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简述药理学的性质范文

简述药理学的性质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简述药理学的性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简述药理学的性质

第1篇:简述药理学的性质范文

[关键词]:独立学院图书馆 学科馆员 学科馆员制度 必要性

独立学院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以达标建设、内涵发展为主的发展阶段。因此,独立学院图书馆的发展也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到了一个发展的转折点,面对比较严峻的现状,我们要创新制度建设,根据本校专业设置特点和图书馆自身实际,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增加服务意识,主动服务,建立具有特色的、适合自身特点的管理制度,为学院的学科建设、教学和科研提供优质和高效的服务。

一、学科馆员及学科馆员制度简介

学科馆员制度最早在加拿大和美国一些研究型图书馆实行,最近十几年才传入中国。学科馆员是指不仅具备较深的学科专业背景知识,而且对本馆拥有的各种信息资源了如指掌,并且了解学院的教学和科研情况;并能根据读者需要,整合图书馆各种文献、信息,经过二次转化,能主动地、创新地、快捷地、有针对性地为对应读者提供优质服务的馆员。学科馆员制度是指高校图书馆根据本校的学科建设特点,对学科馆员进行人员选用、岗位职责制定、管理及考核等一套完善的措施和规定。学科馆员制度能加强图书馆与读者的有机联系,从而更主动、直接、有效地为广大读者提供直接有效、方便快捷的优质服务。

二、独立学院学科馆员制度建设的必要性

独立学院要向内涵发展,要培养应用型、创新型的复合人才,必须进行很好的专业规划与学科建设。独立学院图书馆作为独立学院的文献信息中心,是为独立学院教学和科研服务的学术机构。作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学术机构,独立学院图书馆必须跟上独立学院发展的步伐,通过自身服务导向的改变,建立起新的管理机制、新的服务机制,才能提高信息资源利用率,才能与学院学科建设、教学科研发展相适应,才能保证自身的持续发展。因此,独立学院图书馆建设学科馆员制度非常必要:

2.1 是独立学院学科建设的需要。随着高考生源的逐年减少,国家对教育投入的不断增加,高校尤其是独立学院的竞争日趋激烈,只有不断培养出创新型、应用型的社会急需人才,独立学院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学科建设是独立学院在激烈竞争中取胜的法宝,而学科建设离不开优质的文献保障和信息服务的有力支持。独立学院是新办学院,科研水平、师资水平都比较低,在学科专业设置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经验不足,独立学院图书馆馆员能密切关注各专业、学科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了解相关学科的前沿动态,所以能为学院学科专业设置提供科学的、全面的、有价值的信息支持,为学院学科建设起到积极推进作用。

2.2是读者信息需求变化的需要。在数字化校院的趋势下,独立学院图书馆数字化也成为趋势。大量新信息与图书馆读者需求之间出现了矛盾,表现为广大读者在浩如烟海的信息中无所适从,无法取舍,寻找信息有如大海捞针,这就要求图书馆服务创新,服务层次多样化,能为科研、教学提供方便、快捷、准确的信息资料。学科馆员制度这种服务正是针对这种情况制定的系统的、专门的、个性化的多层次服务。学科馆员熟悉各专业、学科知识,了解最新的行业动态及学院各专业、学科的科研动态,能从图书馆海量信息中搜索出读者需要的信息,并且转化、整理、加工成读者需要的资料,为读者量身定制服务。学科馆员在海量信息和广大读者之间架起了中间桥梁,为教学科研的研究者提供直接、便利、二次的学术服务,满足广大教学科研研究者的信息需求。因此,"学科馆员"制度建设是读者信息需求变化的需要。

2.3是图书馆自身文献信息优化的需要。独立学院目前都面临着办学资格评估的现实,而图书馆作为办学必备条件之一,必定是评估建设中的重中之重,馆藏文献资源,是一大硬性指标,这就决定了很多图书馆为了迎接评估,突击买书,盲目买书。图书馆馆藏文献资源并非学院学科、专业需要,造成文献资源多,却不是读者所需,少有人问津,文献资源利用率极低的浪费现象。而学科馆员不仅对图书馆的馆藏文献资源较为熟悉,而且对其服务的各个院系的文献资源也有所了解。学科馆员可以主动与对口院系科研课题组相关人员联系,可根据学科设置和科研工作需求,为图书馆的资源建设提出合理化建议,从而使图书馆的馆藏文献资源适应本院的专业学科设置,满足教学科研的需要。达到图书馆馆藏文献、信息优化的目的,从而提高文献资源利用率。

2.4 是图书馆馆员、图书馆自身发展的需要。人才和文献资源是图书馆发展的两大主要因素。大学图书馆馆员队伍向高学历、知识化、年轻化方向发展已是趋势。而独立学院图书馆现有馆员普遍存在学历偏低、知识面窄、专业人才缺乏、服务层次低的现状。建设学科馆员制度,将会大大激发图书馆馆员的强烈责任感、求知欲和高度的成就感,促使他们不断地加强具体学科专业领域文献信息的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技术水平,从而适应学院科研、教学事业的发展。这样不仅图书馆馆员学术水平、知识技能得到了提高,图书馆服务水平也上升了一个台阶,达到了双赢的目的,保证了图书馆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结语

虽然独立学院现在建设学科馆员制度还存在这样那样的困难,但是为了独立学院自身的持续发展,独立学院图书馆事业的持续发展,独立学院院领导、馆领导、有识之士都应该重视这个问题,把学科馆员制度建设提上议事日程上来,使图书馆这个科研、教学中心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徐军伟.独立学院现状分析及发展战略选择[J]

[2]王林延.高校图书馆建立学科馆员制度略论[J]

第2篇:简述药理学的性质范文

[中图分类号]R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3(b)-103-01

20世纪50~60年代,美国首先建立了临床药学这一新兴学科,把过去传统的药学教育重点从药物转向人。医院药学工作者除了完成药品的供应分发等工作外,还要到临床去参与医师用药,协助临床选药以提高疗效,降低毒副反应的发生率,与此同时,临床药学教育也得到了飞速发展。由于美国药学界的成功实践,许多国家纷纷仿效,以患者为中心开展药学服务,提高医院整体药学水平成为医院药学发展的必然趋势[1]。我院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药学服务水平以发展药学事业,服务于患者。

1严把处方关,促进合理用药

处方调配程序分为收方、划价、调配、核查和发药五个环节。处方调配是一项技术性要求很高的工作,要求药师有全面的药学知识,对所用药品的理化性质、药理、毒理、药物代谢、药物动力学、适应证、用法用量、不良反应、禁忌证、药物相互作用、注意事项等药品说明书的内容要全面熟悉和掌握。发药时要对患者交待清楚,如药物服用方法、药物用量、服用时间、用药注意事项、药品的储存和保管等。

2做好药物咨询

患者往往缺乏药学知识,尤其是肝炎患者,用药时间长,经济负担较重,很难坚持用药。为了提高患者的依从性,药学人员要做好药物咨询工作,开设药物咨询窗口,电话咨询。对于出院需长期用药的患者,建立药物咨询跟踪服务,定期联系,指导患者合理用药。

3开展药物经济学研究

药物经济学是一门应用现代经济学的研究手段,结合流行病学、决策学、统计学等多学科研究成果,全方位地分析不同药物治疗方案以及不同医疗或社会服务项目的成本,效益或效果及效用,评价其经济学价值的差别的学科。

从药物经济学的角度,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案是使药物治疗达到最好价值效应的方案。在临床药物治疗中,应用药物经济学方法制定合理的成本效果处方,可为临床合理用药和制定科学地治疗方案提供决策的依据,平衡成本与效果,寻求一个最佳点。所以在进行药物经济学成本效果分析时,要综合考虑效果与成本在临床治疗方案中的作用,使成本效果分析更加科学化[2]。

4建立药历,实现个体化用药

现代药学理念的转变,使药师对物的管理转变为对患者的服务。药师下临床,与患者进行零距离沟通的过程中药师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与患者沟通,可以缓解患者紧张焦虑的情绪,释放压力,从而获得精神上的安慰,呈现出良好的心理状态。药师可以获取更多的患者信息,为患者建立药历,给医师提供合理的药物,实现个体化用药。许多药物在肝脏代谢,对肝脏产生一定的损害,尤其是肝炎患者,应将血药浓度与疗效结合起来观察。同一种药物的作用强度取决于药品的质量、个体差异、给药方法、给药途径等多种因素。因此,合理用药的每一个环节密切相关。

5提供药物信息

药师具有本专业知识,可以及时地掌握第一手资料,有义务为护士、医师和患者提供药物信息。药物信息包括药物不良反应、可替代药物、药物剂量、服用方法、药物的制备工艺、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适应证、静脉和肌肉注射用药物的配伍、药物代谢、药物动力学、药效学、禁忌证、费用、药物的稳定性及储存方法、药物与食物的关系、新药的研究动态、以及吸烟、饮酒等对药物的影响。药学信息针对不同的人群提供不同的内容。如:为护士提供一个简洁、明确、与患者相关的答案;为医师则提供药理学、药物动力学和药效学等更多的、药物与患者之间相互作用的详细资料;而患者需要的则是用于自身疾病的治疗和具有保健作用的药物的通俗易懂的解释。

6坚持不良反应报告制度

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很多:①药物方面的影响。主要包括药物作用、药物的剂型、药物的剂量、药物的质量。②机体方面的影响。主要有种族差别、性别、年龄、个体差异。③给药方法的影响。主要包括所给药物不当、给药途径不当、给药剂量不当、给药时间不当等。④其他方面的影响。有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但危险性大,病死率高。因此,开展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工作,有利于发现各种类型的不良反应,以保证患者的用药安全,促进合理用药,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7开展药师培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

现代医学突飞猛进,药物的研制日新月异,药师只有不断地加强业务知识的学习,才能跟上这个时代,为临床提供有效的药物。新的理念要求药师不仅要有本专业知识,还要有一定的临床医学基础,药师下临床需直接参与药物的治疗。因此,我院通过各种途径来提高药剂人员的素质,引进优秀人才、培养现有人才,增加药师进修学习的机会,开展继续教育活动,提高技术含金量,实现患者合理用药。

8加强业务行政管理

为使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运转,保障临床需要,不失时机地保证危重患者的抢救,药剂人员要团体合作,发挥集体的力量,保障临床药品的供应。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思想,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建立以岗位责任制为中心的各项管理制度,从而提高工作质量与效率及经济效益,严防出现差错事故,杜绝药品损失浪费。

医院药学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药剂人员不仅要有扎实的本专业知识,还要有临床医学基础,药师参与临床查房,建立药历,对患者进行人文关怀,创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对提高患者用药的依从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胡建英.简述我国临床药学的发展[J].中国药业,2007,16(12):15.

第3篇:简述药理学的性质范文

中西药学结合,共同构成中西医药学理论体系的结合,将会产主统

一、新型的医药学理论体系。仅有中西医学结合,没有中西药学结合,则中西医学的结合是不可能真正达到的;若无中西医学结合,中西药学的结合亦难彻底。这两类结合,互相促进,不断深化,最后达中西医药学结合。中西药学所提供的药物及使用规律,都是为防治人体的疾患,此为二者结合的根本所在。因各自的特殊性或称内在的科学性,决定了结合的基础与核心将是中药学。然至目前形式的中药学,还不能体现互相结合的直接联系,必须在其现代科学化之后。结合的途径,可从中药及中药学现代科学化达到;亦可从西药中药化进而西药学得以中药学化而达到。此重任的实现,不仅需中西医药学工作者的团结协作,还应吸收多学科工作者参加。迄今,对中西药学结合诸多方面,看法非一,为加速中西药学结合,实应加以分析讨论.相关问题,简述如下。

一、中西药学结合的方向应当坚持

中西药、中西药学,是分属于中西医药学理论体系的概念,各有相应医药学理论体系术语所表述的特定内函、性能、功效和使用规律,如中药有性味、归经、升降浮沉等性能表述:功效则用中医药学术语如理气、壮阳、舒肝等表述。不论单独还是配合使用,均要遵从中医药学理论,突出的是与中医药学的机体总状况“证”相对应。尤其配合使用时,各药按君臣佐使关系共同构成一个功效整体——复方与机体的“证”相对应而发挥治疗作用。西药的性能则以其物理、化学性质表述,如酸碱性、溶解度等;功效和使用规律则以现代科学为基础的西医药学术语表述,包括生理指标如血压升高、病理指标如白血球增多、生化指标如转氨酶下降等,单独或配合使用时,对机体的这些专项指标变化的针对性很强。尤配合使用时,各药物间的关联整体性则不如中药复方突出。正是由于以上差别的存在,才需要探讨其结合的问题。中西药学能否结合?这取决于二者之间是否存在共同基础。事实上,共同基础是存在的。

第一,从物质基础看,药物来源均有天然产物和人工合成产物;均有单体和混合物。即本质上均由化合物分子所组成,也就是说,药物作用于机体而发挥治疗作用的最小物质单元均是化合物分子(可是单一种类或多种化合物配合起作用)。

第二,从生物活性基础看,药物作用对象都是人体,通过影响机体的主化代谢过程进而影响生理和病理等状况的改变,而呈现治疗作用。基于此,中西药学可用共同的术语或指标来表述药物的性能、功效和使用规律,最终会达结合与统一。现实临床用药情况已提出要求,中西药学应当结合与统一。尽管存在这两种医药学理论体系的药物和用药规律,然而一个现实早已摆在面前,即中西药同时应用于同一患者身上的客观存在。有些是以两类药组成的成药供给患者;有些则是分别由中医和西医处获得而同用等。那么,如何考察、分析、判断用药的合理性呢?若按不同医药学理论为依据,难能取得一致结论,因为标准不一。而对此种情况,为对患者负责,为提高治疗水平,应当有个统一标准。统一标准的确定,只能是中西医药学结合与统一以后才能做到。

从医学的发展规律看,中西药学的结合与统一,亦属必然。任何医药学的发展,均需吸收其它学科的研究结果。作为中医药学和西医药学吸收其它学科的研究结果工作,最相接近和应优先吸收的内容,则应是彼此吸收对方之忧而丰富和发展自己学科。这两种医药学的药物学互相吸收的顶点,则是彼此结合与统一,从两种药物学的具体情况分析,并非在各方面均属优缺各半,势必有在结合与统一后的新药物学中,何者为基础与核心的问题,这将在下边论及。但有一点是明确的,即中西药学在吸收彼此优点而丰富和发展过程中,将会达到结合与统一。

二、中西药学结合与统一的理论基础和核心内容,是中医药学理论和中药学基本内容

中医药学理论体系是把人体的平衡状况和药物对这种平衡状况的影响,放到整个宇宙中来考虑的,不仅包括自然因素,亦包括社会因素;不仅包括外在因素,更强调内在因素,总之,考虑人体、药物及二者关系时,所涉及的可变因素,其多样性和综合观,是其它医药学理论体系所不能比拟的,故能容纳其它医药学的内容,起码是比其它医药学理论体系容纳中医药学的内容要多,这在中药学药物运用中能充分反映出来。突出表现在中药对人体平衡的影响,并不是简单地针对所见现象或某一病症,而是针对机体的功能系统或称功能部位。如肝心脾肺肾、气血、三焦、六腑等,而这些功能系统或部位又互相关联和影响,故又可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等。正是这种综合考虑而采用相应药物,使得药物的总体针对性更强,不良反应更少,故中西药学结合与统一后的新药物学,应以中医药学理论为基础,具体内容则以中药学相关内容为核心。此为根据之一。

根据之二,从近代对中药学尤其对中药的研究情况看,站在西医药学理论体系对中药进行了大量的现代科学研究,取得了不少研究结果。如弄清了中药中不少成分的存在及结构;以生理、生化、病理等指标表述了中药的不少活性方面;更从中药中吸收不少物质而成为新西药(包括单体如麻黄素、化合物部位如山豆根总生物碱、整个中药乃至复方中药等)。然而这些研究结果由于没能及时纳入中医药学理论体系,而没能起到应有的作用。就拿从中药中所得到的新西药而言,尽管按西医药学理论能治疗不少西医药概念的疾病。但因没能考虑到中医药学理论和中药学的相关用药规律,却难于完全准确地使用而取得应有的疗效,反而出现了不少不良反应,近年对人参、甘草等中药的不良反应报道,屡见不鲜,即为明证。例如人参,西医药学研究认为其有强壮作用。故用作强壮药。然而并非所有人用后均能起到强壮作用,甚至引起对机体的损害。因为人参从中医药学角度讲,具有大补元气的功效,大补元气与强壮并不能等同。大补元气是针对虚证才有效;而对实证,不仅无效,反倒有害。

总之,把中药纳入西药学,是难于完全容纳的,然而,若将西药按中医药学理论进行研究,使之具备中药的基本内容,也就是说,使西药变成中药,成为中药学中的药物。对这种中药化了的西药,按中医药学理论和中药学相关用药规律使用时,则不仅能使其原来的内容得以保持,更能提高其治疗水平,即治疗功效的针对性更强,不良反应减少。就拿四环素来看,其对急性细菌感染疾患效佳,而这类疾患,从中医药学分析,属实热证,有时夹湿,如急性菌痢。既然具效,则表明其具中药相关内容性味:苦寒;功能:清热解毒燥湿。所以适于实热且夹湿证。此药在西药学中,虽对慢性细菌感染疾患并没规定为禁忌,但疗效不佳却是事实。这从中医药学理论和中药学用药规律较易理解。因为此时的细菌感染疾患往往属虚证,有的又偏寒证,对虚寒证是不宜使用苦寒药的,起码不宜单独使用。使用于慢性细菌感染之疾患,是违背中医药学理论和中药学用药规律,当然不会取得良好功效。可见,把西药纳入中药学,是能够容纳的。

依据之三,对西药学近年发展状况简作分析,就可明了。第一,赖以发展的基础理论知识枯竭,需要新的理论知识。原来是以新的天然产物结构类型和机体生化反应过程的了解作为合成新药的依据,而今这两方面均未达指导药物研究设计的新境地,而中医药学则对西药学讲,却是新的理论知识。第二,研制一种新西药现需资金几千万乃至上亿美元,时间几年乃至十年;筛选样品5千到1万种等,所得新药,疗效却不突出。而从中药研制,则耗费人力物力较少。第三,西药研制正从天然产物。尤其民族药寻求出路,而中药正具备,近些年形成的世界性“中医热”,在很大程度上讲,乃为“中药热”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尤其中药为民族药中的佼佼者。第四,向复方发展。第五,老药新用。如上多方面均表明,中西药学结合与统一,只能以中医药学理论为基础:中药学相关内容为核心。通俗而言,自身难处正多,再担重任,岂不强人所难。

这里有一个问题,应有相宜看法,就是中西药学的科学性对比,即到底哪种药学的科学性更强。为说明此问题,首先要有共同的标准,否则难于衡量。所谓科学性,在现代概念中,一种精密科学必须具备三条:①以正面经验为依据。因为只有正面经验,才能在必要时予以重复和验证,②陈述的单一性。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体现精密性。③经验资料的严格、合理的综合即系统化。因为只有如此,才能成为一门科学。对此三点、若仅符合第①点,只能称之为原始科学;若仅符合第②,③点,则称伪科学了。据此,我们再与中西药学对比,决定其科学性如何。从中药学可见,三条均符合。

总之,从理论上,实践中及未来发展方向上来看,中西药学的结合与统一,应以中医药学理论为基础,中药学相关内容为核心。

三、中西药学结合的前提是中药学的现代科学化

1.中西药学结合与统一后的新型药物学的总体轮廓为了坚持中西药学结合方向和实现中西药学的结合,应当对结合和统一后的新型药物学有个大体设想,即应有个总体轮廓,这样才能使此项工作目标明确,而不致摇摆:进而能选择相应途径和制定相应步骤及施实方案,就迄今情况而言,新型药物学应具备如下几点:第一,应能体现和包括中药学之优点;第二,应能体现和包括西药学之优;第三,应能体现不断发展的现代科学技术水平。就具体药物使用而言,结合和统一后的药物。还应具备中药的基本内容,亦具西药的基本内容,从而能按现在的两种医药学理论和用药规律来使用。对如上三点进行分析,不难发现,三点内容是以现代科学技术知识为共同内容,也就是说,现代科学技术知识是中西药学两者的结合点。故关键问题在于中药及中药学的现代科学化,现代科学化了的中药学就能体现如上三点,实现中西药学的结合与统一。

2.中药学现代科学化的标志中药学的现代科学化,包括多方面内容,如采收加工、炮制及制剂生产、质量控制、中药基本内容等的现代科学化。而其中最突出则是中药基本内容的现代科学化,因为这方面内容的现代科学化,是其它方面现代科学化的基础,更是中药学现代科学化的核心。中药基本内容,正如前述,包括性能、功效和使用规律的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表述内容。这些内容的现代科学化,其标志就是在物质基础和主物活性两大方面给与现代科学的阐述。例如中药药性的寒与寒性作用,从物质基础方面,到底哪些化合物结构类型才具寒性,而寒性作用又会影响机体的哪些生理、生化、病理等指标的改变;理气的功效,是哪些化合结构类型作用于机体后的必然反映,又是改变了哪些生理、生化、病理等指标;药物的配伍,会有哪些化合物间的化学、物理化学变化.配合使用的化合物又是如何协同影响了机体的生化反应过程,进而发生生理、病理等变化。其它方面,亦然,中药若能达到如上程度的现代科学阐述,则中药学其它方面的现代科学化就易实现了,如根据物质基础和生物活性两大方面,便于选择合适剂型和给药途径,从而更好地适应临床用药的要求。质量控制则更可根据化合物的组成与含量为依据,亦可以相应生物活性为依据。按如上现代科学化后的中药学,再与中西药学结合与统一后的新药学所应具备的几点,进行对比,显然,均具备了。若按迄今中药学基本内容的表达形式,那是难于实现中西药学的结合与统一的,总之,中西药学结会与统一的第一条途径,就是中药学的现代科学上,重点又在于中药的现代科学化。至于如何实现中药及中药学的现代科学化,首先要对中药给与现代科学的化学、药理学、临床学研究,或单独或配合进行;第二,这种研究,是在中医药学理论体系内,围绕中药基本内容来进行。两点缺一不可,如缺第一点,则仍是传统中药;若缺第二点,则研究结果会脱离中医药学理论体系,均无从谈起中药学现代科学化。例如,止痛药研究,首先明确此药是止何种证之痛,如寒、热、虚、实等之痛的何种证。据此选择相应模型和现代指标,如止寒证痛之药,选用热板法之模型,就不一定合适,因此乃为热致痛,显然若用冷致痛模型将会更相宜,据此,再进行化学研究,可能获得止痛作用的物质,并做相应生化、生理、病现指标的测定。这样,就有可能从物质和生物活性两方面给与现代科学阐述。

3,中西药学结合的另一途径是西药的中药化西药学的内容,亦包括多方面,如原料药的生产、制剂的制备、质量控制、药物本身的基本内容等,其中药物本身的基本内容即性能、功效和使用规律的表述,构成西药学的核心内容,而这些内容均是以现代科学知识相关术语和指标来表述的。即物质方面以化合物的分子组成和性质来表述,尤其单体西药更明确;生物活性则以生理、生化和病理等相关指标和术语表述,将现代西药与中西药学结合与统一后的药物及现代科学化的中药进行对比,不难发现,现代西药所缺的是中药基本内容。如果使其具备中药的基本内容,那么就成了现代科学化了的中药,即成了中西药学结合后的新型药物。在此基础上,可使中西药学达结合与统一。问题的关键是西药能不能变成中药和怎样变成中药。关于能不能变成中药的问题,这从前边关于中西药学具有物质和生物活性的同一性,即均由化合物分子组成药物,且作用对象都是人体,也就是从道理上已阐述清楚。再从实践上看,中药基本内容就是根据药物作用于机体后所呈现的作用(包括治疗和毒性作用),按中医药学来总结归纳出来和确定的。据此,中医药学早已吸收了很多中医药学体系外的物质而成了中药,如乳香等。更从现代临床实践中,有人已注意到某些现代西药的中药基本内容。如有人认为考的松,具阳性,能资助肺脾肾气化功能,对阳虚证效佳等,因此,对现代西药,放到中医药学体系中进行研究。根据其临床作用,而总结它们的中药基本内容而成中药。如前边提到的四环素为苦寒之品,再如阿托品用后使人口干、面赤等,这些为热性的表现。至于具体作法,均可通过临床进行。即按中西两种医药学诊断,仅给西药,再接中医药学总结用药前后机体变化情况,据此而确定西药的中药基本内容,使之成为中药。值得指出的是,这条途径,很可能是中西药学结合的较快途径,因为中药的现代科学化本身较难,就从物质基础的研究看,若将每味中药的化合物组成、比例、性质、变化等均研究清楚,实非易事。例如人参已经多人、几十年研究,已知有十余大类约百种化合物,然而还没能完全研究清楚。故有的提出200或400种常用中药的系统研究,希冀实现中药现代科学化,仅物质方面的研究就不是在较短时期能完成的,更不要说生物活性方面了。当然,终应研究,也是能够研究的。此条途径却不如西药中药化来得快,因西药已具现代科学内容,仅缺中药内容,而这方面内容的确定,从中医药学讲,还是有很多方便之处的。现在的问题是,应认识这条途径,重视它,作出规划,组织施实,中西药学乃至中西医学结合将会出现一个新局面,也是中医药学对世界医药学在当代的新贡献。新晨

四、中西药学结合是中西医药学工作者和相关多学科工作者的共同任务和努力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