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普通心理学含义范文

普通心理学含义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普通心理学含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普通心理学含义

第1篇:普通心理学含义范文

研究管理心理学思维可展现管理心理学学科思维对一般人类思维和事物结构的认识,并能对普通心理学思维做出这一心理学分支所独有的贡献。具体表现为以下两点:可提高人们对管理心理学学科的思维效率;可提高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素质水平。

学科思维研究属于一门学科的“元理论”研究范畴。通过对管理心理学学科研究的思维理论分析、思维内容分析和整体的思维生产分析,有可能帮助人们在一门学科的学习、研究和使用的思维中把握方向、提高效率。管理心理学的研究能否为实践服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研究者的思维方式,本文将重点围绕管理心理学思维所涉及的几个重要问题进行探讨。

一、管理心理学思维的理论背景和研究方法

除一般思维训练理论外,管理心理学思维的理论背景主要是学科思维理论。学科思维研究学科事物的结构规律和相应的思维结构规律,研究学科专家个体和群体的思维内容和方式。对于观念和模式这样的思维内容和思维方式的关注,很像管理技术研究中的情形:泰罗“最感兴趣的”是“机器工场各种实际操作细节的书”,始终强调“研究基本单元的方法的高效性和优越性”。

研究管理心理学思维,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对学科研究进行思维分析。将现有的管理心理学研究成果进行整理,确定每一项成果的思维主题、思维意向和思维的角度、思路、方式、结果,以及该成果的一般思维意义,给以多种角度的概括总结。

第二,对现实管理生活中各种人们的心理经验和思维经验进行总结。有管理心理经验的人比有管理经验的人要多得多,这是管理心理学思维的巨大资源。像多德(A.E.Dood,1883-1951,美国)那样,“能够把各种不同工作和行业的许多专家的杂乱无章的思想和成就综合成一个有意义的模式。”应当是我们最基本的研究方法。

第三,在组织思维训练的过程中利用群体思维资源(“群体智慧”)进行研究。人们的思维经验通常都是自然并且常常是无序地存在于各个个人自己的头脑中的,有组织的思维训练活动可以把大家的经验和能力集中起来,在当把思维问题作为一个课题进行专门研究的时候,效率就会高的多。

二、管理心理学思维的基本观念和思维模式

学科思维观念,是指一门学科在其思维中形成并使用得较多的思维、观点、标准、目的、方法等。其操作体现在思维活动的起点(角度)和终点(产品的构成)。学科思维观念既有传统的、使用时间长的观念,又可能不断出现或引入新的观念。一种观念可能导致一大批该学科思维产品的形成。观念的改变有时可能是学科思维的革命性改变。

学科思维模式,是指一门学科中使用较多的或具有概括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思路或结构形式。其操作体现在思维活动的过程或细节。某些在一般学科中普遍使用的模式,在某门具体学科中有其具体含义。思维模式反映了思维活动过程的线路、结构,以同构的方式套用或注入于被联系起来的思维对象。

简言之,观念在思维操作中主要是“有没有”的问题,偏重于内容;模式在思维操作中主要是“同不同”的问题,偏重于形式。

三、管理心理学思维生产分析

⒈研究者群体的规模与素质。研究者群体的思维状况与水平是根本的思维生产力。研究者人数众多,形成一个较大的群体,则这样的群体思维水平就容易达到较高层次。研究者群体的成员,一种是有直接管理实践经验的,一种是对一般心理学理论熟悉,掌握其精神,而不是只会学究式地套用名词的。芒斯特伯格、梅约、麦格雷戈、赫茨伯格等人,是这方面的典范。

⒉已有思维成果资源的开发利用。已有思维成果是一类重要的思维资源。管理心理学思维不仅为自身,而且也为普通心理学思维提供了有价值的范例和启示。对这种重要的、“一闪现就达到高峰,往后就再没人接着研究”的思维资源如何整理、利用和推广,是一件必须做好的工作。例如,对泰罗时代的工效心理研究及其思维方式,后来的思维并没有扩展到充分的程度,现代技术作业中相应的问题和研究仍很必要;贾尼斯关于小团体意识的研究思路有必要扩展到现代管理生活中去,以求达到更为丰满、具体、有效和训练的程度;赫茨伯格双因素理论所表现的“下限-上限”模式,具有普遍的事物意义和思维意义,它首先应当在管理心理学思维中得到更进一步的表现。

⒊思维资源范围的大小。管理学、经济学、政治学、文化学、社会学等等学科,都有管理心理学话题;小至家庭,大至国家、世界,一切管理中都有心理问题。正像“迈尔斯……并不把工业心理学只限制于狭隘的范围。他认为,工业心理学只是一种手段,整个管理过程都可以用这种手段来进行思考,以便使它作为一种社会科学获得其恰当的位置。”仅仅在一个单位、一种企业中的管理心理学思维资源,是有限的。古今中外的许多思想、理论中,直接纯粹的管理心理学思维信息和方式,就十分可观。另一方面,对“心理”的理解也要不断拓宽、加深,如体制心理、素质心理、心理健康、问题心理(风气、腐败、不利条件)等。对于这些资源,如能以恰当的理论思维来处理,就可以极大地促进管理心理学思维生产的发展。

⒋思维浪费状况。科学研究中最忌讳自己的和引起社会的思维浪费。例如,多一些对实际问题的思考,少一些好坏评价的研究,仅仅改变一下思维方式,就可使思维生产的效率和效果大大改观。

四、管理心理学思维训练

训练的题型可有以下几种:

⒈解释。如,选择所列举的若干观念中适当的5个观念,解释法约尔所提出的14条原则。

⒉感受。感受别人在解决某个问题时的思维角度、方式,感受某些思维主题或过程的同构性。如,指出并体会X理论(麦格雷戈)、工作研究(泰罗)、任务管理(德鲁克)、行政组织(韦伯)、任务型管理(9.1型。布雷克和莫顿)这5个思维主题的同构性;体会“没有不(满意、友好、安全……)”、“不(争论、计较、理睬、着急……)”这些描述方式或语句模式及其所反映的一般思维方式的优越性;体会“搁置争议,共同开发”这一思路的特点。

⒊模仿。参照贾尼斯关于小团体意识的理论,举一现实管理生活事例,模仿进行分析。

⒋创造。如,针对某一冲突事实,提出除我们所讲的解决方案之外的或有新意的处理办法。

此外还有案例、讨论、活动等等训练题型或组织方式,在此不一一列举。

五、管理心理学思维管理

思维管理可以包括许多内容,例如,如何组织人们进行思维生产的管理,个人和组织如何将自己的有关知识、信息进行管理,对于个人和组织来说,如何进行思维设计,使得在一段时期内自己的思维在大的方向和具体目标上能够事先有一个通盘的计划、安排,等等。

第2篇:普通心理学含义范文

关键词: 小学英语 课堂气氛 教学效果

课堂气氛,又称班级教学气氛、课堂心理气氛,它是一种集体心理现象,指在课堂教学情境中,各种成员的共同情绪状态。它是由班级集体体系中各个成员之间的互动而产生的,反映了课堂教学情境与学生群体之间的关系。

从课堂教学实际情况来看,课堂教学气氛可分为三类:积极型课堂教学气氛、消极型课堂教学气氛和一般型课堂教学气氛。积极型的课堂气氛的基本特征是课堂情境符合学生求知欲而使学生产生积极心理,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关系正常和谐,学生产生满意、愉快、羡慕、互谅、互助等积极的态度和体验。消极型的课堂气氛的基本特征是课堂情境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而使其产生消极心理特点,甚至师生关系产生不融洽、不友好、烦闷、厌恶、恐惧、紧张、焦虑等消极情绪状态,教学效果会降低。教学中大量的课堂气氛属于一般型,它介于积极和消极型之间,即课堂教学能正常进行,教学效果一般。课堂教学气氛、教学情境直接影响到师生的关系、双方信息的交流质量,以致影响整个教学效果。

在英语教学中,课堂气氛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所在,一节枯燥、乏味的课堂课堂气氛只能使学生昏昏欲睡,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创造一个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做中学,学中用,从而激发兴趣,学得主动,学得有效。

下面,我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和借鉴一些优秀老师的先进经验,分析一下如何营造良好的小学英语课堂气氛。

一、营造激发兴趣的学习气氛

不论农村小学还是城市,小学生开始学习英语课程都感到比较枯燥、比较困难。但这又是学生学好英语的起点,为此,教师对第一堂课应非常重视,精心设计教学计划,设计好每一节课。最好带标签“Made in China(中国制造)”、“Made in HongKong(香港制造)”等课堂教具进入课堂,告诉他们英语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现在随处可见英文,随处可听见英语,如小学生身上的衣服图案、商标、品牌标记等用的英语字样,教师可提出衣服商标的问题含义来激发其求知兴趣。接着可做一个英语小游戏,通过英语小游戏,制造轻松的气氛,激发小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可以用英语讲一两个简短的小笑话,翻译给学生听。告诉他们,只要认真学,不久也会像老师一样,能看简单的英语笑话、英语故事等,激发全班学生的兴趣,把他们带进神奇的英语天地。最后,教师可打开电脑,随便进入一个游戏,就可看见游戏中只有英语提示,没有中文说明,从而告诉学生学习英语对个人和社会的发展都有重要作用,引起学生对学习英语的兴趣、爱好和重视。

二、奖励学习用具,活跃课堂气氛

小学生初次接触英语,好奇心比较强,求知欲望比较高,成就心理较强。教师在教学中就可根据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制造悬念,层层推进,让学生总有新鲜感。如在教单词apple(苹果),egg(鸡蛋),pencil(铅笔),pen(钢笔),pencilcase(铅笔盒)等时,教师就可把这些实物教具带进教室。利用这些食物单词提出问题,让小学生用口头表达或书面表达,对能够准确表达出来的学生给予激励和奖励学生。此时学生会出现争先恐后地抢答问题的情景。如果食物不够,教师还可以奖励红花或用其它学习用具代替,鼓励学生开口讲英语、写英语。虽然这类东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但当我把这些实物带进课堂时,他们都急切地想知道它们在英语中译意。这种奖励方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明显增强,对于学习的英语内容也比较容易记住。

三、利用音乐营造愉快的课堂气氛

小学生最明显的心理特征就是活泼、好动,比如喜欢唱歌、跳舞。针对这一特点,我尽量把音乐和英语融合在一起,借助音乐的优美旋律和明快节奏进行英语单词和对话教学。如在教“色彩”单词时,我利用了“Rainbow”(《彩虹》)这首歌。我先用多媒体展示出一幅雨后美丽的彩虹图,然后,问学生想不想学会“Rainbow”(《彩虹》)这首歌?答案可想而知。最后,趁热打铁,我采用边唱边跳、男女生对唱、分组对唱、女生与女生对唱、男生与男生对唱等方式,反复练唱。等歌唱熟了,7个关于颜色的单词也掌握了。这种做法,不仅使学生受到了音乐的熏陶,而且使学生感受到了学习英语的快乐和趣味。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在愉快情绪状态下可以提高学生记忆。而在消极情绪状态下,会阻碍学生的记忆。学生负性消极模式的情绪强度若受到抑制,正性积极的模式的情绪的愉快情绪就会增强,记忆均值受到积极影响而增大。

营造良好的英语课堂气氛方式有很多,最关键的是教师要根据自己所担任班级的学生的心理特征使用不同模式,激发小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这样的效果才是最佳的。这就是因材施教,能充分调动小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教师应该也必须营造良好教学的心理环境,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郑希付.不同情绪模式的图片刺激启动效应.心理科学,2003,35,(3):352-357.

[2]钟碧来.高昂文学形象的情绪启动效应对人的记忆的影响研究.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6,(3):122-124.

[3]叶奕乾,梁宁建主编.普通心理学.华东师大师大出版社,1997.

第3篇:普通心理学含义范文

关键词:学习动机;激发;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教育实践和教育心理学实验都表明学习动机推动着学习活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一定的唤醒水平,使之指向特定的学习活动。学习动机越强,学习效率就越高。学习动机强的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因此也更容易取得更好的成绩。反之,那些学习动机不够强烈的学生往往付出的努力相对较少,因此成绩也要差一些。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研究人员从各个方面对学习动机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由于学习动机的多样化,人们对学习动机的解释也多种多样,并由此派生出不同的动机理论,分别强调不同的侧面。本文旨在从普通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学习动机的类型及影响因素,以激发和培养大学生的学习动机。

一、学习动机的含义与类型

(一)学习动机的含义

在心理学上,动机通常是指直接推动人们趋向某种目标的内部动因,或者说是激发和维持目标指向行为的内部过程,它具有随环境、领域变化而变化的特点。动机是推动人们行为的内在力量,为实现一个特定的目的而行动的原因,是一种由需要所推动,达到一定目标的行动动力,学习动机是动机原理在学习这一领域中的具体运用,是发动、维持个体的学习活动,并使之朝向一定目标的动力机制。

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一定范围内学习动机强度与学习效率呈正相关关系。学习活动中的需要、愿望、信念、自信心、荣誉感等心理因素都可直接转化为内部学习动机,它对学习活动的影响较大,维持时间亦较长久。

(二)学习动机的类型

在普通心理学中,动机是一个广泛应用的概念。心理学家认为动机是为实现一定目的激励人们行为的内在原因,但对其定义却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人们从不同角度对动机进行研究分析,划分出多种动机类型。

1. 普遍型学习动机和具体型学习动机

普遍型学习动机指学生在学习情境中努力掌握知识和技能的一种持久和广泛的倾向。普遍型学习动机一旦形成它便会从小学持续到大学,再持续到工作中和生活中。普遍型学习动机适合于不同的课程和不同的学习活动,它是学校长期整体教育的结果。具体型学习动机是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明确而具体的学习目标和任务,为实现其目标而努力学习。具体包括:探索型学习动机、报效型学习动机、竞争型学习动机、报酬型学习动机、兴趣型学习动机等几种。

2. 表面型学习动机、深层型学习动机和成就型学习动机

表面型学习动机是指学生为应付检查和考试而进行学习的动机,在这类动机的驱动下,采用一些应付性的、肤浅性的、消极被动的学习方法。深层型学习动机是指对所学内容有内在兴趣,为掌握知识而进行学习的动机,在它的作用下,学生可能采用一种钻研性的、探索性的、积极主动的学习方法。成就型学习动机是指为了获得高分和得到表扬而进行学习的动机,在这类动机的影响,学生采用的学习方法则较大程度的受到他人观点的影响。许多研究表明,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其所具有的动机特点也不同。就大学生而言,深层型学习动机占主导地位,但是也发现表面型学习动机会随年级的升高而加强,这表明大学生的学习越来越具有功利性和实用性。

3. 内部学习动机与外部学习动机

内部学习动机指学生对学习活动本身感兴趣,懂得学习的意义及对自己终生发展的重要性。特点是学生为求知而学习,为个人成长而学习,重视学科兴趣与学科本身的价值,不过分重视考试成绩。外部学习动机指学生的学习活动由学习以外的诱因加以维护的学习动机。特点是学习怀有“表现目的”,追求高分或博得他人的称赞、夸奖。

二、当前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现状

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一定范围内学习动机强度与学习效率呈正相关关系。所以,学习动机的欠缺必然会严重的影响到学生的日常学习,尤其是认知领域内的学习。在现今的大学校园,普遍存在学生的学习动机欠缺、过于功利化的现象。从踏入大学的那天起,部分学生就以金钱为学习目的,一切从金钱和利益出发。

学生学习动机的欠缺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形式:第一,厌学情绪滋生。许多学生进入大学以后,在学习上态度散漫,甚至完全懈怠下来。在课堂上,这种厌学情绪表现为,学生精神萎靡不振,做一些与课程毫不相干的事情,甚至频繁逃课。在课下则表现为,部分学生不上图书馆,不看专业书籍,不按时完成作业,论文靠抄袭。第二,降低对自己的要求。一些学生从紧张的高中学习中解脱出来,尚不能完全适应大学的自学方式,一时间难以转变角色,在学习上一再降低对自己的要求。专业课只求及格即可,英语等级考试以及各种职业技能考试则是能避就避。在学业上不思进取,只求混得文凭。第三,思想压抑,缺乏动力。由于许多学生都是独生子女,进入大学以后难以适应校园里的集体生活,生活自理能力较差,人际交往能力不强。因而在思想上表现出压抑的情绪,做任何事情积极性都不高,在学习上更是缺乏主观能动性。

三、影响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原因分析

(一)学生自身的原因

学生的个性特点对其学习动机的形成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学生的兴趣爱好、求知欲望是以及其学习过程的成败经验是影响学生学习动机形成的最直接因素。兴趣爱好和求知欲望时学生认知型学习动机的主要内部动力,而学习过程的成败经验对于学生学习动机的形成起着决定作用。此外,学生的性格、情感、意志、价值观等其他个性特点对学习动机的形成也有一定的影响。

(二)外在的客观影响因素

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家庭环境以及学校教育都会影响学生学习动机的形成,而家庭教育对于学生学习动机的形成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美国心理学家凯尔和赫尔赛的调查研究显示:家庭的要求、态度和志向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的形成,以及学习成绩的好坏。学校教育环境对学习动机的形成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如何在现实的学校教学活动中,培养并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教学效果,达到学校教育目的,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大量的研究证明: 教师在学生学习动机形成中是一个强有力的因素。教师本人的治学态度、工作热情和兴趣,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对待学生的方式等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不能说学校、家庭和社会这三个环境因素孰轻孰重,它们在影响动机的形成过程中并不是单独起作用的,而是同时发生作用,它们相互促进、相互制约,产生综合效力。

四、激发和培养大学生学习动机和动力的对策

(一)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世界观人生观是确定人生走向的纲领,是一个人的事业成功与否的关键。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不仅标示着个人的才能,而且还能帮助学生们在学习上明确学习目的,只有目标明确,才能形成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实践证明,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即是一种能动的积极力量,是教学实践活动的激励因素和动力。所以,教师必须根据大纲和教师要求制订明确而具体的教学目标,同时针对每个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为不同程度的学生确定不同层次的目标,使他们各得其所,这种做法对调动学生积极性并促进师生双方真诚合作将起到有益的作用。

(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丰富教学内容和改革教育方式

求知欲与学习兴趣是直接的学习动机,属于内部动机范畴。它不仅可以推动学生主动地进行学习,而且能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使动机得以维持和深化。心理学家研究表明: 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产生浓厚的、稳定的兴趣的时候,他的思维就会活跃起来,处于极其兴奋状态,能够主动而积极地思考问题,感知事物,同时对事物的观察也变得比较敏锐。在传统的教育中,是以教师为本的模式,不能适应当前需要,应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人本教育模式,保证一切教育活动都以满足和促进学生的学习为标。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学习动机。

(三)有效地利用奖励机制,引入竞争机制

心理学研究表明: 奖励(物质与精神)能使人产生愉快的精神享受,增强人的自豪感与自信心,最大限度地调动工作的积极性。教育工作者要会正确运用这一手段来强化学生学习动机。在计划招生的大前提下,学生产生了一种“车到站”的感觉,认为辛辛苦苦挤过“独木桥”才跨进大学校门,可以轻松一下了。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只有极少数学生没有放松要求,大部分学生都不同程度地有所松懈。因此,在短期内很难改变这种“严进宽出”的情况下,学校要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并在入学时予以公布。为了鼓励优秀学生,本着“优胜劣汰”的原则,奖学金的发放要合理,并要适当提高金额,吸引学生努力学习。宽松的制度产生宽松的心理,严格的制度造就合格的人才。竞争会使学生产生荣辱观、利益观,如果学好学坏一样,那本来学习积极性很高的学生也可能退缩。当然,竞争也会带来挫折,认识不清反而会削弱学习动机,因此,要教育学生合理竞争,正确对待挫折,避免产生不良后果。

(四)正确对待就业中的问题,积极应对

由于当前就业竞争激烈,就业环境复杂,就业制度不规范,大学生存在就业难的问题。首先,学校应该高度重视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从宏观上对学生的就业进行一定的指导,做好信息沟通和服务等工作,尽量为学生就业提供最大限度的帮助。对此,学生应保持一种平常的心态,而对严峻的就业形势,研究生应对自己未来的职业进行规划和设计,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在学习过程中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全面提升自身的知识水平和技能,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五)加强职业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成就动机和学习热情

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认为人的行为取决于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行为的主观判断,也就是自我效能感。学习策略、学业成功和自我效能感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学生一旦发现自己的学业成功来源于策略运用时,原有的自我效能感被证实,成就动机得以巩固和提高,就会进一步激励学生运用学习策略进行学习的自我调节,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成绩,形成一技之长、以求立足于社会,使学生学到有用知识和技能,让学生在实践操作活动中体验成功,感受到自我实现的价值,可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热情,从而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五、结语

本文主要从心理学的角度对学习动机的性质及其类型进行了分析与论述。从外在影响因素来看,社会文化环境决定人的态度并最终影响其学习愿望和努力程度等。心理学注重个体的内部因素,认为正是这些因素激发并维持了活动倾向。研究者们应该意识到人们对学习动机在理解上存在差异,在研究过程中,当涉及到有关学习动机的作用的争论时,我们不能单纯只看结果,应该首先考虑学习动机在意义上的不同。同样的道理,我们试图研究学习动机的作用时,也应该首先明确它的概念。

参考文献:

[1] [美]罗伯特・G・欧文斯(著),窦卫霖、温建平(译),教育组织行为学――适应型领导与学校改革(第八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 [美]布罗菲.激发学习动机[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2005.

[3] 陈琦.教育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4] 荣华.学习动机研究综述[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5] 赵咏.从社会教育模式和心理学看学习动机[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业教育版),2008.

第4篇:普通心理学含义范文

关键词:气质 犯罪构成 关系

气质与我们平常所说的“禀性”、“脾气”相近似。气质受个体生理组织特点的制约,比其他心理特点更具有先天倾向,所以一个人的气质有极大的稳定性,具有某些气质特点的人,常常在不同的活动中显示出同样性质的动力特点。气质是犯罪人格的一方面,也是人们研究犯罪对象的一部分,气质与犯罪构成是否存在关系?存在什么样的关系?正是本文需要讨论的问题。

一、 气质的概述

(一) 气质的词源及概念

气质一词是一个古老的概念,最早见于拉丁文,其原意思是“体液混合比例”的意思。气质是人的个性心理特征之一,它是指在人的认识、情感、言语、行动中,心理活动发生时力量的强弱、变化的快慢和均衡程度等稳定的动力特征。①主要表现在情绪体验的快慢、强弱、表现的隐显以及动作的灵敏或迟钝方面,因而它为人的全部心理活动表现染上了一层浓厚的色彩。它与日常生活中人们所说的“脾气”、“性格”、“性情”等含义相近。气质在人的生理素质的基础上,通过生活实践,在后天条件影响下形成的,并受到人的世界观和性格等的控制。它的特点一般是通过人们处理问题、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往显示出来的,并表现出个人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点。

二、 犯罪构成的概述

(一) 犯罪构成的概念

犯罪构成问题是犯罪问题的核心,是指由刑法规定的(或者说依照刑法的规定),表明并决定某一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严重程度,而为该行为成立某种具体犯罪所必需的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的有机整体。②它是人们违反刑法义务的行为模式,是具体犯罪的规格或标准,由若干相互区别而又相互联系的部分(要件、要素)构成,是一个多层次的法律体系。

(二) 犯罪构成的要件

1、 犯罪客体。指犯罪行为所侵害的是我国刑法所保护的某种社会关系。只有当我国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受到犯罪行为的侵害时,才能成为犯罪客体。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关系的方面不同,就决定了犯罪的具体客体不同,它们的社会危害程度就不同,因而罪名和所受到的刑罚也就不同。

2、 犯罪的客观方面。就是指危害社会的犯罪行为和由这种行为引起的危害社会的结果。犯罪行为是多种多样的,因而构成犯罪也是多种多样的。

3、 犯罪主体。犯罪主体就是实施犯罪行为、依法应负刑事责任的人。依照我国刑法的规定,只有达到刑事责任年龄的人、具有刑事责任能力、实施了危害社会行为的自然人,才能成为犯罪主体。

三、 气质与犯罪构成的关系

气质本身是没有还坏之分的,它不能决定个人行为的内容,只能给个人行为涂上独特的色彩,在分析气质与犯罪构成的关系时,不能说某种气质类型人的行为更容易构成犯罪或不容易构成犯罪,必须把气质和人格的其他方面结合起来,才能看出气质对犯罪构成的作用。单独的气质对犯罪心理的形成和犯罪行为的发生即不直接推动也不能阻止。但是,当一个人形成了不良的人格品质,走上犯罪道路之后,其气质特点就会对犯罪心理和犯罪行为产生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使犯罪类型打上气质类型的印记

有资料表明,粘液质的人在杀人犯罪中所占比例最高,粘液质的人为人沉稳,善于克制忍让,明显内向,这种人不轻易动怒,但在遇到挫折、矛盾冲突情况下不会立即表现出来而是将不满和愤恨埋藏在心底,寻机报复导致杀人,胆汁质的人居第二,胆汁质的人急躁易怒,激惹性高且难于自制,受刺激、侮辱及损害后容易失去理智,冲动之下易发生杀人等暴力犯罪;③在暴力犯罪或激情犯罪中,胆汁质的人居多,因为胆汁质的人行动敏捷、情绪易于激动、心境变化剧烈;在盗窃犯中,多血质、粘液质的居多,这两种气质类型共同特点是感受性低,耐受性高,多血质的盗窃犯多属于初次作案的大胆适应阶段和小金额的盗窃,反应迅速、注意多,粘液质的盗窃犯则属于惯犯和数额巨大有组织的盗窃行为,经过深思熟虑、力求稳妥的气质类型;还有比如诈骗犯罪中,多血质的人较多;贪污犯罪中,粘液质人较多;危害国家安全犯罪中胆汁质、粘液质混合型的人较多等。

(二)不同气质的人在具体犯罪过程中有不同的特点

例如,胆汁质的人在犯罪过程中比较冲动,预谋性差,情绪兴奋高,抑制能力差,外倾性强,但行动敏捷、反应迅速;粘液质的人不易激动,情绪稳定,在各种情况下都表现出较强的自我克制能力,善于忍耐,在犯罪时常常计划周密,预谋性强。

每一种气质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不同气质的方面在犯罪构成上也有不同的体现。④有的是体现在选择犯罪客体及客观方面上,如粘液质、抑郁质气质类型者多实施盗窃、投放危险物质罪,而聚众斗殴、寻衅滋事罪多由胆汁质、多血质气质类型者实施;有的则是体现在犯罪主体及主观方面犯罪,如果行为人表现出消极的气质面,例如,脾气暴躁,冒失冲动,注意力不稳定,心不在焉,固执己见,无精打采等,都有可能引起过失犯罪行为的发生,但气质类型与过失犯罪之间是没有必然联系的。⑤因此,不同的行为人,因其气质类型的差异,而表现出不同的犯罪特点。

综上所述,虽然气质与犯罪构成有密切的关系,即气质在犯罪构成的各个要件中都有所体现。但气质与犯罪构成没有必然联系,更不是因果关系,即具有某种相同气质类型的犯罪在犯罪构成上并不一定具有某些相似性,因为气质不能对个人行为的性质起决定性的作用,只有在一个人有某种犯罪心理后,对犯罪行为方式、思维过程、犯罪后的心理状况等产生作用。对气质与犯罪构成关系的研究,对更好的研究人格与犯罪,更好的认识犯罪对象,预防犯罪,改造罪犯,构建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注释:

[1]参见 叶奕乾等主编:《普通心理学》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0版,第348页

[2]参见马克昌主编:《刑法》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8版,第38页

[3]参见熊云武编著:《犯罪心理学》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8版,第175页

[4]参见邱国梁著:《犯罪学的理论与运用研究》 北京:群众出版社,2005.4版,第188页

[5]参见刘邦惠主编:《犯罪心理学》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86页

参考文献:

[1]叶奕乾等主编.普通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0版

[2]熊云武编著.犯罪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8版

[3]马克昌主编.刑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8版

[4]邱国梁著.犯罪学的理论与运用研究[M].北京:群众出版社,2005.4版

第5篇:普通心理学含义范文

【关键词】下意识;人性化;设计;情感体验

一 “下意识”思维的含义及其特征

普通心理学意义上的“下意识”是人心理活动的一种特性或形式,指不清楚、不明确的模糊意识,亦即某一时刻不处于意识之上或意识活动的中心,但却影响着意识活动进行的心理过程。(1) “下意识”行为作为一种先天性的行为,也可以称为有机体对外界刺激所做出的一种本能的反应。因此,“下意识”思维可以归结为人的本能之一。

由此看来,人的“下意识”思维是对外在整体情境的一种非理性把握,具有瞬时性和非逻辑化的特点。这是由于下意识是右脑非语言思维的产物,它的发生不依赖于人的理性思考。但同时,“下意识”的思维方式也是人在长期生活中的经验、心理作用、本能反应以及心理和情感的暗示等不同的精神状态在客观行为上的反映。因此美国著名的设计心理学家诺曼认为,“下意识思维是人类的一大优点,因为它善于发现事物发展的总趋势,善于辨认新旧经验之间的关系,并能够根据少数几个事例推断出一般规律”。(2)

二 “下意识”领域中的人性化设计理念分析

1.下意识行为与交互式设计

“交互行为”在交互设计系统中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格式塔心理学认为,人的行为由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决定,行为是指受心理支配的外部活动。(3)传统意义上,习惯把交互行为单纯地理解成为了达到用户的特定目标而发生的操作行为,即由用户功能目标导向的有意识行为,并在外界对这些行为实行功能性的效果反馈之后,操作目标得以实现。

但是,在日常使用产品的过程中以及各种场景中,只是发生纯粹的操作行为并不太可能。诺曼指出,多数人类行为是潜意识的,是意识无法察觉到的。不难发现,在我们日常与外界接触的场景中,有很多下意识行为,如旋转手机、抖动雨伞等。相对于目标明确的功能性操作行为而言,下意识行为是基于本能而发生的,并且无意中也与外界发生着关系,甚至可以说是无意的“交互”。因此,将“本能”纳入考虑范畴的设计才能真正圆满完成操作的行为。

2.陌生化后的再设计

再设计即从熟悉的、已被设计过的产品和事物中寻找新的突破口,达到新的设计高度。日本的设计大师原研哉曾不止一次的提出这个观点。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再设计作为节约设计成本的有效手段也受到了大力追捧。然而,基于”下意识“领域的再设计最显著优势在于它利用一种善意的表达方式,提醒人们意识到一些平时被自己忽略的细节和行为,从而达到对于自身及对于生活的再度感悟和审视,并从中不断得到进步。这种设计优势对于人类情感体验的深化及素质的提高是具有相当积极作用的。

例如很多人在思考的时候有咬笔头的习惯,这样一个下意识的行为可能会让他们更容易沉静下来。我们不能说这样有什么不妥,但大多数人在咬笔的时候也许并没有意识到“咬”这个行为 或“咬的是什么”,只是习惯了这样的“行为支配”。设计师姜国政设计了一套名为“吃过了”的笔。通过笔端的各种“已经被吃掉的”象征符号(如鱼骨形状,树枝形状)试图作用于吃笔者的潜意识,面对这些“已经被吃过的笔”,吃笔者在把它放进口中之前,某些被忽略的想法从潜意识状态下跳出来。至于作用后的结果到底是会改变什么,还是会一切继续,其实并没那么重要,“意识到下意识这件事”就已经是一个不一样的体验了。

3.与外在环境的完美结合

同样,生态系统学认为,世间每一事物无不与其他事物相互联系和交融,人、物质与环境三者之间。所以,设计在符合美学及潮流的同时,也必须兼顾人与外界的关系。从这个层面来看,基于人下意识思维的设计并非为了突出设计者的创新意图,其目的则在于促成产品与使用环境之间的匹配协调。这里,“人”不是超脱于环境之外的存在物,人本身应是环境的一部分。(4)

产品设计的过程中,基于人下意识的产品设计应更为强调将人主体的感受和行为趋向融入其中,更加关注消费者的心理和实际的需求。这是因为,我们所认知的世界,并不只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物理世界,而是融合了人的主体意识与经验。而心理学研究中的“环境”与一般意义上的环境(自然环境)不同,它以人的行为为中心。

三 结语

设计是一个发现需求、解决需求、平衡矛盾的过程,下意识领域中的设计也不例外。发现需求是产品创新的关键,这对于设计师而言往往比解决需求更重要,更难。尤其在产品门类极其丰富的今天,能够找到潜在的需求就是找到市场的关键。一方面,下意识行为的研究不仅仅为潜在需求的发现提供了一个契机。另一方面,它的这一特点还对产品的人性化设计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人性化设计源于生活,贴近生活,高于生活,最终回归生活。它丰富了我们的生活,它已经不是一个独立存在的个体,而是成为人们联系感情的桥梁。因此,设计师们应关爱人性、设计为人,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不断调整、完善和创新人性化设计,使其更健康、茁壮地成长。

注释:

[1]车文博主编:《当代西方心理学新词典》,吉林人民出版社,长春,2001,第386 页。

[2](美)唐纳德·a·诺曼:《设计心理学》,梅琼译,中信出版社,北京,2003,第127-128 页。

第6篇:普通心理学含义范文

【关键词】心理语言学 语言学 心理学

一、心理语言学的含义

长期以来,人们在研究语言活动时,遇见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一个看似简单的言语活动却复杂无比。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借助语言和他人进行交流,让他人明白我们的意思。然而我们却很少有人可以解释语言是怎样实现这一功能的。尽管如此,一个婴儿,可以在几年时间内习得母语并进行交际。要解释这些问题,就要弄清楚语言活动的构成。语言首先是思维的载体。无论怎样,我们在使用语言时,头脑里都有一个观念的存在。观念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要转化成我们能看得见听得到的言语,才能够表达这个观念,为他人所理解。在《心理语言学》里,桂世春开宗明义的指出了心理语言学的研究对象是语言过程。他认为这样可以把心理与语言学和理论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区分开来。理论语言学研究的是语言本身的结构,社会语言学研究的是语言的功能。其实,正是语言的结构和功能决定了我们可以使用语言进行交际。然而正如桂世春所指出的,只是研究语言的结构和功能还不够,我们还要注意语言结构实现功能的手段,这些手段就是我们使用语言的心理基础,或者说是语言结构的心理现实性。只有这三者有机的联系统一起来,我们才能更好的理解言语活动,当然,要有效的使用语言,语言还必须如G. Miller所说,具有五方面的知识。前三种和语言结构有关,即语音,句法和词汇知识。后两种与心理学有关,一是理性知识,二是概念系统。具体的说,心理语言学研究的是个体怎样理解,生成,获得语言的一个心理过程。要更好的理解心理语言学的含义我们有必要区分以下两组概念。

二、语言与言语

20世纪初,索绪尔提出了语言和言语的差别。他认为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社会强加给全体成员的一种特殊的规约,一种必须遵守的规范,它具有稳定性,长期性等特点。语言作为社会的产物,作为人们互相了解的工具,它不从属于说这种语言的个人。相反,个人应以现成的形式来吸收它,并应付出巨大努力来精通语言系统。而言语是个人的现象或活动,是“个人的意志和智力的行为”。个人通过言语活动表达自己的思想,并使用语言工具来实现交际的目的。它具有不稳定性和一时性的特点。语言和言语有区别但又紧密相连,互为前提。不懂语言无从研究言语,要研究语言也离不开言语。“语言学把语言当作抽象的系统来研究”,而心理学则“研究语言运用的特点、语言在规划人类行为中的作用、儿童交际过程的形成途径等”。(《普通心理学》,1981)心理语言学则结合语言结构来研究言语行为。语言既是语言学研究的对象也是心理语言学研究的对象,语言学研究的是语言结构特点,心理语言学研究的是个体怎样理解,生成和获得语言。语言心理学不仅要研究口语的生成、理解和获得,而且要研究书面语言的生成,理解和获得。

三、语言能力和语言行为

乔姆斯基在上世纪提出了语言能力和语言应用的概念。前者指说话人――听话人所具有的关于他的语言的知识,即语言使用者对语言内容内在规则的了解;后者指语言使用者在具体环境对语言的应用。乔姆斯基认为,语言能力是隐秘的语言规则的集合,包括了音位学,句法学和语义学等许多方面。是语句或语言知识的核心。但是研究语言只限于研究语言能力是不够的。语言能力只是描述语言中的规则,这些规则怎样应用,就构成了语言研究中的另一重要领域,即语言运用的领域。研究语言应用就是人们在具体的环境中如何利用语言进行交流。这和人的语言能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说语言能力是语言运用的基础。研究语用能力就是要研究人们使用语言能力的过程包括语言的生成理解和获得过程。如果说语言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语言能力,那么心理语言学要研究就是语言应用。可见语言学和心理学联系之紧密。

四、早期研究

语言学领域,Schleicher 1863年发表《达尔文主义与语言学》,把生物学的物种分类和比较方法引入语言学研究。Humboldt也进行过语言种系分类研究,在语言学基本问题的考察中,尤其注重语言中的心理因素。现代语言学创始人F.D.Saussure在《普通语言学教程》里论证语言的符号性时指出,语符联系的不是名与物,而是概念与声音表象;声音表象也不是物理的声音,而是心理上的标记。这些早期研究,心理学家研究语言旨在揭示人类心理的特性,而许多语言学家关注心理也是为了研究语言的特征,然而他们却都涉及到了现代心理语言学的很多问题,儿童语言获得的机制及儿童语言发展、语音研究、词句的理解和产生、思维和语言的关系、语言发展的比较研究以及阅读心理学等等。所有这些研究工作均为20世纪心理语言学或语言心理学的学科建立奠定了基础。

五、形成

1.理论背景

心理语言学的交叉学科性质,使其发展受到其他学科,特别是心理学和语言学,发展的极大影响。在其产生之初,科学界对心理语言学的建构和发展影响最大的三大理论是:以J.B.Watson (1878~1958)和B.F.Skinner(1904~1990)为代表的行为主义理论;以L.Bloomfield(1933)和R.Harris为代表的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和以C.Shanon(1948)和W.Weaver为代表的信息理论。

信息论原本是电子通讯理论,1948年问世。但很快,它的信息处理模型、信息的计量、传递、交换、处理和储存等术语乃至研究方法,都大量地被用于心理语言学研究。语言学家仿照信息处理模型从事语言信息分布的分析,语言的编码和解码,采用其研究方法对言语的感知和言语的产生进行实验研究,并进行语言信息的统计分析。信息论与心理语言学汇合留下的一些永久性成果为后来的研究工作提供了部分理论依据。

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主张研究语言系统本身,它使用分布主义研究方法分析语言表面结构,注重语言形式和使用频率而不管心理过程。心理语言学进行“句子加工”的重要方法之一就来源于结构主义语言学。

行为主义理论主张对客观行为的研究,以动物实验取代心理过程实验,强调经验塑造行为和环境刺激对语言习得的强化作用。B.F.Skinner 1957年发表的《言语行为》主张,正确的言语行为是在有正确的言语示范的环境中习得的,是言语错误得到纠正的结果,即言语是习惯经强化的产物。过分强调对语言的行为主义的处理,造成对心理状态和心理过程的忽略,其结果是疏离心理学与语言学的交互活动,滞缓了心理语言学的发展。然而,当行为主义心理学在美洲大行其道之时,欧洲法兰克福学派Wertheimer提出的格式塔(Gestalt)心理学后来却对认知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极大影响。

2.正式形成

“心理语言学”这一术语最早见于美国心理学家坎特(J.R.Kantor)1936年的著作《语法的客观心理学》,但学术界普遍承认这一术语是在本世纪50年代。1951年夏天美国社会科学研究委员会(简称SSRC)在康乃尔大学召开了一个关于语言行为的跨学科讨论会,与会者有3名心理学家和3名语言学家,这次会议事先没有明确的意图,但产生了一些值得注意的结果。第二年,成立了“全国语言学和心理学委员会”,意味着语言学家和心理学家并肩从事语言研究。1953年夏天,在美国社会科学研究委员会的支持下,在印第安拿大学召开了一个跨学科的语言讨论会。次年,奥斯古德(C. Osgood)和西贝奥克(T. Seboek))把这次会议的文件汇编出版,书名为《心理语言学:理论与问题概观》。这次会议和这本书的出版通常被看作心理语言学作为一门学科正式形成和确立的标志。它提出了研究的方向、对象、范围、方法等根本问题;并在解决和探讨上作出了初步的示范。

六、重要发展

1.转换生成语法对心理语言学研究的推动

20世纪实际60年代,语言学领域,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的崛起对心理语言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1957年,N.Chomsky发表了《句法结构》,提出转换生成语法理论。1959年他又著文(A Review of B. F.Skinner’s Verbal Behavior),深刻批判行为主义。乔氏全新的语言学理论震撼了整个心理学语言学界。姆斯基认为,“语言是一种行为,它象少类的其他行为一样,是受规则支配的,这些规则就是语法,人们利用语言的规则,可以从有限的基本语言单位去构成无限的、复杂的语言系统,”这就是语言的生成性。乔姆斯基的语言学思想还包括“句法规则占核心地位”的理论及“句子的双层结构”理论。它对心理语言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打破了行为主义理论的思想禁锢,解放了思想。人们不再拘泥于行为主义的理论框架和方法,转而研究言语活动的内部过程和机制。第二,在乔姆斯基观点的影响下,一方面,人们试图用新的观点重新考察心理语言学中的一系列问题,如从语言能力角度探讨语言获得和语音发展。布雷恩(L. Braine)、米勒(W. Miller)、欧文(S. Ervin)、布雷姆(L. Bloom)以及布朗(R. Brown)等相继对儿童的语言发展进行追踪研究。这类研究的目的不同于以前的计数研究。计数研究满足于描述儿童的话语,而现在的研究则试图探讨儿童对语言究竟知道些什么,这些语言知识是在什么时候怎样发展起来的,以及是什么规则控制了儿童的语言发展等等。另一方面,人们试图探讨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规则是否具有心理现实性,即这些规则是否反映或揭示了言语行为的实际心理过程。第三,由于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以句法为核心,以解释语言能力为目标,因此,许多心理语言学家开始重视句子水平上的心理语言学分析。另外,语义问题渐渐成为心理语言学研究的一个热点。

2.认知心理学对心理语言学的影响

到了20世纪80年代,心理语言学研究受到认知科学、认知心理学,特别是人工智能的影响,心理语言学工作的主题越来越多地涉及到计算机科学、哲学、神经科学以及其他相邻学科。语言理论、语法规则、语言分析再度受到重视。句法结构在言语处理中的作用重新引起人们的兴趣,因为人工智能首先需要对人的智能有透彻的了解,并对语言作形式化的处理后,计算机科学家才能实现智能型的人机对话。在言语听辨研究方面,根据神经网络特点提出的新的连接主义模型,从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结点之间的平行互动,扩展激活作用等方面解释连续性语音听辨,心理词汇和词汇检索等语言理解过程及其神经心理基础,把心理语言学研究导向纵深发展。心理语言学对语言与思维之关系的探索,进一步深化了对语言本质的认识。

七、结论

这篇文章旨在描绘出心理语言学发展历史的大概框架,从它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的确立到其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心理语言学经过了不少的发展。文章试图介绍相关的背景信息,这样可以能够更好的理解什么是心理语言学。然后,文章介绍了邻近学科对心理语言学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心理语言学的跨学科性质决定了它的产生和发展都受到了相邻学科的很大影响。心理学和语言学是对心理语言学产生影响最大的两门学科,正如文章所呈现的,无论何时这两门学科的新发现都会给能力语言学注入新的动力。相应的,心理语言学领域的研究创新,也可以对其相邻学科产生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Carroll D.Psychology of Language.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Press, 2000.

[2]Timothy B. Jay. The Psychology of Language. Beijing: Peking University Press,2004.

[3]桂诗春.心理语言学.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

[4]彭龄.语言心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1.

[5]朱曼珠.心理语言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0.

第7篇:普通心理学含义范文

关键词:元音;辅音;吐字的心理方法;吐字的技巧方法

一、歌唱嗓音的训练

对“吐字”的解释是:歌词中的字音要清楚、准确、完整、饱满;“念字”是:在语言念字的基础上的夸张,是由语言器官和发声器官、呼吸器官、共鸣器官协调配合、共同完成的;“读字”是:将元音和辅音糅合成大的富于节奏感的音节群、单词群和短语的结合过程。总体来说吐字是使歌声富有生命力、感染力的一个重要手段,是声乐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唱一首歌的第一个要求就是让人要听清楚歌词。我认为声乐的最基本见解可以归纳为三个原则-呼吸的控制、发声自如和恰当的元音、辅音运用。

二、理论

(一)元音是声音的载体

麦克兰说:“音其实就是元音化的气息,”马格里斯也强调了元音的重要性说:“尽管呼吸十分重要,如果元音的发音不正确,歌手即使拥有最绝妙、最完美的呼吸技巧,还是不能唱歌。”各国各民族的声乐作品所使用的的语言不同,但中外艺术家以语言纯正为歌唱美学标准的审美观是一致的。各国各民族对元音的认识历来就非常讲究的。

(二)歌唱中的元音和辅音

维克多・亚力山大・菲尔兹不仅搜集了43位声乐大师的意见,而且还搜集了28位声乐大师的不同意见,他们认为,歌唱与讲话,就教学法而言,“歌唱与讲话的元音和辅音的发音有极其相似之处。再有歌唱与讲话都是一种以发音手段表达概念或交流思想的形式。另外,歌手的吐字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受日常讲话习惯的影响。因此,必须教会学生如何首先通过朗读和充分注意歌词含义,以此引出一首歌在交流和表现上的价值!”说话习惯的夸张性,豪放的热情性格,这些特点成为歌唱发声的许多有利因素。相比较而言,汉语言是世界上比较复杂的语言之一,是由声、韵、调三个因素构成,而且在韵文形成的声乐作品中,对押韵等修辞手法的运用还需拓宽汉语言的音乐表现力。

(三)辅音的重要性

查尔斯将辅音解释为“歌词的明显特点,正如元音是旋律的显著特点一样,歌词的象征意义来源于它们的使用。”《歌唱演员英语吐字手册》特别强调辅音“也许你们并不知道辅音有多么重要,它们将声音投射出来,增大它的音量,让它集中致远,唱出人的弱音和人的强音时,它们发挥着同样重要的作用。”截止到目前为止,辅音发不好是良好吐字的大敌,所有辅音的发音都要运用恰当的肌肉,千万不要影响旋律的流畅性,歌唱越富于戏剧性,辅音越重要。

三、发展良好吐字的心理方法

(一)想象的重要性

想象:利用原有的表象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它是大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新形象的过程,人不仅能回忆起过去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而且还能想象出当前和过去从未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但想象的内容总是来源于客观现实。想象分不随意想象和随意想象两大类,前者指没有预定目的想象,例如歌唱家对声音吐字的想象。随意想象又分为再造想象、创造想象两种,再造想象的目的是已有的表象,创造想象的目的是在现实中尚不存在,音乐想象是人在原有的对音乐的感性认识形象基础上,通过拼接、重塑而形成的新的音乐形象的心理过程。例如:《白毛女》中“刀杀我,斧砍我”一段的拖腔,悲愤激越的情绪应贯穿到最后一个字一个音。借助音乐想象人们加深了对音乐的理解,得以遨游在神奇的音乐世界。

(二)采用朗诵的练习方法

我们要对朗诵与声乐中吐字的关系有一个科学的认识,它对声乐教学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学实践证明朗诵对声乐教学的影响极为特殊,作用不可低估,这可以归纳为三点:第一,朗诵的基础训练,对打牢声乐基础具有重要作用也就是我们在声乐教学里必须强调的字正腔圆。第二,朗诵的专业训练,有利于提高声乐教学质量。声乐讲求气息,注重发声,因为它是声音的艺术。而朗诵,对发声、气息的运用同样有严格的要求。受过严格的朗诵专业训练的人员,再接受声乐训练就会很快进入“角色”,进步极快,是没有接受朗诵训练的人所望尘莫及的。换句话说,学过朗诵的人学声乐就是走了一条捷径。第三,学习朗诵,便于学生展开想像,获得感受。我们在学习或处理声乐作品时,必须要准确把握作品的时代背景、主题思想、艺术境界等,才能很好地感受作品、理解作品、表现作品。而通过朗诵创作,容易产生形象感,透过文字感受生活、感受作品,让作品中的人、事、景、物在脑子里成为活生生的东西,形成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形象感受,赋予作品二度艺术创作以“灵气”。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朗诵对声乐教学是有益处的,朗诵与声乐是相通的,将朗诵引入声乐教学是可行的,朗诵对声乐教学的作用是积极的。

四、发展良好吐字的技巧方法

(一)元音的演唱方法

声乐课的教学中,在学生的发声基础训练时,如何寻找最适宜的元音作为练习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一个让声乐教师颇费心思的问题。因为女声的i元音较为集中明亮,对于共鸣的形成较为容易,而男声的a元音较为放松,比较适合男声发声特点。通过教学实践和体验,我认为,在发声基础训练过程中,u元音的训练较之i和a元音有着它的独到之处。u元音能较好地解决呼吸与保持的问题,还能较好地解决打开喉咙与稳定喉头的问题。

(二)辅音的演唱技巧

辅音是气流通过声音通道时受到阻碍而产生的,辅音的作用是读清歌词,嘴唇必须非常活跃,辅音对气流起着阻碍的作用。当歌手感到气流中的元音就像一串串由辅音断裂点连接起来的长方形时,歌唱效果最好,发出清晰优美声音的最好办法,最好的办法是放松。当你了解了语言,把握了歌词的情感,并充满感情的读出歌词时,歌曲里的辅音就会完全像讲话一样,自然变得异乎寻常的清楚。

(三)歌唱演员要具备语音知识

歌唱演员必须充分发挥声乐艺术的特点,运用声音和语言来表达人们的真实而深刻的思想感情,以达到引起人们内心的共鸣、唤起人们美好的理想。许多初学唱歌的人以为本民族的语言谁都会说,没什么需要特别练习的,主要是把声音练好。因为清晰的语言是塑造声乐艺术形象的基本因素之一,离开语言,声乐也就没有意义了。

五、总结

通过考察歌唱吐字的理论,我们发现歌词的演唱与相关的一些领域是相互依存的。要研究说话和歌唱的特点,需要具备良好的嗓音解剖学和生理学知识,声学和心理学知识也助于了解声音的本质、在歌唱吐字中,语音研究对选择最佳的发声方式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研究吐字就是研究书面或脑海里的语音符号。

【参考文献】

[1](美)理查德,格里格.菲利普・津巴多普通心理学[M].王垒,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2]张凯.音乐心理[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邹长海.声乐艺术心理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

第8篇:普通心理学含义范文

语言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与其情感、思维、社会参与水平、交流技能、知识经验等方面的发展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

在幼儿园,教师的语言无疑是幼儿模仿的对象、学习的范型,幼儿对老师的一词一句、一腔一调甚至某种口头禅都非常敏感。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与幼儿的交往中,还是在正式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使用的语言客观上起到了示范的作用。因此,教师语言使用得当能够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语言习惯,学会正确运用词汇、语调、语法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内心感受。

幼儿入园以后,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活动的场景、交际的对象都与在家不同。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幼儿无时无刻不在与他人进行着互动,其中尤其以与老师之间的言语和非言语的交流最为频繁。从只会用简短的语言回答老师的问题、回应老师发起的谈话,到自己学会提问题、主动发起与老师或同伴之间的对话、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从只会模仿老师的言行、按照老师制定的规则被动参加游戏,到创造性地使用语言、通过协商主动改变规则玩游戏……在这些过程中,教师的语言起到了示范、指导和鼓励的作用。

1.教师应使用规范的语言,帮助幼儿学会正确运用词汇、语调、语法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内心感受。

教师语言的规范包括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要符合“全国通用的普通话”的规范。在语音方面,教师要使用符合普通话的标准发音,做到发音清楚、吐字准确,不使用方言,不念错字。在实习期间我深深体会到方言和平翘舌在幼儿园教育中的影响,在日常的教育与生活中要避免出现像这样将“老师(shi)”念成“老师(si)”,将“你要香蕉吗?”说成“要香蕉不?”我记得我上小学的时候老师给我们讲了一个笑话,说一个老师指着黑板上的字问学生,“这个字念啥”,学生就跟着老师说“这个字念啥”,老师又说了一遍“念啥”,学生还跟着说“念啥”,如果这个老师问这个“念什么”的话,就不会出现这样的笑话,这就告诉我们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正确的使用语言而不是使用方言。在词汇方面,不使用方言词,不生造词汇,也要慎重使用尚不稳定的“新词”,尽量少使用像“很酷”“帅呆了”等新词。在语法方面,力求避免搭配不当、语句不通等不规范现象。在修辞方面,避免用词不当、前后矛盾的话。教师的语言应当做到口齿清晰、鲜明、准确。教师的语言,应当如同珠落玉盘,清晰悦耳,一字一词不能含糊不清。语言的表意达情,首先要让幼儿听懂、听清教师在说什么,只有听得清楚,才能逐渐理解。教师的语言发音必须准确,力求做到字正腔圆。

2.教师的语言应当形象生动、富有感情。

古人有句话叫做“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使乎言。”就是说要避免空洞无物、枯燥无味、呆板无力的语言。幼儿园教育教学与学校教育的最大不同点在于,幼儿教师的语言应当更加生动、有趣、形象、活泼。如果教师像老和尚念经似地说话,只能使幼儿昏昏欲睡;如果像播音员一样地说话则只能让幼儿感到生涩,毫无情趣。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喜欢生动的、有趣的、形象的、活泼的语言,特别是加上教师丰富的表情和适当的动作,更容易为幼儿所接受和模仿,有利于幼儿语言的发展。

3.教师语言对幼儿语言发展的影响有时是有意识、有计划的,有时是无意识、无计划的。

有意识、有计划的影响包括帮助幼儿理解学习和行为要求,学习一些规范性的语言表达方法。如幼儿经常会在家里和爸爸、妈妈等人玩“上课”的游戏,学着老师的样子说:“小朋友们,现在是我们学本领的时间了,我看哪个小朋友坐得好,哪个小朋友坐得正,我喜欢她,我要给她一朵小红花……”从幼儿的这段话中,我们能够看到教师的影子,很明显这不是教师有意识教的,而是幼儿无意间自然获得的,也就是说,这时教师语言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4.教师要掌握幼儿语言发展的特点。

对于幼儿教师来说,把握幼儿语言发展的特点,是掌握语言技能、运用语言策略的前提。幼儿语言的发展与幼儿思维、理解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比如,幼儿不能理解教师的“反话”,当教师用讽刺、挖苦的语言对幼儿说话时,他们听不出老师的正话反说。有一个初入园的小班幼儿,在回答老师的“妈妈是男的还是女的?”的问题时说:“是男的。”老师非常生气,于是说:“你妈就是男的。”幼儿马上点头跟着说:“是男的。”这样的语言只能造成幼儿的思维更加混乱,不会起到好的教育效果,只会给孩子带来困惑。幼儿对语言的理解也只能按表面的意思去理解,很难理解喻意或语言的深层含义,年龄越小,这种特点表现得越明显。教师只有把握幼儿语言发展的特点,特别是把握幼儿理解成人语言的能力和水平,才能更有效地在不同场合、在幼儿园各种活动中,有效地运用语言对幼儿进行指导和教育。切记:幼儿教师不要对幼儿说反话。

综上所述,在日常生活及教育教学活动中,需要幼儿教师做出不懈的努力,从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入手,应当时刻注意以规范的积极的语言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力求使自己成为真正适应新时期幼儿教育发展的合格教师。让幼儿在环境中得到感染、熏陶,陶冶情操,诱发热爱语言的情感,感受语言交流的乐趣,大胆尝试运用语言、提高运用频率,发展语言能力,让语言更好地为生活服务,不断提升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刘云燕.《幼儿园教学艺术》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

[2]王振宇.《儿童心理学》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4

[3]叶奕乾、何存道、梁宁建主编.《普通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4]国家教育委员会师范教育司组编《.教师口语》,语文出版社,1996

[5]全、易连云主编.《教育学概论》

[6]周兢、余珍有主编《.幼儿园语言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7]周燕军.《幼儿语言素质教育活动指导》,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师范教育处组织编写,2000.5

第9篇:普通心理学含义范文

关键词 小学数学 直觉思维能力 培养

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一样是人类的基本的思维形式,直觉思维是数学思维的重要内容之一。直觉思维的训练对提高学生数学素养,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有重要意义。而笔者在长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发现,学生的直觉思维没有得到绝大多数老师的重视,更有甚者武断地加以否定,导致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受到弱化和抑制,逐渐地扼杀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1 直觉思维的含义

直觉一词的含义应从两方面去理解:其一为来源于人的显意识的直观感觉,又可称之为感性直觉;其二为人的潜意识对事物本质的一种内在直观,这种内在直观也可称为理智直觉。直觉思维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是显意识和潜意识相互作用的产物;是人们以一定的知识,经验技能为基础,通过一定的观察,类比,联想,归纳,猜测等对所研究的问题提出的猜想和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比较迅速的综合判断和洞察或领悟。可见,直觉思维是未经过一步步分析,无清晰的步骤,而对事物突然间的领悟,理解或给出答案的思维过程。

数学概念、法则、公式、性质等知识都明显地写在教材中,是有“形”的,而数学思想方法却隐含在数学知识体系里,是无“形”的,并且不成体系地散见于教材各章节中。教师讲不讲,讲多讲少,随意性较大,常常因教学时间紧而将它作为一个“软任务”挤掉。对于学生的要求是能领会多少算多少。因此,作为教师首先要更新观念,从思想上不断提高对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重要性的认识,把掌握数学知识和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同时纳入教学目标,把数学思想和方法教学的要求融入备课环节。其次要深入钻研教材,努力挖掘教材中可以进行数学思想和方法渗透的各种因素,对于每一章每一节都要考虑如何结合具体内容进行数学思想和方法渗透,渗透哪些数学思想方法,怎么渗透,渗透到什么程度,要有一个总体设计,提出不同阶段的具体教学要求。在教学中,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学生获得正确知识的结论,而应该着力于引导学生对知识形成过程的理解。让学生逐步领会蕴涵其中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教师要站在数学思想方面的高度,对其教学内容,用恰当的语言进行深入浅出的分析,把隐藏在知识内容背后的思想方法提炼出来。

2直觉思维有助于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创造性思维与直觉思维关系密切。往往在创造性思维过程中,先运用直觉思维提出假设,然后用逻辑思维进行检验、论证。直觉思维所具有的革命性与独创性,正是创造性思维方式所需要的。

很多心理学家认为直觉思维是一种潜意识行为,是创造性思维积极活跃的一种表现。它即是发明创造的先头部队,也是百思不解之后瞬间获得的硕果,在发明创造的过程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当阿基米德跳入澡缸的一瞬间,惊奇地发现澡缸溢出的水的体积和他身体入水部分的体积同样大,于是悟出了著名的比重定律。当达尔文在察觉到植物幼苗的顶端朝太阳照射的方向弯曲这一现象时,就猜想到幼苗的顶端一定含有某种物质,在阳光照射下跑向背光一侧,后经证明这种物质就是植物生长素。

在学习过程中,直觉思维有时表现为提出奇怪的问题,有时表现为勇敢的猜想,而有时又表现为应急性回答,还有的表现为解决一个问题而设计出各种各样新奇的方法和方案等等。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当这些直觉想象纷至沓来的时候,一定要认真对待,可千万别怠慢了他们。学生年纪小,感觉敏锐,记忆力强,想象力极其活跃,在发现和解决问题时,有可能会冒出突如其来的新观念、新想法,要及时捕捉这些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善于发展他们的直觉思维。

3小学数学教学中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

3.1创设游戏性情境,提高学习兴趣

根据数学学科的内在特点和学生好新、好动、好胜、好奇的思维特点,多创设一些游戏性学习情境,把所学的新知识,新技能寓于游戏活动之中,以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由于在游戏中学生大脑处于高度兴奋状态,思维速度很快,精神高度集中,在抢答中一定会由于思维时间的限制,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潜知”,在思考问题的同时产生快速的判断和丰富的想象,那么直觉思维的果实便在此时涌现出来了。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使学生受到良好的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

3.2数学的美是激发直觉思维的诱因

美是人类通过实践活动创造出来的产物。通常我们所说的美包括自然美、社会美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艺术美、科学美等。数学美是科学美的核心,是自然美的客观反映。

数学美区别于其它美在于它具有一种蕴涵美。举个例子来说,人们一定都有这样的感觉,相当多的同学对体美音感兴趣,而对数学缺乏兴趣。我认为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体美音的美是外显的,这种美人们比较容易感受、认知和理解;虽然数学中的美也有一些表现在数学对象的外表,如对称的图形、精美的公式、奇妙的解法等等,但总体来看数学中的美还是深藏在它的基本结构中,而这种内在理性美学生恰恰难以感受、认知和理解,同时也是数学有别于其它学科的重要特征之一。二是我们的小学数学教材太过强调逻辑推演,过分重视逻辑体系,却忽视了数学美感和数学直觉的作用,由此一来,学生便将数学与逻辑等同起来,过分注重数学的逻辑性却忽视了数学美,学习过程中就会觉得枯燥无味缺乏兴趣。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数学概念、公式、定理及法则等也是相互联系有机统一的。数学知识的部分与部分以及部分与整体之间的相互联系正体现了数学美的统一性。在培养学生的统计思想时,借助一些生活中简单的例子,为学生揭示统计思想的本质,从而达到我们培养学生统计思维能力的目的。教师对习题的设计也应该从数学思想方法的角度加以考虑,尽量多安排一些能使各种学习水平的学生深入浅出地做出解答的习题,它既有具体的方法或步骤,又能从一类问题的解法去思考或从思想观点上去把握,形成解题方法,进而深化为数学思想。

参考文献:

[1]郑毓信.数学教育:从理论到实践,21世纪数学教育探索[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