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浅谈大学生就业形势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 概 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积累了一些经验和财富,同时问题并存,而当今中国经济的一些经济指标在下行,经济结构体系在转型,人民币在贬值,全球经济正在走向衰退。大家经常听说衰退,或者是危机,大学生们很担心当年的就业形势,高职高专院校负责就业的老师在对大学生们进行就业指导时,多次强调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而从我院大型招聘会现场的用人单位数量及单位提供的岗位数量和岗位基本工资待遇来看,较往年均有下降。而物价的飞涨也变向的降低了同学们的收入,并且现实中制造业已经萧条有几年了,作为建筑行业的院校,多数专业的就业都收到了影响。我院也在考虑上述实际情况的同时,积极开展创业培训课程,国家也出台相应小额担保贷款和财政贴息政策,鼓励大学生创业,更鼓励大学生发展农村,让大学生的知识有应用的平台和发展的空间。
2015年高校毕业生达749万,比2014年增加近22万人,与十年前相比,增长了1.2倍,2015年的高校毕业生数量也再攀高峰,而就业需求并没有明显的增长,所以就业率相对会出现下降。而数据显示,尤以专科生和硕士生的就业压力最大,已经持续了几年的最难就业季给人的感觉:对于就业,没有最难,只有更难。这与上述中国当今经济低迷衰退有关,也与毕业生、企业的结构性用工问题有关。另外,大学生就业难,主要在选择行业难,就业目前人人平等,爱因斯坦大学毕业时求职数次未果,最后去一个专利局上班,所做的工作和专业风马牛不相及。因此,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更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鼓励支持大学毕业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工作,下文浅谈一下大学生就业现状,简要分析就业形势,探求就业对策,尤其对大学生的创业提出自己的一点看法,希望对大学生的就业有理论指导价值和社会现实意义。
2 当前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2015年是“十二五”规划的最后一年,高校毕业生的稳定就业问题是一个重要问题,各级各地积极寻求一个漂亮的收官之战。服务业就业需求继续增大,市场机制的跳节作用继续增强,不好的消息是:产业结构性调整进一步加深,自动化流水线、机械手、机器人的应用削弱了制造业劳动力的需求;高校毕业生创业支撑尚待提高,适合的岗位相对不足,毕业生专业结构、就业观念与市场需求脱节的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就业形势压力仍然较大。而随着高校扩招,我国的高职高专教育也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毕业生数量年年攀升,2007年更是达到495万,与毕业生数量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毕业生的就业率出现了下降。2007年约为70%,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应届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加上失业率上升,往届生因为种种原因辞职再就业的冲击,还有城镇化加快后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今年毕业生面临着很大的就业压力,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从中央到地方,积极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锻炼,到西部艰苦边远地区县以下基层单位从事专业技术性工作。
大学生就业难原因简单总结为:结构性矛盾,供求错位;知识陈旧,转化率低;准备不足,生涯模糊;依赖性强,创造力弱;理念滞后,能力危机;选人用人,缺少标准;市场配置,手段粗放。
从行业需求看,房地产的下滑有目共睹,结合我院为建筑类院校,更要贴合实际,突出特色,搞好帮带,主动出击,做好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尤其重视困难家庭和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千方百计创造就业机会。
3 大学生就业对策分析
高校大学生的稳定就业工作应常抓不懈,切切实实作为民生之本。从政治学的角度看,就业是安国之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目标。就业优先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有利保障,就业状况的好坏直接影响社会的稳定和谐。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其重要性更不言而喻。下面浅谈下大学生就业对策分析。
首先,国家政府积极保障就业渠道畅通,强化职能,要加强和改进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机制,推进人才资源市场整合,统筹规划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体系建设,继续加强宏观调控。比如:鼓励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2015年延续了上一年小型微型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给予一定社会保险补贴的政策,科技型小型微型企业招用高校毕业生达到一定的比例后,可以申请最高不超过200万元的小额担保贷款并给予财政贴息。再如:及时废除不合时代的、限制、制约或妨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性文件,各级部门要积极解读中央政策、落实中央政策,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造良好条件最大限度地支持大学生就业、灵活就业、自主创业,充分发挥大学生的聪明才智,给大学生搭建好就业舞台。
其次,企业稳定灵活就业,要根据企业需求,加强高校毕业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积极实现学校企业的无缝对接。企业在进入学院进行宣讲时,要实事求是,突出重点,积极正面引导高校毕业生选择自己的就业方向和单位,避免出现招聘会现场某些摊位面前人满为患,而某些摊位却寥寥几人,而分析原因国企、大企业是同学们比较认同的,所以住校期间,教师也要做好积极引导沟通。企业也要公平公正公开地选拔高校人才,做到竞争有序,构建和谐社会。
再次,学院早作准备,针对不同学生,因人而异,系统性、规范性和针对性的指导就业工作,帮助毕业生做好定位,提高就业能力。大学生在校期间,学院就要积极深化教学改革,完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改进教学设施设备和丰富教学手段,教学是根本,努力做好专业结构调整工作,要紧盯市场变化,做好就业信息反馈整理工作,及时了解当前社会和企业需求,优化人才培养机制,切实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各种能力和综合素质。无论是课程体系,还是专业设置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一定要定位准确,特殊鲜明,突出高职高专院校和本科甚至是研究生院校的不同,加强实践动手环节教学,增加实用性、操作性、技能性,注重大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高校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制定招生计划,在发展学院硬件的同时,师资力量也一定要跟上,坚持以出口定入口,将就业与专业设置招生挂钩,把毕业生毕业率和就业率作为专业设置和发展的重要指标,以市场为准则,以就业为导向,加强合格毕业生的培养。加强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平台建设,学院做好就业信息反馈收集工作,强化就业统计监测,实现资源共享;同时,配合二级学院系部,更有针对性地为毕业生的就业服好务。学院还要不断加强负责就业指导工作教师的业务能力,走出去,通过学习、参观、交流等手段,全面提升教学等职能部门教师的能力水平。积极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因为辅导员更了解学生,跟清楚学生的爱好、特长,更容易与毕业生进行沟通交流就业辅导。总之,高职高专院校要提前进行职业教育规划定位,力争毕业生择业更合理,减少违约率,使大学生更准确地掌握就业政策、了解就业形势,及时、顺利就业。
最后,鼓励积极创业,21世纪是创业时代。创业教育是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增强创业能力,是当今大学生就业的一大途径。大学生要转变就业观念,树立风险意识,切忌眼高手低,高不成低不就,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全新择业观。国家企业提供的就业岗位毕竟有限,就业时难以一步到位,多次的就业选择也是当代大学生就业选择的一种趋势,要敢于竞争、敢于拼搏、敢于承担风险责任。从国家政策降低创业门槛还是到学院的引导和扶持,高校大学生都应该培养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越来越多的不同行业的创业者敢于拼搏,使自主创业努力成为一种时尚。我院一直以来都在积极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提高大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创业的本质在于把握机会,创造性地整合资源。高职高专院校必须积极引导学生转变传统就业观念,变被动就业为主动就业。结合我院为例,在大学一年级时就进行择业指导,在入学一学期时还允许进行一次专业调整;在大学二年级时进行创业指导,以创业教育为中心,并进行必要的礼仪教育、人际关系教育、挫折教育、创业教育,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结合起来开展;在大学三年级时进行就业指导,分析本年度的就业形势,学习应聘的基本礼仪及技巧,调整就业心态,准确定位自己,并尽快转变角色适应社会,提高就业能力。当然,大学生创业也要看自身是否合适。应届毕业生实践经验少,容易失败,所以大学生创业要做适当选择,想到存在的风险,做好挫折教育。
【关键词】女大学生;就业;性别;歧视;对策
当前,女大学生就业性别歧视现象日益严重,是各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社会、高校及女大学生自身素质均是直接的推手。
一、女大学生就业难之原因分析
(一)社会传统性别观念的影响
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传统文化本质上是一种以男尊女卑为主要特点的父权制文化。在这种文化观念里,女性只是男性的附属品,女性在社会上的各个领域都处在从属的地位,难以与男性平起平坐。封建传统观念认为,女性最重要的责任就是在家里相夫教子,把自己的丈夫视为自己的天,女性不可以随意抛头露面,在外进行社会工作是男子的特权。
这种男尊女卑的性别歧视观念并没有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而消除,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人们这种传统的性别歧视观念仍然对他们的行为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在现代,法律规定男女都有受教育的权利,但现实生活中,与男性相比,女性受教育的水平还较低,导致女性整体素质低于男性,在就业过程中缺乏竞争力,所以女性不能与男性平等进入劳动力就业市场。女大学生接受教育的程度和水平要高于普通女性,但仍然无法改变人们心中男尊女卑的思想观念,女性还是有别于同等条件下的男性。
(二)用人单位经济利益的影响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单位都在追求成本最小化,利益最大化。在同等条件下,用人单位聘用男大学生需要支付的成本要低于女大学生。我国劳动法明确规定:"在女职工怀孕期、产期、哺乳期不得降低其基本工资或解除劳动合同"。这些法规一方面保护了女性特殊的生理需要,另一方面也增加了用人单位的成本。因为在这一期间,女性不仅不能为用人单位创造价值,还要依法享受一定的工资和福利。而且在女性职工"四期"期间,用人单位必须找人填补她们的空缺,这就需要支付双倍的工资甚至是培训费用。另外,大部分女性在工作几年之后就会结婚,服务期比男性要短,创造的价值相对要少;据相关调查显示,女性的寿命一般比男性长,也就是说,女性退休后领取退休金的时间也比男性长,增加了女性职工的退休福利成本。所以用人单位更倾向于聘用男大学生。
(三)高校的教育和就业指导方面存在不足
高校教育要对女大学生就业难现象负一定的责任。在现代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里,大学生本身的能力和社会要求多有出入,主要原因就是教育问题,换汤不换药的教育模式亟待改革,高校教育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更应该注重能力、素质、道德、品质等综合素质的培养,注重实效,提高教育质量。以考试为导向的培养方式与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存在矛盾,导致一部分女大学生理论知识较好,动手实践能力较差,很难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
另外,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不到位。有很多高校并不是很重视就业指导,比如,象征性地举行几次讲座,就业指导的内容局限于信息,提供学生与用人单位双方见面的机会等工作。还有很多高校的就业指导时间短,重形式,难见成效。而普遍性存在的问题是,很多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具有同一性,不能针对女大学生的求职技巧,心理素质,生理优势,实践能力等进行引导和培养,致使很多高校女毕业生的素质低,不能满足市场要求。
(四)女大学生自身缺陷
1.女大学生就业期望值普遍过高。深圳人才大市场"2012届毕业生就业市场调查"显示:74%的毕业生选择国有企业,有62%选择三资企业,31%选择事业单位。很多女大学生一味地抱怨找工作难,不愿意降低自己对工作的期望,不愿意抛弃所谓的"自尊心"在低岗位就业,一心想进入工资高、工作相对轻松又稳定的单位。对薪资的期望值也偏高。由于女大学生刚刚步入社会,对于社会有过高的期待,很多女大学生对于薪资的要求高于企业愿意支付的底线。
2.部分女大学生自身能力不足。一是存在许多不健康的心理,有些女大学生对自己缺乏信心,求职就业过程中,不敢在用人单位面前展示、推销自己,也不敢承受就业压力,害怕竞争,这是自卑的表现;也有些女大学生在寻找就业单位时,往往不从实际出发没有考虑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不能正确地评价自己,也不考虑自己选定的就业单位是否符合自己,盲目地对就业单位存在幻想,自负心理严重;还有部分女大学生,盲目地用别人的择业标准来为自己就业选择目标,当别人找到一份较好的工作时,产生嫉妒和攀比心理。在女大学生中,有很大一部分人获得就业信息的途径,首先是亲朋好友的介绍,其次才是自己直接参加人才交流会,鲜少有人直接与用人单位联系,依赖心理严重。
3.缺乏自主创业精神。在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的条件下,80%的就业岗位是创业单位提供的,所以只有通过大力鼓励创业来提供更多的岗位,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需求。但是普遍来说,女大学生缺乏自主创业精神,她们只想找到一份安稳的、薪资待遇不错的工作就可以了,不愿意或是害怕承担创业风险,有的连创业的想法都没有。
4.对自身定位不明确。许多女大学生在就业时更趋向于回归家庭,她们要努力做好家庭主妇,要努力成为好妻子、好母亲,但另一方面,她们是新时代的女性,拥有较高的教育水平、思想水平,有追求自己事业的能力,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不能处理好工作和家庭的关系,工作需要潜心的付出,家庭则需要简单的回归,面对两种选择,很多女大学生在这两种思想的影响下,对于自身的定位产生困惑,使她们不能够准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从而影响她们就业。
二、解决女大学生就业性别歧视的有效途径
充分发挥女大学生人才的积极作用,有利于合理配置社会劳动力资源,推动社会的发展。针对女大学生就业性别歧视产生的原因,社会各界应引起高度重视,努力探求消除女大学生就业性别歧视的途径,发挥女性应有的社会作用。
(一)自觉抵制社会传统性别观念,树立正确的妇女观
自觉抵制传统性别观念是改善或消除女大学生就业性别歧视现象的首要措施。这意味着,当代社会要改变以往男为尊女为卑的社会传统观念,提高女性的社会地位;改变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观念,女性也可以参加劳动,参与社会分工;帮助女性重新定位自己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因此必须在全社会范围内大力宣传妇女观。妇女观认为女性和男性一样都是历史的创造者,女性和男性一起创造了人类文明,推动了社会发展,男女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平等的。因此,国家应当采取各种有效措施,运用各种传播工具和手段,在全社会范围内广泛地宣传妇女观,使男女平等观念逐渐深入人心,逐渐改变以往不平等、不合理的传统社会性别观念,使男女两性能够和谐健康地共同发展,共同对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二)增强性别平等意识,凸显女大学生优势
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中要严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做到公平、公正,淡化性别意识,要看到女大学生自身具有的优势。女大学生普遍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天性比较温顺,心思细腻,有较强的忍耐力和亲和力等优势,而这些一般来说都是男大学生无法与之相比的,更是用人单位所需要的。最重要的是,女性更具有职业的稳定性,对用人单位的忠诚度也较高,这些都有利于用人单位的长远稳定发展。所以,用人单位要顺应时展潮流,摆脱以往陈旧的、片面的性别观念,从新的视角看待女大学生,充分发挥女大学生作为女性的优势,从而使其为用人单位乃至社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
(三)改革高校教育体制,完善就业指导
1.高校应该进行教育体制改革。改变以往以应试教育为导向的教育体制,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以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新的教育体制。高校在课程设置方面应该根据女大学生特点设置专业课程,不断更新课程内容,不仅要注重女大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更要注重提高女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以把女大学生培养成符合市场要求的人才为目标,促进女大学生顺利就业,提高就业率,提高高校的声誉。
2.高校应该完善就业指导工作和服务体系。改变形式单一的就业指导形式,充分利用高校的人力、物力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招聘会,就业宣传,就业培训,就业心理咨询,加强女大学生在求职技巧、求职礼仪、沟通技巧、权益保护、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指导帮助女大学生正确的认识和定位自己;高校为女大学生就业提供更多及时有用的就业信息;高校还应该加强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培养一批高素质、专业能力强的就业指导教师,针对每个女大学生的专业、兴趣、爱好、优势等进行不同的指导,实现就业渠道多样化。
(四)转变就业观念,提高自身素质
在未就业之前,女大学生对于职业都存在着美好的幻想,走入社会之后,就会发现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差距很大,所以女大学生应该转变"一锤定音"的就业观念,在实现就业之前正确对自己进行评价,找准自己的职业定位,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勇于到基层历练,从底层做起,因为越是艰苦的地方越能培养人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精神,这对于累积经验,提升自己能力,促进自身成长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树立自我创业意识。女大学生也要主动树立并培养创业意识,学习创业知识,提高创业能力,努力实现自我就业,并为社会提供新的就业岗位,我国政府积极鼓励大学生创业,并为此提供了有利的政策环境。女大学生要充分利用国家提供的各种优惠政策,大胆创业,在创业过程中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
在心理上要克服自卑、自负、嫉妒、攀比、依赖性强等障碍,主动积极地参与竞争,把握就业机会;保持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学会勇敢地面对挫折和失败,努力做到不骄傲,不气馁,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提高工作能力,积极发挥性别优势。有很大一部分女大学生无法顺利就业是因为自身存在不足,不符合用人单位要求,所以女大学生要努力提高自身整体素质和竞争能力,不断用新理念、新知识丰富自己,能力得到提高,才有可能顺利实现就业。女大学生要充分认识市场需求,在大学期间不仅要学好专业理论知识,还应该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和大学资源,积极参加各项活动和社会实践,利用假期走出校园,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为以后就业积累经验,提升能力;女大学生还应该充分运用自己在语言、思维、忍耐力等方面的优势,提高竞争力,使自己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掌握求职技巧,提高个人修养。细节可以决定成败。面试对于女大学生就业来说是关键环节,拥有求职技巧对于面试是很有帮助的,而且女大学生应该注意提高个人素质和修养,注重个人礼仪,因为个人礼仪在面试中能帮助求职者获得考官的好感,增加求职成功的几率;在工作中,可以更好地和领导、同事相处,为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做好职业规划,找准自己的定位。首先要树立职业目标,没有目标就失去了前进的动力,目标确立了,才能够为之奋斗;其次是对自己进行全面剖析,充分认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为自己找到准确定位,唯有如此才能在职场中扬长避短,促进自己的发展;再次要对自己想要从事的职业有充分的认识,包括职业性质、发展前景等;最后要努力学习,学好专业知识,积累以后工作所需要的经验,提高工作技能和实践能力。另外,职业规划还要根据市场需求和个人情况不断改变,才能更好地为女大学生就业服务。
综上所述,在现今就业性别歧视现象日益严重的情况下,要想更好地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问题,不仅需要国家、社会、高校采取各种有利措施,最重要的是,女大学生本身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使自己成为符合劳动力市场所需要的人才,找到自己的舞台,发挥自己的优势,最终实现就业。
参考文献
[1]中国社科院. 新兴经济蓝皮书[M]. 2011.
[2]张强,赵万里.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成因及对策[M]. 职业圈,2007(24).
[3]胡红霞,张涛. 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大学生就业分析[J]. 教育学术月刊,2009,8.
[4]傅静. 从性别歧视的角度简析女大学生就业问题[J].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1(1).
[5]张小玲. 74%毕业生希望进国企 首选金融经济行业[N]. 南方都市报,2012-01-30.
>> 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观研究 新形势下当代大学生就业观问题及对策的分析与思考 浅谈新形势下高职职业院校毕业生如何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论新形势下大学毕业生就业观的转变 浅析新形势下如何引导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 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观念浅析 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观念问题及对策 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探讨 如何加强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对困难学生就业帮扶工作的探究 基于新形势下的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能力指导体系建设 大学生在新形势下就业观变化研究 浅析新形势下大学生的就业观 新形势下积极引导职校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新形势下高职学生就业问题探讨 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SWOT分析及对策 新形势下提升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思考 新形势下浅探高职院校招生就业工作问题 浅谈新形势下做好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新形势下高职毕业生就业保障机制探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4] 李玉红.高职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及应对措施[J].山东农
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2).
[5] 杜爱平.浅析当前高职教育的使命转变学生就业观念
[J].课程教育研究,2013,(4),9-10.
[6] 段鑫星,程婧.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M].北京:科学出
版社,2006.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
就业心理。
一、大学生就业的现状。
近年来大学毕业生持续增长,按照GDP增长的百分比来算,毕业生的增长率大大超过了GDP增长创造的工作岗位数量,加之各种社会环境和个人选择的影响,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1]。其现状主要表现如下:
一是亟待就业的大学生人数持续上升。伴随高校每年应届毕业的人数不断上升时,往届毕业生的人数也在不断积聚,所以等待就业的大学生人数仍在持续上升。
二是国内就业结构总体不平衡。首先表现在区域就业不平衡,相对来说,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就业机会相对较多,而中西部的就业岗位则相对较少[2];其次是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就业差异很大。
三是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相对被动。多数大学生因为没有明确的职业规划,在选择就业岗位时犹豫不决或者草率决定,当然这也与就业单位的强势地位有一定关系。
二、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
目前高校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就业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一是自卑心理。多数大学生对自身的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评价过低,不能很好的正视自己,形成弱势心理。
二是焦虑心理。大学生由于缺乏必要的社会经验、处理人际关系不够成熟以及对目标不能实现感到沮丧,对现实和未来表现出担心和忧虑。
三是攀比心理。由于每个大学生最后选择的职业不同,致使在同学之间容易产生社会比较,导致心理失衡。
四是挫折心理。有些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比较差,导致情绪波动比较大,产生一定程度的挫败感。
三、缓解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对策。
(一)建立社会支持系统。
1、政府在促进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应该构建公正、规范、合理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制定良好的就业政策,完善就业市场的信息体系,调节就业岗位分配不平衡的局面,为毕业生提供实习平台[4];2、用人单位需要积开展针对高校毕业生的校园招聘活动,与高校联合,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和就业指导,促使大学毕业生积累工作经验;3、高校要积极引导学生制定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同时需要建立完备的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体系,促使辅导员在学生的就业过程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比如说发挥辅导员在职业指导和心理咨询等方面的作用[5]。
(二)努力提升自身能力。
1、强化社会适应能力。大学生可以通过参加各种社会实践和专业实习活动来提升社会适应能力。
2、提高专业水平。大学生在校期间要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并通过广泛阅读和专业实践提高专业水平。
转贴于
3、培育个人品德。大学生要不断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培育良好的个人品德。
4、锻炼沟通能力。大学生应通过学习一些沟通技巧,进行适当的沟通训练来提高沟通水平。
5、提升组织能力。目前很多用人单位都要求大学生个体具备一定的组织能力,所以大学生在校期间要积极参与组织各类活动,并善于总结和积累经验,在实践中不断提升个人组织能力。
(三)择业前积极心理调适。
1、自我转化。当发现不良情绪很难控制时,可以采取迂回的办法把自己的情感和精力转移到其他活动中去。
2、自我宣泄。当挫折带来焦虑和紧张时,最简单的消除不良情绪的方法莫过于“宣泄”。但一定要注意场合、身份、气氛,一定要适度。
3、自我反省。遇到困难和挫折要冷静对待,控制心境,摆脱干扰,找出原因,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4、放松训练。如果在择业过程中遇到不良心理反应,可在有关心理工作人员指导下尝试进行放松训练。
5、理性情绪。要设法将人的非理性观念转化为理性观念。消除不正确的想法,毕业生要分析自己有哪些消极情绪,从中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出相应的非理性观念,有效加以纠正,并推动自己向理性观念转化。
参考文献:
[1]申倩倩。高校大学生就业心理指导[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5)。
[2]白文龙。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及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03(5)。
[3]金怡,姚本先。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研究与展望[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2)。
【关键词】贫困毕业生 就业 帮扶体系 竞争能力
一、大学生整体就业难,贫困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全国高等院校毕业生规模从2010年的630余万人增至2011年的640余万人。虽然随着经济情况的好转,就业情况有些回暖,但国际金融危机对高校大学生就业存在一定的影响,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大学毕业生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苦苦挣扎。贫困大学生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特有现象,作为学校的弱势群体,政府、学校以及社会都采取了具有针对性的措施,开展贫困生就业帮扶工作,以促进贫困生就业。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贫困大学生的就业状况依然不容乐观。
造成贫困大学生就业难的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共性原因
1.国家整体就业形势严峻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全国高校毕业生的规模逐渐扩大,我国总体劳动力供过于求,就业形势严峻。由于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各机关以及企事业单位面临精简机构、人员裁汰的压力,尽管各单位要注入新鲜的血液,但接受毕业生人数有限,国家整体就业形势严峻。
2.高校缺乏职业生涯教育与指导的专业人才
我国高校的职业生涯教育处于起步阶段,大学生得到的就业指导也只是一些关于政策咨询、派遗、就业协议签订等事务,大学生从理想的学校到现实的社会还有一定距离。由于高校缺乏职业生涯教育与指导的专业人才,大学生就业服务指导体系薄弱,因此对高校毕业生就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学生通过培训、团体辅导和个体咨询,可以得到专业化的职业生涯教育和就业辅导,以此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唤醒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确定职业目标,进行有针对性的职业准备。
3.学校教学模式与社会实践脱离
建国后形成的大学生培养机制存在计划经济色彩,而在市场经济时代,大学教育体系中的人才培养体系应建立在市场调节的基础上。学校要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专业设置、学生人数、课程设置等都要由市场来调节,但现今的市场经济对人才流向的调节未在教学中得到反映。再者,相对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而言,目前我国大学教育比较注重知识型教育,高校课程重理论轻实践的现状不能满足社会对学生实践能力的需求,一些单位需要耗费大量时间精力对聘用的毕业生进行培训。因此,学校教学模式与社会实践脱离的现状严重限制了大学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
(二)个性原因
1.贫困生学习基础薄弱
首先,贫困生由于生长环境或家庭经济收入偏低等因素,受教育基础较差,大多数学习成绩一般。其次,进入大学后,多数贫困生会将一部分时间用于打工以缓解经济压力,用于学习的时间相对较少,给学习带来一定的影响,因此贫困生学习基础薄弱,对以后的就业势必会产生不良影响。
2.贫困生就业压力大
大多数贫困生来自农村,家庭经济基础薄弱,长期的生长环境使其视野受到局限。不少贫困生进入大学后,由于家庭贫困而自卑,不愿融入集体,很少参加集体活动,使其能力发展受到限制。在择业、就业过程中贫困生加害怕竞争,急于求成,遇到挫折时心理难以承受,更容易产生悲观情绪。面对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贫困生担负着个人的夙愿以及家庭的寄托,因此承受着巨大的身心压力。
3.贫困生就业期望值偏高
大多数来自农村或者经济较差的贫困生,进入大学的目的之一是想用知识改变命运,因此在择业时会偏向高收入、高地位、高稳定的职业,而不愿选择到基层,到偏远地区或艰苦行业。但据调查,贫困生在大中城市求职成功的比例明显低于非贫困生,而在西部地区和基层单位就业的比例明显高于非贫困生,贫困生就业期望值偏高,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贫困生就业难的现状。
4.贫困生社会资源较少
在现今的就业市场,尚未建立起健全的“公平、公开、公正”的竞争机制,各种社会关系对毕业生求职的成败与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毕业生的就业与学生本人综合素质竞争的同时,也与学生家庭的社会关系较量着。由学校部、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合作完成的“200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结果显示,人际关系网络是大学生进入就业市场、寻找就业机会的理想途径。其中41.61%的学生认为,最有效的求职途径是通过家庭和个人社会关系、托熟人实现的。由于家庭背景、社会地位等原因,贫困生没有广泛的人际关系,缺乏社会关系网络与社会支持,得到的就业信息较少,就业渠道相对较窄,因此大大降低了就业的机会。
5.贫困生综合就业能力较弱
由于大多数贫困大学生生长于教育资源有限、教育条件相对落后的农村或偏远地区,入学前,其在语言表达能力、组织能力等综合素质方面与城市学生存在一定差距。入学后,部分贫困大学生由于生活压力及心理素质等原因,缺乏社团活动、社会实践以及在学生会担任学生干部的经历,致使他们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另外,基于很多贫困大学生缺乏社交礼仪知识,人际交往能力不足等方面的原因,以致他们不能顺利就业。再者,由于经济实力的影响,贫困生无法参加各种职业能力方面的培训以及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也无力支付找工作时比如面试职业着装或跨地域就业交通等费用。贫困生综合就业能力较弱是影响贫困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建立贫困生就业帮扶体系的意义
贫困生就业帮扶体系的建立,不仅与社会“重才重教”正确价值理念的形成和整个国民素质的提高有密切的关系,而且对贫困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以及社会的稳定和谐、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有效实施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首先,贫困生就业帮扶体系关系到社会“重才重教”正确价值理念的形成和整个国民素质的提高。现今,尤其是在农村家庭,“毕业等于失业”的就业形势使毕业生和家长看不到知识改变命运的希望,供子女上大学使得原本不富裕的家庭经济上雪上加霜,“不读书等着穷,上大学立刻穷”在农村流行起来。因此,建立贫困生就业帮扶体系、解决高校贫困生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社会“重才重教”正确价值理念的形成,也关系到整个国民文化素质水平的提高。
其次,贫困生就业帮扶体系关系到贫困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以及社会的稳定和谐。贫困生在升入大学后,由于经济基础、生长环境等方面的原因,他们会产生自卑心理,不愿融入集体,很少参加集体活动,使其能力发展受到限制。贫困生就业帮扶体系的建立可以帮助贫困生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对贫困生择业、就业会有很大帮助,有助于社会的稳定和谐。
但目前,由于大学生整体就业难,贫困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导致贫困
生还贷难,银行不愿发行学生助学贷款的情况。甚至,某些城市或学校把毕业生的助学贷款归还记录与国家的征信记录或者学位证书发放相关联,如果毕业生逾期不归还贷款,则影响毕业生今后的工作与生活。贫困生就业帮扶体系的建立可以帮助解决高校贫困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有利于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有效实施。
三、就业帮扶体系构建
解决贫困大学生就业问题,构建贫困生就业帮扶体系,需要政府、企业、高校等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以及贫困大学生自身的努力。
(一)政府提供政策、资金等支持
作为大学生就业竞争中的弱势群体,贫困生应是政府在制定政策时的重点考虑对象。因此,各级政府要把困难家庭毕业生的就业援助工作纳入政府援助困难群体就业的体系,出台和完善促进贫困大学生就业的政策法规,建立一套适应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能够形成公开、公平、优胜劣汰的就业环境的法律和法规,使人才市场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
另外,政府对于贫困生创业要给予更多的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制定相应的政策,解决贫困大学生创业时的一些问题,为贫困大学生创业营造便利的社会条件,以此来激发贫困大学生的创业潜力。
(二)企业提供就业实习、顶岗实习等机会
由于生长环境等原因,相对于普通学生而言,贫困生更具有吃苦耐劳精神,为提高贫困生就业率。实现社会和谐稳定,企业应为贫困学生提供更多的专业实习和社会实践机会。使他们接触社会、了解市场,积累工作经验,增强就业能力,提高就业实践竞争力,为毕业时参与就业竞争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高校完善贫困生就业支持体系
目前,高校对贫困生的支持主要是物质资助,而对他们就业问题关注不够,促进贫困大学生就业措施欠缺。随着毕业生就业形势的严峻和贫困大学生就业人数的增多,高校应充分认识到贫困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贫困大学生就业工作列入贫困生工作中的重点,完善贫困生就业支持体系,为贫困大学生的就业创造各种有利条件,提高贫困生就业率,帮助贫困大学生实现充分就业。
首先,高校应针对贫困生进行就业指导和帮助。通过国家鼓励贫困生就业政策的宣讲,对贫困大学生开展求职技能和技巧的训练,引导贫困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充分认识自己,使其能够根据自身实际条件和社会需求确定符合自己发展的求职目标和择业方向。高校也应积极向贫困生提供招聘信息,主动向用人单位推荐品学兼优的贫困生,带领贫困生到校内外各种招聘会和用人单位求职,增加贫困生就业机会,努力使他们早日就业。
其次,高校还应针对贫困大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帮助其克服自卑心理,正确面对求职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挫折。
再次,高校应完善贫困生资助体系,加大对贫困生就业的扶持力度,给予经济援助,提供免费的就业技能培训,缓解他们在就业过程中的经济压力。除此之外,高校也应鼓励贫困毕业生自主创业,对贫困生自主创业进行政策指导和宣传,提供创业指导和帮助。
(四)贫困大学生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就业不等于扶贫,希望用人单位降低门槛,给贫困生更多的就业机会是不现实的。能力是就业的关键,只有提高贫困生的综合素质、整体能力,才能提升就业能力,才能提高贫困生就业率。贫困大学生应该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尽可能地参加各种类型的社会实践、实习活动,提高心理抗压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团队合作意识等各方面素质,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增长才干,为毕业时参与就业竞争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郝军,浅谈贫困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对策[J].中国电子商务,2011,(2).
[2]崔小璐,陈小琼,高校贫困毕业生就业帮扶体系的构建[J].航海教育研究,2010,(1).
[3]励莉,别道亮,论高校毕业生困难群体的就业服务与指导[J].管理观察,2010,(11).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观 误区 引导措施
随着高校招生的不断扩大,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和自身存在的问题,大学生应当做好参加竞争的准备。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我们长期从事高校学生工作,从近几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的分析来看,近年来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下降,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各专业不同程度地存在毕业生供求失衡的问题,总的来说,存在以下问题。
(一)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吸纳能力有所减弱。政府机构改革、人员分流,国有企业深化体制改革、精兵简政,私有企业虽不断增加,但就业岗位少,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二)用人单位要求高。近年来,很多用人单位不断提高用人门槛,要求的学历越来越高,至少硕士毕业,甚至现在有的单位要求必须是“海归”硕士,根本不要应届大学毕业生。这是应届大学生必须思考的一个问题。有的单位招不到人,有的大学生却有业不就。
(三)用人单位追逐名牌效应。目前,名牌大学学生就业相当容易,地方高校学生受冷落。因此,不同学校的相同专业需求状况差别很大。其实,地方高校学生的专业水平并不比名牌高校的毕业生差。
(四)高校办学专业趋同。近年来,一些大专院校都瞄准热门专业,导致热门专业供过于求,加之大多数同学自身认为热门专业好找工作盲目报考,这样造成有的专业学生供不应求,有的专业学生一职难求。
二、当前大学生就业观上存在的误区
大学生就业思想和观念有误,是大学生就业的最大障碍,突出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追求大都市。许多大学生对大都市充满着向往和希冀,他们总是信奉“人往高处走”,认为大都市到处是机会,于是纷纷奔向大都市,大都市的大学生求职者人满为患,形成了没有方向感的“新盲流”,而最需要人才的地方恰恰却无人问津。
(二)诚实信用的缺失。当今社会的诚信危机影响到大学校园,目前,部分大学生不守道德、缺乏诚实信用,如大学生贷款后还款信誉较差;在求职过程中自我拔高,盲目签约、随意毁约等,通过投机取巧或造假来骗取用人单位初步信任,这对大学毕业生整体形象也造成一定的损害。
(三)存在职业歧视。在不少大学生的眼中,职业有高低贵贱之分。因此,他们只选择他们认为高贵的职业,而对其他一些他们不喜欢,自认为低等的专业避而不学,避而不选。一些大学生们普遍自定身价都很高,不怎么样的工作瞧不上,好的工作用人单位又不想选他们。虽然现在大学生薪酬期望值普遍下降,但这毕竟只是少部分,大部分毕业生仍希望一毕业就找到收入高的工作,所以很多毕业生嫌弃工资低的工作,宁缺毋滥,宁等不干。
三、引导大学生走出就业观误区的措施
(一)相关政策框架体系的完善
目前,围绕推动和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方针政策,为毕业生充分就业提供了制度保障、政策保障和工作保障。例如,在自主择业方面,破除了一切部门限制和地区限制,毕业生可以在全国范围内自由流动;在自主创业方面,免除了创办企业的有关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并可提供小额贷款资助;在鼓励下基层方面,除给予一定的生活保障外,在落户、职称、考研、考公务员等方面享受优惠政策;在就业服务方面,不仅学校有周到的指导和服务,政府有关部门特别是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和毕业生就业市场也提供多种公益;在择业期限方面,不仅毕业前可以找,而且毕业后两年内仍可双向选择;在困难救助方面,毕业后可以登记失业,享受失业人员优惠政策,特别困难的还可以申请临时救助,可以得到比如生活救助、医疗救助、司法救助等方面的支持。可以说,现有政策涵盖了毕业生就业的各个方面,基本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政策框架体系。
(二)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1?郾高校培养目标和模式的改革,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
我国现有的高校培养教育模式实质上还是计划经济的产物,仍然注重的是应试教育。在这样的模式培养下,学生没学到什么东西,而到了人才输出时,却遵循市场经济模式,完全由毕业生自主择业就业。这种情况下,就业当然困难,而不是所谓的“大学生过剩”。
“十一五”规划提出要“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因此,高校应当结合地方、结合市场的需要,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实用能力,培养技能型、生产型人才,以适应当前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
2?郾建立完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
高校要尽快建立和完善集教育、管理、指导和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建立以服务为主的并能独立开展工作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机构。学校的就业工作要“以人为本、以就业为本”,完善“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引导大学生进行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引导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引导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就业。面对有增无减的就业压力,要把贯彻落实中办发[2005]18号文件(《关于引导和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的精神作为核心工作,引导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
(三)转变大学生的就业观
1?郾做好就业的心理准备。
大学生应做好从单纯的学生到进入社会自立生活的心理准备,要冷静思考,正确认识自我。人们对职业的选择往往以自己的兴趣爱好出发,这就更需要认真分析自己的兴趣爱好。对自己充分的了解,是每一个求职者进行职场定位的依据与前提。就业前如何选择职业,要根据自身的个性特征来决定,要主动推销自己,要有先就业再择业的准备。
2?郾面向基层就业。
大学生们不要好高骛远,要甘心做最基层、最艰苦的工作,应当认识到,职业是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的,关键是要看清自己身处的形势,端正自己的态度,摆好自己的位置,注重干事业的兴趣和心灵的愉悦。在人生价值实现上,不是依靠和别人的比较来证实自己的价值,也不需要通过其他人的肯定来获得满足,哪怕是最渺小的工作,只要能体现个人特性和自我价值,这样的平和人生就最有价值。因此,大学生应当抓住西部大开发、小城镇和城市社区建设、产业结构调整等契机,到西部就业,到中小城市和社区就业,到中小企业就业和自主创业,到西部、到基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3?郾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大学生应当注重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并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诚实守信;要端正学习态度,争取知识广博,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素养,具有创新精神,培养随机性、灵活性的思维方式。另外,还要注重培养自己待人处事的能力,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面临更加激烈社会竞争,能视变化为机遇,视困难为坦途,有顽强的自制力,坚定的信念,及对生活充满期望,充满热情。“是金子在哪里都能发光”,只要练好了“内功”,只要自己有能力,不愁找不到满意的工作。
参考文献:
[1]破解就业难题之策:理性分析毕业生就业形势.中国教育报,2006-3-24.
[2]张向前.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问题与对策分析.
[3]周辉.大学生就业形式分析报告.
[4]李丽芳.浅谈大学生就业.
[5]朱晓文.浅谈大学生就业新模式的构建.人民网(人民论坛),2009-11-24.
关键词:女大学生;就业;培训;教学模块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5-0255-02
引言
随着大学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方向的发展,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特别是2008―2009年间,在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据统计,在未就业的大学生中,女大学生占到60%―70%。2010年高校毕业生达到630万人,女生近400万人,虽然用人单位一再强调没有性别歧视,但是女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已经日益凸显出来。由于历史、现实等方面的原因,女大学生在社会职业的选择上处于劣势,据厦门大学的有关调查显示,在相同条件下,女毕业生就业机会只有男毕业生的87.7%。因此,探讨女大学生就业问题,使女大学生在就业环节上增强自身的能力和素质,对提高女大学生的就业率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一、女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
新华网北京2010年2月16报道(记者李菲),全国妇联党组成员、发展部部长崔郁表示,女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社会关注的问题。其主要原因有五个方面:一是中国就业形势总体严峻。二是劳动力供需总量失衡,产业结构失衡,欠发达的第三产业不能给新生劳动力包括女大学生提供充足的就业岗位。三是传统的社会分工模式和落后的性别观念,影响着女性的就业发展;劳动力市场存在性别歧视;对女性的生育保险等社会保障还不够完善;女大学生自身的择业观念、创新精神也是重要的因素。四是高校部分专业设置与就业市场存在差距,难以满足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需要。五是对就业市场的法律监管、纠察力度不够,如存在如何界定在求职过程中出现的性别歧视等问题。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多元文化教育研究中心前不久的一项调查显示:影响女大学生就业的因素排名依次是专业、性别、外貌、家庭出身及国家政策。女大学生就业难不仅给个人、家庭、社会带来负面影响,还会对今后女性平等参与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直接的不利影响,因此,女大学生就业压力应引起社会关注。大学生求职应聘往往因缺乏实践经验、职场能力、表达能力、应变能力而失去机会。有许多女大学生求职应聘一再受阻,从而因身为女性而产生了自卑心理,甚至产生了轻生的念头,女大学生就业心理危机愈来愈受到高校教育专家的重视。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特别是师范类院校。以浙江师范大学为例,在校男女大学生的人数比例为3:7,由于近年来中小学校的用人数量在逐年递减,这就更为女师范生就业,走向讲台平添压力。
女大学生就业难既有内在因素,又有外在因素,而内在素质的提高,取决于自身的努力和科学有效的培训方式。从女大学生就业难的状况、主客观因素等多角度探析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并从加强就业指导、提高女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等方面应对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是势在必行的。
二、女大学生就业难类别分析
据笔者调查分析,现在的女大学生就业遇到障碍的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重视理论学习型的毕业生。沿袭应试的学习习惯,只是重视书本知识,应对考试很出色,进入现实社会中,往往出现接人待物不够得体,实际应用操作能力弱,适应能力、合作精神等方面欠缺。
2.好高骛远、眼高手低型毕业生。这类学生总是认为经历了四年寒窗苦,一定要找到优质高薪的岗位才肯签约,否则宁缺毋滥。
3.没有社会经验缺乏自信型毕业生。大多是没有参与过社会实践,自身具有内向、消极、悲观的个性,进入社会后往往出现自卑心理,人际关系紧张,惶恐不知所措。
4.缺乏职业生涯规划型毕业生。在大学四年中,从不为自己的职业发展制定计划,对所学专业的市场行情也不做调查,就业求职碰壁时,茫然无措。
三、提高女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对策
(一)将就业指导培训贯穿于大学教育全过程
鉴于以上出现的导致女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应倡导职业能力培养从大一入学就开始。大学生在大一阶段就应接受职业定位的指导,要根据自身的特长,进行有意识地接触与专业、职业定位有关的学习,如听职业生涯规划讲座,进行职业潜质测评、性格心智测评、职业生涯规划咨询面谈辅导等;同时,针对大二、大三学生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如应聘面试的礼仪训练课程、求职面试指导、应聘时化妆与着装指导、女大学生职业能力拓展训练等。目前,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开辟的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如校企联合办学、定向培养特色班,增强了学生对企业和社会的了解。同时,将大学生就业辅导课程开设到企业,让学生能够提前了解企业的文化、制度流程等,通过企业、商会、协会等多方面的努力,让就业指导贯穿于大学三、四年教育的培训过程。通过企业、商会、协会不仅为大学生提供就业指导,也可以成为学生就业的实践基地,增加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学生更好地就业、更好地适应工作增加“筹码”,缩短学生在进入企业之后再教育的时间。 大学生不同阶段的培养内容如表1所示。
(二)针对女大学生进行《就业辅导课程》实训教学模块设计
目前,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不够健全,《就业辅导课程》理论性太强,实际案例教学与模拟面试现场参与性缺乏,因此,大学生求职应聘没有实践经验,往往因缺乏应变能力而失去机会。所以《就业辅导课程》教学模式应以市场为导向,与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调整教师教学方向,增加实战训练内容,改变学生就业态度,疏导就业心理危机,培养适应市场、企业需求的大学生。同时,增加素质教育的课程内容,如就职面试前的准备、心态调整、服装的选择、临场应变能力培养等。针对不同类别的女大学生,培训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如表2所示。
结合各行业用人的衡量标准,以及世界500强企业应聘的面试考核测试内容,针对《大学生就业辅导》课程设计如下实训模块。
1.求职心态培训模块:就业危机意识培养、求职心理辅导、应聘挫败心理减压疏导等。每学期以灵活的企业家讲座、成功人士心灵成长工作坊的形式培训。这种职场能力提升训练教学模式,应以市场为导向,与用人单位需求相结合,调整教师教学方向,加强学生参与性实战训练,改变学生的就业态度,疏导就业心理危机,形成系列教学体系。
2.大学生性格心智测评模块:设计建立一套大学生职业测评系统,学生可以通过就业指导中心网站在线测试,即时获得一份测试报告。这份报告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性格、兴趣等方面的特点,并为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提出有价值的建议。
3.职业生涯规划模块:职业定位与个人差距分析、职业目标与职业成就感。
4.应聘面试的礼仪模块:投递简历、个人形象、自我介绍、接人待物仪态仪表;与人谈话礼仪、接听电话、行为举止肢体语言训练。
5.职业能力拓展训练模块:心态培训、责任感、敬业精神、团队合作、职业价值观、人际交往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组织领导能力、表达能力、适应能力、应变能力及挫折承受力、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等。
6.求职应聘的模拟演练培训模块:主要针对面试环节中的应对、解答、应变、即兴发挥等内容进行角色演练,使学生犹如亲历面试现场,亲身感受现场的气氛、压力、挑战,获得最直接的经验,能够了解面试流程,提高求职成功率。
结语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我国的劳动力将逐步向科技型、创新型、实践型转变,因此,高校的教学改革,将紧紧围绕着市场人才的需求,有的放矢地调整教学内容和培养模式,时时刻刻以社会和企业人才需求为中心,把高等教育的教学与人才需求结合起来,真正为社会输送有用、适用、好用的人才。通过针对性的教学模块设计,笔者希望可以有效提高大学生特别是女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侯丽娜.浅议高校女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08,(9).
关键词:共青团 大学生 就业 创业
随着全国大学毕业生人数的逐年增长,毕业生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成为高校无奈却又必须面对的难题。为解决大学生就业这一长期艰巨的民生工程,近年来,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创业工作,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十中明确提出:“要把大学生就业工作放到所有就业群体的首位,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支持青年创业,推动更高质量的就业。”明确共青团在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中的关系及定位,有助于更高效地开展就业服务工作。
作为党和政府和青年之间联系的纽带和桥梁,共青团在协助党政机关推动青年就业创业问题的解决上有着独特的优势。指导大学生在就业创业上作出正确选择,组织服务大学生就业创业,切实为青年服务是共青团的基本任务,是共青团组织自身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是做好人力资源的利用开发,实现民生改善、社会长远发展的根本保障。
一、高校共青团做好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的意义与价值
1.是适应就业形势的需要
近年来,我国大学毕业生人数的增多不断加剧着社会就业压力。从200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的110余万增长到2012年的680万,到2013年更是达到699万人。虽然我国大学毕业生规模不断扩大,但在我国社会转型、经济发展等各个方面仍需要大批的优秀人才。大学生群体接受过高等教育,有较高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是我国人才资源中的优秀群体。所以总体上看,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量也会不断扩大。但在需求量扩大的同时,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也越来越重视。高校共青团做好对大学生的就业创业培训工作,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是缓解就业压力、满足社会需要、为社会发展提供关键人才的重要举措。
2.是适合团组织自身发展的需要
高校共青团做好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工作是一个承前启后的过程,在青年在校阶段做好教育工作,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针对大学生就业形势开展教育活动,提升大学生的各方面素质,为毕业生进入社会敦实基础,为社会发展培育人才。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是衡量共青团组织工作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标志。高校共青团可以以毕业生的就业创业工作总结大学阶段的教育成果,吸取工作中的经验教训,继往开来,使自身在理论、内容、方法等方面得到丰富,并不断地创新,紧跟时代步伐,做到与时俱进,保质保效地做好青年教育,使之成为高校共青团组织自身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3.是社会稳定发展的需要
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不仅对毕业生群体本身的思想行为产生影响,也会在校内形成一种思想导向和文化氛围,对在校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产生影响。做好这项工作,直接关系到学校稳定和社会安定。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将现存的就业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并使之最终成为现实生产力,就建立在就业创业这个平台上。共青团组织做好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本质上是做好我国人力资源的配置工作,是实现人力资源的开发和转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不竭动力的根本保障。
二、高校共青团在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中的职能定位
高校共青团工作直接面对广大学生,是联系党和政府、市场、用人单位和大学生的纽带。高校共青团将服务大学生就业创业,贯穿于学生成长发展的全程教育中,在推动大学生就业创业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工作力度将最终决定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实际成效。
在我国高校,共青团员是高校大学生的主要构成群体,高校共青团来源于青年大学生,由青年大学生组成,能真正贴近青年大学生的生活,深入地了解当代青年大学生的特点和思维导向,明晰青年大学生的需求和意愿,是代表青年大学生利益的组织,同时也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阵地。当代青年大学生的自信、独立、以及对新鲜事物强大的接受学习能力和广泛多元的知识结构,使他们在面对社会时思维越来越成熟,能更清楚地认识到上大学决非是教育任务的结束,而是磨练自己,提升自己的平台。所以,他们不仅有强烈的成才愿望,更加有理性的认识,同时社会多元化发展也为他们提供了更开阔的视野和更丰富的机会。高校团组织工作正好处在青年成长过程中的关键时期,对青年的成长发展方向有深远影响。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是实现大学生自我规划的重要手段,是学生实现自身价值的必经路途。高校团组织做好就业创业工作对做好青年服务工作起着举重若轻的作用。
1.高校共青团的优势
大学毕业生就业创业贯穿在大学生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涉及就业指导、思想教育、教学管理等多块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高校共青团组织的性质和工作内容决定了其在这一系统工程中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
体系优势。共青团组织体系结构清晰完善、覆盖面广,从高校团委,到院系分团委、团总支,最后到各班级成立的团支部,每一层次的团组织都建有相应的组织框架进行团内管理和开展工作。通过清晰完善的组织构架,团组织工作能覆盖到青年大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团组织能深入地了解大学生的就业想法和需求,使就业工作从上级团委到基层团支部,都能得到有效的延续和开展。
平台优势。高校共青团指导学生自主的开展就业创业类活动,如:“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活动为就业创业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了丰富的平台。共青团以这些活动为基础开展就业创业教育,能有效地增强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培养正确的就业择业观念,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资源优势。高校团组织联系面广,能发挥自身与其它单位团组织的联系优势,加深学校与社会单位的联系,建立联合培养人才的平台,推荐优秀毕业生到单位就业。同时,通过与各行业的联系,能广泛有效地收集就业信息,使高校能更好地了解就业形势,为更好地开展学生就业创业工作打好基础和指明方向。
2.高校共青团的职能
一方面,高校共青团以政府部门制定的政策方针为依据,认真考量社会就业形势,结合学校自身的学科设置和办学特点,来制定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的具体方案和措施。在工作中充分利用共青团组织优势,辅助高校内就业创业工作的开展,发挥沟通协调校党委、就业部门和各院系间的桥梁作用、形成校党委领导,就业部门指导,各院系实施,大学生积极参与的工作机制。
另一方面,高校团组织要利用自身独特优势,做好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全程工作,开展大学生就业择业观培训,在校内营造良好的就业创业氛围。同时结合学校的学科设置和办学特点,整合资源,深化与社会的联系,不断阔宽工作视野,找准工作切入点,积极为毕业生创造就业见习的良好条件,从而形成大学生就业创业的长效机制。
三、高校共青团与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的相互关系
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和共青团工作本质上都是服务青年,为社会培养输送优秀人才的过程。大学生就业工作和共青团服务工作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互成正反馈效果,不断放大工作效益。
1.在共青团工作的基础上开展就业工作
高校共青团为就业创业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人才保障。高校共青团组织作为广大青年学生的代表组织,在拥有深厚的青年基础的同时,也拥有一批优秀的青年团组织干部。他们思想进步,思维活跃,有着很强的社会责任意识,是推动高校各项学生工作开展的主力军,更是为高校开展就业创业工作提供了人才和智力储备。高校共青团集中高校青年团干群体的力量,在营造高校就业择业良好氛围上,有着其它行政部门不可代替的作用。
高校共青团组织为就业创业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力抓手。作为联系党和政府、用人单位及学生之间的桥梁,高校共青团能够更好地将党和政府的政策方针运用到工作中去。共青团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资源优势及丰富的青年教育经验,通过社团建设、开拓实践基地及科技文化活动等方面为大学生提供大量的发展机会和平台。共青团从学生入学始开展就业创业工作,有助于学生进行有目的、有方向性的学习,自主地提高自身素养,使针对学生的就业创业工作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2.以就业工作为标杆推进共青团工作
高校团组织处在青年学生服务的第一线,要想不断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就要不断加强共青团在青年心中的归属感,认同感。要更好地凝聚团结青年大学生,就要从实现大学生普遍性的需求入手,而就业创业是青年大学生迈向社会、实现自身价值的必经之路,是大学生最现实的需求。因此做好大学生就业和创业工作是实现团的基本职能和根本职责的一条重要途径。
高校共青团组织的工作覆盖面面广,涉及青年培育的各个领域,其中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是高校共青团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共青团方面建设和发展的有效手段。共青团通过营造一个良好的就业创业环境,培育青年大学生独立自主、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有利于高校内文化氛围的形成。学生在良好的大环境下可以充分发挥内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积极参与到共青团开展的各项活动中去,为共青团的思想建设提供良好的形式。
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是高校共青团强化自身建设的有力途径。大学生就业创业活动的开展需要广大团干部的组织、策划和参与,在工作中有利于团组织推进自身的队伍建设,打造高素质团干部队;同时,就业工作能够为高校共青团的工作树立导向,有助于共青团建立大学生就业创业的长效机制,能够真实地反映共青团对青年大学生的培养成果。以就业工作为标杆推进共青团工作有助于一个“学生自身素质提高、团组织建设进一步完善、就业创业工作取得实效”的良性循环的形成。
参考文献
[1] 罗明忠.共青团组织推进青年创业与就业的策略思考[J].青年探索,2009(6)
[2] 张志辉.浅谈高校共青团组织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J].出国与就业,2010(5)
[3] 胡献忠.共青团促进青年就业创业的历史回顾与现实选择[J].青少年研究,2009(5)
论文摘要: 本研究运用《大学生就业准备情况调查问卷》,对山东师范大学150名大三、大四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山东师范大学高年级学生对当前就业形势认识总体准确客观,积极向上。就业观念有调整但仍相对保守,认识到就业准备的重要性,渴望获得更多的就业辅导。
1.引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尤其是当前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对2009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雪上加霜。2009年,我国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达611万人,比2008年增加52万人,山东省内高校毕业生46.5万人,比上年增加3.2万人。前教育部部长周济在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的讲话中说:“就业是民生之本,能否顺利实现就业关系到每一个毕业生的成才立业,寄托着数百万家庭的希望。帮助大学生就业,是办人民满意教育的直接体现,是教育战线的神圣使命和职责。”在全社会普遍关注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同时,高年级大学生就业观念、就业心态是下一步开展工作的有效依据。
2.研究方法
2.1被试。
本研究选取山东师范大学大三、大四学生,发放问卷150份,收回有效问卷127份,回收率为84.66%。其中男生51份,比率为40.16%,女生76份,比率为59.84%;大三69份,比率为54.33%,大四58份,比率为45.67%;独生子女37份,比率为29.13%,非独生子女90份,比率为70.87%。
2.2研究工具。
采用《大学生就业准备情况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包括对就业形势的认识、对自身状况的评价、就业准备、就业观念等方面。
2.3研究过程。
问卷为封闭式,调查采用随机抽样,用不记名的方式作答,当场收回。学生填写时,控制了其他干扰因素,问卷结果采用SPSS15.版本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
3.研究结果
3.1择业取向调查结果。
3.1.1毕业选择。选择直接就业的占15.75%,继续深造的占61.42%,出国留学的占1.57%,先工作后深造的占21.26%。
3.1.2选择工作首先考虑的因素。选择个人发展的占28.35%,行业前景的占22.05%,选择报酬为首要考虑因素的占14.96%。
3.1.3对就业单位的性质要求。要求就业单位是事业单位的占40.80%,政府部门占7.87%,其他占11.81%。
3.1.4自主创业。明确回答考虑过自主创业的占51.97%,没有考虑过的占46.46%。
3.2对就业形势的认识。
3.2.1对所学专业的认识。51.18%的被调查者认为所学专业在今后求职过程中优势不明显,26.77%的被调查者认为没有优势,认为有优势的占14.96%。找工作时,一定要找与专业对口的占8.45%,可以有一定关联性,不一定对口的占77.17%,认为专业与工作没什么关系,关键是先找一份工作的占13.38%。
3.2.2对求职时最需要了解的知识排序。在“社会知识、行业企业概述、用人需求、职业岗位知识”四个选项中,17.32%的被调查者认为社会知识第一位,45.69%的被调查者认识社会知识排在最后一位。47.24%的被调查者将用人单位需求排在了第一位,无人将其排在最后一位。
3.2.3在求职中担心的结果。选择找不到工作的占13.39%,选择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占59.84%。
3.2.4促进大学生顺利就业的因素。在成功就业的关键因素选项中,67.72%的被调查者选择了素质能力,11.02%的被调查者选择了求职技巧,7.87%的选择了知识储备。在请被调查者列举三项重要影响因素栏目中,社会需求、所学专业和工作经验脱颖而出,分别占到了44.09%、42.52%和39.37%。
3.2.5对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在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观原因方面:45.67%的被调查者认为是由于大学生自身缺乏实际技能和经验,42.52%的被调查者认为由于就业期望过高。
在大学生就业难的社会环境因素方面:44.89%的被调查者认为由于企业用人需求和大学生就业意向存在巨大差距,32.28%的认为由于学校专业设置于市场需求存在差异。
3.3求职需求调查结果。
3.3.1求职道路上最大的障碍。选择没工作经验的占42.52%,学校名气小的占10.24%,缺乏求职技巧的20.47%,专业限制的占26.77%。
3.3.2开始关注就业信息的时间。5.4%的被调查者是大一时开始关注就业信息,16.54%的被调查者选择了大二,51.18%的被调查者选择了大三,选择大四的占26.78%。
3.3.3最希望得到的帮助。选择就业岗位信息的占48.71%,选择就业技巧的占29.45%,有关政策信息的占9.57%,就业心理调适的占6.67%.
3.3.4就职前需要的培训。49.6%的被调查者选择了求职技巧培训,13.39%的被调查者同时选择了英语口语培训和求职技巧培训,11.02%的同时选择了英语口语培训、计算机培训和求职技巧培训。
3.3.5求职前是否需要得到就业素质和能力方面的培训。94.5%的被调查者回答需要,1.57%的被调查者回答不需要,3.93%的被调查者表示无所谓。
4.讨论
4.1高年级大学生的就业观念有一定的保守性。
在择业取向上,半数以上的学生选择毕业后继续深造,据我多年一线工作的经验,大学毕业生选择继续深造基本可以分为三类:致力于献身学术研究,取得高学历增加就业砝码,周围同学考研自己不甘心放弃。根据调查结果,这么高比例的学生选择深造具有回避就业、延缓毕业的因素。问卷反映出,近一半的学生倾向在事业单位工作,这个结果一定程度上与我校师范院校性质有关。师范院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未来的人民教师,学生就业目标单纯,缺乏冒险性。但当前情况下,各地学校对教师的需求量有限,造成大量师范类毕业生摩擦性失业。在就业途径上,调查显示,半数以上的高年级大学生考虑了自主创业,但70%的学生认为资金和人脉在自主创业中最重要,这恰恰是应届毕业生最缺乏的。因此在现实中,能将自主创业的想法付诸行动的非常少,成功的例子更少。近半数的被调查者最希望学校的帮助是提供就业岗位,反映了其在就业过程中依赖性比较强。
4.2高年级大学生对就业认识总体成熟客观,积极向上。
大部分学生在评价专业与工作的关系时,放弃了一定要专业对口的想法,20世纪末、21世纪初在社会上掀起热潮的大学生就业是否必须专业对口的大讨论已经销声匿迹。选择工作时大部分学生首要考虑的因素是个人发展和行业前景,说明其择业标准符合时展,有利于个人成才。大多数学生认为成功就业的关键因素是自己的素质能力和综合实力,更加重视工作经验和实践技能,对社会知识和社会关系在求职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认可度不高。反映大学生就业观念成熟积极,对全面提高个人素质的重要性认识很明确,有利于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面对就业难,不到1/7的学生担心找不到工作,3/4以上的学生担心的是找不到满意的工作,他们认为大学生就业难的社会原因在于企业用人需求和大学生就业意向、学校专业设置存在差距。这个结果与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高校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更多表现出来的是摩擦性失业”的结论一致。调查结果还显示,学生对求职技巧的重视程度不高,对知识储备重要性的认识更低。这不利于学生顺利求职,也会挫伤学生专业学习的积极性。
4.3大学生需要就业指导。
绝大部分学生希望求职前得到就业素质和能力方面的培训,根据前面分析,学生求职有依赖性,高校在加强就业指导方面责无旁贷。半数以上的学生大三开始关注就业信息,学生的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应该从低年级开始,点滴培养,长线运行。一些学生对就业技巧重视不够,依赖包装精美的自荐书、厚厚的证书奖状,既造成资源浪费,又不利于顺利就业。
5.建议
5.1建立长线、多面就业指导体系。
就业指导并不是高年级学生的专利,更不是毕业前的“求职面试技巧”讲座,就业指导应该贯彻整个大学生活。从入学开始,与职业生涯规划培养相结合,与专业认可相结合,促使学生根据自身需要确定大学期间的发展方向。就业指导应多面化,充分发挥专业教师、辅导员、就业指导中心工作人员等多股力量,以开设选修课、讲座、提供实习实践机会等多种方式进行。
5.2建立心理咨询室,帮助毕业生开展就业心理调适。
目前情况下,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呈上升趋势。焦虑、急躁、抑郁、自卑等不良情绪增加,导致对自我认知和社会认知的偏差,从而引发问题行为。高校应主动对毕业生开展心理咨询服务,提高毕业生的自我调适能力。开设心理健康课程,根据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团体心理辅导。建立健全学生心理档案,及时发现问题予以矫正。
5.3根据就业市场需要调整培养目标。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毕业生就业已经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即买方决定产品的规格样式数量。高校毕业生已经不是“社会精英”、“时代骄子”,而是普通劳动者的一员。根据调查,近几年来,中小企业已经成为解决就业主力军。高校应该以培养普通劳动者为目标,根据市场需求设置专业。
参考文献
[1]曹新美等.大四学生就业心理倾向调查分析与建议[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4,(1).
[2]孟敏.高师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及其引导[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5,(2).
[3]贺志燕.浅谈大学生就业心理障碍的表现与成因[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