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育技术学发展范文

教育技术学发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育技术学发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育技术学发展

第1篇:教育技术学发展范文

关键词: 教学媒体 教育技术 发展 趋势

一、引言

中国有句古语:“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育是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而进行的传播活动,是凭借一定的传播手段而进行的一种自觉行为。当今,教学媒体日新月异,其现代化已成为一种势不可挡的潮流。在跨入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展望未来教育发展前景,我们必须对现代教学媒体的不断涌现和教育技术的发展势态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二、教学媒体的发展

教育技术的兴起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十八世纪和十九世纪的两次科学技术革命不仅更新了教育观念和思想,而且促进了教育手段的现代化,为教育技术的兴起创造了物质技术条件。

我国的教育技术是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引进欧美视听教育的基础上,以“电化教育”命名而发展起来的。特别是八十年代以后,我国的电化教育借鉴了美国教育技术的有关理论和方法,使得电化教育与美国的教育技术逐渐融合。因此,我国的教育技术与美国的教育技术有着密切的联系。

1.原始教学媒体阶段

在这一阶段,教学媒体包括人体各部分的器官,生产、生活用具,各种事物,以及口头语言,新的教学媒体――文字也处于萌芽状态,但仍谈不上真正的应用。作为人类最古老的教学媒体,形象直观是它们的最大特点,其局限性是这些媒体依据于具体的生产和生活过程中,离不开人类的亲身传授,不能超越时间和空间传递教学信息,因而效率很低。

这一阶段从人类进入古代阶级社会一直到十七世纪末。在这一时期,文字书本的出现及其在教学上的应用是教学媒体的一大进步。文字书本突破了信息传递的时空限制,克服了口头语言不能脱离传授者的局限,并且书本具有信息量大,便于携带和保存的优点,因而成为教学中的主要媒体。但由于文字较抽象,与客观世界存在一定的差距,再加上常年不变的单一教学方式,容易造成教学枯燥、僵化、乏味并脱离生产、生活实际。

2.现代教学媒体阶段

这一时期从夸美纽斯的《世界图解》出版至今,也是现代教学和教育技术的产生和发展时期。其具体又可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是从十七世纪末至十九世纪末。这一时期主要成就有:确立了直观性教学原则;在教学中自觉设计、制作和使用了专门的直观教学媒体,如夸美纽斯出版的插图教科书《世界图解》,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设计制作的直观教具算术箱,德国教育家福禄贝尔为幼儿教育设计的发展幼儿感官、智力的恩物等。

第二时期是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在这一时期电教媒体被逐步引入教学,教育媒体开始出现电子化和现代化的特征,有关的理论研究逐步加强。十九世纪末,幻灯进入了教育领域,进入二十世纪后,电子科学技术发展突出,电子化媒体亦频频问世并应用于教学实践,推动教育媒体由视觉媒体、听觉媒体向视听结合媒体发展。先是幻灯、投影、留声机、广播,接着就是无声电影和有声电影,从而掀起了视听教育的热潮。作为这一时期的核心媒体的电影,由于具有视听结合、直观、形象、生动、感染性强等特点,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由于设备昂贵、影片制作成本高、制作周期长等局限,它在电视、录像这些更为经济方便的媒体出现之后便退出了教学领域。同时,由于视听媒体被大量引入教学领域,广大教育工作者对媒体的使用方法及效果等问题也进行了研究,从而总结了一系列的视听教学法,并提出了相应的理论依据,如戴尔(Dale)的“经验之塔”理论。

第三个时期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今。在这一时期,电子技术、通信技术、信息处理技术飞速发展,现代教学设备不断完善,教学媒体由视听结合媒体发展到多媒体综合运用,由单项传递发展到交互作用,并结合计算机向高智能、大容量、快速度、多功能等方向发展。

三、教育技术的发展动态及趋势

教育技术的内容和形式也产生了深刻的变革,已不再是停留在音像技术课堂中应用的层次,而是有了很大的发展,其发展具体可归纳为以下三大趋势。

1.多媒体化

教育媒体的多媒体化趋势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和多媒体优化组合形成的多媒体系统的应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由于具有多重感官刺激、传输信息量大、速度快、传输质量高、应用范围广、使用方便、便于操作、交互性强等优点,使得它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势头锐不可当,从而成为教育技术中的主流技术。各种媒新兴媒体和一些旧有媒体相互交融,共同存在,并运用教学设计的原理进行优化组合,形成具有整体功能的多媒体教学系统也是教育技术多媒体化趋势的一个方面。

2.网络化

教育技术的网络化趋势也主要表现在两大方面:国际互联网(Iternet)应用的急剧发展和卫星电视网络的飞速发展。

Internet不受时空限制、同步或异步的传输模式、双向交互、信息量大的特点使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也必将得到广泛的应用。

卫星电视以现有大学为依托,构筑起具有一定交互能力的适合于远距离教学的网络大学,亦即“三电(电脑、电视、电话)一体化”。虽然这一构想在实现上尚有技术上的困难,但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一构想也将成为现实。

3.教育技术应用模式多样化

目前,教育技术在教育中应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从技术特点上来分大体上可分为五种。

(1)基于视听媒体技术的多媒体教学形式。

(2)基于卫星通信技术的远距离教学形式。

(3)基于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多媒体教学形式。

(4)基于Internet及其它网络技术的网络教学形式。

(5)基于计算机仿真技术的“虚拟现实”教学形式。

四、结语

现代教育技术作为一个融理论与实践于一体的独特领域,正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而且随着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实践中的广泛应用,教育技术在推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巨大作用日益显现出来。毋庸置疑,在二十一世纪教育全面现代化的进程中,教育技术将担负起重要的使命,我们有必要对其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参考文献:

[1]张立新.教育技术的理论与实践.河北大学出版社,2000.10,(第一版).

第2篇:教育技术学发展范文

关键词:文献计量学;机助外语教学;外语教育技术学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6795(2013)02-0024-0005

20世纪科技的迅速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全面进入信息化时代,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正在改变着人类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同时也改变了我们的学习方式。在此背景下,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获得快速发展。从狭义角度来看,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是一种运用计算机对要学习的材料进行辅的讲解、巩固和评估的一种语言教育和学习方法,它通常具有极强的互动性。Levy将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定义为“对计算机在语言教育和学习中应用的探索和研究”(Levy,1997)。其对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的定义更简洁,涵盖范围更广,与现代大多数該领域的研究者和实践者观点一致。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可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美国伊利诺伊大学1960年启动的“柏拉图项目”(PLATO project)是其早期发展的重要里程碑(Marry,1981)。一般来说,它的发展大致经历了行为主义阶段、交际教学阶段和整合教学阶段等三个阶段。也有研究者将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按照学习资料的呈现方式将其分为传统阶段(traditional CALL)、探索阶段(explorative CALL)、多媒体阶段(multimedia CALL)以及万维网阶段(web-based CALL)等四个阶段(Davies,2012)。

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也引起了我国外语界的关注。1994年我国成立了全国性的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专业委员会(CALLAC)。此后,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际应用都取得了很大进步。有关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的研究专著和成果文献大量涌现。2002年教育部启动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2004年出台《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取代了原来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大纲》。2004年教育部正式推出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新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指出,学校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采用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英语教学模式。同年,首届全国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基于此,本文尝试结合文献计量学方法,对2000—2011年间CSSCI源内所有期刊刊载的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相关论文从年代分布、文献增长规律、期刊分布、关键词以及研究热点等进行了统计和分析,多角度揭示国内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研究状况,探究其演化规律,系统梳理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领域的发展脉络,为今后該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促进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推动外语教育技术学科的发展。

1 数据来源和处理方法

本文依托维普期刊资源整合服务平台进行检索。以“题名或关键词”为检索项,“计算机”、“网络”、“多媒体”、“英语”和“外语”等为检索词,并将匹配设定为“精确”以提高检索准确率,时间跨度选取2000—2011共12年的数据,期刊范围选取“CSSCI”,检索条件最终合并为:题名或关键词=计算机*题名或关键词=英语*题名或关键词=外语*时间=2000-2011*范围=CSSCI来源期刊或者题名或关键词=多媒体*题名或关键词=英语*题名或关键词=外语*时间=2000-2011*范围=CSSCI来源期刊或者题名或关键词=网络*题名或关键词=英语*题名或关键词=外语*时间=2000-2011*范围=CSSCI来源期刊。检索出符合条件的相关论文共1598篇。有必要指出,将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选定为期刊选取范围是因为CSSCI是我国社会人文科学主要文献信息查询与学术评价的重要工具。因此,可以认为本文所选取的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研究论文代表了国内該类研究的高质量研究成果。剔除会议、通知、简讯等非学术性论文以及与該领域研究不相关论文,最终获得有效研究论文1524篇。

2 文献数量分析

学术论文的发表数量是衡量某一研究领域或学科研究态势的重要指标。另外,论文的年代分布可反映若干年来研究的基本趋势、研究水平和发展速度(莫再树、贺华锋,2006)。统计结果显示,2000—2011年我国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领域研究者在CSSCI来源期刊上共发表1524篇,年发文量从2000年的55篇上升到2011年的157篇。

为了更加直观地观察,我们另外分别绘出了2000—2011年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研究文献数量的变化趋势图,如图1所示;以及2000—2011年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论文增长趋势图,如图2所示。

综合图1以及图2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1)2000年是国内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研究发展的节点。2000年的发文量仅有55篇,而从2001年开始快速增长到100篇。结合有关学者统计数据,1997、1998和1999年刊登在国内八种外语类刊物上与计算机辅助英语教学相关的研究论文分别为8、10、6篇(谈言玲、严华,2007)。据此可将2000年之前的阶段认为是国内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的起步阶段,称之为探索期。(2)2000—2011年间我国涉及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的文献数量除2006年比2005年少刊发两篇,2011年比2010年少刊发6篇外,总体上仍处于持续增长态势。尤其是从2007开始出现显著增长。以此为基础,可将2001—2006年这一阶段称为国内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研究的快速成长期,而2007至今的阶段称为稳定成长期。这种阶段的划分也基本符合文献计量学奠基人之一的普赖斯针对科学文献提出的科技文献增长的阶段性理论(庞景安,1999)。2007年开始发文数量之所以会出现显著增长,考虑到刊物的发文时滞因素,这可能与2004年教育部在全国180所院校推行计算机辅助英语教学改革试点工作有关,表明該项改革试点工作在一定意义上推动了我国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的研究与实验。

3 期刊分析

论文的期刊分布可以反映期刊的时间跨度、类型分布和载文集中度,也可侧面展示期刊级别及载文质量。对CSSCI收录的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研究来源期刊进行统计分析,其目的是为了能够向研究者揭示該领域研究成果的空间分布特点,确定刊载該方面研究论文的主要期刊,从而为該领域研究者继续深化其該方面研究提供有用的信息参考。表1和图3分别反映了国内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领域发文的主要期刊分布情况以及这些期刊十多年来刊载該方面论文数量的变化趋势。

根据整体统计数据,刊载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研究论文的期刊涵盖语言学、教育学、情报学、人文社科学报以及综合性社会科学等多类期刊,該领域研究论文刊载期刊主要以语言类和教育类期刊为主,分别包括《外语电化教学》、《外语界》、《外语与外语教学》、《中国电化教育》、《电化教育研究》、《现代教育技术》、《现代远距离教育》、《中国大学教学》以及《远程教育杂志》。其中《外语电化教学》以绝对优势遥遥领先,充分体现了其将现代教育技术与外语教学相整合的办刊宗旨。另外,从图3可以看出,虽然有时期刊刊载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研究论文数量偶有回落现象,但总体折线仍呈现出上升趋势,这表明现代信息技术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日渐巩固,为外语教育技术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成熟的条件。

4 关键词分布

关键词是论文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表达文献主题概念的术语,它是从文章中抽取的能够最简洁、最直接反映论文主题内容的词和词组(邱均平,1988)。而关键词词频分析是一种重要的文本内容分析方法,是一种快速了解某一学科或者某一文本主要研究领域和学术热点的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在科学学、图书情报学和科学计量学领域有着极为广泛的应用(姜春林、胡志刚,2010)。所以通过对关键词出现频次的统计有助于了解国内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的热点研究板块以及预测該领域将来的发展趋势。由于直接导入的关键词比较分散,数量比较多,为了能够使关键词有针对性地反映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领域的研究主题,本文对载入的关键词进行了适当处理:去掉“计算机辅助”、“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英语”及“外语”等词汇;合并了意义相同但表述不一样的关键词,比如,将在线、因特网、web、互联网、局域网以及校园网等关键词统一合并为“网络”。表1、表2和表3分别给出了依据本文对国内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发展历程所划分的三个阶段中高频关键词及其频次的统计。各项统计所选取的关键词数量控制在30个以内,因此如下表格中会出现关键词数量不等的情况,以便能更简明地反映該领域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表1、表2和表3显示:2000—2011年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研究论文的高频关键词主要包括“网络”、“多媒体”、“大学英语”、“自主学习”、“视听说教学”、“写作”以及“教师”等。“网络”和“多媒体”等。在这12年间这些词一直是高频关键词,这与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的载体密切相关。随着新世纪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对基于网络的外语教学的研究远远领先于基于多媒体的外语教学的研究,并且原始统计数据显示,2007—2011年间还出现了基于网络的多媒体外语教学的研究。“大学英语”也一直是高频关键词,这说明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在学科中的应用研究主要集中于大学英语学科。另外,由于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的不断改革,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研究已开始出现,并且十几年来基本保持稳定的态势。不难看出“网络”、“多媒体”、“大学英语”、“自主学习”、“视听说教学”、“写作”以及“教师”等方面的研究一直是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领域的热点研究板块,并有可能持续下去。

5 外语教育技术学的发展态势展望

5.1 外语教育技术学科构建的可能性

正如在本文前言中提到的,不管从何角度将机助外语教学分为行为主义阶段、交际教学阶段和整合教学阶段等三个阶段,还是将其分为传统阶段、探索阶段、多媒体阶段以及万维网阶段等四个阶段,其发展过程中最为明显的就是信息技术在外语教学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地位也日益突出,涵盖网络及多媒体教学、语言教学(大学英语及专门用途英语等)研究、语言技能(视听说、写作、阅读与翻译等)研究、测试与评估研究以及教材研究等几大模块共计至少26项内容。在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的研究方法方面,语料库方法在該领域研究中的运用比较突出,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需要指出的是,语料库方法并非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研究中的唯一方法,胡加圣等(2010)将外语教育技术的方法论概括为定性研究、定量研究和综合方法等三种,而语料库方法只是定量研究中的方法之一。另外,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的理论基础由最初语言学领域中的多模态理论发展到涵盖认知心理学领域的建构主义理论以及生物学领域的生态学理论等。由此可见,国内的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目前已有广阔的教育实践、丰富的实物产品和熟练应用经验,成熟的研究力量和研究成果,新颖、独到的创新理论体系以及研究方法等(胡加圣等,2010;2011)。这说明,以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为主要研究内容的外语教育范式已经形成,外语教育技术学科成立的前提和基础也已具备,预示着作为三级学科的外语教育技术学科的雏形已经显现(李艳、胡加圣,2011)。

5.2 外语教育技术学科的研究热点

另外,根据本文对国内机助外语教学的计量学考察,特别是依据对关键词进行统计所获得的信息,还可展望、预测外语教育技术学科领域今后的研究趋势。具体来讲,以下几个方面研究趋势比较明朗,有望成为今后該领域研究的主导。(1)教师研究。对教师的研究也是12年间該领域研究的关注点之一,由于篇幅所限,教师的研究角度未明确列出,但结合原始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对教师研究角度的变化。2007年之前的教师研究主要关注教师角色和教师培训两个方面,而2007年之后除了对教师角色和教师培训这两个方面继续研究外,还出现了对教师的行动研究、教师专业发展以及教师认知等方面的研究。这一点与目前国内外二语习得研究趋势也基本吻合。(2)课程整合研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的最新阶段。计算机关键技术的发展为计算机主导外语教学提供了可能和条件。未来的发展趋势是传统的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式将逐步演变成计算机主导教学的模式(陈坚林,2005)。整合即意味着以计算机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手段从处于辅助地位的幕后走到了台前,从而成为课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数据显示,对课程整合研究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但紧密结合国家教学改革的方针,該方面研究尚面临诸多难题与困惑,具有巨大的深入探讨的潜力。(3)生态化研究。生态化既可用于研究教育宏观问题也可用于研究教育微观问题。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的生态化研究属于后者,当然也可看作课程整合研究的一个衍生问题。信息技术向外语教育渗透后,传统的教学要素被新的教学要素取而代之,为了使教学系统保持动态和谐,就应以生态学视角来重新审视外语教学(陈坚林,2006)。

第3篇:教育技术学发展范文

关键词 数学课程 教育技术 发展历程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辅助数学教育的物理工具有着很长的历史。本文的教育技术,是指用于增强数学课堂中教师或学生能力的物理设备。技术是数学思想的具体化,同时技术的发展也影响着数学教学,两者相辅相成。笔者回顾了近200年来若干用于数学课堂的代表性设备,将其简单分为:信息存储工具、信息展示工具、示范工具和计算工具进行介绍。

(1)信息存储工具:最经典的信息存储工具是书本。其历史与文明史一样古老,从泥板到古本手卷,到手写法典,到印刷书,再到电子书籍。但数学文本的历史是短暂的,若只考虑学校教科书,大约200年。受政治和经济发展的限制,直到19世纪数学教科书才在欧洲和美国大批量生产。教科书的推广与使用促进了数学教与学的发展。

(2)信息展示工具:其代表是黑板及黑板衍生物(比黑板更早的是手持书写板)。黑板在19世纪早期传入学校,其地位也随之确立。教师利用黑板展示复杂的语言和绘图细节,比仅依靠书本来得精确;学生通过黑板书写答案,让老师和同学评价,提高了课堂积极性。黑板与教科书的结合促进了数学代数与几何课程的发展。如今,黑板大多被“干擦板”或“白板”代替,但其功能并没有显著改变。20世纪末出现的交互白板可以与电脑直接连接展示,但对这种技术的评论褒贬不一。平板电脑也有类似功能,还能够触屏书写。

另一个重要的课堂展示工具是幻灯机。它于二战后出现在美国课堂中,比黑板更专属于教师。它有两大优点:教师在展示课件的同时能够面对学生;展示教师课前准备的课件,节省课堂时间提高效率。但有时幻灯片展示过快,令学生跟不上节奏。虽然幻灯机仍在使用,但很多也被新技术代替。电脑投影仪通过连接电脑展示各种图片;实物投影机可以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展示任何物体。

(3)示范工具:教师或学生为加强对概念或过程的理解而借助的工具。相较于一般数学教具其地位更独特。圆规在中国数学中占重要地位;欧洲传统的几何绘图工具是尺规;《几何原本》中命题的构建大都基于这些工具。19世纪开始示范工具明显增多,瑞士教育家Johann Pestalozzi和Friedrich Froebel把实物如立方体带进教室给学生观察。18世纪30年代,Froebel在瑞士和德国教书时提议为低龄儿童开创幼稚班,通过玩积木向他们介绍几何图形、算术思想和简单分数。此思想19世纪末由欧洲传到美国,立方体是那时的主要教具。

(4)计算工具:在数学教育中占很大比重。这里简要介绍三种具有影响力的计算工具的历史:算盘、计算尺和计算器。

算盘早在公元1200年就在中国大量使用,后经朝鲜传入日本(十露盘)。算盘作为中日教育的一部分长达几个世纪直至二战后。在一些东亚国家如马来西亚,算盘至今仍是数学课程的一部分。在俄罗斯算珠被改为水平移动以便教师课堂演示,俄罗斯这种算盘近几十年来用于早期教育。19世纪经法国数学家Poncelet介绍,这种算盘作为教具在法国广泛使用。

计算尺是17世纪初英国数学家Henry Briggs与John Napier提出的对数理论的直接体现;18世纪,改进成为工程师的计算工具;19世纪初,传到欧洲和美国;19世纪末,成为大学课程教具;20世纪初,进入中学。20世纪20年代,教具市场开始将计算尺销售给高中。在20世纪70年代电子计算器出现前,计算尺虽不是数学课堂的核心教具,但仍具公认的地位。

计算器是基础电子设备。机械计算器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7世纪。19世纪中叶,欧洲和美国的工业水平才允许制造商业用途的计算设备。20世纪20年代,其成为办公室的标准配置。20世纪50年代,机械计算器在课堂中有少量应用,但由于其体积庞大难以成为个人工具。20世纪70年代,电子计算器诞生。最初的计算器相当笨重,只能进行四则运算。到了20世纪80年代,计算器已经相当便携,能够计算三角函数和超越函数并且能够作图,远超过机械计算器和计算尺的功能。20世纪90年代中叶,计算机成为手持设备。如今,计算器除了计算功能还提供信息存储、展示和示范功能,在小学、中学和大学的使用都有明显增加。

教育技术的研究是数学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越来越多的电子设备可供教师和学生使用,计算机可以同时作为信息存储、展示、示范设备和超级计算器或者更多,这些设备可以整合成一个综合技术平台。教育技术革新正以一种我们不能预见的方式改变着数学教与学的方方面面。

参考文献

第4篇:教育技术学发展范文

 

參基于媒介的学习比面对面学习效果更差吗

 

教育技术发展初期,基于技术的教育、远程教育,特别是网上学习常受到人们的误解,如人们认为这种形式的学习效果不如传统的面对面学习等。这些错误的观点阻碍了基于计算机和通信设备的教学模式发展。而如今,各教育阶段都认识到信息通信技术辅助学习的价值。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媒体改变了人们接收、创造和共享知识的进程,因此各年龄段学习者的学习方式和爱好也随之发生改变。在“中介式学习”的研究中,大部分学习者认为异步学习环境能够影响学习的参与性及对材料的认知过程。学习者表明,基于网络的在线讨论与传统教室中展开的谈话相比,质量更高,而且能够有效补充传统的教学模式(面对面学习)的不足,增强学习者的学习体验。同时,学习者也指出,同步虚拟媒体能够帮助他们了解只有在课堂中通过单独接触才能了解的同伴。许多在课堂教学中保持沉默或者是被动的学习者通过各种中介式的交流找到了自己的知音。

 

媒体真的影响学习吗

 

纵观历史,信息技术与教育之间的关系早就有争议,其典型的例子是理查德克拉克和罗伯特卡玛之间的争论,争论的主题是影响教学媒体的因素及其作用。

 

20世纪80年代初期,理查德克拉克写了一系列文章来说明媒体仅仅是发送指令,并不能影响学习者的学习成绩,就像卡车只是运输货物,并不能引起蛋白质的改变一样。克

 

拉克理论的核心是,对于一些学习任务,没有一种媒体属性可以服务于一种认知影响,因为相同的影响可以通过不同的媒体来实现。因此,这些属性必须成为其他属性的,它们是学习获益的工具。克拉克更进一步地指出,媒体不仅不能影响学习,它们也没有直接激励学习者学习。援弓丨的研究表明,不同的时间对相同或不同的学习者来说,无论使用哪种媒体,学习者对他们学习可能性的观点都不相同。

 

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罗伯特卡玛发表了一系列的文章,他持相反的观点。卡玛认为,各种研究都表明:新媒体的应用改善了学习效果。克拉克则回应到,这种研究不能控制教学方法,因此是不明确的。克拉克认为不通过可视的媒体,教师同样可以通过现实情境下的故事情节来呈现教学内容。最后,卡玛建议重新定义辩论的主题,“我认为如果我们从‘媒体真的会影响学习吗’转变到‘对于特定的学习者、任务和情境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来使用媒体而影响学习’,我们将会在我们的领域、重构学校和改善教学方面有所进步”。

 

信息通信技术像火一样,可以给周围的人带去热量,但是知识并不能从计算机中散发,灌输给学习者。媒体可以在各个方面帮助人们展开学习,如监督出席情况、评定学习者的参与性、搜集评估数据,等等。因此,开发某种教学技术,并帮助教师提高特定教学环节的教学效果,就像是发明一种工具帮助木匠构建建筑一样。

 

參媒体能削弱教宵目的吗

 

20世纪80代初期,西摩帕尔特在《头脑风暴》一书中指出,一些教学技术对教学是不利的,因为它们很有可能鼓励一种不利于真正学习的教学方法衍生。在儿童机器中,他指出在19世纪晚期和20世纪早期,很多学校都致力于这种教学理念,试图形成一个人人都知道的单一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基于年龄的划分,学习者形成了被动的思想,不仅强调阅读演示和同化知识是获取知识的基本方法,而且把测试作为衡量成功的唯一标准。他批评学校过分地强调要通过抽象的方法来规定知识的学习,如果缺乏精确性,学习者所要学习的知识将会被划为次等级别。

 

西摩帕尔特根据这种教学理念来判断应用于教育的各种技术的价值。他看到了计算机辅助教学和智能通信系统中使用信息通信技术的缺陷,因为他强调的是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学习观点,而不是建构主义学习观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是各种类型的媒体被学习者使用,并构建外部的、可共享的资源(如计算机程序)用来发展自己的知识(而不是吸收来自教师的知识和技能)。总之,帕尔特认为一些媒体类型对教学来说是非常好的,建构主义认为是媒体让学习者控制自己的学习,而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则认为是媒体来控制学习者的行为。

 

由于人们在“何为良好的教学方法”和“什么对学校来说才是合适的教学目标”两个问题上一直不能达成一致。因此,学者们争论特定的教学媒体类型的作用,并反对其他人的观点是不足为奇的。然而,问题的关键是是否存在一种适合每位学习者、每门课程、每所学校教育目的的教学方式。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争论“由于只强调单一的认知方式而应该避免一些教学技术”时,帕尔特却把建构主义作为唯一的答案。他把建构主义作为解决所有学习问题的完美答案,就像是他把行为主义学靜作麵化的和教条式的一样。

 

⑩重构媒体来増强半习的多样化有意义吗

 

事实上,教育学理论范围的早期讨论表明,学习是人和人之间的表现形式十分不同的活动。人类必须参与的三种活动:睡觉、吃饭、联系。一个人可以由简单到复杂、连续地安排这些活动,睡觉是走向简单的连续的结束,吃在中间,联系是处在复杂的两端。人们睡觉都是用基本相似的方式,每个人都需要或多或少相同的条件以促进睡眠;吃对每个人来说是不相同的,人们不仅喜欢吃不同的食物,而且进餐的环境也各有所好;而人类活动之间的联系性则一直都是十分复杂的。

 

教育研究表明,个人的学3活动就像“吃东西”或“联系”一样十分不同且复杂。然而关于如何使州信息通信技术来指导教学的学习理论和教学理念却更倾向于将学习看成是“睡觉”,对于不同的人、不同的学科、不同的教育目标来说,学都是相对简单和不变的活动。

 

此外,许多教学设计者和学者都在寻求一种最优秀的学习媒体。有些人认为,一定有一种学习方法是最佳的,因此要发明一种信息技术体现这种方法。还有些人更倾內广泛的设计策略,将几种教学类型融合为一种媒体,并鼓吹它是挽救教育困境的超级武器。

 

当然,还有一些学者强烈地反对各种信息通信技术,认为这种教学方法削弱了真正的教学目标和对于学>J者来说最好的学习方法。例如,现在一些父母和教育者谴责在学校里使用手机,并禁止社交网络技术。

 

參在教学通傕技术设施上的投资是否有效鉴于上述困惑,拉里库班认为信息通信技术远不如一些人所倡导的那么有用,其他类型的教育投资可能会更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他指出教学技术与教师当前所使用的教学方法不同,有些未被使用或者使用率很低。他也指出在教育中使用信息通信技术的倡导者经常夸大其词却论证空洞。

 

大多数关于教育技术的讨论普遍的假设是,教学媒体是一种可以适应所有用途的工具。而从工具的角度来看,最好的策略是同时提供各种专门的工具,而不是用一种工具完成全縦务。

 

此外,所有学者,无论是赞成者或是反对者,通常都忽视了对特定学科教学法的研究。加文的发现表明,每个领域的案例教学法都是十分不同的,这些不同是由特殊的专业内容和技能所形成的,这些内容和技能是专业人员在实践中必须掌握的。

 

因此,学习的内容和技能的本质形成了所应使用的教学方法,就如同学习者的发展水平影响了教的方法,这样的方法才会更有效。没有一种教学技术是普遍良好的,最好的投资教学技术的方式就是工具性的方法,这就是分析课程、学习者、教师的本质特征,然后去选择合适的工具、设施、媒体和环境。

 

总结

 

第5篇:教育技术学发展范文

关键词:教育技术装备 高位均衡 目标 问题 对策

教育技术装备是义务教育阶段基础教育办学条件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的技术支撑,是推进新课程改革的条件保障。据统计:2005年南京市的教育技术装备完成政府采购招标项目739个,其中专用教室项目159个、图书馆项目39个,实施南京市校校通工程装备信息技术项目1285个,全年新配套课桌椅21640套和一批办公设备,总额为1029万元。通过这样一组数字报告,不难看出南京市的教育技术装备是走在全省前列的,正处于高位发展阶段,但是,还达不到教育资源的均衡化,如:城区中小学和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的差异,不同学科设备、仪器、工具、耗材的配套差异,教育技术装备使用与管理的效益差异等,都存在着发展不均衡的现象,因此,创建学校教育技术装备均衡发展的意义显得尤其重要。

一、当前学校教育技术装备的现状

为全面贯彻落实省教育厅《关于推进农村中小学基本办学条件合格学校建设的实施意见》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建设教育名城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决定》,进一步推进我市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义务教育,市教育局决定自2006年起,全面开展中小学合格学校建设,用两年左右的时间,使全市中小学办学条件得到进一步提升。

“十五”期间,我市先后实施中小学布局调整、“振兴初中行动计划”和“危房改造”、“村小提升”、“三新一亮”、“六有”、“校校通”等工程,全市中小学特别是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但是还有不少学校理化生实验设备、图书资料、体育、艺术教育等设施设备,与教育教学的实际需要,特别是新课程实施和学校文化建设所需要的图书阅览室、网络学习室、技能创造室、校史室和心理咨询室还有很大的差距,部分学校甚至无法开齐、开足教育部课程设置标准规定的课程、课时,无法推进新课程实施和学校文化建设,师生缺乏必要的阅读书籍和场所,学生缺乏动手实验和倾吐心声的场所。上述情况已严重影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影响全市高水平、高质量实施义务教育,制约着实现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到2010年,南京教育的主要指标达到世界发达国家同期的平均水平”的目标进程。

二、实现教育技术高位均衡发展的基本途径

1.提升学校办学水平离不开教育技术装备

在《辞海》中,“装备”一词的解释为“装备是军队用于作战和作保障的各种器械、器材等军事装备的统称”,是不包括人在内的物质或非物质工具,它是对某一部门、组织或机构功能的实现起到保障作用;而教育是对人类知识有目的的传递;因此,教育技术装备是指在教育活动中,支持承载和传递知识信息的配备物和配备行为,具体是指实施和保障教育教学活动所需的仪器、设备、资料、学具、设施以及相关的技术软件的总称。南京市合格学校的建设文件中明确提出,所谓合格学校是指学校教育技术装备的合格。因此,实现省、市教育技术装备标准是创建教育技术高位均衡发展的基本途径。

2.教育技术装备部门是实现教育技术高位均衡发展的基本保证

教育技术装备部门是学校教育技术装备事业的具体管理与服务部门,属于后勤供给与保障、后勤管理与服务部门一类。它一方面与其他的教育事业管理与服务部门一样,是一种公益事业管理与服务的部门;另一方面它又与企业有点类似,承担着学校条件装备的供给工作。并且核心的部分是为学校装备物质条件,也就是说,教育技术装备部门的主要职能是承担着学校的硬件条件装备工作或后勤保障工作。因此,装备的质量好坏,就意味着学校办学条件的好坏;装备的成功与否,就意味着学校教育教学的成功与否。也就是说,教育技术装备的质量是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基础保证之一,也是确保学生身心健康与发展的基础保证之一。

三、结合合格学校建设目标分析教育技术装备存在的问题

1.南京市合格学校的建设目标

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建设教育名城,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决定》和市局教育发展“十一五”规划两步走的要求,我市合格学校建设的目标是:到2007年底,全市90%(城区达95%、农村达85%)的中小学达省级合格学校标准(即《江苏省中小学教学技术装备标准(试行)》三类标准),部分学校(省级实小、省示范初中)达省二类标准,少数经济贫困地区的学校全部完成“四配套”;90%以上的中小学达“五室”建设合格标准,部分学校达示范标准。配齐配足必要的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和器材,满足学校开齐开足教育部规定课程的要求,满足教师教育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发展的需要。

到2008年底,全市中小学100%达省级合格学校标准,部分学校达二类标准乃至一类标准;100%学校五室建设达“合格”,部分学校达示范标准。到2010年,全市中小学办学条件,基本实现“十一五”发展目标,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办学条件水平。

2.教育技术装备存在的问题

(1)中小学专用教室的建设问题

专用教室是指为学科的教学与实践活动专门建设的教室。它是学科专用的,能为实施学科教学与实践活动提供专门的条件装备,是学科实施课程目标的硬件平台。在普通中小学,目前的专用教室有多种,如中学理化生实验室、小学科学实验室、中小学图书馆阅览室、中小学艺术教室(含音乐、舞蹈教室)、少先队室等。这一类专用教室与普通教室的最大不同点是装备了学科教学与实践活动相匹配的仪器、教学设备等硬件设施。随着新课程的实施,专用教室如何适应新课程的要求建设装备问题,摆到了教育技术装备的面前,是仍然维持原来的简单地将学科一些必备的教学仪器、设备设施等提供给学校,还是在新课程的思想指导下,创新地服务教育教学,提供一整套的建设与装备的“服务”。这是教育技术装备应该研究和思考的问题。

(2)校园文化与环境的建设问题

校园文化,简单的理解就是指校园里的文化。由于当今社会对文化一词的泛滥,文化已被庸俗化和通俗化了,因此,许多人对校园文化和对文化的理解一样,是粗浅的,有时甚至是歪曲。这种对校园文化的不正确认识或不充分认识,将会导致办学思想的肤浅,导致教育教学管理上的简单化和形式主义。这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升教育质量是有害的。在新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的时候,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时候,作为校长、教师和作为教育行政工作者,都必须对校园文化有深刻的理解,都必须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

校园文化对于校园来说,它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空气与土壤,是学校形成特色与品味的一种遗传基因,是学校发展成长的动力之一。所以,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对于提升办学水平、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均衡来说,是一种耕耘土壤、输入血液、夯实基础、提供动力的基础性工作。因此,结合当前提升教育技术装备水平建设,如何营造符合学校实际、具有个性特色的校园文化和环境是摆在教育技术装备面前的重要问题。

(3)仪器、成套设备等实验装备的配备问题

实验装备对于教育技术装备来说,应是最核心的也是最基础的装备。因为在中小学的课程体系中,理科或科学教育是最核心的课程也是最基础的课程。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在当前信息化的浪潮中,在“普九”之后,很容易忽视或淡化实验装备。在中小学实验装备中,由于以前的惯性思维,也容易对中小学的实验装备习惯对待,不思创新。

对于实验装备来说,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实验装备如何适应新课程的要求问题,摆到了教育技术装备工作者的面前,是仍然维持原来的简单地将学科一些必备的教学仪器、设备设施等提供给学校,还是在新课程的思想指导下,创新地服务教育教学,提供一整套的建设与装备的“服务”――即一个完整的解决方案。这是教育技术装备部门应该研究和思考的问题。

目前在实验装备上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

①现有的实验装备标准在多大的程度上,真正能成为一个科学、有效的指导实验装备的标准?

②教育技术装备部门以什么样的理论或思想为指导,开展实验装备采购?

③实验装备包含哪些内容?仪器的采购与供应是否是一个简单的供需关系?

④面对课程改革的要求和新课程的思想,如何才能真正发挥教育技术装备部门职能,开展好实验装备?

⑤成套设备的质量问题,如在实验室、计算机教室的桌椅等木器产品中,甲醛等有害残留物超标的现象是比较普遍的,这些危害物质对学生的健康有极大的杀伤力,其对学生的危害是不知不觉的,因而容易被忽视。因此,环保绿色是教育技术装备的产品质量的重要指标。

⑥成套设备的安全问题:安全性的要求包括对学生的安全和物本身的安全两个方面。前者是指物对学生的身心健康而言,后者是对物本身的安全而言。对学生来说,木器产品必须边角圆润、结构符合人体工学的要求等,电器产品必须有3C安全论证等。对于学生来说,质量就是要确保产品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对学生的危害性达到最小。对于产品本身来说,质量就是必须能防雷、防火、防酸、防腐等,要确保物不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发生危害性事故。

3.教育技术装备的使用与管理问题

学校需要教育技术装备,这一点成为共识,所以,在提升学校办学条件的建设中,大家都在加大力度想方设法投入,进行装备。但是,在装备后,对其管理应用远没有到位,换言之,教育技术装备的作用与效益发挥没有充分地实现。没有实现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对教育技术装备的作用在理解与认知水平上,受知识水平的限制,没有科研作为支撑,缺乏理论构建。没有理论的指导,当然在实践上就难以深入。作为一门科学的教育技术装备还远没有理论根底。如,学校在如何管理、评价教育技术装备的物与人上,经验也好、理论也好,都很缺乏。

(2)重装备,轻培训,以及部分项目上的本末倒置的装备过程,制约了教育技术装备的主体使用者(教师)的运用水平提升。多年来,我们大力装备了实施课程用的仪器、设备,但对教师运用这些技术装备的技能培训,却很欠缺。没有一种机制来保证教师提高运用技术装备进行教学改革、创新和实践的能力提升。虽然,职称评定上有一个信息技术的要求,但是,恰恰相反的是在信息技术装备上本末倒置。学校有了计算机网络教室,学生有了计算机,但大量的教师却没有计算机使用与管理上岗证书。

(3)研究者的研究方向很是偏颇,关注学科教学中如何使用技术装备,关注运用技术装备改革教学方式。但很少有人关注技术装备如何影响教师的专业发展,特别是影响教师的教育教学信念。研究技术装备的群体大都为教师,研究的方式与内容主要是如何在某些教学方法中运用技术装备改进教学的一些细节工作,但技术装备与课程建设的关系,与学科教育教学的关系,与学校管理、评价的关系等方面,都很欠缺。

(4)从业人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太差,忽视了教育技术装备的技术含量对从业者的要求。在装备干部队伍中,对教育有认知和实践经验的人太少,在学校的管理队伍中,往往是不能从事教育教学的老弱病残。

(5)评价的行政偏见。对于教学一线教师的界定,即在课堂中教学的教师才是一线的教师。而在实验室、图书室等很专业的工作人员被定为后勤教辅人员,在职称评定等待遇上受到限制,主观上把有能力的有潜力的人员排斥在外。大学里有实验师,有图书馆高级职称,而我们中小学却没有。

当然,问题远不止以上三个方面,但这三个方面可能是绝大多数人包括我们的行政管理人员很难思考到的,但确实是我们中小学在教育技术装备发展中实际存在的问题,也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四、解决问题的对策

1.强化学习,提高项目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

创新是发展的基础,人的因素是关键,只有通过学习与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才能有效地发展我们的装备事业。学习与培训的方式有多种,如:装备部门组织培训;专业机构委托培训;企业动态产品培训;硬、软件管理专项培训;教研活动使用培训等等,只有把实践与学习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提高各个项目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

2.科学论证,创设用户与装备部门的沟通渠道

学校的需求是否明确,装备物件能否满足教育教学需要等问题,都需要有畅通的沟通渠道,所以,要解决技术装备的合理性、科学性问题,必须做好装备的方案。在建设与配套中方案的制定与论证应做到:

(1)与校园文化相结合,依据合格学校的建设标准与建设指导意见和建设配置要求,对学校装备进行整体构思。

(2)依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对专用教室进行功能性设计。如:师资条件、原有设备、场地情况、资金状况等确定内容,做到既遵循标准又能实现功能,既有每个室的特殊功能又能体现本校的校园文化特色。

(3)根据每个教室的特色功能,制定本校专用教室的建设与配置要求。包括:平面设计、区域划分、橱柜的形状大小、材料的数量、材质的规格、选用要求等。

(4)预期效果。要有效果图和效果说明。建设企业要与学校加强沟通,装备部门应从技术上给予指导,方案形成后,经学校认可,方可实施。

3.抓好队伍,有效地把教育技术装备管理延伸到基层

这里的队伍是指除专门的装备部门之外的队伍,大体可分为三支,一支是决策者队伍,主要是学校分管装备的校长,这支队伍决定了我们学校的装备计划和方向,他们既是装备的管理者又是装备的责任人。第二支是教师队伍,即各个专用教室的中心组,他们是装备的直接使用者和把装备应用于教学的一线教师,对于装备质量的好坏、装备的发展,他们是最有发言权的,教育技术装备需要他们参与研究与评价。三是配套产品的企业队伍,引导一批具有专业水准和一定生产规模的企业,为学校教育技术装备服务是必不可少的,同时强化政府采购渠道的规范性、公正性、公平性、公开性,引进合理竞争机制,规范企业行为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4.更新理念,把握时代脉搏紧跟素质教育的发展方向

在建设中,有什么样的理念,就会有什么样的决策与行为。学校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装备部门根据时代的要求,不能墨守成规和单凭用了多年的几个标准一味配套,一定要根据用户的需求,因地制宜的建设,科学合理地配套,既要实现功能,又要勤俭节约,把有限的财力、物力与人力用在需要的功能建设与特色建设上,才真正实现教育技术装备为素质教育服务的宗旨。

5.技术研讨,以新课程标准引领教育技术装备工作

新课程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课程目标,确立了建构主义的学习方式;新课程强调了对信息素养的要求,加强了课程之间的整合,突出了综合实践课程的地位等。因此,教育技术装备在实践新课程的课程目标上,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这个优势就是实验教学的过程是一个学生动手的过程,是一个建构主义学习方式的过程,是一个认知体验与情感体验的过程。要实现这个过程离不开教育技术装备的支撑,因此,只有通过技术研究,才能把有效的、具有前瞻性、适应新课程要求的装备引入课堂。

参考文献

[1]南京市教育局办公室等.南京教育情况.专刊.2006,5

[2]南京市教育局文件.宁教规划[2006]25号

第6篇:教育技术学发展范文

【关键词】校长;教育技术领导力;互动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0)10―0016―05

一 问题的提出

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人物,学校如何进行信息化建设,信息化发展到何种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的校长。国外很多研究已经把校长领导力作为教育管理研究领域中一个相对独立的主题。在信息时代,学校发展所需要的基础技术设施虽然非常重要,但是更为重要的是学校领导能否引领信息技术在学校中有效应用,这是学校信息化获得效率和效益的关键。因此,校长教育技术领导力与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之间的互动和关联等方面也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课题。

本文通过实证数据描述校长教育技术领导力与学校信息化建设之间的互动关系,为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提供一种具体思路,为校长信息化专业发展提供一种指向并,从而促进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和发展。

二 教育信息化进程中校长的教育技术领导力

领导力本是管理领域的一个概念,“领导”(Lead)和“领导者”(Leader)这两个词汇都有着相当长的历史,它们通常仅仅指权威人物。“领导力” (Leadership)这一词汇却是在19 世纪中期才出现的,它的诞生和演化非常复杂,其意义远远超过了领导者。领导力有两个取向的内涵,特质取向认为领导力是领导者所具备的一些特质,正是这些特质使他们成为领导者。过程取向把领导力定义为某一个体影响带动一组个体实现某一个目标的过程。[1]这两者内在统一于领导者的素质及其所驱动的行为当中,而在各种领导素质中影响校长教育信息化决策与行为的主要因素就是教育技术管理与运作能力。为提高校长的教育技术管理与运作能力,在教育技术工作规范化专业标准方面,许多国家的学校教育系统针对不同层次的人制定了不同的教育技术标准,美国国际教育技术协会在2002年制定的面向学校管理者的国家教育技术标准中,提出了学校管理者的教育技术基本标准和为管理者准备的绩效指标。[2]英国也在《校长国家标准》中明确规定:“有效的教学评价方法,包括使用教育技术;在教学和管理中使用信息技术”,[3]是评价英国校长的重要指标。我国制定的国家教育技术标准(讨论稿)的基本框架中也给出了管理者的教育技术标准。

具体到校长的教育技术领导力方面,教育领导力的研究在学界已经形成一个比较成熟的研究体系,但是关于校长教育技术领导力的研究却比较薄弱。国际上,美国国际教育技术协会(ISTE)提出教育技术领导力维度包括:[4]领导力在教育技术中扮演的角色与作用区域;技术在教学设计中的应用;学习理论与新技术的结合;参与教育技术的专业发展。

国内研究也日益兴起,祝智庭教授提出了教育信息化领导力的4个方面内涵,即包括教育信息化系统规划能力、信息化教学与课程改革领导能力、教师专业发展领导能力和教育信息化规制建设能力等四个方面,并初步探究了学校领导者个人面向信息化的领导力结构,包括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理解和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信息化的管理水平等三个方面。[5]其他学者还提出了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绩效指标体系问题[6][7][8],值得一提的是台湾学者张奕华通过实证研究归纳出五项教育技术领导的内涵层面,亦即:愿景、计划与管理;人员发展与训练;技术与基本设施支持;评价与研究以及人际关系与沟通技巧[9]。上述成果对教育技术领导力或者信息化领导力的结构和内涵的讨论非常深刻,但在互动关系的实证及模型将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深入,以探求更详实的依据为基础教育信息化提供支持。

本文认为,校长教育技术领导力又称校长的技术领导力、信息化领导力,指的是校长或者校长群体作为学校的技术领导者在学校建立一定技术使用标准和问责制度,并成功地促进技术在学校各个方面的使用。[10]本研究将此概念细化为操作性定义,认为教育技术领导力包括:作为校长在推动技术使用方面是否令人满意;校长能否领导制定学校的技术规划;校长是否能够解决那些不愿意在教学中使用技术的教师的相关问题;制定学校的技术规划;减轻自己和教师对技术的恐惧;领会“面向学校管理者的技术标准”,鼓励学生主动建构和积极参与学习以及寻求学校所在社区的支持等。根据这一界定,本研究从不同维度探究与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互动关系,这些维度包括校长教育技术领导力自我感知、校长助推教师和学生的教育技术素养发展、校长个体发展和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关系、校长领导和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关系、学校信息化建设和校长自身发展的关系、学校信息化建设和校长革新领导的关系等。

三 研究设计

1 研究内容与目标

在分析基础教育信息化进程中校长教育技术领导力的基本内涵的基础上,采用互动分析数据描述校长教育技术领导力与学校信息化建设两者之间的关联,探求校长教育技术领导力与学校信息化建设的互动关系,为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提供一种具体思路,为校长信息化专业发展提供一种指向。

2 研究工具

本课题自行设计《中小学校长技术领导力现状与学校信息化建设互动研究量表》,整个问卷包含学校基本情况、校长技术领导力现状、校长发展与学校信息化建设互动、主观访谈题四部分构成。问卷中采用以李克特5点式量表形式设计。最终对数据进行均值统计,分别计算不同样本校长和学校的各方面表现指标和信息化对校长和学校的各方面的影响,并在SPSS13.0中进行信效度统计和定量分析。

3 研究组织

在基础教育发展现状方面,温州是一个典型的多样化发展的区域,在样本选取上考虑到了被试对象所处学校归属学校的地域(县市或乡镇)、学校类别(小学或中学)、学校层次(教育技术示范学校或一般类型学校)几方面的因素,并预期各类型的学校调查比例成等比抽样。抽样是在确定抽样构成比例之后,再进行随机调查,属于分层抽样(类型抽样),经过两个阶段的调查,在样本构成上基本接近预期样本比例,但是还是存在一定的误差。为了佐证数据的可靠性,本问卷设计了教师卷和校长卷,从多角度进行调查,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误差抽样带来的影响,而且能使问题分析的更全面。回收问卷118份,1份无效,回收率91%,有效率90%。将117份有效问卷输入到Excel进行数据处理、建立图表,进行数据关系分析。

四 研究结果与分析

1 量表信效度分析

在进行量表分析前必须对量表进行信效度的分析。量表的信度通过计算Alpha信度系数的具体数值,参考判断标准,对信度进行评价。通过分析可知,该量表各维度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Alpha值均大于0.9,说明各项目基本上能够较好地反映其所在维度。并且整个量表的Alpha值达到0.9680,认为量表的信度很高。

效度分析是衡量综合评价体系是否能够准确反映评价目的和要求的一种分析方法。进行效度分析是对问卷的准确性即有效性进行研究,也就是检验问卷是否能够既简洁又准确地描述抽样数据的属性和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复杂关系。这里主要对问卷的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进行分析。

①内容效度:采用相关分析的方法对量表各项的相关性进行分析,计算各题与总分之积差相关,相关系数越大表示该题越有鉴别度,一般在0.3以上,达到统计显著水平。通过数据分析,量表的每一项相关系数值都大于0.3(第五题除外,予以删除),达到统计显著水平,说明量表的其余项都能较准确的反映所要表达的内容。

②结构效度:对问卷进行结构效度分析,所使用的因素抽取法为主成分分析,并采取正交因素转轴,以因素的特征值大于1为取决。KMO值小于0.7不太适合因子分析,通过对各维度KMO值的统计,其中KMO值为0.608,取值小于0.7,不太适合因子分析,但其Bartlett球度检验给出的相伴概率为0.000,小于显著性水平0.05,因此认为适合于因子分析。

2 互动关系分析

(1)校长教育技术领导力自我感知

目前,基础教育中校长自身的教育技术知识结构还不是很合理,技术掌握程度比较低。这与我国偏重管理者的道德素养有关,这直接导致了目前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滞后情况。为了掌握校长对自身教育技术领导力的感知情况,本研究首先设置了相关题项。从表1的数据中得知,校长对于自身的信息技术课程还是比较支持的,平均值达到了4.00。但是校长能够腾出时间作为技术训练之用,得分都较低,众数为3,这也许国内比较关注校长的行政事务有关。

(2)校长助推教师和学生的教育技术素养发展

一般认为,如果校长自身素养提高了,教师和学生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那么势必影响学校的信息化建设。所以校长对学校成员的信息技术培训和发展计划的支持和规划情况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校长的教育技术领导力。在个案访谈中很多校长也谈到,在本身具有一定的教育信息技术素养的情况下,要尽其所能为教师创设硬件和软件资源,加强教师的培训,鼓励教师充分应用教育技术进行教育教学,校长的责任就是要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表2表明了校长在助推教师和学生教育技术技能提升方面的管理思维和认知。

(3)校长个体发展和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关系认知

从表3可以看出,校长作为一个决策者,应该说对学校的信息化建设也应该是具有关键作用的,这一点也是得到了一致认同,认同值达到了100%。但是有些校长并不认为是决定作用,这在个案访谈中也有提到,比如说资金问题,很多公立学校被这一因素阻碍了信息化建设。

(4)校长的教育技术领导和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关系

在学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校长是关键,拥有决策权、指挥权、人事权与财权,在学校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中起着主导性作用。所以有效的技术领导将会进一步促进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如表4所示,在调查中校长们都表示能使用技术来评价自身和教师的教学效果,在资金方面,也从成本效益来考虑学校信息化建设。但是这几项的众数都只为3,表明校长对于应用技术来领导学校的信息化建设上还是有问题。只有28.2%被调查者能够非常有效的积极寻求外部基金和技术资源的支持。虽然在观念上都有了很大的改变,但是校长寻求外部帮助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目前学校信息化建设停滞不前的状况。

(5)学校信息化建设和校长自身发展的关系

学校信息化建设的目的在于提升学校竞争力,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校长自身的信息素养将较大影响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反过来,一个学校的信息化建设也将会推动校长的自身发展。本研究以校长的角度来看其关联度到底有多大,如表5所示。通过对统计数据进行均值、标准差等特征分析得知:在关于学校信息化建设对校长自身发展影响程度有关命题中,总平均分=4.062,众数都为4,表明大家都认同学校信息化建设对校长自身素养起到了显著的影响作用。

(6)学校信息化建设和校长革新领导的关系

在信息时代,校长必须具有信息技术领导力,这一点已勿庸质疑。学校在进行信息化建设促进校长自身发展的同时,对校长的革新领导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表6中的数据分析中得知,仅有5%的被调查者不认同学校信息化建设能够提升校长教育技术领导力,绝大多数都认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自身的教育技术领导力。从表格的数据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信息技术确实提高了校长的行政和管理效率,众数为4,表明认同度还是很高的。

五 结论与问题

校长的教育技术领导力为学校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巨大的内在动力,是学校发展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因素,同时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也会带动校长领导力的进一步提高。两者是良性互动的关系,他们互相促进彼此的发展。通过本研究发现,校长通过自身的教育技术素养和教育技术领导力来领导学校的信息化建设,从而提高学校的竞争力。反过来,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和竞争力提升则进一步促进校长的个体发展和革新领导。本研究主要从实证的角度,挖掘校长自身与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之间的关联,探究校长教育技术领导力与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互动关系,从而为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提供一种具体思路,促进技术在学校的有效应用和教育变革,同时为校长信息化专业发展提供一种指向。当然,一个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工作并不完全取决于校长一人或者其信息素养水平,其中还有很多影响因子。同时,本次研究是针对某个特点地区的研究,主要是研究了校长和学校信息化建设两者之间的互动,虽然是校长负责制,但是如果系统考虑领导团队,将更能获得可靠的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1] Peter Q.Northouse.王力行,王怀英,李凯静,吴纪明译.卓越领导力――十种经典领导力模式[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2-3.

[2]ISTE.National Educational Technology Standards for Administrators (NETS*A) [EB/OL].

[3]董辉文编译.英国校长的国家标准[J].外国中小学教育,1998,(5):37-40.

[4]金崇潮.中小学校长的信息意识和信息素养[J].教育发展研究,2004, (4):19-21.

[5]祝智庭,顾小清. 突破应用瓶颈,关注教育效益: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问题与对策[N].中国教育报. 2006/03/06.

[6]杨蓉,王陆.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评估指标体系初探[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7, (2):47-48.

[7]化方,杨晓宏.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绩效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0, (2):7-10.

[8]谢忠新,张际平.基于系统视角的校长信息化领导力评价指标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09, (4):73-77.

第7篇:教育技术学发展范文

发展信息技术教育 全面提升办学水平

平泉县洼子店中学是一所农村初级中学。20__年之前,在校学生300余人,教职工30人。学校占地1万余平方米,校舍全是低矮的平房,教学环境较差,教学设备落后。20__年暑假开始,在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学校多方筹措资金,投入近900万元,积极改善了办学条件。筹建了3600平方米的教学楼, 2800平方米宿舍楼,800平方米餐厅及其它附属设施。目前,学校占地20__0平方米,建筑面积9366平方米,教学班24个,在校生1369人,教职工99人,其中专任教师71人。学校以“敦品励学,全面发展”为办学理念,坚持“以德立校、依法治校、科研兴校、质量强校”的办学宗旨,并把建设“数字化校园”、“温馨校园” 、“绿色校园”、“名师校园”、“优质校园”作为办学目标,各项工作上档升级。近三年来,连续被教体局评为“实绩突出单位”、“中考成绩优秀单位”、“艺术教育先进单位”,被县委、县政府命名为“文明单位”、“绿色环保学校”、“十佳和谐校园”,被市委、市政府命名为“绿色创建先进单位”、“交通安全教育先进单位”、“文保系统先进单位”、“平安校园先进单位”,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绿色学校”。由于各项工作较为突出,我校先后为省、市、县义务教育均衡现场会提供了参观场所,受到与会领导一致好评。

在各项工作取得较好成绩的同时,我校非常重视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认为信息技术教育作为当代教育的一个“制高点”,是教育改革的突破口。抢占这个“制高点”,可以促进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更新,带动学校教育各方面的发展;可以促进教育制度、教学内容、教材形式、教学策略以及教学模式、教学理论等方面的深入改革;可以促进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教学的有机整合,促进教师素质的提升。所以,在资金非常紧张的情况下,学校千方百计筹措资金,投入127余万元,购置了较为先进的信息技术设备,为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创造了前提条件。由于全校干部教师形成广泛共识,教师、学生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积极性高、主动性强,取得了较好的成绩。20__年,我校通过 “承德市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校”验收,20__年通过“河北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校”验收。近三年来,在省、市电教馆领导的关怀指导下,我校积极推广与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不断加强现代教育技术软、硬件建设,广泛开展师资培训和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课题研究,承办市、县级各类教学研究活动,使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与研究在我校由普及、应用阶段上升到了探索与创新阶段,起到了示范和辐射作用。下面我们将从组织机构、设施建设、师资培训、资源管理、教学研究、应用引领等几个方面向各位领导汇报。

一、优化组织机构建设,促进现代教育技术管理工作科学化

1、建立组织机构,完善工作机制

科学的组织管理工作是现代教育技术实施的前提。我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主管信息技术领导、信息技术教师、各学科骨干教师及教研组长为成员的现代教育技术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学校现代教育技术工作的决策、组织协调及经费保障等工作。学校信息技术部门全面负责学校现代教育技术所有工作。学校教导处负责现代教育技术课题研究工作。各级组织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形成了:“主管领导——教导处——现代教育技术工作小组——全体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管理网络。

2、健全规章制度,规范管理程序

抓好制度建设是适应现代管理、提高工作效率的有效途径。近几年来,我校在把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工作中积累下来的经验进行有效整理的基础上,生成各种规章制度。如与校园网络管理有关的《网络中心维护管理制度》《校园网站更新条例》,与学校现代教育技术设施有关的《计算机室管理制度》《办公室计算机使用管理制度》《多媒体室管理与使用制度》《广播室管理与使用制度》《现代教育技术设备采购、使用与维护制度》,与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的相关制度,如《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制度》《教师现代教育技术使用评价制度》《电教硬件、软件借用制度》等。一些制度还正在建设与不断完善之中。通过制度建设与应用,我校的现代教育技术管理工作井井有条,大大提高了设备使用率,提高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育教学的积极性。

3、树立超前意识,规划发展远景

在教育技术现代化发展中, 我校领导班子立足现实,明确目标,对我校未来五年教育技术现代化及综合发展工作进行了科学规划。我校在“十一五”期间,重点工作是加大学校硬件建设及软件投入,全面建设数字化校园,实现教育管理电子化;继续营建一支在现代教育技术方面又精又专的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实现教育教学网络化,全面推进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的有机整合;在现代教育技术教研工作方面,我校根据中央、省市级电教馆的课题研究方向,结合学校教育信息技术发展的实际,创造性地确定各级各类科研课题,并组织专业师资队伍进行攻关,使学校现代教育技术沿着科学化、规范化的道路稳步前行。

二、加快软、硬件建设,改善现代教育技术工作环境

现代教育技术实验研究离不开与信息技术相关的软、硬件设施的建设。近几年来,在县委、县政府、当地镇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学校以“设施高标准、建设高速度、应用高水平”为基本原则,加快了学校现代教育技术的步伐。学校多方筹措资金,进行硬件建设。20__年,投资13万元新添30台计算机,保证了2生一台计算机。20__年投入15万元装备多媒体演播室和语音教室各一个。20__年投入8万元装备教师电子备课室,并接入了宽带,建立了校园网络中心,开发了校园局域网。20__年投入12万元再次装备学生计算机教室一个。20__年投入6万元购置了两套移动式多媒体设备,极大方便了教学的应用,并投入1万余元装备了分布校园各个角落多达30个音区的广播设备系统。20__年,建立了校园网站。又投资5万余元,购置了笔记本电脑9台。20__年,一次性投入42万元,购置了学生机38台,教师机4台,并为24个教学班装备了多媒体,实现了“班班通”。各办公室配备了计算机。同时新购置笔记本电脑21台,服务器3台。接入了光纤,建立了完善的校园网,网点覆盖每间教学、办公用房,每一台电脑都可以与互联网连通,极大的方便了老师教育资源的查找、收集和利用,实现了资源共享。几年来,学校共购置学生机128台,教师机56台,多媒体28台,总投资102万元。几年来,学校还积极筹措资金,先后投入15万元添置了影碟机、刻录机、扫描仪、数码相机、摄像机、电视机、复印机、打印机等设备。软件建设先后投入10万余元,购买了足够的电子课程资源,如国防教育、安全教育、传统教育资源和各学科教学课件、题库、教学设计等。同时自主开发了大批教学软件,如学校管理软件、教务管理软件、财务管理软件、图书管理软件等。丰富了教育教学资源,方便了学校管理和师生教学。

三、强化师生培训,为现代教育技术工作提供技术保障

在创建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工作中,我们深刻认识到要搞好这项工作关键在师资。教育终身化是教育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学校作为知识传承与知识创新的重要场所,必须高度重视教师的培训与提高,把“新技术”作为师训的重要内容。学校加强以搞好网页制作、网上教研为内容的网管员、学科骨干教师的培训,培养一批现代教育技术学科带头人和教学标兵,以提高现代教育技术设备的利用率和课堂教学效率。通过培训,力争做到校长懂、骨干精、全体通。为此,我校采取“以点带面”、“经常化、制度化”的原则抓好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工作,将其纳入校本培训的范畴。培训学时及考核情况均纳入教师继续教育学分统计。我校的这种培训制度在全县得到了推广。同时强化教师树立网上学习的观念。教师的学习不仅是吃透教材、吃透教参,而且要熟知本学科教学最前沿、最先进的理念和最先进的经验。教师学习信息技术知识,不仅是为了掌握现代教育教学的手段,更重要的是把它当成自主学习的工具。网络世界非常精彩,那里有非常丰富的教育资源,让教师养成每天网上读书的习惯,这样,教师能及时学习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名校名师的先进经验,以此促进理论的提高和知识的更新。

在学生信息技术培训方面,我校除按国家课时计划开设好信息技术课外,重点抓好课外兴趣小组的训练工作。我校面向学生开设了电脑兴趣小组,并配有专业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通过参加这些活动,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应用计算机的水平,促进了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处理信息、获取知识的能力,全面提高了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近年来,我校多名学生电脑作品在省、市县相关部门组织的竞赛中获奖。如20__年王也同学设计制作的网页《青春小站》在“河北省第七届中小学电脑作品制作活动”中获初中组二等奖,他在第十六届“全国六一国际儿童节威盛中国芯计算机表演赛”中获初中组三等奖。马保国电子报刊《校园周刊》在“河北省第九届中小学生电脑作品制作活动”中获初中组三等奖。孙雪婷在第十一届“六一国际儿童节计算机表演赛”中获河北赛区一等奖。

四、加强资源建设,充分应用信息化课程资源

现代教育技术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不断运用的直接结果是学校的现代教育技术资源越来越丰富,种类越来越多。近三年来,我校在加强信息化课程资源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发展方面作了以下工作。  (一)、建网。学校接入了光纤,联通了因特网,建有自己独立的校园网,并配置了3台“联想万全”服务器,保证了网速和扩容空间,保证了每个教师用机、学校管理用机、学生机房、语音室、电子图书室、电子备课室之间都有效链接,实现多媒体班班通、资源共享机机通。(二)、建站。学校开发了自己独立的校园网站,精心制作教师个人主页,班级网页,通过校园网站传达上级政策、学校信息、展示学生作品、交流教师研究成果、进行校际交流与对外宣传。(三)、建库。学校重视教学资源积累,建立了资源库。通过自主开发、网上接收与下载、校际交流、学校购置等途径,不断充实学校的资源库,教育资源分类存储,及时印发目录,供教师方便选用。

五、抓实研究应用,提升现代教育技术使用水平

抓实教育科研。学校大力加强网络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研究,加大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力度,并以此为重点,以课题为载体,全力抓好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研究与探索工作。我校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整合教研活动每学期6次以上,引导教师将信息技术广泛地应用于教育教学,引导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收集实验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积累经验,开展网上教研活动,共同探讨如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形成了浓厚的教育科研氛围,100%的教师参加了课题研究工作。刘淑清老师等承担的省级实验课题的研究,取得了阶段性研究成果。实验教师刘淑清在“中国教育学会课例评选”活动中获国家级一等奖,课堂教学《平移》在“承德市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大赛”中获特等奖。小组课题研究论文多篇在省级刊物上发表。在课堂教学中,100%的教师能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教育教学工作,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的课时占总课时的60%以上。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创造情境,营造氛围,扩展视野,突破难点,提高了教学效率,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问卷调查,学生对课堂教学满意度达到80%以上,教育效率、教学质量明显提升,学生合格率80%,学科优秀率30%以上,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 !论文、与名师对话、开展网上论坛与学术交流,进而形成博客群作为一个主研方向,力图通过博客团队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并通过博客团队研发具有一定水准的教育教学成果,推动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第8篇:教育技术学发展范文

多措并举,优化信息平台,推进滨湖幼教新发展

为了推动滨湖幼教优质均衡发展,滨湖区教育局切实加强全区幼儿园教育信息化工作,努力建构全区学前教育优质资源的共享平台。

1.着力推进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

滨湖区现有“教育局政务网”、“教师研修网”、“教育资源网”、“学前教育网”、“网上家长学校”五个教育网站,资源平台实现了“五网合一”。全区幼儿园依托五大区域教育网站,通过内部办公平台、即时通讯平台等实现信息传递“园园通”。全区41所幼儿园,班班配备了电脑、电子白板、实物展台等设施设备,班级有线与无线的互通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实现了“班班通”。在短信通信技术应用中,滨湖区教育城域网与移动、电信互发短信,免费为幼儿园安装“校信通”,积极探索公务信息短信化的途径和方法。

2.着力推进优质化教育资源共享

滨湖区自主开发建设的网站,为全区所有幼儿教师搭建了经济、有效的教师专业发展平台。网站设立活动课件、活动实录、优秀教案、课后反思等板块,教育教学资源丰富,实时性强,给教师自主学习交流提供了“资源库”,在此基础上,努力构建基于网络的“研修平台”。

3.着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学前教育各领域整合

一是通过课题引领整合,确立了课题研究要对课程、资源、网站、视频等多方面进行整合的思想,每所幼儿园均开展现代教育技术课题研究,通过“课题成果”、“微格教室使用”、“网上视频直播课堂”等研究活动,对网络环境下学与教进行研讨和推广。二是通过竞赛促进科研成果与实践的整合,围绕“信息技术与教学领域整合”的主题,连续多年开展“新媒体新技术教学应用大赛”、“基于交互技术的教学观摩比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例大赛”等,推动教师的个人发展,培养适应现代教育的专业化教师。

实践创新,开发网络运用,拓展教学活动新时空

在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实践中,我们通过网络建设、网络教研、网络教学等方式,进行学习型校园的尝试与探索,为教师发展和儿童成长服务。以下以我区震泽实验幼儿园为例简述信息技术在幼儿园的运用。

1.网站架构:基于现代学校管理

思考:开发网站到底为了什么?幼儿园网站架构过程中应考虑哪些受众对象?网站使用应该达到怎样的管理效果?

实践:震泽实验幼儿园有总园和分园两个园区,该园以网站建设为切入点,自主开发了集宣传、教育、研修、管理为一体的多功能网站。网站架构既着眼学校管理者,又充分兼顾教师、幼儿和家长,实现园务管理互联,家园信息互通,师幼成长互动。

案例:震幼的教师正逐渐形成这样一种习惯,上班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脑,登录幼儿园网站,查看园务公告、了解工作信息、浏览校园新闻等,从而安排好一天的工作。震幼的家长平时通过幼儿园“班级主页”了解班级活动进程,在“班级论坛”和教师进行沟通和探讨。教师每天利用“校信通”的短信留言和语音留言功能与家长进行个性化交流。震幼的幼儿在幼儿园网站上都拥有一个自己的“宝宝主页”,有幼儿和家长共同关注的幼儿园新闻、班级通知、娃娃游戏等;有幼儿园推荐的适合孩子浏览学习的儿童网站链接,如“虫虫识字”、“娃娃丫丫”、“红泥巴村”等。震幼的内部管理系统主要包含以下子系统:人事管理系统、文章管理系统、公文收发管理系统、考核管理系统、总务管理系统、教学管理论坛等。这个管理系统帮助园务管理人员收集、整理、分类、处理、储存各类信息。

反思:网站的建立,畅通了信息交流平台,公文会签、计划日志、用款报销等工作流程审批都可在网上进行,工作流程变得井然有序;帮助了园务决策,教师与管理者沟通方便快捷,幼儿园管理者可以借助网络平台提供的真实数据进行科学决策。

2.教研方式:基于多元合作互动

思考:网络教研有何优势?如何借助网络技术使教研过程及时呈现与回味?如何让教研活动体现开放、合作与互动?

实践:以课例研究为载体,以网络研修为呈现手段,突破了时间、空间、人员的限制,开展了主题式网络系列研修活动,为教师学习研修提供了再学习、再思考的无限空间。

案例:震幼曾以“教学活动中如何进行有效提问与回应的研究”为主题开展了系列网络教研活动。第一次活动:网络备课。大班、中班、小班三个备课组各选取一个教学活动,以论坛的形式进行网络备课。备课时,同一备课组的老师由一人教学活动设计,其他老师根据这一方案以回帖的形式提出修改意见。教研组长进行回帖梳理,合并成1~2个修改帖子。第二次活动:微格观摩。将教学活动实录放在网络上,教师在网上观看教学活动过程,针对研讨核心问题展开热烈的讨论。之后在集体教研中进行回放,定格放大某些片段,帮助教师有重点地讨论,执教教师根据修改建议开展第二次课堂教学并进行教学实录。第三次活动:网上沙龙。通过“网上沙龙”平台,将两次课堂教学录像进行对照比较,展开第三次研讨。

反思:通过“网络备课”、“微格观摩”、“网上沙龙”等形式,记录了教研活动中的思考、心得、观点和收获,促进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互研和自研,潜移默化地帮助教师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领域的整合。

3.教学组织:基于儿童快乐成长

思考:如何利用网络的开放性优势组织教学活动?如何使儿童的视野突破教室的局限?如何通过网络技术促进儿童的快乐成长?

实践:震泽幼儿园注重运用QQ、博客、iPad等信息工具平台,设计具有开放性的教学主题活动,将传统的班级教学连线到家庭,扩大到班级之间,延伸到幼儿园和幼儿园之间。

案例:家园连线——在教学活动“探望生病的小朋友”中,教师和患病幼儿家庭在约定的时间同时打开QQ视频,当听到熟悉的声音,看到思念的同伴时,幼儿迫不及待地讲述慰问的话语,展示学到的新本领,有的幼儿甚至冲到了视频画面前,恨不得马上能拥抱到画面中的幼儿。

跨班教学——“探望生病小朋友”教学活动的成功,引发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广泛使用QQ视频的兴趣,由此产生了基于QQ视频的跨班教学活动。传统的跨班教学,是把两个以上班级的幼儿集中起来开展活动,但由于场地小,人多嘈杂等因素,跨班活动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而安装了QQ视频设备的两个班级进行跨班教学,两个班级的幼儿和老师都可以很好地互动。

园际联动——震幼老师精心设计了震泽实幼大班与稻香幼儿园大班的教学活动“超级大擂台”,在活动中通过QQ视频,围绕教学主题,实现了两所幼儿园间小朋友的即时交流。

第9篇:教育技术学发展范文

通过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我国中小学生受教育面进一步拓展,基本素质整体提升,教育品质得到改善。为了进一步缩小贫富差距,发达地区与发展落后地区的基础教育发展均衡化,实现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具有跨时代的意义[1]。摆脱传统落后思想,优化教育资源、加大教育投入都是实现这一伟大目标的具体措施。目前,我国中小学教育技术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现状不容乐观,这就需要国家、学校、教育工作者们的共同携手改变这一状况。现将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发展状况分析如下:

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现状

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基础教育区域发展不均衡。如何实现中小学信息教育发展均衡化是众多教育研究们已经或正在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在经济发展状况好的地区,教育资源丰厚,教师力量充足,教学方法突出,相反,欠发达地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方面存在许多的问题。在教育硬件设施方面,在我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大部分基础教育学校都设有信息课程,学校有充足的教育设施,平均六个人就有享有一台电脑,基本实现了教育资源的普及化但在我国西部发展缓慢地区,教育设备严重缺乏,一个班级一台电脑的情况也是常见[2]。此外,不同地区的师资力量差距也较大。

二、影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因素

1.思想观念落后 无法实现新教改

基础教育中信息技术教育落后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思想观念腐朽,这将难以达到新课程改革的要求[3]。教育设备、师资力量、教学模式方面存在的问题是妨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原因,但最主要的还是在教育思想观念上。大多学校对信息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在这些学校的眼中,信息技术课只是一门副科,对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起不到很大的作用。语文、数学、英语才是主课;分数的提高是关键。考核一个学生是否合格不是看个人的整体素质,看毕业考试成绩。

2.国家财政拨款不够 资金投入少

国家财政补助是基础教育朝着更好方向发展的重要前提[4]。大量资金注入才能使计算机课程更好的开展。现阶段我国在中小学教育资源投入短缺,很多地区因资金缺少选用质量差、配置低的教学设备如windows1997,此类教学用具完全不能满足教学需要。教育财政资金的不足使更新教育设施困难,学生只能使用配置低、网速慢的电脑,这样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得不到保障,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下降。没有国家的财政保障就没有良好的教学设备。对于这种状况,筹集更多的资金用于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是国家、学校、社会共同要考虑的问题。

3.教师资源不足、部分教师素质低下

在信息技术课程中,教师所承担的角色不仅是一个知识的传递者,更多的是学生共同学习的好伙伴。教师应以学生学习成绩的进步为骄傲,为学生素质的提高而自豪。只有激发起学生学习计算机网络知识的积极性,才能使教育教学质量得到保证。但现在,国家教育教师资源严重不足,很多中小学压根没有信息技术教师。还有部分教师的职业素养低下,无职业道德。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认真进行教学,在学生有问题时不予以帮助。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专业教师。

4.教学模式有问题 教学方法滞后

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在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上都存在严重问题。教师依旧以传授书本知识为主,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在整个教学中只是听。当今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信息化进程快,只是学习书本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新颖的教学手法如情境教学、游戏教学。这样,更易于学生知识吸收,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在信息化的时代,学生应主动学习,与同学之间亲密合作,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三、解决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对策

1.转变腐朽教育思想

只有教育工作者的思想观念发生改变,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才能得到“完美转型”。腐朽的教育思想使人退步,新的教育思想才能引领教育行业的发展。 新的观点诞生意味着陈旧思想的死亡。那么怎样的教育理念才是顺应信息技术更新的现代思想观念呢?坚持素质教育是中小学教学提倡的重点;坚持以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是教育教学方式的改变、坚持活到老学到老是每一个学生都应有的新观点。为了我国中小学基础教育的发展,改变传统的旧观念是必要步骤,只有新思想才能促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进步。

2.加大教育财政投入

加大教育财政投入,拓宽资金获取渠道为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建设做好了铺垫。有了教育资金做基础才能有优质的教育设备,充足的教育师资,教学质量才能等到保证。因此,国家首先要加大基础教育财政投入,增加财政拨款。基础教育学校本身应拓宽学校资金来源,实现教育资金自筹,发展其他事业辅助教学。发挥社会的力量,积极鼓励社会各界人士对基础教育的赞助也能对解决基础教育信息化普及做出贡献。

3.壮大教育师资力量

在师资力量不足的情况下,国家应扩大对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师的招聘。第一,国家可鼓励更多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从事中小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计算机专业出身的毕业生不仅有计算机基础知识,而且对软硬件的运用了如指掌从而面对教学工作得心应手。第二,壮大教育师资力量可适度提高中小学教师待遇。很多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不愿进入教育行业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教师待遇低,适度调高教师待遇可吸引更多的人参加招聘,教书育人。

4.优化教育资源改革 改善教学方法

从整体上说,短时间内要使国家教育资源充足是不可能的。目前,资源的不足难以满足基础教育的需要,这就意味着必须实行优化教育资源改革。中小学教师应探索适合本校资源优化的方法,学习如何更有效的利用学校已有的资源尤其是偏远地区。另外,教师应改进教学方法,实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同时学会正确使用电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