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食品科学与工程培养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国内最早的粮食类本科专业
1956年国家在北京成立中央粮食干部学校,设立全国唯一的粮食储藏、油脂工学、粮食检验专业,1959年中央粮食干部学校和北京粮食专科学校迁至郑州,合并成立郑州粮食学院,设立粮食加工、粮食储藏、油脂工程本科专业,组建粮食工程系、油脂工程系、粮食储藏系,是我国建立的第一所粮食本科院校,被称为“亚洲粮院”。后来,随着教育部对本科专业的调整,1999年将粮食加工、粮食储藏、油脂工程、食品工程系合并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原粮食工程系、油脂工程系、粮油储藏系、食品工程系合并成立粮油食品学院。2004 年,郑州工程学院与郑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河南工业大学,粮油食品学院是河南工业大学的特色专业。
自郑州粮食学院组建以来,为全国粮食行业培养了大批从事粮食储藏、粮食加工、油脂工程专业技术人才,对我国粮食行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办好特色专业的探索与实践
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中食品科学与工程包括原来的食品工程、粮食储藏、粮食加工、油脂工程、农产品贮藏与加工、水产品贮藏与加工等几个本科专业。建国后的大学有些是教育部直接管理,有些由国务院各个部委管理,有些是地方办学,所以具有明显的行业特色,每个大学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都有不同的特色和优势,有的在乳制品方面有明显优势,有的在肉制品加工方面有明显优势,有的在果蔬加工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我们则在粮食产后加工与贮藏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对于调整后如何办好食品科学与工程这个新的专业,各个学校都进行了认真思考。当时主要有两种思考,一是不管原来自己的特色,重点把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办成通用食品专业,这样就会形成全国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一个面孔,即相近的必修课程,相近的专业课程;二是把调整前的专业名称改为食品科学与工程,对原来的教学内容不作改动。当时,根据我们的专业特色和对行业的影响以及粮食行业对专门人才的需要,借鉴了各个兄弟单位的经验,对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教学计划作了比较符合我们专业实际和行业需要的修改,修改的指导思想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在基础课和技术基础课方面与国内外同学科接轨
专业合并完的几个专业课程设置主要是照顾到专业课的需要,基本素质的培养注意不够,主要原因是专业面过窄。比如,粮食储藏专业不开设有关食品科学原理、物理化学、力学、机械制图、工厂设计、食品机械等课程;油脂工程专业不开设生物化学、食品化学、食品营养学、食品微生物学等;粮食工程专业不开设分析化学、物理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食品化学、食品工程原理、食品微生物等。调整后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采用以上任何一个老专业的教学模式都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的要求,因此,我们采用了基础课和技术基础课与国内外同学科接轨,开设了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食品化学、生物化学、食品分析等化学类课程,为从分子水平上研究食品奠定必要的基础。开设了食品营养学、食品工程原理、食品检测、食品微生物、食品工厂设计、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等,使学生具备必要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基本知识,这样国内外同类专业就基本接轨了。
(二)在专业课设置方面保持并完善专业特色
我们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不仅考虑了我们现有的资源优势,更重要的考虑了国家发展的需要,粮食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把粮食专业的主要课程分为四个选修模块,一是粮食工程模块,主要课程包括谷物加工工艺学、通风与气力输送、谷物化学与品质等;二是油脂工程模块,主要课程包括油脂化学、油脂制取工艺与装备、油脂加工与装备、植物蛋白工艺学、植物油厂生产安全等;三是粮食储藏模块,主要专业课包括储量害虫防治、储粮工艺与装备学、粮食质量检验等;
四是食品工程方向模块,主要专业课课程包括食品机械与装备、食品工艺学、食品感官评价等。专业调整后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比以前的粮食工程、油脂工程、粮食储藏、食品工程四个老专业有很大不同,专业调整对人才培养是一种很大进步,既保证了作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专业素质的培养,又发展和完善了为行业服务的专业特色。
新的培养方案大大提高了毕业生在学科领域内的综合素质。调整后的培养方案比以前四个老专业的方案都有很大改进,比如原来的粮食储藏专业,没有设置食品工程原理、食品营养学、食品安全学、食品机械与装备,毕业生即使在粮库工作也很难适应新形势下粮食储藏的需要,比如研究新的绿色储粮技术、自动化储粮工程、储藏粮食品质的鉴定等,都需要这些知识;原来的油脂工程没有开设生物化学、微生物学、营养学等,这远远不能满足现代油脂工业的需要,因为油脂作为三大营养素之一,不研究其营养性质及油脂加工和流通过程中的安全问题显然是不够的,同时微生物油脂也是新的优质资源,不开设微生物方面的课程显然不科学;原来的粮食工程不开设有机化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食品工程原理等,而现代粮食加工专用粉研究、粮食资源的转化、从分子水平上研究原来与最终品质的关系必须具备这些知识。因此,专业调整不是将原来四个专业简单合并,而是根据食品科学与工程的特点,与时俱进地完善了专业特色。
具体实施过程是:学生入校后到大学二年级之间上公共课、基础课和部分通用的技术基础课,大三第一学期根据学生的志愿、学校教师和实验条件等办学资源分方向上课,毕业设计(论文)和专业课模块是配套的,比如,选择了油脂工程专业课模块,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应选在油脂工程方向的课题。
关键词:食品科学与工程;应用型;课程体系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6-0128-03
以地方特色食品为代表的食品工业,已成为支撑贵州省工业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目前贵州省食品工业总产值接近全省工业总产值的四分之一。国发2号文指出“加强农业产业化建设,积极发展特色轻工业,做强做优特色食品工业”,按照《贵州省工业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和“贵州省特色食品产业振兴计划”的要求,提出“立足我省生物资源和旅游资源,结合特色农产品基地和旅游基地建设,大力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和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食品和旅游商品”。作为一所市属地方高校,“突出实用,服务本地”是贵阳学院的办学定位。
2014年教育部高校转型改革方向已明确,全国将有600多所普通高等院校转为应用型本科教育,而此次高校改革调整的重点是1999年扩招后“专升本”的地方本科院校。贵阳学院正是一所面临改革调整的地方性高校,在此转型背景下,我们如何准确定位,形成自己的特色,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尽快适应转型要求,培养应用型人才是当前迫切要解决的问题。
按照贵州省规划和发展的要求,只有进一步加强课程体系的改革,突出应用能力的培养,大力培养应用型人才才能适应行业发展需要。
在此背景下,我们结合地方食品行业、企业的特点和对食品企业对人才知识结构的需求,进行了广泛调研。根据我校的发展规划和学科建设,对我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建设和改革。
一、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现状
贵阳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建设始于1984年原贵阳市金筑大学食品分析与检验和食品工程专业专科教育,2008年获批“生物工程”(设食品工程、制药工程两个方向)本科专业,并获批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开始了本科教育;2012年12月,“食品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获批贵州省“重点支持学科”建设,2014年升级为贵州省“重点学科”建设。目前,学院已建立了良好的教学、科研体系,保障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由于受师资及基础条件限制,我校原有教学体系比较传统,课程体系设置大多借鉴兄弟院校,教学内容设置特色不足,工科课程设置较弱。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原有的教学课程和教学内容远远脱离社会发展的需要,也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及综合素质的培养。
现有课程体系设置存在着以下问题:
一是围绕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设置的特色不凸显,没有体现我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特色与优势;
二是有些课程设置不合理,课程内容存在交叉,传统课程结构变化不大,体现社会需求的课程设置不够;
三是实践课程属传统知识型,教学内容与科研、工程、社会应用实践之间缺乏良性互动,因此,学生解决综合、复杂的实际问题能力较低;
四是课程的设置及教学内容未能有效地顾及师生间交流,使得师生交流多限于课堂,缺乏必要的沟通和指导。
二、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
课程改革遵循我院“强化基础、注重应用、塑照个性、求实创新”的人才培养目标,立足于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并进的教学理念,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优化教学内容出发,以培养学生的工程技术能力和应用型能力为目标,以创新教育和个性化教育为特色,满足我省对食品专业人才的需求。通过这次课程体系调整,力争使学生的理论能力、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都能得到明显的提高。
1.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人才培养方案是依据我校“突出实用,服务本地”的办学定位,结合贵州特色资源和行业发展方向而调整制定,培养具有工学学士学位的应用型食品行业专业技术人才。在人才培养构建上强调突出我校的学科特色,改变原有的人才培养方案没有明确的方向,在专业上也没有明显的特色与优势。这几年我院在果品加工与贮藏方面显示出一定成绩,先后以我院为依托获批了“贵州省果品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贵州省果品加工贮藏与安全控制协同创新中心”、“贵州省果品加工与贮藏研究科技创新人才团队”等科研平台,聚集了科研队伍,提升了教师科研教学能力,建立了良好的专业基础与实践条件。如何把科研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优势,是我们一直思考的问题。“以科研促进平台建设、以平台建设促进学科发展、以学科发展促进专业建设、实现办学能力和水平的提升”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我们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改革。以此为基础,我们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形成了系统的方向培养和拓宽口径培养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即以食品加工与贮藏为培养方向,同时兼顾粮油、乳制品、畜禽、调味品、烘焙等方向的培养,以适应社会需求。
2.课程设置调整。原有教学计划中学分分布不均匀,课程设置较多,没有体现专业的核心内容,经过这几年的教学实践与调研,这次教改明确了本专业的主干课程。确定了食品生物化学、食品微生物学、食品化学、食品分析、食品工程原理、食品工厂设计、食品机械与设备、食品工艺学为主干课。在主干课的授课内容上,以食品加工与贮藏培养方向为主线,调整了食品工艺及食品贮藏保鲜课程教学内容,加强了软饮料工艺学、发酵工艺学、农产品贮运学等课程的内容,同时,调整了调味品工艺学、粮油加工工艺学课程学分,通过食品工艺学的教学内容调整拓宽专业知识面。这样既彰显了我院的学科特色,又拓宽了学生的专业口径,为其今后发展奠定基础。
3.突出工程教育特点。原有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虽是工学学科,但课程内容总体偏理,工程性不强,新的课程设置上系统地增加了工程类课程,并按专业方向增加或删除了相关课程,实践课中还在第四学期增加了金工实习。经过这两年的调整,工程类课程明确了以机械制图、机械原理与设计、食品机械与设备、食品工程原理、食品工厂设计六门课程为核心,突出工程教育的特点,使学生建立工程化概念,适应食品行业的需求。
近年来,我院在食品工程领域发展迅速,先后建立了金工实习车间,与企业联合投资合作建设了省内一流的食品工程教学中试基地,包括:年产3000吨饮料中试生产线、500公斤天然产物提取中试线、200升发酵中试线、超临界CO2萃取等,使得我院学生实习实训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为学科的教学、科研、实习、实训等提供了保障,学生可以此作为实践基地,了解、熟悉、强化了工程化概念。
4.加强实践教学环节。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属应用型学科,实践是培养学生工作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教学中的实践环节包括实验课、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毕业设计[1]。
在实践教学的设置方面遵循以下原则:培养学生建立专业的意识,通过日常训练提升专业兴趣,最终达到掌握专业技能的目的。依据这样的原则我们设计了三个梯度层次:一年级为认知性实践,主要通过参观实验室、生产车间及讲座来建立对专业的认识,并学习基础实验知识;二、三年级通过专业课程实验来训练动手动脑能力,通过参观、了解企业和社会实践培养学生专业兴趣;四年级综合实验及参与老师的科研工作以及毕业实习提升专业的技能。
在实践教学设置上,调整了部分课程的实验课学时数,并把原来的课含实验课程全部调整为单独的实验课和理论课,并单独考核,这样在期末计算综合成绩及评定学生实验能力时更科学合理。在实践教学安排上,一年级实践环节以化学基础实验训练为主,二、三年级增加金工实习、课程实习和课程设计,四年级除毕业环节的实践外,还增加了大综合实验,实践教学环节占总学时的28.5%。
三、教学方式的改革与探索
1.课堂教学改革。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为工科应用型专业,一些工艺课程及工程类课程光靠教师课堂讲授是很难理解和掌握的,在此次教改中,以食品工厂设计、食品机械设备和软饮料工艺学等课程作为试点,进行教学方式上的探索,将科研与教学有机结合是学院发展的思路。以我院两个中试基地为依托,在教学中,适时把学生带到中试基地中进行实地教学,将教学中涉及的设备、设施以及工艺流程实际展现在学生面前,把理论教学和实体、现场教学相结合,增加了学生的感性认知,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枯燥难懂的概念转化为实景。同时强化了学生专业的系统性,把三门课程有机地联系起来,深受学生的欢迎。
目前我院除拥有两个中试基地外,还建有一个冷库两个保鲜库等冷链设施,还拥有一批具备工业生产能力的中试生产设备,学生在相关课程中涉及的设备设施大部分能看到实物,如均质机、超高温瞬时灭菌设备、超临界CO2萃取设备、发酵罐、超高压灭菌机、真空冷冻干燥机等,使教师的课堂教学更直观和有效。在分析检测方面,我院还与贵州省理化测试院共建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贵阳学院-贵州省分析测试研究院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双方共建的“贵州省流通环节食品安全检验中心南明区分中心”,也将为提高学生的分析测试能力提供学习的平台。
除实地教学外,还推广以精品课带动相关课程的活动。我院的食品微生物已被评为校级精品课及双语建设课程,以精品课双语课的建设推动其他课程教学。食品教研室还定期开展教研活动,利用说课、评课、“老带新”方式带动大家,以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全面提升我院的教学水平。
2.实验教学改革。近几年来,学校和财政资金大量投入及获得的科研项目资助,我院现建有8个专业实验室,即食品分析实验室、食品化学实验室、食品工艺实验室、果蔬贮藏与保鲜实验室、果蔬加工实验室、食品微生物实验室、微生物理化测试室和精密仪器室等。实验室面积1000M2,教学、科研设备总值近1000万元,使我院的实验条件得到了大大的改善,为我们的实验教学改革提供了条件。
实验教学的改革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开展:
(1)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设计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的开展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改变实验教学中学生被动、应付实验的现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根据学科发展和课程教学工作需要,并尽可能提供机会让学生参与科研工作。如可将教师的科研成果转化为学生实验,让学生了解本学科发展的前沿知识,并亲自去操作,去体会,不但拓宽了学生的专业知识面,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2)通过教研室课前的说课活动及教学大纲的修订制订,使各科课程的实验项目减少重复性,增加后继课程的衔接性,并在实验项目安排上有意识地向培养方向靠拢。
(3)开放实验室。开放实验室主要以果蔬加工实验室、果蔬贮藏与保鲜实验室和微生物理化测试室为主。学生从二年级开始就可以到开放实验室做实验,现在的开放实验室不仅有我院的同学还接纳我校其他学院的同学,实验室每学期接纳学生达到300人次,同学也在实验的过程中学到了知识激发了兴趣。
(4)每学年举办一次实验挑战赛,通过各小组的实验挑战,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学实习模式改革。教学实习包括课程实习、生产实践、毕业实习,我院的教学实习改革主要是利用中试基地和实践教学基地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
学院现有省级食品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一个,省级果品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一个,国家级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一个,饮料加工中试线和天然产物提取中试线各一条,冷库一个,保鲜库两个,还具有高新设备单元教学车间、锅炉房、纯水制备间、原料和成品仓库等。其中中试车间除满足专业教学的需要外,还承担与之相关的科研项目的研制、开发和中试生产,使之成为兼具教学、科研和生产三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新型校内实习基地,较好地满足了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需要。更重要的是,中试车间可接纳学生长期的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有效缓解校外实习难的问题,为食品科学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为学生提供一个真实的工程实践环境,把学科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优势[2]。除利用自有中试基地强化实习外,我院还与省内多家知名食品企业建立了教学实习基地,通过参观认识这些优秀食品企业,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
四、结论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是一门集生物、化学、物理、机电、化工等多学科交叉渗透的综合性学科,学科领域涉及面广,而贵阳学院又是一所地方性高校,从资历从实力无法与省属高校相比,在学术教育向职业教育转型的时期,我院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改革就必须紧紧围绕“夯实基础、扩宽口径、注重应用、提高能力”的方针,结合我省食品行业需求及我院实际情况,突出自身特色方向、带动相关领域、打造特色专业。通过对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提出的改革办法得到学院的重视,并在教学中得到实施,受到师生的欢迎,收到良好的效果。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强化对化学、微生物学、食品工程、食品工艺等骨干课程的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优化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的更新,密切注意学科发展的大趋势和最新动态,使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具有良好的实践能力,能够适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关键词:食品科学;实验管理;教学改革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50-0129-02
湖南省食品科学技术实验教学中心依托于湖南农业大学食品科学技术学院,学院拥有食品科学和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分别为湖南省“十五”、“十一五”、“十二五”重点学科和重点专业;拥有1个园艺产品采后科学与技术学科博士学位点;食品科学与工程、预防医学与卫生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2个,拥有食品科学、粮食油脂及植物蛋白质工程、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营养与食品卫生学4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点和食品工程、食品加工与安全2个专业硕士学位点;中心拥有1个有国家蔬菜加工技术研发分中心、1个食品科学与生物技术湖南省重点实验室、1个湖南省肉类加工技术研究工程中心、1个湖南省发酵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湖南省食品科学技术实验教学中心坚持以学生实践能力、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培养为目标,以实验教学改革为核心,以引进、培养和稳定高素质实验教学队伍和配置先进完备的实验教学条件为保障,创新管理机制,实现实验教学资源开放共享,全面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在区域起到示范和辐射作用作为实验中心建设指导思想。
一、实验中心建设与改革指导思想
以食品类专业本科生为主体,面向我校相关专业本科生进行实验教学,对我省食品科学类专业开放,满足食品科学以及生物、作物、园艺、动物、动植物检验检疫等专业开设食品加工类和微生物类课程的教学需求,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符合食品科学类专业培养目标,科学、合理、优化实验教学体系,不断提高本科生的专业技能、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食品科学类实验教学是高等农林院校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等专业课程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相关专业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食品科学类实验课程具有实践性、技能性和应用性较强的特点,为了确保实验教学目标的实现,从以下几方面实验教学改革开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具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创建实验教学课程体系建设、实验教学改革和软硬件投入的可持续发展机制。突出食品科学的特点及其实验课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功能,不断改革实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建立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实验教学体系,全面提高实验教学水平。提高实验教学队伍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注重实验教学队伍的人才引进和教师培训,将实验课与理论课同等对待,摒弃过去将实验教学人员定位为教辅人员的观念,实验教学的好坏直接与实验教学人员年终工作量考核、评奖评优和职称晋升等挂钩。建立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统筹管理模式。由相应的课程责任教师进行统筹管理,统一制定理论课与实验课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基本要求、合理安排教学进度、适时监控教学质量,使两者相辅相承,互相促进。建立现代化、高效运行的“模块实验室”实验教学管理机制,完善“学校领导―学院管理―实验教学中心主任负责―模块实验室主任实施”的流程式管理模式,实验中心实验人员、仪器设备、低值易耗、实验药品均统一调配和管理,由专人专管,各功能室主任负责实验项目的组织和实施。
探索和完善实验教学中心对外开放,加强对外联络与合作,努力实现教育教学资源共享的新型教学管理模式。通过加强扩大与兄弟院校、湖南省各地市的职业技术学院和相关企业的交流与合作,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实验教学成果共享。特别是加强与企业联合,引进企业的一部分科研合作项目,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进行实践操作,增强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同时扩大学生创新教育经费和科技项目的来源,让学生与“社会”接轨、与“实际”接轨,努力创造条件参与企业产品研发的基础研究工作,为创新性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提供有力的条件保障,营造一个教学资源共享、实验成果共享、学研产相结合的对外开放式服务实验教学环境。
二、食品科学技术实验教学中心的实验管理与教学改革取得了以下成果
(一)理顺实验教学中心管理体制
明确校、院两级管理体制下学校、学院各自的职责范围和实验教学中心内部的分工,充分发挥实验教学中心的作用,中心主任由学校聘任,中心实行主任负责制;实行实验教学中心主任负责制和任期制,贯彻人才流通、竞争上岗、定期考核的管理制度。完善实验教学中心管理规章制度,完善“四统一、一统筹”的管理模式,即“实验人员统一管理、实验项目统一安排、实验场地统一使用、实验资源统一调配、实验经费统筹安排”。
(二)改革和完善实验教学体系
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为目标,按照循序渐进的规律,科学规划验证性实验、综合设计性实验和研究创新性实验的比例和内容,使实验教学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并将综合性、设计性和研究创新性实验的比例提高到70%。将食品科学技术实验课程进行系统整合,按“模块”的思维构建实验课程体系。将过去依附于理论课程的实验教学分离,实验课与理论课相对独立,单独设课,单计学分。
(三)改进实验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
中心计划每年组织实验教学公开课、实验能力竞赛、实验产品和科技作品评比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实验兴趣和动手能力;组织学生共同研究实验改进方案,师生共同对优选出的实验方案进行可行性分析,既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又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四)建设一支高水平、稳定的实验教学队伍
在学校的支持下,中心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国内外优秀教师和科研人员加入本学科教学与科研队伍,壮大和优化实验教学人员体系;保证教授和高级研究人员直接参与实验教学;积极鼓励和支持骨干实验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在岗进修培训,进一步优化学历结构,提高队伍专业水平,建立一支管理理念先进、爱岗敬业、精通实验技术、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实验教学队伍。
(五)充分挖掘潜力,整合教学与科研资源,优化资源配置
围绕“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具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对实验教学中心仪器设备按功能和生产工艺分类,根据教学内容进一步对仪器设备进行配套,添置先进、实用的新设备,增加设备和用房的共享性,达到资源优化重组目的。
(六)完善实验教学中心全方位开放制度
将毕业论文、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科研与实验教学相结合,鼓励本科生参与中心教师的科研项目;进一步加强与企业合作,让学生与社会接轨、与实际接轨,并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条件;向国内外开放,实施“请进来,走出去”的策略,聘请国外知名学者来校讲学、派送教学骨干到国外教学进修;接受国内外教师、学生到中心进修和进行实验;继续加强校外教学实习基地建设,建立起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实验教学中心实行开放式管理的具体制度如下:(1)时间开放:学生申请实验时间,学生通过网上、电话或登记预约实验,实验教学中心按约定安排学生进行实验。(2)内容开放:对课内时间必做实验,提供可选择的实验项目,供学生选做。对课外提高性实验,实验教学中心网上题目或类型,供学生选做。实验教学中心提供条件满足一些学生个性化实验。(3)过程开放:学生在网上设计实验方案到实验教学中心完成实验,也让学生自拟实验项目创新。(4)开放范围:面向本校园艺园林类等相关专业的本科生、硕士、博士研究生和全省同类专业学生开放食品科学类实验、毕业论文(设计)试验及科学研究;面向校外同类专业老师开放,如相关专业教师在本中心完成相关食品类课题的研究;面向企业培训技术人才;面向农民培训加工技术;面向国外开放交流:已接受菲律宾、马来西亚、泰国等国的留学研究生的硕士、博士论文研究,从2005年起每年接受一批泰国皇家理工大学食品类学生进行专业培训。
(七)加强实验室信息化建设,提高管理水平
引进先进的实验室开放与管理控制系统,提高实验室的开放水平,建设现代化、高效、科学的实验教学管理机制。同时,完善实验中心远程教学网站,加强精品课程、实验教材、多媒体课件和网络课程建设,将现代教育技术服务于实验教学。
参考文献:
[1]易有金,邓放明.食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探索[J].实验室科学,2010,13(6):1-2.
[2]廖卢艳,吴卫国,易有金,李清明,邓洁红.食品工程机械应用技术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轻工科技,2014,(2):161-162.
[3]张春艳,李清明,周红丽,易有金,谭兴和.《食品生物技术导论》教学改革探讨[J].轻工轻工科技,2014,(2):149-150.
(一)修订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培养目标设计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工作的成败。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一方面培养大学生要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另一方面还必须符合国家、社会、企业对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在培养过程中加大了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创新创业课程的力度,让学生将来就业做放心食品、良心食品,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培养方案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是实施人才培养工作的根本,在创新创业教育中起着决定性作用。2012年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行“3+1双线双循环”人才培养模式,修订原有人才培养方案,加强素质教育,注重创新精神、创业能力的培养原则。坚持优化整合,调整理论与实践学时,增大实践学时的比重,设置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实践课程的教学模块,保证了人才培养要求。
(二)改革实践教学内容为进一步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全面改革实践教学内容,学校将企业的最新研究成果及国内外前沿新技术、新知识引入课堂,更新实验项目和实验内容,淘汰落后技术手段。减少验证性实验项目、增大设计性和开放性实验教学比例,增设部分独立实验课程,单独作为一门实践课程教学,摆脱实践教学对于理论教学的依赖关系,使其更有独立性、创造性。同时将多门相关、相近、重复的实践内容进行整合,设计成接近生产的综合性实践项目,让学生组成小组参与方案的制订、仪器的操作、产品的加工、销售等一系列工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兴趣,提升创新创业能力。
(三)改革实践教学方法与手段首先,利用学校现有的实验条件和实验设备,让学生有直观的认识和亲自动手操作的机会。其次,利用教师到企业、现场录制的视频影音文件进行讲解,学生有如临其境的感觉,像真正进入到企业的生产一线一样,改变教师在黑板上讲,学生在下面听的这种“灌输式”教育方法。再次,教学仪器设备全部向学生开放,可随时预约各种高精尖仪器的使用。通过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使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然后带着问题回到课堂,教师再用理论去讲解,这种“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改变了教师在前面演示,学生在下面机械性地操作,死记硬背,缺乏思考的动力,严重影响到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四)改革实践教学模式现在的教学模式多是教师在课堂上运用丰富的多媒体课件讲解和案例讨论分析,而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实践操作性非常强。研究证明,学校应开展创新创业学习课程,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团队合作精神,如学校每年举行的“大学生知识竞赛”、“食品科技周”、“食品文化节”等系列活动,让专业教师真正参与其中,使教学从课堂活动引向课外,课内学习和课外实践有机地连结起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真正体验到创新创业过程,激发了创新精神,获得了创业经验。
(五)改革实践教学考核方式过去的实践实验考核往往是通过教师批阅实验报告给予学生一定的分数,动手性较差,创新性不强。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结合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特点,将模拟企业生产产品的工艺操作作为重点,学生自己设计工艺、采购原辅料、生产操作、销售产品,教师对学生生产的产品及操作规范要点考核赋分,并记入期末总成绩。
(六)建立多方位、多层次导师制学校邀请创业成功者、企业家、经理人、行业协会领导担任兼职导师,对创业实行一对一的指导,使外界、企业的前沿知识、新工艺、新技术、科研成果真正能够转化,学生能够了解技术转化的过程,减少弯路,了解创业道路的艰辛。同时学生从大一进入校门开始就实行班导师制,跟随教师的科研项目学习、实践,每名教师可以带5~8名学生,组成小组,不但能够尽早掌握专业知识,而且提高学生学习课程的兴趣,接触创新领域,对创新有更深的了解。
(七)加强产学研结合学校在现有实验条件的基础上,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始终坚持“开放式”办学,不断加强“产学研”基地建设,积极与国内企业、行业主管部门、科研院所深入交流。一方面将学生派到相关单位实习,轮流顶岗,熟悉每个岗位的生产规范,巩固理论知识,强化实践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可将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例如原辅料采购的标准、生产工艺的参数、影响产品生产因素、配方配料等教师和学生共同研讨,使学生掌握生产工艺流程、操作技术要点及管理经验,提高了学生对于创新创业的感性认识,为自己将来就业打下基础。
(八)加强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学校现有12个实验室、3套生产线,为进一步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学校加大力度对相关实验进行整合,按照专业目录组建成了食品基础实验平台、食品加工工艺实验平台、食品工程设计实验平台、食品营养与安全实验平台,同时借助辽宁省畜产品加工重点实验和辽宁省肉类质量安全控制与研究中心以及学校和企业共建的实验室,将学生放到实验平台之中真枪真刀地实践,提升了创新能力和操作能力的培养,经过多年的尝试,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二、结语
关键词:系列化教材;教材策划;教材建设
自“十一五”国家级教材规划实施以来,出版社对高等教育教材出版的热情被极大地激发出来,教材出版的组织形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材系列化组织形式得到迅速发展,系列策划、整体策划逐渐成为教材策划的主体形式。毋庸讳言,目前部分出版社采用的系列化教材策划出版形式多停留在表面上,系列化建设的深层次内涵并未真正落实。不过,从另一方面来说,教材系列化策划的确定形式尚无定论,或者说无须定论,各社可根据自身的认识、特点和实际需要摸索各自的方式。但是,对教材系列化策划的深层次认识却是实现其策划目的的基本要求。中国农业人学出版社在2000年开始尝试以食品专业为主,采取系列教材的模式,组织建设了一套涉及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主干课程在内的15种教材。2002年左右该系列化教材出版后,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目前该系列教材已经修订再版,同时农大社还针对近年来食品安全专业的普遍增设,将“食品科学与工程系列”教材的修订与“食品安全专业系列”教材的建设合并统筹,组织建设了包括36种主干课程教材在内的“大食品”专业系列教材,赢得了大多数高校的积极响应。目前多数教材已经出版,反响较好。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食品专业系列教材策划是基于以下四方面开展的。
一、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整体要求出发,策划系列教材
系列化教材策划应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整体出发,站在专业全局的高度整体规划;要通过对人才培养方案的全面分析,根据不同课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有重点地选择、构建拟建设的课程教材。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显示,其食品及相关专业培养的是具有化学、微生物学、食品科学领域的基础知识,掌握食品贮运、加工相关专业技能,能够在食品及相关行业从事产品开发、品质控制、生产技术管理、工程设计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业人才。其他有关院校的培养目标要求基本类似。针对以上要求,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会同专家将课程按照化学与微生物学基础类、储藏加工等工程类、品质控制类和医学基础类等四类课程确定了四大模块组织教材。化学与微生物学基础类模块确定了《食品化学》《食品化学与分析综合实验》《食品生物化学》《食品添加剂》《食品微生物学》《食品微生物学实验技术》《发酵工程学》《食品酶工程》《食品生物技术导论》等教材;储藏加工等工程类模块确定了《园艺产品贮藏加工学》《粮油加工学》《饮料工艺学》《畜产食品加工学》《农副产品综合利用》《食品工艺学导论》《食品工程原理》《食品包装学》《食品储运》等教材;品质控制类模块确定了《食品质量管理》《食品标准与法规》《食品安全管理》《食品工厂设计》《食品机械与设备》《食品实验设计与统计分析》《食品感官评价》等教材;医学基础类确定了《食品营养学》《食品卫生学》《食品毒理学》和《食品免疫学》等教材。结合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培养目标中关于化学、生物学、营养学、卫生学的基础理论知识,检验、检疫的专门技能,以及从事食品品质控制、检验检疫、营养及营销策划等相关工作的能力要求,增加确定了《食品安全导论》《食品安全风险评估》《食品安全检测》等教材。
从学科专业的高度,从学生培养目标分析课程设置,分类整合相关课程教材,有利于避免从课程本身寻找课程教材孤立的、分散的教材建设的弊端,实现系列教材选题策划“系列关联、重点突出”的效果。
二、将模块组合作为系列教材统筹和课程教材内容分解的中间衔接环节
在对专业整体方案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将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各门课程进行有机的模块组合,既有利于系列教材的整体统筹建设,也有利于既定单本内容的组织和确定。同时模块组合也为教材编写时的领导与分工奠定了基础。系列教材规模越大,模块组合的作用越重要。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在运行食品系列教材时,将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教材和食品安全专业教材作为一个整体,整体规划、整体分析,人员统一组织。将两个专业的课程教材作为一个系统,避免了由于这两个专业课程设置与内容要求的趋同而造成资源浪费,同时也有利于两个专业各自保有自身特色和教学要求的独立性。通过编写人员的具体研讨,使教材与教学结合得更加紧密。在化学与微生物学类、储藏加工等工程类、品质控制类和医学基础类四类课程组成的四大模块基础上,农大社组成了四大类课程教材编写组。编写组人员从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人手,系统分析模块内各门课程的教学要求,分解学科,细化课程与教材内容,使其在有限的学时和教材容量内发挥每门课程和教材的最大效力。此种方法较好地避免了单本教材运作时或内容过多、或内容过少,定位不一的弊端。模块内课程与教材衔接密切,重点突出,任务明确。通过参与教材编写老师的系统研讨,对课程及教材内容达成共识,继而对教学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统一的组织和领导成为系列教材建设的质量保障防线
教材建设应有依据、有依靠、有定位、有目标。从人才培养方案整体着眼,确定系列化教材整体架构和内容要求,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解细化各单本教材内容和要求,继而落实编写任务,需要有统一的组织和领导,才能确保各项工作有条不紊,从而为系列教材的编写出版质量提供保障。在系列教材建设中,每位编写人员应有高度的组织意识和责任感。虽然编写组是临时性组织,但每位编者都应有较强的“服从整体、服从大局”的观念;需要能够坚决服从整体的统一要求,无论自身负责的编写内容上还是风格上,都要严格符合整体要求,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系列化教材整体质量的基本要求。农大社运作食品系列教材首先成立了由权威专家组成的编审指导委员会,并由编审指导委员会制定统一的系列教材规划与要求,同时确定了四大类课程组合、相应教材以及其编写组负责人。各编写组根据编审指导委员会的统一规划和要求,确定组内模块各教材的内容范围和编写要求。各教材主编编制编写大纲,交各组负责人初审。初审通过后,交编审指导委员会审定。编审指导委员会召开编写大纲审定会,每种教材主编接受编审指导委员会专家的审定和答辩。答辩通过后进入编写分工及编写工作环节。这样的运作程序使系列教材的整体性得到保障,使系列教材建设质量的保障有了比较好的基础。
四、系列教材策划的整体运行与发行工作密切配合
关键词:食品工艺;课程群;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5-0069-02
近几年,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达到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各高校纷纷开展课程的建设与改革。食品类专业课程的教学和建设通常强调各门课程本身的独立性与完整性,而忽略了课程间的横向联系和交叉综合,导致课程内容重复,教学效率降低[1]。因此,推动食品类专业课程群的建设和改革势在必行。
一、食品工艺课程群建设背景
为了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我校探索实施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该模式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学生个性发展需求,促进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升。目前,我校开设了食品科学与工程和食品质量与安全两个食品类专业,旨在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较系统地掌握食品科学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富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能从事食品生产技术管理、品质检测分析、质量安全控制和产品技术研发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
近几年,出现了大量本科毕业生进入企业后难以适应工作需求、在工作岗位上不能很快
的体现自我价值的现象,这主要是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不足。因此,很多高校都在进行教学改革,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如改革课程体系、课程内容、课程考核办法、教学手段和方法等[2-4]。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下,我们开设了食品工艺课程群,该群主要包括食品工艺原理、畜产品加工工艺学、粮油加工学、食品发酵与酿造工艺学、焙烤工艺学、粮油副产物综合利用、软饮料工艺学学、水产品加工工艺学、园艺产品工艺学、农产品加工工艺学、食品工艺学实验、食品科学与工程综合实验、食品质量与安全综合实验等课程,都是食品工艺类相关的课程,既包含了理论课程,又包含了实践课程,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课程群中,课程与课程之间存在一定的交叉,如何避免课程内容重复、有效利用课时,如何有效的开展食品工艺学实验和专业综合实验,使学生能够达到我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食品工艺课程群的建设与改革
(一)研究各课程之间的关系,整合课程内容
由于理论课时的减少,各门课程的现有课时不足以讲授全部的内容,并且各门课程之间存在一定的重复内容,因此,应充分研究食品工艺课程群中各门课程之间的衔接关系、减少不同课程中内容的重复,提高教学效率。如各课程中的共性理论部分主要放在食品工艺原理中,而其他的工艺类课程介绍到这部分内容时只需花几分钟进行简要介绍。这需要各门课程的老师之间相互协调沟通,将学生对食品工艺知识的学习作为一个整体,既要保证学生所学知识的全面性和系统性,又要保证授课时间真正用在该讲授的内容上。
为此,我们在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基础上,对课程群中的课程教学大纲进行了重新修订。各课程的学时数如下:食品工艺原理36学时,畜产品加工工艺学26学时,粮油加工学26学时,食品发酵与酿造工艺学36学时,焙烤工艺学26学时,粮油副产物综合利用18学时,软饮料工艺学26学时,水产品加工工艺学26学时,园艺产品工艺学26学时,农产品加工工艺学36学时,食品工艺学实验18学时,食品科学与工程综合实验36学时,食品质量与安全综合实验36学时。在教学大纲的编写过程中,要把各门课程的老师召集起来,充分研究食品工艺课程群中各门课程之间的衔接关系,明确各门课程的教学目的与任务,相互协调沟通,减少不同课程中内容的重复。
(二)实验类课程的建设
在新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我们把食品工艺学实验、发酵工艺学实验、焙烤工艺学实验等所有食品工艺类实验课程整合到一起,构建食品工艺学实验课程。由于食品工艺学实验课时只有18个课时,而承担了以前几门实验课的教学任务,开设设计型实验难度较大,而设计型实验对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增加了专业综合实验。结合校企合作和三进活动,深入生产一线,明确实践性课程学习目标,在此基础上系统设计实践性课程教学形式和方法手段。目前实验教学往往采用“注入式”、“说教式”教学,重视教师的讲解,忽视学生的探索,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高。研究设计实践性课程教学形式和方法手段,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另外,在专业综合实验上要引入设计型实验,模拟食品加工、开发的整个过程,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项目,从实验的目的、实验所需要仪器的种类及数量、实验材料、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等,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效果。
设计型实验的实施,对训练学生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实验操作技能、仪器的使用能力以及对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可充分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的能力,达到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三)立体化教材的建设
受课时限制的影响,学生在课堂上不可能掌握所有教学内容,这就要求学生在课外进行自主的学习。通过立体化教材的建设,完善课程相关的学习资料,以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效果,以达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立体化教材主要包括课程教学方案、主教材、教学指导书、学生指导书、课件、习题集、试题库等,学生可登录相关网络平台进行自主学习。
参考文献:
[1]刘尊英,曾名ィ赵元晖,等.食品保藏与加工课程群的建设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2,(31):170-171.
[2]高胜哲,张立峰.新形势下高等数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对策与建议――以大连海洋大学为例[J].大学教育,2016,(2):109-110.
关键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应用型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食品工业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食品工业的现代化水平是反映人们生活质量高低及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应用型创新性高技能人才的缺乏成为制约我国食品工业现代化发展的瓶颈。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专业型硕士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食品加工一线企业创新型研发人员的有效途径,所以围绕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目标,挖掘食品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有效途径,为食品工业培养具备创新能力应用型高端技术人才是高校食品专业研究生教育的重点。
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专业型研究生教育在世界各国都是教育的最高层次,主要实行学位教育,包括硕士和博士两个层次。我国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主要在农业院校、轻工院校、综合性大学设置。在我国的教育体制中,改革开放以后的上世纪80年代初期,该专业主要设置在高等农业院校,在某种程度上从属于农业科学,主要涉及农产品贮藏与加工。此外,有少量的轻工院校和商业院校设置该专业,而且也是以农产品贮藏与加工专业为主。现在,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已逐步向我国综合性大学扩展。从师资的配备和教学的内容来看,食品相关专业教育在我国仍然带有浓厚的农产品贮藏与加工的色彩。
根据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专业目录,设置有食品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在此一级学科下设有食品科学、粮食/优质及植物蛋白工程、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和水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可授予工学或农学学位。目前,我国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类型有两种,即学术型硕士和专业型硕士。二者的培养目标不同,学术型是以培养食品相关专业的教学和科研人才为主,授予的学位为学术型学位;专业型硕士是具有职业背景的学位,培养食品技术相关职业高层次专门人才,旨在为食品加工及质量控制相关的职业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与复合型专门人才,是以实践为导向的专业化职业教育。设专业的研究生教育承担着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培养食品领域内的高级科研、管理、工程技术人才的战略任务,近十几年来,本领域的研究生教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向食品工业输送了大批应用型人才,但面对“十三五”科技创新和教育改革的重要使命,食品领域专业研究生教育和培养中显露了一些问题,导致专业型研究生的创新愿望不足、创新能力匮乏。
一、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的问题分析
(一)专业型硕士与学术型硕士培养模式大同小异
专业硕士重视的是职业技能的培养,而学术型硕士重视的是科研能力的培养。二者培养目标不同,培养模式也不同。但一些高校对专业学位的认识不够准确,仍在沿用学术型学位的培养模式和教学体系,专业硕士培养目标不明确,研究课题与生产实践联系不紧密,导师和学生都或多或少存在“重科研、轻应用”的思想,造成食品专业硕士的职业型人才培养特征不明显,不能进一步更新知识,提高把握和运用专业理论解决实际工作中技术问题这一人才培养的特殊要求。
(二)研究生课程设置偏离专业实际
在研究生教学方面,应以研究为导向,以创新精神或者研究成果的数量和质量作为评判优劣高下的标准。研究生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如课程O置不尽合理,偏离专业实际和研究需要,授课方式多是沿袭以往的课堂授课为主,没有通过问题讨论等形式给研究生更多的自我发挥空间,有些课程结构不科学,不利于学科的交叉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另外,由于近几年研究生招生人数逐年增加,有些课程研究生的授课班型较大,授课形式与本科生差异不大。而且,近年来,一些研究生受到社会就业压力的影响,急功近利,学习心态浮躁,对科学研究兴趣不足,学风较差。课堂学习不认真,玩手机,甚至存在缺课、旷课等现象。由于学校和导师监管不严,个别学生更是忙于社会兼职或是提早到就业单位实习等,真正投入到学习和科研上的时间和精力很少。
(三)毕业课题脱离生产实际
研究生科研训练是其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食品专业的研究生科研训练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在科研选题上,很多研究生甚至是导师缺乏实际生产经验,不能从生产中发现问题,更不能在解决技术难题的过程中发现科学问题,导致很多研究生在论文选题上,脱离食品企业实际。第二,查阅文献的能力、研读文献的数量及深度不足,缺乏国际视野和对食品科学技术前沿问题的了解,文献读得不多、读得不深入,较难胜任开拓自主创新的科研和技术开发工作。第三,缺乏基本实验操作技能的锻炼。实验操作能力尤其是基本的实验操作能力是开展课题研究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是科学研究所必备的基本技能。而目前很多同学往往是为了发文章,为了毕业论文而去搞实验设计,当然,不能说这是完全错误的,但是对于新入学的硕士研究生,应该尽早去实验室锻炼,为以后的科研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也可以培养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带着问题去搞科研。
(四)研究生创新意识不强
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是一门应用型学科,创新来源于实践最终应用于实践,研究生的创新能力需要依托科研实践进行培养和训练。这就使得科研能力的培养成为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相当大一部分研究生是由应届本科毕业生考上来的,考上研究生的同学一般都是在本科生阶段学习比较优异的同学,已经适应了本科以“学”为主的教学方式,对研究生阶段以“研”为主的学习方式还缺乏了解,忽略了科研能力的培养与学习。造成刻苦“学习”的研究生很多,但很少能够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很多研究生只在意怎样发表几篇论文然后顺利拿到奖学金、得到学位,而对创新不感兴趣。所以,研究生阶段,首先在思想和认识上要明白研究生主要就是研究、创新、工作,所有的学习都为创新服务。
二、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几点意见
(一)探索研究生教学的新模式
经过本科阶段的专业课学习,研究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所以非常适合运用自主性、开放性课程教学方法。在研究生课程教学中,通过“讲授”“讨论”式教学模式,不仅可以帮助研究生掌握本学科系统的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还能帮助其了解本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及趋势。既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可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激发学生的主体作用。
注重学科交叉,开拓学生思维。食品专业是一门包括化学、微生物学、生物学和工程学等多学科的专业,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科交叉。学生通过交叉学科的学习、实践和研究,改善其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思维方式,增强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充分发挥各学科理论、技能和方法的互补互感作用,改善其知识结构、思维方法、科学方法和综合技能。这要求研究生管理部门制定合理的研究生培养计划,使学生了解掌握新兴学科、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的最新知识,以开阔研究生视野,适应科技发展的需要。
(二)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形成学术氛围
学术活动是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通过学术活动研究生可以了解相关学科前沿领域、新理论和新方法,通过交流和探究等活动,研究生对自己研究领域的认识不断深入,在自己的研究领域会融入和产生很多创新思维,这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搭建研究生学术交流平台可以为研究生创造更多的参与学术交流活动的机会、提供更广泛的交流合作渠道。学术交流平台建设应以研究生管理部门为核心,以学科为依托,在研究生导师的积极配合与合作下,形成纵横一体的学术交流网络,营造学术氛围、丰富学术交流机会,以及调节学术交流形式的多样化。食品领域研究生学术交流平台的搭建及实施需要从导师组、校内和校外三个层面上开展。
一是导师资助研究生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和学术论坛,积极鼓励研究生参加各种学术会议。
二是校内学术交流制度化。定期邀请校内知名专家、教授举办可以交流的学术讲座,建立学院间不同学科研究生之间、研究生与导师之间的学术交流机制,导师与研究生之间或课题组之间定期开展学术研讨,就学科的最新问题或难点进行讨论,也可谈谈最近的学习心得,培育学生的学术意识,提高学术水平。
三是开展学术竞赛活动打造学术氛围。如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竞赛、创业大赛、研究生食品大赛等,在校内开展学术竞赛一方面可以选拔参加全国比赛的人才,同时也可以提高校内的学术氛围,促进研究生之间的相互切磋与沟通,并带动研究生整体学术水平的提高。
四是校外层面上,积极与国内外相关学科研究团队保持学术联系,与其他院校保持适当的团队合作,定期选派研究生交流,努力实现校际间学术资源共享,实现学术资源受益的最大化。研究生管理部门将各个学校的优秀学术讲座及时放到网上,供大家分享,扩大受益面。
(三)重视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
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性专业,随着现代加工、检测技术的飞速发展,涌现出许多新方法、新工艺、新技术和新手段等,如不能及时了解和掌握企业的生产实际就会落伍,造成研究意义的空洞。
所以,首先从研究生管理人员、导师到研究生本人要从思想上认识到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科学研究来自于食品加工、检测实践,探索科研问题是为了更好地去指导生产实践,应将实践能力培养作为研究生教学质量的指标并写入培养目标。
在研究生培养的过程中,多与食品企业进行沟通,了解企业对研究生能力的需求并依此调整相应的培养方案,加强多方合作与交流。在专业课程的要求与设置上尽可能形式多样,以满足科研与实践所需,激发研究生的创新潜能。
在研究生培养方式上,科研采取产―学―研结合的方式,将生产、教学、科研三者紧密结合起来,结合食品企业的需求,开发出新的课程体系、培训体系等,并学习国内外优秀高校,加强与企业间的密切合作,企业可以为高校提供许多实践基地,学校可以组织研究生到企业参观、学习,或者以项目研究的方式帮助企业解决实际生产中出现的问题,这种双赢的模式应加以利用和倡导。
另外,可以采用双导师制,即可以聘请经验丰富的工程师、企业家来为研究生授课,或者根据学生参与不同项目的科研方向指定相关方向的企业人员担任导师,以利于研究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三、锦州医科大学食品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效果
锦州医科大学2007年开始招收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全日制硕士研究生,2010年获批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一级学科硕士点。主要以畜产品加工作为主要研究方向,近年来,以辽宁省肉类加工与质量安全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依托,通过与辽西地区盘锦宋大房食品有限公司和锦州益多乐乳业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共同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聘请校外企业优秀专家兼职研究生导师,充实导师队伍,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定期举行导师和用人单位座谈会,探讨学生的创新培养方法。学院每年邀请校外兼职导师和用人单位的领导到学院进行座谈,征求提高培养研究生质量的良方,听取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聘请盘锦宋大房食品有限公司专家开展中式传统肉制品现代化生产的研究。
目前,学校已与企业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12名,不仅加强了研究生实践技能的培养,使研究生解决企业生产实践的能力、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要锻炼的创新能力有了大幅度提升,而且促进了学校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学科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吉忠,,张俊,黄文.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研究生教育创新人才培养之探索[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4(1).
[2]李保国.关于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思考[J].科技信息,2014(15).
[3]宋晓燕,朱伟,张小全.论食品科学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建设[J].安徽农业科学,2009(28).
[4]王彪.\谈交叉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2(39).
[5]王小三.浅谈食品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J].科技创新导报,2014(29).
[6]卢芳国,陈伶利,杨胜辉,高强. 论学科交叉在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作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32).
关键词:食品科学;实验教学;队伍建设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7-0031-02
湖南省食品科学技术实验教学中心注重实验教师队伍基础专业技能、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有计划地为中青年教师提供培养进修的机会,鼓励优秀中青年教师的成长与进步,培养出新一批的实验科研骨干和学术带头人;以人为本,在提供专业发展空间的同时,提高实验教学人员的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更出色地承担起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重任。
湖南省食品科学技术实验教学中心坚持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综合素质、创新精神为目标,以实验教学改革为手段,通过引进、稳定和培养高素质实验教学队伍,配置先进完备的实验教学条件,不断创新管理机制,共享实验教学资源,达到全面提高实验教学水平和质量,在区域起到示范和辐射作用作为实验中心建设指导思想。
湖南省食品科学技术实验教学中心依托于湖南农业大学食品科学技术学院,学院拥有食品科学和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分别为湖南省“十五”、“十一五”、“十二五”重点学科和重点专业;拥有1个园艺产品采后科学与技术学科博士学位点;食品科学与工程、预防医学与卫生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2个,拥有食品科学、粮食油脂及植物蛋白质工程、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营养与食品卫生学4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点和食品工程、食品加工与安全2个专业硕士学位点;中心拥有1个有国家蔬菜加工技术研发分中心、1个食品科学与生物技术湖南省重点实验室、1个湖南省肉类加工技术研究工程中心、1个湖南省发酵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湖南农业大学食品科学技术实验教学中心是湖南农业大学乃至湖南省相关高校的食品类专业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与发展的平台。中心实验用房使用面积4624m2,仪器设备1571台(件),仪器设备总值1123万元。
中心现有教师52名,其中教授11名,副教授18名,博士生导师8名,硕士生导师23名,博士17名,硕士9名,国家农业部高级专家2名,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名,湖南省优秀教师1名,学校优秀教师1名,学校教学名师1名;专职实验教学人员22名,正高级职称教师3名,副高级职称教师5名,博士4名,硕士11名。
近5年来,本实验教学中心教师共获各类教学成果奖22项,其中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国家级优秀教材奖2项,省级8项,校级11项;发表教学改革论文13篇,湖南省优秀教师1人,学校教学名师1人,学校优秀教师1人;农业部部高级专家2人,湖南农业大学优秀教学团队3个。近年来,中心人员积极参与教学改革和研究,获得教学成果奖8项:其中省级三等奖1项,校级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主持教改项目15项:国家级2项,省级5项,校级8项;发表教改论文28篇,出版教材与专著18部,建设省级精品课程4门,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省级特色专业1个
一、实验教学中心队伍培养培训制度
湖南农业大学以《教师法》和《高等教育法》为依据,全面贯彻“质量立校、学术兴校、人才强校的办学理念,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培养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制定了师资选拔、引进、培养与使用办法,出台了一系列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包括《湖南农业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湖南农业大学“十二五”发展规划》、《湖南农业大学师资培训工作暂行规定》、《湖南农业大学“拔尖人才培养计划”实施办法》、《湖南农业大学稳定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暂行办法》、《湖南农业大学本科专业带头人及首席主讲教师遴选考核办法》、《湖南农业大学青年教师配备导师暂行规定》、《湖南农业大学聘请客座、兼职教授的暂行规定》等文件,形成了一套实验队伍建设的基本思路:吸纳高素质人才,优化实验教师队伍结构,不断提高队伍专业素质,提供人才发展机会,加强工作质量考核,完善管理监督机制,形成一支专职与兼职教师结合,固定与流动岗位结合,专业背景结构合理、、业务能力强、思想素质高、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人员互通的实验教学队伍,为实验教学中心的不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二、实验教学中心队伍建设具体措施
1.科学设岗、定编,择优选拔人才。通过“三定一聘”对实验技术人员进行聘任(定岗、定编、定员、竞聘上岗),建立开放的人才选拔机制、灵活的人才流动机制。用人模式采取固定与流动编制、专职与兼职教师相结合。要求教授及其他高级职称人员必须承担本科生实验教学任务,在实验教学中实行主讲教师责任制,并由主讲教师负责实验课程安排与实施,保证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辅相成。
2.以政策为导向,完善激励机制。充分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完善实验技术人员职称评定、岗位津贴、补贴等方面制度,调动实验技术人员工作积极性,稳定实验技术专职人员队伍。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教授及其他高级职称人员参与指导学生实验和实习,鼓励教师将科研方法、内容及成果引入实验教学过程,促进教研相长,以食品科学学科特色与优势带动和保证本中心实验教学特色及优势。鼓励实验技术人员积极承担和参与实验教学改革和研究,对实验教学成果与理论教学成果等同对待。
3.加大投入,加强培训,采取“外引内培”的方式,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打造实验中心三支队伍。设置实验技术队伍培养专项经费,根据岗位特点,鼓励实验技术人员进行专业技术的学习、培训和进修,不断提高实验技术队伍综合素质,达到一专多能。
中心将依据学校人才引进、培养的相关政策,外引内培,加大实验技术人员的引进力度,继续从国内外著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引进高素质博士和专家充实到实验教师队伍;为实验教师创造和提供学习、培训的机会,鼓励人员在职进修提高业务水平,鼓励在职攻读学位改善队伍结构,加速知识更新提高学术水平。探索专职管理人员的聘任方式、职称、待遇的自主运行机制,进一步建立健全有利于促进实验课程改革与建设的管理和保障机制,以激励更多、更优秀的教师参与实验教学工作。
4.不断完善学、研、产相结合机制,不断提高实验教师的技能和创新能力。本中心是湖南省培养高层次食品科技人才的重要基地,具有明显的学科、人才和技术优势。本中心以实验教学工作为核心,同时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发展校企合作,为食品企业提供技术支撑,形成产业和科研支持教学,教学为科研和产业服务的办学特色,提高实验教师的技能、创新能力。①中心和企业联合申报国家和省部科研平台和各级科研项目,或者企业在中心成立研究机构、委托中心技术攻关,促进了实验室建设,如与湖南长沙坛坛香调料食品有限公司等企业成功申报湖南省发酵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蔬菜加工技术研发专业分中心、湖南省肉类加工技术研究工程中心、食品科学与生物技术湖南省重点实验室。②老师带领学生为食品企业提供技术服务,促进了食品工业的发展,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技术支持。中心20余人次先后被湖南省政府、长沙市政府聘为科技特派人员,建立了一大批校外教学科研基地,其中长沙坛坛香调料食品有限公司、湖南益阳益华水产有限公司、湖南光明派派乳品有限公司3个基地评为湖南省高校优秀实习教学基地。中心与浏阳市、新田县、隆回县、衡南县、望城县、祁阳县等农产品资源丰富的县市进行了县校挂钩,为他们规划食品工业发展方案、确定食品开发项目、提供技术服务、培训和输送食品科技人才,促进了当地食品工业和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当地农业结构的调整,也为本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和毕业生就业开辟了新的渠道。
参考文献:
[1]易有金,邓放明.食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探索[J].实验室科学,2010,1(36):1-2.
[2]朱键平.实验室建设的关键是实验技术队伍的建设[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22(10):81-83.
[3]夏兴有,潘信吉.优化高校实验技术队伍结构[J].实验室科学,2004,(1):90-91.
[4]廖卢艳,吴卫国,易有金,李清明,邓洁红.食品工程机械应用技术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轻工科技,2014,(2):161-162.
关键词: 课程设置 课堂教学 考核方式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针对传统的教学模式,提出了“教是为了不教、重在能力培养”的论点。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强调:“不要教死知识,要授之以方法,打开学生的思路,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1]要实现教学改革,就是要摒弃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以课程改革为先导,采取贯穿学习指导,注重培养学生自学和实践动手能力的教学新方法。在2007版的教学计划制订中,课题组全体成员认真领会《茂名学院关于制订本科专业教学计划的指导意见》,明确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认准课改方向,将《食品微生物学》、《食品化学》、《食品分析》、《食品营养学》、《食品工艺学》等食品科学系列课程在课程设置、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了整体设计,力争使学生达到既学会求知的方法,又具有运用知识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
一、转变教学理念,注重实践教学[2]
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是以传授课本知识为主,各级学校的课堂教学无一例外地把确保课本知识被有效地传递作为最终目的,推崇学生满腹经纶、学富五车,以知识的占有量作为衡量和评价学生学习好坏的唯一标准。但是,随着知识爆炸时代的来临,任何人都无法从整体上去把握那浩瀚的知识海洋。中国留学生在国外,实践能力一直是他们的薄弱环节,其原因主要是在高等教育中,学科教育强调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课程设置的标准化、统一化,课堂理论教学几乎成为唯一的教学模式,学生在很大程度上是作为被动的灌输对象来进行培养的,貌似坚实的基础知识却在遇到实际问题时束手无策,毕业后,创新意识的匮乏和实践动手能力的低下成为就业求职的最大障碍。因此,面临新的就业形势,我们应该改变“一朝学成终身受用”的学习观点,提倡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在强调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前沿知识的引导,发挥实践教学的作用,从要求学生掌握完整系统的学科知识延伸为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激发学生不断探索和创新的欲望,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实现学校教育的社会应用职能。
二、整合教学内容,完善计划方案
我们将食品专业课程分三个层次,一是以《食品生物化学》、《食品化学》、《食品微生物学》为主的专业基础课,二是《食品原料学》、《食品营养学》、《食品工艺学》、《食品机械与设备》等专业领域课,三是以实验课为代表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各个专业课程和教学环节之间内容相互交叉渗透。
(1)改革授课内容:在教学大纲的编制和教材的选用过程中,顺应社会发展趋势和地方经济发展需求,从关键、前沿、实用为指导选取教学内容,如《食品化学》课程重点选取“活性多糖、天然产物化学、农产品化学、高效广谱食品添加剂”等内容,《食品原料学》课程重点选取“功能性食品原料、粮食原料的综合利用、健康食用油脂的配制、禽兽肉品选料”等内容,《食品营养学》课程重点选取“中国食品营养宝塔、合理配膳、食品营养监察”等内容,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注重课程核心内容,传授学科前沿理念,锻炼学生工程意识,使学生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掌握系统、完善的专业知识。
(2)注重学生主体参与量:在食品专业课程的整体设计中,以社会人才需要为出发点,树立“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至42周,采用课题研究式教学方法,以达到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研究能力的目的。如《食品工艺学》课程覆盖面很广,有的学校面面俱到,理论授课时数达160学时,师生普遍反映效果并不好。我们结合专业特色,只把其中的《果蔬加工工艺学》和《发酵食品工艺学》作为必修课程,理论课72学时,开设《食品工艺综合实验》和《食品工艺课程设计》各2周,部分内容结合《专业技能考核》和《学科前沿讲座》,把课堂上讲实验、黑板上做分析。变为在实验室进行实际操作。这样可以增加学生的操作和讨论的空间,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教师给学生一定的方法与策略的指导,与学生一道进行未知领域的探究,更好地体现出教与学的交互性,促进了教学相长,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课堂的主人。
(3)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3]: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是实践性较强的工科专业,我们注重实验课特色,开设了《生物化学实验》、《食品微生物学实验》、《食品化学实验》、《食品分析实验》、《食品工程原理实验》和《食品工艺综合实验》等6门实验课程,同时减少验证性实验比例,每门实验课均设置了一定比例的综合性实验或设计性实验,实现验证性实验与研究性实验相结合。例如《食品化学实验》增设了“榴莲营养成分分析”、《食品生物化学实验》增设了鸡蛋卵清蛋白的提取和定量测定、《食品分析实验》增设了“麦芽质量指标的测定”、《食品微生物实验》增设了“牛乳中细菌的检查和计数”等实验内容,这样能够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改革考核方式,培养综合素质
在考试大纲的编制过程中摒弃单一笔试的考核方式,对学生课堂互动、课外作业、研究论文质量、实验操作能力、创新意识等方面综合因素进行全面评价,按各自比例判定成绩,使评价更有效地发挥了导向功能和激励功能。如《食品化学》课程的成绩评价,期末考试成绩只占50%,平时成绩占30%,综合表现占20%,其中平时成绩包括上课考勤、完成作业、课堂讨论,综合表现包括课题研究、文献综述等。这样可以综合考核学生对课程的学习效果和掌握程度。
现代科学技术加速朝着整体化、创新化和应用化的方向发展,大学培养出的人才应该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创新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进行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能够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相互结合,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给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注入新的活力。我们相信,随着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的逐步深入,我们的课程改革会越来越完善,在专业人才培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吴庆祥.浅谈利用多媒体实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J].益阳技术学院学报,2006,(2):8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