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计划经济的产生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王雅琼
(甘肃农业大学人文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摘要】县域经济增长要素要想实现增值,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一条重要的途径。对县域经济发展来说,只有
合理的、完善的产业结构才能为其提供强大的发展动力。文章从目前县域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优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入
手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从产业、市场、经营、人口、政府等一些方面进行了阐述,最后提出相应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策略。
【关键词】县域经济;产业结构;问题;策略
县域经济主要指的是在一定的县域范围之内,将城镇地区作为中心,以周围区域为辐射区,各种经济成分
共同发展,形成一种多样的、综合的经济发展体。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的要求,使得我国的县域
经济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县域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的调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促进县域经济
增长的重要因素。但目前来看,我国县域经济发展还比较落后,需要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改变粗放的经济增长
方式才能实现最终的目的。
一、县域经济发展中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遇到的问题分析
从目前我国县域经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过程来看,其中遇到了很多的问题需要解决,解决好这一系列问题
才能使县域经济发展实现全面的发展。自从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各种经济成分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县域
经济亦是如此,受到全球化趋势的巨大影响。与其他国家的经济情况相比较,我国的县域经济发展还非常落后,
尤其是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偏远山区,这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起到巨大的阻碍作用。主要体现在如下一些方面:
(一)特色产业结构不合理,与市场经济发展规律不相符
一个县域的特色产业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一个地区的优势,这与本地区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等有着密
切的关系,因此,特色产业定位如果不合理,对县域经济发展将产生巨大的影响。目前,我国某些区域的特色产
业发展非常不合理,严重违背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另一方面,很多县域将农业作为发展重点,工业与服务业的比
重相对降低,甚至有的地区根本就没有工业。同时,农业发展过程中,普遍重视的是种植,忽视畜牧业,因此,粮
食作物产量比较大,但是经济作物产量小。农业发展需要投入较多的劳动力,不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因此,很多
具有大价值、高利润的第三产业供不应求,只能通过“进口”来满足需求。
(二)市场灵敏度不够,与市场供需不符
县域经济中最多的就是中小企业,这些企业规模较小,基础设施也比较落后,很多企业主对市场信息把握
不准,不知道市场究竟需要什么,正是由于对市场的不了解,对供需结构的定位不准,导致凭借经验的生产方式
严重落后,一切“跟着感觉走”,这样一来,市场中的产品就可能供不应求也可能供过于求,对生产者来说,这都
是极为不利的。
(三)企业经营分散,生产集约化程度低
集约化的生产是一种比较特殊的经济形式,其中涉及到节约、大小以及集聚等等。如果经济主体的集约程
度越高并且具有合理的布局形式,那么,经济效益也就更好。根据实践,一个县域的经济发展速度越快,相关的
企业的聚集程度也较高。在我国的多数县域中,集约化的产业群是非常少的,有的地方尽管有,但是规模都非常
小,相关的配套设施也跟不上。此外,县域经济大部分是在农村地区,我国农村地区的信息封闭,主要传承几千
年来的农耕经济,生产方式落后,难以形成集约化的关联产业。
(四)人口素质不高,经济结构人才缺乏
对县域经济结构进行调整最主要的目的是对资源进行第二次组合、排列,最终目的还是提升经济效益。在
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人才是关键要素,因此,人力资源管理和人才招纳是重点。在很多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受
到各种阻碍,其中一个很大的因素便是人口文化素质低下,导致人才大量流失到外地。其次,当前的市场经济发
展不够规范,市场不稳定,市场规律难以把握,只能被动接受市场信息,不能主动调整。
(五)经济结构优化过程中的社会化服务不完善
在现代经济中,体系经济是一种主体潮流。而县域经济要想得到快速发展,不仅需要优化产业结构,更重要
的是建立完善的社会服务体系。目前,县域经济中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还非常不完善,不管是组织建设还是
运行机制都还面临很多问题。很多恶性的市场竞争不绝于耳,例如垄断、欺骗、恶性竞争等等,农产品销售受阻,
市场订单不稳定,导致广大农民的经济利益受损,这和县域经济产业化经营是非常不符的。
(六)政府对县域经济发展的管理机制不健全
县域经济发展中,政府的管理是必不可少的并且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主要的管理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加
强科学技术的使用,二是加强经营管理。这样才能使市场中的人、才、物更为合理地流通,使产业结构更加合理,而
生产要素也有更好的流动方向,县域经济也能得到良好发展。在计划经济时期,政府的管理不够灵活,行政命令
式的管理使经济、政治非常混乱,政府的服务功能缺乏,导致企业各种指标难以达标,进入门槛高,经济效益难
以提高。政府在市场监督、管理方面的职能不到位,严重导致了新型产业的产生,也影响了县域经济的发展壮大。
二、县域经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策略
(一)发展合理的县域经济特色产业
县域特色产业的发展一定要有正确的地位:首先,县域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一定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重
点找准自身发展的特色,找到自己与其他区域不同的优势之处,发现自己的本土特色。例如煤炭资源丰富的地
方重点就要发展一些能源产业,如果旅游特色比较突出的地方可以重点发展服务型相关的产业,如果农业发展
比较好的地区可以重点打造自己的品牌,如果人口众多的地区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工业。其次,特色产业的
合理定位还要从市场出发。对县域经济的发展来说,满足市场需要才是最关键的。县域经济发展的市场需求一
方面应该从宏观的角度出发,正确把握市场发展的趋势,精准预测市场前景,要对县域特色产业产品的竞争力
有明确的认知,看其是否可以战胜其他的产品。另一方面,县域特色产业还要根据本地自身的特点和优势打造
出自己的品牌特色。
(二)重视农业,加强产业化发展
县域经济中,第一产业是主体产业,因此,农业发展的好坏对县域经济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重视发展农
业,加强产业化发展应该重视两点:第一,对农业内部结构进行合理调整和优化。种植业的发展不能忽视,它是
解决人们基本生存的前提,然后要加强畜牧业、林业等发展。同时,种植业的种植结构也要进行优化,改变单一
的种植结构,使人们的劳动生产率得到提升。此外,畜牧业的结构也要进行合理的调整,要提高高蛋白的转化
率、加强粮食节约型养殖。林业的发展也是必不可少的,生态、绿化、环保对县域经济发展有着一定的影响,因此
我们要大力发展绿色生态经济。第二,加大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就是产品结
构单一、技术含量低,因此,我们要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必定要改变技术落后的局面,提高农产品加工的技
术,提升农村地区经济效益。因此,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重点以市场为主导,从消费需求出发,不断加大技术
投入,做好基地建设,提升产品的附加值,由此才能促使县域经济的规模化、效益化。
(三)加强产业集群发展,重点围绕园区经济
首先,要发展一批领头羊企业。这些企业主要应该具备以下特点:发展规模大、信息渠道广阔、经济实力雄
厚、技术水平先进等等,同时还要有足够的能力应对风险。这些企业对县域经济的发展可以产生拉动作用,使该
地区周边经济可以得到辐射发展。而要想使这些领头羊企业有更好的发展,一方面要不断招商引资、加大建设
投入、活化资产、规范管理等,另一方面还要大力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设备以及高效的管理方式。此外,我国高
校、研究院所等可以同时利用起来,政府要多鼓励企业自行研发和创新。其次,关联产业的发展也非常重要。对
于这些领头羊企业来说,关联企业是重要的依托,可以为这些企业提供各方面的支持和服务。所以,关联产业的
发展应该根据领头羊企业的需要来布局和规划。每个县域的经济发展情况不一样,应该根据自身情况来建设基
础设施,使关联产业发挥作用,形成一条完善的产业链,同时要准确把握关联产业的发展空间和规模,从而使县
域经济产业得到良性的发展。
(四)加大体制创新,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第一,政府应该转变观念和思想,为县域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第二,完善县域基础设施的建
设,重点加强硬件方面的建设,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支持。县域经济产业结构优化和调整离不开“人”,人的素
质有着重要作用,因此,我们要提高劳动者的素质,这样可以使县域经济发展更具力量。首先应该重视人力资源
的管理和开发,同时加强义务教育,加强企业人员培训,提供高素质人才职业教育。另外,政府要制定一系列的
优惠政策,不断引进高素质、高科技的人才,为他们创造更好的就业环境。人才不光要引进,还要懂得利用和吸
收,通过人才技术的创新使经济效益得以提升,从而促进县域经济的产业结构合理优化和调整。
(五)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做好社会化生产服务
县域经济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宏观调控,加强政府对县域经济的宏观调控和经济管理是其加快产业结构调
整的重要保证,一方面可以使科学技术方法、手段加大投入力度,另一方面可以使经营管理更为有效。所以,政
府的力量是不可忽视的,尤其是在国民收入的分配方面,对区域之间利益关系的调整有着重大作用。政府的监
督、管理、规划直接影响了县域经济发展趋势,因此转变政府职能是非常必要的。首先,改变传统的管理方式,为
县域经济发展建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其次,观念的转变也非常重要,从原来的“重权力”转变为“重服务”,履行好
服务职能,帮助企业解决实际的问题,引导企业符合市场需求的发展。然后,加大政策与体制的创新。不仅要精
简政府机构,还要缩减权限,提高办事效率,全面改革政府职能部门的管理办法,将各种利益关系理清、理顺,调
动生产积极性。再次,完善农业相关的政策,实施各种税收减免政策,例如贷款优惠、税收减免等等。最后,社会
化服务体系也是一大重点,建立专业的信息服务机构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各项服务,使县域经济发展更具开放
新和集聚性。
(六)从县域经济特点出发,加强职业教育发展
企业、经济的竞争从根源上来说就是人才的竞争。因此,加强职业教育的发展是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
的重要保障。目前,职业教育发展应该根据县域经济发展需求进行结构调整,从实际出发,明确人才定位,制定
发展目标,这样才能应对未来的经济发展趋势。首先要调整人才的专业方向,加强服务业相关专业的发展。其
次,改变以往简单的教学模式。最后,加强思想道德教育,让学生具有良好的竞争意识。
总而言之,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为了符合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县域经济产业结构一定要优化升级,这是
改变我国县域经济落后的重要措施。尽管我国县域经济发展还存在很多的问题,但我相信,在未来的经济发展
中,只要加强县域经济的优化升级,不断提升技术水平,加大创新力度,县域经济一定能形成良好的发展态势。
【参考文献】
[1] 吉宏.边界经济差异与和谐发展的实证研究[J].经济问题,2005(10).
关键词:乡村旅游业;优化方式;探索
一、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旅游业中存在的问题
(一)投入资金比例较小
目前乡村的旅游产业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基础设施不完善,资金不到位或是前期投入不足,导致旅游业很难带动乡村产业的发展。很多乡村尤其是偏远地区,因为地处偏远,基础设施落后,对现代的信息接收不及时,导致很难理解游客的需求,游客的旅游体验不好,导致当地旅游产业很难持续性发展。一般来乡村旅游的都是城市人群,他们应该就是想体验一下乡村的宁静,可是很多远道而来的人却没感受到乡村或者是农家乐的良好的服务,比如乡村对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比例较小,导致住宿条件过于简陋并且卫生服务不到位,基本生活水平都难以保持,便在游客心中造成了不好的印象,这是乡村旅游产业亟需解决的问题。
(二)缺乏自身特色
在众多乡村旅游产业中,各个地方都具有相似性,许多乡村都只会做农家乐、宣传特色产品等,却没有通过寻找当地特色优势创造属于乡村的独特风格和独特产业,每个乡村的旅游产业都缺乏自身特色,也导致市场竞争力减弱,很容易降低游客的心理期待。如果乡村走旅游业的方向,而不懂得因时因地制宜的道理,那么乡村旅游业便不会达到一个高度。
(三)对乡村旅游经济产业的认识较为浅显
很多人包括机构和政府都认为乡村旅游业是为了游山玩水,只是去参观当地美景,其实这就是没有深入分析乡村旅游业的实质。对于发展乡村旅游来说,最重要的不是游客用眼睛看到的,而是他们对当地的心理感受。相关部门要对旅游业有一个清晰的认知,要把当地旅游景象与当地传统文化、风俗民俗等相结合,要深入调查,探索适合本地发展的道路以及旅游特色,若是一直不创新思想,对乡村旅游产业经济的认知不加变通,那么便一直不能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二、乡村振兴背景下对旅游产业的优化升级
(一)要合理规划乡村旅游产业
当地政府应主动承担起发展旅游业的责任,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应该以新眼光、新态度对待乡村旅游经济产业。要对当地特色进行分析,合理规划,确定当地发展旅游产业的自身优势,精准定位以便于更好的发展。对当地有利的事物、文化甚至是美食都可以成为宣传旅游业的着力点,在宣传方面创新形式,不再是单单的做广告单向灌输给游客,而应结合当地乡村特色,建立休闲度假区或者新农场让游客有代入感,强调沉浸式体验。在此基础上,也要强调绿色发展的优势,旅游产业对于环境的保护又是一大宣传点,只有精准的定位合理的规划才能在实施过程中发挥最大的效用,更加利于乡村旅游的产业的优化升级。
(二)加大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
乡村基础设施的不完善对于乡村旅游产业是最大的阻碍,想吸引游客不仅要有优美的风景和古老的文化,还要有完善的基础设施,生活水平条件的提高对于游客有很大的吸引力,有很多游客会冲着某地的基础设施或者舒服的居住条件而居住在某地。政府在乡村旅游发展中起了主导的作用,结合政府对当地的支持力度,调配资金以及找专业人员来对当地进行规划,建设最适合当地特色并且与之相融的设施或者是景区。对于偏远地区的道路建设,也是很重要的设施,有利于游客的来来往往,有利于当地乡村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以及旅游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三)充分调动当地村民对旅游产业的积极性
在发展乡村旅游产业的进程中,政府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充分调动乡村人民的积极性。在乡村旅游经济产业的转型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人民的优势,为当地旅游产业做功课,当地村民对乡村旅游业发展的态度是旅游经济产业能够做好的前提,只有自身对旅游业持积极的态度并给予最大的帮助才能更好的实现旅游产业的转型与升级。可以征集村民对旅游业的建议,或者是依法征用农民的土地来建设自然风景区,建设与旅游业相关的产业,创造发展条件,实现当地资源优势的最大化,是旅游产业更加的优化
(四)以产业带动旅游业优化升级
旅游业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与各个产业息息相关,乡村发展旅游业应与各个地方产业深入融合,互相促进。比如通过结合当地特色来制作相关衍生品吸引游客的注意力,将这些产品与当地商场或者各色产业结合,促进当地经济水平的提高。将地方旅游文化以及精神内涵深入推广,形成自身的独特品牌,拥有品牌形象的地方旅游文化是最具有竞争力的,可以由此吸引工厂投资者,在当地投资建厂,不仅有人力资源优势,还有乡村旅游经济产业的带动,引导政策支持,旅游产业与就业体系相互结合,为当地乡村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加速当地旅游经济产业的优化升级。
关键词:抽油机井;采油生产;精细化管理;油田企业
抽油机井是油田企业生产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只有确保抽油机井的高效、安全运转,才能保障石油产能的稳定。而在抽油机井的运转、维修、测试和保养的过程中,展开过程都是十分危险的,尤其在人工操作部分,发生安全事故的事情屡禁不止。同时,抽油机井在管理的观念和体制上严重落后,与我国现代化油田企业管理要求不符,尤其对设备检测的覆盖范围、手段等方面十分陈旧,如驴头、中轴、尾轴等部分,在维护的过程中草草了事;安全意识单薄、低级错误不断、习惯性违章等,这些问题都需要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加以解决。
1抽油机井精细化管理概述
针对抽油机井展开精细化管理是我国油田企业的一个未来发展趋势,主要内涵在于树立抽油机井管理中的精细检查机制,并将安全生产作为核心管理理念。在现实执行过程中,可以结合抽油机井检查方法的创新以及对危险点的重新认识,指引精细化管理体制的建设;以此为依据,健全油田企业管理制度,明确油田生产任务,实施油井管理计划,并确保管理目标的实现。综合分析,在油田抽油机井精细化管理中,人力资源是主要管理对象,也是诱发安全事故的主要原因。通过员工培训、提高管理人员职业素质,加强责任心教育,由此来提升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同时,结合现代化企业管理机制,落实考核、绩效和激励制度,实行公平、公正的分配原则,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例如,针对精细化管理中的每个环节做出奖罚规定,促使员工自觉遵守。“开县井喷事件”发生以来,国内各大油田都对抽油机井精细化管理提出了要求,主要包括:要求巡井检查全面、不遗漏,检查问题、发现问题准确,处理问题及时、快速,对危险点的认识清晰明确。结合笔者实践来说,要满足抽油机井精细化管理的目的,一方面要加强宣传和培训,在油田企业内部树立起安全意识,为构建精细化管理奠定基础。另一方面,要积极促进企业各级工作人员的思想转变,尤其是一线员工的安全意识培养;此外,精细化管理最主要的一项工作,是针对抽油机井的隐患进行详细分解、逐层细分,与安全管理相结合起来,从整体上促进现有油田企业的业务流程改造。
2抽油机井精细化管理措施
2.1明确精细化管理的目标和步骤
针对抽油机井进行精细化管理的目的,是基于管理纵深发展的,除了可以理顺现有的生产流程之外,还可以进一步加强制度化管理,对原有的生产流程进行重构。例如,通过对班组建设的责任划分,健全个人与部门之间的考核联系,实现绩效评估体系等。将原有的定性管理模式向定量管理转变,形成全新的员工劳动规范。具体步骤如下分析:首先,要重点开展宣传和培训,建立精细化管理文化。其次,理论联系实际,针对提高抽油机井的相关措施进行优化,以员工为对象,重点进行风险规避措施的制定。再次,理论工作关系,在改善业务流程的同时,健全考核制度。最后,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维护。
2.2加强精细化管理的宣传和培训
人是精细化管理中的主观性因素,必须从思想观念上认可这一理念,才能够具体展开实践。因此在明确精细化管理目标和内容的同时,也要相关的内容渗透到企业日常的工作中,加强对基层员工的宣传和培训,让每个人都了解什么精细化管理、为什么要开展精细化管理;在培训工作中融入与安全生产、提高效率、节约资源相关的内容,将精细化管理到融汇贯通,促使员工在不自觉中去关注、去实践,并借助团队的力量。
2.3完善精细化管理的制度和体系
石油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出产业,在较长的一个时期内处于垄断经营模式,客观上造成了管理体制的封闭,在安全生产体系层面,也存在很多的主观性因素。近年来,随着现代化企业管理体制的建立和要求,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变;结合油田生产的“本质安全理论”,以此为基础,展开精细化管理的相关内容完善,主要涉及到制度和体系两个层面,且表现在相关内容上:其一要加强本质安全管理,治理设备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工艺技术管理的漏洞。其二要针对管理进行创新,从理论高度创新抽油机井的新概念、新内涵;通过全新的构造形成完善的现代化管理模式,并融入信息技术管理系统的应用,促进我国油田企业建设的现代化、数字化。
3结语
综上所述,在针对抽油机井展开精细管理之后,可以有效地提高生产效率,改善现有的生产环境,并提高企业内部在质量检车和审查方面的能力;尤其是在一线员工的素质方面,对识别危险的能力大幅度提高,同时主动寻求安全的意识也在增强。安全事故的减少,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工作的正常有序,符合现代企业体制中“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长远来说,对我国的油田企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袁峥嵘,刘红霞,张志红.浅谈如何提高抽油机井系统效率[J].化工管理,2014,03:149.
[2]侯冲.浅析抽油机井泵效率下降原因及改进措施[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2,19:143.
[3]刘洪俊.优化油井运行参数在精细管理中的积极影响[J].科技与企业,2012,18:277~278.
关键词:石油化工 生产技术 竞争力 现状 机遇 挑战
一、国内外石油化工生产技术竞争力的现状综述
1.国外的石油化工生产技术现状:紧跟时代趋势
石油化工产业在世界范围内产品和技术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石油化工的生产技术的更新周期也变得越来越短。而在低碳经济观念,以及信息时代的大背景下,世界石油化工生产技术涌现出一些新特点。
当前,资源状况、环境问题愈发令人忧心,全世界范围提倡低碳经济、低碳生活,许多发达国家实行了炼油-化工一体化的炼制技术,以适应市场的需求。而随着对环境保护的要求日益严格,世界燃油规范明确规定了汽油的烯烃含量与硫含量,以及柴油中的硫含量等指标。在这种要求的压力之下,清洁燃料的生产技术逐渐成为了石油炼制技术发展的必要选择之一。此外,智能化的石油化工生产技术正在逐步形成和发展,慢慢向着网络化、数字化、模型化方向转变。
2.国内的石油化工生产技术现状:发展滞后,竞争力不足
我国的石油化工生产技术各个方面都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仍然存在技术更新滞后、技术水平落后于时代趋势、关键核心技术依赖引进、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等弱点。与许多发达国家相比,显得竞争力不足。
首先,我国的炼油工业技术有一定的发展。加氢处理、连续重整催化剂、针状石油焦技术、油生产技术、减粘裂化技术等都达到了国际上较为先进的水平高度。而我国自主研发的RN-1加氢精制催化剂出口了意大利等国家。然而,我国在高档油的生产上与国际先进水平相距甚远,并且真正属于我国独创的技术很少。
但是,我国乙烯生产技术还较为落后。我国自行研发的北方裂解炉和南方裂解炉的技术水平只达到了国外80年代中后期的水准。而我国主要采用的轻油裂解技术多从国外发达国家引进。
我国的有机化工原料生产技术也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包括环氧乙烷、醋酸乙烯、醋酸、环氧丙烷、丙烯腈等等在内的基本的有机化工原料生产技术都有所改进。但是,某些更为先进的技术,像是甲醇碳基化生产醋酸的技术,就仍旧需要从国外引进。
在聚乙烯和聚丙烯的生产技术上,虽然我国成功建设了八套生产装置,但是,值得引起重视的是,八套生产装置均是依靠从国外引进的先进技术与设备建立起来的。这直接反应了我国在聚乙烯、聚丙烯生产技术方面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此外,在三大合成材料的生产技术方面,同样的问题依然存在。其一,塑料与合成树脂的生产技术中,小本体法聚丙烯、聚氯乙烯等是由我国自主研发的技术装置进行生产和运转,其他的技术均由国外引进。其二,我国是世界合成纤维产量的第二大国,但是涤纶、腈纶、棉纶以及丙纶的生产技术却无一不是依靠国外引进。
其他的几乎所有的石油化工生产技术都如所具体描述的这些技术一样,普遍存在着虽有发展,但关键核心技术过于依赖引进的问题。这从根本上就导致了我国的石油化工生产技术的竞争力不足。
二、提高我国石油化工的生产技术竞争力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面对着我国石油化工生产技术竞争力不足的现状,我们必须要采取措施和手段,加大自主研发力度,提高我们的竞争力和生产技术水平。在知识经济时代和低碳生活的时代,我国石油化工产业面对着良好的机遇,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1.机遇
1.1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刺激石油化工生产技术的改进与创新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对石油化工产品的需求不断攀升。这首先将极大地促进石油化工产业的发展,而增加产量、提高质量的关键就是要改进生产技术。所以,市场需求的扩大就直接刺激石油化工产业争先改进生产技术。只有生产技术得到更新,才能提高生产效率,节省原材料和成本,增加产量,提高产品质量,满足市场需求。而生产技术的更新,即意味着生产技术竞争力的提升。所以说,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对石油化工产业提高生产技术竞争力是有力的推动力。
1.2国家为石油化工生产技术的改进与创新提供了政策支持
“十五”以来,国家持续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出台政策支持国有企业进行体制机制的转变,实施生产技术的改造,这直接促进了石油化工产业生产技术的革新。另外,国家坚持石油化工产品主要依靠内需的方针,对于国内石油化工产业既是一种保护盒扶持政策,也是一种压力与动力鞭策,对于石油化工产业提高其生产技术竞争力具有很大的意义。
2.挑战
2.1越来越高的环保要求对石油化工产品质量提出了新的考验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大力倡导绿色、环保、低碳,无论是消费层面还是生产领域,人们越来越追求一种健康绿色的生产生活方式。在内,国家也发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保护型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学发展观等等旨在发展绿色经济的文件也倡议。在这种形势下,石油化工产业也不得不将发展的脚步迈入绿色环保的轨道上来。然而,要真正做到绿色环保,却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石油化工产业面临着现有技术较为落后,达不到环保标准,而更新技术和设备又成本太高等等一系列问题。所以要与时俱进,生产符合绿色环保的产品,必须改进石油化工生产技术。而改进技术面临的来自于产品环保要求的压力与挑战,均不可小觑。
2.2自身技术落后,革新技术的能力不足
要提高石油化工产业的生产技术竞争力,关键就是要革新生产技术。然而,由于我国从过去到现在,石油化工产业的生产技术一直较国外很多国家落后,首先就存在“先天不足”的缺陷。而正因为先天不足导致的基础薄弱,所以在薄弱的基础上发展更加困难重重。并且,我国一直以来由于各种原因,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在生产技术的发展速度上也滞后于很多国家。这都构成了提高石油化工生产技术竞争力的挑战。
三、总结
对于我国的石油化工生产技术竞争力,我们要首先清楚地认识到与国外的差距,然后清醒地分析形势,找准机遇,迎接挑战,一步步促进生产技术的革新,提高生产技术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曹湘洪 《炼油与石油化工技术进展》[M] 中国石化出版社 2009年.
[2] 《2011年世界主要国家或地区炼油能力》[J] 当代石油石化 2012年.
[3] 张日勇 刘向东 《2011年中国炼油行业运行回顾及未来两年展望》[J] 国际石油经济 2012年5月.
关键词:花生;低产原因;提高产量;效益;措施
中图分类号:S565.2文献标识码:A
莫莫格乡是镇赉县花生种植面积最大,种植时间最久的乡镇,有适宜种植花生的丰富沙壤土资源,充足光照资源,病虫害发生较少,特别是影响花生品质的黄曲霉显著低于其他地区。近年来,莫莫格乡花生种植面积稳中有升,种植面积超过2500hm2。5a前,花生产量一直徘徊在2250kg/hm2左右,自实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以来,在技术指导员的指导下,通过学习应用先进栽培技术,平均产量达到2650kg/hm2,其中示范户花生产量达到3000kg/hm2左右,地膜覆盖地块花生产量达到4000kg/hm2左右。但是单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高产省份相比差距更大。莫莫格乡种植花生有很大增产潜力。
1花生低产的主要原因
1.1肥料施用不合理
调查显示,目前在莫莫格乡花生种植户中,农家肥施用量过少,化肥施用量大,施用比例不尽合理,且偏重氮、磷肥,钾肥施用量少,基本不施用硼、钼、钙肥,不符合花生高产栽培生理需求。一些花生种植户不进行追肥,出现花生后期缺肥,直接影响花生产量。
1.2花生种子混杂退化严重
据调查,莫莫格乡花生种植品种80%以上是四粒红和一部分白沙系列品种,且70%左右农户的花生种子为自留种,品种的老化直接导致花生产量降低,品质下降,抗病能力减退,严重制约了花生产业的发展。
1.3连年耕作,重茬严重
由于莫莫格乡的土壤适宜花生生长,种植花生有很好的经济效益,农民种植花生的积极性很高,但耕地面积有限,很多农民连年重复种植花生,重茬现象比较严重,导致花生近年来有根腐病、叶斑病、锈病发生,影响了花生的产量。
1.4播种密度不合理
花生种植密度上看,总体偏低,株行距偏大,习惯行距60cm,株距15~18cm单行种植,密度19~22万株/hm2,与丰产型合理密植要求相比少5~8万株/hm2,大多数农户采用人工播种,株距不均,粒数不定,时而过稀,时而过密,增高了种植成本,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却不能增产增收。
2提高花生种植产量和经济效益的措施
2.1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科学合理施肥
大力推广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根据花生生长期需肥规律和土壤养分状况,按照测土配方均衡施肥方法,确定合理均衡的施肥技术方案,可促进土壤养分平衡供应,有效改善土壤缺素状况,提高肥料的有效利用率,减少浪费,提高产量。对于没有实施测土配方的,花生施肥要因地制宜,农家肥和化肥结合整地一次性做底肥施入。施肥应以农家肥为主,化肥为辅为原则,大体施肥量为:优质腐熟农家肥20000~28000kg/hm2,磷酸二铵200kg/hm2,尿素75kg/hm2,硅钙肥180kg/hm2,硫酸钾100kg/hm2或施花生专用复合肥500~1000kg/hm2。使用复合肥的,按含量要达到氮、磷、钾指标。苗期中期要喷施叶面肥2~3次。
2.2合理选择品种,加快种子提纯复壮
目前,适宜镇赉县种植的品种主要是扶余四粒红、白沙1016等品种。由于该品种连年种植,退化混杂比较严重,产量降低,对提高花生单产影响较大,制约了花生产业的发展。所以引进花生新品种和对现有品种的提纯复壮是解决目前花生生产中对良种渴求的最重要的手段。
2.2.1搞好四粒红的提纯复壮
采取系统选育方法,去杂选优,经过3~5a时间系统选育,一般可增产10%左右。
2.2.2引进优良品种
引进各种适销对路的中粒型品种进行试种,然后进行筛选,找出适合本地生长的品种大面积推广种植,完成镇赉县花生品种的更新换代,从而达到增产的目的。如花育20、花育23属于小花生品种,适合镇赉地区种植的程度很高,地膜覆盖栽培的可考虑鲁花11、花育16,搭配鲁花8、花育17等品种;采取一些技术措施,引种试种,对品种更新,改善花生种植现状,丰产增收具有一定的意义。
2.3有效利用生物制剂,解决调茬问题
花生属豆科作物,调茬标准是4a,重、迎茬易得病影响产量。有效利用生物制剂、抗重茬产品,如土地乐、花生根菌剂、花生抗重茬肥等解决调茬问题,可有效提高增产幅度。
究竟是卖产品还是卖技术?显然,市场最具“发言权”。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期,“市场化”成为当下的关键词。实际上,中国最缺的不是技术,而是把技术产品市场化的能力。
技术产品市场化就是“要通过市场化的手段整合全球的先进技术为企业所用;要大力推动技术创新成果化,技术成果产品化,技术产品市场化,实现从企业自给到行业供给;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和行业整体供给保障力”。 在第二十届世界肉类大会(WMC 2014)上,金锣将技术产品市场化作为集团重点战略提了出来。
“技术是基础,市场是导向,以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双轮驱动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曾几何时,这样的观点广为中国企业所接受。无论技术还是产品,只有真正作用于市场,才有其存在的价值。对于面向消费大众的肉食行业而言尤其如此。
近年,金锣一直在尝试让“技术产品市场化”战略在内部“生根发芽”。金锣一直以来高度重视技术创新,不惜重金打造了集办公、研究、开发和检测于一体的国家级肉食科研中心,面积为1000平方米的中试基地支持技术应用及产品中试生产。用金锣人自己的话说,公司以每天一项改革创新的速度,正迅速完成从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化经营的转变,从低端竞争向中高端经营的转变。
有了技术成果的支撑,产品化也有了实现的可能。金锣在国内率先引进冷鲜肉工艺技术,大力推广分割冷鲜品;不断创新产品,先后推出肉粒多、无淀粉系列产品等一系列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明星产品品类。在诸多肉食企业中,金锣在产品化方面的探索可圈可点。
技术革新推动了金锣技术产品市场化战略,骨汤类、骨素类、油脂类、骨油等在内的优质调味品类产品应运而生,推动金锣成为全国最大的调味品供应商之一;通过采用最前沿设备,百分之百控制肉制品的包材安全和质量,成为全球重要的肉食包装材料公司之一。此外,金锣在其大豆深加工产业中颇有建树。作为世界分离蛋白技术的开创者、亚洲最大的大豆蛋白生产企业,金锣不但能满足自身肉食主业需求,积极供应行业,而且还创新研发了低聚糖、大豆肽、抵糖等系列高端营养保健食品。
通过不断开发创新型消费产品和普惠行业的产品与服务,谋求从消费市场到行业供给的全面覆盖,金锣的大健康产业模式正在逐步建立完善。而其行动也赢得市场和行业的双重认可。资料显示,金锣在2013年中国企业500强中位列第246位,在2013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中位列第48位。近期中国肉类协会公布的“2014中国肉类食品行业强势企业”名单中,金锣亦榜上有名。
一般来说,制度是一个社会中的一些游戏规则,是一系列被制定出来的规则、程序和行为的道德伦理规范。它由非正式约束(道德约束力、禁忌、习惯、传统和行为准则)、正式约束(宪法、法令、产权)和实施机制组成,目的是调节人与入之间的社会关系,以维护社会的正常秩序并促进社会进步。但并非所有的制度都是合理的,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一个合理的制度是有效率的,是指在这一制度下,“参与者的最大化行为将导致产出的增加”。任何一项制度或新体制都可以看作是被“生产”或“供给”出来的,与分析任何一种新产品的经济性一样,必须将实施一项制度所支付的成本与制度收益相比较,只有收益与成本的差大于机会成本(旧制度的净收益)时,实施新制度才具有经济性或合理性。
市场制度是人类最伟大、最重要的发明之一,它在引导、协调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无可比拟的作用,然而它却没有很好解决与经济发展相伴随的资源破坏与环境污染,也就是说市场对生态问题是失灵的。产业生态化在这样的情况下被提出来,它指的是把作为物质生产过程主要内容的产业活动纳入生态系统的循环中,把产业活动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影响置于生态系统物质能量的总交换过程中,实现产业活动与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具体说来,实施产业生态化要求我们在生产中大力推广资源节约型生产技术,建立资源节约型的产业结构体系,减少对环境资源的破坏,倡导绿色环保消费。作为一种制度要求,产业生态化从定性的角度来看具有合理性和有效性,然而在实践过程中,它还不能算是一种有效率的制度安排。
二、产业生态化的制度
任何经济活动都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对于经济活动主体而言,会产生外部经济效果和内部经济效果。内部经济效果是经济活动主体追求的经济效益,外部经济效果则是经济活动对他人和社会产生的效益。即便在产业生态化的过程中,经济活动主体为了追求自身经济利益,也往往忽视甚至无视其外部经济效果,使环境资源难以被合理地开发和利用。产业生态化在制度规定上无法克服这个矛盾,这是由环境资源的公共物品性、产权的非存在性和外部不经济性决定的。
(一)环境资源的公共物品性质
公共物品是指其消费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它性的物品。如果一个商品在给定的供给水平下,向一个额外消费者提供商品的边际成本为零,即额外的消费并不增加额外的成本,或者说任一消费者甲对该物品的消费并不影响乙同时对它的消费,则称该商品的消费具有非竞争性。通常我们所说的公共物品并非纯粹的公共物品,只不过其消费具有较高程度的非竞争性和非排它性罢了,环境资源即其一例。
环境资源作为具有较高程度的公共物品性质的物品,仅仅依靠私营厂商是无法充分提供其生产的。私营厂商通常以利润为追逐目的,如果私营厂商提供公共物品,由于该物品的消费具有非排它性,厂商很难排除不付费的消费者,即收费难;如果没有其它因素加入,厂商必将收不抵支,退出公共物品市场。消费者之间通过谈判,达成一个一致性意见,以实现公共物品的充分供给也是不可能的。其原因在于:第一,由于消费的非排它性,一些消费者出于搭便车的动机,不愿显示真实偏好;第二,消费者数量众多,谈判费用过高。最后,即使假定公共物品的生产可无限分割,由各单个消费者分别提供,也会由于理性化的个人忽略其提供的公共物品产生的外部性,而导致公共物品的供给不足。因而,在产权私有、自由交换的市场体制中,环境资源的供给必定是不足的,只不过其表现形式不是我们通常所见的短缺,而是环境的污染和自然资源的破坏。
(二)环境资源产权的非存在性
产权是人与人之间由于稀缺物品的存在而引起的与其使用相关的关系,这种关系不是人与物之间的关系,而是指由于物的存在及关于它们的使用所引起的人们之间相互认可的行为关系。当前许多环境资源产权不明是产业生态化的重要障碍因素,表现为因产权不明而导致的资源无价和低价。在人类历史上,对于土地、水、森林、草原等资源的产权没有任何界定而处于公共领域;经过漫长的历程,到了今天,其产权界定和保护实施仍是很不充分的,有许多在名义上、有更多在实际上仍处于公共领域(当然,这种情况在不同的国家、地区具有程度上的差异)。“资源低价、无价”的观念根深蒂固,使用者通常可以不付成本,或以极低的成本开发利用公共资源来获取个人利益最大化,导致公共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低效率使用,没有也无法实现产业生态化。
环境资源也是一种可供消费(包括中间消费和最终消费)的物品,当它不存在稀缺问题时,没有进行产权界定的必要,而是让产权处于公共领域(称之为非存在产权),可自由取用。但是不稀缺是相对的,随着自然、社会、经济技术等条件的变化,原来不稀缺的物品,会变成稀缺物品。稀缺意味着消费时存在矛盾和冲突,由此引出了选择问题。而要进行合理选择,在存在交易费用的情况下(而它总是存在的),首先要进行产权界定。否则,随着经济的发展,对环境的利用日益广泛深入,“公共土地的悲剧”必然在环境资源上上演。
(三)环境资源生产与消费的外部不经济性
当一种消费或生产活动对其它消费或生产活动产生不反映在市场价格中的间接效应时,就产生了外部性。在这里,我们把增进环境资源质量的活动称为自然资源的生产,把环境资源的利用称为自然资源的消费。生产环境资源产生的成本通常由生产者自己承担,由此而带来的利益却由社会或社区成员来部分分享甚至全部分享。同样,其消费带来的利益由消费者自己享用,而由此带来的成本却由社会部分甚至全部分担。这种生产与消费的成本负担和利益享用:的非对称性――外部性,在海洋鱼类、公共牧场、森林、空气、水等共有资源方面,表现得非常明显。例如,一家钢厂向河中倾倒废水,影响到下游渔场的生产,且不因此而向渔场提供赔偿,这就是外部性(负的)。对于具有外部不经济性的物品,边际私人成本小于边际社会成本,导致产量过多。又由于产品不正确的定价,市场主体会无限制地开发利用共有资源或排放污染物。从短期看,每个市场主体都可以从其过度开发利用资源或排污行为中获得全部的正效益,而由此产生的负效益则分摊给其他的开发利用者及后来者,在获取利润最大化动机的驱使下,每个市场主体都会无节制地开发、利用环境资源。其结果从长期看,多个市场主体的共同行为必然导致环境资源的枯竭、污染和毁灭,对社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三、实施产业生态化的制度性手段
要实现产业生态化,谋求经济效
益与生态效益的协同提高,就得有办法解决上述问题。有必要指出的是,环境资源生产与消费的外部性,与其产权安排及其公共物品性质具有密切关系。如果环境资源产权得到较为完全的界定和保护,其产权的非存在性得到改进,那么,环境资源生产与消费的外部性将会减少,因而,要实现产业生态化,首先,最重要的就是使环境资源产权化。
产权是描述人们或厂商可以对他们的财产做什么的法律规则。针对环境资源外部不经济的问题,科斯在1960年所著的论文《社会成本问题》中给出了解决方案,即用界定产权的方法来解决外部性的低效率。他指出外部不经济具有相互性,制止甲对乙损害的行为,会对甲造成损害。真正要解决的问题是允许甲损害乙还是允许乙损害甲,即是将产权界定给甲还是界定给乙。只要产权界定清晰,同时交易成本为零或可以忽略,那么,外部性问题可以通过市场交易的方式自行解决。例如对于厂商向河里排放工业废水,造成河中鱼类大量死亡,环境破坏,使以捕捞河中鱼类为生的渔民造成损失而言,若假定厂商对使用该河处理废水有产权,而渔民对“无废水”河水并无产权,结果厂商就没有动因把废水包括进生产成本,从而减少排污,即“厂商把废水产生的成本外在化”了。若假定渔民拥有该河产权,那么他们就可以要求厂商向他们付钱以获得倾倒废水的权利,厂商需支付与废水有关的成本,这些成本就会内部化,从而使资源的有效配置得到实现。
近些年来,虽然“以人为本”“人本管理”经常可闻可见,但很多人并没有深究其中“人”与“本”的真正内涵。在实际管理中,很多企业也并没有将人性化管理作为一条主线贯穿始终。似乎人性化管理、人本管理就是激发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开发人力资源,重视和运用人力资本。如果人性化管理只如此理解的话,那么它不过是社会组织实现自身功利目标的一种手段,组织中的人并没有摆脱仅仅作为一种资源或人力资本存在的地位,那么人性化管理的实质是什么?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人性化管理的概念和内涵
(一)人性化管理的实质
综合当代心理学的动机研究和系统科学的有关研究成果,一些学者从系统动力论和人的生活价值与意义的角度提出了一种新的人性假设,即“目标人”假设。其基本观点是:人生活的意义在于不断地实现心中的目标,并不断形成新的目标;目标是潜伏或活跃在个体内心的自我的未来状态或其他心理图式的可能运动,它们是个体在后天的社会生活中选择性地建构起来的,代表着个体潜在的理想、愿望或愿景,并规定着具体的行为策略;在一定的情景中,某些目标被激活之后成为个体行为的发动者和组织者,形成人的行为动机,动机是改变人的心理状态和行为的内在原因;在人的心理世界中,存在三种层次的目标,即与生存有关的目标、与社会关系有关的目标和与自我发展有关的目标,三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一个有机的功能整体,即目标结构;不同的个体之间在其个性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和目标结构上存在广泛的差异。据此,可以进一步认为,人有着一种固有的全面实现自身目标并形成新目标的内在动力,人生的价值与意义在于不断实现心中的目标,人工作的意义也正在于不断形成和实现心中的目标,从而不断促进自我的发展。据此,笔者认为,人性化管理在本质上是以促进人自身自由、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管理理念与管理模式,而人自身自由、全面发展的核心内容是个体心理目标结构的发展与个性的完善。
(二)能本管理
所谓能本管理,就是以人的能力作为管理的对象和管理的核心,提倡能力本位,建立起以能力为核心的价值观。能本管理体现在管理过程中,就要求以能力价值观来支撑和统摄其他价值观(如利益、效率、个性、主体性、自由、平等、民主、创新等),坚持以人的能力为实施管理的根本立足点和根本依靠力量,其管理措施则是建立一种“能级制”。有了以上的理解,我们在实践中就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人性化管理,而激励机制首当其选。
二、如何运用好人性化管理中的激励机制
(一)了解影响有效激励的因素
1.对员工的激励缺乏针对性。每一个人在不同时期需要不同,不同的人在同一时期需要也不相同。只有在满足了员工需要的前提下,员工才有可能提高工作积极性,以实现组织目标。如果单位使用单一的、僵化的激励方法,势必会使员工的需要得不到应有的满足,降低激励的效果。所以,人员激励要发现和体现差别。
2.对员工的激励缺乏公平性。员工工作积极性的高低不仅取决于是否有激励措施,还取决于激励的绝对程度和相对程度。员工会把自己的投入和回报与他人的投入和回报作比较,只有当他们感觉到这一比率相当的时候,才会产生公平感。公平的激励机制是实现有效激励的保证。
3.对员工的激励缺乏系统性。要使个人真正提高绩效达到激励效果,就不能把员工孤立地提出来,片面地大谈激励,激励是一个系统,贯穿在人力资源管理各个环节之中,一套有效的激励机制与单位一系列的相关制度相配合才能发挥作用。
4.对员工的激励缺乏灵活性。员工的需求在变化,单位的内部和外部环境也在变化。在这个充满变化的环境中,应该适当调整激励机制使之与环境相适应,才能保证激励的有效性。照搬照抄其他单位的激励方法,很难取得预期的激励效果。
5.对员工的激励缺乏人文性。不应再把人看成是单纯的生产要素和经济人,而应该把人看成是社会人和本单位的主体,应该充分理解人、尊重人、培养人,充分发挥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如今许多单位的激励机制,只注重形式与方法,而不关注个人的感觉,不关注个人的情感对工作的影响,不关注作为社会人的需求和目标,单纯的为了激励而激励,因此,激励的效果往往不够理想。
6.对员工的激励目标缺乏明确性。目标设置理论认为,具体的明确的目标比笼统的目标激励效果好,而且目标的具体性本身就是一种内部激励因素。而许多单位在对员工的激励管理中,只是设置笼统的“提高工作积极性”的目标,而缺乏具体的可操作的目标,激励效果也就大打折扣。
(二)实现有效激励的途径
1.做好激励的需求分析。需求是激励工作的出发点和目标,如果没有需求,我们也就没有实施激励的可能。从理论上说,人的行为都是由需求产生动机,是受到某种激发和诱导而产生的,是“需求—动机—激励—行为”这一周而复始的过程。当人产生某种需求时,就会调动自身潜能,积极创造条件来实现这种需求。因此,这种需求便成为人们采取某种行动的目的和动机。当单位的领导需要员工实现某种目标和行为时,就必须考虑员工的需求,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在采取激励措施前,应先做好单位和员工的需求分析,发现其主导需求。根据单位的需求,设置激励的目标;根据员工的需求,选择合适的激励方法,投其所需,把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相结合,使单位和员工都获得需求的满足,实现有效激励。
2.建立综合系统激励机制。一是只有建立相互协调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才会使激励的效果达到最佳。例如,激励应该以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的绩效考核为前提,完善合适的薪酬制度作保障;进行科学的工作岗位设计,建立灵活的人员内部流通机制,提升激励的有效性;加强沟通,充分授权,通过员工参与管理增强激励效果;根据组织的发展目标和员工的实际情况,帮助员工制定有效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以激励员工。二是选择激励方法应与本单位和员工的现状相适应。例如,如果单位是扁平的组织结构,晋升的激励方法就不再适合;强调以团队为主要作业形式的单位,单独使用个人激励的方法也不会有很好的效果。增强激励的效果还应该把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外部激励与内部激励相结合、个人激励与团队激励相结合、正激励与负激励相结合,充分发挥激励的协同优势,增强激励的效果。
3.使用多途径的激励手段,如薪酬激励、股权激励、智力激励、目标激励、情感激励等。
关键词:合理化 高级化 产业结构 经济增长
中图分类号:F1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7)01-010-02
一、引言及文献综述
我国经济从改革开放以来一直保持着平稳快速发展的趋势,经济的增长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的稳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是理解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发展区别的一个核心变量,产业结构的演进是经济增长对技术创新的吸收以及主导产业经济部门依次更替的过程(罗斯托,1962)。
对于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学术界存在两种观点:一是认为经济增长引起产业结构变化。在理论上,库兹涅茨(1966)提出经济总量的增长带动了经济结构的变化,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因此经济总量的增长促进产业结构的变化。在实证上,付凌晖(2010)通过对我国1978―2008年经济数据研究,结果发现我国经济总量的增长明显Ф了产业结构的变动;二是认为产业结构变动推动经济增长。理论上,以罗斯托为代表的观点认为部门结构变动推动经济总量增长。实证上,王立平、王建(2010)从区域空间的角度实证分析,发现产业结构变迁对地区经济存在显著的促进作用。干春晖等(2011)从产业结构合理化与高级化的视角实证分析,发现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对经济增长有明显的阶段性影响。
基于不同地区的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关系分析,李慧、平芳芳(2014)基于河南省1978―2012年数据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合理化能够促进经济增长,并且产业结构的高级化能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产业结构合理化。
二、理论与假设
(一)产业结构合理化与经济增长
以库兹涅茨(1966)为代表的学者认为经济总量的增长会引起需求结构的变动,从而带动产业结构朝着更合理化的方向发展,而产业结构合理化也会促进经济增长。由此,我们提出:
假设1a:经济增长正向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
假设1b:产业结构合理化正向带动经济增长。
(二)产业结构高级化与经济增长
付春晖(2010)已经通过实证关系证明经济总量增长显著带动产业结构高级化,因此我们提出:
假设2a:经济增长正向促进产业结构高级化。
假设2b:产业结构高级化正向带动经济增长。
三、研究设计
(一)数据收集
本研究主要研究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的关系,因此本文将产业结构按行业分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本文从我国2015年统计年鉴和世界银行网站上选取了1984―2014年的三次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三次产业的就业人数以及根据GDP名义值等数据。对名义GDP用GDP指数进行平减,算出实际GDP,同时为了消除异方差的问题,对实际GDP取对数。
(二)变量与测量
综合干春晖等人的研究经验,我们从两个维度观测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即是从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级化两个维度。
1.产业结构合理化。产业结构合理化是指为提高经济效益,要求在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上,根据科学技术水平、消费需求结构、人口基本素质和资源条件,对起初不合理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使各产业协调发展,是要素投入结构与产出结构耦合的衡量。本文借鉴干春晖等人的研究方法,在泰尔指数的基础上对其重新定义,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TS是衡量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指标,n表示产业部门数,i表示具体的产业,在这里代表三个产业。Y表示产值,L表示就业人数。
TS值越小表明产业合理化程度越高。利用我国1984―2014年三次产业就业人数和产值的数据,我们计算出了不同时期产业结构合理化指标TS的值。
2.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结构高级化,就是高附加价值化,指一国经济发展重点或产业结构重心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逐次转移的过程,标志着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和发展阶段、方向(付凌晖,2010)。产业结构高级化往往具体反映在各产业部门之间产值、就业人员、国民收入比例变动的过程上。本文选取W值为衡量产业结构高级化的指标。具体定义如下:首先根据三次产业划分将GDP分为三部分,每一部分的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作为空间向量中的一个分量,从而构成一组3维向量X0=(X1,0,X2,0,X3,0)。分别计算X0与产业由低层次到高层次排列的向量X1=(1,0,0),X2=(0,1,0),X3=
W值越大表明产业高级化水平越高。通过我国1987―2014年三次产业结构比重的数据,本文计算除了不同时期产业结构高级化指标W的值。
3.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我们首先对上文的两个指标进行简单的比较分析。从表1可以看出,TS指标的均值为0.2426,30年数据的标准差为0.0464,最大值和最小值差别较小,因此在这30年内我国产业结构合理化的程度有一定的改善,但是总体来说是稳定的。W值总体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均值为6.2948,最大值和最小值差别较大,方差为0.3022。
(三)模型的构建
本文为了深入探讨TS、W两个指标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建立了计量经济多元回归模型,如下:
yt=β0+β1TSt+β2Wt+μt(3)
其中t表示时间,y表示我国经济增长,为了消除异方差,我们对实际GDP取对数,TS表示产业结构合理化衡量指标,W表示产业结构高级化衡量指标,μt表示随机误差项。
四、假设检验与分析
(一)平稳性检验
对于时间序列,首先需要进行平稳性检验,不然会导致伪回归问题。本文主要使用ADF检验对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从表2可以看出,LNGDP、TS、W三个变量的ADF检验一阶差分通过了检验,那么上述三个变量均为一阶单整。
(二)协整检验
由平稳性检验,我们知道了三个变量之间是同阶单整,那么有可能存在长期稳定关系,所以接下来对变量进行协整检验。本文采用Engle-Granger两步法进行检验,得到回归方程:
LNGDP=-5.31.4-3.0297TS+2.567W
(-17.24) (-10.56) (58.24) R2=0.99
括号内为t值,并且都是显著的。从上式可以看出,产业结构合理化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负相关(证明了假设1),产业结构高级化与经济增长存在正相关关系(证明了假设2),也与现实情况相符。接下来对残差进行单文跟检验,结果如下:
从表3可以看出残差项通过了平性检验,说明了LNGDP和TS、W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
(三)格兰杰因果检验
通过分析,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合理化、高级化之间存在长期的协整均衡关系,但是并没有具体指出因果关系的方向。那么我们进一步用格兰杰因果检验方法对三个变量进行检验,检验结果如表4。
从表4可以看出,在1%的显著水平下,经济增长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格兰杰原因,三次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不是经济增长的原因。仅仅从实证结果来看,我国经济增长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没有明显的促进经济快速增长。
(四)脉冲响应分析
通过分析1984―2014年的数据得到了产业结构合理化、高级化与经济增长的短期关系,所以我们用脉冲响应分析进一步分析三个变量之间的长期影响。从图中可以看出,产业结构高级化对经济增长存在正向的影响关系,在前4个滞后期有所波动,最后收敛,说明产业高级化促进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对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关系表明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合理化呈现负相关关系(产业结构合理化指标越小越表明合理化程度越高)。经济增长在前5个滞后期大体上对产业结构高级化有抑制作用,但在后期促进产业结构高级化,并最终收敛。
五、结论与启示
本文利用1984―2014年数据,从产业结构合理化、高级化两个维度分析了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并进行了平稳性检验、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和脉冲响应分析,进行了实证研究,结论如下:产业结构合理化、高级化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并且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合理化、高级化存在单向因果关系。从协整方程以及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我们可以看出,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合理化、高级化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经济增长伴随着产业结构合理化与高级化,经济增长促进产业结构朝着合理化的方向发展,证明了假设1a。经济增长促进产业结构高级化,证明了假设2a。但是格兰杰因果关系结果中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对经济增长没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从脉冲响应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经济增长对产业结构合理化有负相关(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指标越小越合理)证明了假设1a。经济增长对产业结构高级化有正向促进作用,证明了假设2a。从长期来看,产业结构高级化对经济增长有正向影响,证明了假设2b。
对于格兰杰因果检验得出的结论,1984―2014年我国的经济增长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但是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并没有明显地带动经济增长。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数据选取的问题以及分析视角的不同。
我们需要重视经济增长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方向的带动作用,同时也不能忽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我们要加大产业结构合理化建设,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健康发展,同时也要加强产业结构高级化建设,推动三次产业在更高水平上协调健康发展,从而建立起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 西蒙・库兹涅茨.各国的经济增长[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2] 付凌晖.我国产业结构高级化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明[J].统计研究,2010(8):79-81
[3] 王立平,王健.中国产业结构变迁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分析[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0,(7):92-95
[4] 干春晖,郑若谷,余典范.中国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和被动的影响[J].经济研究,2011(5):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