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智慧供应链的应用范文

智慧供应链的应用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智慧供应链的应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智慧供应链的应用

第1篇:智慧供应链的应用范文

【关键词】部门会商;工作联系单制度;供电企业;应用

协同问题是任何一个组织得以正常运转所必须面对的首要问题。为了解决协同问题、推进工作落实,除了督察督办等常规手段外,部门会商和工作联系单制度被证明是解决协同问题的有效手段,可以作为督察督办制度的补充。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濮阳供电公司(简称“濮阳公司”)提出“三讲三化”工作理念(重要工作讲政治、综合工作讲协同、日常工作讲秩序,管理透明化、责任清晰化、沟通简单化),为把该理念落到实处,畅通公司内部沟通机制,加强各单位之间的协作,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打造高效合作团队,实行部门会商和工作联系单制度。

一、部门会商制度

(一)部门会商会。濮阳公司实行部门会商会(以下简称会商会),会商会是指按照部门职责范围,就主要职能部门重点业务领域的工作召开的会议,旨在加强部门之间信息沟通,分析存在问题,协调工作步调,协同高效推进各项工作。

(二)人员组成。会议由公司办公室主任或受委托的其他部门主任主持召开,议题较为单一时,可由议题提出部门直接主持召开。参加人员为各主要职能部门、协同部门(单位)负责人及相关人员,会议参加人员根据会议议题涉及部门来确定。根据工作需要可邀请公司相关总经理助理、副总师出席会议。参会部门根据每次会议议题来确定,主要有办公室、发展部、人资部、财务部、安质部、建设部、监察部、审计部、党群部、调控中心、运维部、营销部,以及其他议题提出部门及议题涉及部门。

(三)会议内容。会议议题由相关部门提出,或由会议协同部门建议提出。会商中涉及重大事项时,各责任部门须及时向公司领导汇报,或按程序提交公司相关会议审议。

(四)会议组织。办公室会同相关部门,负责会商会的总体协调工作,包括会议通知、组织管理、会场服务等。议题提出部门负责会议记录及会议备忘录整理等;会商会根据议题提交情况来决定是否召开,原则上于每周一上午11:00召开,遇有特殊情况,会议召开时间另行通知,如无议题,则不再召开;议题提出部门应于每周五12:00前提交下周会商会议题,填写提交单并报送至办公室值班秘书处;如参会部门对议题达不成一致意见,需提交公司领导集体协调时,由办公室将议题提交至领导班子周碰头会、总经理办公会或党政联席会讨论决定;各部门要认真落实会议议定事项,下次会议通报上次会议议定事项完成情况,办公室负责督促落实。监察部(纪委办公室)负责效能监察。

二、工作联系单制度

公司内部沟通提倡以口头、电话、邮件、微信等常规方式为主,《工作联系单》主要解决重要工作推进不力、内部沟通不畅等问题,建立日常工作的正常协同秩序,利于量化考核各单位日常工作的协同效果。

(一)职责。《工作联系单》适用于工作业务中需要其他单位协助完成的事项。《工作联系单》发起单位(以下简称“发单单位”)职责主要包括:对《工作联系单》涉及的整体工作负总责;对《工作联系单》的完成过程进行跟踪与监督;对《工作联系单》的完成效果进行审核确认。

《工作联系单》接收单位(以下简称“收单单位”)职责主要包括:对接收到的《工作联系单》,根据实际情况及时提出合理的修订意见;对签收确认的《工作联系单》,及时向发起单位报告工作进展,按要求完成工作任务;负责填写《工作回复单》,提交发单单位审核。

(二)流程。《工作联系单》的发起:由发单单位起草,明确接收单位、工作要求、完成时限等要素,公司领导签发,送接收单位。《工作联系单》的接收:收单单位对《工作联系单》内容无异议,应签收确认,按要求完成工作任务;收单单位对《工作联系单》的要求或时间节点存在异议的,在1个工作日内将修改意见汇报签发领导,经签发领导审批后,送发单单位根据修改意见重新发起。《工作联系单》的回复:收单单位完成工作任务后,填写《工作回复单》,送发单单位审核;发单单位根据回复情况判断工作是否完成,若完成可销号;若未完成或未达到完成标准,可要求其继续办理并重新回复办理情况。若《工作联系单》无法推动工作,由发单单位按照相关流程向办公室提出纳入公司督察督办事项。

第2篇:智慧供应链的应用范文

内容摘要:文章从供应链全过程角度,研究了物联网在原材料供应、生产制造、物流管理、销售与售后服务中的智能化应用。并对于未来实现以物联网为基础的智慧型供应链作深入探讨。

关键词:物联网 智慧型供应链

从本质上看,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 IOT)是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一种聚合性应用与技术提升,将各种感知技术、现代网络技术和人工智能与自动化技术聚合与集成应用,创造一个智慧的世界。

物联网的含义及特点

物联网是利用包括射频识别技术(RFID)、传感器技术、纳米技术、智能嵌入技术等,通过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Internet相连接,在Internet基础上延伸的一种网络,其用户端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

对物联网的理解主要有两个层次。技术上是指物体通过智能感应装置,经过传输网络,到达指定的信息处理中心,最终实现物与物、人与物之间的自动化信息交互与处理的智能网络。应用上则是指把世界上所有的物体都联接到一个网络中,形成“物联网”,再与现有的Internet结合,实现人类社会与物理世界的整合,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管理生产和生活。

物联网的特点包括:全面感知、实时准确传递物品信息、利用智能计算技术,对海量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实现智能化控制(张应福,2010)。其核心是数据。物联网分成数据采集、数据传输、数据运算、信息挖掘等阶段,各阶段都跟数据紧密关联。

智慧型供应链

在供应链中,数据和信息是核心。由于供应链管理中各个环节都是处于运动或松散的状态,因此,信息和方向常常随实际活动在空间和时间上转移,影响了信息的实时性及精确性。

数据显示全球零售订货时间为6-10个月,在供应链上的商品库存积压价值达数万亿美元,而同时,又因为没有合适的库存产品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而损失数百亿美元的交易额。与过去相比,消费者的需求越来越苛刻和直接。为了吸引智慧地球上的消费者,企业需要一个更加智慧的供应链系统。

我国企业目前正处于一个从“以规模扩张为主的粗放式增长”向“精细化管理”进行转型的敏感期,改变旧有采购与赢利模式是应对市场变化和激烈竞争的客观需要,同时是改善供应链企业相互关系,促进我国市场稳健、长远发展的关键所在。

智慧型供应链是供应链信息化的高级阶段。对于企业来说,只有通过智能的业务分析,供应链数据才能转化为有用的供应链信息,通过整合的方式提供给企业。

智慧型供应链的核心是实现供应链企业在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等方面的无缝对接,从根本上解决供应链效率问题。通过智慧型供应链,既可实现将营运的关注点从过去的“产品为中心”转变到“以客户为中心”上来,同时又能借助对来自客户端的种种有价值的信息进行深入研究与分析,进而对行业上游采取有针对性、目的性的产品规划、采购指导,也有利于终端领域的市场推广、消费行为研究、科学陈列、增值销售等一系列举措的有效跟进。

智慧型供应链,能促进供应链企业的有机融合,减轻运营压力,并在具体的操作与运作层面更加迎合市场,符合当前经济稳健发展与消费迅速升温的实际需求,从机制上有效遏制供应链牛鞭效应,推动行业竞争走向价值竞合高度,提升行业运营效率等都将起到积极而有效的推动效应。

物联网在建设智慧型供应链中的应用

(一)物联网在供应链中的应用

从整个供应链来看,物联网使供应链的透明度大大提高,物品在供应链的任何地方都被实时追踪,在整个供应链中流动―从生产线到最终的消费者。

物联网在原材料供应中的应用(廖燕、鲁耀斌,2008)。应用物联网能实时、便捷地采集制造商产品销售信息,从而及时反映制造商的市场需求,将此市场需求信息及时传递给供应商,供应商就有条件做到对制造商供货需求的真实反映、透彻了解和科学预测,从而促进协作预测、协同计划、预测与补货计划(CPFR)以及准时制生产(JIT),使得供应商与制造商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在实施供应商管理库存(VMI)的情况下也能取得很好的实施效果。

物联网在生产制造中的应用可提高生产的自动化水平。在涂料生产、高温、多尘等特殊环境下,物联网系统仍可对整个生产线上的原材料、零部件、半成品和产成品进行自动识别与跟踪,及时获得产品数量、传送路线、质量控制程度等与组装工艺直接相关的瞬时常数,从而可加强对生产过程的管理。自动化系统产生的信息数据还可以作为供应链决策过程的一部分,以帮助管理人员及时做出决策。还可用来加强产品质量管理。

在库存管理应用中,物联网有大批量数据同时采集,无需精确对位等特点。大批量出入库数据通过物联网系统实时采集、传递、核对、更新,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准确度,这使得物联网在货物入库、存储、盘点、出库各个业务环节都有自动化应用。

物联网在物流上的应用是定位运输工具和货物,便于用户提前安排到货后的工作,到货信息可用于对库存进行精细计量,以减少库存水平。如果把集装箱运输的起运点、途中重要站点、暂存的堆场以及最终目的地等作为掌握集装箱动态信息的监控节点,在这些节点安装基于物联网的信息管理系统,对信息进行自动识别和处理,并通过Internet实现信息的多方式共享,就可以让物联网在集装箱多式联运中发挥作用。

在零售环节,物联网被大量用于库存清点和损耗控制。基于物联网的EAS、报警系统和CCTV系统可有效降低损耗。

供应链管理中,企业必须实时精确掌握各环节的商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等。物联网能够在诸多环节上发挥关键作用(宁祥峰等,2010)。

(二)物联网对供应链管理的影响

实现管理自动化,作业高效,优化供应链管理过程。物联网对供应链管理各环节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制造环节、仓储环节、运输环节、销售环节上。它使得企业乃至整个供应链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对复杂多变的市场做出快速的反应,提高供应链对市场变化的适应能力。

借物联网推动供应链企业的信息化上一个台阶,同时促进信息行业共享。物联网除了继续发展数据传递技术,要形成商业市场,还要开发软件系统,使Internet中的物品能动起来,我们要更多地关注使物联网具有交流功能的网络服务。我们需要有标准化的服务。标准制定组织,如CEN,ISO,ETSI应发挥重要作用(鲍勃•威廉姆斯作、张进京译,2010)。

对于供应链中实时的动态指标,如库存分析、客户分析等数据,需要经过传感器的探测,经过网络传输到服务器,大量的数据需要传输到集中式的物联网云计算数据中心。由此来自于不同渠道的数据信息通过云计算中心得以汇集,再借助一些业务分析的软件,从而提取出引爆利润点的信息策略。

增加供应链的可视性,提高供应链管理信息透明度。物联网充分利用各种技术和Internet,能有效解决物流信息的准确性和实时性问题。射频技术能有效地批量识别贴上标签的商品,获得准确的商品信息。对商品从原材料、半成品到成品,经过运输、仓储、配送、销售、直接回收等全过程进行实时监控,随时获取商品信息,提高自动化程度,降低出错率,使供应链管理透明化。

能够使供应链管理实现敏捷化和集成化,供应链环节整合更紧密。基于物联网的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可以将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的生产活动进行整合,通过完成自动化生产线运作,实时了解生产状况,及时根据生产进度发出补货信息,实现流水线均衡,使生产变得更加柔性化。供应链管理的高度敏捷化和集成化可以使得企业存货水平,特别是供应链渠道中的存货水平不断降低,资产生产率不断提高(王辉、沈洁、石英琳,2010)。

(三)利用物联网实现智慧型供应链管理

物联网的应用对于供应链这种需要频繁改变数据内容的场合尤为适用,统一的物联网平台可发挥数据采集和系统指令传达等作用,用于供应链上的仓库管理、运输管理、生产管理、物料跟踪、运载工具和货架识别、商店等场合。在减少库存、有效客户反应(ECR)、提高工作效率和操作的职能化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因此,物联网的应用能够降低供应链中存在的牛鞭效应。

当当网无锡配送中心将采用目前最为先进的仓储管理系统及物联网新技术。该系统会根据当前客户订单及库存情况适时触发系统补货,并通过员工手持(RF)无线射频终端指示进行操作。终端将采集到的信息,通过配送中心内部的无线局域网上传至仓储管理系统,系统根据接收到的数据实时更新数据库,并与互联网进行连接,完成信息交换和通讯。由此实现了站所售商品信息的实时更新,以及中央库存信息的互联与全球共享。物流中心内部的收货、上架、补货、拣选、扫描、包装、发运等进程都将处于系统的跟踪、监控与管理之下。

以上是在供应链一个节点上或一个企业实现智能化,设想在不久的将来,通过物联网,带标签的商品被顾客察看、选购的信息,实时传到中央数据库。当零售点的商品数量低于安全存货量时,系统自动向上级批发商发出补货请求,库存补给可以智能化地触发;当产品即将达到或超过有效期时,系统能自动发出促销或撤下货架的要求;以上信息通过供应链系统传递到制造商,帮助制造商监控生产流程,合理安排采购计划,提高采购的原材料和紧急零部件的准确性(刘小泾,2010)。同理,信息再传递到供应链更上游的供应商,帮助其安排企业计划。以上就是智慧型供应链管理的理想画面。

物联网的应用有利于供应链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的提高。可及时追溯原材料源头,可提高生产自动化水平、减少库存管理重复作业,并可对运输工具和货物自动定位,可用于损耗控制,并能促进“智能商场”、“智能货架”、“智能仓库”的建立。通过物联网得到的详细货物管理信息,连接企业管理系统,仓库出货的实时信息、销售数量以及每层店铺的存货情况、货品需更新信息及报废信息等都可得到实时有效的监控。有助于简化退换货手续、减少退换货损失,加快维修速度,为企业产品质量分析、技术改进及相关管理提供维修记录和质量依据,并可迅速定位召回商品,减少召回搜索成本,加快召回过程。物联网与管理系统结合,可形成全球性行业管理网络,实现产品跨地区、跨国界的跟踪。

综上所述,在物联网的支撑下,整个供应链的运行状况都是透明可见的,供应链成员之间能够实现信息的完全和实时共享,提高数据采集效率、准确性和完备性;后台的分析系统则对前台得到的数据进行计算、分析,得到决策建议;同时使信息自动、智能地在供应链上流通。提高供应链管理的效率,将企业从琐碎的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使其更专注于供应链管理流程的优化和供应链成员间的协作,从而提高整个供应链的效率和灵活性。

结论

应用需求总是推动技术进步的不竭动力,建立人与物理环境间有机联系是物联网发展的动力源泉,“智慧”体现了科技为人类服务的本质,也是物联网的基本内涵。在未来,物联网技术将广泛应用于供应链各个领域。随着物联网技术的进步,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不断拓展,关键技术逐渐成熟,管理机制规范,隐私保护与信息安全同步推进,商业模式借助应用成本降低等而合理化。物联网将引发一场轰轰烈烈的供应链管理革命,并带来更好的用户体验和产生价值的新途径。最终将可实现“智慧”的供应链。

参考文献:

1.张应福.物联网技术与应用[J].通信与信息技术,2010(1)

2.廖燕,鲁耀斌.RFID技术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物流科技,2008(3)

3.宁祥峰等.基于LTE系统的物联网架构的研究与设计[J].计算机应用,2010,30(6)

4.鲍勃•威廉姆斯作,张进京译.物联网的应用实例与效益[J].中国信息界,2010(3)

第3篇:智慧供应链的应用范文

[关键词]物联网;物流;供应链

[DOI]10.13939/ki.zgsc.2017.09.172

1 物联网的概念及内涵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是一项快速发展应用的新技术,国内外普遍公认的是由MIT Auto-ID中心Ashton教授1999年最早提出来的。目前,世界各国都在投入巨资深入研究探索物联网。我国最早是在2009年8月,时任国家总理的同志深入阐述了“感知中国”和物联网传感技术新理念,物联网得到快速发展。

早期,“物联网”也称“传感网”,是在互联网的基础上,进行信息交换的和通信的一种网络概念,其用户端扩展和延伸至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其定义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条码扫描器、全球定位系统、微纳传感器、数码摄像头等各种信息传感设备,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进行通信和信息交换,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2011年5月工信部电信研究院的《中国物联网白皮书(2011年)》给物联网的定义是:“物联网是通信网和互联网的拓展应用和网络延伸,它利用感知技术与智能装备对物理世界进行感知识别,通过网络传输互联,进行计算、处理和知识挖掘,实现人与物、物与物信息交互和无缝连接,达到对物理世界实时控制、精确管理和科学决策目的。”

概括来说,物联网目的是实现万物互联,主要涉及两个层面主要内容:一是硬件层面上,物联网把射频识别(RFID)装置、全球定位系统、红外传感器及其他多种传感器等装置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实现智能化识别和管理。二是软件层面上,物联网将采集到的海量信息通过通信网络传输到服务器上,并采用云计算等数据处理技术。

对于企业而言,物联网在生产、营销、物流的未来发展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2 物联网在物流供应链管理中的作用

物联网的应用有三个层次:一是传输通信,它是物联网应用的保障。利用企业网、互联网、无线网、移动通信网等网络通信载体将感知的信息进行实时的传送。二是全面感知,它是物联网应用的基础。利用RFID读写器和标签、传感器、二维码、条码阅读器、智能终端及其他各种感知设备实现随时随地对各种对象信息的采集,全面感知世界。三是应用方案,它是物联网应用的核心。物联网是面对具体应用而存在的。物联网的创新、普及和应用,要以具体的应用解决方案的整合创新为出发点。

以物品状态信息作为流动主体的物联网应用,是物流供应链的关键。通过物联网,可以使得物品在整个供应链上下贯通,提高物流运输配送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形成端到端的智能物流配送服务流程,保障配送。管理者可以通过数字化定位最优线路,实时向运营车辆发送指令,实现对物流车辆及司机的全程监控和调度管理,可以使得运输过程的数据传输更加正确、技术,实现信息互联互通,对车、人、物、路、位置等进行有效的智能监控、调度管理,保证货物在最短时间送至消费者手中。同时,消费者可以通过电子标签随时查看货物从生产到存储到出库全过程信息。运用物联网,能够促进物品在物流供应链流转过程中的透明管理,可视化程度更高。物流中心内部的上架、补货、扫描、发运等进程都通过相关信息系统进行跟踪和监控,供应链的每个成员都可以追溯产品生产者、产品特征以及产品流转运动轨迹,依此推广品牌和降低安全质量事故。对于物流行业整体管理水平、服务水平的提升,具有很好的推动作用。

3 基于物联网的物流供应链体系构建

基于物联网的物流供应链体系可以分为三层架构,即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如下页图所示。

感知层主要是获取并处理物品信息,由最低端的条码标签、RFID标签、传感器、摄像头、GPS以及传感网关、传感节点设备组成。主要是对物流供应情况进行信息采集。网络层负责传输感知层信息。应用层是将收集的信息进行处理,转化成视频、数据等方式,方便对物资进行调度、跟踪监控、运输安排、仓储安排,从而实现物资流转的全程可视。

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将直接带动现代物流的发展,推动企业物流供应链向智慧化、智能自动化发展。在物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物流供应链的构建将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3.1 采购、生产管理

在采购、生产过程中运用物联网技术可以对采购、生产过程中所有的物料、零部件进行质量跟踪和追溯,对半成品、成品进行质量控制和自动识别,降低人工管理成本,有助于帮助生成者合理安排生产和进度,保证生产线稳定作业,保证产品质量。

基于物联网的物流供应链体系架构

3.2 运输管理

通过物联网技术,可以对运输车辆进行智能调度、在途监控,实现对运输路线、运输时间与运输货物的可视化跟踪。此外,管理者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实时调整行车线路,提前预知货物的到达时间,进一步提高运输到货及时率和客户物流运输跟踪体验。

3.3 仓储管理

通^物联网技术,实现仓库自动扫码出入库,自动指引上下架,在库自动化盘点,对库内存放位置进行精准定位等,实现准确收发货,及时补货,降低库存,减少物品损耗。

3.4 销售管理

通过物联网技术应用,可以减少销售物流等待时间,提高消费者的消费体验,进而提升顾客满意度。

3.5 物流设备设施管理

物联网的应用将进一步提高物流设施设备智能化应用能力,促进物流供应链管理过程向智能化发展。除了比较成熟应用的条码技术、RFID技术、GPS、GIS、电子数据交换技术外,物流设施设备都将嵌入RFID电子标签或其他感知载体,通过标签所记录的信息帮助相关信息系统及时掌控各项物流进程,促进物流管理、运行效率提升,降低物流成本。

4 结 论

在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下,智能化物流供应链的构建可以使得物流环节更加高效便捷,并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动化、可视化,利用新的RFID技术、GPS技术、视频监控技术、无线网络技术、移动计算技术、互联网技术和传感感知技术,将带动物流配送网络的智能化,推动敏捷智能的供应链变革,开创智慧物流新局面,并从整体为制造企业、物流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好的帮助。

参考文献:

[1]蔡丽艳.物联网时代的智慧物流[J].物流科技,2010(12).

[2]白剑,金静阳.物联网下智能物流供应链管理[J].科技视界,2013(26):21.

[3]王鹤.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慧供应链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7).

第4篇:智慧供应链的应用范文

关键词:双升级;零售业;数智化转型;产业升级;消费升级

产业、消费双升级与技术互动的内在逻辑

数智化转型并不是凭空而来,而是在内在逻辑上取决于消费升级、产业升级与技术支持三方互动的影响。基于市场需求变化的精准响应、产业供给体系变化及数字技术支持的背景,推动零售业数智化转型(见图1)。表现为需求端消费升级的内部拉力。我国社会消费体量巨大,本身就具有拉动产业、行业发展的原动力,而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新一轮消费升级正在展开,新的消费场景和内容应运而生。消费升级不仅带来消费者需求个性化、品质化、体验化的变化,而且赋能企业创新,从引导企业加大在产品、技术、品牌等方面的投入,到倒逼企业改变产品结构、服务质量,相应的推动产业升级。对零售业的影响是在全面数字化服务方面早已超越零售的范畴,正是消费者对产品和服务的日益个性化的预期以及崇尚快捷、便宜、贴身化服务的要求,催发数字化的商业模式变革,并在数字化基础上实现更高的数智化诉求。这种诉求表现在为零售业创新迭代指明了方向,由重视产品、质量和效率,到关注全流程的消费者体验,成为提升零售业核心竞争力的核心要素。通过互动、连接、体验来提高品牌粘性,创造新客群、新需求和新服务,未来企业竞争力在于数据赋能的消费者洞察和触达能力,转型的基本思路都是围绕消费者需求,再到消费者供给的过程。为了实现成本、效率和收益的最优平衡,零售业将通过场景化、实时化和互动化覆盖尽可能多的渠道和目标客户,而数智化转型将作为行业触达消费者的重要手段。在数智化背景下,零售业可以利用数据智慧化管理时时洞察消费者内在需求,依托全渠道零售优势为自身发展服务。表现为供给端产业升级的外部推力。以消费引领带来产业升级,同时产业升级作用于生产要素的改进、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的提高,也会助推消费升级。从商品供给看,产业升级表现在产品生产的能力将具有极强的柔性和智慧性,企业必须确定关键业务,并将数字技术与需求相融合,利用数字技术进行新品设计,并制定线上线下融合的销售策略以及智能化渠道终端运营,进而打造真正符合消费升级的场景化解决方案,为消费者创造价值,由此演进为消费升级与产业升级的“共振效应”,数字技术对产业发展的渗透,释放产业外部推力,促进消费升级,反过来又进一步促进产业升级。从当前三次产业的数字经济渗透率也可以看出(见图2),渗透率在三类产业的逐年上升,以数字技术为驱动的数字经济在新经济业态下创造更多产能。事实上,数字技术的作用在改造产业结构上正逐步形成新的数字产业,虽然在第一产业的产业增加值效应不明显,但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产业优化方面作用明显。数据作为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在产业升级中发挥的作用表现为智慧化供应链打造,从计划到产能管理、生产控制、订单执行,支撑整个供应链实现全方位融合。数据应用也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产业形态,由数据管理进化到使数据增值,在供给端的智慧化打造筑就现代产业体系,促进零售业新需求、新模式、新业态的涌现。数智化转型更是带来新产品开发、新品牌吸引力和新物流效率,进而带来零售业运营结构的重新布局,推动新零售业转型。表现为技术价值赋能的第三方助力。消费与产业双升级的互动效应,推动零售业模式变革,而数字化为其变革注入新能量,反过来带动消费和产业的进一步升级。在由数字化转型数智化进程中,传统零售业演变为新零售,零售业面临营销、服务、组织管理、技术支撑的全方位改造。数字技术对市场需求的影响,不仅引领消费者行为,更是放大了消费者的购买力,进而促使整个消费市场结构发生裂变。数智化带来的大链接实际上变成消费升级的直接催化剂,而消费升级同时反作用于零售业,促成需求的“质变”,进而改变产业形态,带来生产方式和商业模式的重大变革。从此意义上理解,数智化转型既是消费和产业双升级的结果,同时也不是被动承受,其技术创新的能量又形成对传统生产方式、产业组织方式的深刻影响,进而改变传统零售业模式。显然,在推动零售业数智化转型上,消费升级的内部拉力和产业升级的外部推力发挥了关键性作用,然而也不可忽视数字化技术的应用赋能,技术架构的背后是系统开发流程以及商业模式的重构。从技术核心诉求看,由提升运营效率转向支撑产品、业务、组织和管理的创新,一套基于云计算、数据和移动端的新特性解决方案,能够实现供应商、商以及客户的数据集成,构建起全局优化的支持体系。零售数智化不再是单纯的信息化升级或增加电商渠道,而是零售企业数字技术、业务和经营管理的深度融合。以数据智能创造端到端商业价值,通过全域会员运营、全域获客、全域洞察,促进企业品牌建设、产品创新以及渠道管理。由此,技术价值将会被重新定义,通过数智化赋能,打通零售业人货场新链接,以及提高内外部生态组织协同能力,最优化资源配置和创造最大化价值。

产业与消费“双升级”下零售业数智化转型的方向

顾客全生命周期管理打造:持续交互成为服务常态。从价值分析,随着消费升级和数智化进程,消费者并不限于对商品本身的重视,而是更关心商品中附加的文化、情感价值;从关系分析,消费者将更加注重与品牌之间的关系,产品越能贴近消费者,越能扩大市场影响度。因此,企业应从维护消费者关系出发,积极适应消费升级的要求,借助数智化转型,重构涵盖战略、组织、业务运营的新型能力体系。以战略布局看待这种能力,需要企业对顾客进行全生命周期管理,交付产品只是服务的开始,持续交互才是服务的常态,如何通过产品、体验、服务延伸场景需求,是企业增加消费粘性的关键。构建以用户运营为核心的能力体系,数智化转型就是在培养企业能力上对每个阶段的有效性需求进行追踪和优化,提高转化率,在顾客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中帮助企业找到产品、服务、体验与末端需求的契合点。确立转型新战略是建立这种能力体系的基本前提,而精准响应用户需求的新品开发是实施转型战略的第一步。在新消费时代,以顾客全生命周期管理为主导,对消费场景数据进行分析,零售业数智化被赋予更多企业能力,“人”的因素获得更多重视,用户数据化价值将反哺到生产、渠道、销售、运营全场景,更有利于企业抓住用户全生命周期价值,形成产品与顾客持续交互、顾客全生命周期对品牌的忠诚,并且对消费和产业领域产生影响。智慧化供应链打造:人货场价值被重新定义。一个服务于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基础设施网络与供应链形态至关重要,而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以及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供应链结构正趋向扁平化发展,基于响应速度、服务质量、成本效率的供应链重构应能为客户、行业、社会提供一体化解决方案。特别是随着数字化技术的成熟和应用,为打造现代智能供应链创造了条件,更加符合现代产业发展的数智化供应链体系,能高效打通国内大循环中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的各个环节,在更大范围内把生产和消费联系起来,优化成本、效率和体验,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同样的,对零售业的影响不仅仅是在销售这一环节,而表现为对整个零售业全产业链的价值重构与资源整合,从预测、采购、生产、物流、交付的全链条优化,零售业也需要打造现代智能供应链体系作为支撑。人货场价值将会被重新定义,基于强化的数据分析驱动,实现人货场价值各要素的高效组合,在智能配补货、生产采购协同、智慧物流等业务环节直接进行链接,构建灵活且具有弹性的数字化供应链网络。智慧化营销渠道打造:有效“触达”用户。通过全面、客观的数据分析,企业更容易把握好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并能够精准触达目标人群,而营销渠道越来越被赋能智慧化。消费升级带来消费的个性化、多元化,特别是线上线下的结合,使得消费者有了更多的渠道选择,数字化赋能营销渠道智慧化,便利各渠道贯通,逐渐形成了全渠道营销。而互联网重塑了消费链,改变消费习惯,数字化场景的广泛应用,为新消费搭建了高效的体验场景,数字体验普及,前端需更强触达力和感知力。营销数智化转型构建了一个全触点、全内容、全营销的体系,从营销渠道上不再是以现实卖货为目的的促销,而是以提高品牌知名度、精准获客、爆款试推和互动活跃率等功能为主导,企业将围绕着消费触点和内容而展开一系列营销活动。而线上线下融合及新社交媒体为了解消费者提供了更广泛、更丰富的数字触点,全方位采集数据,就能够精准顾客画像,有效“触达”用户,更智能化的满足消费者购物体验。智慧化组织打造:可动态响应的开放组织至关重要。数智化零售业的重要特征,强调的不仅仅是增加企业经营过程中各环节的数字化触点,而是数据赋能于价值链各端,进行实时的智能化运营,并最终固化成企业价值增长的数字模型和数智化能力。因此,数智化转型不仅仅需要技术,更需要组织管理来保障。从消费升级看,基于突出以用户为中心的战略要求,零售业的工作流程和目标设施,应能灵活应用和积极响应于消费者需求的变化,零售企业部门职责范围要随之调整,核心职能将由管理向赋能转变。与传统组织变革、流程重组不同,数智化转型的组织优化在于将人的作用回归到主观性、创造性与决策性判断上,并建立组织的自我驱动和自我优化能力。而传统零售业组织功能无法匹配智能时代需要,只有依靠数智化转型将企业塑造成一个无边界的组织,才可打造无限拓展的商业模式。但在数智化转型中,如何实现组织敏捷性工作机制,企业需要建立全新型组织方式和新型生产关系,一种数智化组织将成为未来争夺的焦点。数智化组织将使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提升获得加强,包括员工数智化素养以及组织运行方式的数智化程度,使组织更具有开放性和可动态响应性。

产业与消费“双升级”下零售业数智化转型的思路

构建产业与消费双轮驱动的动力推进机制。一是从供给端强调产业升级的驱动力,构建更加敏捷的业务运行系统;二是强调消费端的数智化,建立基于数据驱动的创新模式,特别需要创新数字化渠道和营销方式。基于人和货的精准匹配,持续优化新的消费场景,拓展消费空间,在消费端利用数据技术的力量运营消费者,在供给端通过数据技术进行产品创新,为消费者提供相关有价值的产品、服务和体验,全方位、立体化感知消费者需求,构建更加完善的数智化零售机制。基于产业升级的数智化供应链网络建设。消费升级依托的是产业供应链能力建设,实现供应链数智化,基础能力的升级改造非常重要,云化和建设是支撑数智化供应链网络建立的基础。基于云化和技术的基础设施投入,其目的是强化数据功能,建立起端到端营销密切联动、集成状的供应链系统。为此,企业需要一个全局优化解决方案,首先从规划上要围绕顾客导向进行技术架构,建立技术与业务双向驱动的完全融合的数智化架构。其次以服务化、藕合、共享化方式建设零售业务的数据,使前台系统和触点更加贴合内部使用和外部顾客的需求,支持顾客、商品、营销、物流、库存、支付等运营一体化和能力聚集,构建人货场全要素运营体系。加强数智化组织建设,持续提高运营效率。当前,组织模式正在快速演进与迭代中,打造未来组织的方向就在于从管理型组织演进为赋能型组织。组织转型是从根本上解决零售业数智化转型的结构性问题,而这种转型的价值,对于原有管理和业务效率的优化与提升是显而易见的。领导者是推动数智化组织建设的主要影响力量,需要具备数据化、全渠道的思维。另外,培养新数据的技术人才刻不容缓,包括每一个员工都应该掌握适当的数字技能,通过加强数智化组织建设,持续提高运营效率。

参考文献:

1.陈慧,隋钰冰.产业升级视野下实体零售流量价值释放和转型路径[J].商业经济研究,2019(11)

2.季凌昊.商业生态全链路数智化转型的价值重构[J].商业经济研究,2020(16)

3.杨成延.“数智化”助力精益供应链构建与运营[J].物流技术与应用,2019(11)

4.张景先.流通创新与消费升级的互动机制与对策[J].商业经济研究,2019(9)

第5篇:智慧供应链的应用范文

关键词: 质量管理;物联网;智慧企业

中图分类号:C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01-0165-02

0 引言

近几年来,以感知为目的,实现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全面互联的物联网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物联网以先进的感知技术、无线传输技术为支撑,将应用的触角延伸到了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其中建设智慧企业,提升企业的管理的智能化,提高全面质量管理水平是物联网技术很有现实意义的应用领域之一。

1 企业全面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1.1 多数企业缺乏高效的供应链系统 企业的供应链管理和公司的整体战略,公司的各个部门都有关系。生产型企业的供应链是由产品设计驱动的,产品设计很复杂,需要大量的供应商,供应链不可能做得很简单,因此产品成本也很难控制。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跨国公司要成立由采购经理、采购工程师、设计师等多人组成的“跨职能团队”,靠采购经理一张嘴与供应商做“零和游戏”来降价,降低成本。目前广大企业已经清楚高效供应链系统在企业运营中的重要地位,但是大部分企业较难组建本企业高效的供应链系统。

1.2 企业质量管理中全员参与不够 在现代企业中,质量管理是包括组织、领导、决策、控制、激励等基本职能和预测、调研、计划、协调、沟通、指导、执行、监督、考评、任用及竞争、公关、广告、营销等主要功能相互结合、相互影响的有机体系统和过程。因此质量管理不是组织中某几个人的事,而是需要组织中全体人员提高认识全员参入。但是在管理实践中,企业经常在管理理念上提出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而在管理技术上没有有效的手段控制每个部门的协同参入,经常会出现质量管理只是管理人员或者是某几个管理部门是事情,从而质量管理只是停留在口头上,很难真正的实施。

1.3 企业基础数据缺乏管理及维护 基础管理是企业质量管理的基础,许多企业的管理基础还没有做好,企业没有建立基础的数据库,更谈不上建立智慧化的数据采集系统和采集手段,虽然也有些注重企业基础数据的采集,但是对数据的管理却没有真正的做好,没有一个成熟的文件体系去支撑。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人员的变动以及政策执行力问题,许多数据往往容易丢失或者检索困难,效率低下,要得到先前的数据而找不到。因此企业在制定很多决策时,没有科学的依据,没有真实的市场信息,有的是靠一两个人坐在办公室里,凭借想象力来的。这样的决策,会在今后的工作中造成问题重重,难以解决。一时一个政策,计划没有变化快,企业朝令夕改,犹如重复建设,这样的企业很难做长久。

2 物联网时代企业全面质量管理的对策

2.1 运用物联网技术打造高效的供应链系统 物联网技术与供应链管理的有效融合,整合企业全体供应商的全部产品信息,形成一个高效的信息系统,帮助管理者准确的定位和追踪供应链环节中每一件产品,实现企业管理人员对供应链管理的高效性和透明性。

2.1.1 原材料的采购 企业通过物联网将全部合格供应商纳入管理系统,对供应商提供的产品和货源组织情况进行实时的监控。避免意外情况发生,有效的保证产品的质量和产品追溯机制的建立。

2.1.2 生产环节。运用物联网RFID技术,保证企业的原材料、半成品、成品在企业的生产流水线和不同的作业单元之间的转换,避免在生产环节出错,加强了产品生产环节的管理智能化。

2.1.3 企业库存控制。企业和供应商之间建立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管理系统,运用EPC标签识别技术进行原料和配件的入库、出库、盘点管理。企业管理人员根据企业生产进度及时的进行补货,减少出现缺货和压货的情况发生,保证生产的稳步有序的进行。

2.1.4 产品的销售环节。运用物联网技术销售人员能够高效实时掌控分销商、商和销售争端的库存和销售情况。根据实时采集销售数据和产品流向,制定相应的销售策略,提高销售和售后服务的质量。

2.2 通过物联网控制企业全员参入全面质量管理 运用物联网技术使整个管理流程更加的智能化,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改造企业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物与物之间的交互方式,以提高交互的准确性、高效性、灵活性和响应速度。

2.2.1 建立智慧企业 打造智慧企业要从三个方面着手:第一建立透彻的感知网络,通过感知网络感知企业的客户、流程、设备和系统的信息,提高企业员工对信息的搜索的搜全率和搜准率;第二建立更广泛的互联互通,企业通过互联网、无线网、物联网实现企业内部各部门、各工作单元的互联互通,使企业员工的需求得到准确而及时的满足,资源得到充分的配置,极大了提高工作效率,减少了企业的内耗;第三更深入的智能化,通过实施企业管理技术的智能化,提高企业海量信息的价值转化,加强企业产品创新和过程创新的高效化,促进人机协同,提高企业管理控制的精准化和人才评价的科学化。高智能的管理技术手段的运用,为企业全员参入质量管理提供了基础。

2.2.2 建立行动追溯机制 高智能的物联网技术应用到企业的管理中,为企业的各环节、各流程的控制提供有力的保障。企业可以利用物联网技术建立行动追溯机制,管理人员可以非常容易、准确的各环节参入人员的工作情况,提高员工的参入全面质量管理的主动性。

2.3 物联网技术加强企业数据的自动化、智能化管理

2.3.1 建立智能化的数据采集系统 企业传统的数据采集是成立专门的组织,建立相应文件内控管理流程,对文件按机密等级进行分类处理,对于整个文件系统进行编码统计,发放文件做好登记,形成一套属于企业自身文件编码规则,便于查询。但是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智能化的数据采集系统将应用到企业中去。建立基于物联网技术的供应链数据采集、管理流程数据采集、资源配置数据采集等系统,分类整理建设企业基础数据库。

2.3.2 建立基于物联网的数据挖掘系统 互联网将信息互联互通,物联网将现实世界通过传感器和互联网连接起来,并通过云存储、云计算实现云服务。物联网具有行业应用的特征,依赖云计算对采集到得各行各业的、数据格式各不相同的海量数据进行整合、管理、存储,并在整个物联网中提供数据挖掘服务,实现预测、决策,进而通过反向控制这些传感网络,达到控制物联网中客观事物运动和发展进程的目的。物联网中的数据挖掘已经从传统的意义上的数据统计分析,潜在模式发现与挖掘,转向物联网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和环节。

综上所述,运用物联网技术在原材料采购、产品生产、产品运输、销售以及售后服务等环节进行智能化管理,同时在保证全员参加全面质量管理、数据采集和挖掘、管理流程追溯管理等方面均能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参考文献:

[1]王继祥.物联网发展推动中国智慧物流变革[J].物流技术与应用,2010(6):30-35.

第6篇:智慧供应链的应用范文

[关键词]物联网;供应链;射频识别技术

[中图分类号]F259.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283(2012)10-0062-02

作者简介:任珺(1988-),女,江苏南京人,上海海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海运经济金融与物流。

2009年IBM提出“智慧地球”的概念,其后,奥巴马政府将物联网列为振兴经济的重点之一。在我国,总理也在2009年提出了“感知中国”,对物联网的发展提出了一些看法和要求,随后,物联网被正式列为我国五大新兴战略性产业之一而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中,可见物联网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受到了极大的关注。物流领域是物联网相关技术最有现实意义的应用领域之一,本文针对物联网对供应链发展的影响做以研究。

一、物联网概述

物联网的概念于1999年提出,其英文名为The Internet of Things(IOT),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物联网就是指传感器网。而广义物联网按照《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的定义则是在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的领域加入了新的维度;在过去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人之间的信息交换中,现在又加入了任何物体。创造出了一个全新的动态网络——物联网。其本质就是通过传感和传输手段,将实物的信息进行自动、实时、大范围、全天候地标记、采集、传输和分析;并以此为基础搭建信息运营平台,构建应用体系,从而增强社会生产生活中信息互通性和决策智能化的综合性网络系统。从技术层面上说物联网=云计算+泛在网络+智能传感器。

物联网在原有互联网的基础上利用射频技术、产品电子代码技术(EPC技术)传感器技术、模式识别和RFID识别技术等实现物品的自动识别和信息共享,进而对物品实现“透明管理”。

二、物联网对供应链各环节的影响

在供应链各环节中应用物联网技术,最根本的特性就是信息互通和决策智能,也就是说会使供应链的管理更为透明,无论物品处于供应链的哪个环节都能被实时追踪监管,消除了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损失。下面就从供应链的各个过程来具体分析物联网给供应链带来的发展:

1.生产环节(制造商)

在生产环节,制造商应用RFID技术和EPC技术,即在产品上添加电子标签,其后用射频识别技术扫描标签,这样就不仅可以制定高效的生产计划,提高对需求的响应速度,而且可以建立起完成自动化的生产线,实现在整个生产线上对原材料、零部件、半成品和产成品的识别与跟踪,减少人工识别的成本和出错率,提高效率和效益。

在产品售出后还可以跟踪产品,及时召回问题产品,获得消费者的反馈信息,以改进产品及服务,增加厂商信誉并且可以提升在消费者群体中的口碑,这样就有利于发展和维护客户群。

2.仓储环节

在仓储过程中应用的物联网技术主要为智能货架技术,所谓智能货架就是包括吧台传感器、数据采集处理、安装于货架上的传感器,具有自动化、智能化等特点。不仅可以有助于实现自动化的存取货、盘点货物等操作,保证发货退货的正确性和补货的及时性,降低库存,增加作业的准确性和快捷性,提高服务质量,降低储存成本,节省劳动力和库存控件,同时减少了整个物流中由于商品误置、错送、偷窃、损毁和库存、出货等造成的损耗,甚至还可以帮助企业达到零库存(JIT)的状态,使得企业在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具体来说,应用物联网技术后的仓储有两个优点,一是优化了库存结构,确定了库存中货物的合理比例。这样既保证企业的生产与销售,又不会占用仓储,合理配置了存储空间。二是减少了重复劳动。在传统仓储过程中,人工对货物的盘点既费时又费力,在盘点过程中还会出现错误,然而在运用了物联网技术后,这一环节便不再是企业的烦恼,只需要利用射频识别技术将货物信息扫描进电脑,利用计算机就可以轻易了解货物的数量、所处位置等各项信息。一旦原材料等到达补货点,电脑会自动发出通知来进行原材料采购。总的来说,在仓储过程中运用物联网可以降低运输及仓储成本,提高服务质量。

3.配送、分销环节(分销商)

从物流角度来说,配送和分销几乎包括了所有的物流功能要素,是物流的一个缩影,但是配送又是一个特殊的环节,在配送和分销中运用物联网技术将大大加快配送速度,提高拣选与分发过程的效率和准确率,并能减少人工数量,降低配送成本。

具体来说就是运用RFID技术等,首先规划配送路径,按照配送先后顺序装载上车,后配送的先装载。在配送过程中准确识别出货物应该配送的销售点和客户,减少人工识别的过程,加快了配送的效率,降低了配送成本,提高了服务质量。目前许多快递公司在货物的流转上通过运单的扫描,在网页上可以显示货物目前所处的位置,方便货主查询,这是目前物联网在配送方面的一个应用。

4.运输环节

运输在物流环节中耗时较长,但当在运输过程中货物和车辆都被贴上了EPC标签,运输线路中安装RFID接收转发装置,就可以了解货物所处位置以及预计到达时间(ETA)。这样不仅可以节省货物流通费用,提高周转速度,优化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提高国内物流企业的竞争力,并且还可以实现低碳运输绿色物流,顺应经济发展的新趋势。

具体来说就是通过射频识别技术在货物装运上货车后实现货物自动识别,自动分类处理,自动通关等,使智慧物流成为现实。全程运输路线中货车可以被追踪到,可视化管理既提高了运输安全性又提高送货可靠性和送货效率,从而提高了服务水平。

5.零售环节(零售商)

当货物到达零售商处,零售商就可以通过物联网技术完成适时补货,有效跟踪运输与库存等工作,提高效率,减少出错。

具体来说运用物联网技术在零售环节可以降低库存水平,减少存货,降低安全库存量,一旦有补货的需求计算机会自动提示,类似于看板管理,但又更为智能。零售商还可以追踪产品,保证产品质量,减少货物损坏、错送和丢失等,提高了各项工作的效率。

6.消费者

基于物联网技术建立的产品智能可追溯系统可以保证消费者对消费品进行溯源,更便于了解自己所购买到的物品从而安心消费。在食品药品安全日益受到关注的今天,智能可追溯系统将会打消人们的担忧。此外,由于信息不对称,消费者在消费时会花上许多时间搜寻和等待,而物联网则可以减少不必要的等待和搜寻时间,使消费者迅捷获取产品以及厂商的相关信息,选择自己更为满意的产品,达到消费者和商家的双赢。

三、物联网在供应链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人们对物联网技术抱有期待与憧憬,目前为止物联网技术还不是广泛应用的技术,在运用中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问题有两点。

1.成本问题

射频识别技术的关键在于电子信息标签与终端也就是射频识别器,目前国内厂商生产与销售的标签和终端仍然价格不菲,大量运用不仅不能降低成本,反而会成为拖累,因此物联网应用的领域首先是高附加值产品的产业链中。惟有通过技术创新,研发有技术专利的我国物联网技术,降低物联网应用的成本,推广物联网的应用,才能促进我国产业链升级。

2.信息隐私问题

在信息标签的识别过程中,信息可以被射频识别器所读取,然而读取的数据信息的隐私安全成为困扰物联网发展的瓶颈。因此要对信息加密,发展我国物联网的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并且形成统一的标准对物联网进行管理,通过发展物联网产业带动供应链的发展。

四、结论

应用物联网技术有助于形成物畅其流、快捷准时、经济合理、用户满意的智慧物流服务体,并且可以将各环节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避免了传统物流各个环节彼此孤立缺乏协作的状态,充分发挥出了供应链的优势,提高了供应链各环节中的服务质量和运作效率,降低了成本。目前随着国家政策上的支持,我国物联网已经出现了许多新的发展,如各地建立的云计算中心等,充分显示了智联中国的广阔前景,物联网技术运用于供应链中也是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王继祥.物联网发展推动中国智慧物流变革[J].物流技术与应用,2010(6):30-35.

[2]孙克武.基于物联网的物流产业发展研究[J].运营指南,2011(11):44-45.

[3]周敏.浅谈基于物联网的物流管理[J].现代物流,2010(10):54-55.

[4]林猛.浅谈现代物流企业及其发展方向[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1(1).

第7篇:智慧供应链的应用范文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6.10.048

Abstract: At present,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wisdom agriculture in our country,such as the function set is so simple and the resources can’t be shared. The reason lies in the lack of a comprehensive management method and effective guida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a function structure was constructed, as well as an integrated network system structure model of wisdom agriculture system. It is a strategic significa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wisdom agriculture in China.

Key words: MIS; wisdom agriculture; strategic planning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纯天然、无污染、安全营养的有机农产品开始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这为传统农业向智慧农业转型与升级提供了重要的契机。智慧农业是农业发展的高级阶段,集成应用计算机网络和通信技术、传感和测量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及自动控制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通过部署在农业现场的各种传感器节点和通信网络实时收集并处理农业信息,实现农业生产的田间智慧种植、可视化管理、智能预警及智能化决策等。智慧农业利用现代技术全方位地监控、管理农场,通过网络实时向消费者提供农场及农产品的状态信息,拉近了消费者和有机产品的距离,使得消费者吃得更加放心。另外,顺丰速运的“鲜蔬当日达”、北京奥科美科技公司的冷藏柜服务也从根本上解决了有机农产品的冷链运输问题,运输过程简单便捷,节省了无谓的成本,使得有机农产品的价格也更实惠[1]。本研究从管理信息系统的角度构建了智慧农业系统的功能结构、综合结构以及网络体系模型,对中国智慧农业的建设具有战略性意义。

1 中国智慧农业存在的问题

中国智慧农业目前仍处于示范、推广阶段,智慧农业的建设依然面临着诸多挑战。

1)农产品的质量溯源方面。目前,有大量冒有机之名的农产品混淆市场,虽有各式认证,但消费者仍不易辨认真假。目前有机产业面临的最大问题不是质量问题,而是信任问题,加上不断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消费者要求智慧农场产品能够回溯原料使用、种植加工过程与品质检验情况。

2)成本管理方面。目前,应用物联网技术的智慧农业系统仍处于试验、示范、推广阶段,智慧农业系统在成本规划、成本计算、成本控制和业绩评价方面还缺乏完整的系统规划以及设备售后服务落后、维护成本偏高。

3)智慧农业“孤岛”现象严重[2]。业务流程之间不能关联互助、信息不能共享互换,不同软件间,尤其是不同部门间的数据信息不能共享。“产供销严重脱节”、“财务账与实物账不同步”,其实质就是生产流程、供应流程、销售流程和财务流程都是孤立运行,未能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另外,智能控制设备和控制系统与管理系统之间也存在脱离的现象,严重影响到控制系统作用的发挥。“孤岛”效应势必给农业企业的应用带来信息重复输入、信息大量冗余、产生大量的垃圾信息、信息交流的一致性无法保证等问题。

4)供应链管理方面。农产品由于受到行销通路及保质期的限制,常常不易以合理价格售出,消费者也不易以合理价格购入。因此智慧农业更需要建立全面有效的信息资讯服务平台,能连结上、下游供应链的电子商务平台及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然而,目前的智慧农业系统却实际仅涉及到生产管理方面的内容,完整应包括采购、销售、库存、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物流管理、电子商务等方面的全产业链规划[3-5]。

智慧农业系统不是简单地建造数个智能大棚、农业信息服务站就能实现的,而是需要进行整体规划,从全局出发统筹考虑,从育种、生产、运输、销售等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提高信息化水平,逐步形成一个集约化、产业化、社会化、市场化的闭环现代农业模式。

2 管理信息系统在智慧农业中的应用

管理信息系统的创始人高登?戴维斯提出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利用计算机硬件和软件,手工作业,分析、计划、控制和决策模型以及数据库的用户――机器系统[6]。其能提供信息,支持企业或组织的运行、管理和决策功能。借助管理信息系统,可以解决农业企业信息化面临的以下诸多问题。

2.1 数据层面的集成

管理信息系统能够使来自2个或多个应用的数据实现共享或者合并,具体包括数据共享、数据转化、数据迁移及数据复制等,这是智慧农业实现信息共享最基本的需求。数据集成可以采用数据库中间件与XML-RDBMS中间件完成。

2.2 应用系统的集成

在企业内部网络系统和网络环境的建设过程中,以企业发展为目标的信息化需求日益迫切,企业的业务需要在统一的环境下,在不同部门之间完成处理,管理信息系统使得智慧农业不同应用系统之间相互调用信息得以实现。

2.3 业务流程的整合

通过管理信息系统中的业务流程优化重组解决方案,能将智慧农业所有应用、数据管理起来,使之贯穿众多应用系统、数据、用户和合作伙伴,这是任何一个信息系统都期望达到的最理想层次。

2.4 用户界面的集成

管理信息系统能够将各个应用程序的运行终端窗口一对一地映射到一个标准的界面(例如基于浏览器的图形用户界面),从而面向用户形成一个统一的表示层。用户界面集成对带有API或没有API的应用进行打包处理,使之可以被以组件为标准的最新应用(如Web应用)直接调用。

因此,管理信息系统的理论和方法应用到智慧农业的建设过程,必将会促进农业企业提高管理水平,适应管理信息化、办公自动化的市场需要,使企业保持持续旺盛的生命力。

3 管理信息系统视角下的智慧农业系统战略规划

3.1 智慧农业系统总体目标

智慧农业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目标是: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以数据库为核心,建立一个集传感和测量技术、网络和通信技术、智能技术及自动控制技术等于一体的快速、准确、全面、规范的农业管理信息系统。该系统将农业信息采集、动态监测、分析、管理、决策与空间信息管理融为一体,直观、形象、动态地显示各种农业资源的状况及变化趋势等[7]。

3.2 智慧农业系统功能结构规划

智慧农业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按照农业管理需要设计,包含供应链管理、生产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办公自动化OA、综合服务等[8-10]。系统功能结构如图1所示。

3.2.1 供应链管理 供应链管理帮助企业实现销售、生产、采购、财务部门的高效协同,逐步消除管理瓶颈,建立竞争优势。包括采购管理、销售管理、库存管理、客户关系管理(CRM)。

1)采购管理。对采购业务的全部流程进行管理,提供请购、订货、到货、入库、开票、采购结算的完整采购流程。

2)销售管理。提供了报价、订货、发货、开票的完整销售流程,支持普通销售、委托代销、分期收款、直运、零售、销售调拨等多种类型的销售业务,并可对销售价格和信用度进行实时监控。

3)库存管理。能够满足采购入库、销售出库、产成品入库、材料出库等业务需要,提供仓库货位管理、批次管理、保质期管理、出库跟踪入库管理、可用量管理、序列号管理、盘点管理等业务应用。

4)客户关系管理(CRM)。通过整合多种网络化、低成本营销手段和沟通方式,帮助企业建立与客户之间通畅的交流平台,全方位管理客户资源、提升客户价值、制定科学销售指标、监控项目进程、评估业务员绩效,以增强内部协同,合理调配企业资源。具有保存资料、快速查询资料、管理联系记录、统计分析、寻找销售机会、行程管理、提升销售成交率、降低客户流失率、权限设置等多种功能。

3.2.2 生产管理 就是要将3S技术、自动化技术、通信和网络等技术与地理学、植物生理学、生态学、土壤学等学科紧密地结合起来,建立一个包括对农作物、农业环境等宏观与微观监测系统,动态分析、诊断、预测、决策系统。

1)农业信息采集及动态监测。通过部署在农业现场的各种传感器节点,实时采集土地现状、农作物的生长及灾情分布情况等多种信息,并定期对采集到的农业资源数据进行处理分析,为用户宏观决策提供依据[11]。

2)MRP运算。在销售订单、预测单、物料清单(BOM)、企业参数设置以及生产数据(包括工厂日历、工作中心、标准工序、工艺路线等)的基础上依据MRP平衡公式进行运算,确定企业的生产计划和采购计划。解决企业生产什么、生产数量、开工时间、完成时间;采购什么、采购数量、订货时间、到货时间。

3)生产进度。车间为完成生产计划,进行车间的生产日程安排,确定何时、何地进行何种作业,并指定生产数量和完成各阶段生产日期,而后进行车间生产日程作业,控制和生产记录,确保生产均衡、平准的进行。

4)产品溯源。综合运用网络技术、条码识别等前沿技术,实现对农业生产、流通过程的信息管理和农产品质量的追溯管理、农产品生产档案(产地环境、生产流程、质量检测等)管理。

5)设备管理。提供设备的使用维护信息管理。设备的预防性维修同事后维修相结合,建立起一个包括设备计划、使用、保养、维修等功能为一体的设备管理系统;编制周期设备计划,并根据事先的计划或故障产生作业单,形成维修记录;提供丰富的设备报表,为管理提供依据,达到提高设备管理水平的目的。

3.2.3 财务管理 财务管理主要包含总账、应收款应付款管理、固定资产等[12]。

1)总账。用于进行凭证管理、账簿处理、个人往来款管理、部门管理、项目核算和出纳管理等。

2)应收款应付款管理。应收款管理系统,通过发票、其他应收单、收款单等单据的录入,对企业的往来账款进行综合管理,及时、准确地提供客户的往来账款余额资料,提供各种分析报表,帮助合理进行资金的调配,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应付款管理系统,通过发票、其他应付单、付款单等单据的录入,对企业的往来账款进行综合管理,及时、准确地提供供应商的往来账款余额资料,提供各种分析报表,帮助合理进行资金的调配,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

3)固定资产。用于进行固定资产管理、折旧计提等,可同时为总账系统提供折旧凭证。

3.2.4 人力资源管理 主要包括人力资源规划、薪资管理、绩效管理、招聘与培训及劳动关系管理[13]。

1)人力资源。根据其内外部环境的变化情况进行人力资源供需预测并使之平衡。

2)绩效管理。系统内置各岗位常用的绩效考核表,支持定性及定量两种绩效考核方式,考核结果自动记录在员工档案。

3)薪资管理。计算实现岗位工资、级别工资、工龄工资、学历津贴、考勤扣款、社保扣款、绩效奖、个人所得税等各类常见的工资项目。

4)招聘培训。用户可以制订招聘计划,可以详细记录应聘者资料及其在应聘各阶段的评价。各部门上报培训需求,汇总培训计划,由培训计划生成培训的实施方案,详细记录培训实施情况。

5)劳动关系。实现劳动合同管理,劳动纪律管理,定额、定员管理,工作时间与休假管理,考勤管理,劳动争议管理。

3.2.5 办公自动化OA 主要包括公文流转、日程安排、网上办事、电子邮件。

1)公文流转。实现农业部、省、市农业机构及单位内部的公文流转和处理。

2)日程安排。包含通知、会议、公务用车等的安排。

3)网上办事。用于实现农药、兽药、农机、饲料、无公害农产品的认证审批等行政许可事项的网上申请与受理,具有网上咨询、投诉、结果公告等功能。

4)电子邮件。开展邮件、短信等服务。

3.2.6 服务系统 主要包括BI、农业信息服务网站、农业电子商务。

1)BI。即商务智能,在农业资源综合数据库的基础上,将农业中现有的数据进行有效整合,快速准确地提供报表并给出决策依据的信息应用系统。可以实现土地、水、气候、肥料等农业资源的评估与管理;农作物长势预测与估产;病虫害、环境灾害等的预测与应急反应以及销售分析、商品分析及人员分析等。

2)农业信息服务网站。农业综合信息对外的窗口,可为互联网用户提供农业新闻、农业政策、产品推荐、科技推广等方面的信息服务。

3)农业电子商务。实现农产品产-供-销一体化。农产品通过电子商务交易平台,打破了时间和地域的限制,扩大了产品的流通半径,减少了供应链中的牛鞭效应,使生产者避免盲目生产,同时也更快地销售,减少不必要的中间环节。农业电子商务将商家、农户、消费者、认证中心、配送中心、物流中心、金融机构、监管机构、政府等通过网络有机组织在一起[14]。

3.3 基于管理信息系统的智慧农业综合结构

企业中的管理者具有不同的层次。按照管理任务的层次进行分层,任何一个企业的管理信息系统都可划分为战略管理层、管理控制层、运行控制层及业务处理层[15-18]。战略管理层主要规定企业的目标、政策和总方针,企业的组织层次,决定企业的任务等;管理控制层完成资源的获得与组织、人员的招聘与培训、资金监控等;运行控制层是有效地利用现有设备和资源,在预算限制内活动;业务处理层则涉及企业的每一项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

各个层次的管理者都有着自己特殊的信息需求,完成相应的功能以支持其管理决策活动。如制造企业的管理信息系统通常由销售与市场子系统、生产子系统、物资供应子系统、财务和会计子系统、人力资源子系统、信息处理子系统及办公自动化子系统构成。

企业中的每个管理者即使其管理层次和职能部门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别,但是所有的管理者都履行相同的职能,起着相同的作用,只是所强调的方面也许会有不同。在市场营销、生产制造、财务、人力资源等每一个职能系统中都具有战略管理层、管理控制层、运行控制层以及业务处理层的划分;同时,在每一个管理层次中,也都有不同的职能划分。所以,可以将其按照职能和管理层次进行综合,构建了如图2所示的智慧农业系统综合结构。

3.4 智慧农业系统网络体系结构

智慧农业系统的网络体系结构可以划分为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3个层次,如图3所示。

1)感知层主要由传感器、RFID、视频监控等数据采集设备组成,实现将采集获取到的数据通过ZigBee节点、控制器节点等模块传送至智能网关,做到现场数据信息实时采集与动态监测。此外,上层系统下发的控制命令通过智能网关传送到控制器设备,远程控制设备的开关等。

2)网络层通过LAN、WLAN、CDMA和3G等相互融合,实现农业现场数据和上层控制命令进行传输与交互。

3)应用层主要包括智慧农业生产管理、供应链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及电子商务等农业应用系统,实现对由感知层采集的海量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以及对生产现场进行智能化控制等。

4 小结

第8篇:智慧供应链的应用范文

可量化和可感知的数据、互联互通的系统平台和深入洞察的研发能力,是绿色供应链的三大基础。通过对物流、运输、仓储的研究,例如,通过何种运输方式优化组合、何种库位优化安排、通过何种有效的安全作业安排等,该方案能有效降低供应链运输中的碳排放、提升人员的作业效率与安全水平,保障供应链持续发展。

供应链优化需要把整个生态链条上相关企业和环节利用先进的传感系统,将供应商的供应商、客户的客户、触及整个价值链的各个领域监测起来。这些收集上来的数据就成为了无数的信息点。

具备完善的综合物流信息系统的物流企业,其系统包括订单、仓库、配送管理系统,以及货运、订单系统等。这样的企业更加重视系统平台之间的链接,以形成高端的智能化分析优化能力和现场处理分析能力。

数据本身仅仅代表了信息。系统集成平台负责集成并筛选出有效信息,海量数据分析并作出可以支持决策的判断才是“智慧”的原动力。采集物流和企业供应链的相关数据,通过算法集合,灌入数据,再利用供应链网络优化平台,计算车辆行驶路径,优化配载计划,发现储量提升空间,实现更满车载货物运输,降低每个分销中心库存,用更少分销中心支持更多最终客户。

GSCM绿色供应链管理平台关注业务流程优化、碳足迹算法分析、安全规约执行可视化和健康与人文指标,通过这几方面的努力,实现可持续的供应链运作,实现环境、安全、健康的三方面的合规。

锐特目前所服务的客户包括DB Schenker(辛克物流)、Ryder、UPS、TNT、中外运、嘉里大通物流、嘉里物流、舟山世纪太平洋化工、韩进海运(中国)、美的集团等。

第9篇:智慧供应链的应用范文

----邮政智慧物流的未来与发展

 

  “十三五”时期,国家实施“互联网+”战略,智慧物流迎来了发展机遇期, 个人认为,智慧物流就是指以互联网为依托,在物流领域广泛应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设备,通过互联网与物流业的深度融合,实现物流产业智能化,提升物流运作效率和服务水平的新兴业态。邮政当前正处于新一轮科技和专业改革的关键时期,通过进一步加快智慧物流的应用,将深刻影响生产和流通方式,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动能转换,进一步为企业发展带来新机遇,所以智慧物流加快转型升级的脚步已成为必然趋势。

  首先是连接升级。预计未来5年,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将进入成熟期,物流人员、装备设施以及货物将全面接入互联网,呈现指数级增长趋势,形成全覆盖、广连接的物流互联网,“万物互联”助推智慧物流发展。其次是数据升级。随着邮政信息系统的建设、数据对接协同和手持终端普及,物流数据将全面做到可采集、可录入、可传输、可分析,物流数字化程度将显著提升,“全程透明”强化智慧物流基础。三是模式升级。众包、众筹、共享等新的分工协作方式将得到广泛应用,打破传统的分工体系,重构邮政业务流程和经营模式,“创新驱动”成为智慧物流动力。四是供应链升级。智慧物流将引领智慧供应链变革,凭借靠近用户的优势,智慧物流带动互联网深入产业链上下游,以用户需求倒逼产业链各环节强化联动和深化融合,助推“协同共享”生态体系加快形成。

那么智慧物流对当前的邮政企业又能起到多大的帮助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是紧缺人工的替代者。邮政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人工紧缺已经成为行业普遍难题。例如,我国快递业从业人员缺口率在20%左右。劳动力紧缺局面直接反映在劳动力工资持续上涨,近年来保持在10%~15%的增长水平。邮政企业加大技术和装备升级力度,提升物流信息化、自动化和机械化水平,实行“机器替代人”战略将有效的缓解人工紧缺的现状。

  二是个性需求的满足者。随着消费需求持续升级,消费体验成为价值驱动力。智慧物流借助分布式物流资源网络,能够以快速、便捷、低成本、个性化的方式满足消费者需求,极大提升了消费者体验。例如,我国快递时效已经接近3天,高于美国等发达国家,继续缩短时效面临巨大的边际资本投入。智慧物流能够通过大数据分析提前将所需货物布局到离消费者最近的仓库,实现即时物流需求满足,大大提升客户体验。

三是绿色生态的创造者。根据数据显示,物流业能耗排在工业和建筑业之后,大量能耗浪费在无效的长距离运输、商品库存、过度包装等物流环节。智慧物流通过智能规划和资源共享减少无效物流的能耗排放,为绿色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创造有利条件。马云曾提到:通过使用电子面单,一年内为快递行业省的所有纸张相当于少砍了400万棵树。

当然,智慧物流之于邮政还属于较新的事物,面临一系列严峻挑战:比如基础设施投入不足,智慧物流关键技术及设施设备研发投入不够。传统企业运用互联网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不足,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受传统监管模式和体制机制制约,物流业和信息化复合型人才严重匮乏,与物流互联网相关的物流大数据、物流云等智能基础设施与实际需要还有较大差距,物流互联网的覆盖度和精确度尚显不足。还有企业观念急需转变。当前,面对新一轮技术改革,传统物流企业的观念转变和战略转型速度稍显不足。如何推动物流企业拥抱互联网,加入到智慧物流生态体系的构建,形成“协同共享”的产业新生态是邮政智慧物流下一步发展面临的巨大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