产生更为严重的极端农业生态现象,严重的还会造成系统的恶性循环,最终影响农业的发展。保护农业环境,有利于促进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一个具有良性循环的农业环境不仅仅对人体健康具有重大的保护作用,对推进人居环境生态文明建设以及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也具有非常大的作用。保护农业环境,抑制农业污染和农药污染迫在眉睫。

2.3加快建设以人为核心的人居环境城镇一体化建设

以人为核心的城镇一体化建设的根本宗旨就是要维护好人们的人体健康,在人体健康方面做出重大的保障措施。农药的合理使用决定了农业生产的安全状况,农业生产的安全决定了人类身体的健康安全,当农药过度使用,势必会造成土壤水污染等情况的产生,对农业的整体环境造成破坏,反过来会影响农业、畜牧业、水产业等各个行业的稳定,最终影响城乡人民的身体健康[3]。城乡人居环境一体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保证城乡人民的身体健康,控制农药污染就是对组成农业环境各种要素的污染情况进行及时管制,一旦当某个重要的环境要素因农药受到污染,势必会通过食物链传递给人类,最终影响人类的身体健康。所以说,控制农药污染是加快建设以人为本的城乡人居环境一体化建设的根本保障。

3控制农药污染的环境保护措施

3.1加快完善保护农业环境的相关法律法规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在保护农业环境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方面与农业强国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最基本的解决办法就是要完善保护农业环境的相关法律法规。农业环境保护不仅仅是环境保护一方的事情,还牵扯到农业生产、经济发展等多个方面,在这些相关方面通过立法规制的办法规制不合理利用农业的情况,通过解决农药滥用农药污染的问题来保护农业环境。完善立法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发展运行的最根本保障,完善保护农业环境方面的立法,是保证农业生产力的水平和农业产品的质量和产量的根本保障。通过完善保护农业环境的立法,有效地改善农药的不合理使用滥用情况,控制农药的使用从而反过来影响整个农业环境的优化,完善立法是最根本也是最有效的保护方式。

3.2严格管理农药的售卖使用

农药污染、农药滥用、农业环境破坏的重要原因是对农药的售卖以及使用缺乏根本的认识和管理。全世界70%的农业化肥被中国施用,在农药售卖中,没有建立一个合格的售卖准入机制,农药售卖乱象频发,不安全使用农药情况的产生也是经常发生,再加上人们对农药使用知识的缺乏使得农药污染的情况越来越严重。从根本上抑制这种情况的发展,就需要严格管理农药的售卖使用,通过管制售卖者的售卖资格,提高人们对农药使用的重视程度以及合理利用意识,在合理使用农药的情况下保证整个农业生产环境的稳定性。

3.3提高人们的生态环保意识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没有一个良好的生态环保意识,对生态环境不重视,必定会破坏生态环境,造成环境的损害,从而影响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通过大力的宣传普及教育提高人们的生态环保意识,在农药使用方面进行严格把关,自身在利用农药改善农业生产环境时应该多加注意,尽量利用生态环境的自净能力提高农业生产的同时保证农业环境和整体生态环境的稳定性。生态环保意识的提高能够保证人们合理地认识农药的使用,避免滥用不合理使用情况的发生。

4结语

保证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时发展,是提升人居环境的必然选择,是迈向现代化农业生产的必然要求。农药污染的情况发生不是短期能完成的事情,必须经过长期的积累,同样对农业环境进行改善,改变农药污染的现状也需要时间来解决。

参考文献

[1]朱春雨,杨峻,刘西莉,等.蔬菜安全生产过程中农药污染危害与控制途径分析[J].农药科学与管理,2014,35(2):12-18.

[2]李珣,袁盛勇,张梦恬,等.农药污染及其修复技术研究进展[J].农业研究与应用,2013(3):43-46.

第2篇:农药污染的原因范文

在现代农业中,主要是通过使用人工合成的有机农药进行病虫害防治,这对于不断增长粮食和果蔬生产无疑是作用巨大。但如果使用不当,就会污染环境,人类遭受农药的危害大多是通过进食被农药污染的食品造成的。

化学农药的重要危害是化学农药在粮食和果蔬上未完全降解的残留物对人畜的直接毒害,食用农药残留特别是有机磷农药残留严重超标的粮食和果蔬,会直接危及人体的神经系统和肝肾等重要器官,甚至引起急性中毒而致死。长期食用受污染的粮食、果蔬,残留农药在人体内蓄积到一定程度后,会导致一些慢性疾病,如癌症、动脉硬化、心血管病、胎儿畸形、死胎、早夭、早衰等疾病。

一、农药残留

农药残留问题是随着农药大量生产和广泛使用而产生的。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化学农药年产量近200万吨,约有1000多种人工合成化合物被用作杀虫剂、杀菌剂、杀藻剂、除虫剂、落叶剂。这些农药的大量施用,造成一些农药污染问题,对人体健康形成了威胁。

目前使用的农药,有些在较短时间内可以通过生物降解成为无害物质,而一些有机氯类农药却难以降解,是残留性强的农药。农药可能进入粮食、蔬菜、水果、鱼、虾、肉、蛋、奶中,造成食物污染,危害人的健康。

粮食、果蔬农药残留超标,人在农药中毒后会出现头晕、头痛、腹痛、食欲减退、视觉模糊、恶心、呕吐、多汗等症状,重度中毒者还会出现胸部有挤压感、肌肉颤抖等,严重的可出现脉博、呼吸加快及潜质昏迷症状。同时残留农药在人体内蓄积,超过一限度后会导致一些慢性疾病。

二、农药残留和污染

各类农药并非都有残留毒性问题,同一类型不同品种的农药对环境的危害也不一样。农药的不同加工形式对农药在作物表面上的铺展和覆盖能力,对喷出的药液(或药粉)能否稳定地粘着在作物表面上,以及对农药能否穿透植物表面角质层又不致很快散失等都会产生影响,从而使农药对作物污染的程度产生差异。此外,农药的不同剂型在土壤中流失、渗漏和吸附的物理性质并不相同,因而它们在土壤中的残留能力也有差异。

农药污染主要是有机氯农药污染、有机磷农药污染和有机氮农药污染。人从环境中摄入农药主要是通过饮食。植物性食品中含有农药的原因,一是药剂的直接沾污,农作物直接使用农药制剂后,渗透性农药主要粘附在粮食、果蔬等作物表面,内吸性农药可进入农作物体内,使作物产生药物残留。粮食、果蔬等食品储藏期间为防止虫害,抑制成长而使用农药也可能造成农药残留。二是环境中农药残留被一些生物摄取或通过其他方式吸入后累计于体内,造成农药的高浓度储存,再通过食物链转移至另一生物,经过食物链的逐级富集后,若食用该类生物性食品,通过食物链和生物浓缩可使生物体内的农药残留提高至几千倍,甚至几万倍,进而影响人体健康。

三、农药污染的广泛性

为了防治植物病虫害,全球每年有几百万吨化学农药被喷洒到自然环境中。每年使用的农药,实际发挥效能的仅很少,大部分都散逸于土壤、空气及水体之中。环境中的农药在气象条件及生物作用下,在各环境要素间循环,造成农药在环境中重新分布,使其污染范围极大扩散,致使大气、水体、土壤和生物体内都含有农药及其残留。我国是世界农药生产和使用大国,且以使用杀虫剂为主,致使不少地区土壤、水体及粮食、蔬菜、水果中农药的残留量大大超过国家安全标准,对环境、生物及人体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

四、农药分类及危害

所谓农药是指在农作物生产、贮藏、运输、销售及加工过程中,用于防止有害生物和调节植物生长的药物。目前,实际生产和使用的农药品种上千种,绝大多数为化学合成药物,大体分为两类。

(一)有机农药

可分为有机磷农药、有机氯农药、有机氮农药、有机硫农药、有机金属农药,以及含硝基、酰胺、腈基、均三氮苯等基团的有机农药。我国使用的有机氯农药主要是六六六和 DDT。这些化合物性质稳定,在土壤中降解一半所需的时间为几年甚至十几年。它们可随径流进入水体,随大气飘移至世界各地,然后又随雨雪降到地面。

(二)无机农药

无机农药应用的品种已经很少。在一些地区使用的无机农药主要是含汞杀菌剂和含砷农药。汞制剂一般性质稳定,毒性较大,在土壤和生物体内残留问题严重,目前我国及许多国家已禁止使用。亚砷酸类化合物对植物毒性大,曾被用作毒饵以防治地下害虫。,但因防治面窄、药效低等原因,而被有机杀虫剂所取代。

五、减少粮食和果蔬农药残留的有效途径

(一)加强管理,健全和完善农药使用标准

为确保广大消费者吃上放心食品,呼吁有关部门实施流通领域食品准入制度,由有关部门采取监督和抽查的方式对粮店、蔬菜、水果批发市场,售前是否存在农药残留量进行检测。

(二)限制高毒性、高残留农药的使用范围

由于新陈代谢和人体自身所具有的免疫力,一般食用了有农药残留的粮食、果蔬,不会立即有反映,但如果食用了“甲胺磷”、“1059”等禁用剧毒农药的粮食和果蔬,人体内硝酸盐就会变成亚硝酸盐,成为致癌物质,这种积累性中毒对人体危害极大,这种农药严禁使用。

(三)提倡使用无公害农药

逐渐淘汰传统剧毒农药,使用高效、无毒、无残留、无污染的无公害农药,从根本上杜绝农药残留,保障食品的安全性。

(四)采取科学方法去除粮食、果蔬中的农药残留

第3篇:农药污染的原因范文

前言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耕地面积不到世界总耕地面积的10%,但是我国人口众多,占世界人口总数的22%,我国在不断提高农产品产量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根据相关的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农业源排放的COD逐年上升,已经达到全国COD排放基数的50%,此外,由于农药、化肥等的过量使用,导致土壤板结,严重降低了农产品的产量,阻碍了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为了有效缓解环境污染,需要实行农业污染减排,促进农业又快又好发展。

1 植保污染的主要因素及其原因分析

1.1 农药污染

农药污染是指农药在降解过程中所产生的废弃物对环境如土壤、大气等造成的污染,破坏了环境生态系统,严重的还会对人和动植物造成损害。引起农药污染的原因 主要有以下三方面:一是,植保机械的科技含量低,效率低,品种单一,而科技含量高的大型机械推广使用缓慢;二是,长期使用高度高残留的农药,或是过量使用高浓度农药;三是,植保技术人员和群众的农业素质较低,盲目用药,造成农药污染。

1.2 物理性措施使用不当造成的污染

物理措施造成的污染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一是,如在诱捕害虫过程中,工具使用不熟练,操作不当,使作物防治面积和诱捕工具数量存在偏差,便会产生负面影响;二是,地膜的污染。在对植物实施保护的过程中,一般会应用地膜,如防草膜,这些地膜使用之后,并不进行回收,造成田间或者是地头污染。

1.3 引种污染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培育出了许多抗病抗虫的新品种,为了提高产量和减少农药用量,一般会引进这些新品种,或是为了丰富物种,美化环境引进的新物种,或是为了治理污染而引进的新物种,都有可能造成引种污染。

1.4 植保包装物污染

一般农户使用植保包装物之后,不集中进行处理,随意丢弃,从而对水源和土壤造成污染,甚至有的污染还十分严重。

1.5 对植保污染的认识都不到位

在植物保护过程中,只注重植物保护的任务完成程度如何,对“植保减排”知之甚少,并且责任制度不明晰,法律政策也没有明确的规定,因此对于植物保护过程中造成的植保污染,群众和干部全部轻心忽视。

2 农业植保减排途径分析

2.1 注重源头控制,严格环境准入,优化产业布局。

根据生态功能区划,调整一些敏感环境区域的农业产业结构。在实施植保的过程中,引进农业环境评价体系,对于一些对生态环境危害较大的措施应该于与舍弃,并征求相关的环保部门的意见。建立新型的植保制度,遏制源头污染转移。对于植保过程中使用的农艺措施进行改革,尽量降低环境的污染程度。对植保废弃物统一管理,避免农业环境的二次污染。

2.2 实施病虫绿色防控

实施绿色防控,减少农药使用量,减少农业植保污染。对于一些大型的农产品出口和蔬菜种植基地,加强绿色防控,应用更多的生物技术,降低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使有机农业更加快速的发展。政府可以和农户合作建设绿色防控示范区,同时对一些应用低毒农药等绿色防控的农户给予适当补贴,加强绿色防控宣传力度,降低农业污染。除此之外,政府还可以扶持防虫专用设备、微生物农药等生产企业。加强科研投入,研究特定区域的病虫害发生规律,建立生物防治的示范区,加强生物防治宣传。

2.3 更新理念,坚持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

在植保过程中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为指导方针,树立现代的植保理念“公共植保、科学植保、绿色植保”。公共植保,就是明确植保的社会属性,对其实行公共管理,构建社会化的防灾减灾体系,转变防控方式,由原来的分散防治逐步转向联防联控和专业统防统治;科学植保,就是在植保过程中全面贯彻科学理念,根据病虫害的发生规律,提高植保技术,加强基础研究,促进防控策略发展,实现病虫害防治的可持续发展;绿色植保,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在保障农业生产安全的同时,提高农产品的质量,避免引种污染,保护生物多样性,实施绿色防控和综合防治,减少化学农药的依赖,降低农业植保污染。

2.4 加强无公害农业植保科研开发队伍建设

在植保过程中,专业人才的作用十分重要,经过科学、专业的指导,可以有效降低农业植保污染,因此建设专业的植保科研人才队伍十分有必要。调整学科专业,加强学科专业人才建设,要充实检疫员队伍,使科研人才结构更加合理;提高各类科研人才的素质,加强科研经费投入,培养学科带头人和国内知名专家;积极开展学术活动,提高科研工作人员的学术水平;加强植保人员的技术培训,建立区域性的应急防治队伍,全面提高植保的服务水平和指导水平。

2.5 提高重大病虫监测预警

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监测手段,建立病虫害监测网络体系,覆盖病虫害发生粮食主产区、孳生区、源头区。充分利用网络技术,构建数字化监测预警平台,实现病虫害远程诊断、实时监测、早期预警和应急防治指挥调度的网络化管理。

2.6 加大重大病虫应急防控

加大重大病虫应急防控,对其进行分类指导。对远距离迂飞流行性病虫害,加强区域合作,协同开展防治,采用联防联控,尽量降低病虫害的影响范围,防止病虫害成灾;对于对区域性突发病虫,抓住有利防控时机,采取高效防控措施;对检疫性病虫,严格进行检疫监管,控制疫情范围,保证其不扩散。建立应急防治物资储备,提高重大病虫应急处置能力。一旦发生病虫害疫情,有效控制,降低农药使用量,实现农业植保减排。

2.7 调整种植结构,开展生物防治

根据以往的种植经验可知,如果在同一块地中,连续种植同一种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病率会明显上升。所以,在同一块地上,要实行农作物交替种植,降低病虫害的发生率。对于一些容易发生的病虫害,要提前做好预防措施,科学地对土壤进行杀虫和消毒。对于一些已经发生病虫害的农作物,最好选择生物农药及时治虫,或者是采用一些低毒、高效的农药,降低农药污染程度。加大生物防治的应用范围,保护益虫,益鸟,实行“以虫治虫”“以鸟治虫”等,推进生态农业植保,降低植保污染。

第4篇:农药污染的原因范文

关键词:蔬菜产品;农药产品;治理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蔬菜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的物质生活。但是,在蔬菜生产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其中农药污染问题已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和重视。

1 蔬菜产品农药污染现状

1、蔬菜中农药残留污染的现状

蔬菜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已经 开始注意蔬菜的质量问题,不但蔬菜的营养成分受到关注,其可能的污染更 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重视。80年代以来,温室、大棚等保护地蔬菜种植面积 迅速增加,重茬、连作导致蔬菜病虫害加重,因此造成每年总产量损失20% 以上。各地在防治蔬菜病虫害中,大量使用化学农药,长江流域城市一般每 年667平方米使用农药2-3kg,多的5kg以上;北方保护地蔬菜用量更大,据有 关单位调查,北京郊区菜地用量每667平方米9kg以上。多年来由于大量和连 续地使用化学农药,使得蔬菜病虫害对化学农药产生了普遍的抗药性,菜农 只能加大农药的使用量,由此,农药使用和依赖程度呈现出恶性循环状态。农药的大量使用,使得蔬菜中农药残留量超标问题突出。2000年5月份农业 部农药检定所组织北京、上海、重庆、山东和浙江等5省市的农药检定所,对50个蔬菜品种,1293个样品的农药残留进行抽样检测,农药残留量超标率 达30%,残留浓度高者为允许残留量的几倍甚至几十倍。蔬菜中农药残留量 的严重超标,导致中毒事故时有发生。1991年天津市韭菜中毒,仅南开医院 就收治100多人;1991年山东省博兴县湖滨乡“1605"污染韭菜,造成120人 中毒;1997年夏季高温季节,江苏省因发生食用农药残留超标的蔬菜而中毒 的事件,见诸报导的达70多起;1998年山东省宁津县一菜农违反国家农药安 全使用规定在韭菜上使用“1605",造成10余人中毒,1人死亡。据卫生部统 计数字,1999年我国由于农药残留引起的食品店菜性食物中毒菜有37起,急 性中毒的例子,还能引起我们的重视,而慢性中毒和蓄积性中毒的情况我们就不得而知,其实其结果会更加可怕。

2、蔬菜中农药残留量超标的原因分析

2.1农药产品结构不合理,剂型不配套 据统计,全世界农药市场的组成(以销售额计)为:杀虫剂占28%、杀菌剂占19%、除草剂占48%、其它占4%。而我国农药产品组成为:杀虫剂占72%、杀菌剂占11%、除草剂占15%、其它占2%。杀虫剂中有机磷农药占70%,有机 磷农药中高毒农药占70%,剧毒有机磷农药占整个农药产量的35%,占杀虫剂产量的48%。剧毒、高毒杀虫剂产量过大是造成蔬菜残留量超标而引起中毒 的客观原因。此外,在我国生产的所有农药制剂中,乳油、可湿性粉剂等剂 型占到60%以上,成为影响环境质量和人体健康的潜在因素。

2.2 菜农文化素质不高,农药知识缺乏,大多数菜农文化素质不高,对农药安全使用标准和农药合理使用准则,以及农药性质、如高毒、剧毒、内吸等特性缺乏了解,而随意加大使用剂量,甚至超范围使用。还有一些菜农在经济利益驱动下,违反国家有关规定,随 意在蔬菜、水果等作物上使用国家明文禁止使用的高毒、剧毒农药,致使蔬 菜中农药残量严重超标而导致食菜性食物中毒事故时有发生。

2.3 蔬菜中农药残留量超标问题尚未引起有关部门和菜农的高度重视 对蔬菜中农药残留量超标问题至今尚未引起各级领导部门和菜农的高度 重视。我国虽早已制定了《农药管理条例》、《农药管理条例实施办法》和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农药安全使用规定”等,但是由于对菜农进行科 学安全合理使用农药的知识宣传和技术指导不够,菜农对农药残留量超标问 题造成的后果认识不足;另一方面,我国现有在这方面的监督管理法规还很 不健全,对农药残留量检测结果超标的蔬菜,未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处罚措施,造成农药残留量超标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而且呈现出加重的趋势。

2 蔬菜产品农药残毒的治理对策

如何解决蔬菜产品中的农药污染问题,确保人们获得安全、优质的农副产品,是摆在植保植检工作者面前的一个严峻课题。笔者提出如下治理对策:

2.1 加大无农药污染防治技术的推广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调动了农民种植蔬菜经济作物的积极性,露地栽培、保护地栽培和设施栽培全面发展,新的蔬菜种类、品种和种植格局不断更新,蔬菜生产规模迅速扩大。但是,由于蔬菜生态环境日趋复杂,而蔬菜植保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工作明显滞后,缺乏有效的无害化病虫综合治理技术,制约了“放心菜”和外向型蔬菜产业的发展。因此,植保工作者应联合攻关,建立绿色食品蔬菜无害化生产、保护农业生态系统、保护环境有机结合的植保技术体系,做好宣传、培训和技术推广工作,提高农民素质,增加蔬菜生产的高科技含量,推动蔬菜产业健康发展

2.2 开展蔬菜农药残毒监测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药管理条例》和有关法规、规章,农药管理机构应在蔬菜销售市场、生产基地和蔬菜集散地建立农药残毒快速检测站,对上市蔬菜进行检测和管理,阻止含有高残留农药的蔬菜流入市场。要加强立法和研究工作,使我国尽快形成一套完善、有效的监督、检测体系,使包括蔬菜在内的农副产品农药残留的抽样检测经常化、制度化,以便有效地控制农副产品中的农药残留量。

2.3 发展“精确农业”

多少年来,农民在进行农药喷洒时,总是按同一配比、同一剂量进行,不是按照病虫草害实际发生程度而灵活掌握药液喷洒量,结果造成投资增大和污染加重。目前,发达国家“精确农业”发展很快,尤其是在用药和施肥方面,采用地球卫星定位系统,获得作物种类、长势、病虫草害发生数量等基础数据,精确计算出用药的品种和数量,科学控制农药使用量。生产无农药污染的优质蔬菜必须向高科技发展,我们应在这方面进行研究、引进和尝试。

2.4 建立高标准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

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建设必须以环境监测和职能部门对产品定期检验为保证。基地要远离工厂和城市“三废”排放物等影响蔬菜质量的环境。在生产过程中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逐渐形成一整套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在管理上,各职能部门要严格依法管理,搞好基地周边环境的治理,避免受到新的有毒有害物污染;要指导农民采用工程技术、生物技术和农艺技术相结合的方法,施用有机肥料、生物肥料、生物农药,逐步减少化学肥料和化学农药的施用,必须施用时,要指导农民合理施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安全的农药和化肥,减少土壤污染,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降低蔬菜有害物质残留量;定期公布蔬菜上农药使用品种,制定农药使用计划和高效、低毒、无害化农药应用技术、病虫害综合治理技术、农作物无农药污染控害等项技术,并培训农民应用于蔬菜生产中。

第5篇:农药污染的原因范文

[关键词]家蚕;农药中毒;原因;症状;措施

中图分类号:S884.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06-0022-01

种桑养蚕是大山乡近年来着力培植的一项新兴产业。在乡党委、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大山乡农业服务中心根据市委、市人民政府提出的“将普洱市打造成全省、全国乃至世界一流的蚕桑产业基地和世界著名的茧丝绸品牌基地”的发展战略,紧紧抓住国家“东桑西移”和澜沧县列为全省10个核心基地县的发展机遇,按照“政府搭台、企业运作”的发展模式,走“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路子,紧密团结,相互配合,采取强有力措施,加快蚕桑产业发展,蚕桑产业取得了一定发展,并获得显著效益。2011年全乡桑园面积已发展到798.9亩,其中嫁接桑园344.7亩,项目涉及5个村委会、59个村民小组、796户农户,全年有5个村委会、30个村民小组、74户农户养蚕,实际养蚕220张,鲜茧总产量7.4吨,平均每张鲜茧产量33.6千克,鲜茧总产值22.9万元,平均每张鲜茧产值1040元,优质茧率95%,户均养蚕收入3094.6元。经济效益明显高于粮食、茶叶等作物,广大干部群众看到了种桑养蚕的效益和希望,种桑养蚕积极性较高,种桑养蚕正成为农民增收、财政增长的一个新亮点。

大山乡的蚕桑产业虽然取得了一定发展,但由于种桑养蚕是大山乡新开发的经济项目,时间性和技术性强,蚕农文化素质低,预防农药中毒意识不强,技术操作不规范,导致蚕农在养蚕过程中经常遇到农药中毒的事故,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农业生产各种新型农药的大量推广使用,发生农药中毒的现象越来越多,并有趋于严重的迹象,中毒轻则减产,重则全部死亡,每年给蚕农造成不小的经济损失。2010年大山乡在冬季防虫过程中因使用剧毒农药,用药时间偏晚,3月中旬才用药,导致舂蚕20张中毒死亡,直接造成经济损失1.8万元,而且还致使许多农户不能养殖夏蚕。农药中毒已成为当前大山乡养蚕过程中仅次于蚕病,影响蚕桑产业发展的障碍之一。为确保蚕农增产增收,应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农药中毒事故的频繁发生。

1、农药中毒的原因

1.1 桑园布局、管理不合理

在大山乡广大蚕区,由于对认真搞好桑园规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导致很多桑园没有做到集中连片种植,种植分散,甚至有些桑园夹在水田、蔗园、茶园当中,这些不合理的布局,是养蚕的一大隐患,因为在水田、蔗园、茶园中使用的农药,可随空气飘到桑叶上,造成家蚕中毒。有些集中连片种植的桑园,由于打药时间不统一,这边桑园刚刚打了农药,那边桑园的农户就采叶,也容易造成家蚕中毒。

1.2 预防农药中毒意识不强,操作不规范

大山乡蚕农文化素质低,预防农药中毒意识不强,在桑园治虫防病过程中,用药品种混乱,片面追求药效,忽视了一些农药品种的残效期,使用高效、剧毒、残效期长的农药;不掌握在最佳防治时期用药,用药时间过迟,随意性强,防治效果差;不按标签说明书的要求用药,擅自加大浓度,增加用药量的现象较多;桑园用药器械和养蚕消毒器械不分,残留剧毒农药。

1.3 市场监管不到位,部分农药品种不纯

农药市场放开后,农药门市部像雨后舂笋般地出现,虽然活跃了市场,方便了群众,但也存在监管不到位的问题,一些农药经销商为图暴利,违规经营伪劣农药,致使一部分伪劣农药流向蚕区,蚕农用药后造成家蚕中毒。部分农药生产厂家为片面追求药剂效果,擅自改变配方,配有其它成分的农药,又不在标签说明书上注明,农户按常规用药,极易造成家蚕中毒。

1.4 蚕房选址不科学,蚕房内堆过或使用过农药

有些农户为图养蚕方便,将蚕房建在水田、蔗园、茶园附近,在水田、蔗园、茶园中使用农药,也可随空气飘进蚕房,引起家蚕中毒。蚕房内堆过农药,没有用水冲洗干净,养蚕用具或养蚕人员接触过农药,蚕房内使用防蚂蚁、灭蚊、灭蝇等药物,也是造成家蚕中毒的原因之一。

1.5 人为破坏

在家蚕饲养过程中,由于人际关系的原因,有的人害了“红眼病”或存在报复心理,人为在别人家的桑园中或蚕房内外喷撒农药或直接进入蚕房将农药喷撒在蚕座上,造成桑叶“添毒”或直接使家蚕中毒死亡。

2、农药中毒的症状

家蚕农药中毒是一种急性症,发生较突然,不同类型的农药中毒,会使家蚕产生不同的症状,我们应根据各种中毒症状,有针对性地采取挽救措施。

2.1 有机磷农药中毒症状

有机磷农药中毒时,蚕儿不食桑叶、乱爬、翻滚,大量吐黄水,排粗长粪或污水,脚抽搐,头部伸出,胸部膨大,尾部缩小,身体呈s状。

2.2 菊酯类农药中毒症状

菊酯类农药中毒时,蚕儿头胸略昂举,胸部膨大,尾部缩小,继而痉挛,头尾向背面弯曲,腹足无把持力,乱爬翻滚,临死前吐肠液,最后卷曲而死。

2.3 有机氯农药中毒症状

有机氯农药中毒时,蚕儿乱爬、吐水、抖动、痉挛等症状时间较长,死后躯体紧张、缩短,头部向腹部弯曲,尾部向上翘起,呈不同程度弯曲。

2.4 有机氨农药中毒症状

有机氮农药中毒时,蚕儿不食不动,不吐胃液,麻痹,蚕体柔软,静状在蚕座中,上簇后多不结茧。

2.5 氨基甲酸酯农药中毒症状

氨基甲酸酯农药中毒症状与有机磷农药中毒症状基本相同,但其对蚕的毒性较低,不易引起蓄积性中毒,一旦停止药物摄入,中毒后的症状可能会消失。

3、防治农药中毒的措施及方法

3.1 认真搞好桑园规划和养蚕布局

大山乡要吸取前几年桑园规划差、种植分散零乱的经验教训,把桑园规划纳入今后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认真搞好规划,择优合理布局,把桑树安排在最适宜的区域内集中连片种植,不搞遍地开花,并与陆稻、甘蔗、茶叶地相隔100米以上,使桑园种植更加科学、更加规范、更加合理。这样便可实现用药时间统一,用药品种统一,用药浓度统一,用药方法统一。同时还要结合当地种植结构的实际,合理布局养蚕时间,尽量错开与其它农作物用药时间,正确处理桑园治虫防病与养蚕采叶的关系,以减少农药对桑园和蚕的污染。

3.2 提高蚕农的防毒意识

结合每期养蚕培训,加大对蚕农安全用药知识培训,提高蚕农的防毒意识,让蚕农充分认识家蚕的生理特点和各种常用农药的性能、使用方法,了解农药对桑叶污染的途径,掌握家蚕中毒后的症状和补救措施。选择村寨附近,与陆稻、甘蔗、茶叶地相隔100米以上的地方建盖蚕房,蚕房内不堆放农药,养蚕人员和养蚕用具不接触农药,农田用药和桑园用药时互通情报,注意风向,并相互监督。在养蚕过程中,提高防范意识,防止人为投毒,养蚕人员必须养成采叶、喂蚕前、喂蚕后洗手和换鞋入室的良好习惯。采用残效期已过的桑叶和怀疑桑园可能被农药污染时,首先要用少量桑叶试喂,经确定无毒后,才能大量用叶。

3.3 加强市场监管、对症选药,适时用药,控制药量

加强市场监管,坚决取缔销售伪劣农药的窝点,严禁伪劣农药流向蚕区,从源头上减少家蚕农药中毒事故的发生。根据不同的防治对象和农药性能,选择有信誉保证、已使用多年正规厂家生产的专用农药,一般选用高效、低毒、残效期短的农药。并根据病虫害发生情况和养蚕要求,掌握在最佳防治时期用药,桑园用药要求在养蚕前15天进行。用药时必须严格按照标签说明书和防治要求进行配制,严禁擅自加大浓度,增加用药量。桑园用药器械和养蚕消毒器械要专一,不能混用,喷药时要全面周到,叶片正面、背面都要喷到,以提高杀虫治病效果。

3.4 农药污染桑叶的处理及利用

当发现桑叶已被农药污染时,应立即停止使用被污染桑叶,改用未被农药污染的桑叶。对被农药污染的桑叶,残效期短的可等到养下一批蚕时药效过后采用,残效期长的要立即将污染的桑叶全部采掉,加强桑园管理,促进新叶生长,等到养下一批蚕时采用新长桑叶喂蚕。

第6篇:农药污染的原因范文

一、生产环境对蔬菜的污染及防治措施

蔬菜生产离不开大气、灌溉水和土壤等环境,这些环境条件污染后,必然对蔬菜质量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选择一个具有良好环境条件的生产基地,就为蔬菜产品质量提供了最基础的保障。

大气污染由于工矿业和交通车辆排放的有害气体不仅直接伤及蔬菜,影响其正常的生理活动,有的还会在植株内积累,从而造成污染。为此,无公害蔬菜生产规程中,明确规定了产地的环境条件,要求菜区大气环境达到国家标准GB3095-1982所列的一级空气质量标准,种植无公害蔬菜的地块应与工矿区、公路、医院、生活污染源保持一定的距离。

土壤污染工业“三废”农药、化肥、未经处理的粪便和污水进入土壤均会造成污染。土壤污染具有隐藏性和潜伏性,很难消除,对作物危害很大。因此,进行无公害蔬菜生产认证时,土壤检测是必须的。

水体污染灌溉是蔬菜生产中不可缺少的环节,灌溉用水的质量直接影响蔬菜的品质。无论是地上水或地下水,都不可避免与岩石、土壤、大气接触,便会受到不同的污染。含有害物质的废水直接或间接进入农田,就会把大量的有害物质带入土壤并积累下来;含有重金属有害物质的废渣,经过降雨淋溶进入土壤,成为地下水。利用受污染的水体进行菜田灌溉,蔬菜就会受到污染。无公害蔬菜生产灌溉用水要执行国家标准GB5084-1985中所列的二级标准,不用地上水,用50米以下的地下水。

二、栽培过程中的污染及防治措施

农药的使用防治蔬菜病虫害,使用农药是必不可少的。喷洒人工合成的化学农药,会有10%~20%粘附在蔬菜表面,80%~90%散落到地面,一部分溶于水被根吸收,还会有少量残留在土壤或渗入地下水中。随着农药使用次数和数量的增加,使用剧毒、高残留农药成为造成蔬菜农药污染的主要原因。因此,在对蔬菜病虫害的防治中,必须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优先采用农业和生物防治措施,科学使用化学农药,协调各项防治技术,发挥综合效益,把病虫害控制在经济允许水平以下,并保证蔬菜中农药的残留量低于国家允许的标准。减少农药污染的主要途径有科学安全用药,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化学农药,严格控制用药量,更合理、广泛地使用生物农药等。另外,科学轮作,合理套作;土壤深翻、冬灌、消毒;选择丰产、优质、抗病性强的蔬菜品种,对种子包衣;加强病虫害预测预报,做到适时用药,在害虫最敏感的时期用药;大力推广生物防治、生态防治和物理防治技术,都能够科学有效的减少污染。

化肥施用 以矿物为原料加工而成的磷、钾、硼肥,原料中含有的某些有害元素,在土壤中积累超标,进入蔬菜株体被人体食用,会导致人体慢性中毒,超量使用氮素化肥也会对蔬菜造成污染。因此,我们在无公害蔬菜生产中,必须坚持以有机肥为主,化学肥料为辅,进行测土配方施肥,或增施一些蔬菜必需的微生物肥料。要严格限制化肥使用种类、施用量和使用时间,对有机肥做好无害化处理,防止将有害物质和病原菌带入菜田。

第7篇:农药污染的原因范文

近年来不仅常见的儿童肿瘤发病率上升,如白血病,而且一些中年老人多发的鼻咽癌、食道癌、肝癌、肺癌、脑癌等在114岁以下的孩子中也屡见不鲜。对此,医学专家们也感到惊诧:来得太早啦!你知道吗?人类最残酷的“杀手"癌症正在逼近各民族儿童。

1 食物污染

造成食品污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环境的恶化、家电的辐射、儿童生活习惯的改变以及高蛋白、高脂肪、高热量的食谱等。专家们尤其注意到食物污染所带来的危害,特别是亚硝酸盐、黄曲霉素、农药以及铅、汞类重金属等。分析发现:食物中的硝酸盐进入体内后可转化成致癌物亚硝酸盐;黄曲霉素是诱发肿瘤的一大“元凶"。

2 洋快餐

近几年来,洋快餐风靡国内。由于其良好的就餐环境、新颖的就餐方式以及诱人的风味,很受儿童的青睐。而一些家长为了迎合孩子的口味,也不惜慷慨解囊满足孩子的要求,不少儿童因为体质量超标,成了“小胖墩儿”。而小儿肥胖又易与高血压、糖尿病、脂肪肝、肥胖脑等多种“文明病”结缘,严重危害其身体与智力发育。

3 甜食

甜食口感好,加之包装精美、做工考究的糖类点心与零食比比皆是,这便成为儿童又一种“挡不住的诱惑”。然而,长时间嗜吃甜食却可给儿童带来精神卫生方面的问题,使儿童情绪失常,表现为激动好哭、撕书毁物、爱好脾气、打架斗殴等,医学上谓之“嗜糖性精神烦躁症”。研究表明,由于糖分摄取过多,致使大量维生素B因帮助糖分代谢而消耗掉,从而引起神经系统的维生素B缺乏而产生上述症状。

4 酸性食物

酸性食物并非指食物的味道而是指其性质而言,如各种肉、蛋及糖类等。这类食物正是被人们所看重的“高营养食品”,往往被家长作为首选食品而列入儿童的食谱中。但是,它们进入人体后的最终代谢产物为酸性成分,可使血液呈酸性,改变血液正常的弱碱性状态,导致酸性体质。

5 精 食

现在有不少家庭追求“食不厌精”,将进米白面视为时尚。医学专家却不这样看,他们认为长期吃过于精细的食物,不仅减少了B族维生素的摄入而影响神经系统发育,而且因损失过多的铬元素还会影响到视力。

6 建 议

6.1 建议之一首要一条是对孩子的食物巧加选择,选择那些无农药污染、无霉变、硝酸盐含量低,且新鲜干净的食物,如米、面、豆类、芹菜、葱、蒜、韭菜、土豆、萝卜、地瓜等。对疑有农药污染的蔬菜,用蔬菜清洗剂或小苏打浸泡后再用大量清水冲洗。根茎类蔬菜和水果,一律要削皮后再烹调或直接食用之,以维护孩子的身体健康。

第8篇:农药污染的原因范文

[关键词]土壤污染,农产品安全,管理现状

中图分类号:X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5-0219-01

1农田土壤質量现状

1.1土壤污染的概念

土壤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关系美丽中国建设,保护好土壤环境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内容。

土壤污染物大致可分为无机污染物和有机污染物两大类。

无机污染物主要包括酸、碱、重金属,盐类、放射性元素铯、锶的化合物、含砷、硒、氟的化合物等。

有机污染物主要包括有机农药、酚类、氰化物、石油、合成洗涤剂、3,4-苯并芘以及由城市污水、污泥及厩肥带来的有害微生物等。

1.2农田土壤污染现状

目前,我国土壤污染的总体形势严峻,部分地区土壤污染严重,在重污染企业或工业密集区、工矿开采区及周边地区、城市和城郊地区出现了土壤重污染区和高风险区。土壤污染类型多样,呈现出新老污染物并存、无机有机复合污染的局面。土壤污染途径多,原因复杂,控制难度大。土壤环境监督管理体系不健全,土壤污染防治投入不足,全社会防治意识不强。由土壤污染引发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和群体性事件逐年增多,成为影响群众身体健康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我国农田土壤遭受有机物、重金属和化肥等污染物质的污染较为严重。据调查,我国农田受有机污染物(农药、多环芳烃等)污染的面积已达3600万hm2,其中农药污染面积约1600万hm2。农药是毒性高、环境释放率大、影响面广的有机污染物,在有效防治病虫草危害的同时也污染环境和农产品。农药在土壤环境中的行为归宿,主要是迁移、滞留、转化。化学农药施于农田后,约有40%-60%落入土壤中。

2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

2.1农产品的化学污染严重

近几年来我国蔬菜污染问题严重,其中化学农药、重金属、化肥和硝酸盐的污染最为突出。

2.1.1化学农药污染

在蔬菜生产过程中,通过使用化学农药防治病虫害,保证蔬菜的高产和稳产。但与此同时,蔬菜产品遭受着严重的化学农药污染。目前,化学农药污染问题在我国受到广泛的关注和重视。

2.1.2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污染

我国污水灌溉农田面积超过330万hm2。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中,含有氮、磷、钾等许多植物所需要的养分,所以合理地使用污水灌溉农田,有增产效果。未经处理或未达到排放标准的工业污水中含有重金属、酚、氰化物等许多有毒有害的物质,会将污水中有毒有害的物质带至农田,在灌溉渠系两侧形成污染带。

2.1.3化肥与硝酸盐污染

化肥对蔬菜生产影响最大的是氮肥,氮肥施用过多造成蔬菜的品质和耐贮性下降。氮肥分解过程中产生的硝酸盐、亚硝酸盐等致病、致癌物质,在蔬菜中积累并通过食物链影响人体健康。由一些文献报道可知,我国大部分地区蔬菜中化肥与硝酸盐污染已相当严重。无论是沿海地区还是内陆,叶菜类和根菜类蔬菜中硝酸盐含量超标最严重,厦门、广东省6个典型地区、长沙、哈尔滨四地区叶菜类蔬菜中硝酸盐含量分别已达1019mg/kg、3180mg/kg、3130mg/kg、3432mg/kg,根菜类蔬菜中硝酸盐含量于厦门、长沙、哈尔滨三城市分别为669mg/kg、1682mg/kg、2107mg/kg。

2.2农产品质量安全与管理现状分析

2.2.1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依据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在国外发达国家,无公害农产品已成为最基本的要求和最低的限制性标准。我国国家农业部、省、市、自治区针对日益增多的食品中毒问题,制定了一系列蔬菜质量安全标准,对蔬菜安全生产起了积极作用。最近几年,通过对蔬菜安全生产的逐步重视,蔬菜质量标准得到了进一步的规范。

目前,国家农业部已颁布了13蔬菜产品标准,其中白菜类蔬菜、茄果类蔬菜和甘蓝类蔬菜,其余是单个蔬菜如韭菜、芹菜、黄瓜等标准。另外,还制定了无公害蔬菜产地环境质量标准及农药安全使用标准。我国各个省、市、自治区根据当地情况,在参照国家标准的基础上出台了一些标准,如浙江省和天津市制定的无公害蔬菜系列标准包括产地环境质量标准、生产技术规程和产品质量标准。不同行业也制定了自己的行业标准,一般而言,先实行行业标准,其次是省、市、自治区标准,最后才考虑国家标准。

2.2.2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分析

随着生活质量和健康意识的提高,消费者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程度日益增强。为减轻农产品生产中可能遭受到的工业“三废”以及化肥、农药等化学投入品的污染,提高安全农产品的供给水平,中国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在开展全国农畜产品药物残留调查的基础上,于1990年开始发展绿色食品产业,2001年启动“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2005年4月1日起实施有机食品的国家标准,稳步推进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产品产业发展。

截止到2007年底,中国认证无公害农产品28600个,认证面积达到2107万公顷;认证绿色农产品14339个,认证产地面积达到1000万公顷;认证有机农产品2647个,认证面积达到311万公顷(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07)。

3建议与展望

3.1建议

3.3.1加强检测能力建设

农产品是人们饮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物,其质量安全问题已成为当今人们谈论的主要话题。因而必须采取科学的、现代化的检测手段,按照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对农产品质量进行检测。

首先,对农产品产地环境进行监测和检测,以保证种植地的环境达标,进而保证消费者食用的是健康安全农产品。其监测与检测项目具体包括:⑴环境空气质量,主要监测和检测空气中的有害成分,如二氧化硫、氟化物、一氧化碳等;⑵灌溉水质量,重点检测pH、氰化物、重金属;⑶土壤环境质量监测和检测,重点为重金属。

其次,监测和检测农业投入品,即要对化肥和农药种类进行控制,必须严格按照标准中规定的限量、种类进行控制。

除此之外,还要对农产品产品质量进行检测。其检测内容有农药残留、化肥残留、重金属、卫生指标等。

3.2从源头防范

我国农田土壤和农产品污染日益严重,对这方面的相关研究报道较多。针对此种情况,建议今后应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⑴结合农业土壤污染特点,采取科学、有效的防治治理措施以改善受污染的土壤。

(2)积极选育、引进和推广新品种。产前要挑选遗传品质好、遗传性状稳定、适合本地环境的品种进行种植或饲养。依照规定合理使用农业投入品。依照规定建立农产品生产记录。

⑶加快对长效肥、缓效肥等低污染、低消耗肥料的研究开发、加大在生物农药研究方面的科技投入。

⑷继续推广建立农产品安全质量追溯系统。

参考文献

[1]徐月珍.防止土壤污染和地下水污染的措施[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1989(1):29-31

[2]任旭喜.土壤重金属污染及防治对策研究[J].环境保护科学,1999,25(5):31-33

[3]陈晶中,陈杰,谢学俭,等.土壤污染及其环境效应[J].土壤,2003,35(4):298-303.

第9篇:农药污染的原因范文

1 土地污染的成因、形式和我国现状

1.1 土壤污染的成因。

土壤的污染是由两个方面的原因形成,一个是人为因素,发生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如不当使用农药等、以及其他人类活动中如工业污水流经的土地引起的土壤污染等;另一个就是自然因素所造成的污染,自然因素造成的土壤污染其因果关系和机理较为复杂,就我国农业用地的污染主要来自不当的农业种植方式如滥用农药、化肥等和工业污染所带来的土壤重金属含量超过国家和世界标准许可的范围。

1.2 土壤污染的表现形式。

土壤污染也称作“看不见的污染”, 土壤污染主要分为土壤生态污染、重金属污染、农药污染等,在人们将注意力转向土壤污染时,关注农药、重金属、污水灌溉等造成的土壤污染,这本未可厚非,但是在土壤污染防治时应该着眼于更大范围,土壤污染、土地退化是土壤质量变化过程的不同方面,是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两个方面相互作用的结果,只有从大的视野考察问题才不可能陷入狭隘“就事论事”的局限。从目前大背景下分析,土壤污染是环境污染一个部分,而土壤污染由可分为在农业生产本身活动所引起的土壤污染和由其他原因产生的土壤污染如工业污水排放;土壤在生物圈中所处的特殊位置决定了土壤是最为容易受到污染的生态系统,现代意义上的环境污染是以人为因素为主,在我国的河流中,82%的河流受到不同程度污染,我国的空气质量总体呈下降趋势,酸雨区范围不断扩大。从小区域上看,我国农村的小工厂、作坊和低水平的城镇化是土壤污染的直接原因之一。

1.3 土壤污染的直接危害。

简单的说,土壤污染有三个方面的直接危害,土壤污染主要分为土壤生态污染、重金属污染、农药污染等,农作物、食品被污染的消息经常见诸于媒体,土壤污染已经严重地威胁到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我国每年有大量的农产品出口到国外,而且大部分是发达国家,这些国家在防治土壤污染带来的危害方面有比较完整的法律、标准和检验手段,我国的农产品多次被检查不合格,客观上土壤污染是罪魁祸首。土壤生物污染,它可以将传染性病菌、病毒、虫卵带入土壤,危及植物和人类自身的安全,SARSE病毒和禽流感就可以通过这样的途径传播。土壤污染的另一个主要危害是对土壤本身,土壤污染导致土壤环境质量下降、土壤结构破坏、理化性质发生变异,其直接后果是农产品产量下降、农产品受到污染。土壤在受到污染后,即使在人为干预的情况下,土壤污染的恢复需要很长的一个时间周期,有的甚至无法恢复,恢复的经济代价远远大于采取防止措施的代价。

2 我国土壤污染防治

2.1 政府在土壤污染防治的职责

2.1.1 综合管理部门的职责。

我国环境污染防治一般按照专业和综合部门划分,从我国目前的情况,土壤污染防治主要由环境保护部门履行,属于综合部门管理,环境保护部门职责应该集中于外部因素所造成的土壤污染;我国《农业法》第66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督促有关单位进行治理,防治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对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排放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造成农业生态环境污染事故的,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依法调查处理;给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造成损失的,有关责任者应当依法赔偿。”这一条规定应该成为政府履行其法定职责的依据,并可以在土壤污染防治法中进一步细化。

2.1.2 农业管理部门的职责。

矫正不合理的农业生产方式、减少土壤污染是农业管理部门的职责所在,另一方面,推广适合当地农业环境的、先进的农业生产模式才能根本上防止土壤,我国《农业法》第8章 “农业资源与农业环境保护” 共计10条从土地质量、转基因农作物、退耕还林、草原保护、小流域治理、环境污染防治、农药管理等方面有比较全面的规定。这些规定应该在土壤污染防治法中具体化、规范化,尤其是农业部门在土壤污染防治中职责与工作范围有待明确、确定。

2.2 利用市场机制整治土壤污染。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用现有的法律法规、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优势,是整治土壤污染的基础性机制,将土壤污染治理与经济利益联系里起来,通过整治土壤污染并获取经济利益;将土地使用权或者承包经营权与经营者的经济利益和效益相与土壤污染的防治结合起来。

2.3 划定土壤污染的区域。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