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病理学总结归纳范文

病理学总结归纳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病理学总结归纳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病理学总结归纳

第1篇:病理学总结归纳范文

1.1传统组织胚胎学与病理学教学模式的缺点现今,大多医学院校一般是在一年级开设组织胚胎学课程,二年级时开设病理学课程,其教学模式为:第一年学习正常形态的组织胚胎学,结课进行考试考核;第二年学习病理学内容,以组织胚胎学为基础,学习病因病机及与临床的联系。此模式下,使组织胚胎学与病理学的教学时长间隔达1到2个学期,学生对组织胚胎学的内容已经模糊遗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病理学的教学。如此沿用的各自独立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使二者之间在教学上相互渗透及结合不足,学科之间未能密切联系,难以适应现代教学需求,不利于提高学生分析水平和综合能力[2]。

1.2制订教学计划,修整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它规定不同课程类型相互结构的方式,也规定了不同课程在管理学习方式的要求及其所占比例,且对教学、实习和科研等作出全面安排。教学大纲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同教学计划构成检查和评定学生学业成绩和衡量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依附教学计划,修整教学大纲,将分散在两个学期的两门课程安排在同一学期以一门课的形式讲授。坚持以教学内容改革为中心,贯彻少而精的原则,合理调整、重新安排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使重新修订的理论课和实验课教学大纲实现“内容先进、层次清楚、重点突出”[3]。

1.3教材编写依据教学大纲,将《组织学胚胎学》和《病理学》这2门课程按教学内容有序合理的融合在一起,编写适合医学影像学专业人才培养需要的《组织学与病理学》教材。在编写的过程中,参考大量,前沿的《组织胚胎学》和《病理学》教材,结合影像学专业的特点,突出“正常形态结构—病变形态结构—影像学观察”的撰写思路,做到由浅入深,由简渐难,先正常后异常,先总论后各论,让学生通过教材建立相互联系、相互交叉、融会贯通的医学学习思路。

2教学实施

2.1理论教学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总论的组织胚胎学和病理学教学内容分别由组织学教师和病理学教师讲授,先各自侧重正常组织和病变组织的授课,再由病理教师进行区别总结。在各论的教学中,病理学的临床病理联系就成为组织学与病理学的教学难点,因此临床经验丰富的教师承担本此部分课程。病理学是涉及病因学、发病学、病理变化或病变、疾病的转归和结局的一门学科,教学跨度较大,学生如果在基础结构学习过程中效果不理想,将对学习病变的内容产生陌生枯燥,又难以理解和记忆的想法,本次改革减小了两门课程间隔的长度,利于了病理学内容的学习。教师在各论环节,在正常结构的基础上添加病变机制及病理变化,有针对性的用病理改变解释影像学上的临床表现,突出教学改革在不同专业的果效。并加以总结归纳,使其条理化,循序渐进,引导学生思考,注意正常和异常之间、各系统疾病之间的比较,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不断结合临床实例讲解说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4]。

2.2实验教学病理学是医学生首次真正接触与疾病、临床相关的医学科目,内容多而广,对独立院校的学生来说学习难度加大,同时病理实验课重要的学习内容之一就是会用微观的改变解释宏观的大体变化,因此对刚刚接触病理学的医学生来说,想学好异常,就应先学好正常。如在组织病理学实验课上讲到肝炎、肝硬化、肝癌等时,应先带领学生学习正常肝脏的结构,掌握肝脏的基本结构单位,再对比观察病变的肝脏,这样使学生一目了然,杜绝了时间间隔过久造成利用过多时间复习的情况。又如,与学生观察血细胞的形态,为后期学习各论中各系统疾病的病理变化奠定了基础,这又加深了对病理学知识的掌握。同时,在实验课程中加添病例分析,使整个组织病理学完成正常—病变—临床病理联系的教学内容。

第2篇:病理学总结归纳范文

【关键词】病理学实验教学 CPBL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243-02

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要求护理工作者不仅要掌握本学科的基本理论,在实践中积累丰富的临床经验的同时还要掌握熟练的技术和过硬的本领。病理学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学科,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1]为护理专业学生认识疾病的本质和后续临床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同时,病理学又是一门形态学科,内容多、涵盖知识面广,需要掌握大量的病理特点和临床病理联系。病理学实验的目的除了验证理论教学的知识外,关键在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并能利用病理学知识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而传统的病理学实验教学主要是观看大体标本和病理切片。这种教学方法,只能直观观察病变,学生一般不会进行深入思考,更不要说与临床相联系了。因此,教师必须要转变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为此,我们结合贵阳护理职业学院病理学实验教学现状及学生特点,把CPBL教学模式(Case and problem Based Learning,CP-BL)引入病理学实验教学,学生易于接受,效果良好。

1.CPBL教学法概述

CPBL教学法是基于“学教并重”的教育思想,在精选临床病例的前提下,以问题为基础,突出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用已学过的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达到牢固掌握知识技能,培养临床思维能力的教学目标。[2]并且学生在病案分析的实践中能发现自身的不足,激发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临床处理能力。

2.CPBL教学法的实施

2.1病例选择及设计问题

精选病例是CPBL教学法的重要环节。以疾病为中心,设计一个典型的临床病例,必须紧扣病理学教学大纲,符合教学目标,与学生学过的医学知识水平相适应,病例简明扼要,病例中的病史、临床表现、体征和病理变化要能全面体现主要知识点。设置的问题既要能够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又要能理论联系实践,从而提高护理专业学生分析和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2实施方法

授课前一周,将相关临床病例以及针对病例所提出的讨论问题发放给学生,要求学生通过查阅文献及利用网络资源,做好预习。例如《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章节的实验课,选择病例:患者,男,76岁,因高血压心脏病,心力衰竭数次住院治疗。死前咳嗽、气促、呼吸困难、吐粉红色泡沫痰。观察要点:大体:双肺肿大,颜色暗红,切面有粉红色液体流出;镜下:①大多数肺泡壁毛细血管及小静脉扩张充血。②大部分肺泡腔内充满淡红色、比较均匀的水肿液。③一些肺泡腔内有少量巨噬细胞,胞浆内含有灰褐色颗粒。思考题:肺脏的病变与临床表现有何关系? 开展病例讨论时,将学生分为5个小组,每组12人。首先,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观察肺淤血的大体标本及组织切片,同时要求学生通过案例的临床表现,结合所讲理论知识展开讨论,并作出病理诊断,找出诊断依据。每组选取一名代表发言,得出初步答案,最后由教师归纳总结肺淤血的病因、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将CPBL引入病理学实验,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通过独立观察大体标本及组织切片,总结病变特点,学会用病理学知识解释病变出现的原因。

3. CPBL教学法引入病理学实验的意义

3.1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通过开展临床病例讨论,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通过典型病例分析,而后将相应疾病的大体观、镜下观与临床实践相结合,提高了学生用病理学知识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

3.2在CPBL教学过程中,教师由传统教学中的主导者转为引导者,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师生互动加强,另外,分组教学逐步提高了学生的协作能力和演讲能力,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也促进了教师业务水平的提升,教学相长。

4.CPBL教学法引入病理学实验存在问题

4.1我院高职护理专业病理学总课时只有54学时,实验课仅8学时,课堂时间有限。CPBL教学法因有讨论环节,需要学生大范围参与,导致教学进度减慢,课时不够用,因此无法全面开展。

4.2与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法相比,CPBL教学法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医学基础知识和较强的自学能力及自觉性。而我院大部分高职学生入学成绩较差,基础知识薄弱,面对问题时无从下手,学习积极性受到一定影响。且学校网络资源有限,学生无法获得更新的资料,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教学效果。

5.体会

实验教学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的目的除了验证理论教学的知识外,关键在于从实践中发现新知识,提升获得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传统的病理学实验教学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学生仅限于观察病变,甚至有学生以看到病变为目的,不会深入思考,也不易于理解疾病发生发展的动态过程,更不会主动联系临床。CPBL教学法应用于护理专业病理学实验教学,有效提高了学生对问题的处理能力及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对于CPBL教学法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困难,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改进,通过总结教学经验,逐步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CPBL实验教学模式,以最适合有效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

参考文献:

第3篇:病理学总结归纳范文

关键词: 病理学; 教学方法; 病例讨论

病理学架起了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起到了只要飞连接作用。其对于疾病的研究主要是侧重从形态学角度进行。对于病理学的教学,帮助学生打好扎实的理论基础是其一,在临床思维和分析能力等分培养学生是其二。这些教学目标的完成,自然不能单单依赖传统的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出于这样的考虑,因而将课堂病例讨论课融入了病理学教学中。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给学生造成的枯燥乏味的之感。始终以床病例为主线,让学生在自由讨论的过程中开拓思维,将他们独立、能动地学习精神和能力培养起来。实践证明,确实收获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一、病例的选择和启发式问题的提出

对于病例的选择,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既有学生在现阶段的知识水平和结构,又要联系理论教学。最终选择病例的目的完善为了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起来,还要尽量让病例能横穿整个教学的重难点。从而实现学生“由点及面、由表及里、由抽象到具体”[1]的学习过程。最终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实现知识的系统化。所以,选择的病例可以以常见病和多发病为主,当然还要与理论教学重点相结合。教师在教学设计时预设几道临床病理思考题,以便激发学生求知欲。教学大纲在这方面也有规定的,要求每章都选2至3个比较典型的病例。这类病例都有完整的临床和病理资料,并收录在《课堂病例讨论资料汇编》之中。可以按照教学进程来提前让学生熟悉病例,并围绕这一指定的病例要求学生做相关分析研究工作,然后将相应的发言提纲写出来。

二、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讨论活动要分组进行,可根据班级人数做恰当的分组。让学生在各自的小组内部进行讨论,规定的讨论时间结束后,由小组成员选一位代表来进行总结发言。之后可以再进行自由发言以作补充。而其他小组的学生如果对某个小组代表发言有异议,教师鼓励其提出质疑。就以血液循环障碍这一章内容为例,其中有一个典型病例,就是关于外伤后长期卧床而导致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脱落、肺动脉栓塞,最终致死。那么,在讨论中学生要思考的问题主要有:血栓形成的部位是哪里?形成原因是什么?尸检时可能会发现哪些病变?分析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和死亡原因。在病例讨论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将自己视为正式的医生,自己去对病例进行分析诊断并给出依据,这样学生必然会深受感染,更积极地投入学习。讨论课堂的气氛较为活跃,教师在学生各抒己见、针锋相对的时候可以不用急着作出判断。可以让学生就他们之间的不同观点进行继续地讨论,从而在讨论中将自己的思路理清,同时也将所学的基础知识再一次进行巩固。

三、临床病例分析作为病理学考核重要内容

对典型病例的课堂教学和学生的讨论之后,还应当把临床病例分析纳入考核内容。目的在于使学生结合基础知识与临床知识的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从而打下以后的临床课程学习的良好基础。以前的考试内容,需要死记硬背的知识居多。占比较小的是分析推理部分和临床与病理的联系方面。为了检验我们的教学成果,机密联系我们的教学实际,需要加大临床病例分析题的比重,30%左右的占比内容为最佳[2]。考核内容应当包括对临床病例的完整分析,还要有小的选择分析题。临床病理分析题的设计可以很好地检测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对整个疾病过程的宏观把握,还可以看出学生是否很好地结合了临床表现与病理知识。

四、课堂临床病例讨论课的意义

1、有助于激发学生对病理学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临床病例讨论使得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去主动探索获取知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学习最好的助推力。面对提出的问题,学生为了更好地回答,必然要做多方面的努力,认真学习理论知识,分析病例,从而实现了自主探究学习。另外,就临床病例自身来说,学生之前没有接触过这类临床现象,因而具有神秘感[3]。学生容易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会积极运用所学病理学知识去分析临床表现,以做出正确的病理诊断。

2、有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首先,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因为在针对具体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时,必然会遇到一些难题超出自己所学,为了使讨论中遇到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就迫使学生主动去图书馆或网络来查阅文献寻找答案。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让学生获取新知识,也而且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其次,有助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在医疗工作中,医生需要具备与病人及其家属进行良好交流和沟通的基本素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就潜移默化地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这也是为学生以后从事医疗工作,打好人际沟通交流的基础。最后,有助于学生对已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3、有助于培养学生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

我们的病例讨论课是以小组为单位的,发言人代表的是整个小组团队协作的成果,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因为讨论过程中必然会遇到一些以学生目前知识储备无法解决的问题,就需要大家分工合作,一起查资料,最终汇总归纳出结果。所以,在讨论课中,小组成员的团结协作精神必然得到加强。

4、对教师教学的影响

临床病例讨论课的开展对教师也提出了更加全面的高要求。首先,教师要选择病例、设计讨论题。病例的选择比较困难,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因而要求教师的理论基础扎实、临床病理实践经验丰富。教师还要认真准备,尽可能考虑到学生可能提的难题。确定病例之后,教师还要精心设计讨论题。由此可见,教师在做准备工作的同时也是对自身学习的提高。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将课堂病例讨论融入病理学的教学中,不仅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还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此外,对于教师来说,对于其教学能力与水平的提高等都起到了很好的推进作用。教学实践证明,这也有助于提高病理学教学的有效性,从而为祖国培养更多的高素质医药学人才。

参考文献:

[1] 赵涌.加强临床病理讨论课提高病理教学质量[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 2001, 3(3): 181.

第4篇:病理学总结归纳范文

【摘要】:病理学教学中,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活动灵活多样,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病理学教学初探

病理学是一门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改变和转归的医学基础学科。同时,它又是一门在现代科学技术推动下迅猛发展的重要基础医学科学,是由基础通向临床的桥梁。因此,如何学好病理学,将直接影响到临床课的学习。在病理学教学中,根据病理学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1、讲授法

讲授法,是教学活动的最基本、最古老的方法之一,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重要手段。教师借助口头言语,阐明知识的联系,促进知识的理解,向学生提供学习材料,分析和讲解教材,尽力使教材在速度和内容上适合于每一个学生。

虽然讲授法是一种单向性传授知识的方式,有其不足,但它能够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大量系统的知识,有利于发展学生智力,有利于有计划、有目的、有意识地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在讲授中,教师授课内容易于补充、调整,及时吸收新知识、新进展,用学生易懂的形式有效地概括学科的内容,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本学科的新理论传授给学生。讲授法的优点还在于,可以用不同词语陈述相同的内容,从而有助于理解;讲授中有师生的情感交流,师生相互作用,相互强化;在讲授时教师还可以根据听课对象,对讲授速度、内容,讲授方法等进行灵活变动。

在中职学校中,学生绝大部分是初中毕业生,他们的自学能力和理解能力均较差,但接受知识的欲望和记忆能力均较强,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在病理教学中,对于综合性的问题、理论性较强的问题如绪论、疾病概论等部分,主要采取以讲授为主的方法,这样使学生能够对病理学的概念、任务、研究方法等有一个概括性、系统性的了解,增强了对病理学的认识,也为各论部分的学习打下了牢固的基础。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充分备课,对于难点、要点等关键知识透彻掌握,进行总结概括,用最简单的语言使学生掌握要点知识。

2、讨论式教学

讨论式教学法,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它是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增加学生之间的协助和交流的一种教学方法。学生围绕某一中心内容进行讨论,可以激发学生激情,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讨论法,可以培养并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阅读能力、自学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相互学习、相互促进。

讨论的案例是教学过程中积累的临床典型病例,在课堂教学的不同阶段,以不同类型的病例做引导,使学生从病例中寻找线索,发现问题,作出判断,从而使学生把课堂知识从机械性的记忆转变为记忆性的理解。根据学生及课程特点,主要采用“课堂讲授型”病例。在上课前,老师先准备一份典型的病例,结合病例,讲解教材的相关内容,理论知识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达到主动听课的目的,然后要求学生对病例上的病因、病理变化等进行分组讨论,各组代表发言,最后由教师围绕病例进行剖析、归纳总结,并对学生不正确的地方进行分析答疑。在对学生进行反馈矫正时,也可以应用讨论案例法,可以加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把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联系起来,受到了学生的好评。

3、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法是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精神,通过教师的设问、引导等使学生在内心,真正产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把学生引入学习的最佳境界。在教学过程中充分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让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在教学过程中,正确地运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这不仅需要教师重视经典的讲授,更需要教师认真备课。

启发式教学应贯穿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如比喻启发、描述启发、讨论启发等。比喻启发可以使问题化难为易,增加趣味性。以细胞水样变性为例,教师把水肿的细胞比喻成逐渐吹大的气球,颜色逐渐变淡,体积逐渐增大,使学生对细胞形态的变化有了深入了解。

4、实验教学

病理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较强的科学,具有较强的直观性和现实性。实验教学是整个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验课可使学到的理论形象化、具体化,为进入临床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实验课,重在学生参与直观观察,发现问题,培养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以巩固、验证理论知识。

在病理学教学中,不少学生反映“病理学学习中疾病的基本病变复杂,理论抽象,难以记忆理解”的问题,这可能是学生学习的方式问题,不注重在实践中认识理解疾病的病变所致。另一方面,一些学生在病理学实践中出现的不知如何观察标本,或从何处观察标本的情况,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在实践时未能很好地结合理论知识所致。

所以,教师在病理学教学中,需要倡导正确处理实践与理性认识辩证关系的学习方式,不致偏废。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验证理论,在理论指导下实践,两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在病理学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运用理论指导下实践,实践中验证理论方法,引导学生客观地掌握疾病发生发展规律;运用综合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自学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以达到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5、多媒体技术教学

第5篇:病理学总结归纳范文

关键词:思维导图 病理学 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3.116

病理学是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结局和转归的医学基础学科。在医学教育中,病理学是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学习病理学要特别注意形态与功能、局部与整体、病理变化与临床病理联系之间的有机联系[1]。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将思维导图的方法引入到病理学理论教学中,以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适应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1 思维导图简介

思维导图,又名心智图,是英国著名智力开发专家托尼・博赞(Tony Buzan)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一种思考和笔记工具[2],是表达发散性思维的有效的思维工具,应用于记忆,学习,思考等的思维“地图”,利于人脑的扩散思维的展开。思维导图已经在全球范围得到广泛应用,包括大量的500强企业。在中国应用思维导图大约有20多年时间。思维导图的中心思想是使用可视化的方法通过放射状的图表绘制思维过程。它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思维导图充分利用左右脑的机能,利用记忆、阅读、思维的规律,协助人们在科学与艺术、逻辑与想象之间平衡发展,从而开启人类大脑的无限潜能[3]。思维导图因此具有人类思维的强大功能。

思维导图是一个简单、有效的思维工具。与传统记忆相比,用思维导图记忆有以下优势:一是节约时间:二是关键词显眼在中间,可灵活组合,改善创造力和记忆力;三是做思维导图时,学生对知识会处在不断的发现中,鼓励思想不间断和无穷尽地流动,使记忆的深度加强;最后在关键词之间易于产生清晰的联想,加强记忆的广度。

在学习中,学生要充分利用思维导图的优势来辅助学习,从而建构自己的知识框架。在绘制思维导图过程中不但能够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使思维能力不断提升,而且有利于增强记忆,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习效率。已有研究表明思维导图能够帮助学习者理解学习内容,因此对提高教学效率具有积极的意义。但尚无在病理学理论教学中的应用报道。

2 多媒体教学在病理学教学中的弊端

病理学是形态学课程,与传统的教学板书加挂图的教学方式相比,多媒体具有其模型逼真、图片清晰、内容简明扼要、动态演示形象生动、文字规范精练、信息量大等优点,所以多媒体教学在现代高等医学院校教学中已经形成了主流。在长期的多媒体教学中我们发现了多媒体教学的缺陷,多媒体教学由于内容相对较多、节奏快,给学生的思考时间少,记笔记困难,知识在记忆中停留时间太短,印象不够深刻,给学生的学习增加了难度[4]。传统的板书教学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一目了然,所讲的内容之间具有更好的连贯性、条理性,多媒体教学让学生的注意力过度集中在所讲的幻灯片的教学内容,不利于把前后幻灯片的知识连贯到整堂课的知识结构当中,这给学生的记忆、复习带来了困难。每章节的系统知识分成点、线、面三级梯次结构进行教与学,初级梯次结构,强化理解知识节点;次级梯次结构能正确找出各知识点间的纵横关联线或上下左右的相互毗邻关系或因果关系线;末级梯次结构纵向线和横向线的汇集,便合成知识面。多媒体教学在这方面有所欠缺。

3 病理学理论教学中思维导图的应用

3.1 在病理学理论教学过程中思维导图的应用

病理学的系统知识可分为点、线、面三个层次。传统性黑板板书是知识的线性排列,虽然具有知识的连贯性,却不符合人脑的思维方式。PPT多媒体教学应用其图文并茂的幻灯片在知识点的传授上具有明显的优势,而在知识的连贯性上有所缺陷。在PPT多媒体教学过程中适当应用思维导图进行知识的点、线、面上的连接,使学生强化理解知识节点,又能找出各知识点间的纵横关联或上下左右的相互毗邻关系或因果关系,又可使学生对具体病变的特点进行回顾。在一张幻灯片上对所讲章节内容一目了然,这也符合人的记忆规律。

3.2 在病理学复习过程中思维导图的应用

复习是提高信息保持的有效方法,由于每堂课内容多,对于病理学复习来说方法很重要,这需要一个科学的系统的总结方法。思维导图符合大脑的思维记忆特点,这使所复习的内容在一张纸上一目了然,便于记忆,也便于复结。在应用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必须常用常做,制作思维导图的过程中要确定好新知识结构中关键词的层次和类别,要用最为简单、最为明显的放射方式绘制思维导图[5],提高内容的压缩提炼能力,并加深加快记忆,提高复习质量。

作为一种新兴的学习方法,思维导图在病理学理论教学,甚至整个医学教育过程中的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正确合理地使用思维导图,让教师及学生在教学与复习中对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学习,的确可以提高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有利于实现培养创新型医学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步宏.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

[2]东尼・博赞.思维导图[M].中信出版社,2009:15-61.

[3]张敏,杨凤梅,朱晓红.利用思维导图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探索[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0,24(4).

[4]柏干苹,方勇飞.浅谈多媒体教学的利与弊[J].山西医学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4,6(2).

第6篇:病理学总结归纳范文

关键词:案例式教学;教学改革;病理学

基金项目:南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课题(项目编号:2014GJ014)

【中图分类号】G426

病理学是研究疾病如何发生、发生后机体各脏器的功能、代谢、形态结构的改变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它是联系其它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是医学院校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门重要基础课。如何将抽象的、枯燥的形态学教学更加生动形象化,培养学生科学的主动积极思维,不但使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会学”,进行素质教育的教学改革十分必要。案例式教学(case-based teaching)起源于美国哈佛大学,并被广泛应用于法学、医学和商业等学科的高等教育中,经过多年的实践和研究,案例式教学已日趋规范,ξ夜高校的改革和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尤其在着重培养临床医生的医学教育中,对提高医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我们近年来在病理学教学中积极应用案例式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 案例式教学的基本特点

案例式教学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课程内容的需要,采用案例,组织学生研究、讨论并回答问题,使学生掌握有关的专业知识、理论和技能,这种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表达、分析和综合比较能力。案例式教学的主要特点:它是一种参与式教学,案例式教学注重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自主性的发挥,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运用概念较好地回答实际问题,在对问题寻找多种解答的过程中培养和形成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案例教学中,学生处于特定的案例情境中,要对复杂多变的形势做出判断和决策,无形中提高了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和经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是一种民主式教学,案例式教学是一种群体活动,通过小组、大组的交流、讨论,使同学们相互间增加沟通,在沟通中增进合作,有助于学生提高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和团队意识。它是一种启发式教学,案例式教学采用以问题为引导的学习方式,是学生自学与教师指导相结合的教学法,它不仅具有“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教学法的优点,又符合医学教育的特点,对培养医学生主动学习和临床技能方面有明显的优势。

二、病理学案例式教学的具体实施

1. 相关课件的制作

根据教材和教学计划,搜集典型病例。病例来源于本校尸体解剖及病理学专业网站适合教学内容的典型案例。课件首先介绍典型病例的主诉、既往史、现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然后呈现大体标本、组织切片及相关图片资料,最后提出相关讨论问题,问题涵盖教学大纲所涉及的主要知识点,要求学生阐述患者的疾病发生、发展过程及主要的病理变化。

2.病理学案例式教学的具体应用

我们采用5步案例教学法组织课堂教学,具体步骤包括:案例准备,分组讨论,课堂讨论,提交小组分析报告,分析总结。在教学过程中,根据疾病单元实施案例教学,如循环系统关于风湿病、心瓣膜病的案例式教学,我们在进行案例式教学的前一周,先由教师把学生分成每组10人的学习讨论小组,布置学生课下预习讨论如下病例:女,33岁,农民,主诉:间歇性心悸,气短1年,伴下肢浮肿、少尿一个月。现病史:于1年前开始出现劳动后心悸、气短,休息后好转,1个月前因着凉而发热、咽痛,心悸、气短加重,同时出现双下肢浮肿,少尿,右上腹部胀痛,食欲减退,不能平卧,治疗无效收住入院。既往史:20年前常有咽痛、关节疼痛病史。查体:半坐卧位,慢性病容,四肢末稍及口唇发紫。颈静脉怒张,两肺背部有中、小水泡音。心尖部有舒张期震颤。心界向左右两侧扩大。心率110次/分,血压110/70mmHg,心律不整。心尖部有雷鸣样舒张期杂音,Ⅲ级吹风样收缩期杂音。肝在肋下3厘米,剑突下5厘米,质韧,轻度压痛,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双下肢凹陷性水肿。检查:尿常规:尿蛋白(+)、红细胞1-2个/高倍视野,透明管型1-2/高倍视野。X线检查:心脏向左右扩大,双肺纹理增强。临床诊断: (1)风湿性心脏病;(2)二尖瓣狭窄;(3)全心功能衰竭。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提出如下的讨论问题:(1)根据所学的病理知识,对病人作出诊断并说明诊断依据;(2)根据本例患者的症状、体征、推测肺部的病理变化;(3)试分析病人患病的原因和疾病发展演变过程。

根据上述选好的案例、提供的背景资料及相应问题,教师向学生推荐相关阅读书目和资料,提出具体要求。要求学生课下讨论后以书面形式记录分析思路以及讨论结果。并以小组为单位制作课上发言的PPT文件。课上,由各小组以抽签的形式选出本组代表作中心发言,这样可给平时不善表达或胆怯、不敢说的同学以上台锻炼的机会,调动小组所有成员参与的积极性。然后班级集体讨论,自由补充发挥。教师鼓励不同意见的发表,鼓励开展辩论,深化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使学生将知识的丰富与能力的提高更好地结合起来。讨论中,教师主持讨论并进行引导,同时注意对时间的把握,预留出提问和讨论的时间,防止有些小组耗时过长以致使其他小组没有足够的时间发表意见。最后根据各小组讨论结果,由教师进行归纳总结,梳理知识脉络,紧扣大纲知识点把学生的讨论结果分析总结。通过以上案例的学习,学生懂得了本病例患者由于慢性风湿性心脏病,导致二尖瓣狭窄,进一步引起心脏血液动力学改变,出现了左右心衰、肺淤血、肝淤血的临床症状及体征,从而对慢性心瓣膜病的发生、发展过程有了感性认识,最终由教师总结、点评后上升到对理论深刻理解并掌握的高度。

3.病理学案例式教学的效果

在病理学教学过程中,实施案例式教学,达到了如下效果:(1)把病理学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更加清醒地认识到病理学知识对将来临床实践的重要性,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病理学的热情,提高了学习的自觉性和主观能动性。(2)有利于促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学习是当今社会对人们能力的基本要求。传统教学方式教给学生的是运用概念解决现成问题,学生获得的是背诵、机械记忆、按标准答案答题的知识。而案例式教学告诉学生,“答案不止一个”,答案是开放的、多元的。在案例式教学中,教师通过有意识的引导,通过个体独立或群体合作的方式进行分析和判断,积极寻找多种答案。这样经过多次的训练后,学生就会获得自主学习的方法和能力。(3)在案例式教学过程中,师生交互性强,师生之间积极互动,课程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师生关系平等,教学相长,提高了教学效果,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往“填鸭”式的教学。(4)在案例讨论的程中,同学们知识共享,互相切磋交流,取长补短,集思广益,要求正确看待别人的观点,也要正确评价自己的表现,尊重他人,关心他人,树立理解和包容的意识,有助于将来就业能力的提高。(5)期末考试结果总结发现,采用案例式教学班级学生的平均成绩高于普通班级。

三、病理学案例式教学存在的问题

任何教学方法都不是完美无缺的,案例式教学也不例外。本系在案例式教学具体实施过程中,也发现了存在的一些问题。如(1)教学课时的限制:案例式教学花费时间比传统教学时间长,但理论课时有限,因此,在目前的情况下,只能在部分章节实施案例式教学,使其越性不能充分发挥出来。(2)教师的角色定位有待进一步明确: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动手能力相对较差,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将传统的单向输出变成多向互动,要适时引导,把握教学方向,鼓励学生多思考。这种角色转变不仅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理论要求,而且对教师的知识储备、互动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也提出了挑战。(3)学生学习能力的限制:案例式教学要求学生花费大量课下的时间和精力进行查阅资料和准备,如果采用此种教学方法章节过多,会加重学生的负担,导致学生精力跟不上,影响学习效果,此法不适用于基础知识薄弱且主动性较差的学生。

四、结语

案例式教学突出以病例为先导,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方式的转变,更是一种教学观念的转变,通过本系病理学教学过程中案例式教学的具体实践,我们认为案例式教学适合病理学这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积极开展并进一步完善案例式教学,符合当前医学教育中加强对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要求,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夏文颖,顾兵,黄B,等.案例式教学在我国医学教育中的应用进展[J].西 北医学教育,2011,19(5):923-925

[2] 李杏玉,王东林,王桂兰,等.病理学教学中POPS 教学法结合LBL 教学 法的综合运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4,7:82-83

[3] 钱翔,夏庆宾,刘莹,等.案例式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考试周刊,2012, 16:176

[4] 张明阳, 徐冬冬,王东林,等.留学生法医学双语教学探讨[J].基础医学 教育 ,2011,13( 7):682-683

第7篇:病理学总结归纳范文

病理学作为连接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基础学科,在医学教育中起着桥梁作用。作为一名医学生学好病理学对以后临床课程的学习,甚至临床工作都起着重要的意义。病理学是从细胞的微细结构层次来解释疾病发病机制和病理改变,相对比较抽象,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学生理解的难度。长期以来在病理教学模式上一直以黑板,挂图的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是教学过程单调、乏味,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利于学生将基础知识和临床知识相结合,束缚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随着21世纪医学事业的不断发展,医学生的培养方式面临革命性的挑战,各国都把开发创造力作为一项战略任务。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提高学生创造力的核心。创造性思维是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有机结合。经过我们年多的教学实践发现,以病例为主线CPC,以问题为出发点PBL,以影像、图形、声音、文字为一体CAI与学生思维培养相结合,在高职病理学教学中取得可喜的成绩。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活跃性明显提高,同时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明显增强。医院对近几年实习生和毕业生临床工作非常满意。下面我简单介绍这几年采用多元化教学与学生思维培养的体会:

1 CPC教学模式在高职病理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作用

1.1 CPC式教学组织和实施:①教师充分课前准备,精选典型病例。要求所选病例与教学内容相连,难易适中,由简到繁,由典型到一般,深入浅出。病例可通过临床或图书资料及网络资源收集。②上课是将病例资料完整列出,最好用CAI展示给同学。然后分组讨论。教师要参与每组讨论之中,起到指引的作用。不要直接指出学生的错误观点,可以引导学生学生从相反观点去考虑是否行得通。使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考虑问题,沿着不同方向寻找各种途径去解决问题。这样可以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③教师精讲细评。各组选一代表讲述讨论结果,教师对各个结果仔细评价,根据学生的结果把本次课内容,通过病例讨论精讲一下。由点到面,由分散到集中,培养学生的聚合思维能力。

1.2 CPC式教学优势: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的思维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索及论证。②通过病例讨论这种实战演练,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能力。③为学生和教师创造自由、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增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年轻教师教学组织能力。

2 PBL教学模式在高职病理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作用

2.1 PBL问题的设计和实施:①教师备课中,首先要根据授课的内容查阅相关教材、文献、临床资料等,然后编写病例,结合病例提出问题。这些问题要非常接近现实世界或真实场景。而且对学习者有一定的挑战性,能够发展学习者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技能和高级思维能力。②课前一周发给每位同学,要求同学根据所提问题充分预习教材、查找相关资料后,课下分组进行讨论,课上教师通过分析病例提出问题,同学以组为单位来回答,回答不足之处,再由其他同学或教师进行补充,最后教师对本节重点和学生回答模糊的问题作出小结。③教师多问学生“为什么”和“学到什么”,引导学生一步一步走向正确答案,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

2.2 PBL教学的优势:①它为学生们营造了一个轻松、主动的学习氛围,使其能够自主地、积极地畅所欲言,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也可以十分容易地获得来自其他 同学和老师的信息;②可使有关课程的问题尽可能多地当场暴露,在讨论中可以加深对正确理论的理解,还可以不断发现新问题,解答新问题,使学习过程缩短,印象更加深刻;③它不仅对理论学有益处,还可锻炼学生们多方面的能力,如文献检索、查阅资料的能力,归纳总结、综合理解的能力,逻辑推理、口头表达的能力,主导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等,这些将对今后开展临床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3 CAI教学模式在高职病理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作用

3.1 CAI制作和实施:①教师根据学生教材内容量体裁衣,开始先引出要讨论的完整病例,最好附有典型标本图片和病理切片。大体标本先于病理切片,这样在视觉给学生以刺激,调动学生的感官(尤其肿瘤部分更发挥淋漓尽致)。②CAI制作要简练、精涵;而不冗余;更不易完全源于教材。可以适当补充学术前沿的内容。③CAI还要有优美的动画、图文和美妙的声音,视觉、听觉激发学生探求疾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的愿望。

3.2 CAI教学的优势:①CAI是集影像、图文、声音、文字为一体的教学软件,能直观的生动的向学生展示各种知识点,是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②CAI可以从不同角度调动学生的所有感官共同参与到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使学生思维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各种想象状态,产生各种疑惑。促使学生主动查阅书籍,文献去寻找谜底。

4 将病理学总论与各论密切结合,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病理学总论阐述疾病共同发生发展规律,即共性。病理学各论阐述机体各系统不同器官和组织发生疾病的特殊规律,即个性。在讲课时把总论与各论紧密结合,有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如在总论中我们学习了炎症、肿瘤等,在各论的学习中每一系统都会出现具体炎症和肿瘤,虽然不同的炎症、肿瘤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但它们都与总论的内容密切相关,每一种肿瘤、每一种炎症都具有其共性的内容。在学论的内容时从一个知识点出发联系全身各个系统的炎症、肿瘤的病变;在学习各论时又将总论所学过的内容应用到各论中,举一反三,建立初步的发散性思维。

参考文献

[1] 宋波.PBL教学模式在病理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大连医科大学学报,2003,25(1): 79

[2] 金铁锋,宋京郁.CPC式教学在病理学教学中的应用体会. 延边大学医学学报,2009,3(32):65-66

[3] 沈晓洁.以病例为主线的教学改革在病理课程中的应用.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8,7(9): 181-182

[4] 苏敏,田东萍,杨棉华,等.病理学CPC开放式教学法实践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0,(5):52~57

[5] 唐均英,唐良萏,曾品鸿.计算机及网络技术与现代临床医学教育[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01,7(3):112~113

第8篇:病理学总结归纳范文

Kong Xiumin(Department of Pathology, Luohe Medical College,Luohe,Henan province,462000)

Abstract:Sandwich teaching method is a kind of study-practice-study teaching method, it focuses on students' Autonomous Learning. The successful implementation of the Sandwich teaching method relies heavily on the writing of lesson plans.This paper takes one respiratory diseases:chronic?bronchitis as an example to explain the skill of writing the sandwich teaching method.

Key words:Sandwich teaching method;Pathology teaching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3-0216-01

在医学院校中,病理学是一门很重要的基础医学课程,是一门基础和临床之间的桥梁课,属于形态学科,重点内容大多都是形态学的改变,有的比较抽象,不太容易理解,记忆有点困难,导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为了培养出知识过硬、动手能力强、善于沟通、有良好团结协作精神的高素质医学生,在教学中要根据实际情况,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其中也尝试用Sandwich教学法(三明治教学法),Sandwich教学法兴起于20世纪初的英国, 不同于传统的 “填鸭式”教学法,是“实践-理论-实践”相结合的一种教学方法,但是将病理学全部采用三明治教学还不现实,一是有的教学内容比较抽象,让学生自学,比较困难;二是学生讨论时间较多的话,不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既定教学任务。因此,需要教师对学习内容上做一个筛选,选取难度适中章节。本文就以呼吸系统疾病为例来探讨Sandwich教学法。

具体实施方案是:教师开场白学生分组讨论学生代表汇报教师讲授及总结三明治教学评价及总结。这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1]。

呼吸系统疾病是病理学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在本章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了总论章节的内容,初步具备了分析病理变化的能力,所以本章可以施行Sandwich教学法。本文以呼吸系统疾病中的慢性支气管炎为例,初步探讨Sandwich教学的一点心得体会。实践表明,在人数较少的班级开展教学,效果比较好,所以选取授课对象为三年制专科临床专业,随机选取30人,课时为2学时,共计90分钟。具体实施办法是:

1.随机分组:课前采取随机抽签的方式,按照六人一组,将学生分成五个小组,同小组的学生围在圆桌周围,以方便小组讨论。

2.开场白:围绕现在空气污染比较严重,现在的天空没有了蓝天白云,而更像仙境,并且我们又多一个新的假期,就是雾霾假,雾霾为什么会放假?那就是因为雾霾会损伤呼吸道,引出今天的主题呼吸道疾病,这时候先带领学生简单复习一下正常支气管壁结构。通过这样的开场白,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还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顺势提出这次课的学习目标:①掌握慢性支气管炎的病理变化;②掌握慢性支气管炎的并发症;③熟悉慢性支气管炎的临床病理联系。

3.(小标题是什么?问题设置?)教师在最后要提出若干问题:提出的问题数量一般和小组数是一致的,我们本次教学就因此提出5个问题:①是不是感冒引起咳嗽咳痰就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②发生慢性支气管炎组织学结构有哪些改变?③咳嗽咳痰的病理学基础是什么?④慢性支气管炎喘息的病理学基础是什么?⑤长期的慢性支气管炎能引起哪些并发症?本章节提出的第一个问题主要考查慢性支气管炎的诊断标准及其病因,学生必须了解慢性支气管炎的诊断标准。第二个问题主要考查慢性支气管炎的病理变化。第三个问题主要考查病理临床联系。第四个问题主要考查细支气管的组织学结构。第五个问题主要考查长期慢性支气管炎引起支气管、肺和心脏结构的改变及功能的改变。

4.学生分组讨论:每组在规定时间内主要讨论一个问题,其他问题也少加讨论。讨论环节主要锻炼学生的时间观念,锻炼在有限的时间内迅速集中精力,理顺思路,互相协助完成相关问题的解答。

5.学生代表汇报:讨论结束后,每个小组内拿出的对问题的共同意见,依次选派一个表达能力强的代表上讲台,充当老师角色,来进行讲解,学生代表发言讲解后,再由小组内成员或者其他组成员来进行补充。

第9篇:病理学总结归纳范文

对传统教育而言,医学专业和其他专业的课程安排从开始学习到最终可以学以致用大约都分别需要4-5年的时间,而医学相关专业的课程安排时间也大都是四年。从学习时间上讲,医学相关专业学生的学习时间短、学习任务重。因而如何提高学习效率就成为此类专业学生的授课重点。此外,医学相关专业人才主要是指既具有医学专业知识,又具有一门其他专业技能的人才。其培养方向与传统的临床专业有明显差别。现有教学大纲一般都是针对传统的临床专业制定,主要是为培养临床相关职业的人才而设定的。本着有效提高病理学教学效率与质量,实现素质教育,为培养高质量“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做贡献的目的,我们首先修订了针对这些专业的教学大纲,修改了教学计划。根据教学大纲,进一步我们对教材的内容进行优化、合理取舍。例如对于某些机制性内容(动脉粥样硬化症的病因、发生机理或组织修复的分子机制、各种炎症介质的特点等),传统教学大纲要求是掌握或了解内容,对医学相关专业学生的授课中我们将这些内容的地位降低,只要做到了解相关内容即可;再如对于肿瘤章节的授课,要详细讲解肿瘤的命名、分类、分级、浸润与扩散、对机体影响等,还要对送检要求、病理报告书写格式及诊断术语的使用等进行适当介绍,而对于过多强调显微镜下的改变没有太大意义,授课时一掠而过。通过对课程内容的优化、合理取舍,进一步明确了培养目标,减轻了学生不必要的负担,提高了学习效率,为教学方法的进一步改革、实施奠定基础。

2根据教学大纲,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上入手,改革理论课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病理学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学习起来相对枯燥,再加上医学相关专业学生的一个普遍观点认为病理与自己将来从事的工作无关,因此对病理学毫无兴趣。当然一个人的学习兴趣不是先天就有的,就病理学教学而言,则需要教师通过教学方法的改革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对医学专业学生的授课方式上,我们针对教材的具体内容采用多种形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如学习到“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时,采用“以问题为基础,学生为中心”的讨论式教学。课堂上先选择性地讲授教材内容,介绍重点和难点后提出问题。问题的提出由先导入病例入手:孕妇赵某某,因产程异常作剖腹产,手术过程顺利,术后当天下床解大便时死亡,家属认为是医院的手术过程有问题导致的产妇死亡。教师提出问题“这是否是医务人员的责任为什么”,学生纷纷讨论,形成不同的观点,课堂气氛活跃。然后向学生展示尸检左骼总静脉血栓和肺动脉主干栓塞的大体标本,随后将学生分组,组间的同学相互提问回答问题。此时教师必须作引导、点拨,控制整体局面,避免学生偏题、跑题,成纯粹的辩论会。讨论完毕由教师统一总结、归纳,形成正确的理论。

这种方式在完成教师的“启发、点拨、引导”和学生的“自思、自问和自答”中,实现了教学相长。不仅培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锻炼了学生的科学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而且学生的心理素质也大为提高。这种“以问题为基础,学生为中心”的讨论式教学中的“问题”的提出我们是针对不同专业而设定的,往往与他们将来从事的职业有关。像特别针对法学专业学生的与医疗纠纷有关的问题再展开讨论;医学心理学专业学生的与心理障碍有关的问题展开讨论(如肿瘤病人的心理)。这就需要教师有较娴熟的教材内容把握和灵活的课堂提问、诱导等课程协调、控制能力。再如学习“妊娠滋养层细胞疾病”时,采用了“读书指导法”先给学生讲授“葡萄胎、绒毛膜癌”,然后提出问题“侵袭性葡萄胎与葡萄胎、绒毛膜癌的联系”,随后学生自学“侵袭性葡萄胎”,找出三者的异同,在这期间我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循环播放课件专为学生自学制作,作为他们自学指导。然后由学生到讲台参照多媒体课件专为授课制作叙述,其他同学可以提问、质疑,最后由归纳总结。通过这些形式的采用,学生感觉上课自己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参与者,不仅学习的效率和兴趣大为提高,而且学生也在主动参与过程中不知不觉地锻炼、提高了能力。这些形式培养了学生科学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敏锐的观察能力,而且提高了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为他们将来从事行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