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态破坏的原因范文

生态破坏的原因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态破坏的原因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生态破坏的原因

第1篇:生态破坏的原因范文

(吉林省洮南市草原工作站137100)

1意义

生态方面来说,草原作为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草原在对保护水土、防风固沙及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都有着很多的作用。草原生态系统若是遭到了破坏,不仅草原的局部利益将会遭受到破坏,还会使更广泛的地区出现危害。在我国,草原是处在黄河及长江的发源地,草原一直以来都是它们的生态屏障,因此一旦草原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就会使得下流的生态系统安全遭到破坏。东北的草原更是有着重要的地位,是我们国家粮仓的天然屏障。

在经济方面,草原可以为畜牧业提供大量的饲料,还可以给予人民食物,在草原之上,除了可以养殖,还可以进行狩猎,并且还可以获得些野生的植物。在我国,有几百万的牧民都是依靠着草原来进行生存,是保障农牧民生存的基础。另外,对于草原来说,其可以提供更多的绿色生态环境场所供人们进行休闲及旅游。

从文化的角度来看,草原文化的发源地就是天然宽广的草原,草原文化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们去草原的生活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与草原相适应的文化体系。这种文化及人们的生活方式都是源于人们对于草原的适应与对自然的崇拜。并且这些文化及知识在对于自然系统的维护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2挑战

我国一直以来都是对于草原生态系统的建设提出极高的重视程度,并且随着北方出现的沙尘暴天气的越来越多,草原生态建设更是引起了更多人士的关注。对于草原生态建设的进一步加强,使得草原可以得到持久永续的利用,我国出台了一系列的保护政策来进行保护,这对草原生态建设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我们在具体的建设过程中,还会因为很多问题的出现,受到很大的阻碍。草原生态系统的不断恶化仍在继续,有待遏制。

草原生态建设所遭遇的困难主要是表现在边治理边破坏。使得治理的速度往往赶不上人们破坏的速度,并且在相关的治理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都是具有单因素及工程性的,往往只是通过植树来进行保护,但是在破坏的时候,所有的生态环境都遭到破坏。并且现在在我国很大部分的草原都在面临着过度放牧的情况,这使得很多的草原退化,并且出现了严重沙化及盐碱化。在对于草原生态系统的保护过程中,往往都是将经济发展及能源建设等多个目标都牵涉进来,这就使得很多的政策在实施的过程中与对生态系统的保护不能够做到一致,这给草原生态系统带来了许多矛盾的影响。

在草原生态系统所面临的问题中,有很多的问题暴露出现。其中在战略上,目前还没有在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过程中找到可以最为协调的道路。在草原的生态建设过程中,所遭遇的主要矛盾就是环境与发展之间所存在的矛盾。很多地方只是一味追求经济发展,并没有做好生态建设工作。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很多人都没有将草原生态建设与人们的生计问题在一起进行考虑。其次,在生态文化方面存在着危机,生态环境被破坏的原因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危害了自然的平衡,所以对于生态环境问题所产生的原因是有条件的,并且这也是可以避免的。其关键是人类是否处理好其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并且给出实际的行动。在我国的文化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很多的文化类型,是人们在与自然相适应过程中所产生的文化类型,这对维护草原生态系统具有很关键的作用。

3思考

为了草原生态建设可以有序进行,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对此工作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并且在对其保护的措施上进行相关的研究。要在人们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加强对于草原文化的传播。

第2篇:生态破坏的原因范文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生态系统失去稳定性的主要原因。

(2)懂得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调查生态系统和课堂讨论,认识生态系统稳定性被破坏的原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涵义和重要性,初步学会用生态观点去观察分析一些环境问题,增强对保护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生态系统失去稳定性的主要原因。 三、教学方法

采用模拟探究、分析、讨论、结合多媒体分析和诱导等方法进行教学。

第3篇:生态破坏的原因范文

向污染宣战是我国20xx年的主题20xx年:提高你的呼声,而不是海平面(Raise your voice not the sea level)

中国主题:向污染宣战

世界环境日历年主题70年代

1974年:只有一个地球(Only one Earth )

1975年:人类居住(Human Settlements)

1976年:水,生命的重要源泉(Water: Vital Resource for Life)

1977年:关注臭氧层破坏、水土流失、土壤退化和滥伐森林(Ozone Layer Environmental Concern; Lands Loss and Soil Degradation;Firewood)

1978年:没有破坏的发展(Development Without Destruction)

1979年:为了儿童的未来--没有破坏的发展 (Only One Future for Our Children - Development Without

Destruction)

80年代

1980年:新的十年,新的挑战--没有破坏的发展(A New Challenge for the New Decade: Development Without Destruction)

1981年:保护地下水和人类食物链,防治有毒化学品污染(Ground Water; Toxic Chemicals in Human Food Chains and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1982年:纪念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10周年--提高环保境识 Ten Years After Stockholm (Renewal of Environmental Concerns)

1983年:管理和处置有害废弃物,防治酸雨破坏和提高能源利用率(Managing and Disposing Hazardous Waste: Acid Rain and Energy)

1984年:沙漠化(Desertification)

1985年:青年、人口、环境(Youth: Population and the Environment)

1986年:环境与和平(A Tree for Peace)

1987年:环境与居住(Environment and Shelter: More Than A Roof)

1988年:保护环境、持续发展、公众参与(When People Put the Environment First, Development Will Last)

1989年:警惕全球变暖(Global Warming; Global Warning)

90年代

1990年:儿童与环境(Children and the Environment)

1991年:气候变化--需要全球合作(Climate Change. Need for Global Partnership)

1992年:只有一个地球--关心与共享(Only One Earth, Care and Share)

1993年:贫穷与环境--摆脱恶性循环(Poverty and the Environment - Breaking the Vicious Circle)

1994年:同一个地球,同一个家庭(One Earth One Family)

1995年:各国人民联合起来,创造更加美好的世界( We the Peoples: United for the Global Environment)

1996年:我们的地球、居住地、家园(Our Earth, Our Habitat, Our Home)

1997年:为了地球上的生命(For Life on Earth)

1998年:为了地球的生命,拯救我们的海洋(For Life on Earth - Save Our Seas)

1999年:拯救地球就是拯救未来(Our Earth - Our Future - Just Save It!)

21世纪

20xx年:环境千年,行动起来(20xx The Environment Millennium - Time to Act)

世界环境保护日20xx年:世间万物,生命之网(Connect with the World Wide Web of life)

20xx年:让地球充满生机(Give Earth a Chance)

20xx年:水--二十亿人生于它!二十亿人生命之所系!(Water - Two Billion People are Dying for It!)

20xx年:海洋存亡,匹夫有责(Wanted! Seas and Oceans——Dead or Alive? )

20xx年:营造绿色城市,呵护地球家园!(Green Cities---Plan for the Planet)

世界环境日环境问题(一)全球气候变暖

由于人口的增加和人类生产活动的规模越来越大,向大气释放的二氧化碳(CO2)、甲烷(CH4)、一氧化二氮(N2O)、氯氟碳化合物(CFC)、四氯化碳(CCl4)、一氧化碳(CO)等温室气体不断增加,导致大气的组成发生变化。大气质量受到影响,气候有逐渐变暖的趋势。 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将会对全球产生各种不同的影响,较高的温度可使极地冰川融化,海平面每20xx年将升高6厘米,因而将使一些海岸地区被淹没。全球变暖也可能影响到降雨和大气环流的变化,使气候反常,易造成旱涝灾害,这些都可能导致生态系统发生变化和破坏,全球气候变化将对人类生活产生一系列重大影响。

(二)臭氧层的耗损与破坏

在离地球表面10~50千米的大气平流层中集中了地球上90%的臭氧气体,在离地面25千米处臭氧浓度最大,形成了厚度约为3毫米的臭氧集中层,称为臭氧层。它能吸收太阳的紫外线,以保护地球上的生命免遭过量紫外线的伤害,并将能量贮存在上层大气,起到调节气候的作用。但臭氧层是一个很脆弱的大气层,如果进入一些破坏臭氧的气体,它们就会和臭氧发生化学作用,臭氧层就会遭到破坏。臭氧层被破坏,将使地面受到紫外线辐射的强度增加,给地球上的生命带来很大的危害。研究表明,紫外线辐射能破坏生物蛋白质和基因物质脱氧核糖核酸,造成细胞死亡;使人类皮肤癌发病率增高;伤害眼睛,导致白内障而使眼睛失明;抑制植物如大豆、瓜类、蔬菜等的生长,并穿透10米深的水层,杀死浮游生物和微生物,从而危及水中生物的食物链和自由氧的来源,影响生态平衡和水体的自净能力。

第4篇:生态破坏的原因范文

矿区生态修复亟待开展

矿产开发使生态系统变得更加脆弱,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逆向演替严重。在矿区进行生态修复,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必然趋势

6月中旬,广东一个矿山修复项目的签约仪式吸引了媒体和土壤修复领域专家的关注。韶关市环保局、科学技术局联合环境保护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中山大学,与广东省大宝山矿业有限公司签约成立了“广东省大宝山及周边地区土壤环境污染修复联合平台”。

“这一项目的亮点是要对危害当地生态环境和居民健康的大宝山矿区实行生态修复。将矿山开采过程中对土地造成的破坏,通过覆盖土壤、添加营养物质、去除有害物质等技术手段进行修复,还要恢复矿区周边的植被和湿地系统,调整地区产业结构,实现整个区域的生态恢复。”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副研究员黄锦楼表示。

对于矿区来说,开采会对生态、环境、土地利用等造成多方面的负面影响,引发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如地表植被退化、沙尘暴、土地荒漠化、水源地污染等。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因采矿损毁土地累计4万平方公里,而且正以每年330公里~470公里的速度递增。因采空或超采地下水引起地面沉降、塌陷、滑坡、地裂缝及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达千余处。这些都严重破坏了土地生态系统,造成土地资源的损失,加剧了人地矛盾。

“但是,选择什么样的修复方式,不能凭空而定。矿山修复的模式、方法及手段,因修复后的土地利用方向及服务功能有所不同。”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研究所肖武表示。

比如,在山区林场或者荒山进行的采矿活动,由于人类活动较少,往往更注重生态修复;在东部平原地区进行的开采,由于对土地(特别是耕地)的迫切需求,修复的方向以复垦出来土地为主。

“矿产开发使生态系统变得更加脆弱,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逆向演替严重。”黄锦楼说:“但是总体来看,我国的生态修复工作还远未展开,矿山修复还存在很多问题。”

目前,我国进行的矿区生态环境修复工作,多注重修复数量,缺乏对修复质量的重视;修复示范及探索性工作做得比较多,单项技术应用较多,从系统尺度修复较少。

“提倡在矿区进行生态修复,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必然趋势。我们必须改变以往重开发轻保护、重建设轻恢复的状况,改变不合理的资源开发利用方式,加快立法速度,避免对生态环境造成更大的破坏。”肖武说。

矿区需要多渠道筹集修复资金

应参照国外相关法律经验,明确矿区生态环境问题的“旧账”和“新账”,使责权利进一步明晰

据了解,矿山修复的资金目前主要来源包括矿山企业自筹资金以及国家投资修复资金。其中国家投资修复资金来源包括各类保证金、绿色矿山建设、国家矿山公园等。

“矿区的土地开发价值不高,所以商业模式跟城市中具有开发价值的工业污染场地不一样。矿区修复资金需要更多渠道来筹集。”黄锦楼表示。

“矿区修复应基本秉持‘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与农村耕地污染、城市工业污染场地不同的是,矿区污染场地由于有矿区业主,往往能找到相关责任方出资进行治理。黄锦楼说:“开采企业必须承担所开采区域的一部分修复费用。但是若涉及粮食安全及饮用水安全的区域,政府部门要配套相关资金,制定一系列宽松的政策以调动企业进行矿区修复的积极性。如允许企业申请相关低息贷款,引入有开发价值的新产业等。”

但是由于历史原因,我国曾处于很长一段的计划经济时期,在那段时期开发的矿产,现在已经无法找到相关责任方。更重要的是,原来的矿区从利润到矿产都交给了国家,责任方到底是谁难以厘清。

中国地质调查局副局长王学龙说:“应参照国外相关法律经验,明确矿区生态环境问题的‘旧账’和‘新账’,使责权利进一步明晰。新破坏的生态环境必须由矿山企业进行100%修复,已破坏的‘旧账’由国家通过适当方式予以解决。”

王学龙表示,每年中央都会安排一部分资金给地方政府,由地方政府推荐哪些企业来接受这笔资金。接受资金的企业进行部分资金的配套,以矿山地质工业项目、农田复垦等形式进行修复。修复的过程由国土资源部委托相关部门监督实施,并进行验收。

在德国,联邦政府针对新老矿区分别采取相应的解决方法。《联邦矿山法》规定,对于历史遗留下来的老矿区,联邦政府专门成立矿山复垦公司从事矿区的生态补偿与恢复,所需资金由政府全额拨款,并按联邦政府占75%、州政府占25%的比例分担。对于新开发矿区,矿区业主必须对矿区开发造成的生态损害进行补偿与复垦提出具体措施,这也是矿区开展项目审批的先决条件。具体措施包括预留企业年利润3%的生态补偿与复垦专项资金,对因开矿占用的森林、草地实行等面积异地恢复等。

绿色开采体现以防为主理念

生态系统在破坏后,很难恢复到原来的状态。绿色开采体现从源头制止破坏的理念,是目前业界兴起的一种生态保护的创新

生态保护,必须从源头抓起。边破坏边治理,甚至破坏后再治理的方式,并不是解决矿山环境问题一劳永逸的方法。但是,矿产是经济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不能不开采。那么,如何减少矿产开发引发的环境问题?矿产生态修复难度几何?

黄锦楼强调:“修复最好以防为主。因为一般的生态系统在破坏后,很难恢复到原来的状态。生态系统有个阈值原理,当外界对系统的干扰超过了阈值后,就很难恢复。”

从源头制止破坏,就是目前业界兴起的一种生态保护的创新理念,即绿色开采。

所谓绿色开采,就是综合考虑资源效率与环境影响的现代开采模式,遵循循环经济中绿色工业的原则,形成一种与环境协调一致的,努力去实现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的开采技术。

这是由中国矿业大学教授高鸣在2003年提出的,其目标是使矿山开采过程中资源开发效率最高,对生态环境影响最小,并使企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协调优化。

第5篇:生态破坏的原因范文

关键词:水利工程;生态化;工程建设

水利工程对于河流生态系统的影响往往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自然河流的人工渠道化,使得原有的水流含量和水流的流向都受到影响。另一方面是河流的非连续化,使得生态系统之间的流通减少,水流自我净化能力和生物物种的迁移受到影响。而水流生态系统的破坏又会造成自然资源的减少、自然灾害的增多,因此,在工程技术不断提高的今天,采用必要的措施加强水利工程生态化建设具有显著的现实意义。

1. 水利工程对生态系统破坏的原因

为了能够找到合理有效的切入点,来对水利工程生态化建设进行研究分析,文章首先必须弄清楚水利工程对于生态环境破坏的主要原因,以为水利工程生态化建设提供必要的参考依据,进而根据相关的原因来进行分析,找到必要的治理措施来加强水利工程生态化建设。

水利工程对于生态系统的破坏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方面是因为水利工程本身的缺陷,不管水利工程如何建设,如何选择地理位置,其根本的工作还是为了开发水利,因此对于所处点的水流流量和流向一定会不可避免的造成影响;第二方面是技术层面的原因,很多水利工程在当时建设工作开展过程中由于技术方面的短板,很难预见到日后出现的问题,也无法在当时对生态系统的保护采取有效的措施;第三方面在于人们自身的观念,即使是人类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很多水利工程还是因为追求短期利益而忽略了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因此水利工程的建设对于生态系统的破坏更加严重。

2. 加强水利工程生态化建设工作的研究

由于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峻加上水利工程本身对于生态系统的影响,因此,加强水利工程生态化建设的必要性越来越明显。文章根据实际的水利工程建设经验,结合水利工程对于生态系统破坏的主要原因来对加强水利工程生态化建设工作进行相关的探究。

2.1遵循必要原则,规范水利工程生态化建设的工作开展

水利工程的建设不能仅仅根据发展的需要或者是经济利益的需求而随意的进行,为了生态系统能够受到合理的保护,水利工程建设必须应当遵循相关原则,来规范的开展,以使得当地的生态系统得到维护或者保持。

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一方要遵循经济性原则,作为人类生产开发的常规工程,水利工程的建设与其他工程建设一样要能够以最低的成本带来最大的价值,因此其经济性原则一定要得到保持;第二方面是安全性原则,虽然水利工程的建设不可避免的会给河流的流量和水流流向造成一定的影响,但是在水利工程规划建设时,相关部门可以充分的考察地区的地质地貌,选择最合适的地点以把对当地生态的影响程度降到最低,而其中,水利建设工程本身的安全性、水利建设工程对于自然灾害的影响、水利建设工程本身对于自然灾害的抵抗程度等等应当作为地域选择以及工程建设的参考,对整个规划建设工作起到约束作用。第三方面在于水利工程建设要把握区域差异性原则,即使是同一条河流,其上中下游的生态环境也有可能由于流经区域的差异性而产生显著的不同,因此,不同地点的水利建设工程要尊重当地的特点,因地制宜的建设带有地方特色的水利工程,以保障工程本身与生态环境相适宜。

2.2开展技术交流与技术装备的研究更新,强化水利工程生态化工作的保障设施

提高水利工程的质量,强化水利工程生态化建设工作,最关键的还是取决于人类技术的进步以及相关设备的使用。而由于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之间对于水利工程开发建设的程度不同,因此很可能造成各个区域之间在水利工程建设技术方面存在比较大的差异性,进而造成水利工程生态化建设的程度与规模之间的差异。为了能够加强水利工程生态化建设,区域与区域之间可以加强关于水利工程建设的技术交流,并及时的更新自身的设备,让整个水利工程的建设在最新的技术和设备的支撑下,不断的提升工程的质量,进而不断的强化生态化建设的工作。

我国开展起来的水利工程技术交流会是我国水利工程技术交流的一个重要的形式,交流会往往依托某一主题,邀请高校科研人员、一线工程师代表、国家水利部门相关技术人员共同参加,从水利工程建设技术、相关技术发展情况、最新技术研究、国家相关政策等方面的问题进行探讨研究,通过学术交流的形式使得水利建设技术得到传播,水利建设的发展势态以及相关的政策得到明确。

2.3强化水利工程的审批和监管工作,将生态保护工作落实到位

由于对于短期利益的追求,我国很多工程对于生态环境以及自然资源的破坏程度远远超过了自然的可承受程度,因此生态环境问题伴随着我国生产生活的进程不断的爆发出来。为了加强水利工程生态化建设,一方面国家要严格相关工程的审核,尽可能的邀请多方力量做出最科学完整的可行性评估,选择对生态环境破坏程度最低、经济效益又比较可观的项目作为我国未来水利工程建设的重点;另一方面,在水利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对于工程的质量、工程与规划设计的一致性、工程建设本身对于环境的保护工作等要监督到位,以使得水利工程生态化建设真正的得到加强。

2.4专业课程改革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专业课程的内容与教育方式关系到水利工程建设方面人才的培养,而在生态环境问题日益被重视的今天,我国高等教育在水利专业人才的培养方面也要适时的做出一些改变。例如在课程内容的设置过程中,要加入关于环境或者是生态保护的相关课程内容;在学生培养方面,要提高实训课程以及学生实习的比重和效果,尽量与企业或者是当地政府合作,让学生立足本地实际,拓展对于水利工程生态化建设工作的研究;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国家要注重对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既要提升学生在专业方面的技能,又要强化学生在相关领域才能的掌握以及对于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选择,使得在水利建设工程方面复合型人才越来越多,水利工程生态化建设得到必要支持。

结束语:

水利工程由于工程本身或者是操作技术层面的问题,对地区合理生态系统造成比较大的影响,而在生态问题日益严峻以及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水利工程生态化建设的必要性越来越明显。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一方面,相关部门要严格遵循水利工程开展的原则,规范整个工作的开展;同时加强区域内水利技术的交流,使得水利工程生态化建设获得技术上的支持;在政府层面,地区要加强对于水利工程的审批与监管,防范因为经济利益而放弃生态效益的行为出现;在人才培养方面,国家要依托高等教育的开展,为水利工程培养复合型人才。只有从各个方面加强对于水利工程建设的支持,水利工程生态化建设工作才能逐步的开展并且不断的得到完善。

参考文献

第6篇:生态破坏的原因范文

一、内蒙古中西部草原的特点及草原旅游业的现状

根据生物学和生态特点,草原可划分为四个类型,即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和高寒草原。其中荒漠草原的基本特点是以荒漠为主,生长的植物主要是一些耐旱,叶小而少而且根深的植物。原因是叶小而少可以减少蒸发,根深可以充分吸取底下水分。特别是在干旱气候条件下,草原植被由非常稀疏的旱生的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主,并混生有大量旱生小半灌木。内蒙古中西部草原就属于典型的荒漠半荒漠草原。如:乌兰察布草原和锡林郭勒草原。近年来随着国家和自治区与旅游相关的鼓励政策的出台及人们自然回归需求的增加,特别是“十一”和“五一”两个黄金周的出现,内蒙古中西部草原旅游业也风风火火地发展起来了。近几年来,来内蒙古草原旅游的人数直线攀升,根据自治区旅游局统计,2007年“五一”黄金周实现国内旅游收入近6.40亿元,接待国内旅游者224.53万人次。游客主要集中在自治区的中西部地区,呼和浩特、包头、赤峰、鄂尔多斯、乌兰察布5市共接待游客179.88万人次,占假日期间游客接待总量的80.11%;旅游收入之和为。4.91亿元,占全区总收入的76.72%。其中草原旅游收入是主要来源之一。

草原旅游在为自治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由于内蒙古中西部草原荒漠半荒漠的性质及缺乏整体规划的特点,决定其旅游环境的阈值。可理解为旅游区生态环境对负面影响容限值,指在某一时期、某种状态或某种条件下,旅游区在保证其旅游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不受破坏所能承受旅游活动的最大容量值,会越来越小。与之对应游客的数量却越来越多,这样最终的结果是景毁业亡。因此,为了能够实现中西部草原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更好地发挥其经济和社会功能,我们必须注重对其前期的开发和后期的保护,县口实现生态化旅游和旅游生态化。

二、对内蒙古中西部草原旅游实行科学合理的开发

生态化旅游强调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生活双重责任,那么就内蒙古中西部草原旅游的发展而言,就是草原旅游的发展既要发展草原旅游让当地居民得到旅游实惠,又要保护好草原生态环境。满足这一要求的前提就是要对草原旅游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

1、对中西部草原进行合理的地域规划

在进行草原旅游开发的时候,必须要考虑当地的地域特点和植被情况。首先,是我国的畜牧业大省,畜牧业和乳品业是自治区的产业支撑,而草原是发展畜牧和乳品业的依托。因此,我们不能为了眼前利益而无限扩大草原旅游的地域范围,压缩甚至是取代畜牧业和乳品业。这样做必然会使自治区中西部的产业支柱由畜牧和乳品业转向旅游业,由于旅游业的脆弱性,可能导致自治区中西部这样一个广大地区国民经济的不稳定。同时由于产业转换所带来的失业、文化冲突也是我们不得不考虑的问题。其次,除了产业因素外,草原本身的植被特征是开发旅游业不得不考虑另~个因素。中西部草原是典型的荒漠半荒漠草原。这样的植被是极容易受到破坏的,再加上中西部地区降雨量小,植被自我修复期长,这就使得草原~旦受到破坏很难短期修复,如果过度开发还会导致草原的沙漠化。为此,我们在旅游开发时必须要坚持草原环境的可持续性和当地居民生活的可改善性,充分考虑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居民文化和历史传统以及草原的植被特征,找到旅游业和其他产业及当地居民的最佳结合点,统筹规划,有重点、有选择地开发草原旅游资源。

2、开发注重自然与人文、草原与民族的结合

中西部地区不但有着神奇多姿的草原旅游资源,还拥有悠久灿烂的人文旅游资源。历史上,内蒙古族与匈奴、突厥、鲜卑等lO多个少数民族在这里繁衍生息,共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游牧文化。游牧文化与农业文明交汇融合,在这里形成了国内外享有盛誉的大窑文化、河套文化等。这些与少数民族丰富的音乐、舞蹈、曲艺、文艺作品、石刻等共同构成了特色鲜明的草原文化。因此,在进行草原旅游开发的时候,不能单纯地考虑草原本身,应更多地去利用、发掘赋予草原灵,性的人文、民族文化。进而减轻自然旅游资源的压力,强化民族文化的旅游吸引力,创造更多的旅游收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3、建设旅游基础设施要突出民族特色

内蒙古中西部地区草原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应充分考虑到地域(草原)特征和民族(主要为蒙古族)特点,体现出现代与传统、相异性和相同性的有机结合。这里的现代与传统指的是旅游服务设施的设计、使用上既要利用现代高新技术,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又要特别突出民族、地域特色。相异性和相同性指的是游客的求同,|生和求异性,即游客到旅游区希望获得和其他地区相同的一流服务,又希望获得和其他地区不一样的旅游感受。这就要求我们在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上,外形更多

体现民族特色,而服务则应充分体现现代气息。可见,只要科学合理、协调有序地进行草原旅游的开发,不但不会破坏草原生态,而且还会有利于当地居民,实现生态化旅游。 三、加强对内蒙古中西部地区草原旅游资源的保护,实现旅游的生态化

旅游生态化要求各种旅游活动的开展不能超越旅游环境承载力,采取一切生态保护手段,将由于旅游发展可能带来对环境的影设施的过度扩张,应用道德和社会舆论的手段来控制游客的不当行响降到最低程度。就内蒙古中西部草原旅游业的发展而言,就是要为。但最根本的是有关保护政策的落实。采取一切手段,使草原旅游业的发展可能带来对当地自然环境和居内蒙古中西部草原生态化旅游和旅游生态化二者是有利l结合民生存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程度。于对草原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共同构成了草原旅游的生态化。

1、注意旅游环境承栽力的闽值,控制旅游活动

旅游活动对环境的破坏可见,草原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是不矛盾的,开发的目的是为了旅游环境承载力是指旅游环境在不至于出现不可接受的情况发掘旅游资源的吸弓173,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保护的目的下,所能够接待的最大游客数量(李天元,旅游学概论,南开大学出是为了使旅游资源的吸引力长期发挥作用,是为了利用,开发和保版社)。旅游环境承载力的阈值也就是说旅游环境所能够接待游客护二者统一于利用。所以,内蒙古中西部草原旅游业的发展应该以的数量是有限的,具体到每一个旅游目的地,旅游环境承载力的阈保护、开发和谐统一为整体指导思想,以开发为前导,以保护为支值又有所不同。内蒙古中西部草原的半荒漠荒漠性质决定了其环撑,以可持续发展为目的,既使旅游资源的经济优势得以发挥,创造境承载力的阈值又要比其他地区的低,这就要求我们在经营草原旅客观的经济效益,又可代际公平利用,真正实现草原生态化旅游和游的时候采预先取多种措施来分流或限制游客的数量。我们可以旅游生态化,这才是完整意义上的草原旅游业的生态化。通过宣传来平衡草原之间,草原和其他类型旅游景点之间的游客数量;我们也可以通过科学测算草原的环境承载力来限制到草原的游客数量;我们还可以通过对草原接待设施规模的限制来影响到草原的游客数量。总之,我们采取这些限制措施的前提是不使旅游质量或游客的旅游体验质量由此而降低,目的是实现草原旅游资源的可循环性和可持续性。

第7篇:生态破坏的原因范文

关键词:森林;病虫害防治;生态环境;建设发展

我国占地面积广阔,森林资源丰富,但存在分布不均匀的现象,且我国人口众多,人均占有量极低,与发达国家相比处于不利地位。前些年我国重视经济发展,忽视对生态环境保护,导致乱砍滥伐现象严重,森林资源更加稀少,对我国生态环境平衡以及可持续发展有不利影响。因此,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与管理工作势在必行,对森林资源的稳固发展以及生态环境的平衡有重要意义。

一、目前我国森立资源病虫害防治工作的必要性

近些年来,我国政府以及人民保护环境的意识逐渐加强,不断开展造林运动,促使我国森林资源覆盖面积逐年增加,已有大幅度提高和生长,这种现象与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以及保护环境的大力宣传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虽然森林面积有进一步的发展,但是还存在种植过后管理不当的现象,这种现象造成森林资源的进一步损失以及破坏,前期的种植工作也成为无用功。造成森林资源被破坏的原因有很多种,管理不当是主要原因之一,而病虫害管理更是森林管理工作的关键。因此,相关部门必须加强对病虫害防治工作的认识,提高重视程度,加强对森林资源的保护,促进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

1.成灾病虫种类增多,对于森林资源的危害损失严重

现阶段我国森林资源秘籍不断增大,增长速度在逐渐加快,病虫害发生发展数量也在逐年增加,这给森林资源的管理工作带来新的难度与挑战。引起病虫害发生的情况有很多中,未来物种入侵就是重要原因之一,高发势是这种病虫害发生的显著特点,之前的病虫害还没有实现有效的控制,再次引发该种病虫害,对森林资源的破坏性更为强大,抑制森林资源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效发展。所以,病虫害防治工作在森林资源管理工作中占重要地位。

2.难以治理,病虫害爆发时有发生

对于目前我国的森林资源来说,由于其环境复杂多变,地域的交叉性强,这就使得我国的森林资源的病虫害种类较多,差异化较大,一些具有较强顽固性难以治理的病虫害,难以得到有效的控制,这样就极易导致大规模病虫害的爆发,甚至成灾,从而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给森林防治工作带来较大的波动和变化。

二、当前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由于人工造林数量的不断增长与加强,致使我国的森林面积不断的增大,但是对于森林病虫害的防治与维护工作来说,尽管在病虫害防治工作中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是对于我国广阔的森林面积来说,其治理和维护工作还不到位,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

1.病虫害的产生及环境的影响破坏

由于大规模的人工造林,人工林品种较为单一,以及林龄结构等原因,都极其容易导致病虫害的大面积发生。由于近些年我国暖冬现象的发生,这就使得害虫越冬存活的基数增大,一到春季极容易出现大规模的病虫害的爆发。另外,由于国内区域贸易与交易的频繁,这就为病虫害的远距离传播与传输带来了极大的可能,使得害虫的种类和传播途径不断的开阔与发展,一些新生的病虫害的发生防不胜防,而且缺乏相应的治理管理的经验,这就加剧了病虫害的大规模发生。

2.对病虫害防治的认识和重视不足

长期以来,人们对森林资源病虫害的防治工作没有深刻的认识,特别是病虫害对森林资源的危害性及破坏性的认识更是不足,病虫害对森林的危害,不仅仅是森林资源的破坏,而且还可能衍生出众多的次生灾害的产生。例如,一旦森林资源遭到严重的破坏,就会导致水土流失,甚至产生较为严重的水患,以及可能产生的火灾,这都给人们的生存和生活带来严重的危害。同时,由于其具有生物灾害的特殊性,治理工作需要长期、持续的进行。在实际的森林治理与防护中,更加注重绿化和防火,而对于病虫害的防治工作缺乏足够的认识和责任感,从而导致在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中缺乏实际有效的措施。

3.对病虫害的监测与预警措施管理不到位

对于我国目前的林业监测与预报来说,其监测措施和方法还不到位,对于测报工作的重视度还不够,没有具体完善的测报网点的建设制度,而且在人员和制度的配置上还存在着不到位的情况,这就导致森林资源的防护和治理工作不能够及时地开展,使得森林资源的治理与防护较为被动。

4.对病虫害的防治技术的应用和推广不到位

当前,在林业病虫害的防治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中,其力度和强度还不够。在实际的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中,往往喷撒大量的化学药剂进行灭虫,这不仅导致了病虫的抗药性的不断增强,而且还导致环境受到较大的污染,在杀灭病虫的同时,也消灭了一些无害的生物,这给整个林业的生态环境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三、加强林业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和治理,确保林业生态环境建设

对于目前我国的林业管理工作来说,在确保森林不被破坏的同时,还要加强林业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以确保林业生态系统能够正常的运行与维护。对于林业的防治与治理要采取以下措施:

1.加强森林防护工作的科技的应用

对于我国的森林防治工作来说,其森林地域广阔,区域差别性很大,不同区域的防护和治理的要求也不尽相同,这就加大了森林防护和治理的难度。因此要加强对森林防护科研的投入,以提高森林防护的技术水平,并有效地对森林进行治理。其中要重点加强病虫害的科研的攻关和研究,并推广新的林业病虫害的防护技术,扩大宣传,加强林业管理人员的技术培训,普及基本的林业防护的技能。

2.大力发展生物防治

对于林业的病虫害的防治来说,生物防治是一种既经济又环保的重要的技g手段,它能够对林业资源的防治和治理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因此要重点推广生物防治技术,以及以高效无毒的菌剂为主的生物制剂,逐步加大引诱剂和无公害农药的应用,以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林业防治道路。

四、结语

增强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提高林业生态环境的建设,就要从林业的生产与营造的各个环节加强对森林资源和生态系统的管理和控制,并采取有效的技术措施,以降低病虫害的危害范围和程度。

参考文献:

[1] 钱宇航.增强森林病虫防治工作确保林业生态环境建设[J].北京农业,2016(4).

第8篇:生态破坏的原因范文

【关键词】 旅游资源 因素 措施 保护 可持续发展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旅游市场迅猛增长,迅速成为世界重要客源输出国,并保持世界主要旅游接待国的地位,将来还有望成为世界最大的旅游市场。中国政治稳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以及中国政府所实施的一系列重大举措,将强化中国作为最安全的旅游目的地和最具潜力投资地形象。按国家旅游局制定的旅游业发展“十五”规划基本思路,到2020年,中国海外旅游人数将超过21000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580亿美元以上。国内旅游人次将达到29亿人次以上,旅游收入将达20400亿元人民币以上。旅游业总产出将达到2.5万亿元人民币以上,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将提高到8%左右。国内外学者一致看好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前景,中国将成为世界旅游强国。

一、旅游资源保护的意义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开发与利用的基础,是构成旅游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旅游资源就没有旅游业的发展。然而,旅游资源在经过开发成为旅游产品后,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和破坏,严重者甚至削弱旅游资源的“重复使用性”,从而减弱旅游资源对旅游市场的吸引力。旅游资源的保护,不仅包括旅游资源自我保护的需要,使之不受损伤、破坏,而且还涉及周五环境的保护问题。目前,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旅游资源的保护,并视其为旅游业是否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旅游资源作为开展旅游活动的三大要素之一,是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旅游资源的种类、数量、规模、特色及保护水平等,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旅游发展总体水平。因此,要不断加强旅游资源的保护和管理,从而实现旅游资源的高效、持续利用。我国虽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人均旅游资源却相对短缺。不合理开发旅游资源不但起不到无烟工业的作用,而且还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破坏。旅游资源一旦遭到破坏就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可持续理论要求我们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益,以可持续的发展观为指导,以资源利用的永续性为目标,尽可能地推迟其枯竭时间。

二、可持续发展思想

旅游是一种产品,可持续旅游是一种理念。可持续发展思想起源于生态环境领域,真正得到国际社会普遍认可的可持续发展的经典定义,是在1982年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得到公认的《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提出的。其界定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要能力的发展。包括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正确处理好人口、资源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使我国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不断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来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态良好和谐的发展道路。

“Globe’90”国际大会提出的可持续旅游发展的目标是增进人们认识旅游对环境和经济的理解,促进旅游公平发展,改善旅游接待区的生活质量,向旅游者提供高质量的旅游经历,保护旅游开发赖以存在的环境质量。其核心是确保从事旅游开发的同时,不损害后代人为满足旅游需求而进行旅游开发的可能性。

三、旅游资源遭受破坏的主要因素

旅游资源破坏的原因有自然灾害,如地质灾害(地震、火山、水火灾害等)、气象灾害(风蚀、水蚀、日照等)和生物灾害(鸟类、白蚁等)。旅游资源除了因自然的不可抗拒力量造成的破坏性影响外,人为因素是导致旅游资源破坏的主要因素,有时超过自然力的破坏程度,甚至是毁灭性的。旅游资源破坏的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建设性破坏。建设性破坏主要指工程建设、市镇建设和旅游资源开发建设中的规划不当,导致资源被严重破坏。如直接拆毁或占用文物古迹,工程建设对景区环境的破坏等;在旅游区内的建设不当,破坏了旅游区周围景观的和谐及古建筑的风格意境,添加了与景观及旅游环境不协调的设施,破坏了景观的完整性等。城市建设中的“三无”(无规划、无计划、无设计)、“三乱”(乱分地、乱选址、乱搭建),对文物古迹及环境破坏更为严重。南京市政府为解决交通问题,在1995年对中山北路、中华路等主要道路拓宽的工程中,砍去了数百颗已经生长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法国梧桐。

2、生产性破坏。生产性破坏指工农业生产对旅游资源的破坏和对旅游环境的污染。例如由于旅游区周边各种工业的发展,给旅游区带来了严重的大气污染和水污染;不当的农业生产操作,砍伐树木、滥采乱挖等,严重破坏植物资源和旅游用地资源。如享有三国古城美誉的湖北某风景区,既有优美的自然风景,也有丰厚的文化底蕴,但景区周围的工业生产使景区乌烟瘴气,工业污水破坏了水质,严重影响了景区资源。

3、旅游开发与规划不当造成的破坏。在旅游资源开发中,规划不当也会破坏生态平衡,影响旅游景观,失去旅游资源特色。有着悠久的历史的北京四合院,是中国传统住宅建筑中最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建筑,是老北京的骄傲,已驰名中外,世人皆知。建国后,为兴建国际大都市,大搞城市建设,拆除了大量的四合院,不当的开发严重破坏了四合院原有的生态,其景观价值和历史价值已大打折扣。近年来,如何保护好北京的历史文化,越来越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4、游客本身的破坏。旅游活动的开展加速了自然旅游资源的损坏与衰败。由于大量旅游者的介入,加大了旅游区的承载负荷,游客的不良行为和保护资源意识的淡泊也是导致破坏的主要因素,如任意采集花草,破坏树木,部分素质低下的游客对文物古迹的乱刻乱画造成的资源破坏,使旅游区的生态环境受到严重威胁。交通工具和游客的不断踩压,使土壤板结,影响植物生长;景区的超负荷接待增加了生活垃圾对环境的污染。另一方面,对人文旅游资源而言,旅游活动的开展也会导致人文旅游资源的差异性和特质的消失。例如旅游者的高消费、衣着方式等现代生活习惯,会同化边远地区的民俗风情,致使地方文化和民族文化逐渐失去个性等。

5、旅游管理不善带来的破坏。旅游资源是诱发旅游者出游动机的主要吸引物因素。按照中国的法律,土地归国家所有,国家是旅游资源的主人,即旅游资源的所有权归国家所有。但由于长期实行的条块分隔的资源管理模式,几乎每一个部门和地方政府都对旅游资源拥有或大或小的管理权和使用权。例如,目前吸引大多数旅游者的旅游区,包括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历史文化名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等,它们分别归属建设部、林业部、国家环保局、国家文物局等管理。一些寺庙道观等则分属国家宗教协会管理。在一些乡村地区,风景资源及其所在的山体、水体、土地、森林等属于乡村所有。因此,在开发过程中出现了村庄、乡镇自行上马,缺乏科学规划和市场定位,出现了破坏风景资源的不良现象。转贴于   目前,我国的旅游资源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属不同的部门,甚至一个旅游区由几个部门管理,多头领导,在旅游资源的管理上显得比较混乱。管理机构和人员调动的不稳定性,使旅游区的管理制度难以继续实施,旅游区资源的管理十分复杂,具体执行经营管理职责的企业也难有作为。如拥有世界第一大碑林的湖北某4A旅游区,从过去吸引中外游客的门庭若市到现在的门可罗雀,除了受宏观因素的影响外,与管理经营机构的变动、现有规划不适应旅游市场的需求、市场的重新定位等有很大的关系。

四、实施可持续发展旅游资源的具体措施

1、旅游资源的保护需以法律法规为保障。旅游资源的保护问题已经在世界各国引起重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颁布、实施的旅游市场法律法规40多个。主要有国务院颁布的《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自然保护区条例》、《森林公园管理办法》、《环境保护法》、《城市规划法》等法律中对风景名胜区保护所作的规定。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强调了保护自然文化珍品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性。各地方也结合各自特点制定了一些地方性法规。上述各项法律、法规从不同角度规定了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问题。将保护旅游资源提到了法律的高度,对旅游资源的保护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2、旅游资源的保护需以技术保护为保障。随着我国旅游业向更大的规模、更高的层次发展,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也向大投入、大项目的方向发展,这种发展形势要求政府与企业在更高的水平上严格保护旅游资源,技术保护因此越来越得到广泛的重视与运用。为此必须构建包括动力机制、保障机制、监管机制、创新机制在内的技术保护管理机制,以确保旅游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例如,科学维修历史文物古迹,对景区进行科学的技术手段跟踪测量,利用专业手段保护动植物的多样性。这些方法和措施对于资源的保护十分重要。

3、旅游资源的保护需以行政保护为保障。行政管理措施,主要是指国家行政机关根据国家和方针政策和依照行政管理权限,对资源的使用、管理以及保护工作的有关活动进行行政干预,以保障旅游资源的良性循环。行政管理措施是旅游资源保护中最为常见的方法之一。旅游资源管理方面,尤其是旅游规划的编制、资源保护方面与地方政府和各个部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从保护旅游资源持续利用的角度出发,加强与地方政府的合作,有利于对旅游资源的保护实行统一的规划与监督。

4、旅游资源的保护需以规划保护为保障。自然风景旅游资源一般包括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世界自然遗产、园林以及其他以自然风光为主要风景要素的旅游区。合理开发和规划,保护原始的、零度的风景应当成为这类风景区保护与开发的基本要求。如某些旅游景点正陷在高楼、违章建筑的重围中,整体景观受到严重的破坏。如何使景点能突出“重围”,使周边环境更协调,提升景区的吸引力?有专家指出:问题的出现首先是规划,应采取果断措施,对违法建筑该拆的就拆,该铲的就铲,为可持续发展留下空间,制定切实保护旅游资源的措施。旅游开发不能只强调收益,更不能夸大收益,不能忽视风险,不能不计成本,不能只强调综合收益而不考虑综合损失。不适当的旅游开发会破坏原有生态系统,导致生态服务功能价值降低。规划保护和法律保护一样,同属于旅游资源保护的指导性方法。对旅游资源进行整体的、有条理的的规划是必要的,大众旅游使一些政府认识到旅游的经济优势,认识到必须促进机构性和协调的旅游规划,在规划方面应该考虑全面的旅游发展对环境的影响。

5、旅游资源的保护需以教育保护为保障。旅游资源保护意识不强或根本没有资源保护意识,是造成旅游资源人为破坏的根本原因。由于游客类型受职业、年龄等不同因素的影响,不同素质的游客对环境的保护意识也不一样。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应加强对旅游资源保护的宣传工作,不断增强旅游经营者、民众和游客的旅游资源保护意识。发动旅游活动的主体——旅游者参与到资源管理中,是有效保护旅游资源,实现旅游资源管理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一方面通过旅游教育,唤起他们保护资源、参与资源管理的责任意识,减少人为破坏;另一方面通过对旅游者的教育,使旅游者自觉参与保护环境的行动,可以减轻环保人员的工作压力,这种与旅游者“合作”的管理是有着重要意义的。旅游资源保护工作任重而道远,我们可以通过公益广告等宣传方式,提高旅游者保护旅游资源的自觉意识,做到全民参与。通过各种途径加大宣传保护旅游资源的力度,提高全民素质,共同维护,使宝贵的旅游资源免遭摧残。

【参考文献】

[1] 卢丽蓉、金丽:全国导游基础知识[M].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11.

[2] 金丽娟:旅游资源的保护管理与可持续发展[J].中国教育导刊,2005(6).

[3] 刘又堂:旅游学概论[M].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第二版),2009.

[4] 刘爱玲:绿色科学技术与可持续发展[M].科学出版社,2006.

第9篇:生态破坏的原因范文

关键词:山区公路;规划建设;环保理念;建设方法

中图分类号:F540.3 文献标识码:A

生态环境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空间,山区公路建设的过程中对于环境的破坏程度较大,这样严重的影响了生存的空间,因此说在今后山区公路建设的过程中,一定要贯彻好环保理念,并且按照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调节和控制好山区公路工程建设和山区环境之间的关系。下面本文就结合工作经验,对环保理念的贯彻和具体建设方法的实施进行论述。

一 山区公路建设过程中贯彻环保理念的原因

环境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空间,无论是在经济发展和交通建设的过程中,都不能够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尤其是在山区,环境的破坏将会出现更为严重的水土流失现象,进而会诱发滑坡及泥石流等自然灾害,这样将会影响到公路的通达性和路面的安全,出现公路病害,所以说在山区进行公路建设,贯彻环保理念至关重要。下文就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贯彻这一理念的原因。

(一)公路建设中存在着环境问题

公路建设过程中必然会伴随着对山区路域原有生态环境的破坏,尤其是对于高速公路的建设,其施工和营运期间造成的环境问题会更为严重。例如,山区公路选线不恰当会破坏沿线的生态环境,而防护措施不恰当将会造成山区的水土流失,或者是出现坡面侵蚀和泥沙沉淀的现象;公路在建设过程中的带状延伸也会破坏路域的自然风貌,出现环境损坏的现象;在山区公路施工的过程中,材料的使用,设备的应用等,都会从不同程度上出现环境污染情况,在运营期间,车辆的通行也会对沿线造成环境污染。上面一系列问题反映出,在山区公路建设的过程中存在着很多的环境问题,要想使山区的公路建设既满足经济效益又满足生态效益,就需要从环保理念出发进行设计和施工建设,这样才能够实现山区公路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二)山区公路建设对于环境的影响性较大

山区公路建设过程,尤其是其前期的工作,对于山区的环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前期工作是基础,主要包括了公路项目的规划、公路施工项目的可行性研究以及相关施工方案的论证、评估以及勘测设计。山区公路建设的目的,就是要使得公路的规划能够最大限度的满足山区的交通要求,并且能够结合山区实际情况,降低公路建设过程中的造价费用和今后的维护费用,使公路的建设和环境实现协调发展。山区公路建设对于环境的影响较大,例如不合理的占用利用价值较高的农业用地或者是森林用地,造成土地资源浪费,或者是有意无意的破坏山区的景观,或穿越靠近居民稠密的地区,形成大气以及噪声污染等,这些都是山区公路建设对于环境的影响。综上所述,在进行公路建设的过程中,一定要加强环保理念的宣传,使该理念能够贯穿到公路建设的全过程。

二 山区公路建设过程中贯彻生态环保理念的方法

山区是众多河流的源头,河流的两岸也是人们活动较为密集的地方,因此说山区公路的选线也集中在这里,不免会对该地区的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所以说,在公路建设的全过程需要认真的贯彻环保理念,既凸显公路建设的经济价值,也要突出其环保价值。下面本文就从公路建设的不同阶段提出不同的建设方法。

(一)山区公路规划设计阶段的环保方法

山区公路建设中,规划设计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要确定好山区公路施工项目的研究范围,明确项目的可行性,并且要对公路施工项目可能会造成的对生态、自然景观以及文化遗产等的影响做出科学合理的评估,并提出具体的保护措施。为此,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方法。

首先,需要最大限度的避免公路沿线对于生态环境的破坏。在山区公路进行选线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的结合山区的实际情况,考虑到该地区的保护区、文化遗产区以及较为脆弱和敏感的区域,要分析环保和社会因素,最大限度的避免线路穿越上述区域。

其次,要做好山区地质病害地区的公路选线工作。由于山区的地质地形情况较为复杂,因此说设计阶段的选线工作一定要更为谨慎,绕开断裂、滑坡以及泥石流等地质病害较多的区域,采取行之有效的勘察方法和检测手段,或者是采用3S技术对该区域公路生态环境进行评价,并对地质病害的情况进行分析研究,使设计者能够更为合理的确定好山区公路隧道以及桥梁的位置,并且根据岩层的方向使挖方边坡处在一定安全的方向,防止出现失稳现象而导致大面积的滑塌。需要注意的是,对于那些不能够绕开的不良地段,要进行超前预测分析,设计者要提出合理的防护措施,既保证山区公路设计的安全性,也要保证公路沿线的生态环境。

最后,需要采用替代的措施,具体说来,公路作为我国基础的交通设施,其建设给山区人们的出行带来了很大的方面,促进了山区的经济发展,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也会不可避免的对山区的生态环境产生威胁,因此说,采取替代的措施,提出各种有效的环保措施,减少公路对于环境的影响十分关键。例如对于公路沿线内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的区域,可以考虑在相近的地理环境条件下建立起新型的生态区,代替被破坏的生态区。

(二)山区公路施工阶段的环保方法

施工阶段是整个工程项目的核心,在公路施工阶段,必然会对公路沿线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等造成破坏,打破了生态平衡。例如公路沿线的勘测、施工路基的开挖以及施工材料的堆积等,都会剥夺大量的生态资源。所以说,在施工的过程中,一定要将施工和环保紧密结合。

在公路建设中,需要挖取大量的土石方,需要开挖路堑或者填筑路堤,修建涵洞或者建造桥梁,这一系列的施工必然会引起山区局部地形的变化,因此,在施工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了解这种施工破坏程度对于环境的破坏性,在施工的时候要结合这些情况,尽量的规范施工程序,如对于取土场弃土堆使用的时候就需要规划好,在保证正常施工的前提下少占取有用的土地,取土场的四周边坡也不能够太陡影响到绿化复耕工作的进行。除此之外,还可以种植一些根系较为发达、生命力强且耐风沙的物种,帮助公路施工沿线绿化的恢复。而在水资源较为丰富的山区进行公路施工,则需要设置好排水沟和截水沟,避免因为雨水过多而出现边坡崩塌的现象。在土方的开挖和回填的时候需要尽量的避开雨季。而在雨水地面的径流处开挖路基的时候则要设置好临时土沉淀池,以便拦截混砂,保证施工的质量。

公路施工中所用的沥青、油料等原材料,一定要讲究规范堆放,不能够靠近水源的地区,防止其流入水源造成污染。在公路的涵洞和桥梁的施工中,也需要严格的检查设备,防止出现油料泄露的现象。

(三)山区公路应用和养护阶段的环保方法

在山区公路应用的阶段,需要注意防止交通噪声污染、空气污染以及水污染的情况发生,要规定公路的最大流通量,避免超载现象,控制好汽车的数量,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在养护阶段,不仅需要对公路路面等进行维护,还需要维护好公路沿线的生态环境,实现生态和公路运营的良性发展。

结束语:当前生态问题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在公路建设的过程中,尤其是山区公路建设中,一定要贯彻环保理念,这是实现公路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最为关键的因素。本文以此为中心,论述了山区公路建设过程中贯彻环保理念的原因以及具体的方法,希望能够为今后的施工建设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 张广义 浅谈山区公路建设的生态环境保护及设计新理念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年第11期

[2] 马波 浅谈山区公路建设中的环境保护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年第2期

[3] 蔡业青 浅谈山区公路建设的环保理念及措施 西部交通科技,2007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