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低碳城市的概念范文

低碳城市的概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低碳城市的概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低碳城市的概念

第1篇:低碳城市的概念范文

为提高土木建筑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协作创新精神,工程图学课程教学应更加注重学生图形表达、团队协作和工程设计能力的培养。文章结合传统的建筑类制图与设计课程教学现状,构建了基于CDIO理念的建筑类工程图学课程实验教学模式,并在不同阶段的教学中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结果表明,基于CDIO理念的建筑类工程图学课程教学新体系,在加强学生空间思维能力、设计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方面取得了明显效果,对深化工程图学课程教学改革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关键词:工程图学课程;建筑制图;CDIO;工程意识;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423;TU20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

10052909(2017)01015704

如何有效培养工程技术人才的创新设计能力,提高工科毕业生的图形表达、团队协作和工程设计能力,是当前工程图学课程教研人员面临的重要课题。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建筑制图教研室结合该校特点,从传统建筑制图基础课程与专业设计课程的结合入手,基于CDIO理念尝试对建筑类工程图学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教学效果的考核与评价进行改革,旨在增强学生的工程意识、创新思维与团队协作能力,从而达到提高工程技术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1-3]。

一、传统的建筑类制图与设计课程教学现状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开设建筑制图类课程的专业较多,除了传统的土木工程、工程管理、工程力学、建筑学、城市规划等专业外,给排水、艺术设计、园林、道铁等专业学生也需要学量的建筑制图知识。从专业设置的情况来看,学校多个学科主要培养建筑、土木和景观的结构与产品设计方面的人才,对学生在构型设计和创新能力方面有较高的要求。当前学校土木类和建筑类专业工程制图和设计课程教学体系如图1所示。从整个建筑图学课程教学层次和课程安排来看,在图学课程体系中安排了大量三维CAD课程内容,各软件中的设计与建模操作都是对学生创新思维与设计表达能力的强化培训。但在教学方案的实施过程中,各专业和课程大多出现了图学课程前后脱节、难以体现课程间的交叉性和综合性的问题。其后果是:图学体系中的各门课程仍为单科性质,学习过程中仍以理论分析为主,缺少培养学生直观判断力、工程创新意识和设计理念的教学环节,难以培养学生的工程综合能力。

三、基于CDIO理念的建筑类工程图学课程教学改革

(一)基于CDIO理念的建筑类工程图学课程教学模式

CDIO工程教育理念的精髓主要体现在实验与实践环节,对图学课程而言,则更多地体现在大二、大三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当中。已有的研究表明,在工程图学和三维CAD技术融合式课程体系建设和改革过程中,教师往往

将工程应用软件的操作性指导和训练当作图学和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以为使用软件就是教会学生操作方法,而忽略了大学本科层次工程图学课程教学应达到对学生进行思维及过程训练的目的[6-8]。有鉴于此,为真正培养与锻炼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团队协作精神,建筑制图教研室将图学基础课程(部分内容)与设计类专业课程有效整合,构建了基于CDIO理念的建筑类图学课程教学体系与指导模式(图2),以强化学生的工程意识与工程素养。

(二) CDIO理念在建筑类工程图学课程中的实际应用

开展基于CDIO理念的建筑类工程图学与设计课程实践项目,旨在大一的建筑制图基础知识学习阶段,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和绘图基本技能,除加强徒手绘图、制图标准规范和形体表达方法(视图、剖切、断面)的训练外,在专业图部分引入三维模型和形体设计基础内容,将原有的建筑(或结构)施工图的简单抄绘转变为具有设计和创新意识的思考训练。除在CAI课件中加强“结构”和“形体”概念外,在设计过程中融入简单的工程材料常识,并鼓励学生用三维草图快速表达其基本的设计思想。此为构想阶段。

在后期的专业绘图与分析课程教学中,尤其是设计与计算软件的学习中,任课教师可将课程涉及的具体实践科目设计成各个独立的工程项目,并相应地

将学生划入各项目小组。这些实训项目大多与工程实践或现实生活相关,要求学生从图学(或力学)基础理论知识入手,结合设计项目所处的环境及相应的使用功能要求,设计出符合实用性、美观性和经济性要求的工程结构,在突出创造性设计理念的同时保持作品的工程应用性。在指导学生设计的过程中既要特别强调作品的功能性,不能仅为创新而创新,又要鼓励和激发学生的创新设计热情,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和思考问题的能力,避免学生作品设计华而不实。此为设计阶段。图3和图4分别为不同专业学生在此阶段设计或计算的工程结构实例。

CDIO理念中的施与操作阶段旨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交流沟通能力,也是学生接触工程实际问题并进行有效实践训练的阶段,即所谓边学边做、边做边学的过程,也称为“干中学”。在这一过程中针对设计阶段教师所给出的工程结构项目,利用不同的专业软件实现其实体造型,并对构件进行模拟。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教师应鼓励和带领学生将设计和构造出的工程实体按一定比例制作成模型,供学生相互学习或作为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的作品。图5所示为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用竹片制作的工程结构物模型。

道路CAD课程为道路与桥梁工程专业最重要的专业课之一。该课程有24个学时的上机实践课,主要培养学生对路线及道路相关设施进行优化设计的能力。为真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任课教师可将实践教学部分的成绩考核采用分组完成工程项目的形式进行(表1)。在道路设计中为体现公路这一带状三维空间构造体的实体造型,提高学生对三维CAD软件的应用能力,应要求学生对道路的重要路段和重要构筑物采用透视图的形式表达,并检验设计质量,引导学生将图学知识与专业知识有效结合,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这种“干中学”的教学方式可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能力和协作创新精神,增强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建筑类工程图学与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成果

学校建筑类工程图学课程体系改革自2010年开始至今,已初步完成了实验班的CDIO教学方法设计,将建筑制图课程与专业课程中的绘图或设计软件等有关内容,融入设计型、综合型的创新实践项目中,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完成结构设计或计算,以培养学生综合应用图学、力学、数学和计算机科学知识的能力。

教学改革结出了丰硕的成果,截至2014年底,学校共有38项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获批立项,其中省级项目12项;获得包括“高教杯”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建筑类比赛、湖南省力学竞赛和湖南省大学生结构模型设计竞赛等在内的国家级、省级竞赛项目奖30余项,其中一等奖6项,二等奖9项,三等奖15项,优胜奖/团体奖5项;共完成11项相关的教研教改项目,完成了12门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创新性实验项目的设计与教学;相关专业学生的就业率连年保持在90%以上。已毕业的学生普遍认为,基于CDIO理念的工程图学与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对学生的理论学习、实验技能训练、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实际应用系统的设计和制作能力的提高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结语

对建筑类工程图学与设计课程教学的改革,主要是按照CDIO教育理念与模式调整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在此过程中积累了相关课程项目设计与教学方法的经验。这些经验可进一步应用于建筑类相关专业的其他主干课程教学中,形成建筑类工程专业学生工程素质培养的整体教学体系。基于CDIO模式的实验课程设计与实践方法,对其他理工类学科专业的教学改革也具有重要的参考和借鉴价值。

参考文献:

[1]王伟冰,张东梅,李玉菊,等. 基于CDIO 理念的新机械制图教学模式研究[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3(1):171-172.

[2]陈霞. 计算机绘图与工程制图课程阶段式融合教学模式探讨[J].职业技术教育:教学版,2006,27(20):14-15.

[3]刘克非,汤小红,吴庆定. 建筑类工程图学实践创新型教学内容与方法的研究与实践[J].图学学报,2013,34(6):123-129.

[4]钟金明,李苑玲. 基于CDIO理念的工程教育实践教学改革初探[J]. 实验科学与技术,2009,7(6):67-69.

[5]张准,钟丽云. 基于CDIO 理念的光电技术实验课程设计与实践[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8):367-370.

[6]魏屏,李金伟. 基于目标分解法解析“土木工程制图”的研究[J].工程图学学报,2010(5):132-137.

[7]王国顺,张旭,李宝良.引导与创新理念在“制图实践”课程建设中的应用研究[J]. 工程图学学报,2010(5):123-127.

[8]李冬梅,张持重,张耀娟,等.以创新能力培养目标的设计图学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 工程图学学报,2010(3):161-164.

Abstract: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engineering consciousness and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spirit of civil construction students, engineering graphical teaching staff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cultivating the graphics expression, team collaboration and engineering design ability of students. Combined with the teaching situation of traditional architectural drawing and design courses, based on the CDIO education concept and its characteristics, a new teaching mode was built and different teaching methods were used at different stage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new system can enhance the ability of space thinking, design innovation and practice of students. It also played a good role model for deepening the engineering graphics teaching reform.

第2篇:低碳城市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低碳城市 城市规划

当前,全球气候变暖已成为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严重危机和挑战,为有效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低碳经济、低碳城市的研究和实践逐渐成为当今世界的热门话题。城市是碳减排的关键,而城市规划作为建设城市和管理城市的基本依据,必然担负着建设低碳城市的重要角色。

1 关于低碳城市理念

1.1 理论的诞生与研究进展

2003年,英国政府发表《能源白皮书》,率先提出“低碳经济”的概念,引起全世界对“低碳”理念的广泛关注。其后,随着将低碳研究的视角引向城市,逐渐形成一系列关于低碳城市概念的研究与实践。在低碳城市规划研究方面,ChinSiong H. and Wee Kean F. (2007)运用情景分析法预测未来发展低碳城市的几种可能模式,并指出通过政府在城市土地利用、建筑设计及交通等方面的政策引导,可以使城市CO2排放量在未来几年内减小到预期情景。Glaeser and Kahn(2008)发现城市规模与碳排放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随着城市规模的增大,新增人口人均碳排放量要高于存量人口,而土地开发密度与碳排放量存在明显负相关关系。Jenny Crawford 和Will French研究了英国空间规划与低碳目标之间的关系,认为实现低碳目标关键在于规划系统对新技术的适应度和准备度,而规划系统必须实现国家层面的自上而下的领导性优势和地方层面强调权利分散的灵活性优势互相结合。

1.2 低碳城市概念内涵

低碳城市的概念诞生至今,国际上并未形成统一观点,我国众多学者通过研究提出以下观点:夏堡(2008)通过对“低碳经济”概念研究出发,认为,低碳城市就是在城市实行低碳经济,包括低碳生产和低碳消费,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一个良性的可持续的能源生态体系。金石(2008)认为低碳城市发展是指城市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前提下,保持能源消耗和CO2排放处于较低水平。付允等(2008)提出低碳城市是通过在城市空间发展低碳经济,创新低碳技术,改变生活方式,最大限度减少城市的温室气体排放,逐渐摆脱以往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和大量废弃的社会经济运行模式。《2009年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中认为:低碳城市是以城市空间为载体发展低碳经济,实施绿色交通和建筑,转变居民消费观念,创新低碳技术,从而达到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结合以上观点,所谓“低碳城市”是指城市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前提下,保持能源消耗和CO2排放处于较低的水平。

2. “低碳城市”理念在我国城市规划研究与实践中的问题与困境

城市作为碳减排的关键,城市规划理应承担起建设低碳城市的重要角色,但是现状对于低碳相关概念研究较多,而对于低碳理念与城市规划理论及实践之间关系的探讨较少,缺乏其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如何进行有效落实的研究,而分析造成此现象的根本原因,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2.1缺乏切合中国国情低碳价值观的辩证思考

当前世界上尤其是发达国家地区已规划建设不少低碳甚至“零碳”的示范新城项目。如阿联酋阿布扎比的马斯达尔城,这一占地6平方公里的新城将世界上最先进的节能、环保、固碳技术的应用几乎贯穿从设计到建造的各个环节,整个新城的“零碳”概念无处不在,但总投资高达220亿元的巨额建设资金令人咂舌。客观来讲,马斯达尔作为低碳城市建设的示范意义毋庸置疑,但发达地区的这种“高消费低碳”的壮举给人的印象更像是高碳排放过后的一种自我救赎。

在当今国际社会 “生态低碳”主题的大背景下,中国的低碳城市建设应当树立怎样的“低碳”价值观?学者龙惟定就指出“富人烧钱买低碳、穷人没钱被低碳”,都失去了低碳城市的本意。当前中国处于高速城市化发展阶段,建设低碳城市不应等同于停滞不发展,保留落后状态绝不应该是低碳城市所追求的目标。因此,针对中国这样处于工业化中期和高速城市化发展阶段的国家,必须探索实现针对于中国国情的低碳城市路径。这种探索也是我国发展低碳城市所面临的机遇,一个发展中国家对适于自身低碳发展模式的探讨,在发达国家是找不到先例的,而这种探索也将让中国为国际气候变化事业作出贡献。

对低碳城市价值观的辩证思考同样可以延伸于低碳城市目标实现的过程中,“零碳排放”是低碳城市所追求的终极目标,是需长期努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同阶段应采取不同的目标模型与策略组合。同时城市类型的不同,其碳排放的要求也是不一样的,在评价国内低碳城市的实践工作时,不应采取相同标准,应讲求公平、合理原则。

综上所述,我们只有在充分理解了低碳城市的内涵,正确树立辩证的低碳价值观的前提下,才能公平、合理、有序、有效的开展低碳城市的研究与建设工作。

2.2 当前相关理论层面的研究多呈现出“两头大、中间小”的状态

在低碳城市建设中,世界自然基金会(WWF)曾提出“CIRCLE”原则:即紧凑型城市遏制城市膨胀(Compact)、个人行动倡导负责任的消费( Individual)、减少资源消耗潜在的影响(Reduce)、减少能源消耗的碳足迹(Carbon)、保持土地的生态和碳汇功能(Land)、提高能效和发展循环经济(Efficiency)。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在其《2009年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提出通过优化能源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生活方式、加强技术创新4个方面具体落实实现低碳城市理念的发展策略。但以上实现“低碳城市”的具体策略研究集中于区域战略层面,低碳城市的建设离不开城市规划工作,如何在我国的城市规划编制、城市规划模式中融入低碳城市的理念是目前工作的关键。

当前国内的低碳城市研究重点呈现出“两头大、中间小”的状态,除了战略层面的研究,其余研究重点直接落于微观的低碳建筑技术、环保技术层面。中国工程院院士邹德慈在谈到低碳城市的时候就曾提出:“城市规划要融入低碳城市的理念,而且不仅仅是理念,应该融入到城市规划的目标、指标体系和行动计划的方方面面。”

2.3当前国内 “低碳城市”的建设实践多处于“务虚”阶段

在建设“低碳城市”的浪潮下,全国已有保定、上海、贵阳、杭州、德州、无锡、吉林、珠海、南昌、厦门等多个城市提出了建设低碳城市的构想,还有不少城市希望使得城市名片前拥有“低碳”这个时髦“头衔”。

但冷静分析国内多个城市的低碳城市建设,名为“低碳”,却实为“务虚”阶段:首先,不少低碳城市的建设实际为依托出台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城市的政策,去做一些项目的示范,堆砌展示一些并无多少推广和实用价值的新技术;其次,目前我国低碳城市建设相关评价机制不健全,相关评价依据比较模糊,科学考核存在难度。在产品生产过程做一些“减排指标”相对容易,如何确定评价指标需要探讨。因此各地打造“低碳城市”的热情值得肯定,但更应避免赶时髦、贴标签等现象的出现。

对此现象,已有学者及专家提出质疑,诸大建就指出“低碳城市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如没有低碳城市建设过程中的技术支撑,“低碳城市”的美好愿景就将永远停留于概念阶段。以“生态城市”的建设为例,生态城市的概念已经提出超过20年,全球各地实施生态城市规划方案也非常多,但在实施层面没有突破。综上所述,如果“低碳城市”的实践只是特别的案例,都是由于特别的政策推动的,其规划理念就没有复制性,就不能推广;同样的,如果低碳城市规划的理论研究只停留于概念与战略阶段,其规划理念就没有实践意义。

3.促进我国低碳城市规划概念的建立

3.1低碳城市理念下城市规划的定位

城市规划作为一门实践特征较强的学科,它对城市未来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控制与指导作用,它是我国引导城市发展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也是我国处于快速城市化阶段对气候变化问题有所应对的重要手段。可以说城市规划是我国构建低碳城市的重要环节及关键技术。众多专业学者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对低碳理念下城市规划定位的看法,结合相关观点,本文认为,低碳城市规划,规划思想上强调低碳革新,具体操作上,应是延续传统城市规划体系,继承了原有城市规划思维方式,并以此为基础吸收适于低碳理念要求的规划理论,尝试对常规规划策略、规划模式与规划技术的“低碳”优化。

3.2低碳城市规划宏观层面研究内容

侧重研究城市或地区在低碳城市建设、低碳城市生产、低碳居民生活消费及低碳交通体系等等关系到低碳城市运行各系统之间的耦合关系。将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关注与城市自身的发展建立科学联结,以低碳的理念转变传统发展方式,重新审视自身发展条件,制定生态可持续的低碳发展战略,并为城市或地区建立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政策体系和实施机制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3.3低碳城市规划中观层面研究内容

低碳理念下的城市总体规划主要发挥其对城市总体控制的作用,从城市整体的形态构成、土地利用模式、交通体系、经济产业发展及生态固碳方面来达到城市未来发展的过程低碳目的。例如低碳的城市用地布局与空间形态方面,可以充分吸收紧凑城市、精明增长、可持续集约式发展的理念精髓,探索对内聚式城市形态、带型城市及组团城市在节能减排方面的低碳优化策略,并鼓励城市形态与碳排放关系方面的定量实证研究。低碳的土地利用主要探索功能充足及不同开发强度对人们日常活动的影响,通过缩短出行距离,提高生产生活效率的方式达到低碳。

由于城市内部不同功能区其开发强度及空间形态有较大差别,总体规划控制的基础上仍需详细规划与城市设计低碳编制技术,因此应针对城市中功能相对集中的地区分别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弄清各类地区在详细规划以及城市设计方面可以实施的减少碳排放的规划设计技术对策和实际效果。

第3篇:低碳城市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低碳生态城市、问题、绿色城市、低碳经济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我国推行低碳生态城市的现状和实际意义

目前,低碳生态城市成为世界城市发展的主流方向,低碳生态城市在规划建设理论研究方面也越来越深入。

我国众多城市也进行了相关方面的规划建设实践。2011年的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共提出了15项指标,在八项有关资源环境的指标中,有七项具有强制约束性。由此可见,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在我国政策层面已经得到了极其高度的重视。可以说,在我国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只有采用低碳发展的模式与低碳生态城市的建设,中国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才得以真正实现,从而实现中国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然而,就我国现状的国情来看,在很多方面仍并不具备建设低碳生态城市的条件,包括方法体系、理论基础、政策体系、规划原理及建设技术与经验等。因此,我们国家的低碳生态城市就目前来说才刚刚起步,与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低碳生态城市还有一定距离。

二、现阶段中国进行低碳生态建设所遇到主要问题

第一、大城市的建设过于盲目,忽视中小城镇

据统计,全国约90%的地级市以上的城市都提出建设低碳生态城市的设想,并以此为发展的目标。但往往停留在规划层面,建设中的实际运用还不成熟。同时,中小城市则缺少对自身的生态建设的关注。

第二、对“新城开发” 过于盲目,对建成区的生态改造不够重视

新开发地区实践低碳生态城市虽然投入较大,但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大部分城市在进行低碳建设时选择了“新城开发”,把推动缓慢、见效慢的建成区改造放置一边。而建成区的低碳生态改造才是城市建设的主要点。

第三、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没有充分的结合中国国情和客观需求

地少人多是我国最大的特点,开展低碳生态城市首要必须结合国情,在不占用耕地的前提下,充分利用滩涂地、盐碱地等未利用地的生态化改造来进行建设。

第四、低碳生态城市发展建立的指法标体系不具有权威性、导向性

任何的城市建设都需要指标体系的引导。我国缺乏指导性的生态城市指标体系,各地区有地方性的指标体系,但都存在一些导向不明的问题。

第五、低碳生态城市的概念多样,定义不明确,

“低碳生态城市”这一概念很早就提出,而对其还没有一个明确、公认的理解。各种概念的混淆,例如“低碳城市”“绿色生态城市”等,对这些概念的确立一个统一的、明确的基础。因此,在实际工作中 ,也出现了滥用概念,偷换概念的问题。

第六、没有确立低碳生态城市规划的地位、编制方法和体系等

低碳城市的规划还处于探索阶段,各个地区的编制方法、内容、指标都没有得到明确规定,缺乏统一的宏观的指导,无法对规划后的城市建设起到良好保障和引导作用。

第七、低碳生态城市发展过多追求技术的奇、新、特,没有合理控制建设成本

中国不但有着悠久的历史,而且有着丰富的传统经验和智慧,因此,这些传统的经验与智慧加上部分简单的措施就可以使低碳生态城市的建设达到很好的效果,但是,现在进行的低碳生态城市建设却不再运用以往的方法,而是在技术上有了更高更远的追求,并且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这些奇、新、特的技术在没有熟练运用之前往往成本难以控制。

第八、低碳生态城市发展存在一个误区,就是打着“生态”的旗号干着“反生态”事情

低碳生态城市的目标是减少对自然的破坏,达到人和自然的和谐,而事实上,很多地区的低碳生态城市建设,都具有很大的问题。在生态敏感区进行开发建设,不仅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也给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留下隐患。

三、低碳生态城市内涵详述

第一、低碳生态城市的内涵和目标

低碳生态城市的规划在促进城市良性发展中是一项重要战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二零零九城市发展与规划的国际会议中,仇保兴博士首次提出了这种发展模式,组成低碳生态城需要把生态城市与低碳经济的发展理念复合起来,这个理念关联度高且交叉性强。明确指出了建立在以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更加深刻的认识为基础,以降低温室气体排放为主要目的,建立和谐、高效、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人类聚居环境,就是低碳生态城市。

第二、低碳生态城的主要类型,具体如下:

1、在技术方面具有创新的生态城市。

2、适用性较强,适合宜居的生态城市。

3、逐步演进式的生态城市。

4、灾后重新建设、改造的生态城市(一般为乡镇)。

第三、我国各地低碳生态城的初步实践

中国截止到目前有很多改革试验区正在规划建设中,包括曹妃甸国际生态城、中新天津生态城、深圳光明生态城等,目前统计显示,已在实施生态城市计划的城市有十几个,着手规划生态卫星城的城市已有二十多个,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投入低碳生态城建设的城市会越来越多,可见,我国正在以最快的步伐迈进世界生态城市的行列。

四、低碳生态城市建设对于我国经济的重要影响

建设低碳生态城市就是要提高能源结构与效率,这是低碳经济的核心。在最大限度上减少石油与煤炭等高碳能源消耗的经济,就是低污染、低能耗的经济。

发展低碳经济,首先要转变发展的观念,在发展模式上进行创新,使发展质量得以提高。

发展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为我国经济社会得以快速发展打下基础,对加快低碳城市的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顺应了低碳经济发展的时代潮流,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战略中做出积极应对与选择。可以说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加快、多变的国际环境的应对,及对经济社会可持续性发展的实现来说都是具有重大影响的举措。因此我国生态城市的发展道路可谓是任重而道远。

五、关于低碳生态城市形成模式及建设建议

低碳生态城市的建设不是单纯的节能减排,是通过改变人的生活方式与行为模式,改变社会经济与发展的模式,平衡与协调社会、经济与环境资源之间的关系,使生态城的规划设计中的每一个环境都贯彻生态理念,因此,这不是一项短期的社会工程。

若想使我们的地球、我们的城市得到可持续发展,想重新建设与自然平衡的城市与多元价值的社会,需将绿色低碳价值与文化融合起来,构建一种新的社会体制,此体制具有广泛的适应性与活力。城市里社区,不只是拥有教育、居住、医疗等一些基础性的设施,更是有一定社会学意义的社区,是一群人能凝聚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形成制度性与规范性的整体。

城市研究者应该从以下方面进行研究,包括:绿色低碳本质、可持续性本质等相关的一般性的抽象问题,向着对绿色低碳城市具体的制度问题、文化问题、环境问题以及能够使这些问题得以缓解的方面转化,并对规划政策与措施进行理论研究,从而对决策者做出的决定产生很大的影响,并且是积极的影响,使生态城市的理想逐步得以实现。

无论是城市的开发者还是城市的规划者,都需要反思自己,在创作思想和开发思想方面的反思,不管是在城市的规划还是建筑的设计中,都应该注重有关地域城市在文化方面的营造,注重适合技术的应用,在自然建筑环境方面创造的适应,在我国创造具有文脉的城市文化。使东方国家在对于现代以及后现代主义的理解上更具多样化,更具全面化,只有如此,我们的城市建设才能成为真正的绿色低碳城市,而不只是虚名。

六、结束语

我们最终的目标就是低碳生活,众多城市也在努力建设低碳生态城市,并且数量越来越多,我们相信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共同努力,在中国实施低碳经济指日可待,我们必将在最短的时间内走向低碳生活,实现我们的低碳生态城市的伟大目标。

参考文献

[1]仇保兴.我国城市发展模式转型趋势--低碳生态城市[J].城市发展研究,2009, 16 (a) :1-6.

[2]庄贵阳.中国:以低碳经济应对气候变化挑战[J].环境经济,2007(1):70.

[3]方虹.国外发展绿色能源的做法及启示[J].中国科技投资,2007(11):35.

[4]付允,马永欢,刘怡君,牛文元.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与环境,2008, 18 (30) :14-19.

第4篇:低碳城市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低碳城市 理论 综述

全球气候变化涉及的水资源安全、能源安全、生态安全等科学问题已越来越关注人类活动的影响,而碳排放成为影响全球气候增温的主要因数。国内外研究发现碳排放与城市化过程相交织,低碳城市遂成为遏制全球增温的首要选择。与此同时,在经历了300年的高速工业文明发展阶段后,全球正面临着气候变化和资源环境的巨大压力,外延增长式的城市发展模式已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的发展需求,城市发展模式面临着转型的抉择。在此背景下,各国相继提出了低碳经济和低碳城市新概念。国内外学者对低碳城市的理论内涵进行了积极而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本文试图就研究低碳城市的发展理论,为抑制全球气候变暖贡献力量。

一、国外低碳城市发展理论相关研究

(一)低碳城市发展模式研究

英国政府认为,针对低碳城市建设,不同城市空间需有相应的规划应对和侧重,并分别从城镇中心,边缘中心、内城区、工业区、郊区县市、大型的新城市伸展区和聚集区、农村地区等7个方面做了详细阐述。

2004年日本政府与学者开始对低碳社会模式与途径进行研究,2007年2月颁布的《日本低碳社会模式及其可行性研究》,以日本2050年C02排放在1990年水平上降低70%为目标,提出了可供选择的低碳社会模式,并在2008年5月进一步提出《低碳社会规划行动方案》。日本低碳社会遵循三个基本原则。即:减少碳排放;提倡节俭精神:与大自然和谐生存。

(二)低碳城市规划与实践研究

英国是低碳城市规划和实践的先行者,政府通过成立碳信托基金会,并依托碳信托基金会与能源节约基金会联合推动了英国的低碳城市项目。首批3个示范城市(布里斯托、利兹、曼彻斯特)在其提供的专家和技术支持下制定了全市范围的低碳城市规划。Glaeser and Kahn(2008)对碳排放量与城市规模、土地开发密度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城市规模与碳排放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随着城市规模的增大,新增人口的人均碳排放量要高于存量人口:而土地开发密度与碳排放量存在较为明显的负相关关系,城市规划对土地利用的限制和约束越严格,居民生活的碳排放量水平越低。Jenny Crawford和Will French(2008)探讨了英国空间规划与低碳目标之间的关系。其认为英国的规划系统对新技术的适应度和准备度是实现低碳未来的关键。抓住这个的关键才能形成将国家层面的自上而下的领导性优势和地方层面强调权利分散的灵活性优势结合起来的规划系统。

二、国内低碳城市发展理论相关研究

(一)内涵研究

付允、汪云林、李丁等认为,低碳城市就是通过在城市发展低碳经济,创新低碳技术,改变生活方式,最大限度减少城市的温室气体排放,彻底摆脱以往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和大量废弃的社会经济运行模式。形成结构优化、循环利用、节能高效的经济体系,形成健康、节约、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最终实现城市的清洁发展、高效发展、低碳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夏堡认为,低碳城市就是在城市实行低碳经济,包括低碳生产和低碳消费,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一个良性的可持续的能源生态体系。胡鞍钢认为,在中国从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变的过程中,低碳城市是重要的一个方面,包括低碳能源、提高燃气普及率、提高城市绿化率、提高废弃物处理率等方面的工作。

(二)特征和支撑体系研究

2009年的《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绿皮书中将低碳城市的特征概括为以下几点:经济性、安全性、系统性、动态性、区域性。同时《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绿皮书提出了低碳城市的基本支撑体系:1 低碳城市的产业结构体系。实现工业向服务业的转变和重化工业化向高加工度化的转变,利于我国减少能源消费,发展低碳经济。2 低碳城市的基础设施体系。需预先做好城市基础设施的总体规划,保证城市基础设施设计的低碳化。3 低碳城市的消费支撑体系。为实现城市的低碳发展,人们要改变以往高消费、高浪费的生活方式。4 低碳城市的政策制度体系。制定合理、正确的制度和政策,依托和整合现有政策体系及手段,确定低碳城市发展的长期目标,向社会大众表明政府联合全社会一起实现低排或零排放的决心。

(三)思想基础研究

李克欣认为,低碳城市是指在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前提下,减低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宜居城市。指出“环境和学”是低碳城市建设的思想基础。

(四)发展模式研究

刘志林、戴亦欣、董长贵、齐哗等认为,低碳城市的发展模式应当包括以下内涵:1 可持续发展的理念:2 碳排放量增加与社会经济发展速度脱钩的目标:3 对全球碳减排做出贡献;4 低碳城市发展的核心在于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

(五)实现途径研究

付允、汪云林、李丁等认为,应从基底低碳(能源发展低碳化)、结构低碳(经济发展低碳化)、方式低碳社会发展低碳化)和支撑低碳(技术发展的低碳化)来发展低碳城市。周国模认为,作为城市当中重要的设施、元素,建设城市森林与它大量的吸收城市二氧化碳是同步的,建设城市森林和建设低碳城市才能实现两全其美。仇保兴认为,我国正处在快速城镇化过程中,具备大规模建设生态城市的“后发优势”。如何建设低碳城市,从城市规划建设角度,至少可将低碳城市定义为低碳机动化城市交通模式、绿色建筑、低冲击开发模式与规划建设生态城市的四重奏。顾朝林、谭纵波、刘宛认为,低碳城市规划将成为碳减排的关键技术。

(六)评估标准体系研究

2010年3月19日,中国社科院公布了评估低碳城市的新标准体系,这是中国迄今首个最为完善的标准。该标准具体分为低碳生产力、低碳消费、低碳资源和低碳政策等4大类共12个相对指标,

第5篇:低碳城市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低碳城市;城市规划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可持续发展思路是当今社会经济建设的核心思路,在各个产业中,都需要以可持续发展思路为基础,才能够实现产业的健康成长。城市作为一个地区的经济文化中心,同样需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特别是在当今的能源使用环境下,必须要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低碳城市,才能够让城市发挥其本身的作用,并带动当地经济、文化建设的发展。

一、可持续发展的低碳城市的建设概述和现状

城市规划的本质在于它对城市发展的预见性,对阻碍城市健康发展潜在因素的预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针对性是城市规划发展和改革的主要动力。城市发展的历史也告诉我们,城市规划的创新源于解决现实存在或将要产生的问题,只有尽早发现和预见城市可能面临的问题,才可能不断改革与创新,使城市的发展能够适应和应对新的挑战,并为其创造出更适合我们生存与发展的空间环境。低碳城市规划是基于低碳城市的概念基础上,从总体规划、区域规划和详细规划入手,提出土地利用、密度控制、城市交通与功能的综合应用等方面的政策建议,并在低碳经济条件的控制之下提出城市规划的策略。

可持续发展思路的提出并没有很久远的历史,低碳城市的概念也是近几年才被大众所知晓。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可持续发展的低碳城市的规划与建设都还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低碳城市还并没有完全普及。因此,目前的低碳城市规划模式尚处于研究与摸索阶段,还需要我们在不断的实践中寻找经验。

1. 国外低碳城市的建设现状

新世纪以来,国际上就相继有许多组织以及相关政府开始关注起建设低碳城市的话题。目前,国外的低碳城市建设主要集中在一些发展程度较高的城市中,或者在一些以生活居住为重心的城市中,比如法国的巴黎,英国的伦敦、利兹,日本的东京等等,都是国际上发展低碳城市的代表。这些城市中,从节约能源与减少排放两方面入手,双管齐下。不仅使城市环境得到了改善,更使城市的发展步入了良性循环的轨道。国外这类典型低碳城市的建设,可以为我国的低碳城市建设提供经验。

2. 国内低碳城市的建设现状

我国在上世纪 90 年代就开始提出了建设“生态城市”、“园林城市”等基本理念,但一直并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低碳城市发展理念。直到 2008 年,我国的上海、保定等城市才陆续地提出了建设低碳城市的初步构想与计划,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应用到城市建设中,将城市的发展目标从经济增长转变为资源的循环利用。到目前,低碳城市的规划与建设在一些试点城市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总体而言,我国的低碳城市建设尚处于初级阶段,还需要进行深入的探索。以湖南省的长沙、岳阳等城市为例,本身的自然环境基础条件非常良好,但对于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低碳城市还没有形成完善的体系。另外,由于低碳城市的建设目前还在少数城市中进行试点,因此距离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还有一定的距离。

二、 可持续发展的低碳城市规划模式的理念框架

目前,建设低碳城市的初衷一方面是为了更好地帮助城市进入良性发展的道路,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解决当今普遍存在的能源紧缺问题。因此,在进行低碳城市规划时,主要从能源的角度进行考虑,将解决能源问题作为城市建设的首要考虑问题。在考虑能源问题的基础上,进行低碳城市的相关规划,就可以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本文以岳阳市的城市布局现状为基础进行讨论,以低碳城市的规划理念来进行分析,该城市规划的基本框架可以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 用地布局上的节约理念

在用地布局上进行节约,是低碳城市规划的基础,决定了一座城市所能达到的低碳发展水平。首先,尽量减少城市管线的长度,删减掉不必要的管线,从而提高管线的输送效率;其次,降低交通流线的长度,减少通行效率太低的交通流线;最后,对城市道路进行统一的规划,最好能够加大公共交通的建设力度,减少过多的交通工具的尾气排放。通过在用地布局上的合理规划,可以为建设低碳城市打下良好的基础,提升低碳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空间。

从空间尺度上做好低碳城市规划文章, 第一个尺度是区域的尺度,城市区划在一些城镇化发展水平高或经济发达的地区,利用都市群、城市带、城市连绵区或者城市圈加强相互之间的联系,从而可以合理减少碳排放。在区域规划时做好减碳建设,是我们共同的责任;第二个尺度是社区、城市的尺度。解决社区和城市尺度的节能减排,最关键还是从城市形态入手,当然也包括绿色生态安全格局的问题,发展“紧凑型城市”,以公共交通为导向,或者减少出行对汽车的依存程度,实际上也是非常重要的切入点。

2. 新能源的利用理念

对新能源的利用,是可持续发展模式下的核心思路,也是建设低碳城市的关键。特别是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前不能被利用的能源也可以被很好地使用。目前,在建设低碳城市中所利用的新能源种类非常多,最为常见的包括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等等。根据城市所处地理位置的不同,可以利用不同类型的新型能源。随着新能源的使用,传统的化石能源等不可再生能源的使用量就会相应减少,对于平衡能源储备、保护生态环境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另外,合理规划城市建筑朝向,也可以方便新能源的利用。

3. 降低能源需求量的理念

“节能减排”是建设低碳城市最为核心的思想,其中“节能”便是减少对能源的使用。在城市建设中,节约能源体现在工业生产、生活需求等多个方面。从工业生产方面来说,节约能源即是加大对新工艺的研发力度,减少工业生产上对能源的需求,并且转变生产理念,将经济发展理念转变为环境保护理念。从生活需求方面来说,节约能源则体现在人们日常生活的住、行上面。尽量减少空调的使用,在必须要使用空调的地方,尽量使用无氟空调。另外,鼓励人们步行出门或者以自行车作为代步工具,多选择公共交通工具,减少车辆对化石能源的需求。

4. 多中心城市的规划理念

多中心城市是在历年来对低碳城市建设的理论研究与应用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一种具有很高可行性的城市发展模式。在传统的城市中,当城市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就会出现城市超负荷的情况,就是传统的单中心城市发展模式所造成的。利用多中心城市规划理念,可以在原本的主城区周围建立多个卫星城,每个卫星城具有各自的发展特点。将工业、旅游、餐饮等不同的产业分散到各个中心,可以有效地缓解城市压力,让城市步入良性的发展轨道。并且多中心城市的规划理念,也可以帮助城市进行能源利用安排,减少能源的浪费。

三、 结束语

通过上文所提到的可持续发展的低碳城市规划建设的几点基本理念,就可以做出具有针对性的城市规划,让低碳城市的建设真正实现。就目前低碳城市的发展现状而言,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还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需要对低碳城市的发展规划模式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只有总结建设经验,并做出改进,才能够早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低碳城市,不仅是解决当今能源问题的方法,更为城市的长远发展提供了基本思路。

参考文献

[1]陈达.城市规划视角下的低碳城市发展模式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

[2]都乐.基于可持续发展的低碳城市规划的思考[J].科技与企业,2012.

[3]马亚君,任佳佳.可持续发展的低碳城市土地规划研究――以兰州为例[J].科技信息,2013.

[4]罗宏,吕连宏,何美梅.低碳城市规划建设的难点与关键问题[J].环境科技,2010.

第6篇:低碳城市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低碳; 新视野; 城市规划

中图分类号: TU984文献标识码:A

1.如何实现低碳城市建设规划

当前国际上对于低碳城市的建设和规划有着相应的原则,如何建设低碳型城市,需要符合其顺时、因地、应变、简约的原则。顺时则是要根据当地的地势环境天气变化等多重因素来实行城市建设规划,建设符合的城市;因地则是要考虑当地所拥有的能源问题,大多数地方有着类似太阳能、风能能多种二次能源,要合理利用其优势;应变则是在建设城市化发展的过程中,若遇到环境的变化,则需要改变发展战略,以保护环境为首要任务,坚持贯彻可持续发展这一战略。简约则是因为地球上大部分资源都是有限的,需要我们充分利用好每一份资源,是未来城市规划的主题。所以,务必坚持可持续发展这一中心思想不改变,是低碳概念的核心所在!

2.低碳城市的竞争

2.1 从2008年的保定与上海到目前的全国都在进行低碳城市的规划,我们可以看到似乎一夜之间全国都在实行这一概念,环保可持续发展成为世界主流城市努力争取的方向。这一行为也说明在资源紧缺,环境压力过大的当前,低碳城市的出现为大众指明了今后发展的方向。低碳城市不再是政府自己的事情,而是全人类共同的事业,很多工厂和企业接受这一思想,为相应低碳城市的号召,自动减少碳的排放,为保护环境做出了有力的贡献。赣州的虔东实业集团在过去是耗能的主要企业之一,而目前企业为了支持低碳城市的建设规划,大大降低能源的消耗,在减少污染的同时也降低了企业的成本,实现企业与社会的双赢。我们不难发现节能减排对低碳城市建设的作用之大。在全国上下所有人的努力中,我国的低碳城市越来越多,相互打造属于自己的低碳品牌。

2.2低碳城市如何实现共同发展

低碳城市为何会有如此大的魅力,这与它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这一理念是有直接联系的,节能的同时提高了经济效益,使得环境以经济共发展。节能是低碳的核心,绿色资源的开发,能源的高效利用,经济的迅速增长。所以,建设低碳城市,环境与经济共同发展,是目前大多说城市的所共同努力的方向与目标,是城市化建设的追求和保障,是实现可持续发现的重要手段。

2.3低碳城市的建设规划任重而道远

低碳城市发展迅猛,但是由与很多城市在追求发展的过程却忽略了质量的重要性,低碳城市并不是一两天就能完成的。是一个长期发展的缓慢的过程,一个需要改变的程序。在发展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可持续发展的知道思想,一步一个脚印的发展有特色的低碳城市,这是一个长远的过程。

目前为止,我国面临着技术落后,消费改进不足,产业发展等多项问题,并且我国的低碳产业相对不足,无法参与低碳建设。技术水平相较于其他国家还有待提高,而国民的普及也没有做到全面,人们无法了解,也就成为了低碳发展的巨大障碍!

3低碳城市建设规划建设

在当前国际的严峻形势之下,低碳城市成为世界城市建设的主要任务和目标。节能减排,实施可持续发展,是保护环境变化,遏制温室效应的主要方案,也是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低碳经济与节能减排成为未来的趋势。

我国目前的情况不容乐观,再生资源消耗大,温室气体排放占世界能源的75%。为了贯彻可持续发展,必须实行节能减排。很多城市都想发展低碳经济来提高自己的形象,低碳城市的发展离不开节能减排,也离不开每一个人的努力。普及公民的低碳只是,将低碳概念融入现代化建设的每一个环节。

3.1降低能耗是规划的关键

经计算可得,我国的单位GDP能耗为美国的4.3倍,日本的11.5倍,这些数字让我们意识到低碳城市仍然是一个长远的过程。我国的建筑耗能现象严重,保温能力差,调查显示,我国的建筑能耗是全国总能耗的27.5%,事实证明了我国的建筑耗能浪费严重,从筑材料生产、施工及后期运行、拆除等各阶段,都需要改善。

如何才能改善这一状况呢?应当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首当其冲的就是城市的规划设计,坚持实施低碳环保的设计。第一,城市的功能判断是必不可缺的,确定城市的发展路线,全面贯彻国家的节能减排和两型社会的方针政策,降低高碳产业的发展速度,提高发展质量;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加大污染工艺。设备和企业的大力参与,有效提高自己的企业的能源节约,减少排放标准;钢铁、有色、建材、化工和电力等行业的规划准入条件。第二,对于高耗能的建筑,我们一定重视其改革和创新,坚持绿色可持续发展战略,按照国家建筑节能的有关法律法规来实施,充分意识到建筑节能设计与评价技术标准、供热计量控制技术研究的重要性;有效利用可再生资源,提高经济效益,推广低能产业!

3.2优化规划方式,改善能源结构

就目前开看,我国占有庞大的不可再生资源,能源结构呈现“窝煤贫油少气”的模式。这样的消费结构模式严重影响着我国的能源情况与环境,煤炭为只要的使用能源,并且一直且仍旧会是我国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煤炭的弊端特别大,因为碳排放量大,对环境的破坏力也很大,而且其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十分不利于我国低碳城市的建设。正因为如此,我国必须改善能源结构,实施可持续发展,开发新型绿色能源,引进先进的情节技术,这都是必要的措施和手段。只有优化了能源结构,开发新型能源和可再生资源,提高利用率,减少煤炭的使用,提高城市环境的质量,实现低碳城市发展。

3. 3改善规划手段,增强破汇能力

我国的消费模式是在长期发展中形成的,并不能在短时间能够完成全部的转变,煤炭的能源结构依然会在我国存在很长的一段时间。这需要我们努力发掘绿色植物的碳汇潜力,通过土地利用调整和林业措施将大气温窒气体储存于生物碳库,积极扩大碳汇是成本较低的减碳途径。这样便要求,在建设低碳城市的同时,要将城市景观建设放在首要建设中,增加草坪和广场的用地面积是实现低碳环保的城市建设。丰富绿色自然环境,提高节能减排效益,促进低碳发展。

4.结束语

就目前形势来看,环境问题已是全球性发展的问题,而在城市建设规划发展中,低碳环保城市必定成为世界的主流。在未来的几年内,低碳城市也将会成为我国的主流城市,从而遍布大小型各个地区。我国城市也应该积极配合响应,抓住有利时机,并且向世界世界气候组织及世界自然基金会申请成为“低碳城市”试点,促进低碳经济发展,推动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叶祖达.我国建筑节能减排经济激励政策体系分析[J]. 动感(生态城市与绿色建筑). 2012(04)

[2] 叶祖达.温室气体清单在城乡规划建设管理中的应用[J]. 城市规划. 2011(11)

[3] 叶祖达.低碳生态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成本效益分析[J]. 城市发展研究. 2012(01)

[4] 叶祖达.城市规划管理体制如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J]. 城市规划. 2009(09)

第7篇:低碳城市的概念范文

国内低碳城市建设现状

近几十年来,环境问题日益严峻,气候变化已经对人类的生活乃至生存产生了严重的威胁。2009年底的哥本哈根国际气候会议,使环境问题又一次得到了全球的广泛关注。2010年我国两会的一号提案也顺应形势提出了《关于推动我国经济社会低碳发展的建议》。这份提案的出台将全社会的目光集聚在“低碳”的潮流上,一时间低碳也成为了当下最流行的用语,“低碳社会”、“低碳旅游”、“低碳消费”等等新名词层出不穷。

从本质上看,低碳经济是通过“减少能源使用和提高能源效率”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发展形式。其中,城市是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之一,因为城市中人口虽少却消费了过高的能源并排放了较多的污染物。随着未来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建设低碳城市无疑将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去年7月,国家发改委正式出台了《关于开展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其中确定广东、辽宁、湖北、陕西、云南五省,及天津、重庆、深圳、厦门、杭州、南昌、贵阳和保定等八市为低碳试点省市。《通知》中重点就规划、政策、产业、管理以及消费等五项内容提出了试点省市发展的基本要求。此外,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低碳城市发展的政策意见,包括推进合同能源管理政策、节能汽车补贴政策、建筑节能政策等。这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并有助于地方低碳城市的建设实施。

不光国家出台相应政策,部分省市也颁布了相应的低碳建设规划和行动方案。例如,杭州颁布的《关于建设低碳城市的决定》,提出了打造六位一体的低碳城市工程,并着手编制《杭州市“十二五”低碳城市建设规划》。成都市去年年初出台了《成都市建设低碳城市工作方案》,并积极调整城市的产业结构,发展低碳示范工程,现已初具规模;更值得一提的是保定和上海,经过两年的努力,已经成为国内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低碳品牌城市,两地分别从低碳支撑产业以及低碳消费等角度出发,在整个社会形成了低碳的发展理念。

但是,对于任何新的领域来说,在发展之初都将不可避免地出现阻碍和误区,低碳城市建设也无法逃脱。

首先,国家的低碳城市体系标准迟迟未出台。低碳城市的概念一直众说纷纭,尚未形成定论。早在年初就有专家呼吁尽快建立低碳城市建设体系。尽管期间也有部分体系逐渐提出,但是由于城市体系较为复杂,均未得到认可。可以说,对于“低碳城市”这个概念,目前仍很难做出准确的回答。这也造成部分城市自己给自己顶个低碳的“大帽子”,而追究其实质却无法考量。

其次,低碳城市的申报目的过于简单。2010年上半年,多达数百个不同规模的城市申报国家低碳试点城市,但是有些城市的申报目的只是“单纯”地为了获取政策的支持。以至于在试点城市《通知》中并未给出明确政策补贴说明的情况下,如火如荼的试点城市申报和建设热潮大幅降温。

第三,政策的落地存在衔接不当的情况。低碳城市并非一蹴而就,规划和政策的提出只是一部分,关键在于如何将政策落到实处。成本、技术、发展环境等因素造成政策和行动脱节,而这也是目前低碳城市建设发展的最大瓶颈。同时,低碳城市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短期内无法呈现明显的成效,若无法持续实施、发展,低碳城市也仅仅只能是一个名号。

第四,一些城市借助于“低碳”的契机,上马一些名不副实的项目。例如光伏产业,光伏产业本身对于低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是通常一些城市不顾自己的资源能力,投资开发光伏项目,从而出现了产能过剩的后果。因此,发展低碳经济之前,应当对城市本身的实施能力及可行性做出严谨的评估,以便形成高效的运作体系。

整体来讲,国内在建设低碳城市中出现了“雷声大雨点小”的发展问题,尽管已经在政策和规划上初具规模,但如何确定低碳城市标准,如何在地方层面真正地实现城市节能减排,如何成为名副其实的低碳城市,仍需努力!

低碳城市建设策略建议

正略钧策在对国内的低碳经济发展形势进行了一年多的跟踪研究,对未来我国低碳城市的发展提出了以下几点看法:

一、不同经济水平和资源能力的城市应采取不同的低碳城市发展模式。低碳的概念涵盖范围广泛,涉及产业、能源、消费各环节。尤其针对不同能力条件的城市,必须找到一个准确的切入点后逐渐扩展,而不是以全和大为目标。这样不仅可以发挥地区能力优势,有助于选择优势产业,也可以支持对同类型的城市进行对比分析。

具体来讲,我们认为,低碳城市的开发可以分为四种模式。一是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的结构优化型。这类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资源能力较差,因此可以通过合理规划三次产业结构,倡导发展现代农业、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二是以发展新能源、新材料及节能环保产业为主的碳益产业型。这类城市尽管经济能力较低,但是具备良好的自然资源及科技教育水平,具有发展相应产业的能力。三是以倡导低碳消费为主的低碳消费型。这类城市本身虽不具备发展碳益产业的能力,但是经济实力较强,可以通过在生产中普及推广节能减排技术、在市政建设中广泛采用新能源设施、构建低碳交通体系、优化能源的消费环节等手段推进低碳发展。四是综合了以上三种的综合发展型。综合型发展模式关注城市经济发展的各方面,致力于达到国际公认的低碳城市的标准,这类城市的本质特征是具有良好的资源能力以及经济发展水平。在实际的选择中需要结合当地的整体规划和定位进行修正。

二、国内资源枯竭型城市形势严峻,抓住机遇向低碳城市转型迫在眉睫。中国资源型城市逐渐受到资源枯竭的威胁,2008―2009年期间,国家先后审批了44个资源枯竭型城市。今年12月,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设立“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也是全国范围内开展的第一个综合配套改革地区。试点省市的设立旨在通过深化改革,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资源枯竭型城市普遍具有资源枯竭、产业效益下降、产业结构单一等特点,自然资源的枯竭使其以往的发展方式无以为继,向低碳城市转型成为其主要发展方向之一。同时,未来将有越来越多的资源型城市面临资源枯竭的威胁,选择合适的转型道路尤其重要。

目前,已有部分城市先后进行转型方式的探索,并取得初步成效。总体来讲,这类城市主要的发展路径是从经济发展向替代产业转移。基本上根据城市原有的发展基础,选择两类转型方式。第一,优化产业结构。除了不断提升第一产业发展水平以外,重点要向知识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的三次产业转型。如陕西省铜川市在转型期间除发展传统产业以外,更培育发展电力电源、装备制造、食品、医药、旅游五大新兴产业,其中,旅游业是重要的一个方向,黑龙江省宜春市摆脱以往依赖林业发展的模式,凭借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红松原始林等自然风光,转而将旅游业作为其支柱产业之一;山东省枣庄市以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为突破口,以水乡为魂,以运河为线,合理规划、整合、开发旅游资源,突出台儿庄运河古城、微山湖湿地公园等景点,精心设计旅游线路,全面提升了旅游业发展的档次和水平。第二,升级第二产业。对于部分城市目前仍然无法摆脱资源依赖产业的命运,那么发展循环经济、延长产业链就成为了重要的解决途径。比如鄂尔多斯的转型思路是先做大做强煤产业链开发,把煤产业下游的深度开发进行充分挖掘,再利用煤炭产业的发展,积极投入财政资金,对物流、装备制造、农业、文化产业等进行补贴,使产业多元化,最终达到产业结构的合理布局。

三、作为低碳城市发展的准则,要形成一套不同发展模式下低碳城市的目标体系。我们认为低碳城市的目标体系可以从规划、政策、产业、管理和消费五个方面进行划分,并建立相应的指标体系。根据上述城市类型的细分,提出一定规划时期内各模式下的城市发展目标(如下图)。由于指标的提出更加直观具体,从而不仅可以对低碳城市的建设进行考核,也可以对比分析同类型城市的发展状况,更有助于找到阻碍发展的因素。

低碳城市目标体系中,除了在城市的发展规划和政策有相应的体现以外,对产业选择和消费方式的要求也必不可少。同时低碳城市建设是个长期的系统工程,特别要建立数据库以在此过程中持续进行数据监测,并根据指标的变化及时调整发展战略和措施。指标监测可以及时地反映城市的发展动态,也可以对节能减排成效进行判断。

第8篇:低碳城市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居住综合体;低碳城市;城市空间结构;绿色交通

中图分类号:TU984.11+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工业革命以来,全球进入了工业化时代,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随之而来高能耗的生活方式不断蔓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不断升高并带来了全球性的气温变化。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但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国家。因此中国在节能减排方面肩负着很大的责任和国际压力。在2009年哥本哈根召开的全球气候峰会上,中国承诺到2020年单位GDP的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0%至50%。所以建设低碳城市已经是中国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

1 中国建设低碳城市的困境

1.1 传统城市空间结构模式阻碍了城市的低碳化进程

中国现在大部分城市空间结构呈“大饼状”的单中心模式。这种模式的的基本特征为:(1)城市只有单一的城市中心;(2)城市呈圈层式向外不断扩张。单中心的发展模式将产生一系列的城市问题:(1)城市基础设施配套不均衡,城市中心区配套过剩,而周边区域的配套却很不完善。(2)单中心城市的环形放射式路网,容易导致城市交通拥堵。因此该种城市空间结构模式是一种高能耗,低效率的发展模式。

1.2 我国在建造低碳建筑方面存在着许多现实问题难以解决

由于经济和技术水平的限制,低碳建筑在我国普遍采用还有很大的难道。如太阳能采暖,中水利用以及地热系统等低碳建筑常用的手段都难以推广使用。如中水利用,中水也叫再生水,但是这套系统很贵,与自来水相比而言,导致性价比不高,所以也很难推广使用。

收稿日期:2012年9月13日

作者简介:廖文琼(1987.3-),女,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人居环境,TEL:18980142313;

李长奇,男,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1.3 缺少法律规章制度的保障

由于相应的法律规章的保障导致了许多开发商为了一味降低建造成本而采用不节能的建筑材料用于实际工程之中,从而使城市中出现了大量的高能耗建筑,这些建筑严重阻碍低碳城市的建设。

2 居住综合体对建设低碳城市的作用

2.1 居住综合的概念及特征

综合体源自欧美发达国家的城市规划的概念,在理性主义与功能主义以及城市再生等多种理论之中得以催生。居住综合体(housing complex)是以居住功能为主,并由多种不同的使用功能空间组合而成的单体式建筑或者建筑群体。居住综合体在一方面和其他综合体一样,能满足居住者多方面的生活需求,另一方面同其他综合体相比,它是以居住为核心功能的有机社区,在设计和建造上更加人性化,符合“人居”理念。

2.2 居住综合体在建设低碳绿色城市中的作用

2.2.1 居住综合体对城市空间结构调整的作用

居住综合体能打破城市传统的功能结构模式,提升地段活力,促进城市由单中心到多中心的转变。居住综合体集约、紧凑、复合,规模化的发展,大大的提高了城市的运行效率,并最终使居住综合体的价值最大化,成为一个城市区域的标志,同时也会成为城市区域居民的居住、消费、娱乐活动中心。一个城市区域的居住综合体能成为城市区域的中心,因此居住综合体的能促使城市由单个中心到多个城市区域中心的转变。

2.2.2 居住综合体提升城市活力

居住综合体聚集城市人气,使城市充满活力。在所有居住综合体中,居住综合体又有着特别明显的作用那就是由于居住作为城市的基本功能,是“人气”的保障,是保持城市活力的根本。比如一些西方大城市的市中心,纯粹作为商业办公区,白天非常的热闹,而到了晚上却成为一座“死城”。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该地区引入了一些适合年轻白领居住的公寓,与商业、办公等功能结合在一起,形成居住综合体,这样就使城市始终具有活力。

2.2.3 居住综合体的复合交通体系引导城市绿色交通的出现

通过以居住为主的多种功能空间的组合,大大缩短了居住—工作—游憩的交通流线,减少交通出行量。由于居住综合体往往为位于城市或者是城市区域中心的位置,具有良好的可达性。从而大大缩短了区内与区外的交通距离。并且交通出行方式也可由私家车出行转变为乘坐公共汽车、骑自行车或者是步行的方式,从而减少碳排放量。此外,居住综合体通过地下层,地面层以及天桥架空层的有机规划,将建筑群体的地下,地面和架空层这三个层面的交通和公共空间贯穿起来,同时又与城市街道,停车场,市内交通以及建筑内部的交通有机的联系起来成为一套完整的绿色、复合的绿色交通体系。这种绿色交通体系打破了传统街道单一局面,形成丰富多变的城市街道空间,并从心理上引导人们的步行需求,进而降低碳排放。

2.2.4 居住综合体加速绿色低碳建筑的出现

居住综合体为低碳技术提供经济和技术基础。居住综合体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对城市发展的巨大作用而成为城市区域乃至整个城市的标志,也倍受城市人民和政府的关注。因此它的开发建设能够集中先进技术和充裕的资金来保障居住综合体工程的顺利进行,从而一些较为昂贵的低碳技术如中水利用系统和地源热泵等技术便有机会在综合体建筑中发挥作用。

结语

建设低碳绿色城市已成为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居住综合体以其特有建筑形式和功能特征,优化了城市空间结构模式,引导了城市低碳绿色交通,提升了城市活力,加速了低碳建筑的出现,从而大大的推动城市的低碳化进程。本文建议通过在城市中建设居住综合体来推动低碳绿色城市的建设。

参考文献

[1]陆臻.城市居住综合体及其对对城市空间结构的调节作用[J].福建建筑,2002,(3):22-24.

[2]黄婷婷.超薄城市:低碳集约型城市的未来[J].规划师,2010,(7):121-123.

第9篇:低碳城市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 智慧城市;城市信息化;生态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F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3)15-0141-03

近年来,学者与公众对于生态城市与智慧城市的研究及讨论都不断升温,生态化与信息化已然成为城市建设中的热门思想。正是在城市信息化的发展趋势之下,智慧城市的建设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热潮。然而,自2007年,《欧盟智慧城市报告》中率先提出“智慧城市(Smart City) ” 这一创新构想以及之后的2010年,IBM公司正式提出“智慧城市”的愿景之时开始,学者们对智慧城市的关注大多数仅仅着眼于城市的信息化。而在城市不断注重生态化与信息化的今天,以信息化促进生态化的发展才是必然选择,智慧城市的发展只有注入了生态化的因子才能够真正体现其意义。

目前,智慧城市逐渐成为世界性课题,城市未来将逐渐呈现出智能化、信息化、生态、节能、低碳、安全等特性。因此,有必要从生态的视角去重新认知智慧城市,将智慧城市的概念优化,构建一种融合进生态理念的全新智慧城市模式。借助信息化时代的各种技术,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等智能手段,将城市中的物理、信息、社会以及商业基础设施全面连接起来,真正做到服务全民。

由于以往学者对智慧城市的研究主要着眼于城市信息化,因此本文尝试从生态发展的视角来重新认识智慧城市,并进一步探索生态型智慧城市的未来发展。

1 相关概念解析

当今,全球城市化可持续发展越来越受到资源紧张、环境破坏等各种因素的制约,需要创新性地使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手段来解决节能、环保、水资源短缺等问题。因而,从生态发展的视角下研究智慧城市的发展便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首先就与之相关的“生态城市”与“智慧城市”的各自概念进行解析。

1.1 生态城市的概念解析

生态城市(Eco-City)的概念最初提出于20世纪70年代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AB) ”计划中,旨在建立一种尽可能减小对于水、食物、能源等必需品的需求量,以及降低废热、废气和废水排放量的城市。这一概念自提出之日开始便引起全球的广泛关注。生态城市主要具备以下若干

特点。

1)高效性。着力于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合理统筹资源,优化配置,多层次地使用各类材料与能源。在物流方面做到有序顺畅,方便迅捷,废物回收与循环利用方面,各行业间通过共生关系进行协调。

2)持续性。在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指导下合理配置资源,使环境资源能够公平地满足当下以及未来几代人的发展需要,以确保能够健康、持续地发展城市经济。

3)区域性。生态城市基于区域平衡的理念,致力于对城乡的整合,互异共存的城市之间唯有通过协调与平衡,才能够实现平衡协调的生态城市的建立。

4)结构合理。生态城市要实现长远的发展,必须首先建立在一个合理的结构之上,交通设施、土地使用、绿地系统、公共设施等因素都应包含在内。

5)关系协调。生态城市最初的愿景就是希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因此必须注重城乡统筹,资源利用和更新,环境胁迫与其承载能力相协调等各个方面。

由此可见,生态城市关注于城市环境的方方面面,从各个角度致力于营造城市的良好生态。

1.2 智慧城市的概念解析

智慧城市是基于城市的科学发展观,通过使用新一代的信息技术,综合全面地感知泛在信息并无缝连接城市中的人、物以及各项功能系统,在自感知的同时实现自适应与自优化,从而最终形成绿色、安全、高效、方便、可持续的城市形态,主要应用于环境保护、城市活动、公共安全、以及解决民生问题等方面。智慧城市主要具有以下若干特点。

1)以人为本。建设智慧城市的目的是要实现城市的智能化、自动化、智慧化、人性化等。以人的需求为根本出发点,推动社会进步全面发展。通过建设智慧城市,使人们更好地参与社会。以人为本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出发点同时也是最终目标,更好地服务于人是智慧城市致力于实现的愿望。因此,各层次的人皆可通过数字包容来感受到智慧城市的便捷所在。

2)综合整合。“利用已经联网的基础设施提升经济效益和政治效率,促进社会、文化与城市发展”。利用智能化的传感设备将人与物及其相关信息串联成一个综合网络,并且通过实时感测城市各项核心系统的运行状况形成信息源。智慧城市借助包括传感、无线、通信、智能网络等各类技术,综合整合互联网与物联网系统。

3)智能协同。智慧城市的另一基本特征便是其具有集中智能处理与深度计算能力,通过这些能力来实现泛在信息之间的智能连接与协同联动,最终打造高效的智慧城市。

4)内生发展。智慧城市本身便具有内在驱动能力来实现发展与不断创新,借助这种能力,城市才得以实现自我适应、优化和改进。而智慧城市的驱动能力能够保证可持续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能够最大限度地维护生物、生态系统以及遗传多样性,确保人类开发建设活动能够时刻受到环境的承载能力的约束。

由此可见,智慧城市着力于通过智慧化的手段对城市的各种需求做出响应。

2 生态发展型智慧城市

由以上介绍可以看出,生态城市将和谐性作为其核心内容,而智慧城市也以以人为本的理念作为起点。最初的智慧城市概念虽然多少提到了一些有关生态化的字眼,如“绿色”、“环保”、“优质生态”,然而,智慧城市的发展焦点依然集中于城市的信息化以及城市智能技术的使用与发展方面,却始终未深入挖掘博大精深的人文关怀的思想。脍炙人口的“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并不只是一种愿景,它更是一种先进城市发展理念,是智慧城市应该致力于达到的目标。虽然智慧城市能够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便利、提升生活品质,但倘若智慧技术无法结合更加接地气的城市发展理念,它便依然无法从根本上推动城市健康发展。因此,本文综合生态城市与智慧城市的特征及内涵,尝试讨论生态发展视角下的智慧城市。

2.1 生态发展型智慧城市的内涵

从生态发展的视角来看,智慧城市应该是在把城市信息化作为首要驱动力的基础上,加入各项生态技术因子的应用,从而帮助实现城市的生态转型以及高效运转。再借助开发建设模式的创新,全面引入系统工程、信息科技、生态经济学等知识来改善城市的管理与决策、生产和消费等方式,进一步挖掘城市生态资源方面的潜力,并最终将城市打造为生态化、信息化并重,且经济蓬勃发展的新型现代化城市。

生态发展视角下的智慧城市应当要致力于吸取生态城市与智慧城市的各自优势,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的生态化发展理念融入便捷高效的智慧城市发展中,使城市整体综合功能不断优化、资源与能源更加清洁高效、城市环境更加健康宜人、公共设施更加完善舒适。

2.2 生态发展型智慧城市的发展要素

对于生态发展型智慧城市来说,与一般的智慧城市一样,其发展需要依赖于一定的发展基础及自身优势。影响智慧城市生态化发展的相关要素可以主要总结为技术、资源、政策以及管理要素四点。

1)技术要素。智慧城市本身是城市信息化的高级形态,智慧城市建设有利于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不论是我们讨论的生态发展视角下的智慧城市或是其它任何形态的智慧城市,都是需要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城市通过依托信息产业发展和技术创新应用来推动其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的转型与城市生态化发展的现代化。因此,就要求城市发展要在技术上实现透彻感知、互联互通和深入智能。

2)资源要素。如果城市已经具备良好的生态环境及资源条件,那么城市在规划和基础建设中引进生态智慧的理念,采用先进的节能低碳、物联网、互联网、自动化等技术,全面规划建设交通、供水、供热、供气、排污等基础设施,系统设置警务治安、文化教育、医疗卫生、金融支付、应急救援等公共管理设施以及合理规划招商引资建设各种休闲旅游服务产业布局,那么对于城市未来的运转与管理必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政策要素。生态发展型智慧城市势必会面临城市建设方式的创新、管理机制与体制的创新、招商引资与项目建设的创新等方面的探索。因此生态发展型智慧城市的建设对城市的政策调整与制定提出了新的要求。

4)管理要素。生态发展型智慧城市是一种全新城市发展形态,配合全新的智慧技术,也需要有相应的管理体制、管理思路、规划理念、产业特点、经济体量等方面的考虑。只有能够敢于打破原本体制和模式桎梏,具有创新精神,才易于引进生态型智慧城市。

对于符合以上要求的城市,如果能在规划中引入绿色、生态、智能、人文理念来统筹处理好城市建设发展与整体规划布局、自然环境资源、农业人口转移、新农村建设、市政设施建设、周边区域错位竞争、市民素质形成、品牌文化特征、产业经济发展等关系,必能在与周边区域新城的竞争脱颖而出,成为集聚优势产业、具有国际影响力、承载区域创新发展的未来之城,节能环保低碳绿色的生态健康宜居之城,互联化、物联化、智能化和信息化的智慧之城。

3 生态发展型智慧城市的主要应用方向

最初的智慧城市理念的关注点主要为医疗、食品、交通、水、电力、应急系统等方面,以及如何应用智慧技术来完善各方面的运转。而融入了生态思想的智慧城市将从城市经营的可持续化、城市服务的智能化以及产业的生态化三方面来应用智慧思想,使得人们生活更加便利,城市环境更加友好。

3.1 城市经营的可持续化

相较于传统的智慧城市概念,本文所探讨的生态发展视角下的智慧城市与其最大差异在于——城市功能与服务水平的提升对于推动着高质量的城市化的产生的作用远大于城市人口数量与比例的与日俱增。因此,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生态经营必将在城市的建设发展中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而生态发展型智慧城市恰恰率先关注到了这些方面。

人们已经深刻意识到气候变化对于人类生活的影响。碳作为温室气体的主要成分被过量地排放,这也直接导致了全球气候变暖,由此产生的气候异常与自然灾害频发。因此,从碳的排放的角度来看,生态发展视角下的智慧城市势必要发展低碳经济,致力于从城市生活与生产经营两方面推进智慧城市的生态化,将低碳的理念落实于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

3.2 城市服务智能化

先前的智慧城市理念中提出了推动医疗卫生、交通运输、社会安全监管等应用范围,而对于生态发展视角下的智慧城市,应当进一步考虑智慧城市对生态环境的促进作用,使得两者结合,使人们更好地分享信息化与生态化的成果,构建充满活力、安定有序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医疗服务方面,较大范围的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可以通过日渐成熟的医疗服务系统网络来实现,主要包括建立远程医疗数据库、专家信息库、电子病历系统等,以远程的方式通过对有关临床治疗方面信息的智能搜索来协助医师准确地诊断并治疗患者的病情,为人们提供更加便利、及时、完善的医疗服务,使市民更加健康地生活。

交通管理方面,实时交通状况可以通过利用监控摄像头、传感器、通信及导航系统等的传输与互联进行监控,同时科学地自动建模并进行预测分析,将分析结果反馈给各相关部门与系统,使其各司其职地对交通状况进行协调,进而有效缓解交通方面的压力或突发状况,进而实现城市交通的良性疏导,从而贯彻绿色交通的理念,降低交通方面所造成的环境污染。

安全监管方面,公安机关等部门在犯罪实时监控、预警和分析侦破系统所提供的智能分析等的协助下能够迅速获取最有价值的信息,从而发挥更大的作用,有效地提高打击及预防犯罪的效率,进而为人们创造安定而和谐的生活。

3.3 产业生态化

对于生态发展视角下的智慧城市来说,在信息化的基础上考虑更多的是城市生态环境方面的问题。产业生态化指的是优化城市环境,将与城市生活质量提高相关的产业的发展方向与资源的综合利用相结合进行调整,这一调整对于传统产业、新兴技术产业以及环保型产业都有全新的要求。

从传统产业的角度来说,这种生态化是指人们在日常生产和消费中融入环保的理念,注重资源的循环与综合利用,降低噪声、废物垃圾、污浊空气、工业废水等对城市环境的影响,主要通过使用生态化的设计材料,发展并壮大资源型产业和污染较大的产业的替代产业,加大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和回收再利用以及实行生态补偿制度等方式来实现。

从新兴技术产业角度来说,致力于发展环境无害化技术成为了关键。它一方面能够使得城市在发展经济的同时环境更加友好,另一方面还能够扩大相关技术型人员的就业市场。此外,通过智慧城市所建立的各类数据库及信息源,帮助城市实现资源整合与数据共享,从而使经济活动更为高效灵活,也使人们获取更加人性化的服务。

关于环保型产业的实体化,首先是发展废弃物再利用、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产业;其次是合理整合资源,利用闲置的土地和地表水或污水来发展城市农业,这种全新的农业发展模式由于能够将食品运输与保鲜等环节削减,因此能够降低食物生产的价格及成本,从而便利快捷地为市民提供物美价廉的食物。

另外,未来城市能源的重要部分便是太阳能这类无污染、可再生能源。在欧美等许多国家与地区利用太阳能代替化石能源以此来降低碳排放的尝试已卓有成效,我国也应重视新能源技术的发展。

4 生态发展型智慧城市的价值

与早前的生态城市或智慧城市的理念不同,生态发展视角下的智慧城市着眼于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代替了经济优先的传统,通过智慧技术的手段与环境友好的理念科学地规划城市的未来发展路径。因此,生态发展型智慧城市的理念吸取了生态城市与智慧城市之所长,以信息化的手段实现生态化,会对城市诸多方面的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4.1 树立公众生态价值观

生态发展视角下的智慧城市带来的最主要的理念就是关注城市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及相互作用,致力于探讨一种人与自然、经济与生态和谐发展的科学发展模式。由于环境与人们的生活生产息息相关,因此生态发展视角下的智慧城市的建设能够帮助树立公众对于生态更深入的了解与感知,将自己的行为与城市的发展产生关联,例如,绿色消费、生态旅游,通过对智慧技术的应用与对相应制度的调整来进一步树立公众的生态价值观。

4.2 协调发展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

生态发展视角下的智慧城市的理念将城市的发展建设与生态环境的保护并重,并且通过利用各类城市智慧技术进行更好地落实。在城市规划方面,通过对城市建设更为科学合理的统筹安排,使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得到协调发展。在城市规划过程中,借助信息化的技术,将生态化的理念融入,科学而高效地估算城市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适当调整产业结构、数量与布局,合理估算城市人口数量以及密度,同时运用其他相关知识与多样化的手段来最终实现生态发展视角下的智慧城市的建设,从而全方位地提升城市实力与影响力。

4.3 促进经济低碳化发展

传统城市发展采用先发展后治理的方式,不仅消耗了大量的资金、资源,还很难恢复到污染前的样貌。对于生态型的智慧城市来说,就要率先认识到这一问题,大力引导相关企业使用清洁能源、绿色生产技术以及开发生态产品,发展生态旅游、生态农业以及绿色食品等生态低碳的产业,从而抑制污染,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使得产业发展过程中减少环境危害,实现城市经济低碳化发展。

4.4 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过去由于城市往往追求经济优先发展,因此人们容易产生政府是城市管理的唯一主体的误解,相应地,个人、企业以及非政府组织参与城市管理的意识并不强。而在生态发展视角下的智慧城市更多地关注人本思想的体现,因此能够更有效更切实地引导个人、企业以及非政府组织参与到城市管理中来。同时通过鼓励人们更多地开发与使用可再生资源,使能源结构向更环境友好的方向转型,另外,通过智慧化的服务手段,推动信息共享,为市民提供更好的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

5 结束语

今天,在世界各地面临着严重的生态问题,如不断增长的碳排放,废气的污染,生活垃圾的堆积等。在这样的环境之下,我们致力于构建一个全新的智慧城市,将生态发展的理念融入其中,通过智慧城市的解决方案来推动节能,通过安装高效设备,引进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来最大限度地提高能源效率,由此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做到真正的“智慧”。

另外,对于生态发展型的智慧城市还有几点思考。首先是在智慧城市的建设中要注重对新兴产业的筛选,防止陷入区域间的恶性竞争和产能过剩。其次是在智慧城市的产业体系的建设上要惠及于民。为了防止由于在信息技能掌握程度等方面的差距而让社会鸿沟加大,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普及信息技术应用基础知识,推进优质数字化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并且降低信息化应用门槛,并为老年人、低收入群体、外来务工人员等提供更多、更优的智慧化服务。

智慧城市是个抽象的概念,要将它落到实处,就要一点点做起。并且智慧城市必然是节能的城市、环保的城市、低耗能的城市,因此,智慧城市与生态发展的理念相结合便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生态城市的特点(EB/OL).2008.10,http://.

[2]张云霞,来勐,成建波.智慧城市概念辨析[J].电信科学,2011,27(12).

[3]R.G.Hollands.“Will The Real Smart City Please Stand Up? Intelligent,Progressive,or Entrepreneurial?”. City 12:3(2008).

[4]Andrea Caragliu, Chiara Del Bo, Peter Nijkamp.Smart Cities in Europe[C].3nd Central European Conference in Regional Science,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