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传统医学目的范文

传统医学目的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传统医学目的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传统医学目的

第1篇:传统医学目的范文

关键词:成都市;艺术体操传统项目学校;经费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2-0274-02

一、前言

体育经费是传统校发展的基础, 是培养体育后备人才必备的物质保证, 对传统校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成都市艺术体操传统项目学校的体育经费状况的调查研究, 分析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为新时期艺术体操传校的改革和快速发展提供依据, 以促进四川省乃至全国的传统校的健康发展。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文以成都市艺术体操传统项目学校(共9所)为本文的研究对象,其中中学5所,小学4所。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列表法和数据整理法等方法。

三、结果与分析

成都市艺术体操传统项目学校的经费主要来源于学校的专项拨款、体育系统的专项拨款、教育系统拨款、运动员家长的支持和企业赞助等几个方面。通过调查显示,有62.5%的调查对象把学校的专项拨款排在了经费来源的第一位。出于荣誉和升学率的考虑,学校通过自身的财政支出支持开展艺术体操传统项目。这部分资金成为艺术体操传统项目学校开展训练比赛所需经费的主要组成部分,同时也说明成都市多数艺术体操传统项目学校仍是在自给自足的经济状态下生存的。运动员家长的捐助是成都市艺术体操传统项目学校第二个重要的资金来源,有50%的调查对象将它排在第二位。经过调查得知,学生运动员家长对学校的捐助主要形式有:1.向学校交纳一定的培训费;2.自己提供艺术体操器械(绳、圈、球、棒、带),由于艺术体操运动的特殊性,对器械的要求较高,每位运动员都必须配有五项器械,在加上器械的费用较高,以至于学校不能够保质保量的提供训练所需器械;3.提供一定比例的参赛费用和服装费。由此可以看出,学生运动员家长的捐助对传统项目学校的训练开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也表现出家长对学校训练工作的支持和理解。有50%的调查对象把体育系统拨款排在第三位。根据国家体育总局和四川省体育局的有关规定,体育系统给与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拨款主要来自于体育彩票公益金的收入,由各级体育局支付给所在辖区的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但是由于体育彩票的发行收入数额具有的不确定性,主管部门并没有对具体的拨款数额进行硬性规定,而且这种拨款形式也可以通过下拨体育器材予以兑现,因此体育系统对传统项目学校的经费资助也是有限的。除此之外,企业赞助虽然只在经费来源中占有很少的部分,但也是传统项目学校为寻求资金扩展财路而进行的有益尝试。

在对成都艺术体操传统项目学校进行访谈和问卷调查过程中发现,所有调查对象除了申报艺术体操传统项目学校以外,还同时申报了其他项目的传统项目学校。并且,许多接受调查者都不约而同地认为传统项目过多对各项目的发展和资金的投入具有一定的影响。调查发现,在所有的调查对象中都有三个以上的传统体育项目,盐道街中学申报了八个项目的传统项目学校。从资金投入情况看来,在9所艺术体操传统项目学校中有50%的学校每年在关于艺术体操训练资金方面投入不足2000元,仅仅2000元要保证一支运动队一年的训练比赛费用实在是杯水车薪。由于在经费方面捉襟见肘,一些运动队不得不以减少训练时数或放弃参加比赛来节省开支。当然,也有一些所在地区经济发达、单位效益较好的学校在财力投入上比较大方,有25%的学校每年投入6000-10000元,25%的学校每年投入达到10000元以上,但是这些毕竟只是特例。调查者表示,由于学校项目太多,资金投入较为分散,不够集中。学校为了荣誉、提高学校知名度会对比较突出的项目即在比赛中取得优异运动成绩的项目投入较多经费,显而易见学校在投入资金的多少是有选择性的。学校经费是有限的,运动项目过多,会造成项目发展的不平衡。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由于部分传统项目学校领导对于艺术体操项目的特殊性缺乏了解,重视不足。与之相比,作为全国培养体育后备人才试点校的成都12中学正是得益于有充沛的资金作后盾,因此保障了传统项目学校工作的顺利开展,这也是为什么在短短几年之内,成都市12中艺术体操运动水平能够迅速成为成都市艺术体操传统校前三甲的学校,并在四川省中小学艺术体操比赛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的原因之一。成都12中学传校工作的建设资金主要来源于12中国家青少年俱乐部(体彩扶持金)、学校自身的专项拨款和热心体育事业企业的赞助三个方面。成都12中学在2000年为响应国家体育总局在全国创办《国家体育俱乐部》的号召,在省市体育局的部署指导下,利用体育彩票基金和学校的人力、物力,创办了《成都12中国家青少年俱乐部》。12中国家青少年俱乐部是利用体育彩票公益基金的支持,依托学校现有的条件建立起来的一种新型的、社会化青少年体育组织。学校获得的体彩扶持金主要用于对取得优秀比赛成绩的队员和教练员的奖励,以及校内体育基础设施的建设。《艺术体操传统项目学校管理办法》中规定,“艺术体操传统项目学校必须有开展艺术体操传统项目的专项经费,并把所需经费数额列入核定的年度教育经费预算中”。成都市12中传校专项行政事业拨款费用主要负责支付学校代表队的日常训练费用和教练员的训练补贴,资金由学校财政支出并由成都市体育局监督兑现情况,保证专款专用。与地方知名企业合作,获取赞助是成都12中学传校建设的另一条筹资道路。该学校经常和一些热心体育的企业如彩虹电器、高露洁等一起开展社会公益体育活动。一方面为学校获得了资金,另一方面,企业的形象得到了宣传,使之达到双赢的结果。除此以外,还有省、市教育和体育系统对学校的奖励及一些个人的赞助。虽然成都市12中有同时是四个项目的传统体育学校,由于它有充足的资金作为后盾。因此其能够很好的协调,使每个项目得到平衡发展。调查显示,成都市12中每年投入到艺术体操训练比赛经费达到万元以上,当然这也是根据每年的训练计划和比赛安排来具体规划的。与成都市12中如此丰厚的资金投入相比,其他部分学校每年不足2000的投入就显得微不足道了。如何解决资金匮乏问题,也一直是成都市艺术体操传统项目学校关注的焦点,成都12中学的先进经验应当给我们一些启示。虽然由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和实际情况的不同,使得照搬模式是行不通的,但是成都市12中在艺术体操传统项目学校建设中广开财路,多元支出的发展思想还是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

四、对策与建议

(一)拓展筹资渠道,广泛吸纳社会资金,为传校的建设发展寻找新的资金来源和财政支持。例如可以通过比赛的方式积极争取和企业联办, 为企业冠名, 争取企业赞助,增加财源。

(二)积极开展联办模式,走多元化运行模式道路,利用资源互补优势,例如大力发展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把青少年俱乐部办在传统校, 在保证学校体育训练的前提下, 可以对外开放,适当收取费用,弥补学校体育经费的不足,又能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三)避免广种薄收,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应尽量减少学校传校项目数量,以便有足够的资金投入到重点项目的建设中。

参考文献:

第2篇:传统医学目的范文

[论文摘要]少数民族传统医学体系是少数民族在历史发展长河中的积累和创造,对少数民族的生存和繁衍发挥过并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是中华传统医学的重要源泉。只有不断壮大少数民族医药学的专业人才队伍,加强少数民族医药科研创新及产业化,少数民族传统医学才能不断创新、突破、发展。

一、少数民族传统医学的定义和地位

1.少数民族传统医学的定义

我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在历史长河中都形成了自己的传统医药经验(或医学)。在我国,具有独特的学术地位和深远影响的“中医药”是以汉文化为背景的,通常所称的民族医药则是专指中国少数民族的传统医药,包括藏、蒙、维吾尔、傣、壮、苗、瑶、彝、侗、土家、回回、朝鲜族医药等等。这些以不同民族名称命名的传统医药学知识,或自成体系,或以专科特长而闻名,在现代西医学传人之前,为各民族应对地方性疾病和常见创伤等,发挥过重要的医疗保健作用。

“民族医”的概念至少在20世纪50年代已经出现。“民族医学”、“民族医药”则于20世纪80年代普遍见于专业的或政府的各种文件资料中。

事实上,民族医药的概念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概念是指中华民族的传统医药,犹如民族工业、民族企业、民族经济的用词一样。这里的民族,是指中华民族大家庭,具有本国的、本土的、非外来的意义。狭义的概念专指中国少数民族的传统医药。本文所述的民族医药为后者。我们不赞成以“中医学”的概念总括56个民族的传统医学。就现代民族医药的概念而言,它是我国各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积累和医学创造的集合,显然不能包括在以汉文化为背景的中医学范畴之内。民族医药并非是中医药中的一个分支、一种附属品,而是与中医药处于并行平等的地位。

因此,从学科角度而言,中医学与少数民族医学应当是姊妹学科的关系。然而,在现实中,民族医药归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管理,民族医药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列在中医之下,这就造成中医药对民族医药的长兄代父现象。

2.少数民族传统医学的地位

2003年l0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附则”中申明:“民族医药的管理参照本条例执行。”我们认为这一规定应当有如下含义:

第一,民族医药享受与中医药同等的待遇。民族医药在理论体系、历史传统和诊疗方法等方面不同于中医药,但是民族医药和中医药同属于中华医药的组成部分。

第二,民族医药学有它独立的医学地位。民族医药并不从属于中医中药,在民族医药条例尚未制定或不另行制定的情况下,民族医药的管理是参照中医药管理条例执行的。各少数民族传统医药学是我国传统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以汉族医药为主的中医药显然不能包括少数民族传统医药。

二、少数民族传统医学的独特性

尽管民族医学在概念上已体现了与中医学的明显区别,国家在政策上也赋予其与中医学平行的地位,但现实中,由于少数民族医学发展比较滞后,缺乏统一、平衡发展的大格局,以至于不少人仍把其归于中医学的范畴。要发展民族医药,首先必须把政策落到实处,跳出思想的局限,独立自主地进行发展。至于为何要把少数民族传统医学从现在的中医学范畴中提取出来独立发展,我们认为这主要是由少数民族传统医学和中医学的重大区别所决定的。

1.文化背景不同

中医是在中国古代汉文化背景下诞生的,主流是儒、道两家。中医把“调节平衡”、“扶正祛邪”作为保持健康和治疗疾病的主要原则,正是儒家“中庸之道”及道家“万物负阴抱阳以为和”思想的体现。

少数民族传统医药学的文化土壤则不同于中医学,它是55个少数民族传统医学的集合,因此呈现出多元性和复杂性。同汉民族一样,各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发展史和独特的地域生存环境,在此基础上孕育出的少数民族传统医药必然具有各民族独特的文化背景。根据其文化源流或特殊的地域文化背景,中国少数民族传统医学学科可分为若干类系:(1)受佛教文化影响,特别是受藏传佛教文化的影响,结合青藏高原的疾病防治经验和药物资源,逐渐发展形成了藏医学、蒙医学。而傣医学则具有南传上座部小乘佛教文化的背景。(2)受阿拉伯文化影响,特别是受阿维森纳《医典》的影响,并结合自身的医学实践而发展出了维吾尔医药、回回医药、哈萨克医药等。(3)受朝鲜古典医学影响,并融合中朝古代医学特点,发展出朝鲜族医药。(4)受汉文化影响,但又具有地域和民族文化特色,从南方地区医疗实践中发展出苗、壮、瑶、彝、侗、土家、黎等医药知识体系。从少数民族传统医药所植根的文化背景而言,其与中医药并非源和流、主干和分支的关系,而是一个不同于中医药的多元的、复杂的、独立的文化体系。

2.理论体系不同

文化背景、哲学理念的不同,必然导致少数民族传统医药和中医药理论体系的重大差异。中医学以天人相应和阴阳学说为哲理观,以脏腑、气血、经络为生理观,以四气五味为药理观,以四诊八纲为诊疗观,从而构成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它的理论核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以“天人相应”为一般规律的整体衡动观;(2)以脏腑、经络、气血为构架的功能生理学;(3)以阴阳为基础的矛盾平衡说;(4)以四诊、八纲为内容的诊断学;(5)以天然药物和方剂为主的治疗学。

相对于中医学,少数民族传统医学在理论体系方面充分体现了它的丰富性和多元性。它是以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为背景,以当地的自然药物为资源,采用适合本民族生产生活习俗的行医方式,以本民族为服务对象而发展起来的。例如,藏医学的理论体系是以隆、赤巴、培根三因素学说为核心,以五源学说为指导思想,以七物质、三秽物及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为基础,以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为特点的独特的理论体系;蒙医学理论体系是吸收了藏医学理论和印度医学以阴阳五源说为基础的赫依、西拉、巴干达的三根理论及七素理论,以及汉医知识,结合本地区的特点和民间疗法,创造性地加以改造并发展起来的传统医学体系;维吾尔医学以火、气、水、土四大物质和气质论为其理论基础,是以维吾尔族人民自身的医学经验并吸收了阿拉伯医学、中医学等理论形成的民族医学;傣医学的基础理论主要是“四塔”(风、火、水、土)和“五蕴”(色、识、受、想、行)学说;壮医学的基础理论主要是阴阳为本、天地人散气同步、脏腑、骨肉、气血三道(气道、谷道、水道)、两路(龙路、水路)和巧坞主神理论;苗医学的理论是纲、经、诊、疾,即两纲(冷病、热病)、五经(冷经、热经、半边经、慢经、快经)、三十六诊、七十二疾。

3.医疗技法和用药特色

人们往往以神秘、猎奇的眼光探测少数民族传统医药,其实少数民族传统医药无外乎也是各族人民在认识生命、保护生命的实践过程中创造、积淀的。现实生活中,少数民族传统医药对某些疑难病症有着突出的疗效。例如,藏医学至少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医治的病种大多是青藏高原的常见病、多发病,用的药物也多是青藏高原所产的植物、动物等。由于各少数民族居住地域、生活方式的差异,使得他们对疾病的治疗各有所长。如藏医药对高原病、脑血管病、风湿病,蒙医药对骨折、脑震荡、再生障碍性贫血,维医药对哮喘、白癜风,瑶医药对肿瘤、红斑狼疮都有很好的疗效。

少数民族传统医药在医疗技法上也独具特色,如藏医学的尿诊、灌肠疗法、艾灸疗法,蒙医学的拔罐穿刺法、外伤和正骨疗法、震脑术,壮医学的目诊、耳诊、药线点灸疗法、药物竹罐疗法等等。另外,各民族医学在诊疗的同时,多注重药物疗法和精神疗法的协同作用,在给予病人药物治疗的同时,采用诸如冥想、催眠、巫祝、引导意向等心理治疗方法来达到更好的治疗疾病的目的。

三、发展少数民族传统医学的必要性

1.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现代医疗保障事业发展的困境

以来,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取得了迅猛发展,西部民族地区的医疗机构也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但长期以来,由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滞后,各少数民族的医疗卫生状况始终不及发达地区,甚至差距越来越大。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传统医学研究中心于2005年2~11月,先后4次组织研究人员分赴各地进行民族医学的相关调研,调查覆盖了江苏、广西、贵州、云南、四川、北京、天津、河北、山东、辽宁、吉林、内蒙古等地区。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医药卫生状况及少数民族群众的健康状况令人担忧,缺医少药、医疗设施简陋、医学人才队伍规模过小等问题,严重阻碍少数民族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1)民族地区缺医少药、看病难、治病贵的问题十分突出。我国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大多位于偏远山区和其他环境恶劣的地区,由于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及社会历史等诸多方面的原因,使得真正摆脱了缺医少药困境的人群所占比重较小。至今,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滞后、教育水平低、缺医少药等仍然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少数民族就医难的主要原因有:医疗设施不健全;边远贫困山区缺乏高级专业人才;受经济条件限制,负担不起药费及治疗费。

(2)医疗资源分配严重不均。据美国商务部(USDepartmentofCommerce)报告,占全世界22%人口的中国,医疗资源却仅占全球总数的约2%,或者说,每千人大概只有2.4张病床。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数据,中国卫生分配公平性在全世界排名中处于劣势地位。我们知道,中国医疗资源缺乏是不争的事实,但更为严重的是,医疗资源分配和分布存在很大的不平衡性。中国的贫困地区,特别是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医疗资源匮乏现象更为严重。

(3)少数民族群众对民族传统医药的信赖和偏爱。一方面,现代医药服务可望而不可即,即便能够享受得到,往往也是代价高昂而效果未必尽如人意,从而影响了少数民族群众对现代医学的认同感;另一方面,由于少数民族地区受民族文化、习俗影响较大,少数民族群众对民族传统医药用药简单、看病便宜、对地区多发病和常见病有着较好的疗效等事实耳闻目睹,因此倚重民族医药、偏爱民族传统医药也就顺乎情理了。

2.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的发展状况令人担忧

在调查过程中,笔者发现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的发展状况令人担忧。(1)民族医药在近代丢失太多,继承不足,适应现代社会的科研起步较迟、起点低。(2)民族医药制药企业起步晚,人才、技术落后,品种单一,其研发、生产、销售能力在日益白热化的市场竞争面前显得十分薄弱。(3)民族医药原料质量不够稳定,成药产品质量控制不完善。(4)国外众多的公司凭借先进的技术、雄厚的资金、完善的专利申请策略,已开始仿制与精加工我国的民族传统成药,并进一步研发新药,从而对我国民族医药构成了威胁。(5)民族医药一直局限在各自民族聚居的小范围内使用和传播,有的用药经验仅以口耳相传,其发展和推广受到制约。目前,兼通现代医药、民族医药和语言文字的人才奇缺,各民族医药术语的规范译释工作进展缓慢。大多数民族特色药物的有效物质基础、作用机理及理论、应用、技术方法的创新尚处于空白,现代药品管理的各种规范很不完善,这些都与国际标准和市场要求相去甚远。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少数民族传统医学健康发展是十分紧迫的现实要求。

四、发展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的基本对策

1.高等教育要为少数民族传统医学发展培养高级人才

尽管从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相继成立了一些少数民族传统医学高等教育院校,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成熟的、能够适应21世纪发展的教育模式。

目前少数民族传统医学高等教育的教师多数为本科毕业生,缺乏少数民族传统医学高等教育的高级人才;学校与附属医院之间未形成人事管理一体化的机制,教师脱离临床,除老教授外,多数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缺乏临床锻炼的机会和临床实践的经验,医、教分家现象突出;缺乏专门用于少数民族传统医学教师培训的教材;学生动手操作机会少,少数民族传统医学高等教育基本没有实验课程;重专业教材而忽视其他自然科学及人文社会科学等内容的学习,导致学生知识面窄,学术思维局限,适应社会能力不强。此外,少数民族传统医药还缺乏相应的行业协会,缺乏从业标准和业务规范;缺乏相关的职业考试制度;缺乏专业的继续教育项目,社会认同程度不够。这样老套的教育模式不可能造就出大批高水平、复合型的少数民族传统医学人才。从某种程度上说,现行的少数民族传统医学高等教育模式已成为制约我国少数民族传统医药事业发展的瓶颈,直接影响我国少数民族传统医药事业的未来。

21世纪是比拼高科技人才的时代,我国少数民族传统医药事业能否迎头赶上,根本取决于高科技人才的补给,其中少数民族传统医学高等教育工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建立新型、成熟、适应中国国情的少数民族传统医学高等教育模式迫在眉睫。在此,笔者提出以下建议:(1)借鉴国外高等教育模式中的优点,开发国内传统医学教育的合理成分,构建适合2l世纪长久发展、合理完善的少数民族传统医学高等教育模式。(2)总结我国少数民族传统医学高等教育的经验教训,深刻把握少数民族传统医学高等教育的特点。(3)结合民族文化特点,构建系统的少数民族传统医药高等教育模式。

2.另辟蹊径,不能走“中医西化”导致资源枯竭的科研之路

由于少数民族传统医药基础研究工作起步较晚,长期以来投入不足,造成科研人员少、整体素质不高,对民族医药体系所包含的丰富科学内涵缺乏科学技术的支撑。另外,由于历史原因,少数民族传统医药自古以来在个体经验总结的基础上自由发展,各立学说,没有形成统一系统的理论体系。即使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但逻辑性、科学性不强,难以适应当今科学突飞猛进的发展。由于理论体系的不完善,不能科学地指导实践,使得民族医药创新后劲不足。

要发展少数民族传统医学,必须在保持其个性化的辨证论治、求衡性的防治原则、人性化的治疗方案、多样化的干预手段、天然化的用药取向等特色的同时,加强专业研发工作。加强专业研发工作的前提是使少数民族传统医学保持特色、发挥优势。保持特色,即坚信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的科学性,坚持用其特有的理论和技术从事医疗和科研;发挥优势,即发扬其疗效好、副作用小、费用低等特点,在治疗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及现代医学难以克服的疑难杂症等方面发挥其独特作用。

不同民族的医药学发展是不平衡的,其积累和遗失的程度也各不相同,继承和发展的水平也有很大差异。因此,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的科研问题不单纯是传统意义上的医药问题,而应当结合特定的民族文化视角,综合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来进行考查。既要关注少数民族传统医药文化、医疗技法的搜集整理,拯救濒临消亡的民族医药文化,又要重视医药的实际开发研制。民族医药科研的关键是“创新”,尽快开展寻找和使用珍稀濒危药材资源替代品的研究工作,这将有利于缓解少数民族传统医药资源匮乏乃至枯竭的不利态势,加快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科研成果向生产力转化,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应不断开发民族医药的新药产品,使民族医药的品种更多,档次更高。另外,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的科研应形成一个整体发展的格局,各科研机构既有合作又有明确的分工,以避免研究的重复性。

3.应用及产业化

以往的少数民族传统药品生产环节较薄弱,其产业处于自产自销、自制自用的自然经济状态,基本没有现代化生产过程。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少数民族传统医药认识的不断深入、对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疗效的不断肯定、对少数民族传统医药需求量的不断加大,少数民族传统医药事业逐渐走向产业化道路,并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和壮大。自1995年以来,研制开发的新藏药就有80多种,其中12个品种被列为国家中药保护品种。蒙药现已开发利用120多种,年产1.5万公斤,产值达575万元。目前开发利用的维药达140多种,自1993年以来,有17种维药通过新药评审,深得各界群众的赞誉。西藏、青海、贵州、四川、甘肃、内蒙等地陆续出现了一批颇具规模的现代化民族药生产企业,完全改变了小手工业作坊式的生产模式,生产能力和药品质量大幅度提高。据有关资料显示,至1998年,贵州省有民族药品生产企业70多家,产值达到7.8亿,占全省医药工业总产值的40%以上。西藏自治区至1999年,民族药品生产企业已达22家,产值3亿,现已有70%以上的县建立了藏药厂或藏药制剂室,藏药占全区医疗用药的比例为70%以上。

然而,我国的少数民族传统医药工业仍处于一种散、小、乱的局面,存在着参差不齐、挖潜力度不够、地区差别大、政府支持力度不足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都将影响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的发展。总体而言,少数民族传统医药产业所产药品品种少、档次不高、技术开发和创新能力欠缺。

第3篇:传统医学目的范文

【关键词】 脑性瘫痪

摘要:目的:为了探讨适合我国国情的脑性瘫痪(脑瘫)康复模式,于2000年~2002年对脑瘫实施了传统医学康复的临床治疗对照研究。方法:对6个月~7岁的150例脑瘫患儿选用Bobath、上田正法的物理治疗(PT)与作业治疗(OT)、语言治疗(ST),配伍针灸、按摩、水疗、中医辨证施治等传统医学康复措施,以《小儿脑瘫家庭康复手册》和《小儿脑瘫家庭康复按摩VCD》为教材,对患儿家长进行定期培训、指导。结果:传统医学康复组100例近期(3个月)效果显著,大运动发育商(DQ)、精细动作DQ、运动发育指数(MQ)、小儿脑瘫运动量表(GMFM)治疗后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或P<0.01。远期效果(9个月)稳定,传统医学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西医康复训练组,t=6.926,P<0.01。传统医学康复组头颅CT脑萎缩、软化、白质发育不良者,治疗后有25.92 %好转或正常,西医康复训练组有2.56 %好转或正常,两组有非常显著性差异,t=4.106,P<0.01。结论 : 传统医学康复配合西医康复训练效果显著,既改善了脑病损伤区的神经细胞功能,抑制了异常运动模式与异常姿势反射,又实施了持久的家庭传统医学康复,提高了患儿的生存质量与生活自理能力。

关键词:脑性瘫痪;物理治疗;传统医学;康复

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简称脑瘫(CP)是指脑在发育未成熟前受到损伤或发生病变而引起的非进行性的运动障碍与姿势异常,多伴有智力低下、癫痫、行为异常及感知觉障碍。随着神经生理学的发展,物理治疗可用更多的干预方法与辅助用具来改善及诱导脑瘫患儿的动作发展,可使婴儿脑瘫各方面的功能趋向正常化。但对幼儿、学龄前脑瘫患儿,单一的训练或针灸、中药、西药等都难以完全康复。为了寻求更佳的康复方法,我们探讨传统医学康复对脑瘫患儿的治疗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按1988年全国小儿脑瘫会议制定的诊断及分型标准〔1〕将2000年~2002年住院的CP患儿150例,随机分为两组。传统医学康复组(治疗组)100例,其中男78例,女22例;6个月~3岁46例,3~7岁54例;痉挛型66例,手足徐动型13例,肌张力低下型10例,混合型11例;轻度CP 23例,重度CP 77例。西医康复训练组(对照组)50例,其中男34例,女16例;6个月~3岁17例,3~7岁33例;痉挛型30例,手足徐动型9例,肌张力低下型6例,混合型5例;轻度8例,重度42例。治疗组头颅CT检查有器质性病变者81例,以脑萎缩、局限性脑软化灶、脑白质发育不良等为主要改变;对照组CT有器质性改变者39例。两组病因的产前因素以宫内窘迫、早产、多胎、宫内胎儿发育不良等为主;产时因素以难产、妊高症、产钳或胎吸助产等为主;产后因素则以新生儿重度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期的颅内感染、颅内出血、核黄疸等为主。两组的一般资料经SPSS 10.0统计软件进行t检验,差异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100例实施传统医学康复治疗配合西医康复训练,对照组50例仅给西医康复训练与神经营养药物治疗。

1.2.1 西医康复训练与神经营养药物治疗

脑细胞功能代谢药物治疗:给予含小分子多肽、多种氨基酸的脑多肽4 mL加入10 %葡萄糖液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连用20 d为1个疗程,一般用60 d。疗程之间休息15 d。部分患儿给予改善脑微循环药物:东莨菪碱注射液,按0.03~0.06 mg/(kg・d)加入10 %葡萄糖液中静脉滴注,据患儿甲襞微循环异常程度适当调整用量,连用20 d为1个疗程,一般用药60 d。疗程之间休息15~20 d。

西医康复训练:(1)物理治疗(PT):对每一位脑瘫患儿进行主要障碍分析,制定出近期、远期康复目标。选择性地应用Bobath、NDT的PT方法,制定出个体化康复方案。据患儿的体质、年龄每天训练1~2 h,3个月为1个疗程。(2)作业治疗(OT):如有精细动作障碍的选择OT,并制定出个体化的OT方案。(3)语言治疗(ST):如有语言障碍的患儿进行相应的ST训练,包括语音训练、语言理解能力训练、语言表达能力训练、认知训练,每天30 min,3个月为1个疗程。

1.2.2 传统医学康复疗法

针灸疗法: (1)头针疗法:自拟“脑瘫头部九针疗法”,即头部正中线三带针区、双运动区、足运感区、平衡区。进针后,快速捻针3次,留针4 h。隔日1次,治疗10次休息15~20 d,30次为1个疗程。(2)体针疗法:如有明显的异常姿势或四肢肌力低下或肌张力增高者,选督脉十三针法、华佗夹脊针法、醒脑开窍针法等,每周2次,治疗10次休息20 d,20次为1个疗程。(3)水针疗法:选用麝香注射液,维生素B1、B12注射液进行穴位注射,选穴哑门、肾俞;风池、足三里;大椎、内关。隔日1次,每次选一组穴,三组穴交替应用。每注射治疗10次休息15~20 d,30次为1个疗程。

中医推拿按摩法:对脑瘫实施循经点穴按摩法、足底按摩法、健脾益气按摩法、捏脊疗法、促进肌力恢复按摩法以及关节活动度按摩法等10种手法,每日20~40 min,3个月为1个疗程。

中医辨证施治法:①肝肾阴虚型(相当于痉挛型脑瘫),选六味地黄丸加减。②脾肾两虚型(相当于肌张力低下型),选补中益气汤合六味地黄汤加减。③阴虚风动型(相当于手足徐动型)选大定风珠加味。服用15~20 d为1个疗程,休息15 d,根据病情可再用1~2个疗程。改善四肢肌肉及末梢神经的营养代谢:用疏通经络、活血化瘀的中草药水煎进行中药浴式水疗,水温34 ℃~37 ℃,每日1次,每次15~20 min,连用3个月。

1.2.3 家庭医学康复

脑瘫患儿经住院治疗3个月后,出院后需进行家庭康复按摩与训练。为家长提供《小儿脑瘫家庭康复手册》和《小儿脑瘫家庭康复按摩VCD》,对患儿家长进行定期培训、定期指导训练,每周1次,连续2~3个月。定期随访,1个月1次,主要随访患儿生活自理能力(ADL)。每3个月进行1次疗效评估。

1.3 疗效评估方法

大运动功能评估(Gross motor function measure,GMFM)〔2〕,该量表共80项评定指标,分5个功能区。Ⅰ:卧位运动及部分原始残存反射、姿势反射的建立。Ⅱ:爬与跪的运动。Ⅲ:坐位运动结合平衡反射的建立。Ⅳ:站立运动。Ⅴ:走、跑、跳及攀登运动。运动发育指数(Motor quotient,MQ),参照中国儿童运动能力发育年龄标准〔3〕,对大运动与精细动作能力进行测试。同时进行盖什尔发育商(Development quotient,DQ)的大运动、精细动作测试。头颅CT、脑电图、微循环检查也作为疗效评价的内容。在治疗前及治疗后的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进行GMFM、MQ、DQ的评测,该测量全部由专职评估医师进行。CT及脑电图在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12个月进行检查〔4〕。

1.4 统计方法

所有资料均用SPSS 10.0统计软件处理,两样本均数比较用t检验。

2 结果

2.1 疗效标准

显效:MQ、DQ较治疗前提高15分,GMFM相应功能区分及实际得分增加两个标准差,伴有异常脑电图的恢复或CT表现为脑萎缩、脑软化灶减轻或转正常。有效:MQ、DQ较治疗前升高10分,GMFM相应功能区分及实际得分增加一个标准差,伴异常脑电图有好转或转正常或头颅CT器质性病变有改善。无效:MQ、DQ提高<10分,GMFM相应功能区分及实际得分无增加,CT及脑电图无改变。

2.2 治疗结果

治疗6个月时,治疗组显效38例(占38 %),有效40例(占40 %),总有效率达78 %。对照组显效6例(占12 %),有效15例(占30 %),总有效42 %。两组比较t=5.302,P<0.01。出院后进行9~12个月随访,治疗组显效42例(占42 %),有效38例(占38 %),总有效率80 %。对照组显效5例(占10 %),有效11例(占22 %),总有效率32 %,t=6.926,P<0.01。其头颅CT片复查(治疗6个月),脑萎缩、局限性脑软化灶好转或恢复者,治疗组21例,占25.93 %(21/81);对照组1例,占2.56 %(1/39),t=4.106,P<0.001。

影响疗效的因素有年龄、病情、脑瘫类型等。1~3岁组有效率较3~7岁组高,t=2.757,P<0.01。轻度CP疗效优于重度,痉挛型CP疗效优于手足徐动型 、混合型。其两组治疗前后MQ、GMFM评定结果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MQ、GMFM量表评价(略)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P<0.01

不良反应观察结果,针灸治疗后有3例手足徐动型脑瘫患儿手足徐动症状加重,停止针灸后2周均恢复。静脉点滴东莨菪碱后,绝大部分患儿可以耐受,仅有个别患儿有短暂的面红、烦躁、口干、食欲差,停药后自然恢复,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

3 讨论

脑瘫是继小儿麻痹之后,影响儿童身心健康较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据报道我国小儿脑瘫患病率为1.8 ‰~6.0 ‰〔3〕。脑瘫康复的特点是见效慢、疗程长、花费高。据我国国情我们选择了医院?家庭的中西医结合康复方法,实施了医院内的全面评估与诊断,找准患儿的主要障碍,制定切实可行的康复目标,短期住院,全面康复治疗。然后转为门诊康复,对脑瘫患儿家长进行康复训练、按摩手法的定期指导、定期培训。家长积极配合参与,坚持长期的家庭康复训练,以保证临床效果的巩固。最终达到提高患儿生活自理能力和生存质量。

本研究结果表明,传统医学康复对脑瘫患儿的康复效果优于单纯现代医学康复。治疗组随访9~12个月时达生活自理及全面康复者占42 %,而对照组仅有10 %。令人乐观的是脑瘫患儿脑萎缩、局限性脑软化灶在康复治疗6个月就有25.92 %恢复或好转,而对照组仅2.56 %,充分显示了传统医学康复在脑瘫康复中的重要作用及意义。配合家庭康复按摩训练能明显巩固康复效果,中西医结合发挥了优势互补的功效。

据报道痉挛型脑瘫患儿四肢因长期痉挛而发生肌肉的供血供氧障碍,营养代谢障碍,肌细胞的变性,四肢运动、感觉神经脱髓鞘变性〔5〕。这些障碍是影响脑瘫患儿肌力恢复的主要因素。因此我们在正规的水疗中加用了疏通经络、活血化瘀的中草药,以加强对四肢肌肉、神经的营养改善,起到了良好的肌力恢复作用。康复训练也是脑瘫患儿康复的必要手段,以达到抑制异常姿势与异常运动模式,促进大运动、精细动作、语言功能的恢复。

传统医学康复补现代康复之不足,通过针灸刺激神经系统,经大量、多次信息刺激传递促通了神经传导通路,既加速了脑细胞的修复、发育,又抑制了异常姿势反射,促进正常运动的发育。中医的辨证施治,滋补肝阴以柔经通络、补肾健脾以强筋壮骨助肌力恢复,通过调整人体气血功能,达到阴阳平衡。中医的推拿按摩手法与康复训练不同,补充了训练的不足,起到了很好的协同作用,在运动平衡功能恢复中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

家庭康复是疗效巩固的基本保证。患儿经住院治疗3个月后,脑神经、肌肉营养代谢已得到显著改善,运动功能明显恢复。6岁以前儿童大部分时间都在家庭中度过,脑瘫患儿在家庭这个环境中进行康复训练会感到安全、温暖,有利于运动功能得到最大恢复。我国绝大多数脑瘫患儿生活在农村,能进入医院进行康复的患儿微乎其微,受到交通、医疗费用等客观条件限制。因此家庭康复既保证了康复治疗的长期性、广泛性、实用性,又节省了人力、物力、财力、时间。本研究结果也显示了此项康复的重要性。治疗组远期效果稳定,总有效率80 %;对照组远期效果不稳定,有效率由近期的42 %降低至32 %。

本研究结果还提示,脑瘫康复要做到三早,则效果会更好。年龄越小效果越佳,病情越轻、并发证越少效果越好。随着年龄的增大,若得不到及时、正规的康复治疗,其肌腱挛缩、关节变形、肌肉萎缩等并发证也越来越多、越来越重,恢复的机会就越小。所以脑瘫要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国外报道若在6个月前被诊断并给予干预治疗,96 %可达正常化〔6〕。

参考文献:

〔1〕林庆.全国小儿脑瘫座谈会纪要[J]. 中华儿科杂志,1989,27(3):162.

〔2〕Russell BJ,Rosenbaum PC,Cadman DT,et al.The Gross Motor Function Measure: a Means to Evaluate Effect of Physical Therapy[J].Der Med Child Neurol,1989,31:341.

〔3〕吴同申,孟茜,周玉江.脑性瘫痪的手术治疗进展[J].中国康复,1996,11(2):82.

〔4〕刘振寰,宋智华,杜乃强.后天性小儿智力低下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4,14(12):730-732.

第4篇:传统医学目的范文

Evidence-based medicine and evaluation of clinical effectivene ss of acupuncture

Li Ying, Liang Fanrong, Yu Shuguang (Chengdu University of TCM, Sichuan 610075, China)

ABSTRACT Development of evidence-based medicine has a strong effect on clinical medicine and traditional medicine. At present, the results of completed Cochrane systematic evaluation for acupuncture are not satisfactory. The unique traditional acupuncture therapy faces new challenge and opportunity. How toresolve these problems? The paper discusses from the aspects of enhancing clinical research levels of acupuncture, stressing randomized control trials, syste matic evaluation of non-randomized studies, and the methods for evaluation of c linical effectiveness of acupuncture.

KEY WORDS Evidence Based Medicine*; Acupuncture Moxibustion; Clinical Medicine

近年来随着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EBM)的兴起,临床医学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循证医学的思想、原则和方法深刻地影响着临床医学研究、医疗实践和卫生决策,掀起了一场医学变革,医师的行医模式正在由经验医学(Experience based medicine)向循证医学转变。毫无疑问,循证医学将被称为21世纪最重要的临床医学。1 针灸临床的循证医学实践

长期以来针灸疗法以其简、便、廉、效的特点广泛地应用于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大量的临床实践和古今医学文献都记载和报道了针灸的临床疗效,尤其是无药物毒副作用的优点符合当今自然疗法的大趋势。随着循证医学的兴起,循证方法对中西医学的渗透,针灸的临床疗效评价在中医领域尽快引进循证医学/系统评价的呼声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困惑。在循证医学中,中医、针灸和其它民族医学都划归补充医学(Complementary Medicine)的范畴,按照循证医学的原则和方法进行评价,针灸的临床疗效受到了质疑。目前在Cochrane图书馆上发表的已经完成的针灸的临床疗效评价有7篇[1],其结果不能令人满意,现概述如下。

(1)针刺治疗原发性头痛Acupuncture for idiopathic headache(Cochrane Review)

在比较针刺疗法和假针刺疗法(安慰剂)的16个试验中,有8个试验报道针刺疗法明显优越,4个试验倾向于认同针刺疗法,2个试验中二者无差异(另2个无法解释)。结论是现有的证据支持针灸治疗原发性头痛的价值,但是证据的数量和质量尚缺乏足够的说服力,因此迫切需要周密计划的大规模研究来评价针刺疗法在实际情况中的效果和成本-效果关系。

(2)针刺疗法的戒烟作用Acupuncture for smoking cessation(Cochrane Review)

评价包括了20个随机对照试验,针刺疗法与假针刺疗法之间并无差异,针刺与其它戒烟干预相比,在任何一个时间点上其结果并无差异,在早期,针刺疗法似乎比无干预要好一点,但这种差异不持久。对不同针刺技术(如耳针与非耳针)的研究发现,无论哪种方式均无结果。结论是没有明确的证据表明针刺戒烟有效。

(3)腰背痛的针刺疗法Acupuncture for low back pain(Cochrane Review)

评价包括了11个试验,其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较差,仅有2个试验的方法学质量高。从8个试验 得出的有限证据表明,在慢性腰背痛的治疗上针刺疗法并不比安慰剂或假针刺疗法更有效。结论是证据没有表明针刺治疗腰背痛有效。

(4)网球肘的针刺疗法Acupuncture for lateral elbow pain(Cochrane Review)

评价包括了4个小样本随机对照试验,由于试验设计的缺陷和试验之间的临床差异,资料不 能合成Meta-分析。结论是在网球肘的治疗中没有足够的证据支持或反对针刺疗法的使用,关于针刺治疗网球肘的疗效评价需要进一步的研究,采用恰当的方法和足够的样本含量才能得出结论。

(5)引产的针刺疗法Acupuncture for induction of labour(Cochrane Review)

评价的目的是明确针刺疗法用于引产是否有效,但是没有符合该系统评价纳入标准的试验。 结果是需要设计完善的随机对照试验来评价针刺引产的作用。

(6)经皮电神经刺激和针刺治疗原发性痛经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nerve stimulation and acupuncture for primary dysmenorrhea (Cochrane Review)

该系统评价的主要结果是高频率的经皮电神经刺激(TENS)缓解疼痛比安慰剂TENS更有效,而低频率TENS不比安慰剂TENS更有效。一个小样本试验显示了针刺缓解疼痛明显优于假针刺和不治疗。结论是小样本试验表明高频率的经皮电神经刺激治疗痛经有效,没有足够证据表明低频率TENS治疗痛经有效。也没有足够证据表明针刺治疗痛经有效,虽然一个小样本试验显示了针刺有好处。

(7)慢性哮喘的针刺治疗Acupuncture for chronic asthma(Cochrane Review)

评价包括了7个试验174例患者,研究质量不同,结果也不一致,针刺与假针刺比较没有统计学意义和临床意义。结论是在哮喘的治疗上没有足够证据推荐使用针刺疗法。

另有6个针刺的系统评价计划书(Protocol)已经完成,分别是针刺治疗Bell’s面瘫、针刺戒毒、针刺治疗骨关节炎、针刺治疗急性脑卒中、内关穴刺激防止术后恶心呕吐、针刺治疗癌症病人化疗引起的恶心呕吐等。这些系统评价的正文正在完成中,结论尚不得而知。2 针灸临床的循证医学启示

虽然针灸疗法的临床治疗有悠久的历史,长期的临床实践使针灸疗法被用来治疗许多疾病,尤其是痛证和神经系统的一些疾病,常常被认为是有效的,比如针灸治疗腰背痛,但是循证医学的系统评价的结论是证据没有表明针刺治疗腰背痛有效。在目前完成的Cochrane系统评价中没有一个有足够说服力的和质量可靠的结论表明针刺有效,这不得不说明按照循证医学的标准,针刺疗效的确定有待于再评价。如何解决目前针灸疗效评价所面临的困惑,是针灸本身的问题还是方法学的问题,有必要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探讨。

(1)提高针灸临床研究水平

针灸临床研究水平不高制约了针灸学术的发展,由于多种原因,以往的临床研究对方法学重视不够,缺乏高质量的临床研究依据,主要表现在随机对照试验的文献太少,临床对照试验、叙述性研究和专家评论的文献较多。例如:随机分配方法绝大多数未作具体描述,难以确定其结果的可靠程度;绝大多数没有采用盲法,使结果的测量偏倚难以避免;诊断、纳入和排除标准不明确、没有采用公认的疗效判定标准,影响了试验的准确性;缺乏组间基线资料的比较分析和结果的规范的统计学处理;没有足够的随访时间、未对失访情况进行说明等因素均影响了临床研究的质量和结果的可靠性。

(2)重视随机对照试验和非随机研究的系统评价

随机对照试验以其严格的临床科研设计和研究结果的真实可靠已成为临床防治性研究的标准设计方案,随机对照试验又是进行系统评价的原始材料,其质量好坏、可靠程度的高低将直接影响系统评价的结果。从现有的已经完成的针灸的系统评价来看,以往认为有效的针刺疗法却没有足够证据表明它有效,虽然这与目前RCT质量不高直接相关,但是如果由此而得出针刺疗法无效显然是不合理的。针刺疗法作为独具特色的传统医学经过了长达数千年的临床使用,尽管目前其临床证据的论证力较低,但在某些情况下,这种长期的人类使用经验和人类证据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替代和弥补目前的证据。鉴于此,当前非随机研究的系统评价正在受到重视,尽管非随机研究有夸大治疗效果的倾向,但已有研究表明,与RCT和Meta-分析结果比较,纳入非随机对照试验并未改变RCT的综合结果,两者所得的结果无显著性差异[2]。3 针灸临床疗效评价探讨

循证医学强调利用最佳的研究证据进行临床治疗和医疗卫生决策,Cochrane的系统评价被认为是评价防治性措施的金标准,要获得最佳证据就得有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然而世界各国的卫生资源是不平衡的,在一些卫生资源相对匮乏的发展中国家,有时要获得高质量的研究是困难的和不可及的,加之进行随机对照试验花费的人力、物力较大,所需时间较长,要获得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就显得更加困难。就证据的分级而言,来自于一个或多个随机对照试验的证据也有较强的论证力,仅次于Meta-分析的证据,如果获得一个质量可靠的随机对照试验的结果同样得出可靠的结论,在针灸临床研究领域开展高质量的单个的随机对照试验在人力、时间和财力方面就显得更可行。

第5篇:传统医学目的范文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019(2009)7-0096-01

[摘要]目的:探讨针灸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一种治疗方法,在现代医学中的作用。方法:对我院通过针灸治疗的328例患者的病种、疗效进行分析。结果:采用针灸治疗的328例患者在疾病的治疗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结论:针灸作为祖国的传统医学,因其低廉的消耗、治疗病种的广泛、明确的疗效,已成为现代医学治疗疾病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针灸疗法;疗效;针灸历史悠久

据考证,它起源于我国原始社会的氏族公社制度时期。我国从400万年前就有了人类活动,大约从4万年前进入氏族公社制度时期,一直延续到距今4千年前。在这个时代,先民们以石器作为主要的生产和生活工具,所以考古学上称为石器时代。从远古到1万年前为旧石器时代,1万年前到7~8千年前为中石器时代,7~8千年前到4千年前为新石器时代。针灸疗法大约诞生于新石器时代。古书里保存着一些关于针灸起源的传说资料,都指这个时代。如皇甫谧《帝王世纪》里记载:太嗥伏羲氏“尝味百药而制九针”,罗泌《路史》则说太嗥伏羲氏“尝草治砭,以制民疾”。又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序》说:“黄帝咨访歧伯、伯高,少俞之徒……而针道生焉”,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序》则说:“黄帝受命,创制九针”。针灸的临床工作有较大的进展,治疗病种不断扩大。临床实践表明,针灸对内、外、妇、儿等科300多种病症的治疗有不同程度的效果,对其中100种左右的病症有较好或很好的疗效。针灸治疗心脑血管疾病、胆道结石、细菌性痢疾等,不但用科学的方法肯定了疗效,而且用现代生理学、生化学、微生物学、免疫学等阐明其作用原理,积累了大量的资料。六十年代以来,我国医学界采用针刺麻醉,成功地进行了多种外科手术,为麻醉方法增加了新的内容,引起了世界各国学者的普遍重视,推动了针灸医学的发展。当然,针灸只是一种治疗疾病的手方法,有其适宜的疾病。许多疾病是不适合针灸治疗的,或者说针灸是没有疗效的,有的疾病针灸只能作为一种辅助疗法,发挥其特定的作用。所以只有了解针灸治疗疾病的作用,才能更好的选择针灸疗法,发挥针灸治病的优势。笔者收集整理我院2007年1月至2009年1月采用针灸治疗的门诊、住院患者328例,从患者的病种、治疗方法、疗效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反映出针灸在某些疾病的治疗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1临床资料

2007年1月至2009年1月所有我院采用针灸治疗的门诊、住院患者328例,治疗目的既有针对某些疾病的继发或并发的治疗,也有针对疾病的治疗,依据这些症状与疾病的所属系统进行分类,见表1。

2其他疗效

针灸还对一些男科疾病也有不错的效果,如:前列腺炎是一种顽固性疾病,由于病变部位的特殊性,药物治疗效果不显著,针灸治疗具有一定的疗效,但是需要长期治疗。还例如遗精、、阳痿等,针灸都具有一定的效果。

3讨论

通过对328例针灸治疗病例进行分析,发现作为传统医学的一部分,针灸依然有很大优势,在很多疾病的治疗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甚至在某些症状、疾病的治疗作用方面是现代医学不可替代的。

3.1针灸现已成为某些科室常见病、多发病的主要治疗方法。328例病例中,神经系统疾病占49.7%,针灸是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主要方法。实验证明,针灸对中风患者的大脑皮层生物电活动有良好的调节作用。临床观察证明针刺头穴在增强肢体肌力,促进言语功能等方面有明确作用。现代康复学理论系统中,功能评价严格准确,锻炼手段丰富科学,针灸配合康复训练成为我院神经内科脑血管疾病的最主要治疗手段。

3.2疗效独特,不可取代:针灸在许多领域有着独特的作用,弥补了现代医学治疗手段的不足,其疗效是其他方法无法取代的。呃逆在针灸治疗中应用较多,疗效显著,并且是现代医学难以治疗的疾病,66例经针灸治疗的呃逆患者中痊愈42例,显效17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达89.4%。临床统计表明,随着我们对针灸理论的深入研究,针灸作为最有效的治疗手段的病症日益增多,极大丰富了我院的治疗方法。

第6篇:传统医学目的范文

一、采用多媒体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多媒体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多媒体教学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是高等医学院校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由于医学的教学是阶梯式的,每门课程教学的目的都是为下一阶段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各学科之间联系广泛,要求记忆的内容繁多。在教学过程中,除了传统的医学理论教育和基本专业理论教学外,还必须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分析各类医学资料的能力。目前,传统的教学方式――粉笔和黑板,不可能逼真地体现出医学图像的特点,而辅助教学的幻灯片教学,时常因操作不够灵活和图象不够清晰,已不能满足现代医学发展的教学需要。而多媒体教学以其综合处理和控制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动画等多媒体信息的能力,并以随机性、灵活性、多方位、立体化的方式把信息知识形象生动地展示给学生,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改变医学单一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多媒体教学就显得十分重要和迫在眉睫。

二、当前多媒体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多媒体教学的内涵理解上存在偏差。近年来,在国家教育信息化的政策的导向和作用下,各高等院校纷纷建立了以计算机网络通讯为基础的校园网,用来辅助教学、科研和管理等各种活动。2002年,教育部正式开展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其中指标体系中明确规定:“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的A级标准是“积极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成效显著;必修课应用多媒体授课的课时不低于15%,有一定数量自行研制开发的多媒体课件,教学效果好”。在这种大的社会环境影响下,一些医学院校不能正确理解国家推行教育信息化的内涵意义,过分夸大多媒体教学的作用,为达到国家教育部教学评估优秀标准的要求,不顾客观实际一哄而上,过分重视多媒体教学,盲目兴建多媒体电教室,要求教师生搬硬套地使用多媒体教学,甚至以是否使用多媒体来衡量和评判教师教学质量的优劣,认为只要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课件就是先进的教学手段,就给予奖励。

2.对多媒体教学的软硬件投入不足。开展多媒体教学需要较大的硬件投入,大部分医学院校连年扩招,导致在校生人数剧增,在国家投资有限的情况下,使学校教学资源明显紧张。在勉强维持正常办学状态的情况下,尽管对教育信息化的呼声很高,但实际对多媒体教学的投入明显不足,这种情况不仅仅在办学成本相对较大的医学院校存在,在其他类高校也同样存在。即使有些医学院校成功创建为数字化校园示范工程学校,但其智能化、网络化多媒体课件系统的建立还处于初级阶段,还没有真正形成一个完整、完善的体系。目前,虽然许多学校都建立了校园网,并了自己的主页,但往往只注重其“对外宣传”的功能,而对于网络教学资源匮乏、学术交流气氛淡薄却并未予以重视。

3.教师对多媒体教学的实际应用能力差强人意。多媒体教学是新环境、新技术下的教学发展趋势,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形式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多媒体技术给传统教育带来巨大影响。它要求教师必须掌握现代多媒体技术,并能正确、合理地运用到教学工作中去。但大部分医学院校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师生比勉强甚至达不到国家教育部要求的最低16:1的标准。因此,每年都要增加大量毕业生补充教师队伍。由于缺乏传统的教学经验,致使一些年轻教师工作后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教学的基本功训练上,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无暇顾及对多媒体技术的学习,导致对多媒体设备特别是计算机的操作能力不强。而一些相对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由于长期习惯了传统教学方法,认为运用多媒体组织教学其教学效果也不一定就好于传统教学,因此在使用多媒体手段时显得较被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水平普遍不高,还停留在电子教案的水平上,有些只是让书本搬家,把教材扫描作为课件,把屏幕当成电子黑板,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

三、提高多媒体教学质量的对策

1.要扭转对多媒体教学的认识偏差。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潮流,是国家社会发展的趋势,信息化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积极推进国家信息化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教育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基础。教师教育信息化既是教育信息化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推动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因此,我们要正确理解国家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的目的,充分认识到教育部鼓励和提倡多媒体教学的意义。多媒体只是一种辅助的教学工具和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才是应用多媒体的真正目的。教师不仅要掌握多媒体运用技术,更重要的是要理解和把握多媒体教学的目的。如果不设法更新教学观念,继续搞形式主义,多媒体教学可能会发展成为高强度的满堂灌,成为扼杀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工具。

2.加强对教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力度。无论是多媒体网络教学,还是传统的课堂教学,都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一个教学理念新、多媒体技术熟练、注重研究和改进教学方法的教师,不管采用何种授课方式都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 医学院校要充分重视教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工作,把教师的培训纳入议事日程并落实到位。我校作为河南省首批数字化校园示范工程学校,非常重视教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工作,每学期都要由人事处、教务处、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网络信息中心等部门联合组织举办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班,加强对教师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多媒体网络教学的形式及方法以及教学课件的开发、制作等方面的培训和指导,受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第7篇:传统医学目的范文

内蒙古是蒙药的原产地和发祥地,蒙药产业由于独特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已经成为内蒙古的特色产业,得到了优先发展。但是,由于历史和客观条件所限,传统蒙医药在步入现代化的过程中困难重重,严重影响和制约着蒙药产业的发展。面对当前经济全球化、产业现代化的发展趋势,在全面客观对内蒙古蒙药产业发展状况做出分析判断的基础上,结合国际、国内医药产业发展现状、国家医药产业政策及内蒙古实际,认真分析研究制约和影响蒙药产业发展的关键性难题,提出科学合理发展内蒙古蒙药产业的策略,对于内蒙古医药产业发展,乃至内蒙古的经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蒙医药是蒙古族人民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千年来,蒙医药以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经验和确切的疗效为民族同胞的健康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1 理论体系和临床实践

蒙医药是一门科学,也是多年来通过科学论证和临床实践相结合而组成的,首先在理论上有其独特性,蒙医的主体理论、赫依、希日、巴达干即概论了阴阳五行学说,也有气热寒之说。通过这一理论去辩证论证,用有多年的临床实践和经验。蒙医蒙药确实有很好的临床效果。几千年来,蒙医学是蒙古族人民在历史创造的医学学科,是博大精深、丰富多彩的中国传统医学的组成部分,中国有56个民族,各个民族在历史上都有自己的医学创造和医学贡献。以汉文化为背景的中医学,一直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医学,至今仍然是中国传统医学的当然代表。而以蒙医学同样为各民族的繁衍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并正在面向全国,走向世界。蒙古族谚语说:“病始于消化不良,药始于开水。”这句话看起来非常简单,却道出了一切传统医学创造发展的真理,成为学习理解一切传统医学的钥匙。医学是人类与生俱来,至死方休的生命探索。它从中诞生,从痛苦中创造,从实践中积累,从继承中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岁月,检阅了无数的生命现象,动员了当时最先进的哲学思维和科技手段。一步步地摸索人体生老病死的规律。传统蒙医学是蒙古族人民长期生活在北方,寒冷、潮湿、风雪的自然环境,狩猎、放牧、逐水草而居的马背生活,面对寒症、骨伤、胃肠疾患等常见病、多发病,利用饮食、艾灸、草药等便廉的防治方法。这一切都是蒙医学形成的土壤和基础。

公元13世纪蒙古民族崛起于世界的东方,成吉思汗在统一了蒙古地区之后,东讨西征,建立了横跨亚欧的大帝国。为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从辽、金、南、宋到西亚、阿拉伯半岛、中医学、契丹医学、回回医学和古印度医学、阿拉伯医学、古希腊医学、自然地交会在一起。积极引进、兼收并蓄为蒙医药注入新的活力,从此蒙医药在人民长期实践取得丰富经验的基础上,全面吸收其它医学以阴阳五行学中心的“三根、七素”理论,又经老一辈蒙医学家联系实际发展创新形成了相对完整的蒙医学体系。著名蒙医学家伊希巴拉珠尔的名著《四部医曲》、《甘露之泉》等系列著作,系统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原则和方法,验方等从理论上做了精辟的论述。特别是对寒症的理论和对“六基症”的全面论证,补前人之不足,发前人所不发,对蒙医学理论体系的奠定了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见,蒙医学体系具有一定特点,是从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和人体内环境的稳态平衡为生理、病理基础。而以人的常见病、多发病为防治对象的别具一格的临床医学。这是世界文化交流史上兼收并蓄、继承创新的范例。今天蒙医蒙药在党的民族政策指引下,蒙医、西医、中医等少数民族医取长补短,共同发展开始进入现代化生产和国家医疗保险目录,为人民健康做出了新的贡献。

2 特殊优势

正像任何一门科学一样,蒙医学的生命在于创新,首先不能忘记来于甘露之泉,能保持新鲜的生命力。在全面继承的基础上,坚持发扬自己的特色和优势,为了更好地为人民健康服务,也充分发挥蒙医药在临床治疗疑难病症中具有的独特之处。

首先对病毒感染性疾病,即呼吸道感染、肠道感染、甲乙型肝炎、心脑血管(萨病)病有它特有的优势,药无副作用,可利用蒙医蒙药,简、便、廉,显效快的优势,全面灵活的治疗各个脏器,能辩证地对人体生命过程进行综合的动态观察、治疗,其蒙医的传统疗术对于一些疾病有显著的奇效,蒙医的蒙古针灸、甘露药浴、浸泡、酸奶疗法具有降脂降血压,震疗以震动刺激治疗脑、肝、肾、子宫等脏器治疗放血、治疗热性疾患,具有“引病外除”的功效,并且通过多年的总结,用现代结合疗效神奇并用蒙药内服外功,可以得益样的疗效。

除了上述蒙医传统疗的治疗作用,还有调理改善组织营养,增加机体修复,代偿,适应能力增强和自身生理调节机制等作用。

3 传统的炮制技术和独特的疗效

蒙医药学有着悠久的历史,是蒙古族人民长期与疾病斗争的经验总结。蒙古族人民在同各种疾病作斗争的慢长实践以及同其他民族医药学的相互交流和结合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完整、独特的医疗和理论体系。它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传统的炮制技术和以独特的疗效,它和汉医、藏医、壮医、维医、回医一样是祖国民族医药学宝库中的一颗绚丽的明珠。

第8篇:传统医学目的范文

【关键词】肿瘤;线粒体;微环境;蒙药

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人们发现越来越多新的严重疾病在不断出现,包括各种肿瘤、癌症、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等,这些疾病的共同特征是它们与人体外部的细菌、病毒无关,而是因为人体局部和整体微环境生理机能的失调或功能的紊乱所致。这些疾病无法靠杀菌、消炎来进行治疗,因为这些疾病的根源来自人体本身各种微环境的平衡紊乱[1-2]。因此,疾病的治疗上现代医学的“对抗疾病治疗理念”受到限制。相反,肿瘤等重大疾病的治疗上传统医学的“局部和整体平衡治疗理念”渐渐被人们重视;而且,现代医学也在重大疾病的治疗问题上在传统医学里边找新的突破点。传统医学的特点就是多因素、多环节、多层次、多靶点来平衡疾病与整体的微环境和整体的平衡。近年,人们利用传统医药与线粒体功能的调控机能研究肿瘤的新的治疗方法。

1 线粒体功能

线粒体是哺乳动物细胞里的重要器官之一,主要功能之一是能量生产,合成三磷酸腺苷(ATP)和进行氧化磷酸化反应。细胞利用线粒体生成能量来进行细胞存活和必须的生命活动。值得注意的另一个重要功能是线粒体在细胞凋亡中的作用。细胞老化死亡或者因接触有毒的伤害,机械损伤时通过一个有序的过程细胞死亡,称为程序性细胞死亡或凋亡。人体生存过程中,体内老化细胞或多余的细胞发生程序性死亡。细胞凋亡也发生在感染病毒,癌症的发生,或各种疾病的免疫反应里[8]。

通常情况下,氧气的消耗和ATP的产生成反比。在异常状态,如发烧,肿瘤,或中风,或发生功能障碍时,在线粒体内,更多的氧气被消耗生成ATP。线粒体内氧化过程中产生高度活性氧自由基。当自由基的产生压垮线粒体的能力“解毒”时多余的自由基损伤线粒体功能,改变线粒体DNA,蛋白质和线粒体膜。随着这个过程的继续可诱导细胞发生凋亡。基于线粒体功能障碍的细胞死亡异常可以影响组织器官功能。线粒体的功能还包括:细胞的构建,崩溃,细胞正常功能所需的产品回收;合成类固醇;调节细胞膜电位;细胞分化的监测,生长发育;神经元细胞信号转导等。还有很多线粒体的功能没被发现,如线立体的分裂等功能[2-3]。

2 线粒体功能异常与肿瘤的发生

线粒体在细胞内进行多个关键功能。线粒体产生大部分细胞的能量,调节细胞的氧化还原状态,产生的细胞内活性氧簇(ROS),缓冲液细胞Ca2 +和启动细胞凋亡[17]。很多研究表明,线粒体的功能异常导致肿瘤等很多疾病的产生。近年来,随着对细胞功能的深入研究,细胞小器官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细胞小器官中细胞赖以生存的能量来源器官是线粒体。线粒体在细胞内能量代谢、自由基产生、衰老、凋亡等生命活动中起重要作用。线粒体缺陷长期被怀疑癌症发生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70多年前,Warburg等人提出线粒体呼吸功能异常导致致癌过程。在他的一系列出版物里,他推测,肿瘤的发生与发展中“呼吸机械损伤,导致有氧糖酵解ATP产量的增加。最终,恶性肿瘤细胞会通过糖酵解产生的ATP来满足它的能源需求,而不是通过氧化磷酸化的机制。由于有氧糖酵解ATP固有的低效率,这是一个恶性细胞的很独特的代谢状态,需要大量葡萄糖来实现细胞的能量要求[5]。

肿瘤的生长一般细胞增殖和细胞磨损之间的不平衡导致。在肿瘤细胞中的自适应机制包括抵抗和逃避细胞生长抑制,细胞的活动明显受氧化应激。细胞内活性氧(ROS)使线粒体DNA的损伤,甚至突变。很多研究表明mtDNA突变在肿瘤发生中潜在作用。活性氧(ROS)的主要来源于线粒体氧化磷酸化过程中。解偶联蛋白2(UCP2)是最近发现的线粒体内膜阴离子载体,这是新兴的ROS生产的负调节因子[5]。在不同的细胞类型,UCP2作为线粒体氧化应激的一个传感器,可以激活超氧化物或随后形成的脂质过氧化产物。UCP2功能的损失可能会导致ROS生成增加[5-9],而通过UCP2表达保护细胞氧化损伤的各种组织。因此,UCP2似乎是一个局部反馈控制机制的线粒体ROS生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5-16]。我们推测UCP2表达增加是一个自适应机制,导致肿瘤细胞的氧化应激。

线粒体解耦联蛋白2(uncoupling protein 2, UCP2)是UCP家族的成员之一,有效反应线粒体功能。它的主要功能是允许质子进入线粒体基质,所耗散的质子梯度和,随后,降低膜电位生产的活性氧物种(ROS)。由于其在能源效率和氧化应激之间的交叉作用举足轻重,UCPs正在被人们逐渐关注肿瘤微环境的潜在作用。

3 线粒体功能与肿瘤微环境的影响

肿瘤的发生和转移与肿瘤细胞所处的内外环境有着密切关系(微环境)。它不仅包括肿瘤所在组织的结构、功能和代谢,而且亦与肿瘤细胞自身的内在环境有关。肿瘤细胞可以通过自分泌和旁分泌,改变和维持自身生存和发展的条件,促进肿瘤的生长和发展。全身和局部组织亦可通过代谢、分泌、免疫、结构和功能的改变,限制和影响肿瘤的发生和发展。肿瘤与周围微环境,两者既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又是相互拮抗,相互斗争的。它是现代肿瘤生物学的一个关键和核心的问题[3、9、10]。近年来由于肿瘤细胞学和分子生物学的进展,人们对于肿瘤和微环境的相互关系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这不仅对于认识肿瘤的发生、发展、转移等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于肿瘤的诊断、防治和预后亦有着重要的作用[12]。

肿瘤的生存微环境一般有缺氧微环境,炎症微环境,酸性微环境等。主要影响肿瘤生存微环境的因素有肿瘤细胞线粒体和周围组织的线粒体。它们调控细胞的呼吸功能,能量代谢等功能。主要影响线粒体功能的有UCP-2和ROS等。解偶联蛋白2 (uncoupling protein 2,UCP2)是线粒体内膜上参与质子转运的蛋白质,是线粒体阴离子载体蛋白(mitochondrial anion carrier protein,MACP)家族中的一个亚族中的成员之一,在脑、肺、脾、肾、肝、脂肪和心脏等各组织以及免疫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中都有表达。它通过消散线粒体内膜的质子梯度调节线粒体的功能,包括线粒体内膜电位、三磷酸腺苷(adenosine triphosphate,ATP)合成、呼吸链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产生、线粒体钙库的存储和释放等。线粒体内膜上的电子传递链在氧化底物的同时将质子泵到线粒体内外膜间隙,从而形成跨内膜质子梯度,由此产生质子势能导致质子在通过ATP 合成酶回流到线粒体基质的同时驱动ATP合成酶将ADP 转化成ATP。而UCP2 可以提供一条质子回流基质的旁路途径而使其不产生ATP。UCP2 发挥解偶联的主要作用并不是导致产热,而是调控ROS,尤其是超氧阴离子的产生[16,17,18]。

近年来研究发现,肿瘤细胞通过重建能量代谢模式适应恶劣的微环境,例如营养供求障碍、缺氧、氧化应激压力等。恶性肿瘤由于组织增生过快造成局部组织严重缺氧,但处于缺氧状态的肿瘤细胞仍能不断增殖和浸润,主要原因之一是缺氧引起肿瘤细胞的一些基因和蛋白的表达发生改变,例如解偶联蛋白2 (uncoupling protein 2,UCP2)和呼吸链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在肿瘤微环境里基因表达发生改变。最近有关研究结果表明,UCP2 在人结肠癌细胞中明显增加,并且癌细胞的恶化程度与UCP2 的含量有正相关性[15,19,20]。

4 蒙药调控肿瘤微环境的研究进展

20世纪开始到21世纪进入,世界各地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在从现代医学,传统医学,生命科学,化学,物理等等各个角度甚至有的学者从哲学角度研究肿瘤这世界第一“杀手”。现如今,已经过去一个世纪,还没有研究明白肿瘤的奥秘。很多科学家对这件事情产生质疑,为什么科学这么发达,还是攻克不了肿瘤?21世纪进入以来很多科学家慢慢发现治疗肿瘤的难点不在于技术上,而在治疗肿瘤的理念问题上。至今,好多治疗肿瘤的技术都是根据现代医学的“对抗”理念,想法设法杀死癌细胞。治疗肿瘤时大量用化疗,放疗反而出现治疗过度等问题把人给“治死”。近年来,有些人们利用纳米技术治疗肿瘤,这也是对抗治疗。前段所述是整体对抗的话,纳米技术就是局部对抗,虽然进步了不少可还是摆脱不了旧的理念。稍微有超前思维的人都知道利用对抗理念治疗了一个世纪都没攻克的疾病在继续也是无济于事。

治疗肿瘤必须改变方法和理念。其实,我们中华民族有5000年的传统医学文明,一直贡献人类到至今没有被历史淘汰,而且贡献极大,被人们称之为“东方医学”。蒙医学是我国传统医学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在心脑血管疾病、肾脏疾病、血液病以及肿瘤、骨伤科等领域都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和独到之处。它们的共同特点是把人体看做是一个整体,然后在整体里分很多系统,把各个脏腑当作这些系统中的中专纽带。认为任何一个部位发生病变会影响整个系统。因此,治疗疾病的时候从整体性和系统性去考虑,保持整体与局部的生理平衡。这种传统医学的独特的治疗理念逐渐进入伟大科学家们的视野里。近年来,逐渐出来“多因素多靶点治疗”,“微环境调控治疗”等新兴的治疗方法崛起。其实,这就是平衡治疗的开始。本次课题主要提倡的是肿瘤微环境的调控治疗理念。肿瘤的发生发展跟它的微环境有直接的关系。

线粒体是重要的细胞器之一,其对肿瘤细胞的生存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调控线粒体从而干预肿瘤细胞的微环境,防止肿瘤细胞的发生和发展,成为治疗肿瘤的重要靶点。传统蒙药具有多环节、多层次、多靶点等特点,在肿瘤的治疗中起着日益重要的角色。蒙药治疗恶性肿瘤组织时基于调控微环境的改善缺氧缺糖损伤所致的线粒体氧化磷酸化功能障碍,调节细胞能量代谢的作用,使乳酸脱氢酶的释放细胞Ca2+离子水平、降低细胞凋亡及坏死的百分率,调控肿瘤微环境抑制肿瘤细胞的增长及其保护缺血性,缺氧损伤的组织细胞。目前很多研究表明,蒙药丹参,黄芪,葛根提取物对线粒体脂质过氧化的作用,随着提取物浓度增加,同一时刻内线粒体反应液MDA 产生逐减少,SOD活性逐渐升高,而调控MDA和SOD的是解偶联蛋白2(uncoupling protein 2,UCP2)[9,11]。最近的研究表明蒙药质子提取物Genipin在胰岛细胞中,通过直接作用于UCP2,上调细胞线粒体的膜电位,提高细胞内ATP水平,有效地抑制了UCP2导致的质子渗漏[ 1 1 ]。

5 总结

综上所述,线粒体在组织微环境中起着调控作用,它在肿瘤等重大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治疗上有重要的作用。肿瘤微环境的调控治疗逐渐被人们关注。人们想通过调节肿瘤局部微环境而抑制肿瘤的发生发展,防止肿瘤的转移。

第9篇:传统医学目的范文

【关键词】康复医学;发展;回顾;展望;中国

作者:张琪

【中图分类号】R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3)11-0730-01

一、引言

早日康复常是人们对病人的良好祝愿,意为希望病人能够快速的恢复健康。在医学上,康复医学是以康复为目的,研究有关功能障碍的预防、诊断、评定、治疗、训练和处理的一门新兴的医学学科。通过综合应用各种有效措施,减轻并代偿伤病残者的身心功能障碍,使残存功能得到最大限度改善和发挥,以最佳状态回归家庭、参与社会。康复医学的工作对象是伤病残者,康复医学的重点在于专注于伤者身体功能障碍和社会沟通障碍的恢复。WHO已将康复医学视为为与保健医学、预防医学、临床医学齐名的第四医学。它是一种涉及到多学科、多专业的医学,在康复医学中的工作目标是要达到最佳的功能,要体现出自主性并要有效的改善伤者的生活质量。西方国家的康复事业始于二战期间,是在骨科等医学的基础上,融入了物理治疗、言语治疗、心理治疗等方法,逐步形成了多学科协作治疗模式。在二战过后,康复医学被大力提倡,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伤员的康复效果。可以说康复医学是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文精神的提高而发展起来的事业。

二、我国康复医学的发展概况

1.我国康复医学体系和专业人才

我国康复医学始于20世纪50年代,真正发展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现在已经形成了"一个模式、两种方式、三大学派、四套系统"的康复医学体系。但是纵观全球,我国的康复事业尚还相对落后,目前,大部分康复机构设置不全,康复服务分布不均,专业人员结构不合理,专业人才相对不足仍是主要问题。为此,康复医学专业能力建设将是刻不容缓的得力举措,也是改变这一现状的突破口。康复医学能力建设包括人才培训、科室设备/设施及康复医疗管理。其中人才培训是最重要的环节。

2.康复内涵的扩展

我国早期的康复主要是停留在以传统康复治疗上,大多依赖于中医中药为主的治疗方案,如推拿,按摩,针灸,火罐等,康复的主要目的也仅仅是疾病伤残后的疗养;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现代的康复治疗已发展为全面身心功能的康复,是以多种非临床性的"功能治疗"为主,包括物理、作业、言语治疗等,侧重于功能的评估、训练,机体的代偿和适应,最终能重返社会。

3.康复服务的多样化

我国康复行业形成之初,主要是以残疾人康复工作为主,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口平均寿命延长,人们对康复需求也在逐年增加。60%的老年人患有各种老年病和慢性疾病,急需专业康复服务。社会生活节奏加速,各种心理健康问题层出不穷,与此同时,各种自然灾害和战争频发,工伤事故屡见不鲜,因此,现在的康复服务群体以扩展到各种老年康复,精神康复,工伤车祸等伤残康复,呈现出多样化趋势。

4.康复医保

在中国,国家越来越重视康复医学的发展,在国务院的关怀下,康复纳入医保项目已通过专业论证,形成了基本的共识,纳入了政府的工作议程。目前,有少数地区已将医疗康复部分或全部纳入医保体系,但大部分地区的医疗康复项目被排除在外。康复医学纳入医保将大大促进当地的医疗康复事业的发展,同时也让成千上万的残疾和功能障碍的患者得到受益。

三、康复医学在大科学的整合中创新腾飞

需要看到的是,政府已将康复医学的功能定位为集预防功能、医疗功能、保健功能为一体的学科。由于康复医学还是一个新兴的学科,在康复理念、康复技术的应用、康复管理等方面仍以国外的技术为主导,国内教学与研究所采用的成熟理论和教学材料、评估方法及测量所得数据,都是来自于国外的理论。中国国内的研究力量亟需加强,需要尽快的更新知识结构,做好技术的研发工作。抓住发展机遇,加强技术力量,建立临床生命科学和医学系统生物学的概念,把握康复医学发展的内涵,全面、定量的对多个学科展开研究。未来的发展方向包括:

1.加强对人体功能的研究

从运动医学、生物力学的角度展开研究,拓展到对人体器官、组织和系统的研究,康复自愈能力的重点侧重于人类与生俱来的自我调节能力的研究及自组能力的研究,以及人类对于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及各种情绪干扰方面的调节控制水平。

2.搭建开放性的整合平台

在发展中本着兼容并包的精神,借鉴世界各地组织的优质资源,以中国传统的医疗资源为基础,融合世界多个国家的理念和最新的技术。中国虽有着较长时间的医学发展历史,中医的理念与文化特点也早已深得人心。但在医学技术和理念的发展方面是不分国界,不分民族的。国外很多的医疗理念、方法都有值得国内医学界学习和吸纳的地方,有选择性的吸收、融合,促进中国康复医学的发展。

3.强调对高新科技的依赖和强化生物信息学建设

有许多观察人类健康和生活质量的图表,在进行数据分析时要结合临床实践,对数据的信度、效度做出统计,这是学术界所遵循的学术研究原则。在对康复医学进行研究时,要加大高新技术的引进与应用力度,并结合当前先进的生物信息学科知识,建立起研究的技术路线和方法。加强信息技术的沟通与应用,促进世界康复医学研究的交流与沟通。

4.注重将中国传统医学知识融入康复医学

传统中医在康复医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中国针灸医学和中国的中药学思想与理念已逐渐影响到了整个世界。中国传统医学的观点,在治疗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及辩证思维模式的诊断,治疗中关注预防治疗的医学理念,对西方医学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中西医学的结合是未来康复医学发展的主题之一。

5.注重与人文科学相融合

医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包含了文化、人文等多个学科。对于中国的康复医学更是注重文化与人文的学科,中国的康复医学植根于中国的传统医学,研究生命、健康和疾病之间的关系,注重人、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和谐,注重人文因素,特别是考虑到了情绪因素对个体康复的影响,考虑到了预防、预测和个性化医学。康复医学还包括微创医学、移植医学、危重病急救医学及临终关怀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康复医学工作者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注重道德修养,加强自我修炼,保护患者的知情权和隐私权。

6.加强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