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移动医疗报告范文

移动医疗报告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移动医疗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移动医疗报告

第1篇:移动医疗报告范文

关键词:高校运动员;运动损伤;医疗保障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2)10004101

1 研究目的

为了明确认识和加强我国高校运动队的医疗保障和实施措施及对高校运动员医疗保障事实的重要性,而展开了本调查的研究课题。随着我国竞技体育的不断发展,我国的体育产业也达到了空前的巅峰时刻,根据时代的要求和变迁,我国体育事业也达到了转型的时刻,根据国家提出的“提交结合”等政策,高校体育随之崛起,解决了运动员和文化教育相冲突的悖论。但是高校体育运动队的医疗保障,还不是很完善,本文就针对于高校运动员的医疗保障问题,做出研究,提出完善建议,保障我国高校体育的顺利发展。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文通过笔者的实际生活经历,抽样选择了两个相同部位受伤的不同性质的运动员作为研究对象,这两个运动员的性质分别是上海某高校体育运动员和某专业体育俱乐部运动员。该高校目前实行的是公费医疗制度即门诊医疗。

2.2 研究方法

通过文献资料法,收集到与高校大学生医疗保障相关的资料,作为参照来分析高校运动员受伤后的医疗保障的情况,尤其是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受伤后的医疗保险和医疗康复;通过抽样调查,调查了两个比较典型的运动员,调查他们的受伤情况、手术康复情况、生活环境、学习背景等问题;通过访问法,在该高校的校医院门口设立咨询台,收集就医结束同学的反馈意见。

3 结果与分析

3.1 案例分析和实际调查

介于上述的这些问题,笔者举出身边的两个实际案例,作为分析。

灰色表格是两个运动员的差异部分。上述表格中,甲是在大学里的高水平运动员,乙是专业队的运动员,她们两个的受伤情况基本一致,特在此作为实际案例比较。

在受伤前,两人的膝关节均有劳损,运动员甲只能靠训练以外的时间进行恢复,运动员乙,有专门的队医,对患处进行冰敷,并且会有专业治疗仪器两个运动员的手术非常成功。关键问题出现在手术之后的恢复和治疗,运动员甲手术后一年,只可以正常的走路,在恢复期间只能靠医师的嘱咐去做一些恢复性的动作,没有仪器的治疗,如果要做治疗,需要自费去医院做理疗;运动员乙手术一年后,已经可以正常训练,参加对抗激烈的比赛,并且训练结束后,都会有队医的检查和帮助恢复的理疗仪器。

3.2 我国高校运动员的医疗保障现状

高校运动员也是属于在校大学生的范围里,其伤病情况是校医院的负责范畴,但是该高校的校医院并没有运动损伤相关的医疗保障和治疗仪器,笔者又收集了该高校的在校生来校医院的就医反馈,得到的结果是大学生对校医院的满意度明显偏低,只有大约3%的人感到非常满意,9%的人感到满意,50%的人感觉一般,20%的人感到不满意,20%的人感到非常不满意。对于校医院里针对运动损伤,身体机能恢复的治疗仪器和康复仪器的看法,40%的人认为无所谓,50%的人希望学校能建立一个医疗康复的治疗室,10%的人在校外医院做治疗,并且强烈希望学校建立一个医疗康复的治疗室。

根据对我国高校医疗保障的规定,全日制国家统招计划内的大学生、研究生公费医疗实行属地管理,经费由当地财政部门统筹拨付,财政部门根据学生人数实行定额拨款,每人每年约60元(各地标准不一),学生在生病或发生意外伤害之后,先到校医院就医,门诊基本用药由校医院提供,学生自付比例在10%左右,各学校具体规定略有不同。如果学生的病情校医院处理不了,经过校医院的转诊,可到学校规定的定点医院治疗。据调查,多数学生对校医院不满意,主要是药品疗效不佳,医生技术偏低,医疗质量差,还出现学生医疗费用超支、公费不足的情况。为支付意外伤害和住院大额费用,各高校积极倡导学生购买商业健康保险。现有针对大学生的商业医疗保险仅限于住院医疗,并限定了病种及最高赔付金额。另外,各家保险公司将其作为附加险销售,而不是一个单独可以投保的险种,如需购买,必须先购买一份称之为学生平安保险的主险。由于商业保险追求一定比例的利润空间,加之销售过程中存在着诸多不规范现象,使得此类产品整体价格较高。

3.3 我国高校运动员医疗保障的缺陷

一是医疗设备少而旧;二是缺乏高技术水平的医生;三是配备药品以价格低廉为原则,市场上价格较高、效果好的药品极少配备。由此可以看出,高校医院无法给高校运动员全面有效的医疗服务,但校医院又控制着转院权,这样就很容易出现误诊、漏诊的情况。商业医疗保险,本来是一种很好的医疗保障机制,但由于我国商业医疗保险市场尚不完善,使之对高校运动员的医疗保障能起的作用甚小,同时,无论是家长还是运动员,都难以有时间和精力来了解这么多的保险种类,对商业保险的不了解。总体而言,目前我国高校运动员购买的商业医疗保险存在诸多不完善之处,没有真正地发挥医疗保障作用。

4 结论与建议

通过上述的案例对比和实际调查的研究分析可以看出,我国高校运动员的医疗保障不是十分完善,除了公费医疗的政府拨款比较有限,高校运动员的伤病治疗费用,包括手术费、治疗费、营养费等一些列费用,超出了公费医疗的比例,给学校无形中增加很多负担。总体看来,目前的公费医疗制度实行状况不是很好,学生对这一制度普遍不满意,对校医院的服务也不满意,因此实行医疗保险势在必行;由于运动员身体健康状况很好,大部分运动员的医疗保险意识不强,只有少部分运动员已经参加了医疗保险,各年级运动员的参保比例都不均匀。绝大多数的运动员生活费主要来自家庭,因此家庭经济状况对他们是否参加医疗保险,选择何种类型的保险有较大的影响。

鉴于以上结论给出几点建议:

首先,高校自身要加强校医院的建设,保障高校运动员的伤病恢复,建立正规的医疗治疗室,并配备专业的治疗医师。解决校医院的医疗设备少而旧、缺乏高技术水平的医生、配备低廉药品等根本问题,单独给高校运动员配备一个医疗团队,对运动损伤有专业研究的医生和理疗按摩师,从普通的校医院工作人员选拔即可,运动队训练比赛的时候,可以以轮班方式为高校运动员服务。

其次,高校运动员的保险医疗与学校缴费筹资资金主要来源于2块:一块是国家的专项拨款,另一块是向运动员收取的类似于学生平安保险的保险费。为鼓励和扶持运动员参加保险,基本医疗待遇和补充医疗待遇适当拉开距离。未参加保险的运动员享受的医疗待遇可相对低一些。对参加保险医疗的运动员,则取自付比例或费用上限等限制。所筹集资金并不直接交给医院,而交给保险公司存放于指定的银行监管帐户。

最后,高校运动队还可以借助学校的力量,建立大学生医疗救助体制,国家在为大学生提供教育救助的同时,基本医疗保障应该跟上,尽快筹建“大学生医疗救助基金”,资金可由政府财政支出,或者是学校支出一部分教育经费来建立,为了鼓励社会捐助,政府还可以对捐款给予免税等优惠政策。通过这个基金会的建立,可以给高校运动员的重大伤病做一个基本的医疗保障。

明确高校及校医院的定位,以基本医疗保障为基础,以商业医疗保险为补充,以大学生互助基金为后援,政府、商业保险公司、学校、学生多方协作、共同努力,高校运动员的健康保障之墙必将建立起来!

参考文献

[1]林正常.运动科学与训练[M]. 中国台北:银禾文化事业公司,1990.

[2]曲绵域.实用运动医学[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2.

[3]全国体育系科通用教材编写组 运动医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79.

[4]李丽萍.论医改后高校学生医疗保障的发展方向 [J] . 中国卫生经济,2005.

[5]潘明. 医疗保险模式与大学生医疗保障 [J] . 中国学校卫生,2001.

[6]陈丽娟. 大学生医疗保障现状与医疗保险需求的调查分析 [J] . 医疗・卫生,2006.

第2篇:移动医疗报告范文

【关键词】传染病报告知识 调查 知晓率

中图分类号:R181.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2)2-356-02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简称《传染病防治法》)于2004年12月1日起实施,临床医生对《传染病防治法》的认识如何直接影响到法定传染病报告的质量,为了解医务人员对法定传染病报告知识的掌握情况,我们于2011年3月至5月对辖区内公立和民营两类医疗机构医务人员进行了现场调查,结果如下:

1 调查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选择东胜区4家公立医院、7家民营医院共11家医疗单位的门诊、传染病科、内科、儿科、妇产科的医务人员51人。

1.2 方法 按照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相关内容,拟定题目5条,正确回答3题及以上为知晓,否则为不知晓,未填写项按照不能正确回答处理。内容包括传染病的分类、报告时限等有关传染病报告的知识。调查对象现场进行不记名、限时(30分钟)填写问卷,调查问卷当场收回后,按医疗机构性质分组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参与调查的公立医院医务人员18人,民营医院医务人员33人,总计51人。

2.2 对法定传染病分类回答情况 调查显示,医务人员对甲、乙、丙类传染病分类回答正确率为0。表现为乙类传染病和丙类传染病病种种类数目回答不正确。

表1 两类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对法定传染病疫情报告的掌握情况

2.3 医务人员对传染病疫情报告的掌握情况 见表1。

表2 两类医疗机构医务人员法定传染病报告知识知晓情况

2.4 两类医疗机构医务人员法定传染病报告知识知晓情况 以5条题目中,正确回答3题及以上为知晓,否则不知晓为标准,进行统计学分析,两者知晓率用卡方检验进行比较,χ2=18.597,p

第3篇:移动医疗报告范文

关键词:预习 自学

一、问题提出

当今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不断更新,知识陈旧率不断提高。培养学生预习习惯,提高自学能力,让学生自己掌握开启知识宝库的“金钥匙”,是现阶段各学校教学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从当前现状考虑,有很多教师不注意数学学科的课前预习,还没有体会到课前预习的真正意义。因此,根本不安排学生学习新的概念前去预习,学生不能通过预习发现新的理念,发现新的规律。这样势必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影响学生自我素质的不断完善,影响学生自学习惯的养成及自学能力的提高。

虽然我们学校有不少老师重视课前预习,但学生仍未养成习惯,方法掌握不好,效果不佳,主要表现在课堂里学生学习被动,思维不活跃,自学能力低下。

基于以上原因,本人申报了《培养学生预习习惯 提高自学能力的研究》开展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概念界定

1.预习是学生对将要学习的知识的提前进行接触与熟悉,是学生在学习之前按一定的学习要求对教材所进行的一种探索性的自我学习活动。它是教学过程的必要组成部分。

2.数学预习习惯指学生在课堂集体教学前对数学教材进行尝试学习的习惯。学生具有较强的预习习惯和能力,就能根据数学学科知识的特点和具体学习的内容灵活选用科学的预习方法,对将要学习的内容进行预习,认真做好预习笔记。做预习笔记不仅要做简单的眉批笔记、摘录笔记,还要会做思维含量较高的反思笔记,也就是让学生回顾预习过程,弄清楚哪些知识是自己独立学会的、哪些知识还似懂非懂、对这些知识还存在哪些疑问,对发现、提出的问题是怎样分析的、怎样解决的,有没有不同的解法,有何独到的见解??,并认真对以上反思做好记录。

三、理论依据

1.主体教育论和发展性心理学认为,学生的学习是一种选择性学习、实践性学习、社会性学习、创新性学习,是一种主动运用学习策略的活动。

2.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强调:“上课之前,学生要切实预习。”可见从古到今教育工作者都非常重视课前先学。可以说,“好的预习就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一半”。

3.《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意识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四、课题研究目标和内容

本课题研究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就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改变现状,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掌握有效的预习方法,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效率,提升学生自学能力,把老师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根据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学校现状,本课题拟定的研究目标如下:

1.寻找提高课堂教学起点的途径及方法。

2.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使学生养成自觉有效的预习习惯。

4.形成以提高课堂教学起点为载体,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最终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五、课题研究方法及对象

(一)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为了搞好研究,首先我从理论上给自己充电,提升自己的教学理念,从而让自己能站在一个较高的视角看待一切。为此,我认真阅读了《怎样培养能自立会学习的孩子》、《课堂教学小策略实用精品库》、《新课程课堂教学技能与学科教学》等专著。

2.案例研究法。通过具体课例的创新设计及实践尝试来研究如何培养学生预习习惯,提高自学能力。如每节课都有预习提纲或预习教案。

3.经验总结法。研究过程中,我及时做好记录并认真分析,将实践中的体会总结成经验。用得出的经验指导教学实践,同时也通过教学实践来进一步检验和完善经验。

4.调查研究法。我主要采用个别访谈和问卷调查两种形式。问他们采用自己先预习的方式来学习能不能适应,有没有老师帮助的地方。经过与学生了解情况后,经过调整,学生课前预习效果也有了明显的改善。

(二)研究对象:××学校××班级学生

六、课题研究过程

1.调查研究:我采用与个别学生访谈,了解学生是否有预习习惯,如有预习习惯是怎样进行预习的,预习后有哪些好处等。然后设计调查问卷。

2.实践研究:我经过反复研究编制实效可行的预习提纲或预习教案。在教学中,每人提前拿一份预习提纲进行预习,预习后在课上自学。学生先学以后,视教学内容的特点可以让学生汇报展示自学成果,也可以安排尝试练习进行学情诊断。例题可以讲或不讲。练习题一般是紧扣例题的类似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3.经验总结:经过一年的研究与尝试,我认为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提高自学能力可以通过下列途径来入手:首先培养自学信心。让学生在自学中主动探索、质疑问难、敢说敢议,为学生自主参与学习打下基础。其次,营造自学氛围。即营造一个和谐、民主、宽松、合作的自主学习环境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前提。最后,教会自学方法。如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教会学生学会思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多让学生汇报展示。

七、研究成效

通过课题的研究,我更清楚地认识到预习可以直接提高学习效率,开拓思路,增强求知欲望,提高笔记水平,增强记忆效果。在解决这些问题时,可以形成学生独立阅读和思考的习惯,带着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听课。不仅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而且增强听课效率,对于有些问题可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八、研究成果形式

本课题研究的对象为初三年级的学生,所以在课题研究初期,为了接下来要展开的研究工作提供更为明确细致的目标,特对本校初三一个班的学生进行了调查问卷。调查问卷显示:(1)学生不经常预习数学;(2)大多数学生预习数学是在老师和家长的要求下,可见学生还没有养成预习数学的习惯;(3)大多数学生认为预习对学习新课有帮助;(4)学生对预习还不够重视,部分学生只是看看、画画、做做,很少有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看来要对学生进行预习方法的指导。总之,学生没有问题意识,预习内容及方法还是处于浅层的阶段,预习能力还比较弱。在有了这些认识之后,课题研究开始按计划、按步骤有条不紊的展开。研究至今已初露成效。

(一)改变了学生对预习数学的观念和态度

观念和态度的转变是比较困难的,也是难能可贵的,只有心底里认可了,

才会从观念和态度上表现出来。我们比较欣喜的发现,通过近半年的课题研究,学生对于预习数学的观念和态度多多少少都出现了转变。

第一, 作为教师,我们都要去了解学生,根据了解的情况,在因人而异的

布置预习任务。具体的做法是帮助他们设计不同的预习提纲。不同之处在于,部分有余力的学生鼓励他们探索更深层次的知识,部分学生则只要求他们把基础知识掌握扎实,有所舍弃。

第二,在布置预习任务之前,我们都会认真钻研教材。也经常翻阅查看一些理论书籍、优秀的文章,不断的为自己充电,对于数学这门学科来说,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需要预习,而且即使的确需要预习的知识也可以有所侧重的预习。所以我们在初期就初步对于预习的内容进行了筛选,从而合理指导学生进行预习。

第三, 我们多深刻的意识到新课程理念下的预习是形式多样的。预习不只

是为了更好的完成预设的任务,更重要的是为了使课堂上形成更多的“生成性”内容。要不要预习,我们都是根据学生、教材等各方面的实际情况作出决策的。在布置回家作业的时候,刚开始要花一点时间和学生一起设计预习提纲或预习案例,慢慢地学生就会自己根据自己的情况设计预习提纲或预习案例,在预习过程中也能提出一些比较有价值的问题。

在研究过程中发现,当老师给出了具体的预习指导意见后,学生对于预习数学的观念和态度就逐渐转变了。现在他们普遍认为预习数学也有方法可循的,而且预习过后听起课来轻松多了,知识掌握的也比较牢固。学生把预习数学当成一件很平常的事了,他们预习的能力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这些都能从平常上课的过程中感受出来,从课后的作业中体现出来。

(二)培养学生良好预习习惯的措施

第一,培养学生预习的兴趣。预习是一种个体的、自觉的活动,开展这项活动需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正确的学习动机。把竞争意识引入到预习活动中,在课堂上让学生当小老师汇报自己的预习成果,谁说的大家能听懂,谁能回答大家在预习中的疑问谁就是今天的小老师。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自学。在每一节课上完后,就要布置下节课的预习内容,督促学生养成预习习惯,使学生能做到有效预习,且经常化。

第二, 教会学生预习方法。我在指导学生预习时,采取了以下方法:(1)

认真读书,先将课本上的内容初读一遍,初步了解所学的内容和解答的思路,然后再反复细读,基本概念着重读,易混概念对比读,较难概念反复读。(2)多思考。要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积极的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3)挖掘疑难点。即找出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对于有些问题,独立思考都得不到解决的,查阅参考书或请教同学,尽量求得解决。(4)解决课后练习,根据自己预习时的理解,解答课后练习,以查自己预习的效果。

第三, 强化培养和训练。在教学过程中,我采取以下方法:(1)是要求学

生从现在做起,从一点一滴小事做起,持之以恒。(2)按时检查,促其习惯的养成。(3)当学生在预习方面有点滴进步时,要及时鼓励,更上一层楼。

第四, 教师要通过与例题相仿或高于例题的题目质疑、提问等形式,检查

预习效果。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应着眼于学生真正去理解新知的为什么,要让学生不仅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三)教会学生设计预习提纲或预习教案。在设计预习提纲之前,首先要明确学习目标,其次设计几个本节课的概念问题,最后设计几个相关概念的练习应用。总结这一节课的重难点及你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当然要因人而异。例如预习提纲

《圆心角、弧、弦》 预习提纲

预习内容:教科书第82- 83页

预习目标:

1.知道圆心角的概念。

2.了解圆的中心对称性和圆的旋转不变性。

3.理解三组量之间的关系定理及推论,并会运用其证明有关的问题。

预习过程:

一、读一读

阅读书本第82- 83页的内容,尤其是83页的蓝体字,请填空理解。

二、说一说

1.圆是中心对称图形吗?它的对称中心是什么?

2.什么叫圆心角?

3.圆心角、弧、弦之间有什么关系?

三、试一试

可以尝试完成书本练习题。

四、想一想

判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 )

五、问一问

第4篇:移动医疗报告范文

龙华医院是上海市三级甲等医院,也是全国最早建立的4大中医临床基地之一,在2010年初尝试将移动平板电脑应用在临床医疗上,是国内医院移动临床应用的先行者,目前已经实现了移动护理工作站、移动医生工作站、移动查询决策系统以及移动血透管理系统4个移动应用的上线运行。

移动医生工作站投入使用后,因为平板设备和医院信息系统能够信息互通,医生在查房时就可以直接在平板电脑上书写医嘱,然后通过无线传输回护士工作站,不仅省去了手写录入的过程,还避免了在重复劳动过程中出差错。在开药时,还可以通过平板电脑进入药房的数据库系统,迅速查到当下可以开哪些药。

随着移动设备的日益成熟、无线网络的完善,以及医生工作站数字化程度的提高,基于移动技术的临床医疗应用市场开始热络起来,一位国内三甲医院的信息中心主任透露说“今年从事这个行业的企业都很忙,单子不少。”IDC在今年初曾一份《中国医疗卫生行业IT市场2013年10大预测》,其中就提到2013年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医院将开始部署移动应用,移动应用系统主要应用在护士和医生查房工作中。

医疗卫生行业软件厂商金仕达卫宁移动事业部总经理薛征说,从2012年下半年开始,金仕达卫宁所涉及到的医院信息化项目招标中,凡是采购新系统的标书中都对无线和移动提出了明确需求,“这直接说明一个问题,医院的信息化建设现在已经把移动医疗作为常规建设设计其中了。”

第5篇:移动医疗报告范文

移动医护站解决方案,整合了医疗信息化管理平台,针对医疗人员应用优化了终端使用体验,并且以移动网络技术为载体,依托医院现有的HIS(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LIS (Laboratory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PACS(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s) 等系统,将医护业务整合延伸到移动无线终端,形成一个实时、动态的工作平台。医护人员可以随时通过移动无线终端LT-B调用医院的HIS等系统中相关的信息资料,同样也可将即时的信息数据反馈至系统,确保信息的实时性、有效性和可分享性。其更为安全、高效的特点深受广大医护人员的好评,被中国医院协会评为2011年度信息化创新医疗服务模式的优秀案例。

针对医疗人员不同工作职能特性,NEC移动医疗系统解决方案主要包含两大块——移动医生站与移动护士站。移动医生站更注重信息数据的完整性、及时性和精准性。比如作为诊断的依据,医生需要患者检查报告、检验报告、过往病例等完整精确的信息数据,这些都可以通过WiFi与HIS等系统连接随时随地获取。此外,移动医生站还将医生的就诊范围延伸至患者病床边,或用手持终端的录音、拍摄、手写等功能,确诊病情,直接书写病历医嘱,进行全程跟踪,强化医疗安全。

相比医生,护士作为医疗服务的最终执行者,如何提升他们的医护品质,避免医疗错误也至关重要。移动护士站提供了一套完整且标准的应用流程,包括医嘱的确认、执行、记录;任务安排的确认;护理实施的记录等等,确保了医护过程中的准确无误。此外,医护人员临床执行医嘱过程中通过无线终端LT-B直接录入患者生命体征,在保证其准确性的同时也提高其业务的效率品质,做到了“把时间还给护士,把护士还给患者”。

在NEC的移动医护站解决方案中,手持终端的选配也不容忽视。传统的笔记本电脑,体积大携带不便;PDA和智能手机则屏幕较小易发生误操作;而NEC新推出的平板电脑LT-B取两者之长特别为医疗行业进行了优化设计。

它采用了无凹凸的平板设计,简洁时尚大气,7英寸大小携带便利还可以单手操作,4级防水及电池可交换的特点更是别具一格的创新。

NEC平板电脑LT-B内置了1GHz主频的OMAP 4430双核级别处理器、4GB的存储空间,能够流畅稳定地运行Android 2.3版本的系统。用前置130万像素,后置500万像素的摄像头拍的照片清晰生动,在医疗行业条文码扫描上也得以广泛应用。该机所具有的WiFi网络、GPS定位、加速度感应等功能切实保障了医护人员随需随用、随呼随到的体制,红外线、microUSB、SD存储卡等外部接口更方便了数据的存储、转移与加密。

第6篇:移动医疗报告范文

襄阳市中医医院作为全市唯一一家三级甲等中医医院,在综合实力提升的同时,日均门诊也在不断增多,高峰时期门诊窗口经常人头涌动,“挂号、就诊、缴费排队时间长,看病时间短”的现象已成为医院提供优质医疗服务的瓶颈。为改变这一状况,提高患者满意度,襄阳市中医医院积极响应国家医改政策,2014年,医院借助现代信息化手段建设移动互联网医院,通过移动互联网技术,利用智能手机等设备改进医疗服务,全面优化门诊就医流程,以高效、务实的举措改善患者就医体验,成为全市首家“移动互联?W医院”,让患者感受到国家医改的成效,以高效、务实的举措便民利民,体现了“以病人为中心”的核心服务宗旨。

一、公立医院发展现状

近年来,襄阳市中医医院每年拓展新业务新技术100多项,多项新技术达国内领先水平,医院综合实力不断提高,品牌形象日益提升,医院日均门诊量3000多人次。医院从患者实际出发,从收集的患者意见来看,约有1/5的患者反映等待时间过长,其中多集中在门诊缴费、预约挂号等“看病难”问题上。“挂号、就诊、缴费排队时间长,看病时间短”的现象已成为医院亟待突破的“瓶颈”。 建立“移动互联网医院”的初衷源自以病人为中心,着力解决患者“看病难”问题。

湖北省襄阳市中医医院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于2015年9月率先在全市、全省中医行业首家启动“移动互联网医院”,“颠覆”了传统的就诊模式,为打造城市智慧生活开启了新的篇章。截至2016年10月,襄阳市中医医院的“移动互联网医院”已累计服务患者7万余人次。

二、“移动互联网医院”平台建设特点

(一)操作简单便捷,软件通用性强

“移动互联网医院”又被称为“指尖上的医院”,凡在襄阳市中医医院就诊的患者,只要在智能手机上首次通过支付宝服务窗关注“襄阳市中医医院”服务号,然后在线进行身份验证,用自己的支付宝账号轻轻松松就完成了建档注册、预约专家挂号、当日挂号、门诊缴费、缴费信息查询、候诊动态查询、检验报告查询、缴住院预交金、住院清单查询、医院宣传介绍等多个环节与功能,患者能明显感受到它的方便、快捷、高效。

(二)优化就诊流程,缩短就诊时间

一是手机挂号高效便捷,患者可自主安排就诊时间。通过“移动互联网医院”,患者只需通过手机移动挂号,完成支付后,即可进入分诊服务队列,服务平台会提前提醒就诊者当前所处的位置和前面候诊的人数,让就诊者能更合理地安排时间,随时掌握并调整候诊时间;二是经过医生诊断后无需再次排队缴费,患者只需在支付系统中输入支付密码即可完成其他项目的支付,减去了患者取现金或者带银行卡的麻烦,整个过程简便流畅。

(三)信息实时互通,增进医患关系

一是实时了解费用信息与检验信息。患者在就诊过程中,通过支付宝服务窗口可以实时查询检验结果与医疗费用的详细信息,做到医疗过程的完全透明化;二是实行了患者满意度反馈、就诊的闭环管理。患者在就诊结束后,可通过对医院环境、医生专业技术、治疗效果、医生态度等方面进行满意度反馈,医院可以根据患者的满意度反馈进行医院服务的改善与优化;三是能够进一步探索医患信息的高效互动,健全个人病历及健康档案等。

(四)功能涵盖全面,实现手机智能

一是患者手机上即可轻松完成预约挂号、候诊提示、缴费取药、查看检查报告。二是启动了“护理延伸服务”,创建“医院--社区―家庭”延伸护理照顾模式,让护士进家庭指导康复功能锻炼、提供心理疏导和护理服务等,让患者足不出户就能享受专业便捷的医疗服务;三是启动了多学科专家会诊预约模式,让患者在手机上通过支付宝一键预约就能享受医院知名专家团的会诊服务;四是启动“淘宝”式患者评价体系,让患者对医疗技术,服务态度、医风医德、就诊环境等方面进行星级和留言评价,促进医院不断改进服务以提升整体服务水平。

三、医院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影响

(一)能够吸引目标群体

支付宝的最新数据显示,全国近500家“未来医院”中,其中妇幼类医院占了15%,根据医院工程师实际测试,通过支付宝钱包挂号、就诊缴费的患者所花费时间平均缩短了近一半,目前使用支付宝进行支付的人群主要是80、90后的年轻人,作为移动互联网的主力人群,移动互联医院的诞生真正符合了他们的习惯和服务需求。由于这部分人群看病挂号是刚需,对就诊效率要求比较高,公立医院门诊儿科、妇科科排队等候量大,预约挂号的方式非常受到欢迎。

截至2017年1月,襄阳市中医医院的“移动互联网医院”已累计服务患者11万余人次。为进一步提高患者就医体验,2016年医院又在“互联网医院支付宝服务窗”平台的基础上不断拓展便民服务新举措,通过支付宝服务窗生活号开展了多项延伸服务项目,每个支付宝账号可以绑定5名患者信息并进行预约就诊,方便了很多不会使用手机的患者,扩大的服务群体对象,以吸引更多的目标群体。

(二)更有效地利用资源控制成本

资源预约能更有效地管理和利用资源,医院为病人服务都需要配备相应的资源,资源包括人,场地和设备等,资源本身需要安排日程,预约资源可以使患者得到更加明确的服务时间,避免长时间的等待。

医院以模式创新,服务创新,通过为数量更多的用户患者提供互联网医疗服务,可有效提升医院服务的满意度;医生则以其技能、知识产权和良好的口碑信誉度受益;在医院就诊高峰期,患者使用移动服务系统,可大幅减少就诊时间,节省了医院的人力物力。

运用信息化平台有效的控制医院的运行成本,减少卫生资源的重复配置和浪费,尽快实现高效低耗的运行模式,对于加快转变医院发展方式,降低患者医疗费用,从精细化管理的角度、人流、资金流得到了最大效率的周转,对推动医院各项工作又快又好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医院社会效益提升

第7篇:移动医疗报告范文

华康全景原为海南省官方统一预约挂号平台,通过与深圳、珠海、海南等地卫生计生委达成合作,从PC端网站上和移动端“就医宝”为患者提供“医生预约”服务以及其他增值服务。

包括华康全景在内,近两年开发的医疗类互联网平台数以千计,不约而同地从提供医生咨询以及预约挂号切入市场。尽管如此,脱颖而出的企业并不多见。2014年移动医疗企业融资案例仅为80余起。

对于新兴的互联网医疗行业来说,稀缺的医疗资源、既有的医疗卫生体制缺陷,以及赢利模式不明,是横亘在其发展道路上的主要障碍。 从预约挂号切入

中国2014年门急诊人次达到70多亿。挂号是患者进入医院的第一道关口。看病难,找大医院专家看病更难,多年来,患者习惯于到医院排队挂号。

为了给患者提供方便,一些地方先期推出电话预约挂号服务。随着互联网兴起,网上挂号开始出现。

2009年,卫生部第95号文件,规定所有三级公立医院都要开展预约诊疗服务,但同时要求“医院不得与社会中介机构开展向患者收取费用的预约挂号服务”。

此后,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政府都建立官方的挂号网站,还出现了一些企业举办的预约挂号网站。但因为政府有禁令,企业一般不敢直接从预约挂号服务上收费,转而通过积攒医生资源,鼓励医生在业余时间提供就医咨询业务。

比如2006年成立的“好大夫”,网罗了大量优质的医生资源,患者可以通过电话咨询联系医生,交流病情,医生则提出一些就诊建议,对于一些对症患者,医生可以为他们增加挂号名额。北京协和医院的一些知名专家,为来自好大夫的患者每次增加5个到10个特需号,每个挂号费为300元。

随后崛起的春雨医生,则聚焦于移动端,开发“轻问诊”平台,提供医患双方在线问诊与沟通,提供健康咨询,后又增加门诊预约服务。

由于中国的优质医疗资源紧紧依附于公立医院,患者无论大病小病喜欢直奔大医院。但因为对病情无法自行判断,为看一个病往往要跑好几个科室,挂一个号要排上很长时间的队。第三方问诊和预约平台的兴起,使得医疗资源潜力得到一定释放。

曾经就职于北京协和医院的医生龚晓明就是好大夫网站的使用者。他表示,好大夫确实有助于医生筛选患者,使医生和患者进行更好的匹配,减少了盲目就医情况。

一般来说,医生预约加号不收费,但是电话咨询需要收取一定费用,这一模式也给医生带来了甜头。

2014年底,互联网医疗研究平台报告披露,春雨医生平台上最活跃的群体恰恰是来自三甲医院的年轻医生。

报告指出,在调查时间内,医生们在春雨上共获得2077万元收入。在收入最高的前20位医生中,收入最高的医生为来自北京协和医院的刘炳岩,达到46.18万元;收入最低的是来自河北的妇产科大夫尹建新,共获得6.79万元。

尽管在万亿医疗市场中,互联网医疗创造的价值并不显眼。不过,互联网医疗企业鼓励了医生管理业余时间,使他们提供更多诊疗服务,并获取报酬。 对资本严重依赖

如今炙手可热的好大夫、春雨医生,其实2013年以前并不为行业所了解。

作为一家行业研究机构,清科研究中心过去每年都会对上一年度的医疗健康领域投资并购进行统计分析。2013年以前,这家机构的行业分析报告中,医疗健康领域下的细分行业并没有“移动医疗”或者“互联网医疗”的分类。

不过,就在2014年,春雨医生、丁香园、挂号网等一批移动医疗企业获得投资,站上行业风口。

此后,不少创业者看到了机会,开始转向这一领域。一些具有互联网背景的创业者寻找一些具有医疗背景的合作伙伴,钻研医疗服务链条,琢磨患者就诊流程,希望找到突破口。

一到周末或者节假日,各种大大小小的沙龙、论坛不断,让业内人士聚集讨论,出现不同细分行业的行业专家。据一位业内人士介绍,仅在糖尿病管理领域,他就能一口气数出25个APP和创业团队。

当然,在移动医疗众多细分领域中,以向大众提供诊前预约挂号的创业企业最为引人注意。网络昵称为“DR.2”的涂宏刚,不仅是移动医疗创业者,还是一位行业观察者。他认为,“移动医疗的大众入口是一个充分竞争型入口”、“从业人员多”、“发展速度快”、“竞争最激烈的一个行业”。

除了这些新入行的创业者,还有一些成熟的医疗机构都对这一领域感兴趣。爱康国宾近来也宣布推出“导医通”APP,提供诊前预约服务。爱康国宾在全国体检市场积累大量医生,其中不乏一些公立医院医生资源,进入这一市场具有天然的优势。

由于卫生计生部门禁止第三方平台就挂号服务收取费用,大部分创业期的预约挂号网站和APP,实际上都是在向患者提供免费预约挂号服务,挂号费仍然归医院所有。

与好大夫、春雨医生等创业的时代不一样,新的预约挂号服务平台更希望直接通过医院公关接入医院信息化系统,直接与医院挂号系统对接,进而拓展支付、检验报告查阅等服务。

短时间内难以寻找到赢利模式,而积累消费者群体规模和医院公关都需要成本,移动医疗创业者都对资本严重依赖。因此,他们的想法与其他互联网企业雷同,依靠投资,积累患者流量,依靠服务黏住患者和医生,再基于用户找到赢利模式。

据清科研究中心统计,从2010年至2014年3月份,移动医疗行业共发生投资事件58起,涉及企业33家,披露金额超过1亿美元。据了解,仅在2014年发生的融资案例就是2008年-2013年融资案例数量总和的近三倍。

有业内人士分析,近两年开发医疗类APP多达2000多个,同质化已经非常严重。不少企业仍处于概念阶段,预约挂号领域同样如此。 商业模式难寻

BAT高调进场可能将对市场进行筛选。实际上,BAT不仅在既有移动医疗企业中发起并购,自身也同样拓展业务。

目前,百度已经与好大夫建立紧密的合作,也收购了一些其他创业企业,资源将得到进一步整合。另一方面,“百度医生”APP也悄然上线,提供“智能导诊”和“预约医生”的服务,加紧在全国各地布局,拓展医院资源。

作为国内知名的互联网企业,百度具有小微企业没有的竞争优势,在北京跟301医院达成合作,在上海则跟华山医院牵手,显出这家互联网巨头的实力。

此外,阿里健康APP在2015年上半年数次改版,现如今不再是单纯的移动医药电商平台。阿里通过并购与合作,开始整合新浪爱问医生、华康全景、寻医问药网等平台的医疗资源。如今,用户可在阿里健康APP上获得预约挂号和门诊加号服务。同时,阿里通过支付宝团队也在拓展医院资源,患者还可通过支付宝在部分地区完成门诊预约挂号。

腾讯也在发力,不仅投资挂号网,还推出了以“公众号+微信支付”为基础的微信智慧医疗解决方案。在微信渠道上,患者享有两个挂号渠道,一个是通过医院微信公众号进入医院微官网挂号,一个是腾讯钱包的“城市服务”。而且,微信渠道并不具有排他性,即使与百度、阿里合作的医院也不会拒绝腾讯。

2015年1月,腾讯消息,全国有近100家医院上线微信全流程就诊,支持微信挂号的医院已经超过1200家。

随着大资本进场,中小企业开始整合,小型移动医疗创业团队生存空间将会逐渐被压缩。

同时,移动医疗创业者也面临瓶颈。

首先是中国医疗服务体系的缺陷,初级诊疗体系发展滞后,患者看病直奔三甲医院排队拼抢专家号,轻问诊、预约挂号才成为一门有中国特色的生意。移动医疗平台尽管可以给患者创造一些便利,减少时间浪费,却无力解决看病难的本质问题。

另外是面临政策风险。4月10日,国家卫生计生委新闻发言人宋树立在例行会上表示:“除了医疗机构提供的远程医疗外,互联网上其他涉及医学诊断治疗是不允许开展的,可以做健康方面的咨询,但是不能开展诊治工作。当然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新的情况在不断出现,我们也要不断完善政策,对这些行为加以规范。”一时间,互联网医疗何去何从引起热议。

再有是赢利模式的难题。为了避免互联网企业成为高科技“黄牛”,卫生计生部门三令五申不能在网络平台通过预约挂号赢利,同时政府也通过举办的预约网站来平抑市场。这就让预约挂号成为普遍免费的生意,引导企业探索其他赢利模式。

第8篇:移动医疗报告范文

此外,对于超声科等医技科室,由于医生工作的特殊性,大多通过“一对一”聘请专业录入员的方式提高检查报告录入效率。有些医院为了节约人力,让医生把给病人检查时的语音通过录音设备录制下来,后续通过录入员测听音频文件进行转录,实现一个录入员服务多个医生,以此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人力,但同时也延长了输出检查报告的时间。 在电子文本的录入过程中基于模板填写具体信息工作量还是比较大的。

另外,模板仅能解决一些常规情况的描述,如果完全按照模板填写,对每位患者的情况记录就缺少了个性化描述,不利于后续诊断使用。为提高文本录入效率,有些医生会使用“复制”、“粘贴”方式,通过在相似患者的病历上进行修改完成病历记录,但有漏改、漏删情况,这种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病历记录的出错率,对医疗文本录入的准确性是一个比较大的挑战。

语音识别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多

语音识别技术在欧美国家医疗领域已使用将近10年,主要用于节约医生电子文本录入的时间,降低文本录入工作难度,提高医生工作满意度,让医生把更多时间和精力用在与患者及家俟低交流、为更多患者诊断等事情上。

美国Nuance公司的英文语音识别技术及电脑辅助病历抄写系统,医生可使用掌上移动型设备将病患看诊状况口述下来,存成语音档案,直接传送到语音识别服务器,10小时的语音可在5分钟内完成转录,大大缩短音频文件转录文本的时间。皇家飞利浦电子公司推出的面向医疗领域实时语音识别的专用麦克风,表面采用符合医疗专业要求的防菌抑菌材质,并定制了针对实时语音识别所需的声学硬件模块,使医院工作站实时语音识别实现成功应用,并已在欧美医院成功推广。在放射科等文本录入工作量很大的医技科室尤其受到欢迎。

从统计资料看,美国临床中使用语音识别录入的应用比例已达到10%~20%,主要用于放射科、病理科、急诊室等部门,有效控制电子文本记录及诊断报告生成时间和质量,明显提高工作效率。

语音识别技术是理想的人机交互方式之一,它能够让机器通过识别和理解过程把语音信号转变为相应的文本或命令。北京协和医院在国内首先提出使用语音识别技术录入医疗领域电子文本时,医生纷纷表示担忧,在国内的医疗中语音识别技术的使用和推广面临以下几个难点。

目前国内主流的HIS系统已做了大量工作减少医生输入病历、医嘱时的工作量,如提供大量结构化的病历。医生已习惯这种工作模式。通过语音识别来录入电子文本,尤其在超声科、门诊等环节,医生需要一个熟悉过程。

国内医生的工作环境较复杂,口音等问题也较国外更加突出,医疗特殊单位特殊符号较多,如何保证识别的准确率,让医生用的更加流畅,也是这个项目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国内移动医疗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基于移动端小屏幕的文本输入一直是语音识别应用致力于解决的问题。如何保障医院复杂环境下移动端的语音识别效果是需要探讨的问题之一。

由于医疗行业的专业性较强,每个学科差异较大,所使用的信息化系统也比较分散,如影像科使用PACS,内科使用HIS等。需要录入文字的工作量较大,但使用的信息化系统较多,要求提供的语音录入文本解决方案,需同时支持多个信息化系统使用,且最大限度降低与原有系统的耦合性。

以上问题,经过为期1年的医疗领域语音识别应用探索和实践,都得到较好解决,超过95%的中文医疗垂直领域语音识别准确率已达到实用水平,中文医疗语音识别技术探索应用方案得到北京协和医院医生认可。

北京协和医院语音识别应用探索和实践

医疗语音识别技术的应用,能将医生口述的语音转成准确度高、完全格式化的初步文件,医生可快速加以核对、编辑,每天可节约1小时左右时间。医生普遍认为语音录入病历可提高文字输入效率,降低工作难度,从总体上提高医院收容处理病人的能力,同时缩短病人的无效等待时间,增加病人满意度。

针对中文医疗语音识别的技术难点,北京协和医院做了很多探索实践工作。

一是定制医疗领域语言模型:针对各科室业务进行梳理,整理了超过30G的医疗文本资料,并对这些资料进行分类、检索等处理。使得定制语音模型覆盖各个科室常用的病症、药品名称、操作步骤等关键信息,使语音识别准确率超过95%的水平。 二是定制个性化语言模型:不同科室的医生在录入医嘱时说的话也不同。北京协和医院语音录入系统和用户的账号系统绑定。医生登录HIS时会加载所在科室的语言模型,这样就可以有效降低模型大小,提高识别准确度。同时医生也可根据自己的使用习惯,向系统中添加自己常用的词汇。 三是一体化私有建设:实现一套私有化部署的语音云支持多渠道多终端的一体化建设。除支持HIS、PACS等PC端应用,还支持移动查房等pad端应用,真正实现跨平台的多渠道互联互通应用,大大降低医疗信息化建设成本。 医疗语音识别系统采用分布式计算,具有高健壮性、高度灵活性、高性价比等特点,主要包括操作系统层、引擎层、资源包和管理工具4个层次。操作系统层提供开发接口,以及开发人员关注的接口定义、功能和使用方法;引擎层提供核心的语音处理功能,作为应用接口的功能实现者;在引擎层之上提供覆盖医疗领域的资源包,为科室提供语音识别优化的功能。同时系统完美地支持传统API调用和手机APP开发,为医院原有信息化系统提供了相关接口和SDK。

北京协和医院医疗语音识别应用效果初现

据了解,医疗语音识别已在北京协和医院病房、医技科室、手术休息区进行了尝试使用。为更好地测试语音识别效果,北京协和医院组织医生进行了语音识别系统测试和主观体验,随机抽样了135例样本进行精确统计。

已上线科室使用医疗语音识别系统的医生表示,该系统的语音识别效果较好,可以有效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工作强度,减轻工作量,尤其对长段信息、自由医嘱录入的效果明显。超过50%的大夫认为语音识别技术每天可节约1小时左右时间。超过90%的大夫希望使用语音录入方式,以提高工作效率。

第9篇:移动医疗报告范文

“站在风口,猪也能飞。”在近日“免费午餐三周年”活动中,互联网人士雷军的这句话被公益人士邓飞引用,恰到好处地说明了网络与公益的关系。

创新、跨界和融合成为公益组织的一个选择,大家已经意识到通过跨界可以建立一个更为合理的生态公益系统。通过合作,把自己和更多的机构部门纳入一起,提供一个让全社会共同取暖的环境。

互联网医疗企业热衷公益

中国社科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5月27日的一份报告揭示,“互联网+公益”在中国进入快速发展期,移动互联网所带来的指尖公益使传统公益行为发生了显著变化,一大批网络时代的慈善项目涌现出来。

5月24日,医学界创始人陈奇锐在上海宣布,推出总额为1000万元的“医生站关爱医生援助基金”,为在伤医事件中受伤害或过劳死的医生及其家庭提供援助和支持。未来10年,加入到援助计划里的医生成员,如在执业过程中因极端伤医事件不幸殉职,医生站将从基金中拿出10万元捐赠给受害者医生家属。

近年来随着民众医疗服务需求的增强,医患间的摩擦愈发频繁,医生被暴力伤害的事件愈演愈烈。

2015年6月26日,专注于诊后康复领域的移动医疗企业“一呼医生”宣布,该公司将斥资1000万元人民币,“成立国内首家由移动医疗企业创办的公益基金”,该基金将重点针对因为伤医事件而受到肉体、精神伤害的医护人员提供专项援助和支持。

2015年9月,国内专注医生群体的移动医疗公司“杏树林”,推出了全国首款专为医生执业意外伤害提供保障的“行医爱心险”,并面向全国医生免费赠送。

首创互联网医疗公益基金

民政部3月公布的数据显示,目前全国有超过60万家社会组织,基金会数量超过4600家,每年社会捐赠额在1000亿元左右,全民公益时代来临。随着公立医院、民营医疗机构、社会精英的投入和行动,一系列医疗公益基金不断涌现。

国内领先的互联网医疗服务平台“就医160”,近期将成立就医160健康基金。与现行的医疗基金不同,就医160健康基金具有专注医疗健康领域、广泛覆盖医疗健康用户群体等特点,首创“互联网+医疗+公益”模式,是中国首个互联网医疗公益基金平台。

“互联网+公益”具有高效便捷、互动性强、透明度高等特点,效果更加显著,加平台力量,打造一个企业认可、公众喜爱的公益平台水到渠成,也是企业社会责任的体现。依托互联网优势,为企业、机构、百姓搭建公益桥梁,让更多人参与公益,分享公益是现在很多平台的愿望。借助互联网的平台力量,吸引更多企业参与其中,推进我国公益事业透明化的实现进程。

以就医160健康基金为例,它主要通过公司自有资金投入、专项合作方(医疗机构、制药企业、医药器械、保险公司等)注资、公开募集资金、爱心公益商城收益、基金收益等方式募资。就医160平台将负责就医160公益基金救助项目的策划、运营和项目推广。

就医160健康基金目前已经规划了专病定向公益援助、公益联合救治平台、社区公益健康馆、爱心公益微商城4个子项目,合作方包含医院、医疗机构、保险机构、器械厂商等。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的互联网+行动计划,让以就医160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看到了做公益的新方法。让公益借助互联网平台褪去神秘,进入大众生活,更好地持续发展。

政务互联网+医疗在行动

国务院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大力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实现部门间数据共享,让居民和企业少跑腿、好办事、不添堵。简除烦苛,禁察非法,使人民群众有更平等的机会和更大的创造空间。

在经济社会步入“新常态”的关键时期,互联网+正成为促进各行各业结构优化和升级的有力引擎。作为社会管理者的政府更应适应时代的发展,将互联网+思维引入到工作中,大力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运用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强化部门协同联动,打破信息孤岛,推动信息互联互通、开放共享,提升公共服务整体效能,让居民和企业少跑腿、好办事、不添堵。

推动公共服务“互联网+”,政府机构在行动,以主动的姿态拥抱互联网。

放眼全国,深圳市走在了前头。5月31日,由深圳市人社局与某移动支付平台共同合作的医保移动支付项目,正式在深圳6家公立医院率先试点运行。参保人员通过该APP绑定金融社保卡后,即可通过手机完成医保的门诊挂号和缴费,避免长时间排队。后续还可扩展应用到实体药店、网络医院等场景。

有去过医院的人都知道,从排队挂号到医生诊疗,再到缴费做检查或缴费取药,中间的排队最为费时。有些医院虽然通过自有的缴费卡,可在医院设置的自助终端机上实现自助缴费,但问题在于,一旦人数过多,一样要排队,很浪费时间。对于患者而言,这无疑是个极为痛苦、漫长却又无法跨越的步骤。

在4G网络几乎全面覆盖、人手一部智能手机的情况下,无论医院提供多少台自助设备,显然都不如通过自己的手机操作实现自助挂号、缴费来得轻松简单。充分利用这些移动设备,相当于让每个拥有智能手机的人,都在为提高医院的就诊效率和体验感作贡献,医院又何乐而不为呢。

事实上,此前也有些医院曾和其他网络支付工具合作,为患者提供服务的个例。这些做法在国外早已并不新鲜。许多国家的互联网几乎已经渗透到公共服务的每一个领域。例如,国外许多图书馆就通过推出移动APP把手机变成一个移动图书馆。每个人都能通过手机了解个人借阅情况,进行计算机位预约等功能。美国西雅图曾与科研机构合作,分析来自四个城区建筑管理系统的数百个数据集,以找出可行的节能措施,降低城市耗电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