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发育生物学概论范文

发育生物学概论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发育生物学概论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发育生物学概论

第1篇:发育生物学概论范文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在课程群之间也存在诸多的遗漏、重复以及衔接不当的问题。如“化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课程群中生物化学讲授的线粒体与能量代谢、蛋白质的合成与翻译内容,“人体结构与功能学课程群”中的细胞生物学也涉及而且课时较多,而很多新颖的研究内容却由于课时限制无法传授。

课程群内部各门课程间存在较多重复及衔接问题

很多内容课程群内部多门课程都有涉猎,重复内容较多,如DNA的复制、基因的转录与加工、蛋白质的生物合成、原核与真核细胞的表达调控等诸多内容在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等多门课程都有涉猎,而且都作为重点内容,重复内容较多,造成学生在学习中重复学习,学习兴趣不高,而当前分子生物学与基因工程等最新的研究成果与进展等学生感兴趣,希望学习的内容却由于课时限制无法传授,存在较大的衔接性问题,迫切需要进行课程群各学科间教学内容进行内部优化改革。另外,课程群实验教学内容也存在诸多纰漏,实验内容仍然滞后于学科发展,大多实验课教学是与理论课教学相对应的,以验证性实验为主,缺乏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内容单一、重复严重[6]。

课程群管理模式的滞后

虽然生物科学专业开展了课程群授课模式,但各门课程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7]。承担各门课程的各个教研室分属于不同的系科,不能充分的将各门课程有机的整合,尤其是缺少有效、科学的管理模式。重视年轻教师的培养,促进特色专业建设,推动合理的“专业课程群”课程管理模式。因此,要想在当前工作的基础上使生物科学专业学生培养质量全面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迫切需要对生物科学课程群进行整合与优化,系统规划一个新的改革方案,切实有效的解决课程群间重复、衔接及课程群管理问题[8]。

蚌埠医学院生物科学专业工作基础

蚌埠医学院生物科学专业课程群在2006年进行课程设置及培养方案修订的时候,已打破了生物学和医学各课程间各自独立、互不联系的状况,率先建立学科课程群教学体系,鉴定了良好的工作基础。通过不断的优化发展,已经初具规模,具有一定的应用基础。在实行学分制的基础上,设置课程模块构成课程体系结构,课程模块下由课程群构成主体。1.人文社科课程模块:安全教育、就业指导、体育、军事理论和军事技能、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形势政策、中国近代史纲要、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基本原理、英语、专业英语、文献检索、大学计算机基础。2.自然科学课程模块:化学课程群(含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仪器分析)。3.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人体结构与功能学、神经生物学、病理学、免疫生物学、流式细胞技术、实验核医学、药理学、医学微生物学、生物信息学。4.专业课程模块:生化与分子生物学课程群(含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蛋白与酶工程)、遗传学课程群(遗传学、医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发育生物学、生态学、生物制药技术、生物制品概论、生物统计学、生物学综合实验(含生物化学实验、生态学实验、细胞生物学实验、遗传学实验、分子生物学技术实验、蛋白与酶工程实验、现代生物学技术与探索性实验)、临床医学概要。5.专业技能模块:毕业实习、毕业论文。

第2篇:发育生物学概论范文

关键词:生物信息学 实践能力 课程体系 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7(a)-0047-02

1 生物信息学概述

伴随现代高通量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生物信息学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应用日益深入[1]。作为数学理论、计算机技术和生物医药研究的整合学科,生物信息学在生物进化、生理功能、疾病治疗、药物开发、农林产业等众多领域均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是研究生命科学、医药科学内在定量规律的重大交叉前沿学科。鉴于生物信息学的重要研究价值和广阔的产业化前景,发展生物信息学专业教育,有计划的建设生物信息学专业课程体系,开展面向实践能力的生物信息学人才培养对促进现代生物医学发展有重要的意义[2]。

2 生物信息学教育发展现状

生物信息学发展起步于20世纪末,在短短的十几年中,生物信息学已经发展成为了横跨多个研究领域的朝阳专业,国内众多高等学府、科研院所相继开设了生物信息本科和研究生专业[3]。但是,在实际的教学和研究过程中,绝大数单位依托于单一的数学、计算机或生物学专业开展,人才培养模式尚处于探索阶段,在培养过程存在生物信学理论基础薄弱、课程体系不健全、课程内容不完善、专业教材匮乏、专业师资队伍缺乏等问题。

哈尔滨医科大学生物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是全国领先创办生物信息学专业的单位之一,多年来致力于生物信息学的科学研究和本、硕、博各类人才培养,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培养高素质生物信息学专门人才为目标,深化教学改革,以满足日益发展的生物信息学高端人才需要[4]。为解决生物信息学的教育教学问题,培养高水平的现代生物信息学人才,我们提出立足国内高等生命科学与医学教育,建立面向实践能力培养的生物信息学专业课程体系,以实现高质量培养具有理工科创新思维能力的生物医学人才,为我国生命科学―医药学科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产业化输送大批专门人才。

3 生物信息课程体系建设

3.1 课程建设目标和指导方针

结合生物信息学才培养目标,经过数十名骨干教师十余年生物信息学教学实践及人才培养成果经验反馈,我们适时调整本科生课程及教学内容,逐步建立起面向实践能力培养的生物信息学专业课程体系。奠定了本科生的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并重,公共基础理论及专业理论相辅相乘,重视学生理工生物医学全方面素质提高,重点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人才培养方针,并在实践中培养了大批具有创新思维能力的优秀高端生物信息学专业人才。

3.2 生物信息学课程体系建设方案

考虑到生物信息学多学科交叉特点和国家大学生培养要求,及学生未来就业深造所必需的基础和专业能力,我们在国内率先开创了生物信息学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并在医学院校独立开展近40余门数理基础课程和生物信息学专业课程。主要的课程建设情况如下:

(1)公共基础课程(国家限修课):政治理论课程、公共外语、体育。

(2)生物医学基础课程:解剖生理学、发育生物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生物技术实验、分子药理学等。

(3)计算机基础课程:计算机基础、高级语言程序设计(C++&JAVA)、数据结构、Perl语言程序设计、数据库系统原理、Linux操作系统与程序设计等(上述课程均含上机实践)。

(4)数学基础课程:数学分析、高等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数理逻辑、组合数学与图论、微分动力学方程、运筹学等(上述课程均含上机实践)。

(5)专业基础课程:信息论基础、生物统计学、生物医学图像处理、模式识别、优化算法、随机过程、生物信息学概论、生物信息数据挖掘、生物信息软件设计与开发、分子生物软件工程、生物信息学数据可视化、专业外语等(上述课程均含实验)。

(6)专业课程:生物芯片技术、结构生物学、分子进化、分子生物网络、基因组信息学、蛋白质组信息学、药物基因组信息学、统计遗传学、计算表观遗传学、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等(上述课程均含实验)。

(7)综合实践课程:课题标书设计、科研论文写作、生物信息学进展等。

我们在实践基础上开创的面向实践能力培养的生物信息学专业课程体系不同于其他院校,具有明显的跨专业交叉性教学计划特色。该课程体系着眼于基础理论与实践应用相结合、素质培养与专业培养相结合、扎实稳妥与创新思维相结合。注重学生在医学、生物学、数学、计算机科学方面的基础性教育,同时,强调了创新型人才培养、高精尖人才培养、特色化人才培养。厚基础、宽口径,使学生在本科阶段不但打好将来从事生物信息学、系统生物学、生物医药等相关领域创新性研究工作基础,更重要的是该专业课程体系与实践密切联系,切合相关研究开发与产业实际,能够培养学生从事原始创新研究与产业开发的能力。

4 生物信息学本科生培养模式建设

4.1 五年制分段培养与多学科教育体系

目前,我们根据生物信息学交叉学科人才培养特点,考虑到基础课程多,实践能力要求高等因素,采取“2+2+1”的五年制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包括两年理论基础课程、两年专业课程与一年实践应用课程培养(含科研训练+毕业设计)。此模式在学生就业和用人单位反馈中证实具有显著的人才培养效果。

课程体系建设依托于生物医学综合优势及深厚的数学、计算机科学功底,通过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中的知识技能交叉、渗透,培养适应21世纪生命学科与转化医学领域急需的生物信息学复合型人才。在此基础上,从学科的交叉性出发,进一步加强不同类别课程之间的有机融合,加大相关领域知识的整合力度,建立更为紧密、完善,符合生物信息学学科特点的课程体系,将进一步推动学科的发展和系统性教育理论体系的建立。

4.2 面向实践能力培养的本科生教育模式

在本科学生的培养过程中,我们特别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教研一体化、学业导师制、报告研讨制等先进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早期接触生物信息学应用领域和科学研究,在巩固学习知识的同时,加强对学科的认识和对未来的把握。

“教研一体化”的实践教学模式:面向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建设,要求教学模式上的改革,使得人才培养模式由注重多数学生基础理论知识培养的大众教育,向注重少数高精尖创新能力培养的精英式教育转变。充分利用骨干教师在生物信息学领域的研究经验,将科学研究成果快速转化成优秀的教学素材,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创新能力,注重培养学生实际产业化的认知水平和实践能力。

本科生学业导师制:本科生进入专业课教学阶段,实行学业导师制。采取学生与一线骨干教师双向选择方式,使每名学生拥有自己的学业指导教师。导师为学生提供思想教育和专业辅导,并通过指导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创新创业科研训练、早期科学研究等方法促进学生的学习尽头和对专业的深入认识。

专题报告与研讨制度:本科生毕业设计阶段,强调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使学生选择感兴趣的学科方向,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科研训练与实践。要求学生自主利用网络等各方面资源,获取学科前沿信息,并以专题报告形式展示学习成果,通过提问、研讨、总结,提升自身专业素养及专业技能,独立完成达到核心期刊发表水平的生物信息这科研课题。

5 生物信息学课程体系建设的意义

在全体师生的努力下,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我们对生物信息学课程体系从基础到实践的不同阶段进行分段式、推进式的改革与建设。在政策措施、人员配备、经费匹配等各方面给予鼎力支持。优先保证面向实践能力培养的生物信息学课程体系快速、有效的建设,已经形成国内顶尖的生物信息学本科教育理论和实践团队,并为国家输送着大批高水平生物信息学人才。

面向实践能力培养的生物信息学课程体系建设,一方面能够完善生物医学本科生、研究生的知识结构,提高运用理工科思维和技能解决复杂生命科学问题的综合科研能力,更为有效的实现生命科学攻关和创新研究理论形成;另一方面,生物医药是我国科技研发的薄弱环节,在课程体系建设基础上,培养适用于现代高通量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创新型生物信息学人才,将为我国的医药物研发提供强有力的推动作用,并有利于创新临床诊断技术开发和个性化医疗的实现,促进科技转化,产生潜在的、不可估量的经济价值。

6 致谢

本文研究内容是在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专项项目,黑龙江省高教学会重点课题创新型生物医学信息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黑龙省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项目面向生物信息产业开发的创新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哈尔滨医科大学医学教育研究课题面向实践能力培养的生物信息学专业课程整合设计研究资助下完成的,课程体系的建设得到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校领导的支持,并得到兄弟院校相关领域专家、学者的帮助,在此一并感谢。

参考文献

[1] Ned Wingreen and David Botstein. Back to the Future:Education for Systems-level Biologists[J].Nature Review Molecular Cell Biology,2006,7(11):829-832.

[2] 徐良德,马晔,孙红梅,等.八年制医学教育中开展《生物信息学》教学的实践探讨[J].素质教育,2011,11:33-34.

第3篇:发育生物学概论范文

关键词 林业有害生物;调查;分析;防治对策;安徽潜山

中图分类号 S7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9-0153-02

潜山县位于安徽省西南部,大别山南麓,是安徽省重点山区县之一,地理条件复杂,植物种质资源丰富。潜山县境内交通发达,对外交往频繁,林业有害生物对林区的威胁越来越大。为此,摸清林业有害生物的种类、分布区域及危害程度,开展其生物学特性、危险性分析及相应的管理策略的研究,以便于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控制和扑灭潜山县林业有害生物,保护潜山县丰富的森林植物资源。

1 调查内容与方法

1.1 调查范围

全县所有有林地、木材加工厂、贮木场、苗圃、花卉基地等为普查范围,但以以下范围为普点:一是天柱山国家森林公园、绿色长廊等人为活动干扰较多的地区和金紫山森林公园、板仓自然保护区等重点林区;二是潜山县境内铁路、公路两侧,大沙河、皖河、潜水、长河等两岸林地、湿地;三是县内主要经济林和竹林;四是县内木竹经营、加工企业;五是县苗圃。

1.2 调查对象

一是外来林业有害生物。以入侵后对当地已造成危害的种类为普点,对已经在其他地区造成危害的而在当地尚未造成危害的林业外来物种也应列入此次普查对象。二是危险性大的本土有害生物。包括有害植物、有害昆虫、林业病原微生物及鼠、兔、螨类等。三是经济林有害生物。对危害经济林、竹林和新造林地的林业有害生物进行重点调查。

1.3 调查内容

一是寄主植物;二是林业有害生物的分布地点;三是林业有害生物发生面积统计;四是危害木材的有害生物普查;五是外来有害生物传入的历史资料追溯;六是外来有害生物入侵对当地经济、生态、社会影响的调查。

1.4 调查方法

一是访问调查。针对某种病虫害、某种植物,或某个地区(林区)、木材加工厂、贮木场、苗圃、花圃等,有目的地对技术人员、业主、当地群众、有关专家等进行访问咨询。二是野外踏查。踏查路线的设计:以乡镇(场)为单位,根据事先确定的普点区域的分布情况,在林相图上合理确定踏查路线。踏查路线穿过当地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地、主要森林类型。踏查方法:根据林业有害生物的生物学特性,在其发生期(危害期)沿踏查路线进行目测调查,分不同类型或小班的林分记载有关林业有害生物发生情况和森林调查因子。当踏查发现有危害症状或有害生物时,设立标准地开展详查。此外,在踏查时,根据需要,及时采集标本、制作标本,请有关专家进行鉴定,同时拍摄有害生物生态学照片。对贮木场(木材加工场)的踏查,了解贮木场木材一些概况,现场查看贮木场等现存木材(含包装材料、成品、半成品等)是否有有害生物。对苗圃地的调查,首先进行访问调查和踏查,了解概况,然后按照不同的立地条件、管理方法、发生状况等进行标准地详查。三是标准地调查。在踏查时发现有危害症状或有害生物时,随即设立有代表性的标准地进行详查,详细了解有害生物的发生危害程度。

2 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及危害现状分析

通过调查发现,潜山县危害较大的林业有害生物主要有马尾松毛虫、华竹毒蛾、松墨天牛、松黄叶蜂、松扁叶蜂、樟叶蜂、细纹新须螨、淡娇异蝽、栗实象、栗瘿蜂、板栗疫病、栗实干腐病、桃粉大尾蚜、流胶病、银杏叶枯病、思茅松毛虫等。

除此之外,金龟子类、叶甲类、板栗剪枝象、松针蚧、杨树锈病、杨树黑斑病、杨树溃疡病、天牛类、毛竹基腐病、白蚁拉拉秧、喜旱莲子草等林业有害生物在局部地区偶尔发生,并造成危害[1]。

2.1 常见性病虫害和入侵有害生物种类增多

通过普查,全县林业有害生物有524种,其中昆虫395种,病害102种,植物27种。其中危害范围大、程度较为严重的有16种。

由于纯林增多和管理粗放,一些常见性病虫危害程度加剧。据普查,造成一定灾害的经济林病虫有82种,其中危害面大、程度严重的病虫害有板栗疫病、板栗透翅蛾、栗瘿蜂、栗实象、栗黑大蚜、桃蛀螟等。除上述常发性病虫害外,还有一些偶发性并造成严重危害的有害生物,如杨树黑斑病、板栗疫病、毛竹基腐病、板栗剪枝象、竹织叶野螟、华竹毒蛾、金龟子类、叶甲类、喜旱莲子草等。一些不常见的病虫如松黄叶蜂、松扁叶蜂、松针蚧等,也因生态环境和气象因子的变化而酿成灾害。

2.2 林业外来有害生物入侵严重

近几年,潜山县正处在建设高峰期,一些木质包装材料被大量带入,加之当地一些部门和林农、花农盲目引入苗木、经济林树种、花卉等品种资源,造成一些危险性有害生物严重入侵。虽然松材线虫病没有入侵潜山县,但是松材线虫病已经在周边部分县区发生,严重威胁着潜山县的森林资源安全。

2.3 本土森林病虫危害程度加重

潜山县林分结构是以松类为主,近些年来,虽然部分地区发展了以杨树为主的工业原料林和以板栗为主的经济林,但是仍以纯林比重较大,人工林面积大幅度增多,天然林面积不断减少,形成了树种结构纯林化、林分结构针叶化,导致生物的多样性减少,本土病虫危害程度进一步加剧。

3 林业有害生物形成灾害的原因分析

3.1 气候环境条件适宜

潜山县地处北亚热带温暖湿润季风气候区,水热资源丰富,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热同季,雨量充沛,适宜于病虫的生长和发育。

3.2 营林机理不科学

在人工造林中,一方面所栽植的苗木均为圃地培育,木质化程度低,而且栽植后经营管理粗放;另一方面垦山整地破坏了原有的生态平衡,由此造成了有害生物入侵、蔓延和猖獗。

3.3 森林生态系统受到严重的破坏

由于过去超负荷的砍伐和滥砍乱伐,破坏了森林生态系统中群落的复杂结构。近年来,通过实施“五八”造林绿化规划、世行贷款造林、绿色长廊工程建设、林业二次创业等,扩大了森林面积,但所造林相当一部分是纯林,生态系统单纯而不稳定,天敌种群数量下降,生物多样性减少,导致有害生物诱发与流行。

3.4 林分结构不合理

全县针叶林和板栗、杨树纯林面积达76 315.3 hm2,占总森林面积的95.22%,而且树种结构单一化,林龄结构低龄化,导致植物群落生物多样性降低,控制有害生物能力比较差。

3.5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策略有误

在营林过程中,对林业有害生物预防意识不强,无灾年放松警惕;重造轻管,造而不管现象比较普遍;测报预见性差,致使小灾成大灾;有灾时,大面积使用化学防治,造成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周期性发生。

4 潜山县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对策

4.1 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预测预报工作

在抓好国家级马尾松毛虫中心测报点的测报工作的同时,认真抓好面上测报点工作,确保测报工作及时、准确,为林业有害生物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4.2 全方位开展森林植物检疫工作

认真抓好全县5个森林植物检疫检查站工作,积极组织各地开展产地检疫工作,定期开展森林植物检疫执法大检查,加大执法力度,提高执法水平,防止外来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入侵,尤其是松材线虫病的侵入。

4.3 制定科学的防治方案

根据自然条件和森林资源分布特点,因地制宜,制定科学的防治方案。根据不同林业有害生物为害特点,制定不同的防治方案[2~12]。

采用先进的营林技术措施,选育、引进抗病虫的林木品种,逐步更新现有的经济林和工业原料林;大力营造混交林;根据不同的立地条件,采取不同的封育措施,保持林分郁闭,增加天敌种群密度;及时对林木进行抚育,并伐除病弱林木[13]。

在虫口密度较低的山区,严格限制使用化学防治,推广使用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以保护林木害虫的天敌[14]。在虫口密度较高的低山、丘陵、圩畈地区,尽量不用化学防治,采用综合防治技术,控制害虫虫口密度。如人工采摘卵块、虫蛹、被害枝叶,及时伐除被害严重的树木和已经枯萎死亡的大枝;在成虫羽化期间,采用灯光诱蛾,诱杀成虫[15];保护林内蜜源植物,增加天敌种群数量;科学释放天敌,提高天敌防治效果;在虫口密度确实很大时,适当进行化学防治,以压低虫口密度[16];推广使用注射、涂干等新的农药使用方式,以减少对天敌的伤害[17-18]。

5 参考文献

[1] 唐贻胜.潜山县林业生物灾害的发生与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12(16):121.

[2] 张国庆.生态论概述[EB/OL].(2010-04-13)[2013-03-30]..

[3] 张国庆.生态论与经济生态化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2(10):28-29.

[4] 张国庆.生态论:复杂系统研究[EB/OL].(2013-03-27)[2013-03-30]..

[6] 张国庆.Time-Space Dynamic Analysis About Event(TSDA)[EB/OL].(2009-08-05)[2013-03-30]..

[7] 张国庆.生态健康概论[EB/OL].(2012-04-10)[2013-03-30]..

[8] 张国庆.标准学[EB/OL].(2011-07-08)[2013-03-30]..

[9] 张国庆.林业标准学[EB/OL].(2011-02-20)[2013-03-30]..

[10] 张国庆.生物灾害学 [EB/OL].(2012-05-25)[2013-03-30]..

[11] 张国庆.灾害学概论[EB/OL].(2012-03-16)[2013-03-30]..

[12] 张国庆.灾害管理理论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2(10):22-23.

[13] 李向峰,乌云毕力格,乌云仓.浅谈通辽地区林业有害生物无公害防治技术[J].内蒙古林业,2013(2):11.

[14] 陈会娟,丁永利,苏莉.浅谈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技术[J].科技致富向导,2012(32):371,378.

[15] 刘铁军.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措施[J].农业与技术,2012,32(6):40.

[16] 郑思明,李红玉,李瑞霞.浅析安阳县林业有害生物成因与防治[J]. 科技信息,2012(24):488-489.

第4篇:发育生物学概论范文

关键词:《资源昆虫》;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考核方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3-0059-03

昆虫是地球上发展历史最长、分布最广、种群数量最大的一类动物,它们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近年来,由于某些昆虫的危害,给人类的农业生产及环境条件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为此,人类投入大量资金并采用各种方法进行防治,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由于大量使用化学药剂导致的环境污染、食品安全等问题也日趋严重。然而,从几千万年以前直到现在,昆虫就被人类当作一种有用的资源进行开发利用,而由于种种原因,导致其发展缓慢,如果我们能够加强昆虫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使其变害为益,这样既可以减少防治费用,解决农药防治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又可以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资源昆虫》是针对林学专业和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专业开设的一门选修课,以昆虫产物(分泌物、内含物、排泄物等)、虫体本身或昆虫行为可直接或间接为人类所利用,满足人们某种物质需求或精神享受,具有经济价值的一类昆虫为对象,从其外部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利用的途径及经济价值等方面向学生进行讲解,使学生全面了解资源昆虫的相关内容以及与人类的关系,从而推动资源昆虫产业的发展。然而,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种教学资源、教学手段以教学方法的出现,使得《资源昆虫》课程的教学已经远远满足不了目前的需求,迫切需要进行改革,为此,作者从2007年开始,对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探索,以期为《资源昆虫》教学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一、教学内容

按照教学大纲要求,本课程共32学时,包括课堂讲授24学时,专家讲座4学时和讨论4学时,从传粉昆虫、绢丝昆虫、工业原料昆虫、食用和饲用昆虫、观赏昆虫、天敌昆虫、环境监测型资源昆虫和生物技术研究用资源昆虫的类群和利用途径以及昆虫资源保育的概念及在世界上的发展情况等方面进行全面讲解。有限的课时,面面俱到的讲解内容,必然会造成教师无法对讲授内容进行全面深入的讲解,而只能从表面上让学生对课程内容有一个初步了解。鉴于此,我们对教学内容进行了调整,其中,传粉昆虫、绢丝昆虫、工业原料昆虫、食用和饲用昆虫、观赏昆虫和天敌昆虫作为传统的资源昆虫,其加工利用在我国都有多年的发展历史,例如早在公元7000年前,人们就开始通过猎取蜜蜂获得蜂蜜,我国利用蚕茧制作丝绸已近5000年的历史,因此,在每一类资源昆虫中选择一种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昆虫,从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利用的途径和前景等进行讲解。而环境监测型和生物技术研究用资源昆虫则是近年来才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和研究的热点,尤其在利用水生昆虫监测海洋、湖泊的水质情况,利用苍蝇等进行法医鉴定,以及根据昆虫自身的构造、器官的结构与功能、行为、激素、声音、筑巢昆虫的巢穴结构等特点开发相关技术系统等方面。因此,应该跟踪科技发展前沿,对这些内容进行重点讲授,让学生充分了解昆虫在社会进步及科技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是教师“满堂灌”的形式,即整个教学过程均由授课教师在台上讲,而学生则在下面听,不仅会导致教学过程枯燥无味,而且由于被动地学习,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导致教学效果下降。为此,应由单一的教学方法向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转变,在教师讲授的基础上,增加课堂讨论、专题汇报和专家讲座等,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1.教师讲授:教师在讲授过程中,以实例教学为主,采用“倒述”和“步步设问”的方式,如讲到传粉昆虫蜜蜂时,先让学生从生活中找到一些与其相关的产品,如蜂蜜、蜂花粉和蜂王桨等,然后以此为起点,向前推,逐步了解其形成、采集、加工等过程。在绢丝昆虫中,以丝制的衣服为例,先讲解蚕丝是怎么做成衣服的,其次讲解蚕丝是如何加工而成的,再讲解家蚕是如何产生蚕丝的,最后讲解家蚕的形态特征、生物学习性及人工饲养的一些相关内容。

2.课堂讨论:为改变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局面,充分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并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在讲授过程中,可以针对某个问题进行现场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如在食用昆虫讲授中,针对食用昆虫产业在我国发展缓慢,而在国外许多国家迅速发展的现状,从人们的传统观念、产品来源、产品加工、产品安全以及国家的相关政策等方面进行讨论,以此加强学生对教授内容的理解。

3.课堂汇报:针对教师讲授中没有涉及到的内容或当前世界各国研究的热点问题,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资料进行总结,并制作成PPT,然后在课堂上进行汇报,教师根据汇报情况进行点评,以此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并提高课程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教学手段

1.多媒体教学:现代化教学手段中最重要的一种,由于昆虫的个体发育、行为表现以及相关物质的产生过程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重点强调的是直观性和实践性,因此利用多媒体技术采用图形、图像等形式将许多比较抽象、难于理解的内容变得具体化、直观化,使其更容易被学生理解。同时,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如中央电视台第七套科技苑和致富经栏目里有许多关于昆虫的养殖与利用方面的节目,根据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购买一些,在上课过程中与其他方式穿行播放。

2.实验教学:多媒体教学虽然具有直观性和实践性的特点,但对于昆虫而言,对其形态特征进行实物观察,则是增加感性认识,理解和掌握课堂讲授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林学和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专业的主要学习对象就是昆虫,通过课堂学习、实验观察和实习等环节,对昆虫的基本知识及一些主要昆虫的形态特征都有了很好的把握,但观察的标本及实习地点多以北方为主,对南方的昆虫知之甚少,而由于南方特殊的气候条件,已成为我国资源昆虫开发和利用最主要的区域。因此,通过实验观察,可以让学生直观、生动地观察各种资源昆虫的形态结构和生物学特性,对一些主要的种类能够准确地识别和鉴定,有效地促进行对课堂教学的消化和吸收。

3.实习教学:为了加强学生对资源昆虫的人工饲养和利用、相关产品的加工和销售过程进行了解,结合北京实际情况,参观国家动物博物馆,让学生对资源昆虫开发与利用的总体情况进行了解;参观北京植物园蝴蝶馆,了解蝴蝶的人工养殖技术及利用途径;参观北京植物园蜜蜂馆和北京市蜂业公司,了解我国蜜蜂产业的发展历史、相关蜂产品的加工生产过程。通过实习,使学生能够近距离接触各种资源昆虫,切身感受到资源昆虫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激发了对资源昆虫开发与利用的兴趣。

四、考核方式

改变单一的“结果考试”模式为多样式的“过程考试”模式。结果考试的形式容易导致学生出现不注意平时的学习积累,考试前集中突击,考试后又一无所知的现象,应针对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进行考核,增加过程教学的考核比例,如学生在上课、实验和实习过程中的表现、实验报告、实结的撰写质量,分组汇报的准备及汇报效果等,占70%左右;而期末考核则主要采取考查的形式,即学生通过查阅大量文献撰写课程论文,占30%左右,为避免学生从网络上摘抄,由教师指定几个题目,并提出具体的撰写要求。

通过课程改革,使学生全面掌握了资源昆虫学相关的学习内容及最新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学会运用各种不同的创新思维方式来思考和解决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但是,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如学时数较少等等。因此,建议适当增加本课程的学时数,以满足学生对资源昆虫相关内容及研究进展的全面了解与掌握;利用暑假,到南方一些资源昆虫较丰富的省区,进行标本的采集与制作,同时学校在教学经费上提供一定的保障。

参考文献:

[1]陈晓鸣,冯颖.资源昆虫学概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2]李孟楼.资源昆虫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5.

[3]姜义仁,秦利.多媒体技术在资源昆虫学教学中的应用[J].吉林教育,2011,(5):6-7.

第5篇:发育生物学概论范文

【关键词】 医学遗传学;说课

说课是教师在备课的基础上,以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向同行和专家叙述教学设计及其依据的一种教学研究活动[1]。它是一种新兴的教研形式,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师理论及实践水平,成为推动教师职业发展的动力[2],另外对于教育理念的更新,教育方式的发展,教育理论的理解、把握和运用,教学过程的研究和反思,无疑都是一种可取、积极有效的途径[3]。

本文将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体系、教学方法及手段、教学资源、学情分析、课程考核、课程特色及质量评价这七个方面对《医学遗传学》的整个教学活动进行规划。

1 课程设置

1.1 课程定位、性质与作用 医学遗传学是医学与遗传学相结合的一门边缘学科,是遗传学知识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它与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微生物学、免疫学等医学基础理论知识有广泛联系,还与内科学、外科学、儿科学、妇产科学等临床医学密切相关,既是基础与临床的桥梁课,又是临床各学科的基础,在医学专业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医学遗传学的研究对象是遗传病,主要研究人类遗传病发生机制、传递方式,为遗传病及相关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预后及后代再发风险的估计提供科学依据和医治手段,从而控制遗传病在家庭中的发生,提高人类健康水平。其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深入了解遗传病的发生机理,探讨国内外医学遗传学进展现状,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从而培养出高素质的临床医学专业人才。

本课程是为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开设的专业选修课,共32学时,其中理论26学时,实验6学时,在大学一年级第二学期开设。

1.2 课程目标 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岗位需求,认真分析本课程特点,经多次讨论,确定了本课程的培养目标:(1)知识教学目标:能够记住医学遗传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知道常见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发病的原因、诊断、防治方法;了解遗传咨询的基本方法。(2)能力培养目标:具有分析临床常见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发病的原因、诊断、防治方法的能力;具有分析与处理临床常见遗传病的遗传咨询的能力。(3)素质教育目标:热爱本职工作,敬业、创业,并具有辨证思维的能力;具有救死扶伤,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职业道德素质。

1.3 课程设计理念及思路 根据课程性质,紧扣临床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秉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具体实施是以学校教学大纲为导向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及学时进行设计,坚持理论联系实践,在教学过程中,倡导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参与,提高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学习积极性,进而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基本理论教学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灵活利用教学资源,使学生透彻理解基础理论知识;实验教学通过教师讲授、学生动手操作的方法来提高实验技能,使学生具备人类正常染色体核型分析、处理临床常见遗传病的遗传咨询的能力。

2 教学内容与体系

2.1 教学内容 本课程核心目标是加强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将整门课程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遗传病的基础):医学遗传学概论、遗传的细胞学基础、遗传三大基本定律、实验一 人类正常染色体核型分析、实验二细胞分裂的形态观察。共10学时。

第二部分(遗传病):单基因病、多基因病、染色体病。共12学时。

第三部分(遗传病的诊断与防治):遗传病的诊断与防治、遗传咨询、实验三 遗传咨询。共8学时。

第四部分(结业考试):共2学时。

2.2 教学设计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形成以“提出任务启发讲授学生参与归纳总结教师点评”良性循环的教学体系,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能够进行人类正常男性染色体核型分析、细胞分裂的形态观察及遗传咨询,体现了“学中做,做中学,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

2.3 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课程重点为单基因病、多基因病、染色体病、遗传咨询。难点为学生对典型遗传病的辨别及再发风险估计的培养。解决方法:(1)结合教学大纲、学校办学定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生源情况,制订本课程实施方案。(2)整合教学内容,更好地为专业服务。(3)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促进学生能力发展。(4)改革评价与考核方式,调动学生积极性。

3 教学方法及手段

3.1 教学方法 医学遗传学涉及的知识面广,逻辑推理性很强,在教学中,注重采用“启发式”教学,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开拓其思路和思维方式,增强其创新意识;通过课堂讨论形式,开展“互动式”教学,加深学生对遗传学中的一些热点话题的理解和认识,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消除学生在学习中的疑惑;选用大量的图片、动画和视频材料开展“形象化”教学,将一些复杂的和动态的遗传过程以一种直观的、形象的和生动的形式表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选取合适角色开展“角色扮演”教学,最大程度的模拟临床实际,让学生体会不同角色的心理和影响因素,树立爱患观念,增强职业责任感,同时提高学生积极参与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收集典型、有趣的遗传病病例开展“病例”教学,力求使理论通俗化、具体化,引发学生思考,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3.2 教学手段 运用多媒体,PPT课件把图文并茂的网络资源与教学内容相结合,使课堂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教学形式更加生动,促使学生学习兴趣大大提高及应用知识能力增强,优化教学效果。

4 教学资源

4.1 师资情况 本门课程共有四名专职教师,全部具有本科以上学历,从年龄结构上看(平均年龄37岁),基本上形成梯队建设,具有中长期建设规划和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均取得高校教师资格证。该队伍的师资配置合理,保证了学生专业知识的理解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和专业素质的培养。

4.2 实验条件 拥有实验室两间,准备室一间,每间实验室建立了各项规章制度和设备使用记录,并有专人负责仪器设备的使用和维护。

4.3 教材及教学资源 选用张丽华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的《细胞生物学和医学遗传学》和相应学习指导及习题集。教学资源丰富,包括教学大纲、教学课件、电子教案、参考文献、授课录像、实训指导、练习册、典型案例等, 所有资料资源共享。

5 学情分析

5.1 学情分析 我校临床专业的学生都是高考后录取的学生, 年龄在19岁左右,身心发育已相对成熟, 有较强的理解和自学能力, 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同时, 学生在学习本课程之前, 已经具备了学习本门课程的专业基础知识, 因此具备了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的条件。

5.2 学法指导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成功的关键在于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教师在教学中要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这就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理清知识脉络,把握要点;联系相关基础知识;课后及时进行归纳总结;熟练实训技能操作。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即课前预习并写出预习笔记,课后做适当的练习,这样有助于对知识的巩固。

6 课程考核

课程考核采用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过程性考核体现在出勤、课堂提问、课堂表现、实验实训报告,占课程总成绩的30%,其中出勤、课堂提问、课堂表现占10%,实验实训报告占20%。终结性考核体现在理论考试上,占课程总成绩的70%。

7 课程特色及质量评价

7.1 课程特色 本课程以学生学习能力为基础选择教学方法,采用做中学,练中学的教学模式;编写在内容及形式上均适合高职高专教育的模块化教材;以核心理念为基础,形成完善的教法、学法和评估体系。

7.2 课程质量评价 主要采取校内督导老师随机听课评价、系部领导听课评价、学生评价,互学互助,达到“双赢”效果。

总之,“说课”能够集思广益,有利于提高教师素质,优化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也是开展教学研究,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 肖国刚. “说课”的理论与操作研究.教学与管理, 2009,6:58.

[2] 左利利.对高职“说课”活动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8,11:122-123.

第6篇:发育生物学概论范文

[关键词] 道地药材;对照;评价指标体系;研制要求

[Abstract] Establishing evaluation system of Dao-di herbs has been a problem to be solved in the field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and is also a difficult problem in restricting the realization of TCM quality. On the basis of the national drug standard substance requirement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o set up reference Dao-di herbs in the first step of the evaluation system of Dao-di herbs, and discusses the properties,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and its development requirements of reference Dao-di herbs, aiming at supporting the modern research and characteristics identification of Dao-di herbs in the future.

[Key words] Dao-di herbs;reference;evaluation index system;requirements

道地药材作为优质药材代名词,在中药领域中占据独特的地位。20余年来,道地药材现代研究始终是各方关注的热点,在本草考证、生长环境、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产地加工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工作[1],尤其是针对道地药材形成的生物学本质,先后提出了研究模式假说[2],并对影响道地药材形成的环境和遗传因素进行了深入探讨[3-4],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道地药材现论研究。但目前道地药材特征辨识仍然是一个瓶颈问题,与实际应用还有很长的一段距离。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第二十三条中明确指出“国家建立道地中药材评价体系,支持道地中药材品种选育,扶持道地中药材生产基地建设等”。在道地药材现代研究中,由于不同研究小组使用的对照组药材各不相同,常造成同一品种研究结果存在差异。另一方面,对道地药材的评价应是在符合《中国药典》要求的基础上,对优质药材进行鉴定与评价。在药品质量分析中,必须使用药品标准物质作为实物对照,这是保证药品质量的关键[5],而现有的药品标准物质仅包括化学对照品、对照药材、药用辅料对照品及药包材对照品等[6],已不能满足道地药材评价的需求,因此需要建立更高要求的标准物质。

建立客观、准确的道地药材评价体系,首先需要解决的是实物对照选择问题。本文提出了在道地药材评价体系中建立对照道地药材,并论述了对照道地药材特征、评价指标体系及其研制要求,旨在为道地药材现代研究及其特征辨识提供支撑。

1 对照道地药材研究的必要性

1.1 国家药品标准物质的有益补充

对中药材的管理可分为合格药材和优质药材。所谓合格药材,是指符合《中国药典》要求的药材;所谓优质药材,则是指合格药材中质量优良者。在第390次香山科学会议上,明确提出:“道地药材就是指在某一特定自然条件、生态环境的地域内所产的药材,且生产较为集中,栽培技术、采收加工也都有一定的讲究,以至于较同种药材在其他地区所产者品质佳、疗效好、为世所公认而久负盛名者。”

在道地药材质量控制中,除了使用国家药品标准物质作为实物对照,用于确定基原物种真伪、测量指标性成分、农药、重金属、真菌毒素含量等之外,还需要使用对照道地药材,用于进行测试组与对照组间对比实验,从而评价测试药材的质量。对照道地药材的建立,将在提高和保证中药材质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1.2 道地药材形成机制研究的可靠保障

在现代科学研究中,对照组的设置是保障实验结果准确可靠的关键。与实验组相比,对照组也称控制组,一般为不接受实验变量处理的对象组。同样,对于道地药材现代研究来说,在合格药材的基础上,选择稳定、一致的对照才是获得准确可靠结果的关键。

如何看待“稳定、一致”的对照?首先,道地药材形成机制复杂,涉及环境、遗传、加工等多因素,且每个因素又涵盖不同的生物系统。降阶降维,是道地药材形成生物学机制研究的一种基本思想,即在可控的实验条件下,分析单一因素对药材质量的影响,有望为解析道地药材形成机制提供一些线索[7]。目前对实验中研究材料的认识尚存在一些误区,一般认为所使用研究材料属同一物种即可视为“一致”。但由于物种下尚存在变种、品种、品系等分类,因此同一物种、变种植株间也可存在众多不同基因型,基因型差异会导致植物生长发育以及代谢产物的差异[8]。道地药材是生物学上的“居群”,具有特化的基因型[9],为提高道地药材现代研究结果的重复性和再现性,使用基因型一致的对照药材进行相关实验是非常必要的。

1.3 道地药材评价体系建立的必要前提

建立道地药材评价体系一直是中药领域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制约实现中药材优质优价的难题。在探讨如何建立准确、客观、可操作性强、易标准化的道地药材评价方法之前,首先需要解决道地材评价体系中的实物对照问题。目前中药对照药材为已确认品种的原生药材粉末,是我国药品检验工作按标准规定供薄层鉴别等使用的对照物质[10]。中药对照药材并不具有道地性特征,因而不适宜作为道地药材评价体系中的实物对照。对照道地药材作为道地药材的对照品,除具有对照药材特征之外,还应具有明显的道地性特征,该道地性特征可利用现代分析技术进行表型、生态、遗传等信息表征,从而形成对照道地药材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方可建立用于道地药材评价的数学模型。

2 对照道地药材的特征

中药材的品质与产地关系密切,因此我国历代医家均十分重视中药材的产地,基于药性变迁与地域环境关系的理论基础上,形成了“道地药材”的概念。文献中有关道地药材的记载始于南宋,其发展历史既是我国古人对药物认识与应用的历史,也是本草学发展的历史。中医典籍中,最早应用“道地”一词的是明代《本草品汇精要》,而“道地药材”现存最早出处为明末《牡丹亭》。明清之后,“道地”一词频出现在医学书籍中,且方书中还大量标注药物的产地信息以示强调,道地药材逐渐繁荣发展起来[11]。

道地药材的形成和发展经过了漫长的岁月,随着时代的变迁经历了种种的演变。其形成因素的沿革与变迁主要与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2个方面有关[14]。一方面,药物品种的延续或变迁、产地的延续或变迁乃至药用部位的变化都对药材的道地性有重要影响;另一方面,采集时间、加工方式、经验鉴别、质量评价等因素变迁也是道地药材的重要形成因素[15]。

因此,对照道地药材应具有以下特征:首先在历代主流本草中应为有明确记载的品种及其质量优良者产区,可以旁及专题本草或地方本草,特别是在唐、宋、明、清以及民国期间的各部本草中应具有完整的药物生产、加工、流通或使用信息,即反映出道地药材是在长期临床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控制药材质量的评价标准。其次,本草记载相对应的现代区域生产有野生或栽培品种,即反映出药材道地产区自古应用至今。随着自然、社会条件的不断变化,道地药材的产地可能会发生改变,如《名医别录》中记载黄芩产区为今湖北一带,至《药物出产辨》记载热河黄芩质量最佳,其产区的变迁被推测主要与气候变化有关[12]。另一些曾经著名的道地药材,如石牌藿香、上党人参等在现代社会中已经消失。此外,为了满足对药材需求量迅猛增长的需求,部分野生药材品种经过驯化,在原产地或其他区域开始大面积进行栽培。因此,根据本草记载道地药材,确定其古代产区对应现代区域是否生产野生或栽培药材品种,是保证获取对照道地药材的基础。第三,现代产区生产药材应符合传统道地药材性状特征。由于古今药材的生长环境变化,种植、采收或加工方式均也可能发生改变,加之在人工选择品种上往往会以增加产量为主要目标,古今药材的性状特征可能存在差异,从而导致药材内在品质发生改变。作为对照道地药材,其应具有传统道地药材性状特征,并被业内广泛认可。

3 对照道地药材的评价指标体系

3.1 道地药材评价指标的研究

目前主要集中在药材的外观形态、色泽等特征,并借助其他现代技术手段来筛选道地药材评价指标,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1.1 性状特征 传统鉴别方法是通过对药材形、色、嗅、味四大性状鉴别特征的描述,来判断药材真伪优劣。20世纪80年代,电子鼻、电子舌等现代手段已经应用于医药领域,药材的“形”、“嗅”、“味”的数字化有了一定的发展。如利用颜色数量分类鉴别川黄柏和关黄柏[16]。

3.1.2 化学成分 比较不同产区药材间化学成分特征异同,如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方法分析,发现与道地的江油附子相比,h中附子成分相似、但布拖与巍山附子明显不同,且次乌头碱与新乌头碱是区分江油与布拖、巍山的关键毒性成分[17]。采用多成分定量结合指纹图谱分析对不同产地香加皮、百合进行比较,为用于指导产地鉴别提供了依据[18-19]。

3.1.3 生态因子 药用植物的生长环境不同,温度、光照、湿度、土质等生态因子也随之而异,可能导致植物形态、生理机能以及次生代谢产物产生差异。近年来,利用3S技术对天麻、薄荷等诸多药材开展了产地适宜性分析[20-21]。通过从气候因子和物候期2个方面对19个产区野生黄芩活性成分形成关键气候因子进行了分析,发现夏季高温和早春少雨是影响黄芩活性成分积累的关键因子[22]。而金银花花蕾非腺毛特征的变异被推测与产地气候和土壤的差异有关[23]。生态环境的不同也会导致药材基原植物内生真菌的差异,如慈利、遵义和略阳3个产地杜仲皮内生真菌的数量、组成及种群间存在显著差异[24],从而影响药材的质量。

3.1.4 遗传因子 道地药材的遗传变异在居群水平通常是量变的过程,其不仅体现在基因结构和表达的变异,还受到表观修饰的影响[25-26]。道地药材可以被认为是一类优良的种质资源,利用SSR/SNP分子标记构建中药材分子身份证体系[27],可以有效区分中药材不同居群[28],如利用7对金银花引物,可同时区分不同产地金银花种质[29],利用2对SSR引物能够鉴别出恩施产区的厚朴和其他湖北省产地的厚朴[30]。

3.1.5 栽培与采收 药材的采收、产地加工与储藏也是形成道地药材重要成因之一。不同加工方法,如先水煮后去皮生晒、先去皮后水煮生晒、去皮后蒸制生晒、直接生晒对杭白芍中芍药苷含量影响差异显著[31];且不同物候期采收对药材活性成分含量也产生重要影响[32],但目前这部分研究尚缺乏系统性,需要进一步完善。

3.1.6 药理与临床 目前有关道地药材“量效”关系的报道仍然较少,如5种产地苍术挥发油体外抑菌作用具有明显不同,且不同产地苍术70%醇提物抗胃溃疡作用及对胃、小肠推进功能影响的强度也存在明显差别[33]。通过比较6种产地赤芍在抗凝血方面的作用,发现多伦、克山和恩施赤芍在抗血小板聚集方面作用明显,而多伦赤芍的各项指标与其他产区比较均有显著差别[34]。生物测定方法日益受到广泛的关注,也可作为道地药材评价的一种手段[35]。

3.2 对照道地药材评价指标体系

对照道地药材应依据药材特点具有独特的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可由表征道地药材各方面特性及其相互联系的多个指标组成。

3.2.1 生态特征 对照道地药材必须为一定区域生产的药材。要记录该区域的经纬度、海拔等地理信息,以及气候和土壤因子等相关数据。

3.2.2 性状特征 包括药材的形状、大小、色泽、表面特征、质地、气味等,以及组织、粉末的组织构造特征,如组织构造中各部分的比例,各组成分子(石细胞、油细胞等)的大小等相关数据。

3.2.3 化学特征 包括药材化学指纹图谱、主要化学成分的结构和含量等相关数据。

3.2.4 遗传特征 包括药材物种、品种、种质、产地鉴别的遗传标记及其指纹图谱。

3.2.5 其他特征 包括其他需要说明的评价指标,如生物效价、产地加工特征等。

4 对照道地药材研制要求

依据对照道地药材的属性,挑选历史公认道地药材品种,对其基原、历史沿革、性状鉴别经验以及与其他产区药材的区别进行详细分析,并通过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产地及药材市场购买样品等形式收集样品,建立对照道地药材。

4.1 原材料的选择

依据本草考证、产地和市场调查以及国医大师等名老专家鉴定,选择古代本草有明确记d、现代仍在生产的、且具有传统道地药材性状特征并被广泛认可的品种。

4.2 制备与标定

收集样品,符合《中国药典》要求者,对其生态、性状、化学、遗传以及其他特征数据进行测定和整理。每个品种至少10批样品,经统计分析后,确定对照道地药材的评价指标体系。

4.3 溯源与稳定性

在ISO指南中,对标准物质的定义是“使之可以溯源到准确实现表示其特性值的测量单位”,即标准物质的生产者只要能够把标准物质的标准值和材料制备方法联系起来,就说明标准物质的标准值具有溯源性[13]。对照道地药材来自固定的生产基地,且生产基地所提供的对照道地药材应为完整的药材,一些野生品种应详细记录采集信息,并由专家鉴定,样品均依据量值溯源理论,其生态、性状、化学、遗传以及其他特征数据应符合评价指标体系中的相关标准规范和科学实验数据,以确保对照道地药材特征表征的准确、稳定。

4.4 包装与储存

由于药材在储藏过程中仍经历植物后熟过程,体内发生的生化反应将可能影响药材化学和遗传物质的稳定性。因此,经过杀菌处理后,对照道地药材单个进行密封包装,按照道地产区分类储存,建立信息档案,严格规范储存条件和储存环节,并设专人管理,保证对照道地药材的质量和安全。

5 展望

道地药材是中医药伟大宝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凝结了几千年来对中药质量认识的精华,将本草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对道地药材形成机制进行解析,完善和发展现代道地药材概念,对中药质量评价与监管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在国家药品标准物质要求的基础上,建立对照道地药材是实现道地药材特征辨识的必要前提。对照道地药材不仅符合传统道地药材内涵,而且具有确定特性量值,可以用于道地药材生产、流通的各个环节,进行质量控制。未来需要在此基础上,引入统计学方法进一步开展道地药材评价体系的研究,根据不同药材的特点在居群水平和个体水平上筛选多维鉴别标记,建立道地药材评价方法。

对照道地药材研制在保证各实验室检测数据准确、可靠、有可比性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开展国内外实验室比对,可实现检测结果的国内外互认。在对照道地药材研究的过程中,需要发挥基地、科研、检验机构、协会/学会、政府之间的协同作用,建立道地药材、对照道地药材、道地药材评价体系等相关标准,以及对照道地药材的统一申请、评估、认定及供应体系,逐渐形成一个明确溯源、等效互认的道地药材评价体系,为道地药材研究以及其特征辨识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肖小河, 陈士林, 黄璐琦, 等. 中国道地药材研究20年概论[J]. 中国中药杂志, 2009,34(5):519.

[2] 黄璐琦, 陈美兰, 肖培根. 中药材道地性研究的现代生物学基础及模式假说[J]. 中国中药杂志, 2004, 29(6): 494.

[3] 袁媛, 周骏辉, 黄璐琦. 黄芩道地性形成“逆境效应”的实验验证与展望[J]. 中国中药杂志, 2016, 41(1): 139.

[4] 袁媛, 魏渊, 于军, 等. 表观遗传与药材道地性研究探讨[J]. 中国中药杂志, 2015, 40(13): 2679.

[5] 马玲云, 宁保明, 陈国庆, 等. 国家药品标准物质研制技术要求的介绍[J]. 药物分析杂志, 2010 (10): 1990.

[6] 苏丽红, 马玲云, 姚令文, 等. 国家药品标准物质库管理规范的建立[J]. 中国药事, 2011, 25(11): 1094.

[7] 黄璐琦, 戴住波, 吕冬梅, 等. 探讨道地药材研究的模式生物及模型[J]. 中国中药杂志, 2009, 34(9): 1063.

[8] 袁媛, 于军, 黄璐琦, 等. 基于同源基因功能分化的药用植物活性成分变异机制研究[J]. 中国中药杂志, 2015, 40(6): 1023.

[9] 黄璐琦, 郭兰萍, 胡娟, 等. 道地药材形成的分子机制及其遗传基础[J]. 中国中药杂志, 2008, 33(20): 2303.

[10] 马玲云, 马双成. 中药标准物质的发展现状与展望[J]. 中国药事, 2010 (12): 1232.

[11] 梁飞. 道地药材考[D]. 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3.

[12] 李子, 郝近大. 黄芩道地产区形成与变迁的研究[J]. 时珍国医国药, 2010 (12):3290.

[13] 刘军, 于亚东, 曹文祺, 等. 采用测量溯源理论和方法建立中药质量保证体系[J]. 中草药, 2003, 34(8): 673.

[14] 李隆云, 肖小河, 秦松云. 道地药材的形成与分化探讨[J]. 中国中医药科技, 1999, 6(2):105.

[15] 彭华胜, 郝近大, 黄璐琦. 道地药材形成要素的沿革与变迁[J]. 中药材, 2015, 38(8):1750.

[16] 金艳, 黄璐琦, 袁媛,等. 黄柏类药材颜色数量分类探讨[J]. 中国中药杂志, 2015, 40(19):3766.

[17] 张定遥韩雪,李瑞煜,等.UPLC-Q-TOF-MS分析不同产地泥附子化学成分的差异[J]. 中国中药杂志, 2016,41(3):463.

[18] 李丽,鄂秀辉,何毅,等.多成分定量结合指纹图谱分析用于不同产地香加皮的质量评价[J].中国中药杂志, 2015,40(8):1529.

[19] 张黄琴,严辉,钱大玮, 等.不同产地百合药材中8种活性成分的分析与评价[J].中国中药杂志,2017,42(2):311.

[20] 石子为,马聪吉,康传志,等.基于空间分析的昭通天麻生态适宜性区划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16,41(17):3155.

[21] 邵扬,叶丹,欧阳臻,等.薄荷的生境适宜性区划及品质区划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 2016,41(17):3169.

[22] 袁媛,周E辉,黄璐琦,等.黄芩道地性形成“逆境效应”的实验验证与展望[J]. 中国中药杂志, 2016,41(1):139.

[23] 张山山,袁媛,黄璐琦,等.栽培金银花非腺毛性状特征研究[J]. 中国中药杂志, 2015,40(3):390.

[24] 梁雪娟,张水寒,张平,等.不同产地杜仲皮内生真菌种群结构的比较分析[J]. 中国中药杂志, 2014,39(2):204.

[25] 袁媛,于军,黄璐琦, 等.基于同源基因功能分化的药用植物活性成分变异机制研究[J]. 中国中药杂志, 2015,40(6):1023.

[26] 袁媛,魏渊,于军, 等.表观遗传与药材道地性研究探讨[J]. 中国中药杂志,2015,40(13):2679.

[27] 周骏辉, 袁媛, 黄璐琦. SSR标记在中药材分子身份证体系构建中的应用[J]. 中国现代中药, 2016, 18(10):1233.

[28] 齐琳洁, 龙平, 蒋超,等. 黄芩基因组SSR分子标记的开发及遗传多样性分析[J]. 药学学报, 2015(4):500.

[29]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 一套金银花种质鉴定引物及其应用:中国, 201510471012. 7[P]. 2015-08-04.

[30] 杨红兵,崔光红,詹亚华, 等. 湖北恩施产厚朴ISSR指纹图谱构建[J].中药材, 2009, 32(1):19.

[31] 胡敏伶,任江剑,王志安. 采收期和加工方法对杭白芍中芍药苷含量的影响[J]. 中国现代中药,2010(1):27.

[32] 胡国强,袁媛,伍,等. 不同发育阶段对黄芩生长及活性成分积累的影响[J]. 中国中药杂志,2012,37(24):3793.

[33] 聂淑琴,李兰芳,杨庆,等. 5种产地苍术提取物主要药理作用比较研究[J].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1(2):27.

第7篇:发育生物学概论范文

【关键词】 血液病学 学科 进展

一、福建省血液病专业和福建省医学会血液病学分会的发展史

福建省医学会血液病学分会是福建省血液病临床和实验研究工作者的群众性学术团体。我省血液病学专业早在五十年代就在当时的福建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开展,是全国较早开展血液病学研究的省份之一,当时临床研究主要是常见血液病、白血病和淋巴瘤的治疗。基础研究“红细胞内游离原卟啉”的研究曾获1978年全国医药卫生科学大会成果奖。1978年我省的“三尖杉酯碱治疗白血病的研究”获全国科技大会成果奖。同年福建省血液病研究室成立,挂靠在当时的福建省人民医院和三明地区第一医院。研究室于1988年7月经省编制委员会批准,扩大升为福建省血液病研究所。

1987年10月在龙岩市召开福建省第四次血液病学术会议,成立了福建省医学会血液病学分会,并已分别于1991年、1998年、2004年进行换届改选,历任主任委员为:叶德富、黄淑桦、陈元仲、胡建达,吕联煌教授为名誉主任委员。分会创建以来,400篇以上,主编和参编20多部专著、教材和参考书。有70项左右科研及教学成果获国家、部省及省厅级科技成果奖,其中国家级科技成果奖3项。目前分会共有45名委员。

分会挂靠单位为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福建省血液病研究所,研究所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的应用型研究所,是福建医科大学内科学(血液病学)博士点和重点学科,临床医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福建省高等院校"211工程"重点学科,福建省科技厅的优先发展研究所,福建省教育厅和福建省卫生厅的重点学科,又是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目前全所有医、护、技等专业技术人员75人,其中,教授7人,国家级专家3人,博士生导师4人,硕士生导师8人,有博士学位9人,硕士学位11人。研究所所长是吕联煌教授。

研究所分临床病房、临床血液实验室和基因工程实验室等三部分。临床部分为协和医院第十二、十三两个病区,共有病床109张,包括骨髓移植病床6张,还有全日制血液病专科门诊。临床血液实验室有血细胞形态室、血液生化室、止血血栓室、流式细胞室等4个实验室。基因工程实验室有基因诊断室、基因测序室、DNA/RNA合成室、核酸纯化室、变性高效液相色谱室、细胞库、无菌级动物实验室等。研究所是全省血液病的诊疗和教学科研中心,为来自省内、外的白血病、恶性淋巴瘤、贫血、出血及其他血液病病人提供医疗服务,并为省内、外医院培养血液病专业技术人才。

目前研究所的主要研究方向有:⑴血液病诊疗规范化及个体化研究;⑵血液肿瘤的转录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和基因治疗研究;⑶细胞因子与造血调控的研究;⑷植物有效成份抗白血病活性的研究;⑸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基础和临床研究。

除福建省血液病研究所外,我省部分地市级医院也成立血液病研究机构,如三明市血液病研究所,泉州市第一医院血液病研究室,漳州市立医院血液病研究室等。目前各地市级以上医院均有血液病专科医生和专业病床,部分县级医院有血液病专科医生。泉州市还成立了泉州市医学会下的血液病专业委员会。

二、近年来福建省血液病学学科进展

下面就我省血液病学科的临床与基础研究进展概述如下:

(一)临床研究

1.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是一种骨髓增殖性疾病,传统治疗方法主要有化疗和放射治疗,副作用大。由吕联煌教授主持下应用三尖杉酯碱治疗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有很好的疗效。五项指标(完全缓解率、达完全缓解中数时间,完全缓解持续时间、复发率、复发时间)全面对比,这种新疗法优于目前国内外治疗该病的其他疗法,具有疗效好、见效快、价格廉、副作用小、不诱发白血病等优点,是国际首创的,较理想的一种新疗法。研究论著在中华内科杂志发表[1],受到国内外同行专家的重视。法国医学杂志转载论文摘要,法国、美国等外国专家来信索取研究资料,美国医生来信联系有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病人因治疗效果不佳,希望来中国住我院采用三尖杉酯碱治疗。本研究成果已在国内推广应用,许多医疗单位应用后同样取得很好的疗效,获得明显的社会效益和一定的经济效益。该成果荣获1987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2.再生障碍性贫血(AA)

再生障碍性贫血是造血系统“重症”之一,近年,国内、国外学者对AA的认识较传统观念有了明显进步,众多研究表明细胞免疫异常是AA发病机制中的主要环节。免疫抑制治疗是AA的主要治疗方法。该类治疗主要包括抗淋巴细胞球蛋白/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LG/ATG)、环孢霉素(CSA)、肾上腺皮质激素类、大剂量静脉人血丙种球蛋白、环磷酰胺及异基因骨髓移植前的预处理等。我省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将ATG/ALG用于治疗SAA,现已成为AA(特别是SAA)主要的免疫治疗手段。该类制剂治疗AA的机制主要是抑制或破坏T淋巴细胞。ATG/ALG多不单用,可与CSA、雄激素、造血刺激因子合用。联合方案有效率可高达50--60%左右,并有取代干细胞移植趋势。

CSA是用于AA的另一种免疫抑制剂。CSA与ATG/ALG在AA治疗上有互补作用,故联用效佳。单用CSA加雄激素合用治疗AA也有相当的疗效,但起效慢。

除上述药物治疗外,我们也开展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AA,一些病人获得痊愈,但开展例数尚少。

3.急性白血病(AL)

白血病病因仍不明确。对白血病病因学的研究,我省的吕联煌教授领导的课题组首次发现我国有人类T细胞白血病病毒流行区及其传染方式[2],为防止这种致命的白血病病毒流行在全国蔓延扩大做出了贡献,基因测序研究首次发现我国HTLV-1与国外报导不同,这一发现对了解HTLV-1感染源有重大意义,并有助于了解世界HTLV-1流行及分布特点,成果获1997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及1998年萍科技奖二等奖。

由于白血病细胞起源、分化和生物学行为不同,构成了白血病的异质性,因此急性白血病的全面、正确分型是准确、及时治疗的前提。随着免疫学与生物学的进展及应用,急性白血病的诊断技术也有很大发展,国际血液病学家及血液病理学家于2001年3月在里昂会议上建议造血和淋巴组织肿瘤的WHO分类法,就是应用MICM方法力求反映疾病本质,成为国际上一种新的分类标准[3]。

为了与国际接轨,近年来省内也渐开展MICM分型方法,但目前尚待进一步完善中,已开展白血病融合基因检测,用于临床诊断。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治疗主要是联合化疗、诱导分化、造血干细胞移植、免疫化疗、基因靶向治疗等。我们在临床上对AML诱导治疗一般采用标准诱导方案DA(3+7)或IA(3+7),≤60岁AML患者,CR可达75%~80%,OS约为30%;≥60岁AML CR率为40%~55%,OS为10%~15%,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为了提高CR率,我们也进行临床试验研究,如蒽环类药增量,加大阿糖胞苷量,或加用其他化疗药物如VP-16、VM26、氟达拉宾、拓扑替康等,同时还可用预激方法(G-CSF、GM-CSF)促使白血病细胞进入细胞分裂周期等。 缓解后化疗对<60岁的AML患者有明显疗效。对于中危患者可用3~4个大剂量阿糖胞苷后进行异基因干细胞移植。对于高危AML患者在CR后应立即进行异基因干细胞移植。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是AML中的一种亚型,临床以出凝血异常导致的出血为特征,血象常表现为白细胞不高,骨髓中颗粒增多的异常早幼粒细胞增多,细胞遗传学检查有特异性改变,分子生物学可以检测到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维甲酸受体a(PML-RARa)融合基因。近十多年来对APL的研究取得较大进展,随着从临床到基础、从基础到临床的不断反复,化疗、维甲酸、砷剂、新研发的分子靶向性药物成为APL治疗的4个里程碑,使得APL成为仅通过药物即可能达到治愈的恶性血液病,同时分化诱导治疗的成功也为其他肿瘤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4]。在临床上我们常规使用ATRA联合亚砷酸治疗APL,CR率大于90%,与国内外先进水平相仿。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是一组生物学和预后不同的异质性疾病。近年来在分子生物学上的进展为临床上根据细胞遗传学特征更为准确地识别预后不同的ALL,并根据其危险度调整治疗策略,使治疗更加个体化和高效低毒。

我省成人ALL最常用的诱导缓解方案包括长春新碱、泼尼松、蒽环类、L-门冬酰胺酶和环磷酰胺(CTX)等。CR率达到80%~85%,中位缓解时间约为18个月,用地塞米松(DX)替代泼尼松,表现出更强的抗白血病活性和脑脊液中更高的药物水平。上述联合用药方案已经能够获得相当高的缓解率,但强烈的诱导缓解可能会对疾病缓解时间和长期生存产生积极的影响,如在T-ALL加用Ara-C和CTX,在成熟B-ALL分次应用CTX和用大剂量甲氨喋呤(MTX)等。

巩固治疗包括改良的诱导缓解方案,序贯的巩固治疗方案和造血干细胞移植。目前的治疗策略倾向于根据亚型和疾病危险分组调整巩固治疗方案,我们也参考国外强烈的化疗方案HyperCVAD,分次给予CTX、大剂量Ara-C和MTX。

HLA匹配的相关供者的干细胞移植(SCT)已经被应用于治疗各种类型的成人ALL。在CR1后用HLA相配的异基因SCT治疗的生存率约为50%。

Ph+ALL发生率与年龄显著相关,在ALL中总的发生率为20%~30%,随年龄增长发生率增高,尽管60%的病例能获得CR,但大多数病例会复发,其5年的DFS低于10%~20%。伊马替尼是一种选择性bcr-abl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用于治疗Ph+ALL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我们应用伊马替尼治疗复发和耐药的Ph+ALL,能使其获得血液学或骨髓反应,但其持续时间较短,很快发生继发耐药,这反映了其单药治疗的局限性,必须与其他药物联合应用以克服耐药。

对于难治复发的白血病患者,我们吸收、应用国际上先进方案FLAG、CAG、B-NHL86等治疗方法,白细胞去除术抢救高白细胞性急性白血病,也取得一些疗效。

4.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自从被描述至今已有一个半世纪之久,但治疗进展十分缓慢,中位存活期3-4年。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创的异基因骨髓移植使CML患者有了治愈的可能。上世纪八十年代干扰素的应用是第一个可使少数CML慢性期患者获得遗传学缓解的药物,但该药对CML进展期无效,亦不能 防止急变且患者须长期接受注射,易受多种副作用困扰,耐受性差。直至上世纪末特异性、靶向性治疗药物-甲磺酸伊马替尼的问世,才为CML的治疗开创了新纪元[5],超过三分之二的慢性期患者和少数加速期患者有获得完全遗传学缓解甚或主要分子生物学缓解的可能,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特别是使急变期患者转变为慢性期,获得机会去做异基因干细胞移植而长期生存。现在伊马替尼已在我省广泛应用于慢粒治疗,取得明显效果。也有相当一部分病人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而治愈。

5.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是一种B淋巴细胞肿瘤。根据WHO的定义,CLL与小淋巴细胞淋巴瘤(SLL)同属一种疾病,是SLL的白血病表现形式。过去所谓的T-CLL现归属于T细胞幼淋巴细胞白血病。在我国,CLL仅占白血病的4.6%。

CLL的分期对判断患者的预后和决定何时开始治疗有重大意义。Rai分期法和Binet分期法根据淋巴结、肝脾肿大情况和红细胞、血小板的减少程度将CLL作了分析,指导临床治疗,沿用多年。但是,仅依靠临床表现的分期,不能准确预测哪些低危患者的疾病将会进展。据文献报告,ZAP-70(Zeta链相关蛋白-70)和CD38等检查结果有助于预测疾病活动程度。从今年开始,我省对慢淋病人进行ZAP-70和CD38检测,以指导治疗。

治疗方案的选择:首选治疗方案以嘌呤类似物为主,如氟达拉滨、氟达拉滨+美罗华等;也可选用经典的瘤可宁+强的松或COP及干扰素治疗。

6.恶性淋巴瘤

我国报告的恶性淋巴瘤绝大多数为非霍奇金淋巴瘤(NHL),HL不足10%。在NHL中,中高度恶性淋巴瘤所占比例又高达80%以上。由于淋巴瘤中存在TCR和IgH基因重排,PCR可以区别反应性增生淋巴结病还是恶性淋巴瘤。淋巴瘤分型也因此由病理、免疫发展到核型和分子病理学分型的阶段。治疗上除应用传统的化、放疗外,还采用氟达拉滨、针对CD20靶向免疫治疗药物-美罗华等新疗法[6],提高疗效。自体骨髓移植和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淋巴瘤,不仅使许多病例延长了生存期,而且使其中部分病例获得治愈。对于疗效的监测,我们也应用最先进的PET-CT影像学技术定期随访病变情况。

7.多发性骨髓瘤(MM)

多发性骨髓瘤是浆细胞的恶性肿瘤。如不进行治疗,进展期MM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仅为6个月。常规化疗的治疗有效率为40%~60%,完全缓解率低于5%,中位生存期不超过3年。约25%的患者能存活5年以上,存活10年的MM不到5%。对于新诊断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我们采取MP,VAD加沙利度胺等方案治疗,相当部分的病人病情控制稳定。近几年来随着对MM生物学特性的深入研究,形成了新的治疗思路,着眼于MM细胞内信号通路,骨髓微环境及二者的相互作用,涌现出一批新的靶向药物如蛋白酶抑制剂万珂,与传统化疗以及造血干细胞移植等治疗手段的联合极大地提高了MM治疗的有效率,特别是CR率,但在我省只有个别病例使用,尚待更多的临床疗效观察。

8.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是一组起源于造血干细胞的获得性克隆性疾患,其特征性病理改变是克隆性造血干/祖细胞发育异常和无效造血,其基本临床特征是骨髓中造血细胞有发育异常的形态学表现和外周血中血细胞减少,转变为急性髓性白血病的危险性很高。2001年,WHO颁布造血组织和淋巴组织肿瘤新的分类方案中将MDS的诊断分型与1982年FAB标准相比做了一些修订,特别是将MDS和AML骨髓原始细胞的分界降低为0.20,取消了RAEB-t亚型。MDS的治疗对于大多数病程平稳,主要表现顽固性血细胞减少,而基本上没有恶性表征的患者,治疗目标应是提高血细胞数量和保持较好的生活质量。我们在临床上主要采用小剂量阿糖胞苷等的诱导分化治疗和支持治疗。

9.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种免疫介导的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是临床最常见的出血性疾病,约占出血性疾病总数的30%。ITP为自身免疫性疾病,目前尚无根治的方法,治疗上主要采用免疫疗法。治疗的目的是使患者的血小板计数提高到安全水平,防止严重出血,降低病死率;而不是使患者的血小板计数达到正常。泼尼松仍是ITP一线治疗药物,大剂量地塞米松也在临床取得满意的效果。应用大剂量地塞米松时,应注意检测血压、血糖的变化,并注意预防感染,保护胃粘膜。大剂量静脉用丙种球蛋白也在临床上用于抢救重型ITP患者。

10.造血干细胞移植的进展

自上世纪60年代造血干细胞移植应用于临床开始,移植技术不断进步,日趋成熟,亦更为安全有效,已经成为治愈各型白血病、淋巴瘤等恶性血液病及再障、某些实体瘤、自身免疫性疾病及部分遗传性疾病的有效方法。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中有近85%是同胞全相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是目前应用最多也是最为成熟的异基因移植方式。单倍型HSCT和非清髓HSCT在临床上也有开展。

我省首例造血干细胞移植于1990年由福建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开展,当时对一名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青年行自体骨髓移植成功,之后福州总医院,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福建省肿瘤医院,泉州市第一医院,三明市第一医院,龙岩市第一医院,厦门市第一医院相继开展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在此基础上也迅速开展。1996年,福建省肿瘤医院首先开展外周血干细胞采集,并开展自体外周血干细胞治疗实体瘤。2000年,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与福建省肿瘤医院合作,开展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此例移植后至今仍然在工作岗位上。此后在福州总医院、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泉州市第一医院、厦门市中山医院、漳州市医院均相继开展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病种覆盖急慢性白血病、恶性淋巴瘤、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和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等。2002年,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开展我省首例非亲缘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之后非亲缘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相继在厦门市中山医院和泉州市第一医院开展。2004年起,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开展供者淋巴细胞输注治疗骨髓移植后复发的白血病的研究。

我省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例数超过150例,除应用于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外,还包括风湿病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例数超过120例,非亲缘造血干细胞移植18例。我省也积极参与中华骨髓库的资料登记,已外送非亲缘造血干细胞21例。龙岩市第一医院开展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取得良好疗效。

(二)基础研究

1.基因治疗研究:主要开2个主要方面的研究,即核酸药物及免疫基因治疗。重点开展抗癌基因新药反义核酸的研究,设计和研制成功抗癌基因新药Bcl-2反义核酸,药效学研究发现它对白血病和恶性淋巴瘤裸鼠移植瘤有良好的疗效,单独应用时能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抑制肿瘤生长,与化疗药物联合应用时,能逆转肿瘤对化疗药物的耐药性,提高治疗效果。并进行ASODN临床前的药效学、药代动力学及毒理学实验,是国内最早开展抗癌基因药物反义核酸的研究单位之一,"Bcl-2反义硫代磷酸寡脱氧核苷酸对白血病细胞系基因治疗的系列研究"获2000年省科技进步三等奖。RNA干扰(RNAi)是1998年以来发现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的基因阻断高新技术,小干扰RNA(siRNA)代替反义核酸进行转录后基因沉默,已经应用到基因功能和基因治疗研究中。我科在开展反义核酸研究的基础上,正在开展siRNA的设计、研制和抗肿瘤效应研究。同时开展抗bcr/abl融合基因核酶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基因治疗及自体骨髓净化研究,有望用于CML自体骨髓移植的体外净化,并对野生型p53基因诱导白血病细胞分化凋亡的机制进行研究。

基因免疫治疗方面的研究有基因瘤苗治疗淋巴瘤和白喉毒素真核表达载体构建及其对B细胞恶性肿瘤的选择性杀伤作用的研究,取得了较好的实验结果,成功地构建了含Igκ轻链基因启动子/增强子抗百咳毒素A链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转染表达Igκ轻链肿瘤细胞(CA46细胞),发现其能特异性抑制CA46细胞增殖。还应用基因工程技术,制备GM-CSF和B7.1基因修饰的淋巴瘤细胞瘤苗,它能有效地激发亲本小鼠抗淋巴瘤免疫反应,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有望用于清除淋巴瘤微小残留病。以上这些研究总体居国内先进水平,有些为国内率先开展、报告。

2.开展细胞因子与造血调控的研究:主要涉及以下几方面:①血小板反应蛋白(TSP)以及类肝素物质对巨核细胞生长的作用及其机制;②正常血细胞分化各阶段及各个类型白血病细胞的细胞因子及其受体表达的研究;③急性白血病TGFβ1水平的变化及意义;④外源性TGFβ1、wt-p53、全反式维甲酸、三氧化二砷调控白血病细胞因子和受体以及bcl-2、c-myc、端粒酶活性表达及其与白血病细胞分化、凋亡的关系;⑤TGFβ1、TNFα、反义寡脱氧核苷酸对白血病细胞凋亡和造血干细胞体外扩增的影响。取得如下结果:①在国际上首次发现TSP是巨核细胞生成的负调控因子并发现其功能基团,类肝素物质-藻酸双酯钠对CFU-MK的形成具有刺激作用;②CD34+造血干细胞表达多种正性细胞因子及受体,随着细胞分化成熟,正性细胞因子表达逐渐减少,而负性细胞因子TGFβ1、TNFα则持续存在;③白血病细胞亦可同时表达多种正性细胞因子,但作为最强的负性细胞因子TGFβ1在急性白血病的表达水平低于正常人,急性白血病缓解后,TGFβ1水平恢复正常,复发患者其TGFβ1水平又趋降低,并发现原代急性白血病细胞存在TGFβ1Ⅱ型受体异构体。说明白血病细胞存在正、负细胞因子失衡;④全反式维甲酸、wt-p53、三氧化二砷诱导白血病细胞分化凋亡过程中,伴有内源性TGFβ1、TNFα表达上调,bcl-2、c-myc表达下调,端粒酶活性下降,而反义TGFβ1、TNFα寡脱氧核苷酸能够阻断细胞凋亡的发生,并使bcl-2表达水平恢复,提示内源性TGFβ1、TNFα是促进白细胞分化的内在动力。⑤TGFβ1、TNFα反义寡脱氧核苷酸可提高CD34+造血干细胞数量和CFU-GEMM集落数,提示阻断内源性TGFβ1、TNFα可能是造血干细胞体外扩增的有效途径之一。

上述研究成果多为国际上首先报道,丰富了造血及白血病的基础理论知识,系列研究在《Br. J. Hematol》[7]、《J Lab Clin Med》等刊物上,并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做报告。

3.开展植物有效成分治疗白血病的研究:这方面有较好基础,是国内最早开展三尖杉酯碱治疗白血病研究的单位之一,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并设计以三尖杉酯碱为主的HOAP方案治疗急性白血病,还在国际上首创三尖杉酯碱治疗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新疗法,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我们在国际上率先开展了雷公藤内酯醇治疗白血病的实验、临床研究以及姜黄素治疗白血病及淋巴瘤的实验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雷公藤内脂醇与多种抗癌药物具有协同作用,能逆转白血病细胞的耐药性,其抗癌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白血病细胞bcl-2的表达并激活Caspase-3而发挥作用。它还可通过下调Ras/Raf/MEK/Erk途径的信号传导,最终减少转录因子c-Jun的含量而抑制细胞的增殖。在相关实验研究基础上,首次进行雷公藤内酯醇(国产抗肿瘤一类新药)Ⅰ~Ⅱ期临床研究,发现该药具有良好的抗白血病作用,有望成为一种抗白血病的新药。本学科还通过从天然植物姜黄中提取姜黄素,研究姜黄素对慢粒细胞系K562细胞的抗癌活性及其对酪氨酸激酶的影响,结果表明姜黄素可特异性下降P210蛋白的表达,抑制其激活的Ras信号途径,从而抑制细胞增殖;引起国内外的关注,其中"姜黄素的抗癌活性及其对癌细胞周期与信号转导的影响"获得由欧洲肿瘤学会、中国癌症研究基金会联合颁发的2001'DEBIO-CCRF中国奖,相关研究还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并获中国专利1项。此外,进行姜黄素对HL60细胞及CA46细胞的抗癌活性研究,发现姜黄素能通过下调c-myc、bcl-2、突变型P53及上调Fas的表达而抑制HL60细胞和CA46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目前正在扩大姜黄素对恶性血液病治疗的实验研究,如对多发性骨髓瘤细胞株U266的作用,初步研究结果显示其对骨髓瘤细胞有增殖抑制作用并诱导细胞凋亡,其机制目前正在研究中。由于姜黄素对正常细胞毒性低,因而是一种很有开发前景的抗白血病新药,该研究课题获国家教育部资助,并是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课题,目前我们还研究该药抗白血病的分子机制,上述研究已产生或将产生明显经济及社会效益。

其他正在研究的植物单体成份还有大黄素等,同样也有类似的抗白血病效应。

4.开展骨髓净化的实验研究:系统研究了烷化溶血磷脂(ALP)对急慢性白血病骨髓的净化作用,采用ALP和Bcl-2反义核苷酸提高净化疗效。针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自体骨髓移植效果差的问题,研究了CML自体树突状细胞活化的骨髓细胞净化CML骨髓,结果表明对Ph阳性CML有肯定的净化效果。还在国际上首先研究光敏剂ZnPc-PDT对正常造血细胞的影响及对白血病细胞的杀伤作用,同时对模拟缓解骨髓中K562细胞的净化作用也作了研究,并在体外研究其净化效果及对HL60细胞的体内杀伤作用,进而联合ZnPc-PDT与免疫瘤苗治疗小鼠淋巴瘤。研究表明ZnPc-PDT具有体内外抗血液肿瘤细胞的作用,对体外实验时正常MNC中掺入的K562细胞及体内实验时骨髓移植物中掺入的EL9611细胞有较好的净化作用,与免疫瘤苗联合发挥显著的抗淋巴瘤效应,为ZnPc-PDT应用于治疗血液肿瘤临床提供了实验依据。在恶性血液病的免疫治疗方面,采用供者淋巴细胞输注联合小剂量化疗治疗骨髓移植后复发的白血病,观察到一定的治疗效果,为进一步深入开展白血病的过继免疫治疗打下基础。应用烷化溶血磷酯反义技术、树突状细胞及信号传导阻滞剂用于白血病骨髓净化的研究已经得取了阶段性成果,并继续深入研究中。

三、教学及学术交流

分会积极培养高层次人才,挂靠单位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福建省血液病研究所创建基因工程实验室,引进先进的分子生物学仪器设备,开展高水平的科研工作,使学科具备较强的科研实力和较高的学术水平,部分研究成果具有国内领先和国际水平,1982年成为福建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硕士点,1990年成为福建医科大学第一个临床医学博士点,2001年经国家批准为福建医科大学临床医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已培养博士生40名,硕士生77名。

分会在积极培养高层次人才同时,不忘为我省培养年轻医师,组织培养全省各级进修、轮转及通科培训人员。承担福建医科大学医疗系、口腔系、检验系、预防医学系、高护系、麻醉系、影像学系、美容、卫管、全科等各专业本科、医专班以及成人教育班的诊断学、内科学、临床医学概论、临床血液学及实验血液学的教学工作,包括上大课、实验课,同时还承担医学系、检验系的临床见习教学及实习指导任务。认真抓好教学工作,经常进行教学查房、专科讲座、技能操作培训,为实习及见习同学创造良好环境。

分会积极组织开展省内、国内及国际学术交流活动,邀请国外专家举行专题讲座,分会委员参加国际血液病学术会议,赴国外学术机构进修学习。为提高学科专业技术水平与促进学科发展,定期开展全省血液病学术交流活动,疑难病例讨论会,至今共召开了十一次全省血液病学学术会议,承办了3次全国性血液病学学术研讨会。

虽然分会近年来取得了一些成绩和进展,但与国内外先进机构相比还有相当差距,今后更要努力加快工作,发挥优势,争取赶上国内外先进水平。

参考文献:

[1]吕联煌,等.三尖杉酯碱治疗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中华内科杂志1984,23:413.

[2]吕联煌,等.福建省沿海地区人类T淋巴细胞白血病病毒小流行区的发现.中华血液学杂志1989,10:225.

[3]Cheson BD,et al.Revised recommendations of the international working group for diagnosis,standardization of response criteria,treatment outcomes,and reporting standards for therapeutic trials in acute myeloid leukemia. J Clin Oncol2003;21:4642.

[4]Tallman MS,et al. All-trans retinoic acid in acute promylocytic leukemia. N Engl J Med 1997,337:1021.

[5]Savage DG,et al.Imatinib mesylate: a new oral targeted therapy. N Engl J Med 2002,346:683.

[6]Czuczman MS,et al.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low-grade B-cell lymphoma with the combination of chimeric anti-CD20 monoclonal antibody and CHOP chemotherapy. J Clin Oncol 1999,17:268.

[7]Yuanzhong Chen, et al. Interleukin-3 is an autocrine growth factor of human megakaryoblasts ,the DAMI and MEG-01 cells. Br J Haematol 1994,88:481.

课题组成员:

1.胡建达: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福建省血液病研究所副所长

2.杨凤娥:福建省血液病研究所主任医师

3..陈元仲: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福建医科大学校长,协和医院院长

第8篇:发育生物学概论范文

【关键词】生命伦理,食品安全,有机农业

为了深入贯彻党的十精神,坚持把改善民生和保障食品安全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大力发展有机蔬菜的生产,给国民提供安全健康的绿色生态食品。

一、以生命伦理的视角扩展“食品安全”的内涵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已经成为全球性的重大战略问题。人类对食物的需求和食品安全保障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所在。然而,20世纪以来,人类使用过量的农药、化肥、过度垦荒、砍伐森林等,已使环境变得越来越恶化,同时也给食品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但是近年来我国学者对于食品安全问题大多是从预防、法律等角度进行分析论述的,从伦理学专业角度的论述至今没有多少文章。有的也只是从伦理的多学科角度,即从生物伦理学、生命伦理学、行政伦理学、经济伦理学等角度探讨食品安全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可供人们借鉴的观点,但是问题的讨论远没有深入,缺少的是实际的应用。本文将从生命伦理角度扩展“食品安全”的内涵,借助目前我国凸现的食品安全事件,从生命价值的多角度分析诸多问题的深层原因,使得伦理学基本理论在现实问题中得到应用,进而寻找解决问题的可行路径。

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繁衍、维持健康以及发展的物质基础,人们每天必须摄取一定数量的食物来维持自己的生命与健康,保证身体的正常生长、发育和从事各项活动,所以食品质量的好坏势必直接影响人体健康。古人以“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之类的谚语表达了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2500?年前的孔子就提出了“五不食”原则:“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这是中国文献中对于饮食安全的最早记录。随着人类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等多方面的不断发进步,人类社会的发展模式经历了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的跃迁,现在正由工业文明向知识经济的时代迈进。与之相伴,人们己经完全改变了纯粹依靠传统农业和畜牧业为食物来源的主要手段,人们可以利用现代工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制造出适于人类自身需要的食品。这样现代化农业就此得到了巨大发展,但是它在满足了急剧增长的人口对食物需求的同时,严重破坏了环境,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了人类的健康,20?世纪后期食品资源的过度开发,食品生产规模的急剧扩大,生态环境污染的日趋严重,以及影响食品安全的全球性恶性事件频频发生,而引起各国对其问题的高度关注。

二、食品的安全与否体现的是对人生命的尊重和对人自身价值的肯定

对于食品安全问题的解决,从目前的研究现状看来,大多是从法律法规、行政管理的角度入手,但是任何一种法律法规的颁布与实施,任何一种行政管理政策的出台,都是作为一种行为准则或者说是惩罚机制出现的,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就是说只有某种行为造成某种程度的危害时,法律法规、行政管理政策才会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仅仅有一些外在的行为约束是不足以完全解决任何问题的,食品安全问题也不例外,再加之《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 中对于食品安全问题的处理,大多是以对行为者进行罚款,或者吊销卫生许可证为措施,相比与这些微小的惩罚,巨大的利益诱惑足以让行为者甘愿受罚。正如舒尔曼所说:“一旦经济主义主宰了技术,利润取得了核心的地位,商品的生产就不再受到消费者当前需要的支配;相反,需要是为了商业性的原因而通过广告创造出来的,技术产品甚至不经人们的追求而强加于人们。”

食品安全问题是由多方面引起的,仅依靠法律手段、行政手段是不足以解决问题的。目前我国对于食品安全问题的解决依靠的也只有法律手段、行政手段。我们知道法律是道德的最低限度,如果我们可以做到外在的约束与内在自律的结合,食品安全问题也许会取得一定的成效。这样道德作为一种由内而外的自律,可以对人的行为进行一定的约束。从生命伦理的角度而言,食品安全直接表达了对生命的尊重和呵护,它指的是在人类赖以存活和发展的食品领域内围绕人类的生命权和健康权,伴随食品的供应、生产、流通以及质量等问题而产生的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道德关系和行为规范。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食品的充足供应,即解决人类的贫穷,饥饿,保证人人有饭吃,实现人最基本的生命存在;二是食品的安全与营养,即人类摄入的食品不应该含有可能引起食源性疾病的污染物,无毒、无害,不仅提供人体所需要的基本营养元素,而且不会对人造成现实的或潜在的伤害。

以往对“食品安全”概念的界定存在道德缺失,缺乏伦理学理论的支撑。伦理学作为一门道德哲学,它调节的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学问。而这种调节所要达到的目标,则是达成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伦理学是人类追寻现实世界中完满和谐关系的一门科学。而生命伦理作为伦理学研究问题的一个角度,它无疑为我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供了一个好的理论支撑,食品安全问题也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矛盾在这一领域的凸现,所以从生命伦理的角度,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概念进行界定、对其问题进行研究是必要的。

不安全食品的出现,在生命伦理的角度而言,是由于生命价值的原点失落造成的,即对生命神圣原则的遗弃。生命价值观是现代生命伦理学的核心理念,它建立在对生命神圣论和生命质量论批判与反思的基础之上。食品是人类生命赖以存在的前提条件,对于生命的尊重首先要从保持生命存在开始,同样,首先保持生命的存在才可以实现对生命的尊重、对生命神圣原则的敬仰,进而提升生命的质量,以至达到生命价值的实现。因此食品的生产不止是食品生产者获取利益的手段,更重要的是用此手段达到维护人类存在和发展的目的,所以食品的安全与否首先关系到人的生命存在与健康,体现的是对人生命的尊重和对人自身价值的肯定。

在生命伦理学语境中,对人生命的尊重就是指尊重人的生命形式,并且主要是指尊重人类每一个个体的生物学意义上的生命存在和健康利益。维护生命的神圣性,作为一种朴素的道德观念,源远流长。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学就以直觉的方式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要尊重生命。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意生命受到伤害,也就不能去伤害其它人的生命;孟子的“侧隐之心,人皆有之”当看到别人处在病痛、流血、生命遭受摧残但另一方面,不可否认,由于网络的广阔覆盖面,这些简单而又特殊的词语已迅速在人群中“走红”,它们在社会大众尤其是年轻人群中大受欢迎,据统计,在校大学生几乎百分之百熟悉并使用这些网络流行语。

六、结语

网络用语的出现是网络发展的必然阶段,与日常使用相比,网络交流时使用的很多词语的意义或多或少都发生了一些变化。这一变化的结果是产生了一些新词、新义,结果虽是相对单一的,但产生这一结果的途径却相对较为复杂:有的通过词语的读音变化实现;有的通过词语的形体变化实现;也有的通过词语本身意义的变化实现。这些变化,从某个层面来说,有别于甚至是违背了一般的语义变迁规则,从此产生了网络时代下特有的“网络用语”甚至是“火星文”,有人因此就全盘否定网络用语。但我们也可以看到,部分网络用语因其表意生动形象的特点,已进入到日常用语中,成为传统词汇的有力补充。因此,对待网络用语,我们应当采取辩证的态度,既要规范约束,又要理解宽容。

参考文献:

[1]胡壮麟.语言学教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2]戴庆厦.社会语言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3]于根元.网络语言概说[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4]林刚.网络用语的类型及其特征[J].修辞学习,2002,(1).

[5]沈娉.网络词语语义别解类型初探[J].修辞学习,2004,(2).

第9篇:发育生物学概论范文

1917年5月,《新青年》刊登陈华珍的《论中国女子婚姻与育儿问题》一文,对中国社会早婚的陋习及其对人口素质的不利影响表示不满:“欧西各国,无不崇尚自由结婚者,而于身体之健强与否,亦极注意,故所生儿女,鲜羸弱夭折者。近日中国女界,亦有抱自由思想者,奈程度幼稚,往往反陷于野蛮,良可慨也。迩年来中国仍盛行早婚,男子年未弱冠,女子年甫十六,而父母急欲为其结婚,以致心身均不能完全发育,所生儿女,不克强壮,甚有夭折畸形者,贻祸子孙,为害不浅。试观印度女子,年方十二三时,已有抱子者,年未三十,即呈衰老之象,故卒致罹灭国之祸。今中国若不打破此风,长此以往,恐不免履印度之辙矣。泰西各国,早婚之禁,载于民法。我国早婚陋习,已牢不可破,非由国家严行取缔,决不能达革除之目的也。”①7月,郑佩昂在《新青年》发表《说青年早婚之害》一文,对早婚陋习造成的不良结果进行了分析,文章写道:“吾侪青年,生兹贫弱之中国,处此竞争之世界,狭而对于国家,广而对于世界,莫不肩有发达国力,促进文明之重大责任。欲完全尽其责任,则非有健全之精神,坚固之身体,丰富之学问,高尚之道德,饶裕之资财不可。而有一事焉足为青年之梗者,其惟早婚乎。夫婚姻者,所以谋后嗣之绵远,种族之繁殖,故于缔婚之始,当以年龄之幼壮,精神之健否,身体之强弱,学问之有无,道德之优劣,资财之贫富为标准……早婚之风,欧美近渐减少,惟吾国尚盛行之,此国家所以贫弱也。”②文章接着指出早婚有六大害处:损精神、伤身体、荒学问、败道德、害国计、弱种族,并且对此进行了详细论证。1918年9月,鲁迅在《新青年》发表《随感录二十五》,首先称赞了严复当年注意到优生问题的敏锐性,然后有感而发地写道:“中国的孩子,只要生,不管他好不好,只要多,不管他才不才。生他的人,不负教他的责任。虽然‘人口众多’这一句话,很可以闭了眼睛自负,然而这许多人口,便只在尘土中辗转,小的时候,不把他当人,大了以后,也做不了人。”鲁迅于是呼吁:“生了孩子,还要想怎样教育,才能使这生下来的孩子,将来成一个完全的人。”[1]295

介绍西方的优生学理论

1923年8月,沈钧儒出版了一本小册子《家庭新论》。该书对于婚姻家庭问题的许多方面谈了看法,其中涉及优生学的问题:“优生学亦译善种学,就是人种改良的意思……(一)可以知道生殖细胞和身体间的关系,是一种营养关系,吾人实有整理自己生活的必要。此从优生学上观念发生,对于自体应守的第一义务。(二)小儿得自遗传所赐,两性负绝对平均的责任,无一方可以幸免,则吾人当知结婚关系的重大,须为尽力于结婚以前种种研究和结婚以后(避妊)种种研究的事。此从优生学上观念发生,对于两性结合应守的第二义务。(三)后天特征虽不能直接侵入遗传,而以母体和儿体生理尤为密切之故,其结果危险终不可避,则吾人当知两性平时须常以勿妨碍第三者健康为目的,有注意行为嗜好与胎教等等的必要。此从优生学上观念发生,对于儿童个人和人类前途应守的第三义务。”[2]155说到优生学的传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社会学家潘光旦的努力。潘光旦,江苏宝山人,年轻时就读清华学校,1922年至1926年在美国留学。他注意研究社会学、生物学,对家庭问题、遗传与优生问题有独到见解。1923年10月,潘光旦在《申报》发表《合众国绝育律之现状》一文,文中介绍说:“优生行政有两面:一是积极的,即鼓励民族中之适宜分子多生子女是;一是消极的,即限制或禁绝不适宜分子之传宗接代是。目下已具规模的优生行政,大都是消极的;可以分为二类,一是治标的婚姻制裁,二是治本的生育禁绝。生育禁绝又有两种办法,一是隔离制,二是绝育制……一民族中,果何者为适宜分子,何者为不适宜分子耶?此其区别之标准有二:一为个人之社会顺应力,二为个人所有之特出的技能或缺陷。有充分之顺应力,可以独自与社会相周旋而无大碍者,有特出之才能,可以福利人群者,皆属适宜分子。反是不能与社会作相当之顺应,或有特异之生理的或心理的缺陷,始终须他人之提携或约束者,均属不适宜分子。”[3]1761924年,潘光旦又在《留美学生季刊》十一卷四号发表《优生概论》一文,对优生学的产生、定义和影响等方面作了介绍。文章首先解释了优生学的概念:“优生学英文谓之Eugenics,系由希腊字根意义为‘优’‘生’之二字凑合而成。国人有直译作‘优生学’者,有译作‘善种学’或‘淑种学’者,又有译作‘婚姻哲嗣学’或‘哲嗣学’或‘人种改良学’者……兹数译名中,国人将何择乎?作者尝根据字义,复参考各国译名,以为‘优生学’比较最为妥切,允宜一致采用。”文章接着介绍了优生学的社会意义和作用:“(一)普遍的健康之促进;(二)传染病抵抗力之增益;(三)一切身体上性情缺陷之铲除;(四)神经之创作力及刺激抵御力之加强;(五)感官效率之加大;(六)智力之渐进的提高;(七)求一切良善品性之彼此和洽无间,且与身体上一般的生活机能有相须之功而无冲突之患。”[3]18文章又谈到优生学领域:“优生学所从事者不外三大端焉,其一为人类一切品性之遗传问题。果一切品性皆经血统遗传耶?其遗传者,遗传之际果循有一定之法则耶?此法则又何若?凡此我侪应先有具体之答案,以为行事之根据。二为文化选择与社会选择之利弊问题。……第三步之研究,即如何可以使此种知识发生实效?如何可以使新观念新组织之形成不再与种族卫生之原则相背?如何可使社会分子于举行婚姻生产之际,知所选择、知所规避,一以民种图强之大旨为依归?……”[3]91925年6月,潘光旦又在《妇女杂志》发表《生育限制与优生学》一文,强调加强教育和宣传,使人们明白优生对于个人、家庭、社会的意义:“最理想的办法,生育限制运动应该和教育普及运动及社会卫生运动等协力并进;或比较它们略后一步。第一,我们应该对于社会的生理病理种种状况明白得一个大概,知道人口之何一部分应该多加限制,何一部分少加限制,或不加限制。第二,教育发达的结果,应该使普通人明白限制的真意义,即应知其不止涉及家庭经济与个人自由各问题,而亦与种族之竞存及进步问题有直接关系。”[3]166著名学者张竞生也注意到优生问题。张竞生在北京大学任教期间编写的讲义《美的人生观》,从生理学的角度提出优生的主张:“可是家庭有小孩,如能养育得好,确是父母的乐趣,也是人生应尽的责任。但须父母到极强壮的时期,与有良好的身体后才可产生。又要各量其力确能使多少儿女得到极高的教养程度,而后去定其产生多少的数目。如因要小孩而交媾时,当于山明水秀的地方,惠风和日的时节,在自然的中间,……乘兴作种种欢舞高歌的状态。如此情景,男女彼此所享受的不仅是肉体的快乐,而且精神上的和谐几与自然相合一,宇宙相终古了!如是而生的胎儿,不是英雄,便为豪杰。”[4]81另一位研究家庭问题的学者麦惠庭在所著《中国家庭改造问题》一书中也谈到优生问题:“优生是以遗传的法则,从事选择优良的配偶,以求人种(生育的品质)的改善为目的的,所以生育品质的优劣,要以遗传的品质为根据……男女在结婚以前,应以优生学的眼光,来选择善种的配偶;换言之,即要选择身家清白,健康,美好的容貌和体格的人,使得优良的遗传性,以求改良生育的品质。”[5]有的学者还特别谈到胎教问题。北京大学校长1922年在《美育实施的方法》一文中提出设立“胎教院”的主张:“推到优生学,但至少也要从胎教起点。我从不信家庭有完美教育的可能性,照我的理想,要从公立的胎教院与育婴院着手。公立胎教院是给孕妇住的,要设在风景佳胜的地方,不为都市中浑浊的空气、纷扰的习惯所沾染……总之,各种要孕妇完全在平和活泼的空气里面,才没有不好的影响传到胎儿。这是胎儿的美育。”[6]张竞生也认为优生应该从胎教做起:“我现在所主张的‘新的优种学’乃实实在在地单从胎儿的身体上做起。所谓‘新的胎教’,即使孕妇常有充分精良的食物,衣服宽便温暖,身体洁净,运动合度,精神上常有极端的满足与快乐……据人种学家所调查的结果,凡缺乏营养料的产母,所生儿童多成猴形,尖头细脑,颧骨高耸,唇腮突出,鼻凹耳歪,眼眶平露。总之,面部上各孔窍堆做一团,彼此不见明晰的界线。其他如四肢不发达,体魄不强壮,甚且身内各机关构造不好,以致百病丛生。反之,养料供给充分的孕妇所生孩儿多是面庞丰满,身体肥壮。而我以为这样强壮的婴孩,同时必能得到将来聪明与德性上较良好的成绩。因为凡身体好的孩儿,其性情必温和。若身体不好的则常多号哭。故要使婴儿好脾气,当使他先有好身体。他所快乐与痛苦者惟有在身体一件事,身体好则一切皆好了。其身体衰弱者因生理不愉快而多号哭,必至于神经起过分的刺激,养成将来神经变态的各种疾病,而一切凶暴顽劣的性质随此而生了。”[4]55此外,1925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了陈兼善的《胎教》一书,中华书局出版了宋嘉钊的《胎教》一书,1929年,上海世界书局出版了华汝成的《优生学ABC》一书,都是当时反响比较大的著作。

提出提高人口素质的对策:优生和优育

儿童出生后在什么环境中成长,用什么方法养育他们,与他们将来的发展密切相关。正如沈钧儒所说:“儿童是种姓改善之试验者,种姓改善为人类进步上一重要事件。中国素重胎教,即含有此义。但胎教是注意在未生育以前的。儿童坠地至满六岁,完全是受家庭翼卵。即六岁以后至达成年期,亦仍以在家庭时间为多,其间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父母之教,影响毕生。若能施以有意识的组织,于遗传的改正,本能的发展,及必须注意之点,如强体益智等等,收效必突过于学校。”[2]121因此不少人士谈到如何科学养育儿童的问题。陈华珍认为应该讲求科学的育儿方法:“吾国女界,于育儿问题,素不讲求。夫长江九曲,流必有源。高木千寻,伐当求本。女子非国民之母乎。盖小儿由襁褓以及成童,凡哺乳衣服沐浴运动眠食教育等事,一举一动,无不依赖母氏,而受其感化。试观孟母断机择邻,孟子卒成亚圣。夫小儿之心地,无先入之言为之主,无偏僻之见蔽其明,如水之澄清,如纸之洁白,其天赋之良心,未遭戕贼也。然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凡家庭之习惯,邻里之陶冶,俱足影响以及于小儿,而尤赖母氏指教,以轨入正道。他日之为英雄,为盗趾,其基础实出于幼年时代母氏之手。中国妇女,教育儿童,每施以柔弱保育,以过度之慈爱,养成儿童软弱之体质。例如冬日,风雪交加,为亲者恐其子之受寒,裹以重裘,围以火炉,使之任意食过量之食物,如酒类香料等有刺激性者,皆不之禁,事事悖理,无怪国势不振,国多病夫矣。东西各国,于教育儿童,最为注意,广设产科生育等专门学校,即普通之女学校,亦多注意及之。故外国妇女,无不具育儿知识者。吾愿吾国女界入校读书者,宜竭力注意,以养成他日为国民贤母良妻之资格。二万万女同胞,其各勉之。”①著名妇女解放运动先驱向警予1920年5月发表《女子解放与改造的商榷》一文,论述了妇女解放的多个问题,其别提到实行儿童公育问题:“我国的儿童,真可怜极了!生在穷家小户里的,他的母亲,自己并没受过教育的洗炼,什么叫做儿童心理?什么叫做儿童教育?什么叫做保育学?他一点也不知道,并且他一天到晚,奔走衣食去了,还有什么时候看顾他的儿童?至于游戏的场所,玩具的设备,不消说是一点没有,儿童不能行走的时候,不是把他丢在囚笼式的轿椅内,便把他捆猪样的绑在背上,儿童能够行走的时候,听他在市井内,打架骂娘,一日到晚。生在富有的人家,他的母亲,不是太太,便是奶奶,太太奶奶的知识,大多数也和穷家小户的女人一样,不过他多几个钱,不要忙生活,却又要忙游玩,打牌,看戏,修饰头脸,诸如此类的事,也把他闹个不了,所以他也没时候养育儿童,只好凭他的臭铜钱,多请些乳母,这乳母又有什么知识呢?至于曾受过教育的高等女子,他于儿童的养育,自然要比较的合法一点,但他又是社会需要的人材,虽然现在我国女子的社会方面,没多的活动,而从事教育事业的却也不少,所以他虽富有养育儿童的能力,而时间上精神上都支配不来,所以大多数也是请乳母的。据此看来,我国儿童,都是这些无识无知的妇女保抱长养的,真可怜极了。我们从各方面观察,都觉得有组织儿童公育的必要,什么缘故呢?因为我们组织儿童公育,必定选择那富于保育学识,曾研究儿童心理、儿童教育的女子,来当保姆,对于儿童的衣食住,必力求精美而适合卫生,游戏场所以及一切恩物玩具,必当应有尽有,力求完备,这比较那家庭窟里,各养各的,实有天上人间之别了,所以说组织儿童公育,是增高儿童幸福的。”[7]沈兼士在《新青年》发表《儿童公育》也认为:“社会先当立一调查机关,酌定每若干人口之间,于适当地方设一公共教养儿童之区。其中如‘胎儿所’、‘收生所’、‘哺乳所’、‘幼稚园’、‘小学校’、‘儿童工场’、‘儿童图书馆’、‘儿童病院’等,及其他卫生设置,均须完备。担任教养之人材,以体格壮健、常识完备、秉性亲切为合格之三大要件。此外更当设一‘儿童学研究会’,聘任‘儿童学专家’……随时调查讨论;每年联合若干区,开一‘儿童比赛会’请专门‘儿童学者’评定成绩之优劣,以期竞争改良儿童公育之组织,至于尽善尽美。”①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