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移动支付特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安卓开发技术介绍
(一)安卓操作系统
安卓系统是谷歌公司开发的一款基于Linux平台的移动操作系统,具有开源的特点。安卓系统的代码完全开放,开发者很容易进行程序的开发,使得安卓的应用软件迅速丰富。并且,使用安卓系统的手机可以不受移动运营商的限制,方便的接入网络;其硬件的选择也更为丰富,使用安卓系统的不同手机之间不会发生兼容性问题。
(二)安卓总体架构
安卓操作系统的架构分为核心层、系统运行库、应用程序框架和应用程序层四个部分。
核心层即为操作系统层,负责网络、安全、电源、驱动和内存的管理,底层架构为Linux何香凝,具有开放性的特点;系统运行库是核心层调用应用程序的地方,通过C语言和标准库来实现,与其它操作平台相比,安卓系统运行库的执行方式更为高效,手机硬件性能的提高可以大大提高运行速度,这也为适应现在不断更新优化的手机性能打下良好的基础;程序应用框架式应用程序分类分组的记过,可以为程序开发者提高便利;应用程序层是移动设备和用户交流的界面,是所有应用程序的集合。
(三)安卓程序界面构造
界面的构造是安卓应用程序设计的关键,良好美观的界面设计可以增加应用程序的操作性,使其更受用户的欢迎。安卓应用程序界面的构造主要通过UI框架和空间库的结合来实现,从而实现应用程序的各种功能。安卓平台的应用程序框架与塞班相比,运行效率不是很高,但是控件的操作室非常精准的,使得用户使用起来更加清晰和准确。
二、移动支付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基于移动客户端的支付系统需要满足客户特定的支付需求,应该具备一些基础的特性和功能。首先,移动支付系统应该具有用户注册的功能,兵对用户的个人信息提供安全的保护,并且为了方便用户使用,具有自动登录和信息验证等功能;移动支付系统最重要的是具有移动支付功能,可以通过数据流量完成支付,并确保整个支付过程的安全和便捷;其次,移动支付系统应该具有账户管理功能,使用户可以清楚的掌握自己的账号;最后,移动支付系统还应提供密码修改等功能,方便用户的使用。为满足以上功能,移动支付系统的设计和实现需要考虑环境搭建、界面设计、实现类设计和数据关系设计环节。
(一)移动支付系统的环境搭建
安卓平台应用程序的开发主要是基于java语言,利用java编写安卓的应用程序时,首先要下载安装JDK软件,搭建安卓应用程序编写的平台;其次要建立IDE和ADT插件,这是完成应用程序编写任务的工具;最后,运行安卓虚拟设备,便可以进行程序的编写工作。
(二)移动支付系统的用户界面设计
移动支付系统的用户界面要清晰明确,可以使用户清楚该应用程序的性质和功能。其图标设计应以直观的支付标志为宜;图标的大小要符合手机设备屏幕大小特点,并兼顾其它图标的大小;其次,移动支付系统的图标应该具有放大和缩小的特点,方便用户的使用;编写者要确保支付系统图标的清晰和易于辨别,不能给用户造成误解。
(三)移动支付系统的实现类设计
用户打开移动支付系统后,根据个人信息完成登录,如果登录信息无法与账户信息匹配,用户将无法获得登录权限;如果用户登录信息与账户信息匹配,便可以获得登录权限打开移动支付系统的界面,连接移动支付系统,完成支付业务。支付成功后移动客户端获得支付状态回执,从而改动账户状态,提示用户。为了完成以上操作,移动支付系统应该具有多种实现类;Idexpage类实现用户活动的继承,方便用户的控制,为用户提供明确的菜单提示;main UI类实现支付应用程序的界面逻辑,开发者通过该类控制界面外观;Order InfoUI类实现用户订单的管理,在用户正确登录并正确完成支付操作后,通过该类实现移动设备和支付系统的连接盒完成支付操作;Pass Modify类可以让用户实现信息和密码的更改和保存,保障支付系统账户的安全;Payment UI类用于用户支付的具体流程,当用户启动支付程序后,该类可以实现移动客户端与支付系统的数据连接,完成支付操作,同时可以完成程序更新和维护的任务。
(四)移动支付系统的数据关系设计
移动支付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还应处理系统的数据关系。其中包括数据类型的分类,数据的用途以及具体数值的确定,保证移动支付系统可以顺利完成支付任务。
三、移动支付系统软件的测试
移动支付系统软件编写完成以后,需要在安卓平台上进行测试,才可以投入使用,测试的平台可以是安卓手机,也可以是电脑上虚拟的安卓平台。
(一)测试环境与配置
在进行移动支付系统软件的测试时,测试平台满足一定的环境要求,以保证软件运行的流畅性。如果是在电脑的虚拟平台上进行测试,该电脑的CPU、内存、硬盘空间和操作系统都要满足相应的要求,并且虚拟安卓平台应与软件的相匹配。
(二)测试需求功能
软件测试的内容主要包括各种需求功能的测试,如登录识别模块,管理功能模块,支付功能模块,UI设计模块和性能测试等。测试重点是各模块运行的正确性与流畅性。
(三)测试流程的设计
在进行移动支付系统软件的测试时,要遵循正确的测试流程。首先要正确设置电脑环境,安装安卓虚拟平台以及相关插件,使其处于一个程序待安装的状态;然后,导入编写好的应用程序,并正确启动;然后进入正式的测试环节,多次打开移动支付系统软件的各个功能,依次测试其准确性和流畅度。并且要保证测试的全面,尽量发现程序中的不足与缺陷,以不断改正。必要时,可以利用的测试软件对应用程序的性能进行测试;最后,要仔细完成测试报告,为以后的改进提供具体的数据。
关键词:关键词:移动支付;安全问题;技术保障
总图分类号:TP393.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引言
随着手机、PAD等移动终端的应用普及,移动支付迅速发展,与传统支付方式相比,移动支付具有灵活便捷、交易时间短等特点;然而,移动支付虽然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性,其安全问题也不容忽视,类似密码破解、信息复制、病毒感染等都有可能对移动支付造成重大的损失。因此,有必要对移动支付的安全性进行分析,并通过技术手段进行解决。
2.移动支付的概念和优势
2.1 移动支付的概念
移动支付(Mobile Payment),也称为手机支付,就是允许用户使用其移动终端(通常是手机)对所消费的商品或服务进行账务支付的一种服务方式。移动支付技术将移动终端设备、互联网、应用提供商以及金融机构相融合,为用户提供货币支付、缴费等金融业务。
2.2 移动支付的方式
移动支付的实现方式多种多样,根据支付距离远近分为现场支付和远程支付,现场支付是利用内置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无线射频识别)或NFC(Near Field Communication,短距离通讯)芯片的手机,支持各种零售、电子票务、消费等非接触式支付;远程支付是指通过发送支付指令(如网银、电话银行)或借助支付工具(邮寄、汇款)进行的支付方式,如掌中付推出的掌中充值,掌中视频就属于远程支付。
根据支付金额的大小,移动支付又分为小额支付和大额支付。小额支付业务指运营商与银行合作,建立预存费用的账户,用户通过移动通信的平台发出划账指令代缴费用;大额支付指把用户银行账户和手机号码进行绑定,用户通过与手机捆绑的银行卡进行交易操作。
2.3 移动支付的特点和优势
移动支付业务借助于互联网和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已进入了快速扩张的阶段,与其他在线支付业务相比,移动支付具有以下特点和优势:
(1)支付灵活方便。用户只要申请了移动支付功能,通过拨打相应的电话号码或者发送短消息就可以完成整个支付与结算过程。
(2)支付成本低。可以减少往返银行的交通时间和支付处理时间,而且用户只需要支付很低的电话费或短消息费用。
(3)有利于调整价值链,优化产业资源布局。移动支付不仅可以为移动运营商带来增值收益,也可以为金融系统带来中间业务收入。
3.移动支付的安全问题分析
3.1 移动支付安全特性
移动支付的整个交易过程是完全处在一个开放的环境中,为了保证交易的安全进行,移动支付系统必须满足以下安全特性:
(1)保密性。由于无线网络的开放性,终端设备与WEB服务器之间传输的交易信息,很可能在传输过程中遭到非法攻击,被非法用户获取、修改,如何保证交易信息的安全性和保密性是移动支付的基础。
(2)数据完整性。移动支付交易必须保证交易不被破坏或干扰,交易内容在传输过程中需要确认数据信息没有被改变,也就是信息在交易的处理过程中不能被任意加入、删除或修改。
(3)不可否认性。移动支付提供一种可以防止发送方或接收方抵赖传输消息的服务,当接收方接收到消息后,能够提供足够的证据向第三方证明这条消息来自某个发送方,使发送方不能抵赖发送过这条消息。同时,当发送一条消息时,发送方也有足够证据证明某个接收方的确已经收到这条消息。
3.2 移动支付安全问题的现状
安全问题是影响移动支付的关键因素,安全包括很多环节,比如存储安全、传输安全、认证安全等。从目前来看,移动支付可能隐藏的安全问题表现如下:
(1)手机本身的安全存在隐患。利用手机进行现场支付很容易造成密码的泄漏,再者,随着智能机应用的普及,手机病毒也越来越多,黑客使用病毒盗取用户的手机PIN码、网银密码,导致用户账户被盗刷的现象屡见不鲜。
(2)缺乏身份识别。手机作为支付工具,必须对参与交易的合法身份进行识别,由于移动支付涉及到银行、商家、用户等多个实体,如何解决合法身份认证就显得尤为重要。
(3)信用体系不健全。一些小额支付业务通常是捆绑在手机话费中,而有不少手机号并没有采取实名制,因此造成手机话费透支、恶意拖欠并不少见。信用意识以及体系的不完善,也制约着移动信息化的普及和推广。
4.移动支付安全技术
针对移动支付存在的安全问题,可以通过身份认证、数字签名和WPKI等相关技术手段来解决。
4.1 身份认证技术
身份认证是在交易过程中确认操作者身份的技术,以保证操作者拥有合法身份,通常采用静态密码、短信密码、动态口令等认证方式。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不同的安全需求决定不同的认证方式:小额支付通常采用移动电话号码和固定密码认证的方式;大额支付可采用固定密码和动态密码的方式来提高安全性;以WIM为基础的移动PKI认证可以同时满足以上两种要求。
4.2 数字签名技术
数字签名又称电子加密,可以区分真实数据与伪造、被篡改过的数据,公开密钥加密技术是实现数字签名的主要技术,它有两个密钥:一个是签名密钥,它必须保持秘密,称为私钥;另外一个是验证密钥,它是公开的,称为公钥。用户在提交单据和帐号信息后,同时生成一个私钥和证书,然后将该帐号连同证书和签名文件作为一个包传输给接收方;接收方在收到签名帐号信息后,首先去CA中心验证此证书的合法性,来确定发送方的身份是否可信。如果可信,则用证书中的公钥来验证传输来的文件是否是发送方所签署的。
4.3 WPKI技术
WPKI即“无线公开密钥体系”,它通过采用公钥基础设施以及证书管理策略,有效地建立了安全有效的无线网络通信环境。WPKI中使用两个不同的公开密钥:一个用于密钥交换(其证书可用于身份认证),另一个可用于数字签名,这样有效地将身份认证和访问控制分开。无线PKI的架构包括无线终端、注册中心(RA)、证书认证中心(CA)、目录服务器和无线网关等。注册中心负责接受用户对证书颁发、撤销等请求,认证中心负责证书的颁发和管理,证书内容包括使用者的姓名和公开密钥、证书有效期等信息,和CA对这些信息的数字签名。目录服务器用来存放证书、CRL等供用户查询、下载,无线网关完成无线和有线环境协议的相互转化。在安全协议WTLS中,服务器和客户(如果服务器要求的话)分别利用其公钥证 书向对方证明自己的身份。
为了适应无线应用环境,WPKI对传统的PKI作了相应的优化工作,如采用压缩证书格式,减少了存储容量;采用椭圆曲线算法,提高了运算效率,并在相同的安全强度下减少了密钥的长度。
5.总结
日益增多的移动电话用户数、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数给移动电子商务提供了发展的沃土。未来手机支付的市场空间十分广阔,而安全是制约其发展的关键问题,我们在研究移动支付安全技术的同时,应该采用统一的标准规范、完善交易流程、加强信用管理,加大安全芯片、智能读卡设备等的研发力度,共同推动移动支付的产业化应用。
[关键词]3G 移动支付 移动运营商 第三方支付服务提供商
1 引言
移动支付业务在中国开展已经不是近两年的事情了。但是一直以来,由于政府监管滞后、技术安全问题以及商业模式不清晰。使得移动支付业务一直未有大的发展。随着第三代移动通信(3G)时代的带来,带宽的扩展和安全技术的提高将使移动数据(增值)业务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移动手机业务有望拓展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从全球移动通信市场看,移动支付业务将成为各通信运营商十分看好的业务增长点。
自从移动支付业务引入我国,移动运营商、网络公司、银行、软件商、设备商等都加入到了移动支付市场的竞争。由于没有清晰的商业模式,移动支付产业链虽然初步形成但并不成熟,各参与方在整个产业链上的位置都没有最终确定。而移动支付产业是一种技术驱动型产业,它成功的基础首先是要建立一个成熟合理的产业链。只有建立并不断完善产业链,移动支付产业才能健康发展,产业链中的各成员才能具备生存的空间。实现共赢。
2 移动支付的概念
对于移动支付的概念。由于其内容在不断丰富,各专业组织和学者给出了不同的定义。移动支付论坛(Mobile Payment Forum)认为,移动支付是支付方以一定信用额度或一定金额的存款,为了某种货物或业务,通过移动设备从移动支付服务商处兑换得到代表相同金额的数据,以移动终端为媒介将该数据转移给支付对象,从而清偿消费费用而进行商业交易的支付方式;有学者认为移动支付业务是一项跨行业的服务,是电子货币与移动通信业务相结合的产物;百度百科上将移动支付定义为手机支付,就是允许用户使用其移动终端(通常是手机)对所消费的商品或服务进行账务支付的一种服务方式。
从本质上说,移动支付就是将网络与金融网络系统相结合,利用移动通信网络的快捷、迅速,用户分布范围广、数量众多的特点来实现一系列金融服务。移动支付可以提供的金融业务种类繁多,包括商品交易、缴费、银行账户管理等,使用的终端可以是手机、具有无线功能的PDA、移动POS机或者笔记本电脑等设备。
3 移动支付流程
根据移动支付不同的业务种类及其实现方式,支付的流程也不尽相同。总结起来,大致涉及到消费者、商家、支付平台、移动网络运营商、第三方信用机构和设备制造商,大体的流程如图1所示:
整个支付流程基本上由9个步骤构成,根据支付流程参与方的多少而略有增减。首先,由消费者向商家提出购买请求,商家再向支付平台提出收费请求;其次,支付平台与第三方信用机构对商家和消费者的身份进行认证;再次,支付平台向消费者提出支付的授权申请。得到确认授权之后向商家支付费用,并通知消费者支付完成;最后,商家将商品交付消费者。
4 移动支付产业链的构成
我国移动支付产业链主要由移动运营商、金融机构、移动设备提供商、移动支付服务提供商、商家、用户等多个环节构成,如图2所示。我国移动支付业务具有自身的特性,只有建立并不断完善产业链。移动支付业务才能获得健康的发展。
其中,移动通信运营商的主要角色是搭建移动支付平台,为移动支付提供通信渠道。银行等金融机构作为与用户手机号码关联的银行账户管理者,需要为移动支付平台建立一套完整、灵活的安全体系,从而保证用户支付过程的安全通畅。设备制造商为移动运营商提供移动通信系统,为用户提供支持移动支付的终端设备,并且同时提供移动支付业务的解决方案。移动支付服务提供商是银行和运营商之间沟通的桥梁。商家在移动支付产业链中基本上属于从属地位,它提供相同于传统支付的产品和服务。用户是移动支付服务的最终使用者。
5 目前国内外移动支付产业链运营模式
5.1以移动运营商为运营主体
当移动运营商作为移动支付平台的运营主体时,它会以用户的手机话费账户或专门的小额账户作为移动支付账户,用户所发生的移动支付交易费用全部从用户的话费账户或小额账户中扣除。因此,用户每月的手机话费和移动支付费用很难区分,而且通过这种方式进行的交易也仅限于100元以下。当前,中国移动与新浪、搜狐等网站联合推出的短信、点歌服务以及与中国少年儿童基金会等福利机构联合推出的募捐服务。都是由移动公司从用户的话费当中扣除费用的方式来实现的。
5.2以银行等金融机构为运营主体
银行通过专线与移动通信网络实现互联,将银行账户与手机账户绑定,用户通过银行卡账户进行移动支付。银行为用户提供交易平台和付款途径,移动运营商只为银行和用户提供消息通道,不参与支付过程。当前我国大部分提供手机银行业务的银行(如招商银行、广发银行、工商银行等)都由自己运营移动支付平台。
5.3以第三方服务提供商为运营主体
移动支付服务提供商(或移动支付平台运营商)是独立于银行和移动运营商的第三方经济实体,同时也是连接移动运营商、银行和商家的桥梁和纽带。通过支付平台运营商,用户可以轻松实现跨银行的移动支付服务。比如北京泰康亚洲科技有限公司的“万信通”平台、广州金中华通讯公司的“金钱包”等,就是由独立的平台运营商运营的移动支付平台。
5.4以移动运营商和银行为运营主体
由于认识到各自在移动支付领域中的优势和不足,移动运营商同银行合作,开创出新的商业模式。相对于第三方移动支付服务提供商,移动运营商与银行(金融机构)的合作优势明显。目前国内外很多公司采用这种合作模式。中国移动与中国联通、国有及商业股份制银行联合推出的“手机钱包”就是这种商业模式的案例。
6 适合我国的移动支付产业链模式
我国移动支付产业要想发展,就,必须找到适合自己的一种商业模式。根据我国的特定国情,总结国外移动支付产业的发展历程,我国移动支付产业链模式应该是以银行和移动运营商紧密合作为基础,以第三方的协助支持为推动力的整合商业模式,如图3所示:
对于移动支付产业链上各方来说,不论是移动运营商还是金融机构,还是第三方,都应该清楚看到,单个主体不可能成就消费者支付手段的革命。
首先,垄断金融资源的银行业不会同意中国移动运营商为主体经营移动支付业务。其次,中国的信用体制还不健全,移动运营商在经营类似支付金融业务时为用户提供的信用度明显不如银行;同时,类似预付费的移动支付行为还需要金融监管。再次,移动支付最大的特点是小额支付,而目前国内移动用户中使用移动支付业务的人数很少,如果银行独立经营移动支付业务,就需要投资购买运营商的通信服务以及加密措施等诸多额外服务,赚到的钱可能还不足以支付购买费用。因此,在未能看到明显利润回报之前,银行独立运营方式仍不可取。
目前我国比较流行的是移动运营商与银行合作的商业模式。由于一部手机只能绑定某一个银行的一个信用卡账号,无法实现跨行移动支付,以及各个银行不同接口的标准不同而使得运营商成本上升等原因,引入一个第三方移动支付服务提供商来承担协调和整合就显得非常重要。这个第三方移动支付服务提供商既是移动运营商和银行联盟关系的桥梁,也是协调各个银行之间不同标准、实现跨行支付的主要技术力量。
综上所述,由于各自的局限和核心优势的不同,我国移动支付产业链中的主要环节――银行、移动运营商和第三方支付服务提供商――都无法独立开展移动支付业务,目前最合适我国移动支付产业发展的商业模式将是以银行和移动运营商紧密合作为基础,以第三方的协助支持为推动力的整台产业链模式。合作将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促进价值链的高效运转。
关键词:移动支付 探究
金融IC卡的广泛应用和智能终端等不断进入人们的生活消费范围,移动支付也朝着金融创新的方向发展。移动支付是集跨行业、跨银行、跨行业、跨网络于一身的现代化支付手段。它的发展和创新符合群众对快捷方便的需求,其行业的发展也朝着新常态、新经济的新方向发展与创新。
一、移动支付的重要性
移动支付也称手机支付,是允许用户使用移动终端对消费的产品支付的消费方式。单位或个人利用移动设备和互看网应用技术直接或间接向银行金融机构发送支付指令以此来做到资金转移的行为。其三大特点:移动性、实时性、快捷性受现代人们群众的欢迎。随着手机的普及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人们对移动支付使用也越来越多。作为新兴的电子支付方式其发展前景是不可估量的。
二、移动支付在当前金融服务应用中存在的不足
(一)基础设施较弱
我国的移动支付同发达国家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别,主要体现在终端支付的基础设施比较薄弱,支付设施的分布只是局限在较为发达的地区,可支付的产品少之又少。另一方面,银行和支付客户端的有金额限制款项,限制了大额单的金额支付,阻碍了移动支付的发展。
(二)支付伙伴之间缺少信任
移动支付的合作伙伴是银行和自愿利用手机等支付平台的人,但因移动支付是利用网络技术来支付产品的金额的,存在一定的网络风险。所以银行等合作伙伴之间缺乏信任,没有进一步的合作发展,重要的业务对接和贯通产业链条也没有进行进一步的商讨开展业务,所以加强移动支付的产品互信合作机制。
(三)往来资金监管难度较大
移动支付金融服务业应用时会出现一个普遍现象是滞留资金,而支付机构很难保障这些资金的安全性,仅仅靠银行的监管和调节来保障资金安全性是远远不够的。人民银行出台的相关规章制度来制约支付机构的规范行为,但具体的要求支付机构保障资金安全性的操作没有颁发,对支付机构监管没有落实到位。
(四)移动支付宣传没有普及到位
移动支付改变了传统观念的付款行为,但其宣传力度是大大不够的,现金支付已成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消费渠道。所以移动支付要想在金融服务业快速发展,加大宣传力度刻不容缓。
(五)安全性遭质疑
消费者和合作伙伴对移动支付的消费手段最关心的便是“安全性”,消费者的忧虑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实际安全问题,另一类便是消费者心理忧虑。电信运营商和银行之间也会有忧虑,银行担心电信运营商控制资金交付,电信运营商则担心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较弱,他们之间的合作有阻碍。
三、对移动支付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提出的建议
(一)加大移动支付宣传,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对宣传力度的产生作用的认识度,选在人员较为密集的消费场所进行宣传,其中重要的一点是引导消费者亲身体验移动支付的快捷方便,认识移动支付的重要性。另外对于和移动支付相关联的行业,也需要提高他们对移动支付行业的认识,让他们充分认识移动支付能够给他们带来的商机和好处。加强移动支付的基础建设,主要体现在:对社会各个消费场所的建设移动支付设施,让移动支付就在人们消费场所,间接影响了人们对移动支付的认识,潜移默化的改变消费者的支付方式。
(二)落实移动支付监管
国家应根据移动支付产生滞留资金的原因,修改和制定相关规章法律,以此来具体规范支付机构的操作行为,同时国家应加大力度落实移动支付的监管,可完善法律的不足之处,提高监管人员的责任心和监管能力。对违法支付步骤和套取支付金额的支付平台和个人要严以惩戒。
(三)健全移动支付法律规范制度
发达国家的移动支付行业之所以日益成熟,离不开他们建立的健全的法律的支持。所以我国应健全移动支付相关法律来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减轻银行承担保护资金安全性的压力。同时还应规范消费者的消费观念和移动支付手段,消除不法分子利用网络漏洞,获取不义之财。健全移动支付规范制度,为移动支付在金融服务行业奠定安全、和谐环境。
(四)提高行业之间合作共赢理念
移动支付的发生离不开产品的消费和银行终端的网络技术操作系统,移动支付行业以加强合作伙伴对本行业的信任,实体店和电子商务统领了消费行业,所以移动支付应加大与这些行业的合作交流,积极主动地联系他们,交流移动支付在金融行业的发展前景和对他们行业的好处。同时还应加强与银行之间的合作,在法律健全的移动支付环境下,规范操作行为和强大的客户源,增强了银行对移动支付合作的信心。主动营造合作共赢的合作氛围,提高合作伙伴对移动支付行业的信任。
(五)提高移动支付的安全性
消费者的忧的实际的安全性是能通过客观条件改变的,例如:加强网络支付安全的网络修复技术建设、提高设备安全性。其心理的顾忌需要移动支付打造良好的行业形象,增强消费者对移动支付的信心。同时加强电信运营商和银行之间的合作交流,争取达到合作共赢。
四、结束语
移动支付的在当前社会的发展会遇到很多阻碍发展的各种因素,但移动支付在金融行业的应用需要克服这些困难才能拥有美好前景。加大移动支付宣传,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落实移动支付监管;健全移动支付法律规范制度;提高行业之间合作共赢理念;提高移动支付的安全性。一步一个脚印,落实移动支付行业发展计划,使移动支付行业在金融服务业站稳脚步。
参考文献:
[1]黄跃东.影响移动支付金融服务应用的因素与对策[J].金融科技时代,2013,10:74-75
因特网的迅猛发展使基于因特网的电子商务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的商业运作方式,3G时代的到来使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服务的发展趋于交融,移动通信技术的不断更新更推动着全球移动电子商务应用市场的快速发展。2006年中国互联网用户超过1.3亿,固定、移动电话用户则超过7亿。巨大的市场空间、庞大的潜在用户需求,使移动电子商务逐渐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移动电子商务的最大特点是“随时随地”和“个性化”,它不仅是一种全新的销售与促销渠道,更可以根据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和喜好,为消费者提供网上购物、信息、媒体和娱乐等服务。据电信趋势国际公司预测,全球移动电子商务到2008年将吸引17亿用户,其中使用手机进行的交易额预计将达到5540亿美元。
移动支付是移动电子商务的一个重要流程。移动支付是继银行柜台、自助银行、电话银行、网上银行之后,以移动通讯设备作为支付的工具和新的服务渠道。用户使用移动设备可以随时随地完成商品支付业务,其安全、方便、操作简单、贴身服务、多功能、低成本、覆盖面广、不受时空限制等特点,蕴藏着巨大的商机。移动支付处理得好坏将直接影响移动电子商务的拓展。
一般来讲,移动支付是以IC卡和数字签名技术为安全保障,以移动通讯网络和银行金融服务系统为依托,以电子信息作为货币形态,实现货币从付款人向收款人转移。它是通过移动通信网络将客户的移动终端连接至银行,实现利用移动终端界面完成各种金融理财业务的服务系统。移动支付所使用的移动终端通常是手机、PDA、移动PC或是当前其他较为复杂的电子设备,而由于手机的广泛应用,使得手机在移动支付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狭义讲,移动支付也叫手机支付。
按照支付交易金额,移动支付分为移动小额支付和移动大额支付。国外移动支付业务己经进入大额支付阶段。大额支付对安全性要求较高,一般采用各交易角色移动终端绑定银行账号或信用卡账号的方式进行移动支付。国内的移动支付方式1999年才起步,目前小额支付成为主流,主要面向商户与消费者之间的小额交易,它可以采用消费者手机的移动充值卡付费模式,也可以采用消费者手机号与银行账号或信用卡账号绑定到移动虚拟电子钱包的付费模式。
二、移动支付的价值链构成
1.移动用户,是业务的使用者和移动支付业务各方收益的主要来源。
2.终端厂商,是支付终端的开发者,销售终端从而获得收益。
3.移动网络运营商,通过运营移动通信网络,获得通信费收益和代收费、服务手续费,并提供差异化服务,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4.支付平台运营商,通过运营移动支付平台,负责与金融机构和商户接口,拓展有价值的商户,获得用户服务费和交易佣金。
5.商户,通过移动支付提供非现金交易手段,增加商业机会和交易额。
6.金融机构,包括银行和中国银联,提供银行卡服务和移动支付服务,从用户的交易中收取费用,提高用户的忠诚度。
在移动支付价值链中,由于移动运营商越来越重视构建开放、标准的业务架构,使自己成为业务提供商接入的门户和组织者,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位置;支付平台运营商不仅是移动运营商的核心设备供应商,为其提供技术,而且是移动运营商的合作伙伴。因此,未来的移动支付运营模式很可能是移动运营商同时作为支付平台运营商,在其统一品牌下,不断保持和强化核心用户资源等优势,共同拓展市场。
三、移动支付流程
一般来说,移动支付系统包括四个部分:消费者、商家、金融机构和移动运营商。
1.消费者选择商品,发出购买指令。购买指令通过无线运营商支付管理系统发送到商家商品交易管理系统。
2.商家将消费者的详细购买信息通过无线运营商支付管理系统发送到消费者手机终端进行确认操作,得到确认后再继续往下操作,否则停止。
3.消费者确认支付后,无线运营商支付管理系统记录详细的交易记录,同时通知金融机构在商家和消费者的账户间进行支付和清算,并且通知商家提货或提供服务。
4.商家供货或提供服务。
5.交易结束。
从上述流程可看出,移动运营商的支付管理系统是整个支付过程中具有核心纽带功能的部件,它要完成对消费者鉴别和认证、将支付信息提供给金融机构、监督商家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进行利润分成等等。
消费者发出购买指令时,消费者的权限和开户行账号等信息先传到移动运营商的支付管理系统,而不是商家系统。移动运营商只知道消费者的账户可用额度信息,初步判断消费者是否有足够的余额进行购买。消费者的开户行账号详细信息由金融机构进行管理,接到经消费者确认的支付指令后,由银行进行账户处理、支付和清算。移动运营商不能进行消费者账户处理,商家更不可以进行消费者的账户处理。这样,避免了消费者被欺骗的可能性,同时由于消费者的个人资料不是存放在商家系统中,也保护了消费者的隐私权。
四、移动支付的风险与防范措施
基于无线通信和开放性传输的移动支付给人们生活带来方便和快捷的同时,也存在着较高的潜在风险,容易遭受非法入侵和恶意攻击。对移动支付的风险进行分析,制定与之相关的安全策略,有助于移动支付的健康发展。
1.风险分析。移动支付的风险集中于三个方面:技术风险、法律风险和信誉风险。短信支付密码被破译、实时短信无法保证、身份识别缺乏和信用体系缺失是移动支付面临的主要技术难题。手机仅仅作为通话工具时,密码保护并不是很重要;但作为支付工具时,设备丢失、密码被攻破、病毒发作等问题都会造成重大损失。在由移动运营商、金融机构、商家和消费者共同支撑的移动支付运行架构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整个框架都面临着坍塌的危险。
大多数国家在移动支付方面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交易各方权利和义务规定的也不明确。比如,我国消费者保护法对手机银行运作的适用性还不明确,客户通过电子媒介所达成协议的有效性也具有不确定性,使得移动支付在交易中存在着法律风险。
开展移动支付,可靠的服务平台至关重要。金融机构要能够持续提供安全、准确和及时的移动金融服务;移动运营商的服务质量也要有保障,如果客户访问其资金或账户信息时遇到严重通讯网络故障,将会造成客户对移动支付服务的怀疑和不信任,引发信誉风险
2.防范措施。在技术风险防范方面,要保证数据的保密性和完整性、系统的完整性、用户的身份鉴别、灾难恢复性和操作的不可否认性。针对这些问题,必须对敏感信息进行全程数据安全加密;系统中配备适当的安全措施如防火墙、侵入窃密检测系统、监视控制系统等;对访问系统的用户进行身份鉴别;装备必要的恢复和后备系统;使用数字签名等。
关键词:用户黏性;影响因素;移动支付
中图分类号:F626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移动支付用户黏性影响因素研究
收录日期:2013年11月9日
一、我国移动支付市场发展现状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多,以“物联网”概念为代表的人类社会与物理设备的整合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目标。而“物联网”的关键环节就在移动手机支付。广义上,移动支付是指交易双方为了某种物品或者业务通过移动设备(手机、PDA、移动POS机等)进行商业交易的支付方式。狭义上,移动支付仅仅指用户以手机为媒介对所消费的商品或服务进行账务支付的方式。本文的移动支付是指狭义移动支付,即手机支付。作为一种新兴的支付方式,移动支付被看作是第一个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相互融合而成熟的商业模式。
自移动支付业务在中国开展以来,就备受移动运营商、金融机构、设备提供商和商家等的青睐,智能机渗透率的提升和3G业务的推广也为移动支付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技术和应用环境。根据易观智库的《中国移动支付发展趋势预测2011-2014》数据显示,2011年移动支付全年交易额规模达到742亿元,用户数达到1.87亿,预计到2014年移动支付市场交易规模将达3,850亿元,用户规模也将达到3.87亿。移动支付的发展势头迅猛,伴随“物联网”概念的提出,更加需要移动支付来完成各个交易环节,以便实现物联网、互联网、移动支付网络的相互融合。
尽管我国移动支付市场的发展潜力巨大,但相比日本、韩国等其他亚洲国家,国内的移动支付还处于初级阶段。由于中国市场规模和容量较大,整个金融产业的监管体系仍不完全成熟,难免出现少数利用“漏洞”牟取不正当利益的现象。对安全性的质疑成为用户选择移动支付的最大障碍,而糟糕的用户体验也是许多用户放弃使用移动支付的重要原因。艾瑞咨询2011年的调研数据显示,在所有被调研的手机用户中,使用过手机支付的用户比例仍然较小,其中40.2%的用户使用过手机端网上支付,31.7%的用户使用过手机短信支付,仅有15.4%的用户使用过手机近端支付。
二、移动支付用户黏性影响因素分析
随着越来越多的客户要求享受移动支付的便利,企业应该考虑如何聚集人气、黏住客户,形成一定的用户规模和黏性(或称用户忠诚度),再在这个已经形成的用户空间里开发商业价值。因此,本文将移动支付的用户黏性作为因变量进行分析。
不少学者对用户黏性的定义进行了探讨,其中Bush提出,黏性是指消费者长时间、频繁的访问。本文根据移动支付的特点,将用户黏性的影响因素归纳为感知价值、信任、满意、转换成本和社会规范等五个主要因素。
Crosby等人于1990年提出关系质量模型,指出关系质量的衡量维度为顾客满意和顾客信任,并实证分析了满意和信任对顾客未来的互动和销售效果具有显著影响。本文以关系质量模型为基础,将顾客感知价值作为关系质量的核心驱动因素,同时研究分析了转换成本和社会规范对用户黏性的影响作用,最终构建出移动支付用户黏性的影响因素模型,具体模型如图1所示。(图1)
1、感知价值。Blackwell认为,感知价值是一种顾客的主观感受,其主要由感知利得与感知利失之间的差额决定。而移动支付最为吸引用户的就是它可以使得用户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使用其服务,这种便利性是其他支付方式所不具备的,尤其是当用户需要临时购买或者感觉时间紧迫时,用户的感知价值达到最大。另外,许多研究已经论证实体环境下的顾客感知价值是顾客满意与信任的前因变量。因此,感知价值越高,其用户满意度和用户信任也就越高。
2、信任。在移动支付中,由于买卖双方时空隔离,且涉及金钱和隐私方面的信息,信任的作用十分重要。根据Forrester Research公司调查,40%的用户对移动支付缺乏信任,而完全信任移动支付的还不到15%,且有65%的用户拒绝通过移动网络发送自己的信用卡资料。可见,研究信任对用户黏性的影响是很有必要的。如果顾客信任卖方就会与其继续合作,如果顾客对卖方缺乏信任,顾客关系就无法向更高水平发展,更无法形成顾客忠诚。
3、满意。在Mohamed Khalifa等的研究中,总体满意、互动性和习惯是影响用户黏性的三个主要因素,而总体满意包括产品满意、销售过程满意以及售后服务满意三个方面。除此之外,Harvir S.Bansal等也证明了总体满意对消费者黏性的影响效果,但总体网站满意仅解释了5%的网站黏性方差,这意味着其他因素对网站黏性的影响更大。另外,多数学者认为顾客满意决定顾客的后续行为,也就是说,顾客满意为顾客信任的前因变量。
4、转换成本。Anderson的研究表明,转换成本的高低直接影响着顾客忠诚,产品或服务的可替代性将大大降低顾客重复购买行为。转换成本除了货币成本外,还包括消费者面对新产品或新服务所引起的时间成本、心理成本和学习成本。Gremler和Brown认为在通常情况下服务的转换成本要比产品的转换成本高。Fornell指出,由于不同行业之间的转换成本存在巨大差异,顾客满意对顾客重复使用行为的影响方式也就随不同行业而变化。对于移动支付而言,如果用户认为使用移动支付的成本较低或转换为其他支付方式的成本较高,则用户将更倾向于移动支付。
5、社会规范。社会规范是指人类在长期社会实践中累积形成的行为准则、风俗习惯、规章制度、价值标准和道德法律等。在人类社会这种动态环境中,他人的行为模式为个体提供了一定的信息和行为标准。Taylor and Todd的研究表明,为了加强与他人的关系或与其重要的人保持一致,即便个体不喜欢,也会进行某种行为。另外,除了来自亲朋好友或领导等人的因素外,报纸、电视、网络等各种媒体的宣传以及关于移动支付的营销等也会影响到用户的使用意向、使用态度和使用行为。
三、推动移动支付发展相关建议
要促进移动支付方式在我国的广泛使用,移动支付产业链上的各大主体必须共同合作。比如,对移动设备生产商而言,需要不断提高设备处理数据的性能,确保移动支付能够达到快速准确地传输和处理数据;对移动运营商而言,要提供稳定普及、经济实惠的无线网络;对支付服务提供者而言,一方面要提高支付安全保障;另一方面要设置合理便捷的支付界面,还应加大对移动支付的宣传等;同时,有关政府部门应该规范管理移动支付市场,确保其健康快速的发展。因此,本文针对上述分析,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
第一,重点突出移动支付的高效性和便利性。由上述分析可知,感知价值是用户满意的前因变量,也就是说,用户对移动支付的感知价值越高,对移动支付的满意度也越高,其持续使用移动支付行为的意愿也越强。而移动支付最大的优势在于,用户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随身、随地、随时地使用移动支付完成交易。因此,支付服务提供者应该充分突出移动支付的这种便利性,在宣传时列举移动支付带给用户的一系列好处,例如避免排队、不用找零钱、节省时间等等,以加强用户对其高效性和便利性的认识。
第二,采取多种措施打消移动支付用户的疑虑。由于当前用户对移动支付缺乏足够的信任,虽然这其中部分原因是移动支付安全问题的曝光,但更多的是消费者对移动支付了解得太少。事实上在我国,网上银行支付方式已经普及,但是大部分人对移动支付方式的接受却相去甚远。根据光大证券的研究报告,手机支付和银行支付的安全性是差不多的,甚至由于网络信号差异等因素,手机支付的安全性还要高于网上银行支付。而且即使手机遗失,用户在挂失银行卡时也会同时删除手机内的相关信息。因此,为了打消用户使用移动支付方式的疑虑,有关部门或媒体应该采取加大宣传、免费试用等多种方式建立用户信任,从而促使用户自愿并放心使用移动支付。
第三,改进移动支付的设备和技术支持。良好的移动设备性能是提高用户满意度的基础,因为移动设备传输和处理数据的能力越强,用户使用移动支付网络的时间就越短,这样既能节约时间和成本,让用户觉得方便快捷,又能增强用户的信任,使用户觉得短时间的交易过程可以降低风险。除此之外,屏幕尺寸较大、操作界面便捷可以让用户觉得移动支付容易使用,从而愿意继续使用下去。另外,稳定迅速、覆盖面广的无线网络对移动支付用户信任具有重要影响,其安全可靠的数据加密技术能够确保用户在短时间内完成交易,从而增强用户使用移动支付的信心。因此,加快改进移动支付的设备和技术支持也是间接促进用户持续使用移动支付的有效途径。
第四,充分利用移动支付用户所处环境的重要影响。由于社会规范会对用户黏性产生影响,而任何个体都不是单独存在的,他们都会受到所处环境的影响。因此,如果个体周边的群体成员认为移动支付方式是有益行为,则个体也会对移动支付持肯定态度;反之,如果周边群体对移动支付持消极态度,则个体很容易放弃使用移动支付。而且如果个体对移动支付不太了解而又产生初步兴趣时,他们就会吸取周围人的意见来决定是否使用。因此,支付服务提供者可以采取送积分、返现等措施促使他们与周边已使用移动支付的群体保持一致,从而提高用户黏性。
主要参考文献:
[1]Bush.Accompany to Expand Strategic Alliance in Key Vertical Markets by Helping Partners Increase Portal Stickiness and Community Development[J].Business Wire,March 23,1999.
[2]Crosby,L.A.,Evans,K.R.& Cowles,D.Relationship quality in services selling:an interpersonal influence perspective[J].1990.2.
[3]Blackwell,Szeinbach,Barnes,Garner,Bush.The Antecedents of Customer Loyalty[J].1999.5.
[4]崔媛媛.手机数字签名:移动支付业务的安全保障[J].电信网技术,2010.2.
[关键词]移动支付椭圆曲线
一、引言
随着3G时代的日益临近,无线互联网发展前景将越来越广阔,目前国内有四亿多手机用户,手机上网用户四千万,新型手机在短短的二、三年间基本上具备了上网的功能,可以看到在今后的几年里用手机、PDA等终端设备进行通信和从事商务活动将成为一种潮流。通过手机、PDA等终端发展电子电子商务是一个新的历史机遇,但安全问题已经引发了用户群体乃至行业厂商的普遍忧虑和不满,这种忧虑和不满来源于对移动终端本身的不信任性和网络自身存在的不安全性。因此消费者急需一种“可信移动终端平台”来实现各种商务活动,既可以认证终端用户的身份,也可以进行安全移动电子支付和交易。本文就解决安全的移动支付问题给出论述。
二、安全移动支付国内外同类研究的比较及发展趋势
移动支付作为一种崭新的支付方式,具有方便、快捷、安全、低廉等优点,将会有巨大的商业前景,会引领移动电子商务和无线金融的发展。
由于移动支付手段具有多样性,相应要求实现高安全保障,WAP提供了一套开发、统一的技术平台,用户可以通过移动设备的WAP功能接入移动支付系统或是银行卡系统,发送有关交易数据或是接收账单信息。
据悉,迄今为止,韩国和日本还是唯一两个推出了商业MPP服务的国家。不过BWCS预测,到2010年时,日本将成为最大的MMP服务市场,交易额将达到几乎难以置信的930亿美元之巨。同时,一直落后于日、韩两国的美国会很快成为另一个大规模市场,它的MPP交易总额会达到670亿美元。
国内移动支付业务最早是2002年9月在深圳推出的,合作方是中国联通深圳分公司、中国工行深圳分行、摩托罗拉(中国)电子有限公司。中国工行深圳市分行与百事可乐(深圳)、家乐福(中国)等多家企业签订了《移动支付协议》。此举标志着深圳率先推出具有商用价值的支付业务。
三、构建安全移动支付系统的实现思想
其实,“可信移动终端及安全平台”已开始在电子政务、证券和工商等行业运用,但是产品的安全性能不高,且主要核心安全技术依赖于国外,还没有一个成熟的安全移动支付系统。因此,开发既能适应国内、国外市场需求的,又能研发和生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安全、简便和高效的移动支付系统是推动电子商务发展的强大动力,将直接影响到通过手机等移动终端进行电子商务交易的快速发展,也是对移动安全支付领域的一个新挑战。应这种市场的需求,研发一个安全移动支付系统是必要的。构建一个简便、高效和可靠的新型安全移动支付系统,在充值过程中,用户利用安全终端设备通过WTLS协议和无线网关设备与Internet连接,进行基于用户银行帐户的移动终端充值处理。在支付过程中,用户利用安全移动终端的射频卡与商家提供的支付终端设备进行通信,利用终端内的非接触卡完成移动支付。目前移动安全支付系统主要基于RSA算法,而新的安全移动支付系统需要将加密强度比RSA高八倍的ECC(椭圆曲线)应用于安全支付系统,即在同样安全性的条件下,ECC的密钥长度会更短,能有效降低存储空间和计算复杂度。根据IEEEP1363标准选取适合ECC的安全椭圆曲线,提高加密强度,消除RSA密钥长度不断增加给移动支付设备性能带来的影响。将更高加密强度的ECC应用于WTLS协议,能有效的提高无线安全通信协议的安全性和执行效率,降低网络带宽占用率。根据安全移动支付系统的具体特点对WTLS协议进行适当的改进,使其能抵抗像“选择明文攻击”和“中间截获攻击”等常见攻击,并且通过引入ECC能有效的提高其运行效率。构建基于ECC的数字证书与身份ID相结合的WPKI体系,为参加安全移动支付的交易各方提供身份验证和信息加/解密服务,既提高了网上身份认证的效率,又提高了认证系统的安全性。构建这样一个安全移动支付系统也可以将ECC应用于移动电子支付终端的智能卡中,由于在同样安全的条件下,ECC的密钥长度会更短,能降低存储空间和运算复杂度。使基于IC卡的安全支付系统具有更高的执行效率和安全性,使我国的智能卡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有更强的市场竞争力和更高的市场占有率,并成为企业产品打入欧美市场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证。
四、总结及对各行业的推动作用
国内移动用户在不断的增加,而移动商务却发展缓慢。调查显示移动支付的安全性是影响移动商务发展的一个首要因素。另外,目前的移动支付系统操作复杂,功能单一,进行移动商务交易的实体各方难以确认对方身份,支付系统效率低及系统相关产品市场竞争力差。因此,构建安全移动支付系统是解决移动商务发展缓慢的关键所在。
安全移动支付系统研究对移动电子商务、安全通信设备、移动支付终端及其附属设备、移动支付系统设备、安全认证服务系统和银行金融服务设备等领域的技术进步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
1.提高安全移动支付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易操作性和高效性才能消除用户对移动支付系统安全性的顾虑,才能吸引更多的移动用户采用移动电子商务这种交易模式。进而推动移动电子商务在我国的快速发展。
2011年移动世界大会,谷歌董事长埃里克·施密特将NFC(Near Field Communication,近场通讯)称作“难得一遇的机会”。施密特预计,这项移动技术将给电子商务和移动支付领域带来一场革命,把智能手机变成虚拟信用卡。
两年过去了,曾被认为最有希望成为移动支付突破口的NFC技术遭遇滑铁卢,谷歌斥重金打造的基于NFC技术的“谷歌钱包”眼看沦为鸡肋,移动支付这轮企图横跨金融、运营商两方巨鳄的整合难道注定只是看起来很美?
2013年5月25日,第四届COIN跨界沙龙如约举行,本次沙龙聚焦移动支付行业,移动支付界传奇人物、前Visa全球副总裁陈安平,中国银联副总裁柴洪峰,以及来自银行、腾讯财付通、设备提供商等业内人士济济一堂,共同探讨国内外移动支付发展现状,探寻移动支付路在何方。
看得见摸不着的大蛋糕
本月初,美国市场研究公司Gartner最新报告称,2013年全球移动支付交易总额将达到2354亿美元,较2012年的1631亿美元增长44%,全球使用移动支付的用户总数将达2.452亿。未来五年,全球移动支付交易量年平均增长率将达到35%,预计2017年市场规模将达到7210亿美元,用户数将超过4.5亿。
令人尴尬的是,这块蛋糕虽大,暂时却只能看得见而摸不着。目前,移动支付数千亿交易量的主要贡献来自汇款,今年的2354亿美元中预计将占到71%的比重,真正用于消费的移动支付不足三成。汇款成为主要的移动支付业务,因其交易成本比传统银行服务更低。
广义的移动支付包括远程支付和近场支付。远程支付指用户通过手机登录银行网页,或是手机下载客户端软件来进行支付、转账等;近场支付则是手机通过射频、红外、蓝牙等通道,实现与自动售货机、POS机等终端设备之间的本地通讯。
得益于信用卡的逐步普及,以及第三方支付业务的快速增长,移动支付以远程支付为主,剩余不足三成的消费类移动支付交易量中,通过手机和平板电脑网银的商品购买占到一两成,真正狭义的近场移动支付在2000多亿美元中占比仅为2%。
COIN沙龙发起人白虹女士在会后的聚餐中形象地称:“什么时候这顿饭能够用手机AA制方便地买单,才能够真正称其为移动支付。”
迟迟不进场的近场支付
近场支付其实不是新鲜事物,考虑到手机在日常生活中的全面渗透,早在非智能机时代,已经有很多人开始考虑将支付集成到手机上,其中最成功的实践就是我们的近邻韩国,十多年前已经全面普及手机刷卡乘地铁。随着智能机普及,目前韩国90%的手机用户已经习惯通过手机支付购物。
经历了短信、WAP、客户端等不同发展阶段,尤其是近年NFC技术的成熟,新一代手机支付将侧重于近场支付业务。
NFC(Near Field Communication)是一种非接触式识别和互联技术,可以在移动设备、消费类电子产品、PC和智能控件工具间进行近距离无线通信。而实现这些仅需一个芯片、一根天线和一些软件的组合,就能够使各种设备在几厘米范围内通信,其成本费用仅为2-3欧元。
NFC因其天然的安全性、成本低廉、方便易用和更富直观性等几大特点,业界认定手机近场支付迎来了爆发的机会。移动电子商务的主要参与者,包括谷歌、Visa、阿里巴巴、腾讯及多家领先的无线运营商都对这一技术投入了巨资。
以谷歌为例,公司已相继投入3亿多美元收购了多家数字支付创业公司,帮助“谷歌钱包”的开发,目前从事该项目的开发人员达到数百名,成为谷歌最烧钱的项目之一。但根据谷歌Play应用商店的数据,在推出的两年内,谷歌钱包应用的下载次数不到1000万次。
在推出两年之后,“谷歌钱包”仍没有得到主流用户的接受。在美国四大移动运营商中,只有Sprint Nextel支持这一服务。Verizon无线、AT&T和T-Mobile美国均不支持“谷歌钱包”,并结盟开发自主支付服务Isis(同样基于NFC);而由沃尔玛和塔吉特等零售商组成的团体MCX也在开发类似应用。
手机方面,“谷歌钱包”也仅在三星、HTC、索尼等安卓系统的部分机型上进行了预装,有关苹果将在iPhone中内置NFC芯片的传言已经持续数年,但至今仍未成行。
“近场支付”始终不能真正“进场”。
伟大的合作来自伟大的妥协
足以推动移动支付产业快速发展的利器摆在面前,为何却没有得到更好利用?中国银联副总裁柴洪峰一语道破天机,移动支付动了金融和运营商两大巨头奶酪的同时,还要求他们通力合作,面对移动支付这个大蛋糕,行业的主要参与者——运营商、银行和第三方支付机构有着各自的考量和利益点。
银行拥有金融牌照和超强的经营实力,在金融服务领域具有无可争议的主导地位和品牌效应。通过开展移动支付业务,银行还能发展衍生金融业务,推动非传统金融业务的发展,但银行欠缺开展移动支付所必须的网络资源。同时,银行对移动支付的进一步发展将对银行卡的使用产生什么影响,尚不清楚,故持观望的态度。
电信运营商则拥有网络资源、用户号码资源,所有的移动支付必须使用他们的网络和终端。移动支付也能使运营商深度绑定移动用户,降低客户流失率,但运营商在提供金融服务方面的经验和品牌效应仍需加强。而且,在运营商的业务组合中,移动支付尚处于边缘地位,不是业务发展的重点内容。
而第三方支付机构则在保证买卖双方的交易安全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受到商家和消费者的欢迎,但无论是从资金还是用户资源来看,它在行业内都显得相对弱小,缺乏竞争实力。
关键词:网络经济;移动支付;标准竞争;商业银行
数十年来,货币支付体系最为显著的进步是支付卡的产生和发展,由纸质支付工具向以支付卡为主的电子支付工具的转变提高了整个支付系统的效率。近几年,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推动了货币支付体系的新变革,移动支付爆发式的增长昭示了新时代的来临。根据《中国支付清算行业运行报告(2016)》的数据显示,2015年商业银行发生移动支付业务138.37亿笔,金额达108.22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05.86%和379.06%;第三方支付机构发生移动支付业务398.61亿笔,金额达21.96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60%和166.5%。互联网支付与移动支付交易额之比达53:47,移动支付业务比重较2014年提升14个基点,移动化进程加速发展。通过以上数据我们能够发现,伴随着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移动支付由于其整合线上线下的独特便利性已逐渐跻身主流支付方式之一。同时,发展移动支付对商业银行互联网转型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业已成为商业银行支付业务的重要增长点之一。
一、 移动支付领域竞争态势
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业内几大巨头不断拓展支付场景、争夺用户和商户资源,通过创新、合作、补贴等手段,争夺生存和发展空间,导致移动支付市场的竞争日趋白热化。按照支付模式,移动支付可以划分为远程支付和近场支付。根据支付清算业协会的数据,2015年远程支付与近场支付之比达到99.72:0.28,远程支付占据主导地位。
远程支付以移动第三方支付为主,根据比达咨询的数据显示,2015年移动支付市场主要由支付宝和财付通两大平台占据,支付宝以72.9%的市场份额居于首位,而位居第二的财付通平台占据了17.4%的份额。近场支付主要以银联主导的云闪付平台为代表,由于推出时间尚短,其市场规模目前仍无法与远程支付相比。
基于自身特点,移动支付领域的三大主流平台采取了不同的发展模式:
1. 支付平台。在移动支付领域支付宝平台主要依托支付宝钱包APP,支付宝钱包是以远程扫码支付为主要支付方式,集支付、信用、转账、缴费、信用卡还款、理财、信贷为一身的移动支付平台。在互联网第三方支付领域,支付宝平台长期保持着较大优势。在向移动互联网转型的过程中,支付宝平台通过与基金公司合作,创新地推出了具有支付功能的余额管理产品“余额宝”,成功吸引了大量用户加入平台。在其后的竞争中,支付宝通过补贴等手段培养用户使用习惯,建立了大量诸如打车、理财、移动电商等优秀的应用场景。利用用户规模上的优势,建立了具有一定规模的线下收单网络,吸引了大量线下商户加入平台。
2. 财付通平台。财付通平台在移动端主要有微信支付和QQ钱包两大产品,与支付宝一样微信支付和QQ钱包两大产品以远程扫码支付为主要支付方式,包含了支付、转账、理财、缴费、信用卡还款等主要功能。财付通平台主要依托微信和QQ两大高频应用,利用红包、AA收款等基于社交的功能大大增加了用户的粘性;并利用补贴等手段,在打车、线下支付等场景吸引了大量即时通信平台的用户加入支付网络,巩固自身的市场地位。
3. 云闪付平台。云闪付是银联于2015年12月推出的,基于NFC(Near Field Communication,近场通讯)技术的新型移动支付平台。基于云闪付平台,用户能够利用具有NFC功能的智能手机进行移动支付。云闪付平台拥有银联广泛的线下支付网络,并与苹果、华为等手机厂商合作,兼容苹果支付、华为支付等支付平台。相比远程支付,云闪付具有更加成熟的线下收单网络,使用起来也十分方便快捷。但由于起步较晚,其用户规模和用户粘性在短期内很难与支付宝与财付通平台相比。
二、 移动支付的网络效应与标准竞争
“一流企业做标准”,支付企业在竞争过程中的焦点一直遵循着“做产品、做平台、做标准”的演进过程,而企业间标准的竞争已经从单纯的技术问题上升为关乎企业持续生存的战略问题。
1. 移动支付平台的双边市场与网络效应。移动支付平台属于典型的双边市场(Two-side Market),平台两边分别为“买家”和“卖家”两类群体。在典型的交易过程中,“买家”需要向“卖家”支付货币,“卖家”需要向“买家”提供商品或服务。
根据双边市场理论,平台一边用户的预期收益会随着另一边用户数量的增加而提高,被称作交叉网络效应。在支付平台的双边市场中交叉网络效应体现为:“买家”在平台中能够获取的效用取决于与支付平台兼容的“卖家”数量,一个兼容信用卡还款、生活缴费、投资理财等更多功能,并兼容更多线下商户的移动支付平台,对于个人用户来说更有吸引力;“卖家”在平台中能够获取的效用取决于加入支付平台的“买家”数量,加入具有更大个人用户规模的移动支付平台,能够让“卖家”面向更大的市场。由于交叉网络外部性的存在,移动支付平台一边用户规模的提升会吸引另一边用户的加入,当用户规模达到临界容量(Critical Mass),就会产生“正反馈”导致平台用户规模的迅速膨胀。
2. 移动支付的标准竞争。在具有交叉网络外部性的双边市场中,移动支付服务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为交易双方的交易行为提供兼容性,只有提供了足够的兼容性双方的交易才能够顺利完成。兼容性一般需要通过统一的技术标准支撑,标准可以分为官方标准和事实标准。官方标准是由政府等制定或由标准开发组织协商提出的强制性规定或规范,而事实标准是经过不同技术间相互竞争并通过消费者自发选择的结果,会逐渐使该项技术标准成为行业通行的标准。
在移动支付这类正处于激烈竞争的市场中,企业通过持续的技术开发和市场博弈形成了多个标准并存的情况,支付宝、财付通和银联作为其中三大主流标准,它们之间互不兼容、相互竞争。
阿里、腾讯和银联在移动支付的标准竞争之中投入了大量资源,对支付市场双边的用户进行了大规模的补贴,也对各类商户、互联网平台进行了激烈的争夺,其目的都是成为移动支付领域的事实标准。移动互联网领域具有网络经济“赢者通吃”的特点,企业一旦成为事实标准的主导者,对通行该标准的市场就会具有支配性的力量,从而以标准拥有者的身份获取高额的利润以及长远的竞争优势。在产业层面,通过标准竞争获得的产业领导能力可以转化为持久的产业“比较优势”,进而影响到上下游产业的竞争绩效。作为重要的金融基础设施,任何交易行为难以脱离支付而独立存在,因此移动支付与商业之间具有广泛的互补性。这就导致企业一旦成为移动支付事实标准的主导者,就能够通过移动支付平台影响到线上和线下广泛的商业活动。因此,在移动支付领域才会产生如此激烈的标准竞争。
三、 移动支付标准竞争中的策略
1. 通过补贴迅速扩大用户规模。由于双边市场的网络外部性体现为某一边用户的效用受另一边用户规模影响,平台需要解决“鸡蛋相生”的问题。因此,补贴是移动支付平台在标准竞争中最重要的策略之一。通过补贴一边或双边的用户,平台能够迅速提高用户规模,率先达到临界容量,进而成为居于主导地位的标准。
交叉补贴被广泛应用于移动支付标准的竞争当中:支付宝和财付通平台分别通过对滴滴打车和快的打车的司机和乘客进行补贴,迅速扩大了移动支付用户的规模;通过对线下支付商户的补贴,支付宝和财付通平台也迅速扩大了线下收单商户的规模。虽然补贴能够通过激励新用户加入平台迅速扩大规模,但无法解决竞争平台采取同样策略造成的用户多从属(在多个平台注册)问题。因此,交叉补贴更多应用于标准竞争的初期,通过迅速扩大用户规模快速达到临界容量。
2. 构筑应用场景建立用户使用习惯。移动互联网和智能终端的迅速普及模糊了线上与线下的边界,为移动支付提供了向用户线下生活渗透的良好契机。在移动支付标准的竞争中,应用场景的构建成为了支付平台标准竞争的重要手段,良好的应用场景可以让用户在生活中建立起对移动支付平台的使用习惯,增加移动支付平台的用户粘性,为平台成为事实标准提供支持。
在标准竞争中,虽然能够通过交叉补贴迅速U大平台的用户规模,但无法解决用户多归属的问题。在用户加入平台后,只有通过应用场景吸引用户长期在平台上交易,才能逐渐建立用户的使用习惯。微信红包就是十分典型的成功案例:财付通平台很好地利用了互送红包这一传统习俗,结合微信在社交领域的巨大优势,构建了微信红包这一应用场景,极大增加了微信支付的用户粘性,巩固了财付通平台在移动支付领域的市场地位。
3. 采用灵活的兼容与不兼容战略锁定用户。在多个标准并存并激烈竞争的市场中,用户多归属的情况十分普遍,用户规模和用户粘性带来的竞争优势很难保证长久存在。用户的转换成本是标准能否成为事实标准的关键性因素,拥有一定用户规模和用户粘性的平台需要保持较高的用户转换成本才能让用户排斥其它差异化程度较大的替代品和与之不兼容的技术或产品,最终将用户锁定在标准之中,让该标准具有长久的竞争优势。而在差异化程度较小的移动支付领域,想要提高用户的转换成本需要灵活的兼容性战略。
战略合作的方式往往存在于横向网络兼容性战略中,支付标准的主导者通过与其它支付网络兼容,共同参与到支付标准竞争之中,从而锁定其它支付网络之中的用户。例如银联通过与苹果以及华为的战略合作,让云闪付平台与苹果支付和华为支付相兼容,将苹果支付和华为支付的用户锁定在云闪付的支付网络之中。
战略投资的方式往往存在于纵向网络的兼容性战略中,支付标准的主导者通过战略投资的方式控制与支付互补的产品或服务,通过该互补性产品或服务的兼容性与其它标准竞争。例如阿里巴巴和腾讯分别通过对滴滴打车和快的打车的战略投资,让打车服务与对方支付标准不兼容,分别将滴滴打车和快的打车的用户锁定在自己的支付网络中。
具有高沉没成本功能的不兼容战略也较为常用,一些产品功能需要用户通过长期的使用和投入进行积累,这就造成了用户沉没成本的投入,这些沉没成本会影响到用户对标准选择的决策。例如支付宝平台的芝麻信用,征信服务需要用户通过长期对平台的使用积累信用,在使用芝麻信用的同时就导致了用户沉没成本的投入,较高的沉没成本导致用户难以放弃与之兼容的支付标准,因此会大大提升用户的转换成本,最终将其锁定在标准之中。
四、 商业银行对移动支付标准竞争的应对
1. 参与到标准竞争之中,完善自身支付体系建设。移动支付的发展改变了线下支付的原有格局,对以银联为主导的银行卡支付标准造成了一定冲击。与银联的开放式平台模式不同,支付宝、财付通平台均采用封闭式平台模式,在该类标准下,移动第三方支付平台一方面变相向消费者发行支付卡(开立第三方支付账户),另一方面直接受理商户的交易请求,构建起了三方参与的支付闭环。虽然支付账户仍需绑定银行卡,但银行在该平台中完全脱离了消费者与商户,仅仅扮演将资金注入支付账户的管道角色。同时,支付宝、财付通平台并非完全独立的第三方,在金融改革和互联网金融飞速发展的大潮中,支付宝、财付通标准的主导者与商业银行间已经存在了一定的竞争关系,这就导致在利益协调方面,难以保证第三方平台的独立与公平。
因此,商业银行应重视移动支付的发展,从企业战略的高度规划移动支付的发展。在全力支持银联开放式平台的近场支付标准的同时,商业银行可以以自身的手机银行为基础,通过兼容多种支付模式扩大自身的支付网络规模。具有一定实力和客户基础的银行可以结合其在金融领域的优势和经验,建立起以自身为主导的支付标准,积极参与到移动支付标准竞争之中,通过兼容各类支付平台、整合不同支付标准等手段,利用“去中介化”的方法对移动第三方支付平台进行反击。
2. 由以业务为主导的设计理念向以场景为主导的设计理念转型。手机银行作为商业银行在移动端的重要入口,是商业银行打造移动支付平台、参与移动支付标准竞争的主要渠道。虽然在移动金融迅速发展的背景下,部分商业银行的手机APP积累了十分可观的用户规模,但在用户粘性上与支付宝钱包、微信支付等移动支付平台之间仍有一定差距。
培养用户使用习惯、增加用户粘性需要应用场景的构建,而构建良好的应用场景需要对手机银行进行重新定位。手机银行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在于其定位是商业银行在移动端的延伸,其设计一直秉承以业务为主导的理念,这就会造成其应用场景的局限。
因此在商业银行发展移动支付的过程中,应对手机银行进行重新定位,由银行在移动端的延伸向用户的移动钱包转变;由以业务为主导向以用户为中心、以场景为主导的设计理念转变;坚持开放式平台建设,结合Ⅱ、Ⅲ类银行账户 ,打造灵活的个人支付账户体系。
3. 从对公支付下手,深化与公司客户间的合作,严防移动第三方支付对银行的“去中介化”。移动支付的双边市场包括消费者和商户两类用户,支付宝和财付通平台具有良好的个人用户基础,而银联平台和商业银行在企业、商户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在竞争中成为事实标准需要大量用户规模的支撑,而双边市场的交叉网络效应决定了在支付市场中只拥有个人用户或企业和商户是不够的,需要利用好某一边用户来吸引另一边用户的加入。
商业银行应积极利用自身优势,做好对公支付,积极深化与企业、商户之间的合作。通过该类合作,能够在支付平台上为个人用户提供更多商品、服务的选择,形成良好的商业生态;同时,加强与企业、商户间的合作还能有效阻击移动第三方支付平台通过消费者拉商户的意图,严防移动第三方支付对银行的“去中介化”。
4. 合理利用自身优势,有效整合内外部资源,打造以支付为核心的金融生态。支付与商业活动之间具有广泛的互补性,任何交易行为都难以脱离支付而独立存在,而移动支付以其特殊的便利性将会成为未来最为主要的支付方式之一,其中必然会蕴藏大量的数据与商业机会。基于深度参与或以自身为主导建立的支付标准,商业银行能够在移动互联网中为客户提供更多有价值的金融服务,推动自身的发展与转型。
在支付标准的构建和竞争中,商业银行首先应合理利用自身在金融服务上的经验和优势,积极进行业务创新,挖掘支付数据中的有用信息,将移动支付与征信、消费贷款、投资理财、小微企业融资等业务有机结合,增加支付网络的用户规模和用户粘性,利用在金融服务上的优势将用户锁定在支付网络之中。同时,商业银行应有效整合内外部资源,加强部门间、银行间以及与互联网平台、各类企业之间的合作,通过打造开放式平台的方式,打破组织之间的壁垒,增加支付标准和网络的兼容性,扩大标准的应用范围。
参考文献:
[1] 骆品亮,韩冲,余林徽.我国银行卡市场双边性检验及其政策启示[J].产业经济研究,2010,(2):64-72.
[2] 李波.基于网络效应的标准竞争模式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学位论文,2004.
[3] 陶忠元,张红旗.“标准产品”竞争双寡头市场消费者均衡分析[J].商业研究,2013,(4):73-78.
[4] 赵伟,于好.基于事实标准的竞战略初探[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9,30(4):136-140.
[5] 占佳, 张昕竹.“双边市场”的概念辨析及判定依据:一个综述[J].产业经济评论,2016,15(1):1-15.
基金项目:北京市博士后工作经费资助项目(项目号:2016-zz-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