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红楼春趣课堂笔记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研究内容
(一)PBL教学法
PBL((Project based learning 简称PBL)),也就是项目制学习,是一种教学方法论。PBL把教学内容与实践经验所碰到的问题或挑战整合起来,这些实践主要聚焦于学校环境或者日常生活。这一方法论的发展主要根据一系列以项目形式呈现的教学法,这些系列提前由教师团队编排完成,然后由学生担任主角分组积极协作;以最终成果的展示作为结束节点,其全程一直都需要进行持续评估。
项目化学习是当前全球教育中的一个热点话题。上海教育学会会长尹后庆在一次演讲中认为:项目化学习,是一个改变学习的生动实践。他认为,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的课堂想要把“知识为本”的教学转变为“核心素养为本”的教学,把以讲授为中心的课堂转变为学习为中心的课堂,必须大力推进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的改变。
PBL让学生成为个人学习的主角,允许他们直面挑战、解决问题,在一种自治而有组织的氛围中与同伴合作,教师团队则给他们充当顾问,并全程进行评估。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教师协助学生完成了学习任务,实现了教学目标和促进了学生进步与全面发展,包括知识、智力、情感、创造力、思维与实践能力等方面。
(二)快乐读书吧名著阅读
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中的阅读策略单元是其编排创新之处,但阅读策略的学习与运用绝非仅限于阅读策略单元。以五年级语文教材选编的快乐读书吧中的古典小说阅读为例,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可针对单元选编的不同文本,将联结、提问、推测、速读等策略有意而自然地贯穿名著阅读教学过程,并根据名著阅读设置的问题情境选择策略交替使用,使学生通过名著阅读,领略民族文化与传统语言的魅力,打开阅读古典名著的窗户。
部编版五年级快乐读书吧推荐阅读整本的中国古典名著,其中包括《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这四本中国古典名著。教学意在引导学生灵活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进行阅读学习,从中认识经典人物,品味精彩故事,产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
(三)PBL教学法在名著阅读中的应用
PBL教学法指导名著阅读,其教学形式主要聚焦于以问题为导向的指导策略。这种方法摈弃了以往以教师为核心和主导的阅读教学方式,转变成以学生为中心的阅读自主学习、探索教学方式。除此之外,PBL教学法在名著阅读教学过程中,同时还强调以学生的自主阅读学习主动性为教学目标,以学生的自主阅读学习过程以及成果展示为评价标准,要求教师利用一切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去激发和调动学生自主阅读、主动学习、积极探索以及合作完成名著阅读学习任务的积极性。在此基础上,PBL教学法在名著阅读教学的应用过程中,更注重针对名著阅读中问题情境的设置,也就是要让阅读学习任务和具体的问题挂钩,教师引导学生在名著阅读过程中带着疑问来学习和探究;教师所设置的问题情境最好是符合学情、契合名著内容的真实情境,能够真实反应学生的名著阅读学习现状和生活实际,将复杂的名著阅读的内容和名著阅读中的难点、疑点、重点等,置于具体真实的问题情境中去,让学生可以在自主努力和合作学习的情况下有效破解名著阅读中遇到的疑惑和难题。
本课题主要研究PBL教学模式,在小学的中国古典四大名著阅读教学的实际过程中实施的可能性。针对当今小学五年级名著阅读的现状,从学生和教师两个角度出发,探索如何有效进行名著阅读教学的方式方法。
本课题的提出,是基于项目化教学的理念,以有效促进每个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和名著阅读方法为出发点,以提高语文名著阅读教学效率为核心,在项目教学理论指导下,进行小学语文名著阅读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的研究,以求小学语文名著阅学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每个环节的可行性、有效性,达到小学语文名著阅读教学实现课堂教学的优化和提高。
二、选题目的、意义
PBL名著阅读教学是以实际的问题为基础,以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发展为核心,以教师的引导为关键的启发式教学模式,其关键在于有效发挥问题对学生的引导,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积极性。PBL名著阅读教学要求教师尽量从学习的主体部分变为次要、协助部分,把课堂的主体还给学生。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阅读能力,让学生从阅读兴趣激发开始,经历自发阅读经典、合作探究经典、多彩演绎经典、总结归纳展示等多重步骤,将复杂的名著阅读方式方法趣味化、可视化、精细化,在适当的时候对学生进行点拨和引导,教师在此过程中也不再是唯一的知识库,同时还是信息的咨询者和学习内容的引导者。
PBL名著阅读教学的方法,首先,能够为学生营造一个相对轻松和民主的阅读学习环境,使其能够在实际的问题情境中自由发挥、畅所欲言,全面表达自己通过名著阅读得到的观点和意见,在名著阅读的课内外读书交流活动中,相互借鉴、交流、分享和倾听,从而自主自发地提炼有效信息,获得有效性、趣味性的名著阅读方法,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其次,PBL在名著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可以尽量将与课程相关的问题暴露在课堂当中,在相互讨论和合作学习中加深学生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和理解,进而提升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最后,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也具有重要意义,包括信息检索能力,资料查找能力,阅读倾听能力,逻辑表达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等,为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终身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三、研究方法
1、调查法
针对五年级学生,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的形式,调查本校五年级学生对中国古典四大名著的阅读兴趣,阅读数量,人物、情节熟悉程度等,初步了解学生名著阅读的现状,为接下来的名著阅读教学做一个学情的分析与前期的准备。通过对名著阅读教学的教学理论、教学实践案例等资料的搜集,对得到的大量名著阅读教学相关资料进行分析、比较、归纳、总结,从而得出一般性的名著阅读教学的方式方法。有目的、有计划、有选择的搜集名著阅读教学策略以及历史现状。
2、实验法
以本校全体五年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名著阅读的前期问卷调查;名著阅读的课堂实践的观察、研究;名著阅读的成果展示环节,发现教师在名著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及学生在进行名著阅读的过程中,个人存在的阅读疑惑、阅读困难,并针对出现的一系列实际问题寻求解决的方向和路径。
3、经验总结法
通过对名著阅读实践活动中出现的具体情况,进行探索与提炼,归纳与分析,总结和深化,使小学中高段的名著阅读教学策略系统化、理论化,并以上升为经验和规律为目标,总结并推广行之有效的实施经验和教学方法。
四、研究进程安排
(一)前期研究阶段( 2019.09-2019.11 )
1.大面积调查语文名著阅读课堂教学现状,分析名著阅读课堂教学的高效或低效的特征;学生的名著阅读现状调查、访谈,完成分别针对教师和学生的双向调查报告。
2.PBL教学和名著阅读教学文献资料的查找、收集和整理、归纳。文献研究,确立本课题并加以论证,运用PBL进行名著阅读教学的实施策略,完成课题研究方案
(二)组建课题小组阶段( 2019.11-2020.01 )
成立五年级语文课题小组,确立课题实施方案,提出组织、管理、科研的具体任务。
主要任务:
1. 深入课堂,通过听课、评课等教研活动,编写典型案例。
2.完成经典名著阅读激趣以及阅读方法指导有关的阶段实验报告。
3.进一步开展研究以及课堂实验,邀请相关教师商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对策。
(三)具体研究阶段( 2020.01-2020.04 )
1.名著阅读任务的驱动。
(1)自由阅读名著,设置阅读打卡活动。
利用寒假时间,教师提前设置名著阅读活动,对学生提出了《三国演义》《西游记》整本书阅读的要求,鼓励学生每天进行阅读打卡活动,并设置学分鼓励机制,以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同时,以读书笔记的方式检测学生的阅读效果。读书笔记的内容设置包括:好词好句,佳作片段,感想体悟等三个部分,通过对读书笔记内容的比对和分析,从好词佳句、佳作片段可以初步获知学生对于名著阅读的兴趣点:或是精彩的情节,或是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或是优美生动的描写,或是寓意内涵的深刻……同时,从学生读书笔记的感想体悟部分,能获知学生对于名著阅读内容理解的深浅度和疑难点。
通过寒假一个假期的时间,学生充分地进行了自由阅读名著,获得了名著阅读的体验和感悟,在一定程度上充实了对名著阅读的内容和知识储备。
(2)名著阅读调查、访谈。
由于疫情的特殊时期影响,对学生名著阅读的调查和访谈,课题小组调整了方式,全部从线上进行。
首先,通过线上与学生连线,一对一交流沟通的方式,初步了解学生对于假期中名著阅读的兴趣所在,以及在阅读当中存在的困难和对名著内容上存在的疑惑、困难,从而为教师的问卷调查设置,做好铺垫。
其次,以线上访谈为参照,设置名著阅读调查问卷,调查本校五年级学生对中国古典四大名著的阅读兴趣,阅读时间,阅读数量,阅读困惑,阅读疑点、难点等,以及对名著中的主要人物、关键情节的把握度、熟悉程度等,初步了解学生名著阅读的现状。
2.名著阅读兴趣的激发,阅读方法的指导。
(1)兴趣的激发: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分别从四大名著中选取了或情节精彩或人物风趣的部分,作为名著阅读的“敲门砖”。充分利用《草船借箭》《景阳冈》《猴王出世》《红楼春趣味》四篇主体课文的学习,能有效激发学生对四大名著的阅读兴趣,并在主体课文的学习中,获得名著阅读的一些阅读方法,帮助学生更好、更有效地进行名著的阅读。
结合本单元快乐读书吧,利用课前三分钟,拓展每日名著阅读分享交流活动,学生以纸质文稿、课件、音频、视频等多元方式呈现自己的读书分享和读书心得,教师根据单元拓展阅读提示,给读书分享的同学指导,并适当给学生补充,如:《西游记》中的三打白骨精、大战红孩儿、女儿国遇险、真假美猴王、三借芭蕉扇;《三国演义》中的煮酒论英雄、火烧赤壁、千里走单骑;《水浒传》中的鲁智深倒拔垂杨柳、吴用智取生辰纲、三大祝家庄、扈三娘比武招亲;《红楼梦》中的结社赋诗、黛玉葬花、湘云醉卧芍药……
结合本单元语文的口语交际活动,开展名著的课本剧表演,让学生分成各个小组,以学习小组的形式,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体性,经历课本剧表演的四个环节:选文——改编——排练——展示。让学生选取自己在课文中最感兴趣的部分;根据需要对选取的部分内容进行适当的改编,设计表演时人物的台词、动作、表情,师相机引导学生小组注意在设计时,要尽量符合人物的身份、性格;分好人物角色,各个角色说记台词,小组商量设计该怎么演,安排好时间进行排练;利用课堂时间,学生进行课本剧的表演展示。通过这个课本剧活动,学生极大地激发了名著阅读的兴趣,同时也加深了对名著中的人物、情节等认识。
设置名著阅读学分储存卡,学生可凭自己的读书笔记、阅读记录、阅读分享、阅读小报等形式换取相应的学分,这使学生假期的阅读任务得以延续和提升,也进一步促进了学生对于名著的继续阅读和兴趣。
(2)方法的指导:
在阅读教学课堂实践中,结合文本内容,适时给学生补充名著阅读的方法,并整合单元教学,总结归纳名著阅读的方法:
第一, 遇到难以理解,读不懂的词句,可以联系上下文猜测语句的意思。如《猴王出世》中有“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联系上文的“仙石”,学生可大致猜测出这句话在讲仙石很有灵性。
第二, 遇到一些难以理解的语句,不用反复琢磨,如《红楼春趣》中“剪子股儿、籰子”等词语,只要知道是与风筝有关的物品就行了。
第三, 借助资料,查找与名著阅读背景、人物等相关的资料,可以帮助理解人物,也有了阅读名著的兴趣。
第四, 结合电影、电视剧等,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得到更多阅读乐趣。
第五, 结合名著内容,创作单个人物、人物群像、情节等的思维导图,帮助更好理解整本书的人物关系和故事情节的发展。
(四)总结研究成果阶段( 2020.04-2020.06 )
1.名著阅读的推荐小报
2.名著经典人物、精彩情节的思维导图分享
3.名著的知识问答设计以及知识竞猜活动
4.名著阅读的读后感佳作分享
5.名著内容的精彩课本剧汇演
五、 研究成果总结
(一)PBL教学应用于古典名著阅读的优势
1.可行性:名著阅读的教学以及问题的难度设计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前期学生调查,设计问题引导,符合学生学情和学习需求,不会超越学生的发展水平,学生能够自己设计方案、执行调查和解决问题。
2.价值性:教学内容蕴含丰富的科学内容,符合部编版课程教学目标及标准要求,符合小学语文名著阅读教学的研究方式。
3.真实性:教学设计内容以及问题设计来自于符合学生的真实又有重要价值的情境,能够在真实的情境中进行。
4.意义性:对于学生来说,教学的设计,活动内容,师生互动过程是是直观的,有趣的,而且对他们的学习有用,对于他们以后的阅读能力展也是有帮助的。
5.道德性:教学设计以及整个名著阅读的研究阶段、实施阶段,成果阶段,保证了与人、与社会、与坏境的和谐统一,促进了学生的文化素养、艺术素养的提高与发展。
(二)PBL教学应用于古典名著阅读的要素
1.持续性的研究
PBL应当为学生提供一个名著阅读提问、查找资料、整合和应用信息、再进一步提问的学习环境。
2.真实的情境
PBL的本质就是一套设计学习情境的完整方法,强调在真实情境中开展探究活动。在PBL的名著阅读课堂上,要尽力为学生提供与真正的研究环境相同或相似的情境。但也会导致了与传统课堂相比,PBL的时间比较长,学习者会开展一系列的活动来研究问题。
3.多学科知识
在PBL中,学生想要解决问题,创造出最终答案,就必须要运用多个学科的知识。复杂但真实的驱动性问题来源于现实,就意味着名著阅读指导课设计的相关问题应是多学科交叉的。问题的设计涵盖历史、政治、地理等多个跨学科领域。
4.学生的自主权
学生在PBL中有很大的自主选择权利,包括名著阅读问题的设置,课本剧等活动的展开,读书推荐内容的安排以及名著阅读思维导图、名著阅读的读后感分享交流形式等。
5.团队协作
PBL希望在最大程度上,为学生提供与研究相关的真实的情境、经历,真正解决问题时,会寻求多方面的合作。在PBL中,教师、学生及所有参与名著阅读活动的所有人员相互合作,同属一个学习共同体,学生在名著阅读学习的过程中,要积极寻求和学习成员小组中其他人的合作,建构对名著知识共享的理解,一起解决问题。
6.学习技术支持
来自学习技术对PBL的支持,贯穿在整个名著阅读学习过程中。对于教师来说,要为学生提供技术支持,例如计算机、多媒体设备、远程通讯技术等,可以提高教学水平;对于学生来说,巧妙使用各种认知工具和信息资源,例如信息检索、思维导图、Model-It软件等,能够更加清晰地表述观点,帮助学习。
7.反思与修正
学生和老师在名著阅读学习过程中需要针对各个环节进行反思,包括:名著阅读学习的内容、探究和名著阅读课堂生成的有效性、名著阅读成果展示的质量,名著阅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从反思中得到反馈,从而不断的修正和完善自己的名著阅读学习,提高阅读质量,阅读水平。
8.成果展示
学生们需要向同学、老师以外的公众阐释、展示或者呈现他们的名著阅读学习成果。学生之间就最终阅读成果进行交流和讨论,名著阅读学习的其他参与者也将积极参与。在交流和讨论中,可能会产生新的问题或灵感,不断学习进步。
(三)研究反思与总结
从学习成果来看,学生能够从碎片化的阅读时间和课堂单篇教学的知识点以及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生活经验中,进行自主归纳与总结,并且在小组合作讨论中取长补短,围绕几个名著阅读导读的核心问题进行思考,基本达到了PBL学习法在古典名著阅读中的基本要求:
第一,小组合作探究,最大程度地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和发挥的空间,即便遇到困难,也可以小组内互相帮助点拨,得到启发;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设置的“名著导读”部分,落实了课程标准中的这一要求。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有效地挖掘现有的课程教材,同时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引导学生进行有选择的课外阅读。
一、教材分析
附:人教版初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名著导读”一览表
课程 系列 书名
人教版 七年级 《繁星・春水》《童年》《伊索寓言》《昆虫记》
八年级 《朝花夕拾》《骆驼祥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海底两万里》《名人传》
九年级 《水浒传》《傅雷家书》《培根随笔》《格列夫游记》《简爱》
课本涉及 《西游记》《三国演义》《红楼梦》《鲁滨孙漂流记》《儒林外史》
通过列表的形式将“名著导读”展示出来,我们不难发现编者选编篇目有如下特点:
(一)经典与现代兼顾。7―9年级的名著选择,人教版教材注重了中外名著的经典性,同时又顾及学生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创新思想和人生追求,如傅雷苦心孤诣的教子篇《傅雷家书》。
(二)课内与课外衔接。推荐书目编者注重了课内教科书与“名著导读”的衔接互补,相得益彰。
二、名著导读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策略
(一)名著阅读现状分析
中学生的学习生活紧凑,学校和家长施加的压力逼迫他们整天围绕着教科书、资料、各种作业、练习题、试卷打转,他们实际上课外阅读的时间很少,同时学生手中没有足够的课外读物,甚至“名著导读”中推荐的名著也未必拥有。
大多数一线语文教师也将教材中的“名著导读”栏目置之不理,少数教师虽重视这个内容,但苦于操作困难,他们多数是布置学生阅读某部名著,花上几节课时间讲一讲内容,分析一下人物形象等。这种教学现状根本达不到课标要求。
名著阅读现状令人担忧,那么名著阅读教学如何加以指导呢?
(二)注重名著阅读方法的指导
1.兴趣激发,课文拓展引导学生阅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名著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老师只须轻轻点拨就能事半功倍。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可通过课文拓展引导学生阅读。我们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可以采用比较阅读或联系拓展的方法,丰富课堂内容,拓宽学生视野。如在《智取生辰纲》的教学中,可以提出如何看待封建社会“”等研讨课题,鼓励学生阅读《水浒传》原文,尝试归纳宋江、鲁智深、林冲等人的性格特征。在《杨修之死》的教学中,拓展延伸以“杨修死于......”的谈话等。
2.方法指导,重视阅读过程
名著阅读共分为两步:课堂集中阅读和课余时间阅读。课堂集中阅读指在每周的一节语文课堂上遵照老师要求有目的的阅读。不管是集中阅读还是课余时间阅读,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制定阅读计划,包括每周阅读页码数量,摘录内容数量,随时写下感受和体会并进行归纳总结。
名著阅读,须做好读书笔记。阅读名著如食甘饴,摘录精彩的段落或语句;写自己独特的感悟;质疑、批判、研讨、审视作品等。这样,阅读体验便成为心灵美丽和畅快的旅行和探险。
同时阅读还应注意方法。精读、略读可,咬文嚼字或不求甚解亦可。
“名著导读”分为背景介绍、作品导读、思考与探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文本,借助背景介绍,消除与名著间的时间隔膜;借助作品导读,打开认识文学名著的大门;借助思考与探究,深入理解名著的文化内涵。
(三)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指导名著导读教学
1.运用视频资料代替枯燥的说教。充分利用电视、电影及网络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让学生尽情欣赏观看改编自名著的电影电视剧,利用热播的电影电视剧以及网络中某些有关名著的热门话题,紧扣学生心理,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有力促进学生对名著的理解和体验。
2.利用信息技术进行阅读的自我创作。老师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指导后,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阅读任务。同时指导学生明确阅读三步:
第一,独立阅读――阅读、分析、综合、提炼和重组阅读有用信息。
第二,小组探讨筛选推荐
第三,小组利用网络资源自我创作展示。学生的创造性展示可以将小组阅读的名著内容改编成故事边演示边讲给大家听;可以将其内容制作成Flas放给大家观看,同时配上自己的讲解;还可以将内容制作成教学课件由小组成员充当小老师授课;班级同学均可以补充、质疑,目的是促使学生认真阅读,熟悉其内容,品味名著带给我们的关于人生、生命的思考。同时带给自己和学生阅读的快乐。
3.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电视、电影及网络媒体等视频资料与原著毕竟不同。莎士比亚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的认知、理解能力不同,阅读就会获得不同的体会和收获。阅读原著,看的是文字,培养的是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能力,而观看影像资料,看的是物像,听的是声音,其实这还不是真正的“阅读”。况且用文字能表达的内容不一定就能用图像来表达,而图像有时所表达的效果也是文字所不可比拟的。将名著搬上银幕首先要进行改编,改编后影片中的内容就会与原著产生许多不同。这不同其实是编导们的艺术见解、情感体验、生活阅历的积淀,这些内容恰好可以锻炼学生的分析、判断、概括等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阅读、欣赏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先让学生分析评价影片与原著是否一脉相承,是否把握原著精髓,肯定改编成功之处。同时让学生分析评价影片与原著的种种不同,让他们“挑战权威”,评价“大师们”改编不成功之处,甚至出现败笔的地方。比如新《西游记》和原著《西游记》的比较,新版《红楼梦》和原著的差异。
教师鼓励学生阅读文学作品、改编文学作品、对文学作品进行创造性展示表演、分析评价等,一定能促使学生热爱阅读并享受阅读的快乐。
三、名著导读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建议
(一)教师思想认识需要提高。
(二)教师掌握信息技术教育能力需要加强。
(三)任何教学手段都不是万能的,它只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一种辅助手段,本身具有局限性。教师教学要善于调节和调整以期达到预期效果。
小记者团队:《广东第二课堂》小记者
在一本书里旅行,是多么的有趣,让我们捧起书本,让我们大声朗读,在这个美丽的夏天,让我们在书本里旅行。遨游在书的海洋里,我们和作家的文字浪花相拥相亲。
承传知识,开启智慧。近日,在广东省中小学第二届“暑假读一本好书”活动现场,嘉宾们和《广东第二课堂》小记者面对面,展开一场关于“童年与阅读”的对话――
李学明,广东省教育厅副厅长。
希望就是力量
小记者:李叔叔您好!大家都说童年是美好的,但在这美好里面也会有一些瑕疵。请问您童年遇到不快乐的事情,您是怎样应对的呢?
李学明:我的童年和你们大不一样,我家在大山沟里面,开门就见山。我上初二才开始读第一本小说,那本小说是在大队里找到的,被撕掉了两百多页,我是从两百多页读起的。当时我觉得,原来小说这么好看!所以,你可想而知,我的童年是怎样的一个童年,吃不饱饭,没有多少衣服穿,精神粮食――书更不用说,除了课本还是课本。但是在这种环境下我从来没有放弃过学习。所以,无论环境条件多么艰苦,碰到多大困难,我始终存有一种信念――一定要走出山沟才有希望,当时支撑我的力量就是这个希望!
金敬迈,作家,著有《欧阳海之歌》等。
站在蛋这一边
小记者:金爷爷您好,据我了解,您所创作的《欧阳海之歌》中的欧阳海是一名军人,他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可是我有一个疑惑:当时您为什么就想着创作这么一本书呢?
金敬迈:为什么想呢?我们那个年代啊,就是接受任务。你问这个问题我倒想借此说点别的。最近我读到一段话,很感动,我来背给你听:在一堵坚硬的高墙和一只撞向它的蛋之间,我永远站在蛋这一边。对,不论高墙有多么正确,蛋是多么错,我还是站在蛋这一边。也许有人不得不说,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历史和时间会做出决定。
如果有一位小说家,他的作品是站在墙那边的,那么这样的作品还有什么教育意义呢?什么是蛋?是我们每个人,每个覆盖在脆弱外表下那独特的而不可替代的灵魂;什么是高墙?不合理的制度、习惯势力是高墙。我站在蛋这一边,为什么要写《欧阳海之歌》,就因为我想站在蛋这一边。
小记者: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金爷爷,哪些作品对您产生过影响呢?我们又该读哪些书呢?
金敬迈:我像你们这么大的时候,没有书,连课本都没有。课本都是自己拿笔来抄的,抄语文、英语,代数几何都要抄,没有圆规,没有尺子,直线画得歪歪扭扭的。但是抄有个好处,有的老师告诉我,抄一遍等于读7遍。
我觉得现在孩子的功课压力太大了。你们功课压力为什么那么大?难道你们每个人都要成为爱因斯坦吗?我们就这样培养孩子?老天爷,要是全世界人人都是爱因斯坦,没有一个会挑大粪的,那世界不就臭死了吗?挑大粪也是一种技艺!所以我告诉你们,读你们想读的书,老师叫你们读的当然也得读。读是一种享受。世界太大了,知识太多了,不是每一样你都要掌握,不要成为万金油,要成为专家!
洪三泰,诗人、作家,著有《神州魂》等。
月光下谈理想
小记者:洪爷爷,您的少年时代是在烈日尘烟中度过的,那您是怎样走上写作这条道路并取得成功的呢?
洪三泰:我家乡――雷州半岛,十年九旱,生活很苦,童年吃不饱。我爱好文学是从初中二年级开始,当时老师问我们将来想干什么。月光底下谈理想,我说,想当作家。那个老师就说,也好,那你有没有信心当到底啊?我说,有!从此以后我就读书啊,学习啊,很勤快。我喜欢诗歌,所以就借艾青的诗歌来读。那时艾青被划为,他的诗集是不允许借的,我就到校外借艾青的诗来读。读完以后,我下决心,将来要做诗人,要见艾青。20年后,我成为了一个诗人,真的在北京见到艾青,后来还成了朋友。
小记者:洪爷爷,书的类型很多,像我们这几位同学,有的喜欢读青春文学,有的钟情外国文学,有的喜欢历史,您喜欢哪一类呢?
洪三泰:像你们这么大时,我没有那么多书读。你们都有专门喜爱读的书,这说明你们的基础非常好,将来不得了。像金爷爷说的那样,你们喜欢读什么就读什么。比如我喜欢读诗歌,我就整天跑到图书馆,把借到手的诗歌都读完。我不主张规定你们读哪些书。听你们列举的图书类别,我感到非常高兴,你们就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读吧,认真地读。
另外,我主张做笔记,做很短的笔记,我的读书习惯就是做笔记。我还喜欢写日记,我的日记从小学到现在都没中断过,已有几十本了。写日记可以锻炼语言,表达感情,记录童年,很有趣。
伍美珍,儿童文学作家,被小读者称为“阳光姐姐”,著有《单翼天使不孤单》等。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小记者:阳光姐姐,您小时候的作文非常好,现在又是作家,请问您是怎样写好作文的呢?
伍美珍:我小时候作文写得非常好,连我自己也觉得奇怪,语文老师读到我的文章都会喜笑颜开。我觉得写作天赋是蛮重要的,但是有一点,我特别爱看书,打开什么书就看什么书。阅读应该是件轻松愉快的事,如果我的爸爸妈着我读中国四大名著,不让我去读其他的书,我可能成不了作家。
天下的好书太多太多,我们要找到自己阅读的兴趣,找到自己喜欢读的书。一个人的阅读能力有一个内在的发展机制,对于你们来说,无论是课外阅读,还是学习其他的,我觉得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当你的阅读达到一定量的时候,你的阅读品味就会自然而然得到提高。
小记者:您的新书《巧克力味的暑假》讲了一个毕业班的故事,进入中学,您觉得我们应该怎样更好地迎接中学生活呢?
伍美珍:中学可以说是全新的生活,但是它也是充满魅力的,因为中学生活意味着要更加独立,一切都要靠自己。
另外呢,我觉得有一个最主要的问题――友情的问题。中学时代,每个人的个性都非常鲜明,同学之间的相处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怎么处理呢?首先,要有爱心;其次,同学之间要有宽容之心,人际交往就不会成为很大的障碍。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肯定会不断地遇到困难,但这些困难必须靠自己去克服,这样他才能成为一个自信的人。
郁雨君,儿童文学作家,被小读者称为“辫子姐姐”,著有《我的雀斑会跳舞》等。
一对隐形的翅膀
小记者:辫子姐姐,我们的童年大部分都充斥着电脑、电视、成绩单和游戏,您的童年跟我们的童年有什么不同,对你的写作有什么帮助呢?
郁雨君:我是在上海郊区的一个小镇长大的。我有一个非常幸福美满的童年,有很多爱我的人,特别有一位老爷爷老师,看我的作文写得特别好,他就特别爱我。有一天,他写了一首散文诗,叫做《蒲公英》,他说每个蒲公英都是一个小伞兵,背着一对翅膀,飞来飞去。他突然跟我说,雨君啊,你知道吗,每个孩子身上都有翅膀的。当时我不懂,我就找啊找啊找。他说,不对不对,现在老师不告诉你,有一天你会发现你身上那对翅膀会突然“哗”地打开来了。当时我想不明白。
到了大学,我遇到了另外一位老师――梅子涵。他看了我的作品,里面一句“诗歌就是黄金在天上舞蹈”把他逗乐了,他用非常明亮的男中音朗读了出来。在老师的美妙朗读里,我突然觉得身上的翅膀打开了。那么,这对翅膀来自什么呢?我觉得来自于文学,来自于老师的滋养。第一个老师让我知道我身上有对隐形的翅膀,但是我不知道它在哪里。第二个老师让我发现我身上的翅膀是怎样打开的。所以我要告诉你们,每个孩子身上都有一对隐形的翅膀,总有一天它们会忽然打开。
小记者:我喜欢读很多书,但没一本是精通的,怎样才能专注于读某方面的书,或者说能从书中收获些东西呢?
郁雨君:像你这样,据我了解是两个阅读层面的问题:一个是略读,还有一种是精读。其实你不要焦虑,辫子在高一的时候还在读连环画,那时我甚至排斥文字,但是我妈妈非常着急,觉得我怎么不喜欢文字的书。
辫子觉得大量的略读是精读的基础。我一直主张每一个孩子都有一本或两本床头书。辫子希望你在大量的阅读中,遇到一两本让你眼睛一亮,甚至让你一下子很有感触的书,这时候你可以精读。精读的时候,你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兴趣读。我常常举这个例子,我小学的时候读《红楼梦》和初一的时候读《红楼梦》是不一样的。小学的时候我很馋,读《红楼梦》就读里面的菜谱,尤其是刘姥姥进大观园里面,刘姥姥吃了一块茄子做的菜,凤姐告诉她,是用多少只鸡把它烧出来的,我当时一边咽着口水,一边把这段抄了下来。到了初一的时候,我变成了一个非常忧伤的女孩子,所以就抄了很多林黛玉的诗歌。
关键词:外国文学经典;教学困境;对策研究
“外国文学经典”课程是我校秘书学专业的一门专业拓展课,一般安排在大学四年级开设。它主要讲授从古希腊文学至后现代主义文学约三千多年各个时期的经典作家作品,是秘书学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来,随着新的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外国文学经典”成为了选修课,课时量也随之减少。通过笔者近两年的讲授发现,在选课的学生当中,有的是出于纯粹的兴趣使然,但大多数仅仅是为了修够学分,“外国文学经典”教学由此陷入到了困境之中。
一、当前“外国文学经典”教学面临的困境
(一)学生作为接受者,缺乏主动性
作为一门专业拓展课,“外国文学经典”课程囊括了古希腊古罗马文学直至20世纪当代文学的内容,时间跨度大;而且本课程包含了欧美文学和亚非文学,所涉及到的民族和国家非常多,代表作家作品更是不计其数;此外,在几千年文学发展史中,文学思潮迭起,流派纷呈,学生作为接受者在学习过程中,有一种“乱花渐欲迷人眼”的错觉。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涉及到的作家作品太多,再加上外国人名太长,不好记忆,容易混淆,总是张冠李戴,读作品时往往很难顺利读下去。如古希腊文学中的古希腊神话,在神话体系中涉及到几十位神话人物,几乎每一位神的名字都很长,到古罗马时期一些希腊神的名字又被改为了古罗马姓氏,学生在刚开始学习外国文学时便遇到了难关,这些冗长难记忆的外国人名已经让学生望而却步、难以理解了。二是经典文本距离现实生活久远。许多学生更喜欢富有喜剧性、轻松化的作品,如《傲慢与偏见》;侦探推理类的作品,如《福尔摩斯探案集》;科幻类、魔法趣味类的作品,如《哈利波特》、《指环王》等。学生审美趣味与教学内容背离的现象令人担忧。三是“外国文学经典”是在大学四年级开设的,之前已经系统学习了“中国文学简史”和“现当代文学研究”,中西文学的迥异性使得学生认为只有中国文学才是经典,中国文学容易学,学好中国的就够了,对外国文学缺乏兴趣。
(二)教师作为讲授者,缺乏创新性“外国文学经典”
任课教师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再加上学历结构参差不齐,在授课过程中容易持保守心理,缺乏创新性,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师在讲授作家作品时,往往拘囿于教材中所持的观点,如“哈姆莱特性格上的延宕揭示了当时资产阶级力量的薄弱性”、“安娜是追求资产阶级个性解放的贵族妇女形象”等等。这种批评方法拘囿于政治性和阶级性,缺乏深刻的人性内涵解读,使得本来光彩照人的人物形象变得暗淡无光,单调乏味。二是“外国文学经典”教学多年以来几乎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模式,即主要讲授经典作家作品的“时代背景”、“作家生平”、“创作分期”、“思想内容”、“艺术成就”、“地位影响”等,这种常令学者诟病的教学方法将文学现象和文学内容割裂开来,使学生认为“外国文学经典”教学即是由这些固定板块组成的,缺乏整体的把握和审美上的定位感。三是大学课堂和中学课堂最大的不同,即“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也被应用到了“外国文学经典”教学中。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导致教师本人在唱独角戏,而学生的参与互动是缺席的,不在场的。这使得本应丰富多彩且充满幻想的异国文学世界变得沉闷、枯燥。
二、当前“外国文学经典”教学对策研究
针对上述问题,如何改变目前沉寂的状态,让“外国文学经典”课程释放出新的活力,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这不仅是学科建设的要求,也是高校培养综合性人才的要求。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改进:
(一)发掘人性内涵,提升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作为外国文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其教学目标之一。从某种程度上看,外国文学就是一部关于“人”的发展史,是一部人类认识自身、发现自身的历史。因而,教师对于“人文精神”的讲解一方面需要贯穿整个“外国文学经典”课程,另一方面也要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使他们能够真切的感受到“人文精神”。如现代人在纸醉金迷的社会中迷失了自我,片面追求钱财,淡漠感情,造成了人的异化,已成为广泛现实。20世纪的奥地利作家卡夫卡深刻洞察到人类面临的生存困境,在其代表作《变形记》中,对人的生存状态和人性的卑微做了最大限度的表现。工业化生产给人类带来丰富物质享受的同时,却并不能给人带来持久的幸福,灵魂与肉体的对立仍然在困扰着人类,精神上的失落和迷茫在呼唤着人文精神和人道主义的回归。
(二)引入比较意识,注重中西对话
“外国文学经典”课程一般安排在秘书学专业四年级开设,学生们已掌握了一定的中国文学基础知识与理论思维能力。学习本门课程时,能较容易地将西方文学与中国文学加以比较认识,并且均可将两者置于世界文学背景下进行新的阐释,这样更能显示各自的特色,使学生加深对不同民族和国家文学的认识。中外文学比较的例子俯拾即是。如在讲古希腊神话时,可以将中国神话引入其中,通过中希神话的比较来使学生加深对古希腊神话特点的认识。首先,希腊神话具有系统性,分为谱系分明的三代神族,而中国神话则相对零散和杂碎;其次,希腊神话中,每一代神王都是通过暴力性夺权来成为新一代的统治者,而中国神话中的权力更替则通过和平的方式即“禅让制”来获得;最后,希腊神话中的神具有“神人同形同性”的特点,中国神话中的神与希腊神相比,在外貌上具有“半人半兽”的特点,但是他们道德高尚,注重节操,都是人类心目中的“道德楷模”。古希腊文学作为西方文学的源头,它重视人的自我价值的实现,强调主观能动性,崇尚自由,肯定人的原始欲望。而中国神话衍生的中国文学则以“教化至上”、“文以载道”为文学传统。再如,《荷马史诗》中的两部作品由于塑造了众多的英雄形象,在此种情境下可以带领学生引入对“中西英雄崇拜”的讨论,分析中西英雄界定标准的差异;在古希腊悲剧的讲解中,让学生思考“中西悲剧的异同性”;在莎士比亚的代表作品《哈姆莱特》中,引入的《原野》,让学生讨论哈姆莱特和仇虎“复仇”主题的差异性、奥菲莉娅和金子两位女性形象命运的不同性;在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中,也有许多中西文学比较的例子,如西方的浪漫主义诗歌和中国的古典诗歌对比、西方的象征主义诗歌和中国现代派诗歌对比、作品《飘》中独立自强的郝思嘉和《红楼梦》中精明泼辣的王熙凤女性形象比较等等。通过这些比较,学生已不再被禁锢在某一个民族的文学世界中,而是本着拓宽视野、积极思考的方式,使不同民族和国家的作家作品进行交流碰撞融合,实现中西文学的深层次对话。
(三)创新教学模式,提升课堂品味
“外国文学经典”的课堂教学本应充满人文性、社会性和生活性,但是传统教学忽视课堂教学中人的生活体验,重视书本知识的“记诵之学”,学生从小学到大学,大都习惯于不动脑筋的被动的“听”学。听老师讲课,上课记笔记,考试背笔记,考试完后把笔记忘得一干二净。“外国文学经典”教学面向现实生活世界,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创新教学模式,对学习环境进行重新建构设计。暨南大学中文系教授张世君提出可在教学中创建以“视、听、读、写、做、编、演”于一体的教学模式,这对当下的传统外国文学教学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如“听”即欣赏经典音乐歌剧作品,《费加罗的婚礼》、《茶花女》、《浮士德》、《奥赛罗》等等皆是歌剧界的翘楚;“写”即撰写外国文学论文,将文学作品上升到理论层面进行论述;“做”即制作多媒体作品,在课堂上与教师同学进行双向交流;“演”即演出外国文学经典作品,使学生切身地去体验作品角色。这种模式是实施课程内容设计的保障,学生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角色发生了改变,并对其创造性学习提出了新的要求,能够积极发展自我,承担起主动学习的责任。与此相关,为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模式活动的积极性,还可改革考试形式,采用多样化的教学评价机制,平时成绩可占到总成绩的百分之三十到五十,加大其在总成绩中的比重。平时成绩的内容除了最基本的考勤和提交作业之外,还包括学生的研究论文、读书心得笔记、多媒体作品、演出外国文学经典作品等,将评价机制贯穿于学生整个的学习过程当中,促进课程的多元化发展。
三、结语
当然,在“外国文学经典”教学过程中尚有许多其他问题需要我们突破传统的思维模式去思考和总结,“外国文学经典”教学理应走出原有的局限,教师应及时改进与教学相关的各个环节,引发学生学习兴趣,顺应时代的潮流。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外国文学经典”课堂教学质量,推进“外国文学经典”的学科建设和教学改革的进程。
参考文献:
[1]郑克鲁.外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林精华,吴康茹,庄美芝.外国文学史教学和研究与改革开放30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3]谢南斗.外国文学教学改革新思路[J].外国文学研究,2001(3).
[4]徐媛媛.外国文学教学的尴尬与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09(1).
关键词: 课内阅读教学 写作教学 有机联系
一、课内阅读中激起思想和情感的火花
“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的都是广泛阅读的作用。语文课本所选的文章都是一些经典篇目,包括各种文体,这些经典文章,在立意、选材、体裁安排、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等方面,无不匠心独运,是学生学习写作的典范。厚积思维观点和表达能力,方能在作文中薄发。把课内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有机联系,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丰富思想和情感,做一根能思想的苇草。
“积累思维比积累写作更重要”。在阅读中学会思考,丰富思想和情感,是写作时必要的“思想”准备。学生作文中普遍存在这样的问题:言之无物,无病,感情偏颇,观点片面……实质是思想的贫乏和情感的单薄。思想境界的崇高,是长期的阅读中思想和情感涵蕴的结果。
如何丰富思想和情感呢?
1.诵读涵泳。
通览语文教材,处处都闪耀着人性的光辉、爱国的情怀和辩证的思想:有有岳飞的“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有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经典阅读中这些光辉的思想,融入学生的思想情感中,化为内在的气质。做人谈吐时,胸有正气,抒之以文时,才能思想辉煌。就作文指导来说,丰富学生的思想、观点,提升精神,才是提升境界的根本。
传统语文教育以“读”为主,清代龙启瑞的一份古代儿童课程可以为证:每天早起温习读书、背诵;上生书时,老师讲解毕,“命学生复述一遍,乃就位念一百遍”;午后,写字、温书、背;晚上练习作对,灯下读古诗,隔日学写诗,逢三、八日作文,逢初一、十五作史论诗赋。由此,我们看出,传统阅读写作教学强调以学生的自读为主,教师的讲解为辅,以读促写。
宋代大教育家朱熹说:“学者读书,须要致身正坐,缓视微吟,虚心涵咏,切己省察。”涵咏把读与思融汇,以达到审美境界。诵读,使学生在直接触摸语言中自悟自得,同时充分挖掘文本中的情感因素,反复品味,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细嚼慢咽”,诸如一个字、一个词语、一个标点,体会表达的精妙,激发内心思想和情感的火花,得到情的激发、智的启迪、美的熏陶。
《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加强诵读涵咏,在诵读涵咏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
2.点拨感悟。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这里所说的“启”与“发”和“举一反三”,实际上就是一种点拨。叶圣陶说:“教师之教,不在于全盘讲授,而在于相机诱导。”所谓“相机诱导”,也就是适时点拨。
点拨学生思考思想问题,在师生思想、情感的交流互动中激发学生思想和情感的火花。在阅读教学中引领学生透过广阔的历史视野,思考人类普遍的命运走向和价值追求,寻找做人以至作文的真谛。例如,在《寡人之于国也》一文的教学中,讨论问题导引:孟子的民主精神、民本思想至今仍有继续借鉴的价值追求,意义何在?在《沁园春・长沙》一诗的教学中,导引学生想象体悟,年轻的“独立寒秋”,望“湘江北去”时,不是虑己而是“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抒发了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情怀。《大堰河,我的保姆》篇末这样几句诗:“呈给大地上一切的,我的大堰河般的保姆和她们的儿子,呈给爱我如爱她自己的儿子般的大堰河。”在教学中,提示学生讨论品味:这几句诗可否删除,是否关系到作者的情怀更上一层楼,立意是否有山外有山的奥妙。在《苏武传》一文的教学中,引导学生追问、反思细节:苏武九死一生,牧羊十九年,为什么“卧起”杖节?重在点拨理解苏武的情操:苏武的人格魅力不仅仅在于他所表现的民族精神,更为可贵的是,他杖节,不辱和平使命,牢记两国安危,心系天下众生。
教师通过上述经典课文教学,可引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展开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激感体验。从思考自我,走向关注大我、关注民族、心系天下,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崇高情操,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只有为人民谋幸福的人,才能不朽;为人民谋幸福的文章,才能流芳。只有思想深刻,做人才能顶天立地,作文才能熠熠生辉。
(二)积累写法,语不惊人死不休。
心理学把“迁移”看作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阅读教学中的许多训练可以转化为写作能力的养成,为拥有“语不惊人死不休”作文表达涵养而日积月累。
1.学习写法。
在阅读教学中,注重阅读能力向写作能力的良性迁移。譬如,阅读中的解题与作文中的审题、拟题的对应;阅读中的归纳、概括中心与作文中的立意、确定和表现中心的对应;分段、概括段意或立小标题与编写作文提纲的对应;区分课文主次与作文中怎样安排详略的对应;阅读中的捕捉中心段(重点段)与作文中怎样突出中心的对应;品评课文中如何谴词造句与自改作文的对应;学习课文作者如何观察事物与作文前学习观察的对应,等等。
2.模仿练笔。
(1)片段作文。有意识引导学生学习课文显著的写作特色,让他们运用到写作实践中去。例如,在“了解环境描写作用”的阅读教学中进行环境描写片断写作。在片段作文前引导学生解读文本环境描写的作用,一是交代故事的背景(如《林黛玉进贾府》中的贾府描写);二是渲染气氛(如《祝福》中对祝福景象的描写);三是烘托人物性格(如《苏武传》中对地窖,对荒无人烟的北海的描写);此外,还可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映衬人物的心情,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等。然后,要求学生写成400字左右的片断,并要求明确作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2)仿写。仿写使学生逐步掌握各种文体的写作方法。语文课本选编了常见的各种文体,而且每一个单元基本上是按照文体来编排的,这为进行仿写训练提供了方便。例如,高中语文必修1第一单元是新诗,如《沁园春・长沙》、《再别康桥》等,在讲透这一类文章的特点之后,指导学生以课文为范文,写一首新诗,作文题目可以是《沁园春・校园》、《再别母校》等,引导他们运用学过的知识,灵活地模仿课文的手法。结果,学生对这次作文很感兴趣,写出了比较像样的新诗。把同学的优秀习作张贴在教室的“学习园地”上,达到读写结合的预期。又如,人物传记单元教学时,布置写作《自传》或《××传》,使学生通过写作实践,熟悉按时间顺序、详略得当,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掌握用人物的言行表现人物的性格和塑造人物形象的人物传记写作知识。这样,学了理论马上有实践的机会,同学们会感到有文可依。
(3)课文与习作的对照分析。例如,学习《过秦论》、《劝学》、《师说》等课文,注意学习怎样提出中心论点:《过秦论》篇末点题,卒章显志,《劝学》和《师说》开门见山,开篇点题;学习课文《劝学》、《师说》时学习,用几个分论点从几个方面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证;学习《劝学》、《拿来主义》课文时引导学生,学习运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教学中注意将课文的长处与学生习作的短处对照分析,取长补短。
写作能力的养成,非一朝一夕之功,课堂阅读教学中的写作渗透是一条重要渠道。
二、课外阅读中开辟源头活水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课外阅读活动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促使课外阅读和写作相长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一)阅读名著、报刊、杂志,拓展学生阅读空间,写读书笔记,练缩写。
书籍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是经验教训的结晶,是走向未来的基石。课外阅读是延伸的课堂,引导学生制定好读书计划,上好课外之课。
1.阅读名著,写读书笔记。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的规定,结合名著教学,要求学生阅读后写读书笔记。比如,布置《三国演义》、《红楼梦》的课外阅读时,分章回按要求写500字的读书笔记。同时还充分发挥评价功能和机制,适时表扬和鼓励认真积极大量阅读的学生,朗读他们的读书笔记,在积极和谐的氛围中唤醒学生的学习潜力,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每年寒暑假,均有一道作业:读一本喜爱的名著,写三篇各不少于800字的作文,以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
2.阅读报刊杂志,训练缩写。
要求学生阅读隽永精美的报刊杂志,如《读者》、《青年文摘》等,先读喜爱的文章,再将文章缩写成200字之内的素材,要求保留主人公、主要情节、经典语言片断,最后标明文章的出处。实践证明,这些素材在平时和考试的作文中大有用处。
以上活动作为练笔和酝酿思想、情感的手段,可训练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使学生广积作文素材。
(二)阅读生活这本大书,关注生活,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写时文短评、写周记。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1.观察生活,写周记。
生活为作文带来了源头活水。教师应在学生读好“有形”之书的同时,引导学生“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走出校门,亲近大自然,观察世态百相,读懂人生、社会、生活这几部“无形”的大书。引领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激发灵感,学会捕捉,把在生活中遇到的认为有价值的东西分门别类的积累下来,比如,广告词、优秀作文、生活中有意义的事、有意思的话、一些感触和感受等,写进周记。
2.关注热点,写时文短评。
针对关乎国计民生,关乎天下安危的社会热点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发表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及时写作时文短评,以期与热点同脉动,砥砺思想觉悟。这不仅可以为作文积累富有时代气息的素材,而且可以使学生能更直接地阅读社会,阅读人生,有更开放的视野,培养创新的意识。
此外,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和写作的兴趣,围绕课外阅读,我还指导学生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写作实践活动。如举办课外阅读的心得交流会,鼓励学生参加手抄报比赛、现场征文比赛,以调动学生的读书写作积极性。卢怡岚同学自告奋勇参加征文大赛,林沛同学获得2010年3月思明区现场征文大赛二等奖,等等。
总之,教师从整体的原理出发,把阅读和写作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来看待,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训练,采取以读导写,先读后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的办法,可较好地发挥整体优化、融汇相长的作用。苏轼在《琴诗》中道出了“琴声”与“指头”之间的辩证关系,我们期望的就是让阅读的手指在生命的琴弦上弹奏出作文的华美乐章。
参考文献:
[1]论语.上海辞书出版社.
[2]叶圣陶作品精选.
一、更新教育理念,发展学生主体
语文教师要有为理想教学结果而教的观念和高效率教学的观念,认识到教学投入和教学产出的关系,追求教学的高效性,力求使教学时间最少,教学精力最少,而达到的教学效果最优,教学效率最高。着眼于此,首先,要求语文教师有“对象”意识。教学不是唱独角戏,离开“学”,就无所谓“教”,语文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其次,要求语文教师有“全人”的概念。学生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而不是某一方面或某一学科的发展。语文教师千万不能过高地估计自己所教学科的价值,而且也不能仅把学科价值定位在本学科上,而应定位在对一个完整的人的发展上,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如在《菱角的喜剧》一课中,对于在“菱角的喜剧”中得到了什么启示,这个核心问题,教师不需要自己概括给学生,完全可以通过步步为营的教学环节,让学生以课文的行进线索为自己的思考线索,通过自主思考,借助小组合作,不但积累思考经验,一步步地明确“复杂性、多样性总是贯穿于一切事物之间”的道理。
二、重视课前预习,培养自学能力
课前预习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保障。学生课前的独立阅读,可以使他们获得开启理解教材的钥匙,也有利于学生把握教材的疑难点。学生在听课时能自觉参与课堂,提出他们在预习中的质疑,教师教学中就能有的放矢、突出重难点,引导学生理解教材。
由于课前预习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效率,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有意识地指导,传授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使之达到思之有序,行之有法,习而得之,终生受益。语言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础,是为了培养学生具备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这些相应的能力。例如在古文单元教学中,尝试改变过去教师逐词逐句的讲解、学生一味在书上密密麻麻记笔记的方法,而是在课前先提出自学内容,让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预习,课堂上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彼此交流自己的预习所得,最后教师统一引导学生预习中容易出现问题的地方,并在课堂上因势利导,使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不但节省了教学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而且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进一步学习语文的热情。
三、精心设计教学,激发学习热情
课堂教学是师生进行教学过程的主阵地,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除了指导学生必要的预习外,教师更应该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内容,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宝玉挨打》作为《红楼梦》的重要篇章,课文的节选部分出场人物众多,如何提升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在最短的时间内,最大程度地明确材料架构,从大量的人物中选取主要的人物来进行分析研究,成为我首先考虑的问题。经过讨论将宝玉挨打这一中心事件,我把体会作者一波三折的情节设计思路作为本课的重点。为保障学生在课上能够用更短时间从更深的层次上对内容有所把握,我在课前布置学生阅读宝玉挨打的内容,预设打前交代起因与宝玉挨打后众人的反应两部分内容,给学生锁定需要完成的阅读目标,要求学生阅读并注意近距离反应以王夫人、贾母为代表,远距离反应以薛宝钗、林黛玉的细节描写,从而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所把握。课堂设计中,我对授课内容进行了选择,将其主要集中在4个问题上,在第一个思考引发宝玉挨打的事件是什么;第二个思考贾政神色变化的描写;第三个思考宝玉挨打片断中也有偶然性的情节;第四个分析贾政“恨”儿子的根本原因。对于这四个问题可让学生在充分阅读原文的基础上,进行深入思考,并要求其给出一定的书面解答,教师在穿插巡阅的过程中,一方面督促学生认真思考,一方面通过“一对一”交流的方式对学习结果进行掌控,在自主研读结束后,教师可以以小组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针对流,从而掌握本课所学内容。
四、引入多媒体手段,提高学习效率
以计算机或网络为载体的多媒体走进校园引入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它将使广大师生梦寐以求的富有诗情画意、充满灵感、张扬个性色彩的语文教学由理想成为现实。在实际教学中,多媒体技术能呈现情景交融、形声并茂、生动活泼的感性材料,能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想象力与创造力。如在讲北宋柳永的《望海潮》一课中,我制作优美的图片课件让学生欣赏,一是鸟语花香的江南胜地杭州的美景,配以优美的音乐,使学生赏心悦目;二是展现汹涌澎湃的钱塘江大潮,这样形象直观的画面既能帮助学生理解语言内涵,又能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力,使学生触景生情,浮想联翩,有效地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
【关键词】小学语文 扩展阅读教学 阅读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6-0045-02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发展,对于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也在逐渐上升。小学语文作为一门重要人文学科,对学生进行扩展阅读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与阅读水平,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也是教育工作者需要探索的课题。本文通过对扩展阅读进行简单介绍,并对当前阅读现状进行简要分析,进而提出小学语文扩展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小学生阅读现状及扩展阅读的意义
许多教学工作者层对小学生阅读情况进行过调查研究,笔者根据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也基于自身工作及班级对学生的阅读情况进行过简单的调研。调查结果显示,当前小学阶段学生的阅读是有限的,这种有限不仅是指数量的有限,也包括一些其它情况,具体整理如下:其一,当前小学生阅读数量少;其二,小W生阅读兴趣比较狭窄,大部分小学生偏爱于卡通书籍(漫画书籍)、故事书籍、但是对于人物传记、中外文学名著以及自然科学类的书籍兴趣就小了很多,甚至大量没有接触过的;其三,是阅读来源比较有限,大部分学生的阅读来源在于课本以及教辅书籍。这三方面的“有限”,严重限制了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以及阅读能力的提高,对学生的成长产生着影响[1]。
造成上述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家长、教师以及学校等。在家长方面,未能给学生提供良好的阅读环境以及阅读参考;教师未能在教学中跳出课本,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而学校,则未能完善阅览室建设等,这些因素综合起来,造成了学生阅读的缺失。当然,学生自身字词积累等方面的不足,也是引起阅读匮乏的原因[2]。
扩展阅读,从狭义上说,是指学生除了课本上的文章阅读外,一些与课本相关的阅读,都可以算作扩展阅读。而更为广义的则是指各种类型的课外阅读。将扩展阅读例如到教学内容中,就是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形成课上课下联动的阅读氛围,既是对课本教材的补充,又是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初次之外,作为重要的、基础性的人文学科,大量的阅读,也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人文情怀。整体而言,小学阶段学生的独立意识、学习能力都较弱,对教师与家长的依赖心理还很强,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的积极引导。
二、提高小学扩展阅读教学效率的策略性思考
1.教师在课堂加以兴趣引导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引导,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并且教一些阅读技巧给学生。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以课本为中心激发学生进一步阅读的兴趣,例如教师在讲解《富饶的西沙群岛》时,可以推荐学生读诸如《昆虫记》类的科学著作,在讲《静夜思》等古诗词时,可以推荐学生自觉阅读《小学生必备古诗词》等,这些书籍的阅读,教学中推荐学生阅读,重点在于把握时机,将阅读书籍推荐给学生,并且在课堂上做下做够的铺垫。除此之外,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无意识的推荐给学生一些书籍,例如在讲到体味家庭亲情或者是班会课中,可以推荐给学生诸如《一碗阳春面的故事》等温情的书籍[3]。
2.为学生构建良好的阅读环境
构建良好的阅读环境,不仅是教师单方面的工作,更多的是家长需要完成的。课堂时间有限,学生大部分扩展阅读都需要在课下、在家庭完成,因此家庭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是推进学生扩展阅读的重要推动力。作为家长,要竭力支持学生的阅读,并且在日常生活中与孩子共同阅读、共同进步,营造出全家阅读的氛围;还要在书籍方面进行支持,为孩子购买一些除了教辅书籍外的书籍,并且涵盖丰富的种类。在意识上,也要摒弃“这类书不适合孩子阅读”这样的情感,尽量做到思想的包容。
作为教师,在为学生营造良好阅读环境时,除了要在班级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氛围,如展开阅读评比活动、班级图书角建设等,还要指导家长。教师作为教育专业人才,一直受到学生与家长的依赖,因此,教师可以指导家长为孩子提供什么类型的书籍、帮助家长与学生进行交流,并且从家长处获得学生的阅读习惯与情况。在部分家长观念中,诸如《红楼梦》、《茶花女》之类有大量爱情内容的描绘,就是不适宜学生看的,许多书籍被家长排除在外,实际上学生在小学阶段还并不懂这些,而这些书籍尤其是做了拼音版、简化版之后,学生阅读是并无不妥的,这时就需要帮助家长转变观念。
3.做一些阅读的指导工作
小学阶段学生的阅读多数来源于兴趣,既无阅读目标,亦无阅读技巧,教师要有意识的教学生一些阅读技巧。例如,引导学生做阅读笔记、写一些阅读之后的心得与思考。这些习惯的养成,可以使学生在日后的发展中受益匪浅。还有小学阶段,学生的字词知识都还不牢固,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将阅读中遇到的生词生字,或者描写出色的内容都记录下来。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阅读,例如报纸的阅读、期刊杂志的阅读等,帮助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
三、结论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阅读发生了空间与时间的变化,打破了重重限制。在这样的情况下,阅读能力显得尤为可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着力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学一项不可推卸的责任。
参考文献:
[1]王丽丽.小学语文扩展阅读教学分析[J].学园,2014,12(5):88-91.
新课标要求初中语文教学应重视学生对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学习,从而全面提高初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古诗文作为传统文化的关键载体,是学生了解并掌握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本文首先对初中古诗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的价值与意义进行了分析,然后从三方面阐述了初中古诗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渗透策略,包括教学形式与内容的丰富、作者思想和生活的关注以及专题教学的组织等,最后以实际教学案例进行了具体的剖析,这对于现阶段初中生传统文化水平的提升有重要的促进意义。
关键词:
初中;古诗文教学;传统文化;渗透教育
一、初中古诗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的价值与意义
古诗文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关键载体,其中的精神内涵对初中学生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在初中古诗文教学中要加强传统文化的渗透。首先,能帮助学生了解作者深切的民族主义、爱国主义情怀,促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例如陆游的“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充分体现了作者为国奉献的赤胆忠心。其次,传统文化学习能帮助学生理解作者在困境中仍体现出的乐观积极的思想,从而培养他们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正是这种轻松愉快、宁静闲适的生活态度的写照。最后,古诗文中的民俗文化和节日文化学习,能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如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充分抒发了中秋节对亲人的思念和祝福。这些古诗文的学习,能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如端午节、重阳节、中秋节等,使得我国传统节日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不至于被淡忘。
二、初中古诗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渗透策略
1.丰富教学形式与内容,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丰富的古诗文教学形式和内容是学生学习我国传统文化的前提。在教学形式上,可以多组织一些传统文化知识竞赛。竞赛内容包括古代文化、对联比赛、成语接龙、名言名句默写、文言文常识和讲典故比赛等。在古诗文教学中适当地穿插这些小竞赛,能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通过竞赛来深入了解和掌握传统文化知识。同时,也能较为充分地发挥学生的学习特长,丰富他们的课余活动。在教学内容上,除了常规的授课以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在课余时间多阅读名著名篇,如《诗经》《礼记》《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等,并根据自己的感想来写读书笔记,相互交流。另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利用暑假时间来了解家乡的文化古迹、名胜风景和名人轶事等,并写出调查报告,在教学之余进行分享和交流,如此一来,能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关注作者思想和生活,帮助学生领悟传统文化内涵。对古诗文作品的学习离不开对作者思想和生活的解读,每一部作品的诞生都与作者的生活境遇和思想情感密切相关。在古诗文学习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将作品置于作者的生活背景下去了解和考查。例如,杜甫作为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人称为“诗圣”。因为杜甫经历了唐代从兴盛到衰败的过程,所以和“诗仙”李白相比,杜甫的作品更多地体现出了对百姓生活的同情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他的诗作沉郁顿挫,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所写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充分体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诗言志,即古诗文体现着作者的内心感情。所以,要学习好古诗文,一定要先对作者的思想和生活进行关注。
3.组织专题教学,加强传统文化渗透。初中古诗文课堂教学时间有限,而传统文化的渗透教育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中。因此,教师应该合理安排时间,组织一些专题教学,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渗透。例如,端午节作为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充分表露了爱国诗人屈原的伟大情怀。教师可以在端午节临近时,组织“走进屈原”的专题读书系列活动,对屈原的重点作品进行分类阅读,引导学生了解诗人屈原的生平经历,对屈原作品中富有哲理的古诗文名句进行分析,对其中的文化故事进行研究等,如此一来,初中古诗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才能全面、具体,教学效果才能显著而持续。
吕叔湘先生说过,“问语文学得好的人,无一不得力于课外阅读”。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可见阅读的重要性。阅读教学分课内、课外两方面,曾有人言,“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因此语文教学真正的源泉是课外阅读,课外阅读不仅是语文课外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而且也是课内阅读的补充和延伸。
纵观整个初中阶段,中学生课外阅读现状却不容乐观。在实际调查中发现,相当多的学生缺乏阅读兴趣,阅读量少;盲目择书,阅读内容单一;不重积累,阅读方法不当,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等。而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扩大信息量,不能把全部精力仅仅寄托在课堂上,要开放课堂,要以课内为点、课外为面,使课内外和谐衔接;要使学生既从生活中、课外阅读中学语文,又把课内所学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运用到课外阅读和生活中去,学以致用,为生活服务。即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相互促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
开展课外阅读是新课程理念下开放式大语文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切实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课外阅读,学生还可以间接地向社会、向自然、向生活、向实践学习,对他人的经验教训进行反复体味、咀嚼,从中不断发现、丰富、完善,并超越自我。因此,课外阅读可以说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切入口,是学生成长的“助推器”。如果说语文教学是高楼大厦,那么课外阅读就是地基、是柱子,它对语文教学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那么如何用新课程的理念来进行课外阅读,提高阅读的质量呢?
一、 从课堂入手,营造自主、投入、轻松的阅读氛围
每个身心发展正常的学生,都有与生俱来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喜欢课外阅读并非难事,问题是绝大部分的初中学生只是把课外阅读当作是一种消遣调剂,而有一部分的教师、家长把课外阅读看作是提高考分的一种手段,这样的阅读就难以发挥书本应有的作用,难以体现出阅读的力量。相反,有时还可能对学生“作为人的清醒的意识造成遮蔽”,“可能伤害学生的学习意愿和健康成长”。这种阅读就成了一种有害的阅读。因此,必须注意为学生的课外阅读营造一种自主、投入、轻松的氛围。
在实践中,我发现选择一个合适的时间、地点,让学生初尝自主阅读的乐趣,感受阅读的魅力这一设计很受学生欢迎。我们可以抓住学生对抄写等练习比较厌恶这一心理,在经过必要的准备以后,尝试在本该进行的语文训练中宣布到阅览室去读自己喜欢的书(可以借阅,也可自带书本),要求学生把感兴趣的内容摘抄下来,想想自己为什么要摘抄这些内容。事实上笔者的这一步已经让所有的学生都喜出望外,他们十分珍惜这节不同寻常的课,选择自己爱看的书后,个个都像“饿汉”一样扑在书上,边看边想,边记边抄。教师来回巡视,帮助学生挑选合适的书,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和学生探讨书中内容,适时引导。课后,我们用语文手抄报的形式将“推荐一本好书”、“优秀读书笔记”等内容展览出来,供同学在课余时间中互相学习、欣赏、点评。
这样,学生在自己阅读时,点评他人的摘抄时,动口、动手,又动脑。在这样的氛围下,坚持一段时间,不仅要读书的学生学有收获,而且原来读书兴趣不浓的学生也受到了积极的熏陶和感染。学生的阅读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教师可以随时注意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习惯,以帮助学生养成更好的阅读习惯。更重要的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再一味地附和别人的见解,而是经过自己的思考,有了独到的看法,初步具有批评的意识。这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来说是一种可喜的变化。理性能够使学生辨别是非与真伪,独立会让他们的思想更自由。
二、 从小组入手,形成互帮互补的阅读小组
信息论告诉我们:学生的知识有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同伴。因此,组织好阅读小组是提高课外阅读质量的又一个重要方面。
阅读小组一般由学生自由组合而成,人数可在4―6人之间。可考虑方便性、相似性、补偿性等因素。这样,志趣相投、心理相容、智能互补等良好小群体的心理原则可落实:学生个体内在的“群体感”、“亲和感”、“友谊感”等能在社会交往中得到较好体现;学生的“归属感”、“认同感”、“群体支持力量”等方面的心理效应也能够得到很好的体现。但是组成阅读小组的这些优势不是自然而然地体现的,还需要学生主动地、协同地进行阅读,学会彼此倾听、共同讨论、相互借鉴、吸收,达到利用集体的教育力量实现小组成员的智、情、意等方面的共同发展、提高。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特别注重阅读小组的建设。我将全班学生分为7个小组,每小组6―7人,男生和女生相互搭配。他们围坐在一起进行阅读,男生一般喜欢看科幻、推理类小说,如《福尔摩斯探案集》,女生一般喜欢看情感较细腻的小说,如《红楼梦》。小组内部在一学期规定读4―6本组内必读书,书目的确定是小组讨论和老师同意的结果,既兼顾相似性,又兼顾互补性。一学期下来,学生要对所看书本进行讨论、交流;最后,根据本组内部情况,选择最喜欢的一本书在全班展示、交流。
例:某个小组一学期的必读书目:
1. 《繁星 春水》
2. 《伊索寓言》
3. 《简爱》
4. 《福尔摩斯探案集》
5. 《朱自清散文选》
互帮互助阅读小组的建立,能充分发挥小组阅读的优势,起到一定的帮带作用,让那些平时不太爱读书的学生在其他学生的影响下渐渐喜欢读书,让只喜欢读某一类书籍的学生在其他学生的影响下将目光移向多类书籍。有时,几个小组的学生共同喜欢某一本书,他们下课的话题都会围绕着这本书而展开,互帮互助的阅读形式真正做到了彼此倾听、共同讨论、相互借鉴、吸收,从而促进了学生的发展、提高。这种发展和提高又反过来促进了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由面带点,还有什么困难呢?
三、 从习惯入手,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阅读习惯
这可以说是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质量的关键。我们知道,课外阅读本身具有一种自我生成的内在机制。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与学生、文本与生活之间实现着多种视界的融通,并在一定程度上使各自的认识偏见得以克服,产生新的视界;随着阅读的深入,往往会产生出更加深邃的、新颖的、富有启发性和创造性的思维火花。但是这种思维常常是混乱、粗疏、零碎而飘忽的,还不能算是阅读者自己的东西,必须经过自己的重新筛选、组织,“用自己的语言叙述过──那种知识、思想方可算是你的了”。否则,一切书籍的阅览、一切思考、一切感想,都有可能成为过眼云烟。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随时记下“智慧的火花”。我每周都安排一节课,让学生尽情阅读,边阅读边摘抄。可以是描写细腻的句子,也可以是闪现着智慧的火花、给人启迪的句子,学生还可以对摘抄下来的句子作点评,下课前5―8分钟进行读书笔记交流、切磋。我还会抽出专门的时间,让学生挑选经典句子进行展示,说出自己喜欢这个经典句子的原因。这样,学生的课外阅读可及时得到教师和其他学生的帮助、指点,并及时体验发现的快乐、创造的快乐,充分感受到阅读积累对于自身提高的作用,从而长久地保持阅读兴趣,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四、 从学生实际入手,加强新课程意识下的阅读内容的引导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它也是人性的角斗场,开卷有益已经成为人们的普遍共识。但我们要说,开卷并非都有益。对学生来说,他们的课外阅读内容尤其不能放任自流,应该作必要的引导。当然,我们没有必要一定要让学生读世界名著。但教师在选择、推荐阅读内容时,应摒弃传统的教育性标准而选择反映学生生活和心理需求,符合当代少年阅读口味的书籍。实践证明:一个人的兴趣是与心理需求紧密联系的。只有学生潜在的阅读兴趣被激发起来后,他们在阅读中才会投入更大的热情和智慧,才会在阅读过程中自觉地、自主地去尝试、体验、思考与实践,主动与文本产生思维碰撞,主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形成能力。这样,课外阅读的优势才会渐渐凸显出来,知识与思想的萌芽才会越加粗壮。为此,我注意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1. 注意课外阅读内容与课内内容的沟通。将课内教育教学的内容当作是点,把课外的相关阅读当作是面,由点到面地拓展阅读,以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形成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外溢于课外的“涟漪效应”。例如,学生学习了《伟大的悲剧》后,在我的引导下,一部分学生捧起了《人类的群星闪耀时》来读,这就是以点带面的“涟漪效应”。中学语文课本中,还有很多文章都适合用这种方法。例如学习《我的叔叔于勒》一课,可推荐阅读《莫泊桑短篇小说集》;学习《爸爸的花儿落了》,可推荐阅读《城南旧事》等。
2. 注意课外阅读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结合。课外阅读是学生与人类最富于智慧、最充满个性的思想者的对话。要善于让学生联系自身实际,从他们的思想和经验中吸取有益的营养,积累更多的社会生活经验,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例如:学生读完《名人传》后,交流时就非常真切地谈到《名人传》给他们的精神力量。当然,我们不排除少数课外阅读的副作用,例如:有些学生读完《三国演义》,对桃园三结义这一情节,非常迷恋书中的“哥们义气”,以至于认为平时要有“哥们义气”。教师要对书中有害的糟粕进行预设,告诉学生“尽信书不如无书”的道理,让学生增强辨别真伪、善恶的能力,以指导学生更好地阅读。
3. 注意各学科内容的融合。新课程理念下,我们应该更清楚地认识到:学生不只需要学习语文,还要学习更多更新的东西。根据初中学生的阅读水平和知识面,我们可以设计“套餐”方案。即为学生增加喜闻乐见的古典小说、具有时代气息的科幻小说、科普书籍和适合学生阅读的历史、地理、天文书籍等。这样,使学生的阅读内容做到文学与自然科学并重,使文学作品滋养学生的伦理情感,用自然与社会科学知识丰富其知识世界,为构建学生完善的知识体系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 从评价入手,实施多元、动态的评价标准
由于汉字具有思维内涵的多层次性,汉语言具有内容的丰富性和多解性,因而最能拓展学生的想象和联想的空间,最能促使学生创新思维的多向性发展。同时,来自文本、他人的信息为不同的生命个体所吸收,并激活各自既有的知识、经验,这样就有可能产生独特的个性化的理解,加工生成不同的经验、发现、创造和感悟。因此,对学生课外阅读的评价标准必须实现多元化、开放性、动态性等原则。我们可以采用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的方法来评价学生的课外阅读。
我在班上开辟了“百家讲坛”栏目。每周安排学生做一个微型讲座,学生情绪高涨,非常认真地制作幻灯片,迫不及待地想把自己的阅读心得和他人分享。“百家讲坛”栏目,使认真参加阅读的学生普遍获得成功的体验,也让少数优秀的学生脱颖而出。更重要的是,当一个或几个学生在对一部作品进行评价时,他们的思想认识和台下学生的思想认识往往不一致,于是他人评价也参与其中,对书中内容、作者思想、作品主题等诸方面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有时甚至发生争论,这时,教师的适时引导一定会起到令人难忘的教学效果,教师评价也参与其中,实现了多元评价。最重要的是,“百家讲坛”栏目,让我们及时知晓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点,以便对学生的课外阅读适时评价。在第6期“百家讲坛”上,我班几位男生向大家推荐了《藏地密码》这本书。他们精心制作了幻灯片,流介绍作品。然而,同学们听完他们的介绍后却不依不饶,有的说他们的介绍缺乏统筹安排;有的说他们在介绍时过多地关注了作品的情节,只停留在阅读表层,对作品的主题和重点章节缺少自己的认识和分析;还有学生干脆说这本书不应该上“讲坛”,因为它充其量只能算网络小说,和《巴黎圣母院》这样有内涵的名著相比是有差距的。
多元、动态的评价标准既顾及了学生课外阅读的个别差异,又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质量进行了评价,还重视了学生课外阅读过程中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发展状况,注重考察学生阅读过程中显示出的探究精神和能力,有利于引导学生将课外阅读向纵深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