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态修复的基本形式范文

生态修复的基本形式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态修复的基本形式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生态修复的基本形式

第1篇:生态修复的基本形式范文

作者:谢芬芳

对于近现代实践观的理解,就不会有一个终点,需要经常地审视、反思和矫正实践的反生态性。在人类所面临的生存困境和发展瓶颈的现实制约面前,从实践论的立场来看,只有通过选择合理的实践方式才能解决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必须对人与自然的实践关系进行理论沉思,必然要推动生态的观念走向实践论的思维路向。因此,人类实践的生态向度作为当代实践观的一个重要问题必然呈现在我们的面前。

对于实践内涵的新理解———生态实践对实践内涵的理解,在学术界很长时间占主导地位的是“征服说”“控制说”“改造说”等,如现行的许多教程将实践定义为“人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是人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5]这种对实践理解是以天人相分、征服与掠夺自然为特征的,其必然导致一种不断激化人与自然矛盾的扩张性实践方式。低碳经济时代强调生态向度与实践的结合,一方面,用生态整体性来约束人的实践;另一方面,人们的实践活动中彰显生态环境价值。可以说以生态为优先、倾向于推动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的实践方式,就是人们的生态实践。因此,所谓生态实践“,是以生态学原理为依据,以生态环境的整体性规律为内在制约、以人地协调发展为价值旨归和对良好的生态环境的需要为根本动力的物质性活动”。实践方式构成要素重申1.生态实践的主体是“生态人”。人是实践的能动因素,人的素质和能力集中体现实践的发展水平,外在自然条件或自然资源只是潜在的社会财富,自然条件的优劣只是发展生产的可能性,而要把这种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把作为潜在社会财富的自然资源转化为现实的社会财富必须发展和提升人自身的自然力。在当今低碳时代和低碳经济生产方式下“碳道德”[7]等精神要素是劳动者及其劳动产品的“灵魂”,实践主体的“碳道德”对实践方式的可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且“碳道德”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主体对客体和中介的认识、变革及其利用的最终效果。因而要求实践主体树立绿色观念、生态环保意识,自觉遵守生产节制、消费适度、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等道德规范。2.生态实践的客体是人类一切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所指向的清洁、无污染、可循环利用的对象,它包括自然、社会、人自身及人—社会—自然耦合而成的复杂生态系统。以往实践概念对客体的概述仅从人类主体出发,没考虑原材料及产品的可持续性和生态性。资源的供求矛盾是当今实践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进而要求考虑实践客体的可再生性、可循还性理论/和生态性,要求利用的劳动对象和产品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同时又能真正满足人类的生态需要。3.生态实践的中介是生态技术及在此基础上的各种生态工具。科学技术及形成的各种工具已成为当今世界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提高生产力和优化生态系统功能的重要手段。近代以来对技术的片面使用是造成当代生态危机、生存危机、社会危机的根源之一,但单纯的摒弃科技并不能解决现实的问题。问题的最终解决还要依赖于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没有高科技搭建物质平台,人(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根本无从谈起,关键在于要正确使用科技,使用那些利于环境保护、节省资源的科技,避免使用污染环境、耗能耗资大的科技,把科技应用在造福人类方面,而不是威胁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方面。因而“科学技术的生态化已成为当今时代科技发展的必然趋势”。

实践基本形式的重申1.物质生产劳动。物质生产劳动是生产满足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生活资料的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工业文明以来的物质生产劳动依托于当时丰富的自然资源,以“资源———产品———废弃物———污染物排放”的单向流动为基本特征的生产实践发展模式,走的是一条高能源、高消耗、高浪费、高污染的道路。近300年的开采使用,造成了自然资源几近枯竭耗尽,生态环境破坏严重。这必然要求在低碳经济时代物质生产实践实行生态转型,实现人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和谐以及共存共荣,即人从生态环境中获得自己所需要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同时又必须通过精心呵护生态环境来保证这种获得的连续性和可持续性,形成“资源———产品———再生资源———产品”的循环流动为特征的生产方式,从而减少资源消耗,实现生态环境平衡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协调统一。2.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实践。在传统实践中,人们对于直接的物质利益的需求被无限地放大了。因而,对于物质利益和短期利益需求成为人们实践最主要的动力。正是这种过于功利化的需求和与之相适应的实践导致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激烈矛盾。当前,生态实践正是在为了满足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和人类对长远利益需求的动力下不断前行的。生态实践关于人与人与社会关系实践的理念是:共同发展、全面发展、持续发展。包括如下几方面:第一,生态性政治实践。树立21世纪“生态性政治”“、绿色政治”等新的政治观,并努力在此基础之上的新实践;第二,生态性经济实践。把人类的每一项经济活动都统一到人类大的生态系统中来的经济实践形式,同时努力探索竞争与合作相统一的经济发展的实践模式。第三,生态性文化的实践。大力生产生态型文化成果和发展生态型文化产业,努力探索批判与继承、批判与借鉴相统一的文化发展模式。3.科学实验。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的系统,但是人们用来处理与生态系统关系的技术却是在强调支离分散的机械论和还原论的指导下设计出来的,这种忽略对象整体性的技术设计必然会导致对环境的破坏。因而在低碳经济时代,科学试验性实践的理念是科学的生态化、科学的人类化、科学的辩证性。即重点开发和利用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技术,发展有助于解决能源危机、生态危机、环境污染等全球问题的技术。具体的形式主要有引进、改造、创新,包括“高碳改造、低碳升级和无碳替代”。“高碳改造”包括节能减排,“低碳升级”包括新材料、新装备、新工艺升级原有设备,“无碳替代”包括新能源:核能、风能、太阳能等。[9]4.保护生态环境成为实践的基本形式之一。由于实践能力的时代性差异,人类在与自然界的矛盾关系中扮演了不同的角色。在人类的劳动能力低下的情况下,人类屈从于自然,为强有力的自然所支配,人崇拜自然的伟力,也开始学习、了解自然。随着对自然的认识的深化,人的实践能力得到提高,人用提高了的劳动能力再去改造自然,引起自然的变化。在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关系中,人类逐步地凌驾于自然之上,支配、利用和控制自然。此时,自然是人的“敌人”,人类的任务就是去征服、改造、控制自然,使其为我所用,服从人的意志。然而,当代的生态伦理学认识到人是自然固有的一部分,生态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失去这一基础,整个人类社会将无立足之地。人类要设法与自然和谐相处,在征服自然的历史中,我们亲手导致生态环境越来越难以为继,我们的生活方式也越来越远离人的本真存在。因此,人类必须要从根本上改变生产和生活方式,不再把自然当作“敌人”,而当作“伙伴”,以主客体互益的价值观协调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将生态环境当作人类实践活动的紧密伙伴,尊重和服从生态环境,即人在从自然中获取物质资料的同时,有责任保护自然,修复人对自然所造成的损害。保护环境也是一种不同于物质资料生产活动的基本实践活动,发展生态实践必须保护生态、修复生态。

第2篇:生态修复的基本形式范文

关键词:水土保持;生态补偿;理论;机制构建

中图分类号:S891 文献标识码: A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水土保持问题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在探究水土保持公共产品属性的时候,可以遵循“谁破坏、谁治理、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制定适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水土保持补偿机制,有效改进水土保持投入方式。水土流失是我国比较重要的环境问题,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加快水土流失治理进程,改善生态环境,可以有效保护水土资源,并且实现水土资源的合理利用,促进我国的可持续发展。以下就水土保持生态补偿理论与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的构建进行分析,以供相关人员参考。

一、水土保持生态补偿理论

1、生态学理论。自然生态系统中的大气、土壤、水、生物、岩石之间是互相影响的,通过循环演化,在一定空间、时间范围内达到动态平衡,而在自然、人类活动的破坏下,此动态平衡也会被破坏。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还原、自我修复功能,人类也可以采取一些措施对生态系统的恢复进行协调。然而,生态系统的自我还原与自我修复功能是有限度的,在破坏程度超出这一限度的时候,生态系统就会被破坏,无法在进行还原与修复,出现生态失调现象,致使生态危机。从生态学理论而言,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就是自然、人类不合理活动对水土生态系统产生干扰的情况下,进行的能量与物质补偿,避免水土流失,保证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行与人类社会的顺利发展。

2、人地可持续发展理论。人地关系指的就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的互相作用与联系,“人”是社会性的人,指的就是在一定空间地域中,利用一些生产方式开展各种生产活动或者社会活动的人;“地”是和人类活动紧密相关的、有机与无机要素规律相结合的地理环境。一方面,其体现了人类对自然规律的了解与掌握,并且反映了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抗衡与顺应;另一方面,体现了自然条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人类在滥用自然资源、违背自然规律的时候,就会破坏生存环境,所以,一定要对生存新环境进行探索,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人地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理论指的就是在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基础上,又不会对后代人满足需求产生危害的发展理论。

3、生态资源价值理论。生态价值主要指的就是资源,环境系统中生态资源具有一定的调节性与载体,是生态系统自身固有的生态环境价值与自然资源价值。针对人类来说,生态环境价值属于间接价值;而自然资源价值是没有经过人类活动加工的原生自然资源,具有一定的稀缺性与有限性。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需求的不断增加,因为自然资源的不可再生性、有限性、分布不均匀性等因素的限制,导致资源非常紧缺。生态资源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物质条件,还有经过人类活动加工的人化自然资源。人类为了保护生态资源而开展的活动,提高了生态资源的利用率,具有很好的使用价值。人类活动主要分为两种:其一,直接活动,在生态环境遭受破坏之后,为了改善生态环境而展开的一些活动,比如,水土保持中的治沙保土、植树种草等。其二,间接活动,某一项目的实施可能会破坏生态环境,为了保证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采取的一些活动,其会随着项目的开展进行相应的改变。

二、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的构建

1、明确水土保持生态补偿主体。(1)明确责任主体。在保证资源开发者、使用者效益的同时,也要明确其对水土保持公共产品、水土保持功能、水土流失等方面的经济影响,通过因果关系的分析,明确责任范围,按照“谁破坏、谁治理、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对相关问题进行处理,明确责任主体。(2)生态环境复杂性与水土保持特殊性的要求。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其产生生态环境问题的因素非常多,并且存在着一定的复杂性。不仅需要进行自然条件的制约,还要加强社会关注度,实现社会的平衡发展。现阶段,人们对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的重视程度非常高,但是因为生态问题涉及的内容非常多,导致其生态补偿机制的建设也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因此,在实际工作中,需要对此进行深入的分析与研究,保证水土保持工作的全面展开。(3)不同区域水土保持公共产品效应的一致性要求。在上下游之间,上游区域出现水土流失,不仅会对当地水土资源、经济发展、生态景观等方面产生影响,还会对下游区域生态环境、防洪等产生威胁。此种公共产品效应一致性危害是社会共同保护水土资源的重要任务,不需要不同区域的政府补偿。

2、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方式.(1)资金补偿。资金补偿是一种最为常见的补偿方式,也是一种非常急需的方式。其基本形式主要包括:补偿金、补贴、捐赠款、贴息、财政转移支付等。(2)政策补偿。政策补偿指的就是政府为了有效保护环境,加强生态环境建设,颁布的一些法律法规,以及采取的一些激励政策,受偿方一定要加强对这些激励政策的运用,加大引入低污染、低能耗、高产出的技术企业与生态企业,保证当地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实现筹集资金的自我补偿,实现经济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和谐发展。(3)智力补偿。其补偿主要就是利用教育、宣传、培训等形式,增强受偿区域人民群众的环保意识,改变其生活环境与模式。补偿方需要提供一些智力服务、无偿技术咨询及指导,培养一些专业的人才,为受偿区域服务,实现产业结构调整与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4)实物补偿。补偿者通过一些土地、劳力、物质等予以补偿,有效解决受偿者的实际问题,进而改善其生活条件与环境,提高生产力,比如,退耕还林、植树种草等,均属于物质补偿。

通常情况下,在实际工作中都是多种补偿方式联合使用的。对于预防保护类水土保持生态补偿而言,政府需要制定一些优惠政策,并且对相关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展开大力扶持,增加一些“绿色”项目,增加资金投入,保证水土保持生态成果。对于生产建设类水土保持生态补偿而言,政府可以通过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征收一些水土治理补偿费,落实水土防治保证金制度,尽可能减少水土流失现象的出现。在发生水土流失现象之后,需要支付一些补偿资金,保证相关工作的全面展开。

结束语:

在构建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的时候,一定要对其相关理论进行分析,这样才可以有效明确生态补偿主体,制定合理的生态补偿方式,促进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工作的顺利完成,控制了水土流失现象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曲宏城,徐善光,徐小刚,等.浅析建立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的重要性[J].防护林科技,2009(04).

[2]李智广.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8.9

第3篇:生态修复的基本形式范文

现状分析:

区位分析及规划范围:浙江省湖州市南浔新区位于南浔老城区南侧,面积约3.7平方公里,大约是南浔老城区的1.25倍。自2006年以来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已实施完成了“五横三纵”八条道路工程,共计约16公里,道路框架初具规模。本次水环境整治范围是以金象湖为中心及周边12条河流,涉及水系长度约13.9公里,岸线超过32公里。12条河流中以风桥港为主要行洪骨干河道,其余为内部排涝河道,还有少量的分支河道。

2、目前水环境存在的问题:目前南浔新区河道水质以V-VI为主,部分河道出现水体发黑发臭的状况,少数河道局部淤积堵塞,丧失了河道的正常功能。城镇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农业化学物、建筑垃圾和畜禽排泄物直接排入河道,污染水质,已经超出河道的自净能力。水葫芦、水草的泛滥,又加剧了水质水体富营养化。

滨水绿地建设较为滞后,除了金象湖公园和个别滨河绿地外,几乎全为现状荒地,系统修复生态能力差。驳岸现状基本为自然土坡为主,河道狭窄淤塞,水利设施不完善,防洪排涝功能严重不足。滨水周边地块为商业和住宅用地,基本都在建设施工阶段,环境恶化进一步加剧。

因此,生态恶劣、空间不足、缺乏连续性和参与性是目前水环境改造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整治原则:

在坚持水域“占补平衡”的基本原则下,建设项目占用水域采取“谁占用、谁补偿,占用多少、补偿多少”的办法,保持水面率和水域功能的稳定性。对新区内河道整治采取以下四项原则:

1、水域面积平衡控制:严格执行以“占补平衡”为准则的河道蓝线整理和管制。

2、水质治理多措并举:强化源头控制,治水、截污、引水、净化等多管齐下。

3、驳岸建设因地制宜:根据用地性质和满足各段河道不同功能为前提,实行河道驳岸的差别化和生态化设计,着重体现景观、生态和休闲功能。

4、水体整治与景观建设相结合:采用多样化的滨水绿地建设形式,增强景观丰富度。综合新、老城区的文化内涵,增强沿河景观的人文色彩。开展亮化工程,扩大滨水区域的公共空间,增强滨水区的参与度和人气。

分部专项设计;

驳岸形式规划:

生态驳岸的基本形式:为了建设既安全又生态环保的驳岸,世界各国都在不断的研究和探索,经整理和归纳有主要以下两类驳岸:

·非结构性驳岸:按照自然水岸的模式,运用自然界物质形成的坡度较缓的水系驳岸。非结构性驳岸根据人为干扰因素的强弱,又可分为2种:一类是自然缓坡式驳岸(不需过多人工处理,按土壤的自然安息角(30°左右)进行放坡,并逐层夯实,种植植物或铺设细沙。卵石,形成草坡、沙滩或卵石滩。)另一类是生物工程驳岸(将生物工程技术应用到护岸中,固土护坡,保护水资源。)

·结构性驳岸:按照力学原理,运用木材、石材、金属、土工织物等材料结合植物种植形成的驳岸。结构性驳岸根据使用材料的强度不同,又可分为2种:一类是柔性驳岸(多采用格垄、金属网垄、预制混凝土构件等结合植物形成软硬结合,层次丰富的驳岸)另一类是刚性驳岸(多采用浆砌块石、卵石和现浇混凝土及钢筋混凝土等,形成硬质景观带)

二、河道夜景规划

总体夜景氛围以打造“多彩新区”的绚烂图画为宗旨。本次设计方案主要遵循以下几点:

1、主要对景观重点地段进行强化,以商业区和中心公园为重点亮化对象。

2、以沿河驳岸及滨水步道、公共设施亮化为先行基础,以沿河主体建筑、景观节点、各广场亮化为主体,以两岸绿地、绿带为映衬。

3、“点、线、面”的设计布局,突出核心景观,以雕塑、标志物以及零星点缀的植物照明形成点,用LED节能灯横贯沿河驳岸形成线;沿河公园,集中绿地布置比较集中的照明形成面。

三、总体植栽规划

一、设计构思:根据环境条件和功能要求,结合各个景点主题的总体布局,植被规划在平面上表现为背景林在外面环绕,点、线、面三部分相互穿插结合的特点,整体突出林冠线的美观性。

二、设计原则:

1、选择适应性强、生长强健、管理粗放的植物为主,以当地乡土树种为基调树种,可同时提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2、与原有的植被景观相结合,体现植物群落景观,保持城市植物群落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3、在整个植物规划中充分利用本地的文化资源,强调该区域的文化特色,将之融入整个沿河绿地中。

4、特别注重在水岸及大片草地的边界,以植被形成的界面在季相、色相、树形及轮廓线变化上的多样性,形成水面区域特色种植景观。

五、主要段落整治及景观改造示意:

1、凤桥港景观带景观改造主题:公园生活香堤花径

景观改造取周边地块香墅湾的“香”字,在植物配置上以玉兰、桂花为主,其他香花类植物如栀子、含笑等为辅,营造香堤花径的意趣。硬质上以滨水步道,沿河木栈道等形成连贯的滨水游戏。

2、何庄港-蝶三汙(局部)景观带改造主题:月满书楼 诗礼传家

通过对沿河植被的梳理,拆除部分违章搭建,为滨水绿地建设腾出空间。新建部分河流驳岸,通过悬挂花箱、增加滨水绿化带美化驳岸。沿南浔中学滨河,通过主题雕塑、“梅兰竹菊”植物搭配等体现南浔“诗书之邦”崇文重教的传统。月亮湾滨河带为别墅区,从区域定位及景观效果来考虑,应以绿化为主,穿插滨河步道,尽量避免大面积硬质空间。

3、茶叶港(局部)景观带改造主题:水岸漫步 杉林鸟语

对现状水体淤积和水生植物泛滥的情况进行清理,局部加宽河道水面。新建全段河流驳岸,以草坡入水式自然驳岸为主,局部设置临水步道,植物上以水杉、池杉等湿生植物为主,结合芦荟、黄菖蒲等水生植物,即体现传统水乡特色,又展现新区的时尚气质。

4、小坝里港景观带改造主题:宜居·休闲·回归

该段两侧皆为生活区,以满足居住区居民生活、休闲需求为前提,打造丰富的亲水活动界面。首先对挤占水面的水生植物进行梳理、清淤,局部拓宽河道,然后以绿化为主,沿河步道间隔设置滨水平台,平台上布置景观亭与健身器材,平台之间增加二级游步道,增加沿河驳岸亲水性和岸线的韵律感。植物配置上以梧桐、枫香、荷花灯为主,体现清风朗月、梧桐夜话的恬静江南生活情趣。

5、联谊港北段(局部)景观带改造主题:繁华新城时尚中心

该段位于新城的商业区内,全段新建驳岸,突出时尚感、现代感,结合建筑布局,局部修建大面积硬质铺装、树阵为核心的滨水广场和临河步道,贯穿滨水游览线路,满足商业区的休闲、娱乐等功能。绿化种植以银杏、无患子等秋色叶树叶象征财富、丰收,点以灌木、花卉,体现商贸中心的氛围,增强视线的通透感,展现南浔的“浔商”文化。

6、联谊港东南段景观带改造主题:两岸桃李一廊书香

打通沿河封闭空间,降低局部驳岸高度,设置滨水平台和二级游步道,拉开沿河空间层次。通过空间设计,形成连续的空间格局,设置退层绿地、雕塑小品和树阵空间,体现学校沿河的秩序感和文化特质。沿河种植桃、李等主题植物,绿地内侧种植香樟、银杏等高大乔木,点缀红枫、枫香、乌桕等色叶树种,增强沿河的季相变化和视觉效果。

7、联谊港-池塘(局部)景观带改造主题:亲水健身慢生活

对现状河道进行清淤和植物的梳理。根据周边为居住用地的性质和紧邻市民广场的特点,定位为滨水健身区,设置二级游步道,局部可设置临河散步道和自行车骑行区。植物配置以孤赏树、草坪为亮点,通过乔灌草的自然配置,形成春花夏荫秋实冬枝的四季景观,自行车道、慢跑步道穿行其中,形成精致而大气的景观效果,体现新南浔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8、竹乡兜(局部)景观带改造主题:魅力水乡百年浔商

清理河道,对周边违章搭建及影响景观效果的建筑进行拆除安置。结合地块性质和现代经济园区的特点,以建筑为主体设计滨河空间和滨水步道。步道线形应以现代、大气的直线为主,结合小品。城市家具体现浔商文化和水乡特色。

9、棘村港(局部)景观带改造主题:锦绣江南多彩水岸

配合西方融合的特色建筑,景观以传统江南院落式布局,以红枫,芭蕉、翠竹打造江南水乡的写意风情,突出中西方风格建筑景观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体现水乡南浔的独特韵味。

第4篇:生态修复的基本形式范文

关键词:工业建筑;施工技术;发展;

Abstract: In this paper, from the analysis of the domestic use of new technology, and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of modern industrial buildings are discussed!

Key words: industrial construction;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TU74

1目前国内新型技术的使用情况

1.1建筑装饰施工技术的革新和发展

近几年,国内建筑行业得到了飞速发展,与之发展并行的建筑装饰行业也随之得到快速发展,并且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做出了重要贡献。与此同时,建筑装饰施工技术在科技与环保理念的引导下,也取得了很大的发展。20世纪末,国内的装饰施工技术已经接近国外的先进技术,但是在持续发展中遇到了发展的瓶颈,使得装饰施工技术始终徘徊在以国内领先的水平为标准的阶段停滞不前,导致国内装饰行业的发展缓慢。

进入21世纪,装饰行业的企业市场意识不断增强,针对国内日益提高的工业建筑的需求标准,企业将目光放在了国外先进的技术上,引进和实践了先进的施工技术。如:背栓系列、石材干挂技术、组合式单体幕墙技术、点式幕墙技术、金属幕墙技术、微晶玻璃与陶瓷复合技术、木制品部品集成技术、石材毛面铺设整体研磨等。这样的推动,使高科技元素在装饰行业不断涌现,许多工业产品直接在装饰工程中应用,金属材料装饰、玻璃制品的装饰、复合性材料的装饰、木制品部品集成装饰等技术的出现,从本质上改变了装饰施工,其时代感强,产品精度高,工程质量好,施工工期短,无污染的优点使它们在装饰施工中得到更多展示机会。这些先进的装饰材料和施工技术,在工业建筑中也起到了很好的工业生产的要求。

连接和固定是装饰施工过程中必须面临的问题,各种高性能的黏结剂的问世彻底改变了传统的订销连接紧固方式,在保证使用强度的基础上,弹性黏结消除了钢性黏结的弊病。免漆饰面工艺与环保油漆的应用,根本改变了现场油漆作业所带来的化学污染的状况,免漆饰面的出现,现场全部取消油漆工的作业,从生产方式的变革直接反映施工水平的提高与发展。环保油漆的使用,不但使施工人员的健康得到了保障,同时也避免因为油漆产生的有害气体而耽误工程竣工即刻使用,同时材料的耐火性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建筑本身提高了安全性和耐久性。

1.2更多的新技术新材料在混凝土施工中的应用

1.2.1清水混凝土施工技术

由于人口的增加,人均可占用空间的减小,为了获得更大更优的居住条件,高层建筑发展成为必然;为了满足高层建筑对工艺的要求,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越来越多的应用到建筑施工中。清水混凝土技术是现浇钢筋混凝土技术中的一项新技术,它是将原始浇筑面直接作为装饰性表面的混凝土,质朴自然,体现出人类回归自然的追求理念。

另外,按装饰效果可以分为3类:普通清水混凝土、饰面清水混凝土、装饰清水混凝土。清水混凝土技术作为混凝土技术的一项新技术,因其直接以原始浇筑面作为装饰表面,使施工更简单方便,成本也随之降低,工程进度大大加快,而且缩减了工程使用后的维修工作量,维修费用更低。这样的施工在工业建筑施工中提高了建筑的牢固程度,也为工程节约了成本,在高速发展的今天无疑对工业建筑是有利的。

1.2.2混凝土施工的新材料——钢纤维砼

随着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人类对建筑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仅只为了居住性和生产适用性,而且还要求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让建筑呈现出艺术美感。标志性的住宅和工业建筑也成了人们追求的方向,为了达到艺术效果,建筑施工中对混凝土施工技术的要求就提高了。为了使建筑的艺术感和实用性都能得到体现,我国建筑行业的专家研究出了钢纤维砼。钢纤维砼是在普通砼中掺入适量钢纤维经拌合而成的一种复合材料,它不仅能改善砼抗拉强度低的缺点,而且能增强砼构件的抗剪、抗裂能力、耐久能力,能使脆性砼具有较好的延性特征。另外,钢纤维砼具有较好的能量吸收能力,因而它使构件具有优良的抗冲击能力,对于结构抗震性有极大改善。钢纤维砼的应用,是混凝土施工技术中的一项突破,它弥补了建筑施工中建筑材料抗拉能力不足的问题,推动了建筑施工技术的发展。

1.3新型防水施工技术在施工中的广泛应用

1.3.1防水混凝土结构

防水混凝土结构是指以本身的密实性而具有一定防水能力的整体式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结构,它兼有承重、围护和抗渗的功能,还可满足一定的耐冻融及耐侵蚀要求。与卷材防水层等相比,防水混凝土结构具有材料来源广泛、工艺操作简便、改善劳动条件、缩短施工工期、节约工程造价、检查维修方便等优点,在工业建筑中经常采用。

1.3.2防水材料的更新发展

运用防水材料达到防水效果的传统作业方式是沥青防水,现在通过科研专家的不懈努力,已经发展出高分子卷材、新型防水涂料、密封膏等高效弹性防水作业。防水施工在向冷作业方向发展,综合机械化水平也在不断提高。新型防水材料的应用以水泥基渗透非结晶型防水材料为例,它是以高强度水泥为载体,经特有活性物质和微硅粉改性而成,以此为基础,我们已经开发了聚合物改性水泥基渗透非结晶型防水涂料、混凝土外加剂、结构修补砂浆等多种产品。

目前在我国建筑施工中已经得到广泛应用。通过在建筑施工中的应用实践验证,水泥基渗透非晶防水材料渗透性强,防水性能持久,具有其他材料无法比拟的自我修复功能,整体防水性强,能抵御化学物质的侵蚀,并对钢筋起保护作用;而且环保无毒,不产生危害气体,施工简单,对复杂混凝土基面适应性好。任何复杂环境尤其是水位经常波动、变化,以及经常受到机械震动的环境下,如溢洪道、水池、地铁隧道、地下室等结构,水泥基渗透型非结晶防水材料优越性能更加突出,解决了一般防水材料无法解决的难题。

2现代工业建筑施工技术的发展趋势

以最小的代价谋求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的最大化,是现代建筑技术活动的基本原则。在这一原则的规范下,现代建筑技术的发展呈现出一系列重要趋势。剖析和揭示这些发展趋势有助于认识和推动建筑技术的进步。

2.1高技术化发展趋势

新技术革命成果向建筑领域的全方位、多层次渗透,是技术运动的现代特征,是建筑技术高技术化发展的基本形式。这种渗透推动着建筑技术体系内涵与外延的迅速拓展,出现了结构精密化、功能多元化、布局集约化、驱动电力化、操作机械化、控制智能化、运转长寿化的高新技术化发展趋势。建材技术向高技术指标、构件化、多功能建筑材料方向发展。在这种发展趋势中,工业建筑的施工技术也随之向着高科技方向发展,利用更加先进的施工技术,使整个施工过程合理化、高效化是工业建筑施工的核心理念。

2.2生态化发展趋势

生态化促使建材技术向着开发高质量、低消耗、长寿命、高性能、生产与废弃后的降解过程对环境影响最小的建筑材料方向发展;要求建筑设计目标、设计过程以及建筑工程的未来运行,都必须考虑对生态环境的消极影响,尽量选用低污染、耗能少的建筑材料与技术设备,提高建筑物的使用寿命,力求使建筑物与周围生态环境和谐一致。在这样的趋势中,建筑的灵活性将成为工业建筑施工技术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在使用高科技材料的同时也要有助于周围生态的和谐发展,另外在建筑使用价值结束后建筑的本身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也要在建筑施工的考虑之中。

2.3工业化发展趋势

工业化是现代建筑业的发展方向。它力图把互换性和流水线引入到建筑活动,以准化、工厂化的成套技术改造建筑业的传统生产方式。从建筑构件到外部脚手架等都可以由工业生产完成,标准化的实施带来建筑的高效率,为今后的工业建筑施工技术的统一化提供了可能。

第5篇:生态修复的基本形式范文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and discusses several main methods of city sewage treatment, focusing on the leading position of aeration technology in city wastewater treatment process and technical application was discussed.

Key words: city sewage; treatment; aeration technology

中图分类号:U664.9+2前言

城市污水处理的整体目标是:导、治结合,实现污水处理“四化”:一是减量化,即污水、能耗、物耗的减小;二是无害化,即污水处理的过程与结果对人及受纳水体无害;三是资源化,即污水处理后的循环回用;四是产业化,即污水处理按市场机制形成产业。  1、城市污水处理的主要方法概述         1.1 物理处理方法:①格栅法:可分为人工清理的格栅(适用于中小型城市生活污水厂或所需截留的污染物较少时)和机械格栅(适用于大型城市生活污水厂或所需截留的污染物较多时)。         ②筛网法:筛网的去除效果,可相当于初次沉淀池的作用。         ③过滤:是以具有孔隙的粒状滤料层,如石英砂等,截留水中的杂质从而使水获得澄清的工艺过程。         ④离心分离法:它的作用是基于存在于水中的悬浮物和水的密度不同而产生的。主要设备有:离心机、水力旋流器及旋流池等。         ⑤沉淀池法:用于废水进入生物处理设备前的初次沉淀、生理处理后的二次沉淀及污泥处理阶段的污泥浓缩池。         ⑥浮上法:适用于颗粒直径很小,很难用沉淀法加以去除时,主要有电解浮上法、分散空气浮上法和溶解空气浮上法。

1.2 生物处理方法:污水生物学处理具体来说是通过微生物所产生的酶,氧化分解有机物,从而使水得到净化。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细菌,污水中可溶性的有机物直接被菌体吸收;固体和胶体等不溶性有机物先附着在菌体外,由菌细胞分泌的胞外酶分解成可溶性物质,再被菌体吸收,通过微生物体内的氧化、还原、分解、合成等生化作用,把一部分有机物转化成微生物自身组成物质,另一部分有机物被氧化分解为CO2、H2O等简单的无机物,从而使污染物质得到降解。主要方法有:氧化塘法、活性污泥法、生物滤池法、厌氧处理法        1.4 城市污水处理的新模式         ①生物膜技术:通过选育和培养高效的微生物菌种,制成制剂,高密度直接投放到待处理污水,形成生物膜,对污水进行降解和净化。与传统的活性淤泥法相比,生物膜技术应用于城市污水处理具有五大技术优势:一是投资省。目前国内的城市污水处理厂基础建设投资大,需要大量的机械设备、管网和其他工程设施,投资成本每吨污水处理在1000元左右;而应用生物膜技术投资设备少,占地小,处理每吨污水不到500元,相比节约成本50%以上。二是运行费用低。据测算,目前国内城市污水处理厂的直接运行成本,一般在每天处理每吨污水0.5~0.8元之间;而应用生物膜技术处理污水每天每吨只需0.2元左右。三是淤泥少,没有“二次污染”。采用传统的活性淤泥法处理城市污水,常由于大量淤泥的堆放造成对环境的“二次污染”;而相同条件下制成生物膜的微生物菌一旦把污水净化后,便会由于缺乏“营养”而自动消亡,不会造成“二次污染”。四是效率高。生物膜表面积大,微生物菌密度高,每克制剂的微生物菌含量达50~200亿个,大大高于淤泥中的自然微生物活性成份,同时还可以多次投放,方便快捷,处理效果明显优于传统的活性淤泥法。采用生物膜技术,不仅能够有效治理湖泊的富营养化,而且有助于修复和强化湖泊生态功能,提高水体自净能力。五是适合城市生活小区等小规模、有机负荷不高的污水处理。应用生物膜技术投资省,运行费用低,并可节省管网建设成本,处理城市生活小区等城市污水具有活性淤泥法不可比拟的优势。         ②粉末活性炭吸附技术:粉末活性炭在污水处理中的使用已有70年左右的历史。自从美国首次使用粉末活性炭去除氯酚产生的嗅味以后,活性炭成为给水处理中去除色、嗅、味和有机物的有效方法之一。国外对粉末活性炭吸附性能作的大量研究表明:粉末活性炭对三氯苯酚、二氯苯酚、农药中所含有机物,三卤甲烷及前体物以及消毒副产物三氯醋酸、二氯醋酸和二卤乙腈等等均有很好的吸附效果,对色、嗅、味的去除效果已得到公认。可用于提高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        ③曝气生物滤池法:该工艺是一种淹没式上向流生物滤池,其滤料为比重小于1 的球形颗粒并漂浮在水中。通过硝化和反硝化作用净化水质,其处理能力大大高于活性污泥法,并能达到很高的排放水质标准。

2、城市污水处理的关键技术分析  2.1 曝气技术的重要地位:城市污水主要污染物成份基本都是容易被微生物分解的物质。在城市污水处理工艺技术方案中,采用曝气充氧培养微生物对有机污染物质进行分解,这一基本原理都是相同的。一般都是采取初沉、曝气、二沉、回流或排出的工艺流程;近年来还出现了曝气、二沉、回流或排出的三合一体间歇式曝气工艺。  曝气充氧是城市污水处理工艺运行中最重要的技术保障手段,也是工艺运行的动态控制核心;在城市污水处理运行费用中,动力消耗所占比例约为80%,而曝气充氧能耗又要占装置总动力消耗的约80%;由此可见,所选用的曝气形式及技术在城市污水处理工艺技术方案中的重要地位。  2.2 曝气技术的基本分类

第6篇:生态修复的基本形式范文

关键词:大摆手;祈穰仪式;仪式音乐;展演

“摆手”,土家语称谓为“舍巴日”或者“舍巴巴”,是土家族年初阖族公祀的祈穰仪式,一般在元宵节前举行,也有个别地方在三月和五月举行,分别称为“正月堂”、“三月堂”或“五月堂”。摆手有大摆手和小摆手之分。大摆手是多个村寨和宗族共同举行的摆手活动,常常是一乡、数乡多至几个县集中会祭,规模较大;小摆手以村寨姓氏为单位祭祀,规模较小。在湘鄂渝交界的土家族聚居区,均有过举行摆手活动的习俗。摆手在各地有不同的称谓,如保靖的“调年”,土家语“舍巴日”、“叶梯黑”等,活动内容也不尽相同。无论大、小摆手,活动中都有贯穿始终的群众性舞蹈,其最主要的动作特征就是摆手,故而用“摆手”一词来指称这类仪式。如今,随着民族民间文化的倍受重视和文艺工作者进一步推广,“摆手”及“摆手歌”、“摆手舞”的称谓反而要比其土家语称谓“舍巴日”、“舍巴巴”、“叶梯黑”等要普及得多。考虑到“摆手”已成为约定俗成的称谓,本文将这一类活动统称为“摆手”。

“摆手”一词最早见于清代的一些方志和文人诗词。如清同治《保靖县志》记载“正月初间,男女齐集歌舞,祓除不祥,名日摆手,又谓之调年”;清人彭施铎的“红灯万盏人千叠,一片缠绵摆手歌”等都生动地描绘了土家族摆手仪式的盛况。在20世纪50年代的民族调查识别工作中,研究者纷纷注意到了摆手活动,收集了部分摆手歌的唱词,但未公开出版。20世纪80年代以后,各县地方志中开始提及与摆手相关的歌舞活动,多为描述性的介绍。对摆手的系列研究较早见于《土家纵横谈》.载有改编后的一堂大摆手的文学脚本;《摆手歌》记载了摆手歌的汉语与土家语的唱词,对摆手中的法事活动有简介;《梯玛与梯玛歌》中,认为“摆手歌”是“梯玛歌”中的一种表演仪式。20世纪80年代以后出版的《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和《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的《湖南卷》、《湖北卷》分别介绍了摆手活动所涉及的歌种、舞种,含少量谱例及相关仪式活动的简述。20世纪80年代以来,“摆手舞”和“摆手歌”的简介和描述性文章逐渐增多,如《土语民歌述略》将作为土语民歌的一个品种;《摆手歌的原型及其他》对摆手歌进行溯源等。有关摆手的文献近年陆续增多,但摆手相关音乐研究较少。袁炳昌首次从音乐学角度描述摆手歌和摆手舞,并分析了3首摆手歌及2种摆手锣鼓点。

如今,小摆手在民间仍部分地沿袭了传统的传承方式,而大摆手与传统仪式在内容、形式和功能诸方面都产生了较大的变化。本文根据口述史、影像和文本资料,对20世纪80年代、21世纪初等三个不同时期的大摆手仪式进行分析和比较,探讨其历史变迁过程。

一、大摆手仪式概述

大摆手因祭祀主神均为土家族远祖八部大王(神)、参加范围一般超过同姓同宗而得名。大摆手以湘西北最为集中,又以龙山县马蹄寨和农车两地最负盛名,龙山县的洗车、着落湖,保靖县的利湖,古丈县的断龙等地也都有大摆手活动,各地的仪式有一定区别。农车和马蹄寨的规模最大,称为“叶梯黑”;着落湖的村寨集体性的祭祀仪式,是集体将猪拖到八部大王庙宰杀敬祭,称为“月托”。

(一)仪式沿革

马蹄寨和农车同属龙山县农车乡,相距不过十里,仪式的内容和程序基本相同,两地相约每年轮流举行,各举办一次后休息一年,即“三年两摆”。每次的祭期为三天,从正月初九开始至正月十一结束。若天气不好,再行调整。按传统习俗,大摆手的组织并不依附于官方,而是由梯玛和村中有名望的长者来组织。梯玛是土家族巫师,各村寨梯玛组成梯玛总队,推举一位总掌坛师主持仪式,并决定相关事宜。诸如每年活动的规模,各村寨参与的人数,布置摆手堂,经费的分配以及活动的时间等。早期,这里参加摆手的人主要是本地本族人,由民间集资自发举行,活动内容主要是祭祖、摆手歌舞、毛古斯等等,以土家族本族民俗文化为主,是较纯粹的宗族祭祀活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仪式的规模不断扩大,除土家族以外,周边的苗族和汉族都赶来参加。据老辈人讲,民国十三年时,参加人数一度多达四余万人。各地戏班和曲艺艺人也慕名而来,包括灯戏、阳戏、汉剧、高脚戏、三棒鼓、莲花落、九子鞭等等。大摆手活动也由过去单纯的祭祖祈禳仪式演变成为一个民俗节庆暨物资交流的综合性节日活动。这之后,当地摆手仪式的主办权被本地地主和保甲长控制,并对仪式作了一些限制,群众的热情骤减,再加之兵匪横行,摆手活动逐渐停止。20世纪50年代后期,由于民族识别工作的推进,摆手又逐渐引起注意,并被视为文艺品种由专人进行调查和搜集整理。之后的历次运动,将摆手中的祭祀活动斥为封资修一类,经过“破四旧”的冲击荡然无存。直到1983年1月,龙山县文化部门和农车在马蹄寨新建一座大摆手堂,同年举行了盛大的大摆手活动,大摆手以民间文艺活动的形式得以重生。进入21世纪。随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的兴起,土家族摆手舞、土家族梯玛歌以及摆手活动中表演的土家族打溜子先后进入第一批、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借此契机,大摆手在湘西北地区逐渐恢复。

(二)祭祀对象

大摆手祭祀的主神是八部大王。关于八部大王的传说较多,一说八部大王原为八兄弟,是各姓的祖先;一说是从前有八兄弟为土王彭公爵主效力,随其平息土著首领吴著冲(也作禾著冲)有功,彭公爵主要百姓建庙祭祀并重演他们的战斗过程;也有的说法认为八部大王是一个人,是土家族某一远祖的称谓。

事实上,从祭祀规模和性质上来说,八部大王应为土家族远祖,进入土家族信仰系统的时间要比土王更早。龙山县还保留有八部大王庙的遗迹,方志上亦有记载,八部大王庙宇规模和神像大小均超过土王庙。保靖拔茅乡现存一处八部大王庙遗址,有一块残缺的碑文,记载:“首八峒,历汉、晋、六朝、唐、五代……为楚南上游……古谓为八部者。盖以威镇八部峒,一峒为一部落……”该庙座落于酉水北岸,清代时修复。八部可能就是八个部落的名称,八部大王为各部落的首领总称。

大摆手的神灵系统较单一,信仰的对象通过供奉的神像、摆手歌唱词以及毛古斯等其它形式的表演呈现出来。摆手歌中的《迁徙定居》和毛古斯中有一个中心人物“社巴公公”。他带领族人跋山涉水,安居劳作,由掌坛梯玛扮演。还有鲁力呷巴和科洞毛人,传说是吴著冲的部下,与八部大神类似,可能是某姓某族的祖先。这些神灵都可归为土家族祖先神。显示出摆手活动较为纯正的原始信仰属性。其余的神灵还有雷公、风父、云母婆婆、乌龟公公、是义图嘎(男媒人)等。

(三)仪式场所

土家族举行摆手活动的场所在“摆手堂”,也称为“神堂”、“舍巴堂”、“土王庙”、“祭祀堂”、“土司祠”、“官厅”、“廊场”等。这些场所供奉着摆手活动的神灵,可以从事摆手活动,也可作为本村寨土家人议事之地。传统的大摆手堂多坐落在背山面水或面向远山的宽阔平地中央,建筑的主体是“月撮”(土家语:神堂),神堂的中央是“八部大王”四个大字的匾额。神堂内部的神龛前挑挂着大红布幔,正中供奉八部大王的坐姿塑像,左右两边塑有文武二臣的立像。神堂前有一祭台,用于置放祭品,祭台下有一只烧纸钱的大鼎。祭台的右边是一座台阶,称为“八仙台”,为梯玛演唱的场所。左边是锣鼓台,用于摆放牛皮大鼓和大铜锣。八仙台前的平地是摆手的坪坝,坪坝中间立有一根+余丈的旗杆,上挂纸扎白鹤和龙凤旗,坪坝四周围有栅栏,并留有东、西、南门。摆手队伍进堂时,必须要“东进西出”。湘西北过去的摆手堂有十来处,民国后期摆手停滞后被毁。当代,随着国家对民族文化的日益重视,土家族地区陆续复建了一批摆手堂。

1983年新修的农车乡大摆手堂为木制牌楼式,飞檐斗拱,牌楼中央是“大摆手堂”四字,左书“风调雨顺”,右写“国泰民安”。牌楼下是八部大王及其妻帕帕、文武二臣的神位,牌楼前是宽敞的坪坝。

2007年11月,农车乡耗资50余万元新修的一座大摆手堂落成。新大摆手堂为木瓦结构,占地1400多平方米,四合院式,前面为牌坊,两边是回廊,后面是供奉八部大王的正殿,气势恢宏。

当代陆续新建的摆手堂多是政府主持项目。其主要功能是摆手活动的展演和旅游。大多数摆手堂的建筑风格不同于传统摆手堂,但空间划分与传统大体一致。

二、不同时期的大摆手仪式重构

大摆手延续至今,由民间自发组织的活态仪式已不复存在。1949年以后举办的几次活动都是由政府部门牵头组织进行。据笔者调查,农车乡现在还有能力组织起大摆手仪式,但由于主持仪式的掌坛师后继无人,再加上村民外出打工、人手不够等原因,目前已无法全面恢复以前的形式。即便是勉强组织的几次仪式,其程序均被简化,规模也较小,基本上都是应外来者的需要才举办。如1998年4月应台胞的要求,政府专门组织了一次。这种非祭祀目的、人为组织的仪式时长与内容都被压缩了。一般只表演几个小时的主要仪程。笔者收集到的龙山县文化部门摄制的几次大摆手仪式实况录像均为此种形式。因此,从现今的仪式现场无法感受历史上大摆手的完貌。要追溯大摆手的仪式全过程,除了现有的实况录像资料以外,还要查阅相关文献和访谈知情人。1983年,龙山县文化部门和在马蹄寨举办的摆手是最隆重且相对完整的一次,该次仪式的过程和内容由土家族学者彭勃和曾任龙山县长的田荆贵拟定,并且制作了几个重要的文本。如《土家纵横谈》是根据“解放前的所见所闻和解放后收集、研究的有关资料,以龙山县农车乡的大摆手为主,将大摆手歌舞经过删节、整理成文”。该文本记录了大摆手仪程共七堂数十节。以描述性的文学语言进行表述,有明显的文艺表演脚本的味道。另一文本《摆手歌》是编者在对摆手进行系统调查后完成,其中的摆手歌主要是根据古丈县断龙乡报吾烈村田光南梯玛的歌唱为蓝本,将所收集到的摆手歌的全部唱词按内容划分记录下来,重点在歌词,没有对仪式进行详细说明。1990年春,该乡在田家峒举行了一次大摆手,当时田光南梯玛已经百岁高龄,只能由熟悉仪式的田祖富老人代为主持。不过,在彭勃与彭继宽其他的文章中对大摆手的仪式情况作了一定的描述。另外。龙山县前宣传部长王本亮撰写的《恢复大摆手歌舞活动纪实》也较为详细。鉴于此,笔者以实地调查为基础,结合口述史、文献资料,将传统仪式、1983年的重构仪式与上述录像资料中的两次仪式进行对比,拟对处于不同时期的三次大摆手仪式进行重构。

(一)仪式组成

按照传统,大摆手的主要仪式内容有祭祖、摆手歌舞、表演毛古斯、军事竞技及游戏等。摆手歌舞的队伍以村寨为单位,一姓组成一排,有八到十五个排,排数多寡因村寨多少而变。每排人数根据条件变化而定,多时达一百多人。按规定每个排轮流主持摆手,并由当年的这排人出资准备猪、狗等祭品。

队伍由总掌坛师指挥,每排队伍按顺序分为八组:

(1)龙凤旗队:走在队伍最前面,为每排的棋手。由一名壮汉举着大龙旗在前,另一名举凤旗紧随其后。

(2)祭祀队:一至二名梯玛身着大红或皂色长袍,头戴凤冠,手持铜铃、师刀,率众抬着全牛全猪或猪头、粑粑、团撒、豆腐、水酒等祭品。

(3)朝简队:由八人以上的男女手持木制或竹制的朝简组成。

(4)器乐合奏:由数人组成的民间混合器乐合奏。其中二人演奏摆手锣鼓,四人演奏打溜子,二人吹奏咚咚喹,其余还有唢呐、牛角、土号等乐器演奏。

(5)神棍队:八名以上男子身披土家织锦西兰卡普,手持齐眉棍。齐眉棍是长约三尺五寸,直径一寸左右的红漆木棍,用于表演军事动作。

(6)小旗组:有八名以上的男女村民,每人手中拿一面三角形小龙凤旗。

(7)摆手组:由十六名以上的男女村民身穿节日盛装组成,富坪村队伍中还有一名背花背篓,手拿绣花手帕的新婚,谓之“新贵人”@。

(8)炮仗队:由八名男子组成,其中两名三眼铳手、六名火。

摆手队伍之后是成群的村民,表演的人群进入摆手堂后,其余人不能进入堂内,在摆手场边围成大圈应和歌舞。大摆手中祭祀与歌舞表演融合在一起,有一定的情节,综合起来可分为七个部分(每个部分又可以分成数节):

(1)闯驾进堂:是大摆手的序幕。参加大摆手的队伍集合向摆手堂出发,各排为首的旗手用用大龙旗相互绞裹,胜者先进摆手堂。

(2)祭祀八部:演唱土家族远祖八部大王的传说故事“卵翁挫套”。汉语意为“人没有屋住了”,各队都要参加祭祀。

(3)雍尼补所:表演补所和雍兄妹成亲,延续后代以及土家英雄卯雨射目的神话传说。由摆手队和群众表演。

(4)迁徙定居:表现土家先民迁徙到最后定居的过程。毕兹卡祖先从沅水上游的十必洞、十牌路出发,沿酉水而上,经过今古丈、保靖、永顺等地,最后到达龙车定居,还开发了龙山的那壁。主要由摆手队表演。

(5)农事活动:表现土家先民的劳动生产活动。主要由摆手队表演。

(6)将帅拔普:表现将帅拔普(汉语“公公”)抵抗客兵入侵的故事。由神棍队和群众表演

(7)送驾扫堂:将八部大王送走。打扫摆手堂。将好的东西扫进摆手堂,歹的东西扫出去。以龙凤旗队、神棍队、摆手队为主表演。

(二)仪式进程

以下是笔者采集整理出的不同时期的大摆手主要仪程:传统版是民间约定俗成的仪式,根据口传和文献整理而成;改编版是指1983年复兴大摆手后的仪式,仪式仍然是三天,保留了原有大摆手的主要形式,是通过采访当事人与文献比对综合而成;简化版主要源于2005、2006年的两次现场录像资料,是以民俗文化展演的方式对传统仪式的主要环节进行重构,反映了当下的传承状态。

1.传统版

第一天:披甲

傍晚,主持摆手的排邀请各排队伍到指定地点集合。人到齐后举行迎接仪式,鸣炮,奏乐,绞旗,各排梯玛一起请神,“闯驾进堂”。队伍进摆手堂后,各排武士放下军旗武器绕堂一周。梯玛祭祀八部大王,吟诵祭辞,安位。梯玛带领神棍队去前面的坪坝跳摆手,有大摆手独有的军事动作和小摆手的渔猎、农事生活动作。之后表演原始戏剧毛古斯,武士们在坪坝举行竞技游戏,项目有“赛跑”、“登长竿”、“夺长竿”、“打团鸡”(踢毽子)以及各类武术等等。梯玛参与一段时间摆手之后,又去祭祀,摆手和祭祀交替进行。

第二天:猪祭

摆手与祭祀依然是交错进行。各种戏剧、曲艺和游艺竞技项目全部出现。中午,由主持摆手的那一排人负责杀猪或杀白水牛,祭八部大王。梯玛主持祭祀,唱诵《雍尼补所》《迁徙定居》等摆手歌。敬完后将肉分给各排梯玛一部分,其余的由本排人分吃。

第三天:狗祭

活动内容大致同前两天。中午打狗,将狗肝掏出敬八部大王,狗肉分给各排的人吃掉。梯玛念诵祭辞“扫堂”。

2.改编版

1983年2月21日至23日(农历正月初九至十一),龙车乡在马蹄寨摆手堂举行大摆手活动。这次活动由龙车乡的秦恩如任总掌坛师,参加活动的有花桥、农车、富坪、马蹄四个村,其中富坪按照习俗人数为半个排。队伍排列按照传统,村民合计400余人,观看者逾二万人。

第一天:正月初九

闯驾进堂、祭祀祖先。

又分为以下三个环节:

排驾扫邪:早饭后,将六支队伍分别排好,由掌坛梯玛手拿扫帚或宝剑用土家语唱祭辞。放炮竹,队伍开拔。

邀约闯驾:一个大队有两个排的就约在一起,到梯玛总队指定的地点闯驾。

进堂祭祖:队伍东进西出,再进南门至摆手堂牌楼前,单腿跪好。人齐后将旗子插到牌楼两侧,摆祭品,梯玛在土号、牛角、锣鼓、枪炮和鞭炮声中祭祖。然后队伍站到广场东西南三面的边处,让花鼓队、溜子队、山歌队、咚咚喹队和薅草锣鼓队在中心场地自由表演。

第二天:正月初十

分排摆手,玩龙舞狮。

上午九点,参加摆手的各排入场,在梯玛总队的指挥和锣鼓伴奏下一排接一排依次表演大摆手歌舞。晚上广场四周点起灯笼火把,各排开始玩龙舞狮。

第三天:正月十一

团摆联欢,扫堂散场。

上午九点,各排在广场列队一起跳摆手,并邀请来宾参加,谓之“大团圆摆”。数万观众高呼“喳西太”(土家语,意为“好得很”),锣鼓声起,所有火炮队同时鸣枪炮,形成摆手活动的。下午一点半,队伍集合于牌楼前,总掌坛师唱《扫堂词》,仪式结束。

3.简化版

进入21世纪之后,龙山很少举行大摆手活动,通晓仪式和可以参与仪式的人员越来越少。2005年和2006年,龙山县有关部门为了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特意在农车乡组织当地村民举行摆手仪式。这两次由政府部门组织的表演目的是拍摄资料,于是将摆手的主要仪程压缩在几个小时内完成。两次的仪式都由掌坛师张明光主持,虽然仪式程序与传统版基本一样,但受人员、时间限制,内容作了大幅度简化。笔者在龙山采访了掌坛师张明光、采录者刘能朴等人,获得了两次仪式的录像资料。此次仪式与前两个版本的仪式目的不同,是有意识的进行民俗文化展示,

摆手活动的地点一次在村里学校的操场上,一次是在农家院坝。仪式现场除工作人员以外,参与活动的大约有四五十位村民,围观者也不多,都是本村村民。现场没有设八部大王塑像,只在供桌前挂一长方形条幅写上“八部大王”四字代替。主要仪程如下:

两排人在路口相遇,双方各二名旗手,将龙凤旗相绞舞动,掌坛师手持齐眉棍指挥队伍合流,带领大家向摆手地点出发,行进途中有溜子器乐合奏演奏。“新贵人”和四名旗手紧随其后,后面跟着打溜子的器乐合奏。然后是端着猪头和其他祭品的祭祀队、神棍队、朝简队、火炮队。途中,掌坛师两次用齐眉棍示意大家停下,唱摆手歌《长马词》《短马词》。到达摆手地点后,祭祀队将祭品呈上供台,众人围绕坪坝绕场一周,各排人面对供桌半跪,掌坛师祭祀,唱摆手歌《嘎麦请》《请神歌》,然后带领神棍队做军事动作,掌坛师唱摆手歌《梭茨卡》,众人配合一起齐唱。掌坛师率领各排人围成圆圈跳摆手,并变换各种队形。跳时基本上不唱,群众吆喝“嘿嘿嘿”配合舞蹈。最后,器乐伴奏的锣鼓声停止,活动结束。

三、大摆手仪式中的歌、舞、乐要素

将几个版本的仪式相比较,可以发现简化后的摆手主要是去掉了传统版和改编版中的重复表演部分,如各排依次摆手压缩为大家同时表演一次,取消了娱乐性较强的戏曲、曲艺一类民间艺术的表演和游艺节目,梯玛演唱的长篇叙事歌和村民的表演没有了,祭祀时唱的仪式歌有所省略,开头和结尾等主要仪程及音乐保留下来了。可见,简化版中保留下来的队列组合形式,梯玛祭祀仪式及仪式歌的演唱,以及摆手舞,仍是仪式中最重要且必不可少的部分。

三个版本中,传统和改编的大摆手仪式都为三天,歌、乐、舞交替混合进行,情况基本相同。在仪式的主要环节中。都有打溜子为主的器乐合奏演奏。关于演奏所用的锣鼓牌子。因笔者没有亲历仪式的机会以及缺乏相关的现场音乐资料,很难找寻出其准确的曲牌结构形式。掌坛师张明光介绍,打溜子的曲牌在其中运用得较自由,一般根据仪式情景的情绪需要变换曲牌。可见,器乐合奏主要是采取曲牌联缀的原则,即用不同曲牌联缀演奏,即兴性较强。器乐合奏、摆手歌和摆手舞与其他活动交替进行,每一仪式单元的音声环境包含多个品种,可以说以“音声集合”的形式出现。笔者认为,每个音乐品种自身在仪式中缺乏延续性,很难将某一种音乐分隔开来叙述,也有些牵强。由于传统版和改编版的表演内容和形式基本未变,只是在仪式的祭祀目的有所改动,笔者遂将传统和改编两个版本综合来看,根据文献记载和访谈资料,从仪式音声环境的整体出发,得出这两个版本并列的仪式及其音乐结构图(见表1)。

从传统版和改编版并列的仪程名称可见,改编版试图对传统版的信仰内容“去其糟粕,留其精华”。仪式及其音乐结构分别由多个小项目组合而成。仪式的整体结构分为三个大的阶段,第一天“闯驾进堂”和第三天的“扫堂散场”前后呼应,第二天则由五个并置的子单元构成,形成了类似ABA的三部式结构。大摆手仪式音乐包含器乐合奏演奏的器乐、摆手歌、民歌、摆手舞锣鼓四种因素,每个仪程为不同的组合形式。仪式的首尾都为器乐和摆手歌的组合,整体音乐形式也体现出ABA的三部性原则。可以说,仪式结构和仪式音乐是并行同轨的三部式结构。

在实际运用中,器乐、摆手歌、摆手舞锣鼓、民歌是交替出现,并未纵向形成织体。通常是奏时不唱,唱时不跳,仍然是一种横向的、线性发展的特点。从属性来说,器乐合奏器乐、民歌为世俗性音乐,摆手歌和摆手舞锣鼓为宗教性音乐。再来看看简化后的大摆手仪式(见。表2)。

简化版中,省略了与传统版和改编版第二天仪式中重复的摆手歌舞以及再现的摆手歌,器乐只用在仪式开始时渲染气氛。摆手歌在集中的时段演唱,结构较为清晰。几首仪式歌曲都以la-do-re的三声腔为基本行腔模式,实为同一母体的不同变体形式,形成A A1A2A3A4A5的变奏体结构(见表3)。

简化后的仪式去掉了大部分其他的世俗音乐,只在开始部分保留了器乐,以示祭仪的隆重和集体狂欢性质,仪式音乐仍然以宗教性为主。在仪式研究中,固定因素是指仪式中不可变更、必不可少的因素;非固定因素则指仪式中临时性的、可变更的因素。与传统和改编版相比较,简化版所保留下来的音乐形式应是仪式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为仪式音乐的固定因素。可见,在大摆手音乐中,器乐、摆手歌、摆手舞为固定因素,民歌为附加因素。(见表4)。

总体来看,大摆手的仪式音乐还是以宗教性为主。结合仪式情况,上述仪式及其音乐结构模式分析进一步显示出大摆手中摆手歌与摆手舞并重的双中心结构形式。

结论与讨论:从仪式到展演

大摆手乃至整个摆手仪式的历史变迁,彰显出国家意志在不同时期对土家族民间巫祀仪式变化的影响。或者说,国家意志在某种程度上主宰了摆手仪式及其音乐的兴衰存亡。20世纪50年代之前,摆手还曾鲜活地存在于湘西北的土家山寨。50年代末,摆手曾成为土家族民族识别及身份认同的重要依据;50年代以后,随着“破四旧”运动的开展,梯玛的巫祀活动被视为封建迷信而遭到毁灭性打击,摆手仪式沉寂数年;8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转型及市场经济的复苏,“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梯玛文化成了旅游文化的热点项目,摆手活动得以复兴;21世纪初,摆手活动及梯玛文化又被置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语境之下,受到政府及学界重视。如摆手舞被评为全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重庆酉阳赢得“摆手舞之乡”的美誉;湖北来凤舍米湖“神州第一摆手堂”得到公认等。摆手又重新成为土家族的一张重要名片,在以“摆手”和土家族文化为名的各种活动中频频亮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