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留守儿童心理辅导范文

留守儿童心理辅导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留守儿童心理辅导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留守儿童心理辅导

第1篇:留守儿童心理辅导范文

关键词:农村 留守儿童 心理健康 心理辅导

经过调研和统计调查,结果显示农村留守儿童不论是在一般学习、行为表现上,还是在情绪感受、心理健康和性格稳定上,都要比在家受父母照顾的儿童的问题突出。

学生的反馈表明,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人际关系处理困难;二是自信心不足。由于长期缺少父母的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容易产生自卑、妒嫉、疑虑、极端和逆反等心理问题,他们特殊的成长环境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和心理健康造成了许多不利影响。因此,心理辅导对农村留守儿童就显得尤为重要。作为小学教师,关心、教育这些孩子是我们应尽的义务,也是我们对教育事业应作出的贡献,我们要让这些孩子在快乐中度过他们的童年,让他们学会感恩,学会珍惜,懂得付出。这就需要我们立足现实,充分地了解和分析这些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特征,有针对性地对他们给予帮助,尽量克服因长期缺乏父母照顾给他们所带来的教育和成长方面的不足,使他们也能够像其他孩子一样健康快乐地成长。因此,开展心理辅导对这些农村留守儿童来说,意义重大。

近几年来,我县农村小学开展的心理健康辅导课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心理健康辅导课自开展以来已受到了学生和老师的极大欢迎,它使我们的教师的教育观念得到了改观,同时也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了提高。各科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也渗透了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对农村留守儿童出现的心理问题给予了及时辅导,帮助他们健康成长。学校心理辅导侧重于学生良好自我意识的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情绪的合理调控和挫折承受能力等辅导,对留守儿童进行了多渠道多方面辅导。

第一,教师要做留守儿童的知心朋友,利用教师与孩子这种良好的关系来提升孩子的自信心。做孩子的知心朋友,就要求教师对孩子的想法了如指掌,知道他们喜欢什么,讨厌什么,遇到不同的事情孩子会有什么样的想法。孩子与老师之间的关系密切了,他就会在很多事情上变得主动起来,不会再害怕和害羞。这样,孩子的自信心就会得到较好的培养。

第二,要适时地鼓励和赞扬留守儿童,他们与其他的孩子一样,也会时常犯错,当这些孩子犯错的时候,老师要适时赞扬他们敢于尝试的勇气,使孩子能够尽快地从自己所犯的错误中走出来,避免自卑心理的产生。对于他们所取得的成绩和出色的表现,老师也要适时地给予赞扬和鼓励,使他们能感受到来自他人的肯定和赞许。

第三,让留守儿童在成功中获得自信,培养孩子自信心很重要的一个方法便是让孩子不断地获得成功的体验。因为过多的失败体验,往往会使孩子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因此,老师要根据农村留守儿童的发展特点和个体差异,安排适合他们的任务和要求,确立一个适当的目标,使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能达到这个目标,让他们不断地获得成功的体验。

第四,建立亲情聊天室。学校充分运用网络和手机,让留守儿童与在外打拼的父母定期或经常聊天谈心,时常沟通,为孩子的心理情感找到寄托。

第五,尽快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通过广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全面促M留守儿童心理素质的提高。

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全发展为目的的教育活动。其根本目标是充分挖掘学生的心理潜能,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个性的健全发展,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

儿童心理健康是儿童身心健康、人格健全、全面发展的需要,它既是儿童现时学习之必需,也是社会对未来建设者素质的要求。作为农村心理辅导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创设人人关心孩子,个个关爱学生的良好社会氛围,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使得每个农村留守儿童都能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陆春燕,张威林.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35,37.DOI:10.3969/j.issn.1673-1999.2007.01.017.

2.陈黎力.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及解决机制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5,35(5):280-281.DOI:10.3969/j.issn.10

08-9640.2015.05.135.

3.陆尚丽.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7):114-114,115.

第2篇:留守儿童心理辅导范文

关键词:高校志愿者;留守儿童;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6)10-100 -04

一、引言

各界对留守儿童的界定不一,本文中提到的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或双方离家三个月未归,且五年之内接受过高校志愿者或是支教教师帮助的孩子。高校志愿者限定在本科院校的学生(以涪陵区为例)。留守儿童是当前社会的一个弱势群体,但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大多停留在物质层面。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留守儿童在物质生活方面已经有所改善,目前更应该关注的是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缺少亦或是没有父母的陪伴,大多数留守儿童或多或少在心理上相较于有父母陪伴的孩子有所欠缺,并且情况严重的可能造成适应不良、自闭等心理问题。此外,留守儿童在学业、行为规范、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发展同样是与其接触的人群所应该重视的,这些方面对于一个人的成长与发展至关重要。本次调研活动,以高校志愿者为主,展开关爱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路径探索,结合优秀高校志愿者与优秀支教教师的采访记录,为其后开展关爱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志愿活动起着参考与借鉴的作用。高校志愿者群体有相应的知识储备,拥有更广阔的志愿活动平台,具有专业的心理辅导师资力量作为后盾,是知识能力与实践经验都较强的一个团体,因此,在关爱留守儿童的活动中做出了许多贡献,例如:高校志愿者或者支教教师不仅是留守儿童学习上的引导者、生活上的玩伴,更是他们心理健康成长的守护者。可以给留守儿童提供更好的帮助。本次调研活动,采用调查法访谈优秀志愿者与优秀支教教师,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情况以及对其帮扶的建议,同时对高校志愿者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志愿者们的活动心得,为后续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

二、高校志愿者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认识

本次调研活动采用自编调查问卷,有网络问卷与纸质问卷两种形式,在整个工作的前期,设计与修改“高校志愿者如何解决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调研问卷”后进行施测,旨在对高校志愿者在认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方面的了解。通过互联网问卷以及纸质问卷收集数据,网络问卷回收249份,有效问卷196份,纸质问卷发放300份,有效回收247份,对回收的问卷进行分析之后发现:在对留守儿童进行过志愿活动的志愿者群体中:85.71%的志愿者认为专业的心理辅导知识(发展心理学、团体心理辅导等)对留守儿童心理辅导较为重要。这是由于大多数高校都有专门的志愿者团队,给了高校学生以社会实践的平台,专门的心理辅导知识需求是志愿者们在实践之后而得出的结论。并且由调查问卷所反馈的数据来看,大多数志愿者都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表示关注,例如超过一半的受访者是通过学校的志愿者组织参与到对留守儿童的帮扶活动中,并在活动中反思了自己的行为是否对留守儿童有益。调查数据显示,有80%以上的人认为活动是对留守儿童有利的,但在心理、思想、学习方面依旧有所不足,不能够长期针对同一受助对象进行辅导,无法获取其动态成长信息等等。

截至2015年10月31日,留守儿童受益人数总计163名,其殊心理辅导对象21名。志愿者们积极活动在涪陵各个乡镇,利用周末的时间对留守儿童进行家访。不仅关注留守儿童本身所反映出的问题,而且重视其监护人对孩子的教育。在活动过程中对每个家访的孩子建档,持续观察其心理发展动向。利用测评工具,例如房树人等收集资料,进行分析,并且邀请学校心理学专业教授给予指导。每周坚持开志愿者交流会,对一周的工作进行总结,对出现的问题讨论分析,最后提出解决方案。随着时间的推移,项目志愿者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的理解越来越深入,更加重视这方面的工作,对自己的责任认识更加清晰。吸收了前期经验教训之后,拓宽了针对留守儿童举办活动的渠道,联合其所在小学的领导、老师共同开展有益于儿童身心成长的活动。这个过程中,志愿者与这些孩子建立了深厚的情感,也取得了其监护人的信任,对之后工作的进展有非常大的帮助。孩子们愿意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展现给志愿者,大多数留守的孩子都有些异于平常小孩的地方,不仅是志愿者观察到的,而且还有其监护人所反映的。比如说,性格孤僻或者暴戾,其中一个男孩(父母离异,孩子由父亲抚养,奶奶照看)他认为母亲抛弃了他,所以对女志愿者表现出了明显的排斥。但是志愿者没有因这个问题而退缩,而是给他温暖和关爱,渐渐地,其中一个女志愿者被他接受,并向志愿者分享他的故事。这些都是家庭结构在非正常状态下的结果,有不少孩子不仅是留守儿童,而且还是单亲家庭。令人诧异的是,在同一个村镇出现了多户家庭都具有相同的特征,父母离异,孩子由父亲抚养,母亲是外地人,早婚。正是因为这多种不利因素,才导致了孩子们的异于平常。许多志愿者们也有留守经历,因此他们能够与孩子们产生共鸣,他们内心迫切地希望自己能够给予孩子们实际的帮助,这是非常难得的。半年的坚持,志愿者们从当初的“一厢情愿”的付出,到理智地面对问题,懂得使用方法和技巧与孩子沟通,不刻意地去强行改变孩子,而是以自身的行动,平时一点一滴的小事去触动孩子,用诚心去关爱他们,潜移默化地改变他们。从授之以鱼到授之以渔,一开始只想到给他们灌输健康的心理知识,到后来能够引导他们自己面对成长面对环境。志愿者们都非常明白,心理健康至关重要,自己的行动关乎一个孩子的成长,这是多么大的责任啊!也许曾经对自己的事情都没有这么上心过,但对这些孩子,却百分百付出,因为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是孩子们在成长,志愿者们也在成长。

三、高校志愿者关爱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现实意义

对留守儿童而言,高校志愿者针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志愿活动,不仅能够为留守儿童提供学习上的辅导、生活中的陪伴,更重要的是心理上的关爱。在学习上的帮助是必不可少的,因为本项目是以作业辅导的名义而去的,主要原因是孩子及其监护人不能正确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为了避免误解,就以学习方面的辅导为幌子进行。其次,学习是中小学生的主要任务,因此必须解决他们的现实问题才能够更好地进行我们的工作。最后,在志愿者的帮助下,孩子们对学习产生了兴趣,把学习的事情处理好了,这也是属于心理上的帮助。除此之外,本项目的志愿者来自各个专业,且师范生占很大一部分,能够轻松应对中小学生的课业内容。一方面提高孩子的能力,另一方面也能锻炼志愿者的实践能力。在生活上,根据志愿者了解,帮扶的留守儿童大多数都是在一个比较贫穷的地方,不能够方便地与父母交流,家中除了年迈的爷爷奶奶,也没有其他人能够给予他们关注。因为志愿者们的到来,他们可以学习到课本以外的东西,志愿者组织开展的活动,比如拼图比赛、讲故事等,让他们的生活多了几分乐趣。这种如长辈般的关爱,让孩子们在没有父母的陪伴下心里多了些温暖。但必然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孩子们与志愿者长久地相处,渐渐产生了依赖,希望看到志愿者的到来,不愿意别离,甚至会因为志愿者对某一个孩子多了点关心而闹情绪。这些都是需要解决的,不能因为志愿者而带给他们新的困扰。当然,并非一开始就意识到这些问题,而是在与留守儿童接触的过程中发现的。志愿者们的处理办法是,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孩子,引导孩子与孩子之间、孩子与监护人之间建立感情,这样就可以分散他们对志愿者的依赖,转而培养同伴情感和改善与长辈之间的关系。最难突破的是孩子与父母之间的隔阂。就调查结果来看,多数孩子都会觉得与父母有陌生感,因为生计问题,孩子与父母几乎一年才能见一次,并且有的离异家庭,父亲或者母亲常年都不会看望孩子,就像前面说到的那个男孩一样,因为家庭原因对女性有排斥行为。我们不敢妄言能够解决这个问题,只能通过一些活动去促进孩子与父母间的情感交流。比如“写给爸妈的心里话”等。解铃还须系铃人,要真正解决这个问题,还得父母与孩子之间正面地沟通,长期共同生活。在心理上,因为我们所帮扶的留守儿童大部分都在9岁以上,因此他们能够对志愿者的行动产生触动,令我们感到欣慰的是每次家访监护人都会告诉孩子,我们路途艰辛,无私奉献,让孩子珍惜。志愿者的行动让孩子们感受到了关注与关爱,渐渐地孩子们会对志愿者有反馈,从他们的言行中就可以看到变化。一个小细节就是,每次志愿者离开的时候,孩子们都会送很远才回去。除了面对面的沟通交流之外,志愿者还通过QQ,电话等方式进行辅导并获取了更多的相关信息。

四、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项目活动的过程中发现了许多问题,也暴露了许多问题。一方面是留守儿童,另一方面是志愿者在志愿活动中的问题。根据调查数据显示,有61.73%的受访者表示留守儿童最主要的一类心理健康问题表现在“性格”上。因为这是在与留守儿童接触的过程中,能够明显发现的一类。学习和生活行为等方面尽管也有,但是不够明显,并且一般志愿者也不会将之归到心理健康问题里。正因为如此,连一般人都能够发现的问题,对留守儿童的影响更大,也比较会因为这方面的原因,影响孩子在其他方面,甚至是人格的完善。

经过对支教老师的采访记录的分析,有90%的老师反映的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包括:内心封闭、叛逆、自卑、内向等,与前面的调查结果相近。至于造成留守儿童这些问题的原因,这里就不赘述。主要包括父母离家、留守儿童自身的不良发展、学校教育方式不当以及社会监管不力这四方面的原因。而关于志愿者在志愿活动中暴露出的问题也很多。调查显示,61.22%的人认为自己的专业知识不够,会影响志愿活动的效果,更有甚者,会适得其反,不仅没有给予留守儿童帮助,而且伤害了他们。有50.51%的人认为,没有固定的服务对象也是导致对留守儿童帮助效果不明显的原因。因为高校的志愿者活动有一部分是仅仅在特殊的时间、地点进行的,例如某些高校组织的针对留守儿童的节日活动,时间短,效果差但是涉及的人数多。有71.94%的人认为是由于自己的精力有限,所以在对留守儿童的活动中没有取得好的成效,比如说有的组织负责人,忙上忙下,各种事务缠身,再加上要与留守儿童交流沟通,也许就没办法付出很多的精力了,心有余而力不足。从调查数据上可以看出,还有其他原因,总体上志愿者们都很愿意去做留守儿童的工作,这是一个可喜的现象。

其次,还因为志愿者在活动上的失误对留守儿童的造成的伤害,志愿者不当的帮助方式会让他们更加孤僻,不愿与人交流,对志愿者产生排斥,不接受陌生人等问题。这大多是因为志愿者没有经验,面对突发状况不知如何应对或者是使用了一些不适当的方法。针对这种状况,可以考虑在对留守儿童进行志愿者活动之前对志愿者培训。

最后但同样重要的是,固定帮扶的时间不够充裕,因为不是所有的志愿者团队都像我们一样,可以长期固定地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辅导,但这项工作又需要有这两个条件来支撑,所以在此产生了冲突。并且从数据来看,有超过一半的人认为是因为与孩子相处时间不够而导致的辅导效果不佳。约有65%的人认为,应该对留守儿童进行长期的帮扶才能够产生积极的效果。

五、高校志愿者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路径探索

基于对志愿者的调查、采访,以及对支教教师的采访,我们了解到目前高校志愿者活动存在的不足,并根据志愿者们在关爱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活动中的反思,针对其具体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一)需要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有充分的认识

留守儿童是当下社会中的一个弱势群体,大多数的社会群体在关爱留守儿童的过程中,多以物质资助为主,所以高校志愿者活动更多的是提倡从心理层面上关爱留守儿童。但是,部分志愿者对于关爱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定义不清,少部分人会片面地、主观认为留守儿童都是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儿童。这个定义,也是需要向广大群众澄清的,关爱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是高校志愿者活动的一个方面,关爱其心理健康的意义在于:为了让留守儿童心理发展更加全面,即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是正常的,高校志愿者活动是增加其心理健康水平的一种方式,当然,若从观察与测验中可以明确,部分留守儿童的确存在心理健康问题,此时,就需要在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的指导下对留守儿童进行辅导。所以,建议无论是高校志愿者活动或是其他形式的活动,在开展具体的行动之前,要对每个活动针对的对象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并且活动的设计与安排要合理、适当,要适于对象的特征与促进其发展,做好志愿服务前的充分准备,才可将服务计划落实好。

(二)对专业的心理辅导知识的需求

高校志愿者在关爱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过程中,因为缺少相应的心理学知识,存在帮扶过程受阻的现象,例如:高校志愿者(尤其是非心理学专业的志愿者)未能充分了解一些心理不健康的表现或是一些心理问题的表征,只以自己表面所见主观臆断,给留守儿童“贴标签”;或者是出于心理健康问题的担忧,不愿接触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孩子,这样的举动反而会给留守儿童带来伤害。所以,建议高校志愿者在其后关爱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活动中,首先进行相应的心理健康知识培训与志愿者能力训练,旨在让高校志愿者明确帮扶对象的现状、特征以及对志愿活动过程中可能遇见的问题作出预案。

(三)对志愿者的责任意识提出新的要求

青年志愿者不仅是一个光荣的称谓,同时肩上也承担着相应的责任,在成为一名光荣的志愿者时,每一位青年志愿者都曾向组织承诺:尽己所能,不计报酬,帮助他人,服务社会,践行志愿精神,传播先进文化……在高校志愿者团体中,多数人都是凭着自己一腔热血与帮助他人的真心加入志愿者组织,但当其真正参与到志愿活动中来时,才会感觉到志愿活动并不是那么简单与轻松,因为志愿者付出的不仅仅是时间、汗水或是金钱,还可能是你在活动中遇到困难去克服的决心与毅力,又或是你准时、坚持参与活动的行为力量。在面对这些压力与考验时,基于对志愿者本身的经验的丰富与能力的提升,更应该勇往直前!

(四)多方面关注留守儿童的发展

关爱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是本次调研活动的中心主题,为了更好地了解留守儿童,了解其心理健康水平,我们同时应该关注留守儿童的其他方面,有调研数据显示:关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还应该关注留守儿童的学习状况、人际交往、生活与行为习惯等等;此外,不仅要关注留守儿童本身,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学校老师的反馈,也应该是志愿者活动行之有效的重要资料来源。要了解一个人,不仅从这个个体的知情意行,并且包括了他所处环境周围人的评价,从了解留守儿童资料的多维性、全面性与持久性,既可以更好地帮助高校志愿者开展帮扶活动,同时也从侧面解决了当前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动处于较低层次,活动缺乏一定的深度的局限。

(五)发挥地方高校优势,构建呵护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长效机制

地方高校所具有的人才智力、地缘和青年志愿者优势势必在关爱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方面做出重要的贡献。首先是在知识积淀上面,高校志愿者具有丰富的知识作为志愿活动的一个重要基础,可以在支教过程中,辅导留守儿童学业关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其次,地方高校有必要与当地中小学加强联系,传递其先进的教学理念和进行人文关怀;第三,关爱心理健康的活动具有长期性、持久性等特点,需要构建长效的呵护机制,在未与留守儿童建立起信任关系或帮扶双方关系稳定时突然中断志愿者活动易给留守儿童造成伤害。

参考文献:

[1]王伟清,刘柯,刘燕. 论基于高校资源优势的农村留守儿童心灵呵护志愿机制[J].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5):173-177.

[2]刘晓霞,隋建华. 大学生志愿服务刍议――以义务教育阶段关爱农村留守儿童为视角[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11):131-134.

[3]佟延春,隋建华. 发挥地方高校优势,构建关爱留守儿童长效机制探讨[J]. 继续教育研究,2011,(11):28-30.

[4]隋建华,孙俊超. 地方高校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路径探析――基于绥化学院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思考[J]. 绥化学院学报,2011,(06):49-51.

[5]杨小云. 论大学生志愿者在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双向作用[J].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02):185-187.

[6]卜凡秀,刘德忠. 试析高校资源优势的农村留守儿童心灵呵护志愿机制[J]. 企业导报,2016,(02):196+178.

[7]王恒胤,吴文衔,吴长虹,范忠烽,何小春. 高校帮扶留守少年儿童长效机制建设探究[J].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4,(08):160-162+171.

[8]刘柱,杜桂娥. 大学生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志愿者活动路径探析[J]. 求知导刊,2015,(05):33-34.

[9]高任连. 论法致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帮扶建议[J]. 亚太教育,2015,(28):281.

[10]刘丽娟. 试析我国大学生志愿者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活动中的作用[J]. 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5,(10):109-110.

作者简介:

陈晨,女,重庆涪陵人,长江师范学院学生;

向石花,女,重庆石柱人,长江师范学院学生;

林红,女,重庆璧山人,长江师范学院学生;

唐黎,男 ,重庆石柱人,长江师范学院学生;

第3篇:留守儿童心理辅导范文

关键词:留守儿童 心理健康

一、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概况

要解决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首先要弄清心理健康是什么?世界卫生组织(WHO)就指出:“健康不仅是指没有疾病或虚弱,而且指包括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在内的健全状态。”1989 年该组织又对健康的概念又作了新的补充,指出健康应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普遍认为,心理健康(mental health)的概念是指:“个体的心理活动处于正常状态下,即认知正常,情感协调、意志健全、个性完整和适应良好,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最大潜能,以适应生活、学习、工作和社会环境的发展与变化的需要。”所以,心理健康不是指某种固定的状态,而是富有弹性伸缩的一个相对状态。

留守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接受教育、形成世界观的关键时期,他们过早脱离了父母的关爱和教育,长期缺少父母的陪伴、关爱与引导,代养人的文化素质较低、教养方式不当、监管不力、儿童精神需求得不到满足,学校教育重视程度不够等,使得农村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和生命安全、心理需求等方面都面临着困境。

二、保定市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原因及影响

通过采取问卷调查方式,问卷内容有“跟随谁一起生活”、“父母回家频率”、“和父母联系频率”、“孩子的学习成绩”、“是否喜欢学习”、“平时喜欢参加课外活动”、“解决矛盾的方式”等方面,发现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及影响如下:

(一)长期的家庭缺失。家庭结构上的不完整、情感沟通和亲子互动的缺失对农村留守儿童的人格和心理的健全发展会带来潜在的影响。抽样调查显示,近一半的儿童的自我意识处于低水平状态。自我意识低的儿童在挫折情境中很容易采用自我否定性的评价方式。

(二)代管人的文化素养较低。通过问卷发现,有71%的留守儿童跟爷爷奶奶居住,有18%的留守儿童跟姥姥姥爷居住,只有极少部分跟随叔叔阿姨居住,说明留守儿童的代管人是以隔代监管为主。代管人的文化素养较低,达不到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心理方面的需求,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普遍关注不够,无暇顾及他们的情感变化,谈心交心等交流很少,这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常引发种种心理问题,如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缺乏自信、悲观消极等。

(三)学校教育重视不够。根据调查显示,学校在关爱留守儿童教育方面缺乏与社会联席的主动性,大都是走过场,流于形式。教师大多忙于文化课的教学工作,对保护留守儿童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学习不重视。学校教育重视程度不够,与监护人监管缺失之间出现了“真空”时段,事故就频繁发生。特别是寒暑假期间,由于假期留守儿童居住分散,且以年龄较大、文化程度较低的祖父母监护为主,再加上自身安全意识淡薄,自我保护能力差,极易发生意外伤害事故。

三、保定市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对策建议

如何进一步缓解保定市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让更多的孩子能够在成长发展中,获得必要的情感慰藉和及时的家教指导,已成为需要政府主导、社会各界齐参与的社会话题。随着国家关于新型城镇化、户籍制度改革等相关规划的出台,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化解路径已初现端倪。

从家庭方面来说,父母要正确处理好外出打工与子女教育的关系。一是家长明确教育子女是自己的应尽之责,家长自身文化水平的高低并不影响对子女的教育。即使在外地务工,也要把教育孩子的那份责任承担起来,与学校、社会形成合力,把教育孩子的工作做好。二是主动与子女的任课老师加强沟通,及时了解子女的发展变化,共同商讨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这样才不致于使“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方面出现盲区。三是加强与代管人联系及亲子间的沟通,及时掌握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并通过各种方式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进行指导。

从学校方面来说,一是要建立留守儿童专门档案,并及时更新。学校根据留守儿童的详细档案,对监护环境差的学生进行不定期家访和定期辅导,使他们在心理上感到温暖,学习上更加有积极性。二是学校开设专门的心理辅导课程,设有专职心理辅导老师,对其进行亲情教育补偿,有利于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三是加强对与留守儿童监护人沟通联系制度,帮助他们提高教育留守儿童的能力,以及提高与留守儿童之间互动能力。

从政府层面来说,一是加快新农村经济建设进程,给农民提供在当地就业的机会,劳动力回流,可以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二是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目前已经出台的《居住证暂行条例》为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了保障。三是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逐步弱化与户籍相联系的城乡隔离的就业、医疗、住房、教育等制度壁垒,使进城务工的农民能够将子女长期带在身边。

综上所述,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综合性问题,既牵涉到教育方面,也关乎心理、社会、法律、经济等方面。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影响的不仅仅是孩子的成长,同时也影响到他们的父母能否在外安心的工作,更远的会影响到社会的安全和稳定。因此,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解决的根本出路就在于全社会能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和重要性,从而使大家自发自觉的来关爱、帮助、支持留守儿童,提高农村教育水平,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参考文献:

[1]韩晓明,李雪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综述[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2).

[2]徐爱东.家庭功能缺失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影响与对策[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9(11).

[3]张帆,刘琴,赵勇,孙敏红,王宏.我国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研究的系统评价[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1,11(8).

第4篇:留守儿童心理辅导范文

【关键词】学校;社会心理支持;留守儿童;健康心理

“留守儿童问题,是我国城乡二元体制的一个衍生物。”留守儿童的文化教育、社会生活、心理健康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对留守儿童的关注,不应该只注重给物质上的支持或者是生活上的关心,更要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据调查,90%的留守儿童有心理创伤现象,主要表现为任性、冷漠、自卑、胆怯、失望、孤独、嫉妒、厌学等不良心理。

留守儿童不良心理主要原因是从小缺少父母直接关爱而造成的心理创伤,这种心理创伤与心理疾病概念不同,不良心理发展进度不同,前者是性格特征养成的一个关键因素,后者是思维上、情感上和行为上偏离社会生活规范轨道的现象过程,也有可能是前者的延续。

学校社会心理支持是通过心理支持系统协助心理创伤个人、家庭恢复自愈的过程,包括心理干预、心理援助、团体心理辅导。

心理援助:是通过心理援助者与被援助者的心灵交往,能让被援助者得到抗击、修复创伤心理的知识、技能、素质,能对被援助者的心理问题和人格产生作用的过程。同时也能成为心理援助者自身成长的过程。

心理干预:心理援助者找到合适的方法、策略、技巧能与心理受过创伤的青少年儿童进行心理碰撞,达到被援助者完全相信、接纳援助者的目的。

团体心理辅导:通过社会心理支持团体活动,进行团体内的人际交流,促使个体在交往中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索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关系,学习新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也促使建立一个良好的和谐团体。

其实只要坚持和务实,学校对留守儿童的健康心灵发展起着关键引领作用,因为学校教育工作者可以直接承担,也最合适承担社会心理支持工作。学校可以利用独有的教育资源(家庭之外,父母之外的集体温暖)给留守儿童一个快乐的童年。可以早预防,抓好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树立自信良好的人格。那么,如何开展学校社会心理支持工作呢?笔者认为:

1. 学校应建立一支健康的社会心理支持师资队伍

学校在开展社会心理支持工作中,首先要建全一支稳定、内心健康的师资队伍,这支队伍最好能让班主任担任。而师资队伍一定要确保自己身心健康,因为教师心理的健康程度直接影响学生的素养、心理、行为的构建。只有保持健康心理的教育者,才能更有效果的实施社会心理支持工作。对于学校建立的社会心理支持师资队伍,要进行系统化培训。培训他们掌握心理干预、心理援助、团体心理辅导的技能;培训他们要有奉献的精神;培训他们要有不怕麻烦的吃苦精神以及持之以恒的毅力。

2.学校应该长期建立留守儿童心理成长档案

某三年级作文课,黑板上题目我的爸爸或者妈妈。留守儿童李某呆呆的坐在位置上搭拉着脑袋,不动笔。语文老师询问才知道,此儿童父母很早就离开他去沿海打工。父母在他脑海里是模糊的。这节作文课,无形中对心理已经因为长期没有受到父母直接关爱的李某再次造成心理创伤,让他心理更会自卑。这就是我们学校老师只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忽视留守儿童的心理情绪。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更应关注他们的心理成长。心理发展受遗传影响,也受环境影响。留守儿童在家庭关爱,尤其是父母关爱少。长期无法和父母交流,在心理发展过程中,或多或少有些心理创伤。学校应该对这些类儿童归类记载,建立留守儿童“成长导航”,关注他们每个年龄阶段心理发展趋势。学校对留守儿童开展社会心理支持系统工作的过程,以及开展效果都应该有详细的记录,这样对开展社会心理支持工作的实施者本身提高也有积累、促进作用。

3.学校应该把对留守儿童的社会心理支持工作贯穿于学校德育工作

学校德育工作重心是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学校应该把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建设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心。应当充分发挥学校的德育力量,注重优化学校社会心理支持工作的环境,充分宣传社会心理支持工作对于留守儿童心理引领的作用,努力拓展开展社会心理支持工作的多渠道。

4.学校开展社会心理支持工作应长期扎实坚持,不惧怕麻烦

第5篇:留守儿童心理辅导范文

本期话题:

关爱留守儿童

心理健康迫在眉睫

1月20日,安徽省望江县发生了一起悲剧。9岁留守儿童小林(化名)在放寒假当天上吊自杀。就在这一天,他听到了母亲今年又不回家过年的消息。据了解,小林刚出生20多天就成了“留守儿童”,父亲一直在外打工,母亲带着他回到外公外婆和舅舅家居住。两年前,小林父母离异。

小林以极端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或许是一个个例,但对于留守儿童而言,他们普遍面临着“爸爸妈妈在哪儿”的问题。据统计,我国留守儿童数量在5800万以上,由于和父母聚少离多,缺乏监护和关爱,很多留守儿童在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学习受到影响。那么,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如何关爱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呢?

面对数千万留守儿童,一些学者通过大量实证研究发现,有超过70%的留守儿童在标准化测试中表现出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迹象,比如感到焦虑和抑郁。日前发生在安徽省望江县9岁留守儿童小林(化名)因得知父母不能在春节回家探望的消息而在放寒假当天上吊自杀的悲剧似乎也印证了这一结论。遏制类似悲剧的重演已然刻不容缓。

儿童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是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体现。正如已故南非总统曼德拉所说:“没有什么比我们对待孩子的态度更能深刻折射这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追求了。”因此,关注和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关乎社会进步与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留守儿童不仅仅需要衣食无忧的生活,更需要来自父母的爱和关怀,他们需要的是本该属于自己的那片湛蓝深邃的爱的天空,如今这片天空显然充满了灰暗的“阴霾”。

第6篇:留守儿童心理辅导范文

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和家长联系卡。2012 年,武宁县妇联联合县教育局在全县各中小学开展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和家长联系卡工作,对留守儿童的生活、思想、学习等个人情况以及父母、老师、监护人的情况、联系方式等进行登记造册,建档立案,使学校、家长、监护人能够就留守儿童问题进行及时的联系和交流,促进了学校和家庭的相互配合,受到了广大留守儿童家长的欢迎。

开展“关爱留守儿童”结对帮扶系列活动。一是“爱心妈妈”与“留守儿童”结对,营造家庭环境。发动女党员、女干部和社会热心人士担当“爱心妈妈”,对“留守儿童”实施一对一或多对一的结对帮扶,为他们提供健康保健、心理辅导、经济扶助等方面的帮助。二是“巾帼文明岗”与“留守儿童”结对,营造关爱环境。三是优秀学生与“留守儿童”结对,营造学习上互助环境。让每个学校的品学兼优生结对“留守儿童”,在学习上相互帮助,达到“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的目的。四是老师与“留守儿童”结对,营造学习环境。依托现有农村留守儿童家长学校与师资力量,选取有爱心、有责任心的老师经常深入学生家庭,进行学习辅导和心理引导,用知识引导孩子,用爱心温暖孩子。并且对“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进行定期的家教知识培训和指导,引导他们以正确的方式加强孩子的教育。

设立留守儿童心理咨询室。父母不在身边,使留守儿童缺乏情感宣泄、倾诉对象,逐渐不愿意与父母交流思想、讲心事,性格逐渐变得内向、自卑,甚而悲观、孤僻、偏激。针对这种情况,该县在县城各中小学、部分乡镇中小学开设了心理咨询室,让那些有经验、有爱心、善于与学生沟通交流的老师担当“知心老师”,通过心理辅导、心理测试、趣味游戏、真诚交流,一点一点地消除孩子们对外界的心理隔膜。同时,每年组织优秀教师参加各种心理咨询学习培训,为留守儿童心理咨询提供教师资源。

第7篇:留守儿童心理辅导范文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0A-0008-02

留守儿童因为无法得到父母精心的抚养、教育,容易产生心理健康问题。而双亲留守儿童(即父母都外出打工的孩子)由于长期没有得到父母的关爱和约束,往往心理问题也最为严重。对双亲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有助于我们了解双亲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我校是寄宿制农村初中,留守儿童人数较多。为了帮助他们成长,我校成立了相关课题组,分别在2014年6月和2015年3月对他们进行了两次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研究。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我校12级、13级双亲留守儿童,2014年有207人参与调查,2015年有233人参与调查。

(二)研究方法:抽样调查,采用的调查工具是我国心理学家王板盛教授编制的《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调查表》(MSSMHS)。

二、结论与分析

第一次调查,实际发放问卷207份,收回有效问卷192份,有效回收率为92.75%;第二次调查,实际发放问卷233份,收回有效问卷218份,有效回收率为93.56%。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12级双亲留守儿童心理问题集中表现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等方面,存在中度心理问题的比率较高;部分双亲留守儿童在“敌对”方面有较严重的心理问题。可见,这个年龄段的部分学生情绪波动比较大,敌对的心理因素加重,不易接受教师和家长的教育。而随着学业的深入,许多学生感到学习困难、压力倍增。相对于13级双亲留守儿童而言,12级双亲留守儿童的心理症状有一个潜伏和积累的过程。经过一年多的心理辅导,我们在2015年对12级、13级学生进行了第二次调查。下面以12级双亲留守儿童心理调查情况为例,对两次调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通过表2,我们不难看出,12级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主要集中在强迫症状、偏执、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等方面。通过科学有效的心理辅导,成效最显著的是改善了留守儿童“强迫症状”“抑郁”等几个因子的心理问题,下降幅度达到或者超过了40%。成效比较明显的是缓解了“偏执”“敌对”等心理问题。其他心理问题也有所改善。这说明我们这一年多来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三、成因分析

(一)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脱节

目前在农村地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严重脱节:一是外出打工的家长对孩子的成长无暇顾及;二是家长或监护人的文化水平大多偏低,教育理念滞后;三是家长对教育的功能有很多错误的认识,认为学校能管理好学生的一切;四是家长欠缺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没能及时发现孩子的心理问题。

(二)农村学校缺乏专业的师资、设备

目前许多学校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知行不一”的问题。虽然近年来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得到了一些学校的重视,但是许多农村学校仍然没有正规的心理咨询室与专业的心理咨询老师。

(三)农村初中留守儿童自身原因

初中双亲留守儿童正值青春期,面对父母外出打工、教师批评、考试失败或父母离异等挫折事件,应对能力缺乏。

四、应对策略研究

(一)强化教育与管理

1.“人到”。人员配备到位,建立双亲留守儿童成长档案。从2014年9月起,我校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双亲留守儿童管理档案,主要内容包括学生姓名、性别、出生年月、班级、家庭住址、父母务工地等。课题组成员对双亲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学习、生活等方面情况作好记录,长期跟踪记录其成长轨迹,并根据心理健康状况分类进行区别对待,分为十个不同的心理因子学生群,分门别类地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管理。

2.“爱到”。①活动中关爱。在元旦班级文艺表演、青年节游园活动、9月份校园篮球赛等活动中,我们发动并组织了一大批平时比较边缘化的双亲留守儿童参加,让他们感受成功的喜悦。②生活方面关爱。如周末组织全班同学到留守儿童家中做客,帮助留守儿童做家务。③心理方面关爱。重视对留守儿童青春期的教育,讲授生理卫生知识,教他们如何做到自尊、自爱。④关爱叛逆留守儿童。广泛、深入、仔细地了解学生,做到对症下药,同时注重情感教育,满足他们的情感需要。

3.“吃苦耐劳抗挫折”。对适应不良的留守儿童早打“预防针”,加强他们的抗挫折能力的历练。早上开展长跑运动,让学生通过跑步增强体质。

(二)加强亲子间的情感沟通

通过多种方式,引导留守儿童理解父母的艰辛。例如,每年在母亲节都会组织学生写母亲节贺卡,有意识地引导留守儿童学会感恩。

(三)帮助家长转变观念

第8篇:留守儿童心理辅导范文

一、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表现

1.心理上存在着障碍

农村留守儿童由于感受不到父母的亲情,在他们身上很难找到这个年龄孩子们应有的那种天真与活泼,他们被错误地认为懂事了,却又无时无刻不在渴望父母那种不可替代的。这样缺少关爱和交流的孩子很容易造成心理上的障碍,有烦恼没地方倾诉,从精神上得不到满足,久而久之,他们变得沉默寡言、内向、不开朗,较为突出的是情绪悲痛、焦虑、厌恶、怨恨、忧郁。这些心理障碍造成农村留守儿童经常不能集中注意力学习,经常不能够按时按要求完成作业,甚至不愿意回家。

2.性格上存在着缺陷

由于农村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开,基本上属于隔代抚养,而隔代抚养中由于长辈精力有限或者处于对孩子的溺爱,对小孩的管教不严,使得孩子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同时由于缺少父母的爱,孩子感情上缺乏依靠、内心的活动很难向外倾诉,久而久之变得不愿与人交流、性格孤僻。根据对“留守儿童”是否愿意和同学一起参加集体活动这一问题的调查结果统计显示,18%的“留守儿童”认为对活动不感兴趣,不愿跟同学一起参加,显得不合群,不愿与人接触,喜欢独来独往,孤僻自闭;48%的表示别人叫我去才去,显得内向、不积极。

3.认知行为上存在着偏差

儿童对于公众的道德价值观念和主流的行为模式的学习,最早来自父母。学到的价值观念将内化为他们的思维方式,最终转化为行为准则。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缺少父母的言传身教,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没有积极引导,导致认知水平较差,孩子有疑问都无法得到解答,使得他们不能对事情有个正确的认识,造成认知行为上存在偏差甚至出现偏差,具体表现在自我认知和价值观上,如,自信心不足,自卑感强烈和享乐主义、功利主义。

二、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1.缺乏良好的亲情教育

我对初中阶段“留守儿童”进行的调查,年龄多处在12~15岁之间。在这个阶段,正是他们成长过程的关键期,亲子关系的正常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依恋关系是孩子身心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基础,良好的依恋关系能够满足孩子的基本生理需要,能够帮助孩子形成对社会的安全感和信任感。然而,笔者的调查结果显示,10%的家长平均一周与孩子联系一次,16%的家长平均每月联系一次,30%的家长表示不定时的联系,40%的家长很少联系。由此可见,相对于其他同龄儿童来说,“留守儿童”自幼便远离父母,缺乏必要的联系,缺乏一种稳定而和谐的亲子关系,长期处在这种特殊的生活环境中,极易表现出胆小、迟钝、呆板、不与人交往、怀有敌对、破坏等不良的人格特点。

2.缺乏健康的育人环境

笔者对学校2个班的89名学生进行了调查,留守儿童67人,隔代监护的58人,占86.5%。对于这种监护的方式,外出的父母看起来比较放心。但这种监护方式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却有着难以克服的问题。其中“隔代抚养综合征”在这些儿童中显得尤为突出。(1)由于血缘、亲缘关系,监护者多采用溺爱的管教方式,较多地给予物质生活上的满足和过多的宽容放任,而较少精神、道德上的管束和引导,而溺爱中长大的孩子则极易形成各种人格障碍。(2)祖孙辈年龄差距大,对待许多事物的看法往往存在很大的差异。老一辈的思想观念比较陈旧,用传统的教育方法去教育现代的儿童是行不通的。

3.缺乏完善的学校教育管理制度

学校对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学校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施加影响的教育场所。其学校的教育也会影响到“留守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

4.缺乏和谐的社会育人环境

由于社会教育制度不够完善,使得社会上存在大量的行为不良少年,他们整天游手好闲、放任自流、违反校纪、小偷小摸、看不良录像、长时间上网吧、同学之间拉帮结派,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5.缺乏有效的自我调控能力

黄爱玲在《“留守孩”心理健康水平分析》一文中,调查显示,留守儿童中,心理不平衡的占28.3%。留守儿童缺乏足够的亲情,得不到同龄儿童应有的温暖,在心理上有失衡的倾向。

家庭、学校、社会三大教育中出现盲区是产生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

三、解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建议

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发展问题是当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主要问题,它关系到我们下一代健康快乐成长的问题。所以,学校、家庭、社会都必须给予高度的重视,才能够标本兼治。在此,本文仅从学校、家庭等微观角度出发,对提高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与发展提出一些建议。

1.发挥家长的教育作用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诸多问题主要是由于父母不在身边造成的,是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造成的。因此,要重视发挥家长在农村留守儿童健康心理成长中的作用。笔者认为,家长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教育:(1)要多跟孩子交流,尽可能地保证每天跟孩子通电话,多跟孩子谈谈心,多跟孩子沟通,对孩子的心理、情感和精神需求给予更多关注。(2)家长要主动跟老师联系,不要等老师主动联系你,通过跟老师的交谈了解孩子在学校的状况,同时可以跟老师交流一下怎么教育孩子,以便能够及时地了解孩子的心理问题。

2.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对于农村留守儿童,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尽量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特别是学校,更要高度重视,不歧视留守儿童,平等地对待他们。要特别关心留守儿童的思想状况,多给留守儿童一些热情的帮助,开设心理辅导课和设立心理健康咨询室。

3.建立完善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机制

在留守儿童的成长中,学校要负起更大的责任,必须建立完善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机制,以培养留守儿童健康的心理。笔者认为,学校应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和成长记录袋,对他们在学习、生活等活动中的表现及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登记,以实现对农村留守儿童成长道路上监护的缺位。

第9篇:留守儿童心理辅导范文

〔中图分类号〕 G6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14—0022—01

近些年来,随着经济高速发展,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城市,造成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不断增加。留守儿童正处于成长教育的关键时期,却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他们大多生活在放任自流和情感教育缺失的环境中,再加上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发展的异常。如果不重视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不施以特别的教育,他们就有可能成为学校、家庭、社会的不安定因素,影响到他们的健康成长。

一、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表现

1.性格缺陷。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教育、情感的培养与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留守儿童父母长期在外务工或经商,与其联系少,有的甚至多年未与孩子谋面,很难与子女交流,使有些孩子产生孤独、寂寞、自卑心理,形成孤僻性格;而作为监护人的祖辈或亲戚通常管不了、不敢管或不会管,留守儿童几乎生活在无限制状态下,无形中又助长了其自私任性、蛮横霸道、逆反心理、以自我为中心等极端性格。

2.情感缺失。依恋关系是孩子身心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基础,依恋关系可以帮助孩子形成对社会信任的基本态度,但留守儿童与父母间依恋关系在正常发展过程被中断。留守儿童由于长期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往往焦虑紧张,有烦恼没有正常宣泄途径,比较容易走极端,造成心理抑郁,性格孤僻,对以后的人际交往、协作互助、学业发展等产生不良影响。

3.自控能力差。家长外出,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管理不到位,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孩子的生活、学习无人督促,造成行为偏差。有调查发现,许多留守儿童在家里不听祖辈教导,在学校不遵守纪律,经常迟到、旷课、逃学、打架等,有的迷恋网吧,甚至与社会上一些有不良习气的成人混在一起。

4.心理问题较为严重。在了解留守儿童心理感受时发现,回答“看到别的孩子和父母在一起感到难受”的比例占到40%多,甚至有7%的孩子有过“离家出走”的念头。这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常常引发种种心理问题,如情感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悲观消极等,畸形心理一旦形成,矫正起来相当困难。

二、 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对策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