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木雕刻的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东阳木雕选用材料雕刻技法构图艺术表现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3-0247-02
一、序言
传统的东阳木雕属于装饰性雕刻,以平面浮雕为主,有薄浮雕、浅浮雕、深浮雕、高浮雕、多层叠雕,透空双面雕、锯空雕、满地雕、彩木镶嵌雕、圆木浮雕等类型,层次丰富而又不失平面装饰的基本特点,且色泽清淡,不施深色漆,保留原木天然纹理色泽,格调高雅,被称为"白木雕"。
东阳木雕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民间艺人们创造了多种雕刻技法,逐渐形成了雕刻技法完善、创作构思娴熟、题材内容丰富、观赏实用有机结合等显著特点。东阳木雕从形式上看,由简单到繁琐,由粗犷到精细。木雕技艺之精湛,产品之典雅,精美驰名中外。
二、选用材料
东阳木雕是以散点透视的平面浮雕,其雕刻材料应用广泛,因精雕细刻,一般很少漆色,突出表现原木的原汁原味,又称为"白木雕"。东阳木雕的选用材料主要是分为:内容题材雕刻用材和边框用材。其内容题材雕刻用材要求木纹细腻,能耐久,无油脂,不易变形,不易开裂,如樟木、椴木、白杨木、白桦木、白木、白桃木、银杏木、楠木、榉木等色彩较淡的木材,适合东阳木雕的精雕细刻。对于边框用材来说,要求木质坚韧、硬性好、质材重。不易损坏,起到加固和衬托作用。如黑檀木、酸枝木、红木、花梨木、铁梨木等。选用材料要利用木材的天然色彩和质感,使作品的结构内容与外框造型完美融合。木雕材料的色泽、肌理是木雕的"肌肤",木雕作品雕刻后,赋予了雕刻的语言,其材质赋予了一定的材质语言,能深化木雕艺术的感染力。
近年来,东阳木雕在选用雕刻材料上,不管是边框,还是主体雕刻部分,全部都选用高档材料进行雕刻制作,如选用小叶紫檀木、大叶紫檀大、酸枝木、花梨木、金丝楠木、红豆杉等高档木材进行雕刻制作。其目的是想通过高档材料雕刻制作的木雕作品,提升木雕作品的经济价值。但就艺术表现的精雕细刻来说,没有色彩较淡的效果好。
三、题材内容
东阳木雕题材内容表现的特色,其类型有:人物、山水、花鸟等。主要内容有:历史事件、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古典文学、吉祥动物、寄情花木、风流人物、抽象图案、山水人物、鱼虫走兽、宗教佛像等。作品的象征、寓意是用动物、花卉表示吉祥幸福、延年益寿、夫妻恩爱等;以神话故事和民众所称道、所供奉、所敬重的具有人格力量的历史人物来表示借古喻今、尊敬喜爱等等,东阳木雕表现的题材内容非常广泛。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经济一休化步伐的加快,东西方文化的不断交流,艺术创作在不断的创新,东阳木雕也不例外。近年来,东阳木雕艺人们着力于东阳木雕题材内容的不断创新,致力于表现当代题材的作品。如:2012年东阳木雕大师共同创作的"改革开放十大成就"大型东阳木雕组雕《春天的故事》,歌颂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再如:《新农村》、《田野赞歌》、《五谷丰登》等等,表现新农村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面貌,新农村经济建设和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景象及农村农业丰收果实的木雕作品。东阳木雕题材内容的创作创新来源于作者的生活,又高于生活,是创作者的生活体验和思想情感。从东阳木雕题材内容的广泛性中,挖掘创作创新的题材内容,东阳木雕才会有今天这样旺盛的艺术生命力。
四、雕刻技法
东阳木雕以构图饱满大气,层次丰富细腻、图像写实传神、做工精雕细刻、格调清秀淡雅和实用与欣赏完美结合的艺术风格独具特色,这种艺术风格以东阳木雕的独特的平面浮雕雕刻艺术为前提条件的。其雕刻技法有:薄浮雕、浅浮雕、深浮雕、透空雕、透空双面雕、镂空雕、锯空雕、半圆雕、圆雕、圆柱浮雕、阴雕、深镂空雕、镂圆雕、镂空贴片雕等十多种雕刻技法。
东阳木雕雕刻技法表现的特色,就是在整件东阳木雕作品中,运用上述雕刻技法的一种、两种、或多种组合,完成木雕作品的雕刻创作,以达到一定的木雕艺术效果。整件作品只有一种雕刻技法运用的有:阴雕作品、薄浮雕作品等;两种以上雕刻技法运用的有:深浮雕作品、锯空雕与镂空雕结合的作品、透空雕作品、镂空雕结合浅浮雕作品、高浮雕作品、多层叠雕作品、镂圆雕作品等等。东阳木雕的特征是集中表现为层次的丰富性,运用各种雕刻技法的多样化。东阳木雕的作品雕工精致、洗练、玲珑剔透而不伤整体和牢固,通过各种雕刻技法的灵活运用,达到了精雕细刻,突出了木雕作品的三维立体效果,层次感、立体感既丰富又强烈。
五、构图
构图又被称为"布局"或"章法",是指在平面美术创作中安排和处理审美客体的位置和关系,把个别的或局部的形象组织成整体的艺术作品,以表现构思中预想的审美效果。也就是说,作者根据题材和主题思想的要求,把要表现的形象适当地组织起来,构成一个协调的完整的画面。它是艺术表达作品思想内容并获得艺术感染力的重要手段。
东阳木雕的构图,是作者把构思、立意要表达的主题思想通过图形的合理安排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达到表现意境、内容的艺术作品。构图是东阳木雕整个作品骨架,是立意的表现载体。构图要包括表现的意境、内容和表现方法等,它与作品创作是否成功、整体艺术效果如何有着重要的关系。在构图时,应该把最能吸引观赏者目光的这部分主题内容充分表现出来,陪衬的物像要概括地处理,使陪衬的物像起到烘托的艺术效果。东阳木雕的作品就是要选择自己最熟悉、感受最深的事物,把自己的思想情感和主题内容以及对艺术的见解,通过木雕的载体充分地得到表达。
东阳木雕构图饱满,表现内容丰富,刻划层次分明,适当保留平面,具有以小观大的艺术效果。在一定的平面和空间范围内,它所表现出来的内容可以比西洋浮雕更为丰富。东阳木雕的构图可以概括为散点透视的构图方法,其方法是线面结合的造型技巧,适当保留平面、小块留地与高远叠压的层次处理方式等几个方面。
东阳木雕的构图,在艺术手法上,以层次高、远、平面分散来处理透视关系并以中国传统绘画的散点透视或鸟瞰式透视为构图特点,它所表现出来的内容可以比西洋浮雕更为丰富,可以不受"近大远小"、"景清"、"远景虚"等西洋雕刻与绘画规律的束缚,充分展示画面内容,可谓"画中有画,景中有景"。达到作品内容顺理成章、主次分明、主题突出、赏心悦目和艺术魅力。
六、艺术表现
东阳木雕以其丰富的题材内容和精湛的雕刻技艺,逐渐形成了平面浮雕艺术别具特色的效果。东阳木雕艺术表现的特色有:运用雕刻技法、运用雕刻材料、运用色彩和运用粘贴技术等形式。
(一)运用雕刻技法的艺术表现。东阳木雕以平面浮雕为主,多层次浮雕、散点透视构图、保留平面的装饰,形成了极为鲜明的雕琢艺术特色。其雕刻技法有:薄浮雕、浅浮雕、深浮雕、镂空雕、透空雕(锯空雕)、高浮雕、多层叠雕、园木浮雕、圆雕、半圆雕、彩木镶嵌雕、贴片雕、阴雕、彩木多层叠雕等十多种雕刻技法。东阳木雕的传统艺术蕴含着东阳木雕艺人博大的智慧和精深的木雕技艺,是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艺术文化结晶。
运用雕刻技法表现,就是在整件木雕作品中,运用东阳木雕上述雕刻技法的一种、两种或多种组合,对木雕作品的雕刻创作,以达到一定的艺术表现效果。运用雕刻技法表现的有:阴雕表现法、薄浮雕表现法、深浮雕表现法、锯空雕与镂空雕结合表现法、透空雕表现法、镂空雕结合浅浮雕表现法、高浮雕表现法、多层叠雕表现法、镂圆雕表现法、多种雕刻技法结合表现法等等。
(二)运用雕刻材料的艺术表现。东阳木雕的雕刻材料应用广泛,因精雕细刻,很少上色,一般选用色彩较淡的木材作为雕刻用材。如樟木、椴木、白杨木、白桦木、白木、楠木、榉木等色彩较淡的木材。也有选用红木、黑檀木、酸枝木、花梨木、铁梨木、荫沉木等颜色较深的木材作为雕刻用材的。这主要是根据雕刻设计者和艺术表现的需要而决定。运用雕刻材料表现法,就是在整件木雕作品中,运用各种材料通过雕刻和组合,来达到表现艺术效果的木雕作品。有时根据木雕艺术表现的需要,设计创作者会选用几种或者多种颜色的木材来雕刻组合成木雕艺术作品。运用雕刻材料表现的有:彩木镶嵌表现法、彩木雕刻组合表现法等,具体表现为木质材料色彩的丰富,雕刻技法运用多种多样,从而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效果。
(三)运用色彩处理的艺术表现。东阳木雕因采用颜色较淡材料雕刻,又不上颜色,被称为"白木雕"。但有些木雕作品为了艺术表现的需要,对白木雕进行着色处理,来达到艺术表现的效果。运用色彩处理表现,就是运用各种色彩在雕刻的木雕上面着色处理,使其更具有层次感和立体感的艺术效果。运用色彩处理表现的有:浅降山色表现法、淡彩表现法和贴金表现法等。
(四)运用粘贴技术的艺术表现。东阳木雕是散点透视构图、讲究平面装饰艺术效果的浮雕。木雕作品要达到装饰的效果,有时需要将木雕作品单独雕刻后,进行粘贴或镶嵌连接组合。运用粘贴技术表现,就是将木雕作品单独雕刻后,进行粘贴或者镶嵌到底板上组合而成的一种表现方法。运用粘贴技术表现的有:贴片技术表现法、竹丝镶嵌贴片表现法和锯空雕粘贴表现法等。
七、结语
综上所述,东阳木雕的是散点透视的平面浮雕,其艺术特点是工艺精湛,构图饱满,题材内容多样,艺术表现丰富,选用材料广泛,雕刻技法全面,不施重彩深色,保持原木本色,而且精雕细刻,具有素淡、清雅和简约之美。
参考文献:
[1] 华德韩.东阳木雕[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00
关键词:木雕艺术;文化艺术;内涵探究
木雕艺术是我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木雕艺术有着长久的发展历史,在发展的过程中吸收了不同时代的文化特点,能够见证社会历史的发展,同时能够使得很多传统艺术和文化得以传承,是我国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因此,本文旨在对木雕文化艺术的内涵进行研究,为我国木雕艺术的发展和传统文化的弘扬提供依据。
一、中国传统木雕艺术概述
(一)木雕艺术概述
木雕是我国一种传统的艺术形式,木雕简单来说就是对于木材进行相应的雕刻,雕刻之后的作用往往被运用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单重。中国传统的木雕艺术是随着中华文明的发展而发展的,在漫漫历史长河发展的过程中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文明、不同的朝代都能够体现出十分明显的差异。同时木雕艺术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在进行木雕雕刻的过程中各有特点,是我国传统文化和传统艺术发展的重要见证。
(二)木雕艺术的图腾特质
图腾是我国传统文化发展过程中十分重要的文化特质,图腾文化不仅仅存在于石雕、玉雕和壁画当中,同时还存在于木雕艺术当中,是木雕艺术十分重要的雕刻内筒,通过对于图腾的雕刻能够让人们在艰难的生活环境之下形成相应的精神信仰,能够让人们在遭遇灾难和不幸的时候,寻求一丝心理安慰。在木雕作品当中木雕的图腾柱子、木雕神像和木雕面具都带有十分浓厚的民俗色彩,是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木雕艺术的基本文化内涵
木雕艺术在长久发展的过程中,不仅仅是人们日常生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人们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时期的木雕在雕刻方法和雕刻技艺上有着一定的差异,但是多数木雕都会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浸染。例如,在中国传统木雕当中“仁”是十分重要的一种因素,也是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中国传统木雕蕴含着非常深厚的文化内涵,是不可替代和弥足珍贵的。在中国现代木雕艺术发展的过程中正在进行不断的创新,但是在创新的过程中仍然蕴含着非常深厚的文化内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要传承。
二、中国木雕的主要艺术形式
(一)梁梁是中国传统木雕艺术的主要载体
梁同时也是房屋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人们在开展房屋建造的过程中往往会选用笔直、坚硬的木料作为梁。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无论是旧房屋下梁还是新房屋上梁,都会有相应的祭典和相应的仪式,由此可见梁在人们生活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价值和作用。人们子啊对梁进行加工的过程中会对梁进行相应的雕刻,根据梁的种类不同在进行雕刻的过程中可以分为地雕、浮雕和线雕三种形式,这主要是根据屋主的喜好所决定的,在一些特殊的场合会给梁雕刻上一些指定的纹路。在我国很多庙宇当中,梁的花纹多为祥云,这样能够体现出庙宇的祥和和庄重,在一些皇室建筑当中,梁会雕刻相应的波浪纹和龙须纹,这样能很好地体现出皇家的富贵和尊严。
(二)柱在我国的传统民居当中
柱子是房屋重要的承重结构,在开展房屋建设的过程中为了确保柱子的稳定和安全,一般不会在柱子上进行相应的雕刻,而是将其整体作成覆盆状,这样能够体现出房屋的清秀和听吧,随着时代的发展后来衍生除了梭状的柱子。除此之外在开展房屋建设的过程中会有悬在空中的“垂花柱”和用来装饰的“外檐柱”,除此之外还有很多丰富的柱子类型,这些柱子都需要进行相应的雕刻,这样才能够更好地体现相应的艺术效果。
(三)房屋隔断
房屋隔断是我国传统建筑当中十分重要的物件,隔断能够在建筑当中起到保护隐私和划分房屋区域的价值和作用,在对房屋隔断上的选择上很能够体现出房屋屋主的文化修养和品位。很多房屋隔断都是用木雕组成的,木雕隔断是一种十分重要的组成类型。在开展房屋木雕隔断雕刻的过程中往往需要征求屋主的意见,根据屋主的文化背景、身份、爱好等进行相应的雕刻,这样能够体现出相应的文化内涵,同时能够很好地发挥房屋隔断的价值和作用。
(四)家具
在我国传统木雕发展的过程中,家具是采用木雕最多的一种载体,木雕家具有着很长的发展历史。人们在选用家具的过程中往往会进行相应的定制,在定制的过程中会根据自己的身份、喜好、文化背景等选用不同的木雕图案。经过雕刻的家具在使用的过程中不仅能够彰显出文化内涵,同时在使用的过程中也会让人心情舒畅,更好地发挥家具的价值和作用。
三、中国传统木雕文化艺术内涵
(一)木雕文化艺术的特点与文化内涵
传统木雕艺术在我国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价值和作用,是社会文化、人民风俗的体现,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木雕文化。木雕艺术在发展的过程中有些自身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造型优美、线条清晰流畅、刀法纯熟,木雕能够很好的展示出不同时代的文化特点,同时能够融入时代情感,是中华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
(二)传统木雕中的家庭道德观念
几千年来,中国人一直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传统家庭道德观,即儿孙满堂和多子多福。比如,在徽州,人们结婚时一般都会选用精雕细琢而成的衣橱和花床,而龙和凤等动物形象作为装饰题材经常出现在木雕图案之中。如果要点缀家具,通常都会选择百年好合、麒麟送子或者龙凤呈祥等图案,多子多福的图案象征则是石榴,而夫妻恩爱的图案象征则为鸳鸯。
(三)传统木雕中的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中,最佳的人生理想就是学而优则仕,因此读书、及第这两个方面的场景及其寓意就成为传统木雕艺术中常见的题材,古代比较著名的木雕作品包括《五子登科》、《十八学士》和《三进士》,充分体现出封建时期的文人们对理想人生的美好愿望。综上所述,本文在开展研究的过程中主要对木雕艺术的文化内涵进行了相关探究,在探究的过程中主要对木雕艺术的概念、图腾性质、基本文化内涵进行了探究。对于我国木雕的主要表现形式梁、柱、家具、隔断进行了研究,从研究中可以发现,在我国木雕艺术中蕴含着家庭道德观念儒家思想、中和思想、尚学思想,等文化内涵,这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见证,同时也是我国重要的文化瑰宝,同时,传统木雕能够体现出工匠精神,能够更好地服务现代文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仙游传统木雕 题材 功用 工艺特色
中图分类号:J31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09)17-
仙游古称清源县,地处福建东部沿海,木兰溪中、上游,此地山川毓秀,气候宜人。为福建的龙眼、柑橘、糖蔗生产基地。仙游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国绘画之乡、戏剧之乡、武术之乡和工艺美术之乡。 仙游传统木雕亦称“仙作”或“洋塘雕花”,兴于唐宋,盛于明清,素以“精微透雕”著称。唐代,佛教寺庙、道观建筑中已出现木雕饰物、宗教塑像。到了宋代,这里的工匠把京都宫廷器用与木雕技艺有机结合,创制的木雕家具首开工艺家具先
河。清代,清中期的雕刻大师郭怀和清末民初的国画大师李耕的艺术风格对仙游木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仙游传统木雕的题材及其功用
第一,“仙作”传统木雕的题材。仙游传统木雕的题材主要有人物、禽鸟走兽、山水风景、几何图案和吉祥图案等。其中人物是表现最多的图案。人物中具体的题材又分为历史人物、戏曲人物、神话人物等。历史人物有历史上在民间流传较广的典故,如《三国演义》里的桃园三结义、白帝托孤,《水浒传》中的梁山聚义等典故。此外渔樵耕读也是人物图案中经常出现的内容。禽鸟走兽类图案主要是一些中国传统的吉祥动物。像龙凤、麒麟、仙鹤、鸳鸯等。表达了人民大众对于美好、理想生活的向往。几何图案则有三角形、棱形、正方形、字形(十字、人字、万字、斜万、万不断、富字、寿字、喜字)等。山水风景图案一般是雕刻在屏风隔扇之上,往往是作为人物的衬景。在山水风景中经常会出现楼阁亭台、岁寒三友、梅兰竹菊等文人志士喜好的植物。
第二,“仙作”木雕的功用。木雕对于装饰美化居室能起画龙点睛的作用。古人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崇尚自然,推崇与自然万物和谐共存的生活方式。在此思想的影响下,我国形成了以木材作为建筑主要构件的独特建筑方式。人们在满足于建筑提供的居住功能后,开始追求建筑的美观功能。 建筑中屋檐、梁柱、斗拱、门楣、栏杆的木雕,能够丰富、美化建筑空间。汉代《鲁灵光殿赋》就有“龙桷雕镂,飞禽走兽,因木生姿”的记载。可见木雕在使建筑变的生动、美观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除装饰居室的功能外,仙游传统木雕还承担了“成人伦,助教化”的作用,它能以浅显的图案深入浅出引导人们积极向善。其别强调“成人伦,助教化”的作用。这在仙游传统木雕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仙游传统木雕中的很多题材都是儒家思想的直接体现。有关“忠孝仁义礼智信”的内容在仙游传统木雕图案中频繁出现。例如历史上的岳母刺字、杨家将精忠报国,二十四孝里的孝感动天、卖身葬父、哭竹生笋等。
二、仙游传统木雕表现形式
仙游传统木雕的表现形式主要有圆雕、高浮雕、浅浮雕、透雕等。
圆雕,即整体雕刻,指非压缩性的,可以多方位、多角度观赏的作品。一般作为独立陈设的装饰品或放置案几上观赏把玩的摆件。仙游传统木雕所使用的材料有很大一部分是龙眼木、花梨等硬木。硬木材料具有质地紧密、色泽优雅、木纹华丽等特征,是圆雕的理想材料。
高浮雕,也可称为深刻浮雕或深刻透雕,指所雕刻的图案花纹高出底面的雕刻方法。人们习惯把浮雕里雕刻较厚的作品称为高浮雕,把雕刻的比较浅的作品称为浅浮雕。高浮雕在仙游传统木雕里多用于屏风、牛腿、插屏等建筑构件和陈设品。
浅浮雕,与高浮雕相对的一种雕刻方法。以线为主,以面为辅,线面结合来表现形体。层次交叉少,浅浮雕一般用线要求较为严谨。仙游传统木雕里浅浮雕一般多用于门窗、挂屏、台屏上。
透雕,即将画面图案之外的空地去掉再进行雕刻。可形成上下左右通透之势。透雕有可分为单面锯空雕和双面锯空雕。单面锯空雕只在正面雕刻,背面不做修饰。双面锯空雕则正反两面都做雕刻,均可观赏。
三、仙游传统木雕的工艺特色
仙游传统木雕具有朴实简约、师法自然等特色。它所选用的材料往往较为名贵,如紫檀、黄花梨、鸡翅木、铁力木等,这些木材具有质地紧密、色泽优雅、纹理复杂的特质。为了保留木材的天然质感和纹理,“仙作”木雕的工匠们师法自然不加漆饰,而仅用蜡饰。充分展现材料本身的美感。“仙作”木雕来源于生活,其工艺具有浓厚的民间特色。“仙作”家具中的“勾顶藤”即来源于生活中仙游挑夫所发明的一种叫“勾顶藤”的挑具构件。古代仙游的工匠们将这种“勾顶藤”提炼为“回”字形纹样,这种纹样虽然不如“广作”家具的繁杂华丽,却也不失简洁平淡之美,散发出浓郁的乡土生活气息。
历经千余年,仙游传统木雕犹如窖藏佳酿,历久弥香。目前仙游传统木雕已被列为福建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近年来,福建省实施海西发展战略,给“仙作”家具产业插上了腾飞之翼。2006年,工艺美术行业正式列入全省“十一五”产业集群发展规划。仙游县委、县政府极为重视,将木雕产业列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据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仙游木雕产业聚集的资金已超过百亿,生产厂家有2100多家,从业人员10万余人,年产值30亿。虽然仙游木雕产业目前还存在着企业小、资金少、宣传广告不到位、缺乏品牌意识等问题,但凭借仙游人民的勤劳和智慧,乘着经济发展的东风,仙游传统木雕必将在二十一世纪散发出新的曙光。
参考文献:
[1](宋)黄岩孙.仙溪志.
【关键词】东阳木雕;服饰造型;文化语境
一、序言
东阳木雕因产于浙江省东阳市而得名,东阳木雕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自唐宋开始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最优秀的民间工艺美术之一。东阳木雕集装饰与实用结合,聚木雕艺术于刀锋之下,艺术之鬼设神施、巧夺天工,不愧为国之瑰宝。东阳木雕融会了历代东阳木雕艺人的智慧和雕刻技能,其丰富的内涵、高超的技艺、绚丽的图案、精美的雕饰,是我国民间艺术中一朵绚丽的艺苑奇葩。
东阳木雕的文化底蕴很深厚,东阳人发奋学习读书的文化精神和农耕文化浓郁在东阳木雕的艺术发展中,良好的文化内涵对雕刻技能的提高、新工艺和新产品的创新等方面起着一定的积极作用,对东阳木雕工艺的传承发展和保护有良好的推动作用。东阳木雕有丰富的艺术水平和浓郁的地方特色,其题材内容广泛,作品造型优美,形象生动逼真,且构图饱满严谨,工艺精雕细琢,具有神奇的艺术魅力。文章从东阳木雕的基本艺术特征研究入手,分析了东阳木雕艺术的文化内涵。
二、东阳木雕的基本艺术特征
东阳木雕的经历和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密切相连,与东阳地域文化和东阳人爱学习耐吃苦精神相结合,在一千多年漫长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了工艺精湛、清新淡雅、构图饱满、题材广泛、形象生动、造型优美,具有东阳地方特色的木雕艺术特征。东阳木雕是独立性与依附性并存,其独立性是单独一件全部是木雕,如欣赏品的壁挂、落地屏、台屏、佛像等艺术品;形成了东阳木雕艺术上的独特语言,显示着自身存在过程中独立性美的特征。形成了依附在各种物件上木雕艺术之美,突出表现了木雕的工艺之美,让人们在实用中欣赏工艺美。
东阳木雕是散点透视的平面浮雕,它属于装饰性雕刻,其雕刻技法有薄浮雕、浅浮雕、深浮雕、高浮雕、多层叠雕、透空双面雕、锯空雕等,层次丰富而又不失平面装饰的基本特点,且色泽清淡,保留原木天然纹理色泽,被称为“白木雕”。一般选用清淡的木材为雕刻用材,如椴木、白桃木、香樟木、银杏木、杨木等材料。雕刻制作后一般不加色彩,用本色透明清漆涂罩,以保留原木的天然本色,使人们能更好地欣赏雕工的高超技艺。这是东阳木雕长期以来基本固定的形式。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审美观点的不同。东阳木雕也运用了其他的一些表现方法,如树皮雕、火烧板木雕、彩木镶嵌木雕等表现形式。此外在运用材料上,不只是用色彩清淡的木材,也运用一些色彩较浓的木材作为雕刻材料,如红檀、紫檀和檀香木,以及红木、铁木、、红酸枝木等,这些材料既名贵,又色彩较浓。用这些高档的木材雕刻,提高了东阳木雕的经济价值。上述是东阳木雕变异性方面的形式。
三、东阳木雕的题材内容和艺术语言
东阳木雕的题材内容比较广泛又丰富,概括地说以人物、山水、花鸟等三大类为主。主要题材内容有:历史事件、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古典文学、吉祥动物、寄情花木、风流人物、山水人物、鱼虫走兽、宗教佛像等等。运用这些题材内容进行构图创作,如花鸟题材的有牡丹、莲、海棠、茶、太阳花等花卉,孔雀、等鸟类。人物作品有《三国演义》的刘备、曹操等,《水浒传》的宋江、林冲、等,《红楼梦》的林黛玉、贾宝玉等,《西厢记》的莺莺、张生等,《西游记》的唐僧、沙和尚等,还有包公、岳飞等等。山水作品有亭台楼阁、树木、群山峻岭等。
东阳木雕的艺术语言一是用喻意表现,这就形成了木雕作品独特的语言风格。如历史人物表现,借古喻今;花鸟的用松竹梅表现;仙鹤表示圣洁清雅,健康长寿;荷花表示高洁;牡丹花表示雍容华贵;孔雀表示美丽吉祥。通过对木雕图案的精雕细刻,用感悟和心灵意象表现木雕的艺术语言,让欣赏者与作者产生共鸣。二是用原汁原味的谐音语言表现,如用花、瓶表示平平安安;用柿子表示事事如意;用喜鹊梅花表示喜上眉梢;牡丹花、玉兰花、海棠花组合表示富贵满堂等等。充满了谐音的神秘、朴拙,为东阳木雕艺术语言所借用,具有浓厚的东阳地方特色。
四、木雕人物服饰造型艺术
中国古代服装主要有上衣下裳和衣裳连体两种基本形制,其造型风格常用下垂的线条强调纵向感觉,多为宽衣大袖、长衣拂地、系带隐扣的造型,显得庄重、婉约、平和典雅。主要有冕服、深衣、袍服、大袖衫、襦裙、长袄、马褂和旗袍等结构。细节结构中领型结构有无领、圆领、交领、立领和盘领等;门襟形式有斜襟、对襟、大襟、琵琶襟、一字襟、人字襟和连环襟等;袖子形式有宽袖、大袖、窄袖和马蹄袖等。
中国古代服饰上常有各种图案。中国古代传统服饰图案蕴含着古代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礼仪以及审美情趣,被人们赋予了一定的寓意来象征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中国古代传统服饰上的图案成千上万,不可枚举,主要可以分为五大类型:具象符号、几何纹样、器皿、动植物、人物、天文地貌、风景和故事等表现具象形式美的服饰图案;皇室贵族等专用的十二章纹、补子纹、龙凤纹等体现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的服饰图案;莲花纹等带有宗教教义色彩的服饰图案;五毒图案等用来辟邪的服饰图案;牡丹、蝙蝠、荷花、仙桃等象征富贵、福气、和谐、长寿等具有吉祥寓意的服饰图案。服饰图案是古代服饰元素中最容易用来作为服装装饰的,它可以装饰在前胸、后背、袖口、襟边、领口、下摆等各个部位。
中国古代服饰的色彩装饰,较多的受制于统治阶级的意识,并从某种意义上反应了这个民族潜意识的性格,受阴阳五行影响,传统服饰色彩有青、红、黑、白、黄五色之说,它们被称为正色,象征着高贵,是统治阶级礼服的色彩。黑色,在上古时代被中国的先人认为是支配万物的天帝色彩,“上衣玄,下裳黄”,上衣之色取晨未亮之黑色,代表着对天神的崇拜。黄色象征着阳光、辉煌与尊贵,从唐宋年间开始,黄色为天子专用色,庶民等不可穿用,红色代表生存之火和生命之血的颜色,人们用红色来表达喜悦,预示着成功与吉祥。白色代表素洁与虚无,历代对没有取得功名的读书人往往称为白衣秀士;同时还往往与死亡相联系,古代守丧者的孝服往往也是白色。青色,清新雅致,较为普遍,故被认为是素朴之色,是唐代官服中品位较低所用的服色,民服中所用青色也多为地位低下者所用服色。
五、总结
服饰是木雕整体造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服”字除了统指身上穿的衣服,另有狭义的“上衣”与广义的“蔽体的东西”。饰,以增加人们形貌的华美。服饰是人类文明的标志、生活的要素。它除了满足人们物质生活需要外,还代表着一定时期的文化。在东阳木雕服饰造型艺术中,凭借着享誉中外的“三雕艺术”以其缤纷多姿的艺术形式、完美精湛的雕刻技艺,均能将人物造型中的服装线条、饰品搭配等要素表现地淋漓尽致,恰好的呈现出民间工艺美术独具匠心与耐人寻味。
参考文献:
[1]华德韩.东阳木雕[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00
木雕,是最古老的民间工艺形式之一。作为雕刻的分支,中国的木雕史基于原始木雕的基础之上,经过早(春秋战国一东汉灭亡)、中(魏晋南北朝一隋唐宋元)、晚期(明清两代一民国)的锤炼,历史的积淀与文化的交融,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如徽州、潮州、浙江东阳、福建莆田、云南剑川木雕等。剑川木雕更是木雕界的典范。
一、特色文化根源
人类文化重要发源地之一――滇文化,是世界民族群体和民族文化最聚集的地区之一,也可以说是世界民族文化的博物馆。滇池和洱海两大水系滋养着这片土壤,孕育出特有的红土地域文化。南诏大理国是云南文化的摇篮,是真正的“站在亚洲文化十字路口的古都”,据记载,白族木雕的起源是在公元八世纪,即唐朝天宝、贞元年间。剑川海门口,是剑川木雕的源头。云南剑川木雕艺术独树一帜,它不但是对中印与藏文化元素的继承、吸收、消化,同时也融合了本民族文化元素五千多年的锤炼,它是多重元素相互作用交织下的产物。与多宗教、多民族和复杂地容地貌以及历史文化渊源有血肉关联。
1、宗教特点
自古以来的多种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道教和原始宗教在这片红土地上的广泛传播,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着冲突,但它奇特的融合性占主导地位,多宗教直接导致了剑川木雕工艺的创作手法和题材内容多样,对艺术的影响意义深远,使白族木雕工艺呈现出新的艺术魅力。
2、少数民族和地容地貌特征
据统计,有24个少数民族大杂居,小聚居地分布在这片土地上,得“民族王国”之名,在吸纳异域文化的同时,形成和完善了本土文化,每个民族都拥有各自的习俗和古老的文明,民族之间的交流也存在相互渗透和相互作用的文化。由于得天独厚的自然地域因素和环境状况,在诸多少数民族中,保留着无形且珍贵的非物质文化,且正在继续繁衍和流传着可见可感的文化。这些少数民族世代繁衍生息,默默守护和延续着早就成为我国历史文化长河中精粹的古老文化。
有云南这块广袤无垠,有着深层次文化底蕴和复杂历史环境作温床,作为南方丝绸之路与茶马古道交汇点的剑川,其木雕的诞生、形成、发展、技术升华拥有足够的养料,让他孜孜不倦地、如磐石般扎根成长,一步步扬名海内外。
二、鲜明的材料特色
木雕是雕刻的艺术。雕刻材料品种丰富,有白木雕、红木雕之分。剑川木雕在选材上,采用硬质木材,质地细腻,防腐能力强,一般用银杏、柏木、黄杨木。还有用得较少且生长周期慢的梨木和桃木,另外,还有一些名贵木种如楠木、金丝楠、紫檀、小叶紫檀、沉香、黄花梨等,也有选用缅甸红土、西南桦、及土漆、天然植物漆做原料。有的木雕工艺品也采用质地柔韧且细腻的青皮木,纯朴大方,使木雕工艺品颇具材质本色的原生态美感。加上在明代前后已形成并逐步发展的生漆工艺,使木雕的材料更具特色,美感倍增。
三、复杂糅合的素材与工艺特色
白族木雕的悠久历史文化背景,奠定了稳步发展的坚实基础。木雕主题内容鲜明,集艺术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其图案视觉语意丰富,甚至有着超越其使用价值的艺术欣赏性的特征。
1、内容题材
自古以来,图案就是历史文化和文明信息的依托,此类渊源甚至可以追溯到原始时期。剑川木雕图案内容大致以人物、动植物、花卉以及文字类为内容。它们在一定层面上是白族人民民间生活的真实反映,他们恬淡的心境,他们的信仰习俗,他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1)木雕内容的人物多为神话故事人物、圣人以及英雄题材的人物。并且由于受多种宗教影响存在以及宗教崇拜,有单一的宗教人物形象,也有多种宗教形象组合使用。其人物形象传神,栩栩如生。(2)动物图案的运用,如孔雀开屏、双凤朝阳、百鸟朝凤、鲤鱼跳龙门等展翅欲飞、呼之欲出的形象。(3)时而写实时而含蓄抽象的花卉题材类的图案,卓越的匠人们也常常会把奇花异草与动物主题内容联系在一起,使木雕作品别具风味,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4)常用在格扇门装饰上的文字和几何图案等。
2、工艺创作
剑川木雕创作大致分为两种,一是自由地选择雕刻内容和主题,加以大量切削雕凿等方法,以达到理想的艺术效果,二是随行就像,依据自己的感觉与无限的想象力,赋予材料特定的形象。无论何种体裁都用虚实结合的创作手法,利用写实、抽象、变形等方法,使木雕工艺的刻工细腻精巧,布局疏密得当。以镂、透、衬、比的艺术技巧雕成,其装饰内容与创作手法,给人以自然的亲切感。门窗和大门,更是白族木匠工艺技巧以及心血的倾注之地。
剑川木雕工艺经历了几次质的飞跃,第一次是宋元儒佛文化的影响,洱海地区的统治阶层大兴土木,剑川古建木雕匠艺人走出了剑湖地区,足迹踏遍省内外,接触到各方工匠,获得不少先进技艺,使剑川木雕艺术的内容得以充实,成为古建木雕艺术中坚。第二次本土建筑木雕的技术升华是公元1276年赛典赤的建文庙、明伦堂、倡儒学的号召,汉民们被迫迁入云南各地。与他们随着而来的汉文化,进而广泛传播,影响着白族木雕。随后的公元1264年到1341年的几十余年间,云南各地广泛建筑寺院、道观,剑川木匠四处奔走,促使了木雕建筑工艺名声大振,走向了辉煌历程。此外,如为剑川木雕文化注入新鲜血液的西川配隶等,更是为剑川木雕工艺的辉煌铺砖添瓦。
3、独具匠心的工艺特色代表――格扇门
剑川工匠通达文理,木雕主要以房屋建筑及居家家具雕花装饰为主。
格扇门(俗称格子门),通常是六扇为一堂,寓福禄之意,艺术表现形式多样,有借喻、拟人、复合布局手法,格扇门是白族木雕工艺卓越的集中体现。它的发展并非一蹴而就的。而是匍匐前进。起初,在明朝初期,只有很少一部分大户人家将格子门引入厅堂,当时的格子门重结实厚重,牢靠的窗条和大方美观的饰纹,且并不重雕花。清代以后,随着装饰图案的增多,除结实外,更加注重精美。雕刻艺术也越来越精细,工艺中几乎齐备了全套雕刻艺术手法,如圆雕、浮雕、浅浮雕、线雕、透漏等。雕花层次也有发展,从单层线雕、浮雕的明展到来2-7层的透漏雕花。当你来到剑川,看着剑川苏家大院的中堂格子门,你会讶异工匠们细腻、逼真的刀法;研究福寿梅花格子门时,你会因那榫卯扣接分毫不差的技巧而折服。
四、工艺品中的民族气节
关键词 东阳砖雕 民居装饰 应用研究 发展
中图分类号:J525 文献标识码:A
On Application of Dongyang Brick in House Decoration
ZHENG Yadong
(Zhejiang Guangsha College of Applied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Dogyang, Zhejiang 322100)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ake Dongyang brick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o explore in Dongyang residents brick decoration for research purposes, based on the history, art style, artistic features, sculpture production methods, value analysis, etc. of Dongyang brick, and try to combine th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facing brick Dongyang reform measures and to explore the direction of its future application in the decoration of the residents.
Key words Dongyang brick; decoration of the residents; application research; development
1 东阳砖雕在居民装饰中的应用起源和风格
东阳木雕因为其本身精湛工艺而广为人熟知,但外人鲜有所知的是,东阳砖雕对东阳民居的装饰也是不可或缺的。东阳砖雕的起源时间由于东阳文献鲜有记载而难以考证。但从东阳的考古发掘证明,在宋代初期,东阳砖雕已经在民居装饰中得到广泛使用,到了明清时期,砖雕的装饰应用达到鼎盛时期。
据史料记载,明清时期,东阳官邸纵横、庭院林立,建筑业发达。加之明清两代东阳商人遍布全国各地,有了足够资本的东阳商人由于乡土观念纷纷回乡购置土地兴建宅院。如此一来,在四面环山的东阳,盖起了青瓦白墙的各式民居,而民居设计将砖雕用于民居装饰的做法在当时非常盛行。
砖雕早期以线刻和平面装饰为主,一般用来装饰住宅大门上的门罩、门楼、八字墙以及寺庙的照壁神龛等,而门罩最为常见。号称“北有故宫,南有卢宅”的明清古建筑群卢宅的主体部分——肃雍堂,其对砖雕的装饰应用就是这一时期的典型代表。卢宅肃雍堂规模宽宏,构件雕饰华丽,其砖雕完美地和木雕彩绘、石刻艺术融于一体。而肃雍堂的砖雕狮子就是最典型的集不同艺术为一体的代表,兼具端庄秀丽和古朴大方的风格。
东阳肃雍堂的砖雕受东阳木雕的影响,有着东阳木雕特有的端庄秀丽的风格。在肃雍堂门楼上的砖雕狮子滚绣球雕刻生动精美,经过风雨的侵蚀和漫长岁月的磨痕,虽让砖雕凸显出历史的沧桑,却掩饰不了两只狮子嬉戏的青春活力。东阳石雕除了端庄秀丽的风格以外,还有几分古朴大方。在巍山古建筑中与卢宅肃雍堂齐名的理和堂,肥柱大梁,斗承拱接,雕梁画栋,至今已有525年历史,砖雕文化深远悠扬。照壁大门的砖雕精雕细刻,历500多年而不变色;明翰林国史编修赵祖鹏的太史第则端庄而又古朴;清康熙年间的九如堂中设计精巧的一百头鹿则是华丽中展现大方。东阳砖雕是东阳文化的宝贵的传承载体,让我们体会到了底蕴深远而不失活力的东阳文化。
2 东阳砖雕在民居装饰中广泛应用的原因及其制作方法
为什么砖雕在东阳传统建筑尤其是民居装饰中有得到如此广泛的应用呢?首先它具有古朴典雅、端庄温润的审美特征,同时具备木雕的生动秀丽和石雕的粗犷强烈,砖雕兼收并蓄二者的优点而形成自己的艺术特色,给人带来不一样的审美享受;其次,能灵活满足大众审美需要。砖雕的平雕、浮雕、立体雕巧妙的雕刻技法,雕砖、雕泥和拓印三类的独特制作方法可满足不同人的装饰需求,同时砖雕上浓郁的民间色彩和美丽自然风光也承载了人们的情感寄托。
人们对东阳砖雕在民居装饰的不同需求催生了东阳砖雕的不同的制作工艺的创造,归纳起来东阳砖雕有三种制做方法。一种为雕砖,就是在烧制好的青砖上雕刻,此类砖雕整体装饰感强,线条流畅,棱角分明;第二种为雕泥,是在泥坯脱水干燥到一定程度时进行雕刻,然后将雕好的成品放入窑内烧结,此类砖雕造型丰富细腻,形象生动;第三种是翻模成型,使用泥坯压模而成,适合成批生产,常见的有钩头滴水等构件。前两种主要是为满足富贵人家特殊审美需求,而后者主要是面向一般民众生产普通的砖雕。
3 东阳砖雕在民居装饰中表现的艺术特征
(1)以阴刻为主,创造泥胚雕的艺术形式。一般民居的砖雕有阴刻和阳刻之分,但东阳砖雕刻技法上主要是阴刻,压地隐起的浅浮雕、减地平雕等。东阳民间砖雕艺人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发展了一种更为有效的砖雕形式——泥胚雕,起雕刻形式主要是多层透雕、雕塑结合的手法,加强了砖雕艺术的写实功能,表现力得以充分挖掘。(2)题材丰富,蕴含东阳文化的风俗民情。东阳砖雕大多作为民居建筑构件或大门、照壁、墙面的装饰。远近均可观赏,具有完整的效果。大多数用于民居装饰的东阳砖雕也以龙凤呈祥、和合二仙、麒麟送子、狮子滚球、松、柏、兰、菊、荷、鲤鱼等寓意吉祥和人们所喜闻乐见的内容为主。(3)工艺古朴,兼具石雕和木雕的艺术精华。用于民居装饰的东阳砖雕以其温润典雅的青灰色泽为文人士大夫所喜爱,雕刻材质特点既保持了木雕精美秀丽又不失石雕的质朴大方。在见方尺余,厚不及寸的砖坯上雕出情节复杂、多层镂空的画面,从近景到远景,前后透视,层次分明,产生精妙无比的美感。
4 东阳砖雕在居民装饰中应用的未来发展趋势
4.1 东阳砖雕的衰落
东阳砖雕在民国时期开始逐渐衰退,建国初期以土窑烧制青砖白瓦的窑厂即使每个乡镇都有分布,但几乎不生产砖雕,八十年代以来制作作坊和厂家急剧锐减,直至目前东阳专业生产砖雕的厂家仅剩一家。由此可以看到,东阳砖雕如果不加以保护,除了其生存空间日渐萎缩外,甚至于可能在不久的将来这一文化艺术奇葩将面临绝迹的危险。我国徽州、苏州等地对地方传统——砖雕正在努力做相关保护工作。东阳砖雕的保护和传承成为文化建设者与传承者的当务之急。
4.2 东阳砖雕现实应用的发展
为做好东阳砖雕的保护和传承,在东阳各部门的努力下,东阳砖雕被申请为金华市非物质文化保护单位。除了政策的保护,艺术工作者也在技艺上进行创新,在砖雕的传统工艺上,积极结合木雕的工艺,取长补短以满足现代民居装饰的需求。砖雕艺人也摒弃了民间砖雕的一般制作程序,面对着坚硬的青砖,特别是在制作层次繁多的透雕时,尝试着在泥胚上进行雕刻,风干后再入窑烧制,结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而且这种工艺特别适合多层透雕,图案细腻繁复,加强了砖雕艺术的写实功能。创新后的砖雕广受居民装饰市场欢迎。许多地方的文保部门、景区横店影视城、诸暨西施故里等仿古建筑,中国美院教学楼、杭州西湖景区等现代旅游建筑,也都广泛使用东阳砖雕的作品。使东阳砖雕的装饰应用前景变得更加宽阔并且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
5 结语
东阳砖雕发展历史悠久,因为其兼具石雕与木雕精华,制作方法精妙,应用与艺术价值广泛,风格秀丽不失大方,在居民装饰中得到广泛应用,砖雕艺术在华夏艺术史上独树一帜。随着现代社会多元审美的观念的冲击,砖雕因不再能满足居民装饰的多元需求而一度濒临退出艺术舞台的风险。东阳砖雕作为东阳文化的宝贵文化载体,政府除了加大保护力度以外,艺术工作者也应该与时俱进加强技艺创新,重新绽放东阳砖雕的艺术魅力,传承东阳砖雕文化的精华,使其能够重新在大众民居中雕出精美的图画。
参考文献
[1] 孙月霞.苏派砖雕中的吴地风雅——相城十绝之砖雕[J].民间文化(中国文化产业),2007(12).
没有转行的艺人也选择了两条截然不同的路,其中一部分技术骨干选择回家“单干”,他们不再搞大批量的生产,而是进行独自的创作,并标注上自己的姓名;另一条黄杨木雕的发展之路即走“工业化”生产的道路,记者在乐清采访中获悉,如今乐清市具有1000万元以上年产值的黄杨木雕企业至少有4家。
大师技艺:“大师”就是品牌
据了解,当年选择独自创作,并标注自己姓名的艺人,有部分获得了“大师”的称号,有的是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有的是省级工艺美术大师。这些大师称号给他们带来了声望以及商机。
采访中,记者注意到,几乎每个“大师”都有十分讲究的作品陈列室,陈列有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品,主要是用来接待海内外慕名而来的采购商,价格在几千元到数万元不等。但是,不少采购商总是很难感到满意,因为陈列室内有不少作品是不卖的,即使出钱再多,大师也会拒绝。
王家黄杨木雕研究所是其中非常典型的一例,当人们步入乐成镇晨沐桥畔偌大的“王家黄杨木雕研究所”展示厅,就会从王笃纯和王笃芳的作品中体味如何将传统技法和现代工艺相结合,使一段“木头”赋予生命和神灵。
王笃纯是王凤祚的长子,初见给人温和敦厚的感觉,很难将他与“九人小组”组长、乐清特艺黄杨木雕厂厂长联系起来。虽已愈古稀之年,他仍刀耕不辍,将黄杨木雕当成毕生的乐趣,他幽默地告诉记者:“我今年76岁,创作才刚刚开始嘛!”
王笃芳是王凤祚的次子,受家庭影响,1962年正式从事黄杨木雕艺术创作,一干就是40载。他说,黄杨木雕不同于陶瓷、泥塑和面塑人物,其作者除了必须能画、善塑,具有很强的人物造型能力,还要有长期操刀实践过程中形成的雕刻技能。如同书法作品的力透纸背和国画作品的骨法用笔,能使读者“提精神,看过瘾”。
他除了学习木雕外,还学习书法、绘画和泥塑,同时博览群书。沈从文先生的专著《中国历代服饰研究》他百读不厌、爱不释手。“开卷有益”便是他研读沈文之后的最大体会。《大禹王》、《庄子》、《李清照》、《鲁班》……刻刀下的一个个人物活灵活现,栩栩如生。而对这些人物不同服饰的处理上,摆脱了数百年来传统服饰雕刻方法的代代相袭,表现出作者的良苦用心和创新意识。
“雕刻时应做到胸中无刀”,30多年前,父亲王凤祚的一番教诲至今王笃芳仍牢记在心:1972年,父亲告老返乡后,王笃芳在父亲身边耳濡目染接受熏陶。几个月后的一天,他把自己的几件黄杨木雕作品拿给父亲,希望得到父亲的赞许。殊不知,父亲看后却一脸严肃地说:“你说你创作了这些作品,但我所见到的却不是一个个雕像,而仍是一根根黄杨木,当它们成为活灵活现的人物时,你才算是真正入门了!”不久,王笃芳又把自己的一件“得意之作”《醉太白》呈给父亲。父亲似有溢美之意,但马上又问:“你是用什么雕的?”王笃芳举起手中的雕刀说:“自然是用雕刀了。”父亲却说:“错了!你应该用心去雕。当你拿着雕刀却没有感觉雕刀的存在时,你会感到那不是你在雕李白,而是李白在雕你。”
高公博,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为新时期黄杨木雕领域的开拓者和成功者,他受到了人们的关注和尊敬。由于独创了一种新的雕刻手法――劈雕,他被众多媒体称为“鬼斧”。
1986年,高公博提出了创作《济公百态》的计划,这种就单个人物刻画百种形态和表情的系列作品,在我国木雕艺术史上首开先河。经过3年的时间,他将国人心目中那位外丑内美、寓庄于谐、拙中含巧的济公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济公的扮演者游本昌参观后拍案叫绝。1989年《济公百态》被中央新闻记录电影制片厂拍成专题片。
斧劈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因而可以更多地施展自己的创作意图。高公博艺术地劈开黄杨木后,根据天然纹理及其层次的变化,确立创作题材并进行局部雕刻,如《海的女儿》。这已经相似于现代美术中的雕塑了,同民间工艺黄杨木雕相去千里。粗犷而富有张力的整体,与细腻而生动的局部形成强烈对比,产生一种奇特的美感;而变幻无穷的天然纹理,与匠心独运的人为线面相互映衬,又出现良多耐人品评的高雅趣味。无怪乎高公博的根、劈雕作品被文化部评为“中国民间艺术一绝”,《人民日报》评价他为“走出了黄杨木雕数百年的局促”。
创新似乎是高公博艺术追求永不停歇的主题。2006年底,高公博又萌发了以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为题材进行黄杨木雕创作的创意,并立即投入创作。现在,《三英战吕布》《关公黄忠双雄会》《智取生辰纲》《武松大闹飞云浦》《真假李逵》《齐天大圣孙悟空》《西天取经》等故事场景的初稿已经设计完成,平均每件作品高约六七十厘米、宽约三十厘米,综合运用圆雕、镂雕、劈雕等多种技艺,着力展现人物迥异性格和恢弘的故事场景。“传统黄杨木雕只以单一人物形象为主,用黄杨木雕诠释四大名著既是传承历史,也是一次技术的挑战。”高公博介绍说,目前作品有不少只是胚胎,真正完成一件作品需要三四个月的时间,他计划用10年时间来完成自己的艺术夙愿。
虞金顺和虞定良这对兄弟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虽已年近花甲,仍在黄杨木雕艺术的高峰上攀登。
虞金顺在从事木雕创作初期,潜心于继承和发扬我国木雕艺术的民间传统手法,人物古朴、线条粗犷。他的作品从题材到刀法,都透露出中国浓郁的民族风格。他擅长人物雕刻,作品构思巧妙,刀法圆润,造型生动,形象逼真。后来,他又涉足根雕艺术,丰富了作品的表现力,其中《丰收舞》《杜甫》《接班》《乐人间》《欢》等上百件作品分别选送全国及美国、新加坡、日本、意大利等30余个国家展览与收藏。
虞金顺十分擅长佛教题材人物创作,尤其擅长雕刻笑口常开、一团和气的“笑佛”。1985年虞金顺创作的以弥勒佛为造型的黄杨木雕《欢》在杭州展出,引起轰动。当时省政府一位领导指着乐不可支的《欢》说:“当一个人遇到烦恼时,只要看一看《欢》,就会快乐起来。”随后,这件作品被马来西亚一位客人买走,并表示:“我要将中国的黄杨木雕像自己的爱人一样抱回马来西亚去。”艺术家以独特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把一尊尊“笑佛”塑造得浪漫洒脱,天真无邪,给人以乐观甜蜜的精神感染,有谁不认为这是作者内心情感的流露呢?
虞定良比哥哥虞金顺只小一岁,自幼深受父亲虞明华的影响,对黄杨木雕艺术钟爱有加,后师从著名动物雕塑家周轻 鼎,于动物雕刻用功甚勤。他雕刻了大量的动物作品,代表作有《角斗》《大地》《朝阳》《珠穆朗玛》等。其中《角斗》在1984年由国家轻工业部举办的第四届全国工艺美术精品大展中,以其恢弘的气势、细致入微的技法,震惊了评委和观众。
天苍云矮,风吹草低。野牛膘肥身壮,居高临下,势不可挡,下坡那牛虽身处劣势,然而全身绷得像把拉满弦的劲弓,前脚艰难举步,后蹄深陷泥中,竭尽全力,勇猛地向前推进……
因暴怒而变形了的额面,因喘气而更加粗壮的牛颈,明显张大的脚趾,紧闭成一线的牛唇,针毡似的皮毛,钢鞭似的牛尾,暴涨额裂的筋络,高隆耸动的肌肉……
木雕大家陆光正说:“《角斗》的成功可以说已达到了黄杨木雕的最高水平,为他自己和他们的同行设立了一个难以突破的标准。”结果,该作品荣获了全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优秀创作设计一等奖”和“希望杯”奖。这是第一届百花奖艺动物类工艺品获得的唯一最高荣誉。
其实,虞定良雕刀下的动物,不仅仅是动物,而且是对生命的呼唤,表现了生命的张力,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充满了强烈的人文精神。
从整个收藏品市场而言,大师的作品确实备受关注。记者发现,在乐清黄杨木雕大师的作品从来不愁买家,相反由于制作工期较长,往往会造成供不应求的局面。一件署有大师姓名的作品,和其他同类作品相比,价格也不可同日而语。据业内人士透露,今年四月份,乐清部分大师的经典之作将会出现在国内某著名拍卖会上。
工厂化:以经济效益说话
另一类工厂化的模式,也不同于以前作坊式工厂,华龙雕刻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叶小泉,带记者参观了该公司整个黄杨木雕的生产过程。
由于是大批量生产同一种产品,所以,从取料到制胚,凡是机器能够取代的工作,都由机器来承担。当一个个已经初具模样的木雕模胚从机器上取下后,便转到了雕刻车间。
虽然雕刻车间并无机器设备,但传统的手工艺在这里却实行了流水作业――有人专门雕头发,有人专门雕脸,有人专门雕刻衣服,还有人专门雕刻背景。长期专注一个部位的雕刻,他们的技艺都相当熟练,刻刀转动得很快。据介绍,这些技工在某一部位的用刀技艺绝对不会逊色于大师。这种流水线式的手工艺,显然是想在经济效益上拉近与机器生产之间的距离。
叶小泉告诉记者,乐清大多像他这样的黄杨木雕企业一般都是从境外商人处接来订单、样品,做来样加工定制,产品主要出口日本。他至今还对自己当年的创业故事,记忆犹新。
1984年,叶小泉29岁,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从朋友那里得知南京雕刻厂有一台仿样机转让。这台仿样机原本是用于象牙雕刻的,1984年国家出台相关政策,限制了象牙雕刻。叶小泉立刻赶到南京,二话不说就买了下来。当时负责运输的师傅把车开到南京雕刻厂,发现叶小泉买的是一台庞大而破旧的机器时,笑着说:“你这个烂铁要不要帮你敲掉,这样好搬一点。”“我说开什么玩笑,这个拉回去是准备办厂的,当时我用4000块钱买下来这台仿样机,回家在老屋办起了木雕厂,第一天就赚300块钱。”说起这段往事,叶小泉十分兴奋。
叶小泉办厂之初,只有五六个人,由于他对工艺流程熟悉,且市场意识浓厚,他的木雕事业逐步成长壮大。1996年,叶小泉抓住机遇,利用外资组建温州华龙雕刻有限公司,并获得企业自营出口权后,为公司外向型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事实上,叶小泉并不是一位单纯的企业家,作为木雕世家的后代,他也是一名工艺美术师,其父叶栋材是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他告诉记者,自己并不是为了办企业而办企业,更深一层,是想以这个为契机,为黄杨木雕艺术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而坚定他在这条路上走下去的,是父亲叶栋材对于艺术的追求。
叶小泉从小就目睹了父亲对于艺术的执着,由于父亲醉心于艺术创造,繁重的家务落在母亲一个人肩上。母亲时常抱怨,父亲常劝妻子说,要不就当作他生病了,生病还要人照顾,要花钱买药吃,任由他创造的话,还能自得其乐。
在华龙艺术雕刻厂的顶层,叶小泉藏了几件宝贝――四尊尚未雕刻完的《四大天王像》,也是叶栋材的绝笔。“手艺人总是闲不住,正月初二我父亲就拿着刀和锤子敲敲打打,当他正准备给身长一米八的天王翻身的时候,他忽然感到背上一阵疼痛,经医院诊断,是癌症晚期。”
正在叶小泉悉心照料父亲的时候,接到一个意外的电话,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评审委员会的工作人员,告诉叶小泉这次的评选工作开始了,可以推荐其父叶栋材参加。“后来我回去问父亲,他奄奄一息地躺在病床上,用一种近乎奢求的眼神看着我说:‘评得上当然好,但是现在评还有意义吗?’我说:‘爸爸,这有意义,对您来说,这是您艺术人生的圆满句号。’他说既然这样,就去试试看吧。”很快,叶小泉将父亲的评审材料送到杭州,评审全票通过,并破例即刻通知叶栋材评审结果。
“你看这件《枪挑小梁王》,看看这匹马胜利后喜悦的心情。”叶小泉指着父亲的一件作品对记者说,父亲能在有生之年评上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是一件很让他
宽慰、鼓舞的事情,也让他对黄杨木雕的将来更充满了信心。
采访当日,因为事先说好要拍一张全家福,叶家众亲属从温州、永嘉、乐清等地赶来,济济一堂。其中大部分都在从事和黄杨木雕相关的工作,其中有省工艺美术大师叶胜隆,有叶润周的小儿子省工艺美术大师叶萌春等。
家族式传承的喜与忧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无论是叶家、王家,还是高家、虞家,都有老中青较为完整的人才梯队,而且后备力量的成长令人欣慰。
王京,王笃纯的女儿,高级工艺美术师,作品以浓郁的传统韵味和强烈的创新技法获得好评,代表作有《欢》《唐诗如意》《西湖明珠》《惠安女》;高敏,从小随父亲高公博学艺,他的作品不仅有父辈的纤秀细腻、形象生动的特点,同时又有自己独具个性的简练、奔放的现代情趣,代表作有《较劲》《好爷爷》《心中的歌》;吴尧辉,师从虞金顺,他所创作的作品十分讲究神韵,并以其凝重洗练、适度变形的处理手法形成与众不同的风格特色。可以说,这批中青年工艺美术师已经初显“接班”的实力。
“工厂化”同样也具有潜力,在叶家年轻的一代中,多数人都有自己的企业和业务。叶小泉的堂弟叶小鹏,在与乐清相邻的永嘉,也拥有一家颇具规模的木雕厂,记者看到,生产车间到处都是一派热火朝天的场面。叶小鹏盛赞哥哥的公司为乐清黄杨木雕的龙头企业,并将其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他对艺术也颇有自己的心得,其作品《夸父追日》线条刚中带柔,现代感强,雕塑味十足,颇受业内人士好评。
然而,如果黄杨木雕仅仅局限在家族传承的层面,那是远远不够的。乐清黄杨木雕家族式的传承看起来比较乐观,但 也有隐忧,那就是视野还不够开阔,各自为政,缺乏交流研讨,综合研发力度不够,由此造成作品的造型、题材、技法、意境受到种种局限。其实,黄杨木雕是前辈艺术家创造的为世界人民所共享的民间艺术,乐清黄杨木雕已成为一个响当当的品牌,迫切需要一个开放的心态,各派传人形成合力,共同冲击艺术的高峰。
其实黄杨木雕整体的传承形势并不乐观,甚至在某些场合还遭遇了尴尬。2006年6月,乐清市工艺美术协会与乐清职业中专合办黄杨木雕专业,由高公博、虞金顺等国家级和省级工艺美术大师亲自授课。由于多数学生家长误认为该专业是培养“农村里的木工师傅”,原本计划的36个名额,开课时只来了21名学生,这21名学生中又只有10人是自愿报名,其他是经该校教师向其亲朋好友解释推荐后才来报读的。
针对这一现象,王笃芳认为很容易理解,他告诉记者:“排除不理解黄杨木雕是一门艺术的因素,学习黄杨木雕技艺也需要几年的时间,20岁左右年轻人在学习期间如果连自己的吃饭问题都难以解决,怎么会安心去学习木雕技艺。因此,政府部门应该看到这一问题,对于大师所带的学徒,要给予一定的资助,让年轻人能安心学习。这样,传承与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就有了更扎实的基础。”
人才是第一位的,传承队伍的真正解决,是让年轻人看到从事黄杨木雕有前途,用俗话说就是“有名有利”。
关键词:非洲 木雕 形式 特征
一
图腾崇拜这种宗教观念是非洲黑人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拜物教是其主体宗教。在非洲传统文化中,作为三维空间的雕像十分发达,因为其较之二维的绘画更形象直观,更适合黑人的审美习惯和拜物教的神秘色彩。非洲木雕所呈现的形象之丰富,是无法尽述的。无论从题材上还是艺术风格上非洲木雕都具有其独特的形式意味,以及那充满原始气息的强烈的生命力。
非洲艺术家们在深厚的文化积淀的图腾传统范围内进行创作,在他们的观念中,宇宙是有众多相对独立的神灵构成,又由一种神秘的非物质因素――“生命力”贯穿其间,使其互相关联形成一个庞杂而又统一的整体。这些观念使得他们的艺术作品有着指导青年、称颂死者、安抚凶神,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例如表现正义或宇宙的秩序)等作用。同时,作为宗教仪式庆典的组成部分,它们也远不只是用来从一个独立的、拉开距离的观察角度去观看,而是把雕塑视为一种能使他们通往彼岸世界的桥梁,作为体现超自然力量的媒介,达到某种目的的方式或工具。在这种境界里,很难说雕刻的视觉美能够被区分出来作独立的审美价值判断。实际上,相对于西方审美观点来说,原始审美的巨大力量就在于它能够促使观察者积极体验那种完全情感化、审美化、宗教化、社会化和魔幻化的经验。
二
非洲雕刻艺术具有一种强烈的信仰、希望和恐惧的感情,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一种直率的形式叙述方式,它一开始就和自然不可分离,它的单纯质朴来自一种直接而强烈的感情。
西非民主主义的先驱布莱登把非洲黑人文明的特性归结为三点:非洲人生活中的村社观念以及非洲人之间的和谐一致;非洲人跟自然的和谐一致;非洲人与自然的和谐加上与神的和谐一致。所有这些在非洲雕刻中都体现得淋漓尽致,它所出现的某些风格,是不能简单地用缺乏技术或尚欠成熟的概括能力来加以解释的。这些风格往往是那些具有悠久传统的工艺经过长期锤炼的结果,是由这些手工工艺所锻炼出来的敏锐的视觉观察力和手的熟练技巧创造的。很明显,非洲艺术是雕刻者的艺术,它从写实化的艺术到常规化、程式化的艺术,最后到几乎完全抽象化、形式化的艺术类型,它的风格类型范围很大。与许多西方艺术实践不同,这种“艺术”概念并不以可以独立看待和单纯把握的艺术性为艺术的本位价值,它强调艺术对社会生活的全面参与、全面融入、全面承诺或全面体现,承担社会生活所期望、所需要、所赋予的且又非其不能的价值担待。与其说这样的艺术不存在本位价值,不如说它的本位价值不以西方话语的艺术性,而以本土话语的“艺术性”为据。
从艺术的形象存在人手,我们所看到的那些非洲雕刻艺术品几乎都呈正面朝向我们,他们身体笔直向上,四肢固定在从头部伸展出来的平面上,他们通常不做什么,只是一味地凝视我们,或者以一种恍惚的目光扫视我们,似乎并不注意我们的存在。这一点很符合叔本华的观点,他认为一个人的内在性格在他安静的时候,比在应酬他人的时候显露得更充分,所以理想的雕塑几乎都是表情和姿态淡漠,甚至没有表情的雕塑形象,带着超凡脱俗、遗世独奇的姿态。这样人们就不会再对艺术品和艺术行为那么陌生或产生那么大的距离,这点与非洲木雕的宗教特性相联系,可以说非洲木雕的形式更符合人们渴望与神灵沟通的愿望。
很多非洲木雕艺术品只是完成正面,而背面通常只做简单的高低不平的处理,无论在哪一个角度都不能综合成真正的三维艺术。然而我们也应注意到正面的对称性恰好赋予非洲木雕以直率、不朽的精神力量;相反,很多西方艺术在视觉艺术中只是让我们仿佛身临其境,亲眼目睹一个独特的、小型的拥有时空的片断。非洲木雕则不是处于任何特殊时空位置上,处于情绪或思维的特殊状态中,它们所反映的是与那个世界有着内在神秘联系的普遍社会精神的永恒基础。那稍稍前倾、弯曲的膝盖和双臂、半闭眼睛、半张嘴的雕像,这种葆有生气的性质被雕像的静止和非叙述性的特征所制约,一种内在的恬静、尊严和冷若冰霜的意识便流露出来;拉长的脖子,它与一般人类解剖特征相反,非常明显地游离于身体的其他部分,而,肩膀和整条胳膊的起伏却都一线直下,流畅不断;眼睛明显不同于身体的其他部位,而鼻子、天庭和双颊却都抽象和简化为一条强烈弯曲的线。与此相似,尽管腿部、脖子和头部都精雕细琢,雕像躯干的外形却由两条粗犷的连续线条组成。每一个局部都有棱有角,坚实饱满,表示着某一独立空间的存在,同时借助于完整形体来体现那超自然的震撼人心的生命力的存在,并从中得到心理满足。这一形式赋予雕像那种自身被压抑着的精神能量一种强有力的意识,所有这些都传递出被压抑,但平静地存在着的能量和有生气的源泉。
显而易见,非洲木雕的艺术原则是材料的真实性:木头具有一种含纤维质的,坚韧的稳定性质,即使被切成薄片也不会断裂,艺术家显示出对这种材料直觉上的理解,把握它的可能性并对它进行恰如其分的处理。在许多优秀的非洲木雕中,总是采用斜线和水平线有韵律的模式来调剂木头自然的纵向纹路,避免那种没有变化的纵向线条所带来的单调感。非洲木雕带有明显的节奏性,作品在一个相对静态的空间里把身体或面部的每一部分累加起来,在作品中每一部分的功能是互相独立的、无可替代的。相对于一个严格的写实主义者的主张来说,艺术家在身体连接处的处理上互比高低。而非洲雕刻身体各部分的强大统一性远胜过解剖学上的“正确”含义。其节奏的与打击乐为主的非洲乐器所产生的狂烈激越的切分节奏是完全相通的,它所采用的基本结构与当地舞蹈的基本动作呈现的节奏规律不仅具有完全相同的一致性,而且是对它的高度概括和提炼。这种手段的效果又给了非洲木雕一种高度韵律化。组织化的特质。
不管是否有意为之,非洲木雕最经常为批评家所引用的形式特征,是它无所不在的那种纪念性特质,威力内蕴的感觉,和在冷淡的力度到动态范围受压抑的力量特质,那是一种正在与灵魂世界进行神秘精神交流的姿态,来表现那种灵魂力量的永恒本质。这种表达形式经常被认为是对生活形式内蕴富有揭示性的新解释,并且起着对现实进行审美表述的作用。因此在非洲的黑人雕刻中,最重要的审美特质蕴涵于形式的创造和形式之间的相互关系之中,这些形式来源于现实,但其结构形式却是非再现型的组合,因而就具有巨大的能量,并能对生活形式进行充满活力的表述。
三
由于20世纪初的欧洲人对新古典主义标准的抗拒,以及对新的艺术形式的有意探索,使非洲艺术等原始艺 术不仅给予了崭露头角的新抽象艺术以灵感,而且也为新的欧洲艺术确定了正当的独立基础。它们不仅成为欧洲艺术家竭力效仿的样式,而且也为现代抽象艺术的正当性进行理性思考提供了基点。
20世纪初期,最具有革命性艺术眼光,影响深远的雕塑家是康斯坦丁・布朗库西,他显然受到非洲雕塑极端简化的形和坦率的性描写的直接影响,然而他却把黑人雕刻的影响变成一种完全现代的东西。他使自己倾心于结构和一些为自己而存在的几何形状的关系(他的曲线和直边的立体主义相互作用便是证明);他还使边缘上的其他形状从特定的描绘变为一种普遍的象征主义(他属于象征主义)。但这两方面决不会分裂,他们存在于平衡之中,成为作品的一部分,看起来是在纯抽象和造型程序之间前后浮动,实际上却把它们保留在多变的重复之中。与他磨光的金属表面表现出的那种完美和节制截然不同,布朗库西的木雕使人想起非洲雕刻的粗豪风格和对性的崇拜。他的第一件具有明显现代风格的雕塑《吻》正是建立在这种原始本质之上的。块状的形体、厚实的设计风格反映了他对原始的兴趣,然而他的雕塑并不因为稚拙的模仿而丧失真谛,反而可以反映出现代的本质,超越了时间的限制。
同样,从雕塑大师摩尔早期作品的局部、抽象的片断的大胆处理中也可以看出非洲面具的影子。他从原始雕刻中发现了普遍性的基本优点,并把它们与精致的传统分开,吸收为自己的东西,努力用适当的方法处理各种物质。因而其形式对他自己作品的影响可能是自然的,不过只在他极少数的作品中较为显著,而且也仅仅是在早期作品中。用有思想的单纯的形来表现,概括、抽象是亨利・摩尔的艺术语言,却显出与非洲雕刻相似的精神。非洲艺术家在体现人或动物的形象时,创造了只有自己才懂得,但也是能够具体感觉到的造型象征。摩尔也为时代创造了一种新的雕塑语言,那是一种与环境对话的语言,一种充满人性的现代语言。
很多人认为非洲雕刻是情绪想象的一种自发、冲动、未经训练和非传统的操练,但对那些创造我们所谈及的艺术的非洲人来说,这种现代欧洲人的观点是完全陌生的。像毕加素等艺术家所发现的自发性,其实是在非常稳定和古朴的艺术传统中长期训练的结果,我相信每一种艺术类型都拥有它自身的优势,并且享有它自身独特的审美需要。正如A.R.海因指出的,在文明的物质文化素质和其他艺术素质之间并没有什么联系。很明显所有的非洲艺术都源于和基干对大自然形式的理解和解释。这是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在身体和情感的张力都处于最高峰的社会宗教性的典礼中,所亲身体验到的。
结论
【关键词】 郭子仪上寿;雕刻艺术;文化形象
[中图分类号]J32 [文献标识码]A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最大的特色之一就是木结构,在千百年来的演变中,它们形成了与木结构相适应的外观形式与平面装饰。各地的能工巧匠们在长期的实践中利用木构建筑的空间形态对其进行了巧妙的艺术加工,制造了千姿百态的花纹样式,极大地美化了各类建筑,丰富了建筑的精神文化内涵,增强了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艺术表现力。不同地域间的建筑装饰形态存在着共性与差异,在装饰的艺术风格、表现方法与技艺特点等方面各具特色。
本文选取民国闽南建筑永春李家大院“福兴堂”建筑中的“郭子仪拜寿”题材的石雕与木雕装饰图案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并将它们与徽派建筑和潮汕建筑中相同内容和题材的作品进行比较,探讨在建筑装饰中“郭子仪拜寿”题材的变化和差异,以求管窥闽南、潮汕、徽州这三地建筑装饰的技艺特色。
一
著名史臣裴垍对郭子仪有着“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舍穷人欲而君子不之罪”的极高赞誉。郭子仪一生长寿,历经武则天、中、睿、玄、肃、代、德七朝,名满天下。为臣,忠心无二,尽职尽责;治军,恩威并施,颇受爱戴;护国,收复两京,平定安史;当家,夫妇和睦,子孙品端;位极人臣而众不嫉,穷奢极欲而人不非;堪称福贵寿考史上第一完人。正因为如此,在历史与文化发展的长河中,郭子仪这一人物形象从史书里脱颖而出,成为戏曲、绘画等艺术创作中不可多得的完美题材,成为民间认同的福、禄、寿、喜、财完美统一的象征形象,与中国传统吉祥文化结下了深厚的关系。由于这一形象包含着家庭世代平安吉祥、积善行德、吉人天佑、多子多福、夫妻和睦、子孙品端等寓意,他也成为最具代表性的中国民居传统雕刻题材的传统视觉象征符号之一。
“郭子仪拜寿”这一传统题材之所以能传承上千年不变,体现了民间对中国文化吉瑞内涵的共同认识。汉宝德先生说过:在中国的文化里,建筑并没有客观存在的价值;它的存在,完全是为了完成主人的使命。除了居住的功能外,建筑是一些符号,代表了生命的期望。[1]27先不判断这段话是否偏颇,但说建筑反映了人类对生命的期望是毋容置疑的。可以说,国人对建筑风水的重视从古至今不曾衰弱,他们研发了复杂繁琐的风水理论,指导着建筑的选址、朝向、布局、动工等等。在建筑本体的建造上,人们对生命的期望寄托于种种晦涩玄虚的风水理论和扑朔迷离的风水秘术,而表现到建筑的外在,这份强烈的期望就演变为建筑的装饰。中国人喜欢幸福,喜欢圆满长寿,这和西方的悲剧色彩是截然不同的。中国人不仅珍惜万物生命,而且更加讲求延续自己的生命,并且还要福禄双全,于是在这种“好生恶死”的文化大背景里诞生了特有的建筑理念。这里,“福禄寿”的体现实在是轻忽不得的。如何体现?最显著的就是通过建筑的装饰来表达,通过装饰这种语言,建筑才能在除开遮风挡雨的功能外熠熠生辉地获得永恒的生命。
“郭子仪拜寿”这一题材表现的是郭子仪夫妻七十双寿诞中合府欢腾的场面。而这种情景场面的背后,是著名典故“打金枝”——郭子仪七子八婿个个为官,都前来为二老庆寿,惟六媳自恃公主身份,不来拜寿。六子郭暖回宫斥妻,怒打公主一巴掌。公主大恼而告唐皇。唐皇为教训女儿,假意要斩驸马,令公主后悔莫及。郭子仪闻报绑子上殿请罪。唐皇为抚慰良臣,非但不降罪郭暖,反为其加冠三级,把郭子仪感动得涕泪交流。由于父教有方,小夫妻俩重归于好,并携手同往汾阳府拜寿赔礼,郭家合府上下欢腾。戏剧性的故事情节善始善终,唐皇的判断,郭子仪的举措,让整个故事在庆寿的喜乐气氛里还多了些教育与警醒的意义。
二
(一)安徽承志堂后厅梁枋的“郭子仪上寿”图案
安徽的承志堂,建于1855年前后,为清末盐商汪定贵住宅。其富丽堂皇、精雕细作的建筑装饰的艺术价值在皖南古村落中首屈一指,堪为徽州雕刻文化的杰出代表。
此幅木雕图案位于承志堂后厅梁坊,整根横梁只在中段用弧线圈画出雕刻区域,两端保持木材本色而无雕饰,通体大气、洗练。中段雕刻部分在构图上采取中景,范围较宽,画面中人物及其活动交代得清晰明了,这样的构图形式,加深了画面的纵深感,对场景的叙述有条不紊。整个图案的布局直奔主题,用一种开门见山的手法抓住代表性人物及事件的主要特征,通过简约的手法勾画了“七子八婿”浩浩荡荡地给郭子仪拜寿的重大事件,给人一种举重若轻的艺术感受。整个画面的装饰效果虚实结合,上半部深实下半部浅虚,侧面呈外弧内斜状与外部浮雕契合,上下深浅对应形成一种特别强烈的光影效果。观者的视线一下子就能被上半部的深雕中的主题人物吸引,而下半部的浅雕中人物的衣袍底则在较弱明暗对比中显得轻盈流动。
(二)广东省博物馆馆藏“郭子仪上寿”
木雕花板在广东一带是一门源远流长的民间手工技艺,由于大多施以金漆,所以也称“金漆木雕”。
这幅收藏于广东省博物馆的清代潮汕木雕“郭子仪上寿”花板刀法细腻,采用了多层镂空的雕刻技术,在一块木板上刻画了前、中、后景,显出了多层次的效果。其构图安排巧妙,穿插合理,缜密不乱。作品依据楼阁分为三层,借用中国画构图有的散点透视原理进行了巧妙的布局——第一层为主题部分,着力表现了主人公郭子仪夫妇安坐府中受拜的欢乐场面;第二层刻画了往来王府庆贺的众人,骑马的、鸣锣的、开道的,最边角还有放炮嬉戏的孩童等等,热闹非凡;第三层为马上传捷报的府衙及悠然劳作的樵夫,人物神态各异,惟妙惟肖。全幅画面穿插草木枝丫等配衬景物,使得三组画面连续流畅、排径生动,使原本没有太多关系的不同人事融进一幅作品而不显得突兀。
(三)永春李家大院的雕刻《郭子仪拜寿》
李家大院的这两幅雕刻作品,其中一幅是位于李家大院入口正门门额上方门楣处的石雕。由于石材加工雕刻的难度所限,这幅构图简洁明了,仿佛只摄取了一个中景镜头——人物虽少,但神态动作等无不栩栩如生。另一幅是位于李家大院正厅左柱梁枋处的木雕,其场面宏大,如同一幅全景画——人物繁多且构图顺序等稀疏有致。二者分别体现了福建惠安石雕工艺大气干练和永春木雕工艺的精益求精。
门额石雕一改传统端庄气度,夸张地将场景门楼化为大幅度的圆弧状,形成一种鱼眼镜头的吸纳效果,在这方寸间巧妙交代了汾阳府的规模,这样的手法在以往的“郭子仪上寿”题材中还是前所未见的。画面中,郭子仪也非端坐正中,而是豪迈地侧向捋须,动作神态无不体现着为李唐王朝马上立功的大将风范。全幅画面人物分布及配景、背景左右对称,一共雕刻人物十三人,他们动态自然、衣袂飘然,虽和同题材作品比较人数较少,但其刻画细致入微,连侍女手中羽扇的塑造都纤毫毕现,人物的衣着头冠等更为精细。
枋上圆光木雕以长卷式平列铺陈,三段式刻画故事场景,居中为故事情节中心,郭子仪夫妇坐于汾阳府中接受众人拜贺,左右两端场面人物和楼宇比例较之中段渐变,视觉上形成“疏——紧——疏”的关系。整幅作品人物众多、仪仗繁复、道具杂陈,与潮州工艺相似处在于都用花木穿插其间连续画面。其工匠浅浮雕、高浮雕和透雕的手法综合到一起使用,在画面上营造多个纵深层次,形成深浅明暗不一的光影视觉效果。在这幅作品中不同层次活动的人物情节、人物的服饰和彼此间的相互关系,都很容易让人想象到汾阳府中冠盖云集、气氛热闹的场面。该作品纷繁复杂,勾勒纤细,层次丰富,形象逼真,充分体现永春木雕工艺精雕细作的传统与华丽辉煌的艺术特色,是一幅难得的民国工艺精品。
这几幅“郭子仪上寿”题材的建筑装饰雕刻作品,不论是石刻、木雕,还是绘画以及其他形式的表现手法,都以写实为主,并做到主题明确、造型生动、精致入微、精彩绝伦,具有极高的建筑审美价值。虽然南北风格不同、表现手法有异,但它们都与当地建筑风格极为协调,并成为建筑中体现人文精神的典型。
结 语
以上三组“郭子仪上寿”题材的建筑装饰雕刻作品,其产生年代相差不过百年,以安徽承志堂建筑年代1855年为最早,永春李家大院1942年为最晚。可见“郭子仪上寿”这一题材还是得到了蓬勃发展的,并且从北到南其表现形式及构图组合都有着不同的地域特色和时代烙印。而李家大院的工匠们,在民国末年战乱的岁月里,继承传统雕刻风格并结合自身深厚的传统技艺,在福建的深山之中使其迸发出新的光辉。传统的装饰题材活跃在闽南建筑的各个部分,其丰富的艺术内涵和表现手法对当今的环境艺术设计等依然具有很高的启发和参考价值。“郭子仪上寿”的题材在中国古典建筑装饰中产生了很大的衍生和变化,其漫长的历史让人很难再去深究源头,但其对世代平安、积善行德、吉人天佑、多子多福、夫妻和睦、子孙品端的祈求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文化的传承和积淀,其古老的意义内涵和各种完美的构图方式成为中国文化甚至是东方文化的一个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