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绿色低碳产业定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解振华等有关部门负责人的陪同下,国务院副总理冒着北京初冬的寒风,饶有兴致的参观了博览会。
指出,当前,世界经济格局出现新变化,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加快,资源环境约束加大,发展绿色经济成为一个大趋势。我们要按照“十二五”规划建议精神,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的理念,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之路。中国以开放和建设性的态度促进绿色产业和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国际合作,推动贸易投资和技术合作与转让,继续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和装备,增加各国有竞争力产品的进口,共享市场机遇,实现互利共赢。
本届博览会集中展示了来自25个国家和地区的212家国际国内知名企业在清洁能源、节能减排、环境治理、低碳技术、循环经济领域的先进技术和产品;展示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展示中国政府在发展绿色经济,创建生态文明方面的举措与成就。博览会共设有综合馆和循环经济、低碳技术、环境治理、节能减排、清洁能源5个专业展馆,同时设有整体解决方案、绿色金融、生态示范3个专区和清洁能源车辆展区。
国外参展企业数量多于国内企业数量,在参展的127家国外企业中,不乏西门子、通用电气、威立雅等知名的跨国公司,他们带来了国际上最先进的节能环保理念和技术。中国节能环保集团公司、华锐风电科技、无锡尚德等国内绿色经济领域的领军企业也参加了展览,全面地展示了他们在新型节能材料、新能源汽车、海水淡化、垃圾发电、水处理、太阳能、风能、核能、生物质能、碳捕与封存等先进技术和产品,涵盖了原材料供应、产品制造、技术研发等多条产业链,涉及设备制造、交通运输、民用建筑和电子电力等多个领域。
关键词:低碳旅游;必要性;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7-0124-02
1 引言
据世界旅游组织预计,我国到2020年将成为世界最大的旅游目的地国家和世界第四大游客来源国,而在《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中旅游业这一“低碳”型行业已被提升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支柱性产业。可见,低碳旅游是我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我国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研究我国低碳旅游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2 解读低碳旅游
低碳旅游是顺应低碳经济的发展而产生的,其概念最早在2009年5月世界经济论坛“走向低碳的旅行及旅游业”的报告中正式提出。在我国,低碳旅游的实践在民间已经开始,但一直没有正式提出。2009年12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提出推进节能环保,实施旅游节能节水减排工程,明确提出倡导低碳旅游方式。这是我国第一次正式提出低碳旅游的概念,对旅游饭店、景区景点的节能减排提出要求,为我国低碳旅游的发展提供政策支持。
2.1 低碳旅游的含义
低碳旅游是低碳经济背景下产生的新名词,已有学者对其定义加以界定。
低碳旅游是指在旅游发展过程中,通过运用低碳技术、推行碳汇机制和倡导低碳旅游消费方式,以获得更高的旅游体验质量和更大的旅游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一种可持续旅游发展新方式。(蔡萌、汪宇明,2010)
低碳旅游是借用低碳经济的理念,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旅游,在旅游过程中通过食住行游购娱的每一个环节来体现节约能源、降低污染的理念,以行动来诠释和谐社会、节约社会和文明社会的建设目标。(刘啸,2010)
总之,低碳旅游是一种全新的旅游理念,随着低碳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低碳生活的逐步认识与追求,低碳旅游的定义和内涵必将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
2.2 低碳旅游与生态旅游
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生态旅游,现已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迅猛发展。生态旅游与传统的旅游方式显著不同,它强调景区内野生动植物的自然属性,是一种蕴涵有自然生态文明的高雅休闲旅游形式。生态旅游无疑是实现可持续旅游发展的重要途径。然而,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生态旅游的相对局限性日益明显。首先,由于生态旅游内涵的丰富性,众多学者对其定义进行探讨,但仍未给出一个明确的概念,从而导致相关的生态旅游对象、生态旅游者和生态旅游过程等概念模糊化;其次,生态旅游强调“生态”,仅侧重旅游环境的生态持续发展;第三,为保护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旅游的规模必然受到一定限制。
低碳旅游的出现恰好弥补了生态旅游的不足。低碳旅游强调“低碳”,着眼于旅游发展中碳排放量的控制,注重旅游及其环境整体发展,在涉及旅游环境生态性的同时其内涵不断扩充。著名低碳经济学家、原国家环保局副局长张坤民教授认为,低碳经济是目前最可行的可量化的可持续发展模式。由此,低碳旅游亦可进行量化,从而避免生态旅游内涵的空泛化。此外,低碳旅游贯穿于整个旅游过程,强调旅游活动中食、住、行、游、购、娱等全方位的低碳,这样既可避免关于旅游资源、对象和过程的争议,又可以突破旅游规模的限制。
3 我国发展低碳旅游的必要性
3.1 发展低碳旅游是中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形式
一方面,低碳旅游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为核心,通过控制碳排放量来获取旅游经济、环境、社会等多重效益,其本身就属于可持续旅游的范畴,必然会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我国旅游业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尤其是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日益突出。旅游资源盲目开发,造成滥砍滥发、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旅游经营模式中造成的资源浪费也对环境造成了污染;公众环保意识缺乏更使得旅游活动中产生大量垃圾,碳排放量随之增加。这些无疑对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威胁。可见,发展低碳旅游是中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3.2 发展低碳旅游是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途径
低碳经济基本涵盖了所有的产业领域,由于旅游业具有产业关联性强的特点,在发展旅游经济的长期过程中,旅游业的贡献不可小觑。旅游业涉及“食、住、行、游、购、娱”六大领域,以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景区、旅游车船公司、旅游商贸公司等为主要内容,对其他产业既有极大的依托性,又有极强的带动性。每一项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每一个旅游项目的建成,都会带动许多相关产业的发展。因此,旅游业的低碳发展会带动其上下游产业的共同低碳化,从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
3.3 发展低碳旅游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必然选择
旅游业的发展与气候变化有着密切联系,简单来说,就是旅游业易受气候变化的影响。比如全球气候变暖可能导致某些地区的原有生态环境发生变化,从而改变旅游者的旅游目的地。气候变化给旅游业的发展带来许多不确定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旅游业的良好发展势头。因此,旅游业应该致力于解决环境问题,积极发展低碳旅游,为减少碳排放量承担责任,维护和创造清洁健康的环境,从而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3.4 发展低碳旅游是响应我国节能减排政策的最佳手段
随着全球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的加剧,我国更加重视“节能减排”,并相继出台许多政策。而在减排的长期过程中,旅游业将大有作为。有分析预测,中国将在2020年超过法国、西班牙、美国而成为世界上第一旅游目的地。同时,我国在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承诺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减排40%-45%,可见,旅游业的低碳发展是我国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重要手段,低碳旅游势在必行。对于旅游业的环保发展,国家也有相关政策支持。2008年11月4日,国家旅游局正式了《关于旅游业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若干意见》,指出气候变化是长期渐进的过程,旅游业要积极适应气候变化趋势,充分把握可利用因素,因势发展,顺势发展。而发展低碳旅游正是旅游业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必然选择,是对该意见的最佳响应形式。此外,国务院通过的《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提出推进节能环保,倡导低碳旅游方式。有关专家指出,该《意见》就是在减排的大背景下,国家为配合低碳经济发展而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一个信号,而旅游业将成为最大的受益行业。这表明发展低碳旅游无疑是响应我国节能减排政策的最佳手段。
4 我国低碳旅游的发展对策
发展低碳旅游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政府、旅游企业和旅游者的共同参与。
4.1 政府
4.1.1 设立低碳旅游标准
在刚过去的两会上,马元祝代表建议加快制定推进旅游业低碳建设的法规,从法律和制度层面将低碳旅游标准化和制度化。政府部门可以对旅游景区、旅游交通和旅游饭店等制定严格的低碳标准,并将其纳入星级酒店和A级景区的评定标准中,加强旅游相关企业低碳的考核制度。对于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的旅游企业按照其开发利用资源的程度和污染破坏资源环境的程度征收排污税、碳税、污染产品税等环境资源税,从而加快整个旅游产业抢先进入低碳旅游的步伐。
4.1.2 资金和政策支持
政府要制定政策鼓励低碳旅游企业的发展,对该种企业在税收等方面实行优惠政策,激发旅游业开展低碳旅游的积极性;同时,对于旅游景区的低碳旅游项目,政府应当投入必要的资金,鼓励旅游酒店、交通等相关旅游企业采用新能源、新材料,引进先进高效的节能减排技术。
4.1.3 加大低碳旅游的宣传力度
政府应加强各部门间的合作,共同宣传绿色旅游、低碳旅游;多做公益广告,强化公众的环保意识,使其了解低碳旅游,促进公众主动进行绿色消费,践行低碳旅游,追求低碳生活。
4.1.4 开展国际合作
低碳旅游是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世界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的背景下产生的,我国发展低碳旅游必然要与国际接轨,采用国际国内先进的低碳管理模式,实现技术共享,以促进我国旅游业的持续发展,提高其在国际上的整体竞争力。
4.2 旅游企业
4.2.1 旅行社
作为旅游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旅行社在低碳旅游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首先,旅行社要积极开发设计低碳旅游产品,倡导农业旅游等新兴旅游形式,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其次,设计低碳旅游路线,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景区景点为重点,可适当设计徒步旅行路线、自行车旅行路线等,引导旅游者走向自然,热爱自然、保护自然,减少碳排放,从而维护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4.2.2 旅游景区
旅游景区作为整个旅游活动的重要环节,是减少旅游碳排放的一个重要渠道。旅游景区要从规划开发建设时就着眼于低碳,建立并执行低碳评价制度,合理确定景区容量,科学设置游览项目与设施;景区建筑应尽量采用环保型材料,以太阳能、风能、水能等清洁能源代替化石能源;景区管理也要注重低碳,尽量减少办公用电、办公用纸等;此外,景区还可推广重复使用的电子门票,使用生态公厕、环保垃圾箱等,发展低碳旅游环境卫生设施。
4.2.3 旅游交通
交通是旅游的重要支撑,有着较大的节能空间。发展低碳旅游需要提倡公共汽车、电动车、自行车等低碳或无碳的旅游交通方式,对于需要燃料的交通工具,要采用无污染的新能源,对于一些短程旅游者,在可能的情况下,可以适当选择徒步旅行或自行车旅行,这种环保的旅游方式既可以让人接近自然、放松心情,又可以最小限度地减少碳排放量,从而为低碳旅游创造了更多机会。
4.2.4 旅游酒店
发展低碳旅游,酒店必须继续坚持“绿色饭店”的经营模式,通过前厅、餐饮、客房等各部门的节能降耗来推动酒店的全面低碳化发展。酒店应深入了解自身的能源消耗情况、能源的比例和种类、能源的使用效率,在此基础上制定全方位的酒店能源管理计划,并针对能源的性质进行相应的诸如时间、温度、压力、洗涤量等方面的控制。同时,酒店要减少一次性物品的使用,节水节电,合理利用常规能源,如煤、石油等,采用节能技术,提高能源效率,尽量利用可再生能源,促使酒店向无污染的绿色方向发展。
4.3 旅游者
旅游者作为旅游活动的主体,是促进低碳旅游发展的主要力量。旅游者可以将低碳贯穿于整个旅游过程即吃住行游购娱之中,实现其自身真正的低碳旅游。在吃方面,旅游者可选择以蔬菜和植物性食物等低碳食物为主;在住方面,旅游者可选择绿色酒、小规模酒店或青年旅馆等,减少能源消耗;在行方面,旅游者可选择环保型交通方式,不乘或少乘飞机,减少自驾游,选择徒步旅行或自行车旅行,尽可能减少乘坐出租车的频率;在游方面,旅游者可选择生态旅游景区或去郊外旅行,自觉处理垃圾,维护环境,在享受自然风光的同时,为低碳做出贡献;在购方面,不购买过度包装的旅游纪念品,使用帆布购物袋,减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率;在娱方面,去一些放松心情的低碳娱乐场所,享受低碳环保的娱乐方式。这样,旅游者在享受健康的旅游环境的同时,也创造了健康的环境,有利于促进低碳旅游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蔡萌,汪宇明.低碳旅游:一种新的旅游发展方式[J].旅游学刊,2010,25(1):13-17.
[2]刘啸.低碳旅游――北京郊区旅游未来发展的新模式[J].北京社会科学,2010(1):42-46.
关键词:低碳经济;工业时代;电气自动化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已经脱离原先的传统模式,不是只顾经济的发展,而是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兼顾环境效益,这是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是绿色工业革命带来的成果。随着低碳经济的迅速发展。在市场上蔓延开来,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越来越多的地方注重对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能源的使用,尤其是在告诉发达的一线城市。低碳经济的出现为工业化建设打造了一个新的起点,在不断的发中中,低碳经济模式成为工业发展的主要模式。低碳经济也作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工程。可持续性经济发展方向主要是围绕:低碳产品.低碳技术和低碳能源的研发利用,波及范围大、行业广、类型多。最终目的是实现经济利用资源。低能消耗。在未来的发展中,任何行业都会受到低碳经济带来的影响,尤其是电气行业的发展。谁掌握了低碳经济的发展技术,就相当于直接领导了未来经济的发展方向。
二、低碳经济和电气自动化的关系
电气自动化一方面适应了低碳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推动了低碳经济的发展,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是智能化的产物,是时展的产物。低碳经济的研究问题主要集中在能源的效率的高度利用,低碳能源是作为一种新的绿色能源,始终追求绿色发展。通过改进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达到节约能源的目的.地毯经济还对产业结构和产业制度进行了革新,同时提出转变发展理念,改变生存观念,为人类的长远发展谋取利益。实践证明低碳经济是符合绿色发展观的经济模式,是值得信赖的经济模式。我国正在努力建立低碳经济循环模式,主要表现为工业电气自动化项目的启动。通过利用智能化电网,结合能源市场的发展态势,发展节能机电、无线通讯、智能化操作。电气自动化是电子信息行业的又一次革新,是21世纪新兴学科兴起的代表。主要是用于产品的加工,让整个过程走智能化、机器化、简单化之路。在生产的过程中,不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资源,所有的操作以机器为主,员工为辅。利用仪器进行产品的操作、控制和监视。虽然减少了工业操作的人员,但是产品生产的过程并没有停止,反而加快了产品形成的速度。这就是无人或少人的工业化生产。也是自动化生产。这种自动化的生产模式相比人工来说工作时间更长,而且精确程度更高,所耗费的生产成本相对来说较低,而且发生的安全意外事故的几率低。所以总的来说,电气工业化作为新生的事物,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低碳经济的需求越强烈。人们对电起自动化的应用就更加广泛。这种就是电气自动化,电气自动化是绿色低碳经济的产物。自从进入工业电气自动化时代,人们拥有更对应对生活的能力,在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方面,能力都有明显的提高,促使越来越多的人从繁重的劳动中解脱出来。人们不再是一味的完成工作,而是寻找更加先进的方法来完成工作,创新发展。工业电气自动化的应用范围较广,尤其满足工业化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在工、农、国防等诸多的领域,都可以看到电气工业化的身影,由此可见,电气工业化已经成为在国民经济中的关键部分。
三、电气自动化的重要性
时间已经向我们证明,电气自动化集信息化、机械化、电气化于一身的经济发展方向之一、不仅可以实现高增产,而且可以损耗能量较少,排放的污染低。电气自动化就很好的证明了低碳经济的可靠性和可行性。实践给出了最好的答案,低碳经济将会是中国实现可持续经济发展的有效模式,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方向。电气自动化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可以将制造技术、计算算机技术、集成系统、自多种信息整合一起,形成一套完整的工业化程序。所以说电气自动化是低碳经济发展的产物。我们知道电气自动化已经不仅限于工业的发展,同时也延伸到其它的行业,最主要就是因为它具有节能的特性。电气工业化发展越快就意味着会有更少的电能被消耗,会有更多的电能区支援电力贫乏的地区,就多一些地区受到国家的政策照顾。像是这种低能耗、高效率的工业化方式,不仅为减少成本,谋取经济效益,而且国家绿色经济发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绿色就业;低碳经济;能源
中图分类号:F124.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6-0211-03
一、绿色就业的含义
根据联合国环境署的一项报告中定义,“绿色就业”是“在农业、制造业、研发部门、行政部门中从事有助于保持和维护环境质量的工作。”这些工作,主要是通过提高使用效率,减少能材料和水资源的消耗,避免废水等污染物的排放,从而达到保护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化的目的。绿色就业就是采用绿色技术、工艺和原材料进行生产的就业,就是从事绿色产品生产和服务的就业,就是直接从事环境和生态保护工作的就业。
绿色就业的概念包括两个层面,一是新增绿色岗位,二是存量就业“变绿”。所谓新增绿色岗位,是指由于可再生能源的普及使用和各种环保项目的展开,很多从未有过的绿色工作岗位将被创造。据罗兰贝格调查公司的一项调查表明,目前全世界环境产品和服务的市场达到1 370亿美元。到2020年,这一市场将会增加到2 740亿美元,增长潜力巨大。所谓存量就业“变绿”,指的是一些现有工作将会被改造,使之更加符合低碳经济要求。传统职业一旦致力于环境保护,节省能源,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那么就蜕变成了新的绿色职业。
二、绿色就业的现状和前景
(一)可再生能源
绿色能源是与传统能源相对应的概念,主要是指风能、太阳能、生物能、氢能和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传统能源如煤、石油和天然气等,其储量有限。更重要的是,化石燃料的使用伴生大量污染和温室气体的排放,加剧全球变暖。因此,可再生能源不仅可持续利用,并且意味着清洁环保的发展趋向。
随着绿色投资规模扩大,在可再生能源,如风能、太阳能等领域的就业岗位逐年上升,而且近几年有加速之势。而且,相比化石能源,风能、太阳能等绿色投资的就业创造比例更高。据联合国环境署(UNEP)估计,有30万个工人从事风能发电工作,有17万人从事于太阳能领域。到目前为止,这些在风能和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领域工作的人有很大一部分是中国人。在生物能源方面,全球大约有120万人在从事着农村常见的早期能源,属于生物燃料领域,巴西、美国、德国和中国是这方面的佼佼者。据UNEP统计,全世界有近233万人在可再生能源领域就业。
由上可见,应用最广泛的可再生能源是生物燃料,包括农村里常见的沼气,还包括利用甘蔗、棕榈油发酵之后,生产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从而替代由石油制取的汽油和柴油产生能量。根据联合国环境署(UNEP)的估计,如果现在的增长速度可以持续,到2030年,将有210万人在风能领域工作,630万人在太阳能领域工作,1 200万人在生物能源相关的农业和工业领域工作。
(二)绿色建筑
所谓绿色建筑,是指最大限度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绿色建筑带来的是双赢的绿色就业结果,一方面,施工过程中需要新的工作人员加入;另一方面,对高效率产品的需求也能够增加生产厂家的就业人数。
美国太阳能协会认为,在2006年,在建筑行业有350万人直接从事与能源效率息息相关的工作,还有450万间接与能源打交道,加起来超过了800万人从事这一行业。在德国,开展了一项针对建筑能源使用效率的改进项目,34.2万个公寓对照明、供暖、电气等一系列家庭能源使用设备进行了改造,使之效率更高,更加环保。就这一个项目,在2001―2004年就带来了2.5万个就业岗位,并且挽救了11.6万个濒临下岗的工人。在2006年估计有14.5万人全职工作在这一项目上。
根据联合国环境署的估计,如果欧洲和美国能够达到2030年减少75%二氧化碳排放的目标,那么在绿色建筑领域将会增加至少200万个工作岗位。英国在2008年提出了一项投资达10亿英镑的针对家庭的节能计划,该计划旨在减少家庭的能源使用和二氧化碳排放。2009年中国财政部下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的实施意见》,开始实施“太阳能屋顶计划”,从而解决建筑物,如城市广场等建筑物的照明。通过对广电建筑示范工程予以资金补助,并鼓励相关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从而有效带动高新技术及节能领域的资金投入,并且促进建材、化工、冶金和装备制造等多个产业调整升级。在这一项目中,必将产生大量的就业岗位和劳动需求。
(三)绿色交通
从目前的趋势看,小排量车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追捧,无疑将会督促汽车制造厂家提高技术,使得汽车耗油更少,尾气排放更低。如果把能源效率最高(行驶每千米二氧化碳排放量低于120可作为标准)的汽车看做是“绿色汽车”,那么全世界在“绿色汽车”行业的就业人数大概有25万。根据普华永道的一项调查,估计到2015年,全球预计生产汽油混合动力汽车270万辆,柴油混合动力汽车25万辆,电动汽车14.5万辆,在全球汽车中的比例从0.7%上升到3.7%。美国能源部计划投资250亿美元在电力汽车和电池技术上,帮助美国汽车企业参与全球可再生能源竞争。欧盟提出了一项总额为50亿欧元名为“绿色汽车开端(green cars initiative)”项目。这些投资将会极大促进混合动力汽车的发展,从而拉动相关领域的就业。
相比汽车来说,铁路运输、公交系统、地铁系统和轻轨系统是更加环境友好的行业。铁路是劳动更加密集的行业,由公路转向铁路不仅能够减少能耗,而且能够增加就业。与此同时,公交车、列车的生产、使用、维护和维修将会产生大批的就业机会。对于现有的公交和列车可以进行能源使用的改造,将之改造成混合动力或者天然气。这样又会产生大量就业。中国、印度、巴基斯坦都在公交系统天然气动力改造方面进行了大力投入。到2006年,中国已经有32 000辆天然气公交车,印度和韩国分别是12 000辆和11 400辆。中国的自行车产量在2004年占世界自行车总产量的58%,成为世界上从事自行车生产人数最多的国家。
三、绿色就业与低碳经济的关系
绿色就业是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是低碳经济发展的产物。低碳经济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目标是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在全球一致强调要发展低碳经济这个大背景下,绿色就业正是符合低碳经济发展要求孕育而生的。
同时,实现绿色就业是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关键力量。绿色就业通过将企业污染的社会和环境成本内部化后来实现,这将会使企业有动力改进工艺,提高能源和原材料的利用率,从而杜绝或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并促进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代替不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从而推动低碳经济发展。
四、促进中国发展绿色就业的政策建议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中国绿色就业发展潜力巨大,但同时发展绿色就业任重而道远。为此,应作如下努力:
从国家、政府和社会来说,应创造发展绿色就业的社会环境。首先,要以法律保护为基础。2008年8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与促进法》得以通过,于2009年1月1日正式实施。该法将在法制化框架下推动循环经济发展。政府承诺对发展循环经济的产业活动给予税收优惠,提供资金支持和财政补贴。该法规定,在工业和农业生产过程中要减少能源消耗和废物产生,采用先进的技术,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其他附加物进行综合利用。从而该法推动了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了中国绿色就业的岗位。中国政府应更多采用立法手段来取代原有的行政规划和建议的形式,对绿色经济相关领域的发展作出规定。随着更多与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相关的政策出台,中国应当着手推动建设比较完善的绿色就业法律体系,使低碳经济和绿色就业更加有法可依。其次,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通过政策扶持,开发一批绿色就业岗位。环保设备、洁净产品、有机食品等企业创造的绿色就业岗位等自身就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无须政策扶持就已经蓬勃发展。但总体来说,绿色就业在中国还是新兴事物,很多绿色就业还需政策扶持,才能较快的发展起来,资金投入不一定很大,但会有巨大的就业潜力。再次,加强对绿色就业领域劳动者的权益保障。绿色就业有助于环境保护,但有些绿色就业劳动者的权益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比如工作环境不好、工资报酬低、缺乏社会保障、随意解雇员工等。因此,在绿色就业发展中,要促进提高从业人员薪酬待遇和参加社会保险,改善安全卫生条件,健全工会组织,促进绿色就业劳动者获得符合体面劳动原则的工作条件和工作待遇,提高就业安全性和保障性。
从企业来说,在考虑经济效益的同时,必须承担绿色发展的社会责任,要尽可能将绿色就业与经济效益统一起来。企业可以通过积极开展技术提升活动,努力提高职工绿色就业能力。如开展以低碳经济为主要内容的专题培训、咨询等工作,编写相关读物,举办相关讲座,帮助职工掌握绿色生产的新技能、新方法。大力开展有关的岗位练兵、技术比赛等活动,激发职工提高自身技能的积极性。企业还可以通过让职工参与企业管理的方法,加强对企业低碳发展的群众监督。如建立职工监督员队伍,让职工了解企业环保情况,检查企业节能环保工作,积极协助企业制定规划、落实责任,是环保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加强权重监督。
从个人来说,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和加大对绿色岗位的人力资本投入。发展低碳经济,是中国的“世界公民”责任担当,也是中国可持续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的难得机遇。而实现这一发展的途径之一就是提高绿色就业的比率。绿色就业的核心目的是提高环境效率,实质是减少化石能源消耗,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通过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引起人们对绿色行业的重视,从而提高人们想要从事绿色岗位的意识。与此同时,绿色岗位往往是知识和资本密集型行业,从业人员需要更高的综合素质,包括学历背景、知识体系和操作技能等。这就需要人们适时地增加自身的绿色人力资本投资,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知识水平,从而提升人们的绿色技能水平,为低碳发展提供所需的人力资本。
参考文献:
[1]熊焰.低碳之路:重新定义世界和我们的生活[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311-344.
[2]庄贵阳.中国经济低碳发展的途径与潜力分析[J].国际技术经济研究,2005,(3).
低碳经济具有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高效能、高效率及高效益等特征,其能够以较少的能源消耗来获取更大产出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生态旅游则属于低碳流放,即是在旅游过程中有效的实现低能耗和低污染,是环保旅游的一种深层次体现,同时也是一种以生态文明可持续性和可持续性旅游为基础的一种旅游模式。因此基于低碳经济的视角来发展生态旅游,这对我国旅游经济的提升及环境保护的实现将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低碳经济时代生态旅游内涵
随着当前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所带来的能源和生态问题越来越严重,这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带来了较大的制约影响。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与环境问题之间的矛盾日益恶化,在这种情况下提出低碳经济的概念,即通过利用技术、制度和观念等的创新来减少经济发展过程中对自然资源的消耗量,从而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低碳经济时代生态旅游是一种新型的旅游形式,即采用低碳的旅游方式来实现旅游区内的节能减排,从而提高旅游产业的升级及全面提升旅游业的整体效益。当前对于生态旅游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但在生态旅游中更强调旅客在旅游过程中保证原有生态的完整性,即通过旅游生产低碳化、旅游消费低碳化及旅游产业低碳化来促进低碳经济时代旅游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低碳经济时展生态旅游的措施
低碳经济是当前世界各国共同面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手段,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也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目的。低碳经济实质是通过有效运用各种先进的技术来促进产品的低碳开发和维持全球的生态平衡。低碳经济作为一种经济发展模式,在低碳环保理念下发展旅游产业,打造绿色出行、绿色旅游,不仅可以实现旅游成本的节约,而且有利于能源消耗量的降低,更好的促进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在当前低碳经济时展生态旅游,需要及时转变现有的旅游模式,扭转一些不良风气,加强旅游智能化发展,提高运行的效率,同时将节能减排技术全面引进旅游产业中业,降低碳消耗量,从而形成全产业链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政府需要加大力度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在当前低碳经济时代,在旅游中应树立低碳出行理念,将低碳环保用到实处。这就需要政府部门在加大支持的力度,在做好宣传教育的同时,还要通过制定相关的政策,做为生态旅游的支持和引导,做好各方面的规划和协调工作。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政府部门需要制定完善的低碳旅游的发展目标,做好对旅游企业、旅游景区和旅游者的引导工作,利用低碳旅游的理念来达到旅游过程中低能耗及低排放的目的。同时还要创建和发展绿色环保旅游企业,使旅游企业能够充分的利用新能源,从而实现节能减排的目的。环保部门还要加大宣传力度,做好示范工作,以此来改变传统企业发展观,在旅游地开发低碳环保景区,使旅游者能够自觉增强环保意识。
构建管理制度,规范低碳旅游发展。为了促进低碳经济时代的生态旅游的发展,需要构建低碳发展经济战略,从而促进低碳化生态经济的发展:
构建低碳经济的组织机构与战略规划,为了实现生态旅游的低碳化,需要以旅游行政管理机关以及旅游相关协会为主体,从而构建多层次的旅游发展组织结构,将减排的目标层层分解,并且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从而全面落实节能减排的目标,促进旅游产业的发展;
采用低碳认证制度,对旅游景区内的旅馆、娱乐以及交通运输等产业实行低碳认证,并且采取严格的评定分级,保证旅游产业消费符合低碳标准。同时需要选择低碳产品,提升旅游企业的低碳意识,不断的推进旅游产业的低碳标准建设,从而实现旅游消费、旅游运输等旅游产业的低碳化建设,为低碳经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加强教育宣传,引导低碳旅游消费。低碳时代的生态旅游的低碳发展,首先需要以低碳意识的推广为前提,从而对生态资源进行重新评估,充分发挥生态资源的重要作用,更好的发挥出生态资源的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在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旅游消费是旅游产业的重要构成部分,应该采取多种方式,不断的推进低碳旅游消费,从而减少消费过程中的能源消耗,促进旅游经济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物流产业;低碳物流;产业发展;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F259.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4月10日
随着经济社会的深入发展,物流行业作为其他行业的工具,承担着重要的运输作用,在整个经济体系中的重要性愈发凸显,特别是互联网商业的发展,更是给物流产业带来了新的契机。发展低碳物流产业,是现代国际物流行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一、低碳物流基本定义
从定义上来看,低碳物流是指在货物流转过程中,实现绿色控制、降低物流能耗,减小对环境的影响,通过合理规划,减小碳排放量等方式,提升物流产业发展层级,推动整体产业的集约化、环保化。发展低碳物流产业,对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减小环境污染,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产业发展沿革来看,物流产业在我国发展的r间并不长,属于新兴产业,低碳物流更是一个新兴概念。基于此,在传统产业基础尚未稳固的基础上,探寻低碳发展路径,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是我国物流产业发展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对于产业未来而言,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与此同时,发展低碳物流产业,也能有效提升我国自然环境承载能力。
二、我国发展低碳物流产业的影响因素
(一)产业发展层级相对较低。作为一种新兴产业,物流产业在我国发展时间相对较短。1970年左右,物流产业才从日本引入我国,发展历史相对较短。从发展水平来看,我国物流产业尚属于发展起步阶段,不管是服务水平还是经营理念,与先进发达国家都有较大的差距。近年来,随着我国互联网交易的发展,物流产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发展方式相对野蛮,整体水平仍然不高,而且物流行业发展存在很大的不平衡性。很多大型企业操作比较规范,经营情况比较好,碳排放量等也比较符合发展要求,实现了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但是很多小型物流企业,依然保持着原始的操作模式,处于一种无序竞争的状态,发展能耗相对比较高。
从地区来看,东部地区物流产业发展程度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发展水平相对较高。从目前物流产业分布来看,在城市一般建立起了比较完善的物流网络,但是广大农村物流体系建设相对仍然比较落后。由于产业发展基础薄弱,很多物流企业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不利于发展低碳物流产业,相比环境保护,很多物流企业更加关注企业自身的生存和经营问题,在生态利益和经济利益之间,很多企业更加关注自身发展的经济效益。
(二)尚未形成低碳经营理念。发展低碳物流产业,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而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发展低碳物流涉及到多个主体。从我国物流产业发展现状来看,很多物流业经营者并没有形成低碳经营理念。从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实践来看,低碳发展理念已经深入人心,成为指导行业发展的一种重要思想,对于物流行业发展而言,低碳经营思想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是从我国发展实践来看,普遍缺乏低碳经营思想。由于物流产业具有跨地域特征,要发展低碳物流,必须要有统一的思想指引,实现不同区域之间的统筹协调,共建绿色低碳经营发展模式。但是,从目前发展实践来看,实施低碳经营策略,肯定要相应增加一些经营成本,但是在物流业发展的各个环节,没有经营者愿意放弃这部分经济利益,在这样的局面下,我国低碳物流发展层级一直比较低,没有得到有效的贯彻。很多经营者会认为,发展低碳环保产业,是政府的分内职责,与企业自身没有直接的联系,而很多政府环保部门在面对企业经营行为的时候,由于没有相应的执法权,后者由于资金人力不足,无法实现物流行业的动态管控,整个宏观调控能力也不够。此外,物流客户也是建设低碳物流产业的一个重要主体,从客户角度来看,也普遍存在环保理念缺失的问题。综合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发展低碳物流产业,要从产业发展理念入手,通过理念指引行动,实现总体发展层级的有效提升。
(三)缺乏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作为一个新兴行业,我国关于物流产业的法律法规体系尚未完全建立起来,对于新兴产业依旧归入传统产业进行法律规制,在很多方面都是空白,由于立法的缺失,很多行业发展问题也都是通过一般性规定来管控,缺乏法规管理的规范性与针对性。对于低碳物流而言,目前我国还没有明确的行业标准,也没有相应的奖惩规定,对于企业自身行为,只有通过企业自律与行业规范来调整,具有明显的自发性和滞后性,不利于低碳物流产业的长远发展。很多物业产业发达的地区构建了自己的法律体系,但是由于具有地域局限性,没有全国范围的指导意义,对于低碳物流产业发展而言,存在支撑力度不足的问题。基于这样的法律现状,很多物流企业忽视碳排放标准,采取野蛮发展的状态。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法律法规体系,将既有物流行业纳入法律法规规范体系,是我国发展低碳物流产业的必然路径,同时也是基础性保障。
(四)物流基础设施亟待完善。由于起步较晚,发展层级较低,我国物流产业的基础设施亟待完善。从产业形态来看,物流产业具有较强的联系性,同时具有跨地域特征,由于各部门和各地区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交流,物流基础设施重复建设和浪费现象较为严重,同时在很多经济不发达地区,又存在基础设施缺失的问题。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物流产业机械化水平还不够高,缺乏统一的标准,对于发展低碳物流而言,这些都是天然的瓶颈。发展低碳物流,存在工作标准不明确,不同地区设施无法配套等难题,与此同时,也导致了物流产业发展效率较低的问题。在绿色低碳发展理念指引下,构建统一的基础设施体系,是发展低碳物流的必然要求和基础保障。
(五)缺乏专业的物流人才。专业物流人才缺失,是我国低碳物流发展需要面临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我国很多高校都开设了物流专业,为现代物流企业输送了大量的人才,但是很少有高校开设低碳物流专业,缺乏专业的人才。从企业内部人才结构来看,懂物流专业知识的缺乏相应的环保理念,掌握环保知识的人又对物流基本知识缺乏了解,这是我国物流专业人才发展所面临的问题,要想实现低碳物流的提档升级发展,同样必须解决人才方面的问题。
三、我国发展低碳物流产业的有效对策
(一)全面树立低碳物流发展理念。要想发展低碳物流产业,首先要从理念入手,用科学、环保的理念指导现代物流产业发展。在构建企业格局过程中,要强化环保知识的宣传与引导,不管是企业经营者还是政府管理者,都要建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与此同时,要注意对消费者的引导,共同构建低碳物流发展格局,推动低碳物流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科学化、系统化推进,共同建设绿色发展体系,实现现代低碳物流产业的发展。在发展低碳物流产业过程中,要注重节点把控,实现低碳化经营模式,减小碳排放量,提高环保效能,实现集约化经营与发展。通过理念引导,强化低碳发展层级,是现代物流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二)强化低碳物流产业政策支撑。单单靠市场的力量,并不足以发展低碳物流产业,要想实现产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政府管理机构的支撑。通过顶层设计、配套设施建设等工作,可以为低碳物流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从产业结构来看,物流产业发展具有跨区域特征,单靠市场很难做到低碳物流产业发展的协调统一。通过构建一体化发展体系,通过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从宏观层面为低碳物流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可以有效提升低碳物流产业的发展效率,构建全局性发展格局,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在具体工作中,可以通过收取排污费、增强政府补贴等方式,鼓励物流企业采取现代低碳经营模式,推动低碳物流产业发展。
(三)构建专业化人才体系。建设低碳物流产业,必须要有足够的人才支撑。在人才培养方面,一方面物流企业要加强企业人才的培训力度,提升物流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特别是低碳经营理念与低碳经营知识,构建现代化的人才梯队;另一方面从高校角度来看,要及时进行教学改革,为社会培养适应需要的人才,在专业设置上,可以O置低碳物流专业,专门培养复合型人才,提升人才综合竞争力,适应未来产业发展趋势,提高人才综合竞争力,为低碳物流产业发展提供足够的人才支撑。此外,政府还要发挥自身宏观调控作用,强化人才引进与人才补贴等政策,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进入物流行业工作,特别是对于偏远地区而言,要强化人才引进力度,提升低碳物流行业发展水平。
(四)构建一体化发展模式。在全国范围内发展低碳物流产业,要形成一体化发展格局。在基础设施建设上,要抓住低碳物流产业发展的“牛鼻子”,对全国物流分布进行通盘考虑,在建设基础设施的时候,充分考虑不同地区的对接问题,统一建设标准,明确建设目标,实现规范化经营发展,避免各自为政、野蛮发展状态。在基础设施统一构建与维护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地区之间的情况,争取基础设施建设一步到位,按照低碳物流发展标准提前建设,避免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提升低碳物流产业发展总体水平。
(五)构建低碳物流发展法律体系。要想实现低碳物流产业的规范化发展,离不开法律的支撑,要将产业发展纳入法律规范体系当中,通过立法和司法解释的方式,对建设低碳物流产业过程中存在的法律问题进行有效规制,提高产业发展的规范化程度。与此同时,通过明确立法的方式,也能保障低碳物流产业发展有一个明确的标准和依据,对于违法标准的物流企业,也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处罚,形成明确的指引作用。构建一体化的物流规范体系,保障低碳物流产业发展,既要坚持立法 先行,提升立法的前瞻性,避免出现滞后性,要参考西方先进国家的立法模式,同时根据我国低碳物流发展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地调整,适应我国低碳物流产业的发展需求。
四、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现代经济产业的发展,物流产业迎来了发展契机,成为众多产业发展的必备工具。作为高能耗行业,物流发展对于自然环境存在着较大的影响,探索发展低碳物流模式,是国际物流行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在低碳物流发展实践中,要转变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模式,探索低碳物流产业发展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提升产业发展层级,优化产业结构,降低物流产业能耗,在提升经济效益的基础上,将物流产业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
主要参考文献:
[1]钟新周.发展低碳物流的影响因素及对策[J].改革与战略,2012.28.1.
[2]周芳.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助推我国低碳物流发展[J].中国流通经济,2012.26.10.
[3]李丽,邢俊兰.低碳经济趋势下我国低碳物流发展研究[J].商业时代,2011.31.
[4]王莹.低碳经济下的中国企业物流低碳化发展思路探讨[J].煤炭技术,2011.30.8.
[5]罗凌妍.低碳物流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4.39.5.
我们国家制定的“十二五”规划纲要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也就是在低碳发展方面占了很大的内容,所以低碳发展、低碳经济现在非常热,活动也非常多,在深圳举办的中国高交会,今天我们有这样一个机会来探讨低碳技术和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问题,非常有意义。
其实光讲低碳并不全面,按照《京都议定书》的定义,温室气体除了二氧化碳之外,至少还有5种。从我们国家来看,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大概占了整个温室气体排放量的85%左右,其他5种大概占了15%,但是从温室气体的影响来看,二氧化碳大概占75%,其他5种大概占25%左右,所以我们在讲低碳发展的同时,我们也要讲温室气体排放。这样,我们所有的人民群众不但对减碳发挥作用,还会对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发挥作用。
第二方面,中国作为一个工业化、城镇化处于快节奏的国家,我觉得我们讲低碳经济或者低碳发展,我们更要强调低排放经济和低排放发展。我认为应对气候变化,这是一个世界性的环境问题,而在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过程中,还有很多其他污染物的问题,比如说二氧化硫的问题,氮氧化物的问题,废水排放的问题,垃圾处理的问题等等,对当地的环境污染,这也是我们现在面临的重要挑战,
第二,我们现在在二氧化碳减排方面,在国际上也面临很大的压力。因为我们国家的总量很大,去年一直在议论能源消费量是中国多还是美国多,我想这是不用讨论的,中国有13亿人口,美国只有3亿人口,所以中国的能源消费量超过美国,那是必然的事情。“十一五”期间,由于我们国家在节能减排方面采取了很多的措施,所以我们的二氧化碳减排量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办法相比的,这方面在世界上是公认的。但是我的现在面临的问题是,我们的峰值到底在什么地方,这是我们大家需要共同努力、共同研究的问题。
第三,气候变化(低碳发展)是人类发展面临的共同的制约,也是中国未来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低碳发展、绿色发展,一方面我们作为负责任的大国,我们要承担责任,我觉得更重要的是我们自身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发展方式转变的需要。众所周知,现在能源行业发展面临着一个重大变革的时代,很多大的问题都还处在迷茫中,我认为最明确的方向就是绿色能源发展的方向。绿色能源包括几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就是节能与提高能效,这是摆在第一位的,也是世界所公认的。再一个层次就是传统能源的清洁利用,还有清洁能源的发展,以及核能的利用、二氧化碳的捕捉与储存等等,这几个方面的技术都是低碳技术。中国在前几次革命(蒸汽机革命、铁路电气化革命)都错过了,这次绿色技术的革命,我们一定要抓住这个机会,把这个事情做好。
要做到绿色发展,首先要彻底扭转不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所以转变生产方面的发展方式问题,要倡导和践行节约型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我们应对气候变化,全球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必须转变他们不可持续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英国的环境部长也赞同我这个观点。
二是要大力推进节能,尤其是工业节能。我们现在的工业消费量占到全国的能源消费量的73%,工业节能的成效直接关系到我们国家节能减排目标能不能实现。我们在“十一五”期间下了很大的工夫调整产业结构,但这方面的成效并不是特别明显,所以要大力地调整工业结构,要大幅度降低产品单耗。
【关键词】低碳经济;中小型外贸企业;发展模式
“低碳经济”最早出现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自该名词提出后,国内外专家学者对它的定义不一。此处选择牛文元(2009)、贺庆棠(2009)等国内学者的定义,他们认为:“低碳经济是绿色生态经济,是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和低碳发展等经济形态的总称,低碳经济的实质在于提升能源的高效利用、推行区域的清洁发展、促进产品的低碳开发和维持全球的生态平衡。”由此可见,低碳经济就是寻求一种绿色的、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友好型经济发展模式。
一、低碳经济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
(一)低碳经济对中国对外贸易的有利影响。1.推动外贸企业的技术革新,促进产业结构优化。低碳经济是在可持续发展的指导下,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双赢的模式。目前实现低碳经济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刻不容缓的任务,因此,碳关税、碳足迹、碳信用等正逐渐成为新的贸易壁垒,登上国际舞台。要想大力发展低碳经济,作为企业必须要改变原有产品生产模式,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提高产品技术含量,以此来避免出口过程中被征收昂贵的碳关税的情况。2.促进新兴产业的出现,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建设生态经济。低碳经济的施行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国际贸易的商品范围,使得与低碳经济相关的新产业兴起。随着低碳经济施行,与此相关的低碳产业也如雨后般春笋产生。由于碳关税以及低碳壁垒的出现,使得中国外贸企业不得不大量生产低碳产品来获取相应的利润,同时许多企业把低碳经济的改革作为进军国际市场的契机,在短时间内进行技术革新,推出新型低碳产品。与此同时,在低碳经济的背景下,碳交易无形中成了各国争相争夺的热点,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是最有潜力的碳交易资源供给国,因此丰富了中国对外贸易方式的多样性,有利于国内生态经济的建设。
(二)低碳经济对中国对外贸易的不利影响。1.降低中国对外贸易的比较优势和竞争力。中国经济发展中外贸依存度一直很高,国外市场的需求是拉动国内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和动力,此外中国对外贸易中加工贸易所占比例较高,从事加工贸易的企业大多数是凭借出口传统高碳商品获得利润。如今实施低碳经济后部分发达国家实施低碳准入的制度导致中国外贸企业产品成本增加,市面产品价格随之就会增加,因此中国物美价廉的出口优势随之消失。另外,由于很多从事外贸的中小型企业技术落后,资金不足,无法改变原有的生产方式导致企业倒闭,进而影响到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降低了国内外贸企业的竞争力。2.在国际分工中处于劣势,影响中国的贸易地位。碳产业最初起源于英国,中国则是近年来才开始关注并朝着低碳经济的方向发展,因此在低碳技术以及新能源技术等领域远远不如西方国家,在国际低碳经济市场中处于劣势。同时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的浪潮还未完全退去,许多国家的经济增长缓慢,低碳经济成为众多发达国家大力推动本国经济发展的契机。反观中国,在低碳经济的大背景下,由于劳动密集型的生产模式根深蒂固,传统外贸企业难以进行产品、产业创新,“碳关税”等新的国际贸易壁垒将对中国的国际贸易地位产生巨大冲击。
二、江苏省中小型外贸企业的发展现状分析
与2014年上半年相比较,2015年上半年江苏省进出口贸易总额为16097.5亿元,同比下降3.9%。其中,出口贸易总额为9850.0亿元,下降1.3%;进口贸易总额为6247.5亿元,下降7.8%。虽然各项数据均有所下降,但是江苏省在全国范围内依旧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作为外贸大省,截至2015年3月,江苏省对外贸易类企业有99,402家,其中中小型外贸企业占90%左右,可以说中小型外贸企业是江苏省经济发展的必不可少的中坚力量。因此,在低碳经济成为大势所趋的今天,中小型外贸企业能否成功转型对江苏省建设绿色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中小型企业的规模局限等问题,阻碍了其低碳转型之路。
(一)自有资金不足,融资困难。中小型企业通常由单个人或少数人提供资金组成,人员规模、资金规模和经营规模相较于国有企业等都较小。然而在贸易过程中,其自有资金无法进行高风险、高盈利的项目,为了得到足够的流转资金,它们不得不选择融资。但由于规模较小,不少中小型企业的企业内部组织结构存在问题,信息披露制度的不完善导致信息缺失,增加了银行的信贷风险,使银行无法仅根据企业的财务状况决定是否进行融资。同时,中国还没有专门的中小企业金融管理机构,缺乏相应的政策支持,导致中小企业融资困难,无法扩大经营规模。
(二)缺乏科学的管理制度,企业定位目标不明。由于中小型外贸企业的规模小,实力较弱,企业的经营管理简单,主要由企业的所有者制定市场目标,存在着极大的“个人主义”。同时,这也造成了大部分中小型企业存在着“任人唯亲”的现象。而这些人里面有大部分人并没有接受系统的企业治理或是贸易相关的培训,缺少专业知识,仅仅是为了眼前的利益进行经济活动,而不顾企业的长远发展,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决策质量以及转型之路。
(三)产业结构不合理,能源利用率低下。江苏省进出口商品仍以工业制成品为主,但工业制成品内部结构中具有较高技术含量和附加价值的产品所占比重仍较低,出口商品仍然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代表要素禀赋升级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比重仍然偏低。同时,由海外转移来的大量的、低附加值、高消耗、劳动密集型产业进一步造成省内的能源浪费、紧张,环境进一步遭到破坏。截至2014年,江苏省能源消费总量高达426,000万吨标准煤,并仍有上涨趋势。传统企业的能源消耗已经严重影响了中国的资源与环境问题,无形之中也加大了企业的生产成本。表1为2008~2013年江苏省综合能源平衡表,由表可看出,江苏对进口能源的依赖性还在增长,随着大范围的能源消耗,加重了环境压力以及企业的生产压力,不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处于产业链低端,缺少技术革新以及高新技术人才。低碳经济的实质就是能源转型,而实现转型的关键就是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江苏中小型外贸企业由于资金不足,降低碳排放的技术开发和新能源生产利用等技术领域相较于大型企业仍处于落后地位,很大程度限制了企业的低碳转型的进程。同时,由于中小型企业一直处在产业链底层,难以吸引高新技术人才,为企业注入新生力量打破落后的发展模式进行改革;并且,中小型外贸企业获取信息的速度慢于走在前沿的大型企业,无法及时紧随大的经济潮流,导致企业难以短时间内正确制定出一条适合自身的转型之路。这些无法成功进行低碳转型的企业最终将会消失在低碳经济的潮流中。
三、低碳经济下江苏省中小型外贸企业的转型策略
(一)加强企业信用制度,政府加大扶持力度。无论是技术变革还是人才引进,都与企业的规模和资金状况有关。为了加强中小型外贸企业的竞争力,企业内部有必要建立健全完善的财务管理系统,加强企业资信,以便于更好地获得融资,扩展产业链。同时,江苏省政府也应该加大对中小型外贸企业的扶持力度,规范融资制度,简化融资手续,鼓励银行为中小型企业提供资金,设立中小型外贸企业融资风险专项资金,弱化融资过程中的信贷风险,将中小型外贸企业的低碳转型制定成首要的政府经济工作目标之一。
(二)改变传统经营方式,升级产业结构,不断创新。江苏省中小型外贸企业一直按照传统的贸易经营方式以劳动密集型的加工贸易为主经营公司,而当今低碳经济的时代已经不再容许这样的经营方式存在,因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关系到国民经济繁荣的重大战略任务。一是中小型外贸企业要做的事是管理升级,科学把握企业成长周期,掌握正确的提升企业管理能力的方法,积极构建企业管理战略体系;二是要积极进行科技、制度、文化方面的创新;三是要全面统筹生态、社会发展和产业。将科学技术融入企业发展生产中,实现多产业、多产品、多功能的组合,减少环境污染,降低碳排放,实现企业的集约化和利润的最大化。
(三)促进清洁能源和新能源的开发,跟随绿色经济的潮流。目前中国能源结构主要以煤炭为主,同时还存在着能源利用率低下,环境污染十分严重的现状。就江苏省中小型企业而言,首先任务是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和新能源,建立高效低碳的能源产业体系。江苏碳汇、清洁资源较丰富,拥有着发展新能源的先天条件,因此中小型外贸企业可以建设光伏电站,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核能等自然提供的资源进行发电等工作,将其灵活运用到企业生产上。在未来的中小型外贸企业的发展中,加快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将是江苏省优化能源结构的重中之重,通过淘汰落后产能,变革供能方式,创新节能技术逐步引领江苏省中小型外贸企业中融入低碳经济的大环境下。
(四)完善人才引进机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人才是企业发展中的第一资源,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动力,企业现有人才队伍状况与公司建设不相符合、不匹配是制约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中小型外贸企业应通过多渠道引进所需人次,除了直接从高校招聘,从社会上招聘有经验的适用人才,还可以通过制定实施人才队伍建设计划,科学分析,横向联合,巧借外力因素。与此同时更要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投入必要的物资,培养高层次人才,为企业的发展铺设更好的道路。在企业内可适当实施人才考核制度,加快人才梯队的建设,形成良好的工作竞争氛围,例如企业可采取绩效制的激励机制,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提高工作效率。四、结语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以及世界能源与资源的逐渐减少,实现低碳经济已然成为各国政府工作的重要目标。对于中国而言,低碳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目前也正是江苏省实现低碳转型的关键时期,因此,作为江苏省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中小型外贸企业的低碳转型已经迫在眉睫。只有加快企业内部改革,优化产业结构,建立人才创新机制,并辅之以政府和银行的支持,才能够真正实现中小型外贸企业的转型之路,实现经济系统从“高碳”走向“低碳”的进程,实现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变。
【参考文献】
[1]袁男优.低碳经济的概念内涵[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10,23,1
[2]单胜道,毕晓航,王志荣等.长三角地区能源与低碳转型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3]雷鹏.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论[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
[4]王鑫.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深层分析与对策思考[D].吉林大学,2008
关键词:绿色产业;概念;特征
中图分类号:F6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5-000-02
一、引言
全球经济中,以保护环境和发展生态经济为目的的绿色革命悄然兴起,绿色意识成为影响当代社会经济发展进程的一种重要理念。在中国,随着经济持续稳健的增长,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也深入到产业发展中。绿色产业的兴起已经成为国内外引人注目的趋势。
二、文献评述
追溯起源,绿色产业发源于本世纪70年代末的欧洲,自1972年联合国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首届人类环境会议以来,国际社会对环境问题、环境与发展关系的问题越来越重视。1989年加拿大环境部长在政府官方文件中提出“绿色计划”,第一次在宏观层次上把绿色同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规划结合起来。随后的90年代里,有12个工业化国家提出了20多项“绿色计划”。目前不同国家和组织对绿色概念认识不同。
英国政府(UK)定义绿色经济这一概念时强调绿色经济的价值在于增长效应在国民经济中的最大化,经济财富能够得到持续的增长。这一经济概念包含低碳发展、环保产品和绿色服务。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表明,绿色产业的发展不是以自然体系的健康发展为代价来获取人类的健康发展,从产业角度来看,此处的绿色概念相当于新建产业体系,增添绿色产业这一产业。布鲁斯金学会定义“清洁经济”,这一概念同美国劳工局使用的概念有所相同,认为该经济可以在产品与服务中增添环境效益。
国内陆续有专家学者对绿色产业的定义进行研究。刘小清(1999)认为,绿色产业也称环保产业,是国民经济结构中以防治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为目的所进行一系列活动的总称。肖卫东等(2003)认为,所谓绿色产业是指那些用绿色生命力和绿色方式生产和提供绿色产品或绿色劳务的产业。蔡凤兰(2007)认为,绿色产业泛指各种对环境友好的产业,即产品和服务符合防治环境污染的要求,可改善生态环境、保护自然环境、有利于优化人类生存环境的新兴产业。何潇(2008)认为,绿色产业指立足于可更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或虽然消耗不可更新资源但已达到环境标准或满足清洁生产标准的产业。
关于绿色产业的属性问题,专家学者观点各异。刘景林等(2002)认为,绿色产业群体的兴起有可能、也有必要突破原有的三次产业划分法成为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并列的第四产业。对此,林毓鹏(2000)指出,绿色产业并不是指独立于传统的第一、二、三产业之外的第四产业,也不是单指环保产业。它是泛指企业采取了低能耗、无污染的技术导致产品在生产、使用和回收等过程中不含对环境造成污染、破坏,这样的企业联合体就构成了绿色产业。
在绿色产业的特征与评价方面,学者们也做了一定的讨论,普遍认为绿色产业必须保持“绿色”特征才能称为实际意义上的绿色产业,必须使用绿色生产力,在生产过程和经营管理中具有绿色品质,尤其强调绿色产业的自然环境必须是绿色的。朱春红、马涛(2011)从经济指标、生态指标与社会评价指标三个方面确定了包括26个指标构成的一套区域绿色产业发展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石宝峰、迟国泰(2014)从基于信息含量最大角度出发,制定了绿色产业评价指标模型。
通过总结我国绿色产业目前的研究成果,整理发现关于我国绿色产业的研究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概念导入阶段,主要是由绿色产品向绿色产业关注的转变,由此引发了第四产业的假说与争论;二是泛定义阶段,认为绿色产业泛指与环保相关的产业,在经济发展方面主要生产环境友好型产品的产业;三是评价体系构建阶段,开始挖掘绿色产业的内涵与特征,从经济、生态、社会层面上赋予绿色产业选择的指标体系。但总体来看,我国绿色产业的研究处于仍处于初始阶段,没有对绿色产业给出综合而具体的定义,对于其特征与指标体系的构建也仅建立在绿色原本的环保含义上,不具备比较意义。
三、对绿色产业的新界定
本文对于绿色产业的研究,重点在于突破绿色环保的概念的束缚,提出在比较优势下综合的绿色产业定义。目前的绿色产业在局限于生态环保的范畴下是难以扩大生产并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贡献力量的。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转型,同样传统产业的发展方式也需要绿色指导思想的支撑。绿色这个概念本身就具有主观性,因此在经济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定义绿色产业,不能只是一个绝对概念的定义,而应该赋予它比较的属性,具体来看有横纵之分。横向来看,所谓绿色产业也是相比较其他产业而言的。纵向来看,绿色产业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产业发展前期并不是绿色产业,而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变化成了绿色产业。
此处我们提出具有比较属性的绿色产业的综合定义:所谓绿色产业,是指在满足社会有效需求的前提下以较少的资源(能源、土地、环境等)投入和较高的科技投入获得高产出并与环境形成良性循环的产业。
针对定义中的条件,本如下说明:
1.绿色产业不能单纯的以能源消耗高低来评判。能源消耗的多少只能作为绿色产业评判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能源消耗的高低,需要参考世界先进水平来进行定量衡量。不能武断认为煤炭钢铁行业因为能源消耗高就不属于绿色产业的范畴。但可以说,若是煤炭钢铁产业达到世界一流的能源消耗水平,在满足绿色产业其他的条件下存在一定的绿色属性。
2.绿色产业的发展必须要满足社会有效需求。产业的发展若是具备长久持续性,生产的产品就必须得满足社会有效需求。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该产业的发展有较大的社会需求,二是该产业的发展能够达到社会有效需求的标准。绿色产业的定义与这两方面密切相关。绿色产业的发展是为了以可持续发展的方式满足广大人民的需求。
3.绿色产业的投入与产出与传统产业所理解的投入产出有所不同,重点在于科技投入的比重。传统产业的发展主要依赖于物质资源的供给,农业中的绿色产品概念也只是界定于纯天然零污染。而现定义中的绿色产业则是需要切实投入科技,以高科技来提高绿色程度。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经济增长方式,改变高投入低产出,高消耗高污染的现状。
通过以上对绿色产业概念的全新界定,现归纳绿色产业的特征如下:
1.高科技性。绿色产业发展需要投入高科技贯穿于产业发展的全部过程中,以科技含量增加产业的绿色程度。科技含量高不仅可以改善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瓶颈问题,优化产业结构,而且可以使生产出来的产品在品质方面更具备绿色属性,与传统产品形成鲜明的对比。
2.强竞争性。绿色产业与其他产业相比,具有竞争优势。一方面走绿色产品的路线吸引消费者进行绿色消费,另一方面绿色产业本身的综合实力是其他普通产业所无法比拟的。具体而言,绿色产业的强竞争性体现在产品、企业及市场的实现能力上,实质上是绿色产业具备较高的比较生产力,能够比其他竞争对手以更有效的方式持续生产出消费者愿意接受的产品,由此获得满意的经济收益。
3.可持续发展性。此处的可持续发展性有两重意义,一是环境能够持续的投入绿色产业,另一方面绿色产业的高产出也能够改善环境形成投入与产出的良性循环。绿色产业能够使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协调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能给后代需要创造持续性。
4.正外部性。绿色产业的发展改善了社会公共环境,其他经济人可以无偿的享受到这种福利。因此绿色产业的发展不仅使自身受益,还使社会其他主体受益,具有明显的正外部性。
参考文献:
[1]刘小清.绿色产业──迎着朝阳走来的新兴产业[J].商业研究, 1999,09:112-114.
[2]林毓鹏.加快发展我国绿色产业[J].生态经济,2000,02:44-46.
[4]刘景林,隋舵.绿色产业:第四产业论[J].生产力研究,2002,06: 15-18+290.
[5]肖卫东,李春才.关于绿色产业的思考[J].南方经济,2003,05:50-51+13.
[8]何潇.加快我国绿色产业发展探析[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5:150-154.
[9]朱春红,马涛.区域绿色产业发展效果评价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03:64-70.
[10]石宝峰,迟国泰.基于信息含量最大的绿色产业评价指标筛选模型及应用[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4,07:1799-1810.
[11]HM Government, Skills for a Green Economy, Department for Business, Innovation and Skills, London, 2011. (URN 11/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