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文化产业管理特点范文

文化产业管理特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文化产业管理特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文化产业管理特点

第1篇:文化产业管理特点范文

【关键词】文化产业;安徽;人力资源管理;激励

文化产业具有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市场需求旺、发展潜力大,进入门槛低,吸纳劳动力能力强等优势,近年来已经成为我国重点扶持的产业之一,特别是2009年7月2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国家将重点推进的文化产业包括: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复制、广告、演艺娱乐、文化会展、数字内容和动漫等。在这一背景下,安徽省抓住历史机遇,大力扶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创造出了一些比较明显的成果。另外从需求方面看,近年来安徽省人均GDP不断增长,到2008年,已经达到2085美元,也为本省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市场基础。2005年以来,安徽文化产业增加值连续四年增幅达30%以上。即便是在遭遇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2008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也达到了260亿元,增幅依然高达30%,远远高于同期GDP增长速度。由此可见,文化产业正逐步成长为安徽省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点。但是与文化产业增速不相匹配的是安徽省文化产业存在专业人才稀缺,管理经验贫乏以及人才流通管理体制不健全等问题。由于人力资源是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人才问题迟早会成为遏制安徽省文化产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只有想办法消除这些不利因素,建立起有利于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成长和流通的制度环境,才能保障安徽省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

1 安徽文化产业人力资源开发现状

1.1 文化产业发展势头迅猛:

安徽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具有发展文化产业的优势资源,徽文化传承历史悠久,安徽地方拥有众多种类的民间戏曲、戏剧艺术形式和数量丰富的民间艺术表演团体,皖南的旅游资源也是举世闻名。此外,在政策支持上,安徽省提出“建设文化强省”的战略目标,将文化产业作为重点扶持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截至2008年底,安徽省已有143家文化单位完成转企改制。2008年徽商大会对外推介227个文化产业项目,投资总额59亿美元,引进资金27.13亿美元。截至2008年12月底,三年的徽商大会文化产业专场签约项目落实率达53.7%。预计2010年,安徽文化产业增加值将达到4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5%左右,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左右,城镇居民人均文化娱乐消费支出占全部消费支出的比重提高到5%以上。2009年8月1日,投资17亿元的安徽新广电中心奠基建成后将拥有3600平方米的演播厅,成为国内最大的电视演播厅。由此可见,安徽文化产业发展速度快,项目多,对文化产业相关的人力资源需求也不断扩大。

1.2 文化产业专业人才供给不足:

目前,安徽文化产业各个层次人才还很匮乏。不仅缺乏具有广泛影响力的高端创意设计人才,也缺乏既了解文化产业内容又善于经营管理的文化企业管理者,而且还缺乏从事文化产业具体生产的低端从业人员。安徽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培养速度和质量远远不能满足产业发展的迫切需求。支撑安徽文化产业发展主要是三类人才供给的不足:

一是文化创意人才不足,文化创意人才就是有能力将抽象的文化、概念、创意转化为实际的产品的人才。包括手工艺、设计、时尚、广告、电影、音乐、表演艺术、出版、软件,以及电视节目制作、广播节目制作等诸多部门的创作型人才。与传统产业人才的培养方式不同,好的创作型人才无法通过规则性的约束,泰勒机械式的管理来产生,而是不仅需要长时间的培养和磨练,更需要创作者本人的灵感和个性发挥。安徽此类创作型人才较为匮乏,例如从2003年文化部实行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以来,安徽省直到2008年才有一部作品《山里的泥鳅》入选;而2006年以来设立的文化部创新奖则一次也没有获得。

二是文化产业专业技术人才不足,文化产业专业技术人才是指满足于文化产业设备操作要求,设备改进创新要求的技术工人和技术专家。例如印刷技术、影视工程技术、摄影摄像技术、软件制作技术、大型游乐场设备操作保养技术等方面,这类技术人才培养对天分和灵感要求相对较低,只要足够时间的培养和正确的教育训练就能够产生。但安徽省开设这些专业的高等学校并不多,也缺乏相应的产业集群地在工作实践中来培养这样的人才。

三是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不足。相对于其他产业,文化产业在管理上一定要适应文化产业自身的特点和运行规律。例如文化产业企业所服务的客户群体主要是大众,企业运营一般需要各种不同层次、不同学历、不同专业的人才组合,所以特别需要懂得如何服务好客户,善于调节企业内部各工种之间关系的管理者。由于安徽省并没有开设相关的管理课程的高校,文化产业起步也比较晚,合格的,特别是优秀的管理人才比较缺乏。

1.3 文化产业缺乏高端人才,人才外流现象严重:

安徽省属于中部内陆省份,经济发展在全国属于中下水平,各行业待遇本来就不如东部沿海地区。再加上目前全国各地都在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特别是东南沿海等发达地区更是如此,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广东等地都是高薪引进,提供各种条件和平台给文化创意人员安家落户。例如杭州为了吸引文化产业人才,不仅重视已成名的文化大家,也重视发展潜力的青年文艺人才,杭州政府采取“一人一策”办法,涉及户籍、编制、职称、住房、子女就学等问题,都有相应的解决之道。一项“青年文艺家发现计划”,将目标定为“经过3年至5年努力”,力求使杭州拥有一批全国著名的作家、艺术家。杭州还一次拿出100多套市中心的住房,分配给宣传文化系统,除西溪湿地附近的西溪文化创意园将建50套“名人名居”景观别墅外,余杭、萧山白马湖等地还有150套房子,专门为国际国内著名作家、艺术家、创意家提供创作、交流、休憩的场所。在这种背景下,安徽的高端文化产业人才外流现象屡见不鲜。

2 安徽文化产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问题

2.1 安徽省的文化产业还没有形成独立的人才自我培养机制和系统:

安徽文化产业人才大部分需要从传统产业转移,缺少体系内的自我造血功能。从学科建设上来看,安徽省虽然拥有众多的高校资源,但是目前还没有一所安徽高校开办文化产业专业,培养专门为文化产业服务的专门人才。文化产业相关学科的建设起步也比较晚,本科层次,除了新闻、中文等老专业外,动漫设计、游戏设计等专业都是近几年才开设,开设院校也比较少。至于表演、主持、剧本创作等专业教育都还停留在专科层次。从企业培养来看,安徽的文化产业企业改制较晚,大型企业不多,实力一般较弱,多采用人才引进的用人方式,缺乏独立培训的能力。总之,安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形势虽然良好,但是用人现状不理想,产业不成熟,人才的吸引力不够,一些人才在流动中存有顾虑。

2.2 文化产业人才流动市场化程度低:目前安徽文化产业人才流动没有专门的市场媒介,没有专门从事文化产业人才服务的机构,人才与企业之间一般通过综合性的人才服务机构进行交流,效率低,针对性差。用人基本上都是采用不定期的招聘,校园招聘或从其他企业挖角的方式。这些方式都不够灵活,比如招聘信息传播范围有限,特别是报名时效有严格限制,不方便随时引进人才,职位产生空缺也不便随时递补。这也造成了很多文化企业的岗位是通过熟人介绍,推荐等非市场化的方式聘用。这种非市场化操作很多时候会带来雇佣关系产生后双方不满意却无法轻易解除合约的不良后果,影响了文化产业企业的正常运作。

2.3 文化产业管理人才数量少,管理模式陈旧:

文化产业企业需要高层次、复合型的经营管理人才。由于很多文化产业产品的优劣具有主观判断性特点,而不能依靠传统的质量控制手段来把握,所以管理人员本身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水准来判断员工的成绩,除此之外还必须具备一般管理的知识和技巧。这种管理人才一般只能从产业内部产生,需要较长时间的培养和自我的成长,所以高水平的管理人才不多。现阶段安徽文化产业企业的管理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一方面,对员工的管理往往是行政等级式的管理,忽视员工创造性,忽视给员工提供一个可供施展其才华的平台;另一方面,忽视研究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心理特点,职业需求以及价值实现需求,在工作环境,管理模式,职位晋升,薪资安排,团队协作等方面未能贴合员工需求,从而未能有效激励员工贡献其最大价值。在这方面,谷歌公司的经验值得学习,作为全球最佳工作环境公司,其充分考虑到员工的各种个性化需求,例如穿拖鞋上班,带宠物上班等在其他公司不可想象的事情在谷歌是家常便饭,因此其员工保持了高昂的斗志和良好的竞争状态,舒适的环境帮助他们想出了许多美妙的创意,这正是文化产业企业运作的一个良好范本。

3 安徽文化产业人力资源管理优化建议

3.1 创新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机制和人才引进机制:安徽省具有良好的人文资源和众多的智力资源和高校资源,在此基础上,应力争在文化产业的人才培养上走在全国的前列,争取在高等学校中尽快开设文化产业学科,提升原本的文化产业相关学科的办学档次,引进优秀的师资力量;同时改进教学教育方法,针对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注重创造创新的特点,有目的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文化企业本身则需要加强和规范从业人员的在岗培训力度,多接纳学生实习,培养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双过关的合格人才。

在人才引进上,要整合社会资源,提供专业化服务,尤其是要引入一些信誉好、服务能力强、市场化程度高的专业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为文化产业的企业服务。人才中介机构要大力开展各类专业培训,针对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需要开发各类专门课程,聘请优秀的讲师开展培训,提升文化人才的能力和素质。加强市场化的人才交流,定期举办特色的文化产业人才招聘会、人才交流会,促进人才在产业中的合理流动。安徽省还应出台一些倾斜政策,吸引外省乃至国际上的优秀创意人才落户安徽,利用安徽优势的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有目的的建立开发一些优质的文化产品交易市场和创作基地吸引外地文化创意工作者来皖创作和交易商品。

3.2 创建适于文化产业特色的工作环境和管理模式: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主要特色在于特别强调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很多文化产品都不是靠机械的日复一日的重复劳动就能产生,而是依赖创作者日积月累的灵感和突发奇想,所以给员工提供一个舒适的工作环境,高度的时间支配自由将有助于文化企业产出更大的收益。从管理模式来看,团队协作型、指导型和任务型的管理模式更加的适合于文化产业企业。由于安徽大量的文化产业企业都是新成立的或是新改制的企业,应采用矩阵式等较为灵活的管理组织模式,强调任务和协作,设立工作完成期限和相应的奖惩措施。建立公平合理的绩效管理,发挥绩效管理在薪酬、晋升中的积极作用。为员工设计适合其个人特点的职业生涯规划,提供辅助方案,让员工看到个人在组织中的发展方向和前途。

3.3 创新文化产业人力资源激励机制:在文化产业人力资源管理中,采取激励方式是管理的重要方式和手段,只有激励才能激发人的创造热情和能力。激励中最主要的是薪酬激励,因此要构建符合文化产业特点的灵活的薪酬机制。根据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的激励保健理论,企业的薪酬设计不仅要培养员工对组织的满足感和忠诚度;还应该创造出激励员工奋斗的效果,比如适当利用股权等长期激励措施。除了薪酬之外,鼓励有能力,有愿望的员工参与企业管理也是另一个激励的重要因素,这样可以使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大大增强。除此之外,还可以配合使用情感激励、群体激励等方式。企业可以采用定期举办各种联欢会、文体活动、给员工提供心理咨询,设立领导定期谈心制度等方式关心员工的个人生活,以感情为纽带来增强企业对于员工的吸引力。提倡透明、公开、民主、平等的办公气氛,也会进一步激励员工专注于事业和工作。

3.4 政府建立相关机构加强文化产业的人力资源服务:面对当前文化产业发展中所出现的一系列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问题,政府可以成立针对性部门或工作组,致力于建立市场化的人才流动平台和社会化人力资源服务体系,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建立适应文化产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和机制。借助于研究机构,定期调研本省文化产业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组织开展各种形式、各个层面的文化产业资源管理专业研讨会和论坛,通过对当前的热点和难点问题的讨论和交流,促进先进管理理念和手段的应用,从管理意识和管理手段上提升文化产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整体水平。积极推进和组织开展国内和跨国的文化产业人力资源信息交流,为文化产业企业提供更广阔的人力资源选择范围。

参考文献

[1] 2008年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9-02-18

[2] 汪茂泰,丁翠婷.安徽省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12):88-89

[3] 吴兴人.广吸人才,增强文化产业“软实力”[N].中国文化报,2009 -01-19

[4] 佚名.慧博研究.北京[J].2006.12:29-34

第2篇:文化产业管理特点范文

【关键词】文化 产业 结构 调整

改革开放以来,湖北经济快速发展,城市面貌日新月异,文化教育、科技体育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中央提出两个文明建设一起抓,使整个社会重视教育、重视科技、重视文化,蔚然成风。如何满足广大群众的文化需求、如何在满足文化需求的同时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如何改变旧的文化管理体制,建立新的适应市场经济的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的任务摆在我们的面前。本人认为湖北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进行全面的调整,本文提出一些建议。

一、将文化管理体制改革与文化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

在文化管理体制上,国务院可以将文化部、新闻出版总署、旅游总局、广播电视局、工商总局的广告、展览、信息咨询服务业等归口一个管理部门――文化产业部领导,省市对文化产业的管理体制也与中央一致,以加强对文化产业的宏观调控和管理,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行政管理支持。这有利于提高管理的效能,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步伐。若中央暂时没有这种改革或者不能实行这种改革,湖北可以先试点,即成立一个领导小组或一个文化产业委员会来统揽文化产业发展的规划和管理。

可打破旧的条块分割体制,按照资源优化配置、产业内部均衡发展的原则,进行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如为富有民族特色或特点的旅游发展而将原来归属各个部门管理的人和事合并到一个新的部门,这一过程可结合某一个行业在不同部门的消长来进行结构的调整(如音像制品的制作、发行及管理);有些行业可限制其发展速度或发展规模(如豪华消费场所),有的行业则要加快发展速度和扩大规模(如基础性、效益间接性、高文化含量的文化产业和旅游业);有的行业分布在不同地区,应根据地域与实际情况和需求采取不同的措施进行调控(如城市和农村)。据笔者观察,像新闻出版局所做的工作及对出版发行的领导,完全可以由文化局相应部门来完成,或者将新闻出版局并入文化局;而文化局要提高管理水平,充实技术力量。原出版局所领导的发行系统完全可以脱钩,市场化、企业化,真正做到政企分开,权力下放,管理部门专注于宏观调控和监督管理。其他局也是一样,让所属企业尽快实现市场化。

文化产业化和结构调整对文化体制、机制的改革会有巨大的推动。这一动力主要表现在促进国有企、事业单位的改革,转换经营机制,优化资源配置,减员增效,提高市场竞争力,从而出作品、出人才。

二、将地方发展战略与文化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

随着人类进入21世纪,我国加入WTO,湖北省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经济贸易全球一体化带来巨大的机遇和挑战,在整合内部资源和制定发展规划上要充分考虑这一特点,这也是文化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依据。在产业升级上,对本省产业结构调整进行统一部署,这对于文化产业结构的调整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随着湖北由温饱向小康迈进,社会需求呈现多样化的特点,文化消费逐年上升,这为湖北文化产业发展为支柱产业提供了可能。湖北的出版业、旅游业、影视业、报业、广告业、展览业是一个巨大的潜在市场,如果规划全面、组织得当,将有很好的发展。

随着“中部崛起”的推进,湖北的地理优势显得更为突出。加上悠久历史文化积存,深厚的思想文化传统,丰富的生活文化源泉和壮丽的江河平原,湖北省创建具有楚文化特色的文化产业完全可能。

三、将转换企业经营机制与文化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

当政府将具体办文化之事让给社会,自己只负责总体上管理文化时,政府就可以专注于调查研究,制定符合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引导和推动文化企业在体制和机制的改革方面快速推进。即按现代产业的要求来调整产品和服务结构,以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经营创新来加快产业的增长,以尽快把湖北建设成为影响华中、幅射全国的文化产业中心。

现有的广播电影电视、新闻出版、文化娱乐等管理部门,既是政府的管理部门,又有产业经营的功能;其管理的企业既有接受国家行政拔款的事业性质,又有投资生产创收的企业功能。这种混淆不清的性质与现代市场经济的规则不符,不利于建立强大的文化产业。在条件成熟的文化行业如广播影视、报刊出版、文化娱乐业,要坚持“五个分离”,即:文化管理的政府职能和生产经营功能相分离;宣传和经营相分离;除了新闻和重大宣传性节目外,其他文化产品的生产、制作和传播逐渐分离;非经营型国有资产和经营型国有资产相分离;各类文化基础设施的所有权、经营权和监督权相分离。

在此过程中,文化生产和经营企业应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加快改制,组建一业为主、多业为辅的文化经济实体;放开拓展,允许跨行业、跨地区经营,在国家法律的范围内追求企业利润最大化;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和市场调节作用,进行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使文化产品的生产向市场化、社会化、经营化过渡;对非经营型的国有资产,要通过资产评估和监督,做到安全、保值、不流失,即使是非盈利性的文化事业资产,也要进行专业化的资产管理,并对文化事业的管理者提出具体要求,使之最大限度的发挥社会效益,而对经营性国有资产要通过上级国有资产管理部门,采用与经营者签订合同、监督审计、风险承包等经营方式,使之不断增值。努力实现更全面的按生产要素组合,特别是以资本为纽带,以国有经济成份为主体,允许多种经济成份参与的产业结构转化。

在组建支柱型的文化产业,调整文化产业结构的同时,应以“做大做强”为目标,组建培育文化产业大集团,如有线电视网络集团、出版发行集团、有文化特色的旅游集团、影视歌三栖制作演出集团、有现代国际大都市特点的文化娱乐集团等。同时,以政策为导向,建立多元化的文化投资机制,允许其他企业集团,首先是国内一些业绩好、规模大、市场拓展良好的大集团,共同参与湖北文化产业的投资、经营、销售和管理。

深化广播影视、报刊出版、文化娱乐,以及广告展览产业合资合作经营的尝试。国外客商的优势是资金、技术、跨国经营的网络和市场。而湖北本土文化企业拥有的广播频率时段、电视播出频道、报刊发行渠道、各种信息发行网络,也是巨大的资源,要善于使用这些资源,使国有资产不断增值。如湖北经济电视台已经将一个特定时段作为投入,与外商台资组建经济联合体,专门开展电视导购业务,取得了较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应该由政府管理部门定期颁布投资指南,会同科研单位分析广播影视业中长期投资的效益,列出哪些是投资短缺项目,哪些是投资尚未满足项目,哪些是投资饱和项目,还有哪是国家禁止投资项目,定期向海内外。

四、将科技研究产业开发与文化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

文化产业以科技投入、文化创新、商业运作为三大动力机制,尤其是广播影视、报刊出版、广告展览业是科技含量大、高投入、重装备、高消耗的产业,科技开发的成功与否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湖北地区对于有高科技含量的文化消费一直热情很高。近几年来,拥有电脑和直接上网的人越来越多。文化产业要会同科研部门制定发展规划,列出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如数字化装备、交互电视系统、卫星电视的发射和接受装置、宽频线路系统、多媒体技术等等,协同攻关,力争突破,形成新的文化经济发展增长点。

1、要积极主动参与科技孵化器的建设。在现有条件下,可以考虑与武汉两个国家级开发区和“光谷”联手,列出湖北文化产业急需的科技攻关项目,向有关的高科技企业提供孵化场地,列出湖北文化产业急需的科技攻关项目;向有关的高科技企业提供孵化场地、孵化基金、信息服务、市场服务等,引进留学归国的科技人才,帮助他们把企业“做大”,共享科技成果,逐步形成支撑湖北文化产业的高科技企业后盾。

2、要大力开发周边产品,联系相关产业,形成相互依托、相互关联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开发链条。当代国际文化产业开发的特点是强调文化组合营销。如好莱坞的《侏罗纪公园》和《泰坦尼克号》,将故事片、动画片、MTV、光盘、游戏软件、主题公园、旅游等组合起来开发,取得了很好的成效。要瞄准广阔的形象专利权市场,与电视台经营者、音像和影像制品商、LD和游戏软件、出版商、旅游商,甚至是百老汇剧场的经营商共同开发,使一大批周边流行商品都跟着“发烧”起来。湖北应以文化产业的“产品经营”和“资产经营”并举,“无形资产经营”和“有形资产经营”并举。文化产业创造的产品首先是文字和视听形象以及有关的服务,这是文化产业生存发展的基础,但是仅仅关注产品市场是不够的,必须花大力气开发广阔的形象专利权市场,向服装、玩具、餐饮、旅游、电脑软件和游戏、装潢、音乐、绿地、包装等市场幅射,形成连续开发的产品链条。政府的各有关部门都要给予大力支持,工商、税务、公安、检查机关都要积极保护作为一种知识产权的形象专利,帮助湖北广播影视业的无形资产不断增值。

3、要鼓励文化产业跨行业经营,加大资产经营的力度。目前,湖北文化产业虽然办了一些相关企业,但总体上规模不大,特别是没有和文化主业形成一条滚动开发的产业链,总体效益的优势不明显。要结合湖北优势产业,进行文化主业与周边产品综合开发研究,以打开形象专利市场为龙头,开拓更多的相关市场。

雄厚的资本和相当的规模,强大的技术和文化优势,现代化的管理方式和多层次的人才队伍,高于单体企业的资产增值水平和经济盈利水平,这些就是文化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也是文化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基础。只有达到这些目标,才能使湖北的文化产业赶上发达地区的水平,从而为全面提高全体公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罗争玉:文化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 文化部:关于完善文化市场资源整合和体制改革决定.2005。

[3] 韩永进:中国文化创新.科技出版社,2006。

[4] 蔡尚伟:文化产业导论.复旦大学,2006。

第3篇:文化产业管理特点范文

【关键词】文化产业;现状;软实力;提升

中国经济的发展带动中国文化产业的崛起,尤其是近年来党和国家努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全国上下形成了重视文化产业的风气,文化产业得到巨大的发展,但是中国的文化产业和其他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不足。

一、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文化产业的社会合力还未形成

由于国内没有对文化产业进行系统理论的阐述,缺少科学全面的理论著作,致使我国的文化产业缺少正确的理论指导,文化产业发展水平较低。部分文化产业的发展模式依然是依靠政府政策的扶持,部分文化产业单纯追求经济利益,没有充分发挥文化产业的比较优势。另外,由于中国文化产业的理论研究不足,组织宣传方面也存在问题,致使部分政府部门和其他产业可能对文化产业的特点和规律不了解,没有形成社会共同支持文化产业的气氛和力量。

2.领导管理和宏观调控力度不足

出版、电影等行业的管理水平显著提高,但是文化产业是一个跨行业、跨地区关联度很高的巨大的产业群体。国家没有设置专门的机构,导致很难满足文化产业对环境和发展条件的需求,符合产业规律、针对产业特点的政策和规划很难出现,在文化项目运作中,可能因为政策或者部门管理职能的限制,导致优秀的文化项目很难实现。

3.文化产业出现失控失衡现象

失控失衡现象的出现验证了中国的文化产业还处于低水平阶段。在文化产业的经营行为和获利方式中存在失控现象,比如价格居高不下等;另外缺乏社会责任感的社会行为屡禁不绝,比如出版行业的违法侵权,娱乐行业的赌博,艺术品行业的造假和盗窃。这些行为破坏了文化产业的生存环境,毁坏了文化产业的正面形象。具体而言,文化产业的失衡表现为内容的失衡、结构的失衡和布局的失衡。内容的失衡表现在文化产业引进太多的外国文化,但对本国的文化资源开发不够。结构的失衡表现在豪华娱乐场所的数量较多,但是大多数豪华娱乐场所只追求经济效益,缺少文化的内涵,造成建设高质量高档次产业的速度和规模不足。布局的失衡表现为文化产业的数量、需求与内容方面在不同的地区存在差异。

4.文化人才缺乏,观念落后

中国的文化产业缺少专业性人才,文化产业的人才既要求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也要求具有丰富的市场经济和文化经营方面的学问。不合理的年龄结构、狭窄的知识面等是当前我国大多数文化产业经营者的特点,这些经营者更新知识的速度较慢,仍然以传统的企业管理和资本运作的手段来经营。文化经营者的素质对文化产业来说至关重要,我国的文化产业还存在经营者观念落后的现象,还没有认识到文化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阻碍了文化产业的发展。

二、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措施

1.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培育文化产业发展的市场主体

要明确政府和市场在推动文化产业方面的位置与目标。政府要在着力加强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的同时,大力搞好文化产业的规划、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文化品牌宣传等工作。要加快构建文化市场宏观管理体系,以确保对文化产业发展调控能落到实处。要通过改革把经营性文化产业完全推向市场,并出台优惠政策加快培育文化产业发展的市场主体。要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做大、做强、做出品牌,推动文化产业集群化发展。

2.使系统教育与媒体渗透互为合力

首先应加强文化软实力观的教育,在文化软实力观教育中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体系,它包括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其次,在进行文化软实力观教育时,注重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潜移默化地进行渗透。

3.大力发展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培养优秀文化载体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发展主要表现在事业和产业两大形态上,发展文化事业,可以提高特定国家、民族和组织的文化素质,为文化软实力提高提供根本的人才基础;发展文化产业,可以增强文化产品的多样性,满足多层次的文化需求,有助于文化生产的活力,提高文化生产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因此,发展文化软实力既必须注重发展文化事业,同时,还要着力增强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使先进文化借助有效的载体而得到广泛传播,并充分体现出文化软实力。

4.实施自主创新战略,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立足本国文化发展的实践,从本国文化发展的实际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出发,自主进行文化创新,这是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战略。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要通过坚持和实施自主创新的发展战略,要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坚持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创作出反映本民族社会实践和社会生活本质的富有本民族特色的原创性文化成果。

总之,要加强政府对文化产业的宏观调控,提高领导管理水平,改善产业结构,培养高素质的优秀人才,形成文化产业的社会合力,努力做到这些,中国的文化产业才能迎来大发展大繁荣。

参考文献:

第4篇:文化产业管理特点范文

关键词:文化产业;城市文化产业园区;区位因素

中图分类号:G11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文化部从2004年以来先后命名了三批135个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以及两批4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各级地方政府也依此设立了省级、市级的文化创意产业示范基地、园区或集聚区。我国文化产业的重要发展特征之一是产业集聚发展,而文化产业园区则是产业集聚发展的重要依托和载体。尽管国内文化产业园区在类型、规模和发展模式大相径庭,但文化产业园区的建设确实为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一条重要的途径,对产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文化产业园区的内涵

在我国,与文化产业园区相关的概念有艺术园区,艺术产业园,创意产业园,文化产业园(区)。由于文化产业园区在我国出现较晚,国内学界对文化产业园区的研究也显欠缺,甚至尚无文化产业园概念的相关界定,这也直接导致了各界对文化产业园这一概念认知上的模糊不清。随着文化产业在我国的日益发展和伴随而来的文化产业园建设的逐步升温,文化产业园的规划与研究必然会越来越多,模糊的概念势『必将对以后的研究带来很大的障碍。因此,根据本国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现状并借鉴国外文化产业园区发展趋势,对我国文化产业园区的概念做出清晰的界定已刻不容缓。虽然现阶段在我国文化产业园区发展尚处雏形的形态下对其做出一个准确的定义仍显困难,但园区的基本内涵还是可以框定的。我们可以尝试将文化产业园区的概念界定为:文化产业园区是一系列与文化关联的产业规模集聚的特定地理区域,是一具有鲜明文化形象并对外界产生一定的吸引力的集生产、交易、休闲、居住为一体的多功能园区。

二、文化产业园区的类型

国外对文化产业园区类型的划分试图从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阶段、发展深度、就业动态、重要程度等角度来进行瑚。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可将我国文化产业园区划分为如下三种类型:

1、松散型。艺术家们自发地聚集在某一区域开展各种文化活动,逐渐壮大造成声势,最后发展成为城市的文化亮点,并对所在区域及周边地区产生经济、文化的影响。

2、民间组织管理型。这种类型的特点是政府极少参与,但民间形成了相关的组织进行管理。例如深圳的大芬村等。

3、政府参与型。这种类型是由地方政府和投资商合作投资兴建,它们是按照政府引导、统一规划、市场运作、分期建设、滚动开发的模式运营,这种模式目前正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展开。

三、目前国内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现状:

1、目前,各地将发展文化产业园区作为集群发展的唯一模式,但对集群发展的本质和特点认识不深,产业园区的集聚效应不明显,园区内集聚的文化创意类企业数量少,企业之间的关联度低。从类型来看,我国文化产业园区大多属第一、第二种,第三种类型较少,大多还处于蓝图阶段,这也就决定了目前我国文化产业园区区内各企业问的合作与竞争强度、紧密联系的程度还不够。从园区的运做模式来看,已逐渐由民间自行筹备,内部联系较为松散的状态朝着政府参与投资,并由一定的协会组织来对园区进行管理。由于文化产业园区在我国的出现是最近几年的事,具体如何操作尚没有现成的经验可资借鉴,仍处于边摸索边实践的阶段。另外,我国目前不少产业园区的功能和定位不清晰,重复建设严重,还有就是是跟风现象明显,将文化园区的建设当成短期的“文化地产”抄作,确少长远规划和可持续发展等等。

四、城市文化产业园区的区位因素

1、区域的文化法律因素。只有在完善的政策法规的正确引导,才能确保尚处雏形阶段的我国城市文化产业园区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北京 798艺术园区的艰涩命运就有力的说明了这一点。如果798艺术区存在文化产业规划,已纳入到城市发展计划当中,并与区域规划相协调,也就不会出现今天的尴尬局面。

2、区域文化产业政策因素。区域如能具备文化产业优先发展的意识 ,优厚的文化经济政策,如投资融资政策、财政税收政策等等,以及积极推进文化产业、行业内的产权制度改革创新、文化产业组织的体制创新等方面的一系列激励政策,这将对各种文化产业进驻园区产生强大的吸引力 。

3、区域文化产业技术因素。城市文化产业未来发展的一个明显趋势便是与信息技术的结合。长期以来的技术水平低下是制约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而内容匮乏则是信息产业发展的瓶颈。两者的结合,可实现信息产业和文化产业的双重跨越和共同发展。其结合物——信息文化产业也被认为是与当今世界新的经济形态和技术形态相适应的一种新型文化产业形态,已经引起了世界各国、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信息文化产业作为一个极富发展潜力的文化产业的新兴领域,必将迅速壮大,并成为文化产业中主流产业。因而城市文化产业园区在区位选择时要与科技园区比邻,创造促使文化产业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条件。

4、区域文化产业人才因素。当前我国城市文化产业园面临的一个很大的问题是如何才能更好的运作园区。成功的城市文化产业园,要具有不断运作展览各种艺术活动的能力,因而那些既懂艺术又懂市场的、具有丰富操作经验的活动组织者以及艺术中介者也是目前急需的人才 ,只有这些既懂经济又懂文化的复合型人才,才能真正把产业园做成品牌。

结语:我国的文化产业园区尽管发展很迅猛、政策相对超前、实施很快,但规范理论的研究仍然较为缺乏,实践中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但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城市化问题,经济发展面临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转型,日益昭示着发展城市文化产业在我国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林拓.世界文化产业与城市竞争力[]].与现实,2003,4: 2l-3l,

[2]刘维公.为什么我们需要创意文化园区.HTTP://WWW.at-[8]中国文化艺术产业园现象 “热身” 谈[ED/OL].HTLV://Sotho.cn222567986.shtm1.

[3]798艺术区一看得见的艺术,看不清的未来[ED/OL].gup://WWW.Adonai.net.c/news/Rheydt/art/200409/731.htm1.

[4]李赞,刘毅.大芬模式:中国油画产业基地[ED,0L].HTTP://s~people

[5]ill京建设文化产业园区[ED/0L].HTTP://WWW.china.org.~n/ch,SHEN/newbie/171.HTML.

[6]苗长虹,樊杰,张文忠.中国农村工业发展:一个综合区位分析框架

[7]苗长虹.变革中的西方经济地理学:制度、文化、关系与尺度转向

[8]叶南客.促进文化经济协调发展的新公共政策[]J].改革,2003,l:l05.109.

第5篇:文化产业管理特点范文

关键词 文化产业;女性;就业;比较优势

中图分类号 F27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13)01-0102-03

一、文化产业及其就业者的特质

作为新的产业形态,文化产业不是简单的传统的文化产业。现代文化产业更不同于制造业,不是“汗水”产业,更不是劳动密集产业。现代文化产业是在制造业和服务业不断发展壮大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二三产业的融合和发展,也是文化创意与科技的高度融合,是科技高端产业。现代文化产业借助文化创意和现代科技,推动着文化事业的产业化、数字化,改变传统的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式,形成全新的文化产业,推动经济的发展。作为一种知识密集型新兴产业,现代文化产业与网络技术、数字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等的广泛应用密切相关,呈现出高知识性、智能化的特征。现代文化产业链也很长。以文化产业为核心向上下游产业延伸,显现出完整的产业集群。

现代文化产业从业者的特质我们可以从如下几方面来归纳:

(一)文化产业的从业人员是知识型人才

知识型人才是高素质、创造型的人才,是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文化产业依靠的不是体力劳动,而是富有创造性的脑力劳动。文化产业的产品不是全物质的,它不完全依靠体力产生,而是通过各种思维的碰撞,从而进发新的创意,推动优秀产品和服务的产生,推动产业的发展。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核心,需要的是创意,是与现代科技接轨的创意,是以先进文化为内涵的创意。

(二)文化产业的从业人员应该具有敏锐的视觉

文化产业的“创意”,表明了“创新”是文化产业的关键,是文化产业的生命。如果离开了“新”,那么文化产业也将不复存在。文化产业的从业人员必须时刻走在信息的前沿,在第一时间接收到新的信息,这就要求他们必须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只有这样,才能察觉到新事物的变化和发展。敏锐的视觉,将给从业人员带来知识的更快更新,并且对于自己领域的产品和服务开发提供一个较为精确的方向。假如缺乏敏锐的视觉,就不可能开发出反映新事物、新现象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三)文化产业的从业人员必须是专业人才

假如只具备敏锐的视觉和广博的知识积累,不具备深厚的专业基础,也是无法把握所在领域的现状和发展方向的,更无法知道文化产业中何为“新”。从业人员在自己的专业方面只有具备深厚的基础,才能在第一时间提出新的创意理念和技术实现手段,而不是只重复同行做过的事情。因此,文化产业从业人员还必须对专业问题有足够的理解,有过硬的专业技术并注重积累行业经验。

(四)文化产业的从业人员需要心灵手巧

文化产业的终端毕竟是新的产品,这就必须将创意付诸于实施,不能付诸实现的想法只能停留在理论阶段,纸上谈兵。如何应用于产业实践才是最重要的,这就要求文化产业从业者要有较好的手脑协调能力。一个既能有创意,又能动手实现创意的从业者才是文化产业中最佳的从业者。甚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动手能力更为关键,因为具备良好的动手实现创意的能力,才能将大脑中的创意转化为现实,成为产品。创意只有成为现实,成为产品,才能服务于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五)文化产业的从业人员需要有勇敢的创新精神

现代文化产业是在打破传统文化产业的基础上出现的新兴产业。文化产品的核心价值在于创意,而创意的本质是创新。如果墨守成规、胆小怕事,又何来创意?从人看到鸟在飞,到人类发明飞机,这是一个天马行空、勇于幻想、打破常规的过程。有些事就算在当下可能不切实际,但是,也许有那么一天,令人难以想象的事情也可能变成现实,成为创新。不具有勇敢精神,墨守成规的人只会在原有的旧框框里兜圈子,没有勇气跨出固有的思维。只有勇敢的人,才能走在创新的前沿,才能去尝试,将不可能变成可能。

(六)文化产业的从业人员需要良好的学习精神

文化产品是为人类的精神服务的产品。现代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人们的思想和观念也在快速的发展变化,而文化产品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服务,就必须根据人们的思想和观念发展变化不断更新换代。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文化产业的从业人员具有良好的学习精神,不断向社会和书本学习,不断生产新的创意,打造新的产品。

二、文化产业与女性的发展机遇

随着文化产业发展以及女性学历等自身素质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女性进入了文化企事业单位,并成为现代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文化产业的发展,全面拓宽了女性就业渠道,为女性提供了更多的职业选择,也为女性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2006年文化产业人才调研报告》对文化产业中从业人员的状况进行了分析,男性占58.76%,女性占41.24%,从比例上看虽然男女构成比例差不多是“开”,但从总体上来说是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

《2006年文化产业人才调研报告》也对文化产业从业人员需要具备的能力素质进行了分析,53.61%文化产业从业人员认为创新精神是文化产业人员必备的能力,充分体现了文化产业的特征。然后依次是沟通能力、职业素养、责任心、学习能力、灵活性、开拓精神、适应能力、协调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见下图)

著名心理学者布罗伊宁格曾开发出一套评价企业潜在接班人能力的测验。在1000多份测验中,好学、勇敢、勇于创新,重视合作和团队建设是女性接班人的最突出优点。女性的特点正是文化产业从业人员中女性比例较制造业等行业更高的原因。

新西兰著名女导演坎皮恩的《钢琴课》获得戛纳电影节金棕搁奖和最佳女演员奖、奥斯卡最佳编剧奖和最佳女主/配角奖、恺撒奖最佳外语片奖、金球奖最佳女演员奖、独立精神奖、最佳外语片奖等。墨西哥著名的女导演诺瓦洛致力于将女性的日常生活编入电影中,体现了女性在现实生活中面对家庭和感情双重压力下的自我拯救。阿根廷女导演,玛丽亚·路易莎·班姆伯格在58岁时才开始自己的导演生涯。她的电影短片剧本《玩具》,指出父母为儿女买的玩具是造型男女不平等的罪魁祸首。德国女导演玛格丽特·冯·特洛塔,她的电影《克里斯蒂娜的第二次觉醒》的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重视女性之间可能发展的关系,这部电影还被列为德国十部电影精品之一。荷兰最著名的电影导演之一玛琳·格里斯的《安东尼娅家系》荣获1995年度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以上举例都足以说明女性在文化产业的重要部门之一的电影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与电影导演的角色一样,女性在一些文化产业部门出现伊始,或许真的不如男性。但是,随着女性自身素质的提高,她们逐渐进入该行业,逐步显示职业性别优势,崭露头角,进而成为该行业的重要力量。

三、文化产业的未来发展趋势和对女性就业的建议

文化产业是后工业时代的产物,是知识经济的产物,也是全球化下的必然产物。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和经济结构转型时代,各国都加强了文化产业的发展。在经济、科技中注入文化,把文化产品商品化、科技化是国际经济的发展趋势。从美国到加拿大、欧洲、日本、韩国无不把发展文化生产力,提升文化产业的竞争力作为提升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城市经济而言,发展文化产业不仅可以提高城市的综合竞争力,还能给城市一个新的发展平台和展示的平台。据联合国统计,文化产业已占全球GDP的7%,并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大大高于全球GDP的增长速度。在一些发达国家,增长速度更快,美国达14%,英国达12%。2011年,我国文化产业总产值预计超过3.9万亿元,占GDP比重将首次超过3%。2009年北京市文化产业占GDP的比重达到12.6%,2010年上海文化产业占GDP的比重达到9.75%。在我国文化产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很多省市明确提出了“十二五”文化产业要达到的目标。

很多有实力的企业在产业结构调整中,也大胆涉足文化产业。高附加值的文化产业吸引了大批企业的目光,文化产业已经成为社会资本追逐的新热点。如,电子业的深圳华强集团,大规模投资文化产业,成为国内文化主题公园的新锐。化纤业的广西维尼纶集团参与投资《印象·刘三姐》,成为广西文化旅游的名片。地产业的大连万达集团,文化产业已上升为企业的四大支柱产业之一,旗下的电影院线公司拥有400块电影银幕,2009年电影院线票房收入居全国第一。索具业的河北巨力集团巨资投入影视产业,影视产业成为公司的3大支柱产业。

文化产业不仅服务于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也服务于经济发展的需求,服务于工业发展的需求。各国都不遗余力地推动文化产业,文化产业将很快从新兴产业转化为支柱产业,这点可以从文化产业对于GDP的贡献和创造的就业岗位显而易见。未来将是一个充斥创意的时代,文化产业也将成为推动经济进步的重要力量。

在文化大发展和大繁荣时代,女性应该抓住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根据产业的特点和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专业能力,适应产业的发展和需要,具体来说,有如下几点建议:

(一)女性应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

文化产业有很多部门,女性应该根据性别特点和自身的教育背景、特长、素质、能力等特点找准自己发展的产业部门。一般而言,影视业、广告业、演艺业、艺术品制作等文化产业部门女性显现的优势更大。同时,在经济全球化、知识化、信息化的今天,女性应抓住自己在文化产业中确定的就业方向,加快知识的储备和转型,只有立足于知识的不断储备和更新,才能在现代文化产业中追求成功。

(二)女性应发挥自己的优势,强化性格特点

男性与女性在文化产业中的就业比例,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然而男性与女性在文化产业质比较,女性处于相对优势。女性应该发挥自己的性别优势,主动适应文化产业的特点。女性管理者应该在文化企业管理上表现得更加人性化。特别是目前很多文化企业还处在创业初期,对于创业初期,资金相对短缺的中小型文化公司是难以以薪酬福利来吸引和激励员工的,运用女性以情感和沟通留人的方法就具有很大的亲和力,更能使创业获得成功。

第6篇:文化产业管理特点范文

所谓“市场”按现代汉语辞典的解释是指“商品交易的场所”。当然,这个“场所”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甚至还可以是“虚拟”的。只要哪里有商品交易行为发生,哪里就可以成为“市场”。现代市场的特点是它的统一性、开放性、竞争性和有序性,它的功能是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经济相互联系和调整各种利益关系。文化市场具有与其他市场相同的特点。另一方面,正如文化商品因其负载着重要的意识形态价值而不尽相同于其他商品,文化市场除具有其他市场的一般特点之外,还具有自己的特征。这种特征主要表现在其一国内部与国家之间统一性与独立性、开放性与锁闭性、竞争性与保护性、有序性与失序性之间的矛盾统一,合理相持。市场主体则是一个经济学的概念,它是指在市场上从事经济活动,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个人和组织体。市场主体可以分为投资者、经营者、劳动者以及消费者几个类别。任何市场主体参与经济活动都带有明确的目的,以在满足社会需要中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所以,市场主体参与经济活动的根本目标就是不间断地刺激消费、满足需求、创造市场以获取市场利润。既然如此,“市场主体”就显然至少应当包括商品的“交易双方”,不仅包括商品的“生产者”和“经营者”,还应当包括商品的“消费者”,他们都应当算是“市场交易主体”。所以,市场主体包括独立的个人,也包括以一定组织出现的企业、团体;既包括赢利性机构,如工厂,商店、银行,也包括非赢利性机构,如学校、医院和各种社会团体。所以营利性不是所用市场主体所共同具有的特点,不是市场主体的特征。市场主体的特征是目的性、自主性、主动性,但市场企业主体具有营利性。我们认为,我国要培育的文化市场主体从本质上说就是市场主体,“文化”只不过表明其所属行业而已,虽然它有特性,但仍应具有和一般市场主体相同的基本性质。在市场经济的运行中,市场经济要求其微观组织———市场主体必须具备以下三个要件:第一,以赢利为目标;第二,是独立的产权主体;第三,能够独立决策、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行发展。文化市场主体也不能例外。我国文化市场要培育的市场主体只有具备上述三个要件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市场主体,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

本文所指文化产业的市场主体,是指从事文化商品生产、经营,面向市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承担民事责任和民事义务的公司、非公司企业、外商投资企业、私营企业,也包括个体工商户,即文化企业或企业主。文化企业作为文化产业的细胞和市场主体,其发展直接影响和决定了文化产业的整体水平和档次。其特点是以赢利为目的、有独立的产权且独立决策、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行发展。[1]

二、我国文化市场主体培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文化市场主体在许多领域里缺位。我国事业单位阵容极其庞大,这其中包括了数量众多的本来应当是文化产业的市场主体的各种文化事业机构,如各种文艺院团、各种宣传机构等。在发达国家,文艺院团大都是文化产业市场主体,而在中国,许许多多的文艺院团都是属于国家供养的文化事业单位,而不是文化产业的市场主体,许多文艺院团普遍存在演艺市场萎缩、演出产品低劣、经济状况欠佳的现象。目前许多转制后的所谓文化企业,尤其是国有性质的广电、传媒、出版集团,有一些其本质上还是所谓的“事业编制、企业管理”模式,计划经济时代国有企业的种种弊端在中国当前的文化产业机构里依然严重存在。所以说,我国当前许多文化产业的市场主体缺位,是指实际意义上的投资者不存在、营利性与独立性缺失。在一些文化产业领域内,非国有资本是不能进入的,所以投资者在此是不成立的。

(二)文化市场主体的竞争力不强。当前仍有一部分国有、集体经营类文化单位没有完成现代企业制度的创建,难以真正转型为市场竞争主体。部门垄断和趋于封锁现象比较严重,统一开放、竞争有序、覆盖全省的市场体系还不完善。市场机制对文化资源的基础性配置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产业化程度还很低。尚未形成辐射力广、带动力强的“旗舰”企业和影响力大、吸引力强的知名文化品牌。

(三)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的主体责任不清。目前我国的许多文化企业大多是政府的下属机构,少有或没有自,是政府意图的忠实履行者,政府政策的严格执行者,名为文化企业而实质是政府的办事机构。例如许多文化厅、文化局、宣传部下属的网络公司、传媒公司、报业集团等,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产业主体。

(四)文化产业市场主体效益低下。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学界普遍认为过去的计划经济时期国有企业普遍效益低下、投资回报率普遍较弱,其根本原因是没有按照市场化规律来运作企业。我国目前投资的许多政府文化产业项目也大多收益低下。

(五)品牌建设意识落后。我国虽有一些全国知名文化品牌,但较之国外,数量略显不足、影响力也不大。尽管我国已制定了文化产业发展战略规划,但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没有完全纳入到国民经济发展规划中,跟进措施不够,执行不到位,文化产业品牌建设与国家的地位不相称。

(六)文化企业家队伍建设有待提高。培育文化主体,发展文化产业离不开经营管理人才,我国文化艺术人才资源丰富,是人才培育的集中地,但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限制,人才待遇不高。文化创意单位中,文化创意经营管理人才匮乏,特别是复合型高层次人才奇缺,制约了我国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开发、市场化经营和规模化发展。

(七)企业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全国文化事业的发展面临计划经济“体制惯性”的制约,政府既办文化又管文化,导致“力不从心”。文化事业所提供的产品,无论是准公共产品,还是纯公共产品,有的严重不足,有的严重浪费。目前我省一些大型的文化场馆设施,比如大剧院,利用不够,存在浪费现象,国家投资效益没有充分发挥。

(八)现代企业制度的缺失。我国文化企业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相对落后。现代企业制度是指以完善的企业法人制度为基础,以有限责任制度为保证,以公司企业为主要形式,以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条件的新型企业制度,其主要内容包括:企业法人制度、企业自负盈亏制度、出资者有限责任制度、科学的领导体制与组织管理制度。造成上述文化产业市场主体缺陷局面的原因众多,但归结起来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内在规律认识不足,对文化事业的发展最终是依靠文化企业主体的认识不足。在推动产业发展的过程中,过分地依赖政府的作用,相对忽略了市场的作用;过多地强调政府投入,而忽略了对消费市场的培育。产业发展过程中的权力导向严重,创新导向缺失,资源的市场配置率程度过低。制度创新的严重滞后,导致我国文化产业现行制度与市场规则的不适应。现有的文化发展观、文化产业政策和产业规划严重滞后于国际文化产业发展现实,也滞后于我国文化产品消费现实。对文化产业、文化市场的作用认识不足,文化产业专业人才培养滞后。[2]

三、基于市场本位的文化市场主体培育的路径选择

要克服我国文化产业市场主体培育面临的种种弊端,在我国文化市场主体培育的路径选择上,我们认为:

(一)要牢固树立文化产业市场主体本位思想。彻底摒弃把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泛政治化、泛意识形态化的倾向,转变过去长期实行的政府主导一切的经济体制。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国的文化领域一直是政府为主体,政府是一切社会资源的配置者,企业是政府的附属物,政府越俎代庖地包办一切,没有市场自由竞争,其结果是导致文化产业领域不能最广泛地调动最大多数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实践证明,只有以文化产业市场主体为本位,让市场来配置资源,一切为了市场主体,一切依靠市场主体,我们的文化产业才能真正振兴,我们才不会生产出那么多卖不出去的文化产品。

(二)积极推进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加速文化体制改革,实行“大文化”管理体制,要彻底改变过去政府包办文化产业市场的做法。加强对文化事业单位剥离企业的监管,合理确定产权归属,明确出资人权利,建立资产经营责任制,努力形成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的文化企业与企业集团。二是加快国有文化企业公司制改造。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使文化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市场主体。加快国有文化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尽快推出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上市公司。三是大力培育文化产业战略投资者推动国有文化资本向市场前景好、综合实力强、社会效益高的领域集中,充分发挥国有文化资本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四是鼓励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国家文化行政管理机构设置应以“大文化”为导向,加大改革创新力度,以文化厅为主体,调整归并文化、广电、新闻出版行政管理机构,实行“三(厅)局合一”。从目前国内试点省市的文化体制改革来看,文化管理职能与机构改革模式实现职能整合的实质性程度普遍不高。初步整合型改革模式虽然采取了合署办公的简单机构整合方式,传统体制中分立的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三大职能仍基本保持独立运作态势,不同属性的各类文化管理职能并没有进行有效厘清。

(三)要切实明确文化产业市场主体的法律责任。不要把过多的社会义务和社会责任附加给文化企业,尤其要对文化产业经营者有基本的信任。不能老是用计划经济时代的观念来看待文化产业,动不动就说文化产业关系到社会公德、政治倾向、舆论导向等重大社会问题。所以要加强政府监管,要摒弃将文化产业政治化、意识形态化、特殊化的思维,解除文化产业从业者必须承担政治风险的内心之忧。尽管文化产业具有一定的政治属性,但是它与许多产业一样,是在宪法的监督下从事生产服务的。我们还要警惕将文化企业行政化、用搞政治运动的方式推进文化产业的倾向,这样将会造成文化产业市场主体因循守旧、墨守成规。

(四)设立一批文化产业实验特区、示范园区,打造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以基地和园区建设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引擎。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或叫“产业实验园区”)模式不是“政府管制”的代名词,而是在政府的引导下以市场运作模式建立的文化产业示范平台。中国大部分的民间机构还没有认识到文化产业价值所在,还没有认识到发展文化产业的真正意义,所以,发展文化产业之初需要政府拿出一定的方案和资金建设产业平台,引导产业聚集,发挥专家学者的智力优势。根据不同城市和区域的特点,科学规划以高科技文化产业为主的产业园区和基地,把基地和园区建设作为促进和推动全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突破口。形成一批特色鲜明的文化创新集聚区,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水平。

(五)建立和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建立一批文化产业学院,或者设立文化产业大学。

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的关键。一是大力培养文化产业经营、管理、技术人才。重点培养熟悉世贸组织规则和国际惯例的文化创新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尊重文化人才成长规律,支持中青年文艺人才尽快脱颖而出,扩大名人效应。支持不同地区的城市以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形式,集聚各类文化创意人才。二是加大人才引进力度,造就大批文化企业家。三是进一步完善人才激励机制。韩国只有4500多万人口,但其文化产业学院就有近20所。中国有13亿人口,目前还没有真正的文化产业大学。我们的国家高等教育序列里还没有“文化产业”这个专业,只是在管理等学科里设立了诸如“文化产业管理”这样的相当于三级学科的专业分支。这与突飞猛进的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现实严重不适应。文化产业的发展没有教育改革的支持是难以持久的。在某种意义上讲,文化产业的发展一定会推动着教育改革的迅速深入。所以我们应当大力发展各种性质的文化产业研究机构和教育培训机构,为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充分的理论支持与人才支持。

(六)文化产业领域应当充分吸收和借鉴国际文化产业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尤其要借鉴我国家电行业、汽车行业、金融保险行业等行业的改革经验。近几年来,文化产业领域的改革开放步骤相对迟缓,行业内部比较封闭,尤其是在新闻出版、广播电视领域,对于市场营销、品牌经营、资本运作、盈利模式的探讨等等几乎很少问津,更没有较好地吸收国际上成功的运作经验,这是行业没有充分竞争的结果。“通则可久,变则不乏”,只有本着国际化市场化人性化的理念改革文化产业机制,我国的文化产业才会真正步入国际化轨道。文化产业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以上几个方面的建议只涉及一些主要的组成内容。期待国家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细则制定过程中能充分考虑上述建议,以切实推进文化产业的规范发展。

第7篇:文化产业管理特点范文

关键词:文化产业 全产业链 商业模式

文化产业是 21世纪极具潜力的朝阳产业,其发展态势备受世人瞩目。按照《文化部“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倍增计划》,“十二五”期间,我国文化部门管理的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平均增长速度要高于 20%,2015 年的文化产业增加值比2010 年至少翻一番,从而实现倍增的奋斗目标。

文化产业要得到大的发展,必须有好的商业模式。世界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说过“今天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不是产品和服务之间的竟争,而是商业模式之间的竟争”。商业模式是一种可盈利的方法,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源泉。文化企业经营需要重视商业模式的发现和改进,有必要探索和借鉴新型商业模式。

一、全产业链的内涵、特征和启示

“全产业链”最先是由中粮集团提出的一种商业模式。该模式具有“整合上下游资源”、“多个产品整体运作”、“链条式管理”、“各环节衔接,产业链贯通”的特征。由于它整合上下游资源、多个产品整体运作,所以公司各产品的发展成为一个整体,且下游产品具有高附加值;由于它实行链条式管理,各环节衔接,所以关键环节能够有效掌控,且创新与品牌发展贯穿始终。因此,全产业链模式有很强的竞争力,尤其是,在带来较高、持续、显著性盈利的同时,能够快速反映消费者的信息,促进上游环节的创新与改善,使企业对市场的反映更敏感、更安全。

中粮集团率先提出的这个发展模式现如今已被文化产业借鉴。全产业链商业模式是最能反映文化产业特性的商业模式。目前比较成功的案例有《武林外传》。《武林外传》文化产业链具备文化和影视基地、相关剧本、合适的导演和演员、市场推手、稳定的消费群体等一系列构成要素。“武林外传”全产业链运作的成功启发我们或可将此模式推广,不仅是影视产业,更应该扩大到整个文化产业。

全产业链的商业模式给河北省文化产业改革和发展提供了启示和发展空间。

首先,河北省文化产业规模以上企业较少,文化个体户较多的问题非常突出。2004 年,全省共有文化个体经营户59828 家,从业人员 14.8 万人,实现增加值 34.6 亿元,占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的29%,规模小、分布散、整体实力弱,影响到了河北省文化产业的综合竞争力。如果能够实现产品整合、产业链贯通,将极大节约资源,提升产品价值含量,推动文化产业的健康良性发展。

其次,文化观念滞后,产业意识欠缺。一些地方和政府部门对依照市场经济规律开拓文化市场缺少研究,一部分文化产业经营者自身的市场意识也很淡薄。目前国办文化企事业单位的管理者不少是来自于演职员队伍,对产业经营往往是从实践中摸索得出的朴素管理方法,缺少必要的现代管理、营销理论修养。市场经济需要有经济的头脑和现代化的经营、管理理念,尤其全产业链商业模式是一种新型商业模式,需要产业链各个环节的运作和掌控,务求悉心学习和实践,而非一朝一夕之功。

再次,文化产业管理体制不顺,尚未从“ 大文化”的角度理顺管理体制。文化产业按行业不同,目前是由多个部门分头管理。此种政出多门、职能重叠的状况不利于对文化产业进行统一的规划和资源的整合,已经成为束缚文化产业发展的体制。社会健康发展的根本之一,在于制度和体制。文化产业概莫能外。河北省委、省政府越来越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河北省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关于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尤其是 2010年 3月 8日河北省政府出台了《河北省文化产业振兴规划(2010~2015年)》,为河北省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政策依据。

二、文化产业商业模式的特点和构成要素

文化产业是指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服务的经营性行业。必须同时认识到,一方面,文化产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商业属性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必须按照一定的商业模式运作才能获得市场价值;另一方面,文化产业是先进文化建设的载体,文化产品和服务要符合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因此之故,文化产业商业模式就有着与其他产业商业模式不同的特点和构成要素:

1.价值主张更明确,具备价值观倾向性

任何企业,只要想做长远,就要将自己的核心价值观有效的传达给消费者。这首先需要确立一个价值主张,然后一切营销活动必须围绕此价值主张来进行。文化产业在传递思想方面比其他产业更突出。同时,文化产业的产品大多是无形产品和服务,由于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这一重要原因,因此,文化产业的价值观倾向性愈加突出。

2.消费者群体层次分明,目标群体明确

任何产品都有自己的消费群体。区别在于,有的产业消费群体分层不明显,比如油盐酱醋茶类似的生活消费品的消费群体层次模糊,有的产业如文化产品作为一种特殊的产品,消费者群体层次相对明晰得多,比如有的消费者愿意花百元左右到电影院看3D电影,有的消费者更倾向于电脑下载看片。文化产业目标群体必须明确。试图占领所有的目标群体,试图生产目标消费者需要的所有产品,试图进入所有的产品渠道,试图用广泛撒网的传统促销方式让所有人知道产品,都是不符合文化产业发展理念的。

3.人脉链条依赖度高,创意人才需求大

文化产业比其他产业需要更强大的合作伙伴、分销渠道和人脉资源。在企业运营过程中,为了更有效地向消费者提供价值,顺利完成商业运作而与其他企业之间建立合作关系是文化产业得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同时, 文化产业的发展尤其需要“金点子”,因此创意人才是文化产业得以生存和延续的最有价值的资源。

三、河北省全产业链商业模式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

“全产业链”作为一种整体的、系统的、有机的商业模式创新,它为文化产业自身的产业升级,实现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较为合理的解决方案。但是,文化产业“全产业链”的形成和完善需要具备一些基本的要求。就河北省来说,实现文化产业全产业链商业模式发展,必须从以下几点着手充实条件:

1.整合人才和资源,解决创意人才不足、文化个体户多、规模以上企业少的问题

如果用可持续成长眼光来评估全产业链的文化企业,“人才”在可持续成长的企业构成中显得非常重要。全产业链的运行需要各种人才集聚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配合,包括研发人才、创意人才、数字技术人才、营销人才等等,特别是需要既懂文化又懂市场的经营管理人才来实现各种因素的操控。我省文化人才现状是,人才资源潜力充足,各高校与文化产业相关的专业相继设立,但多为培养技术制作型人才,营销、创意及复合型人才极缺,这在将来势必制约文化产业提升。要着手以自己培养和引进的方式聚集人才,只有首先解决“人”的问题,才能使文化产业“活”起来。

同时,全产业链商业模式的成功运作,需要资金资源、内容资源、创意资源、传媒资源等各种资源的支撑。这些资源的获得,可以是现有资源的利用或者转化,可以是通过合作的方式从别处引进,也可以在可能的情况下自已创造。例如,我省有着历史悠久的燕赵文化和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比如唐山皮影、蔚县剪纸、武强年画、曲阳石雕等,这些都可以用动漫形式开发加工。对这些文化资源进行利用和再创造,使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变,不仅能够为动漫创作提供源泉,尤其是可以保护民族文化遗产。

河北省整合人才和资源已有好的范例。近年来,邢台市工笔画艺术异军突起,以宁晋县为中心,辐射带动周边县市的、以农民为主力军的工笔画从业人员达 6000 余人。邢台大力扶持工笔画产业,以宁晋县 393 艺术区、工笔画市场、工笔画学校为依托,形成了集培训、展览、销售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条。在北京潘家园、琉璃厂两大市场,宁晋工笔画占到总销售量的 80%,全市工笔画畅销全国,远销日韩和东南亚。除了工笔画,邢台市艺术玻璃、老粗布、邢白瓷等文化产业项目也势头良好。2011 年,邢台文化产业产值达 55 亿元,占全市 GDP 的 3.86%,同比增加 41%。

2.树立宽广的文化视野和明确的政策导向,解决文化观念滞后、管理体制不顺的问题

全产业链商业模式的显著特征是使得一个公司各产品的发展成为一个整体,上游产品通过往下游延伸以增加附加值。同时产业目标是设计多环节、多品类、多功能的产品并与上游产品有机结合,目的主要是创新与品牌贯穿始终。以承德市为例,该市抓住“清朝夏都”这个文化元素,投资 2 亿元,邀请中国实景演出创始人梅帅元,创作了大型实景演出剧《鼎盛王朝——康熙大典》。此举不仅弥补了以往承德缺少夜间旅游项目的缺陷,更为游客提供了了解我国多民族融合历史的机会,加深了游客对文化遗产内涵的认知。

全产业链首先是一种企业管理经营思想和理念。从理念——经营过程——企业文化——产业发展,需要通过企业经营者具备宽广的文化视野和超前的战略思维,并付出持之以恒的努力。例如,近年来,承德市积极为文化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先后出台了《承德市建设文化大市实施纲要》、《承德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等多个文件,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区域布局、重点行业等做出统筹安排。特别是在投入上,市本级每年不低于 1000万元,县区不低于 300 万元,并随着财政收入增加而增加。同时,还积极引领民营资本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目前,承德旅游人数已由 10 年前的 300 多万人次增长至 2011 年的 1700 万人次,2012年承德旅游接待目标人数力争突破 2000 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 150 亿元,服务业增加值增长 12%以上。

3.支撑核心企业,辅佐配套企业,解决文化产业基础薄弱的问题

全产业链要素在产业链条中展开,需要广阔的运行空间。比如影视产业集聚园,可以通过影视制片公司总部的集聚,建设集影视创意、拍摄制作、交易发行、影视教育、动漫、影视体验、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它本身必须拥有广大的空间,才能使这些要素充分展现出来。同时,全产业链要求所有业务、产品和产品线以及各项活动,有一个统一核心,比如都服务于一个市场或都服务于一种共同的文化创意。因此,全产业链结构中的企业一般是若干个企业作为龙头,加上其他企业配合,带动整个产业链良性运转。这些龙头企业就是产业链中的核心企业,其他企业则是此产业链中的配套企业。

以唐山遵化为例,现已形成“一区”“一城”“一廊道”“两基地”的文化旅游链条。其中,清东陵大旅游区是龙头,目标是建设集山水休闲、温泉度假、文化观光于一体的皇家山水文化休闲旅游目的地。同时,实现打造城市游憩地、乡村文化旅游廊道,建设南部创新型乡村旅游基地和东部红色旅游基地的文化产业链式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张立波,陈少峰. 文化产业的全产业链商业模式何以可能[J].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1):94-98

第8篇:文化产业管理特点范文

创新金融产品

着力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提升金融服务文化产业发展的能力。一是量身定做适应文化产业特点的信贷政策,将文化产业作为朝阳产业列入支持类,在担保条件、利率等方面给予优惠,对文化企业设置有别于工商企业的信用评级模块,制定版权质押贷款指引和并购贷款指引等等,为文化企业提供优质服务。二是通过创新信贷模式实现担保形式多样化。商业银行应结合文化企业运营方式和特点,弱化财务指标考核,转变以机器设备、厂房有形资产为抵押品的传统担保思路,积极试办知识产权、专利权、商标权、电影制作权、著作权、版权等无形资产抵押贷款、企业联保互保贷款等,并合理确定贷款期限,为文化企业尤其是中小文化企业融资扩大抵(质)押范围,丰富融资品种,解决文化产业普遍缺失抵(质)押物的问题。三是制定针对文化企业的授信制度,简化审批程序,缩短审批时间,为企业提供方便快捷的优质服务。四是加强与产权交易、信托、证券等相关机构合作,为文化创意企业提供资金结算、机构理财、供应链融资、并购贷款、国际业务等综合性金融服务。特别是针对目前我国文化体制改革步伐加快、部分文化企业正在进行市场化运作的现实,建立相应的一揽子金融服务措施,支持重点文化企业做大做强。来源于/

完善文化产业直接融资支持机制

以完善文化产业直接融资支持机制为切入点,拓宽文化企业融资渠道。对符合条件的重点文化企业,应做好进入主板、创业板上市融资的培训、辅导和推介工作,推动更多优质企业上市融资。积极支持文化企业通过债券、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和中小企业集合债等方式融资,支持文化企业借助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迅速成长。推动文化企业引进私募股权基金、风险投资基金;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积极鼓励、支持和引导境内外资本以BOT等形式参与文化项目建设;积极探索信托计划、融资租赁以及文化产业项目未来收益证券化等融资方式。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拓宽利用民间资本和国际资本的方式和空间,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多样化的融资渠道。

大力发展中介组织

第9篇:文化产业管理特点范文

文化产业融资模式融资渠道政策法规消费要求

一、引言

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证明,当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达到一定程度,精神文化这一更高层次的需求将会成为下一个消费追求的目标。近几年,我国居民收入水平节节攀升,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必然催生精神文化需求的极大释放,我国国有文化产业将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文化产业具有附加值高、环境污染小以及资源消耗少的特点,具有超强的可持续发展力。文化产业融资问题也日益受到关注。与之不相适应的是我国文化体制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文化产业融资有着高风险、高回报以及高时效性等难以剔除的特点,融资问题一直是阻碍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

二、文献综述

“文化产业”一词最早由阿多诺和霍克海默提出,他们认为文化产业是一种标准化、复制化、大批量的工业化生产,且从哲学和艺术角度来讲是没有价值的。布迪厄首先提出了文化资本的概念,他认为文化资本是除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以外存在的第三种资本,分别以体制形式、具体形式和客观形式三种样式存在。David Throsby(1994)则从另一个角度提出文化资本是与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自然资本共同存在的第四种资本。世界银行产业发展报告(2005)曾指出文化产业投资是经济领域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经济运作方式的重要因素。崔永镐(2001)认为以政府为主导力量的韩国文化产业发展的资金并不是由政府一方承担,其中有大部分的资金来自本国私人资本的投入、美日的外来资金,但不可否认的是政府和本国企业对文化产业的投资每年都在高速增长。

三、我国文化产业现有融资模式及问题分析

(一)我国文化产业现有融资模式

由于文化具有特殊的政治意义,再加上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实行的时间并不长,文化产业,特别国有文化产业的融资模式一直较为单一。长期以来,国有文化产业的资金来源主要是以政府的财政拨款和银行的信贷资金为主,直到近年随着资本市场的开放与发展,股权融资才开始进入国有文化产业。

财政融资。建国之初,我国实行的是从苏联借鉴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对文化的经营与管理也是国有国办的行政命令式。在组织形式上,各级文化部门都属于党的宣传部门。因此,为了保证国家对于文化产业的控制权,我国文化产业的所有权基本都掌握在政府手里,文化产业的发展资金也主要由政府拨款来提供。大型的文化企业多为国有,无论在融资能力、项目申请或是对外贸易方面都有着相对于私营文化企业的绝对优势。

(2)银行信贷。无论是由于传统的融资体制的影响,还是金融市场不完善的现状,银行信贷一直是我国企业融资的主要途径和方式,是国有文化产业除了财政融资之外的另一种主要融资渠道。特别是 2010年、中国人民银行等九部委的《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下发以来,银行信贷对于文化产业发展的资金支持更是不遗余力。面对文化产业巨大的经济效益的诱惑,商业银行普遍响应国家号召,加快信贷产品研发,在金融产品创新和授信模式优化等方面不断突破,为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助力。

总体来说目前,适合文化产业产品形态的资产融资方式和多年以来银行业固有的融资模式有很大的不同。在文化产业投融资结构中,银行类资金约占10%,金融对文化企业的融资支持有限。目前,中国共有文化企业 130多万家,其中 80%以上是小微文化企业,小微企业发展仍主要依靠自有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入。

四、文化产业融资模式创新

当前,在文化产业融资模式创新方面国家做出了许多努力。

(一)国家政府提出的创新举措

中央银行提出多项措施对文化产业的融资进行支持。央行通过探索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专项资金,并对于符合条件的各种文化企业给予贷款贴息,与此同时还鼓励各种担保机构对文化企业提供担保服务。

(二)市场运作下的文化产业融资模式创新

积极发挥出各种中介机构的作用,对无形资产融资渠道进行创新。现在的市场,各种产业的利润基本都是靠着各种领先的自主创新与技术进步来实现的,相对而言,文化产业的自主创新与技术含量都较高,同时再加上各种政策因素与市场影视的影响,使得文化产业的资本利润也相当丰厚。

五、结语

对于我国文化产业的中小型企业来说,它们发展缓慢,很大程度都是因为缺乏有效的资金来源,如果能够对文化产业的融资渠道进行有效的改善,那么中小企业发展也就能够更加顺利。因此,在对产业中小企业自身的问题思考之后,还应该多考虑其融资渠道,只有这样才能够让中小企业更加快速的发展。但是,互联网在带来机遇的同时也伴随着高风险,利用互联网进行文化产业融资需要相关部门进一步完善政策保障机制,需要文化企业做出相应改变和调整,也需要互联网金融的规范化和法制化。文化企业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的风险管理控制、信息甄别分析、信用体系建设以及融资渠道与自身发展需求深度融合是不可绕开的。参考文献:

[1]阿多诺,霍克海默.启蒙辩证法.重庆出版社,1990 .50.

[2]布迪厄.文化资本理论.中国文化出版社,1976.32 .

[3] David Throsby.The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of the Arts: A View of Cultural Economics.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Culture Policy, 1994, 38(10), pp.245-249.

[4]世界银行.2005年世界银行产业发展报告.

[5]崔永镐.韩国文化产业走势.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