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食品科学与工程方向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食品的营养健康、工艺设计与社会生产,食品的加工贮藏与食品安全卫生的学科,是生命科学与工程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食品科学与工业工程的重要桥梁。
随着世界人口膨胀带来的粮食危机不断加剧,以及食品领域大工业化时代的到来和人们对食品营养与卫生的关注加深。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在食品行业内的工程设计领域,营养健康领域,安全检测领域,监督管理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职责与作用。
说到食品类专业,总会用一句“民以食为天”来说明食品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食品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繁衍的物质基础,是人类维持生长与健康的第一需要。在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大众对食品的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通过科技发展提供更营养更安全的食物,就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主要目的。但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里的“食品”两个字并不是普通意义上“吃的东西”。记得刚开始上专业课时,老师问大家:谁来说说什么是食品,给它下个定义。这个问题就像1+1=?一样简单,但却没有人回答正确,最后老师给出了准确的定义:食品,指各种供人食用或者饮用的成品和原料以及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但是不包括以治疗为目的的物品。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习对象就是这个定义中的“食品”。
从专业的角度来说,食品科学与工程是一个广泛的学科,包括很多的分支。有些学校在本科阶段就会分不同的方向。如华南理工大学就在食品科学与工程的基础上加设有糖工程方向,武汉工业学院开设谷物科学与工程、油脂科学与工程、粮油储藏科学与工程方向,东北农业大学则下设食品营养与安全、畜产品加工、粮油食品加工等方向。我们学校虽然不分方向,但学习方向大多以食品加工为主,例如果蔬加工工艺学、谷物加工工艺学、乳品工艺学、肉品工艺学,在专业选修课的时候你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自身情况选修油脂、蛋品、水产品、烘焙等方面的课程。这样,在专业基础课的基本原理之上,就可以对食品的各个横向的领域都有一定的了解。
我们最主要的四门专业基础课是:食品化学、食品微生物学、食品工程原理、生物化学。以食品化学为例,简单介绍下我们的研究内容。大家一定注意过,切开的苹果在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后,就会变成褐色。这是由于苹果的组织破坏后氧气大量侵入,打破了氧化还原反应的平衡,于是发生了氧化产物的积累和进一步聚合及氧化,形成褐色,这在食品化学中被称为褐变反应。而食品化学研究的就是这类反应发生的条件,以及产生的物质,这种褐变会对苹果的加工有什么样的影响,怎么避免不利的影响等。
除了上面提到的可以自由的选择选修课及必修的基础课,我们还有丰富的实验课。加工工艺类的专业课都会有对应的实验。毕竟应用型的专业在实验中才能更好地掌握课程中讲授的内容。之前提到的鱼丸、面包果酱等都是这类课程实验的成果。可不要认为这实验又有趣又简单。记得乳品实验之前,我们都以为做酸奶肯定很容易,就像在自家用酸奶机自制酸奶的方法一样,先倒入牛奶和酸奶的菌,然后再保持一定的温度一段时间就好了。可是这么一个实验从预习实验到完成实验后的写报告,差不多花了一个星期的时间。老师要求的不是做出酸奶,而是要掌握整个酸奶制作的工艺流程和原理,每一个步骤的原理,包含的反应,酸奶制作的关键控制点,都必须清清楚楚。以我们常见的搅拌型酸奶为例,在工业生产中,酸奶的生产要经过十几个步骤,很多的细节都会影响到最终的产品质量。只温度一项,杀菌温度、均质温度、接菌种温度、培养温度都不相同,而且要严格的控制在相应的温度内。制作酸奶使用的发酵剂更是用纯的菌种经过多次接种培养后才可使用。实验课的目的不是简单的得到成品,原理、工艺流程才是要求。其他的专业课也有一些相应的实验课程。
关键词: 食品特色 人才培养 培养模式
1.我校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发展现状
现在国内设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过控”专业)本科专业的高校110所,建有“化工过程机械”硕士点的高校30余所,设立博士点的高校14所[1]。江南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过控”专业的前身为食品机械专业,是我国最早开始食品机械专业人才培养的单位之一。1958年即开始食品机械专业人才培养,为我国食品、轻工机械行业培养了一大批优秀技术人才,在行业内享有很高声誉。现如今,“过控”专业依托江南大学在轻工、食品行业的整体优势,结合新形势下食品、农产品加工机械的发展要求,在加强专业基础的同时,构建有轻化工特色的“过控”教学体系,确定食品特色的过程装备与控制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和方向。
“过控”专业与国计民生戚戚相关,行业关联度大,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强,是我国高等工科教育的重头专业[2]。我校本专业是以过程装备设计和制造为主体、过程原理和控制技术应用为两翼的学科交叉型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机械学、电工电子学、过程原理与计算、传热与传质、装备控制技术和工程管理的基本知识,能在机械、轻工食品、石油化工、生物医药、制冷、环保和机械产品质量技术及安全监督等部门从事工程设计、技术开发、生产制造、经营管理科学研究等方面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2.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要求
为了实现我校“过控”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我们需站在当今社会经济发展方向,不断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市场经济对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需求。在新的发展形势下,我们对“过控”专业人才具备的素质及培养有以下方面要求:
(1)将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融入“过控”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高校教育的本质和核心是培养学生自由全面发展的潜质和能力,创新创业教育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创业精神、具备创业生涯规划和自主创业能力[2]。我们不仅要通过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使学生具有扎实的“过控”理论知识、基本技能,更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善于洞悉“过控”行业的商业机会,拥有较强的领导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具有提出、解决带有挑战性问题的能力,最终成为具有开创和管理企业综合素质的创新型综合人才。
(2)加强重视实践教学和生产实习等实际操作方面的学习培训。实践性环节训练对“过控”专业人才来说,是培养其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最有效手段[3]。我们应注重实践课程设计和实践环节训练,加大实践环节的训练比重,丰富实践教学形式,计划合理化、形式多样化地开展社会实践、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科研训练等环节。同时,建立开放性的实验中心和社会实践基地,为“过控”专业人才培养提供训练和演习的场地,促进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和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培养,切实强化实验课程教学效果。
(3)将其他课程加入专业课程体系中相互渗透,形成综合性跨学科课程。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环节,是实现培养目标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所在。一方面,让创新创业课程融入专业课程体系中,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吸收创新创业教育元素,让创新创业教育促进专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另一方面,鼓励学生选修其他领域的课程,拓宽学生知识面,以此发现本专业领域与其他领域结合而带来的商机。
基于我校“过控”专业的特色就是以食品机械为前身,在食品、轻工机械方面已经积累了大量经验和成果。同时,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已得到国内甚至国际认可,因此,将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培养理念引入“过控”专业人才培养中,必将达到良好的人才培养效果。此外,江南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在2013年建成江苏省食品先进制造装备技术重点实验室,系国内第一个系统从事食品装备相关技术的跨学科创新研究的省级研究基地,围绕食品加工装备、包装装备、食品无损检测装备、食品包装装备智能化和食品装备设计制造过程数字化进行应用基础和创新性研究。重点实验室的建立为“过控”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优良的技术平台,同时为我校此专业人才建设增添了浓重的食品色彩,因此,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和“过控”专业两者的培养理念相互融合势在必行,将为“过控”专业人才培养开辟一条特色鲜明的光明大道。
3.食品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理念
食品科学与工程是应用理论科学及工程知识研究食品的理化、生化特性及食品加工原理的一门科学,一经兴起就受到人们的关注,并在较短时间内发展成为一门范围广泛的学科体系[4]。食品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要求学生不仅了解食品科学与工程理论前沿动态和发展趋势,具有较强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还具备独立获取知识、处理信息和创新的基本能力和素质。随着食品工业日新月异的发展,许多新思维、新工艺、新技术、新手段不断出现,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发展时期,食品工业对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对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5]。补充学科最新研究进展,分析研究热点,会开阔学生视野,扩大知识面。
江南大学以国家特色专业等优势教学资源为载体,以“国家发酵工程技术中心”等强大工程实践体系和国内本领域唯一的“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等雄厚科研平台为依托,在“培养研究型工程创新人才”育人理念的指导下,构建了食品科学与工程研究型工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通过采取名师引领、知识优化、课程建设、创新实践、科教互动、平台构筑、环境熏陶和机制改革等措施,培养了一大批具有自主学习、主动实践和积极管理的研究型工程创新人才。该培养模式得到了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在内的业内一流专家学者的高度认可与评价[6]。教学理念、教学体系及管理机制在兄弟院校中被广泛交流和应用。
4.食品科学培养理念和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相结合方式
(1)名师引领,牵手行业精英,课堂与课外双管齐下。
《食品工程设计概论》、《食品加工装备原理与设计》、《食品工业成套装备应用技术》、《食品无损检测技术》等课程的开设,是食品科学培养理念和“过控”专业相结合的最好桥梁,对这些课程的主讲教师的专业文化素质提出了严苛的要求。授课教师不仅要深通过程装备设计与制造、过程控制、成套装备技术、机械设计与控制等专业知识背景,还兼备食品科学、粮油、果蔬、畜产品、水产品、饮料等食品加工工艺专业基础。本学院经过长期发展建设,形成了一支由专家教授为首、年轻博士讲师为辅的优秀教师团队,这些优秀教师直接参与本科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亲自教授本科生专业核心课程,为食品特色的“过控”专业人才培养提供最直接的保障。
与此同时,学院广邀食品机械类龙头企业的工程技术专家走近本科生[7]。或直接进入本科生课堂为学生分享企业多年的生产实践经验,以自身形象为本科生树立明确的奋斗榜样。或本科生在进行文化理论知识学习完成后期,直接将本科生交予企业进行管理,将学生整个学习与生活都在企业,融入企业,毕业后可直接参加工作。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不仅可以促使“过控”专业学生更早接触企业文化,可以依照高层次人才的培养规律,打好学生的理论基础,深化专业知识面,还可以更好地让高校教育得到更新,反映当代工程科学技术发展前沿的最新水平。
(2)课程实践、科研试验到创新大赛,层层递进。
“过控”专业人才培养任务主要靠教师落实。当代教师的主要职责不仅是传道授课解惑,还有一个重要职责是肩负学科学术研究的重担。因此,授课内容的推陈出新往往要靠教师将最新研究成果和学术发展前沿动态融入课堂中。如我们在讲授油脂产品加工课程时,先介绍油脂加工中机械压榨法和溶剂浸提法各自的优缺点及注意事项,然后介绍目前市场上地沟油泛滥引起的社会危害等问题,进而引出小型家用榨油机的出现及在市场上的风靡情况。最后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以目前一款畅销家用榨油机为例,分析优缺点,指出其核心技术并提出存在缺陷的改良方案,或者相似榨油机新产品的设计方案?在学生展开思维想象的同时,加以适当引导并及时给予理论技术上的支持,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工程设计实例分析中,学会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技术路线及方法,尝试提出创新式解决方案并加以论证。
从课堂上学生提出的产品雏形中可以找出相关科学研究的价值,并以此为契机,让本科生组建小团体加入教师的科研团队中。以教师的科研项目为基础,将本科生的创新产品进行设计、建模、加工、调试、分析等一系列研究完善,最终加工生产出全新产品。在此过程中,不仅要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创新思维和实际操作动手能力,还要培养学生遇到困难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新产品的成功研发还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后期市场推广更可以带来商机和客观的经济效益。以最终研发成功的新产品为基础,参加学校、江苏省甚至全国性的相关创新创意大赛,参赛过程本身就是本科生难能可贵的学习磨炼机会和经验,收获的奖项和荣誉更是年轻人日后参加工作时需要的创新思维风暴的基础和源泉。
(3)不同专业相同理念,交流促进合作,共同进步。
客观上讲,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和“过控”专业分属不同学院,但是,学科之间的交叉性将两者之间建立起必然的联系。一方面,“过控”专业的人才培养离不开食品科学知识体系。与“过控”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行业发展形势是密不可分的。另一方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发展离不开“过控”专业的知识体系。食品科学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将最新研究成果工业化生产,这个转化过程必须有机械设备及过程控制相互配合才能实现。因此,食品科学与工程和“过控”专业之间人才的相互交流合作,定期组织食品学院和机械工程学院之间举办座谈会、学术报告、学术沙龙、创新创意比赛等活动,教授之间的科研合作、学生之间的学术交流必然产生“双赢”局面,在此基础上培养出来的人才必然是综合性人才,才能满足市场发展需求。
5.结语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理念在“过控”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应用是在我校轻工特色的基础上实施进行的,是完全符合“过控”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可以满足新时代产业发展对综合性人才的强烈需求。只有这样具备食品科学特色的“过控”专业人才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创新人才,是特色鲜明、素质过硬的复合型人才,才能更好地服务于企业和社会。
参考文献:
[1]张慢来,张琴,周志宏.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初探[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2013,10(28):122-123.
[2]来永斌,陈秀,周毅钧,伍广.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双创型”人才培养教育模式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23(13):133-134.
[3]刘伟.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化工高等教育,2011,28(2):57-62.
[4]杨涛,李艳,梁安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24:14-16.
[5]朱威.食品科学教学改革探索[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5(1):93-95.
[6]戴月波,饶志明,张光生.研究型工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以江南大学食品发酵类专业为例[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41(4):41-44.
在2006-2010期间,《食品科学》与《食品工业科技》的发文量大幅增加,分别增加了64.75%和64.05%。相比之下,《食品与发酵工业》和《中国粮油学报》的发文量增加较小,分别为34.51%和24.91%。各期刊的总引用量与总发文量直接相关,发文量越大的期刊总引用量也越大。在考察的3个指标中,篇均引用量是最能反映学术期刊影响力的因子,由表1可以综合判定,《食品科学》的综合影响力最强,其次是《中国粮油学报》、《食品与发酵工业》和《食品工业科技》。
2情况分析
2.1单位分析
4种期刊前20位的发文单位有很高的相似性。如在《食品科学》期刊发文量排前10位的单位大多都是较早获得食品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的单位。通过这4种期刊的发文量也基本能够了解国内食品领域各研究单位的综合实力。需要指出的是,在这4种期刊中,《中国粮油学报》的专业领域最窄,因此一些粮油领域有明显优势的单位的排名就较靠前,如河南工业大学。
2.2作者分析
4种期刊的发文量前20位的作者重复性很低,这与前20位发文单位具有很高的类似性显然不同。这一方面说明这4种期刊的刊载内容各有特色且目标作者群的培养非常有效,同时也充分反映不同作者具有自己的特色研究领域。结合主要作者的研究领域,我们认为《食品科学》以基础研究见长;《食品工业科技》以工艺技术见长,《食品与发酵工业》以食品生物工程见长,而《中国粮油学报》以粮油研究见长。
3论文引用情况分析
3.1引用期刊质量分析
这4种期刊的主要引用期刊仍然是食品领域的杂志,其它领域杂志对这4种期刊的引用很少,说明4种期刊专业特征非常明显。对排位前20位的引用期刊的统计分析发现,4种期刊的核心期刊引用率都超过的90%,且差距不大,《食品科学》与《中国粮油学报》略高于另外两种期刊。但就他引率和核心期刊他引率来说,《食品工业科技》和《食品与发酵工业》明显高于《中国粮油学报》,而《食品科学》的他引率和核心期刊他引率相对较低。
3.2引用率前10论文属性分析
四种期刊最高引用量排前10位的论文的主要属性包括综述、检测方法和活性成分研究。除综述性文章由于信息量大,读者群体大之外,有关食品分析检测方法的研究和食品活性成分制备、功能评价等的研究是当前研究的热点。这点趋势和国际上食品领域论文被引用的情况基本相同。
关键词: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改革
随着食品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食品工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为了促进我国食品工业的发展,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承担着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的重要任务。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是培养人才素质、提高教育质量的核心环节。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培养方法是否具有先进性和科学性,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是否适应未来的需要,对于增强我国综合国力,迎接新世纪的挑战,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一、教学计划制订的基本原则
1、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观能动性原则。在这个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师对学生的传授、激发和督促作用,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其主动、积极地学习知识,培养技能,提高素质。使“两基点”共振,防止“一头热一头冷”或“双头冷”的现象。为此,在教学计划重新制定时,要压缩总学时,更新、精选教学内容;减少讲课学时,增加学生自学、调研、讨论、实践等方面的时间。
2、食品学科专业课和基础课的相互结合、渗透的原则。一方面,在专业课设置中充分体现出加强基础教育的特点,提倡通才教育。另一方面,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把理论知识和食品加工、开发的应用实践相结合,贯彻学以致用的原则。
3、教师因材施教和个别考虑、整体优化的原则。它要求教育必须有针对性,要尽可能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基础和特点采取不同的措施,发挥其各自的才智和潜力,提高其获取知识和增强能力的效率,从而提高学生的“成才率”。
4、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原则。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专业,单纯的理论学习不能够使学生熟练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必须要有大量的实践环节加以辅助。这就要求高校教学要与生产、科研和推广相结合,在重视和加强学生宽厚的基础理论教学的同时,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使教学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从而使教学从过分重视理论教学,特别是课堂教学到重视实践教学环节的转变;从主要进行验证实验教学到综合型实验、设计型实验、创造型实验教学的转变;使培养出来的人才由“多经验型”向“多创造型”转变。
5、食品课程体系“动、静”结合原则。在确定教学内容时,我们要从基础出发,对基础课程静态要求,即要求该专业的学生都必须学完,并达到一定的水准;而从宽口径、强能力方面出发,对专业课和选修课要有“动态”的内容,提出动态要求并进行动态管理,亦即对专业课设置要富有弹性和可选性,在考虑同一专业中不同的专业方向不同要求的同时,还要反映不同的学生的要求,做到因材施教,分流培养。对选修课设置要更富有“柔性”和“实践性”、“多学科性”;增加经济类、管理类、人文社科类和现代信息方面的课程,并要求学分不得少于一定量,体现“静态”要求,而内容则满足“动态”的需要,即社会的、个人的等等。
二、办学方向与教学方法
1、坚持“产学”结合的办学道路加强与生产单位以及科研单位的联系,致力于提高为企事业单位服务的能力。这些单位能够提供先进的设施设备、较高的技术水平和较强的管理经验,为学生的实习、技能训练、职业技能考证及学生就业等提供了充足的条件,为学院培养出高素质、综合性的技能型人才提供了根本的保证。
2、加大实践教学改革力度
2.1顺应市场,开展实践教学。食品专业的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融合。从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实施以及考核方式上实行了理论与实践一体化,采用了工作过程的施教方式;引入任务驱动教学法,结合课程承接企业工作任务。同时聘请企事业技术人员、能工巧匠参与教学过程,充分利用实习实训基地的先进设备。课程设置职业化,课程内容模块化、能力训练岗位化、素质培养企业化、实践教学仿真化,使得实践教学与实际岗位要求无缝对接。
2.2实践教学“阶梯式”进行。把实践教学分为三个阶梯:(1)技能训练:由教师操作示范,学生反复模仿演练,目的是使学生熟练掌握各种技能。这个阶段的教学主要在校内实训基地完成,历时半年。校内实训基地为开放实验室,学生除了在上课时间学习基本技能之外,还可以在业余时间加强训练。(2)综合实习:这个阶段的教学主要在校外实训基地完成,利用三个多月的时间,即第四学期最后的一个多月和连在一起的暑假两个月。综合实习中跟班跟岗:学习食品专业实践教学的岗位操作技能,使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进一步与生产实践相结合。(3)顶岗实习:这个阶段的实践教学是在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进行,顶岗实习中到招聘企业顶岗,以企业人的身份,完成真实的工作任务。要求学生在实习结束回校时,向指导教师提交实习期间完成的实习日志、实习报告和实习单位考核评语以及相应的毕业实习论文。指导教师以此为依据对学生进行考核。
3、职业资格鉴定。食品类专业要求学生毕业时必须获得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因此,极积与国家职业资格考评机构联合开展了食品中级检验工、营养配餐员、西式面点师、HACCP 内审员等四个职业资格证书的培训与鉴定考核工作。
参考文献:
[1] 包海蓉,李燕,刘琴. 国内外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方法的比较与探索[J]. 科技创新导报. 2011(35)
关键词:食品专业;导向式;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11-0009-02
食品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专业,无论是学生就业或创业,对其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要求都很高。在高等教育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业志向的人才,已成为食品等应用型专业教学改革的首要问题。创新能力是一个专业人才综合能力的具体体现,而导向式教学模式主要是以培养食品科学与工程创新创业人才为目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积极和主动作用,通过教师角色准确定位,引导学生启发式思维,实现主动实践,培养创新思维和能力,依托校企共建平台,深入实践,培养创新和创业能力,构建四位一体的教学、实践、就业和创业培养体系。导向式教学以“定位明确、突出能力、强调素质、综合发展、面向就业、实现创业”为指导思想,构建学生作为主体直接积极参与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对我国现代化教育长远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1.导向式教学模式的推行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需要
食品专业的专业特点和就业要求,在导向式教学的实践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导向式教学模式的开展需要教师深刻理解高校本科理工类应用型专业教育工作的内涵和意义,真正确立培养学生创新创业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与思想。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目标,推行导向式教学模式,实现培养过程中主动积极的创新思维,可以使学生的多元化学习和全方位发展,更加突出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食品专业导向式教学应该以教学、实践就业和创业等方面为导向,将教学的主要内容和实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以启发式教学方式为手段,有计划、有目的、有方向的开展各项能力的培养。在导向式教学过程中主要强调学生带着疑问和突出行问题促进积极主动的思考和学习,并通过各种途径寻求答案,解决疑问,同时,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意识,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同时,在导向式教学过程中,实现学生自学、教师演示与指导、学生主动实践、创新创业模拟与实践等多种方式的结合,集兴趣、学习和能力培养为一体的导向式教学模式必将受到学生的青睐。另外,在实践过程中,自主学习对于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是关键环节,导向式教学模式更重视专业知识的积累和创新创业思维与能力的培养,指导学生利用假期积极参与食品加工与生产实践,有目的地带着问题与疑问去学习和实践,使感性认识逐步升华为理性认识,使课本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最终实现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2.导向式教学中教师角色准确定位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
推行导向式教学模式,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实施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使教师角色发生的很大变化。作为导向式学习的指导者,教师的角色不仅仅是以往的知识传授者,更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参与者等多重角色的结合体。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不仅需要教师具有良好的知识素养和内涵,还需要具备不断完善的知识结构以及专业实践指导培养能力,同时也要求教师要不断的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思想。教师不仅还要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更主要的是能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鼓励学生主动实践,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创新创业思维的能力。专业课程的教师应积极深入食品加工生产实践,参加各种实践锻炼与培训,利用掌握的专业基础知识解决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并将总结与积累的经验应用到理论教学中去,以充实和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专业课程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同时,还应将所授知识与食品安全问题、经济社会发展等相关知识沿紧密联系,可在授课过程中结合实践设置一些问题与悬念,然后引导学生在专业基础课的学习过程中逐步找到答案,调动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和创新创业潜能。比如在《食品质量与安全》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可利用自己丰富的生产管理实践经验,将讲授内容与地沟油、三聚氰胺和瘦肉精等一些社会热点问题相结合,与诚信做人、社会责任相结合,不仅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更能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对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和能力都有极大的帮助。并进一步让学生模拟思考结合假期参与企业实际生产过程中食品生产管理,以激发学生对食品质量与安全的管理方法的认识、探索和实践。导向式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师生角色相互割裂的状况,角色冲突必将大大减弱。因此,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实施的效果必定因此大有提高。
3.导向式教学中实验教学与实践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助力
食品专业是理论与实践联系十分紧密的专业,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实验教学内容是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实验教学与实践的目的是通过实验巩固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结合实验和实践教学环节,加深对食品专业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同时,培养学生实践动手和实际操作能力,也是培养创新创业思维和意识的重要一环。导向式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对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实验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应尽量减少死板、学生没有兴趣的实验,增设设计性、应用性和综合型的实验,开设部分创新研究型和开发型实验项目。实验过程中,学生应该积极探索,敢于动手,变对知识的被动接受为对知识的主动探索,注重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实验后要让学生大胆总结并不断创新。目前,我校食品专业的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大多增设了综合性或设计性或开发性实验,比如《食品工艺学》开设了典型食品加工工艺实验如乳制品的加工、豆制品的加工等实验,《粮食加工工艺学》采用系统开设了“糕点加工实验技能”、“传统面食加工实验技能”等综合性实验。这些实验的开设,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动手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对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为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提供的助力。
4.导向式教学中主动实践是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思维的源泉
主动实践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也是创新思维培养的源泉。在导向式教学过程中,主动实践最主要的是尽可能地让学生成为参与实践活动的主体,在实践环节中,逐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质疑力、协调力和领导力,激励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实践,激活学生创新的潜质,激发学生创业的潜能。在教师的导向式引导下,强化引导师生双方互动,营造创新创业的氛围,培养学生主动实践的意识,培养创新创业思维,激发创新创业潜能[6]。通过改革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聘请本学科领域的同类学校知名教授和专家学者、食品行业龙头企业领军人物专门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开设创业讲座,建立定向沟通和联系,实现导向式定向指导,培养学生勇于创新和探索的精神,激发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创业精神。根据我国国民经济中长期发展规划和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国际发展趋势,瞄准食品相关学科国际前沿,以科学研究的思维,结合产业发展需求,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食品科学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环环相扣、步步推进、适度交叉。以食品工业中存在的科学与技术问题为立足点,布局整个专业知识体系,让创新创业成为师生间、生生间形成互动的主题,促进学生主动地、有效地形成自己对食品科学与工程领域的认知结构,营造创新创业氛围,提供学生综合能力,实现学生的良好就业和创业。
5.导向式教学中依托校企共建创新创业平台是强化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载体
以导向式教学为基础,深化校企合作,推进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更是时展的需要。同时,深化校企合作,共建食品科学与工程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平台,如校企科技文化交流平台,生产实习、社会实践基地平台,实验课题与毕业实习平台等。依托校企平台,为低年级学生提供各种参与科研与实践的机会,强化对学生创新与创业能力的培养。通过实践,目前形成的主要方法与措施有:① 实行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全程导师制,学生在大二时就参加导师的校企合作科研课题研究。②结合导师自己承担的科研课题,指导学生申报大学生创新课题。③组织开展食品企业创意大赛,2011年组织我校食品相关专业200余名学生参加四川澳达食品有限公司的食品开发创意大赛等。④组织低年级学生深入食品加工生产一线进行暑期生产实践,组织大四学生进行毕业生产实习。这些措施为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和创新创业能力提供了很好的实践和科研平台,极大地激发了参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后期的学习、就业和创业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高秋香.论石油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J].黑龙江教育,2008,(12):31-32.
[2]单安山,高越山,宋跃芬,等.创新教学模式培养创新人才[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7(1):17-20.
[3]邢颖,“项目导向式”教学模式在服装设计课程中的探索与实践[J].辽宁丝绸,2011,(1):29-32.
[4]徐菁鸿,吴宝智.电子商务专业职业导向式教学模式初探[J].现代企业教育,2009,(8):45-46.
[5]王永华,孙贵根.专业基础课的教学与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科技信息,2006,(10):249-250.
[6]陈玲.农林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26):11556-11558,11562.
[7]鞠全勇,周扩建,陈 健.浅谈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与创业型人才的培养[J].中国电力教育,2011,(8):11-13.
作者简介:
【关键词】食品营养学 课程问卷 调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c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09(2010)08-00-01
食品营养学是研究食物、营养与人体健康的一门科学,不仅与基础医学有关,而且与食品科学、农业科学和食品生产密切相关,因此是食品科学与工程及相关专业的一门必修专业基础课。要使得学生掌握课程内容,在充分重视课程教学的同时,必须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感受。鉴于此,本课程教师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与分析,希望就此收集到有价值的课程信息,为进一步改善教学方法、拓展教学内容提供依据,进而提高该课程的授课质量以及学生的学习质量。
1 对象与方法
调查对象
为我院2007级的食品质量与安全、食品工程专业营养方向共7个班的本科学。
调查方法
对参加课程学习的全体学生采取随机发放问卷、无记名答卷、自愿提交问卷的方法进行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对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的看法及个人学习感受等。
2 调查结果与分析
共随机发放问卷112份,回收问卷112份。
课程设置与课时安排
作为培养食品科学与工程相关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食品营养学》课时总数为40学时,其中理论学时32个,实验学时8个。学生对该课时数的认同度达59%,说明该课程学时的安排比较合理。另外,有28%的学生认为学时不足,还需增多。这一方面体现了学生对该课程的重视程度,另一方面,由于有些学生在相关基础课程方面的基础比较薄弱,使其在课堂上需要更多的时间来消化老师讲授的内容。本次调查对象的《食品营养学》课程安排在其第三学年下半学期,整体来说,学生此时已接受过化学、生物化学等课程的学习,具有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因此绝大多数的学生认为课程安排的时间段是合理的。但同时,由于距开设生物化学等课程的时间间隔比较长,可能导致相关知识遗忘;另外,在学习的7个班级当中,仅有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营养方向两个班在前一个学期专门开设了《人体生理学概论》课程,食品质量安全专业的五个班并没有开设该课程,增加了部分学生学习《食品营养学》的难度。这一点也体现在分别有40%和26%的同学感觉课程学习困难的原因是生理学或生化基础知识较弱。
2.2 教学模式与方法
2.2.1 双语教学需要
在前期的教学实践当中,我们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了探索和改进(见“浅谈《食品营养学》教学体会与思考”一文),在此基础上,我们对教学模式、教学过程进行了更深入的调查。在对《食品营养学》双语教学的需要调查中,有28%的学生认为很有必要,另有42%的学生认为至少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双语教学,这相比2005年我院曾开设的《食品营养学》双语课程不到10%的认同率有了明显的提高,一方面反映出由于近年学生的整体外语水平在提高,其对双语教学的接受能力也在提高,另一方面也说明学生在《专业外语》课程取消后,开始重视自己的专业外语能力,希望能够在学习专业课程知识的同时提高专业外语水平。
2.2.2 课堂提问与讨论
课堂提问与讨论一直是《食品营养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受重视的环节,且学生也对这种互动式的教学方式比较乐意接受。调查结果表明,64%的愿意积极参与回答问题和讨论,但同时我们也发现,有29%的同学不能很好地参与到讨论中,并且害怕老师的提问。这一比例恰好和课外是否进行预习复习的学生人数比例(预习复习和不预习复习的人数分别占67%和33%)非常接近。提示学生课堂之外对课程内容的学习和课堂提问与讨论效果直接相关。
2.3 学生学习感受与建议
2.3.1 开设《食品营养学》课程的必要性
参与调查的学生中,78%认为有必要开设该课程,体现了学生对课程的认可。但同时,也有部分的学生(占11%)认为课程没有必要开设,分析原因,可能与部分学生(占42%)在进行本课程学习之前就参与了一些机构开设的营养师考试培训课程有关。但同时我们也发现,即便参与了其他的营养培训课程,大部分的学生还是认为有必要再进行本课程的学习。
2.3.2 对《食品营养学》课程的兴趣
对学生学习目的的调查结果显示,61%的学生对《食品营养学》课程感兴趣,这与当前个人饮食和健康日益受到关注的趋势相符。作为一门研究食物、营养与人体健康科学,《食品营养学》能够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然而,也有21%的学生认为自己学习该课程的目的仅仅是为了拿到学分,甚至有8%的同学认为不知道自己学习该课程的目的,这也对我们在未来的教学中进一步端正学生的专业学习态度,提高学习兴趣提出更高的要求。
2.3.3 学生建议
学生提出了很多建议,特别是在辅助教学方式上,多数学生希望能够将教学内容和平时的娱乐兴趣如游戏(32%)、动漫(25%)、音乐(16%)结合起来,另外,还有如增加实验内容、名师讲座、网上教学、视频等建议。
3 小结
通过以上的问卷调查及数据分析,我们获得了我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营养方向以及食品质量安全专业《食品营养学》课程的信息,为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提供参考。总结如下:
(1)学生对课程的必要性高度认可,大多数学生对该课程感兴趣,课程的课时数和开课时段的安排均合适,但应注意基础知识的强化。
(2)教学模式及方法有待进一步优化完善。重点加强课程中专业外语的引入并向双语教学过渡。强化学生课外学习改善课堂互动教学效果。
(3)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加辅助教学方式,寓教于乐。
整理
关键词:食品科学简史;现状;发展趋势
自人类在地球上出现,就同食品联系在一起,“民以食为天”说明食品对人类来说如同阳光雨露一样重要。
1 食品科技史中的四个里程碑
从茹毛饮血到燧木取火,从原始蒸煮到美味佳肴,以及罐藏食品的出现和现代营养学的建立是食品科学史中的四个里程碑。
2 二十世纪末的食品
2.1二十世纪末食品发展的总趋势
二十世纪后期,人们开始从健康、卫生、营养、科学的角度注重食生活,过去高能量、高脂肪、低纤维等引起心脏、血管、消化道等疾病的食品用量逐渐减少-食品发展的总趋势表现为:高质量低热卡食品;低脂肪高碳水化合物食品;方便食品;保持自然体系食品;强调“天然”组分食品;单一组分含量丰富食品;微波制品和高档次包装食品。
2.2微波热处理食品
传统的食品加热方法是表面热交换,传热速度慢,受热不均匀,制品营养破坏严重,且热交换器表面易积垢,清洗困难。九十年代,人们开始使用微波加热,微波加热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从高频发射极随机发生,如家用微波炉;另一种是APV磁控方式,从高频发射极产生恒场强,食品能受到均匀的磁场强作用。微波技术开发后,被广泛用于食品的调和、融冻、干燥、加热、焙烤、杀菌等方面,经它处理的食品不仅受热均匀,而且在结构、营养和感官等方面表现出良好的效果,产生高的附加值。
2.3辐射食品
用射线(如Co60-γ射线、Cs187-γ射线、X射线、电子射线等)辐照能够杀死霉菌,抑制酶的活性,推迟果蔬成熟期,对延长食品货架期和贮藏保鲜期具有重要的意义。从卫生方面来看,辐射可杀死或显著减少肉类、菜类和淀粉等多种制品中的致病菌或腐生菌;辐射还能抑制土豆、洋葱、萝卜等的发芽,防止谷类及其它贮品的昆虫侵害。
3 进入二十一世纪的食品
根据二十世纪末世界食品市场发生的一系列变化,人造食品、方便食品、变态食品、水产食品、绿色食品、昆虫食品等得到了迅速发展,它们已成为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主要食品。
3.1人造食品
近年来人造食品在美国、日本、英国等国家发展迅速。美国人造食品年销售额达23亿美元,人造肉产量达45万t,占肉类产品总量的20%左右,人造黄油占黄油用量的60%。美国生产的人造鸡蛋、人造鱼子、人造火腿、人造虾已成为家常菜肴。日本人以猪皮为原料生产的“人造海蜇皮”,不仅外观与天然海蜇皮一模一样,且鲜脆可口,畅销国内外。俄罗斯人用8种有机物合成人造胡椒,香味与天然胡椒几乎一样,已获准在食品工业中使用。专家们指出,人造食品前景广阔,它将在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3.2昆虫食品
二十一世纪昆虫食品将成为人类重要的蛋白质来源。昆虫占地球上动物总重量的4/5,体内蛋白质干基含量达40%~85%,体液中游离氨基酸含量达300~234mg/L。昆虫富含脂类、糖类、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成分,胆固醇含量很低,对心脏病患者尤有好处。昆虫含有丰富的铁、锌等微量元素以及人体所必需的氨基酸,除了美食外还有独特的保健作用。昆虫含有抗菌肽,它不仅对细菌、真菌有广谱抗菌能力,而且对病毒、病原虫及癌细胞有很强的抑制效果。昆虫还含有丰富的昆虫激素等活性物质,从而具有调节人体生理机能的良好作用。从昆虫中提取活性物质复合到其它食品中,这将是开发功能性食品的又一个方面。现在的蚂蚁食品、蚕蛹食品、蚯蚓食品、蜜蜂食品、天蛾食品、蝇卵食品、蚱蜢食品、蟋蟀食品、蝎子食品、蛇类食品等已成为西方国家贵宾席上的美味佳肴,中国也有相当量的昆虫食品生产。
3.3方便食品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用于烹制食品的时间越来越少,于是吃起来既省时又省事的方便食品涌现了出来。把食品预制成半成品或成品,然后冷冻起来,用时简单加工,可随时随地食用。现在的方便面、牛肉干、果蔬罐头、肉类罐头、各种饮料、方便米粉、藕粉、河粉、玉米羹、黑芝麻粥、燕麦粥以及冻水饺、冻面条、冻汤圆等,种类繁多,风味各异,具有大众化的特点,是适应性很强的食品,并且可以工业化生产,它们将成为二十一世纪消费量最大的食品。
4 食品科学的发展趋向
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未来食品科学的发展趋向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4.1食品生物技术
上世纪七十年代基因克隆和重组技术诞生以来,揭开了利用基因工程生产食品的序幕,现在人们已通过固定化酶、细胞融合、外源基因导入等技术来改善生物活性,开发高质、节能、无公害的食品。例如由物质自身生产天然色素,产量低、成本高,现在利用固定化植物细胞培养已得到了胡萝卜素类和花色苷的高产菌,工厂化生产色素已成为可能。用基因工程新技术培育而成的谷氨酸、赖氨酸等高产菌产酸率比一般菌种要高得多。根据加工品的需要,定向培育相应的原料在国内外已普遍实施。食品中有效成分重组技术、生理活性物质交换技术、功能性食品解析和分子设计等新概念将成为功能食品的研究方向。基因工程在食品科学中应用潜力很大,已逐步形成“食品生物技术”的新学科。
4.2食品酶学
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高效催化效率和高度专一性的生物催化剂。已发现自然界的酶有2700多种,但截至目前真正投入工业化生产的仅有几十种,现在世界酶制剂年总产量为十多万t,食品工业用酶占一半左右。
4.3食品加工高新技术
未来食品在加工过程中,将使用高新技术,使食品的科技含量不断提高。目前已经研究成功的或尚未开发的高新技术,如膜分离、超过滤、反渗透、油米过滤、超临界萃取、分子蒸馏、微胶囊包埋、挤压与膨化、快速冻结、微波加工、真空浓缩、真空冷冻干燥、超高压加工、超微粉碎、超高温瞬时杀菌、电阻加热杀菌、辐射杀菌、无菌贮存与包装、果品蔬菜气调贮藏和冷湿保鲜技术等将得到广泛的应用。食品种类将逐年增多,质量将进一步提高,附加值将进一步加大。食品质量卫生保障体系将逐步健全,各类食品标准将进一步完善,多功能、高精度、快速方便的食品检测仪器和手段,如栅栏技术、危害分析关键控制点技术、微生物预报技术等将广泛应用,以保证食品安全、营养与卫生。在食品科学研究方法方面,将采用合理的试验设计和数据分析方法,计算机在产品研究和生产中将发挥巨大的作用。微电子技术和传感技术将使食品工业实现高度自动化、智能化,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
参考文献:
[1]唐璎,孟宪刚.新型天然生物功能食品添加剂的研究与发展[J].食品工业科技,2011(03)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院校 发酵食品加工课程教学 教学改革 教学做一体化
应用型人才是指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的一种专门的人才类型,主要是熟练掌握社会生产或社会活动一线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专业人才[1]。发酵食品加工方向是我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核心方向之一,目的是通过对实验各个环节的操作训练和实践,使学生对整个发酵食品生产过程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理解,既培养实际操作的技能,又提高理论联系实际能力,使其符合我院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为了使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发酵食品加工的相关知识和操作技能,符合我院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我们在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第六学期先后设置了《发酵食品加工技术》和《发酵食品加工实训》课程。
一、发酵食品加工课程教学内容改革
在原有《发酵工艺学》课程教学中,理论教学内容侧重于基本发酵原理和工艺条件等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实验教学内容侧重于发酵产品的制备过程,造成理论教学内容与实验教学内容联系不紧密。在制定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新大纲之前,我们对食品加工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和近10届毕业生的情况进行了调查,根据调查结果,结合应用型人才的知识结构特点,我们对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进行了调整,将原有的《发酵工艺学》课程的理论内容与实验内容相合并,改为《发酵食品加工技术》和《发酵食品加工实训》两门课程,并主编了安徽科技学院省级应用型本科示范高校重点建设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发酵食品加工技术》核心课程的校本教材。
《发酵食品加工技术》课程总学时为30学时,共分3个模块,分别为酿造酒与蒸馏酒、发酵调味品和食品发酵技术,每个模块以企业生产实际为场景,以常规产品为载体,介绍发酵食品加工生产的基本知识与关键技术,再以典型发酵食品的加工生产为例并选做2-3个相关的实验项目,使学生对整个发酵食品生产过程有全面的认识和理解,既培养实际操作的技能,又提高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目的。
《发酵食品加工实训》课程共两周,是在学生掌握了发酵食品加工技术的基本原理与基本操作技能强化训练的基础上,掌握典型发酵食品(如啤酒、酱油和食醋等)的生产操作规程,学会设计并完成某种发酵制品的加工,使学生掌握现酵食品加工的基本理论及操作方法,并运用现酵食品加工的手段设计和生产新型的发酵食品。这不仅有利于巩固所学的实验技术,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发酵食品加工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强调与一线生产实践的结合[2],在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等基本工作环节上强调基础、成熟和适用的知识[3],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如实验教学、生产实习等,通常将此作为学生贯通有关专业知识和集合有关专业技能的重要教学活动[4]。我们在《发酵食品加工技术》课程实验项目设置的过程中将理论与实践合并,用现场教学方式,把原有《发酵工艺学》课程的部分理论课搬到实验室讲授,丰富和优化原有的《发酵工艺学》实验内容,采用学生边观察、操作边进行讲解的形式,形成“以实验室实验、实训为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模式,并组织学生观看啤酒、食醋和酱油等相关生产视频,加深学生对抽象的发酵生产过程的理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实践能力。《发酵食品加工实训》课程除啤酒生产采用小型啤酒生产线按标准生产流程生产外,所选做的发酵食品制品均由学生自己进行配方设计,鼓励学生改变传统产品不合理的工艺参数与操作步骤,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
三、发酵食品加工课程教学考核方式改革
传统的实践教学环节考核走过场,没有与社会用人结合实行定单式培养,实验课交一份实验报告就算完成任务,没有对实验过程进行监督考核,致使学生平时不学习,在实践教学环节中从事其他活动。学习缺乏主动性,自主学习能力不强,不善于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普遍缺乏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另外,考核方式单一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因此,我们根据本课程教学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考核。
《发酵食品加工技术》课程考核是在所有课程实验项目结束后,根据学生的实验考核成绩和理论考核成绩综合得到该学生该门课程实验的总成绩。实验考核成绩主要根据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表现(包括实验态度、实验纪律和操作技能等)和实验结束后所上交的实验报告中所反映的实验数据和实验结果的记录情况、对实验数据和实验结果的分析能力,以及对所遇到的问题提出解决思路等情况进行综合评分。理论考核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原理掌握的程度。
《发酵食品加工实训》课程考核主要根据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表现(包括实验态度、实验纪律和操作技能等)、实验前的实训方案及实验结束后所上交的实验报告(包括实验数据和实验结果的记录情况、对实验数据和实验结果的分析能力,以及对所遇到的问题提出解决思路)和学生所做的产品品质评分等情况进行综合评定。
四、结语
发酵食品加工课程涉及的知识面广,涵盖了许多食品领域的新技术,该课程的建设关系到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为了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对原有的《发酵工艺学》进行改革,改变理论课教学与实验课教学明显分离情况,将理论课和实验课融为一体,采取教学做一体化现场授课方式,解决了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矛盾。
参考文献:
[1]周宏明,姜锐,李峰平,等.适应区域机电类产业发展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科技管理研究,2010,(8):158-160.
[2]夏建国,刘文华.技术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教育与职业,2006,(14):106-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