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审计风险防控措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来源
(一)环境风险
环境风险是指审计人员因不能控制其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活动赖以存在的政治、经济、法律、社会等外部环境因素而产生的审计风险。
(二)缺少质量控制内容的风险
经济责任审计实施方案没有体现经济责任审计特殊质量控制的内容。1.缺少带有经济责任审计特点的审计目标之一即内控制度测试与评价方案。2.是缺少审计风险评估控制措施。
(三)取证风险
审计主要是通过会计资料及相关资来发现和查证问题,而在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有些审计事项尤其是违法违纪问题不一定就在会计资料中明显反映,通过一般的审计程序难以深入查证,必须由有关执法执纪部门运用特殊手段进行审计,才能查清,如受贿索贿、收受回扣等问题。由于经济责任审计内容的特殊性及审计手段和审计程序的局限性,导致收集审计证据的客观性、相关性、充分性和合法性存在瑕疵的风险。
(四)审计评价风险
审计评价不仅要对领导干部任期内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效益进行评价,还要对被审计者履行经济责任、管理责任、重大决策以及个人廉洁自律情况做出综合合评价。由于所评价的对象是领导干部,所鉴证的是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直接目标是为组织部门考核使用干部提供参考依据,评价结果涉及被审计者个人的切身利益。因此,经济责任审计评价风险更大,甚至还会引起行政复议或诉讼风险。
另外,目前评价标准不统一,缺乏一套科学的、标准的、操作性强的指标体系,致使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带有一定的随意性,增大了审计风险。比如大量引用被审计人述职报告或工作总结中的文字、数据内容而未进行实际调查就进行评价就会显著增加审计评价风险。
二、经济责任审计风险防范和质量控制措施
(一)提高审计人员素质,优化配置审计资源
1.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的提高是提高审计质量的总体要求,特别是对于牵涉到人的经济责任审计,参与审计的人员应严守审计纪律,恪守审计职业道德,做到依法审计,客观公正,实事求是,保持严谨、稳健、负责的职业态度。2.合理整合配置审计资源,以提高审计工作质量。
(二)强化审计质量控制措施的几个重要环节:
1.必须在接到主管部门或有关单位的授权或委托书后,编制审计工作方案,下发审计通知书。编制审计工作方案时,应及时调查了解被审计人所在单位的情况,要求被审计单位提供有关资料数据。发送审计通知书时也应抄送被审计人。2.严格按照有关经济责任审计的实施办法所指定的内容进行审计取证工作。除发现有重大的违规违纪问题需投采取详查法外,对任期时间跨度大,经济活动繁杂的单位,要选择科学合理的审计方法,如用抽样法进行取证。视听证据和言辞证据也应重视。所有的证据都应按规定的程序采取,以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3.审计证据应紧扣被审计人经济责任和经营管理业绩,作为反映事实的第一手材料。要避免被无关事件的干扰,保证审计证据的客观性、相关性、充分性和合法性。4.审计报告中所列的每一事实都应有相应的证据和依据做支撑,所表述的内容非专业人员也应该一看就懂。审计报告着重回答的是“是什么”,没有调查清楚或者似是而非的事项不应列入。5.经济责任评价要科学合理。应本着慎重、负责的态度对被审计人任职期间范围履行职责的情况做出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评价。评价时,应依照审计规范评价准则和经济责任审计实施办法规定的评价内容做出评价建议,提出审计意见。切忌对审计过程中未涉及的事项,对证据不足、评价依据或标准不明确的事项进行评价。
(三)建立统一审计评价的标准,完善其监督管理机制
根据审计评价的对象不同,设置不同的评价指标体系。审计评价应当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写实与量化相结合的方法给予评价。经济责任审计主要对经济责任情况进行评价,由于直接关系到被审计人职务升降,因此在实际工作中要尽量避免审计人员主观臆断,应按照指定的标准和指标体系进行评价。若在审计实施过程中,发现有与前审计结论重大不同之处,必须补编延伸复核以前年度审计情况的审计实施方案。同时,上级审计机关应定期抽查审计实施方案,给予评定,并对抽查数量规定一定的比例,以保证监督效果。
(四)建立双向承诺制度,明确双方法律责任
为降低审计风险,必须实行双向承诺制度,明确审计对象与审计人员双方的法律责任和对诚信的保证,谁违反承诺,就由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1.形成审计风险的原因
1.1审计内容广泛、审计对象复杂
审计内容广泛、审计对象复杂是形成审计风险的重要原因。根据《审计法》,审计对象及内容有:国有金融机构、中央银行、国有企业的损益、负债、资产;外国政府及国际组织的贷款、援助的财务收支;国家建设项目预算的决算和执行情况;政府预算外资金的管理使用情况及财政预算的执行情况和决算;各级事业单位的财务收支;受政府委托的公益组织、政府部门管理的社会捐赠资金、社会保障基金以及其他有关资金、基金的财务收支;其他法律法规授权审计机关审计对象及内容[1]。
1.2审计对象有意遮掩
部分企事业单位、行政机关的财务管理较为混乱,理财不遵守相关的国家政策和法律,不能有效遏制胡支乱花、铺张浪费的现象,甚至为了满足自己的一己私欲而贪污公款,为了避免在审计时被发现,这些审计对象有意遮掩重要的信息和资料,向审计人员提供不全、不真实、不重要的数据和资料,企图蒙混过关。审计对象是形成审计风险最主要的原因。审计对象有意遮掩极大地增加了工作难度和风险,需要审计人员进行大量细致的调查和研究才能给出与事实相符的审计结论,而单纯地依靠审计人员提供的治疗和数据做出的审计结论必然与事实不符,不仅给审计工作带来风险,还会给单位甚至是国家造成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和政治影响,也让犯罪份子有可乘之机。
1.3审计人员素质不高
审计涉及财务、财政、计算机、会计、金融、法律等方面的知识,一个合格的审计人员必要了解并掌握所涉及的知识,所以说审计工作对审计人员素质要求较高[2]。此外,审计也是一项专业性非常强的工作,不仅需要审计人员具备专业的知识,更需要其具备专业的判断能力,而专业的判断是常年累月实践经验积累的结果。如果审计人员专业判断能力不高,审计工作极容易出现失误,继而形成审计风险。受教育制度的影响,我国审计人员的培养体系并不完善,审计人员的整体素质并不高,部分审计人员既不具备专业的职业素养,具体表现为不能严格执行审计程序,自行其是,也不具备敬业的工作态度,具体变现为工作马马虎虎、粗心大意,责任心不强,使得该发现的问题发现不了。
1.4审计方法有缺陷
随着经济的发展,被审计单位的会计资料越来越庞大、复杂,为了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审计成本和取证的难度,现代审计多采用抽样方法。然而抽样审计的劣势也是相当明显的,随机性较强,审查结果不能全面真实地反应实际情况,容易出现审计风险。
1.5审计环境复杂
不完善的审计法律和不合理的审计管理制度是造成审计环境恶劣、复杂的主要原因。以审计管理体制为例,我国审计管理实行上级审计机关和政府的双重领导机制,上级审计机关是业务领导,政府是行政领导,审计需向政府首长负责,使得审计工作极容易被行政干预,让审计人员和审计机构在业务上丧失权威性和自主性,在组织上的丧失独立性,使得审计不能有效规避风险。具体表现为政府过多地干预审计工作,让审计工作无法正常开展,甚至直接更改、变动审计结论,使审计结论失实、失真。
2.审计风险的防控
2.1加强审计队伍建设
加强审计队伍建设旨在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使其能更好地投入到具体工作中。具体措施如下:首先建立严格执行职业准入制度,确保审计人员具有合格的业务能力和政治思想。其次实行继续教育制度,加强在职人员的再教育,对其进行定期培训,使其养成不断学习的习惯和认识。根据具体的实际工作,对审计人员进行系统、有计划的专业技术、法律知识、思想政治的培训,让其理论、技术、思想更上工作需要[3]。最后引导审计人员及时更新会计法律法规知识,及时了解最新的财务制度,让其通过学法、熟悉法、懂法来更好地行使经济监督任务,让其在实际的工作中能更好地用法、执法,提高其理论结合实际的能力。此外,还应定期举办认识交流会,让先进的个人分享自己工作的经验,让审计人员彼此学习,实现全体知识的共享和个人业务能力的提升。同时还应引导审计人员建立正确的荣辱观,把握好法律底线、道德底线、政治底线,不受不良因素的感染,严格执行审计程序和制度,确保给出的审计结果尽可能反应事实,把审计风险降到最低。
2.2建立健全有效的质量控制体系
想要建立健全有效的质量控制体系,应加强审计程序和步骤的风险管理,审计工作严格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审计准则。具体步骤如下:①加强审计风险的管理,审计单位应从上之下认识到审计风险的存在及危害,并定期对审计人员进行审计风险宣讲,使之形成思想共识。为了确保能及时准确预测审计风险,还应在具体的工作中加强审计风险资料的收集和管理,并采取针对性的护理举措。对审计方案进行评估,在满足审计要求的基础上选择风险最小的审计方案,并采取配套的风险防控措施。②在开展具体的审计工作前,审计人员要全面、准确地了解被审计对象的管理制度、业务流程以及财务状况,必要情况下还应了解人员配备、人员配备情况,若发现被审计单位存在会计核算不确定因素多、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审计环境不具备时,可拒绝发表审计意见或不进行审计[4]。③在发现审计结论之前,应详细、清楚地介绍审计事项和范围,然后再用谨慎的态度给出审计结论。
2.3规范审计程序,改进审计方法和手段
具体的审计工作需要执行审计程序,也需要审计方法和手段的支撑,所以我们要规范审计程序,改进审计方法和手段,只要这样才能做好审计工作,减少审计风险的发生。首先,审计程序要科学、合理,应联合应用详细审计程序和抽样审计程序,明确审计的重点,并尽可能提高审计程序的科学性。其次,应加强审计前资料和数据的收集,并据此制定可行的审计方案,再次,在审计过程中应加强重点、难点信息的控制,让项目从计划编制到最后实施有一个全过程的管理,并实现项目主审负责制,提高主审人员的责任感和权利意识。又次,要加强审计报告的撰写,让审计报告能准确无误地体现审计结果。最后要改进审计方法和手段,加强审计方法的创新,建立审计作业平台,引入先进的审计软件,加强审计人员计算机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学习,通过提高审计方法和手段来减低审计风险。
2.4采用风险导向审计
审计人员可通过专业的判断和能力来解决审计中不确定因素,甚至还能设计出较为合理的抽样方案,但抽样结果数目和质量的评价较为困难,对于具体的审计人员仅依靠个人能力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5]。风险导向审计是一种新的审计模式,其在充分分析企业经营活动和环境的基础上,通过执行分析性审计程序,运用审计风险模型,遵守审计策略而开展具体的审计工作,这种审计模式不仅能降低审计成本,还能有效防控审计风险。此外,这种审计模式还实现了审计效率和审计效果的平衡,其通过分析性程序来分析和评价审计风险,不仅能评价审计风险,还能分析出产生风险的各主客观因素,甚至能对审计风险是否可控进行评估,这使得审计过程与审计风险的控制能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实质性测试的范围和重点更加的清晰明确,对审计风险的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审计质量 审计风险 质量控制 风险防范
中图分类号:F23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8-260-02
一、审计质量与审计风险的涵义
审计质量,是指审计组织从事各项工作的优劣程度。它包括审计工作质量和审计项目质量两方面的内容。
审计工作质量包括审计各项规章制度、审计标准的制定;审计计划的组织、审计项目的实施;审计工作汇报、总结;审计报表的填制、上报;审计资料的收集、汇总、分析;审计人员的聘用、培训;审计档案的管理等。审计项目质量则包括审计计划是否可行,审计证据是否充足、有力;审计工作底稿是否真实、客观、全面反映了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审计报告的结构是否合理,问题阐述是否客观、清晰;审计意见及评价是否客观、公正,对问题的定性是否准确;审计建议是否切实可行等。审计工作质量是审计项目质量的基础;审计项目质量是审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最终衡量审计工作质量好坏的标尺和准绳。
现代审计是以“风险导向审计”为特征的。审计风险既是决定审计质量的关键因素,也是分配审计资源的先决条件。一般认为,广义的审计风险包括审计职业风险和审计工作风险。前者是指对审计职业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因素与环境总和;后者是审计主体对各种经济活动实施审计时,由于不确定因素影响或者由于审计人员能力所限,作出不恰当的审计判断或是对存在的错弊未予揭示,从而造成国家或企业遭受损失的可能性。简而言之,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人员因做出错误审计结论和表达错误审计意见,从而导致审计组织和审计人员承担法律责任和相应经济损失的可能性。
从以上审计质量与审计风险的涵义中,不难看出审计质量与审计风险之间存在着某种必然的联系。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逐步确立,审计工作也逐渐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审计的业务范围不断扩大,审计的风险也随之日益增大,这就要求审计工作与其他各项经济工作一样,不仅要讲究经济效益,还要回避风险。而审计质量控制与风险防范正是通过建立严格的审计质量控制与风险防范体系,来达到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的目的。
二、审计质量控制与风险防范的关系
审计质量控制,是指由审计组织和审计人员对审计的各种业务活动或行为进行有计划的监督、综合和协调的一种活动或行为。其实质是作为主体的审计组织和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的一种自我控制行为。
审计风险防范则是在审计质量控制基础之上,通过分析审计风险产生的各种原因,建立相应的审计风险控制措施,从而达到控制或降低审计风险的目的。
首先,审计质量控制是审计风险控制的基础。现代审计更多的采用抽样审计方法,即根据总体的样本特征来推断总体的特征。然而,样本的特征与总体的特征总会有一定的差别,另一方面审计人员素质的不同也决定了审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并且伴随着审计活动的始终。但这并不意味着审计风险不可控制,审计组织可以通过有效的审计质量控制手段,将审计风险控制减小到最低限度。例如:可以通过严格审计作业程序控制,加强审计人员业务素质培训,建立审计报告审核制度等,将审计风险控制在可以接受的水平上。
其次,审计风险防范会促进审计质量控制水平的提高。审计风险虽然存在,但审计人员可以通过认识审计风险,分析其存在或产生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预防和控制,即通过审计风险控制达到降低审计风险的目的,同时促进审计质量控制水平的提高。
三、制约审计质量控制与风险防范因素分析
从审计管理角度来看,制约审计质量控制与风险防范的因素可以分为:可控因素与不可控因素。
1.可控因素。即由审计机关或审计人员可控制的因素而产生的制约审计质量控制与风险防范的因素。
(1)审计人员的素质。审计人员的素质是决定审计质量控制程度和审计风险大小的主要因素。它包括从事审计工作所需要的政策法规水平、专业知识、经验、技能和审计职业道德等。从总体上看,目前,一部分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尚不合理(多为财会、审计、工程人员),缺乏相关法律、金融、外语等知识,学历、职称层次偏低,特别是业务骨干断档问题已十分紧迫。随着审计工作逐渐深入到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综合素质人员的缺乏将直接影响到审计工作开展的深度与广度,伴随而来的审计风险也会越来越难以控制。
(2)审计质量控制与风险防范体系建设不完善。审计质量控制与风险防范体系建设涉及到审计工作的方方面面。如:在审计项目计划和立项方面,审计部门对审计项目计划的组织和立项缺乏必要的审计调查程序,对审计项目的实际情况不了解,就会造成审计人员到达审计现场后,审计项目无法开展或因审计资料准备不足,出现停工、窝工现象,造成审计成本增加;在实施审计项目过程中,审计人员配置不合理,审计组人员之间职责划分不明确,就会造成审计程序执行不到位,审计成果不突出,甚至出现个别项目重大“漏审”现象,不仅严重影响审计工作的质量,同时对审计形象也会造成负面影响;在审计报告阶段,由于审计人员对审计问题的认识高度和深度不够,难以发掘审计问题产生的深层次的原因,审计结论流于表面,审计意见和建议无法对决策产生影响,审计报告难以引起决策层的关注。因此审计质量控制与风险防范体系建设不完善,就会导致审计质量控制的目标不能实现,审计工作质量难以提高,审计风险增大。
(3)审计人员的质量控制和风险意识。审计工作是一项团队工作,审计工作质量的好坏涉及到审计工作的每一个工作岗位、每一个人员,只有每个人都注意自己岗位的工作质量,注意整个过程相互衔接的质量,共同防范风险,才能最终达到提高审计工作质量的目的。个别审计人员质量控制和风险意识淡薄,在执行审计业务的过程中,对所发现的问题和疑点不能采取严谨的工作态度和合理的方法进行职业判断,没有完全遵守专业标准和职业道德要求,认为审计只是奉命行事,而且上有领导,即使出现差错,也在所难免,不必大惊小怪,就会造成审计工作质量不高,审计风险难以避免的后果。
2.不可控因素。是指由审计机关或审计人员不能直接加以控制的不确定性因素而产生的制约审计质量控制与风险防范的因素。
(1)法律、法规、审计标准有待完善。随着国家政治、经济政策不断调整、变化和发展,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而法律法规建设相对滞后,有些规定已经过时或不够明确,对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或新问题的判断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的支持,如果仅仅依靠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必然会影响审计工作的质量,带来新的审计风险。
(2)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系统不健全。审计人员在实践中发现,企业资产的安全与否,会计资料的正确与否,同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有着密切关系。当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较为健全、并在实际工作中得到有效的执行时,则资产、会计资料出现错弊的可能性就大大减少,审计工作也因此而容易进行,审计风险也较小。当被审计单位内控制度不健全、财务管理混乱或部分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比较健全,而执行不力,有效程度不高,形同虚设等情况,审计风险则较大。
四、开展审计质量控制与风险防范的对策
1.增强审计人员的质量控制和风险意识,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
审计质量控制和风险防范实质上是作为主体的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的一种自我控制行为。所以,要保证和提高审计质量,首先应当从作为审计质量控制和风险防范主体的审计人员抓起,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增强审计人员的质量控制和风险防范意识。一是增强全员全过程控制和风险的意识;二是增强依法审计、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意识;三是加强对审计人员职业能力培训工作。
2.建立审计质量控制与风险防范体系。
(1)建立健全审计质量控制和风险防控的组织和监督机制。审计质量控制和风险防控体系不仅要有健全的组织机制,还应有健全的审计质量控制和风险防范监督机制,才能达到满意的审计质量。一是建立健全审计质量控制和风险防范的组织机构和岗位责任制;二是建立健全审计质量和风险防控的考评制度和奖惩制度。
(2)对审计作业过程的控制与风险防范。审计质量控制与风险防范应贯穿于审计工作的全过程。
首先,要充分考虑审计的范围和复杂性,合理调配审计组成员,精心组织。使审计组成员的专业技术和业务知识搭配得当,能互相兼容、取长补短,同时还应具有在工作中团结协作的精神。
其次,精选项目。制定审计计划前应充分做好审计立项的调查工作,确定审计立项的依据、内容及审计立项所要达到的目标等。
在实施审计之前应认真做好审前调查工作,详细了解审计项目和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审计工作的内容及审计工作的重点,在此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审计工作方案,明确审计工作的内容和审计工作的重点,合理安排审计工作时间和审计组成员的分工,确定审计工作的程序等。
进入审计现场开始审计工作之后,应严格按照审计方案确定的审计工作内容和审计重点开展审计工作,并明确审计组成员各自的分工和职责。审计组成员之间应定期进行沟通,对前期工作进行总结,交流下一步审计工作的想法及准备采取的审计程序或方法;对审计发现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将问题查深、查透,找出问题产生的制度及体制上的根源,提出切实可行的审计意见和建议,杜绝同类审计问题屡查屡犯的现象,提高审计成果的转化和利用效果。
最后,精写报告。在审计实施阶段结束后,审计组以书面报告的形式向审计人员所在的审计机关和被审计单位反映审计的结果。审计报告是审计质量的综合体现,因此,审计报告也成为审计质量控制和风险防范的最关键一环。它主要包括:审计报告中对问题的阐述事实是否清楚、准确;所涉及数字是否真实;所附材料是否可靠有力、齐全;审计结论是否措辞得当,有理有据,评价是否符合事实,所提出的审计建议是否切实可行;以及审计报告格式是否标准、要素是否齐全,语言、文字表达、结构、条理等各方面是否符合要求等。上述审计实施和审计报告过程所实施的审计质量控制和风险防范措施的目标。
(3)对审计质量控制和风险防范的检查控制。审计质量控制和风险防范的检查控制是审计组织对已完成的或正在进行的审计业务或项目进行检查,其控制的内容包括:审计工作中执行有关法律、法规的情况;执行审计质量控制和风险防范制度的情况。审计质量检查可以进行事中的跟踪检查,也可以以检查审计档案的方式进行,必要时可以到被审计单位核查等。
总之,风险和控制是互相对应,互为镜像的,质量控制和风险管理防范不仅仅是一个风险管理过程,还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转变。因此,审计质量控制与风险防控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它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审计人员在日常工作中时刻树立质量控制与风险防范意识,在工作中不断识别风险并适当地应对,努力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
参考文献:
关键词:IPO;审计;注册制;审计风险
截至2015年5月21日,证监会受理首发企业568家,其中已过会40家。IPO市场化发行方式下“待IPO堰塞湖”问题已基本解决。而从证监会首度公示的在审企业的反馈意见全文来看,证监会发出的问题中涉及信息披露的占七成。可见IPO重新启动使得会计师事务所的业务量增加,也无疑将审计从理论到实务都推到了风口浪尖。
一、IPO注册制下的审计风险成因分析
(一)IPO注册制下审计风险的外部环境影响
1.多层次的经济体制改革。随着社会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企业通过重组、兼并、收购等使得规模不断扩大,为了推进资本市场全面深化改革,发展服务中小企业的区域性股权市场,建立股权众筹融资试点已被提上日程,逐渐复杂化的经济环境和多元化的市场环境,使得IPO注册制下审计业务类型多样。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高新技术不断涌现,不仅增加了企业的经营效益同时也增加了企业的经营风险,在以信息披露为核心的IPO注册制下,审计人员的审计目标不仅仅是对财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而是借助各种信息来预测企业的生产盈利能力、偿债能力以及持续经营的能力等。IPO注册制下审计内容及审计业务类型的变化,对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运用信息化手段的能力及职业道德规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增加了注册会计师发表不恰当的审计意见的风险。2.新股发行制度的改革。十八届三中全会推进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股票发行注册制存在的基础在于信息披露。证监会只负责审查发行申请人提供的信息和资料是否履行了信息披露义务,将相关的核查责任下放到会计师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并且一系列新的指导意见以规范会计师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投资者对于形成更加可靠和更加透明的财务信息披露的需求与日俱增。IPO注册制后,取消三年盈利的财务指标,企业上市的门槛大大降低,上市主体范围扩大;IPO注册制的改革使得会计师事务所的业务增加,随之而来的是会计师事务所和会计师责任的增加,以及IPO注册制下的审计风险。3.法律制度的不健全。我国IPO注册制刚刚建立,相关的法律制度尚不健全、不够稳定,从客观上提高了IPO注册制下的审计风险。根据2005—2015年我国证监会的数据分析可知,关联易、主营性项目具体运营情况已成为影响IPO注册制能否成功的关键。
(二)IPO注册制下审计风险的内部环境影响
1.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参差不齐。审计人员的素质包括专业胜任能力和职业道德建设。注册会计师行业健康发展的基础就是其专业胜任能力,而目前我国注册会计师的专业胜任能力和职业道德的教育、考核及其后续教育滞后,限制了注册会计师的整体专业技能,不能满足和适应市场经济下对注册会计师人员素质的要求。2.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控制措施不完善。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是提供审计服务、决定审计质量高低的直接因素,因此在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控制体系中,会计师事务所质量控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中国注册会计师质量控制基本准则》只是从总体上要求会计师事务所制定全面质量控制和项目质量控制程序,但是没有涉及到具体的控制措施。面对IPO注册制下的首次承接、企业类型多样、中介关系复杂等审计特点,以及部分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程序和审计方法的不恰当等问题,增加了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审计报告不恰当的风险。
(三)审计主体对IPO注册制下审计风险的影响
根据我国证监会对上市公司的处罚文件可知,内部控制缺陷成为除持续经营能力、关联方交易、利润操纵等主要原因之外的又一重要因素。受益于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完善,IPO注册制下上市主体的门槛被大大降低,上市范围扩大,各类型的企业纷纷涌入上市行列。创业板上市企业大多是由民营企业改制而来,这些企业因受到规模及性质的限制,内控制度不完善,管理层的股权集中度高。在上市主体内控制度不健全的情况下进行的审计工作,必然会增加会计师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的审计风险。
二、IPO注册制下审计风险的防范措施
(一)法律方面
1.完善新股发行制度。新股发行从“核准制”转向“注册制”是一个完全市场化的系统性改革,而并非仅是发行环节的局部改革,审计应逐步将原先的“事前审批”模式转向“事前审批,事中、事后监管”模式。否则,仅实行单个环节的“注册制”改革,而没有系统配套的“注册制”改革,最终可能无法取得预期成效。应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执行力度以及强化退市和分红制度作为保障,建立以信息披露监管为核心、综合防控为机制的防控体系,从源头上降低IPO审计风险,保护全体股东及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2.提高失信主体的失信成本。建立处罚额度与会计师事务所收入挂钩机制,处罚额度应采用“超额累进”的模式。这种将处罚额度进行定量计算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处罚数额的精准性和科学性,同时也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处罚的自由裁量空间,减少人为操作,进一步确认了处罚的公正性。只有提高对会计师事务所虚假信息披露的违法所得的处罚力度,才能保证信息披露的完整、公允。另一方面,从上市主体及中介机构的个人处罚机制角度出发,一旦发现公司欺诈上市或信息披露造假,则所有在文件上签字的公司高管及证券中介责任人都应该视情节轻重承担责任,经济制裁也是必不可少的。只有让虚假信息无利可图,才能保障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
(二)会计师事务所方面
1.加强审计队伍素质建设,提高注册会计师的专业胜任能力。实行注册制后,注册会计师实际上承担了原来政府实质性审核的这部分责任,所以,注册会计师的责任明显加大。会计师事务所应该持之以恒地将诚信建设作为行业的生命线,坚决抵制购买审计意见、不正当低价竞争、挂名兼职、虚假招标等违信行为,将“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理念转化为自觉实践。其次,会计师事务所应充分考虑应聘者的学历、专业知识、相关工作经验及其他个人相关的综合素质评价,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引进机制。审计人员在会计师事务所任职期间,会计师事务所应定期对其进行专业技能的培训,加强同行业的业务交流,通过相互经验交流提升审计人员的职业水平。为了保证会计师事务所的整体竞争力,会计师事务所应该建立健全公平的奖惩机制,将个人薪酬及工作职位的晋升与个人的专业胜任能力和职业道德的遵守相结合。积极调动工作人员的主观能动性,使其积极参与到会计师事务所的工作中来。2.提高审计项目的质量。第一,为了保证审计项目的质量,审计前期会计师事务所应对所承接的上市主体进行全面综合的了解,并且结合注册会计师自身的专业能力和独立性进行判断,做到从源头上杜绝IPO注册制下的审计风险。第二,在审计过程中,会计师事务所应该根据上市主体行业特征组织具备相关专业知识技能的审计人员,通过选择降低审计风险的方法和技术建立审计模型,以规避和降低审计风险。在审计过程中,严格遵守2015年1月15日IAASB对审计准则的新修订,即扩充审计师需要向治理层沟通的内容。更多地运用职业怀疑,通过与管理层和治理层进行更多关于审计报告中提及的财务报表披露信息的沟通,提高财务报告质量。根据IPO注册制下审计的新特征灵活运用审计方法。对于重点问题如要求拟上市公司披露各类利益关联关系、主业项目具体运营情况等,注册会计师应密切关注拟上市公司独立性并根据上市主体的主营业务的具体情况采取地毯式核查方式,以保证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合规性,以保护报表使用者的合法权益。第三,事后审计风险的评价,加强对审计工作效率的检查、修正和评估,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审计风险。3.充分发挥以信息披露为核心的对IPO公司的立体式、综合性的持续监督体系;建立从申报、注册、发行、上市交易、上市后企业运作到退市等链条式的连续动态监管。充分发挥相关派出机构对IPO上市主体的情况熟悉、节约成本的优势,加强对IPO上市主体的事中和事后监管,以有效打击IPO造假、提高上市公司的整体质量。
综上所述,由于新股发行制度的新变化,使得IPO审计环境、审计主体及审计对象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大大增加了IPO注册制下的审计风险。首先从我国证监会工作内容的调整出发,证券法及相关法律必须做出补充和调整以适应变化了的责任主体。其次,中介机构责任的加大,尤其是会计师事务所面对新制度下审计对象及审计要求的新变化,对注册会计师专业胜任能力及职业道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建立多层次、立体式的防御监督体系,以降低审计风险。
作者:门韶娟 李娟娟 单位:沈阳大学
参考文献:
1.李文华.中国式注册制下的信息披露监管问题探析[J].西南金融,2015,(03).
2.贺玮琦,张岩.浅述IPO审计中的风险及防控[J].商业会计,2014,(19).
[关键词]审计审计风险控制
1审计过程中存在的审计风险
1.1审计独立性方面审计机构不能独立于其他部门之外,审计人员和被审计单位有利害关系或者其他可能影响审计公正的关系,都会造成审计风险。不良的审计环境也会对审计人员造成来自各个方面的压力和诱惑,使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的原则性、独立性和责任心受到挑战,从而加大审计风险。
1.2审计方法方面由于被审计单位业务的复杂性,受审计成本限制,不可能把所有审计事项全部查清。有的审计人员不讲究审计方法,只求样本数量,不求质量一味追求逐页看凭证,泛泛抄写数字、资料,审计工作中抓不住主要问题。目前,审计一般都是判断抽样,受审计人员经验水平限制,抽样时可能对被审单位一些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大的项目选择的样本量过小,这就加大了审计的潜在风险。
1.3审计对象方面大多数企业领导干部任期时间长,有的任职长达十几年,所形成的会计资料多,财务人员更换频繁,新的财务人员对过去发生的一些经济事实又不清楚,确认财务收支或资产负债及损益的真实性、合法性方面的审计工作量大,给审计实施工作带来不少困难,存在着潜在的审计风险。
1.4审计人员方面审计工作涉及面广,要求审计人员不仅要具备查账能力,还要熟悉宏观经济管理知识、政策法规、具备综合判断分析能力等,而目前大部分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不够全面,严重制约和影响审计工作的质量。如果审计人员综合素质不够高,则容易做出错误的评价和结论。职业道德是每个审计人员应当遵守的行为规范,如果审计人员接受被审计单位的好处,则会丧失其客观公正的立场,造成审计风险。如果审计部门内控制度不健全、不完善,审计人员不能严于律己,必然会造成审计风险。审计人员缺乏应有的职业谨慎和职业关注,风险意识淡薄,也会产生审计风险。
1.5审计证据方面实现审计目标,必须收集和评价审计证据。审计人员形成任何审计结论和意见都必须以合理的证据作为基础,否则,审计报告就不可信任。在审计中由于取证不慎重,有时取得的证据不真实或者只凭被询问人的口证取得旁证,证明质量不高,使审计结论定性不准确。审计依据准确是加快审计任务顺利完成的关键。审计依据认定不准,迫使审计人员到处收集和寻问;有时审计人员对套用的法规依据产生模棱两可的看法,很有可能引起审计风险。
2审计风险的控制措施探讨
审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不仅需要良好的外部社会环境,而且还需要会计师事务所从本单位实际情况出发,根据自己所处的环境和条件,在审计准备、实施和报告阶段采取各种风险管理和控制对策,以减少审计风险,避免风险损失。
2.1审计风险责任制度的建立审计人员要树立审计风险意识,在执业过程中要把风险意识积极地贯穿于审计计划、审计实施和审计终结的全过程。审计组织要建立健全审计质量管理体系,明确审计组织内部各层次、各个岗位的职权,做到事事有人审核、有人操作、有人负责督导和有人负责考核。审计部门还要按责任建立专业指导机制,保证审计人员在特殊的情况下能够得到及时的咨询服务和恰当的业务指导;审计部门还要建立健全内部约束机制,实现审计工作有计划、审计项目有程序、审计底稿有规范、审计质量有控制。
2.2审计方法的合理利用采用合理的审计方法,是提高审计工作效率的得力措施。选用审计方法,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要适合审计目的。在审计方法上不但要使用传统的审计方法,还要使用一些先进的辅助方法,坚持账面审计和外围调查相结合,注意对非会计资料的审计。通常是采用趋势分析法、比率分析法和账户余额分析法,将所审阶段的情况与行业规律或平均水平以及被审计单位的历史记录相对照,从中发现异常情况,以确定审计重点和审计策略,在减轻审计工作量的同时,又能有效地降低审计风险。此外,在对会计资料进行实质性测试之前,要根据符合性测试结果来确定实质性测试的重点及工作量,对内控制度薄弱环节,多进行实质性测试,以避免审计资源不足情况下所产生的审计风险。
2.3审计风险的预控机制应树立只与正直客户打交道的原则。客户如果对其顾客、职工、政府部门或其他方面没有正直的品格,则出现差错和舞弊行为的可能性就大,固有风险就比较高。即使扩大审计测试的规模,审计人员也难以使总体审计风险的水平降低到社会可接受的程度内,出现法律纠纷的可能性就比较大。因此,审计人员在接受委托之前应当采取措施,如与前任审计人员联系,了解前任审计人员与该被审计单位有无法律诉讼发生,了解该被审计单位更换审计人员的原因等,评价客户管理高层的品格,一旦发现委托单位缺乏正直品格就应尽量拒绝接受。
对陷入财务困境的客户要尤为注意。历史上绝大部分涉及审计人员诉讼案都集中在宣告破产或偿债出现问题的审计客户,审计人员一旦判断客户陷入财务困境,最好考虑拒绝接受这类客户。若无法拒绝,则应提高审计费用,执行较为详细的审计程序,以控制审计风险。
了解客户所在行业的情况及客户的业务。不熟悉客户的经济业务和生产经营实务,就可能发现不了经济资料反映的内容,也就可能发现不了某些错误。
2.4社会环境的完善应积极向社会宣传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应负的责任,使社会各界对审计有正确的理解和认识,并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审计人员只能严格按应有的审计程序进行审查取证,必须要有被审计单位和有关人员的积极配合才能有效执行,有效地降低审计风险。
2.5审计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审计人员是审计工作的具体执行者和操作者,审计质量的高低取决于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在新形势情况下,要求审计人员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为了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索质,审计机关应当加强审计人员的业务培训和后续教育,不断更新知识和思想观念,提高他们的分析、判断、预测经济活动能力,教育他们在实施过程中严格遵守职业道德、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廉洁奉公和爱岗敬业。要培养成既有熟悉和精通的审计业务,又要有敬业精神,不徇私情,秉公办事的品德高尚、为人正直的综合人才,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3结语
随着审计环境的不断变化、审计事业的不断发展,审计人员的法律责任越突出,审计风险管理就越重要,就应采取相应的方法与措施进行预防和控制。审计风险是由经济业务本身的复杂性和审计手殷的局限性所决定的。审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不仅需要良好的外部环境,审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还可以与审计程序相结合,从实际出发,将风险控制环节置于具体审计工作之中,并在审计准备、实施和报告阶段的全过程采取各种风险管理和控制对策,以减少审计风险.避免风险损失。
参考文献
[1]翟志华.论审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中国时经信息资料.2001(22).
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风险的内涵及特征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风险是指内部审计人员认为存在严重错误或弊端的单位财务报告和审计结果是公正合法的,并提出不正确的审计意见的潜在可能性,审计风险主不仅仅存在于审计部门和审计人员的主观判断错误中,也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
(一)内部审计风险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
审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根据我国现在的审计方式,不管怎样,抽样审计总会产生一定的误差,这些误差可大可小,形成的审计风险规模不同,造成的损失也不尽相同,因此,风险总是不可避免的,通过内部审计风险研究,人们只能尽力改变风险发生的条件,降低损失,不可能完全消除风险。
(二)内部审计风险具有潜在性
内部审计人员的行为对审计结果有着重要的影响,如果审计人员不能严肃认真对待审计过失并勇于承担责任,就会产生审计风险,导致了审计风险的潜在性。同时,审计风险只是一种潜在的风险,也受到其他诸多条件的约束和影响,如外部法律环境、经济环境、内部人员管理等。
(三)内部审计风险存在审计的全过程,具有普遍性
每一个审计项目和审计环节都有可能出现失误,促使风险因素的形成,导致最后的审计结论出现偏差,形成并加剧审计风险。可能产生审计风险的因素包括单位的内控能力、经济财务状况、审计技术与方式等。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风险成因分析
(一)审计人员缺乏业务规范,职业技能与审计要求不匹配
一名合格的审计人员应该具备完善的知识体系,拥有丰富的审计经验,掌握熟练的审计技能,但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部分审计人员在这些方面仍旧欠缺。内部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如果审计目标不明,不能严格按照相关制度与程序进行内审,缺乏公正客观的工作态度和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风险防范意识淡薄,将会导致审计错漏、丢失,降低审计质量,无形中增大了审计风险。
(二)审计体制不健全,内部审计缺少规范,不能独立完成
目前,除了个别单位、企业自行制定的内部审计章程,我国尚未实施管理有效的内部审计法律法规,这就导致有些单位内部审计遇到无法可依、无章可循的尴尬现象。另外,部分单位没有设置专门、独立的审计机构或部门,造成审计会计职能混淆,内部审计机构与单位结构不能协调运行。即使有了审计机构,机构在行使权责过程中仍会受到一定的限制和阻碍,由此可能产生审计风险。
(三)审计方式滞后,具有局限性
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依然停留在落后的基础阶段,现有的审计方式不能满足现代化企业会计审计模式的需求,存在财务账表不清、发票真假部分、审计模式落后的现象,对审计风险防控考虑缺乏,导致审计风险加剧,因而我国审计方式改革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
三、行政事业单位如何防范内部审计风险
(一)加强审计人员业务培训力度,加快审计队伍建设
行政事业单位必须要加强审计人员的?I务技能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定期组织员工进行业务学习、培训,开展实战交流与锻炼活动,着重提高审计人员的思想素养,培养审计人员的廉洁意识,力求做到公正客观、实事求是、依法办事,确保审计结果的真实性。同时要加强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在进行审计工作过程中提高警惕,保持平常心,抵制非法诱惑,杜绝损失和麻烦的出现,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
(二)建立健全内部审计法律体系,规范审计过程
我国应建立健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相关法律法规体系,鼓励企事业单位依据实际情况,设置独立的审计机构,完善审计规章制度,规范审计程序,明确权责范围,使审计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走上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道路,以便更好地执行审计工作,最大化提高审计效率。
(三)积极寻求现代化内部审计方法,改善审计环境,提高审计效率
我国经济环境变化快,企业间的状况差别也很大,在审计工作中各单位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采取切合实际的审计方法,加强审计人员技术培训,督促员工快速掌握现代化电子计算机审计技术,利用网络建立电子信息平台,完善新的信息体系,实现审计信息与结果的资源共享,并下放审计人员相应的审计处理职权,以方便会计财务工作的展开,及时处理审计问题,提高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
关键词: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风险;原因;规避措施
面对当前越来越复杂的审计业务,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也在不断扩大。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注册会计师被推上了被告席,进而引发了会计行业和社会工作的广泛关注。可见,加强对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风险的研究和规避措施的探讨已经成为了重要课题。而要想提高对审计风险的认识,首先就要对审计风险的概念、特征、形成原因有充分的了解,进而在执业过程中总结、探索出一套切实可行的规避措施。
一、审计风险的概述
(一)审计风险概念
虽然人们对审计风险概念的研究已经持续多年,也取得了不错的成果,但由于法律制度、经济环境、审计发展等多方因素的影响,使得国内外对审计风险的概念有所不同,但总的来看其基本内容还是一致的。具体来讲,在美国柯勒教授编著的《柯勒会计词典》中将审计风险解释为:第一,一个已经通过了鉴别认定的财务报表,在其事实方面未严格遵照公认的会计规则公允地反映被审计单位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的几率性;第二,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存在严重错误,审计人员未发现的几率性。从中不难发现,柯勒教授对审计风险的解释无外乎两个方面,即外部风险和内部风险。加拿大会计师协会将审计风险定义为:审计人员在审核过程中未察觉被审计单位存在的不正确错误报告的风险。可以看出,这一定义的重点在于审计人员是否能发现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存在的问题。
我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也曾对审计风险有一定的解释:财务报告存在漏报或误报、严重错报,但会计师在审计工作完成后提出不合适审计建议的几率性。在这里,我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将审计风险分成了两方面,一是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认为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表未出错,且能真实的反映出被审计单位营成果、现金流量、财务状况,但实际上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表却存在严重的错报、漏报等问题;二是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发现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存在问题,并给出非无保留意见,但事实上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表却能客观公允地反映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从上述解释与定义中来看,审计风险不但包括了被审计单位的重大错报风险,而且还包括会计师事务所在审计时的检查风险,因此总得来说,我国对审计风险的解释同国际上的解释大体是一致的。
(二)审计风险的特征
1.审计风险的客观性
通常来说,会计师事务所接到审计业务后会安排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表进行审计,而在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常常采取抽取被审计单位财务资料中金额较大、对财务报表影响较大的样本来推断被审计单位的整体财务状况、现金流量、经营成果。但这种抽样审计的方式无法从根本上保证防止误差的产生,一般都会出现或大或小的误差,也就是说会计师事务所与签字的注册会计师均需承担一定的审计风险。在实际的审计中,即便会计师事务所工作认真,也常会因被审计单位经济内容、管理层素质等的影响,造成审计结论与被审计单位财务状况不一致的情况。这也就是说,审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但有的风险并不会对会计师事务所、被审计单位造成毁灭性的损害。
2.审计风险的普遍性
会计师的审计活动完成后,最终呈现的形式是审计报告。会计师事务所在审计完成后所作出的审计结论与其在承接被审计单位审计业务时,对其财务状况的预期存在的差异便能反映出审计风险。但是这种差异是由主客观两种因素造成的,同样在审计过程中,任何一个审计活动都将造成审计风险的发生。也就是说,注册会计师采取怎样的审计程序及审计活动都将造成怎样的审计风险的发生。
3.审计风险的可控性
注册会计师对自身的审计工作都是有较深认识与了解的,加之在根据制度基础审计向风险导向审计发展过程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审计工作并未因当前经济发展的复杂化而产生的越来越多的审计风险而束缚住手脚,相反,当前注册会计师在执业过程中相比过去更加专业、更加规范,也逐渐开始主动控制与规避审计风险。从中也反映出审计风险的可控性,加强对审计风险的控制,对注册会计师正确认识审计工作,以及审计观念的提高有深刻的意义,一方面,会计师事务所不能因为审计风险拒绝客户的审计工作,而是要在的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识别风险领域,并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规避风险的发生,从而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结果的可靠性;另一方面,从审计风险的可靠性可知,通过提高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能力,能进一步降低审计风险,控制风险的发生,并推动人们进一步研究审计理论,进而提高审计质量。
二、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风险的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近年来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的数量也越来越多,已呈现出燎原之势,但就对审计风险的管理上来讲,一般规模较大的事务所比较小的事务所好。首先,规模较大的会计师事务所与较小的会计师事务所相比更加注重自身的影响力和声誉,因此对审计风险的研究和规避都在国际前端。故而,我国也开始出台相关的措施,和政策上的倾斜,鼓励会计师事务所做大做强;其次,总的来看我国规模较大的会计师事务所,其不管是理论,还是实务上对审计风险的规避也都存在不太尽人意的地方。这是因为截至目前为止我国对审计准则的研究与国际先进理念相比仍存在一定滞后性,因此还有较大的上升空间。最后,从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在审计风险规避的统计数据上来看(2007年到2014年8年间,我国证监会共行政处罚会计师事务所25例,涉及到17家事务所,其中被处罚3次以上的有3家,2次以上的有2家),在实际的审计实务中会计师事务所对审计风险的规避并不乐观。
此外,相比其他国家注册会计师能以个人名义承接审计业务不同的是,目前我国注册会计师还无法以个人名义承接审计业务,因此在对审计风险的规避上,大多数的注册会计师的意识与认识还是受限于会计师事务所的引导及束缚。也就是说,若会计师事务所对审计风险的规避意识强,那么注册会计师个人也会更加注重规避审计风险。
三、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风险的成因
(一)会计文化环境影响
所谓的会计文化环境其实包括了两个方面,即会计活动过程,以及会计活动的结果环境因素。在这里主要讨论会计活动过程和结果造成的会计信息质量问题。从整体上来看,我国上市公司当前的会计信息质量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了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据相关调查显示,会计信息失真的企业占比71%左右。一方面会计信息失真的情况正在愈演愈烈,另一方面,会计造假的金额又在不断增大,且参与的人员涉及到了企业管理层。在如此造假成风的会计文化环境下,被审计单位给注册会计师提供的财务报表就很有可能存在重大的错报风险。而根据相关的调查研究显示,造成会计信息造假成风的原因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总体来说,我国的税负较高。在福布斯的税负痛苦指数上我国几乎年年都会进入前四,近日,由《福布斯》杂志推出的榜单显示,我国内地的“税负痛苦指数”位居全球第二,而我国内地也成为了亚洲地区税负最重的地区。居高的税负会给企业带来较大的税负压力,而企业很可能为了逃避高税负,铤而走险,对会计信息进行作假,致使财务报表易发生重大的错报风险,增加了审计风险;二是对造假行为的惩罚力度不够。基于经济学角度来看,若违法违规成本低,那么作为经济人,人们就会趋利避害,做出利己的行为。以2013年阳煤化工因虚增42亿元收入受到四川证监局的处罚为例,有评论就指出这一处罚相对较轻,只警示了上市公司及其高管,而对其违法违规行为没进行深究。可以看出,当前我国会计文化环境还不规范。
(二)审计服务市场供需不平衡
首先,现阶段我国的审计服务市场总得来说是供大于求的,从我国注册会计行业管理信息系统中显示,截止2014年底,我国记录在案的会计师事务所总共8295家,而个人会员超过了20万人,注册会计师99045人,非执业会员103566人。而当前我国上市公司也就3000多家。不难看出,会计师事务所和上市公司的数量相差十分大,会计师事务所处于供大于求的局面。加之,我国收费较为可观的大型国企和外资企业的审计业务几乎被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垄断,进一步降低了会计师事务所的需求。也就是说除了少部分规模较大的会计师事务所情况较为乐观外,其他大部分的会计师事务所因规模小、技术落后,只能在收费相对较低的中小企业中相互竞争。在这样的市场竞争下,会计师事务所为了生存,可能会采取不正当的手段,或不惜降低审计费用来增加竞争力,也有的会计师事务所可能会不得已出具虚假审计报告。
(三)审计单位缺乏有效内部控制
从内部控制的定义可以得知,有效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正确可靠是其目标之一。众所周知,若被审计单位的财务信息是真实可靠正确的,那么其财务报表出现重大错报风险的几率就会十分低。因此只要被审计单位的内控是有效的,那么就可以保证其提供的财务报表是合理的,且不存在重大错报风险。在内部控制中,其核心为权力配属下的相互牵制和相互监督,其中最高权力机构为股东大会,执行机构为董事会,监事会则监督公司的经营相关人和事务,高管激励则可解决成本与道德风险问题的重要制度安排(制度包括公司章程、相关规定等),内部控制便包含在制度中。在这种高度集中的股权结构下,大股东很有可能会与人合谋或直接命令人来侵占小股|的利益,使得内部控制制度失去其应有的作用。从近年来发生重大财务舞弊案来看,大多都与内部控制形同虚设有关,比较出名的就是万福生科一案,在后期的调查中发现,万福生科便采取高度集中的股权结构,其公司最后也对财务虚假案解释为内部控制管理放松,未进一步加强法律意识和提高法制观念,加之审计机构中磊会计师事务所也未保证其独立性与谨慎性,最终导致这一案件的发生。
(四)审计人员专业能力不强
首先,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不高。注册会计师这一职业对专业性的要求非常强,且需要从业人员具备深厚基本技能,以及敏锐的专业判断,而要做到这些就必须要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但我国当前的会计审计人员的素质仍存在诸多问题:一是会计师事务所工作的付出与收获不成正比,执业经验丰富的注册会计师会更想到待遇好的大企业任职而非一般的会计师事务所,因此会造成会计师事务所人员的频繁流动,这也加大了执业人员素质进一步提升的难度。二是我国的审计事业相对发达国家来说起步晚,因此审计队伍人员组成较为年轻,且多数审计人员并未持有注册会计师资格证,因此其在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上存在欠缺,甚至有的审计人员还不会使用财务软件,实践经验也十分缺乏。因此面对各行各业,又复杂多变的审计工作难免会力不从心,不但会影响审计工作的开展深度和广度,还会造成检查风险的增高。
其次,部分会计师事务所由于规模小,人员不多,且未设置专职的业务指导人员,因此无法对审计人员开展系统、针对性的培训和业务指导。常常是一个新的业务开始后,对那些资历或经验不足的人员进行临时突击便进行执业,因此这难免会增加会计师事务所的检查风险,加大审计风险。
最后,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的责任心及职业关注也关系着审计风险的高低。就当前注册会计师审计失败的案例来看,有的其实与专业胜任能力无关,而是基本职业道德的缺乏造成的。这样就会使审计人员盲目接受委托、简化审计程序、不严格按照审计准则要求执业,从而造成审计风险。
四、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风险的规避措施
(一)完善会计文化环境
首先,要加大会计师事务所外部环境的监管力度。这就要求要将对注册会计师的监管落到实处,并保证我国各项会计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同时,还要针对当前注册会计师行业存在的监管弊端,确定适合我国会计行业的监管模式,从而使会计行业得到有效监管;其次,要完善注册会计师执业环境。执业环境的纯洁性需要强有力的法律手段来建立和保证,因此要加大对会计行业中非法行为的监督及惩罚力度,并给予其一定的自,进而调动监督工作的积极性。同时,还要加强会计考核,进而提高行业的准入水平,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最后,要建立健全保证会计师事务所的法律体系。完善的法律体系的建立是实现对会计行业监督的基础,当然一套完善、严密的审计制度也将为注册会计师提供有效指导。因此,要在建立审计体系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能力,并建立一系列审计规范原则,以加强对注册会计师的指导,减少错误的发生。
(二)规范收费标准,公开审计费用
审计工作的收费标准可以借鉴国际标准,以小时为基本依据,并根据被审计公司或单位的规模、财务状况、销售收入、所处行业及其审计处理难度来进行,进而制定出全国统一的标准。当然,各地区应以此标准为基础,制定出各自地区的审计每工作小时的收费上下限,且规定实际收费不得低于标准下限。此外,还要将审计收费进行公开,保持其透明,以防止审计过程中出现权力寻租、暗箱操作的情况,而审计收费的公开也利于投资者对被审计公司或单位的监督,从而防止以低价格的恶意竞争行为的发生。
(三)加强审计质量的控制
审计质量的控制需要一套完善的制度来保证,为此,需建立健全审计工作监控制度、管理制度以及岗位责任制,并单独成立一个业务指导部门,来指导并把关审计质量。同时,在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要秉承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态度进行,切不可按照领导意图或个人主观臆断做出结论。此外,为了实现对注册会计师的有效监督,会计师事务所还可与其签署执业质量保证书,以保证注册会计师在执业过程中严格遵循行业准则和行业道德原则,认真负责的开展审计工作。
(四)加强继续教育,提高审计队伍整体素质
规避审计风险的关键在于提高审计质量,而高质量的审计则来自于高素质的审计队伍。因此,加强培养高素质的审计人才已成为我国审计事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为此,会计师事务所应当尽可能选聘参加全国统一考试取得注册会计师资格且具备丰富执业经验及良好信誉的会计师,并对其进行不断的继续教育,比如会计师事务所可定期举办各类互动性、娱乐性或专业性较强的活动,如小组项目研究活动、兴趣爱好小组等,通过小组人员的共同参与,收集会计行业的最新信息,并进行探讨研究,从而加强小组人员对这些专业知识的认知,进而提高工作能力,留住人才。同时,还可组织审计人员针对一些特别或重大的案例进行分析、总结,并由经验丰富、资格较高的人员来担任主讲人,如针对IPO审计,则重点防范虚增收入的财务造假风险,对上市公司来说,则重点防范其利用关联方交易粉饰财务报表,对事业单位来说,则重点防范收支相混的重大错报风险。从而培养一批不但精通会计业务,还精通审计、管理、法律的高层次复合型会计人才。
五、结束语
在市鼍济中,审计风险是一种较常见的风险,且也不易控制,但若放任之,则会引发更大的风险或隐患。伴随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审计的难度越来越大,而会计师事务所能否充分发挥出对审计风险的防控及规避,关系着整个审计质量,同时也关系着会计师事务所自身的形象与声誉。在这里只是针对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风险及其规避进行了简要的研究,对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的成因和防范等研究还不够全面,因此未来还需要继续努力和探索。
参考文献:
[1]刘畅.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风险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经营管理者, 2015(10):25-25.
[2]孙丽丽.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风险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商品与质量, 2015 (35):252-252.
[3]魏春艳.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风险管理研究[J].理论界,2014(3):179-181.
[4]吴柠杉.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风险成因与防范控制[J].中国工会财会,2014(7):39-41.
[5]蔡钢.当前时期下加强对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风险的防范研究[J].知识经济,2015(22):51-51.
[6]幸春梅.浅析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风险控制存在问题的原因及控制防范措施[J].商情,2015:36-36.
[7]方洋洋.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营管理者,2016(5):55-56.
[8]成焕玲.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风险管理探讨[J].科学与财富,2015(9):1-1.
摘 要 现代的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是一种更适合于现代审计环境发展的审计方法,与我国传统的审计模式相比较,它更注重于从宏观的角度上全面把握企业审计所面临的风险。文章首先对风险导向设计模式的概念进行必要的介绍,进而对其在跨国服装企业中的应用实施具体的分析。
关键词 风险导向 内部审计 跨国企业
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的经济与科技水平发生的巨大的变化,社会各界人士对独立审计并评价会计报表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而致使审计期望的差距在逐渐的扩大,审计俨然已经成为了一种具有高风险性的职业。因此,建立一套完善的以风险为导向的企业审计模式,已经成为了企业长期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风险导向审计模式
一般来说,审计风险都受到各企业所固有的风险因素以及企业的内部控制的风险因素的影响,注册会计师若仅仅只从内控控制这一方面来实施抽样的审计,根本无法从整体上降低企业的审计风险,且对抽样的选择也难以得到社会与公众的共同认可。因此,为有效的解决基础审计存在的问题,注册会计师就建立了一个在审计风险模型基础之上而进行有效审计的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然而这种传统的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普遍都是通过对企业的会计报表所固有的风险以及控制风险两方面进行定量的评估,用以确定实际测试的性质、范围等,且这种风险导向审计其实就是内部控制导向设计模式的延伸而已,并不算是一个全新的审计基本的模式[1]。同时,这种审计模式上虽然使企业的审计效率与效果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由于其理论与实务方面存在的固有缺陷,是其实施的过程中不仅没有有效控制相关企业的管理欺诈行为,反而使其愈演愈烈。针对这种情况,国际上的一些比较大型的会计事务所纷纷开始研究一种更加新型的审计模式,在改进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基础上,他们以“审计风险=重大的错报风险×检查的风险”的模型为基础,并以被审计企业的经营风险为主要导向的新型审计方法,即现代的风险导向审计模式。
二、强化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在跨国服装企业中的实际应用
众所周知,我国作为最大的服装出口国,本该是服装行业异常繁荣。然而实际上,我国几乎所有的服装出口额都是对原料的加工,或是对所提供的商标、款式等实施复样的加工,自有的品牌服装仅占了10%,缺乏能产生较大影响的自有的服装品牌,从而使我国仅仅只是被称为“服装制造大国”。因此,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为摆脱“制造大国”的影响,我国众多的服装企业纷纷开始创新发展,尝试跨国经营方式,从而生产出属于自己的品牌。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跨国的服装行业的审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企业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必须积极贯彻实施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并采取一定的措施,有效降低企业的审计风险,促进跨国服装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围绕着服装企业的经营目标,有效鉴别企业所面临的各种风险。在实际的工作中,企业内部的审计人员需根据审计程序实施合理开展审计工作,对各种风险识别的过程进行必要的审查与评价,最大限度的熟悉企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全面了解企业的经营目标的实施过程中可能涉及到的审计领域与一些相关的风险因素[2]。同时,有效识别企业存在的风险实质,从一些潜在的事件及其发生的原因与后果来检测风险的存在,收集并整理可能存在的风险,并在征集各方的意见以后形成一个风险列表,从而有利于后期风险防控工作的开展。如在跨国服装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中,其需要密切关注并鉴别的风险主要有:对外合同中的商务条款或技术方面的条款没有澄清;企业客户所在的国家存在的政治与经济问题可能导致的收汇风险;客户所在国家的自然环境、对原材料的供应以及技术水平等因素对服装生产道路的影响等。
其次,在内部控制的评估风险基础上,有效确定企业的风险导向审计的计划。企业内部的审计作为内部控制中的重要组成环节,对实施内部控制评价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因此,企业的风险导向的内部审计就需要以企业所存在的风险为出发点,通过开展一些与内部控制工作有关的咨询工作,从而加强对企业管理工作的评估与改善。同时,企业内部的审计人员在实施了相应的审计程序以后,就需对企业的风险评估过程实施审查与评价,从而对企业可能发生的风险、风险发生后所带来的影响程度进行有效的评估,最终在有效识别并评估风险的基础之上制定出完善的企业审计计划。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作为一个跨国的服装企业,其在审计方面所面临的风险比国内的众多企业要大得多。因此,在企业的实际审计工作中,就需要积极的建立并完善以企业经营风险为导向的现代审计模式,不断地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的管理质量与效率,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加强对企业的风险管理,从而我国的跨国服装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生产出更多自有的服装品牌,从整体上提升我国服装业在国际上的地位[3]。
参考文献:
[1]林青.风险导向审计在我国的应用现状探析.现代商业.2009(29):239-240.
【关键词】石油销售企业 内控管理 内控审计
为了提高企业管理水平,近年来国内石油石化企业相继按照美国《萨班斯一奥克斯利法案》要求,建立起了规范的内部控制管理体系,简称内控体系。内控管理的目标是保证企业经营管理的合法合规、资产的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
众所周知,每一个控制活动都在两个层次上发挥作用,并分处于两个系统:一个是运营系统,用来完成规定的目标。另一个是控制系统,覆盖在运营系统之上,发挥评估、监督及持续改进的作用。内控审计就是对于内控管理及内控管理体系的一种再控制行为,通过它可以了解企业内控管理是否科学、完整,运行是否有效,能否及时发现和防止舞弊行为,为内控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
一、内控管理对于石油销售企业的意义
石油石化行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石油销售企业作为销售终端是整个石油产业链最终价值的体现环节,网点众多,规模较大,资金密集。所以在石油销售企业实施内控管理及内控审计,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这不仅有利于石油销售企业加快完善内部控制体系,更有利于增强企业竞争力。
(一)内控管理是石油销售企业国际化战略推进的需要
从2002年起美国对于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和监管的重视程度日益得到突出和强化,当年作为美国总统的布什更是签发了著名《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该法案要求各企业对于其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自我测量和评价,并要求各企业将自我评价的报告提交给专业的审计机构进行审核,对于上市公司根据其行业类型和规模采取步骤分类推进以强化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水平。市场对于国际化企业的投资价值认定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完善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对于上市国际化公司来说其内部控制的失效比经营业绩的下滑更为糟糕,一般来说重大的内部控制缺陷会给企业的管理带来不可预料的危害和风险。
(二)内控管理是石油销售企业风险管理和规避的需要
我国企业生产经营环境的一个重大变迁就是企业的利润率和利润水平都维持在一个低位态势运行,进入了薄利微利时代。根据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2009年国内大中型钢铁企业的全年销售利润率只有2.5%,微利经营环境使得中国企业的生产经营方式和领域开始向着新的资本运作领域迈进,从本质上来说资本经营比传统的经营领域风险的不确定就更为复杂。从德隆事件、格林柯尔等企业经营失败的案例分析中,可以看出企业内部控制对于企业经营的重要性。同时经济全球化和世界一体化步伐的加快使得企业的经营环境更加复杂多变,在如何防范和规避相应的经营风险中,内部控制是一个重要的领域和有效的手段。
(三)内控管理是石油销售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提升的需要
内部控制质量水平是衡量一个企业现代企业制度和经营管理水平的重要性指标,它是企业管理水平提升的重要标志。建立健全和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的相关制度和措施安排,是推进企业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企业管理创新推动企业向现代管理模式转变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国的发展受到市场环境变化的影响和控制程度越来越明显,石油销售中买方市场环境已经形成,不同石油销售企业的竞争日益激烈,市场对于具有一定品牌知名度、高附加值水平、高质量、低成本的产品和服务具有独特的青睐,这就推动企业从内部控制的视角加强和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从而确保经营目标的实现。
二、石油销售企业成功实施和推进内部控制审计的对策
我国石油销售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尚处于起步阶段,实施时间较短。2008年6月和2010年4月,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先后联合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等三个配套指引,对中国企业加强内控审计提出了强制性要求。借鉴国外及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审计经验,对石油销售企业实施内部控制审计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成立独立的内控审计机构
针对石油销售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独立性不强的现状,应该在最高决策和执行机构下直接设置内部审计机构,并由其提名或任命具体负责人,以保证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同时,应遵循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等规范要求,合理规范审计内容与审计程序,及时发现企业内部控制和内部管理中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提出健全企业内部控制的意见。
(二)明确内控审计的方法与内容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中的审计指引要求注册会计师应按照自上而下的方法实施审计工作,即要求审计师首先将注意力集中于公司层面的控制,然后是重大账户,最后关注过程中、交易或应用层次的具体控制。在实施石油销售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工作时,常用的方法主要有询问适当人员、观察经营活动、检查相关文件、穿行测试和重新执行等方法。但是询问本身并不足以获取充分、适当的证据,应结合其他内部控制审计方法一并进行。
按照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规定,可以从内部控制五要素方面加强对石油销售企业内部控制的审计,具体内容包括:一是控制环境审计。主要包括治理结构、组织架构、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文化等。二是风险评估审计。内部审计师必须针对石油销售企业所处环境进行详细分析,评估其可能给企业造成的经济损失或影响,并审查石油销售企业是否建立了相关的风险评估机制。
(三)提高素质,完善体制
内控审计实务标准是内部控制审计人员的执业规范,需要有一批高素质的内部控制审计从业人员。加强审计从业人员的后续教育尤为关键。通过强化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意识,加强审计专业培训,加强内部审计人员的认证资格考试和继续教育培训,提高内审人员的风险分析等具有前瞻性的能力,在人员结构和素质等方面满足石油销售企业内部审计发展的要求。
三、内控审计应与时俱进,不断拓展其内涵及外延
以前的内控体系建设工作,重点是确保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内控审计也重点围绕这一主题领域开展。随着内控体系建设工作的深入,内控工作不断从职责、内容、关注点等方面有了新的发展。内控审计也应随着内控工作的发展,与时俱进,不断拓展其内涵及外延。
一是开展法律风险防控体系管理。开展法律风险防控体系管理内控审计,就是重点审查法律风险防控机制的健全性、法律风险源识别的全面性、法律风险确定的规范性和法律风险防控措施的有效性,评估法律风险防控体系的设计有效性和执行有效性,促进整改和完善,不断提高公司法律风险防控能力。二是开展业务流程管理内控审计。开展业务流程管理内控审计,不仅要审计业务流程管理的设计、、监督等规范化程序,更应深入到具体业务流程,审查业务的实质性内容,针对企业管理的重点,热点、难点的业务流程,开展流程管理审计,并与管理审计和效益审计结合起来,促进业务流程的不断优化和改进。探索开展全面风险管理审计全面风险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内部环境、目标制定、事件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反应、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八个要素。基本业务流程是收集风险管理初始信息,进行风险评估,制定风险管理策略,提出和实施风险管理解决方案、风险管理的监督与改进等。
“现代内部审计之父”劳伦斯·索耶,称内控审计是内部审计师的“魔杖”。石油销售企业要使用好这根魔杖,充分发挥其作用,促进企业内控体系不断深入健康的发展,进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资料
[1]阎金锷.审计风险及其应用的探讨.《财会通讯》,1998年9期.
[2]朱小平.审计风险的比较与辨析.《审计与经济研究》,2003年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