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泡沫经济的原因范文

泡沫经济的原因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泡沫经济的原因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泡沫经济的原因

第1篇:泡沫经济的原因范文

泡沫经济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经济发展中的资金过度地集中在某一个部门、每一种行业、每一种商品,在这些特殊领域中反复转手运行,导致部门、行业、商品经济在某一特殊时期内出现扭曲膨胀而致使基础性的生产部门因资金短缺而出现经济衰退。随着经济发展进入到现代社会,市场经济中的各种金融工具和金融衍生工具开始大量出现并形成热潮,价值现代市场经济的自由化、国际化不断增强,泡沫经济形成和发生的几率大大提高,其波及的范围也更为广泛,相应地,这种泡沫经济的危害程度也更大,对其处理难度也更加复杂。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国际化程度的增强,金融市场的发展,尤其是在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之下,中国学者对泡沫经济问题进行了各方面的研究。

从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来看,泡沫经济总是由于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虚拟经济过度偏离了实体经济,造成市场中的虚拟经济成为了主体,而实体经济的发展受到挤压、限制,其结果是虚拟资本所产生的虚拟价值远远超过现实资本所产生的价值,经济看似繁荣,实则不堪一击。在分析现代金融泡沫经济形成发展的原因时,首先应明确两个基本概念:虚拟资本(FictitiousCapital)和现实资本(ActualCapital)。所谓虚拟资本,就是指那些有价证券,包括债券、不动产抵押单、股票等,它是能够给股票等有价债券持有者带来一定收入和回报的资本形式;所谓现实资本,则是指在经济发展中的一种实物形态的资本,主要表现为生产要素形式和商品形式。其实,经济发展中如果主要以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来运行,那么泡沫经济产生的可能性是很小的,这主要是因为以实物形态而存在的资本形态。而当经济发展以虚拟资本运动为主的时候,泡沫经济就非常容易产生。泡沫经济最容易在金融领域形成,并且由于金融业与房地产业总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依存,土地作为不动产,土地的价格构成特征使得土地的资本具有虚拟资本的性质。因此,泡沫经济与房地产业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金融经济泡沫与房地产泡沫是一对孪生兄弟。

那么,为什么金融市场上较容易产生和存在泡沫经济呢?在当前金融经济中,泡沫经济涉及不充分信息、交易费用、外部性、非理性预期等众多新概念,各种金融工具和金融衍生工具的金融创新频繁出现,导致金融市场的运行和交易活动非常容易脱离实体经济。在实体经济中,成本价格是实体经济的基础,而在金融经济中,它以预期定价为经济模型。金融市场上较容易产生和存在泡沫经济,这与泡沫经济本身的双重性有关。也就是说,在经济发展日益现代化、国际化和自由化的今天,一定程度的泡沫经济有利于资本集中,这种集中是对市场竞争和发展具有促进作用的,但是泡沫经济终归是一种虚拟经济,其中主要存在的是不实因素和投机因素。因此,一旦这种经济过度发展,其后果也是非常严重的。具体来讲,严重的泡沫经济形成和发展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的原因是社会原因,即在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的时期出现了经济的整体繁荣和经济宏观环境较为宽松,这种繁荣局面和宽松环境极易为资金炒作提供机遇。所以,泡沫经济一般总会发生在国家对银行政策比较宽松、自由的经济体中。也就是说,在商品经济出现周期性的萧条之后,政府为了刺激经济发展,主动降低银行利息,放松银根,通过这种方式来刺激投资和消费需求以带动经济增长。于是,那些有闲散资金的市场主体就会把资金投放到那些有保值增值潜力的资源上,这就为泡沫经济提供了社会基础。第二个方面的原因就是对泡沫经济形成和发展的预先调控和及时约束机制不够。也就是说,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未能对那些有可能导致泡沫经济的投机活动进行监控、监督和制止,尤其是对投机过程中的贷款支付活动缺乏监控机制。但是,到目前为止,这种监控机制无论是在银行还是在政府都难以有效地建立起来。这是由于银行只是收付中介,而政府又难以对企业之间的交易活动进行干涉,甚至还容易被这种投机所形成的虚假繁荣而迷惑。

通过对金融经济中的泡沫经济的内涵及其形成发展原因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在金融经济发展过程中,适当地存在一些泡沫,对于促进经济活跃和繁荣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也是正常的现象。但是,如果经济中存在过多的泡沫,并进一步形成泡沫经济,那么这种缺乏实体经济支撑的经济必然会有破裂、崩溃的一天,最终造成金融危机,给经济发展带来致命打击。因此,中国经济发展必须对金融经济中的泡沫采取非常谨慎的态度。正确认识中国金融经济中的泡沫问题,对于把握中国经济发展现状和促进中国经济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中国经济发展中的泡沫问题主要表现为股票泡沫和房地产泡沫。所谓股票泡沫,就是股票的市场价格与其内在投资价值之间的差距,这种差距与泡沫绝对额、经济总量、金融资产总量之间的关系有关。同时,股票市场同样遵循供求关系决定价格的规律,一旦大量资金流向股票市场,那么股价与公司未来业绩就会形成较大差距,盈率也会出现太高态势,这个时候就会出现泡沫。

第2篇:泡沫经济的原因范文

[ 关键词 ] 日本泡沫 经济 思考

中国当前经济发展的主要课题,是全面保持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本文分析了当年日本泡沫经济发生的背景和原因,以及泡沫经济破灭以后带来的严重后果和对日本今后的经济影响,这对我国保持经济稳定发展,防止陷入泡沫经济起着相应的启发作用。

一、泡沫经济发生的背景及过程

20世纪60年代末,由于越南战争,对外直接投资和跨国公司的发展,美元严重外流,带来美国贸易收支状况的恶化。美国黄金储备大量减少,美元陷入危机,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制度开始崩溃。而此时,日本的对外贸易摩擦加剧。特别是美国对日本贸易,在1965年转为逆差之后,1971年美国的贸易赤字猛增至35.6亿美元,1972年又增至41.6亿。由于美元危机后日本的大量出口遭到非议,国际社会在1973年3月承认浮动汇率制的同时,也要求日元升值。此后,由于世界性通货膨胀愈演愈烈,加之两次石油危机的影响,日本经济受到很大冲击,为日后的萧条埋下了祸根。1985年五国财政部长会议以后,日元大幅度升值,在1985年9月至1988年11月的3年多一点的时间里,从1美元兑换230日元上升到1美元兑换121日元。上世纪80年代中期,日元经历了一次迅速升值过程。日元的升值推高了股票市场,而且日本推行了金融自由化政策,使得社会公众坚信东京有望成为继纽约、伦敦之后的第三大国际金融中心,世界各地的银行、证券公司蜂拥而至,东京迅速暴露出地产发展滞后问题,出现了影响深远的“土地神话”,商业用地和住宅用地价格急剧上升,银行也给股票和房地产投资者提供了大量优惠贷款。由于金融资产快速膨胀,财富效应发生作用,社会经济出现空前的繁荣和异常的景气。这就是著名的“泡沫经济”。一度的经济过热引起了日本政府的担心,政府开始采取行政手段对土地投机加以压制;另一方面,日本银行也担心波斯湾战争引起通货膨胀,于1989年至1990年连续5次调高再贴现率,使贴现率水平达到6%,对证券市场产生了巨大冲击,股价地价双双大幅滑落,“泡沫经济”于是破灭。

二、日本泡沫经济产生的原因

日本泡沫经济的形成是内外因相互结合、相互作用的结果。对于泡沫经济的形成,“广场协议”后的日元升值和其后的刺激政策都属于外部因素,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

1.日本泡沫经济生成的内因

(1)企业相互持股结构

日本企业的自有资本率普遍较低,资本结构的这一缺陷是通过相互持股弥补的。企业与企业、企业与银行之间相互持股,为全面推升股价提供了基础性条件。由于大部分股份控制在银行、公司等法人手中,市场上流通股有限,很容易将股价炒高。股价越高,资产收益就越多,反过来又成为进一步炒高股价的题材。银行等金融机构的问题。在泡沫膨胀过程中,银行等金融机构扮演了重要角色。大银行绕过制度限制,通过旗下子公司,将资金转投于房地产,金融机构将房地产视为最可靠的“硬担保”,甚至按房地产预期升值的价值提供贷款。银行之所以敢于如此放胆贷款,又与“土地神话”密切相关。日本国土狭小,土地资源非常宝贵,金融机构坚信地价只会上升,不会下降。

(2)监察制度不健全

在日本,与银行、保险、证券等相关的制度,其制定、推行和监督检查权,都集中于大藏省一个部门,外部监察制度严重缺失,致使“银证分离”等金融制度中的“防火墙”形同虚设,对于银行体系中的问题、证券公司的违规操作、企业的投机炒作等,无法做到及早发现,自然也谈不到及时纠正。投机风潮四起,“虚业”压倒“实业”。20世纪80年代以后,日本国内市场趋于饱和,出口又面临与欧美日趋尖锐的贸易摩擦,企业经营日趋艰难。在这种背景下,各种教导企业和人们如何巧妙赚钱的“财技”大量涌现,投机风潮席卷日本列岛。许多企业不再专注于做“实业”,而是投身于土地、股票、名画、古玩等的炒作。“玩财技”压倒了“做实业”。

2.日本泡沫经济的生成的外因

日本泡沫经济生成和破灭的外部直接原因是日本宏观政策的失误。在当时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中,日本货币政策曾经失去平衡,出现过三次重大失误。

1986年,日本出现了短暂的经济衰退,史称“日元升值萧条”。实际上,“日元升值萧条”的时间很短,仅仅是日元升值后市场的自动调整,当年年底日本经济便恢复增长。但是,出于对日元升值的恐惧,日本政府对“日元升值萧条”作出了错误的判断,采取了错误的政策,再加上其他国际因素的影响,从1986年1月到1987年2月,日本银行连续五次降低利率,把中央银行贴现率从5%降低到2.5%,不仅为日本历史之最低,也为当时世界主要国家之最低。而过度扩张的货币政策,造成了大量过剩资金。在市场缺乏有利投资机会的情况下,过剩资金通过各种渠道流入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造成资产价格大幅上涨。这是日本货币政策的第一次失误。

1987年秋,世界经济出现了较快增长。为了对付可能出现的通货膨胀,美国、西德等相继提高利率,日本银行也准备升息。恰在此时,1987年10月19日,被称作“黑色星期一”的“纽约股灾”爆发。在西方国家的联合干预下,“黑色星期一”仅表现为一种市场恐慌,并且此后不久,人们原先对世界经济的悲观预期为乐观情绪所代替,各国经济均出现了强劲增长。但日本经济的灾难却由此开始。当时美国政府担心,如果日本银行提高利率,资金不能及时向欧美市场回流,可能再次引起国际市场动荡,因此,建议日本政府暂缓升息。

日本政府也担心,提高利率可能使更多的国际资本流入日本,推动日元升值,引起经济衰退。并且当时日本正在实施扩大内需战略,需要以较低的利率来增加国内投资,减少储蓄,缩小经常项目顺差。在这种情况下,日本银行决定继续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维持贴现率在2.5%的超低水平上不变,一直到1989年5月日本银行才提高利率,这时距离“黑色星期一”已经19个月,距离日本实施超低利率政策已经27个月。这是日本货币政策的第二次失误,也是一次“致命的失误”。极度扩张的货币政策造成日本“经济体系内到处充斥着廉价的资金”,长期的超低利率又将这些资金推入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1985~1989年,日经平均股价上升了2.7倍;1986~1990年,东京、大阪等六大城市的价格指数平均增长了三倍以上。

1989年,日本政府感受到了压力,日本银行决定改变货币政策方向。1989年5月至1990年8月,日本银行五次上调中央银行贴现率,从2.5%调至6%。同时,日本大藏省要求所有金融机构控制不动产贷款,日本银行要求所有商业银行大幅削减贷款,到1991年,日本商业银行实际上已经停止了对不动产业的贷款。货币政策的突然转向首先挑破了日本股票市场的泡沫,1990年,日本股票价格开始大幅下跌,跌幅达40%以上,股价暴跌几乎使所有银行、企业和证券公司出现巨额亏损。紧跟其后,日本地价也开始剧烈下跌,跌幅超过46%,房地产市场泡沫随之破灭。货币政策突然收缩,中央银行刻意挑破泡沫,这是日本货币政策的第三次失误。泡沫经济破灭后日本经济出现了长达10年之久的经济衰退。

三、给中国经济带来的启示

2004年以来,中国经济也呈现出人民币面临升值和房地产价格急剧上升的趋势,虽然在次贷危机的冲击下,经济的热度有所缓解,但是避免重蹈覆辙,就有必要借鉴日本经验,减小当前中国产生泡沫经济的可能性。更加完善中国的金融体制是必然选项,这里主要就宏观政策加以分析。

1.注重科研创新,正确引导投资流向

日本制造了上个世80年代的最大的经济泡沫,其原因之一就是日本的投资并未流向科技研发和技术创新,而是集中于房地产和股市。“流动性过剩”的问题一方面可以理解为货币供应过多或金融创新过度,另一方也应该视作是实体经济的发展水平不足以充分吸纳资金的增加。中国应该更加注重具有效益潜力的科研开发,不仅要引进、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更重要的是具备科研的“造血”功能,通过新兴技术运用带动的相关产业,展投资渠道,使投资领域、投资工具多样化、避免资金的过度集中造成的过热现象。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展日新月异,开展国际贸易、发挥比较优势无疑是占优策略,但是过于依赖国外市场就丧失了对经济的主动权,尤其是在自己经济实力与贸易伙伴不对等的情况下,更易受到国际因素波动的负面影响。中国国土广大、人口众多,国内市场潜力巨大。在完善出口导向型经济同时,也要及时培育国内市场。若是过于依赖国外市场,等到发现国外市场受阻才匆忙转战国内市场就延误时机了:速度过快,国内市场的一时接受不了,扩张性的财政、货币政策就会助长泡沫;速度过慢,经济却又不可遏止的下滑了。可以说,国内市场的蓬勃发展能在该国的国外市场受到冲击时起到缓冲作用。

2.客观评价经济指标,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长期以来,日本政府一直奉行“生产第一,增长至上”的观念。追求增长数字、以增长率高低论政策成败的观念根深蒂固, 80年代后期的政策连环失误均与此相关。为了避免日元升值造成的经济下滑,日本政府将资金注入了大批公共工程。其实实行扩张性的货币和财政政策无可厚非,但是一味的追求经济的华丽指标,忽视了股市和房市所酝酿的风险,无疑是短视的做法。

3.把握好宏观经济政策调控的时间和力度

日本政府在泡沫经济时期的货币政策起伏过于猛烈,而且时机掌握得也不好。一方面,1985年“广场协议”后的日元升值导致日本经济陷入萧条,但由于日元升值引发的交易条件改善的效果逐渐体现,以及金融、财政方面的景气政策发挥了作用,日本经济在1986年开始走出低谷,增长明显加速。但日本政府对此反应有点迟钝,一直将宽松的货币政策延续至1989年才有所改变,从而给泡沫经济的膨胀创造了足够的时间。另一方面,日本政府在20世纪90年代初通过紧缩的货币政策戳破资产价格泡沫时又显得有些操之过急,结果泡沫倒是破了,但宏观经济陷入持续的低迷和萧条中。我国当前的货币政策趋于紧缩,但要防止紧缩过度,使宏观经“济硬着陆”。

4.加大对房地产行业的调控力度

日本的教训表明,房地产价格膨胀很容易引发经济泡沫和银行危机。目前我国的房地产业已出现泡沫化的迹象,比如部分地区房产投资增长过快,房地产价格升幅过高,房屋空置比率上升,房贷违规现象增多等。近几年由于房地产过热,政府先后出台了多项政策来抑制房地产行业的过度发展,如“从国六条“”国八条”到“国十五条”等,但是效果不是很明显。究其原因,除了宏观调控政策显效具有滞后性以外,某些地方政府的权力托市无疑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有些地方政府为了增加财政收入和增加作为其政绩衡量标准之一的国民生产总值,与银行和房地产开发企业相互配合,把大量资源投入房地产业的发展,甚至主动参与房地产市场的炒作,助长了房产泡沫的膨胀。我国开发房地产的资金主要来源于银行的贷款,如果我国房地产出现严重泡沫并破灭,对银行和金融机构将产生很大的杀伤力。

5.中国需要为热钱流入增设屏障

警惕高报出口价、低报进口价等典型的热钱流入途径,房地产公司海外IPO对中国来说并无意义,它将外资引入经济中最热的、泡沫性的部门,完全违背了中国的国家利益,应予停止。对于非贸易性的、非QFII的证券投资资本的流入,也要严加监管。日本泡沫经济的一个主要的教训是金融自由化不是自由放任。资本账户的开放要与国内经济和金融体制改革的程度相适应。当金融体制成为发展的桎梏,必须对体制进行调整乃至变革。但是体制的变革必须采取合适的方式和符合发展规律、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速度。不能一蹴而就,也不能按照想当然的时间表以超常规速度推进。因为结构调整、经济模式的转移都不是短期内能完成的,资本账户的开放更要把握节奏,欲速而不达。必须设计与自身的发展相适应的速度和方式,不可不切实际地拔苗助长。全球化、贸易自由化、资本全球自由流动是非常理想的国际贸易的秩序和目标。但是各个国家向这个目标努力的途径和进程会差距很大,不能强行复制,更不能重复别人的错误。从中长期来说,一定要按照中国经济改革的时间表,加速改革的进程,按照“十一五”的战略发展规划,尽可能减少,或不受干扰地稳步推进金融体系的改革,经济增长模式的转移,经济结构的调整,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地增长的新途径。

四、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当年日本泡沫经济所带来的不足问题在中国也同样需要密切关注和努力解决。因此,日本的相关经验可以为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参考文献:

[1] 张季风. 日本劳动力市场的新变化与走势探析[J]. 世界经济与政治, 1993,(06)

[2] 王凌云. 当心,日本 泡沫经济中国重演[J]. 资本市场, 2005,(08)

[3] 韩霈. 日本经济面面观(4)――泡沫经济的膨胀和破灭[J]. 日语知识, 2008,(04)

第3篇:泡沫经济的原因范文

关键词:我国房地产经济 泡沫 对策

房地产经济泡沫可理解为房地产价格在一个连续的过程中的持续上涨,这种价格的上涨使人们产生价格会进一步上涨的预期,并不断吸引新的买主——随着价格的不断上涨与投机资本的持续增加,房地产的价格远远高于与之对应的内在价值,由此导致房地产泡沫的形成[1]。

1.泡沫经济与房地产经济的关系

1.1泡沫经济

所谓泡沫经济是指虚拟资本过度增长与相关交易持续膨胀,日益脱离实物资本的增长和实业部门的成长以及金融证券、房地产价格飞涨,投机交易极为活跃的经济现象。泡沫经济寓于金融投机,造成社会经济的虚假繁荣,最后必定泡沫破灭,从而导致社会震荡甚至经济崩溃。其实质有三个方面:

1)泡沫经济主要是虚拟资本的过度增长;

2)地价飞涨暴跌;

3)泡沫经济寓于金融投机。

1.2泡沫经济与房地产业

房地产业本质上是实体经济和实业部门,其本身绝不是泡沫经济。但是,就其发展而言,房地产业也含有经济泡沫的成分。如果任其膨胀,也存在着发展成为泡沫经济的危险性。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经济泡沫之所以会长期存在是有客观原因的,主要是由其作用的二重性所决定的。一方面,经济泡沫的存在有利于资本集中,促进竞争,活跃市场,繁荣经济;另一方面,也应清醒地看到,经济泡沫中的不实因素和投机因素,同时存在着消极成分[2]。

2.房地产经济泡沫的产生原因和危害性

房地产商品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一定的时间之中会出现供求不均衡的现象,最终使交易成本不断降低,为经济泡沫的产生提供了基础,因此,房地产行业本身很容易产生经济泡沫。

房地产行业经济泡沫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没有对社会资源进行合理的优化配置,产生了经济结构的失衡。在房地产经济泡沫产生之前,房地产的价格不断上升,使投资回报率在短期内迅速升高,对长期投资的行为造成了很大的误导,很多社会资源盲目的进入房地产行业,在基础设置建设、服务产业和生产性产业之中,没有足够的资金进行投入,阻碍了其它产业的发展,导致了经济结构的失衡。第二,房地产经济泡沫会对金融系统造成破坏,产生了金融危机。由于在泡沫经济时期,很容易造成投机活动,提高了市场的预期回报率,许多银行将贷款放入到房地产行业之中,扭曲了资金的投入标准,没有履行监督功能,降低了整个银行体系的防御功能,给金融机构造成了很多的坏账和呆账,最终会导致大量房地产企业的破产,使银行系统失灵,面临着巨大的经济危机。

3.控制房地产经济泡沫的对策

3.1严格审批开发项目规划

中国将经历一定时期集中的、大规模的新城开发和旧城再开发,这是一个彻底改善城市形象、重塑城市景观的大好机会。也是防止房地产经济泡沫的一条有效途径。房地产开发是应该突出项目的个性和特色的,但更要强调统一规划与整体协调,使新开发的楼盘能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不断完善城市景观。必须及时制定和完善城市的片区开发景观规划,并排除权力干扰,切实付诸实施。

3.2调整房地产业市场结构

从整体上来看,我国房地产市场目前处于一种垄断竞争的市场格局,因此,要制定合理的产业政策,降低发展商的退出壁垒,实施大规模的企业购并和资产重组,不断提高房地产业的市场集中度和产业竞争力。要降低上市公司从事房地产开发的进入壁垒,增强发展商的资本实力;要充分利用资本市场,通过收购、兼并,推进房地产企业的资产重组和企业扩张;要通过多种途径促进本土企业扩张,尽快提高市场集中度;要推进房地产企业改制,实行产权结构多元化;要在资本规模、技术实力、操作经验、开发规模等方面提高房地产业的市场准入的条件,延迟销售许可证的发放时间,征收土地闲置税和房地产空置税,促使无实力的项目公司退出市场,有效控制房地产经济泡沫的产生。

3.3精心打造房地产精品

我国众多大城市房地产开发和市场销售的状况短期内被市场认同、价格上涨、销售火暴的项目较多,但真正经得起时间考验、中长期不被市场淘汰、能够保值增值的项目不多,大量的楼盘缺乏历史文化价值和升值空间,甚至有的项目清盘以后,价格便开始大幅下跌,发展商赚了大钱而买房者却陷了进去,对先前购房的投资者产生极大的打击。要真正防止房地产经济泡沫,就应该树立“双赢”的理念引导房地产开发,以为业主创造价值、为社会创造财富、为后代创造文化的高度责任感,精心打造物业,贡献房地产精品,适应城市现代化发展的要求。

3.4建立土地产权制度

必须在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和土地市场培育上取得突破,全面盘活土地资产,建立健全土地批租市场,促进划拨土地使用权进入市场;通过立法,明确存量不动产划拨土地使用权的使用期限,逐步提高存量不动产划拨土地使用权的年租金,使之与批租土地的年地租成本相当;放宽划拨土地使用权进入市场的条件,原则上不限制划拨土地使用权的转让、入股、出租、抵押等,但上述权利的行使不得超过规定的土地使用期限,同时要承担缴纳地租的义务;对于新增的经营性土地使用权主要通过土地批租市场,实行土地出让,并以土地拍卖、公开投标、挂牌交易方式取代协议方式;培育土地二级市场,促进土地产权的有效配置;不断开拓土地等不动产金融业务,运用金融机制促进土地产权流动。

3.5改革房地产市场管理体制

房地产经济泡沫与经济增长的趋势和经济波动紧密相关。要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趋势和房地产业发展的要求,建立健全房地产市场管理体制,实行房地产市场的有效调控,防范房地产市场的风险;要建立地政、房政统一管理体制,土地资源、资产双重管理职能,实行房地产的价值化管理。要加强城市规划管理和土地供应计划管理,通过有效控制土地投放量,合理调节房地产市场的走势;要运用房地产价格管制、房地产金融机制、房地产税收杠杆等,对房地产市场实行宏观调控。

总之,房地产商品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一定的时间之中会出现供求不均衡的现象,最终使交易成本不断降低,为经济泡沫的产生提供了基础,因此,房地产行业本身很容易产生经济泡沫。

参考文献:

第4篇:泡沫经济的原因范文

关键词:泡沫;泡沫经济;资本逻辑

中图分类号:F123.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24-0003-03

泡沫经济是一种常见的经济现象,例如历史上著名的16世纪荷兰郁金香泡沫、17世纪英国的南海泡沫、1929年美股泡沫、20世纪末的日本泡沫以及美国最近发生的次贷危机,都是典型的泡沫经济现象。以日本为例,20世纪80年代的经济繁荣被称为“泡沫经济”时代,随后进入“失去十年”的经济停滞期,尽管日本多次采取超常规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但经济并没有真正走出泡沫破裂的阴影。

一、西方经济学视野中泡沫经济生产的机理

西方经济学从理性和非理性两个角度分别探讨了泡沫及泡沫经济。理解泡沫经济的核心是要理解泡沫本身的内在含义,金德尔伯格认为,泡沫可以不严格地定义为一种或一系列资产价格在一个连续过程中的陡然上升。开始的价格上升产生进一步价格预期,并且吸引新的买主――投机者一般感兴趣的是来自资产买卖的利润,而不是它的使用或产生盈利的能力。这个价格上升通常跟随着导致金融危机的预期逆转和价格的陡然下降。

根据金德尔伯格的泡沫定义,可以看出界定泡沫主要有三种特质:一是强调资产价格连续陡然上升并随之突然下降的过程;二是强调导致价格发生巨大变化是因为投机者对资产预期发生变化而不是基于该资产的使用价值或者它具有盈利能力;三是根据其他学者的描述,泡沫还具有自我生成和自我确信的特性。也就是说,泡沫具备一个具有生成、扩张以及破灭的自动机制。

西方经济学针对泡沫的解释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基于经济学理性的角度来解释泡沫,一种解释则通过非理性角度来解释泡沫。就理性角度来解释泡沫而言,这种解释是以“有效市场”假设为前提,提出了理性泡沫(the theory of rational bubbles)说,这种解释认为理和理性预期是前提,金融价格除了包含基础价值外,还包含偏离基础价值的理性泡沫的成分,这些理性泡沫并非资产错误定价,而是反映了未来的收益。

理性泡沫的产生机制有内生和外生两种:一种是投资者对泡沫进行投资而非对基础价值进行投资,原因是泡沫也可以带来收益,所以能够吸引一大批投资者介入;另一种是内在因素,例如投资者对股利未来收益的预期也会吸引投资者介入从而产生泡沫。虽然这种理性泡沫可以解释一些资产价格短期偏离现象,但由于条件苛刻,例如由于信息不对称和投资者的认知能力问题,投资者的预期可能存在很大的偏差,这就不是理性能够解释的范围。

但人类社会往往需要解释那些难以解释的现象,管理不可管理的事件。另一种解释看到了人类的理性限制,认为人类不仅具有理性的一面,还具有非理性的一面。凯恩斯较早发现人具有非理性的一面,他称之为“动物精神”,即人的投资冲动依赖于自然本能,后来这种动物精神被不断拓展,发现这种“动物精神”具有躁动性和恐慌性的特性。DeLong等人认为,受到噪音或者伪信号的干扰会导致投资者的非理。同时,投资者过度依赖历史价格的变化、公开信息以及过度自信都会导致投资者采取非理性的行为。当代著名的金融学家罗伯特・席勒的解释是投资者的从众行为会导致市场的“非理性繁荣”:价格上涨导和财富效应诱使新的投资者和资金不断投入,新投入的资金又推动价格上涨,但这种正反馈是有限度的,最终导致负反馈循环,价格突然下跌,泡沫就此破裂。

总之,泡沫的生成机理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可以通过理解释的泡沫:一定的泡沫也能给投资者带来收益往往会引导投资者介入,投资者对资产的未来收益投资也会吸引投资者成为泡沫的推动者;另一种解释是投资者由于受到认知水平、心理情绪等驱动,产生盲动行为,导致泡沫产生。当这些泡沫扩展到整个资产市场,就会产生资产泡沫,但资产有泡沫不一定会产生泡沫经济,当资产泡沫影响到整个经济领域才会产生泡沫经济,也就说,随着投机预期的继续强化,某种资产泡沫继续扩张,超过了整个经济系统所能承受的压力,便产生了泡沫经济。

二、资本逻辑与泡沫经济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深刻揭示了泡沫产生的根源,在马克思看来,有价证券产价格上涨或下跌只是有价证券索取权证书的价格变动,实质是重新分割剩余价值,而不是创造剩余价值。

无论是泡沫内生论还是外生论,都是基于对泡沫经济直接原因进行剖析,马克思对泡沫经济批判可谓入木三分,“人们把虚拟资本的形成叫做资本化”,在这个过程中,有价证券的增值是幻想的。以股票为例,马克思认为:“这个资本不能有双重存在:一次是作为所有权证书即股票的资本价值,另一次是作为在这些企业中实际已经投入或将要投入的资本。它只存在于后一种形式,股票只是对这个资本所实现的剩余价值的相应部分的所有权证书。”它的市场价值取决于索取权大小、可靠程度以及预期决定的,这种“市场价值”只是一种幻想,一旦货币市场紧张,利息率提高,大量的证券投入获取货币,就会出现价格跌落,但在危机中贬值的证券又变成货币集中的一个强有力的手段。“随着生息资本和信用制度的发展,一切资本好像都会增加一倍,有时甚至增加两倍,因为有各种方式使同一资本,甚至同一债权在不同的人手里以不同的形式出现。”这种价值增倍的想法被马克思看成是“纯粹幻想的怪物”。资产价格不断上涨导致这种“幻想的怪物”不断被强化,似乎资本不经过资本主义生产环节就能自动增值,而且金融资本家还积极推动这种自动增值的怪物不断推进,最终扩散到整个经济体系内,直到经济体系不能再承受,经济泡沫破裂,经济危机爆发。

马克思反复强调有价证券只是现实资本的复制本,它只是代表一种所有权的证书,同时也是对未来剩余价值的索取权益。也就是说,虚拟资本只是对剩余价值的一种分割权,它本身并不创造价值,但它却是参与剩余价值的分割。这种所有权证书跌落而造成的盈亏,具有集聚功能,“越来越成为赌博的结果”,“赌博已经取代劳动,表现为夺取资本财产的本来的方法,并且也取代了直接的暴力。”这类人的资本积累可以不按照现实的资本积累方式进行积累,而且从现实中攫取了很大的一部分价值,从而实现资本的超常规积累。

按照马克思的观点,资本的逻辑总结起来有三点:一是最大化的占有工人的剩余价值,无论是绝对剩余价值还是相对剩余价值,当然,由于参与资本运动主体很多,如何在不同的职能资本之间分割剩余价值,也会存在激烈竞争;二是最大化的将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当资本所有者获得了剩余价值,资本家要有韦伯意义上“禁欲”精神,将剩余价值投入到再生产循环,而不是用来消费,从而增加资本积累和扩张。这两种都是单个资本的积累,而第三种逻辑可以通过兼并以及信用杠杆的方式进行快速扩张,虚拟资本的扩张就是这种逻辑,这种逻辑带有赌博性质,但它却采取了隐蔽的手段。实质上,随着公众对有价证券的投资,这种隐蔽的掠夺不仅仅是资本家之间的剩余价值分割,还掠夺了工资、租金等收入,使得社会财富不断向大资本集聚,从而加速资本的集中和积累。正是由于虚拟资本自我增值的幻想,导致资本主义社会每隔一定时间就会爆发一次危机,这些危机的功能不仅是使得幻想的泡沫被挤掉,而且通过索取权的变更导致资本的集中,增加了大资本的赌博心理和操纵市场的能力,从而加速这种爆发周期。

三、泡沫经济生成机制及其危害

泡沫经济产生的深刻根源是虚拟资本不断重新分割剩余价值以及其它收入,它采取资本自动增值的幻想形式重新对社会财富进行再分配,以加速资本的集中和积累。资本目的是获得自身的增值,它所依附的资产或者说标的物多种多样,表现为该资产的资本化的过程。

泡沫经济产生的直接原因主要有两种情形:在人的行为是理性的条件下,泡沫也会给投资者带来收益以及它会带来预期的利息收入;在人的行为并非理性的条件下,也会导致泡沫的产生,即投资者可能受到信号干扰、认知能力有限、或过度依赖历史价格和公开的信息以及过于自信。

泡沫生成的机制是一种正反馈与负反馈互相循环的过程,即资产价格变高吸引更多的投资者,更多的投资者和资金介入继续推高资产价格,直到无法一直持续下,价格下跌。无法继续进行正反馈的主要原因是人们的资金是有限的,历史条件也是一定的,一些聪明的投资者可能会提前嗅到泡沫破裂的危险从而跳出这种正反馈循环。

泡沫经济是这种资产泡沫不断扩大,财富效应不断显现,诱使大量的投资者介入,最终扩散到整个经济领域,生成了泡沫经济,而社会大众的盲从跟风,使得整体经济承受不了沉重压力,从而导致整个经济泡沫的破裂。

尽管一定的泡沫会对经济有一定促进作用,泡沫意味着资本对未来乐观情绪和扩张倾向,但泡沫经济无论是生成过程还是破裂的危害也非常巨大。

一是它影响了整个国民经济结构的平衡,大量资金配置到无效的市场中去,而不是配置到最需要的产业中去,它带来的国民经济增长是一种虚假的繁荣,一旦破裂则会导致大量企业倒闭、经济萧条。根据马克思的观点,有价证券只是代表所有权证书的索取权,它的价格涨跌并不产生实际的价值,尽管虚拟资本是“虚拟”,但却会导致现实资本配置无效率,也成为一些人攫取现实资本的杠杆,从而导致经济结构失衡。泡沫经济破裂往往会导致所谓经济奇迹的终结,也往往会结束一个霸主统治时代,例如元朝末年纸币超发导致整个元朝政权覆灭;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泡沫经济破裂使得日本陷入了“失去的十年”时代;最近美国的次贷危机导致克林顿政府倡导的“美国梦”幻灭,甚至有可能结束美国在全球各个领域的霸权统治。

二是泡沫经济具有财富分配效应,扩大贫富两极分化。假设泡沫不破裂,会导致没有参与者失去财富增值的机会,从而增加了二者的财富分化程度,例如房价上涨导致那些没有买房者与买房者财富差距很大;泡沫经济破裂更会导致财富的集中,一部分投资者成为资本巨头,另一部分投资者变成穷光蛋,这种集中会扩大居民的财富分化程度。

三是金融市场赚钱比实业赚钱快,被称之为“快钱”,这种赚钱模式会增加国民赌性而厌恶劳动。这种赌博替代了劳动,增加了人们的赌性,从而导致真实价值创造减少,并在社会上形成一种“不劳而获”的风气,从而制约整个经济的发展。

四是社会可能因为泡沫经济的破裂而变得不可控,增加了社会不安定因素。泡沫经济破裂会产生经济危机,经济危机会增加失业,增加财政负担,从而导致社会不安定因素不断增加,处理不好则很有可能造成社会动荡。

参考文献:

[1] Tsutsui W M,Mazzotta S.The Bubble Economy and the Lost Decade:Learning from the Japanese Economic Experience[J].Journal of

Global Initiatives:Policy,Pedagogy,Perspective,2015,(1):6.

[2] De Long J B,Shleifer A,Summers L H,et al.Noise trader risk in financial markets[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0:703-738.

[3] Diba B T,Grossman H I.Explosive rational bubbles in stock prices?[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8:520-530.

[4] 葛新权.泡沫经济理论与模型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5] 周小川.金融政策对金融危机的响应[EB/OL].新浪财经,2011-01-04.

[6] 希勒.非理性繁荣:第2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第5篇:泡沫经济的原因范文

[关键词] 次贷危机 CDS 泡沫经济 套利方程 金融危机

一、次贷危机成因分析

对金融危机最普遍的官方解释是次贷问题,然而笔者认为导致金融危机的直接原因是对于由放贷机构和投资机构所签订的信用违约掉期(CDS)的投资过度集中。美国放贷机构为分担次级贷款的风险,会与其它投资机构签订保险合同,即CDS。而第一级签订CDS合同的投资公司为了能够实现资金的快速回笼又会将“原始股”级CDS挂牌放到市场上出售。投资者的信心野蛮生长,虚拟资本积聚扩张。当房价涨到一定的程度而不再上升,后面又无人接盘时,CDS中本是极小概率的违约事件却发生了,而与之相伴的则是无法遏制的多米诺骨牌效应把各级投资商迅速推到濒临倒闭的境况,次贷危机就此发生。那么,投机行为促使泡沫形成的机理是怎样的呢?人们在投资时往往以自己的预期做决定。但问题是人们在做出预期时,市场是否充分有效?如果是的话,我们便可以从套利方程出发,以风险投资过程中的CDS为主要影响因素,对次贷危机的形成做以下方面的讨论。假设在次贷危机未发生的前期市场中存在有风险投资―CDS保险,和无风险的资产两种。先令Pt为CDS市值,dt为CDS股息,r为无风险资产的收益利率,并假定Pt,dt,r不随时间变化。如果风险中性的个人在CDS和无风险资产之间套利,并令a=1+r,就有:Pt=E(Pt+1/It)/a +dt/a,此时,只要利率为正,就有a

(1)

若CDS股息增长慢于利率,便有无风险资产增值快于CDS保险价格上升的结果,则发生当T∞时,aT+1趋于无穷小的速度大于E(yt+t+1/It)趋于无穷大的速度,则(1)式前半部分为零。如果CDS保险是没有期限约束的资产,具有永久保留性,则我们可以对(1)式取极限,得到:

(2)

它表示y是x未来预期的贴现和,以股票形式存在的CDS保险价格是预期未来股息的贴现现值。这种情况下不存在泡沫,但这只是(1)式的一个基础解系。通过数学推导(1)式的完全解系并对非基础解系部分取极限得出:

(3)

这个结果表明,如果bt是时间趋势,虽然CDS保险的每股利息为常数,但是CDS市值将以指数级倍率增长,导致资产收益足以抵消股息。后果是,投资者将不断支付比CDS保险现值更高的价格,表现在最表象层面为楼盘价格进一步升值,泡沫将不断胀大。我们不难由此得出以下结论:若想使(3)式成立,即不产生泡沫经济的必要条件是:第一,以股票形式存在的投资利息慢于利率;第二,持有期限为无限。但是,首先,经验表明投机市场的波动性要大于利率的波动,而且投资股息增长速度快于利率增长速度的情况会不断发生;其次,CDS并不会被永久保留,因此在实际生活中,期限不可能为无限。这样看来,泡沫在现实生活中出现的合理性就是不可避免的。

二、监控措施

通过前文套利方程对于CDS在次贷危机及产生泼墨经济中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如何控制投资过热是能否发现并应对次贷危机乃至金融危机的关键。相对比来说,金融贸易自由度较高的国家则更容易出现投资过热而政府干预不足的情况。放松金融管制,特别是金融业间的自由化,是各国产生泡沫经济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在经济繁荣的初期阶段,辨别这一繁荣是否健全、真实便成为能否摘除泡沫经济的萌芽的关键问题。但实际上如果判断失误就又可能把本属正常的景气扼杀于摇篮中。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应从如下几个方面加以平衡:1.积极主张市场透明、信息公开、会计标准化、自己责任原则。2.关于不动产金融,作为融资担保的土地担保价值,应比时价低估50%~60%,采取“担保系数”规制,并严格规范土体评估。3.关于证券金融,应将自由资本比率同股价上涨率相联系,采取累进方式。4.有关土地买卖、股票买卖的收益税制,要以不诱发泡沫投机为原则,在税收政策上加以规范。

三、前景展望

在由CDS导致美国次贷危机继而引发的全球性金融风暴的环境下,中国经济正面临着国际国内的更多挑战。要做到独善其身固然是困难的,但我们更应从不利的金融环境中汲取教训,总结经验。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变被动为主动,努力去应对风险并致力于建立一个更加复杂的中国特色环境下的资本市场。

参考文献:

[1]三木谷良一:日本泡沫经济的产生、崩溃与金融改革[J].金融研究,1998,(6):1

[2]陈江生:“泡沫经济”形成的的原因分析[J].世界经济,1996,(3): 6~7

第6篇:泡沫经济的原因范文

【关键词】房地产;市场现状;发展;良性循环;泡沫经济

1 房地产市场的现状

1.1 经济的现状

2010年中国经济增长超过10%,GDP上升为世界第二的国家,但是CPI也在持续不断的攀升。在全国每一个城市,农产品价格一升再升,生活用品涨了又涨,房屋价格也是成倍的翻番。诚然,国际上我们有了世界第二的声势,我们有了经济大国的资本。但是回观内部,我们却还有人口众多的焦虑。所以我们的人均GDP只有世界的排名95,远远赶不上中国台湾的第37名,更不用说世界前列的美国等,就连约旦、厄瓜多尔也都排在中国的前面。前100中,在中国后面的也仅仅是伯利兹城、突尼斯、波黑、萨尔瓦多和土库曼斯坦而已。也就是说,虽然中国的GDP上去了,但是实际上人均的GDP却还有很大的差距。这种情况下,如何保证全民的消费力度?

1.2 去年的房地产市场分析

1.2.1 前期准备工作情况

2010年上半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19747亿元,同比增长38.1%,其中,商品住宅投资13692亿元,同比增长34.4%,占房地产开发投资的比重为69.3%。

2010年上半年,全国房地产开发企业房屋施工面积30.84亿平方米,同比增长28.7%;房屋新开工面积8.05亿平方米,同比增长67.9%;房屋竣工面积2.44亿平方米,同比增长18.2%,其中,住宅竣工面积1.96亿平方米,增长15.5%。

2010年上半年,全国房地产开发企业完成土地购置面积18501万平方米,同比增长35.6%,土地购置费4221亿元,同比增长84.0%。

1.2.2 商品房销售情况

2010年上半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3.94亿平方米。上半年,商品房销售额1.98万亿元,同比增长25.4%。其中,商品住宅销售额增长20.3%,办公楼和商业营业用房分别增长91.5%和57.1%。

1.2.3 企业资金组成情况

2010年上半年,房地产开发企业本年资金来源33719亿元,同比增长45.6%。其中,国内贷款6573亿元,增长34.5%;利用外资250亿元,增长2.8%;企业自筹资金12410亿元,增长50.9%;其他资金14487亿元,增长47.9%。在其他资金中,定金及预收款8064亿元,增长40.1%;个人按揭贷款4538亿元,增长60.4%。

1.2.4 各城市房价变化情况比较

房屋销售价格同比继续上涨,但涨幅回落。2010年6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11.4%,涨幅比5月份缩小1.0个百分点;环比下降0.1%,5月份为上涨0.2%。

2010年6月份,新建住宅销售价格同比上涨14.1%,涨幅比5月份缩小1.0个百分点;环比价格与上月持平,而5月份为上涨0.4%。其中,经济适用房销售价格同比上涨1.1%;商品住宅销售价格上涨15.8%,其中普通住宅销售价格上涨15.2%,高档住宅销售价格上涨18.0%。与上月相比,经济适用房销售价格持平;商品住宅销售价格下降0.1%,其中普通住宅销售价格与上月持平,高档住宅销售价格下降0.2%。

2010年6月份,二手住宅销售价格同比上涨7.7%,涨幅比5月份缩小1.5个百分点;环比下降0.3%,比5月份降幅缩小0.1个百分点。

2 房地产市场现状形成的原因

近几年来,楼市价格不断攀升,房价成翻番的趋势向上窜,究其原因,最主要的就是投资(投机)者对房地产市场的幕后“推波助澜”。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温州炒房团”,在前几年,一个一百多人的温州民间团体进入楼市。先是在上海3天买走100多套房子,致使5000多万现金直接砸向上海楼市。然后又使资金大举进入杭州、青岛、重庆、沈阳等城市,数以2000亿元的资金在以上城市翻江倒海,结果就是所到之处,房价直上云霄。另外在这些资金的带动下,部分老百姓的闲散资金也开始流入房地产市场。以前的老百姓是把钱存在银行,拿银行那一点点利息了事。在房价高速提升的诱惑下,这些原本闲散的资金也被用到购买房地产上。然后就坐等房产升值,或则将购买的房产用于出租。这样,就更加剧了房源的紧缺,俗话说:物以稀为贵。这又带动了房价的上升。如此恶性循环,形成了房地产市场的泡沫经济。当然,形成了房地产市场的泡沫经济,也不仅仅就是因为民间资金的入主这么简单。还比如房地产的投资资金来源因素、开发商以利润瓜分程度确定房屋价位、银行利息占据大量利润空间等也都是房地产市场形成泡沫经济的原因。

3 泡沫经济的表现

首先是地产价格的泡沫。土地是不可再生资源,加之市场对土地的需求是永无止境的,在现实的房地产市场形态下,土地价格成倍、几十倍的飞涨,导致近几年屡屡出现的“天价地皮”或则“地皮王”。其次是房屋空置泡沫。由于投资(投机)者的大势介入,造成很多的空置房屋。前几天开的两会上,还有代表提出对3000多万套空置房实行高价收税的措施。按照国际经验,空置率超过10%的,就会形成泡沫经济。第三就是房价虚涨泡沫经济。由于开发商大多都是银行贷款作为垫付资金,为了牟取暴利,人为抬高价格,形成泡沫经济。总之,一些不正常、不正规的发展,使得房价虚高,供求关系歪曲,形成泡沫经济,连带引起金融危机。

4 基于房地产市场现状国家的应对策略

2010年1月份到4月份,国家连续出台了楼市调控政策。2010年4月17日,国务院又出台了新“国十条”。这都是为了抑制城市房价过快上涨,切实解决城市居民住房问题的措施。国家还通过调整银行利率,以及刚刚在各大城市出台的“限购令”等,都是在对现在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在各大城市,加紧建设“廉租房”,大范围建设“经济适用房”,这都是对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特别是对“廉租房”的大力推进,是对广大低收入群体的一个住房保证,是对房地产市场的一个稳定措施,同时,也使得房地产市场的一部分国有化。另外,在全国的部分农村,实行“新农村建设”,“高山移民”等等措施,也在解决人民的住房问题,对房地产市场的一个宏观调控。

5 今年来房价的变化分析

近几年的楼市可谓是真正的火了好几把,价格节节高升,建设面积不断扩大,销售市场一片红火,整个房产市场唱的都是红脸。以重庆为例,2006年房价也就3000元/平米上下。到现在,地段稍差一点的地方6000元/平米算便宜的。要是豪华别墅区,价格都在20000元/平米以上。全国其他的各个大小城市,房价都是呈上涨的趋势。但是总的来说,大城市比中小城市涨幅要慢,每月同比上一年涨幅又要小一些。特别是在国家的各项政策不断出台过后,无论大小城市的房价增幅明显降低。

6 房价不断上涨的原因

随着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收入也在逐年增加。人们都希望改善自己的生活条件,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所以建设好,生活配套设施完善的新建社区就被人们更加青睐。在大城市,越来越多的外来人口的涌入,也更加需要对房地产市场的加快开发建设。很多投资(投机)者对房地产市场的关注,在很大程度上对房价的上涨也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在一些小的城市,随着对农村的大力改造,“高山移民”,“新农村建设”等措施的实行,使很大一部分农村人口口袋鼓起来了,也需要更好的生活医疗条件了,对城市注入新的血液的同时,也就大大增加了对房地产市场的需求。当然,原因都是多方面的,没有哪一个原因是独立存在。每一个原因相互联系,相互牵制,又相互影响。

7 房地产市场价格变化的科学表象

房地产的价格决定因素很多,分析价格变化规律是很复杂的问题,考虑到实际的情况以及市场的瞬间变化性,不可能得出其变化的精确路径。但是,结合市场发展的自然规律,观察已有的房地产价格变化表,再考虑到实际的市场信息,得出房地产价格变化的大致走势是没有问题的。

首先,从短时间的表象是不能看出房地产价格的变化的。近几年的房地产价格不断飞涨,很容易就给人们一个假象,那就是房地产价格只有一直上涨,没有下跌的时候的。而事实上,房地产市场同样也是要遵循市场发展自然规律,也是建立在社会供求关系基础上。不断建设的房地产,一旦供求关系趋于平衡,就不会有价格的上涨了。其次,房地产价格是围绕一个均衡值上下波动的。通货膨胀时常伴随着经济增长,而通货膨胀又影响着房地产价格变化是否正常。也就是说,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一直都有通货膨胀在影响着房地产价格的变化。只是这种影响有时不是很明显,有时却很是明显。所以一个国家要做的就是预防通货膨胀。除开通货膨胀的因素不考虑,对于一个国家或则地区来说,如果各项市场经济体制比较完善,那么,这个国家或则地区的房地产价格将处于一个长期的均衡值。

具体而言,我国现阶段造成房价虚高的原因不外一下几种:一是城市建设形成的拆迁户。新城市在建设,很多的老旧房子需要拆除,重新建设达到新城市规划标准。这就出现了很多拆迁户,拆迁户需要新的住房,必须得买。二是高收入群体换房。随着原来对住房的分配福利住房逐渐向自主购房为主的转变,高收入群体原来的分配住房或则早期购买的商品房不能满足他们的生活需要了,需要换购新的商品住房。三就是随着扩招浪潮毕业生的走向社会,也需要相当数量的住房,虽然他们的支付能力有限,但是为了结婚成家,不惜背上沉重的房贷压力也要买房。正式基于此,我国目前的房价才居高不下。但是随着这些群体购房的逐渐饱和,对住房的需求将会越来越小,慢慢趋于平稳。所以,长期来看,房价的走势还是会遵循经济规律,在均衡值上下小范围的波动。

总之,我国现阶段的房地产市场形态虽然处于泡沫经济时期。但是国家的各项措施在积极跟进,出台“限购令”等政策抑制房价过快的上涨。相信在稳定房价保持民生的政策制约下,房地产市场将会逐渐的走向良性循环,虚高的房价将会回到供求关系基本原则的市场经济规律平台上,消除现阶段表现出来的泡沫经济、抑制通货膨胀的蔓延。房地产价格变化也将会遵循自然规律,随着体制的逐渐完善和市场的逐渐成熟而围绕长期的一个均衡值小范围的上下波动。

参考文献:

[1]侯玉萍.我国房地产市场现状浅析[J].CumulativeNO.157.2010.22

[2]张强.我国房地产市场形态和价格变化的经济学分析[J].财经视点.201620

[3]金献芳.浅谈我国房地产市场现状分析及应对措施[J].产业研究.325000

第7篇:泡沫经济的原因范文

关键词:日本战后经济;复兴;增长;衰退;原因

一、二战结束后短期内日本经济状况

日本的战后经济是开始于1945年8月15日。第二次世界大战是日本经济遭受到重创,当时的日本处于极度混乱的状态。生产力严重不足、人民生活苦不堪言。二战后的日本面临的严重问题主要有三个。一是粮食严重短缺,人民处于饥饿状态。第二是出现了大量的失业者。失业者的大部分为军人、生产军用物资的工人以及从海外回国的人。第三是通货膨胀现象严重。战后人们对日常生活用品的需求急剧增加,但是另一方面由于战争生产力遭受重创,供不应求,因此物价暴涨,造成了严重的通货膨胀。

二、二战后日本经济发展阶段及原因

(一)经济复兴阶段

日本的经济复兴阶段为1945年至1955年。经过这一阶段,日本工业的潜在力量得以恢复和发展,日本经济已基本恢复到战前水平。

在这一阶段日本政府采取倾斜生产方式,即将生产重点放在煤炭上,再将生产出的煤炭用于生产钢铁,再以此来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这一政策为日本经济恢复奠定了基础;此外还采取了道奇政策,其具体措施为:编制“超平衡紧缩预算”,强化税收,停止复兴金融公库贷款业务。这一政策有效抑制了通货膨胀。在美国政府的领导下日本政府进行了“三大经济改革”,即财阀解体,农村,劳动体制改革。这三项改革促进了日本经济的复兴,同时也向日本引进了各种经济政策,为以后日本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此外,朝鲜战争的爆发也大幅度带动了日本经济。朝鲜战争爆发后,日本成为军备供给地,日本的出口额大幅度增长,及时缓解了过度的财政紧缩政策带来的商品积压的不良影响,而且扩大了经济规模,1951年国民总生产量已达到战前水平。极大地促进了日本经济的恢复,为50年代后期的日本经济高速发展时期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二)经济高速发展阶段

日本的经济高速发展阶段为1956年至1973年。这一时期日本的经济高速发展,甚至在1955-1970年的15年经济增长速度平均每年都在10%以上,被世界称之为“经济的奇迹”。

首先,是较高的贮蓄率,日本民众将剩余财产存入银行,为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本。银行将钱借给企业,企业购入更多更好的机器设备,然后利用这些性能良好的机器设备生产出更多更好的产品,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大量的年轻劳动生产力也是日本经济快速发展的原因之一,在此阶段劳动力不仅丰富而且劳动力的素质也有很大的提高,高中毕业生达到了劳动力总人口的60%左右。战后日本积极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尤其是美国的先进生产技术,大大改善了日本的生产技术 。另外,日本特有的经营体制的形成也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此阶段日本的企业大都采用终身雇佣制,可以在一个公司一直工作到退休,不会被辞退,因此企业员工都是自己与公司为一体,抱有为公司发展奋斗终生的决心,干劲十足。在经济快速增长阶段日本政府起了相当大的作用,主要在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两个方面。财政政策方面:在50年代后期日本政府加强完善了铁路和码头的基础设施建设,解决了由交通运输问题带来的商品积压的问题;日本政府还实施了税租特别措施和提供补助金等政策,通过对企业减少税收、发放补助金增强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成为日本企业在国际竞争中的坚强后盾。金融政策方面:日本银行采用了很低的利率,为企业的融资减轻了负担,另外还限制海外企业在日本的发展,将银行的贮蓄广泛用于国内企业的投资为经济的高速发展确保了足够的资金。

(三)经济稳定发展阶段

日本经济的稳定发展阶段为1974年至1985年。

1973年11月由于中东战争的爆发,石油价格飞速增长4倍,这对于原材料大量依靠进口的日本来说无疑是一次沉重的打击,在这次打击下,日本经济不再高速增长,甚至在1974年出现了战后以来首次的经济负增长,由此结束了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期,开始转为稳定增长。另一导致日本经济增长急刹车的原因是贸易摩擦的激化,此前日美之间的贸易摩擦一直存在,但在日本经过第一次石油危机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开发新技术之后,日本企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进一步加强,日美之间的贸易摩擦进一步加剧,使一向奉行自由贸易的美国开始实行贸易保护主义,步步紧逼,迫使日本签订了一系列协议导致日本国内经济政策发生改变,为日后日本经济的发展留下隐患,其影响遗留至今。但在这些不利条件下日本经济仍能稳定增长的原因有日本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开发新技术,扩大对外贸易。

由此日本经济在此阶段内停止了高速发展,开始转为稳定增长。

(四)泡沫经济阶段

日本的泡沫经济阶段为1986年至1990年。

在此阶段日本国内兴起了投机热潮,尤其在股票交易市场和土地交易市场更为明显。其中,受到所谓“土地不会贬值”的土地神话的影响,以转卖为目的的土地交易量增加,地价开始上升。当时东京23个区的地价总和甚至达到了可以购买美国全部国土的水平,而银行则以不断升值的土地作为担保,向债务人大量贷款。此外,地价上升也使得土地所有者的帐面财产增加,刺激了消费欲望,从而导致了国内消费需求增长,进一步刺激了经济发展。许多人认为造成泡沫经济的原因是“广场协议”的签订,实际上是由于“广场协议”签订后,日本政府采取的错误的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造成的。协议签订后,日元升值,日本政府对由此对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过度担心,日本银行采用了极低的利息政策,从1986年到1987年2月,在短短的14个月里,日本银行连续5次降低中央银行贴现率,从5%大幅降低到2.5%,导致投资热潮,资产价格暴涨,出现泡沫经济。

(五)经济衰退阶段

日本经济衰退阶段为1991年至2000年。

进入1992年,日本泡沫经济破灭,出现经济危机,1992―1998年实际GDP年均增长率仅为1%,其中1997、1998两年出现负增长。导致日本经济衰退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生产能力过剩,由于泡沫经济阶段大量的投资导致日本的许多企业在此时拥有过剩的生产能力,导致供大于求,难以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二是科技创新的后劲不足。日本的经济发展,主要是靠引进欧美国家的科技成果加以消化和创新而取得的,而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对基础科学和高新技术的研究。因此,在当今需要技术创新的情况下,日本就没有了这方面的后盾。三是金融机构存在巨额不良债权。“泡沫经济”的崩溃使日本金融机构背上了沉重的不良债权包袱。到1998年9月末,经审核,日本所有银行不良债权总额高达730270亿日元。这使得银行不愿意向企业贷款,并干方百计地收回以前放出的款项,从而造成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筹资困难,致使许多企业破产。

三、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启示

中国现在的经济发展阶段与此前日本的经济发展有异曲同工之处,我们应该从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我国的经济发展少走弯路,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作者单位:河北大学)

第8篇:泡沫经济的原因范文

关键词:实体经济;虚拟经济;泡沫经济

一、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涵义

实体经济是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生产、销售及提供相关劳务服务的经济活动,不仅包括农业、交通运输业、能源、建筑业、邮电业等物质产品生产活动,也包括商业、教育、文化、艺术、体育等精神产品的生产和服务。

虚拟经济的概念是由马克思的虚拟资本衍生而来的,它是指股票、债券以及金融衍生品等各种虚拟资本,以金融系统为主要依托的循环运动有关的经济活动;简单地说,虚拟经济就是直接以钱生钱的活动。虚拟经济运行贯穿于企业债券市场、财政债券市场、股票市场、借贷市场、产权交易市场等五大市场。虚拟经济是虚拟资本的持有与交易活动,只是价值符号的转移,相对于实体经济而言,其流动性很高。随着现代电子信息和网络技术快速发展,股票、有价债券等虚拟资本无纸化、电子化,交易在瞬间即可完成。

假定从事经济活动的人都是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且其行为完全理性,但是现实中正如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西蒙(Herbert Simon)所指出,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只能是有限理性的,由于人们受到信息和知识的限制,难以了解和预测各种可能的结果,通常只是根据主观判断进行决策,而且在决策时,也难以考虑所有可能的方案,此外。人们的价值观和周围人们的言行也会影响其决策的正确性。这样,我们将投资者分为理性投资者与噪声投资者两大类型。

虚拟经济的发展是靠人们乐观的心理预期来支撑的。如果虚拟经济中没有投机、泡沫和风险,就不是虚拟经济。当交易者都是理性投资者,都能准确的预测未来收益,那么虚拟资本价值就是固定的,也就不会有交易量了。在噪声交易者占主体的市场环境中,每位交易者也是理性的,都在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正是这种趋利行为,投机者不是看未来收益的折现,而是看买卖差价,买卖差价的存在依赖于一部分人对未来有乐观的估计,所以他们购买的价格才会超过其理性价格,而有投机就会有泡沫,就是上市交易价格与理性价格之差,有泡沫必然会有风险,这种风险就是主观风险。这种风险有正反馈作用,很容易被放大。由于虚拟资本市场发生小规模的外部冲击可能最终导致实体经济发生大幅波动,其中的传导机制被称为“金融加速器”。

二、虚拟经济运行不同于实体经济的特征

虚拟经济是在实体经济的基础上产生的,实体经济第一性的,虚拟经济第二性的,但是虚拟经济具有不同于实体经济的特征。

(一)高流动性

实体经济活动的实现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无论信息技术多么发达,其从生产到实现都需要消耗一定的时间,而虚拟经济只是虚拟资本的持有和交易活动,只是价值符号的转移,相对实体经济而言,其流动性很高,现代电子信息和网络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巨额虚拟资本交易在瞬间即可完成。

(二)高风险性

虚拟经济在发挥风险分散和风险规避功能的同时,自身却蕴藏了巨大的风险。因为虚拟资本价格的决定并非像实体经济产品价格均衡过程一样遵循价值规律。而取决于公众的主观预期,所以价格波动剧烈。

(三)高投机性

正因为虚拟资本价格的不稳定和不可预测,一部分风险偏好者得以利用“贱买贵卖”获取利差。现代电子信息和网络技术更使投机活动如虎添翼,增大了虚拟经济的风险。

(四)不稳定性

虚拟经济自身具有的虚拟性,使得各种虚拟资本在市场买卖过程中,价格的决定并非像实体经济价格决定过程一样遵循价值规律,而是更多地取决于宏观经济环境、行业前景、政治环境等许多非经济因素,这增加了虚拟经济的不稳定性。

三、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

现代经济有两个“轮子”,一个是虚拟经济,一个是实体经济。双轮驱动,使现代经济比单靠实体经济独轮推进的传统经济马力更大,效率更高,发展速度更快。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必须发展虚拟经济,做实实体经济,使两个“轮子”必须按比例协调发展,虚拟经济的滞后发展会阻碍实体经济的快速发展,而其超前发展则容易引起泡沫经济。

泡沫经济是指虚拟经济规模和发展速度超过实体经济规模和发展速度所形成的经济虚假繁荣现象,当某种资产被预期价格将上涨而成为集中追捧的对象时,大量的买入使市场价格攀升,以至于实际资产价格严重偏离理论上的价格,形成泡沫经济;而一旦价格上涨的预期发生逆转,价格暴跌,泡沫破灭,并引发金融危机,乃至整个社会经济衰退。

虚拟经济系统作为整个经济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是社会关系直接以市场为载体的直接体现。随着经济的演化,虚拟经济的稳定成为监控宏观经济稳定的核心内容:

第一,随着金融虚拟化的加深,一方面,虚拟经济的价值系统不再完全依赖于实体经济系统而逐步取得相对的独立性――实体经济对虚拟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弱;另一方面,虚拟经济的价值系统通过对社会整体价值关系产生作用,从而对实体经济的价值系统的影响越来越强。

第二,实体经济的价格主要受制于资源禀赋的约束,比较稳定,波动的周期长:而虚拟经济的价格是由心理预期支撑的,所以波动性大而且周期短,不稳定性是虚拟经济的常态,比较敏感,容易引发社会价值系统危机,所以,虚拟经济的稳定性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注。

第三,虚拟经济的配置资金作用,而在市场经济当中,实体经济的生产、流通、消费都是以资金为导向的,虚拟经济的活动对实体经济的活动起着引导和制约的作用。

因此,在当代经济系统中,虚拟经济稳定成为监控宏观经济风险、保持现代经济系统稳定的关键。我们的目标是:使虚拟经济带来的“收益最大化”,同时使虚拟经济产生的“风险最小化”。

四、研究虚拟经济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建议

2007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第二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推进和资本市场不断完善,为了推进我国虚拟经济的发展,要从我国实体经济实际情况出发,按照实体经济的要求和条件,采取有力措施,积极创新,逐步推进虚拟经济的发展。要发展虚拟经济,在宏观经济政策方面,既要创造条件,因势利导推动虚拟经济的发展,又要加强管理,防范风险。我国一方面存在实体经济发展不足的情况。不利于实体经济对虚拟经济促进作用的发挥:另一方面,要防止虚拟经济过度膨胀变为泡沫经济对实体经济的消极影响,正确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

(一)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宏观经济结构不合理是中国经济发展中长期存在的突出问题。产业结构层次低,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投资和消费关系失衡,这是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不高、经济社会发展存在诸多矛盾的重要原因。我们只有着力解决好结构不合理问题,才能持续扩大国内市场的需求,增加生产的有效供给,促进各行各业的全面发展,显著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做实实体经济。

(二)从根本上转变已有的经济增长方式

要从推动科技进步、深化体制改革、加强科学管理等方面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着力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物质消耗、保护生态环境,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更要重视和加强虚拟经济领域的宏观调控。充分而有效的发挥资本市场的要素配置作用,以资本市场的活跃与稳定来保证国民经济增长目标的实现。

(三)合理发展虚拟经济,保持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协调发展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我国今后不但要加快发展以股票、债权为主要代表的虚拟资本,还要增加各种有价证券的上市交易量,而且要创造条件发展金融衍生工具,同时加强政府宏观调控的职能,积极支持并鼓励我国经济环境服务于我国实体经济发展的金融创新业务的发展,充分发挥虚拟资本市场对资源的有效配置作用。

(四)大力培养金融人才,提高金融监管水平,建立经济预警系统,增强金融交易的透明度,完善市场法规,加强金融监管

第9篇:泡沫经济的原因范文

一、房地产泡沫测度系数研究综述

关于房地产泡沫的测度,国内的研究很少,黄正新(2002)指出实物资本(产)基础价值的确定不是根据现实资本的投资收益,而是由该资产或商品的生产成本加上流通费用再加上社会平均利润计算的;李维哲和曲波(2002)设计了关于地产泡沫的预警指标,分为生产类指标、交易状况类指标、消费状况类指标和金融类指标四大类,这些指标虽然以测度房地产泡沫为名,实质上仍然是房地产景气的测度指标,并且指标过多,为实际应用带来困难;洪开荣(2002)提出了泡沫计量“市场修正法”,以空置率为基础计算房地产泡沫,同样没有分清景气与泡沫的区别。

国外关于房地产泡沫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从房地产价格形成的角度进行分析,建立各种各样的房地产基础价格的计算模型,将房地产实际价格与其基础价格进行对比来测量泡沫的程度。另一类是从房地产的信用角度进行分析,设计各种指标来测量房地产泡沫的程度。

应该说,国外关于房地产泡沫的研究要远远超过国内的研究。但是,国外对房地产泡沫的度量是基于完善的统计体系而进行的,所设计的指标对国内的情况并不适用。并且,房地产基础价格的计算本身就具有很大的难度及不确定性。由于房价和地价相互转化的关系,无论是根据收益原理还是根据成本原理,都无法脱离对房地产未来趋势的预期,而预期是肯定与泡沫相关联的,因此,笔者认为通过计算房地产基础价格来测度房地产泡沫并不完全科学。

二、房地产泡沫成因

房地产泡沫是泡沫经济中最常见的价格泡沫现象,这是由房地产行业本身的特点决定的,它具有容易引起泡沫的资产领域一般具有的特点,即:(1)供求难以达到均衡,(2)供给弹性小。首先,由于房地产建设周期长,导致房地产的供给和需求之间存在时滞,难以达到均衡;其次,在所有的生产要素中,土地的供给弹性最小。经济过热时对房地产的需求旺盛,而房地产建设受有限的土地供给的限制,特别是城市中心地区的土地,不可能随价格的上涨而增加。于是,在一定的时间内,房地产价格可以与投入的货币数量同比例地上涨。因此,土地资源的稀缺限制了土地的供给弹性,加速了房地产价格的飙升,引起了房地产泡沫。

房地产作为泡沫经济的载体。本身并不是虚拟资产,而是实物资产。但是,与虚拟经济膨胀的原因相同,房地产泡沫的产生同样是由于出于投机目的的虚假需求的膨胀,所不同的是,由于房地产价值量大,这种投机需求的实现必须借助银行等金融系统的支持。

房地产与人们和企事业单位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居者有其屋是一个社会最基本的福利要求,人们对居住条件的要求是没有穷尽的;而与企事业发展相关的生产条件和办公条件的改善也直接与房地产密切相关。由于土地的有限性,从而使人们对房地产价格的上涨历来就存在着很乐观的预期。当经济发展处于上升时期,国家的投资重点集中在基础建设和房屋建设中,这样就使得土地资源的供给十分有限,由此造成许多非房地产企业和私人投资者大量投资于房地产,以期获取价格上涨的好处,房地产交易十分火爆。加上人们对经济前景看好,再用房地产作抵押向银行借贷,炒作房地产,使其价格狂涨。

同样,银行也持有类似的心理,由于房地产是不动产,容易查封、保管和变卖,使银行部门认为这种贷款风险很小,在利润的驱动下银行也非常愿意向房地产投资者发放以房地产作抵押的贷款。此外,银行部门还会过于乐观地估计抵押物的价值,从而加强了借款人投资于房地产的融资能力,进一步地加剧了房地产价格的上涨和产业的扩张。因此,就是对房地产出于投机目的的需求,这与土地的稀缺性有关,即人们买楼不是为了居住,而只是为了转手倒卖。这种行为一旦成为你追我赶的群体行动,就很难抑制,房地产泡沫随之产生。

房地产泡沫生成机制的动力之二就是资金的支持,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价格的异常升涨,肯定与资金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价值量大的特点,房地产泡沫能否出现,一个最根本的条件是市场上有没有大量的资金存在。因此,资金支持是房地产泡沫生成的必要条件,没有银行等金融机构的配合,就不会有房地产泡沫的产生。以日本为例,20世纪80-90年代的泡沫经济与土地神话和货币金融政策的影响关系密切。20世纪80年代初期,为适应日元升值和扩大内需的要求,日本发展和开放了国内市场,日本国内出现了国家公共投资、企业设备投资和个人消费一齐上的局面,兴起了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住房建设的。在日本这个国土面积狭小且又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家,土地是最为可靠的财富。生产和技术能不断向前发展,商品可以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来,可国土却无法扩大。因此,土地价格只升不降成为大多数日本国民“颠扑不破的真理”,这种心理增加了购买土地的需求,对土地价格的上涨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同时,大规模建设需要大量的投资,又引起旺盛的资金需求,使日本的金融市场快速发展,融资规模尤其是直接融资规模迅速扩大,最终超过实体经济的承受能力,导致了泡沫经济的泡灭。

总之,房地产泡沫的生成条件有两个:一是过度的投机需求,二是投资信贷的支持。

三、房地产泡沫测度系数

(一)房地产泡沫测度指标的设计

本文设计了三个房地产泡沫测度指标,分别为房地产价格增长率/实际GDP增长率、房价收入比和住房按揭款/居民月收入。

第1个指标:房地产价格增长率/实际GDP增长率

该指标是根据房地产泡沫的含义来设计的。泡沫经济是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偏离程度的反映,从宏观的角度来分析,泡沫膨胀的程度取决于经济增长速度和对经济增长速度的预期,但是实体经济的发展是虚拟经济发展的基础,房地产泡沫也是如此,因此可以用房地产价格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进行比较,反映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偏离程度。该指标能反映房地产泡沫的扩张程度,是测量虚拟经济相对实体经济增长速度的动态指标,用来监测房地产经济泡沫化趋势,指标值越大,房地产泡沫的程度就越大。

本文并没有采用基础价格的标准来测算房地产泡沫的程度,而是采用实际GDP的增长率来代替基础价格的增长率,避免了基础价格测算中的各种不准确的因素,可以反映房地产泡沫发展的趋势。

第2个指标:房价收入比

该指标是根据房地产泡沫成因中的第一个因素:过度的投机需求来设计的。房价收入比是房地产价格与居民平均家庭年收入的比值,反映了居民家庭对住房的支付能力,比值越高,支付能力就越低。当该指标持续增大时,表明房地产价格的上涨超过了居民实际支付能力的上涨。当市场中的房价收入比一直处在上升状态,且并没有存在市场萎缩的迹象,则说明这个房地产市场中投机需求的程度较高,产生房地产泡沫的可能性就越大。

第3个指标:住房按揭款/居民月收入

该指标是根据房地产泡沫成因中的第二个因素:投资信贷的支持来设计的。房地产投机需求的膨胀离不开充足资金的支持,而充足的资金必须依靠银行等金融部门的配合,因此居民投机需求的膨胀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信贷杠杆的推动,与信贷规模具有同步扩张,互动发展的性质。该指标反映了信贷对居民住房需求的支持程度,也反映了居民的住房消费水平,代表了房地产泡沫发展及实现的程度。该指标值越大,说明信贷对居民住房投资的支持程度越大,居民投入住房消费的程度越高,产生房地产泡沫的基础条件越好,如果房价保持上涨,则说明产生房地产泡沫的可能性越大。

因此,上述三个指标分别根据房地产泡沫的含义和生成机制揭示了房地产泡沫的本质,可以将它们作为测度房地产泡沫的重要指标。

(二)房地产泡沫测度系数的合成

房地产泡沫测度系数可以取房地产测度指标的几何平均值来计算,即房地产价格增长率/实际GDP增长率、房价收入比和住房按揭款/居民月收入三个指标数值的平均数。设房地产泡沫测度系数为K,房地产价格增长率/实际GDP增长率为q[,1],房价收入比为q[,2],住房按揭款/居民月收入为q[,3],则有:

附图

K值是一个大于零的数值,K值越大,房地产泡沫的程度越高。

由于缺少历史数据的积累,在我国应用房地产泡沫测度系数K值无法给出科学准确的评判标准,即无法指出“没有泡沫、出现泡沫、泡沫严重”的界限和区间;但是,通过对各系列房地产泡沫测度系数值的时序和截面数据的对比,可以判断各房地产市场中泡沫的发展程度,以此来分析房地产市场是否一直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吕克敏,刘荣:《泡沫经济问题研究》载《经济体制改革》1999.增刊

[2] 黄正新:《关于泡沫经济及其测度的几个理论问题》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2.1

[3] 李维哲,曲波:《地产泡沫预警指标体系与方法研究》载《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2.2

[4] 搜房研究院:《中国房地产指数系统月报》2002.12

[5] Angeline  M.Lavin.Empirical  Tests  of  the  Fundamental-Value  Hypothesis  in  Land  Markets.Journal  of  Real  Estate  Finance  and  Economics,

22:1,99-116,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