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林经济管理的认识范文

农林经济管理的认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林经济管理的认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林经济管理的认识

第1篇:农林经济管理的认识范文

论文摘要:从分析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变化入手,总结了当前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中存在的问题,得出现行的专业课程体系部分课程已不能适应毕业生就业需要。针对目前课程体系设置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改革的思路。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是我国发展高等教育进程中较早设置的专业,作为农业经济和农业企业管理相结合的本科专业,为国家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输送了大量的专门人才。从外部条件来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专业的生存与发展,取决于其培养的人才是否能满足社会的需求。从专业内部来讲,培养目标决定了专业的特色与定位,而培养目标的实现又以专业课程体系为依托。所以,课程体系的设置是为专业人才的培养而服务,其合理性最终取决于是否满足对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基于此,试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需求的变化来探讨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

一、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查

近几年来,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以及国家就业体制的根本性变革,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总体形势日趋严峻,以沈阳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为例,毕业生就业单位、毕业生就业率发生了如下变化:

(一)毕业生就业单位的变化

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培养目标来看,本专业培养的人才能在各类农(林)企业、教育科研单位和各级政府部门从事经营管理、市场营销、金融财会、政策分析等方面工作。基于此,把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单位分为四大类型即企业、教育科研单位、行政事业单位,其他(包括考取研究生、自主创业等)。其近20年就业方向变化情况如表1。

从表1可以看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企业就业的人数呈上升趋势,而且这种趋势越来越明显;在教育科研单位就业和行政事业单位就业的人数呈明显下降趋势。这一方面原因在于进入行政事业单位愈加规范,竞争也日趋激烈,行政单位必须参加公务员考试,事业单位也实行统一招考;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毕业生学历层次日益提高,导致进入教育科研单位的门槛提高,很多用人单位要求必须具有硕士学位甚至是博士学位。而各类企业尤其是规模较小的企业对毕业生学历、学位的要求不高,所以,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目前更多就业于各类企业。

(二)毕业生就业率的变化

从1996年开始,国家取消了大学毕业生统一分配制度,实行完全市场化的双向选择。由于就业政策和就业领域的变化,沈阳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表2为沈阳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与经管学院近5年就业数据。

从表2可以看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呈一个明显下降趋势,尤其是近2年就业率下降明显。虽然与学校的总体就业率对比处于中游水平,但是对比经管学院平均就业率而言明显较低。

二、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专业方向及选学课程意愿的调查

学生由于就业压力的增大,在学习过程中,大多选择能快速提高就业竞争力、实现毕业就能就业或对就业帮助较大的专业方向和课程。

为了给学生学习和就业更多的自主选择,沈阳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从2003级开始,让学生在大三实行明确的专业方向选择,具体方向为农村发展和企业管理,两个专业方向分别设置了相应的方向课。近4届学生专业方向选择情况如表3。

从学生专业方向选择的情况来看,除04级学生在两个专业方向选择基本持平外,其余几届学生大部分选择了企业管理方向。经过调查了解,学生的选择专业方向更多考虑的是市场就业需要。

(二)专业课程的选择意愿

为了了解学生对专业课程的选择意愿,农林经济管理教研室对三、四年级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从调查的结果来看:

“学生最喜欢的专业课程”这一选项中,排前五位的分别是管理学原理、市场营销学、人力资源管理、经济学(包含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农产品国际贸易。其中,管理类课程占到60%,而经济类课程只占20%。

“在对就业最有用的专业课程”这一项中,排前五位的分别是市场营销学、管理学原理、会计类课程、农产品国际贸易、经济法。管理类课程具有明显的优势。虽然学生只是一些感性的认识,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目前课程设置上的一些漏洞和问题。

三、当前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经济类课程与管理类课程的平衡问题

农林经济管理是涵盖农业、经济、管理三大学科的宽口径专业,授予学生的学位从早期的农学学士到中期的经济学学士以及现在的管理学学士,体现了教育界对这一专业认识的不断变化过程。最初在专业课程设置上,以农业经济学为主线,强调对经济理论的研究,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际上成为农业经济专业。在大学生就业体制改革前,国家更多需要具备较强经济学知识的农林经济管理毕业生,各级政府的农业经济部门成为农林经济管理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单位。但随着大学生就业体制的变革以及政府职能的转变,企业逐渐成为接纳农林经济管理毕业生就业的主要领域。对于企业而言,需要的是具备较强微观管理能力的学生。针对这一市场需求变化,近年来,专业在教学计划中作了一些调整,增加了管理系列的课程,但与一般的管理专业相比,从课程体系来看,无论是广度还是深度都有较大差距。

(二)“重理论,轻实务”的问题

随着大学扩招,高等教育由原来的“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化教育”,在人才培养的层面上,也由原来的宏观型、理论研究型逐步转变为通用型、复合型和应用型。培养目标的转变,必然要对原有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在当前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重理论,轻实务”的现象仍然较为严重(这也是全国农林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一个通病),具体体现在:(1)在教学方式中,专业课程的讲授大多依然采用的是“教听式”,而强调实务操作、学生参与的教学方式较少;(2)在教学计划中,原有的专业课程实习较少,主要集中在农业经济学、统计学、管理学原理三门课程;(3)考核方式中也存在一定问题,考核的方式较为传统,很难从锻炼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出发来进行。

(三)课程体系的“专”和“宽”的问题

由于农林济管理学科自身的宏观性和宽泛性,以及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形势的发展和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在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包含了较多其它学科或专业的课程:如会计学基础、财务管理学、审计学等会计类课程;证券投资学、保险学、农业保险学等金融类课程、农产品国际贸易等贸易类课程。这些课程的设置,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学习领域,增加了知识面,拓展了知识结构,但受到学时限制,使得这些“宽”与“专”相互竞争,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核心竞争力在哪里,始终是现行农林经济管理课程体系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虽然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一直在不断微调,从上述的分析可以看出,现有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要使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适应市场就业的需要,在课程设置、体系构成等方面必须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革。

四、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路

(一)课程体系应以学生就业需求为导向

政府对高等教育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提高民众的科学文化素质,二是为社会培养人才。学生的目的除上述外还包含着提高自身社会生存能力,社会生存能力中最重要的指标是就业竞争力。如果大学是“工厂”,培养的学生就是“产品”,评价这个“工厂”好坏的重要指标就是“产品”是否受社会欢迎。社会欢迎就意味着学生就业竞争力强,高校培养学生的目的才算完成。因此,在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和调整过程中,应时时把握学生就业需求目标,在提高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同时,更好的为学生实现就业而服务。

(二)把握好专业的“共性”和“个性”

从“共性”的角度来讲,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涵盖经济和管理两大学科,目前授予的是管理学学士学位。因此,在课程设置中,经济、管理通用型课程应是其主体,这是“共性”问题。但同时,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又有自己的“个性”问题,需要有一部分专业课程来体现这种“个性”,这也是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特色所在。

(三)细化专业方向的划分

为了更好的适应学生就业的需要,全国绝大部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进行了专业方向的划分,沈阳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也划分了“农村发展”和“企业管理”两个方向。前者偏重于经济理论和政策的研究,是为学生继续深造服务的方向;后者偏重于实践,是为学生就业而服务的方向。但这种划分可以更加细化,如“企业管理”方向可以进一步细分为“农业企业管理”、“涉农企业管理”等。这样,一方面体现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特色,另一方面增加与工商管理的差异竞争优势,增加学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

第2篇:农林经济管理的认识范文

1.1数据来源

为掌握甘肃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有关教学需求的基本情况,设计了包含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材、教师角色、实践教学等内容的调查问卷。于2013年3至5月针对甘肃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三、四年级学生开展了实地调查,共发放问卷260份,收回有效问卷242份,问卷有效率93.08%。

1.2样本基本情况描述

从性别看,由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为文科专业,因此女生比例较高。从年级看,三、四年级学生均有涉及,其中三年级已学部分专业课程,而四年级已学完教学计划中的全部课程,均对专业课教学有较为全面的认识,能够对调查内容作出真实回答。调查样本在性别、年级方面分布合理,具有较强代表性。

2基于教学需求调查的农林经济管理人才培养现状描述

2.1专业方向不鲜明、授课内容与“三农”结合度低

专业课学习对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学以致用有重要作用,因此农经课程授课内容应穿插中国农业经济发展的新理论、新观点、新举措。调查中有63.7%的学生认为专业课授课内容比较陈旧,92.3%的学生认为教师授课中很少或基本没有聚焦“三农”问题。这一方面与教师个人学科背景、科研经历有密切关系,但另一方面,也与当前学生、家长的就业意愿相关。农业院校的学生多来自农村,受传统的“跳出农门”观念影响,很多学生难以确立强烈的爱农情感、兴农责任、强农使命,不愿涉农就业;而更多地跨专业选择银行、保险、证券、投资、销售等工作。基于此,尽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方向定位于“农”,但教师在课程讲授时基于自身知识面、学生需求,较少地涉及“三农”内容,出现教师、学生“学农不知农”、“学农不爱农”现象,造成毕业生知识结构、综合素质、技能特长与“三农”需求、社会需求不相适应,不明确的专业方向既影响专业特色凝炼又影响人才培养质量。有近3/5的学生认为专业知识学习对就业有帮助,但在对授课内容与教材关系的调查中,68.1%的学生喜欢教师讲课时将自己的想法与课本内容相结合,仅有3.3%的学生希望教师围绕教材讲授。

2.2专业课科目、学时设置与学生需求存在差距

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合理的课程设置有助于提升教学效果、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调查中有63.7%的学生认为农经专业课程设置不太合理,表现之一是专业课虽多但与农林经济管理相关的核心课程较少,如无“农业技术经济学”、“农业政策学”等课程;二是不同课程的内容有重复或交叉,如《农产品营销》与《农产品国际贸易》中对“农产品的界定”。有69.2%的学生认为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学时设置不合理,多数课程为48学时的理论讲授,仅有8学时甚至无实验或实习学时,所学理论知识难以通过实验形成有深刻印象的感性认知。

2.3教学组教学能力居中、师资素质满意度高

无论何种人才培养方案及专业课设置,均要由专业教师去实施。关于教学组教学能力、师资素质的调查发现,73.6%的学生认为专业教师队伍教学能力居中,但同时69.3%的学生对教师素质包括师德、责任感表示满意。反映出教师专业涵养、教学能力亟待提高,但教学中并未放松对学生的严格要求与关心。可见对于地处西部的农业院校而言,受师资培养经费、环境相对欠缺影响,教师仅能依靠网络搜寻相关教学辅助材料,难以开展有资金、时间系统支持的脱产进修或短期学习,造成专业教师知识面单一、视野狭窄,难以及时将学科发展的新动态、新理论传递到课堂教学中,制约教学能力、培养质量的提高。

2.4授课方式多采用讲授式,学生对互动式教学意愿高

对于授课方式,有91.2%的学生认为当前专业课讲授中主要采用讲授式,案例教学、互动教学采用较少。对有助于激发学生自主思考、发挥学生能动性的讨论式、互动式甚至教师指导、学生自讲的方式学生都已有一定认识,并分别表现出63.7%、56%的参与意愿。而对于能够实现形象、直观、生动教学的案例式教学,98.9%的学生认为其能够调动个体主动性,改变教师“独唱”局面,实现师生、同学共同探讨问题,不仅便于知识的理解与思考,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

2.5多媒体教学使用较多,教学效果满意度不高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作为将声音、图像、文字等集于一体的新型教育形式,在信息量与日俱增的今天,能实现直观易懂、生动形象地展现教学内容,有助于调动学生情绪、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培养创造思维。调查中有71.4%的学生反映教师在专业课教学中对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用得较多,有65.9%的学生认为其教学效果一般,有19.8%的学生甚至对其教学效果不满意,原因在于一是认为部分多媒体课件制作缺乏新意,形式呆板,教学中过分强调以计算机为中心,忽视师生互动、交流,二是部分课件信息传递量过大,难以及时消化吸收。

2.6校内外实习基地少,实践教学体系尚待健全

受经费、时间、学生管理等因素制约,农业院校普遍存在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少、校内实践教学活动少的现象。调查中有92.3%的学生认为本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不够健全,尤其是缺乏稳定的校内外实习基地。受此影响,尽管教学计划中安排了教学实习、生产实习、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等环节,但却难以得到有效落实。尤其是毕业实习为实践教学中学分最高、学时最长的环节,但由于设在第八学期,与学生忙于求职、择业相冲突,致使实习基本流于形式,毕业论文鲜有实习材料支撑,质量参差不齐。

3改进农林经济管理人才培养方式的对策

3.1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与时俱进调整专业方向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涵盖经济、管理两大学科,若无细分的人才培养目标与方向,专业名称、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与其他经济管理专业相比缺乏就业竞争力。目前,部分高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行在第一、第二学年“通识”教育的基础上,第三学年自主选择专业方向,如中国人大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设立了产业经济与贸易、食品经济与管理两个专业方向,沈阳农大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设立了农村发展、企业管理两个方向。因此,认为甘肃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在以培养既注重学生科研素质、实践能力及经管业务技能,又注重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新型农经人才培养目标的前提下,应以现代农业对人才的新要求为导向,设立“涉农”的农村发展方向与“非农”的企业管理方向,前者偏重于农业经济理论、政策研究,以学生继续深造为目标;后者偏重于管理实践,以学生就业为目标。就此问题的调查表明:若设置专业方向,39.6%的学生愿选择农村发展方向,而60.4%的学生选择企业管理方向。这对于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激发学习意愿、满足学生个性与职业共同发展的需求有极大帮助。

3.2优化课程体系,加快教材与授课内容更新

在调整专业方向的基础上,应优化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一方面,应合理安排公共课、基础课、专业课等课程的比例关系,避免课程内容交叉、重复或相互脱节。如农业发展方向应以“三农”为导向,课程设置应体现“农林为本、经管相融”,如开设农学概论、农业项目管理、农业政策学等与农村发展关系密切的课程,让学生在学习农业科技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经济学、管理学知识,实现三者融会贯通、理论联系实际。另一方面,应更新、凝炼课程内容,结合农林经济管理研究领域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最新成果及时修订教学大纲、更新教材、充实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国家农村经济发展与改革的形势。

3.3加强师资培养,提升专业教师素质与技能

专业教师在本科人才培养中担任着指导者、协作者、反思者的角色,对学生培养专业兴趣、提升专业素养有极大帮助。因此,师资培养不仅应注重教师的专业知识、教学水平、科研能力等硬能力的培养,更应注重职业道德、创新意识、团队精神、心理素质等软素质的培育。基于此,在经费受限时,应通过内部培养如教研室活动、教学观摩、竞赛等带动青年教师成长,形成传帮带、互帮互助的良好氛围。另一方面,尽可能筹集培养经费,通过选送教师到重点高校做访问学者、参加学术会议、出国研修培养骨干教师,提升师资团队实力。

3.4改变教师认知,践行案例、自讲等多样化教学方式

随着信息获取的便捷,学生自主意识、知识面、视野日益开阔,在课堂上更希望有更多的双向沟通而非“被灌输”。因此,专业教师应改变传统认知中以师以教为主的“拉式”观念,实施有助于教学相长、将师生个人思考与集体智慧相结合的“参与式”方式,如小组讨论、课堂案例分析、学生自讲等。其中案例式教学不仅有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更能给学生思考的空间与方向,增强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应在与实践结合较为紧密且案例研究较多的农业经济学、市场营销学、管理学原理等课程中推广案例教学。此外,采用教师指导、学生自讲的方式也能极大激发学习积极性、增强学习趣味性,不仅能使学生通过预先的扎实准备真正掌握农业经济管理理论知识,增强查询信息、辨别真伪的能力,更能通过模拟、演练锻炼学生专业语言表达能力、改变自我认知、提升信心。

3.5规范多媒体教学,增强多媒体教学效果

多媒体教学已成为现代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在横向拓展课堂教学内容、纵向深度挖掘知识点、形象直观地展示内容、调动学生兴趣等方面有积极作用。在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教学中,应借助多媒体技术中的流程图、色彩、线条、图片、文字、音效等合理搭配吸引学生注意力并加深学生感性印象,改进教学效果,帮助学生深入浅出地理解并识记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但多媒体教学的本质是辅助教学,在应用时不仅应严格考核多媒体课件质量,更应考核专业教师授课能力,严防“教材搬家”、“照屏宣科”。

3.6加快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健全实践教学体系

第3篇:农林经济管理的认识范文

中国是世界农业大国之一,农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产业支柱,不仅为人类社会提供基本的社会生活资料,还能大力推动其他产业的快速发展,因此加快推进农业发展,可以促进有中国特色的农村经济的形成和发展,促使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对国家的发展起着很大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

农村经济管理;农业发展;管理水平

农村经济发展作为目前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农业的发展主要是指农村经济的发展,近年来国家推出了一系列惠农政策,加快了农村经济发展的步伐,但由于我国在农业的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的不完善,导致惠农资金和技术的缺乏,为解决这一问题,提高农村经济管理水平,使其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文章针对当前农村经济管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进一步对加强农村经济管理发展的具体措施进行了阐述。

1农村经济管理

农村经济管理主要是指针对农村经济、政策、计划、土地、统计、审计、生产体制、农业承包、发展、扶贫、分配、产业化、销售、农产品加工、农民专业合作社、信贷、二轮土地承包、土地纠纷合同仲裁、农民负担、农业保险等诸多方面的管理

2农村经济管理的工作职责

2.1农村财务管理工作

2.2农林项目管理

2.3研究指导建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指导农业产业化

2.4各类农经统计报表的编报工作

2.5相关项目申报工作

2.6撰写农经材料和信息

2.7贯彻执行上级文件精神,对农村经济收支、农民收入以及农民负担情况进行监测,减轻农民负担工作,落实减轻农民负担有关政策,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

2.8管理土地承包、耕地、荒山使用权流转和承包合同管理等工作

2.9有关农村、农业、农民各类来信来访调处工作

3农村经济管理的意义

3.1只有大力加强农村经济管理发展,才能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从而推动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的信念,才能保证农业的整体发展不受影响。

3.2农村经济管理是在物质资料再生产过程中进行的,社会再生产过程即是人与自然结合的过程,又是人与人结合的过程,因而决定着经济管理的双重重要性。

4农村经济管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4.1农业的发展缺乏主动性由于中国一直以来坚持的计划经济体制观念,导致农业的发展一直处于被动的状态,农村经济管理局面很难打开,虽然近年来各级政府虽然加大了对农业的支持,但在很多地方却没有得到具体的落实。

4.2农业的相关知识缺乏由于我国目前对于农业管理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各级管理部门以及广大农民群众对于农业的相关法律意识淡薄,严重影响我国农村经济管理的进行。

4.3缺少专业的管理人员目前农村经济管理人员,思想保守,缺乏专业知识,管理观念落后,不能充分认识农业经济发展必须向产业化和现代化发展的思路,大大阻碍了农村经济发展的管理。

4.4农村资金管理不规范目前我国财务管理的实施主要是由村干部负责完成,但是由于多年来农村承包土地没有合理的合同规范,而且目前农村的财务还不能做到所有的财务活动都公开透明,导致承包租金无法及时回收,集体财产得不到保障,也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

5加强农村经济管理发展的具体措施

5.1宣传农村经济管理的理念现阶段我国农村建设的主要任务就是发展农村经济,只有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才能增加农民的收入,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才能更好的维护广大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为了更好的加快实施这一任务,高质量的发展农村经济,相关部门就应该对负责各项工作的部门以及工作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培训,加强对农村经济管理的认识,只有充分的学习才能更深入的了解。

5.2实施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要想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就必须实施农村规模经济和产业价值链条的延伸,为此,我们必须大力发展优势产业及大型企业,建设优势产业生物链,并将其拓展延伸,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经济的发展,推动农业产业化的进程,加快农业建设的步伐。

5.3提高管理人员的业务素养针对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人员,必须加强他们对农村经济业务知识、理论以及科学技术等综合业务水平的了解,完善业务范围,对他们进行针对性的培训,特别是针对金融财务管理以及心理咨询方面的知识,必须做到全面了解,才能更加有效的针对性开展经济管理工作,更加有效的提升农村经济管理。

5.4提升应急处理能力突发事件作为农村比较常发生的事件之一,作为农村经济管理人员,必须能够及时拥有及时解决危机的能力,积极听取广大农民群众的意见,不偏不倚,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实施农村经济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推进农村经济民主化、科学化发展的进程。

5.5扩展农民增收渠道加快农业发展,提升农业生产效率是关键要素之一,只有农业发展的条件得到充分改善,才能加快更新现代农业生产资料的步伐,进而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5.6提供服务指导以及资金扶持成立专门的农民合作社,发展工作领导小组,与各乡镇、各部门签订目标责任书,对农民专业合作社依法设立、规范运作进行全程跟踪服务。研究制定农民专业合作社扶持奖励办法,积极推荐评审市、区、国家级示范社;鼓励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产品质量认证以及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并给予相应奖励;对合作社及其社员贷款发展农业产业项目建设,并符合相关条件的,给予贷款贴息等。只有加快农村发展,才能有效的发展农村经济管理。

提高农村经济管理,不仅需要对农村经济管理工作人员进行系统的专业知识培训,加强整体团队的专业素养以及综合素质,还应有健全的法律法规相配合,各级政府部门也应加大财政投资力度,充分发挥政府惠农政策的大力实施,从而才能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加快该站农村经济管理的步伐,快速有效的推荐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参考文献

[1]韩忠;;探讨加强农村经济管理的有效措施[J];经营管理者;2013年21期

[2]武卫敬;;现代农村经济管理的核心内容浅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2年02期

第4篇:农林经济管理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城市绿地 养护管理 专业化 市场化 云南

随着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加速,生态园林城市活动在全国范围内深入的开展,市政公园、城市公共绿地管养的任务迅速增加,做为"植物王国"和旅游大省,云南省的城市园林建设和城市园林绿化管养的内容及要求也更为细化,原有的绿化管养体制已无法达到形势发展的要求,而推动城市园林绿化管养的专业化和市场化,实现其经济价值的全面提升,从而提高绿化管养专业水平和养护质量、满足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需求已是大势所趋。

1 云南城市园林绿化管养的现状

1.1 云南城市园林绿化管养缺少市场经济管理的基本意识

目前,云南城市绿化养护模式主要为公共管理模式,对于绝大部分城市建设来讲,多数园林建设施工企业只把绿化养护做为园林建设施工中的一个工序而不是做为企业经营的中心和重点,所以现状是大多园林管理部门主要负责管理和养护方面的工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一管理模式无法适应国内市场经济整体发展的需求;除此以外,园林绿化采取这种公共管理的模式后,都表现出成本高、效率不高,而且还存在行政干预的问题,无疑加大了管理单位的负担,在市场经济大背景下,人们并未及时端正态度,正确认识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而且城市园林绿化规模不断扩大,人们普遍缺乏经济管理意识,致使管理不力,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进行后期养护,这无疑是存在于园林绿化建设市场化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1.2 对云南园林绿化建设的绿化管养专项监督管理较弱

目前,云南园林绿化建设的绿化管养整体水平有待提高,管理人员普遍缺乏经济管理意识和有力的监管措施,有关部门没有紧密配合,导致管理机制不完善。经济管理方面原本就存在一些问题,加之体制不健全,现在的经济管理工作面临巨大的压力,原来绿化建设在经济水平上呈现出粗放的管理现状。

1.3 与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水平相比,绿化管理相对滞后的发展状态以及不合理的技术措施阻碍了经济管理工作的开展

在云南省,很多城市必须在环境条件差、时间要求紧张、成本投入少的条件下进行,城市绿化基础较差,城市公园管理以及绿地管理水平不高,甚至无法达到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机制对于园林绿化建设行业的基本要求。园林绿化建设目前的养护管理水平,不仅对各个建设项目的经济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影响,而且也不利于园林绿化建设尽快实现市场化的发展要求。

2 云南城市园林绿化养护市场化的特点

云南城市园林绿化管养市场化运作,有助于全面改进管养技术,同时能提升城市园林景点设施的使用率及维护的完好率,进而形成城市园林绿化管养的长效管理机制。

2.1 提高了维护质量

在绿化管养工作中适当引入竞争机制,在各大企业之间营造紧张的竞争氛围,尤其要鼓励部分大中型绿化维护建设企业积极参与市场竞争。企业迫于竞争的压力,必然采取各种措施来改善自身养护水平,使园林养护质量大幅度提高,以解决建设系统绿化维护在技术和设备不到位的情况。

2.2 降低了成本

目前,国内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大都市,如上海、深圳、东莞等,绿化养护工作已基本达到了市场化的发展要求。上海市浦东新区的道路绿化在推行社会招标养护后,可减少5%~10%的绿化养护费用。引入竞争机制以后,各养护工程以合理低价中标的招标模式为准筛选出有实力的养护单位。养护企业都积极更新养护设备,提升工作效率,达到节省成本的目的,尽量最低的投入换得最佳的景观效果。

2.3 增强了市场活力

通过以精干行政主体,转变政府职能,政企分开,机制转换的市场化改革,绿化主管部门只负责对城市各个绿化维护项目进行招投标、管理质量考核、经费核拨等工作,传统的绿化维护事业单位与上级行政主管部门脱钩,实现政企分开,管养分开,建立现代企业经营机制,实行经营者竞争上岗,增强了职工的危机感、紧迫感和责任感,激发了企业的活力。

3 实施建管分离,市场化运营,构建云南城市园林绿化管养市场化策略

随着公用事业进程的不断推进,园林绿化养护市场化是必然趋势。为进一步提高园林绿化经济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我们要根据园林绿化养护管理的特点和市场经济运作规律,逐步推进养护市场化进程,建立"制定标准、确定定额、公开招标、企业承包、专业管理、监督考核"绿化养护体系。目前急需在行业管理方面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机制。

3.1 建立绿化养护管理的招投标制度

要改善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在经济管理工作的质量,先确保绿化建设质量,然后严格控制建设成本。而达到这个要求,必须在实现市场化的过程中,园林部门可利用公开招标的方式来管理行道树和公共绿地;公园绿化、游园绿地和市区道路的管护工作一般没有太高的技术要求,园林管理部门可将这部分设施的管理权力下放,并推向市场,引入市场竞争机制的同时给予适当的行政干预,使其规范化;公开招标,由绿化企业承包、管理,推行专业化的养护和管理。此外,可以在中标公司中通过严格的竞争机制筛选有实力的企业,并配套建立奖惩政策。采取上述竞争机制来实行园林绿化养护工作,往往能改善管养质量,大大节省管护成本。

3.2 园林绿化实行分级分类管理

城市园林绿化项目的建设分布在城市的各个区域当中,基本上呈现出建设项目多、分布区域广的状况,而在此条件下,要从经济的水平上对每一个建设项目进行有效的管理,不管是工作量还是工作强度,都相对较大。所以要推动园林绿化建设的市场化发展,提升经济管理的水平,城市园林可以根据所处位置的重要程度和需要养护管理的水平高低,分成特级园林地、一级园林、二级园林和其他园林等不同等级,对于不同等级的园林采取不同的管理,分级分类进行承包和管理,通过各级的经济管理来缩小经济管理的覆盖面,使管理工作可以更加精细化。

3.3 加强政府监督职能明确养护责任

目前,我省园林建设部门监管大部分城市的园林绿化的建设及维护工作,所以园林管理部门也拥有一定的经济管理权利。在当前市场经济发展条件下,管理权利高度集中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园林绿化建设市场化发展要求下的经济管理工作的开展。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坚持"重点下移、管养分离、市场运作"的原则对城市管理体制进行改革,确保城市园林绿化管理及维护工作实现专业化、精细化和市场化。市场经济下绿化行政管理和具体管养是分开进行的,对承包企业的技术指导和监督,以及后期的审核工作,是园林部门的主要工作任务,此外还要将分级分类地进行绿地管理,制定管护合同,合同两方各负其责,依照当前的管理模式,管理部门同时担任裁判员、教练员和运动员三个角色,这样能齐抓共管,面面俱到。除此之外,还要认真落实相应的奖惩措施,严格按规定进行考核工作,针对季节的变化,园林养护工作重点会有所倾斜,管理部门可确定一套完整的绿化养护维护规划,进一步明确养护标准,使养护工作更具体化,并明确每个工作人员的责任,健全园林绿化养护管理标准、实施细则、考核办法,确立严格的考核指标,坚持定期考核,为实现绿化养护精细化管理提供依据,从而大大提升云南省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水平,使养护管理工作由粗放型养护逐渐过渡为精细型养护,进而全面提升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经济管理水平。

综上所述,云南城市园林的绿化管养工作还未达到市场化的发展要求,目前,我们也正在积极探索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社会化及市场化的管理模式,并使其逐步完善。这就要求行业工作人员要坚定改革的信心,强化管理,并在管理过程中不断整合相关信息,以改善国内园林绿化管养质量,从而大幅度提升我国园林绿化管理工作水平。

参考文献:

[1]李金柱.浅议城市绿化养护产业化趋向[J].宁夏农林科技,2007(4):66-67.

[2]王云鹏,魏冬梅.对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探讨[J].黑龙江科技

信息,2010,(3):13-15.

第5篇:农林经济管理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农业经济;管理创新;研究

在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的形势下,针对农业经济管理在研究对象上也发生了诸多变化,因此不管在研究方法上还是在研究工具上,也随之发生了诸多改变。所以,当前社会新时期为有效的适应农业经济的需求发展,我国农业经济在管理方式上,以及管理重点方面,也随之产生了诸多变化。针对当前所发生的诸多改变,为了全面有力的适应这种变化的新形势,全方位的保证我国 农业经济在社会中,能够健康持续的快速增长,相关部门和人员应当根据有效的国际经验,针对我国农业经济管理方面的研究方法,需要进行全面有力的改进和创新,进一步的加强完善。本文结合笔者多年实践工作经验,针对农业经济的管理创新进行下文阐述,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农业经济管理创新的意义

1.农业经济的管理创新,就是突破那些阻碍发展的条条框框,继而创造出一种可以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的体制,营造出一种能支持、鼓励科技创新的良好环境来促进经济的发展。只有解放了思想,才能有创新思维,才能够打破经济管理的条条框框,创建出新的体制。因此,农业经济的管理创新就是解放思想必不可少的过程。

2.加快农业经济管理的创新,对现代农业经济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想要有效解决农村、农业、农民的问题,只能从建设和创新农林经济管理学科方面入手,历史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就是顺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和社会稳定持续的发展,无论从哪方面看都应该抓好农业经济管理创新,这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

3.加快农业经济管理的创新,可以使得科学发展观在农业农村工作中能够得到具体运用和落实,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选择。所以,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加快农业经济管理创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农业经济管理创新摆在一个重要的位置,努力把农业经济管理创新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二、农业现代化与农业经济管理分析

现阶段,农业现代化建设已经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与此同时,农业经济管理必须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充分发挥政府职能作用,加快农业产业调整,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以不断推动农业现代建设进程,从而促使我国农业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1.农业现代化与农业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

(1)农业现代化经营管理观念落后。现阶段,虽然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经营管理理念的束缚和制约,致使农业现代化发展尚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农产品附加值偏低、农产品质量不高、农产品技术含量偏低、市场需求的应变能力较差;各地区农业经济结构趋同现象严重,遏制了农业经济优势的发挥;农产品处于初步加工的阶段,制约了消费需求的扩大以及农产品效益的增值;标准化、高效化、高产化、生态化的农产品生产基地严重匮乏;尚未形成基地化、专业化、规模化的产业布局。

(2) 农业科技水平较低。由于我国广大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不高,在从事农业的工作者中拥有高中以上学历的人员比例较低,农学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严重匮乏,致使我国农产品的科技含量较低。此外,在诸多地区仍然存在农技推广手段落后、技术服务功能不强、知识结构老化、信息服务人员素质不高、推广经费短缺等问题,直接影响着农业现代化建设进程。

(3)农业产业链存在问题。从整体上看,我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存在生产规模偏小、带动能力不足、科技含量不足等问题,严重影响企业的竞争力、经营效益和市场拓展能力。然而,农业产业化的经营管理模式仅仅重视企业和农民生产效益的提高,而往往忽视了农业产业链自身的利益,严重影响了农业产业链的有序发展。在农业同一产业链中,呈现出龙头企业数量不足、产业链条较短、缺乏有效竞争的现状,严重限制了企业的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

2.农业现代化与农业经济管理的策略

(1)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管理。在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应将增加农产品附加值作为建设重点,充分利用信息化调整产业结构的新契机,延伸农业产业链条,逐步形成融种、养、供、销、加、产、商、贸于一体的产业化发展链条,从而促进多产业的协同发展,加大农业自身吸收剩余劳动力的能力。①优化农业结构。根据各地区的资源优势确定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方向,以提高农产品质量、优化农产品品种、增强农产品附加价值为核心,建立安全、生态、高效的农产品生产基地,逐步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农业产业链条;②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头作用。在农业产业链的既定框架下,政府应当扶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并以龙头企业为主体建立产业基地,充分利用龙头企业辐射面广的优势;③在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进程中,促进农业产业向城镇聚集,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取向,以此降低城市就业压力,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基础;④秉承标准化原则。将标准化视为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根本性因素,以龙头企业为主体,实现农产品供应、加工、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同时落实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做好农产品质量监管工作,以此发挥农产品的品牌效益。

(2)充分利用科学技术发展农业现代化。所谓的农业现代化实质上就是农业科技化。如果没有现代化科学技术成果的开发和应用,农业现代化也就无从谈起。换言之,只有依靠科学技术,才能真正实现农产品的优质、高效和高产,提高生产效率与资源利用率,最终达到提高农业企业市场竞争力的目的。①应加大对农民和科技人员的培训资金投入。农民作为农村农业产业链中的重要成员,只有不断提高农民及科技人员的综合素质和科技水平,才能为企业提供最佳的农产品;②应不断加大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以此来提高农业现代化和机械化的程度。由于我国有很多区域属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所以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应放在水利设施建设上面,并重视节水农业的发展,借此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逐步实现农田作业机械化、沟路渠林网化、地里田间灌溉节水化、机耕路平整化;③加大科技投入,促进农业技术发展。应着眼于科技含量的项目,并加强与农业科技机构的合作,积极引进新技术、新品种,不断提高科技转化速度,增加科技含量;④应完善农业推广体系。具体可从两方面予以完善,一方面构件立体农业推广体系,加强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培养,并建立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另一方面,培育新品种,并将品种、技术、规模三者有机地结合到一起,以便实现农业现代化。

3.发展生态循环农业

现阶段,随着社会各界对资源和环境问题的关注程度不断提高,使我们充分认识到农业现代化并不仅仅是高投入、高产出、高消耗,而是要将其放到整个社会系统当中来考虑,注重生态效应和可持续发展。因此,应以可持续生态循环的发展理念指导农业现代化的建设进程,并始终坚持循环再利用和减量化的基本原则,加快沃土工程建设速度,以此来扩大测土配方施肥规模。同时还应致力于发展新型肥料以及高效低毒农药等新型农业产品。此外,还应不断推广多功能农机,并优化肥料结构,加快适合不同土壤特点、不同作物的专用肥的开发,并相应地加大对新型农药研发的支持力度,实施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政府奖励政策,以此来推动农业生产力与生产技术之间的转化速度。鼓励农民在进行农业生产是建立生态循环链,这样不但能够节约资源,而且还有利于农村自然生态环境的改善。

4.提高农民综合素质

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种养专业大户、集体经济组织等各类适应现代农业经济管理发展的经营主体,同时政府应当给予技术、资金的充分支持。在农业经济发达的地区,政府应当鼓励农民以兼业和外出打工的形式提高收入,重视农民转移就业培训,维护农民合法权益。鼓励农民在外出务工后带来技术、资金回乡进行创业,培养其成为现代化农业建设的中坚力量。政府还应当支持大专院校毕业生、工商企业、乡土人才创办农业企业,从而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进程。为了有效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环境,政府应当加快农村合作医疗的普及,在建设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过程中,正确引导农民积极参与各种农业保险,增强农民抵御农业风险的能力,利用农业现代化引导农民生产,构建供需平衡的农业市场。

三、提高农业经济管理创新能力的建设

1.农业经济管理的体制创新

农民的生活水平也会随着农业经济发展的波折而受到一定的影响,而农业经济的波折是由很多因素造成的,其主要原因还是农业经济管理落后,农业的波动会随着制度的变迁而波动,落后的农业经济管理给农业带来了低效率。一般来说,管理创新的根本任务和核心内容就是管理创新。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农业经济发展迅速,但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知识、经济、信息的时代,农业经济显得极为薄弱,农业的科研人员经济收入水平也不高,农业的科研装备也比较落后,农业经济整体来说投入不足,这些问题越来越突出。这些问题的出现是由中国的国情和农业科研单位自身的改革不够造成的,只有在经济管理体制创新上下功夫才能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方面的改革建设。

2.农业科研管理方法的创新

农业经济管理方法创新在农业科研单位管理工作的内容上,进行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创新。①在条件和资金的管理方面的创新方面,我们应该积极的开拓经费来源,通过各方面来经费来提高农业经济管理创新的能力。我们针对现在的农业产业化结构进行调整,在改善科研条件方面多下功夫。②在信息管理方面,更好地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手段,优化管理的程序化、标准化和高效化。最后在成果的管理方面,我们应该不断进行科研人员的技术创新,提高成果的含金量。

3.农业经济管理观念上的创新

在农业经济管理观念创新方面,我们首先要树立农业经济管理创新的意识,在进行全方位、开放式地认识问题的同时,用创新的眼光看待问题,用改革的办法解决问题。由于以前根深蒂固的思想阻碍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导致了农业经济发展缓慢,我们应该摆脱以前的思想,用新的眼光看问题。其次是要在我们心中树立服务意识。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服务,服务是每一个管理工作的基本职责。如果我们没有服务意识,管理工作是不可能做好的。

4.以人为本的农业经济管理创新

在农业经济管理创新的建设方面,最为核心的内容就是提倡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努力营造出人性化的管理氛围。只有在这样的氛围下,科研人员在提高农业经济管理创新力方面才能更好地发挥个人才能,才能尽快实现农业创新。以人为本不仅仅是一个口号,我们应在这样的氛围下,实现人才的全面发展。

四、总结

总而言之,随着社会的不断高速发展,农业经济管理也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时俱进,不断加强创新管理方案和具体措施,在管理过程当中农业经济管理创新贯穿整个过程,因此对于此我们需要格外的加强重视力度,在思想意识当中需要全面有效的树立全民族的创新意识,将科学进步以及创新精神进一步加强重视,着重放在首要的战略位置。

参考文献:

[1]陈 果 刘觉民 陈 婷 刘 佩 晏 涵:有关可持续土地整理的几点思考――以浏阳市永安镇为例[J].大众科技. 2009(04).

第6篇:农林经济管理的认识范文

学科建设是高校建设的核心,是高校各项工作的龙头,是事关高校生存和发展的重大事业。在新的国内外形势下,农林高校的学科建设遇到了很多新的问题,而对这些问题,鲜见有见地的研究。农林高校对此也没有充分的认识,更没有有效地应对举措。因此,直面这些问题,并提出有效地应对措施,显得非常必要。

一、主要现状特征

1.学科门类呈现多学科发展态势。在全国38所普通本科层次独立设置的农林院校中,覆盖学科门类一般达到7个以上,其中1所高校覆盖了10个学科门类,11所高校覆盖7个学科门类,11所高校覆盖8个学科门类,11所高校覆盖9个学科门类,另外有4所院校覆盖了6个学科门类。从专业设置层面看,农林院校平均设置专业数为51个。设置专业数最多的是华南农业大学,设置专业82个;设置专业数最少是北京农学院,设置专业22个。高等农林院校实际上已经呈现出多学科发展的态势,覆盖的学科均超过国家公布的11种学科门类的一半以上,非农学科专业的数量超过学校总专业数的50%。

2.优势与特色学科集中分布于农林类。农林高校与其他类型高校的最大区别在于其独具行业特色的学科与专业,这是别的高校所无法取代的。农林高校在多学科综合化发展的过程中,其学科建设与专业设置依然具有鲜明的农林学科特色,基础厚、实力强的学科大多集中分布于农林类。从2007年全国重点学科评审结果看,7所农林院校获得了16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所有这些学科除农业工程、林业工程外均分布在农学领域,而且这两个学科在早期的专业目录中也隶属于农林科范围。再从38所独立设置的农林院校一级学科博士点设置看,基本集中在农、理、工和管理学领域,但理学和管理学通常只有一两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即生物学和农林经济管理的近农专业,工学也是农业工程或农业机械的涉农专业。

3.非农学科数量发展快。我国高校从1999年开始扩招后,农林高校的新办学科专业数量也大为增加,同时由于农林专业实行优惠政策,比其他学科专业学费低很多,这就从经济上驱使农林院校开办相当数量的非农学类专业。在此背景下,很多农林院校选择开办一些不需要太多实验教学环节的专业,这些新办专业大多集中在非农学类的经济学、管理学、文学等领域,这些专业的历史短,学术积淀少,难以在短期内形成竞争力强的学科群体。

4.师资队伍质量不高。虽然我国农林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在“十五”期间有了较大发展,但师资队伍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高水平的中青年学术大师和顶尖学科带头人不多;学科队伍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某些学科后继乏人,人才断层现象比较突出。

5.学科建设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完善。学科资源、经费投入机制不完善,没有形成严密的、操作性强的体系,过分依赖校领导的主观随意性;学科建设水平与建设效益的评价体系和评估机制不健全,没有形成分类评价的机制;学校、学院、相关职能部门以及学科带头人在学科建设中的任务和职责不够明晰;学校缺乏具有前瞻性的学科建设宏观规划,学科建设管理运行机制亟需进一步优化完善。

6.标志性成果不多。农林高校具有重要显示度的标志性成果不多,不能充分凸显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科学研究缺乏学校宏观层面的组织,跨学院、跨学科的科研组织力度不够。承担的国家重大科研项目有限。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力度较弱,学科自我发展能力不强,服务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主要路径选择

有学者研究了学科建设的12个影响本文由收集整理因素,认为学科带头人、科研项目、经费、学术梯队和政策对学科建设的影响力最大;研究生教育、用房设备仪器、学科组织管理、本科教育和科技成果转化,是学科建设影响因素中的较重要因素;学科性经营和科研劳动力对学科建设的影响力一般,是学科建设影响因素中的次要因素。根据该研究和其他研究成果,特提出以下几点措施。

1.重点突破。农林高校学科建设首先要确定的问题是:应该建设怎样的学科?理想的做法是建设所有的学科或者建设一个学科的所有方面,前提是我们拥有较多的资源,但是,资源是有限的。在面对“学科建设的理想需求”与“学科建设的资源供给”之间的矛盾时,基本的方法就是“选择”,有所为有所不为,而选择的基本准则是“比较优势”。农林高校的比较优势还是在农业及相关科学、地域特点、人才与团队等方面。因此,必须坚持行业特色学科优先发展、重点突破原则,进一步凝练优势和特色。一方面巩固与发展传统优势学科,促进传统学科的拓展、改造和升级,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努力将其做大做强,占领学科前沿,引领学术发展方向,形成具有绝对排他性和不可撼动的优势。另一方面瞄准行业发展的新趋势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沿,根据本身的“比较优势”重点发展一两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如节能环保、旅游等,积极回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拓宽学科建设思路,争取新的突破。

2.打造高素质的学科人才队伍。大学的关键、学科建设的关键归根结底都是人的问题,离开人才谈学科建设是痴人说梦、竹篮打水,重要的是要根据不同的人满足其不同的需求。学校的领导者,应该了解对他们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同时非常灵活地去考虑构建一个怎样的发展性支持环境。第一,重视学科带头人的培养、管理与学科梯队建设。根据经济学著名的帕累托定律,即80/20定律,可以认为一所学校的学术实力,主要是由20%左右的优秀教师创造的。在学科建设中,重视学科带头人培养和管理是如何发挥好这20%优秀人才作用的重要课题。一个好的学科带头人,应该是其所从事专业领域的专家学者,也应该是优秀的管理人才,能够集中有关的资源,用人所长,引领本学科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对于培养对象,要给予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与自由发挥的空间。一个好的学科人才梯队,学科带头人是不可或缺的,但是学术梯队中“80%”的其他人才也是必须加以重视的,要不然就会后继无人。当前要注意克服只重视20%左右“拔尖”学术人才的激励,而忽视80%左右广大教师激励的极端倾向。第二,吸引优秀人才。创造条件吸引优秀的学术人才来校工作。这些条件包括工作条件、能够获得竞争性的研究经费、合理的教学科研工作量、有效地管理支持等等。也可以采用“不为我所有,但为我所用”的用人思路,创新用人机制,不一定非要把人才引进学校来工作,但在申报重大科研项目、发表重要成果等方面,可采取互相联合的方法,借船出海,增强竞争力,促进学术积累和学科发展。

3.积极创新管理体制机制。建立科学、高效的学科管理体制。成立校学科建设委员会,加强学科建设整体规划,制定相关政策,协调解决有关重大问题,保证学科建设的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理顺相关职能部处的关系,明确管理主体,避免多头管理。完善人才竞争和流动机制,为组建创新团队、加强跨学科联合攻关提供制度保障。积极探索“学科带头人+创新团队”的人才组织模式,落实和完善创新团队支持措施,在资源配置、职称评审、岗位聘任等方面给予不同于常规的一些特殊政策。实行优胜劣汰的学科建设制度,进行动态管理。设立学科建设基金,专款专用,主要用于改善学科建设条件,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起步扶持以及重点学科、重点平台的申报支持和奖励等各项学科建设工作。经费投入的思路由以前的平台建设为主转向项目建设和队伍建设为主。加强建设内容与建设方案的科学论证,通过与项目负责人签订“目标责任书”,明确项目负责人的责、权、利。实行“绩效预算、滚动投入”的经费分配和管理方式,实行学科建设经费“二次分配”。将学科建设经费划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作为基本经费根据学科建设目标初次分配;另一部分根据学科建设绩效再次分配,按学科取得的各类成果进行量化来确定第

转贴于

二次经费投入。强化竞争,激励多出成果、出大成果,提高建设绩效。创新学科建设的运行机制。以系为主体,构建纵向一体化团队,稳定师资力量,支撑教学工作;以研究中心(所)为纽带,构建横向一体化的开放式研究团队,突出研究优势,开展重大项目与科研攻关。学院作为行政组织,应成为学院学科建设规划、协调与服务的组织机构。各研究中心(所、重点实验室)是学科建设的操作主体,它的职能是整合资源、集中优势,开展专业化、连续性的协同攻关,以形成系列化、集成化的标志性成果。在研究中心(所、重点实验室)落实和完善学科首席专家负责制,明确首席专家的责、权、利。运作机制是学校考核学院,学院考核学科(中心),学科考核项目,项目考核成果,成果责任到首席专家及其团队人员。建立学校、学院、研究中心、项目组四级问责制度,并从不同角度对不同层面进行考核。学校:总体学科规划及其实施效果、学科优势与特色的形成效果、资源保障及其合理性、使用人才的适宜性。学院:学科规划与建设成效、人才的引进与培育、平台的组织建设与制度保障。研究中心:团队建设、项目设计、项目实施绩效。项目组:成果的数量、水平、特色、连续性、潜力。由学术委员会与教授委员会问责校长、校长问责院长(处长)、院长问责中心主任、中心主任问责项目组长、项目组长问责成员。建立与问责制相一致的奖惩制度。

4.抓科研、促成果、重转化。一个学科的核心竞争能力,最终还是学科的科研实力,没有较强的科研实力就不可能在学科建设上取得新的发展,因此,要以科研项目带动和促进学科发展。以国家和省部级重大、重点项目为依托,充分发挥项目首席专家的作用,汇聚学术队伍,整合资源,组织联合攻关,力争在解决重大学术及理论问题上有明显突破,发表有重大影响的学术论文和著作。以技术创新和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重点,大力开展应用研究。积极开展农业关键技术攻关和高新农业技术研究开发,增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培育和产生更多的高新科技产品等“物化”的科技成果。积极与相关产业部门、地方政府、企业合作,建设若干个科技成果“孵化”基地和转移中心,加速成果产业化的进程,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同时,还要不断加大科研投入力度,提高科研奖励标准,对高层次科研成果实施大奖,重奖大项目、大成果获得者。

第7篇:农林经济管理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林业;经营管理;可持续发展;措施

中图分类号: F307 文献标识码: A

随着经济的发展,能源问题与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林业作为一种重要的资源,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以及作用都得到了体现,并且成为了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重要环节。在现阶段,必须充分认识到林业对于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具有的促进意义以及配合意义。再加上近几年我国的林业生产观念得到了优化以及改善,国家已经开始逐渐从资金以及政策等诸多方面加大对于林业的扶持和投资,这也就使得林业生产引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同样使得林业经济管理工作越来越合理。本文主要对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科学管理与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提高林业经济经营管理水平的措施

1、制定与完善相关的经济发展政策

想要实现林业经济的科学管理,要求政府必须要在制定相关林业经济发展政策的过程中,首先要实施科学调查以及科学研究,只有确定了想要制定的政策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以后才能够出台。在制定政策的过程中,必须要关注林业经营人员自身的立场,这样能够有效实现林业政策的双赢,甚至是多赢,进而使得经营者自身的经营活动能够在有效、合理的政策下来实施,最终实现我国林业的经济效益以及经济利益。

2、实现林业经济科学管理要注重科技创新

林业可持续发展需要我们创新森林经营理念,依靠科技发展林业。我们要正确理清森林生态系统可持续、森林可持续、林业可持续等方面之间的关系,要围绕森林生态系统的整体性,采取科学有效的可持续方式对森林生态系统进行经营管理。全面支持我国林业产品示范园区建设以及示范基地建设,进而将林业发展的水平提升。与此同时,想要实现林业经济科学的发展,就必须要转变追求和目标,从过去传统的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转向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生态效益,只有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才能够不断改善我国林区生态的状况,进而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想要从粗放型经济增长的方式转向集约型经济增长的方式,必须要注重对于我国林业之中龙头企业的支持以及培养,鼓励龙头企业带动其他企业,通过龙头企业来将林业发展整体的水平提升。

3、实现林业经济科学管理要提高产品质量

想要实现林业经济科学管理的质量,首先要提高产品质量,遵守WTO的规则,逐渐建立起我国林业产品质量的监测网络,每一个地区都要加强对于林业产品科研推广的力度,配备一定的科研设备,定期或者不定期进行业务人员的培训工作,完善我国林业质量监督的机构,加强对于我国林业产品的检验工作以及林业环境的检测工作。不断完善我国林业产品质量管理的体系,制定出严格的林业产品质量标准化的规则,加强对于林业产品生产过程中每一个环节的管理和控制,以便能够提高林业产品整体的质量和水平。对于WTO相关规定要严格遵守,积极建立起我国林业产品质量认证的体系,创建出名牌的林业产品,从本质上将企业的信誉踢得横,以便能够使企业所生产的林业产品能够在国际市场之中取得一定的竞争优势。

二、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1、提高林业科学技术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任何一个行业,如果想真正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必须应用科学技术,林业发展也是一样,如果不是单一追求经济发展,就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最好的方法是将科学和技术用在林业的发展上,不断提高科技含量。

森林资源的数量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要确保强劲的生产率,因此必须保护森林资源,积极培育森林资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商品林经营,是国家的基本产业经营的一种模式,它通过自我融资,国家给予必要的支持,以加快森林资源培育,同时确保林价制度的全面实施,使森林培育有充足的资金,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2、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结合

(1)旅游业的发展。在林业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交通便利、环境优美的地区,可以考虑发展旅游业,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环境也得到了很好的保护,而且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地不断改善和提高,在未来的产业发展中将有更好的前景,加强环境保护势必推进经济效益的提高。

(2)农林结合。学习国内外先进技术成果,结合当地的农业和林业的实际情况。农林结合不仅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而且也可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3)以林养林。这种方法较为科学,可以提高苗木发展森林,林木加工,也可以发展经济果林。农民也可以采取林苗结合、林菜结合、林禽结合、林果结合等方式,提高产量和经济效益。

三、林业经济的发展趋势分析

想要实现我国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以及科学发展,要求人们必须要充分重视我国林业经济的发展趋势和发展方向。

1、林业经济的发展趋势

当前形势下,林业经济发展必须要适应当前世界趋势,从世界林业经济发展这一个角度来看,林业经济发展已经进入到了科学的、全面的管理时期之中。林业经济发展不仅仅是实现我国林业科学发展重要的目标,更加是保护以及重视林业资源、生态环境的重要内容,这已经达到了国际的共识,林业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发展准则。对于林业经济发展必须要实施规范化以及更加全面的管理,强化对于林业生态系统科研的力度,建立起林业经济会计核算的体系。在林业经济发展过程中,林业产品在市场上面的供求关系产生了一定的改变,林业经济发展主要的矛盾已经从供给量制约逐渐转变到了资源以及市场二者共同约束这一个趋势中,林业经济发展自身的国际化也在不断提升,区域以及国际之间合作越来越多,这一点适应了当前国际一体化发展的趋势,从本质上为了调节林业经济发展子身份战略注入了新的思路和能量。

2、林业经济的发展方向

伴随着当前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林业经济发展方向也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并且进入到了林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一个转变阶段,更加是林业经济战略转变的阶段,林业经济的发展方向的转变主要体现在:从过去的木材生产为主转变成了生态建设为主,从过去的天然林转变成了人工林,从过去的毁林开荒转变成了退耕还林,从无偿使用转变成为有偿使用,从部门性林业转变成为全社会性林业。

三、结语

本文中,笔者首先从实现林业经济科学管理要制定相关政策、实现林业经济科学管理要注重科技创新以及实现林业经济科学管理要提高产品质量这三个方面阐述了实现林业经济科学管理的措施。接着又从林业经济的发展趋势以及林业经济的发展方向这两个方面探讨了林业经济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宋晓兰.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实施对推进林业持续发展的影响[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12.09.

[2]郑良.提高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策略和建议[A].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S1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与科技支撑论文集[C].2009.

[3]郭志红.浅谈林业可持续发展面临问题及对策[J]. 山西林业. 2010(1).

第8篇:农林经济管理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对冲基金;动态风险管理;非线性

一、对冲基金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对冲基金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在至今不到60年的发展历史中,有低谷也有。曾经有过70年代股灾带来的灾难性打击,也有80年代后半期,随着金融管制放松和金融创新工具大量出现,没有恐惧来平衡贪婪,在对冲基金特有的薪酬激励机制下,经理人刀口舔血,高杠杆运作,复杂的金融工具又加大了管理风险难度,进而导致损失。对冲基金的高收益必然伴随着可能的高风险。一旦出现市场行情逆转,灾难就来了。对冲基金由于其复杂的资产门类和投资策略,是最需要进行风险管理,同时也是最难进行风险管理的。

对冲基金投资者都是有一定资产要求的富人阶层,因此相应的风险承受能力较高,他们大多希望通过承受高风险来获得高回报。他们可能认为对冲基金风险更大,而他们也愿意和可以承受高风险,因此投资者可能很少给予对冲基金风险管理以足够的重视,在他们的概念里,净值和业绩是主要目标。但是,风险和收益是并存的,我们永远无法在考虑其中之一的时候忽略另外一个。而且我们经常忽略的恰当的风险管理可以作为的一个来源。这也是所谓的风险管理可以创造价值。特别是在经济危机中,风险管理越发重要。

二、对冲基金风险管理重点和难点

市场状况瞬息万变,如果不及时做出反应改变投资策略,就可能错过投资机会或者蒙受损失。由于缺乏监管,对冲基金经理人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通过动态交易策略,在某一天多做交易或者少做交易,通过变化的杠杆对证券做多或做空,在有噪声冲量的时候变换投资策略,享受最大的灵活性来追求高业绩。这也是为什么业内最有智慧的经理人会最先加盟对冲基金的原因,这是他们的舞台。由于经理人需要很高超的操作技术和投资技巧,对冲基金的佣金也比一般共同基金高很多。

灵活的投资策略带来的是风险管理的困难,这是考虑对冲基金风险管理的时候必须考虑的动态风险管理。传统的静态均值分析方法无法抓住动态风险,正是因为存在空头深度虚值期权这样的金融工具。投资这样的产品,一般情况下不会出现损失,但一旦有损失,将是非常巨大的。这是非常特殊的风险类型,无法由静态的标准偏差来总结。如果按照逐渐流行的风险预算方法来分配准备金,会导致机构很高的风险留存,这在很多情况下是没有必要的。国外已经有专门的针对这个类型风险的行业――灾难再保险行业(catastrophe reinsurance industry),我们通常叫做尾部风险(tailrisk)。由于保险公司对于损失分布和灾难发生的可能都有非常专业的知识,他们能准确的分配风险预算准备金。对于有这样的风险类型的对冲基金,可以尝试从这个角度来对此类风险进行管理,需要一类新的动态风险分析工具。

在金融系统中,既存在着线性关系又存在着非线性关系。线性关系指的是可以叠加的数学关系,体现经济变量之间按比例变化的特征,反映了部分和主体之间的可加性;然而现实经济系统中,非线性才是最普遍的,经济行为的复杂多变恰恰是非线性相互作用导致的。非线性关系问题广泛存在于肥尾,市场异常波动,市场泡沫等复杂问题中,也是研究风险管理时比较头疼的问题。

风险偏好在对冲基金风险管理方面扮演主要的角色,对冲基金经理有固定和激励佣金两类,非线性支付框架可能会诱使经理人过度地从事高风险投资,给定预设回报率,临界投资值,经理人的补偿等其他非线性会创造附加的复杂性,可能导致经理在做投资决定时受到实质性的影响,特别是在极端情况下,由于对冲基金业绩的振动很厉害,经理人业务和心理上的压力都不小。同时,投资人的风险偏好也和对冲基金的风险管理同样有关,因为投资者的行为会影响到经理人的行为。如果投资人的资金是游资,那么这会影响基金经理的风险承受度。强加锁定期和赎回费用,是用来对付这类杀进杀出投资者的手段,但是这些措施在危机时可能会加剧恐慌,这是人之常情。完整的风险管理协议必须同时考虑投资人和经理人的风险偏好,来决定正确的对冲基金风险暴露。在大量的变动影响的代表性对冲基金里,更重要的是综合“3P完险管理”――价格、概率、偏好(price、probabilities、preferences)。风险偏好强调的是对冲基金风险管理中的人为因素,这可以归类为操作风险,包括了组织方面的因素,如办公室内部操作可信度,法律构架,会计和交易对账,人事问题,商业运营每日管理。很多都无法定量分析,却不能忽略,有些时候可以迅速的影响决定基金业绩的市场风险。

在对冲基金高速发展了20年后,下一阶段的增长催化剂将是风险透明化和成熟的风险管理协议。让投资者认识对冲基金所面临的风险是无可避免的信托责任,经理人不希望提供头寸透明,投资者也没有时间和精力来揣摩头寸所面临的风险。如果风险头寸都透明化,那么通过分析工具,投资者还可以对对冲基金的风险暴露有个初步的映像。研究出新的分析方法是对冲基金风险管理下一阶段的目标,这是对冲基金风险管理的需要,同时也可以使投资者获得更好的回报。

参考文献:

1、Andrew W.Lo.Risk Management for Hedge Funds:Introduction and Overview[D].Working Paper,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2001.

2、程翼.对冲基金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

3、吴恒煜,林祥.金融市场的非线性:混沌与分形[J].商业研究,2003(7).

第9篇:农林经济管理的认识范文

【关键词】会计学;教学满意度;调查

1.会计学课程教学问卷调查

1.1 问卷调查发放及内容设计

与财务管理专业的侧重点不同,非财务管理重点是对会计报表的分析,在工作中要能看懂财务报表,为企业培养出全面的管理人才,能够从会计信息中获得所需要的决策信息。目前,我校非财务管理专业会计学课时为64学时,含理论与实践环节。为厘清我校非财务管理专业会计学教学满意度,以便提高会计学教学质量,我们组织了非财务管理专业会计学教学满意度调查。本次调查的对象系本校经济与管理学院非财务管理本科专业,调查专业涉及农林经济管理、工商管理、旅游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人力资源管理等5个本科专业大二、大三和大四学生。本次调查采用随机原则,问卷按每个专业30份发放,共计发放问卷150份,回收问卷137份,有效问卷137份,回收率 91.3%,回收问卷有效率100%。问卷中第一部分调查的是非财务管理专业开设会计学、学生对教学不满意的原因、以及有必要开设会计学实验的原因;第二部分调查的是学生对使用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会计实践教学环节以及教师授课的满意度;第三部分调查的是学生对会计学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实验课的要求。

1.2 基本情况调查结果统计

1.2.1 对会计学课程的了解程度及兴趣

从表1看出,51.9%的学生在学习会计学之前对会计学了解不够,可是这并没有淡化学生对会计学课程的兴趣,这和现代社会与学生的成长环境和受教育环境有很大关系。因此,授课教师在授课前应该向学生多做一些有关会计学与经济类其他学科关系的介绍,让学生在学习前有大致的了解,使他们在学习这门课之前从内心强化对学习会计学重要性的认识。教师也要明确教学目的,主动的提出新的教学思路,多从学生的角度来观察学生在学习中都有哪些需求都是教师要解决的,有了明确的目的,教师在授课时才能放矢。当前塔里木大学经济类的非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对会计学的认识更是模糊,在这些学生的意识中认为会计学根本就和他们没有任何的关系,认为学习会计学和未来的所从事的工作没任何关系。另外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对学习会计学知识与非财务管理专业的内在联系认识不清,教师对非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所学的内容缺乏了解,把握不到会计学在非财务管理专业中的应用,在教学中无法将会计与特定的专业联系起来,从而也就提不起学生对会计学的兴趣。

1.2.2 对开设会计实验有无必要的调查分析

从表2看出,93.9%的学生认为开设会计学实验是非常有必要的,但会计学对于刚接触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学生要通过实验实习来加强理论消化,我校通过会计模拟实验室的平台,由教师结合授课内容编写实验指导材料,让学生模拟企业的会计角色,自己动手操作,借助实验实习,熟悉会计核算的流程、方法等,获得了很好的实习效果。但在会计实验中心内,由于缺乏真实的会计环境,所有学生使用的都是同一实验数据,所得出的结论也是完全相同的。而在实际工作中,由于所站的角度不同,人们往往对同一问题的看法不可能完全一致,况且,会计上还存在着大量的职业判断问题。所以,学校加强对学生会计学实验教学的同时,也要对其进行实地实习等方法,以此来巩固所学的知识。

1.2.3 对会计学实习地点选择

从表3中可看出,89.10%的学生认为会计实习在校外较好,由于校外能给学生提供和实际相同的工作经历,校外实习是一种实地实习,通过实际工作环境的观察和体会,了解和熟悉实际工作环境和岗位规范以及工作流程,逐步训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会计学课程教学满意度调查分析

2.1 对会计学教材的满意度分析

由表4看出,23.4%的学生对教材是较满意的,6.5%的学生是很满意,也有49.6%的是没有意见的,对教材没什么看法,对于满意的学生来说,他们认为教材无论是从编排还是内容上都适宜我校学生的学习使用,从现在的教材可以看出存在一定的缺陷,不能完全满足教学的需要。不过也有20.3%的学生对教材不满意,学生认为教材里有的内容过于专业,且和自身专业的需求不相符。

2.2 对教学内容的满意度及分析

从表5看出,6.6%的学生对教学内容是不满意的,并且还有7.4%很不满意的,最主要的因素是内容过于专业,很多非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听不懂,时间稍长学生就对这门课失去了兴趣,导致了学生在上课不会专心听讲等。还有一部学生认为自己不是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学这门课和以后的工作没有关系,从而导致了他们对这门课失去兴趣。对非财务管理专业教学在教材选用和教学内容的编排上应有别于财务专业,如何站在管理的角度去引导学生学习会计学的基本理论及知识,不过也有43.4%的学生认为将会计核算、会计监督内容与企业管理相融合,可以提高教学效果 ,由此看出这部分学生对教学内容是满意的。

2.3 对会计实践教学环节满意度分析

从表6看出,13.9%学生对实践教学环节不满意的,8.8%的学生很不满意的,认为实践教学环节太少,没能及时使学生对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巩固和理解。原因是会计模拟实验课是针对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设计的,实验内容以会计核算、手工财务处理、记账、报表等,对非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太难。对于非财务专业的学生应从基础会计知识进行培养,作为管理人员最基本的就是要能看的懂财务报表,对其进行分析,从中获得准确的会计信息为决策提供支持。

2.4 对授课方式的满意程度分析

从表7看出,34.3%学生对现在教师的授课方式不满意,24.07%的学是很不满意,他们希望教师能结合更多的案例教学,以学生为学习主体,这样不但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能提高学生对会计学的兴趣,有助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同时学生也希望教师能在课堂上多与学生加强互动,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不但引导学生思考,还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巩固。虽然授课教师在教学当中是主体能够推动学生的学习,但是这样学生始终是在被动的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通过调查还发现学生对讲授快学教师素质的要求也比较高,大部分学生学生认为教会计学的教师应该具备与会计学相关较强的专业知识,在实践方面也有着丰富的经验,讲课时能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3、非财务管理专业会计教学的建议

塔里木大学经管类本科生会计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应是将学习者培养成为使用会计信息的合格人才,并且培养成为企业未来的优秀管理人才。掌握会计特有的思维方式,注重会计知识和方法在管理中的应用,将会计学知识融入自身专业,把会计作为一种经营工具,运用会计信息做出生产、营销、投资、融资或其他决策等。授课教师应结合不同教学方法与手段,使会计学教学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3.1选择合适的教材,实现针对性教学

我校非财务管理专业学生,他们将来从事会计职业的不多,因此,非财务管理专业的会计学应该针对不同专业学生,传授与专业相关会计理论知识。现在许多非财务管理专业使用的会计学教材与自身所学专业不适应,教材的选用与财务管理专业的教材类似,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结合非财务管理专业的特点,突出会计信息的使用与分析,在结构、内容中充分体现专业特点,做到因材施教,让不同专业的学生通过教师授课时结合管理科学与会计核算知识的教案,让学生通过经营管理了解会计,通过会计知识增强管理。

3.2 以专业特色完善会计学教学内容

从以往教学经验中发现,教师授课时大多采用制造业的业务为例来讲授会计核算,不能满足各专业的学生需要,应针对学生的专业,以上述基本内容为基础,加入适当的专题讲解,将各专业的特点在会计上进行反映,做到有针对的讲解,激发该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以后的工作起到指导作用,比如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增加人力资源会计的内容,虽然在会计准则中没有对人力资源会计进行规范,但它也是今后会计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开设课程时可以加强对旅游服务业会计的讲述,安排的会计知识讲授,体现专业特点,拓展专业技能,对工商管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而言,应当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视角出发,因为如何正确合理的分析并使用会计信息才是该专业学生工作中的重点,走上工作岗位后,他们将关注如何利用财务报告信息评估企业的风险与价值,制定企业的投资决策,优化投资结构。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将教学内容定位于如何使学生理解、分析和利用会计信息出发,通过与实际案例相结合的方法,突出专业差异,培养有特点的人才。学校及学院应结合校外实习基地的资源,让授课教师集中讨论,整合出具有教学价值、探讨价值、现实意义强的,同时具备启发性的开放式案例,为课堂教学丰富案例,使学生在学习中能结合身边的企业案例,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创新能力。同时加强与当地会计师事务所的合作,开发一些有针对性的开放式案例,实施特色教材建设,丰富教学资源。

3.3 强化会计学教学实践环节,提高教学质量

会计学课程的实践性很强,需要将理论知识和实际工作很好的结合,实践环节能缩短会计理论与实践的距离,加深学生对会计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我校可以利用与各类部门与单位的关系,增加学生参观实习的教学环节,去接触、感受企业的生产流程,经营管理流程等,结合会计工作,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学生学习会计学最重要的是以后在工作中有出色的表现,遇到问题能独立解决问题,会计学教学应使学生适应实践工作的需要,能够准确把握企业系统中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管理系统。通过完善教学实践环节,使学生增强对企业账务处理的能力,熟悉企业的财务活动,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有效的结合起来。

3.4 教学方法多方面改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提高教学效果

会计学课程有一定的技术性,具有应用性强的特点,授课教师在理论教学中也要注重融入实践环节,针对不同专业,开展实践教学,对于财务管理专业而言,采用吸收式学习,可以将会计核算作为主要的实训内容,在实践环节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对非财务管理专业来说,应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视角出发,引进体验式学习,将企业模拟经营决策引入教学过程,让学生自己承担企业经营活动的相关角色,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实践企业经营行为,通过参与企业的经济活动,增强学生对财务数据的分析能力,进而对企业的经济活动做出合理判断,提高教学效果。除此之外,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运用提问、启发式引导、组织讨论等手段,转变教学方法,将利用校外实习基地和当地会计师事务所资源编写的案例穿插在教学中,充分运用案例教学,使学生对会计理论的学习变得生动有趣,同时让学生利用会计的拓展职能,提高对企业经营管理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会计的兴趣,营造出师生互动的教学氛围,提高授课质量。

3.5 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实践能力

作为一个合格的会计学教师,其知识背景中应至少包括基础会计、财务会计与成本会计等学科的内容,同时,非财务管理专业会计的课程的教师还必须了解学生所学专业的相关知识,并将这些学科的内容深刻领会,融会贯通还要加强教师的社会实践活动,以便更好地将两者结合起来教学。才有可能成为一个合格的会计学教师。所以会计学教师应利用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考察、参观、访问等社会活动,参与到企业的部分管理工作中,丰富授课教师的实践经验,在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实践经验,使学生掌握会计的实际运作方法和基本操作技能,实行以会计工作步骤为主线、以模拟企业为依托,教学实践为纽带,实行知识、方法和技能有机结合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马爱艳,蒋志辉.探求“体验式”教学与会计学授课的契合点[J].塔里木大学学报,2010(1):131-134.

[2]芳,万文军.非会计专业会计学教学现状分析及改革设想——基于华中农业大学的实证研究[J].当代经济.2009(01):130-131.

[3]逯颖.打造精品课程 推进会计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9(07):155-156.

[4]汤湘希,夏成才.谈会计教学组织与教学方法的改革[J].财会月刊.2002(08):13-14.

[5]孟焰,李玲.市场定位下的会计学专业本科课程体系改革[J].会计研究,2007(3):39-41.

本文系塔里木大学高教研究项目:本科会计学课程教学研究——以塔里木大学会计学为例(项目编号:TDGJ1022)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