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对中药药理学的认识范文

对中药药理学的认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中药药理学的认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对中药药理学的认识

第1篇:对中药药理学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中药药理学;教学改革;现状

【中图分类号】R-05【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7)10-0128-03

Abstract:

Keywords:

自20世纪80年代初,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新编的中药专业教学计划中正式列入中药药理学课程,80年代中期第一本由国家卫生行政部门组织王筠默主编的《中药药理学》教科书出版,中药药理学科正式形成[1],至今,中药药理学学科已走过近40年的历程。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在其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绩,但同时,由于其发展历史尚短,在中药药理学的研究中仍然存在着许多方法学上的问题,如中医“证”的实质尚不清楚,病理机制不明,成为复制理想的中医“证”的病理模型用于中药的药理学研究最大的瓶颈,严重阻碍了人们对中药功效的认识,也造成了中医药院校在开展《中药药理学》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普遍反映该课程“老师难教,学生难学”的现状。因此,近年来,全国各大中医药院校相继开展了大量关于《中药药理学》课程改革的探讨,这些有益的探索推动了中药药理学科的发展,也为中药药理研究方法学的突破奠定了基础。

笔者对近12年来(2005~2016年),《中药药理学》课程改革的现状进行了梳理。通过中国知网文献检索平台,以“中药药理学”为主题词,并含“教学改革”,发表时间从2005年1月1日到2016年12月31日,进行精确检索,获得文献169篇,剔除与《中药药理学》教学改革无关的文献后,纳入分析的文献有100篇。

1教学改革数量的变化趋势

近年来,随着新技术、新方法在中药药理学研究中的广泛应用,研究内容也不断深入,《中药药理学》课程的教学,无论是教学理念还是教学内容,均已明显跟不上学科发展的前沿,因此,对课程教学进行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从近12年《中药药理学》教学改革的数量变化趋势(详见图1)可以看出,数量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2012年,教育部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应改革教学管理,探索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各中医药院校积极响应教育部的号召及要求,对《中药药理学》课程进行了内容广泛的改革,2013年教学改革论文数量呈井喷式的升高,论文的内容涉及了教学方法改革[2-3]、实验教学内容改革[4-5]、人才培养模式改革[6]等多个方面。

2教学理念的改革是主流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培养创新型中医药人才的需要,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所有高等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问题。教育改革的重点是对教育理念的革新,通过改革,让教学不再是教师“满堂灌”式传授知识、学生“填鸭式”被动接受的过程。通过对近12年这100篇《中药药理学》课程教学改革论文的分析笔者看到,无论是针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还是对教学内容的改革,其核心均是教育理念的革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已经形成,大量教学一线教师从不同的角度,毫无保留地介绍了自己在《中药药理学》课程教学中的教学经验、对现状的分析,经过这10多年的思想碰撞,使中药药理学学科的教育教学水平得到了整体的、较大幅度的提高。

3教学方法改革是重点

在这100篇教学改革文章中,以教学方法改革为主的文章超过80%,提示,近年来对《中药药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是教学方法的改革。随着教学理念的更新,大量新的教学方法被引入到中药药理学的教学当中。其中,关于“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的研究最多。这种教学方法的特点是一种逆向学习方法,首先由老师提出问题,学生自主解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贯穿知识点的学习,整个学习过程以学生为主体,减少了演示性、验证性教学,而增加了研究性、设计性、综合性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7]。在《中药药理学》的教学过程中,由于本门课程是一门与多个学科紧密联系、中西医药高度结合的新兴学科,中药学专业的学生对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生理学、西医病理学等基础科目掌握程度不佳,缺乏中医思维,而且中医院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仍普遍存在过度依赖老师的问题,造成在学习困难。采用PBL教学法,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发生了转化和更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自学提出问题,带动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内部动机,发展他们有效的问题解决能力,训练出自主学习和终生学习的技能[8]。在PBL教学法的基础上,根据《中药药理学》课程自身的特点,有衍生出了许多高效的教学方法,如“多元化互动式教学模式”[9]、“CBL+PBL”双轨教学模式[10]、TBL团队学习模式[11]、案例教学法[12-13]等。通过这些教学方法的改革,对承担《中药药理学》教学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不断钻研业务,拓知识面,及时把握本学科的研究前沿,提高业务素质,对学生来说,学习成为一种内在的需求,这对于培养具有较高自主学习能力的创新型的中医药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2篇:对中药药理学的认识范文

论文关键词: 中药药理学;实验教学;科研思维;双语教学

论文摘要: 中药药理学实验课是中药药理学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实验教学模式造成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不足,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在实验教学上进行了探索,分别从教材建设、实验室建设、科研思维的培养、声像教材及双语教学的开展等几方面进行改革,以期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专业沟通能力。

中药药理学学科的任务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结合中医临床疗效,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研究中药与机体相互作用及其作用规律;阐明中药防治疾病的作用和作用机制,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参与中药新药开发,促进中西医结合及促进中医药理论发展[1]。中药药理学属于中医药学范围,与中医药学各领域保持着广泛而紧密的联系,同时又必须与现代医学及现代科学技术紧密结合[2]。中药药理教学包括理论和实验,其中实验教学是中药药理学教学中很重要的一环[3]。它不仅要对学生进行基本实验技能的训练,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教学应与理论教学所学的知识相联系,逐渐培养学生形成科研思维习惯。传统的中药药理学实验教学模式以实验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按部就班地完成实验操作过程,因而在实验课上学生主要依赖教师的示教操作和详细讲解进行实验,无需主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造成了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4]。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在实验教学上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1 加快实验教材的更新,与科研实际紧密联系

对实验课教材的建设的忽略,会造成教材的实验内容和方法跟不上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步伐,而且实验方法与现有的仪器条件也不相符合,很多方法目前已少用或不用,而一些新的方法已在科研实践中广泛应用。所以我们教研室老师应对实验教材进行反复的讨论修改,并随着实验室建设和仪器设备的增添和更新,编写出合适的中药药理学实验教材,并且每1~2年即对教材重新组织修订与编写。

2 加强实验室建设,提高硬件设施水平

实验室是实验教学的重要基地,近年来,我校加快了实验室建设的步伐,已有部省共建中药药理实验室,增添了先进的仪器设备,在建设过程中,我们逐步建立整体动物实验室、离体器官实验室、细胞培养室、分子药理实验室、多媒体教学电教室等。实验课尽可能采用近代实验手段,逐步增加实验内容,使学生掌握最新的科学技术和方法,加强学生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精神,以适应培养本科生、研究生的需要。

3 强化科研思维能力的培养,适应时代要求

一般的实验课,是教师事先为学生准备好营养液及药液,装配好实验装置,学生则是按教师的操作示范和讲义中的给药顺序,机械地重复一遍,很多学生甚至在完全不了解实验目的和原理的情况下,得出了完全不理解的实验结果。这样也就失去了实验课的最基本意义,不利于锻炼独立实践的能力。笔者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以期加强学生的科研思维能力的培养。

3.1 预习与发现问题能力的培养

要求学生进入实验室前,必须自己事先预习实验讲义,并结合理论课学习内容,弄懂实验目的和实验原理及注意事项,并用来指导及完成实验的全过程。同时要求学生自学相关背景知识,以了解该实验所研究的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有什么样的意义,这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3.2 实验设计与统筹安排能力的培养

要求学生在实验前进行系统的方案设计,包括实验用液的配制、实验具体的操作步骤等。学生参与实验的准备工作,从营养液、药液的配制、动物用药的计算到实验仪器的调试和实验动物的麻醉等都必须能独立进行。同时培养学生对实验过程的掌控,请学生自主安排实验时间和步骤,教师提出建议和意见,使学生学会掌控时间,使实验能在合理的时间内顺利完成。 转贴于

3.3 实验操作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注重中药药理实验的基本规范操作的锻炼,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动物给药方法、常用手术操作等,提高动手能力,以期使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之后很快能独当一面开展工作。

3.4 实验报告的撰写与科研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

科学实验的结果需要发表,需要将成果展示给同行,为自己和他人的继续研究提供积累和可能的思路,因此,科研论文的写作和表达是中药药理工作者必备的能力之一。我们在实验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规范书写实验报告,更重要的是在实验报告中体现思考的过程。

3.5 讨论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讨论在实验课中是非常重要的,以往学生的实验报告中,看到最多的是雷同的实验结果,简单的结论,没有自身想法和新意。科研实践归根结底是为解决科学问题而进行的,讨论应与实验研究的问题相呼应,讨论通过该实验是否解决了所提出的问题,若解决了,其成功的因素是哪些;若没有解决,失败的原因是什么。这就使学生对实验有一个完整的认识,明确实验的目的和意义所在。

3.6 设计性实验[5]与科研思路的启发

针对中药中有许多尚未阐明和尚待解决的问题,笔者在实验课的内容中安排2~3次综合设计性实验。针对中医药多层次、多靶点的作用特点,在一定的范围内,通过与教师和同学的讨论,由学生自主提出问题,结合实验室条件设计合理的综合性实验方案来解决该问题。设计性实验的开设很好地激发了学生对中药药理的兴趣,加深了对中医药的理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增加声像教材与电化教学的利用,拓宽视野

中药药理学的实验方法广泛,涉及内容多,并且可以利用任何最新的分析和检测技术,教学学时内安排的实验内容只能是其中极小的一部分,因此造成学生知识面不宽,难以开阔思路、举一反三;另外有些实验内容周期较长,学生仅能通过示教教学接触,不可能了解到实验的全过程。所以,我们拟添置或拍摄录像片进行实验的辅助教学,比如常用仪器设备的使用、组织细胞培养技术、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及周期较长的实验等。通过声像教材与电化教学,拓宽学生视野,学会灵活运用药理实验方法及现代分析和检测技术。

5 开展双语教学,提高专业交流能力

由于英语在专业领域内是通用语言,我们采用英语进行双语教学。首先要求教师用正确流利的英语进行知识的讲解,但不绝对排除汉语,避免由于语言滞后造成学生的思维障碍;教师可利用非语言行为,直观、形象地提示和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以降低学生在英语理解上的难度。双语教学的目的是为提高学生日后的专业文献阅读及与同行专家的交流能力,英文文献阅读是科研工作者的必备素质,以便掌握最新研究进展;并且随着对外交流的逐渐增多,需要我们具有与国外专家进行学术问题交流的能力。因此在中药药理实验课中,我们拟采用双语教学,有意识地使学生掌握专业词汇,了解专业英语的表达方式,提高专业交流能力。

总之,中药药理实验课的教学应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借助现代科学技术,合理设置和安排课程内容,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促进理论与实验课教学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中药药理学实验的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工作岗位上能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因此中药药理学实验教学中应侧重于综合与设计性实验,尤其是针对中医药多层次、多靶点的作用特点,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中药药理学研究的基本思路、技能、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侯家玉.中药药理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1.

[2]周大兴,李岚.从现代中药药理学研究论中药特色[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1,25(2):68-69.

[3]陆茵,方正.中药药理学教学改革的探索[J].中医教育,1999,18(5):18-19.

第3篇:对中药药理学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中药药理学;翻转课堂;应用

高等教育担负着培养国家各个领域专业技术人才的重任,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一直是高校教师关注的热点问题。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教师的角色从知识传授者变成了辅导者,为学生提供了个性化的学习空间,也为教师提供了个性化的教学平台,对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有着积极的作用。中药药理学是以中医药基本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和机体相互作用及规律的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尽管教师和学生均能意识到本门课程的重要性,但由于中药药理学课程信息量大,不易理解和记忆,加之传统的中药药理学教学模式,使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锻炼,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大大降低。本文旨在尝试将翻转课堂和移动学习相结合的新型教育教学理念应用于中药药理学的教学中,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1中药药理学课程特点

1.1中药药理学课程概述。中药药理学是一个新兴的学科,起始于1923年陈克恢自美留学归国后在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理系研究当归、麻黄的药理作用,这是中药药理研究的开端。中药药理学是中药学、药学的主干课程,是中医学、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基础课程,对中医药学术创新、临床疗效的提高和中药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课程旨在培养中药学本科生对部分单味药的研究进展的了解,规范化的书写药理研究报告,基本掌握新药开发的基本技能,服务于生产实践;中医学本科生学习本课程后,能够指导临床用药,扬长避短,更好的发挥药物的疗效;本课程不仅要对学生进行基本理论及实验技能的训练,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形成科研思维和科研能力。

1.2中药药理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中药药理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其阐述的理论内容均来自动物实验和临床实践,尽管本门课程有相应的实验课内容,但各高校现行的中药药理学实验主要是验证性实验,例如通过课上对“止咳化痰平喘方药”的系统理论学习,学生掌握了该类药的主要药理作用,并了解了代表药物桔梗的有效成分、药理作用和作用机理,然后学生进行桔梗的止咳化痰作用研究,学生无需发散思维,只要按部就班就能顺利完成实验任务。尽管这种实践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但其内容单调、方法简单,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及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和探索,仅处于一种被动接收的状态。此外,有限的实验资源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对本课程理论知识中提及的各种动物模型认识的需求,很多重要生物模型如糖尿病、肝损伤、缺血性心脏病等,以及热证、寒证等中医症候模型学生实验均无法重现,只能依靠老师“传授式”的课堂讲解,很难到达预期的教学效果。此外本课程信息量大,大部分中药具有复杂而相似的药理作用,且代表药物、复方数量众多,增加了学习的难度。单味中药成分的多样性,不同成分的药理作用的复杂性,不同剂量和对不同机体状态作用的双向性以及同类中药作用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使本门课程在学习过程中极易混淆。

2基于微信平台的翻转课堂模式教学实例

2.1研究对象与试验方法

2.1.1研究对象。药学专业四年制2013级28名学生,分为翻转课堂教学组及传统教学组,每组14名。

2.1.2教学内容的选题。采用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中药药理学》(彭成主编),选取第二章“中药药性”,第十五章“消食方药”,第十九章“安神方药”作为教学内容。

2.1.3传统教学法。以课堂为中心,教师为主体,学生被动参与的“填鸭式”教学模式。

2.1.4基于微信平台的翻转课堂教学法。以第十九章“安神方药”为例,实践微信平台的翻转课堂教学方法。依据新教学法,教师通过微信群发功能推送消息,学生实现翻转课堂的知识获取。如安神方药概述是概括总结本类中药的主要药理作用,在文中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掌握概述内容对本章的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师在课前通过公众平台将学生所需要的材料推送给学生,使学生有的放矢的安排学习时间。此外,在微信公共平台提出思考题“探讨中药治疗失眠的临床疗效及开发该类新药的重要意义”,鼓励学生通过查阅文献了解中药安神方药临床疗效,引导学生对中药新药开发的兴趣,强调中药在改善睡眠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除了推送必要的理论学习内容外,还需推送相关动物实验的视频和习题,学生以此检测自己的学习成果,如果对有些知识存在盲区,可以反复观看视频资料,如若不能解决,可以与老师及时沟通。同时,教师可以将不同的问题进行归类总结,使学生通过参考不同的问题及答案以巩固自己对知识的掌握。通过利用关键字自动回复功能将已经制作好的学习资料绑定,可以实现学生的简单回复与学习资源的自动推送,使学习资源按需分配,提高学生学习的趣味性与主动性。

2.2结果。分别通过开展问卷调查和测评成绩比较两种教学方法的差异,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学生对基于微信平台的翻转课堂教学法持肯定态度,且期末考试成绩比较显示翻转课堂组平均成绩明显高于传统教学法组。基于药学专业学生的中医基础理论薄弱,中药学相关知识涉猎较少等特点,本文改革教学方法,将基于微信平台的翻转课堂教学法引入中药药理学的教学中,可以实现学生的因材施教,使学生根据各自的学习特点,自由控制学习时间和进度,又可以满足学生个性化需要,从而显著的提升了学习效果,增加了课前和课上的师生交流互动,促进了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1]钟晓流,宋述强,焦丽珍.信息化环境中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教学设计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3(2):58-64.

[2]何颖娜,刘姣,任艳青等.翻转课堂在中药药理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设计[J].教育教学论坛,2016,2(7):225-226.

[3]张金磊,王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教程教育杂志,2012(4):46-51.

[4]刘爱华,刘勇兵,刘建峰.基于微信平台的翻转课堂设计与实践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5(231):107-112.

[5]吴忠良,赵磊.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初探[J].中国电化教育,2014(4):121-126.

[6]代静,李雯.微信一站式化学史教学平台开发与建设的可行性研究[J].广东化工,2014,41(19):237-245.

第4篇:对中药药理学的认识范文

中图分类号:96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07)12-0044-03

中医药是世界传统医药宝库中的一颗明珠,从民间传统用药经验升华到传统医药文化,又发展成为一门具较高技术含量的传统医药产业,经历了漫长的历史。中药现代化研究是应用现代医药学的研究成果,借助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探索、认识、发展传统中药学。中药现代化是时代的需要,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高通量药物筛选技术是现代药学研究的重要工具之一,将现代药物筛选的最新技术应用到中药学的研究中,将对中药现代化研究起到极大的作用。

1 高通量药物筛选

高通量药物筛选(high throughput screening,HTS),就是应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同时对大量的被筛选样品就生物学活性或药理活性进行分析评价的过程。

高通量药物筛选技术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发展起来的一种用于寻找新药的高新技术,由于该技术的快速、高效等特点,受到国际药物研究机构的极大重视,在短短数年内,就成为新药发现过程中的主要技术手段,被国际大多数医药研究机构广泛采用,并因此得到快速的发展。

传统的药物筛选方法是采用药理学的实验方法,通过体内、体外的多种实验方法,评价药用样品的药理活性。但是,由于传统的药理实验方法需要消耗大量样品,使用大量实验动物,参加实验的技术人员具有较熟练的操作技能,而且筛选样品量有限。劳动强度大,不能适应大量样品的同时筛选。高通量药物筛选是在传统的筛选技术基础上,应用先进的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计算机、自动化控制等高新技术,建立的一套更适合于药物筛选的技术体系。

高通量药物筛选技术是将多种技术方法有机结合而形成的新的技术体系,它以分子水平和细胞水平的实验方法为基础,以微板形式作为实验工具载体,以自动化操作系统执行实验过程,以灵敏快速的检测仪器采集实验数据,以计算机对实验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在同一时间内对数以千、万计的样品进行检测,并以相应的数据库支持整个技术体系的正常运转。

2高通量药物筛选技术在中药现代化研究中的应用

2.1中药分类研究 传统中药学根据药物的性、味、寒、热等性质分类,作为药物应用的依据。根据传统的药物分类方法,按照不同的类别进行大规模的比较筛选,研究不同类别的药物作用的共性和特点,对于深入认识中药学的理论基础将会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通过对不同类别的中药作用机制的研究,可以发现各个类别药物的差异所在.由此验证中药分类方法,深入认识各种中药的作用特点和药效,使中药的应用更准确、更合理,将会使中药的信息资料更加丰富和科学。

2.2药材鉴别及炮制前后的成分和药效变化研究 中药材种类繁多,地域差异大,各地名称和用药习惯不同,同名异物或同物异名现象普遍存在,由于形状相似。鉴别特征不明显而不易辨认,特别是对同科属的种类及中药复方制剂中组成药物的鉴别显得力不从心。目前大多数中药材的鉴定还是通过形状鉴定、显微鉴定、理化鉴定,或者应用薄层扫描、高效液相的方法做单位药材的指纹图谱。高通量药物筛选方法的日益成熟,它的高效,高通量等特点可对中药材快速进行鉴别。

为符合中药的辨证论治的特点,增加疗效,减小毒副作用,传统中药学根据药物的性味等性质分类,作为药物应用的依据。根据传统的药物分类方法,按照不同的类别进行大规模的比较筛选,研究不同类别的药物作用的共性和特点,对于深入认识中药学的理论基础将会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通过对不同类别的中药作用机制的研究,可以发现各个类别药物的差异所在,由此验证中药分类方法,深入认识各种中药的作用特点和药效,使中药的应用更准确、更合理,将会使中药的信息资料更加丰富和科学,有利于中药炮制标准的制定。

2.3中药有效性大规模筛选 根据文献记载,中药品种有10000余种,而在现有文献中详细描述其主治、功能的也仅限于常用的数百种药物。实际上,许多中药虽然在文献上有了记载,但由于发现较晚,临床资料相对不足,仍然需要进行必要的再认识和验证,面对大量的中药,高通量药物筛选方法不失为一种快速有效的方法。

2.4中药活性成分研究与发现 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药有效成分,是中药现代化研究的重要内容。研究中药含有的有效成分,特别是对大量的中药进行活性成分的研究,应用高通量药物筛选的方法具有明显的优势,可以提高研究速度和效率。高通量药物筛选需要大量的样品,也可以借助新的样品制备方法和设备,提取不同的样品,包括单一化合物,提取组分或部位。同时积累各种中药样品,建立样品库,供不同的筛选模型使用,提高样品的利用率。

对中药单一化合物成分的活性筛选,可以根据获得的结果直接评价化合物的生物活性和药理作用。但对于含有多种成分的提取物或部位,则可以根据活性结果进行跟踪提取分离,最终发现活性化合物或确定活性组分。

2.5中药作用机理研究 应用高通量药物筛选方法,可以对中药作用原理进行深入研究。中药作用机理研究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通过不同的药物筛选模型研究中药不同成分的药理作用,阐明中药在治疗过程中发挥作用的机制;另一方面是根据分子细胞水平的筛选模型获得的结果,得到研究中药学的实验基础,丰富中药学的知识和内容,提高中药的治疗效果,发展中药学理论体系。对实验模型的研究,可以采取不同水平的模型相结合的方法,探索各种水平的筛选模型之问的相互关系,逐步建立适合于中药作用特点的筛选模型。由于高通量药物筛选可以对同一样品进行多模型的检测,经过一定时间的积累。可以得到同一样品在不同模型上的活性结果,应用综合分析技术,对多种生物活性进行分析,更符合中药多靶点作用的特点,由此可以深入认识中药的作用机理,丰富中药药理学内容。

2.6中药复方研究 中药复方研究的难点就在于中药组成和作用的复杂性,在用现代医学手段研究中药复方过程中,对拆方和不同组合获得的大量样品,常常受到药效研究以及巨大的劳动强度所限制。而高通量药物筛选方法的突出特点就是可以进行大规模筛选,这一特点恰恰适应中药复方研究的要求,采用高通量药物筛选方法,可以对中药复方的配伍、比例、活性部位进行筛选.根据筛选结果,分析复方的组方原理,决定最佳复方组成,提高复方治疗效果。同时还有可能得到效果更加理想的活性组分。开发出新型的复方药物。

第5篇:对中药药理学的认识范文

现代西医[2]治疗皮肤光老化主要根据其发病机理,通过抑制胶原纤维的降解、防护UV诱导所致的胶原蛋白表达的降低、抗氧化、刺激真皮胶原增生、增加一些细胞因子IL-1B、TNF-α、TGF-B1的mRNA等途径进行。常用药物有维A酸、羟基乙酸、铁螯合剂、肉毒杆菌毒素、辅酶Q等。应用激光治疗皮肤光老化,还能从超微结构上逆转表皮和真皮的光老化改变,常用有CO2激光、YAG激光、新型CO2激光等,还有皮肤磨削术、化学剥脱等治疗方法。治疗方法虽多,但在临床被广泛接受的有效手段不多,且大部分只起到程度不等的改善作用。中医理论[3]认为皮肤光老化主要是由于五脏虚损、气血不足不能上荣于面、津液不布不足以滋润及痰浊瘀阻肌肤腠理所致,故主张以补肾填精、健脾补肺益气、行气活血、化瘀祛浊为主要治法,通过方药的灵活运用来平衡脏腑阴阳、调理气血达到延缓衰老的作用。现代研究认为中医抗衰老机理与中药可清除体内自由基密切相关[4]。且中药种类繁多、取材天然,又因其毒副作用小更受人们青睐。近年来,我国学者在中西医结合防治光老化方面进行了各种研究,肯定了中医药对皮肤光老化的治疗作用,现根据其中医治法分类综述如下。

1 通过补肾填精法防治皮肤光老化

中医理论从《黄帝内经》就开始以肾论治衰老,认为女子七岁、男子八岁肾气盛则齿更发长,女子五七、男子六八则阳气衰竭,面焦,发白、发堕。肾精不足,不能充养皮毛,则面容枯槁、皮肤出现皱纹、皮革样等改变。因此,可以补肾填精为法治疗皮肤光老化。现代药理研究认为此类药物主要通过清除自由基、提高抗氧化酶的活性来对抗紫外线诱导的皮肤光老化。

1.1单味药

1.1.1杜仲:有补肝肾、强筋骨的作用,其主要化学成分为木脂素类杜仲膏、苯丙素类化合物、环烯醚萜类化合物、黄酮类化合物、杜仲胶等。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其煎液有扩血管、增强免疫、延缓衰老等作用。徐艳明等[5-6]研究杜仲乙醇提取物对抗紫外线致人皮肤成纤维细胞(ESF-1)细胞及人皮肤角质形成细胞(HaCaT细胞)光老化的作用,以长波紫外线(UVA)、中波紫外线(UVB)照射细胞建立光老化模型,用不同浓度的杜仲乙醇提取物干扰,24h后噻唑蓝比色(MTT)法测定细胞活性,试剂盒法测定细胞培养液中乳酸脱氢酶(LDH)、超氧化歧化酶(SOD)活力及丙二醛(MDA)含量,发现杜仲乙醇提取物能明显提高细胞活性,降低细胞中的MDA含量及LDH活力,升高SOD活力,证实杜仲对UVA和UVB 致ESF-1细胞及HaCaT细胞的光老化具有良好的防护作用,其机理可能通过提高SOD 活力、加速氧自由基的清除和减少氧自由基的产生,使细胞的脂质过氧化损伤程度降低。

1.2 中药复方

1.2.1佳蓉片:主要成分为倒卵叶五加、肉苁蓉、肉桂、熟地黄、菟丝子、枸杞子、女贞子、附子、山药、茯苓、泽泻、丹皮等,功能滋补肝肾、养血益精,使皮肤细腻光润、洁白亮丽。单鸣等[7]观察口服佳蓉片配合激光治疗皮肤光老化93例,使用描述性评分来评价治疗效果,结果发现口服佳蓉片辅助激光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单纯使用激光对照组(P<0.05),治疗后反弹例数亦低于单纯使用激光对照组(P<0.05)。研究证实口服中成药佳蓉片配合激光能有效治疗皮肤光老化。

1.2.2 悦容丹:主要成分为山茱萸、金樱子、莲子、黄芪、白术、山药、枸杞、茯苓、当归、丹参、怀牛膝、肉桂、远志,方中山茱萸、金樱子有补肾的作用,肉桂温阳、远志能通肾气,怀牛膝补肝肾兼以活血,山药、枸杞、茯苓健脾胃之气,当归、丹参活血补血,全方以补肾为主配合健脾活血。于向荣等[8]研究悦容丹抗皮肤光老化的作用机理,采用200W高压汞灯照射小鼠建立光老化模型,检测皮肤组织羟脯氨酸(HYP)含量、SOD活性及MDA含量,发现不同剂量悦容丹均可使小鼠皮肤组织HYP含量增加、SOD的活性升高、MDA含量降低,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差异性(P<0.05)。皮肤中胶原蛋白含量随年龄增长而逐渐降低,HYP是胶原纤维含量最多、最稳定的氨基酸,因此可通过定量测定皮肤中HYP含量来反映皮肤衰老的程度[9]。研究证实悦容丹具有抗皮肤光老化的作用,其机理主要是通过提高SOD活性和HYP的含量,减少自由基代谢产物的堆积。

1.2.3 其他中药复方:如神仙驻颜延年方、黄芪六一散、生脉散、延龄固本丸和龟龄集等通过补肾填精、益气生津来发挥抗衰老的作用。刘源等[10]的研究证实上述古医籍记载的美容驻颜抗衰延年古方均有一定的抗紫外线致皮肤光老化的作用,其机理可能通过能提高皮肤抗氧化酶活性、抑制ROS(活性氧簇)诱导的脂质过氧化反应、提高或维持皮肤胶原蛋白含量等有关。

2 通过健脾补肺益气法防治皮肤光老化

《素问·经脉别论》云:“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灵枢·经脉篇》:“气不荣则皮毛焦,皮毛焦则津液去皮节;津液去皮节,则爪枯毛折。”脾主运化,在体合肉。气血津液要依赖于脾的运化、肺的宣发才能输注全身的肌肉皮毛使之壮实丰满、红润光泽,否则出现皮肤干燥、灰黄等表现。因此,以健脾补肺益气为法治疗皮肤光老化可取得良好效果。现代药理研究发现此类药物大多数通过防护UV诱导所致的胶原蛋白表达的降低、清除自由基、提高抗氧化酶的活性及调节基质金属蛋白酶的表达、促进细胞生长和增殖来发挥抗光老化的作用。

2.1单味药

2.1.1人参:有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安神益智、扶正祛邪的作用,其主要有效化学成分为人参皂甙及多糖。现代中药药理学认为人参及其提取物具有提高机体免疫力、抗氧化、抗突变及抗炎作用。邓茂等[11]通过紫外线照射和8-甲氧补骨脂素处理体外培养的真皮成纤维细胞建立光老化模型,用人参皂苷Rd与芳维A酸乙酯对其进行干预,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细胞内基质金属蛋白酶(MMP-1和MMP-3)表达的改变,结果发现人参皂甙Rd与芳维A酸乙酯对成纤维细胞胞质中MMP-1和MMP-3表达均有明显抑制作用。研究证实人参皂甙Rd对光老化成纤维细胞有一定的防治作用,其机理可能是通过调节成纤维细胞内基质金属蛋白酶的表达。

2.1.2 黄芪:具有健脾补中、升阳举陷、益卫固表、托毒生肌的作用,其主要有效化学成分为黄酮类、皂甙类化合物。现代药理学认为黄芪及其提取物具有促进DNA、RNA和蛋白质合成、抗衰老等作用。王诗晗[12]以模拟UV长期照射无毛小鼠建立光老化模型,分别以4g生药/Kg,8g生药/Kg,16g生药/Kg黄芪醇提物混悬液进行干预,通过观察黄芪醇提物对紫外线照射引起的无毛小鼠皮肤光老化模型皮肤组织HYP含量、MDA含量及SOD活力来评价皮肤受损程度,结果发现黄芪醇提物可提高无毛小鼠皮肤组织HYP含量,降低MDA含量。研究证实黄芪醇提物对紫外线照射引起的无毛小鼠皮肤光老化具有保护作用。

2.1.3 绞股蓝:具有健脾益气、清肺止咳化痰的作用,其主要有效化学成分为多糖类、黄酮类、皂苷类及微量元素类。现代药理学认为绞股蓝及其提取物具有促进蛋白质合成、抗衰老及抗氧化等作用。王丽红等[13]研究灌胃绞股蓝提取液对光老化模型小鼠皮肤组织中SOD活性、MDA含量的影响,结果发现绞股蓝灌胃的小鼠皮肤组织比较接近正常小鼠,且不同剂量的绞股蓝均能明显提高SOD活性,并且中、高剂量组的HYP含量明显提高、MDA含量明显降低。研究证实绞股蓝对紫外线引起的皮肤光老化有防护作用,其机理可能是通过提高SOD活性和HYP含量、清除自由基与减少自由基代谢产物的堆积。

2.1.4红景天:具有健脾益气、清肺止咳、活血化瘀的作用,其主要有效化学成分为苯丙酯类、黄酮素类、苯乙醇类、单帖类、三帖类、酚酸类等。现代中药药理学研究发现红景天及其提取物具有抗疲劳、抗氧化及抗炎作用。沈干等[14]研究红景天苷对UVB辐射后的人表皮角质形成细胞光产物水平的影响及其机制,发现红景天苷能使UVB 照射后的人表皮角质形成细胞增殖活性增高,并且细胞的SOD、GSH(谷胱甘肽)、CAT(过氧化氢酶)活性升高,MDA的产生减少。研究证实红景天对UVB 辐射所造成的皮肤光老化有一定的防护作用,其可能是通过促进细胞的增殖、提高抗氧化酶的活性来发挥。

2.2 中药复方

2.2.1玉屏风散:主要成分为防风30g、黄芪60g、白术60g,方中黄芪、白术互为君臣专补脾肺之气,配伍防风祛风散邪,全方共凑补脾实卫、益气固表止汗的功效。陈巧云等[15]研究玉屏风散抗角质形成细胞光老化的作用,以不同浓度玉屏风散含药血清处理经紫外线照射的光老化角质形成细胞,用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的变化,以MTT法和集落细胞形成能力实验测定细胞活力及增殖能力,结果发现玉屏风散含药血清能够明显改善受损的细胞形态,不同比例玉屏风散含药血清均能够缓解紫外线照射对角质形成细胞生长的抑制,提高紫外线照射后的细胞活力及细胞的克隆形成率。研究证实玉屏风散具有抗角质形成细胞光老化的作用,其机理可能与促进细胞生长和增殖有关。

2.2.2敦煌养颜面脂:主要成分为人参、蕤仁、零陵香、丹参、茯苓、桃仁、辛夷仁、香附,方中人参大补元气,茯苓健脾利水,蕤仁养肝明目疏风,丹参、桃仁活血化瘀,辛夷仁、香附行气,全方功能健脾养肝补气,行气活血。王萍[16]研究敦煌养颜面脂对光老化皮肤胶原纤维含量的影响,结果发现敦煌养颜面脂能够明显改善皮肤红斑、色素加重、粗糙等光老化表现。研究证实敦煌养颜面脂具有延缓大鼠皮肤光老化的作用。

3 通过活血通络化瘀祛浊法防治皮肤光老化

中医认为痰浊壅滞血气,血气不行则成瘀,肌肤甲错、皮肤瘀斑瘀点形成,故以活血通络化痰祛浊为法治疗皮肤光老化。现代中药药理学研究发现此类药物通过调节基质金属蛋白、保护成纤维细胞的增殖、提高抗氧化酶的活性及促进胶原合成等来发挥抗光老化作用。

3.1雷公藤:具有通络活血、祛风除湿的作用,含有多种生物碱。现代中药药理学认为雷公藤具有抑制免疫、抗炎、改善循环等作用。钟桂书等[17]研究雷公藤对人类成纤维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MMP-1和MMP-3)表达的调节作用,通过给予紫外线照射、8-甲氧补骨脂素作用于人体皮肤成纤维细胞建立光老化模型,分别予人参皂甙Rd、雷公藤红素与芳维A酸乙酯进行干预,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真皮成纤维细胞的MMP-1和MMP-3的表达,结果发现雷公藤红素、芳维A酸乙酯与人参皂甙Rd对MMP-1和MMP-3的表达均有显著抑制作用(P<0.05),而芳维甲酸乙酯、雷公藤红素、人参皂甙Rd之间对其抑制作用的比较则无显著差异性(P>0.05)。研究表明雷公藤对光老化成纤维细胞有明显的防治作用,其机理可能是通过调节成纤维细胞的基质金属蛋白酶(MMP-1和MMP-3)的表达。

3.2 巴豆:具有祛痰逐水、峻下冷积的作用。朱彦君等[18]通过应用酚-巴豆油对经过UVA+UVB照射后的无毛小鼠光老化皮肤进行治疗,发现经酚-巴豆油外用治疗后无毛小鼠的光老化皮肤表皮、真皮的组织结构改变逐渐恢复,30天时基本恢复正常,60天时皮肤纹理恢复细腻,皮沟、皮脊分布均匀。研究证实酚-巴豆油能完全逆转由光老化引起的皮肤组织改变。

4 小结与展望

随着对皮肤光老化认识的加深,人们对皮肤光老化的预防与治疗越来越迫切。中药集其天然、毒副作用小的特点,在注重辨证施治的中医理论指导下更使得其在皮肤光老化的防治中占有独特的优势。现代医学研究显示大部分中药的有效成分能够提高皮肤抗氧化酶活性、抑制ROS诱导的脂质过氧化反应、清除自由基与减少自由基代谢产物的堆积、提高或维持皮肤胶原蛋白含量及调节基质金属蛋白酶等,从分子机制上肯定了中药对抗皮肤光老化的作用,使得中药防治皮肤光老化有效可行。但从目前的研究可以看出,人们对中药防治光老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药物的有效成分及用药效果方面,对于中药复方里多种药物有效成分的复合、多环节作用尚未有清晰的认识,且中药的应用还有大小轻重之别,药物的有效剂量范围亦未完全揭示。中药复方有汤、丸、散、酒、熏、洗、膏、敷等不同剂型,同时应用也常因人、因时而异,更显示中医药在光老化的预防及治疗方面具有巨大潜力。在今后的研究中,运用现代医学的研究方法,结合中医理论,进一步探讨中医药防治光老化的作用机理、效量关系等方面必使中医药在光老化防治方面更具优势。

[参考文献]

[1]冯信忠.皮肤老化与光老化[J].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2001,7(3):164-166.

[2]廖 勇,廖万清.皮肤光老化的分子机制[J].中国美容医学,2010,19(3):444-447.

[3]储开博,牛小军.中医对衰老机理与临床防治研究[J].光明中医,2008,23(2):131-133.

[4]吴绍熙,郭宁如.从自由基学说分析中医药的抗衰老作用[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05,4(1):52-53.

[5]徐艳明,张宁,井丽巍,等.杜仲对紫外线致ESF-1细胞光老化保护作用的研究[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1,17(7):120-123.

[6]张宁,陈巧云,徐艳明,等.杜仲对紫外线诱导的人皮肤角质形成细胞光老化模型的影响[J].中医药信息,2010,27(1):31-33.

[7]张维苹,单 鸣,康 涛,等.口服佳蓉片配合激光治疗皮肤光老化疗效观察[J].中国美容医学,2009,18(9):1337-1338.

[8]于向荣,王小丽.悦容丹抗皮肤光老化的作用机理研究[J].宜春学院学报,2008,30(2):12-13.

[9]田清涞,殷 莹.羟脯氨酸和动物衰老相关性的研究[J].老年学杂志,1991,11(3):169-171.

[10]刘源,张咪娜,魏凯峰,等.中医抗老驻颜古方抗小鼠光老化损伤的初步研究[J].中国美容医学,2010,19(04):578-580.

[11]邓 茂,钟桂书,雷启蓉.人参皂甙Rd对培养光老化真皮成纤维细胞影响的实验研究[J].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2010,17(6):403-406.

[12]王诗晗.黄芪提取液对光老化无毛小鼠皮肤组织HYP MDA含量及SOD活力的影响[J].中医药学刊,2006,24(4):718-719.

[13]王丽红,吴景东.绞股蓝提取液对光老化模型小鼠皮肤组织中SO D活性MDA和HYP含量影响的实验研究[J].中医药学刊,2006,24(3):497-499.

[14]沈干,金钰,陈德监,等.人参皂苷Rb1与红景天苷对抗皮肤光老化作用的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29(3):336-339.

[15]陈巧云,王业秋,张宁,等.玉屏风散抗角质形成细胞光损伤作用的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11,22(4):847-849.

[16]王萍.敦煌养颜面脂对光老化皮肤胶原纤维含量的影响[J].新中医,2009,41(4):98-100.

[17]钟桂书,何渊民,廖勇梅.雷公藤、人参与芳维甲酸乙酯对培养光老化真皮成纤维细胞的影响[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0,14(2):267-271.

第6篇:对中药药理学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中药学;教学改革;实践;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志码】A

我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1,2]。党的十报告也提出要“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2]。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以实践活动为基础,实践能力是创新能力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3],由此可见,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相辅相成,是当代大学生必备的两种基本素质。中药学专业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围绕中药材研究,以中药鉴定学、中药制剂学、中药制剂分析及中药药理学等学科为基础的一门现代综合学科。由于中医药现代化的迅速发展,当前教学体系很多不足之处逐渐凸显,已不能顺应时代的发展,因此不断调整和深化改革中药学专业的实践教学是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迫切需要,建立能够激发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对提高中药学专业学生的综合专业素养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实践教学出现实践教学资源不足;实验内容创新性不够;不同课程实践教学内容重复交叉;教学资源使用效率不高;实践教学不能与时俱进,更新缓慢等问题。这些问题,迫切需要通过改革实践教学内容及实践教学体系进行解决[4]。另外,传统中药学专业各专业课实验内容的设置并没有体现出整体性和综合性,而且部分课程之间的内容还存在交叉;无论是实践教学还是理论教学都存在着严重与实际生产和实践相脱节的现象,导致毕业生在应聘工作时实践动手能力非常弱,失去了竞争优势。因此,我院为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潜质的专业人才,针对本专业的教学资源、师资力量及学生就业情况,对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和改善。具体措施如下:

1.加强实验室管理,开放教学资源,建立中药学专业实践教学平台

教学资源丰富程度决定了实践教学改革深度,本院结合自身实验条件和科研优势,向学生开放了包括中药标本室、中药化学实验室、中药制剂分析实验室、中药药理实验室在内的各专业科研平台,吸引学生带着兴趣自主实验。与此同时,各专业教师参与指导、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实验操作技能竞赛、社会实践等也成为了我们中药学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可以在本院的以上实验平台中,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并对其设计内容进行实验。比如制备一些中药制剂、验证药物的药效作用以及对药妆中的某些指标成分进行检测等。亲自设计与参与提高了学生的责任感和积极性,充分地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带着目的地学习,充满兴趣地实验,避免了传统课堂上灌输模式授课导致的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通过整合各专业实验资源,学生可以灵活应用书本中抽象的理论知识,掌握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提高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保障教学质量,各专业教师在开展实验的过程中不断地对学生进行启发式引导,把握实验的主体方向,让学生学习到基本的科研思路和方法。由此可见,加强实验室管理,整合教学资源,搭建中药学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可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巩固和加深对课堂中理论知识的记忆。

2.打破课程界限,设置独立实验课程内容

由于中药学的专业课程相互渗透、密不可分,因此需要我们将中药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立足于理论学习之上,避免不同课程之间重复、交叉内容,鼓励学生独立设计综合性实验课程的能力,重点培养学生对各专业知识的融会贯通能力,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综合性实验课程首先让学生亲自参与到中药材的采集、加工炮制等过程中,加强学生对中药材的鉴定能力,通过基地实践教学,更加直观生动地展现各种药材具有的形态特点(大小、颜色、质地、气味等),加深了学生对中药材的形象记忆;然后运用中药化学中所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对所选药材药效成分的有针对性地分离纯化,通过判断中药材类别、查阅文献选择分离纯化的方法考察了学生对中药材化学成分的提取能力;采用实验室中的仪器对以上所得到的主要药效成分进行分析鉴定,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及使用仪器分析鉴定的能力;再通过中药制剂学中的方法选出最佳制剂形式对主要药效成分进行制剂,进而熟练掌握中药材制剂的方法;最后通过中药药理学的知识对所得制剂的药理作用进行验证,加强学生对活体动物实验的操作和实践。以上实验过程中使用一种药材进行串联实验,大大降低了药品的消耗,节约了成本,优化了实验教学,达到了“一药多效”的效果[5]。在整个综合实验过程中,一方面,学生需要将中药学专业所学到的各专业课中的知识融会贯通,交叉联系在一起自主进行实验;另一方面,本科生导师通过跟进学生在实验各个阶段所出现的问题,引导学生的创新思路,及时纠正学生出现的错误,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既能整体巩固和复习理论教学内容,又可以改变传统的单一课程用“手把手”教学所带来的被动消极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此可见,综合性实验课程能够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散思维,最终达到加强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实现中药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真正意义上的改革。

3.实现产学研结合,在企业和科研单位建立实践教学基地

实践教学基地是大学生实现理论向实践、校园向社会、研究向应用转型的最有效平台。中药学专业课程实践性强,我们不应该仅仅拘泥于校园的实践教学内容,应当开拓视野,走出校园,走进社会,带领学生到相关合作企业和科研单位的进行科学实践。在企业、医院、药店的生产实践活动中,可以趁热打铁将《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药品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及《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等实践技术融入实践教学内容中去。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耳闻目睹,掌握中药在生产制备和销售过程中的各个重要环节,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毕业后能够更高效地将所学专业知识转化为现代生产力,投身于生产实践中,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科研单位的实践活动同样是必不可少的。通过科学讲座、实验室参观等方式将最新的研究方法、技术、成果引入实践教学中,能够让学生们见识到更前沿的中药学研究和科学发展动态,深入地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更好地补充和更新理论教学的内容,为国家培养优秀的科研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以上三种实践教学体系中,开放的实验室资源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科研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课余时间得到了更充分地利用;自主设计综合性实验使中药学专业各学科的教学均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学生在问题中学会思考,思考中学会创新;企业、医院和科研单位实践教学基地不仅提升了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更对自己的职业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和了解,对未来的规划更加明确。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中药学专业知识的日新月异,都要求我们根据教学经验的积累和社会的需求不断地深入改革,以培养出具有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为目的,建立更加完善科学的教学体系,促进中医药现代化和世界化的发展,为人类的健康做出一份贡献。

参考文献:

[1]张宝昌,刘海峰.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0,31(4):63-64.

[2]马陆亭.应用技术大学建设的若干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4,10:10-14.

[3]郑春龙,邵红艳.以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的高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中国高教研究,2007,4:85-86.

[4]丁安伟,朱亮.构建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中药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2):117-118.

第7篇:对中药药理学的认识范文

安全用药指导和合理用药宣传应注意对象,并针对不同的患病人群、不同疾病和不同药品而差异化对待。饮片调剂在处方应用中地位很重要,其药物咨询服务包括煎药、服药、饮食禁忌、不同病种的注意事项等,而指导和宣传的内容包括:1)为什么要按医嘱用药;2)所应用药品的特点;3)这些药品应如何服用,如服药顺序、每天服药次数与剂量、服药方法和时间等;4)不能与哪些药品或食品、饮料共服及其原因;5)可能出现的主要ADR,应如何预防或减少ADR的发生,以及ADR发生时应如何应对;6)向某些特殊疾病及特殊人群,如孕妇、哺乳期妇女及肝、肾功能不全者应重点介绍用药注意事项;7)解释药物的正确保存办法及注意事项;8)常用中药材真伪的鉴别、保健中药的使用,中药和西药联合的注意事项等;9)开展针对全院医护人员举办有关合理用药、处方点评、医嘱分析、新药介绍及ADR报告讲座等;10)通过窗口、电话、网络接受医务人员、患者及其家属对有关药品规格、价格、产地、作用特点、用药禁忌及ADR等的咨询。2011年以来,本院患者及其家属与临床医技人员接受中药师临床药学服务率呈逐年递增趋势,各年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5)(见表1)。对药物ADR的搜集和上报是临床中药师的一项重要工作。由于药师能面对面观察患者用药的临床效果和反应,一旦出现药物ADR,可即时报告医师进行药物调整,并进行ADR的登记、收集、整理、分析。一般ADR应报医院备案,严重ADR应即时报告国家药品不良监测中心。中药煎剂导致的ADR,大多发生在配伍禁忌药物的共同使用和毒、麻药品的超剂量使用,而因产地不同毒性中药可于正常煎煮后出现。本院2013年出现3例含附片汤剂煎煮2h服用后,发生头晕、呕吐、全身麻痹等症状的病例。本院随即就向药监中心报告。后经分析,是由于位于不同产地的此批附片含毒性双脂类生物碱过高所致。经统计,我院中药注射剂出现ADR事件最多的前5位中成药为清开灵、香丹、双黄连、参麦和红花注射液。

2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

本院临床中药师的工作尚处于学习、积累阶段。加强本院临床中药师专业知识培训后,使其具备药物专业知识,如中医学临床、中药药理学、生药学、药材鉴定、制剂学、中医理论、西药药剂、西医基础知识等,并更密切地配合临床医师,在跨专业用药方面,给予其更多的帮助与指导。临床中药师与临床药师的密切合作,对整个医疗计划有着重要的作用,使临床医师对中药和西药联用产生增效、减效、ADR、毒副作用,以及两类药品在使用过程中先后顺序、间隔时间等问题有所了解,从而为临床医师用药提供准确、全面咨询,降低药物ADR的发生率。例如,甘草、鹿茸与强心苷类药物(西地兰、地高辛和毒毛旋花子苷)合用,可增强心脏的毒性作用;含酸性成分中药五味子、山楂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氢氧化铝、氨茶碱、呋喃妥英、阿司匹林联合使用,会产生结晶,导致结晶尿、血尿,降低药效,并加重肾毒性等。

3讨论

3.1临床药师的起源和背景

临床药学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1966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旧金山分校(UCSF)率先创立了临床药学专业,经过近50年的发展,临床药学服务在美国已深入人心[8]。英国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推行临床药学,之后,获得越来越多医院的青睐,其他欧美发达国家也相继开始推广实施。我国临床药学起步并不晚,但后续发展较慢,滞后于欧美及部分亚洲国家。20世纪80年代,北京大学开设临床药学课程,是国内较早开展临床药学教育的高等院校之一。2005年,我国第一个临床药学硕士研究生在北京大学毕业。而目前,我国多数三甲医院都配备了临床药师,并将临床药学已加入了医院的临床诊疗过程中,取得了很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中药临床服务的理论设计和目的,同西药临床服务如出一辙,但其发展更为缓慢。目前,仅少数省级医院和三级甲等中医医院配备了中药临床药师,开展了中药临床服务及其理论设计[9]。

3.2开展中药临床服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随着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进程的推进和我国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服务从保障供给型向深层次、多元化转变,人民群众对中医中药在治疗和保健的作用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和认识,对中医药用药的安全性、科学性、经济性也有了更高要求。临床中药学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以中药临床应用及药性理论为主线,对中药防治疑难病症,中药资源合理运用,中药本草及文献,中药ADR、毒副作用形成了稳定的研究方向[10]。其核心是中药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合理性。中药临床服务对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进一步加强国人对中医药的了解和信任,充分发扬祖国医学的精髓,提高中医药在国际医学界的学术地位有积极作用。此外,临床中药师的出现,既顺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也为国家社会保障体系的良好运行及社会稳定提供了积极的支持。

3.3开展中药临床服务的难点及对策

第8篇:对中药药理学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 中医理论;医学研究;临床应用

中医中药在中国古老的大地上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经过临床实践,证实了中国的中医中药无论是在治病上、在防病上,还是在养生上,都是确凿有效可行的。在西医未传入中国之前,我们的祖祖辈辈都用中医中药来治疗疾病,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中医理论的形成经历了春秋战国、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等朝代,追溯其渊源,相当遥远。中医理论是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的医学理论体系的基础上,研究人类的生活和健康及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和全面的健康科学的活动。中药的现代化,因为传统医学的理论和思维去理解的偏差,中医中药的特点和优势的概念的局限性过程中不能完全实现。抛开或偏离中医理论,不仅猛烈地冲击中医的基础地位,也使得它很难得到适当的中医临床的发挥,对传统中药在国内医药市场竞争产生严重影响。

1 中医理论的研究现状

中医理论来源于对医疗经验的总结及中国古代的阴阳五行思想。其内容包括精气学说、阴阳五行学说、气血津液、藏象、经络、体质、病因、发病、病机、治则、养生等。中医理论的发展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学的基础,中国传统医学相关的理论、诊断法、治疗方法等,均可在此书中找到根源;再到东汉末年张仲景的《伤寒论》,以及诸多学派、各家学说盛行于金元时期直至晚清,经历了上千年的发展。从一个或多个简单、粗糙理论,发展成为一个相对成熟的理论体系,包括如:阴阳,气血,五行,八纲,六经等。在医学理论和技术的迅速发展,医学也进入了发展的新的历史时期。对一些列中医理论进行不断的探索和编辑,出版和翻译了大量的珍贵古典医书,如《中药药理学》、《中医方法学》、《中医时间医学》、《中医心理学》等,使中医理论研究获得较大进展。诸多学者在利用多种方法解释中国传统医学理论基础上,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传统医学理论,表现出当代中医理论新的风格。在诊断方法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多成就,如脉诊和舌诊,脉诊仪或电脑绘图脉搏,研究脉冲机制等。

2 中西医学理论的差异

中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是导致两种医学走向不同发展道路的基础和关键,二者无论在理论或实践各环节均存在显著差异。由于它们对疾病的认识角度和诊断治疗方法的不同,导致两种医学在临床实践中始终难于沟通与融洽。中医理论是从人对自身乃至宇宙万物的生命及其能量流动的深刻体验出发的,中医治病的原理就是调整人身的能量动态使之归于平衡的常态,中医的一切理论都是围绕这种能量状态的消长变化展开的,理法方药莫不如此。西医是随着解剖学与化学的发展产生并发展起来的,由于起点远离了直接的生命体验,导致了其认识论与方法论的机械主义倾向。中、西医是完全不同的学术体系。中、西医学在基本概念、理论等方面的差异是客观的、全面的、深刻的,二者不能混淆,也不能简单地判定其是非优劣。其根本分歧在于:它们是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哲学基础上产生的医学,物质实体是西方哲学最核心的范畴;相反,中医不重物质实体,而重关联实在。

医学的发展以适应人们抵御疾病和保持健康的需求为前提,传统的中医理论创新,以解决中医临床的实际问题为目标。目前,中医药研究的基本理论往往忽略了这一点,抛弃了传统的中药和综合知识、方法,人体机能和病理外观被机械化隔离。无论怎样,未来医学的发展应该是建立在结合中国和西方医学的真正意义上的,有中西医相互学习和有益互补,发挥各自的优势。

3 中医的现代临床应用

临床研究,传统中医对一些常见的疾病,甚至一些重大疾病,都有较为满意的效果。例如心血管疾病、病毒感染、癌症、自身免疫性疾病、功能紊乱等,中医疗法都具有一定的优势。中医结合传统的方法,治疗多器官功能衰竭抢救可以大大提高患者的生存几率。研究证明,中医疗法在治愈疾病的同时,使许多患者免除了手术的痛苦,并大大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此外,在治疗冠心病、肾功能不全、再生障碍性贫血、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脑血管意外等,发挥中医中药优势,取得了不错的临床效果。

在药剂方面,近年来逐渐由片剂、水剂、糖浆、冲剂、注射剂、栓剂等取代了传统的“丸、丹、膏、散、汤”。特别是近年来各种抗感染中药静脉注射的使用和中药大型输液的出现,大大提高了中医、中药的治疗效果。

中医理论在经络和针麻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其功效享誉海内外。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的通道。经络在中医学的重要性正如《扁鹊心书》所说:“学医不知经络,开口动手便错。盖经络不明,无以识病证之根源,究阴阳之传变。”在国际上,针灸在引起医学界极大兴趣,世界卫生组织的观点认为,针灸已被证实在减轻手术后疼痛、怀孕期反胃、化疗所产生的反胃和呕吐、牙齿疼痛方面是有效的且其副作用非常低。

参考文献

[1]章增加,胡依平.试论晚清以来中医理论发展缓慢的原因[J].广西中医药,1996, 19(1):39-41.

第9篇:对中药药理学的认识范文

2012年,中医药领域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一边被骂是伪科学,一边又被视为基层医疗改革的杀手锏,其本来面目渐渐模糊。

“很多人不愿意谈,怕麻烦,怕挨骂,但我不怕,作为公共知识分子,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立场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中国工程院院士、中药药理学泰斗李连达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专访时说。

走进药味儿浓重的实验室,数十只小白鼠排成一排,年轻的科研人员忙于流水作业,注射、麻醉、解剖、抽血、储藏、化验……这是一个中医药理实验室,是李连达最经常出现的地方。

在这里,他制定了我国第一个中药药效学评价标准及技术规范,得到学术界公认及官方认可,并在全国推广应用。

在这里,他建立了我国第一个中药动物模型和试验方法,大力促进中药研究与新药审评走上标准化、规范化及现代化的道路。

李连达说,过分争论中医是否科学没有意义,与其把精力、时间浪费到这些争论上,不如放在如何提高治病救人的效果、提高中医药的学术水平上。“中医是古老的科学、古代的科学”,“中医要现代化,不是把中医变成西医,而是用现代科学的理论方法、手段来研究中医中药,推进它向前发展”。

谈“七天打通任督二脉”

想法没错,但不能用行政命令推广

《中国经济周刊》:甘肃省卫生厅 “七天打通任督二脉”的消息,从中医科学的角度而言,这是合理的吗?

李连达:没有这种讲法,任督二脉就像空中航线一样,正常情况下都是通畅的,特殊情况下才阻塞,需要通过治疗打通。有的治疗一下就可以打通了,有的慢性病、妇科病和任脉有关,需要一个月左右通畅。所谓七天打通是小说里的说法,是艺术夸张,是故弄玄虚。

《中国经济周刊》:甘肃省卫生厅厅长刘维忠非常推崇中医,在他看来,推广气功是发展中医的方式,您怎么看?

李连达:刘维忠原来是学西医,后来学的中医。他相信中医,热爱中医,推广中医,这个没有错。尤其他作为甘肃省卫生厅厅长,甘肃的西医力量很弱,那么发展中医,利用中医,一个是安全有效,再一个价钱便宜,用中医的办法弥补西医之不足,这种想法没有错。

但在推广气功的问题上,他不应支持不法商家胡乱吹嘘,推广要从科学的角度去考虑,从大众自觉、自愿的角度去推广,不能用行政命令推广,否则等于给不法商家打广告了。

《中国经济周刊》:“七天打通任督二脉”又一次让气功再一次被质疑,您怎么看待气功的作用?

李连达:气功分两类,一种是外气功,一种是内气功。外气功是说大夫一发功,你的身体就有了变化,治病救人了。过去有气功科大夫,但现在外气功在医学上不是特别受认可,我们不敢完全否定,但至少没有足够的科学证据证明,外气功能够治疗疾病。

但内气功不一样,内气功主要是刺激训练,比如调整呼吸、调整大脑神经系统等,会对人体的生理、病理有很大影响。再比如练气功会有一些规律的肢体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提高新陈代谢速度,可以强身健体,提高生理机能。气功是心理作用和生理作用双重配合的结果。练气功对高血压、失眠等慢性病,功能性疾病和神经性疾病有好处,但不能宣传过分,搞得神乎其神。

《中国经济周刊》:按照刘维忠的“医改方针”,甘肃省县一级以上的综合医院必须成立“中医管理科”,并推行“中医全面渗透西医”的考核管理办法,您怎么看?

李连达:中西医各有所长,过于偏重中医,或者强迫西医学习中医也不合理,但有两种情况是合理的:一是在中医医院里工作的西医是必须学习中医知识的,因为这个“庙”就是中医中药的“庙”,不懂中医药肯定不行。再一个是国家有规定,综合医院的各个学科要全,中医科应该是其中之一,所以设立“中医管理科”是合理的。

谈中医是否伪科学

公众的认识停留在100年前

《中国经济周刊》:多年来,中医是否符合现代科学备受质疑,在医学界也引起了“中医是否是伪科学”的争论,您怎么看?

李连达:关于中医的争论持续了一百多年,我相信再争论一百年还是不能达成一致,但这不需要大惊小怪,因为学术争论是正常现象。另一方面,过分争论没有意义,不如把精力放在提高治病救人的效果上。

中医是我们老祖宗留下的精神财富,是人类和疾病斗争的经验总结,西医进入中国才一二百年,在此之前,我们的老祖宗是靠什么保证健康呢?在过去,中医属于经验医学,是古老的科学,但近年来,我们也按照现代科学的标准和要求在发展,使中医医学从古代科学向现代科学转变,所以我们提出“中医药现代化”的发展方向。

《中国经济周刊》:您如何看待中药现代化和中药西化两种不同说法,两者相互矛盾吗?

李连达:在过去,中药是大锅汤、苦药汤,里面具体有什么成分也并不清楚,什么疗效和副作用也不知道,是一笔糊涂账。现在,中药精制提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现代西药的四十几种剂型,中药都有了,比如片剂、胶囊、注射剂、气雾剂等。当然,使用理论依然遵照中医理论,所以是中药现代化,而不是中药西化。

中医药在过去用个例证明疗效,现在要求用临床试验。我们研究一个新的中药要做二十几项研究,每项研究又包括十几个实验,做完后要批准临床前试验,然后是临床试验,临床病例要达到800多例,研究要求和内容与西药基本持平,所以中医药的科学水平在大幅提高,科研报告、新药研制、审批推广都是非常科学严格的,不能还用老眼光看待新事物。

《中国经济周刊》:中药的药材来源比较特殊,如动物粪便等,所以老百姓对中药的科学性持有怀疑,您怎么看待?

李连达:公众对中药的认识还停留在一百年以前的水平,在建国以后,药店里就没有动物排泄物用药了。另外,西药中也有类似案例,如从人尿中提取的尿激酶,是治疗血栓和冠心病的特效药,国际公认,所以中药用动物排泄物有什么奇怪呢?

谈“归真堂活熊取胆”事件

使用熊胆是国家允许的

《中国经济周刊》:中药主要分为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三种,但随着公众动物保护意识的提高,动物用药备受质疑,如归真堂活熊取胆事件,您怎么看待动物药的发展?

李连达:按照国家政策,属于一类保护动物绝对不可以用,属于二类保护动物允许在保护的前提下合理使用,就像熊。所以在中药领域,虎骨和麝香不会用,没得商量,但是熊胆使用是允许的。

动物用药的关键在于发展人工养殖,扩大种群数量,如近年来孔雀、梅花鹿、蛇、蝎子、蜈蚣等动物养殖非常普遍,这为动物用药打下了坚实基础,当很多动物种群可以发展得像鸡鸭鹅一样多时,用药就不是难点了,根据国家政策规定,只要达到三代繁殖以上,数量在几万头以上,都可以用来合理利用。

谈中药出口难

出口主要是政治影响,经济效益不大

《中国经济周刊》:中药出口一直被视作中医药走向世界的重要步骤,但多年来难有突破,您怎么看待中药出口难的问题?

李连达:首先,中药标准难以建立。因为植物用药和化学用药不同,不同产地、不同年份、不同气候、不同季节都会使药性产生巨大差异,质量标准化讲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二是中成药加工环节难以控制,如复方丹参片,全国700家厂家生产,每一家都不一样,因为药材不同,加工工艺不同,即使同一厂家不同批次的药品质量也有差异。所以我们在原料药生产环节就用GAP(良好农业规范)控制,要求原料药的质量,控制波动范围,但实际上操作难度依然很大,因为中药有12800多种,每一种都要制定标准,工作量有多大?

另外,文化差异导致医学理论不同,中药在世界各国并没有取得合法地位,在100多个国家,中药都是以食品、保健品身份进入的,没有一个是以处方药的合法地位进去的,包括中医诊所,在国外并不被认可是诊疗机构、大夫身份,而是当做理发店、按摩店之类的服务行业对待的,所以中医药取得合法身份和地位是根本。

《中国经济周刊》:您认为,中药出口难是否会不利于中药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