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方向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历史小课题式学习模式;整合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04-0029-02
一、现代教育技术与历史学科整合的现状
目前,现代教育技术与历史学科的整合出现了两个良好的发展趋势:一是现代教育技术理论逐渐被历史学科教师接受并运用。在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的历史课堂教学,已经明显有别于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教师的指导思想是以学生为中心,把学生如何学会如何会学作为课堂主要任务。教师尊重学生的意志,注重学生的内部需求,让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发现者、批判者和重构者。二是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不断地应用于课堂教学。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改变了传统课堂一张黑板、一支粉笔、一本教材的简单状态,使课堂教学变得丰富多彩。教师利用多媒体传输设备,把制作精美的课件、声情并茂的视频传播到学生的视觉和听觉之中,极大地吸引着学生的眼球,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率。
但现代教育技术与历史学科的整合仍然处在一个初步发展的阶段,有几个问题值得深入的思考:首先是在与历史学科的整合中避免不了形式化问题的出现。有很多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是为了用上多媒体教学而制作课件,忽视了课程内容才是课堂的重心。其次是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滥用催生了教育信息化疲劳症。在教学过程中各个学科都在使用计算机和多媒体课件,于是现代信息化的教学手段逐渐地被学生如同面对黑板一样习以为常,教育信息化疲劳症的出现不可避免。第三是现代教育技术与历史学科的整合仍然停留在教师教学手段的变化上。在现代教育技术理论的要求下,教师做的课件越来越精美,多媒体的使用越来越频繁,但所有这些都是以教师为主宰,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或者不接受,所以现代教育技术没有通过教师的手转化为学生的现代学习技术。
二、现代教育技术与历史学科整合的一个方向
现代教育技术应该与历史学科有更为深入的整合。如何在历史的教学中把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转化为学生的现代学习手段,使现代教育技术对历史学科的影响从有限性转变为无限性,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历史学科中小课题式学习模式的应用为这种整合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小课题式学习是探究学习的一种方式,它将学习、设计、研究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其基本模式是提出课题―确定研究方案―解决问题―总结评价,这种模式要求学生全程参与教学实践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完成学习任务。现代教育技术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一切手段,包括资源的搜集与提取,数据的分析与处理,成果的展示与评价。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学生要多角度地发挥积极主动性,利用现代技术下的一切条件,自主选择与课题研究相关的素材,按自己的理解用熟悉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得出结果。在这种学习模式中,现代教育技术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被学生主动选择和运用的,能够相应地满足学生不同程度的学习需求。
三、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的历史小课题式学习模式的研发
历史小课题式学习模式并不是侧重于学生的研究创新,而是侧重于学生的探究学习,所以它能够根据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开发确立不同程度的探究小课题。在此类问题的研发过程中,教师要立足于教材,根据学生的现有技术条件,并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征、现有的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制定选题方案、实施方案和评价方案。
在选题方面,根据现有中学教材的内容和信息,大致可从三个方面给予指导:历史专题式选题、情景再现式选题和历史评价性选题;在实施的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组建小组,引导学生制定探究方案,指导学生收集处理信息,训练学生制作展示成果;在对小课题的评价上要贯穿活动全程,要评价选题的价值、信息搜集处理的得失、小组合作的程度、探究成果的形式和学习目标的达成度等。
在小课题的探究过程中,现代教育技术资源不再完全按教师的理解选定,而是教师指导给学生,建议学生在某个环节可以选取某些资源或采用某个手段可以完成,让学生自主地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和资源。
四、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历史小课题式学习模式的意义
1.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历史小课题式学习模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学习效果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的一种学习方式,在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通过使用小课题式的学习模式,学生充分享有自主选题、搜集资料、开展研究实践、进行探究学习等权力,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历史学科的学习效率有显著地提高。
2.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历史小课题式学习模式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
在一般的历史课堂上,学生只是忙于接受教师通过书本或课件设置给他们的学习内容,做着长时间的记忆、理解的活动,久而久之学习成了繁重的负担。在现代教育技术与历史小课题式学习模式结合后,学生通过主动参与课题研究实践,既体会到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乐趣,又发现了历史学科的内在魅力,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探究历史的兴趣。
3.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历史小课题式学习模式,能够使现代教育信息资源的影响在历史学科中趋向于极限
现代教育信息资源只有在不同的学生手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才能体现其自身的全部价值。教育信息资源具有无限性的特点,学生利用这种资源的潜力也是无限的,在小课题式学习模式的实践中,二者的结合能够达到彼此的功能最大化的效果。历史小课题式学习模式使现代教育信息资源不再有任何闲置。
参考文献:
[1]黄甫全,王本陆.现代教学论学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9.
[2]罗锋.浅谈历史学科中信息化手段的运用[J].新校园,2010(5).
[3]张川.中学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中所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13).
关键词 教育技术学;信息化社会;信息化技术;专业构建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06-0011-03
在信息化社会中,如何正确理解现代教育技术与信息技术之间的密切关系?如何正确理解教育技术学科建设和教育技术专业建设?教育技术学科建设与教育技术专业建设如何适应信息化社会对计算机、互联网和多媒体等综合性技术人才的需求?要想回答这些问题,必须理清教育技术学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的内涵,以及现代教育技术与现代信息技术之间的关系。
1 现代教育技术与信息化社会之间的关系
信息化社会所需要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与多媒体技术,与现代教育技术赖以支撑的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有异曲同工之妙,具有相同目的指向,是为信息社会服务的技术手段。现代教育技术学是构成信息化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为信息化社会培养、造就大批站在信息技术前沿人才的重要学科。因而,现代教育技术学的构建必须在符合信息化社会要求的大前提下实现,并与信息化社会的现实需要与未来发展趋势相一致。
现代教育技术学是在现代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主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过程,以培养和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为重要目标的一种新的教育学分支。随着当代信息技术向教育领域的扩展,教育技术的地位正在从以往单纯的教学手段扩展为新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并将对整个教育基础理论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要想尽快适应这一变化,现代教育技术学必须同时接受日新月异的教育信息技术和层出不穷的各种新教学模式的双重挑战,并在此二者的结合上确立自身的教学模式和学科框架。
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加快了人类社会迈入信息化社会的步伐,社会信息化迅速融入教育活动和教学改革的方方面面。现代教育技术正快速推动教育体制改革与教育过程改革,同时对高校教育技术学学科的构建提出更高的要求,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愈来愈被国家和社会重视。信息社会对人才提出高标准、综合性的要求:不仅要具备传统的知识技能,还必须具备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应用等基本能力。这不仅为教育技术学的构建提供了新的思路与发展方向,也为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提出新的目标、新的要求。因此,如何构建适应信息社会要求的符合高等教学基本规律的现代教育技术学,成为当前高等教育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
2 目前高等院校教育技术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 专业或学科定位不清,人才培养目标与信息化社会的需求有较大距离
教育技术学作为一门学科在我国的确立,对教育实践的价值已无可质疑。但由于教育技术学学科的理论体系尚不成熟,教育技术学的学科独立性不强,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学科或专业定位不清,人才培养的方向和目标不准等问题。目前一般高校的教育技术学专业或学科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能够从事教学媒体和教学系统的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等教育技术的高级专门人才,包括各级各类院校和现代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师,以及各级教育技术机构、高校和普教的教育工程技术人员,中小学信息技术专业教师。各高校大同小异,而师范院校与非师范院校的教育技术学也没有多少差异,缺乏差别化的培养模式与目标,而且一些院校的培养目标与信息化社会对教育技术人才的需求也存在较大距离。因此,必须突破教育技术学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确立以信息技术促进教学水平提高,加快教育信息发展步伐的切合信息化社会需要的人才培养目标,并且各个高校由于性质和功能不同,对人才的培养也应注意差别化定位,使教育技术学真正获得独立发展并逐步走向成熟。
2.2 缺乏相应的教育设备的管理体制
教育技术学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专业,需要相应的设备投入和维护。目前大多数高校设立的教育技术学专业都设有专门的教育设备管理机构,比如电教中心、教育技术中心、计算机中心等,但相应的管理体制不健全,教育技术机构应有的功能得不到发挥。管理体制疏漏的根源在于人们对教育技术机构的功能没有形成清晰、正确的认识。由于各种原因,人们对于教育技术的看法存在差异,比如认为它就是拍摄和播放电视录像、管理配有电教设备的教室、从事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教学等。正是这些不尽全面甚至错误的认识,使得教育技术机构的地位得不到足够重视,很多电教人员常常只是维修工,或者课件制作人员、网络维护人员等,而他们的专业背景往往被人们所忽视。
2.3 教育理论与技术、与实践脱节
教育技术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专业,其技术性涉及计算机软硬件的操作应用技术、组网技术、电子技术、摄影摄像技术等。作为学科的教育技术学,如果过于重理论而轻实践,就会失去其服务信息化社会的基础;而一味重实践轻理论,学科会失去理论支撑,淡化其作为一门学科的学术价值。教育技术学是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对于这门学科的构建应充分认识理论研究对教育技术实践的服务功能。这样教育技术学才更具有生命力,才能对教育技术的实践起到解释、预测、指导和规范的作用。因此,应当从学科自身的特点出发,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科的内在逻辑,既重视学科的理论规范,又强调技术性和实践性是这门学科对于信息化社会的重要意义和价值。
2.4 缺少足够的资金支持
教育技术学是一门需要大量资金和技术投入的专业,资金一直是困扰我国教育技术学发展的一个大问题。从教育技术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教育技术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需要硬件设备、软件的支持,这些都需要资金投入。教育技术学在我国开办之初,主要是国家投资,现在更多的是学校自筹解决,资金主要来源于教育系统内部。在国外,企业投资教育可以用来弥补教育资金不足。近几年,我国也出现企业投资办学的方式,不失为一种解决资金来源的新思路。
2.5 缺乏高素质的师资
教育技术学专业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不仅要求教学人员要有丰富的教育学、心理学、传播学等理论和知识,还应该掌握一定的计算机软硬件和影视方面的知识。只是理论的讲解,没有自己的学术积累,没有明确的研究方向,就难以提高教育技术学学科建设层次。这种教学人员的知识结构在二类、三类本科院校尤其常见,教师讲授的是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而自己在实际的教学中却很少注意这些问题。教师教给学生的是如何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而自己对教育技术发展的新动向一无所知。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就难以适应社会信息化建设的要求。
2.6 照搬国外的理论和经验而忽视中国国情
我国高等院校的教育技术理论主要来自国外,尤其是欧美等国。自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引入我国开始,国外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也随之引入国内。由于在引进国外一些先进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时,往往是不加改造地使用,而不管国家之间的历史文化差异和对信息技术的理解与应用的程度的差异,一味照抄照搬,不仅没有提高我国高等院校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相反,还造成大量不应有的信息资源的浪费。当然,这个问题已经引起人们的注意,如人们在教育技术的定义问题上已经有了深刻的思考。但是,国际上先进的理论、技术、手段等如何本土化,建设和发展真正符合中国国情的教育技术学,培养适应中国现代信息社会需要的综合能力与综合素质强的教育技术人才,是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
3 构建适应信息化社会需要的教育技术人才培养体系
在信息社会中,教育技术学专业或学科的构建要充分考虑到适应信息社会对教育技术人才的需要,根据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学科发展与社会需要相结合,目标层次与办学条件相适应的原则,构建适应信息社会需要的教育技术人才培养结构与学科体系。
3.1 培养目标
教育技术作为理论和实践并重的交叉学科,旨在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科学素养,系统掌握教育技术学基础知识,具备扎实的计算机和电子信息技术应用技能,通晓教育理论和教育方法,受到科学研究初步训练的现代化教育技术专门人才和师范人才。毕业生适应各级教育技术中心,各类大中学校从事计算机课程教学、电教管理、校园网络建设和教学软件设计等工作,也可以到企事业单位从事教育培训和人才开发,到电视台从事影视编导工作,到信息产业部门从事应用性研究与开发工作。
3.2 课程设置体系
课程结构是指学校所实施的教学计划中课程设置、开设顺序、课时分配以及各类课程所占的比例关系。它是学校教学基本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学改革必须着重解决的核心问题。强化专业基础、实行专业分流、增设特色选修课的课程设置方案是符合信息化社会需求的培养体系。
总体上看,国内高等院校的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中的课程由必修课和选修课组成,其中必修课包括通识课、专业基础课、教育理论与技能,选修课包括专业限选课、专业任选课、公共选修课和实践教学课。
专业必修课包括教育技术学、电路与电子学、数字逻辑、计算机辅助教育、网络教育应用、教学系统设计和远程教育,这些课程全部为理论类课程。
专业限选课分为两个方向,包括电声系统、电视系统、多媒体课件制作、电视节目制作、摄影摄像技术、广播电视概论、广播电视技术、电视新闻学、新闻学概论、新闻采访、新闻写作、大众传播学、数据库及其应用、多媒体技术与应用、计算机网络与通信、信息技术与教育应用、教育信息处理、教育技术研究方法。其中大部分为理论类课程,只有多媒体课件制作、电视节目制作为实践类课程。
专业选修课包括学与教的理论与方法、艺术概论、网站设计与制作、数据结构、广告学、动画设计与制作,其中教的理论与方法、艺术概论、数据结构、广告学为理论类课程,网站设计与制作和动画设计与制作为实践类课程。
3.3 重视实验课,加强教育实习和专业实习
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教学环节。实践教学环节分为实验课、教育实习和专业实习。目前,国内大学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实验课大多为上机课,缺乏具体的上机任务安排,任由学生自主操作,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此外,教育实习也只是根据各校具体情况而定,难以实现预期目标。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因为实践教学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另一方面是因为一些大学目前未能建立专业实习基地。因此,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必须重视实验课,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建立专业实习基地。
3.4 加强教学资源建设,达到资源共享
教育技术在教学实践中对于学生学习的帮助是十分巨大的。这种支持包括在信息技术背景下特别是网络环境下对于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学组织和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提高。因此,加强教学资源建设,特别是教育软件的设计和应用方面值得重视。当前教育软件的应用远远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比较突出的问题有:存在科学性错误,适用性较差,交互性不强,制作欠精细,智能性欠佳,等等。随着网络技术、智能技术、虚拟化技术等的不断发展,新一代的以网络为核心的智能教育软件将在教育软件市场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如何克服教育软件业目前的困难,开发出适合学习者的特点和需求的网络教学资源,将成为资源建设中重要的研究任务。
3.5 提高学校领导对教育技术学专业的重视程度
学校领导要把现代教育技术作为高校改革和发展的“制高点”与“突破口”来看待,要深刻认识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应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充分认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使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努力掌握和应用现代教育技术,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建议学校领导在建立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和开设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基础上,能发挥教育技术的作用。
社会的进步,信息科学的发展,对传统教育提出更高的挑战,教育必须进行改革,尤其是在以培养未来教师为主的师范类高等院校。改革的关键在于适应信息化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而现代教育技术就是创立新的教学模式的先导。所以,各高等院校应认清形势,发挥自身优势,解决暂时困境,放眼未来,构建适应信息化社会需求的教育技术学专业体系,服务于信息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1]韦海梅.高等院校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必修课程的分析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0(4):117-118.
[2]乜勇,陈晓端.后现代主义与现代教育技术学[J].电化教育研究,2009(5):20-24.
[3]吴大非.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的特色技能培养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2(15):49-52.
[4]安素平.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的网络信息素养培养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0(2):97-99.
[5]庞秀玲.教育技术学专业实验室构建模式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3):149-151,161.
[6]李红美.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J].电化教育研究,2011(1):100-103.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场线整合;高职院校;培训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35-0189-02
《礼记・学记》中提到“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这要求我们高职专业教师,更应该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把学习贯穿于自己的一生,成为一种自觉自愿的生活方式和提升生命价值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要求。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受到工作时间、个人精力,甚至区域差异、环境条件等客观因素的限制,再加上新知识的产生速度远大于人们学习和掌握它的速度,随着时间的推移,教师原有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会逐渐淡化甚至被弱化而遗忘,这些主客观因素导致教师在知识和能力上逐渐欠缺。因此,作为培养学生在生产第一线从事本专业相关工作的高等职业院校老师来说,更应该不断地通过系统、深入的学习,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以增强履行职能的本领。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在线培训以其特有的跨越时空限制、信息丰富、容量巨大、传播速度迅速、实现教学互动等特点,把高职师资培训带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成为提高教师综合素质的一种新型有效的培训工具,如何开展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培训模式的研究,是关系到目前我国数百万职业院校教师高效履行职能所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专业教师学习主动性不够的原因分析
发展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尤其是21世纪初经过跨越式大发展,目前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由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加上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部分专业教师学习主动性不够,究其原因,主要有如下几种。
1.教育质量难以评定,教师容易安于现状。教育产品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的工作质量难以进行标准的量化评定。受教育者的知识水平和职业能力是复杂变化、长期发展的,我们培养的学生教育质量极难评价,高等职业教育尤其如此。高职院校的很多课程不需要进行统一的考试,没有统一的科学评价标准,很多教师不会象中小学那样会产生一种紧迫感、压力感,加上近年来生源素质整体下降,许多人错误认为高职教师不需要继续学习、继续接受培训了。
2.教师队伍缺乏激励机制,不能激发教师的学习动机。在现实生活中,各行各业的人们付出与收获在很大程度上是成正比的,但我们职业教育的教育成效很难在短期内显现出来,长期以来我们提倡的是无私奉献精神,数以万计的职业教育人员都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无闻的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和热情,收获和付出可能不成正比,导致部分教师容易产生一种认识:教好教坏一个样,那又何必努力提高,何必继续认真学习呢?即使部分老师有机会到高校继续学习多数也是为了学历和职称的需要,很少很难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职业教育的教学水平来考虑问题,结果往往是学历学位上去了,而实际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没有上去。
3.职业院校专业培训内容繁多,部分教师有畏难情结。目前,大多数职业院校领导已经意识到教师培训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也把师资培训落实在议事日程上,但从实践情况来看,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是教师课务繁重、培训内容繁多而又欠新鲜,针对性不强,以及培训者与被培训者缺少互动、没有挖掘教师的创造潜能等等。另外各类全国和地方暑期教师培训鱼龙混杂、种类繁多,由于培训时间短、培训内容繁杂,如果再加上培训内容缺少系统性甚至权威性,教师在培训过程中缺少主体性,培训内容很广泛,其培训效果难免给人以“走过场”之感,时间长了致使部分受培训教师有畏难情结。
4.教师职业倦怠严重,丧失培训的热情。教师职业是一种特殊的职业,随着工作的稳定、教学艺术的提高,加上近几年随着高校的扩招,而参加高考的学生数不断减少,导致高职院校生源质量逐年明显下降,一定程度影响教学的积极性和创新性,老师们自我学习的意识一定程度会有所下降。教师的工作本身也决定了教师经常久站、久坐、言语多、吸尘多,导致肩周炎、咽喉炎等问题,使教师健康状况不佳、职业病普遍,通过调查显示教师的职业倦怠已极为严重。在严重的职业倦怠影响下,加上繁重的理论和实训任务,教师怎么还会有很高的热情进行继续学习呢,部分院校只有利用寒暑假时间,送出老师进行短期培训,由于时间短,任务重,后续工作又跟不上,培训效果不明显,使不少老师丧失了培训的热情。
二、传统教师专业培训模式与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培训模式
现代信息技术(如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远程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和信息高速公路)日新月异的发展已渗透到教育的各个方面,它正在彻底改变着传统的教育教学活动。比尔・盖茨在《未来之路》一书中曾描述:“当信息高速公路投入使用,上亿本书的内容就可以为人所用。信息高速公路就是他的导师。”从这个意义上说,现代老师必须要适应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教育活动的冲击,既要做所授课程的设计和开发者,又要做现代教育技术的研究者,还要做新知识新技术的学习者。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普及与快速发展,现代信息技术给教师的学习和提高提供了一个有力的支持,它引起了教师专业培训模式的主体、环境、内容与目标、组织方式均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可以发现传统教师专业培训模式与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培训模式之间有着许多本质的区别(如表1所示)。国家与地方政府要积极引导高职院校与地方企业发挥各自的优势,联手开展师资培训工作,打造国家级示范性培训基地,构建内容丰富、动态更新的师资培训专题网站。教师可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可以自发组建一个个在线学习的共同体,积极探寻各种自主学习与在线培训形式,相互之间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只有在教育观念上跟上时代的步伐,才能肩负起培养新世纪人才的重任。
■
三、加强在线培训与在场培训相结合,提高教师的培训效果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发展而出现的“在线培训”是一种新的培训组织形式,与传统的“在场培训”相比,它的优势是:其一,培训活动不受时空束缚,有助于学员有效利用学习时间;其二,人际交往突破时空条件限制,有助于增强师生之间的联系;其三,信息资源跨时空共享,有助于学生主动学习;其四,便于及时反馈,有助于我们充分理解难懂的概念;其五,适于个性化培训,有助于满足个性化需要;其六,能及时更新培训内容,低成本、低消耗。长期以来“在场培训”的贡献是巨大的,但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其一,培训活动在时空上受到很大的限制,受培训的人员几乎不能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进行选择;其二,虽然在课堂教学中有师生间的互动,但主要是培训教师与整个班级的互动,容易产生“把全部学员当成一个学生来教”的缺陷;其三,多数情况下教师处于教学的中心地位,学员则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其四,教学过程中更多注重的是课本知识的传授,在不同程度上忽视对学员个体的关注和指导。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在场培训”和“在线培训”各有其优缺点,应互为补充,优化整合。我们提倡“场线整合”的培训模式,要在实践中不断规范“在线”的课程内容及呈现方式,减少因操作不规范而造成的时间、精力的浪费,达到培训过程最优化。
四、加强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开展教育教学研究,促进教师的成长
1.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整合。师资培训工作要求各学科老师根据自己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制作相应的课件或微课,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分解,不断总结、反思,并通过网上的论坛、QQ群,对相关的问题进行讨论、交流,将一些比较优秀的教学资源及时充实到资源库中去,促进教师之间的经验交流和知识分享,有利于教师的快速成长。通过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整合,不仅培养老师获取、加工和利用信息的知识和能力,还能实现从讲授知识向探索问题、解决问题方向转变,实现现代教师自身角色的转变。
2.利用线上办公、开展课题研究,促进教师的成长。在与各学科进行有机整合,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基础上,根据各位老师的教学能力、兴趣、爱好、研究方向等建立课题组,开展课题研究并接受相应的培训和指导,进而提高教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确实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大力营造科研兴教的氛围,有效促进教师全方位的成长和发展。
3.娱乐与教育教学结合。要求借助网络技术将影像资料数字化,充分展示计算机和网络世界的魅力,鼓励教师上网、聊天,主动参与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娱乐活动,在娱乐活动中引导学生,使网络技术为教育教学服务,让师生在娱乐的同时,培养运用信息技术的兴趣,逐步掌握和提高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育教学的能力。
五、加强竞争和合作机制建设,提高教师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
在教师培训的实践中,应建立必要的竞争和合作机制,以此来促进教师学习力提升。首先,应建立教师培训的竞争机制,来调动教师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其次,还应该建立相应的评判机制,规范评判标准,进而促进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的提高。第三,定期组织教师开展信息技术应用的教研活动,如通过集体备课、轮流听课、评课等方式来促进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从事教学活动的积极性。第四,利用网络进行日常工作的管理和信息的,如课程安排、周工作计划、教研活动内容和教师培训安排等动态信息,为师资培训提供相互沟通渠道,及时做到上情下达,下情上报和内部互通信息,使管理水平更上台阶,不断地积累经验,来促进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第五,应建立教师在线培训的合作机制,并充分发挥个体优势,最大限度地发挥团队的合力作用来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的提高。
六、结束语
随着全球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师培训模式创新将会使受教育者获得、维持和适应工作和职业的不断变化所需的技能、能力与品质的一个必要途径。如何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积极开发和利用网络资源,建设一支具有较强的现代教育技术意识、先进的教育理论及较高职业技能的师资队伍,是我们目前亟须解决的问题,这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只有稳定持续的不断推进这项工作,才能充分发挥其巨大的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万苏文.区域性专业优质教学资源库共建共享的研究与探索[J].机械职业教育,2012(8):5-7.
[2]万苏文.模具专业“工学结合、校企互动”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职业时空,2011(7):123-125.
[3]刘卫萍,王培光.以教师专业发展为主旨的高校教师培训模式[J].河北大学学报,2014(2):137-140.
[4]李岩,解月光.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中的教师信念重建[J].现代教育技术,2009(12):12-15.
[5]罗廷锦,余胜泉.浅谈教育教学资源库的建设[J].现代教育技术,2002(2):35-38.
[6]赵慧臣.构建学习力:信息时代教师培训的新视角[J].现代教育技术,2010(5).
[7]沈书生.构建学习力:教育技术实践新视角[J].电化教育研究,2009(6).
[8]黄伟.基于网络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探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0(22).
On Vocational Teachers' Professional Training Model in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WAN Su-wen
(Huaian Colleg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Huaian 434023,China)
Abstract: Based on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online training with its unique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across time and space limitations, information-rich, huge capacity, rapid propagation velocity, and to achieve interactive teaching, take the vocational teacher training to a new stage, improve the overall quality of teachers has become a new type of effective training tool.From the current status of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the formation of the reasons to start, in contrast to the traditional training model, discuss the differenc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ield and online training. Make use of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bining presence and online training modules, thus contributing to improve the overall professionalism of teachers.
Key words: Modern IT; Field line integration; Vocational Schools; Training mode
收稿日期:2014-10-20
【关键词】J2EE 工作流 角色管理 页面交互
1 J2EE工作流平台的体系结构
在WFMC提出的参考模型和相关技术规范的基础上,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设计J2EE工作流平台的体系结构。此体系结构将采用标准的三层结构,将J2EE工作流平台分为表示层、业务层与数据层,如图1所示。
2 流程定义模块的设计实现
流程定义模块主要涉及6个类:次序类Sequence、J2EE工作流引擎类Workflow Engine、树类Tree、叶子节点类Node、系统类型类SystemType、员工类Employee。
3 角色管理模块
用于管理J2EE工作流中的各个角色的定义。在一次J2EE工作流中,每个审批节点都是由一个特定人或者一个特定角色团体组成的,这个特定人和特定角色就是在角色管理中定义的。在一次J2EE工作流中一共有3种角色:report line(上级行)、self(自己)、responsibility(特定角色)。
Report line:迭代的上级关系,和员工的grade(等级)有关,比如supervisor(直属上级)、section manager(部门经理)、HOD(行政主管)等等。
Self:就是申请人自己。在有些J2EE工作流中,申请人也有可能会作为审批人,执行审批。
Responsibility:一些特定的团体,可以用来添加和删除成员,例如IT、HR、Finance(财务)等等。
4 生成J2EE工作流
J2EE工作流引擎的主要任务就是定义流程以及根据用户申请生成J2EE工作流。其中流程定义部分在上一章已经有所交代,本节主要介绍J2EE工作流引擎如何根据流程在路由表MainWorkFlow和行为表SubWorkFlow中的定义,动态生成J2EE工作流。
在J2EE工作流平台中,用户申请表单和用户审批表单的时候都有可能要产生J2EE工作流的,但是2者还是有很大不同的:用户申请表单后,J2EE工作流引擎会一次性生成所有可以生成的J2EE工作流(有些节点行为的控制者是审批人,所以不能继续向下生成);而在用户审批完表单后,J2EE工作流引擎会首先检查下面的流程是否已经产生,若已产生,则不做修改;若没有产生,则继续向下产生J2EE工作流。但是2者的生成J2EE工作流的方式是一样的。
5 工作流的通信处理
J2EE工作流在工作中需要考虑到其数据的通信,J2EE工作流平台需要同时完成平台和各自系统数据更新的地方有4处:用户申请、审批同意、审批拒绝以及撤销申请。
平台和各个系统之间的交互是通过Javascript实现的。实现的具体方法是:各个系统首先将同意业务、拒绝业务、撤销业务的数据逻辑处理部分在自己的系统中完成,并用Javascript封装出一个调用接口。当用户点击同意、决绝或撤销时,J2EE工作流平台在完成流水更新的同时,通过Fram的Javascript远程调用封装在子页面的业务处理,这样就实现了平台和各个系统之间的交互。
要实现Fram中的子页面js的相互调用,条件是2个子页面是在同一个域下进行的,否则页面就会报错。所以在调用前,必须先将2个要相互调用的页面设置成同一个域。然后在J2EE工作流平台中用户点击同意的事件中,调用Fram子页面封装好调用接口,就完成了平台之间的交互。
6 J2EE工作流平台和各个J2EE工作流系统之间交互界面
J2EE工作流平台和各个J2EE工作流系统之间的交互界面一般分为3部分:用户审批、表单细则和流水记录3部分,每一部分都是一个单独页面,由frameset组合成一个页面。这样的交互页面主要有单个表单审批页面,表单撤销页面以及批量表单审批页面。
单个表单审批页面负责单个表单的审批,页面由3个frame组成,其中用户审批和流水记录页面属于J2EE工作流平台,表单细则页面属于各个J2EE工作流系统(通过Url设置找到),批量表单审批页面主要目的是简化审批人操作,可以一次性的审批多个同一系统的表单。页面不再由frameset嵌套3个Frame组成,而是由控件嵌套多个Iframe组成,其中Iframe页面由各个系统提供,同样封装了用户审批同意和拒绝的业务处理。通过之间的协作可以保证程序在J2EE平台下的交互保证数据的传递,完成客户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李嘉菲.基于J2EE工作流的业务过程管理关键技术研究[D].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7(05).
[2]沈凤池,任伟.基于组件的J2EE工作流通用平台建模研究[D].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03).
作者简介
姚军(1981-),男,河北省石家庄市人。大学本科学历。现为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助教。研究方向为软硬件开发及网络维护。
崔成(1982-),男,河北省枣强县人。助教,硕士研究生学历。研究方向为软硬件开发及网络维护。
作者单位
(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淮安 223003)
【摘 要】本文针对高职院校教学评价繁琐、人为影响因素较大等现状,利用.NET、数据库技术,开发基于B/S架构的高职教学评价系统,实现教学评价的自动化管理,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关键词 高职;教学评价;B/S架构
基金项目:江苏省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技术应用课题(2013-R-25725)。
作者简介:华大龙(1976—),男,江苏淮安人,硕士,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电子技术。
进入21世纪以来,高职教育快速发展,招生规模已接近高等教育的一半。随着高职院校和学生数量的快速增长,一部分学校教育资源匮乏,办学条件恶化,教育教学质量得不到保障。而教学评价作为教学质量的考核评价手段起到重要的作用。高职教育要想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一套符合高职院校发展的教学评价体系。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建立一套信息化条件下的教学评价系统,不仅能提高教学管理效率,而且还能增强学生的积极性。本研究力求建立一套科学的基于网络的教学评价系统,实现教学评价的自动化管理,并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1 系统需求分析
1.1 系统总体需求
为了保证系统能够对教学客观、及时、有效的评价,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1.1 高效性
一方面可以将教学评价相关人员从繁琐冗杂教学评价工作中解放出来,另一方面可以节省问卷调查中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再一方面可以大大缩短教学评价周期,及时高效的完成教学评价工作。
1.1.2 精确性
一方面可以避免人工统计所带来的数据误差,另一方面通过自动完成教学评价的分析,无需人工干预,从而为教务管理及决策提供良好的支持。
1.1.3 实用性
通过开发简单使用的网络教学评价系统,可以避免由于重复问卷调查而带来的不良情绪,让老师和学生感觉到教学评价不再是包袱,而是一种权利、乐趣。
1.2 系统功能需求
教学评价系统应以课程为载体对教师教学情况进行考量。同时,要求评价主体应由学生、同行教师、督导统一评价。这样,通过多元化的评价,可以改变传统以学生评价作为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单一考核标准,从而更加真实的反映教学实际情况,更加公平公正的评价老师。
2 系统结构设计
本系统采用B/S架构开发模式。它是随着Internet技术的兴起,对C/S结构的一种变化或者改进的结构。在这种结构下,用户工作界面是通过WWW浏览器来实现,大大简化了客户端电脑载荷,减轻了系统维护与升级的成本和工作量。其体系结构如图 1示。
3 系统功能设计
考虑多元化的评价现状,该教学评价系统可从学生、教师、教务监督、管理四个方面进行规划,其系统功能模块如图2所示。
3.1 教师查阅系统
该系统主要完成任课教师个人信息的基本维护、浏览教学督导对个人教学的评价以及自己对教学评价结果的反馈留言。
3.2 教学督导系统
该系统主要完成对任课教师上课情况的教学评价,同时给出教学意见或建议,以帮助上课教师进行改进。同时,并能给出系统分析数据,以便教务处将来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相关参考。
3.3 后台管理系统
该系统主要完成教师个人基本信息、督导个人基本信息、课程相关信息等基本信息的注册与管理。
4 系统数据结构设计
在设计数据库时,我们既要关注任课教师、教务人员及管理员等多种用户,又要关注一人多职等特殊情况。从实际可操作性和具体要求出发,该教学评价系统的E-R图如图3所示。
5 测试结果
以系部为平台,通过多门课程的测试,该系统基本符合教学评价初期设计的要求,为教学评价工作带来极大的方便。当让,系统也存在许多改进和完善的地方,如:平台数据分析不够全面、复杂程度不断抬高等,都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总之,该系统达到设计目的,以完全可以投入使用。
参考文献
[1]肖兰艳.基于 WEB的网络教学评价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 2012.
[2]刘晓彦.基于支持向量机的独立学院教学评价系统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 2011.
[3]彭琳华.浅谈发展性教学评价在通用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广东科技,2010,19(14):79-79.
[关键词]教育技术;学科建设;关系;定位
在我国教育技术学科建设和理论研究中,人们可以对教育技术或教育技术学有不同的认识,可以作出不同的解释,甚至不必去统一认识。但是,对涉及我国教育技术学科的定位、研究领域以及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等一些基本理论问题却不能回避,都需作出正确的解释。于是,笔者将这些问题概括为“四个关系”,即教育技术学与教学论的关系、我国的教育技术学与美国的教育技术的关系、教育技术学与学习理论的关系以及教育技术学科与教育技术学理论的关系。笔者试图从这些关系的分析或辨析的角度,谈谈自己对这些基本理论问题的认识,以求学界同仁交流、探讨。
一、教育技术学与教学论的关系
“教育技术学与教学论”是我国教育学科背景下产生的一对关系,或许是我们特有的一个问题。对这个关系的分析和探讨,旨在解决教育技术学科的研究领域、对象和学科属性、定位等基本理论问题。
首先说明,“教学理论”与“教学论”不是同一个概念。所谓“教学理论是关于教学即教师行为的理论,它的核心问题是‘怎样教才是有效的’。”[1]凡是对“怎样教才是有效的”问题进行研究和回答,并形成系统的理论观点,就是教学理论。教学理论可以来自几个相关学科,如教学法(学科教学论)、课程论和学习理论等。而教学论是一门独立的学科,是专门研究教学问题和现象,把握教学规律的一门学科。这是我国和包括俄国在内的欧洲一些国家才有的学科。清楚了这两个概念,教育技术学与教学论之间的关系就容易讨论了。
教育技术学与教学论是怎样的关系?这是我国教育技术学科发展中不可回避的问题。在我国,与其他的教育学科相比,教育技术学与教学论的关系最为敏感,最容易产生冲突。主要表现在研究领域上。由于受美国教育技术领域扩张的影响,我国教育技术的领域问题必然引起人们的关注,要与教学论作个划分。
我以为,这种划分既要尊重有关学科发展的历史事实,也要看到本国教育科学发展的现状。“教学论是研究教学一般规律的科学。它的研究对象十分广泛,包括教学过程及其本质、教学目的与任务、教学原则、教师与学生、课程设置与教材、教学方法与形式、教学环境、教学评价与管理,等等。”[2]我国的教学论将所有教学要素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唯独对视听媒体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没有给予关注,给我国的教育技术(电化教育)的发展留下了生存空间。可以说,我国教育技术学的生长点是从教学论研究的最薄弱领域中产生的。也可以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科技含量的视听工具和现代信息技术的教育应用,产生了我国教育技术学科的发展空间。这是我国教育技术学发展的历史事实。
由此看来,我国的教育技术学与教学论的关系不是具体方法性学科与抽象理论科学的关系,即它们不是两种层面的关系,而是一种从不同角度研究各自不同领域的关系。教学论是从全方位的角度来研究一切教学问题和教学活动,其目的是探究教学的一般规律;而教育技术学则是从教学媒体和方法应用的角度入手,探究在现代视听媒体和信息技术影响下的教育教学的特殊规律。教学论重在研究关于教学的一般规律,而教育技术学在于研究教学中可操作的、带有方法性的特殊规律。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技术学与教学论是特殊与一般的关系。
教育技术学的诞生和发展需要吸收来自教学论研究的“养料”。在教育技术实践中需要现代教学思想、理论的指导。反过来,教育技术学的研究成果也会充实、完善和影响教学论的建设。在我国目前的教育学科的状况下,教育技术学与教学论应该是这样的一种关系。
二、我国教育技术学与美国教育技术的关系
分析这一对关系,有助于认识我国教育技术学科的特色,以及我国教育技术学产生和发展的背景,对把握本国学科的发展和如何借鉴国外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均有积极意义。
近些年来,由于美国的教育技术定义和教学设计理论对我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产生了照搬美国理论、定义的倾向。有学者甚至认为教育技术学应该像物理学、化学等学科一样,无国界之分,不应当有美国的教育技术学和中国的教育技术学之分。[3]显然,这是对教育技术学科基本属性认识不清的表现。教育技术学是教育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的产生必然要受一定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等方面影响。美国学者曾明智地认为他们定义的“教育(教学)技术”是他们文化的产物。[4]同样道理,我国的教育技术学也是我们本国文化的产物。从这种大背景上看,中国的教育技术学与美国教育技术学是有差异的。讨论这种差异,不是为了拒绝学习国外的理论和方法,而是为了避免不看本国的实际,盲目照搬的思想和做法,是为了更明智地、有效地学习他人的东西。
在美国,教育技术是作为一个领域而存在。这个领域是由不同的分支领域所组成,有的学者认为“教学技术领域是三个研究分支的汇合,即教育中的媒体、教学心理学和教育系统方法(Seels,1989)”。[5]也有学者认为“视听设备、个别化教学和系统方法已帮助形成了教育技术学领域”。[6]无论哪种表述,有一点可以肯定,美国的教育技术是由最初的视听教育(或教育中的媒体)与其他相关领域结合而形成的。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的学者对教育技术的研究领域做过许多种界定,从这些定义便可以看出其研究领域是在不断扩大的,从对媒体、方法的研究扩展到对所有教育(学习)过程和资源的应用研究。也正因为其领域的扩大,导致其内涵的模糊,才使得美国人一次次地定义教育技术的领域和范畴。
在我国,教育技术是以具有一定科技含量的视听媒体在教育教学中应用为核心,形成自己的教育技术学科。后又随科技发展增加了计算机和网络的教育应用。其领域始终是围绕现代视听媒体和信息技术的教育教学应用这个领域。近十多年来,尽管汲取了美国的有关思想和方法(如系统方法和教学设计理论),我国教育技术的核心领域依然是视听媒体和现代信息技术的教育应用,是围绕着现代教育媒体的应用进行相关资源、过程的设计、开发、使用、管理和评价,而非所有的教学资源和教学过程。
为什么美国的教育技术领域要逐步扩大,而我国的教育技术领域却没有这样扩张?其根本原因就是两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导致两国的教育学科构成存在差异。由于美国没有综述“教学问题的‘教学论’,像欧洲所讲didactics(教学论)那样的东西”,由于“在美国无现成一套教学论可用来作为其理论支柱,于是“教学设计”这门学问就应运而生”。[7]而“教学设计”恰恰是美国教学技术的核心理论。由此看来,美国的教育技术扮演着或部分扮演着类似我国教学论这样的角色。当然,是具有美国特色的“教学论”。这就是美国教育技术的领域扩大的重要原因。[8]
我国的教育技术学并不完全是从教育学科之内生长起来的,它从一开始就注重媒体技术。这是因为我国教育学科体系中有教学论,它的存在不可能给我国教育技术学留出像美国那样的扩张空间。因而我国教育技术发展与美国是不同的。顺便说一句,有学者把我国教育技术的这种特点称之为“媒体中心”论,并拿美国的“方法中心”论与之相对比,以表明我们的不足。其实,抛开两国不同的学科背景作这样的对比,显然是不科学的。再者,媒体与方法之间是一种共生的关系,在教学实践中它们是无法割裂的,只不过美国人关注的是教学中较广泛的方法,而我国关注的是现代媒体技术教学应用的方法。这也许就是它们之间的区别所在。
分析中美两国教育技术学发展的差异,使我们意识到:第一,不同国家教育学科体系是有差别的。学习别国的经验,应注意本国的实际。若全盘照搬别人的东西,并视为“权威”,就难免产生与本国教育学科发展实际情况不相符合的现象。第二,在有教学论这个学科存在的背景下,我国的教育技术学研究应该有自己特定的领域,不应盲目地模仿美国,更不应泛化。这个问题在前面已作了阐述。第三,我国的教育技术注重媒体技术的教育应用,并不是一件让国人感到尴尬的事,因为媒体的应用与系统方法、教学设计之间不是对立的,围绕着现代教育媒体的教育应用,并结合系统方法和教学设计的应用,使得教育技术工作更有成效。十多年的教育实践已说明了这个问题。我以为这是我国教育技术学的特色之一。
三、教育技术学与学习理论的关系
教育技术学与学习心理学有着密切联系。在学习心理学看来,教育技术是其相关理论得以施展的途径或平台;而教育技术则把学习心理学当作自己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然而,教育技术学如何应用学习理论,以及怎样看待学习理论却是值得讨论的问题。
怎样应用学习理论?这是教育技术工作者时常产生困惑的问题。学习理论并不像某种应用程序或某个工具那样直接拿来使用。在教育技术实践中(如教学或课件设计与制作中)并不能直接应用学习理论,而是经过“转化”过程后才能应用。因为学习理论的根本目的在于解释“为什么”要这样学习,在于说明有的学习为什么无效,有的学习为什么有效,所以,教育技术学对学习理论的吸收还要经过一道加工或转化的工序,即在学习理论解释“为什么”要这样学习的基础上,生成“应如何”学习的法则。[9]要在学习法则的指导下实施教育技术工作,设计制作相应的教学信息资源等。教育技术学是在学习理论基本原理的基础上进行再一次设计、开发、应用等工作。因此这道“转化”或“加工”的工序是十分重要的,正是教学设计所要完成的工作。这就是教育技术学与学习理论的关系。那种把学习理论当作标签,直接往教育技术学上贴的做法,或认为“学习理论发展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教育技术的发展”[10]的观点均是不妥当的。
如何看待学习理论?每个学科都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学习理论也是如此。从早期的行为主义理论到认知心理学,再到建构主义理论,以及作为“第三势力”的人本主义理论出现,都是各派心理学对人类学习现象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的探索的结果。学习理论的演变,并不完全是一种理论颠覆另一种理论的结果,而是在承认前一个理论合理成分的前提下,认识到它们的不足和缺陷,进而衍生出新的理论。因为人类的学习或个体的学习是极为复杂的心理现象,可以说,每种理论都是从特定的角度揭示了学习现象。但是没有一个完美无缺的理论。
教育技术学应当利用各派学习理论合理成分或有效成果,进行再次设计、开发、利用等工作。应该做到你的成果均可为我所用,你的最新成果可以被我接受,但不可以被你的发展所左右。教育技术学科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教育技术学有其自己的领域或课题。它不应该被动地被心理学或学习理论发展所牵制。学习理论的最新成果出现,只是为教育技术学的再次设计、开发和应用等工作增添了新的基础性原料。之所以产生误把学习理论的发展当作教育技术学的发展,或是线性地、更新换代式地看待学习理论等现象,盖因教育技术学还在初期发展阶段,自己独特地解释教育和学习现象的话语方式还没有完全形成所致。
四、教育技术学科与教育技术学理论的关系
教育技术学科与教育技术学理论的关系也涉及了该学科性质以及学科定位等问题。有关教育技术学科是方法性的技术学科还是理论性的科学学科?是综合性的应用学科还是以基本理论探讨为主的学科?[11]对这个问题的讨论还在进行之中。但无论产生怎样的结果,有一个问题值得注意,即怎样认定教育技术学科和教育技术学理论关系的问题。
“教育技术学科”是一门学科或专业的概念。它既是一门针对特定领域研究和探索过程中而产生的学问,也是培养特定人才的专业领域。而“教育技术学理论”是该学科中对其基本理论进行研究的学问。作为一门学科,教育技术学科有不同的研究方向,形成更专门化的研究领域,如有对某种媒体教育应用的研究,有对某类教学方法的研究,有对某种类型教学材料开发的研究,也有对基本理论的研究等等。因此,我们说教育技术学是一门综合性、应用性学科。它既不是单一的技术学科,也不是纯粹的理论学科。而教育技术学理论仅是对教育技术现象在理论层面上探索的学问。教育技术学理论与教育技术学科不是一种并列的概念关系,而是其下位概念。
作为一门专业,教育技术学专业有不同的课程,而反映教育技术学基本理论的“教育技术学概论”仅是该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之一。因此,“教育技术学科”与“教育技术学理论”不是同一层次的概念,教育技术学理论是教育技术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是教育技术专业的一门基础理论课程。我们不能因为该学科有许多方法性、媒体操作性的内容而忽视学科的基本理论建设;反过来,也不能因强调其基本理论建设,而忽略或掩盖了其具有的综合性、应用性的学科性质。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这种分析也许对教育技术学科的性质、定位的认识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施良方,崔允漷等.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李秉德.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1.
[3]梅家驹.教育技术定位与错位[J].中国电化教育,2000,(1):10.
[4]巴巴拉·西尔斯等.教学技术:领域的定义和范畴[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9.18.
[5]巴巴拉·西尔斯等.教学技术:领域的定义和范畴[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9.37.
[6]罗伯特·M·加涅.教育技术学基础[M].张杰夫主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12.
[7]李秉德.“教学设计”与教学论[J].电化教育研究,2000,10):7~11.
[8]李康.从若干定义看美国教育技术的发展取向[J].电化教育研究,2001,(1):11~21.
[9]施良方.学习论——学习心理学的理论与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7.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信息技术
数学不像语文、英语那样背背课文、背背词语就可以获得高分,也不像音乐、美术那样招学生喜欢。数学中包含很多的数字、算式,不仅使学生感觉枯燥乏味,而且时常使学生感觉到头痛,再加上教师总是采用口头讲解、习题讲解的方式传授给学生数学知识,只知道让学生完成大量的习题等,这些都致使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不高,使其无法在教师的指导下提高数学能力。且绝大多数学生只能成为一个合格的习题机器,而无法成为一个积极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合格学习者。在数学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学情,恰当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突破传统教学的束缚,丰富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可以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积极性,可以使学生乐学、爱学、会学,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笔者认为,数学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进行优化,具体如下:
一、借助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PPT、FLash等将教学内容生动形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利用声音、图像等刺激学生的感官,消除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心理压力,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好奇心,利用动静结合的画面为学生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在短时间内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产生主动想要探究数学知识奥秘的想法,使学生不再“勉为其难”、被迫地接受数学知识,而是积极、主动地愿意学习数学知识,并积极参与数学教学活动,积极动脑,积极去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借助信息技术,突破教学重难点
信息技术可以使教学内容由抽象变为具体,使学生可以对难以理解的数学公式等产生直接的感知,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教师所传授的数学知识,帮助教师突破难以用口头讲解等方式解决的教学重难点。例如,圆柱表面积和体积的推导公式就是经常让老师头疼的一个教学重难点。如果教师利用CAI课件中的图形剪拼、填色、旋转等,就可以用一种生动形象的方式变平面为立体、变立体为平面,使学生不再局限从一个角度去观察圆柱,而是从多个角度、多个侧面对圆柱加以观察,使学生更加了解圆柱内部结构彼此之间的关系,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而且可以使学生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提高数学教学效率。
三、借助信息技术,创设问题情境,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探究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营造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究,在提高学生能力的同时提高教学质量。如,向学生讲授“三角形的内角和”时,采用信息技术先向学生展示由三块玻璃拼成的直角三角形玻璃板,并问学生这个直角三角形玻璃板的内角和是多少,鼓励学生通过算一算、量一量、折一折的方式验算自己的判断,然后采用动画演示的方式向学生展现将这个直角三角形玻璃板的三个内角拼在一起的动画画面,以验证学生的探究结果,使学生在此过程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究、不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借助信息技术,创设生活情境,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最为紧密,数学学习的目的也是应用于实践,因此,要实现数学生活化。而借助信息技术,可以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使学生可以更容易理解所学的数学知识。如,向学生讲授“几和第几”时,可以借助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一个仿真的人们排队买票的情境,变抽象知识为生动的生活场景,问学生一共有多少人排队,穿红色衣服的女孩在哪个位置……这样可以促使学生在结合实际经验的基础上正确回答出问题,且使学生可以在生活化场景中更容易理解“基数和序数”,同时促使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这样可以实现数学教学的目标。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也应当随之改变。在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学情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采用全新、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教学内容,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数学教学活动当中,促使学生积极思考、自主解决问题,使学生真正在数学教学中有所得、有所获,使数学教学效率真正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几千年来,人类的文明发展大都傍水而生,藉由河川的开发造成城市,并形成特殊的环境与风格。工业革命以后,城市发展以经济挂帅的结果是滨水空间的土地被密集开发,生硬的水泥墙、围堵式的防洪堤,横贯穿梭水岸的快速道路与高架桥取代水岸空间原有的绿茵和浪漫闲逸,河港的城市机能逐渐式微,水岸空间沦为城市的后巷,加上工业废水的排放及重金属污染,人们丧失了亲水的可及性。
二十世纪以来,全球开始对城市环境过度开发问题及城市整体发展和规划观念提出反省与回应,形成有机且自然的城市水岸空间成为城市滨水空间规划的发展方向,城市与水环境的关系进入了亲水再生期,水岸开放空间被重视起来,而将亲水概念融入规划设计之中,俨然成为新型态的城市开放空间的引导思路,水岸亲水空间景观构成会影响人们对空间的心理与认知的感受,因此本文尝试列出影响城市水岸亲水空间的构成模式的因素,探讨其对城市水岸景观的影响。
城市亲水空间的定义
亲水(Water-Accessibility)概念于1965年开始被应用,亲水就狭义的观点来看,就是指人们在水体间可自由自在活动,不受限于危险因子的成分,让水体与人有互相密切的关系,包括戏水、游泳、鱼钓、泛舟、饮用等等;而广泛定义而言,亲水则包含了提供优美的景观,满足人们情绪与心理,保护环境体系的功能,人们天生具有接近水体的渴望,所以良好的空间配合亲水的概念,可以达到人们在亲水广义上的满足情绪与心理的需求。
城市水岸亲水空间的构成
城市水岸(Urban Waterfront)空间是指流经于城市市区的河川本身及其沿岸所形成的城市空间所共同组成的环境。城市水岸空间使人在城市环境中产生明显的方向性,河流的走向给城市景观带来许多机会,更对沿岸的城市布局有极大的影响,透过河道走廊能串联统一起许多空间元素,从而形成具特色的城市开放空间,水体与人互动的关系和位置的不同,往往会改变人的活动方式,而河幅的宽度、沿岸的环境(例如:建物、植栽等)、水岸的型态等因素,都会影响到人们与环境互动的结果。亲水空间的设计需将空间、视觉、听觉等多重功能融入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工作场所,同时也要与自然环境有着密切的结合。本文总结了影响城市水岸亲水空间构成模式的五种因素,分别叙述如下:
1.水体因素
水岸亲水空间的构成基本要素即是水体,具有独特性、流动性、漂浮力、反映性、冷却性、能滋养生物,必须让水发挥物理机能,使河川呈现充分的水量、稳定的水流、清净的水质等的水体特质,以达成亲水的目的。
2.生态环境因素
河川为生态体系的重心,因此为充分发挥河川的环境机能,完整的河域生态环境成为构成亲水空间的必要元素,所以将其分为生物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环境(土壤、水、气候等)。
3.视觉景观因素
视觉景观因子的组成分为两大项:一项为水岸的空间感,另一项为视觉与水域环境的互动。其中:
(1)水岸的空间感是指城市水岸空间是由河川的河幅与沿岸的建筑物所构成(如图1),河川及河幅交互作用下,有不同的空间尺度与观感体验,如下分为三项探讨:
1)河幅与水岸空间。影响水岸空间的主要因素是河幅的大小。大小适当的河幅可以形成亲切的尺度;河幅越大,水岸空间就越具有开放感。凯文林奇(Kevin Lynch)在《场地设计》(Site Planning)一书中对视觉的研究提出,河幅尺度影响水岸分成三个等级:水面构成其主要景观的为大河幅;景观主题为沿岸建物轮廓的为中河幅;对岸的植栽及人的表情已清晰可见的是小河幅。
2)河幅及沿岸建筑物高度与水岸空间(D/H)综合的效应。影响水岸空间尺度的另一个因素,即是建筑高度与河堤护岸所构成的垂直高度,水岸空间因为有水面的反映元素,因此视觉景观与一般的城市空间有所差异,两岸的建筑竖立加上其水中倒影,会使水岸产生更具狭长的空间感。河幅与垂直体相互产生各种空间感,对岸建筑物间的间隔D与建筑物的高度H的比值有一定的关系,当:
a. D/H
建筑物在水体中产生了倒影,使得视觉所观察到的河幅比实际的要小,建筑物的高度会比实际的大,因此只有把握合适的水岸D/H值,才能构成良好的空间体验。
(2)视觉与水域环境的互动。水面反映出的视觉效果,会因为观赏者与水域的距离及水岸本身的临水高度而相,也就是说如果观赏者比较接近水,而临水的高差较小的时候,就可观赏到较大范围的景物倒影;相反的,观赏者与水域距离较远时,反映的景物范围也相对较小,如果水岸高度落差小时,就会产生人们与水的亲近感。(图2)
4.实质空间因素
水体与水岸地是河川的主要的构成要素,而水岸地主要是提供了水岸活动性质的场所,人们的活动与休闲都在水岸地中进行,水岸地的构成,包括河滩地与堤岸两个部份,河滩地是高水岸(防洪等)与低水岸(低水岸河滩地、沙洲等),堤岸是河堤与环境护岸。
5.场所性因素
城市居民指认自己所认同的水岸空间,是居民城市的生活记忆,也是地域性的亲水文化。水岸空间场所性的内涵包括地域环境、河川性格及水岸活动等三方面。
(1)地域环境:水岸与城市的空间融合,形成了城市的肌理、有了地方特色,是人们重要的生活空间与记忆的元素。
(2)河川性格:因为内在与外在的条件构成的差异,例如河域的规模、河体的特性、水岸的环境、水岸活动的型态。让水岸空间呈现不同的风貌,形成了独特的场所性格。
(3)水岸活动:水岸的活动型态通常都会反映出当地的生活文化,人们与水岸的互动也就赋予了水岸空间的生命;所以水岸空间的场所意义,得透过人们在水岸的活动型态来完成。
总结
亲水空间的构成模式会影响到人们与环境互动的结果,水岸亲水景观构成的风貌,河幅的视觉角度、深度,亲水空间的开放感觉或紧闭都直接会影响人们对空间的心理与认知的感受,水体对人们的视觉有的柔和作用,亲水空间也必须要有多样化的元素组成,包含空间、视觉、甚至听觉与触觉的多方面融合,才能形成人们喜爱的亲水
空间。
(第一作者单位:南通职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第二作者单位:中国科技馆)
基金项目:
1.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青年专项)课题号:C-c/2013/03/022
2.南通职业大学重点课题(2013-ZD-10)
3.江苏省现代教育技术研究课题(2013-R-25594)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资源;学生
一、教学资源概述
教学资源是指用来帮助教与学的一切有形和无形资源的总和,即支撑教学过程的各类资源。
教学资源作为教育技术研究的对象,在教学设计中占有重要的地位,2002年何克抗与钟志贤老师讲教学资源分为:设计型学习资源和利用型资源两种,分别是由教学者自行设计开发的教学资源和在原有状态下已经存在的、可谓学习所利用的学习资源。在我们日常教学中常用的教学资源将两种资源特点结合的教学资源形势,教师常从网络中下载资源,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进行深度加工以便为课程所用。可以将这种资源定义为加工型资源。在教学过程中,资源是保证教学得以开展的重要支撑条件之一。
二、信息技术与教学资源
21世纪教育将基于信息技术进行发展,只是短短几年的时间,信息技术与教育系统的方方面面密切相关,而且这并不是一系列外在的变化,而是真正地推进着教育信息化进程不断前进。
信息化教学资源,是指信息技术支持,为教学目的而专门设计或者为教学目的而服务的各种教和学的资源。信息化教学资源有多个优点,信息化资源可以直接在网络中获取,而且在获取和传输方面有很大的弹性;多数信息化资源都是非线性化、多元化和超媒体化,有助于人们只是结构的感知和建构;资源以这种形式存在利于在网际间实现互动和共享。优秀资源可以以最快的速度上次,提高资源的时效性。
由于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影响范围过广,教学研究人员、教师和学生都存对信息化教学资源一定的误解。
1.对网络资源的过分依赖,忽视传统教学资源的高效性
时至今日,不存在万能的媒体,统一也不存在万能的多媒体资源,这种观点也在教育技术研究领域进行了多次争论,但是也是也早有了这样的定论。那么网络也不会例外,但是我们要肯定,网络在教学中发挥的作用是无以伦比的,但是作为教学资源来讲,网络资源并不是唯一指定的万能教学资源,生活中还有很多已有的资源可以方便利用,这样也让学生感受到他们所学习的知识更加贴近生活、自然和社会。
2.资源重复建设,优秀资源不能共享
在信息时代的教学中,资源的重要性得到很多教师和专家的赞同。学生只有占有大量的资源才能对所学的学习内容有比较全面和深入的了解,从而进行高效地学习,但是在很多地区,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开发现象严重,真正优秀教学资源因为竞争观念影响出现的保护,无法实现校际共享。
3.过分偏重于素材性资源
很多教师在网络教室教学条件下,经常将大量搜索到的网络资源在一起罗列给学生,学生在此环境下就会出现信息涨满,而由于缺少辨别和判断能力,降低了学习效果。这样的资源由于穿上了信息技术的外衣,就变成了传统的教学辅导书,无法补偿传统教学资源缺陷,不符合教学改革的对教学过程的要求。
三、信息化教学资源应用策略设计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资源的应用要考虑多种影响因素才能使教学过程最优化。因此,在教学资源的应用过程中要使用适当的策略,从而达到较高的学习效果。
1.根据教学目标选取教学资源
学习目标是学习过程中最主要的部分,影响着学习过程系统中的每个要素。不同的学习目标,对教师和学生行为要求也不同,对应需要的教学资源的选择和应用也有很大不同。目标的差异决定了所使用教学资源的种类、内容、呈现形式等不同。对于同一学习内容的不同目标,教学资源自身的深度和广度也要有所调节。按学习目标程度划分,属于识记、理解方面的目标,教学资源就应该确定的范围小,资源的复杂程度和所包含的意义要浅显些。属于分析、综合和评价类的教学目标,教学资源应该选择内容丰富并且有一定开发性的资源,资源的认知可以从多个方面入手,资源本身所体现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深度。
2.根据学生需要分析选取教学资源
每个年龄段的学生都有普遍的学习风格、身心特征和认知特征,而且每个学生作为个体也有独特的认知方式和学习风格,这就影响了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在教学资源设计和应用过程中,应根据物质基础,尽全力根据学生的个人认知方式和学习风格对教学资源进行多样化的设计。以认知水平划分为例,对于认知水平低的学生应提供结构良好的教学资源,对认知水平较高的学生应提供内容丰富,结构网络化的多途径识读的教学资源。
3.根据学习情境选取教学资源
情境影响学习过程中的学生的兴趣、动机和相关的迁移能力,那么高效率的学习环境需要相关教学资源相匹配,从而充分利用情境化的资源来提高教学效果。教学资源依据情境来划分分为高情境资源和低情境资源,对高情境资源的理解和认识需要相当的知识和文化背景,对于低情境资源,易于用语言和文字直接描述,并且容易理解。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从应用高情境化的教学资源入手,并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学认知方式和学习风格逐渐分解低情境化教学资源,从而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迁移能力。
4.根据教学活动选取教学资源
接受式学习是将教学资源在教学过程初直接呈现给学生,抛锚式是提供部分教学资源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身努力获得其他教学资源。探究式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完全通过自主查询并探究获取资源,可见这些方式下的教学资源选取和使用都不尽相同。因此应该针对不同的教学活动选用的教学资源,根据教学活动选取教学资源时,要结合活动内容考虑教学资源的加工深度、物理分布、结构形态等。
5.为学生提供教学资源使用支持
为教学资源提供使用支持,能够促进学生获取和使用教学资源,使学生形成独立自主的高效率学习能力。使用资源支持可以使学习更加结构化定位,并从一开始就尽量减少学生在过程中易出现的错误。因此,学生在开始时可能在完成学习任务上所需时间有所增加,但是在中期就会得心应手,总学习效率就会随之提高。通过学习支持所提供的帮助,能够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使他们从一般繁杂的资源任务中解脱出来,将更多的时间用在自身知识建构中。
提供资源使用支持可以用以下方式:
(1)提供资源使用指导语,这些“适时”的指导将能够减少他们的犹豫和困惑,推动学习过程的顺利进行。
(2)提供优选资源的获取方式,防止学生信息迷航。
(3)提供评价教学资源的模板,帮助学生明确方向或者简化评价任务,进一步提高获取与处理资源的效率。
(4)提供获取资源的帮助工具,从而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资源分析上。
四、结束语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改变了人们对信息资源的拥有关系,造成信息的多源性、可选性和易得性。就像JOHN NAISBITT 说的那样“我们淹没在数据的海洋中,却又忍受着知识的饥渴。”一样,对于已有的教学资源如何高效应用,我们在认识和使用方面还有很多不足。因此,通过运用相关的策略,使学生保持对资源的热情和兴趣,实现教学情境、教学活动、学生认识与教学资源良好的融合,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