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视觉传达设计研究方向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视觉传达设计的设计内容简而言之是“给人看的设计,告知的设计”———(日本《ザィン辞典》)。但是由于学科发展的历史原因,视觉传达设计在专业定义上很容易被理解为就是“平面设计”。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何洁认为,20世纪以来,数字化媒体的出现使社会环境发生了质的变化,静态的媒体时代已经不能完全满足新世纪的需求。[2]视觉传达设计已经超越了原有的设计范畴,走向愈来愈宽广的设计领域。网络技术、数码技术、数字网络电视、虚拟现实技术等相继登台出现。视觉传达设计在新概念、新科技不断冲击下,衍生出越来越多的令人吃惊的设计作品形式和形态。以2017年淘宝造物节为例,造物节参展作品陈列与展示宣传等多个环节已经从作品主题概念,作品实现形态,展示方式方法,传播途径等诸多方面展现出了未来视觉传达设计的发展趋势。
2视觉传达专业研究方向
(1)视觉传达设计依据特定的设计目的,需要对信息进行分析归纳,并通过文字、图形、色彩、造型等基本要素进行创作提炼,这是一个将信息可视化并传达给受众,从而对受众产生影响的过程。视觉传达一般归纳为:“谁”、“把什么”、“向谁传达”、“效果、影响如何”四个程序。简单来说,视觉传达设计是通过视觉媒介来表现并传达给观众的设计。在我们的生活中视觉传达设计所涉及到的领域有很多,如电视、电影、建筑物、造型艺术、产品设计等,以及各种具体的图标、文字、图形、图像设计等。所以视觉传达设计在范畴和功能分工上具有基础性和广泛性的特点。
(2)在主要由网络和信息化技术带来的数字媒体环境下视觉传达设计由平面和静态化的信息传播转向交互、动态,以及体验,视觉传达设计教学思路已经发生变化,创新意识和综合设计能力的培养成为教育教学的重点。以“XTIDEA×未来想象”腾讯创新大赛为例,在2017腾讯创新大赛中就充分结合了市场前沿发展概念要素,设计内容主要包括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非物质与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人工智能智能生活等。极力主张创意与技术的结合,让每个年轻人的奇思妙想得到肆意生长。
3视觉传达专业核心课程
通常意义上的教学计划组成应包含若干个课程单元,含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专业选修,以及通识教育课程等。其中对教学发展定位与方向影响较大的主要是专业必修课程。具体在落实阶段,专业课程名称在教学计划制定过程中会有所区别,具体可以划分为三个不同的类型,包括:基础训练类。如图形、色彩、形态、材料等;具有代表性的课程包括《图形创意》、《色彩构成》、《形体构成》、《综合材料》等。平面设计类。如品牌、包装、书籍装帧、字标、版式等;具有代表性的课程有《品牌策划与设计》、《包装设计》、《标志设计》、《版式设计等》。多媒体及综合类。如交互设计、影像设计、动画设计、展示设计等。代表课程有《动态图形》、《视听语言》、《摄影》、《摄像》、《影视动画》、《展示设计》等,以及部分软件技术应用类课程。课程设计在原则上是应该面向未来,兼顾理论与实践,在教学设计主张通过一些核心课程的分布排列,重在培养学生对图形、色彩、文字等视觉要素的敏锐感知力和创造力,训练学生运用视觉元素进行综合能力表达,强调数字多媒体技术在视觉设计中的应用,鼓励技术和视觉设计的交叉融通。在课程教学实践中依据个体差异,不同院校在使用不同的课程模块进行组合可能对学生产生完全不同的教学体验和教学感受,从而影响学生对专业方向的判断。
4视觉传达专业作品展示方式
正如上文提到的视觉传达专业在作品形态和形式上如此的丰富,所以在具体的作品展示和呈现方式上也出现了内容风格主题化,展示形式跨界化,观赏形式体验化,展示布局多维化,展示媒介多元化的特点[4]。简单的讲就是展示主题要明确要做好展示规划;善于打破固定和传统的展示形式,鼓励跨界与融合;展示媒体和载体要多元化,特别是新概念和新技术的使用;力求将“观者”提升到“体验者”,最终让自己的设计鲜活起来。
5结论
视觉传达设计课程教学应该与时俱进,面向未来,充分考虑应用型设计专业特点。依据科技环境发展与时代变化,适时调整教学课程内容,优化教学方式和形式,满足新环境下专业教学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引言
各个高校为了落实教育局“面向市场,面向社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宗旨,针对社会迫切需要设计专业人才这一现状,纷纷开展了视觉传达设计这门专业,可是在数量的增加,并不意味着在教学质量上的提升,出现了学生没有岗位就业,企业找不到符合标准的人才的尴尬局面。传统的媒体时代已经不能完全满足新世纪的需求。网络技术、数码艺术设计、数字电影电视、多媒体广告短片等媒体相继登上历史舞台。人们企盼视觉传达设计在新精神、新艺术、新工具、新空间、新媒体空前发展的情形下,能够展现出神奇的风貌,满足各方面的需求。
当代高校视觉传达设计的现状
1.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
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视觉传播设计专业人才,适应市场经济需求为现代化建设服务,能在装潢包装设计企业,专业广告设计工作室,大型广告策划设计企业,广告策划设计企业,企事业单位企划部门从事平面视觉传播创意策划设计,制作的专业技能型人才。可是根据社会有关数据调查结果显示,尽管视觉传达设计在高校开设的比重上升,可是高校向社会输入的视觉传达设计人才却比以往下降了超过10的百分点,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已经严重偏离了社会市场正常化发展的轨道。
2.教师队伍专业化程度不高
教师作为学生掌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的主要引导者,在促进视觉传达设计教学质量提升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但是,学校在盲目的开展视觉传达设计这门专业时,完全忽略了学校在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上是否具备雄厚的师资力量。大多数情况下,高校并不完全具备专业水平以及较高的教师团队,但却展开了该课程的招生工作。老师一般都是从其它艺术设计类别团队中调派来的,老师的混同教学,引起了教学质量的偏差。另外,在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师资团队中,缺乏资深的教授对年轻教师的培训和指导,使得没有经验的视觉传达设计老师在授课上出现一些理论知识错误。
3.课程设置的缺陷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核心课程有:设计基础、品牌设计、广告设计、包装设计、编排设计等。各校的课程设置根据培养方向和教学特点的不同开设不同的课程。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习理论知识是不可少的,概论性的常识需要通过理论课来巩固,可是不少高校在进行视觉传达设计的初级阶段教学过程中,过分的注重理论知识,而一些可供学生发挥想象,亲自动手设计的实践课在初级阶段课程的安排却是少之又少。课程在设置上重理论轻实践,这就直接导致了本专业人才无法在实际的视觉传达设计中发挥自己的知识储备。
4.视觉传达设计和互联网信息技术结合不密切
过去,视觉传达设计的产物通常依靠印刷呈现在大众的眼前,可是现如今,媒体形式不断丰富,观众在各种媒体形式上都开始追求视觉上的享受。但是高校在提升学生视觉传达设计的实践能力时,由于教师掌握的现代教育技术不够完善,亦或者学校在硬件和软件设施上配备的不够标准,使得学生在开发自己的视觉传达设计作品时,缺乏相应的技术手段。
新时期高校视觉传达设计的发展趋势
1.提升师资力量
高校在开设视觉传达设计课程时要善于挖掘本专业的资深、有特色教师,这样有利于打造本校特色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同时还可以让资深教师给年轻,没有教学经验的教师定期展开思想和专业素养方面的培训,推动教学的专业化设计,打造一只强大的,具备高水平的教师团队。
2.完善视觉传达设计软件和硬件设备
视觉传达设计要想达到好的设计效果,仅仅依靠打印机是绝对不够的。现在求职应聘,企业更多看重的还是将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向实践操作技能转变的能力,在求职、工作的过程中,将自己利用互联网技术设计出来的成果,亦或者是考官给出的考查题,自己能够当场在互联网上设计、演示出来,并运用投影做展示,这是自己在众多求职者或者工作者中能够脱颖而出的重要筹码。
3.明确培养目标,完善课程设置
高校在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设置时,要始终坚持“立足岗位,服务就业以满足市场需求”的原则,在初级阶段的授课当中,同样重视对学生亲自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大实体设计训练的密度和强度,相应的组织一些视觉传达设计的比赛,在学生当中形成竞争,学生之间展开竞争更有利于学生设计水平的提升,也有利于教师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结语
学校和教师要把岗位实践和专业知识结合起来,提升学生参与生产,服务,商务等活动的视觉传达设计技能水平,塑造复合式,应用型专业人才。把握好高校视觉传达设计的发展趋势,更好的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关键词]办学定位 课程群 双师型教师 基础课
[作者简介]陶宗晓(1982- ),男,河南滑县人,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艺术设计学院视觉传达设计教研室主任,讲师,研究方向为视觉传达设计。(河南 郑州 451150)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6-0120-02
“视觉传达设计”这一专业名称由中国美术学院于1996年在国内首先使用,众多高校闻风而动,纷纷把原有专业名称进行更新。发展到目前,“视觉传达设计”之花基本上开遍全国所有高等院校。同时,我国民办高校与独立学院异军突起,迅速发展,大部分民办高校与独立学院都设置了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方向)。但专业的教育教学质量并没有随着扩招而提高,我国众多设计院系已经演变为质量低下的生产线,每年数十万的毕业生就是其产品,这些毕业生既无理论知识又没有熟练地掌握操作技能,无法满足社会对设计人员的要求,所以设计公司不愿意接纳刚毕业的学生。河南省教育厅在全国率先对下辖高校艺术类专业办学情况进行拉网式检查,检查不合格的将停止其招生资格。可喜的是,近期国家把“艺术学”学科提升为单独的学科门类,“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也由原有的专业方向提升为二级学科。在学科调整的大环境下,全国高校都在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笔者所在的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艺术设计学院(以下简称“我校”)在2010年对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育教学进行了大幅度改革,现以教学改革措施为例进行论述,以期抛砖引玉。
一、重新定位办学方向,制订配套人才培养方案
由于不同高校教学与科研之间比重的差异,我国将高等学校分为三个层次或类别。一些高校在分层办学的理解上还存在误区,认为办学层次低,就是办学水平低,以致互相攀比,都向研究型高校发展。其实,不同类型的高校仅是社会分工不同,因此衡量其办学水平的标准是不同的,并无孰高孰低之分。教学型高校在办学层次、学生素质、教学资源、办学条件、培养目标等方面和研究型高校存在客观的差别,这决定了教学型高校在学生培养方式、教学方法等方面不同于研究型高校。教学型高校不能完全复制其他类型高校的办学经验和模式。在高等教育的竞争中,教学型高校要在高教界取得一席之地、获得发展,要认真考虑自身的定位和特点,握住专业发展方向,准确定位,只有办出特色才能赢得社会的认可。三本院校基本属于教学型高校,但三本院校在艺术设计专业创建初期大都直接照搬研究型或教学型高校的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由于生源和师资的不同,导致人才培养计划定位不准确,与一些老牌高校形成正面竞争,这其实是一种以卵击石的做法。2010年我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开展了办学情况“清仓查库”,彻底摸清了专业的教学现状和不足,发现存在人才培养方案定位不清的问题。通过对南京艺术学院、江南大学、郑州轻工业学院等知名院校设计专业调研,根据生源情况、自身教育特点与定位、市场人才需求和学科发展预测等多种要素综合考虑,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教学研究型本科院校与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之间,按照应用型专业发展方向,确定了与其他高校同类型专业形成错位层次,制订新的人才培养方案,邀请外校专家来校考察、帮助发现薄弱环节,经过几易其稿,完成了比较完善的新版方案。
二、根据培养定位,梳理课程群体系
课程群指教学计划中由若干课程组成的群组,他们具有相同的课程性质或类似的教学目标,是构架专业培养计划的重要单元。我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在课程群建设改革过程中,根据课程性质和教师研究方向重新组合,不再受“教研室”编制关系限制。根据人才培养定位,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将课程整体上分为五大课程群,每个课程群都设置1名组长负责组织教研活动。
1.专业基础课程群。此课程群主要包括设计素描、设计速写、设计色彩、构成设计、图案设计、插画设计、设计概论、计算机辅助设计等课程。主要解决学生基础造型与分析事物的能力、艺术设计基础理论知识与相关电脑软件操作技能,同时把现代先进技术手段植入专业基础课教学,提高了授课效果,缩短了讲授时长,能够移出很多时间让学生动手实践。
2.设计初步课程群。此课程群主要包括图形创意、文字设计、标志设计、版面设计、pop设计、广告设计(I)、包装设计(I)等课程。主要让学生掌握视觉传达设计相关设计门类的方法,尽早接触专业知识,为后续专业核心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3.专业核心课程群。此课程群主要包括品牌视觉设计、广告设计(II)、包装设计(II)、书籍设计、网页与用户界面设计、展示与陈列设计等课程。可以使学生在阶段内系统掌握所学专业知识,强化了专业方向性课程的核心地位,使学生在平面广告设计、产品包装设计、出版物设计、品牌形象识别设计等方向具有系统的专业知识,由于艺术设计专业教学采取“单课独进”的方式,学生不注重前期课程的延续应用,所以本课群安排了广告设计(II)、包装设计(II),使学生在前期掌握的相关知识得到强化,同时凸显了广告设计、包装设计、书籍设计、品牌形象设计等课程的核心地位。
4.实践课程群。此课程群主要包括摄影、商业摄影、专业考察、卡通形象设计、装饰艺术设计、专题设计、毕业设计、能力拓展等课程。把实践教学环节课程和现有实验室和待建实验室结合起来,并把实际设计项目、社会招标项目、展览比赛引入课堂,使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真实的项目,积累实践经验,通过项目提高专业的社会知名度。
5.专业选修课程群。此课程群分为3个课程组。传统美术类选修课程模块:油画、壁画、雕塑、中国书画;美术史论类选修课程模块:设计美学、中外美术简史、中国工艺美术史;相关设计选修课程模块:广告策划、公共设施设计、3DMAX设计与制作、影视剪辑、专业写作与评论、设计流程与管理。
课程群建设有效整合了全院教师资源,体现了“因材施教”,拓展了专业课程间的相互支持和渗透,拓宽了学生学习知识面,提高了就业能力。
三、更新专业基础课程教学理念
由于学科发展的历史原因,基础课教师大多是绘画专业出身,因此在基础课教学中长期存在一种“美术”至上的惯性,教师片面地理解设计学科的基础,训练手段陈旧,虽然课程名称表面加入“设计”二字,但教学内容和思路还是固守成规。教师过分注重训练学生的绘画写实基本功,导致在教学中出现了偏差,重情景再现轻想象力发挥,设计学科需要的理性分析物体结构与快速表现能力不足,学生所需要的发散性思维能力以及理性设计观念受到削弱。我校的做法是撤销基础教研室,将教基础课的教师分到各个教研室,与专业课教师共同备课,研究教法,增加对设计理论的研究。设定新的教学目标,打破了全因素素描和写实色彩纯研究性的教学模式,强化“知识与技术齐头,理论与实践并进”的教育观念。开始从分析结构着眼,观察物体的构成因素、从物体的形态特征分析设计寓意的表达;从表面材质着眼,体验视觉感受和触觉感受;从固有的色彩现象着眼,分析色彩的构成关系,引导学生在作业练习中发挥想象力。同时把多媒体与动画手段植入专业基础课教学,如把动画技术、3D手段植入基础绘画课程教学,使学生更加明晰地感知透视、结构、明暗、色彩等绘画原理;把计算机软件技术引入构成课程教学,不再把时间花费在调色、涂色上,初试效果良好,极大地提高了授课效率和效果。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法是行之有效的,使基础课真正起到了为学生的专业发展打“基础”的作用。
四、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提升实践课程教学效果
双师型教师是具有双重技能的教师,要求教师不仅具有较高的专业理论水平和教学、科研能力,还要具备熟练的技术操作技能和一定的设计管理和业务浅谈能力。双师型教师本来专属于职业教育,基于目前全国视觉传达设计教育“次品”频出的现状,本科层次的视觉传达设计教育对双师型教师需求同样迫切,尤其是许多把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教学型本科院校与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之间、把培养学生操作技能作为重心的三本高校。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明确规定设计学学科可由学校根据实际情况授予艺术学学位或工学学位,可见视觉传达设计的交叉学科性质得到了确认。因此,教师在开发学生多维发散思维的同时更应该培育学生的理性工学意识。如果教师极少参与真实设计工程,就无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如果教师不懂印刷流程与工艺、施工材料或者没有与客户沟通的经验,就无法在教学中传授给学生有用的设计技能,导致学生的设计作品不切实际,无法服务于社会,毕业后无法快速适应工作环境,设计公司与学生都会对艺术设计教育产生失望情绪,设计公司不愿主动接纳应届毕业生。学校应该与设计、印刷机构通力合作,共建实践基地,采取措施督促教师在保证正常教学教研的同时积极参与设计方面的社会服务,抽调教师到设计单位挂职锻炼,把掌握的实战经验和其他教师共享并积极融入课堂教学,让授课内容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应积极进行双师型师资建设,使专业教学更加符合社会需求。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承担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师都具有设计公司经历,或聘请社会上设计、印刷一线具有相应职称的设计、施工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教师将设计行业的规则、设计流程、工艺技术、成本控制等内容纳入实践教学环节,学生通过实践熟悉行业情况,锻炼工作能力,灵活运用设计知识。在教学中,将实训课题项目分解后,分别交给几个学生组成的设计团队,由他们通过调研、讨论方案、分工协作进行设计。教师扮演“设计总监”的角色,对设计团队进行管理、指导,解决难点,变“教导”为“引导”,变“教学”为“导学”,让实践教学环节呈现出“有章可循”“有事可做”“有法可依”“有据可查”的良好发展态势。
五、激发学生学习热情,鼓励学生参加竞赛
由于全国高校常年扩招,加之生源锐减,现在的学生考大学越来越容易,导致很多学生对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不珍惜,学习动力普遍不足,参加各类学科竞赛的热情低下,尤其是三本院校及高职高专院校。我校为扭转学生涣散的学习状态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首先,改革学生评价体系,严格考勤制度,提高平时成绩在期末成绩中的比重,学生逃课、迟到现象得到明显改善。其次,督促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把学生圈在教室”为“把学生吸引在教室”。同时,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能力拓展学分”,学生通过提交读书笔记、听讲座心得、各种资格证书及获奖证书才能完成规定的学分。另外,还设专项资金,对获得省级以上奖项的学生给予不菲的物质奖励。学生获奖不但证明了专业水平也获得了学分,还能获得学校颁发的奖金。此种方法提高了学生参加各级设计竞赛及展览的主动性。近三年来,我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生在国际、全国、省级各类设计竞赛获奖八十余项,平均每3位学生中就有1位获得奖项,极大提高了专业在区域内的影响力和社会美誉度。
随着新技术的广泛应用,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内涵在不停变化,由于生源的原因,目前全国高校面临重新“洗牌”的危机,必须顺应社会的要求,调整教育教学方法,让学生学到真正有用的知识,让用人单位满意,让学生家长心中踏实。以上观点是笔者所在学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些做法和经验,偏颇之处在所难免,期待专家的指正。
[关键词] 信息时代;视觉传达技术;多元化
【中图分类号】 J5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6-355-2
一、引言
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到来,视觉图形已经成为日常人际交流和传播的媒介,它不是指传统的如雕塑、绘画等媒介,而是一种融合了高新技术的数字化载体。信息时代的视觉传达设计更进一步地将社会生活融入到设计理念,改变了过去人与机器的“冷”关系,把人与机器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亲密,在信息时代,视觉传达设计已经成为炙手可热的媒介。
一九二二年设计师WA・德威金斯在日本东京正式提出“视觉传达设计”一词,但到了一九六零年视觉传达设计这一专业性词语的概念在日本东京举行的世界设计大会上被认定,并且其内涵和外延得到了较为确切的认定,随后逐渐流传开来。从工业化社会到信息化社会,现代视觉传达艺术经历了巨大的转变,终于形成了当今的以视觉媒介为视觉传达设计的载体,以视觉符号作为表现的艺术形式而进行的信息传达的设计,在当今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和新的社会意识形态导向下,各类纷繁复杂的新兴媒介应运而生,视觉传达设计也潜移默化的发生着变革。
二、视觉传达设计的发展
(一)设计语境的新突破
信息技术推动了媒体革新,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视觉传达传播方式的改变,从平面到多媒体、从电子到数字化处理的迅猛发展;第二,人们的生活方式因信息技术的发展而改变,人们在接收信息、交流沟通的手段和方式方面改变了,随之影响了社会的意识形态,继而视觉传达带来了新的设计语境。
如果说工业设计是解决人与物的问题,环境和建筑设计解决的是人与空间的问题,那么视觉传达设计要解决的则是更广泛的人与信息的问题,归根结底就是人与人的问题。随着信息时代新型科技的飞速发展,信息是一切设计的基本,包含信息的视觉设计才具有升值空间,才更有研究趣味,设计本身的功能日益“超级化”,逐渐摆脱功能、物质的层面,向纯精神的东西靠拢。
信息时代下,视觉传达设计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呈现出扩大化和多样化的态势,在图形符号的选择、色彩的应用等方面,当代的设计都不局限于定式的风格和组合,但在视觉上却能带来刺激感和冲击力,这都是传统的视觉设计所达不到的艺术境界。声音、图像和文字在设计中不再单一和局限,设计师们想尽一切办法利用先进的媒体制作技术将个性的、潮流的和时尚的元素融入到设计中,视觉传达设计在信息时代拥有了新的设计语境,构造了一个五彩纷争的设计世界。
(二)设计的多元化发展
在信息时代数字技术的支撑下,设计师的创作自由度大大提高,人类对多元化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意义上的视觉传达设计仅仅是某种平面化和静态化在设计中的表现。随着高科技时代的到来,视觉传达设计的发展正在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各种形式的设计载体为视觉传达设计提供了广阔的设计空间,如三维化、四维化以及动态化等等。由于科学技术在突飞猛进的发展过程中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视觉传达设计同样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它促进了视觉传达设计必然要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当代设计主要以数字技术和计算机为主要的创作工具,该创作模式结合了传统绘画工具的特点,还融合了多种新的艺术风格,使当代的设计技法不断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
第一,由传统的静态设计形式向动态设计形式发展。传统的视觉传达设计多以静态呈现出来,时间一久,人们就会出现视觉及审美疲劳,由此对产品本身失去兴趣。动态设计的出现将这一现象消除,它不仅能有效的传递信息,吸引人们的眼球,更能提高空间和时间的利用率。
第二,二维向多维设计的发展。二维设计在视觉传达设计中又可称为平面设计,而多维空间设计是在二维空间的基础上,以人的多种感官为基础,融合数字化技术创造如身临其境般的多维视觉形态表现空间。人类身边的事物大多数都是三维立体的,所以三维空间设计的认知度高于二维空间,而时间维度的介入,又使得视觉形态从三维空间上升到了四维乃至多维的发展,由此也使得视觉设计作品本身具有了更高的艺术价值。
第三,物质性向非物质性设计的发展。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传递信息的载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体现物质性最强的即为传统的纸质载体,随着计算机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视觉设计信息载体的“有纸”也开始向“无纸”发展。与传统的设计相比,非物质性设计具有使得设计成本大大减少,管理过程变得灵活,设计作品质量提高等优势,信息数字化时代取消了纸质载体的形态也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三)设计的人性化与互动性
科技本身的最终目标就是人性化,无论社会发展到任何高级的发达程度,人类的一切艺术设计都不可能失去人性化,人性化永远是贯穿于一切设计的始终。视觉传达设计也不例外。所谓的人性化交流是指传播方式的改变,促使视觉设计在理解大众心理的前提下,以人为中心,尊重人们选择的权利,并通过视觉设计的变化来调动人们积极获取并反馈所需信息的过程。
传统的视觉设计忽略了人在设计中的重要性,信息时代传播渠道的便利,人们物质生活的富足,使得人们更加追求精神层面的满足,开始追求个性化和差异化。为了更好的、更加准确的传达信息,设计师们开始对不同的信息受众群体采用不同的设计策略,不同年龄、性别、文化水平、职业等的人,有着不同的理解能力和性格特征,信息化时代中的视觉传达设计应该考虑到各个层面的需求,尊重不同受众群体的选择,理解受众的心理,在调动受众积极获取视觉传达信息的心理上下功夫。通过信息的可视化设计,使得人们心灵和精神的沟通交流更加顺畅。
信息传播是一种双向互动行为,设计者不是单纯的输出信息,还应该有相应的复杂的双向交流,如果信息接收者只能被动的接受信息,而无法做出必要的反馈与响应,就无法评价传播过程是否有效,无法验证设计的合理性。传统的视觉设计传播信息的过程是单向的,人们只能被动的接收和控制信息,科技的不断进步,为视觉传达设计的互动性提供了契机,为完善视觉信息传播过程奠定了基础。互动使得设计师和受众的角色可以互换,在互动的传播方式中,从行为的互动到心理认知乃至感情的交流和影响,大大加深了视觉传达设计的信息传播效果。
(四)设计成果从真实到虚拟的发展
传统的视觉传达设计的成果是以真实存在的东西为表现形式,看得见摸得着,而信息化时代,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设计作品可以以一种虚拟的,不存在的数字化信息呈现出来,这一转变为视觉设计的表现形式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设计成果的虚拟化有利于及时准确的表达信息,它的构成元素是由数字组成的,这就大大提高了信息传达的准确性,而且还大大加快了信息的更新和传播速度,信息的修改、更新乃至删除都是即时的,任何地方出现问题都能及时发现并修正。
静止的平面设计成果展示给受众的信息的单一的,不能进行全面的表达,也不能对局部的特殊部分进行详尽的解答,存在局限性。而虚拟的设计成果可以全方位、多角度的供受众观看,提高受众关注度的同时也使信息传达更加全面。这种虚拟的设计成果对设计师的创作过程有重要的帮助,过程中丰富的信息表现形式也激发了设计师的设计思想,运用高新科学技术塑造的虚拟视觉表现形式,将多种设计方式与成果相结合,还能产生多种创新的视觉可能。
数字技术的出现,推动着视觉设计从强调优质功能与美好形式的领域转向了非真实的多元互动的设计,使得视觉设计向着更加广阔的空间发展。
三、结束语
随着媒介和新技术的发展,人们对视觉设计成果的要求不仅仅体现在属性和基本功能上,更多的强调人性化和个性化,为满足广大受众的需求,结合先进技术,设计师们新的设计成果和范式必将随之出现,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也为视觉传达设计的发展带来了无限巨大的空间。综上所述,当代社会的视觉传达设计,正在寻找自身最合适的展现形式,朝着一种更理想、更符合人类需求的状态发展,信息时代已经给设计师们提供了无限思维空间,未来视觉传达设计会继续完成新一轮的蜕变,不断开拓创新,中国视觉传达设计事业也将得到更加蓬勃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苏毅.当代中国视觉传达设计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8(1):108~109.
[2]尚晓明.信息时代背景下视觉传达设计的新语境[J].包装工程, 2009,11(30):241~242.
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人们对于产品的需求也越来越多,而产品包装设计领域花样层出不穷,人们生活中的自主选择权越来越丰富,然而伴随而来的就是更多只有产量而低品质的产品席卷而来,而这种产品大批量的占据市场,使国内市场混乱无序,已然影响到了产品质量以及消费者对于产品的信任度。在此条件下我们将具有人文关怀的情感因素融入到包装设计中,不仅能够改善市场产品质量,更多的是能够激发消费者的消费欲望以及改善他们的消费方式和生活方式。
包装设计的作用
时代的产物下形成了包装设计,各个时代经济、文化的内在变化都在他的变化中所反应着。它不仅能够满足人的生理需求还能够关注到人的心理需求,同时可以反映出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和精神文化状况以及需要。
包装在商品流通过程中不仅可以起到保护的作用也可以让商品保持美观以及整洁,同时也可以更多的吸引消费者的眼球,给消费者一个良好的第一印象。到目前为止,商品包装设计的形式发展的多种多样、各有千秋,趋势更多的是贴近消费者的生活和需求,它能第一时间获取消费者内心渴望得到的需求,并以独特的设计手法让消费者体会到,从而获使商品在众多的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得到消费者的认同,找到生存的空间。
情感因素在包装设计中的意义
1.包装设计中蕴含的不同学科
包装设计是一门广泛地学科,融合吸收了其它学科的精髓。情感化设计的理念为包装设计开拓了新思路、创造了新视角。要想使包装设计方法以及理论丰富起来,就要在包装设计中引入情感设计元素,运用多种感官表达元素。
情感因素的引入离不开美学、心理学、人机工程学等相关学科,理论知识的丰富,使其同时涉及到其他一些艺术设计学的知识。因此,开发利用情感化设计的新的设计理念,使这些其他涉及到的学科来在理论上也得到了丰富。总之,包装设计中情感因素的引入不仅对包装设计理论系统进行了进一步的补充,催生了新的设计方法,拓宽了包装设计未来发展的思路,更是对设计中理论的进一步完善。
2.情感因素下的包装设计引导消费观
随着经济迅速发展,品牌之间的竞争已经日趋明显,包装把品牌信息转化为能够表达和传达的符号,它不仅能够代表着一个企业对于产品的投入,也能够代表消费者的满意度与忠诚度。品牌的准确定位是一个品牌得以长远发展的关键,在定位过程中,应当把注意力集中在消费者对商品的情感接受程度,从而由情感层面出发对品牌进行定位,这就要求品牌一定要独特,使得消费者对于产品会产生不同的情感,这是品牌发展的基本动力。因此一定要建立消费者对产品情感的忠诚度,通过品牌个性来形成差别,这样才能容易被消费者识别和选择。因此可以总结为,品牌的产生使得消费者产生从众和依赖的心理。
了解消费者的心理才能设计出好的包装,而将感官体验运用到设计理念中,如果想要迅速地引起消费者关注和兴趣,就需要最大限度的在情感表达中表现出商品的特点,不仅可以满足不同消费层次的情感需求,同时还能反映出不同消费层次的审美意识。
情感因素在包装设计中的表达
获得情感体验的最直接方式就是视觉感官。绝大多数设计都会使用到的手段就是通过视觉上的第一印象来吸引消费者。因此,合理的表达各种视觉因素是包装设计中为情感体验打好基础的必要步骤。传达信息符号的重要途径有文字、色彩、图案、形状,他们构成了包装设计的主要视觉元素。作用在于是将商品信息直接有效地、形象化地传达到消费者。在情感上,视觉语言容易引起消费者的情感共鸣,引起消费者的各种情感态度,并给予消费者最迅速、最直接的情感体验。
在现代经济的飞速发展下包装设计更多的是为了表达一种生活方式和文化价值,更是一种引导消费的手段。当前,商品包装设计从生活与情境出发、形式丰富多样,注重消费者的情感需求,利用现代的设计手法给消费者以特殊的视觉体验,获得消费者的情感以及思维上的认同,从而改变消费者的消费行为。
结语
可见,情感因素已经在包装设计中成为不可缺少的部分,对包装设计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总的来说,将情感因素投入到包装设计中更注重人的情感需求,作为一种人性化的设计理念,“人文关怀”必然也成为了设计中最关注的问题,让包装设计建立产品与消费者心灵和情感的沟通,并使其提升为为人性化、人文化的优良设计。更加能够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作者单位:西安工程大学)
作者简介:房怡(1991-),女,陕西西安人,2014级工业设计工程研究生,研究方向:工业产品设计理论和方法研究;
产品语义学是在符号学理论基础上,把研究语言符号的构想运用到产品设计上,因而有了产品语义学这个术语的产生。从符号学的观点来看,产品的外部形态实际上就是一系列视觉传达的符号,点、线、面、体等形态要素就是设计式与审美主体在产品形态信息传递过程中最基本的“语言”材料团。产品的形态价值并不在于它的自然材质,而是它的(外部)形式性,即用它来显示某种意义,产品在生产和生活中已经成为人们表达某种意义的形式。因此,产品是一种具有意义指向、表现与传达等类语言作用的综合系统。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产品语义学更适合于包装设计,包装的真正价值也就在于它的传达性,通过它可以构成消费者和生产厂商甚至设计师之间的桥梁,生产厂商和设计师通过向消费者表达某种意义和信息。而十分吻合的是,释义和传达正是产品语义学的两大互补的途径。
意义传达,是符号学的另一个途径,研究的是物品如何形成意义及运送这意义的问题,即产品符号本身的意义或设计师须表现的内容,传送到授受者一方去,唯有接受者能够认知理解(即解码的能力),传达作用才可以成立川。所以,产品设计也被看作是一个意义的传达和沟通的过程。
释义是意义传达的前提,意义传达是释义的必要条件,这两大途径互依互补,缺一不可。从发展的尾度来看,处在后现代主义思潮中的产品语义学主要被视作一种诊释设计,借参考的方法来设计产品外形,恰当地表达内在的意义。但其应用往往作为一种设计的手法成为纯粹个人化的随意表达,例如有的设计师通过产品语义来标新立异,追求新的风格,而无视其想法是否被消费者所理解,无视市场的反应。所以,对于包装设计来讲,释义和传达两大途径必须齐头并进,互相依存。
二、文脉对包装设计的影响
“文脉”本身是语言学中的概念,原意是指又学中的 “上下又关系”,指使用语言的此情此景与前言后语,是对现实中话语状况的认同和重视。单纯的语义学研究,关注的是产品或包装的自我个性的表达,注重的是符号的编码和解码,而忽视了产品或包装个性所在的更广泛的外在环境。我们所说的设计语言所处的交流情境指的是历史又化传统、社会环境、自然状况、个人情感等。无论是产品还是包装都应同时关注又脉因素对于语义生成的整体作用。
包装设计的文脉是指客观上形成的人、物系统运动的情景。包装所存在的文脉不仅包括空间环境,主要还指包装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社会又化、科学技术、经济生活方式、人文文化等,也包括包装所涉及的人、周围具体环境、生产企业的企业文化等,因此社会环境、历史又脉构成了又脉的基本内容困。今天的包装设计,从空间尾度,其又脉体现为全球化和本土文化的交融与冲突,人们更加关注本土又化的消失与发展;从时间尾度,其又脉体现为传统又化与现代又化的交融,人们更加关注传统又化的继承与沿革。
三、包装的语义
(一)外延性意义
外延性意义讨论的是与符号和指称事物之间的关系有关。它在又脉中是直接表现得“显在的”关系,即由包装形象直接说明包装本身。它是一种理性的信息,如包装的构造、功能、操作等,是包装存在的基础。
因此,把从符号认知出发的产品语义学的思想用于包装的设计,就是要在视觉交流的象征中体现某种程度的“行动经验”,使每个包装面、每个部位、开启、抓握、图形色彩符号都会“说话”,通过形态、色彩、结构、材料、位置等来表达象征自己的含义,“讲述”自己的操作目的和准确操作方法,但这绝非完全墨守成规,照搬以往。通过特定造型或细节的形态相似性来实现特定的使用方式的提示,告诉人们,在那里可以按压,可以抓握,并引导人们以希望的方式和方法自然地操作。
(二)内涵性意义
内涵性意义是与符号和指称事物所具有的属性、特征之间的关系有关。它是一种感性的信息,更多地与包装形态的生成相关,是在又脉中不能直接表现的“潜在”关系。即由包装形象间接说明包装物质内容以外的方面一一包装在使用环境中显示出的心理性、社会性或又化性的象征价值,也就是个人的联想(意识形态、情感等)和社会又化等方面的内容。它比外延性意义更加多维、更加敞开。
内涵性意义,体现着包装与使用者的感觉、情绪或又化价值交汇时的互动关系。因此,指向并不使得包装与其属性形成固定不变的对应关系,这使同一包装面对不同的观者,有时会理解出不同方向或程度的内涵性意义。
四、结语
产品语义学在包装设计中的引入,无疑是给包装设计注入了一丝清风,丰富和扩展了包装设计的方法和理论。在新的哲学思想和新的设计潮流的影响下,在科学技术、经济又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产品语义学逐渐形成并不断发展,同时直接影响着当代的艺术设计。
参考文献
[1]刘胜志,朱钟炎.产品语义学和产品设计[M].包装工程,2006.
[2]王受之.世界现代平面设计史[M].北京:新世纪出版社,1998.08.
[3]周宪.视觉文化的转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4]李龙生.设计美学[M].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作者简介
关键词:招贴设计;个性化;文字创意
平面设计中的图形经常被称为“视觉语言”,文字视觉语言也被称为“文字图形化的表现”,这是从信息传达的功能角度对图形的描述。在现代视觉传达领域中,文字是构成信息的基本元素。而当文字由叙述向表现提升时,文字的力量在以视觉为导向的平面化版式设计中非但没有减弱,而是空前加强并与版面中其他构成元素共建互动界面,成为传达信息与深化概念不可或缺的视觉要素,在平面视觉语言的舞台上展现自己个性魅力。
但与此同时,伴随电脑设计领域的不断拓展,许多作品盲目沉浸于电脑字体形式的玩味中,使太多的文字缺乏生命力,文字的个性魅力在实际应中呈现弱化现象。综上所述,本文把文字个性化视觉语言置于平面设计平台上,着重对“招贴中文字个性化的视觉表现形式”进行研究与探讨。
1 文字视觉语言的表现形式
(1)文字的造型。首先,文字视觉语言的个性化首先表现在造型创意的独特性上。当今的文字大量应用于商业视觉传达领域,所传递的信息需要清晰、直观,这样的环境更叫需作者:汇景印刷有限公司要新的创意思路,设计师必须在以字体为主要造型语言的基础上,努力寻求适合辅助主题的各种表现契机,从而使文字获得新颖的视觉表现力。
近年来,一些设计作品在文字的设计上注重形意结合,通过以“意”造型、以“形”表意之间的巧妙吻合,使文字完成由“意”到“形”的视觉转换,进而形成文字视觉语言个性化的表现形式。例如,文字造型运用形与意的互相借用进行转化,在保持文字字型的同时,将“电脑”中的“电”中间的笔画上借用较为现代化的图形@,形成以形表意的精神内涵。突出电脑的电字,使得文字图形化,以达到更好的视觉识别效果,给人更强的视觉感受。在以文字为视觉造型元素的设计过程中,这是寻找文字设计切入点的有效手段。
在文字设计过程中,一个更为显著的动向是文字的设计逐渐进入一种新的境界,即通过分解传统设计中的文字排列结构、进行有趣味的编排、重组,增强了画面的空间厚度,从而使版面具有更深的层次。如果说文字的应用与编排方式在传统设计中显得较为单一、呆板的话,那么现代字体的表现方式在应用舞台上则呈现极大的灵活性,着力寻求视觉上的标新立异,以增强作品的活力与视觉冲击力,如上文举例。解构这一有效的作法就是从画面文字的构成形式与编排上进行深入,这样做既能突出产品的特点,又可以提升视觉的亮点。当然,不同的编排方式会给受众传达不同的视觉信息。如:文字与文字之间的大小、间隔、比例、以及文字点、线、面间灵活有机的编排,都会产生多种可能的个性化表现形式。
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出汉字具有非常丰富的表情变化,其体态动向、间架结构、横竖撇捺的视觉流向等均可呈现出个性化、风格化的视觉语言形式,这些都有待我们不断地深入研究探索。
(2)文字的色彩。色彩是把握人生的视觉第一关键所在,也是一副招贴设计表现形式重点所在,一副有个性的色彩,往往更能抓住消费者的视线,色彩通过结合具体的形象,运用不同的色调,让观众产生不同的生理反映和心理联想,树立牢固的商品形象,产生悦目的亲切感,吸引与促进消费者的欲望。为此,设计者对色彩的运用可以说达到极致。
在平面视觉传达中,色彩凭借光源让自身展现不同的颜色效应。鉴于颜色在很多方面的重要性,目前许多工程心理学家和广告心理学家纷纷对这一问题展开研究,以求通过颜色视觉的刺激,达到更佳的工作效益或广告效益。所以在文字视觉语言的运用过程中,色彩就占有无可比拟的视觉优势,从而更能体现出文字独特、强烈的一面。在招贴中应用的颜色视觉刺激,至少有这几方面的功效:1)吸引人们对招贴的注意力;2)完全真实地体现文字视觉语言的特殊性,从而使人产生美感;3)可以强调所要突出的主题,以及作者的主要意图;这一切,都是以加强刺激、增强记忆为出发点的。
招贴设计就是一种很明显的,通过文字造型,通过色彩搭配,创造出强烈的视觉效果的招贴设计。招贴中运用大量的跳跃性色彩,使得人的眼球在看到这幅招贴设计时,就眼前一亮,此招贴是突破了以往的苏州印象的招贴设计形式,在运用传统设计元素(字体)的同时,也运用了强烈对比的色彩设计。
(3)文字的编排。文字设计的成功与否,不仅在于字体自身的书写,同时也在于其运用地排列组合是否得当。一件作品中的文字排列不当,拥挤杂乱,缺乏视线流动的顺序,不仅会影响字体本身的美感,也不利于观众进行有效的阅读,则难以产生良好的视觉传达效果。要取得良好的排列效果,关键在于找出不同字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对其不同的对立因素予以和谐的组合,在保持其各自的个性特征的同时,又取得整体的协调感。为了造成生动对比的视觉效果,可以从风格、大小、方向、明暗度等方面选择对比的因素。但为了达到整体上组合的统一,又需要从风格、大小、方向、明暗度等方面选择选择协调相同的因素。将对比与协调的因素在服从于表达主题的需要下有分寸的运用,能造成既对比又协调的,具有视觉审美价值的文字组合效果。
2 招贴中的文字视觉语言运用
在平面设计领域,文字设计不仅仅是对文字视觉形态的设计,而重要的是在于综合的使用。依靠文字形态变化版面有组织的编排,从而达到信息传达与视觉美感传达的兼容并蓄是现代艺术传播的重要手段之一。而如何选择切合主题的文字?文字间进行怎样的编排能呈现个性化的视觉语言?怎样才能达到较为合适的表现效果?这一切都包含在文字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围绕着如何“用字”的问题,几乎渗透到了平面设计领域的各个方面。在计算机普及的现代设计领域,文字的设计的工作很大一部分由计算机代替人脑完成了(很多平面设计软件中都有制作艺术汉字的引导,以及提供了数十上百种的现成字体)。但设计作品所面对的观众始终是人脑而不是电脑,因而,在一些需要涉及人的思维的方面电脑是始终不可替代人脑来完成的,例如创意、审美之类。电脑技术的发展使得设计师的创作领域更为开阔,也是设计师展开了对文字更为自由的控制。在多种可能的文字表现形式中,有如下变换:
(1)字体本身结构的变化。现代文字表达形式带有较强的“表现内涵”,可单独成为设计的主体,在文字的个性处理上包含设计师对主体的理解,对设计法则的掌握,更为重要的是设计使自身的艺术素养、艺术品位。文字是画面中的能动因素,是比图案、色彩更为直接传递信息的手段,其应用在包装装潢、商业招贴等领域能更为突出体现其能动价值。在现代设计中,有很多的招贴是通过打散字体结构来组合画面的,这样就给画面一个很强的视觉冲击力,也使字体出现了一个崭新的形式,新的组合就能够给画面营造出新的视觉感受。
(2)多种字体的组合。在设计中相同的字体或不同字体组成行与落,处于画面中不同的空间位置,与其他视觉元素之间产生大小不同的空间张力,那么不同位置组合就会自然触及人们的多种视觉联想,而视觉传达的标准就是作品所要传达的思想感情是否能在受众的心理产生共鸣。在北京2008奥运会招贴设计,通过文体在版面空间中不同位置的编排,为受众提供多种动感的视觉联想,满足了受众的视觉需求,由此完成从北京2008奥运会到2012年英国伦敦奥运会这一理念的传达,这种应用手法不仅仅是作品成功的重要因素,也是视觉设计工作者所致力的目标。
(3)文字的图形化。在招贴设计作品中,设计师为了强调文字的图形功能,除必须传达信息文字外,削弱其他文字元素的阅读功能,而以其造型美感取胜,在实际应用中,这是有意识地运用夸张手法处理的加强、减弱关系。现代招贴设计大都注重文字阅读功能的同时,也很注重文字的图形功能,即“文字视觉化”。这样既能够传达作者所要传达给大众的文字讯息,也能够在直白表述的基础上使文字更贴和主题,起到更加强调主题的作用。例如,台湾设计师崔兴松的文字体招贴作品,在对版面整体风格把握的基础上,通过局部的变化,运用文字形象的独特之处,营造出字体独特的视觉魅力,突出个性化的版面效果,创造出一种具有独特魅力的视觉语言。这种招贴设计机能够体现主题要求,也能够突出文字的美感以及强烈的视觉表现力,还能够表现一定的文化性。
3 招贴中文字应遵循的原则
(1)招贴文字中的可读性。文字的主要功能是在视觉传达中向大众传达作者的意图和各种信息,要达到这一目的必须考虑文字的整体诉求效果,给人以清晰的视觉印象。因此,设计中的文字应避免繁杂零乱,使人易认、易懂,切忌为了设计而设计,忘记了文字设计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更有效的传达作者的意图、表达设计的主题和构想意念。
(2)设计中英赋予文字个性。文字的设计思想既高妙又单纯,它实际上只以“点画”两种元素构架而成;所谓的“永字八法”中,不同的笔画式样均可看成点画的不同位置与样式。早在宋代,便有学者提出点也是一种画的“一画构成”理论。但文字的结构方式却丰富无比、不可穷尽且有法度课寻。几千年来文字发展选择的历史已证明了这一点。更为重要的是,文字的设计思想揭示了平面设计的逻辑本质,并将其逻辑方式发展到与人类活动能作最广泛完美的联络。
其实,每一个文字都是这样的“产品”,它们共同构筑了中华文明,迁延并光大了中华文化。其实,最初的文字就直接称之为“文”,中国文字统一后的第一部字典便称为“说文”,在这部辞书经典中也明确地将汉字的结构规律与法则总结出来,并明确地指出“交画为文”的道理。而“文明”“文化”这些词汇,所总结的正是文字哪种“无物不明、无识不化”的特殊功能。在五千年的发展过程中,文字已成了最完善的“视觉平面信息记录体系”。
(3)在视觉上应给人以美感。在视觉传达的过程中,文字作为画面的形象要素之一,具有传达感情的功能,因而它必须具有视觉上的美感,能够给人以美的感受。字型设计良好,组合巧妙的文字能使人感到愉快,留下美好的印象,从而获得良好的心理反应。反之,则使人看后心里不愉快,视觉上难以产生美感,甚至会让观众拒而不看,这样必定难以传达出作者想表现出的意图和构想。
参考文献:
[1]王雪青,陈沙华.字体创造设计[M].上海:上海画报出版社,2003.
[2]郝玉明,王丽莎.与字共舞:让文字随心而动[M].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4.
[3]郭小强.中国民间汉字艺术和设计[J].北京:中国装饰杂志,2006.
在探究创新艺术理念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体现及相应教学方式和措施之前,有必要对题目中出现的两个关键词汇的内涵和外延进行清晰的理解和阐述,以便更好的把握和探究二者之间的各种联系。
(一)视觉传达设计
在展开论述创新艺术理念的体现之前,首先需要清晰的了解视觉传达设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视觉传达设计从字面含义可以总括为两点:首先是视觉,意即人们可以用视觉来收集和掌握信息;其次是传达,是将前者收集到的相关信息发送、传播给大众,简而言之就是“为传达而搜集并设计信息”。
(二)创新艺术理念
这是一个近年来新兴的概念,随着时代的发展又被赋予了更多的含义。设计艺术作品的目的和价值就是为了满足来自各个途径的多种需求,需求的与众不同决定了创新艺术理念要不断创新。简而言之就是要将影视、色彩、文字等多种元素与时尚符号紧密结合起来,创作出来的作品既要满足大众的审美需求,又要展现时代的新颖性。
二、创新艺术理念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体现
广义上来讲,大众化和个性化是矛盾的双面体,似乎二者不可兼得,其实不然,创新艺术理念就是要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既要考虑大众的的普遍认知程度,又要突出新颖,展示自己的个性和创造性。
(一)“和而不同”的设计理念
艺术作品设计求新求变固然重要,毕竟创新才是视觉传达设计走向世界的灵魂给所在,但是,艺术作品也是要考虑普罗大众的审美能力和认知程度,过于求新求异、与众不同反而可能陷入怪诞,偏离人民群众的审美需求,因此需要“和而不同”的创新艺术设计理念:既要合理从重,又要突出新颖。
(二)个性化、时代化设计理念
现代视觉传达设计的手已经触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传播者要先对事物有一定的了解和认知,才能在赋予自己的认知理念后设计出来,继而传播给普罗大众。因此突出自己的价值观和个性格外重要,同时要跟进时代的步伐,把握好时代的脉搏,如重视环保的时候在作品中展示和谐,重视民族的时候在作品中体现特色,切实将作品赋予时代气息,满足社会需求。
三、视觉传达设计基础上的创新艺术理念教学模式
(一)注重实践的教学模式
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高校学子毕业后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要想在众多的求职者中脱颖而出,必须具备创新能力和自主设计能力,这也是视觉传达设计课程的教学要求之一,只有如此才能把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结合起来,提升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生的就业发展能力。
(二)提升创新艺术理念的教学模式
社会分工的具体明确及信息产业的蓬勃发展,使得视觉传达艺术设计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与重视,如何在自己的设计中求新求变,已成为学子体现自我价值的载体和打开企业求职大门的敲门砖。因此, 教学过程中必须将“创新”的理念时刻融合在课程设计和课程展示中,切实传达给学生,无论是平时的课业练习还是毕业作品,都要求学生找准自己的定位,展示自己的个性,设计的作品生动鲜活,不断开拓新的设计领域。
四、强化创新艺术理念教学的主要途径
上文已经介绍了创新艺术理念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重要作用与意义,此处不再赘述。显而易见,如何将创新艺术理念融入到教学中已经成为视觉传达设计教学的重要一环。下文从整个教学环节的组成部分简要介绍几种优化创新教学理念的途径,以供参考。
(一)提升学生创新能力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创新艺术理念最终的实施者和受益者,因此在进行视觉传达设计教学时,教师应尽量拓展学生艺术鉴赏、史论等多方面的认知能力,夯实基础,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学校应在课下尽量多给学生提供实习机会,组织学生参加社会活动,邀請行业专家举办讲座,帮助学生提供更多提高自身创新艺术能力的机会。
(二)提高教师专业素质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师队伍素质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的质量和学生的专业素养,因此提高高校教师队伍的专业素养成为优化创新艺术理念教学的重要一环。高校应该努力建设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既能担任教学工作又能肩负项目设计,将理论和实践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这样以来,在提升教学质量的同时,丰富了教学活动,使学生能学以致用,提升个人竞争力和学校就业率。
(三)创新课程教学方法
毫不夸张的说,视觉传达设计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得到极大发展,高校对视觉传达设计专业重视程度也是与日俱增,要求相关专业教师要不断改良教学方法,采用创新性教学理念。另外,高校应加强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双向合作,进而达到人才联育、资源共享,让专业人才能够在岗位上发挥作用,实现互补互利,共同承担教育责任。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各行各业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也不例外。社会的不断发展给视觉传达设计带来了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大的挑战,设计者只有充分运用创新设计理念才能创作出时代需求的优秀作品。在高校的教学过程中,应不断将创新艺术理念运用到视觉传达设计教学中,拓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以便培养更多符合社会需求的“实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崔可.创新设计理念在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中的具体实施[J].美术大观,2014(03).
[2]邢莉莉.浅谈视觉传达设计创新思维的内涵及原则[J].设计,2014(09).
[3]方小军.视觉传达艺术设计的创新设计理念分析[J].青年文学家,2015(12).
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视觉传达设计在表现形式上越加丰富多彩,新的材料和技法的运用也拓展了设计的表现空间。在众多画家里我个人比较偏爱瓦西里・康定斯基,在他的绘画里既有绘画技法,又有构成设计元素。尽管现在设计与绘画分成两方不同的学科,但他们都通过视觉的魅力和精神的显现满足了人们的精神和物质需求。说到康定斯基我觉得还是先谈一下包豪斯设计学院,1919年创立的包豪斯设计学院集中了欧洲各国的设计研究成果并加以综合和完善,格罗佩斯邀请艺术流派的艺术家担任包豪斯学院的教师,如康定斯基、克利、纳吉等都将绘画的思想带到设计之中,因此包豪斯设计学校的创建奠定了现代设计风格的最终形成,其设计风格集中了立体主义、未来主义、抽象主义、超现实主义的精髓,用绘画理论指导设计,力图打破绘画和设计的界限,形成了绘画推动设计、绘画与设计结合的成就。
视觉传达设计是指在二维空间内将图形、文字、标志等视觉元素加以组合达到传达信息的目的,西方国家也用“装饰艺术”这个名称。视觉传达设计多是以印刷物为媒介,涉及到字体设计、标志设计、插图设计、编排设计、广告设计、包装设计、展示设计等领域。站在更高的角度来看,视觉传达设计更受社会发展的影响,设计风格和特征的改变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生产力和社会思潮的状况,在现代科技迅速发展之下,计算机辅助设计更加快了现代视觉传达设计的发展。
我们都知道,艺术家是向内挖掘的群体,越是挖掘得深,越能体现真实和独特的个体精神;而视觉传达设计师,却是向外的为客户服务的群体。但这并不是表明,视觉传达设计师就不能有个性和创新性。设计师和艺术家一样,同样是这个社会审美意识的引领者。作为视觉传达设计师而言,其任务是,在尊重客户要求的前提下,在艺术性和创意方面要引领客户,引导市场,从而达到促进消费,增加商品附加值,同时提高人们审美意识的目的。而在康定斯基所倡导的抽象主义绘画中,形式被赋予了至高无上的作用,构图是真正艺术的终结,在他的《回忆录》中是这样表述的“构图”这个词从精神上打动我,以后我将以画一幅“构图”作为我生活的目的。这个词使我象祈祷者一样,使我充满敬畏之情。他主张绘画的目的是要表现人的主观世界,而主观世界表现在不常见于自然界的圆形、方形等几何形体中,康定斯基的思想决定了他的作品形式用色彩和几何形体这种抽象的语言表现纯粹的精神世界,之后受至上主义和构成主义的影响,作品转向几何抽象,随着绘画实践的发展,康定斯基尝试将抒情抽象和几何抽象有机结合起来。
在视觉传达设计中,色彩是诸多要素中最重要的构成要素之一。色彩首先可以通过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引起观众的注意,在吸引人们注意力之余,还可以揭示产品的形象和设计的主题,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的同时给人心理上美的享受。在经过印象派绘画之后,色彩的运用逐渐走向成熟,色彩的成熟运用是现代派绘画完善的重要标志。现代派艺术家将色彩规律不断探索,将色彩从事物的整体形象中解放出来,丰富了人们对色彩的认识,改变了一直以来设计色彩过分简单的弊病,增加了设计中色彩成的基本内容。色彩教学体系形成于包豪斯设计学院,后来在日本发展成为“色彩构成”这个科目,理性的研究色彩规律并创造性地运用色彩。说到色彩,就不得不提康定斯基的色彩教学。在色彩与形体方面,他和伊顿有共同的看法,但在重视色彩和形式的细节关系方面比伊顿更胜一筹,伊顿习惯于在色彩的总体规律上教授课程,康定斯墓则更注重于将形式与色彩的研究落实到具体项目的运用上。主张先分别设计形式和色彩的“单体”,然后将单体进行不同的组合,研究出不同形式和色彩的组合方式和产生的效果。康定斯基、伊顿等包豪斯的教员创立了色彩的教学体系,将色彩理性化和抽象化,再将几何形加以处理来把握色彩的心理和情感体验。“色彩理性化”是新印象主义的绘画原则,赋予画面以严格的机械感和秩序感,色彩分剂和色块构成在一定的逻辑意识中得以规范。“色彩的抽象化”是指将色彩置于几何于等图形之中,显示出完整和恒定的视觉感。“色彩的心理和情感体验”主要是受后印象主义影响,表现为在思想上对自然恤象的精神感悟。经过包豪斯色彩的教学,学生形成了对色彩的正确认识,从而掌握并运用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