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对外贸易的意义范文

对外贸易的意义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外贸易的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对外贸易的意义

第1篇:对外贸易的意义范文

 

(一)贸易利益理论分析的历程

 

贸易利益理论分析的历程大致经历三个阶段。

 

1.古典贸易理论中绝对利益论的分析。绝对利益理论分析的创始人是亚当斯密。他通过对人类互通有无、物物交换的分析,论述了社会分工会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财富增值,以此为前提提出他著名的“绝对利益论”。其主要内容是指:如果每一个国家都按照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去进行专业化生产,然后彼此进行交换,则对所有交换国家都是有利的。各国都按照各自有利条件进行分工和交换,将会使各国的资源、劳动力和资本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将会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增加物质财富。这种由生产上的绝对优势、成本上的绝对差异所带来的贸易上的绝对利益,正是各国开展对外贸易的内在动因。斯密批评了重商主义的对外贸易财富观,认为对外贸易的利益并不在于金银的流入,并很直觉地给予了三方面的回答:(i)从使用价值的角度看,对外贸易利益在于“输出他们所不需要的土地和劳动年产物的剩余部分,换回他们所需要的其他物品,通过以剩余物品换取其他物品来满足他们一部分的需要并增加他们的享受”。[1](2)从交换价值的角度看,“对外贸易的.利益在于增加一国的价值总量,从而实现本国社会劳动的节省”。[2](3)—国在向世界市场开放以前,存在着国内没有需求的劳动产品。因此,出口贸易为国内的剩余产品解决了出路问题。

 

斯密的这一原理阐明了国际贸易的利益和格局,揭示了对外贸易利益的形成基础,拉开了国际贸易利益分析的序幕。

 

2.比较利益论的分析。绝对利益论未能解决--国没有产品在生产上处于绝对优势即在贸易上没有绝对利益的情况下,参加国际贸易是否能取得贸易利益的问题。李嘉图的“比较利益论”圆满地回答了这一问题。比较利益论的基本内容是:各国都专门生产对自己的自然条件较有利、成本较低的商品,不生产或少生产对自己无利或少利的商品,通过国际贸易彼此都会得到贸易利益。这种贸易上的比较利益,正是国际分工和各国大力发展对外贸易的动因所在。比较利益论之所以能够在国际贸易理论史上居于重要地位,就在于它反映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包含了贸易互利性的科学内涵,从而为对外贸易经济效益树立了一个较好的理论模式。各国都生产自己具有相对有利条件的商品进行交换,就可以获得用相对较少的劳动耗费取得较多的使用价值的好处。

 

穆勒作为资产阶级古典学派的集大成者,以其贸易利益观出发,借助国际价值论,进一步阐述了比较利益论。他认为,对外贸易可以为一国带来直接利益和间接利益,回答了李嘉图所没有解决的问题——两国实际交换比例的决定因素,并指出:产生比较利益的两国产品交换比率的界限,是由各国国内的交换比率所决定的,要使两国间的贸易得以真正进行,必须在以上界限内有一个现实的使贸易双方都能得到比较利益的交换比率,即国际贸易交换条件。与供给因素决定交换界限相对,两国间的相互需求则对交换比率起决定性作用,它又具体表现为一国对另一国产品的需求弹性。

 

总之,古典贸易理论是把贸易利益问题作为国际贸易中心问题来加以探讨的。目的在于通过论证分析,对是否应该大力发展对外贸易以及发展对外贸易是否与闭关自守存在利益损失等问题作出规范性的判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的加深,外贸在各国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将日益加强和提高,贸易利益也远远超出了静态利益的范畴。面对变化着的国际贸易,国内外经济学者对贸易利益的认识也逐渐超越静态,走上探索贸易利益动态化的历程。

 

3.贸易利益的现代分析。在古典经济学家对贸易利益作了规范性判断的基础上,马歇尔及以后的经济学家在对对外贸易作一般分析的同时,着重论证了对外贸易对一国经济所带来的单向利益。

 

马歇尔首次提出了对外贸易所带来的经济发展利益问题,作出了“决定各国经济进步的原因是属于国际贸易研究的范围”[3]的著名论证。并从贸易结构和战略的角度来衡量对外贸易所带来的利益。本世纪30年代初和50年代末,罗伯特逊和R纳克斯分别提出和发展了“对外贸易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的命题。60年代以来,西方经济学家进一步补充了这一学说。他们除继承对外贸易静态的或直接的贸易利益论外,还阐述了对外贸易动态或间接的贸易利益。并认为,对外贸易的高速增长,特别是出U的高速增长会带来以下几个重要的动态利益:(1)出口扩大意味着进口能力的提高。进口中的资本货物对经济落后国家的经济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2)对外贸易的发展使国内的投资流向发生变化,资本会越来越集中在比较优势的领域。(3)规模经济利益。(4)出口扩大还会加强部门之间的相互联系,促进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5)出口的不断扩大会鼓励外国资本的流人。(6)在世界市场上进行的激烈竞争会使国内出口产业以及与之相关产业改进质量,降低成本,从而促进国内产业的发展。

 

(二)贸易利益理论下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理论基础

 

随着当今国际贸易的发展,贸易利益呈现增强的态势,在此情况下,我们应该客观地评价外贸易理论中贸易利益的分析。只有这样,才能实事求是的、客观的为对外贸易经济效益奠定理论基础。

 

首先,资产阶级经济学家顺应国际贸易的发生、发展的现实,客观地指出了国际贸易的利益。但我们不能永抱这样一种观点,即认为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受自然条件的决定,各国的贸易利益是永恒的。其次,这些经济学家大多是站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立场来看待国际贸易的。事实上,决定资本主义国际分工的真实原因并不是因为传统的静态贸易利益,也不是由于间接的动态贸易利益,而是出于资本主义对外追求剩余价值,获取超额利润的要求。最后,比较利益论的创立者李嘉图主要是从使用价值的角度阐明对外贸易活动中产生的贸易利益关系,而以后的经济学家却撇开李嘉图贸易利益分析的正确引导,只是单纯地讲对外贸易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很难为贸易利益尊定一个价值论基础。因此也难为对外贸易经济效益作出正确的评价。

第2篇:对外贸易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 绿色贸易壁垒,影响,对策

人类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生态环境破坏。在此客观情况下,人类开始关注环境;随着全 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世界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更加频繁;为此,贸易与环境成为全球瞩目 的焦点。当前世界贸易中出现了一种新的动向:发达国家通过制定高于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标 准,作为市场准入的限制条件,来推行新的贸易保护主义,从而使传统的贸易壁垒逐步演变 成绿色贸易壁垒。

一、绿色贸易壁垒对外贸企业的影响

当前,我国在大力发展对外贸易的过程中,面临着许多双边、多边环保协议及国家环保法规 的直接或间接限制,绿色贸易壁垒成为中国加入WTO后遭遇到的第一道槛,也是最难过 的一道槛,它直接威胁到我国企业出口贸易的发展。盛行于世界市场的各种绿色贸易壁 垒,对我国外贸出口至少产生了三个方面的影响。

(一)商品的出口市场相对缩小。 我国出口贸易以低技术含量的制成品、初级产品为主,出口贸易的主要市场是日本、美国、 欧盟、韩国、东南亚等发达或较发达的国家。发达国家设置的绿色贸易壁垒,使我国遭受了 许多不合理的限制,出口市场相对萎缩。这些国家的产品进口标准,如防污标准、噪声标 准、电磁辐射标准、包装标准等,大都是我国产品在短期内难以达到的环境技术标准。在农 产品和食品方面,由于我国海洋环境不断恶化,欧盟已不再进口我国贝类产品。1994年以来 ,中国的牛肉、猪肉几乎不能出口美国,欧盟也完全禁止中国的牛肉、冻鸡肉进入。在服装 和纺织品方面,西方国家通过立法禁止进口含有某些化学成份的纺织品,如1994年4月1 日起德国禁止进口含偶氮染料的纺织品,这使我国使用104种偶氮染料的纺织品的出口中断 。

(二)出口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 发达国家设置的绿色技术标准使我国出口产品成本大为增加,削弱了该类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我国外贸企业为了获得国外绿色标志,一方面要支付大量的检验、测试、评估、购买仪器 设备等间接费用,另外还要支付不菲的认证申请费和标志使用年费等直接费用。在包装材料 及包装废弃物的处理方面,美、欧、日等也从自身的资源禀赋、包装技术、消费者偏好、现 有设施等因素着手,制定了许多歧视性规定,使我国出口货物包装成本大幅度上升,出口贸 易困难重重。在中国输美商品木质包装案后,欧盟效仿美国,于1919年6月1日公布了欧盟 委员会的决议,要求成员国采取紧急措施,对1919年6月10日后从中国(不包括香港)离境的 所有产品的木质包装实施新的检疫标准。由于新检疫规定要求采用热处理、熏蒸处理或防腐 剂处理的木质包装,我国出口产品包装费用将增加20%左右。而如果被强行要求采用纸板、 塑料等替代材料,包装成本则会成倍上升。据估算,仅欧盟的包装决定就影响了中国七十多 亿 美元的对欧出口贸易。另外,在成本内在化及反补贴措施的影响下,一些发达国家通过对 我国出口货物征收绿色关税,同样使这些产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由于成本提高而丧失价格 优势,制约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三)与他国的贸易摩擦日益增多。 20世190年代以来,工业经济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 主要问题。尽管存在国际环保公约、国际环保法规标准,但由于各国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 决定了其对环保技术开发、环保资金的投入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形成了各国环保标准的差异 性,造成了国际贸易的摩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对外贸易获得飞速发展,目前已经 是世界第六大贸易国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出口国,贸易流量空前增大,外汇收入和贸易顺差 逐步增加。在世界经济增长趋缓、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背景下,我国出口产品正面临着越来 越多的绿色壁垒制约,引发我国与其他国家的贸易摩擦增多,影响了我国外贸的发展。

在农产品和食品领域,欧盟自1996年8月1日起禁止我国冻鸡肉进入欧盟市场。日本 于1 1919年初出台《家畜传染病预防实施细则》,规定进口包括中国在内19个国家的猪牛羊肉及 其制品必须经过指定设备进行加热消毒处理。从2000年下半年起,欧盟执行了新的茶叶农药 残留限量标准,扩大了检测项目,大幅度提高了测量标准。美国、澳大利亚、俄罗斯、日本 也和欧洲一样,以食品安全为名提高了对中国茶叶的进口壁垒。在纺织品出口方面,1994年 4月1日起,德国正式禁止进口含偶氮染料的纺织品,凡违反此规定者视同犯罪,产品将被销 毁。从上述简要列举的事例中可以明显看到,由于绿色壁垒的限制,我国出口产品 所受的冲击将越来越大,与外国的纷争将更加频繁,严重制约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二、突破绿色贸易壁垒的对策

第3篇:对外贸易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印度;贸易转型;保护;技术进步;启示

印度同我国一样,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它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之下,其经济转型的进行是十分的艰难的,但是它同样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因此,研究印度的经济转型,对于同样处在经济转型过程中的中国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印度对外贸易转型的特征

1、对国内市场的保护力度依然很大

印度自进行对外贸易转型以来,虽然在很多领域强调了对外开放,但是它依然对国内市场的某些方面实行贸易保护主义。比如,印度对其本国的农业仍然实行着高关税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虽然印度降低了很多产品的进出口关税,但是对农产品的进出口关税并没有下降,某些产品的关税甚至上升,以此来降低国外产品在本国农产品市场的竞争力,防止本国的农产品受到国外农产品的冲击。

2、贸易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首先,印度的进出口商品结构发生了变化。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前,印度的主要进口商品是谷物及其制品、原料及中间产品、资本货物。而七十年代以后,石油及剂成为第一大进口品。主要出口商品依然是纺织品及其制成品,但珠宝已变为第一大类出口商品。

其次,贸易转型以前,印度对外服务贸易基本上一直处于贸易逆差的状态,服务贸易主要依靠运输业和旅游业的发展。自印度进行了贸易转型以后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印度服务贸易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贸易转型后,印度的服务贸易在高速增长的同时在贸易结构上也出现了新的特点和变化,其中软件及其服务外包出口成为最大的服务出口品,在印度的服务贸易中所占份额不断扩大,相对而言,运输业和旅游业所起到的作用没有之前那么大了。

3、注重技术进步和产品创新

近年来,印度对外贸易出口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印度非常注重对先进科学技术的学习并通过对先进技术的学习进行自我创新,从而提高本国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强调了走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路线。印度近些年来对加工技术的引进和改造,大力提高加工产品的附加值,从而增加本国的贸易利得。除此之外,技术进步和产品创新还可以优化产品结构,提高本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印度在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道路上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4、主要贸易国家与区域发生明显的变化

以前,印度主要与欧洲和北美地区以及日本等发达国家保持着长期的贸易合作关系。但是,自20世纪80年代尤其是90年代以来,印度的贸易区域发生了转移,印度的贸易合作伙伴由之前的欧美等国家转移到了东南亚的一些国家,印度对外商品贸易的最大区域主要在亚洲地区。近些年来一直如此。

二、印度对外贸易转型对我国的启示

中国和印度都是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和基本国情方面有着很多相似之处,因此,研究印度在经济转型过程中的的经验与教训,对我国处理好政策及其产生的政策效果之间的协调关系,以及进一步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1、对外开放过程中要注意对本国幼稚产业的保护

当今世界经济呈现出全球化的发展模式,在这种全球化的发展模式背景下,各国的经济的发展必然会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因此,各个国家要想使得本国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就必须考虑到经济发展全球化这个世界大环境,必须从世界视角来研究本国经济大发展,提高国际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程度,尽可能尽量通过多种形式去参与国际分工,以顺应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然而,对外开放会使得各国的经济形成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这样就会使得各国自我发展的能力受到限制,抵制外部冲击的能力下降。如果不坚持适当的对外开放程度,就很难避免这种情况,比如2008年所发生的国际金融危机所带来的危险。有时正是由于各国的相互联系,会使得本国的一些弱势产业受到国际力量的威胁,从而严重影响本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和经济的发展。

通过对印度贸易转型特征的介绍,我们了解到在保护幼稚产业方面印度的很多经验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比如,印度虽然在贸易转型过程中扩大了开放力度,但是仍然对本国发展力度薄弱的农业进行了保护。鉴于此,我国也应该在加强对外开放的同时要注重对本国幼稚产业的保护,防止幼稚产业受到国际市场的冲击,促进幼稚产业的发展。

2、注重技术进步和产品创新

印度经济转型的经验和教训表明,发展中发展中国家要实现对外贸易的长期稳定发展,必须要进行贸易方式的转变首先要大力发展加工贸易,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其次要努力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并进行技术创新,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近些年来,印度之所以在贸易转型过程中取得成功,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印度注重对先进技术的学习和引用,增加了产品的附加值,努力进行产品创新,从而提高了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只有不断的促进技术的进步,积极进行产品创新,才能使得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获得比较优势,从而扩大在国际市场的占有份额。(作者单位:河北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周建华.题名[J].对外贸易、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基于中国和印度的比较,2010,(5)

[2]殷永林,罗锋.题名[J].近年来印度对外贸易发展的特点,2011,(03)

第4篇:对外贸易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对外贸易;现状;国际合作;对策

中图分类号:F75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6-000-01

一、引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获得了高速发展。而出口作为我国经济增长中的重要方式,成为三驾马车里最受关注和期待的内容。同时随着全球化趋势的日益加快,国际间分工合作对于促进国际间交流、提高工作效率,增强竞争都具有重要意义。对外贸易实质上通过国内的产业化调整和升级不断适应国内外需要,并通过提供加工、修理修配等业务的方式促进产业发展。过去十多年来,由于我国制造业发展较快,且劳动力成本较低,我国的对外贸易始终保持高额顺差,同时我国煤炭产业等出口因国际煤价高启等原因也获得了较好发展。但是随着国际经济形势的不断恶化,我国贸易顺差趋势逐渐收紧,在这种情况下有必要对我国对外贸易的现状进行分析,了解其现存问题并对解决方法进行探讨,为我国经济稳定发展做出一定贡献。

二、当前我国对外贸易的现状

(一)当前我国对外贸易的贸易构成发生变化

经济的发展具有其应当遵循的规律,其发展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当前世界经济的发展也和过去发展模式产生巨大变化,贸易的结构也出现了巨大改变。而这也造成我国对外贸易的构成发生巨大变化。这主要表现在对于高科技产品及精细化加工产品的贸易需求规模上升,而对初次产品尤其是未经加工产品的贸易需求规模不断下滑。过去,我国大多数出口产品主要以量取胜,单位利润极低,但是由于巨额规模和数量,对外贸易依然具有较好的收益回报。但是随着我国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和国际对于简单制造业产品的需求量减少,我国的对外贸易额出现萎缩。其次,当前由于服务业作为第三产业,在众多国家占据国民生产总值的重要地位,服务业的出口在对外贸易中也逐步占据较为重要的地位。这些变化最终呈现出我国对外贸易的构成结构发生变动。

(二)当前我国对外贸易的自由主义以成为国际贸易的主流

随着世界范围内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前进,过去的贸易保护等形式已经难以在激烈的世界竞争中立足,而自由贸易主义已经成为国际贸易的主流。国家进行贸易保护既会使对外贸易在国际市场上受到审判,并且需要付出较高额度的成本,在这种情况下,我国也必须依靠自由贸易主义促进贸易发展,不能在长期内继续使用过去贸易保护的思想从事对外贸易。当前虽然在某些行业贸易保护仍然存在立足之地,但是我国各出口行业都必须意识到,贸易保护虽然在短期内可以实行,但是从长期来看无法使用。我国对外贸易政策当前仍然可能存在一定阻碍,不利于国际间贸易往来。例如关税的歧视性条款,服务行业出口税收问题等仍然亟待解决。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会成为进步的绊脚石。

(三)当前我国对外贸易中能源行业的问题突出

能源作为各个国家保障国家安全、民众基本生活的重要资源,对于安定国家、维持经济增长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性意义。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国内众多行业的崛起也对我国能源行业尤其是煤炭行业产生了巨大挑战。在这种情况下,我国能源行业对于国际环境中的资源依赖程度也在不断提升。这使得我国的经济安全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我国对外贸易中能源行业因受到全球范围内价格的制约,使得其经常会因为价格的变化而产生巨额损失。在这种情况下,能源行业能否利用对外贸易获得利润也成为其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重要问题,这也对国家整体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巨大影响。

三、当前改善我国对外贸易现状的举措

(一)进行产业升级,适应对外贸易的贸易构成变化

产业升级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持续动力,对于促进并适应对外贸易的贸易构成变化具有重要意义。产业升级即是通过淘汰掉高能耗、高污染、低收益的企业,发展技术水平较高、单位收益较高的行业,最终成功进行产业转型。在这一过程中,我国需要注意培养并吸引高素质专业人才,这些人才的引进将有利于企业发挥技术优势,提高技术生产力。贸易结构变动也需要考虑到劳动力的适应性问题,对于现有劳动力可以通过组织培训的方式提升其工作水平来进行。

(二)在世界市场上遵守游戏规则,建立符合国际惯例的运作体制,注意风险防范

在过去的对外贸易过程中,由于我国在某种程度上对于世界贸易规则不熟悉,可能存在违反世界市场上游戏规则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对外贸易的持续性。随着我国对外贸易规模的扩大和种类的增加,在未来世界市场上,我国必须要遵守游戏规则,使用符合公平公正交易的原则进行对外贸易。不可随意进行贸易保护、歧视性规定对待外国投资及商品进口,报复性手段在很大程度上无法解决争端,只能给双方都带来弊端。当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对外贸易额不断增长,我国的企业也面临着来自国内外的竞争压力和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冲击。在全球化的背景之下,风险管理机制的重要性就变得显而易见。如果一个企业没有建立良好的风险管理机制、缺乏风险管理意识,就会对企业的持续发展和盈利情况造成一定的影响。

(三)促进新能源产业发展,传统能源产业逐步降低对国际市场的依存度

新能源在近些年成为众人讨论的话题,这和全球范围内能源紧缺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同时由于对外贸易中,能源的贸易额始终占据总贸易额的很大比重,因此其会对我国的对外贸易带来重要影响。但是由于能源价格难以预测,且其变动会对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巨大影响,因此如果对外贸易极度依赖能源产业,必然使得国家经济发展的安全系数较低。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国必须通过促进新能源产业发展,降低传统能源产业对国际市场的依存度,来实现经济的稳定发展。而煤炭行业无论是原煤的国外采购进口还是精选煤的对外出口,企业可以采用创新金融工具来降低因价格波动而给企业带来的巨大经济风险,只有这样有出口业务的能源公司才能保持较为稳定的利润水平,维持企业的稳定发展。

四、结语

对外贸易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动力,会对我国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起到巨大的激励作用。在这种情况下有必要深入了解我国对外贸易的现状并对可能面临的问题进行研究,最终实现我国对外贸易稳定增长的目标,促进我国经济平稳过渡。

参考文献:

[1]王松涛.我国对外贸易产业升级对策研究――基于全球价值链视阈[J].价格月刊,2015(12).

第5篇:对外贸易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西部地区;对外贸易;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F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1-0-01

实施西部大开发是新世纪我国提出的重要战略,而对外贸易在西部开发中又至关重要,大力发展西部地区的对外贸易,加快对外开放步伐,对于促进西部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改革开放以来,西部地区的对外贸易取得了长足发展。虽然近年来西部地区进出口增长率较高,绝对数增长额较大,但西部地区外贸的发展速度远远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西部外贸在全国外贸中所占份额相当小,且有逐年下滑的趋势。而且西部地区进出口商品结构不尽合理,出口路线单一,出口依存度小,利用外资规模小。这说明西部地区对外贸易整体发展严重滞后,对外开放程度低,对外贸易对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低。

虽然西部地区在发展外贸方面存在基础设施不完善、地理位置偏远、资金缺乏、技术和观念落后等多方面的制约因素,但不可否认的是,西部地区拥有自然资源、区位、民族文化、环境、要素成本、历史机遇等诸多优势,西部地区对外贸易的提升空间相当大。

一、制约西部地区对外贸易发展的主要因素

1.经济基础薄弱

西部地区包括12个省、自治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地区生产总值少,根据加速数原理,会导致该地区投资不足,企业没有足够资金扩大规模、改进技术、改善管理,政府投资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的能力也受到限制,削弱了本地区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影响本地区产品出口。同时,地区生产总值少,人们收入水平低,又会引起西部地区对国外产品或服务的需求不足,从而影响地区进口。

2.对外贸易产品结构不合理

从西部地区对外贸易中进出口产品结构上来看,主要以一般贸易为主、加工贸易为辅,这说明西部地区外向型经济还比较落后,还存在加工产品初级化、附加值低以及高科技产品规模小等诸多不利因素。就进出口商品结构来说,以初级产品出口为主。

3.地理环境和基础设施条件差

西部地区除广西壮族自治区外,都位于我国内陆地区,西南地区主要为青藏高原,云贵高原,横断山脉所占据,土地资源缺乏,水资源匹配欠佳;西北地区水资源稀缺,多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荒漠和半荒漠。除成都平原和陕西关中地区外,绝大部分地区自然环境恶劣,阻碍了经济发展。从区位优势上分析,西部地区没有有利的海洋运输条件,没有四通八达的道路系统;经济发展和对外贸易所需配套的基础设施不健全,交通不便、信息不灵,产品若要出口则必须穿过中部地区到达东部地区港口,使对外贸易成本大幅度增加,贸易量下降。

二、加快西部地区对外贸易发展的策略

1.积极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充分发挥外商直接投资对外贸的促进作用

外商直接投资不但能够通过其自身进出口带动西部外贸进出口,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它能够产生积极的外溢效应。因此,西部地区要采取措施提高外商直接投资的规模和质量,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加强软硬环境建设。增强外商直接投资吸引力,第二,拓宽外商直接投资进入领域,优化外资产业流向。第三,创新外商直接投资方式,大力发展企业并购;第四,扩大外商直接投资来源。提高外资质量,第五,积极争取国家优惠政策,同时加强外资引进的监督。

2.调整贸易进出口结构,改善贸易条件

在出口贸易中,改变以初级产品和粗加工产品为主的出口结构,大力发展深加工、高科技和高附加值产品的加工贸易。坚持以质取胜,从优化产业结构入手调整出口结构,加快提高出口商品质量和附加值,努力扩大高新技术产品,机电产品,成套设备出口。在进口贸易中,要结合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特点,充分利用好现有资本,进口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所需的大型高精尖设备,做好技术引进工作。这样,通过改善贸易进出口结构,也可大大减少西部地区对外贸易过程中因为不能达到所要求的技术和绿色标准等贸易壁垒而造成的损失。

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对外贸易硬环境

对于西部地区来说,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是对外贸易发展的基础条件,要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重要工程来完成,应有长远眼光,做好全面发展规划。一方面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要多方筹集和落实国内外配套资金,坚持国家、集体、个人、外商一起上的原则,除积极争取中央财政拨款、国债资金、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国内银行贷款外,还应以转让、出让经营权和产权为突破口,积极吸引外资参与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投资主体和经营主体多元化。另一方面要加快建设形成畅通、安全、便捷的现代综合运输体系,全面提高交通、通讯水平。

4.大力培养国际经贸人才,提升外贸经营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市场的竞争最终是人才的竞争,一支训练有素的外贸队伍是有效推动西部地区外贸事业持续发展的核心。西部地区要加大国际贸易人才培养力度、优化外贸人才的知识结构,并以此提升外贸的核心竞争力。为此,西部地区应该加强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培养一大批高素质外贸人才,应该将员工的教育和智力开发纳入企业发展规划之中,建立和完善职工教育和岗位培训的相应措施和制度;营造良好的氛围,鼓励外贸人才合理流动。

参考文献:

[1]肖琦,陈洁茹,周文魁.西部地区对外贸易发展策略研究[J].法制与社会,2009(13).

[2]洪沿沿.西部地区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研究[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4).

[3]那颖.西部地区发展对外贸易的策略研究[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5).

第6篇:对外贸易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对外贸易;发展现状;发展趋势;面临的问题

现如今,经济全球化比较普遍,经济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流动不仅提升了市场经济运行的高效性,同时相关的贸易规则也逐渐呈现出一定的趋同性。在全球化经济的驱动下,国际贸易得到了高效地扩张,全球贸易变化明显。只有对贸易的发展现状以及发展趋势进行全面地分析和探讨,才能够提升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高效性。

1 我国对外贸易现状分析

1.1 对外贸易的机遇

在社会发展的新时期,我国的对外贸易迎来了新的机遇。国际上的制造业在不断转移,我国的一些企业抓住了这一机遇,逐渐成为全球性的加工基地。从另一方面上看,服务贸易的份额在不断提升,无论是物流还是技术的研发都得到了快速地发展。可见我国的服务贸易发展速度的发展前景一片大好。另外,我国的对外贸易市场空间变得更加广阔。作为世贸组织的成员之一,我国企业的投资形式逐渐朝着自由化的方向发展,多变贸易趋势更加完善。无论是在商品出口还是服务贸易的发展上看,国际市场的空间性越来越强。国内市场上的短缺资源可以从国际市场中获得。实现了资源和技术的相互融合。不仅如此,跨国投资的发展也逐渐推动对外贸易的长足发展。我国积极地将“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带动对外投资工作的发展。最后,对外贸易的发展离不开技术改革和创新,产业转型逐渐提升了对外贸企业本身的研发能力。金融行业的开放性为我国金融体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2 对外贸易的挑战

我国的能源安全问题越来越成为影响对外贸易发展的主要因素。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对国际资源的依赖程度逐渐提升。在这种状态下,我国对外贸易中的资源就很容易受到国际贸易制度的影响。其中,比较典型的就是商品价格的波动情况。另外,海外能源的风险性比较突出。

另外,我国的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明显以粗放型为主。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虽然取得了瞩目的成就。但是在外贸数量不断增加的过程中,呈现出的主要特点就是粗放型。这一特点和世界贸易发展方式相比差异较大。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我国的贸易出口产品的层次比较低,知识产权的自主程度还明显不够,而且品牌战略还没有得到全面地普及。第二,服务贸易类型的产品具有严重地滞后性。服务贸易出口数量占据着我国贸易总额的10%左右,低于全球的平均水平。第三,我国外贸商品的消化吸收程度以及创新能力还明显不够,因此,培养创新意识成为今后我国对外贸易行业发展的重点。改中国制造为中国创造。

对外贸易的摩擦程度逐渐增加。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贸易规模呈现出迅速增加的趋势,在很多领域中我国的对外贸易呈现出日益激烈的发展趋势,国家之间的贸易摩擦不断加剧。不仅如此,我国的贸易结构、体制等问题比较严重。因此,对外贸易研究人员应该用品尝的态度来控制这一问题。

2 我国对外贸易发展趋势分析

现如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日渐突出,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普及程度。在经济运行的过程中,如果贸易交易的平稳程度不够,必然会严重地影响到经济的发展。由于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比较明显,要想保证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研究人员需要保证交易的协调性和稳定性。在对外贸易发展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2.1 努力保持对外贸易稳定协调增长

经济增长的前提条件就是减少大起大落现象的出现,只有这样才能够提升我国外贸经济本身的综合竞争力。不仅如此,出口退税政策的实现可以逐渐增加政策性金融扶持力度。同时还应该建立相对比较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及时地解决外贸交易中出现的各种信息交流的问题。另外,我国的跨国企业应该充分地利用两个市场以及两种资源来提升我国中型企业和小型企业的建设规模,积极拓展广阔地国际市场。

2.2 转变粗放型贸易增长方式

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中,粗放的贸易增长方式不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相关的研究人员应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贸易发展模式、速度以及规模等来将经济发展中心进行转移,并且加强对贸易产品质量以及效益的重视。另外,坚持独立自主和创新的原则至关重要。核心竞争力以及品牌战略都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内容。建立有效的品牌,做好技术指导,规范贸易经济秩序,协调行业组织等都是比较典型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方法。

2.3 积极参与国际经贸规则的制定

经济全球化使多边贸易体制和区域经济组织在世界贸易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它们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了国际经贸规则的制定和实施,影响贸易流向和利益分配。我国对外贸易要实现更大效益,必须增强在多边贸易体制和区域经济组织中的话语权,力争于我有利的国际经贸规则。积极参与国际经贸规则制定,要求我们稳步推进区域经济合作。近年来,在多边贸易体制进展并不顺利的情况下,全球范围内区域经济合作步伐加快,各种区域贸易安排不断涌现,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把自由贸易区谈判作为战略选择。

结束语

把握经济全球化趋势,努力做到趋利避害,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也将一如既往地支持国家重点产业开拓国际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努力提高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毛燕琼.加入WTO十年国际对华贸易摩擦回顾与展望[J].世界经济研究,2011(11).

[2]陶岚,阳建新,吕鹃,全毅.我国企业遭遇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标准化因素分析[J].亚太经济,2011(6).

第7篇:对外贸易的意义范文

一、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及对外贸易发展现状

(一)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现状

2003-2013年间我国第一、二、三产业的年增加值都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但是三大产业年增加值的增长速度有所不同。第二、三产业产值的增长速度较为接近,大于第一产业产值的增长速度。从2003年至2013年间,第二产业产值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4.87%,第三产业产值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6.69%,而第一产业产值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2.6%。由此可见,产值年平均增长速度由高到低分别为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第一产业,而且第三产业产值所占比重也在逐渐提升,由2003年的41.23%增加至2013年的46.09%。我国产业结构正在进行优化调整,产业结构逐渐变得更加合理化。

(二)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现状

图2显示,2003-2013年间我国对外贸易总额呈现整体上升趋势。除2009年外,其它年份对外贸易额都呈现逐年递增的态势。我国对外贸易额由2003年的8760.8亿美元上升至2013年的43165.4亿美元,同比发展速度为490%,而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7.22%。对外贸易及三大产业增加值的变动趋势可以看出,两者之间呈现同向变动关系。

二、模型建立及数据说明

(一)模型建立

理论上讲,对外贸易主要通过对外贸易结构的调整、技术进出口发展、技术的进步及重要原材料和能源的进口作用于国内的产业结构。基于理论知识及研究目的,建立对外贸易与产业结构的回归模型,以对外贸易总额、一般贸易占总贸易比重、工业制成品贸易占总贸易比重为自变量,以产业结构为因变量。为了减少差异性在建立模型的时候将对外贸易总额取自然对数,模型如下:IS=c0+c1LnIT+c2OP+c3MP+u(1)其中,u为误差项,IS表示产业结构,LnIT表示对外贸易总额的自然对数,OP表示一般贸易占总贸易比重,MP表示工业制成品贸易占总贸易比重。c0、c1、c2、c3为回归系数。

(二)数据说明

产业结构、对外贸易总额、一般贸易、工业制成品贸易等相关数据均来自于中国统计年鉴。分别表示第一、二、三产业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1、2、3分别表示第一、二、三产业产值在总产值中的权重,由于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及产业结构的优化,第三产业所占地位不断突出,所以三大产业的权重中第三产业最高。对外贸易产业结构效应的实证分析

(一)平稳性检验及回归分析

经检验对外贸易总额的自然对数、一般贸易占总贸易比重、工业制成品贸易占总贸易比重、产业结构等具有平稳性。从表1中可以看出,模型整体拟合度较高。对外贸易总额的自然对数、一般贸易占总贸易比重以及工业制成品贸易占总贸易比重三个变量对产业结构影响较为显著。而且对外贸易总额的变动、一般贸易占总贸易比重以及工业制成品贸易占总贸易比重变动能够解释93%以上产业结构的变动。

(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在得到产业结构与对外贸易总额、一般贸易占总贸易比重及工业制成品贸易占总贸易比重之间的关系公式(3)之后,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表2显示,产业结构与对外贸易总额、一般贸易占总贸易比重及工业制成品贸易占总贸易比重之间互为因果关系。一方面,产业结构IS是对外贸易总额LnIT、一般贸易占总贸易比重OP及工业制成品贸易占总贸易比重MP的格兰杰原因,意味着产业结构调整对对外贸易的发展、一般贸易及工业制成品贸易结构的变动会产生影响。另一方面,对外贸易总额LnIT、一般贸易占总贸易比重OP及工业制成品贸易占总贸易比重MP三个因素也都是产业结构IS的格兰杰原因,意味着对外贸易总额的变动、一般贸易占总贸易比重的变动及工业制成品贸易占总贸易比重的变动也会影响产业结构的调整。

三、、实证结果分析

实证分析显示,对外贸易总额、一般贸易占总贸易比重及工业制成品贸易占总贸易比重是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显著影响因素,都是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格兰杰原因。这三个影响因素与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之间都是正相关关系,而且工业制成品贸易占总贸易比重和一般贸易占总贸易比重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力度远大于对外贸易总额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力度。从各个变量的回归系数可以看出,第一,对外贸易总额每增加1%,产业结构系数就会增加0.070330%,即随着对外贸易总额的增加,第二、三产业所占比重将会提高,产业结构更加优化。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在于对外贸易的发展势必会对产品质量提出更高的技术标准和要求,进而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也会优化调整进出口结构,在此背景下国内企业就需进行技术革新,而国内产业也需进行优化调整。第二,一般贸易占总贸易比重每增加1%,产业结构系数就会增加0.632720%,即在对外贸易中,一般贸易的发展会优化我国的产业结构,带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尤其是第三产业的发展。主要原因在于相对于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而言,一般贸易能够产生更加有效的产业发展引致效应。一般贸易的发展能够带动第二产业中资本密集型及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能够促进技术进步和创新;并且一般贸易的快速发展对运输物流、通信、银行等服务业的需求也大大提高,从而带动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第三,工业制成品贸易占总贸易比重每增加1%,产业结构系数就会增加0.985959%,即工业制成品生产和进出口的发展能够优化我国产业结构。这是因为相对于初级产品而言,工业制成品的生产对于技术和资本的要求更高。通过工业制成品的出口增加国际市场份额,提升产品竞争力及产品质量水平和技术含量,提高产品附加值并促进第二产业内部优化调整。另一方面,通过工业制成品的进口引进国内急需技术或机器设备,进而为国内第二产业内部行业升级提供硬件条件,并且通过与进口工业制成品的竞争,促使本国工业生产的调整和技术进步。

四、结论及建议

第8篇:对外贸易的意义范文

随着中国经济的对外开放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中国与国际市场的联系日益紧密,国际贸易在我国经济活动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贸易开放对我国劳动市场的影响日益增强。作为一个劳动力资源丰裕的国家,我国更加期望能够通过贸易的不断开放来增加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对外贸易对就业的影响不仅关系到经济的发展,而且就业也是一个关系国计民生和社会稳定的重要问题,所以在对外经济不断扩大的今天,探讨对外贸易对国内就业产生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为了更好地参与到国际竞争当中充分发挥我国劳动力资源的比较优势,需要参照对外经济的发展,引导就业。

二、相关文献回顾

在贸易与劳动市场关系的已有研究中,Driver、Kilpatrick、Naisbitt(1986)研究了英国与欧共体及新兴工业化国家制造业贸易增长对其就业的影响,发现与欧共体或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平衡贸易增长均会减少英国的就业,但影响的幅度相当小。Bernard、Jensen、Schott(2006)分析了国际贸易对美国制造业资源配置的影响,认为对外贸易使得美国制造业企业利用资本替代劳动,从而引起制造业就业水平的下降。Biscourp、Kramarz(2007)使用法国海关数据分析了法国制造业企业进出口与就业之间的关系,他们得出与进口中间品相比,进口产成品会减少更多的就业机会,出口与就业增长正相关。White(2007)分析了美国制造业进口竞争与就业的关系,研究发现进口的增加会较大地减少美国制造业的就业,增加出口虽然能促进就业,减轻进口竞争对就业的影响,但其作用小于进口对就业产生的负作用。罗知(2012)通过建立联立方程组模型考察了中国22个工业行业的进出口贸易通过技术进步和产量途径对就业产生的影响,结果显示,出口通过技术进步和产量对就业产生显着为正的影响,进口对就业的影响则是负向的。胡昭玲、刘旭(2007)利用中国32个工业行业数据对工业品贸易就业效应的分析结果显示,出口对就业有着正向拉动作用,进口对就业的影响不显着。俞会新、薛敬孝(2002)研究了我国贸易自由化对工业就业的影响,研究发现,我国的出口导向率增加对工业就业有促进作用,进口渗透率对工业就业的影响不显着,从总体上看,贸易自由化对我国就业具有促进作用。

综上,学术界就贸易对就业的影响进行了大量的探索与研究,但是通过对已有文献进行研究发现,对外贸易对就业的影响并没有得出一致的意见。本文采用协整理论对我国对外贸易进出口额与就业的长期关系进行分析,研究了对外贸易的就业影响效应,为我国目前的对外贸易政策调整和就业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和实证支撑。

三、我国对外贸易与就业现状分析

(一)我国对外贸易总量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迅速,特别是自2001年入世以来,我国对外贸易进入了全面、深入发展的新时期,对外贸易对国内就业的影响也越来越深入、越来越广泛。2001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为5,096.5亿美元,其中出口额为2,661亿美元,进口额为2,435.5亿美元。随着贸易规模的迅速扩大,我国在世界货物贸易额中的排名由2001年的第6位上升到2012年的第1位,已成为对世界贸易发展具有重要贡献及影响的国家。2001~2004年,出口贸易年均增长24.8%,进口贸易年均增长26.3%,分别比“九五”时期高出13.9和15.6个百分点,是历史上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据海关总署的最新统计,2013年我国对外贸易额达到41,589.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7.5%,相当于2001年的8.2倍。其中,出口额为22,090亿美元,同比增长7.8%,进口额为22,090亿美元,增长7.8%。

(二)对外贸易结构状况。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在近20年间,由1995年的2,808亿美元上升到2012年的38,671亿美元,期间增加了近13倍。在此期间,我国的对外贸易结构有了较大的变化,我国初级产品的出口由1995年的214.85亿美元上升到2012年的1,005.58亿美元,与此同时,初级产品的进口也飞速增长,1995年我国初级产品的进口额为244.17亿美元,至2012年已增加到6,349.34亿美元。在工业制成品进出口方面,我国工业制成品的出口和进口差额不大,并都呈上升发展趋势。我国对外贸易结构中工业制成品占有很高比例,2012年工业制成品贸易额为31,316.27亿美元,约为初级产品贸易额的4倍。从商品结构来看,我国进出口商品结构,由初级产品向工业制成品转换,由初加工向深加工发展,显示出逐步改善和优化的趋势。我国对外贸易结构的这种变化有利于我国人民对相对稀缺产品的使用,特别是关于农产品和稀缺能源的供给方面,有利于缓解我国能源不足问题;而通过对国外先进设备的进口,能够改善我国相关产业的生产状况;对国外日用品的进口则满足了人们对物质的增长需求。相应地,为了改善我国的进口程序,国家在简化了相关手续、降低了一些日常用品的关税、提供优质服务的同时,加快了进口相关信息平台的建设,促进了国内进口市场的稳定发展。

(三)我国劳动力就业状况。在经济发展的同时,随着资本不断替代劳动、产业结构的转型,东部地区优势产业逐渐向中西部地区的转移,尤其是2008年金融危机的发生,进出口贸易受到较大影响,使得我国就业问题日益突出。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计,2012年城镇需就业的劳动力达2,500万人,比“十一五”时期的年均数多100万人。其中,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80万人。同时,还有近1,000万农村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就业。从总量上来看,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就业状况也逐步改善,总量上逐年增加,但增长率自20世纪90年代以后呈现递减的趋势,且城镇登记失业率维持在4%左右,就业总体形势还比较严峻。同时,普遍存在的劳动者技能与岗位需求不相适应,使得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对外贸易对我国劳动就业的拉动作用也日益明显。对外贸易的迅速增长,会使得关联产业的就业不断增长,就业数量也会随之增加。

四、我国对外贸易就业效应实证分析

(一)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本文采用协整理论对我国对外贸易进出口额与就业的长期关系进行分析,协整理论主要用于确定模型中经济变量之间的理论关系,通过非平稳的序列变量建立计量经济模型,并检验这些变量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本文选用1978~2013年我国出口、进口额与总就业量为样本数据,采用Eviews6.0对上述变量进行协整分析,得出三者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我国出口、进口额数据来源于《中国贸易外经统计年鉴》,就业人数采用《中国劳动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文中出口额用EX(万元)描述,进口额用IM(万元)表示,考虑到数据的可比性,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对EX和IM进行了价格平减。就业人员年末人数用L表示,以万人为单位。

(二)协整分析及结果。研究经济变量之间是否存在长期关系,首先要对时间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当使用非平稳序列进行回归时,会造成回归结果的偏差。为保证回归结果的无偏性和有效性,本文采用ADF检验方法对变量原序列及一阶差分的平稳性进行检验。平稳性检验结果显示,我国对外贸易出口额EX、进口额IM以及就业人数L在5%的显着性水平均存在单位根,为非平稳序列,但经过一阶差分之后,三个序列在5%显着性水平均不存在单位根,都变为平稳序列,所以EX、IM与L都是一阶单整序列,即都为I(1)。

上文所述的变量都经过序列平稳性检验,可以进行协整分析。本文采用Johansen协整检验,将协整关系写成数学表达式:(1)

(0.01826)(0.02173)

1978~2013年间的数据分析显示,从长期来看,我国对外贸易出口、进口对就业有明显的影响,出口每提高1%,可以带动就业总量增加0.0797%,而进口对国内就业总量产生了替代效应。这就意味着对外贸易的出口有利于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对外贸易的进口对国内就业的发展起反向作用。

五、结论

第9篇:对外贸易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国际贸易 贸易环境 贸易政策 对策

一、国际贸易的环境效应

传统贸易理论与实践往往集中关注贸易量差、国家福利等方面,常常忽视环境这一重要变量,如以比较利益为基础的李嘉图理论及赫克歇尔-俄林(H-O)的要素禀赋理论均未考虑到贸易可能引发的环境外部性问题。依照这些理论,自由的国际贸易会实现帕累托意义上的经济效率,满足社会需求并增进国民福利。然而,这一观点只是在静态条件和未出现市场失灵的情况下才具有一定合理性,若加入贸易活动可能引发的环境负效应情况要复杂的多。研究和实践表明,一定条件下一国发展某些比较优势的贸易活动可能会给它国带来环境损害,如跨过河流上游国家砍伐森林以推动林业相关产品出口将造成土地沙化和水土流失,从而会严重损害下游国家出口型农业所依赖的环境,导致以邻为壑,破坏国际贸易发展的基础。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OECD)认为,贸易对环境的影响主要集中在4个方面:同产品和服务的交换有关的产品效应;同市场和经济活动扩张有关的规模效应;同生产和消费活动的分布及强度有关的结构效应;同贸易政策和环境政策有关的法规效应。所以这些效应均会对地区生态环境产生长短期的持续作用,进而反转影响贸易利益及国民福利。

以出口为例,由于工业污染密度下降的可能性有限,而出口增长弹性却较大,负的规模效果常常要大于正的结构和技术效果,在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下,一国过度出口往往对环境不利,如资源性产品的跨国贸易常常以资源不合理或过度开发为背景,野生动植物资源及矿产资源产品的盲目出口更极易破坏平衡的生态环境,而当代盛行的转基因产品贸易已日益被证实背后隐藏着不少环境风险。此外,从各国政府贸易政策来看,当今国际贸易中凸显的绿色壁垒、环境关税,一方面反映了贸易保护主义发展的新形式,但另一方面亦侧面反映出不恰当的贸易活动将危害到人类和动植物的健康安全,危害到全球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二、中国进出口贸易中的环境困境

(一)、贸易出口中的环境问题

自上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口贸易增长极为迅速,出口依存度一直保持较高水平。但是,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出口创汇的单向需求促使我国出口实施了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的数量型模式,所造成的资源浪费、环境破坏触目惊心。

1、生物资源破坏

就外贸出口而言,由于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受到破坏,一些生物资源因盲目、无节制的捕杀和开采,数量大为减少,相关衍生品质量下降,出口货源已经或濒临耗竭,如盲目出口野生动植物,破坏了地区生态平衡,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影响;还导致产区土地沙化、荒漠化;而名贵中药材出口对资源的破坏更为严重,某些地区人参、杜仲、天麻、砂仁等因采挖过度已濒临绝迹。

2、矿产资源损耗

矿物资源的盲目出口导致盲目开采,不仅因此破坏了宝贵的矿产资源,也使生态环境急剧恶化,一些矿物在选炼过程中释放出有毒物质或放射性物质,严重污染并威胁到环境和成品。一方面,资源密集型产品在生产过程中能耗较大,投入自然资源高于产出水平,使原本稀缺资源更加稀缺。另一方面,高污染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常具有不经济性,而这一类的产品,如化工、农药、制革、印染等出口却占全部出口额较大比重,尤其是一些外向型乡镇企业盲目开发高污染产品的出口,给生态环境造成严重隐患。

(二)、贸易进口中的环境问题

1、资源消耗型产品进口

国家统计显示,近年来我国进口商品中初级产品的总量在波动中减少,而矿物燃料、油及其他有关原料的进口无论从绝对量还是从所占份额都在增加;尤其是石油天然气工业产品的进口正快速增长。自1993年起,中国由石油净出口国变为净进口国,随着油气需求每年的扩充,中国对国际原油市场的依赖程度加大。据国际能源署(IEA)最新估计,到2010年我国石油进口将达到8000万至1亿吨,净进口率达41%。这种趋势既对国内贸易产生巨大影响,也将加剧我国环境问题。

2、易污染型产品进口

进口氟氯烃和使用氟氯烃的空调器、冰箱等产品,加重了我国环境压力,尤其是国家淘汰此类破坏臭氧物质的难度。此外,进口化肥、塑料薄膜等形成了新的二次污染。特别是氮肥易使地面水富营养化,造成赤潮,使近海生态平衡受到威胁,而最终失去农业价值的塑料薄膜则在自然界中难以分解,形成白色污染。

3、废弃物转移进口

近年来,发达国家和地区以直接贸易形式向中国大陆转移废弃物的事件相当严重,2006年从美国、日本和香港入境的占进口总量的21.3%、7.8%和11.3%。另据报道,仅英国在2003年就向出口有毒废弃物36.2吨,价值约1155万英磅。这些有毒废弃物种类繁多,主要是有色金属废渣、电池、旧衣物,甚至含放射性废物,其再生过程已对使用地环境造成了极大的污染。

三、我国贸易科学发展的环境策略

实现我国贸易发展的可持续性,必须恰当地引入环境变量,将环境因素纳入政府贸易政策规划的视域范围。在当代全球贸易环境经历深刻变化,“绿色浪潮”汹涌之际,环境效应对促进我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显得尤为紧迫。

(一)、确立环境出口导向、全面推行环境标准制度

出口的规模、速度及质量关系到一国国际收支和产业竞争力,在当前我国出口面临持续性“刚性”顺差但总体附加值不高,频频遭受“绿色壁垒”及倾销诉讼的现实条件下,企业必须彻底扭转传统环境规避的贸易观,确立环境出口导向,将出口产品导入更多的环境质量因子,使之成为产品核心竞争力之一。政府及相关质检部门应积极引导各类企业将环保作为生产经营的重要价值取向,促使环境指标和其它质量指标一起构成优质产品的内涵,大力宣传彰显优质品牌中的环境优势,通过树立若干环境“标杆”型贸易产品带动相关产业部门的转型提升;此外,努力改善出口贸易商品结构,将环保产品提升为国家出口产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借助财政、税收、金融等优惠政策培植环境型规模经济, 对出口型绿色产业的孵化发展尤其要给予特殊的政策扶持,努力形成企业与社会收集绿色信息、制定绿色计划、开发绿色产品、从事绿色营销、开辟绿色渠道、发展绿色消费的风尚。

鉴于当代国际贸易中突显的环境标准效应,我国必须全面加强与国际环境标准管理制度相衔接的标准认证。首先,要积极推行ISO 14000国际标准认证制度,完整对出口产品从设计、生产到回收过程中绿色方案的施行步骤;其次,积极实施环境标准制,使出口产品在环境认证基础上扩大对环境标准的适应能力;再次,大力拓展与我国主要贸易伙伴国之间在标识认证领域的合作,推进环境标识的多边认可,同时努力扩大标准制订层面的国际发言权,减少不合理的环境壁垒。

(二)、坚定可持续型进口观、规范贸易类投资准入

进口是一国对外贸易体系中不容忽视的重要一极。受历史产业结构和传统贸易政策影响,我国贸易活动中一度存在“重出口轻进口”的倾向,对进口的战略性地位和发展层次的认识相对薄弱,进口中的环境观念更是鲜有涉及。2007年,针对贸易持续性顺差导致的一系列问题,国家商务部明确提出了“扩大进口、优化结构”的口号,同时将环境因素置于政策调整的视域范围,这对于全面理性地开展国际贸易具有重要意义。可持续性进口要求立足国家环境安全的战略高度,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生物健康标准积极引进环境友好型的产品、技术与设备,尤其要积极引进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环境产品如污染防治技术及设施,使之成为促进我国环境良性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建立有利于环境保护的进口商品结构,坚决禁止有害废物的进口,对拆船业和废钢、废纸进口要实行专营;严格禁止有害于世界生物多样性的野生动植物的进口;严格管制有害于生态环境的商品进口;加快禁止消耗臭氧层的受控物质及其制品的进口。

(三)、建立环境税收制、培育环境贸易示范区

国际贸易活动中对环境的漠视并引发的诸多环境问题很大一部分源于环境的公共性特征、企业没有将环境成本置于其生产经营总成本框架中,缺乏环境成本内部化的激励和动机,导致高消耗高污染、私人成本较低而社会成本较高的产品在高额利润刺激下盲目发展,现代税收制能够一定程度上弥补这一缺失。经济学理论及西方实践表明,市场经济下税收具有有效的杠杆调节效应,环境税是纠正市场失灵,消除外部性,促进环境良性发展、引导企业从事环境标的生产和经营的有益税种。 着眼于科学发展的时代要求,我国应尽早启动环境税收制,从重点污染源和易于征管的课征对象入手,按照产业特点分门别类征收级差性税收,对不利于环境贸易产品的生产、经营尤其要加强环税调控功能,以促使环境成本内部化,鼓励企业大力发展“清洁生产”和“绿色贸易”。

(四)、拓展国际合作空间、增强环境贸易主动性

贸易的可持续发展是当今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亦是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鉴于可持续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我国应积极加入贸易与环境问题的双边及多边谈判,利用WTO舞台努力促成相关贸易与环境协议的达成;在环境检测方面,力争使部分资质佳的专业检验机构通过国际认证并获取可直接颁发国际绿色通行证的权威授权,成为有关国际组织的正式成员。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有责任推进国际有效合作,防止任何严重退化或有害人类及生态环境的活动迁移转让至第三国,尤其严防发达国家通过贸易渠道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污染密集型产业和产品,维护发展中国家合法权益。

[1]赵细康.环境保护与产业国际竞争力理论与实证分析.中国社会科学科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