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畜牧兽医知识点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动物 解剖 生理 课程 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2-0114-01
一、《动物解剖生理》课程在中职学校教学中的作用和现状
动物解剖生理是集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的一门课程在畜牧兽医专业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并与其他后续专业课联系紧密,其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到其他后续专业课成的学习。近几年的教学实践表明,根据教材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学生既无法理解理论知识,也无法将课程内容有效应用于实际生产。因此,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全国各个高职院校已经在《动物解剖生理》的课程改革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而中学校《动物解剖生理学》的课程改革还属于空白,建立起适合中职学生的《动物解剖生理学》教学课程,培养适合畜牧兽医行业发展的人才,是畜牧兽医专业建设的主要目标.
二、《动物解剖生理学》的改革方法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改革
1.明确改革的思想
以学生为主,使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使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紧密结合。
2.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2.1教学内容的改革 明确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在传授课程的基本知识点时,还要结合行业的发展特点,让学生了解畜牧业发展动态,突出本课程的实践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2教学方法的改革 开展多媒体教学,通过三维动态演示,融文本、声音、图像、动画为一体。可将重点、难点内容的讲解变得生动、形象。应用启发式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启发式教学模式在动物解剖学课程教学中的运用,可以展开为故事启发法、图片启发法、 联想启发法、游戏启发法、设疑启发法等几个方面。
3.实训内容的改革
改革传统教师手把手教学生实验的模式,采用启发式教学模式开设多样性实验。结合动物解剖生理课程的特点,灵活运用直观性强大的大体解剖标本、模型、挂图、幻灯片、视频、多媒体课件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以及教学实习周等教学过程,将动物结构真实、形象、直观的展现出来,从而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同时将动物解剖学的内容与学生感兴趣的相关人体结构知识及常见疾病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扩大知识面并联系实际,建立起完整的理论知识体系。将这些有理条件有机整合起来,逐步形成本学科独特的教学体系。
通过调查研究课程面对的岗位群和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来制定课程的内容、授课计划、教学方法及实训教学改革内容;在2015级畜牧兽医专业的课程教学上进行教改实践,教学过程中及时进行分析评估,完善教改内容。
动物解剖生理是中职畜牧兽医专业学生进入学校接触的第一门专业类课程,全国各个高职院校已经在《动物解剖生理》的课程改革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而中职学校《动物解剖生理学》的课程改革还属于空白,这要求我们中职学校根据教学中的具体实际情况进行改革,让实训教学模式越来越能满足教学的要求,实现教学目标的要求和因生施教的要求。
参考文献
1.1考核评价方法单一,考核重知识,轻能力
高职畜牧兽医类专业的课程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理论课程,即以理论授课为主的课程,如“英语”和“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这类课程侧重于对学生素质培养,实训课很少。第二类是理论实践混合课程,包括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这类课程反映了职业岗位群对知识和能力的专业要求,在注重技能操作和技能考核的同时,还要注重职业素养的培养,并要求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内容相融合。这类课程实训占比较大,如“兽医临床诊疗技术”“养禽生产”“养猪生产”等课程,教学以项目化教学为主,往往都采取“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各教学项目往往都是企业生产操作过程中的真实任务,有些教学项目甚至需要在企业的车间实施,并为学生创造小组合作学习、团队协作的机会,以打造真实职业能力为主线,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考核评价中,以往虽然加大了平时考核成绩的占比,但也仅仅限于出勤率、作业的完成情况、课堂回答问题情况等简单的元素,期末试卷考核仍然是评价的重点。这种模式很难反映出学生对职业能力的掌握程度,学生的学习态度(包括职业道德和责任心)、项目过程操作的规范性、创新性、团队协作性也都没有得到真正的评价,造就了高分低能现象,学生毕业后也很难和企业“无缝接轨”。
1.2考核标准存在不合理性
专业课程中,部分老师也对课程的实训内容进行了考核,但因为自己大多是“从学校到学校”,没有真实的企业工作经历,不了解企业的操作标准或职业要求,也无法给学生标准的指导或操作建议。另外,考核内容也比较笼统,没有真正挖掘出所教授课程与企业操作规程部分紧密相连的知识与技能点。所以,这种没有企业和行业参与的考核存在很大缺陷,最终所培养的人才也很难适应企业岗位需要。
1.3评价主体存在单一性
以往的评价主体往往限于学生的互评、教师的评价、校内督导的评价等。学校要想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等进行多角度考核,应该充分考虑企业的用人标准,以此来设置考核形式,所以,要引入行业的评价、企业第三方的评价,以实现考核主体多元化。要实行由学校、顶岗实习单位共同考核;实行校内校外相结合,校企共同进行考核。还要重视学生的评价的作用,如果学生没有意识到自我评价的意义和作用,没有学会自我评价,专业素质以及综合素质就得不到更好的提高。要实施对学生团队协作性的考核,增强他们的团队意识,锻炼他们的协作能力。只有以更开放的姿态引入外部评价,使评价主体多元化,才能使本专业的课程更客观、更全面、更贴近企业生产实际,更有利于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
2畜牧兽医专业课程的考核评价体系改革
2.1考核进行权重分配
将本专业的课程从课程性质和课程定位等方面进行重新梳理,对理论性较强的课程(比如“英语”等素质提升类课程)主要从听课态度、提问回答准确程度、出勤情况、作业完成情况、小论文完成情况、参加社会大赛获奖情况等方面进行评价。对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则进行了权重指标分配,确定了形成性课程考核评价体系中课程项目考核,学习过程考核,期末测试3项指标所占的权重分别为50%、20%、30%。。任课教师可以结合课程性质以及学生群体的实际需要来实施评价体系。教师要在课程开课初期将考核评价体系告知学生,明确权重比例标准。在考核过程中要及时、如实记录并做总结分析。这不仅帮助教师了解自己的教学效果,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而且还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的学习情况,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从而体现形成性考核评价的真正价值。
2.2考核主体多元化,考核方式多样化
在专业考核评价实施中,笔者引入饲料厂、养殖场等相关企业加入考核团队,引入畜牧兽医协会或政府组织,使考核主体多元化,考核更加客观、全面;企业行业运用职业标准,使考核更加科学合理。通过系列措施的实施,学生对职业能力的把握度更加准确,毕业后可以直接对接企业的工作岗位。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明显的提升。
2.3考核内容更加贴近企业生产一线
传统的课程考核内容基本都是偏重于理论化,局限于教材,容易造成学生为了考试而学习的现象,理论知识与实际脱轨,学生不能学有所用,也局限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及创新能力。我们改革考核体系后,将考核内容的理论与实践、知识与能力相结合,重点考核与企业工作相对应的知识点、技能点,突出实用性、创新性及实践性。考核方式和要素更加多样化,学生专业技能得到全面客观的检验。
2.4考核实施全程跟踪,公开透明
在畜牧兽医专业课程的考核中,我们改变了以往纸质考试占主导地位的模式,引入了企业考核和第三方的考核评价元素,重构评价体系,实施全过程式考核。规定每门专业课程(专业基础课)的考核必须详细分配到每一个教学项目(教学情境)中去,并当堂进行教学质量反馈。采取这种形成性评价考核机制,显著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3小结
关键词:中职;动物防疫与检疫;实训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1812-2485(2013)09-038-02
随着近年来国内外重大动物疫情频繁发生。高致病性禽流感在全球范围内不断蔓延,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较为严重的影响。我国也先后多次发生较大规模的禽流感、猪蓝耳病疫情,对局部地区的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危害。动物防疫与检疫已成为当今畜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与畜牧业经济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对人民健康和社会稳定有着重大影响。做好动物防疫与检疫工作,对保障动物和人类健康,促进现代畜牧业经济的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保障现代畜牧业扎实推进,基层需要大量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中职毕业生承担动物防疫与检疫工作。因此在培养基层所需的动物防疫与检疫人才时,要以培训操作技能训练,注重职业素质、职业道德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为主要目的。加强实训课程建设,培养基层需要、留得住、用得上、干的好的动物防疫与检疫人才是十分必要的。
《动物防疫与检疫》实训课程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运用动物防疫与检疫的相关知识为生产实践服务,为广大农牧民增产增收服务。
笔者根据在暑假对部分基层站所动物防疫检疫部门和村级防疫员岗位调研,对调研结果进行梳理分析。结合学校当前《动物防疫与检疫》课程教学实际,就实训课程改革进行了思考和改革预期效果分析。
1《动物防疫与检疫》实训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内容缺乏新型重大疫情知识部分
通过近些年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的实践证明,要有效预防和控制重大动物疫情的发生和流行,必须进一步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健全兽医工作队伍。这就要求兽医工作队伍人员必须掌握重大疫情处理方法。而传统的教学内容中,没有涉及到这一部分内容。
1.2 《动物防疫与检疫》实训课程缺乏行政法规知识部分
动物防疫与检疫相关法律法规学习是提高动物检疫人员执法本领的有效途径。对普及动物防疫知识,增加职工群众的食品饮食安全常识、依法进行屠宰检疫申报、活禽市场检疫、运输检疫,认真按照检疫申报要求开展动物检疫工作起着积极的意义。执法人员严格按照法律法规有关规定,出具检疫合格证明上市,把检疫不合格的动物按规定进行处理,确保动物卫生食品安全。因此,实训课程中应增加法律法规条文是必要的。
1.3 《动物防疫与检疫》实训课程缺乏综合技能实践部分
综合技能实践是对学生课程知识点掌握情况的检验方式,是学生独立完成工作的训练手段。目前,中职《动物防疫与检疫》课程实训内容主要以单项技能为主,没有系统地将防疫与检疫工作过程统一为一个整体。例如:消毒实训部分,仅有消毒药品分类、各类消毒方法、消毒注意事项等三个单一部分,而在实际工作中,工作人员不仅要会选择消毒药品、知道注意事项,而且最重要的是要会根据生产需要选择消毒药品、消毒工具、自行安排消毒工作过程。在实训内容设计上消毒应该作为一个综合技能项目。
2《动物防疫与检疫》实训课程改革设想
2.1 增加重大动物疫病防疫与检疫实训项目
将高致病性禽流感、蓝耳病、新城疫爆发、口蹄疫等重大动物疫病防疫编入实训内容,单项技能要求掌握国家强制性疫苗发放程序、疫苗管理、注射登记、免疫效果监测,综合技能要求会制定重大动物疫病应急预案,重大动物疫病应急处理办法。通过实训使学生能做到重大动物疫病预防基础工作,就业时就能直接上岗工作,实现职业教育与生产实践需要对接。
2.2 增设动物防疫与检疫行政法规实训模块
将最新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动物检疫管理办法》、家畜家禽饲养、管理、屠宰国标纳入实训项目。单项技能要求掌握各类表格填写,包括产地检疫申报记录、产地检疫证明、运输消毒检疫证明、屠宰加工厂动物产品检疫证明、无规定动物疫病区评估表等实用性表格,做到规范填写。综合技能要求熟悉法律法规条文,灵活处理工作中遇到的事件。使学生达到知法、懂法、执法,确保动物食品安全性。实现职业教育与岗位能力要求对接。
2.3 增加校内外实训场所,加强实训课程教学设施建设。校内外实践教学条件无疑是实践导向课程方案实施的硬件保障。如对于《动物防疫与检疫》实训课程来讲,执法案例教学数据库、检疫病例多媒体库、校内养殖场是在校内进行实践教学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而在校外养殖基地(小区)、动物监督所、动物屠宰场等部门建立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也是技能培养的重要场所。因此,要保证实践教学和技能培养的质量及效果,必须加大投入,对校内外实训场所及相应的软硬件设施建设,给予足够的重视,以保证各项实践教学活动的需要。继而实现职业教育与就业对接。
2.4 增加实训课时量,将必需理论穿插于实训课中讲授
《动物防疫与检疫》课程是实践性强的课程。动手操作是学好课程的根本途径。在课时设计上应加大实训课时量,将一些理论知识穿插在实训过程中讲授更有便于学生理解接受,也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结合。打破传统的课堂灌输式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主动学习必需要掌握的理论知识,更便于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识记。
2.5 增加实训课程考核,打破单一理论考核形式
考核是检验学生学习程度的有效手段,必须加强职业导向的综合课程考评机制建设。课程建设与改革工作要规范有效地开展,制度保障是关键。必须针对实训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实施,建立从过程到结果全面的管理、考核、反馈和不断完善的机制。同时,对学生理论知识学习和职业技能训练效果进行考核。改革考评方法,尤其注意增加对能力的考评、实践学习过程的考核和在工作现场的考核比重。要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质量观,采用知识和能力并重的课程质量评价标准。而不仅是针对个别能力进行孤立评价。
传统的考核主要以闭卷笔试为主,实训考核为辅。然而《动物防疫与检疫》课程仅仅依靠笔试,学生只会纸上谈兵,无法检验学生课程知识掌握程度。因此,考核应该以实践操作为主,在考核过程中穿插理论知识考试。理论知识主要集中在实训考核项目必需的知识点上,以口述作答,充分调动学生动手实践的主动性。
3《动物防疫与检疫》实训课程改革的预期效果分析
3.1 通过实训课程内容改革,使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更加扎实,增强了学生动手能力,有效避免填鸭式的课堂理论式教学。综合实训项目使学生接触真实的生产环节,熟悉工作流程,做到工作就是学习、学习就是工作。
3.2 通过实训课程组织的改革,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和协作精神。以组为单位,学生自行合作完成实训项目,训练学生独立思考。在工作过场中,训练学生严谨的工作态度,确立工作目标,按时完成工作计划,时时总结工作经验,不断提高了学生职业道德素质和综合能力。
摘要:畜牧养殖业的大力发展,动物传染病疫病谱的不断变化,对动物传染病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需要改进,为了适应新形势下的教学,本文就几种教学方案进行了应用探讨,以期合理利用各种教学方法,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关键词:动物传染病学;改进;教学方案;教学方法;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1-0200-02
动物传染病学是动物医学专业的一门综合性较强的主干课程,是在系统学习其他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开设的实践型和应用型课程。可以说,这门课程从根本上衡量了学生对本专业其他课程的学习情况以及专业技能的掌握情况,由此可见,学好动物传染病学这门课程对于培养优秀的兽医人才具有重要意义。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旧的老的信息已经不能满足当下的教学要求,动物传染病不停地新老更替,旧的疫病不断变异以新的形式出现,而新的疫病种类也不断涌现,课本上的知识如果不与时俱进,对于创造优质的教学环境来说是一个不可逾越的障碍。同时,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使我们进入了新的信息化时代,传统的教学方式已不能很好的满足现代教学要求,急需发掘出更符合当下形势的教学方法,与传统教学有效的结合,才能提供更好的教学质量,为培养更高水平、更全面的兽医人才队伍储备力量。因此,本文就传统教学、情景教学、案例教学、多媒体教学以及任务驱动项目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在动物传染病教W中的应用进行探讨,以期合理利用各种教学方法,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一、传统教学的主导地位不可撼动
众所周知,传统的教学主要以教师讲授学生听课为主,利用黑板将重点、难点用书写的方式写出,也可适当的画一些简单的图例以便于理解和记忆,这样的方法显然耗时耗力,在课时少内容多的情况下,很难在计划内完成教学任务。因此,很多教师会选择将一些重要的疾病线性讲解,觉得不重要的可以让学生自学,这样就造成学生对该课程的知识半知半解,无法全面而深入的学习本门课的知识,大量的知识点不能有机结合,造成学生的学习动机改变,变成僵硬的应试教育。然而,传统的教学方法也有其不可否认的优点,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进度虽慢,但却可以跟的上教师的进度,能够很好的做好笔记便于课后的理解与知识的巩固。另外,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也灵活可控,有经验的教师会适当的提问题,举例子,调节课堂气氛,依然能够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情景教学的可行性
情境教学法中所安排的情境能够让学生轻松愉快、耳目一新,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使学生身临其境,给学生展示鲜明具体的形象,使学生对抽象的事物具有形象的理解,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学习兴趣高涨,从而自觉、主动学习。在教学过程设立各种场景,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感知对象,培养了学生相似性思维的能力。该方法首先要全面地罗列出教学任务,然后根据教学任务,选择合理的情境,通过这种情景化展现,结合视频、图画、语言描述等方式以达到教学效果。动物传染病的实验课是该门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理论课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将理论应用于实际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合理的运用情景教学能够让实验课更顺利有序的进行,同时让学生对理论课堂上所学的东西有更深的理解和顿悟。
三、案例教学需精拣
案例教学的特点在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使学生对于知识的运用更加重视并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于动物传染病来说,关于各种暴发流行的动物疫病的处理防控都是很好的案例,但是,对于教师来说,如何选择好的案例是一个重要前提。动物疫病的种类繁多,新的传染病不断出现,老的传染病很少能被完全根除,各种疫病之间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很多疾病的临床表现和病理变化又十分相似。因此,教师需充分了解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不断搜集当下典型案例,筛选出能够囊括各章节的重点、难点,并能够将各个知识点串联起来,将优选的案例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自行思考,相互讨论,与教师探讨最后给出解决方案,教师再将学生的方案进行整合讲解和指导。
四、多媒体教学择重而谈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多媒体教学逐渐占据的主导地位,多媒体的优势是能够将图片、文字、影像等结合为一体呈现给学生,使知识点更生动、更直观、更形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多媒体教学使教师的备课压力大大减小,课堂互动性也更强,但如果不能将多媒体内容进行精简,便容易导致信息量过大,重难点难以区分,学生的学习目的不明确,记笔记时无从下手,同时教师和学生都对多媒体教学方式的依赖性增加。另外,这种教学方式的节奏也容易变快,学生跟不上进度,学习兴趣也会大大下降,更有甚者,会导致学生对该课程的厌怠,这样的教学效果适得其反。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对多媒体教学法的科学认识、合理安排和与其他教学法有效结合。
五、任务驱动法教学
任务驱动法主要是培养学生对学习资源进行自主探索,使学生拥有积极的学习状态,总结出自己的经验和解决方案。主要包括情境的创设、任务的确定、自主协作学习及最后的效果评价几个基本环节。教师可以根据教学任务设计任务指南,可利用本校的动物医院让学生接诊病例完成任务指南上的任务,让学生将在诊断处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记录在册,后交由教师进行统一讨论处理。这样学生可以亲身体会临床诊断和实验室诊断,从而主动地去探求答案并根据基础理论知识提出合理的解决办法,更加深了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记忆和运用,并且增加了学生与教师的互动交流。总体来说,虽然任务教学法的驱动性较强,但具体实施仍然较困难,需要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六、小结
综上所述,教学方法的种类繁多,且有各自的优点和缺点,这就要求教师对各种方法进行分析,明确各种教学方法的利弊,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对自己的教学课件进行精心设计,提高自身的教学素质,突破教学条件的局限性,让学生对动物传染病教学内容全面掌握,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当然各院校对于实验室条件也应予以重视,包括实验设备、实验器材及实验室布局的合理安排,让学生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实验学习,提高学生对疫病的实验室诊断的能力。总之,科学合理的利用各种教学方法,是保证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培养优秀兽医人才的基本保障。
参考文献:
[1]刘倩宏,周晓阳.动物传染病新形势下引发的教学思考[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13,(2).
[2]王川庆.家畜传染病学教学内容及方法改革初探[J].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3).
[3]李磊,高人焘.浅谈现阶段传染病学临床教育的问题及改革策略[J].西北医学教育,2013,21(4).
[4]顾敏,王晓泉,刘慧谋,等.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动物传染病学实验课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现代农业科技,2016,(6).
[5]王开,裴志花,胡桂学,等.高等农业院校兽医法规学复合式案例教学模式的构建[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3,(10).
[6]王开,裴志花,胡桂学,等.高等农业院校兽医法规学复合式案例教学模式的构建[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3,(4).
[7]杨红梅,盛玉祥,贾志江,等.动物传染病多媒体教学探析[J].畜牧兽医杂志,2014,33(2).
[8]张艳,王春仁,倪宏波,等.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兽医寄生虫病教学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14,42(23).
收稿日期:2016-12-07
基金项目: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资助项目(PPZY2015B158)
【关键词】水产动物疾病学;兽药检验;PBL;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0-0010-01
随着我国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肉类消费的巨大需求拉动我国经济动物规模逐年扩大,这直接推动动物疾病防治技术及动物用药的需求增长。疾病防治技术及药物的质量,不但影响到预防及治疗的效果,还密切关系着人民的健康与生命安全。为了培养水产动物防治以及兽药检验技术人员,我国农业类院校开设了《水产动物病害学》与《兽药检验》这两门理论性和实践性极强的专业基础课。由于课程涉及到较多的法律条例、专业名词概念以及大量具体的检测方法,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感觉到枯燥乏味,难以消化,从而失去学习的兴趣。
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是一套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强调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而不是传统教学中的以教师讲授为主1,在各领域的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2。我们结合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山大学和国外的学习经历,以及近年来的教学实践,《水产动物疾病学》在和《兽药检验》的课堂教学中采用细化的PBL模式的多种形式,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与考核的整个过程中,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具体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1.让学生带着问题上课
我们发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山大学及南洋理工大学学生的听课效率非常高,一个重要原因是任课老师会提前将多媒体课件发放给学生,学生根据课件进行预习,上课时带着有标记的课件听课。这样做的好处包括:①方便学生预习:上课前对照课件结合教科书进行预习,将不理解的地方或存在的问题在相应的课件上标记,听课时有所侧重;②减少需要记录的内容:上课时学生不需要花费太多精力抄写课件上的内容,有针对性地做记录;③提高听课效率:可把大部分精力放在听课上,对预习时所作的标记着重理解,并及时向老师提出存在的问题;④方便复习:课后只需对应着课件及所作笔记,即可回忆起课堂上所学知识,必要时查阅教材相应章节。
在《水产动物疾病学》和《兽药检验》教学过程中,我们鼓励学生带着课件带着问题上课,在课堂上积极提出问题,参与讨论。我们发现认真听课的学生数量明显增加,课堂气氛也更加活跃,学生则反映听课变得轻松有趣,而学习到的东西却变多了。
2.提高课堂提问频率
课堂气氛不够活跃是目前高校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而PBL教学模式是活跃课堂气氛的一个有效方法1,2。我们结合授课内容,课堂上通过提问题的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参与到互动学习中。提问的内容主要包括:①学习过的相关知识:学生通过思考回忆,不仅可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还可以获得一种成就感,激发学习欲望。例如,在讲授水产动物病原学时,让学生回忆病毒、细菌和真菌的知识点;②课程已学内容:督促学生及时复习所学内容,加深理解记忆,例如在讲授水产动物疾病的检查与病原的检测技术之前,我们会就前面章节已学的药物学基础进行提问;③实际生活中相关的问题:例如如何分辨真假药物,为什么长期用一类药物需要的药物剂量会增大等,理论联系实际,锻炼学生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习兴趣。
3.自己考核自己
PBL教学的另一种形式――“自己考核自己”,是通过让学生参与到知识考核与答卷评阅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2]。我们在《水产动物疾病学》在和《兽药检验》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分组,轮流对上一次课讲授内容进行问题设计,每次设计10-12个问题,课堂上留10分钟进行测验,测验完成后,该组同学再负责对测验结果进行评阅及成绩评定。
试题设计的过程也是一个思考、总结与创新的过程,可以提高学生的自学及创新能力3。在我们的实践中发现,通过让学生参与到知识考核中,自己设计题目,学生检测学生,学生参与答卷评阅,取得了多方面效果:①督促学生及时进行复习,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②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利于发掘学生的潜能,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③让学生了解到老师出试题改答卷的辛苦及良苦用心,有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4;④通过设计题目,让学生自行分析并掌握知识点,再通过阅卷了解自己的弱势,有针对性地加强学习。
4.“抢答式”总复习
为了让学生们进一步筑固课程所学知识,在最后一次课堂上开展“抢答式”总复习。我们从整个课程的知识点中设计50~70个问题,每个问题制成一张多媒体课件,并采用先显示问题,后显示答案的形式。课堂上,通过奖励附加分的形式鼓励学生抢答。回答问题后,由其他学生判断对否,如果不对,其他学生继续抢答。教师再围绕该问题适度展开,与学生一起将相关知识进行复习。实践发现,采取这种抢答形式后,学生的积极性显著提高,不仅抢着回答问题,也认真倾听并分析其他同学的回答,课堂上出现了普通高校教学中少有的活跃气氛。
总的来说,在《水产动物疾病学》在和《兽药检验》的教学过程中全面采用PBL模式的多种形式,包括带着问题上课,课堂提问,自己考核自己,及“抢答式”总复习。通过实践,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积极性及学习效果得到了显著提高。这些尝试和实践都是为了顺应当前教学改革中“应试教育需向素质教育转化,机械学习需向有意义学习转化”的根本需要。我们相信,这些方法也适用于其它学科的教学。
本文受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13JGA105)资助。
参考文献
[1]刘文斌,敖琳,崔志鸿,刘晋,曹佳.PBL教学模式在毒理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3(20):3965-3967
关键词 少数民族学生 汉语应用能力 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08.023
Abstract To cultivate the students' ability to use Chinese language and to improve students' ability to communicate in Chinese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rom the social and personal point of view. Combined with the animal husbandry and veterinary professional Chinese course, from Chinese listening, speaking, reading and writing aspects, combing culture confusion encountered in the process, and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measures, and put forward constructive suggestions.
Key words minority students; Chinese applied ability; cultivation
少数民族学生汉语应用能力通常是指少数民族学生对国家通用语掌握、应用的能力,主要体现在汉语听、说、读、写等方面。
1 培养少数民族学生汉语应用能力的意义
培养少数民族学生汉语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汉语交际能力的意义十分重大。从社会角度来看,少数民族学生能更好地接受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提高本民族的整体素质,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都具有积极意义。从个人角度来看,能增强少数民族学生的社会竞争力,更好地融入到现代社会中,使自身得到可持续发展。
2 培养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和应对措施
本文结合“畜牧兽医专业汉语”课程,从汉语听、说、读、写等方面入手,梳理出在培养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惑,并提出相对应的措施。
2.1 听说方面
2.1.1 少数民族学生汉语听说教学现状
在语言教学上,“听”是“说”的前提,只有能听得懂,才能表达出自己的思想和观点。“说”同时也在促进着“听”,二者互为补充。在求职过程中,具有同等专业水平的民语言学生在竞聘时,用人单位往往更青睐于汉语听说能力较强的求职者。正因为如此,汉语听说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民语言学生在听说方面表现出来的主要问题有:一是无法透彻地理解对方所表述的意思,即理解力不强。二是口语表达能力差,在表述时,存在不敢开口、语句不连贯、词不达意的现象。
2.1.2培养措施
一是在课堂教学中模拟真实语言场景。如讲解《动物防疫》一文时,老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可采取对话的方式,说明目的、用药的多少以及具体的做法。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同时也能学到部分的专业术语,并能准确使用。
二是要走出课堂,贴近生活,走进真实环境,参与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职业院校教学的核心,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点应用到实际中,这不仅是技能的锤炼,同时也是语言表达的训练,能够检验学生的汉语听说能力。
三是加强教师之间的互补。在预科阶段,就要提前使预科生学习专业汉语,而公共汉语教师对学生专业了解不深,缺乏相关的职业实践,而影响到了教学质量的提高。这就需要专业教师的参与,形成互补。具体做法是先由专业课教师提供真实场景下学生交际能力的标准和目标,再由语言教师根据人才培养方案,整合教学内容,在课堂上进行训练。
2.2 阅读方面
2.2.1 少数民族学生汉语阅读教学现状
以《认识口蹄疫》(节选自专业汉语课程)一文为例(全文800余字,内有部分专业术语)。为了让学生有一个直观大概的认识,教师请学生先自行阅读,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阅读并能回答出相应的问题。经检测,只有14%的学生能够做到理解透彻,基本理解的占38%,48%的学生无法理解。
通过实验,主要反映出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学生基础较为薄弱,虽然经过了一年的预科学习,对于稍复杂的汉字就无法进行辨认,阅读专业书籍时还有很大的困难;二是阅读时间过长,学生为了能够明白阅读内容,采取了重复朗读的策略,占用了大量时间;三是语言总结能力较差,在让学生描述大意时,多数学生只能“照本宣科”。
2.2.2 培养措施
一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内容不只局限于课本,要加大对课外读物的阅读量,尤其是跟自己专业相关的科普类文章。在阅读的同时,注重汉语词汇量的积累,词汇量的掌握程度,直接决定着阅读速度和理解程度。
二是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注重学生语言思维的训练,阅读能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阅读的过程也是信息筛选、处理、加工的过程,努力使学生的阅读能力有所提高,而不仅仅是停留在朗读、接受信息的层面上。
2.3 写作方面
2.3.1 少数民族学生汉语写作教学现状
目前各职业院校在预科阶段已开设汉语写作课程,但主要是为MHK服务的,培养目标主要定位在MHK书面测试部分的书写范围。学生在进入专业学习后,采用的是院(系)管理模式,而院(系)对汉语写作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在专业学习阶段基本都未开设专业写作课程。
课堂教学中,教师采用的方法较为陈旧,如背诵法、仿写法。初期效果明显,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的思维容易固化,不能灵活应用储存在记忆中的文章,无法达到教学要求。
在问及“汉语应用能力中,你认为哪一能力提高是最难的?”有84%的学生选择了写作。究其原因,一是学生在中学阶段未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写作基础差;二是学生在写作时存有怠惰思想,往往采取回避或消极应对的态度。
2.3.2 培养措施
(1)上好第一堂汉语写作课。教师在授课时,通过测试练笔的形式,定好目标,找出与达成目标之间的差距。也可以通过案例导入,引导学生认识写作的重要性。
(2)关注汉字书写规律教学。由于少数民族学生长期养成不良的书写习惯,汉字书写不规范,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将汉字的书写要点、规律融入到课堂教学内容中。
(3)授课过程中适当穿插专业课程写作知识。鉴于目前专业阶段未开设汉语写作课的现状,在预科阶段,适当穿插专业写作内容。如在讲授报告时,可将实验报告的内容融入到教学中,教师设计好“导学案”,明确告知实验报告的形式(实验目的、阐述实验过程、实验结果、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写法等,让学生心中有数。
(4)改进写作方式方法,变“写―评”为“写―评―写”方式。大多数学生拿到教师评改后的作文往往只关注分数,而不去关注教师的评语,更谈不上改正了。为提高写作水平,这样的现状亟待改变,变一次作文为两次作文甚至是多次,评分以最后一次为准,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励学生认真完成作业。多次练笔,是提高学生汉语写作水平的重要环节。
3少数民族汉语应用能力培养过程中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1)培养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技能意识。培养汉语技能意识利于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综合应用能力,利于学生汉语习惯和思维方式的形成。在培养过程中,教师应改进考核方式,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激发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努力转变学生的观念,让学生从“被动学”转变为“主动学”。
(2)以“读”为载体,培养学生汉语语感,强化人文素养培养。在语言教学中,要有计划地将文化知识穿插于教学中,并解释涉及到的文化背景知识,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语言的认识,从而能够更好地应用所学语言,顺利达到交际的目的。
(3)做到学生在校期间汉语教学不断线。职业院校少数民族学生在四年(1年预科+3年专业学习)的学习过程中,汉语学习不断线,可采取逐年递减的方式,预科结束进入专业学习后,除学习专业汉语外,另外再适当开设汉语听说、汉语写作课程,课时量不宜过大,以每周2学时为宜。这样既可以使学生继续强化汉语学习,也可以促进学生的专业学习。
(4)改进教学方式,让“翻转课堂”早日应用到实际教学过程中。翻转课堂是基于互联网技术,由教师创建视频,并列出相关的学习任务,学生提前登录网站观看视频并完成学习任务,课堂上师生、生生互动、交流、解惑答疑,进而完成整个学习过程的一种教学方式。目前,有教师已将翻转课堂理念应用于少数民族汉语教学中,但由于教学资源和技术水平有限,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翻转课堂,而只是对传统课堂的优化。翻转课堂在汉语教学中的推广,还得致力于网络教学资源建设,不仅需要社会的大力支持,还需要汉语教师积极投身于视频课程资料的建设工作,分析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设计问题,剖析每一个知识点和能力点。
4 小结
在培养少数民族学生汉语应用能力方面,听、说、读、写各有侧重点,不能顾此失彼,处理好四者的关系,合理分配教学时间、规划教学目标、改进教学方法。积极引导学生,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汉语综合应用的重要性,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汉语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 刘文慧.少数民族学生汉语技能意识的培养[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5.35(2).
[2] 孙丽曼.论少数民族大学生汉语应用能力的培养[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1.1.
【关键词】探究原因 激发兴趣 坚定信念 培养志向
作为中职学校物理电工类专业教师,在十几年的教学生涯中,经常听到学生抱怨“学习物理没用”“物理学不懂”。特别是非电学专业的学生,上物理课几乎就是冲着学校教学纪律才来的,真正想学能学懂的更是寥寥无几。为此,探究物理教学困境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减缓中职学生学习物理的心理障碍,激发学习兴趣,是教育工作者的首要任务。
一、正确认识中职学生学习物理的心理障碍
1、对专业课程学习认识程度影响着中职生学习物理的态度
有调查显示我校的涉电专业大部分学生对物理学习还是比较认真的,普遍认为物理课程特别是电学部分与本专业课程联系紧密,学好物理知识是学习好后续课程的需要。而对于畜牧兽医、农产品加工专业学生则不这么想,想法就比较分散。归根结底,我以为,在于学生对本专业课程学习的认识程度影响着他们学习物理的态度。物理者,万物之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之,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物理学是研究物质运动最一般的规律和物质基本结构的科学,它与中职其它专业课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与中职生今后从事的职业息息相关。可惜,并不是所有的中职学生都有这样的觉悟。
2、对中职物理教学特点的不适应影响着学生学习物理的信心
中职物理教学内容点多面广,定量分析与计算、矢量运算突出;能力上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语言文字解析能力、数学工具运算能力、数形图转换能力等等。这些能力要求相较于初中物理有相当大的差距。比如,同是电学内容,初中物理在定量计算上只要求学生会对简单电路进行电阻、电压、电流和的功率等物理量的计算,而中职物理还要求学生会对具备两个以上直流电源的复杂电路进行上述物理量的计算,这样一来,没有较强的数形图转换能力,没有较强的学习适应能力,“物理不好学、学不懂”,在经历多次的学习挫折,而又缺乏及时的心理疏导与有效的教学辅导,久而久之,难免产生消极情绪,自卑、怯弱、最终放弃物理学习。
二、及时做好中职学生心理疏导,减缓学习物理的压力
1、结合专业特点,调整大纲,适度降低要求,做好积极暗示
关于专业课程学习认识影响中职生学习物理的态度问题,我以为,通过任课教师积极探索,努力寻求物理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联系,对中职学生端正态度学习物理是有说服力的。对于“”物理不好学、学不懂”的问题,除了教学方法外,还存在着一种消极的自我暗示,这种消极的自我暗示又抑制了自信心,加上先天的数理基础薄弱等原因导致了自卑心理的产生。针对现在中职生的能力水平,结合专业课程需要,适度降低教学要求,让中职学生及时享受成功的喜悦。心理学家巴甫洛夫认为:暗示是人类最简单、最典型的条件反射。从心理机制上讲,它是一种被主观意愿肯定的假设,不一定有根据,但由于主观上已肯定了它的存在,心理上便竭力趋向于这项内容。享受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物理的信心,这就是一种积极暗示的开端。
2、激发学习兴趣,坚定学习信念,培养崇高志趣
学习兴趣是一个人对学习的一种积极认识倾向和情绪状态,是个性品质之一。兴趣虽不直接介入认识过程,但它对学习活动的动机、动力、激情、维持、强化等起着重要作用。中职生的年龄特点、生活环境决定他们的学习最易从兴趣出发,常常被兴趣所左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乐于学习,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为此:
(1)做好实验,满足学生求知欲,激发学习兴趣
通过实验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综合等思维能力,而且让学生直接获得感性认识,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和欢乐。这样,通过实验展示出物理概念、规律,既能激发兴趣,又能强化学生对物理概念、规律等的理解、运用、记忆。如讲到“牛顿第一定律”时,演示了“气垫导轨”实验;在讲到“电磁感应现象”时,演示了“跳环”实验等等,都能使学生以惊奇之后,激起浓厚的学习兴趣。
(2)创设自然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学了一些知识后,强烈期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因此他们对自然现象中的科学秘密总是要寻根追底,弄个明白。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就应该把物理基本知识与自然现象中相对应的、有趣的,学生又能亲身感受到物理现象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去分析。学生就会有兴趣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去发现、研究、探索。这种兴趣往往会成为他们学习的直接动力。学习更主动了,求知欲更强烈了。如讲到“万有引力”时,联系我国首次的“太空实验教学”,从身边事说起,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3)引用物理史实激发兴趣
物理的概念、规律的发现、总结是经过人们长期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积累起知识的基础上,经过物理学家的不懈探索、观察、研究总结得来的。如讲“浮力”时介绍阿基米德称皇冠的故事;讲“能量转化”时介绍发明蒸汽机的历史:从抽水讲伽利略的设想,引出托里拆利实验,又引起科学家们的广泛兴趣,引发了帕斯卡的推论:“大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通过这些故事,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又启迪了学生认知心理,激发了学习兴趣。
(4)、参与社会实践,锻炼意志,培养志趣
物理学科的社会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物理学中应充分挖掘教材中各章节、各知识点在这方面的德育功能和学习能力、素质的提高,本人在教学中给予了重视和进行了一些尝试。如在物理教学中学习了“电磁感应”、“发电机”、“电能输送”等有关知识后,有计划地组织一次实地考察本校的发电机组。学生们通过自己采访、收集、实地测量等来获取第一手材料,在老师的指导下,把有关材料进行整理、分析,并计算有关电站的功率、效率、线耗等数据并结合本地电力发展情况,加深对改革开放的体会以及对未来电力发展的预测。
总之,中职物理教学中,有效减缓中职学生学习物理的压力,激发学习兴趣,坚定学习信念,培养崇高志趣,这不仅对学生个性健全、能力形成、创造思维的发展有着积极作用,也是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摘要:现代生物技术的深入研究和广泛应用已经深深影响了医学、农学和一些应用学科的发展进程,但同时也带来了引起人类过敏或中毒、生态环境破坏及一些相关的社会问题。作为现代生物技术的重要产品,兽用基因工程生物制品的安全性问题是高校生物技术专业生物安全课程中的重要教学内容和难点之一。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的分析和教学实践,对目前师范大学高校在兽用基因工程生物制品的安全性一章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展开讨论。
关键词:基因工程;生物制品;安全性;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4-0173-03
重组DNA技术的研究和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有力推动了众多生物学理论问题的解决,并且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生物制品是以微生物、细胞、动物或人源组织和体液等为原料,应用传统技术或现代生物技术制成,用于动物或人类疾病的预防、治疗和诊断[1]。与传统生物制品相比,基因工程技术的应用使得生物制品在动物疾病防治过程中更有针对性,并且在一定程度上简化了研制过程。因此近年来基因工程在生物制品研发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兽用生物制品一词,在不同国家有不同的含义。我国所指的兽用生物制品,是用微生物(细菌、病毒、衣原体、钩端螺旋体等)、微生物代谢产品、原虫、动物血液或组织等,经过加工制成用以预防、治疗或诊断动物特定传染病或其他有关疾病的免疫制剂。兽用基因工程生物制品是指利用重组DNA技术生产的兽用免疫制剂。由于其研发和制作过程均涉及基因重组技术,故其生物安全性和潜在危险不可避免地摆在人们面前[2]。兽用基因工程生物制品的安全性这一章内容较为复杂,涉及多个生命科学前沿学科,知识更新速度快、内容抽象[3];有关生物安全防护方面也一直受到国家和社会重点监控和高度关注,因此具备该方面理论基础十分必要。但是考虑到生物安全学课程的整体安排,此章内容如何才能在计划的二个课时之内高质量完成呢?本文将从合理组织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两方面入手,对提高该章节教学质量展开详细的探讨。
一、教学内容安排
兽用基因工程生物制品的安全性这一章节内容可大致分为两部分:一是围绕基因工程生物制品学展开,包括其定义、分类、研制过程和应用等侧重于有关工程技术的理论知识;二是以安全性问题为出发点的产品质量评价、生产管理和控制规范,及结合已有知识体系对国内外的标准进行比较分析和评判。然而在有限的课时内,全面讲述如此众多内容几乎不可能,因此,课程内容的取舍就显得异常重要。研究近年来使用较为普遍的生物安全学教材[4][5][6]后发现,该章节内容一般分为四个模块展开:兽用基因工程生物制品概况、兽用基因工程生物制品的安全性、兽用基因工程生物制品的安全性概况和兽用基因工程生物制品的安全管理。而其中兽用基因工程生物制品的安全性这部分内容涉及基因工程核心技术,既是重点,又是难点,所以在教学前需要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对基因工程的相关内容进行复习和拓展性学习。而其余部分内容可在教学过程中直接介绍、讲解或组织学生自行讨论。下表仅就重要讲解和讨论内容做出安排。
二、教学方法探讨
兽用基因工程生物制品的安全性是生物安全学课程中的难点所在,涉及内容十分广泛。教师需要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分配教学时间、综合应用多种教学方法使教学活动形象生动、条理清晰、重点突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及课堂参与度,以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良好的课堂效果,帮助学生充分理解并掌握教学内容。在兽用基因工程生物制品的安全性这一章的教学中,综合考虑学生的知识背景和学校的教具设备等多方面问题,可以应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使课堂更加充实以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7]。
1.参与式教学。学生在前期的专业课程中已经学习过细胞生物学、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等一些基础课程[8]和生物安全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如生物安全性评价、生物安全控制措施、生物安全管理体系等,所以在此章教学过程中与此相关的内容可以通过学生的自学或者小组讨论解决,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参与式教学特别适用于难度不大、逻辑性较强的教学内容,可以通过学生小组或个人展示汇报、课堂或课下讨论等多种方式进行,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解决内容多与课时紧之间的突出矛盾,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学习能力,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献检索、协同合作及语言表达等能力。就本章节而言,兽用基因工程生物制品的发展历史并不久远且脉络清晰,分类依据明确,简单易懂,适合学生自学。而兽用基因工程生物制品在养殖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先进的生物技术在兽用基因工程生物制品的研究与生产中得到了广泛和充分的应用[4]。正因如此,这部分的内容较为繁多,与生产实践的联系也最为密切,可以通过个人或小组汇报展示的方式进行教学,不仅可以使内容更加全面,而且能使学生切身体会到生物技术的实用性,进一步意识到生物安全的重要性。
2.多媒体教学。基因工程技术迅速发展,生物制品更新极快,本章内容十分丰富,但是从课程总体安排来讲时间有限,为了达到在较短时间内高效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充分应用多媒体教学成为了必然选择。多媒体教学可以形象、直观、生动地展示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灵活恰当地应用多媒体课件、录像等模拟和再现基因工程生物制品的研制过程与各国对基因工程生物制品采取的安全管理等,有利于使抽象、枯燥的热菪蜗蠡、具体化,加深学生的形象化理解与记忆,从而突破教学难点,节省课堂时间[9]。另外,建设课程网盘及网络论坛,上传课件、习题及补充知识等,使得学生更快速的获得大量有用信息,也更有利于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解决课程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可以随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据此灵活调整教学方案,更有针对性。
3.小组研讨法。基于大学教育课堂人数众多的普遍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无法充分顾及到每个学生的学习状态,可能会引发学生对教学内容接受度低、课堂效率低下等问题,而小组研讨则能解决此类问题。本章节中兽用基因工程生物制品的安全性部分,既可以从受体细胞、基因操作等方面入手,利用基因工程和分子生物学实验的基础知识,展开对其安全性的讨论;也可以联系生物工程下游技术的相关知识,评价转基因生物制品的工业化生产可能会导致的潜在危害;还可以让学生们寻找新的切入点并展开讨论[10][11]。
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来,有充分的时间和机会阐述自己的意见与独到见解,小组成员共同合作完成问题的解决,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而且能够增强学生对兽用基因工程生物制品安全隐患的预见能力。
4.案例式教学法。自从19世纪70年代哈佛法学院在大学课程中开始使用案例式教学以来,这一有效教学方法得到了广泛应用。生物制品安全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使用案例式教学具有很好的前提。虽然在有限课堂教学时间内,对所有内容进行案例式教学的可能性不大,但可以选择部分内容进行案例式教学[12],如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的制备、血浆蛋白的分离纯化、抗毒素的研制等有代表性的生物制品。
5.对比归纳法。对比归纳可以让教学内容化繁为简。生物制品教学中有很多相似知识,如生物制品和生物药品,抗血清和多克隆抗体,血清和血浆,免疫调节剂和生物反应调节剂,等等。也有很多相反知识,如灭活疫苗和减毒活疫苗,单克隆抗体和多克隆抗体,类毒素和抗毒素,人工主动免疫和人工被动免疫,等等。通过对不同事物的比较,寻求同中之异或异中之同,分别加以归纳总结,有利于学生学习和理解。最重要的是对各种不同类型生物制品的优缺点和工艺技术路线进行分析比较、总结,找出规律,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12]。
三、小结
通过教学实践发现,以上安排的教学内容和计划相比传统教学具有如下优越性:①内容全面,涵盖了教材中的基本知识点,并能进一步拓展延伸;②形式多样,采用多媒体和小组讨论等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③影响深远,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能力。此外,在教学环节中教师要能精准把握教学的节奏和进度,并根据教学反馈即时调整,否则无法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完成该章教学任务。为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各校必须结合我国生命科学教育现状和各个生命科学院校课程设置的实际情况灵活选用以上方法,不能生搬硬套。S着现代基因工程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教学硬件设施的逐步完善,要及时对教学内容进行补充和调整,对教学方法进行改进和创新,紧随学科前沿,探索更适合的教学方案[13]。
参考文献:
[1]刘大卫.预防接种的免疫学基础[J].江苏卫生保健(今日保健).2008,(2):13-16.
[2]余丽芸,曹宏伟,等.生物安全[M].黑龙江:哈尔滨地图出版社,2006:120-136
[3]李晓薇.基因工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才智.2016,(6):120.
[4]张伟,宋小玲,等.生物安全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175-199.
[5]郑涛.生物安全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6]谭万忠,彭于发.生物安全学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
[7]崔晓华.《兽用生物制品技术》实验课教学改革与实践[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5,(8):71-72
[8]吕立堂,刘洋.本科生《基因工程》课程教学改革与建设[J].教育文化论坛.2016,(4):60-63.
[9]殷红英,杨柳,魏子晴.高校非生物类专业生物学教学方法的探索[J].科技视界,2012,(12):16-17.
[10]俞路,章世元.兽用基因工程制品生物安全性探讨[J].上海畜牧兽医通讯,2007,(5):58-59.
[11]范书才.兽用基因工程生物制品的安全性问题[J].中国兽药杂志,2000,34(6):39-42.
关键词:生命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实现路径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5-0250-02
目前,高职专业课程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达成效果并不理想。本文结合生命科学教学的一些体会和实践,就当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复杂现状及其新常态下高职专业生命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途径进行了思考。
一、高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复杂现状
1.社会转型,家庭缺位。社会进入转型期,社会现象正邪混杂,网络信息良莠交错。精神家园荒漠化严重,家庭的挫折、吃苦及担责等教育明显不足,部分高职生沉迷玩乐,精神颓废,加之高职生基础薄弱、学习兴趣不浓、畏难情绪大、自律性差,教师生硬的教学手段适得其反,缺乏有效应对之策。
2.误解就业导向,实用的功利化需求。片面追求就业率,学校利益驱动,导致学校更关注硬件的投入、立竿见影的知识教育和短、平、快的技能模拟训练,学生成了评估、示范和竞赛的工具,触及学生思想灵魂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及其他的人文教育明显弱化或空心化。
3.理解偏差,供需错位。教师狭隘理解知识技能所承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功能,割裂二者之间的“并行”。学生的情感教育常套用知识目标的达成机械性的穿插或直接传授,“鸡肉”成了“鸡肋”。当前信息技术手段应运而生,教学资源库丰富,但其着力点是费尽心机让学生被动地懂和会,高职生最需要的情感“添加剂”含量不足,其结果是学生的学习兴趣及综合能力并未同步提高。
4.评价不足,追求成绩“GDP”。情感目标是“软目标”,缺乏有效的考核标准和尺度,一般学校也没有硬性要求制度约束,教师往往淡化对情感目标的评价,更加重视结果评价。
二、生命科学教学情感目标实现路径探析
1.“契合”学生,发挥“催化剂”作用。酶的诱导契合学说认为酶分子结构是柔软而非刚性的,并非和底物的结构互相吻合,当酶与底物相遇,因诱导发生结构改变,而使酶与底物契合,并引起底物反应。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到“催化剂”的作用,要“生成”理想的底物(学生)就要针对高职生的不足进行诊断,结合“现有发展水平”,不断调整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以契合学生的兴趣点,教师小改变,学生大变化,教师的“催化剂”作用才能更加精准、高效。
2.正确挖掘和评估生命科学中的情感载体。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内隐于知识符号的价值系统,生物学科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内容的思想性和价值内涵,恰如其分地选择生物情感载体,做到情有所“依”。生物材料丰富,活体、标本及图形应有尽有,生物工艺不断更新完善,生物学家的感人故事口传心授,生物实践活动丰富多样,这些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提供了多样的选择。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探索和评估情感载体的有效性,让学生能主动利用相关材料或实践活动主动建构生成新的知识、观点和思想。材料不求面面俱到,而求在关键处潜移默化,让充满情感的“载体”入心、入脑。
3.变知识传授为知识生成。任何生命个体都是自然史中一定阶段进化的产物,具有历史的特异性和可变性,因而生命科学描述的事件是历史的、特异的事件。这就要求我们对许多生命现象的解释可以采取穿越历史的情景再现、讲故事、看图及归纳演绎等方式,通过生成性课堂教学,让学生在历史的意境中掌握生命的密码,建构新知识的同时,交流思想、沟通情感和分享意义。
高职生对于某些概念知识的掌握一直是不令人满意的,如发酵。结合高中及生理学和生物化学的内容,可以通过设置系列情景,由远及近、由表及里,解开发酵现象的本质,以历史的视角追踪发酵现象的“前世今生”,完整、准确地描述和建构发酵的概念,通过铺景、激趣而情至。情境的创设要与该课的教学内容关联,做到情有可“源”。情景可以PPT、短视频或微课等形式呈现,这样效果更加明显。
生命科学的课堂教学也可以问题为导向,结合故事汇和企业案例,讲述生物好故事,从而建构和生成新知识同时,形成良好的科学和职业素养。对于一些生命科学发展史和工艺发展路线,可以时间为主线,贯穿技术节点,让鲜活的生命故事和科学精神在时间的历史长河中得以绽放和传承。
4.变技能模拟训练为实验探究。探究性学习是培养情感体验的有效学习方式。生命个体的差异、微生物和基因的变异、蛋白质和酶的变性等生物学现象无不表明生命过程的复杂、多变及不确定性,而追求单一结果导向性的生物实验很难达到预期效果。生命个体的复杂多变性决定了我们的实验要按照生物自身的发展来探究其在特定条件下的结构、功能和代谢反应途径,“还原”其本身应有的面貌和特征,@才是生物实验的本质。因而生物实验要做加法和减法,增加探究实验,减少模拟训练;增加试错过程,减少预设结果。允许学生尝试各种不同的实验路径,在试错中前行,利于学生自主创新意识的形成。
在探究的过程中,教师需要综合运用讨论、合作学习、社会实践等多种方式。一方面教师可以搜集学生感兴趣的、能解决的小项目,编写适合学生的开放题,合作探究完成;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分组设计某一个不同实验方案,围绕各自的方案设计开展讨论和修改,再通过教学实习、综合实践等实施,最后通过分析讨论形成最佳的实践方案。
5.变规定作业为自选及多样化作业。课堂教学可以设置不同分值的问题卡片,建立问题档案。问题要根据教学内容而设计,问题档案按照时间顺序排列,以便于根据学生对问题的回答进行动态考核和评价。课后布置“自助餐”模式的开放性作业,建立作业档案。可以设计不同层次、不同要求、不同方法完成的作业,分值不同,学生自由选择完成,教师能了解不同学生对新旧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自助餐”式作业设计要有趣、有层次,还要有开放性。实践教学可以布置探究性的课外作业,建立实践报告档案。作业可以是专题小论文、实验设计方案或调查报告等。
6.变以结果评价为主为多元的过程评价为主。构建一个由平时过程性评价、测试评价和自我评价组成的多元教学评价体系,以激励性评价为导向,构建多元评价体系,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平时过程性评价以每位学生的成长档案(问题档案、作业档案及实践报告档案)为基础,进行“档案评定”,这里减少单一以结果正确为评价指标,不以成败论英雄,重点要关注学生的积极性、成长性,增加参与度和活跃度的“活动表现评价”,体现激励性。
测试评价可采用生物试题和专题小论文的写作形式。试题的选择力争贴近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际,可以设计开放的综合性论述题,引导学生形成一定的思维能力。课程测试可以采用教考分离,实验考核采取抽签等形式。专题小论文要重点考核学生自主收集资料、整合内容及逻辑分析能力。
学生的自我评价也很重要,能增强学生的自我反思、归纳总结能力,是对自己主体意识和主动学习精神的一种强化手段。每门课程每学期安排1―2次,便于及时了解每个学生的心声,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
总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伴随着学生对知识生成、试验探究及科学的评价活动中潜移默化地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个人感悟和体验。教师要有效选材,尝试多种路径,使学生逐步形成健康的情感、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参考文献:
[1]李建会.历史特异性与生命科学的规律[J].自然辩证法通讯,1997,19(2):10-17.
[2]周林,赵林.将问题教学法应用于发酵工艺学课堂教学[J].药学教育,2008,24(1):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