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态文明建设的总结范文

生态文明建设的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态文明建设的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生态文明建设的总结

第1篇:生态文明建设的总结范文

一、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领导

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在年初成立乡生态文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乡党委书记一把抓,乡长具体负责,分管副乡长和环保专干及相关人员的具体落实的领导小组。建立乡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机制,把搞好辖区内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列入重要日常工作中。在班子会和工作安排会中都将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研究安排到位。做到年初有计划,年中有小结,年底有总结

二、搞好生态细胞建设

我乡在年初就将幸福美丽乡村的申报纳入重点工作,专门抽调人员和成立申报工作小组,全体乡干部配合,聘请专业人员,完成了幸福美丽乡村的《规划》和《技术报告》申报材料。进一步完善档案资料,准备迎接验收。在社区开辟生态花台,实行拍租承包管理。

三、抓好辖区内的饮用水源保护工作,规范辖区内畜禽养殖

我乡辖区内无工矿企业,无化工企业,对水源地的保护压力相对较小。规范辖区内的畜禽养殖,严格养殖场的粪便处理,宣传教育群众加强对畜禽粪便的处理,避免出现畜禽粪便污染事件。建立饮用水源保护工作措施和工作制度,加强饮用水源日常巡查,确保饮水安全。

四、抓好工程领域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工作

整村推进示范片工作存在我乡有序开展,实施项目工程多,我乡严格要求施工单位及时完成项目环评及审批工作。严格执行污染治理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的“三同时”制度,积极协助环保部门做好辖区内新建项目环评“三同时”工作。

五、加强农村垃圾分类处理工作,严禁焚烧垃圾、秸杆

我乡将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和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相结合共同推进,落实按县级相关部门要求,完成垃圾分类处理技术培训,按要求修建分类处理池,落实专人抓好分类处理工作,做到农村垃圾分类处理。积极争取沼气项目,从根本上消除焚烧秸杆的现象,做到资源的合理利用。

第2篇:生态文明建设的总结范文

生态文明建设路径简单化当前的生态文明建设,从部门推进到区域实践都不可避免地将生态文明建设简单地等同于生态环境建设,从规划制定、政策引导、指标约束,到生态省、市、县的创建,几乎都将生态环境建设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战场,对生态环境修复、资源节约利用、节能减排等方面大书特书,认为只要生态环境改善,建设指标能够实现,就是在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理念领先而建设实践却较滞后,对于生态文明科学内涵的理解上存在偏差,影响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依赖和观念依赖仍然占主导地位,在行为方式上一边努力治理环境,一边以新的方式破坏环境。只要国家出于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考虑将相关指标“松绑”,生态环境恶化趋势马上显化。与生态文明息息相关的经济转型、社会发展、民生改善、观念树立、制度创新等内容和行动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很少得到重视,在生态环境局部改善的同时,一些社会问题和制度弊端日益显现。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现有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没有形成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理论体系科学的理论是科学实践的基础。生态文明是一种全新的理念,是在对工业文明深刻反思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目前,生态文明的内涵、理念、特征都处在探索之中,学界还没有达成共识。究竟什么是生态文明?如何建设生态文明?从生态文明建设提出至今都还没有得到很好的回答。当前生态文明建设低估了工业文明对人类的深刻影响和牢固的制度基础,忽视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最本质最艰巨的任务是要对工业文明的价值取向和制度安排进行根本变革。把生态文明建设简单地等同于生态环境建设和人类不当行为的改变,试图以此来解决一个庞大的、复杂的、涉及多方利益主体和人类社会制度变迁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必然导致在理念、行为、政策上的缺失。

(二)生态文明建设缺乏必要的战略管理工具,行之有效的战略体系尚未构建,无法实现生态文明的融合共建战略体系是实现战略管理的有效手段。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至今还停留在战略构想阶段,发展战略体系尚未构建,战略目标和战略任务尚不清晰,缺乏必要的理念体系、行为体系、政策体系来指导,不可避免地出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困境。中央出台的若干政策、文件、规划,虽然从生态文明建设的某些方面有所引导,但始终没能形成政策合力,没能触及生态文明建设的本源。政策设计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支持力度较弱,导致行动措施推行困难,缺乏从战略高度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切实有效的管理和实施,更无法将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原则、目标等深刻融入和全面贯穿到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中。

(三)生态文明建设缺乏动力机制目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沿用的是西方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思路,试图用人和自然的利益关系的调整来改变自己的行为,虽然认识到了对生态的破环,但始终是为了促进人自身的发展来改善自然的承载能力,其目的仍然是为了从自然界索取,没有从思想根源上将自然界与人类社会视为平等的主体。同时,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主要采取自上而下的推进模式,中央提出建设发展战略,各部门和各省区实施建设,但不少地区并未将生态文明建设上升至区域战略高度来对待,虽然在思想认识上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但缺乏行动部署。生态文明建设还没有成为区域自身发展的需要,社会群体还没有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自身的需求加以推进,还停留在响应中央政策的政治要求上,生态文明建设自发动力不足。

探索中国特色生态文明融合共建道路的对策

(一)加强对中国特色生态文明的科学研究,创建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体系当前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理论研究还不大深入,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理论体系尚未构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问题和实践探索还需要进一步深入,尤其在生态文明的理论基础、实现机理、实践途径等方面更是缺乏。建议国家相关部委整合研究力量,鼓励跨区域、跨学科的联合攻关,加强对生态文明重大理论问题的支持力度,在理论上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概念、内涵、特点进行梳理,积极创建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理论体系,把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理论与科学发展观深刻融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二)加强对生态文明融合共建工具和方法的探索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进步的过程和积极成果,是自然生态系统文明化和人类文明系统生态化的总和。[1]它贯穿于丰富的工业文明的实践活动中。建设生态文明必须直面我国的国情,将生态文明建设全面融入和深刻贯穿社会、经济、文化、政治建设的各个方面之中。但是如何融入和贯穿,需要从工具和方法上进行思考。应采取战略融合的思路,组织相关部门和专家学者在深入研究可持续发展、科教兴国等国家战略的推进机理、建设模式和实施现状的基础上,积极探索生态文明融合共建的战略实践工具和方法。在战略实践工具和方法的选择上,可以将现有的国家战略进行分解,分别将其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现有生态省建设指标体系以及国际形势变化的新要求进行充分对接、系统整合和集成创新,构建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体系。

(三)制定《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行动纲要》,将生态文明理念深刻融入经济、社会、文化、政治建设的各个方面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全面融合的发展战略,需要通过完善的战略体系进行有效推进。建议国务院牵头,组织发改、林业、环保、国土、农业、工信、住建等部门以及科研院所和专家学者对当前生态文明相关的政策、规划、意见、指标体系进行科学论证和分析梳理,结合对生态文明的科学理解,制定《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行动纲要》。将可持续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战略举措进行分解,提炼出生态文明的战略发展要素,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集、任务集和行动集,采取战略融合方法,将发展要素与经济建设、社会建设、环境建设、文化建设、政治建设的新要求和新目标进行系统整合和全面融入,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基本原则进行全面解读,形成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体系,形成完善的行动措施的集合。

第3篇:生态文明建设的总结范文

本文以泰安为实证,借助于SPSS软件强大的数据处理与分析功能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具有可操作性的理论应用研究,是对生态文明理论研究的一次升华,同时在分析和归纳的基础上,针对所发现的问题,提出相关可行性意见,具有重大的理论实践价值。

本文通过借助山东省的各统计年鉴,收集整理分析资料的基础上,从优势、劣势、机遇、挑战四个方面,对泰安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进行综合评价和分析,找到影响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因素,为泰安生态文明评价的信息化提供必要的依据。最后,根据以上研究,本文提出了泰安生态文明建设的运行机制以及发展对策。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模型建立;SPSS分析;对策

一、研究的背景、目的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与改善,人们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度日益提高。人们对可持续发展这一问题的认识,使得生态文明(Ecological Civilization)的提出成为必需。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是关系到生态文明发展的全球性革命,是不可逆转的世界潮流,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进行的又一次创新性选择。对于生态文明的建设,由于我国巨大的人口基数和经济规模,即便是采用各种末端治理措施,同时也避免不了严重的环境影响。我们必须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从而大规模使用和挖掘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实现对自然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这对于还处在工业化时期的我国来说,挑战巨大是无疑的。所以我们必须要采取一定的有效措施,从而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二、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本文研究思路如下:

在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影响因素中,一些是直接明显的,一些是间接不明显的,这些影响有短期的也有长期的,有诱发的也有积累的。无论是哪种影响因素,都可以采用定性分析的方法进行蹄选,如社会调查、专家咨询以及参考已有的研究成果等。首先对已有影响因素进行汇总,排除重复和明显不合理的因素,归类后得到定性分析结果。

对定性得到的初选指标,采用定量化分析方法,如因子分析、相关分析等,利用统计资料、调查资料等一系列数据进行定量化处理,运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找出主要影响因素作为主导因素,最后形成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

(一)研究内容

根据目前国内外生态文明研究现状,借鉴成功经验,并结合泰安的发展实际情况,本文研究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①在调查研究基础上,对泰安生态文明建设进行现状分析;②建立泰安生态文明建设评价体系;③整理、计算、分析、评价;④根据以上研究的主要内容,提出具有针对性和操作性的泰安生态文明建设对策。

(二)研究方法

通过收集相关的数据及资料,运用SPSS统计软件等分析工具对我国生态文明城市指标体系建设进行科学评价,并在此基础上对生态文明城市指标体系建设问题进行分析。根据城市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以及评价目的,提出一种基于熵值权重的GRA-TOPSIS的评价方法。运用熵值法,根据样本数据的信息量,客观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然后运用灰色关系分析,通过比较样本数据的多维形状相似程度来判断其联系是否紧密,确定各个评价单元之间的关联互动程度。

三、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

(一)泰安市生态文明建设现状分析

本文采用SPSS分析的方法对泰安市生态文明建设现状进行了分析。分析是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确定研究对象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的因素,进行全面系统的综合分析,从而做出最优决策的分析方法。

1、政府部门起到重要推助作用。2、企业的环保意识极大提高。3、公众参与性较差。4、人口发展会接受新的挑战。

(二)生态文明建设综合评价指标的筛选与建立

依据党的十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具体要求,我们认为城市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可以从资源能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国土空间优化、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四个层面进行具体的指标选取工作。

1、空间优化指标的选择。从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的内涵我们可以发现,专注于城市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资源相结合的体现,并促进城市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

2、资源能源节约指标选择。资源能源节约利用的评价一般是对主要城市资源节约利用的评价。

3、生态环境保护指标选择。从生态环境保护的意义,我们可以发现,越来越多的城市自然生态系统和保护环境、重大生态修复工程不断实施,以提高生态产品的生产能力,促进荒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快水利建设,加强防灾减灾体系。

4、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指标选择。从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内涵我们可以发现,加强生态文明的制度,使资源消耗,环境损失和生态效益纳入评价体系,建立体现文明指标体系,评估方法和激励机制的生态要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四、数据来源

各项指标数据来源于2006年到2012历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泰安市统计年鉴》、《泰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泰安市水资源报告》、《泰安市环境状况公报》。指标目标值来源于国家相关生态环境质量标准、全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泰安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泰安市“十一五”住房与房地产业专项规划、国家园林城市规定、国际现代城市规定等相关标准。

泰安市生态文明发展水平的测度与分析

为进一步测算泰安市生态文明发展水平,依据前文测度泰安市生态文明发展水平指标体系,我们采用2006-2011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对泰安市生态文明发展水平进行了测度与分析。根据评价步骤,首先需要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泰安市资源环境承载力发展趋势如图所示:

泰安市生态文明发展总体趋势是先平稳后逐渐增强的,其中2006-2011年的变化趋势不明显。从2007年允迹泰安市资源环境承载力显著提高,这与2007年国家批准在泰安城市圈设立“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赛改革试验区”系列政策不谋而合,政策意义与实施效果凸显,针对泰安市开展“两型社会”、发展生态文明以来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加以分析总结,将对其他地区起到较好的参照作用,真有较好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作者单位:辽宁大学)

参考文献:

[1]李应军.基于生态文明观的旅游发展探讨[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

第4篇:生态文明建设的总结范文

    关键词:生态文明;生态省;建设

    1生态省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省建设起源于对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不可持续性的反省,本质上还是一种以满足人类需求为先的发展理念,没有把自然看成价值主体,是一种以物质文明建设为主要目的的发展方式,其理论指导思想具有明显的局限性,理念落实在对过去发展模式的否定上和遗留问题的整改上,并没有从根本上形成一种解决人类系统与自然系统协调融合的综合体系,发展维度停留在现时性上,未充分考虑未来性,同时许多生态省建设口号响亮,但是践行不足,“生态”二字没有得到体现,因此,生态省建设迫切需要寻求先进理念的支撑。生态文明建设是一种人类迫切改变自身发展需求以期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种文明理念,它指导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包括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等,是拥有充实内涵的理念,不仅关注人类本身,更体现出自然的主体性,不仅充分考虑到当前的发展,也为未来后代子孙的发展提供了永续动力。因此,在生态文明理念的的指导下推进生态省建设,对于促进经济、社会、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2在生态文明理念下,推进生态省建设

    2.1建立和完善生态文明建设规划

    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的建立和完善,有助于生态文明建设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对于指导各地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同时规划的制定将生态文明理论与地方实际情况有机结合,从而形成较为系统和完善的生态文明规划建设体系,进一步深化生态文明建设。

    2.2巩固生态建设成效,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

    早期开展生态省建设的几个省区,依靠环境资源的独特优势,把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生态产业的发展、生态文化的弘扬和普及有机的结合起来。几年的实践证明,我国已经形成了一条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三赢”的有效途径,生态建设成效显着。将生态省建设提高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用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指导生态省建设,既巩固了生态建设的成效,同时也提升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2.3高起点、高标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坚持生态文明的理念,高起点、高标准地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用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统领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贵州省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明确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战略,通过建设生态文明,为贵州省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重要的动力;通过建设生态文明,激发全省各族人民保护青山绿水、建设美好家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建设生态文明,发展生态产业和资源节约型产业,为贵州省产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同时实施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实现了现有文明的整合与重组,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3在生态文明理念下建设生态省的对策建议

    3.1在生态文明理念下转变生态省观念

    (1)进行生态文明意识教育。广泛开展生态文明创建活动,实施生态文明团队活动实施方案,在全省广泛开展生态文明机关、企业、学校、社区、村镇创建评选活动,通过生态文明创建活动对广大群众进行生态文明教育,使人们自觉地承担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和义务,同一切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作斗争。

    (2)开展生态文明学习活动。开办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专题讲座,定期邀请生态环境研究专家做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的主题报告,动员各部门人员认真学习;普及生态文明建设读本,帮助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了解和学习生态文明知识,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并对生态经济建设的实践与探索进行总结,提出对策建议;成立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研究中心,开展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循环经济、旅游经济等方面的研究。

    3.2在生态文明理念下建立生态省生态经济

    (1)搞好生态环境建设。按照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构建生态文明建设的环境安全体系。确保水源水质,减少工业污染、生活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实施水体生物净化工程和生态修复工程,保证居民饮用水安全;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对企业进行清洁能源改造,严格控制机动车排气污染,为居民构建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搞好林业绿化工程,进行绿色通道建设。

    (2)推进生态经济建设,建立三大生态产业体系。推广生态农业技术,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延伸生态农业产业链,建立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施清洁生产,采用清洁能源,进行绿色建设,开发环保产业,大力开发和推广先进适用技术,进行节约、替代、循环利用资源和治理污染,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生产模式、产业结构和消费方式;重点推进生态服务业,建立生态服务业行业标准,贯彻落实生态文明理念。

    3.3在生态文明理念下推进生态省体制转轨

    (1)建立健全生态文明相关法规保障体系。针对当下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无法可依或者是法律依据不明晰的问题,全面建立健全地方性法规、政府行政规章、政府规范性文件等法规保障体系,依靠法律的强制性规范生态省各项工作的展开。

    (2)进一步解放思想,积极探索生态文明理念下生态省建设的体制机制创新。目前我国在环境治理、产业转型等方面不断的创新体制机制,以期加大建设力度,提高建设成效。但是在生态文明理念下转变当前发展格局是个长远且艰难的任务,必须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不断的进行体制转轨和机制更新,形成阶段性的体制机制良性更替,又好又快的实现社会转型。

    (3)推进机构调整,建立服务型政务中心。地方机构办事能力和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先进观念推行的成败。因此要调整当前不合理的机构设置,转变政府开展工作的理念,推行服务型的政务中心,公开、公平、公正的处理生态建设、经济发展、人民生活间存在的矛盾,从人民、社会、自然的角度考虑利益分配机制。

    (4)鼓励政府、社会组织和公众三方良性互动,确保生态文明落实。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政府充当的是引路人的角色,要鼓励民间生态组织、环保技术创新企业的建立,完善公众监督体系,实现三方互动,逐渐转变为以社会组织为主导、政府保障运行、广大人民监督的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体系。

    3.4在生态文明理念下实现生态省社会转型

    (1)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加大生态文明宣传力度,鼓励各单位、家庭树立生态文明的新型消费方式和生活理念,倡导进步的生态意识、进步的生态心理、进步的生态道德,体现人与自然平等、和谐的价值取向,从身边做起,从自身做起。

    (2)为建成生态文明理念下的新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注重于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生态文明主张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这就迫切需要建立有效且公正的利益分配制度和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从关系人民切身利益和长远发展的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住房等五大方面着手,改善现有不公平的社会状况和不完备的社会体制。

第5篇:生态文明建设的总结范文

内容摘要: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过程中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综合。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开展,政府治理的作用日益凸显。文章指出,政府转变治理观念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前提;政府加强宏观管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政策和制度支持是政府的重要职能。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 政府定位

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过程中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综合。政府治理,概括地说,就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其本质特征在于它是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公民、政府与市场对公共事务的互动合作管理。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开展,政府治理的作用日益凸显,其具体定位如下:

政府转变治理观念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前提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生态文明建设中政府治理观念创新是关键,生态文明建设呼唤生态型政府新理念。所谓生态型政府,也可以称为绿色政府、环保型政府或环境友好型政府等,它是指能够将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作为基本理念,将遵循自然生态规律和促进自然生态平衡作为基本目标,并能够将这种理念与目标渗透、贯穿到政府制度与行为等诸方面之中去的政府。政府应对生态危机需要构建生态型政府,由生态危机引起的各种问题深刻而普遍,其全局性、综合性、长期性决定了它是人类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公共问题,只有政府主导,整合社会资源,设计公共政策,加强公共管理才能得到切实解决;经济发展要求构建生态型政府,随着生态危机的日益加重,市场和消费者生态安全的需要正在逐步提高,传统市场经济正在向生态市场经济发展。政府要履行促进经济发展的职能,就必须顺应这一趋势,逐步把整个国民经济转变到生态市场经济和循环经济轨道上来。把生态行政管理作为政府的一项基本职能,是历史的回归,同时也是政府管理观念的创新。

生态型政府应该是节约型政府,政府在对其内部事务和外部公共事务的管理中,克服对自然资源无效消耗的低层次消费,避免对自然资源、新能源高耗低效的高层次消费。生态型政府应是全面承担责任的政府,也就是说政府要在承担政治责任、法律责任、经济责任、道德责任之外,还要承担生态责任。 生态责任是政府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方面所应承担的义务和职责,政府履行生态责任就是维护公众的生态利益,调动社会中的有益力量共同维护生态平衡。生态型政府还应该是解制型政府,即对传统政府取消一些限制和制约,可以将工作处理得更有效率,在生态文明方面,则会使政府在应对突发性的生态环境危机时,能够摆脱繁琐的行政程序和规则的束缚,以问题为核心来妥善处理事件,从而减少生态危害。

政府加强宏观管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

生态系统是由各种因素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整体,在生态系统中,一切事物都是相关的,与其相适应,政府作为管理部门,其职能必然具有统一性、综合性、整体性和协调性。在我国,相当时间内环保工作主要由环保部负责,可持续发展工作主要由科技部负责。尽管两大主要部门之间进行定期交流、会商问题,但是从实践方面来看,可持续发展工作和环境保护工作并没有实现很好的融合,难以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特别是在当前,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部门日益增多,这就需要政府担负起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领导协调职能来协调各部门的工作,并解决跨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问题。

在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中,政府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规划和技术指导,发挥协调指导作用。生态型政府的建设要求遵循协同原则,社会系统要形成合力促使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赢,而在这个社会系统中,政府要发挥协调作用,夯实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共同组成的行政体系,增强整体性,在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中践行整体原则,保证系统的整体利益。尤其是涉及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补偿的领域,应该以生态利益为主,达成共识。政府要将生态、经济、发展三方面的共同发展协调一致,不能顾此失彼,以生态环境为优先,对发展所涉及的各项利益都应当均衡地加以考虑,以平衡与人类发展相关的经济、社会和生态这三大利益的关系。此外,政府还要统筹规划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行动,需要适应生态文明时代的新要求,对全国各地的生态文明建设行动加以总结,对原有的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加以完善,通盘考虑全国各地的生态现实和生态需求,制定实施方案,为全国各地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方向指引,确保生态文明建设能够上下联动、部门配合。

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政策和制度支持是政府的重要职能

制度是法律的补充和完善,生态文明建设能否规范有序进行,制度与法律法规相配套的生态制度体系建设至关重要。影响生态文明建设的因素很多,但是我国尚未建立起生态文明建设有效的政府公共管理机制是一个重要因素。我国部分地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存在脱节现象,片面强调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而忽视对环境和资源的保护,有些地方政府政绩考核侧重经济增长,忽视全面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生态文明需要通过体制完善和制度创新,着力克服长期制约环境保护发展的制度,完善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制度保障。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按照生态文明的本质要求,明确发展思路和目标,着力建立与完善有利于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保障,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政策和制度的支持。

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建立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要求的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和干部实绩考核评价体系。政府要完善干部政绩考核制度和评价标准,全面衡量干部政绩,把生态建设和保护成效纳入干部考核评价体系之中,建立科学的干部考核指标体系和绿色GDP指标体系。其次要完善生态税制。到目前为止,我国也有一些与生态保护有关的税种和优惠政策,但是还没有建立起真正的生态税制,鉴于我国环境状况的严峻性,加快生态税收体系建设已刻不容缓。主要表现为完善资源税,扩大征收范围,完善计税依据,调整税率;改善消费税,适当提高环境污染产品的消费税税率,并对不同产品根据其对环境友好程度,设计差别税率;引入“绿色”关税,在关税中加入一部分“绿色”条款保护我国生态环境;完善城镇土地使用税和耕地占用税,建议将农村非生产用地纳入城镇土地使用税的征收范围,切实达到保护土地资源的目的;开征独立的生态税种,如大气污染税、水污染税、垃圾税、噪音税等等。最后,要建立行政问责制,严惩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杜绝一切环境违法乱纪行为。

十七大第一次明确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提了出来,强调要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反映了党和政府对于建设生态文明的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也是人类面向未来的必然选择,它需要全社会的共识与行动,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转变发展观念、做好宏观管理、提供政策和制度支持,是关系到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能否成功的关键。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准确定位,对于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一个对全球生态环境负责任的大国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徐汝华.生态型政府的模式选择与推进策略[J].行政论坛,2009(2)

2.金菊,洪富艳.构建生态型政府:理论体系与实践路径研究[J].中国农业经济, 2009(5)

3.刘国军.论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保障[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0)

第6篇:生态文明建设的总结范文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长期工程,需要在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保护下才能够有效开展,其中经济法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联系最为密切,为了给生态文明建设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需要对经济法理念进行不断的优化更新调整,加快经济法的制定与落实,将经济法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推动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一、经济法理念

 

(一)内涵

 

理念是一个客观唯心主义哲学用语,代指一种形象,法律的理念是对法律概念的现实化,经济法理念,则是指特定社会中人们对经济法本质的理解和认识,是对经济法发展规律的宏观把握以及对经济法发展前景的理性调控。经济法理念是制定、落实经济法的最高原则,不同于经济法领域的其他概念,其地位高于法律表象、法律意识以及法律观念。

 

(二)功能

 

认识来自于实践,同时指导实践,经济法理念同样来自于经济法实践,是对经济法实践规律的总结和理性认识,对法律实践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是经济法制定与落实的基本方向,是经济法自身价值追求实现的保障,在经济法工作者执行经济法规各项内容方面也有着较大的帮助,有利于营造并维持公平的市场经济环境。

 

经济法理念在社会发展方面同样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我国有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历史,封建思想深入人心,部分群众缺乏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而经济法理念是真理性和科学性的法律,能够帮助群众逐渐摈弃落后的法律观念,从而全面提高公民的法律素质,为文明进步的现代化社会建设打好基础。

 

(三)现状

 

我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兴盛经济法,90年代开始提倡经济行政法,市场走入法制化管理的正轨,经济法正式成为了行政法的组成部分,但是在计划经济思维的影响下,很多学者都将经济法理解为国家干预经济的行政措施,并将经济管理关系视作行政管理的一个分支,这种观点对于经济法自身的实践性和独立性认识不足,给经济法和行政法之间的分离带来了较大的阻碍,使得当时的市场中行政垄断现象比较普遍,而且我国行政法高于经济法,地方政府、国有经济部门可能利用自身行政权力干预市场经济,为不公平竞争、垄断等现象提供了舞弊空间。新世纪以后,国家市场经济改革不断深化,经济法自身的特殊性和与行政法之间的独立性逐渐受到重视,经济法的现代化改革成为国家市场经济改革的重头戏,为国家现代化的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法律,在反垄断、市场公平竞争秩序建设等方面有着深远的影响。

 

二、基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经济法理念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和自然和谐发展成果的总和,是人类充分认识并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遵循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基本宗旨,实现的人与自然的良性全面发展和可持续性繁荣。建设生态文明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第一次提出,成为了国家社会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理念和根本性奋斗目标,建设生态文明,是国家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诉求,而经济法是调控与规范国家经济运行、社会资源配置的法律依据,二者之间关系密切,在经济法理念中融入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十分必要。

 

(一)经济法理念的生态文明建设调整

 

经济法理念构建需要与时俱进,满足经济发展对规范化、现代化、生态化发展的需求,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从而不断深化经济法理念内涵,完善内容。现阶段,经济法理念囊括了国家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各个方面,并可以划分为经济安全、公平公正、经济效益、整体发展、注重效益五个大类,这五个根本理念契合国家政策目标和经济规律,而生态文明建设尊重自然规律,经济法理念需要借鉴生态文明建设中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理念,将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相融合。在此基础上,还要对经济法中的效益理念进行适当修正,我国的经济发展、经济活动的根本目的是获取利益,而过分强调经济利益会导致一些经营者过分关注经济利益和短期利益,竭泽而渔,忽视了生态利益和环境成本,因此在今后,我们应该将环境成本纳入经济经营成本体系中,拟订经济法,需要充分考虑到经济行为造成的自然环境资源损耗。

 

(二)经济效益发展理论调整

 

国家传统的经济法理念立足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处理,更加关注经济利益的分配,这种传统制度理念对于实质公平缺乏认识,难以满足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历年的需求,经济法理念在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同时,还应该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生态之间的关系,积极构建满足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公平观,融合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将社会生态文明的发展作为经济建设目标的组成部分,从而不断调整完善经济理念。国家社会经济建设和市场化改革以经济效益为目标,关注经济发展方向,有效刺激了市场主体经济的快速发展,取得了丰硕的经济建设发展成果,大家有目共睹,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对经济活动的阻碍越来越大,经营者对经济利益的过分关注加剧了对在生态环境的破坏,无形中增加了经济活动的自然与生态成本。现阶段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缺乏对环境成本的合理反应和环境成本的制度约束,市场经济主体为了追求经济利益,不愿意自觉将环境成本纳入经济核算体系中,影响了经济效益核算的客观性和完整性。

 

三、结语

 

综上,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的经济法理念逐渐完善,在市场化经济建设和改革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因为过分追求经济效益,也付出了高昂的环境与生态代价,今后的经济法立法工作中,需要将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充分纳入到经济法理念体系中,合理反映环境成本并给出明确的制度约束,树立正确的生态自然经济发展观。

第7篇:生态文明建设的总结范文

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很强的战略性,在建设过程中需要得到国家的鼓励与支持,与经济法直接相关。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对经济法理念进行不断完善,同时注意对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本文以此为基础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条件下经济法理念调整与重构的策略。

关键词:

生态文明建设;经济法理念;调整;重构

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长期性与战略性的特点,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支持,同时还需要社会大众的广泛参与,所以在贯彻落实的过程中应不断完善经济法理念,并充分发挥经济法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提出,为我国经济法理论的完善提供了条件,经济法理念作为经济法理论中的基本问题之一,紧紧把握经济法理念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契合点,进一步明确经济法理念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存在的差距,将其中存在的不足找出来,在生态文明视野下调整经济法理念,这不仅对生态文明建设非常有利,同时还能促进经济法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一、经济法理念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生态文明是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成果的统称,其前提在于人类需要对自然规律进行充分的认识和尊重,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是根本宗旨,在此基础上建立人与自然的良性循环与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是可持续发展的一项必然要求,要求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经济法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调控经济运行、配置社会资源的重要作用,因此,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法二者之间关系密切。

(一)在贯彻生态文明原则的过程中注意正确把握经济法理念

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应始终坚持公平正义,我国人口众多、幅员辽阔,各地区的人文、地理条件存在较大差异,这种情况下直接导致了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均衡,这是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不符的,经济法可以充分发挥其制约性作用,对经济领域展开宏观调控,起到稳定经济秩序的作用,通过支持落后地区等策略促进社会经济均衡发展目标的实现,这对贯彻生态文明公平公正原则非常有利。

(二)经济法理念的观念性对生态道德的维护有利

从中国社会现象中可以看出,现在人民的生态道德观念发生了严重扭曲,因为高能耗的企业可以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受到了很多经营者的追捧,这些行业在生产过程中对生态环境产生了严重的破坏作用,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经济法可以对这些市场行为进行规范,并以此为基础建立社会诚信机制,在社会中形成一种生态道德氛围。经济法理念可以对公民的行为进行规范,同时还能使人与自然之间的紧张关系得到改善。

二、我国经济法传统理念及其调整

近年来经济法理论已经得到了相应的改进,并形成了与我国特点相符合的经济法理念,这些理念往往涉及到社会发展及经济建设等多方面内容,且这些理念基本都能够与整体经济价值及我国的相关政策目标相符合。但是,按照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要求来看,其中始终有一些不足之处,特别是生态文明建设理念被提出以后,很多理念已经不能与国家的实际情况相适应。所以,我们应该深入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与要求,并将其与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发展相融合,并在此基础上对现有的经济法理念进行不断的调整和完善。

(一)对公平理论进行调整

同代人之间的利益关系是传统经济法理念调整的重点,在这种理念下制度与立法都对同代人之间的横向公平实现有利,缺点在于没有考虑到纵向的代际公平,从这一点来看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严重不符。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政府相关部门应对生态资源进行协调和管理,利用一些经济和法律手段设置出更高的资源消费价格,以生态公平为基础实现实质上的公平。

(二)调整经济安全理念

传统经济法理念过于强调时间与空间,将经济安全观的焦点放在了规制市场主体及经济行为等内容上,严重忽视了自然环境保护和生态保护等相关问题。这种情况下,政府应该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协调,从全局发展的高度出发,对资源进行开发及配置,并对区域平衡进行充分考虑,基于等价赔偿等理念重视对研发领域的投入,减少对传统石化资源的依赖。在经济法建设过程中,应树立起整体生态观及循环经济法理念,不再受到地域等条件的限制,站在更高的层面上审视我国的经济发展战略,在此基础上促进不同地区之间经济发展均衡的实现。

(三)调整经济效益理论

经济利益是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这也直接决定了人们会过多地关注在经济上的投入及产出,市场主体的热情会被激发,以此来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但是,现在正在建设生态文明社会,这种效益优先的理念严重阻碍了经济法在社会本位时代的发展,与此同时,现在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并未合理地反映出环境成本,经济法的约束力也比较薄弱,没有将环境成本纳入到经济核算中,这种情况下获得的经济效益必然是不准确、不客观的。

(四)调整经济发展理论

传统经济法理论更加关注速度,而生态文明社会更加关注发展,更加重视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其目标在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利用高污染与高消耗来获得的高速发展必然不会长久,经济发展应该对社会、自然及资源三方面问题进行全面考虑。

三、对我国现有经济法理念进行重构

(一)确立生态自然观

在对生态自然观进行论述时,马克思与恩格斯在其中使用了大量“物质变换”理念,利用对这一理念的阐述,逐渐发展成为现在的物质变换理论。通读物质变换理论以后我们可以看到,其中向我们呈现了自然生态图景,并深刻阐述了在物质变换过程中人类与自然出现的严重问题,还指出了物质变换断裂才是问题的根源所在。很明显,资本惯性逻辑违反了自然观,此外,还提出了观念与制度的变化将会成为可持续发展得以实现的路径。生态文明建设是对经济技术理论的一种探索,在探索过程中我们应该以的物质变换理论为基础,充分利用的物质变换理论起到的指导性作用。经济法可以对配置社会资源的相关法律进行协调,将物质变换理论纳入到法律中,这不仅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相符合,同时也可以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保证。

(二)树立全面的生态价值观念

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人起到了主体性的作用,因此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突出建设生态文明中人的主体地位,这是经济法的一个重要支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中的关键点之一,经济发展的成果为人们共享是中国的主要发展目标。传统经济法过分追求经济发展,因为对自然生态资源的认识不够,从而造成了一系列问题,在生态文明建设的今天,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实现不仅可以保护环境,还能贯彻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真正将人与自然均看做平等的经济主体。这样才能将人们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出来,投入到建设生态文明的伟大事业中。如果人与自然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利益冲突,应该对各种危机和矛盾进行妥善的处理,这样才能保证人与自然和谐关系得到构建,使人们的物质和生态需求均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

(三)对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经济秩序观念进行强化

在建设生态文明社会过程中,主要涉及到了经济、社会、生活及政治等方面秩序,这些秩序就好比机器中的零件一样,在社会中发挥着各自的功能,各秩序之间形成一种均衡发展的关系,在这种态势中使得我们在强调秩序的过程中不会过分地偏向其中的某个方面,而使其他方面受到忽视,生态文明建设应充分强调均衡。

四、总结

综上所述,经济法在我国的发展历史只有几十年,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其中也不乏有一些问题存在,所以,我们应该将生态文明建设为目标,积极融合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与要求,并在此基础上对现有的经济法理念进行不断的调整和完善。对经济法中的公平理论、经济安全理念、经济效益理论、经济发展理论进行调整,并从确立生态自然观、树立起全面的生态价值观念、强化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经济秩序观念等方面重新构建经济法理念。

作者:戴艳萍 单位:河南检察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邓正来.认识全球化的“问题化”进路——对中国法学“全球化论辩”中理论问题的追究与开放[J].河北法学,2008,(2):2-17.

[2]顾华详.我国经济法的若干基础理论问题探讨——兼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法发展的30年[J].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08,(2):33-51.

第8篇:生态文明建设的总结范文

【关键词】:园林绿化 城市生态文明 发展 对策

中图分类号:K928.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城市的生态文明建设关系到城市的生态平衡,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影响着城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许多城市为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大力发展城市园林绿化事业,完善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系统。其中做好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是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重要内容和基本条件。因此要科学管理园林绿化的持续发展,加强园林绿化质量管理的科学理念,促进城市生态文明建设。

1园林绿化在城市环境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a)平衡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氧气:随着人口的增加,氧气消耗量不断增加,二氧化碳浓度不断上升,因此需要绿色植物维持上氧气和二氧化碳平衡;

b)净化空气、吸烟滞尘:绿色植物可吸收有害气体和杀灭细菌的作用,如:银杏、石榴可吸收SO2;丁香、侧柏可分泌杀菌物质;

c)减弱噪声:植物的叶与枝条能吸收声波,降低噪音分贝;

d)改善城市小气候:绿树可遮挡太阳辐射热,降低城市气温;

e)美化城市环境:通过合理布局,配置乔木、灌木、草本植物等,可形成有良好的生态功能和较高的观赏价值的园林景观,增加城市的自然美。

2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概述

2.1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内涵

城市生态文明是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互惠共生结构,是城市生态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强调了人类与自然,地球文明与人类文明,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统一。相比较传统城市建设,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和谐性、高效性、整体性等特点,是一种渐进、有序的系统发育和功能完善过程,其建设过程大致需要经历生态卫生、生态安全、生态整合、生态文明和生态文化五个阶段。同时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是未来城市发展的方向。

2.2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对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要求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化,在进行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时,要做好城市园林绿化,特别要建设好生态园林。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对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总体要求是:完善与稳定的城市自然生态系统,越来越鲜明的园林绿化特色,越来越和谐的人类与环境发展。

2.3城市园林绿化的内涵和功能

一个景观优美,生态协调稳定的城市园林能够极大地调节、改善和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做好城市园林绿化从景观上来说,可以愉悦人们的心情,消除疲劳,提高人们的身心健康;从社会功能来说,可为社会提供休闲游憩功能、文化教育功能、丰富生物多样性等;从经济功能来说城市园林绿化可极大地促进城市发展,如:房地业和旅游业的发展。这些功能也促进了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因此不少学者认为园林绿化将是未来潜力较大的新兴行业。

3南宁园林绿化现状及对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作用

3.1园林绿化现状的总结

(1)在“点”的绿化上,打造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的园林作品

南宁市的广场绿地和游园绿地越有100多处,均是根据其的位置和功能定位来设计和建设的,如::朝阳广场处,人口较为密集,人们大多用于休息和游憩,因此广场改建保留了原有的大树;民族广场作为政治活动中心,草坪、鲜花遍地种植,并且视野开阔,建设简约而庄严。街头根据地形、地势的不同建设手法和

表现风格也迥然不同,形成了“街头荫生园”的独特景观。

公园建设立足自身实际,在营造优美的景观的同时又彰显了公园特色。如:人民公园汇集了许多荫生植物和棕搁科植物,同时根据热带雨林特有植物生长形式,营造了极具热带风情的园林景观。以种植大树著称的南湖公园以树多、树奇的独特优势吸引了众多游客。

风景区建设以生态环境相结合为主,从园林植物造景、生态造园的角度,对部分山林进行了生态改造。如:全国最大的“苏铁园”; 大明山风景区春岚、夏瀑、秋云、冬雪的奇特景观;五象岭风景区等。

南宁市具有保护古树名木的良好氛围,路让树、房让树的例子屡见不鲜,市民保护古树、抢救古树的报道也很常见,成了绿城不可或缺的优异的风景,这些措施在扩大南宁市绿化面积的同时,体现了城市发展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与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进步。

(2)在“线”的绿化上,塑造具有亚热带风貌的生态型绿化带

南宁市通过街道绿化搭建市区绿化骨架,较好的反映了亚热带园林景观和南国风光。同时南宁市将街道绿化作为城市的窗口如:“果树上街”、 “道路彩化”等独特的园林景观。目前为了彰显城市的生态之美、景观之美、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南宁市进行了城市景观改造:民族大道、大学路等街道绿化中,综合考虑了人行道、左右侧分带及人行道后排的园林绿化因素,实行了乔、灌、地被的多层次合理搭配。树种多选用高大、常绿植物:芒果、小叶榕、大王椰等。同时为彰显南方的园林景观特色,选择了观花、观色、闻香等特点的植物进行了配置。如:民族大道街道植物配植品种多达150多种,街道绿地率达到45%左右。

南宁市依据地理特点,以山、河为依托,在邕江两岸建设了具有防洪、交通、园林景观等多项功能的综合园林。通过综合治理朝阳溪,将“臭水沟” 变成了绿化带,再增加绿地面积的同时,改善了城市生态环境。

(3)在“面”的绿化上,营造生态环境体系

通过综合考虑人群分布、城镇建设,南宁市力求绿化地域特色明显,绿地分布均衡,实现绿化一体化,和谐发展。并且全市大力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封山育林,不断加强自然保护区的规划和建设步伐,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实现了城乡绿化衔接自然,绿化资源利用充分,城市文明的进一步发展。

3.2加快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措施

(1)增加绿量,确保绿得壮观,突出“中国绿城”特色

南宁市目前绿地率、绿化覆盖率均在全国达到中上水平,但仍需采取有力的措施,增加城市绿量。只有足够的绿量,绿色景观,才能凸显城市的壮观、大气。因此南宁应继续实施1000万株树木种植工程,并切实的开展下去。

(2)重视以生态学原理指导的城市绿化规划

园林绿化不仅要考虑城市的美化和绿化,还要强调和突出环境、社会、经济效益。城市中出现的因景观不佳、绿地分布不均、绿化与交通矛盾等问题而进行绿化改造的例子,都是因为缺乏规划或规划不科学不合理。因此在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中,要坚持生态优先原则,充分利用生态学的原理规划,并在城市绿地建设中前瞻性、超前性、系统性、和均衡性。

结语:

城市园林绿化对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至关重要,因此应加强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为更好地促进城市生态文明建设,通过本文分析个人对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建议如下:园林绿化建设应该在市政府的主导下科学进行;必须遵循生态学原理和人本位理念;尽可能的体现城市特色;适度改造和努力提高现有园林绿化的质量和水平;园林绿化建设要有计划,有重点,分步骤实施。只有这样才能优化城市绿化布局,充分利用绿化资源,实现城市文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敖惠修.应用生态学观点建设园林城市.广东园林,2001(1):8-15

第9篇:生态文明建设的总结范文

>> 《园冶》中的生态美学思想探析 论《园冶》的“真”与“假”的审美关系 浅析《园冶》植物造景的艺术价值 《园冶》中关于造园艺术亭的浅析 《园冶》理论对建设现代生活环境所起到的指导作用 试论《园冶∙立基》对于园林设计的指导意义 从《园冶》看计成的园林文学思想 谈《园冶》在旅游景观设计中的实践 《园冶》的铺装理念与现代景观设计实践 《园冶》导读 看《园冶》谈苏州古典园林 浅析马克思生态自然观对当今人类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从《园冶》看中国传统设计思维 《园冶图释》借古开今 《园冶图释》成书之美功德深 教师精神成长的野钥匙冶野关键冶和野载体冶 野生彘肩冶的野生冶宜解为野全冶 盘龙生态农业示范园建设对湖南省家庭农场发展的启示 生态教育对当今教育的启示 中冶的阿富汗长跑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012-11-08.

[2] 互动百科.生态文明[EB/OL].http:///wiki/%E7%94%9F%E6%80%81%E6%96%87%E6%98%8E.

[3]张薇.《园冶》理论的普世价值及其对建设美丽中国的指导作用[J].中国园林.2012,(12):39-42.

[4]陈植.园冶注释[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

[5]顾孟潮.中西园林设计哲学的历回响,读《园冶》和《世界园林史》有感[J].重庆建筑.2012,11(5):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