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初中数学教学的问题范文

初中数学教学的问题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数学教学的问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初中数学教学的问题

第1篇:初中数学教学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分层教学;领悟;数学原味

一、选择性学习的特点

选择性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适合自身发展要求的学习内容、方法和进度等的一种自觉自主的学习方式。其实质在于强调学生的学习是一种选择活动,学习的主体是学生,通过选择,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力求最大限度地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选择性学习有以下特点:

1.选择的灵活性。学生可依据学习的外部条件和学生的内在动机、需要、兴趣、接受能力灵活选择不同难度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调控学习进程。选择的灵活性,不仅取决于教学信息呈现的质与量(如价值与兴趣),更重要的是取决于学生主体素质结构的差异性。

2.选择的自主性。选择学习的主人是学生而不是教师,教师是学生的指导者,学生可根据教师的指导和自身的能力去决定选择什么和怎样选择。学生在选择中学习,在学习中选择,在选择中求发展。

二、从“有痕”走向“无痕”

曾经有幸听到一位孙老师执教的一节课,此次已是第二次聆听孙老师的名家风采,依旧感触良多。从孙老师机智幽默的语言、几何画板娴熟的运用到对学生充分的信任都令我深深折服,能给学生这样一个民主、平等、合作的课堂,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的展示,也是我期待达成的目标。

1.将教学目标当堂落实到每一个学生身上,有时仅靠教师自身的资源是无法做到的。孙老师充分利用学生身上的资源,让学生教学生,采用别样的分组模式,“1号”“2号”的定义模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孙老师所提倡的课堂教学模式――在学中教、异步达标,就这样淋漓尽致地体现在这节相似三角形的复习课中。

2.“分享思考,关注领悟”是其课堂教学特色。孙老师通过精心选择一个例题,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的平台。每当有学生提出新的解法,都会站在讲台上进行分享,来代替教师滔滔不绝的讲解。在新解法层出不穷的过程中,教师不着痕迹地引领学生慢慢体会A、X型图,并适时追问有没有一种解决此类问题的通法,将反思进行到底。当学生总结出“转化”这一想法的时刻也是教师最欣慰的时刻。教师给了学生充分的信任和等待,学生完成了认知结构的建立,没有教师的包办,就这样一气呵成,与学生顺山顺水的交流,令我佩服之极。

3.把课堂还给学生。孙老师告诉我:“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气息是老师在课堂的首要任务。”我们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思考、交流、展示,同时不断地运用诙谐的、激励的语言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用适时的点拨,引领着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用画龙点睛的点评给学生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反思自己以前的教学,对学生的能力缺乏信任,导致讲得多而学生活动较少,长期的“填鸭式”教学,扼杀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思维。究其原因是我备教材多,备学生少,不了解学生,所以不信任学生。不信任学生直接影响到课堂上师生间的互动,课堂就如一潭死水毫无生气,更不会擦出智慧的火花。作为一线教师,我应该认真钻研教材和教法,在学习借鉴名师好的经验和做法的同时,形成个人的教学特色。

三、分层教学

分层教学是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把学生科学地分组,每组学生的水平相近,区别对待这些学生,使之能够更好的进行学习。分层教学的依据是学生的智力测验得分以及数学成绩,分层以后,每组学生不是固定不变的,可根据学习成绩的改变而调整。分层教学的意义是各类学生互不干扰,方便学生自主选择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训练材料。学生进行循序渐进的分层学习,每达到一个目标就自动进入下一个知识模块。教师要通过调查和观察,掌握班级内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知识水平、特长爱好及生活环境,将学生按照心理特点分组,形成一个个学习群体。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和成员之间的互帮互学形式,充分发挥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激励的功能,为每个学生创造整体发展的机会。

四、升级数学原味

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相联,多用他们喜闻乐见的内容去唤起其原来的数学经验,上数学课就会亲切、实在、有趣、易懂,如同呼吸身边的氧气那么自然与熟悉。

第2篇:初中数学教学的问题范文

一、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

利用多媒体电脑向学生展示科技发展史尤其是数学发展史,让学生意识到重要的问题历来都是推动数学科学前进最重要的力量。“疑问是发现之母”,创新来源于“问题的提出”,“数学问题的提出是数学发展的源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爱因斯坦),“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赫尔姆斯),“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提问题。”(布鲁巴克)。让学生体会到:一个善于提出问题并表现出非凡的“提问”才华的人,其发展前景将是非常乐观的。

二、创设“提出问题”的情景

要使学生能够提出有价值的“好问题”,需要教师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会观察、分析、揭示和概括。教师通过精心设计教学程序,利用以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在数学实验室中创设与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境,使学习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创设多种教学情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使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充分地交流,民主地、和谐的、理智地参与教学过程,这正是师生相互作用的最佳形式,因而也是发挥教学整体效益的可靠保证。

三、指导学生掌握“提出问题”的方法

1、课题质疑法。数学学习目标犹如指南针,为后面的学习指明方向,可从知识的产生、运用,以及知识的前后联系上去质疑。

2、因果质疑法。任何事物的原因与结果之间都有必然的联系,即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可以从“结论”入手提出问题,也可以从“条件”入手进行质疑。

3、联想质疑法。根据两个对象或两类事物在某些方面(如特征、属性、关系等)相同或相似之处,产生联想,并由此入手提出问题:这些对象在其他方面是否也有相同或相似之处?为什么?

4、方法质疑法。当学生做完数学题时,引导学生对解答方法进行质疑:“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这种方法能解决哪些类型习题”等。

5、比较质疑法。高中数学课程中有很多仅一字之差而又联系的概念,这些概念的掌握有一定难度,并且很容易混淆。可引导学生边比较变质疑。

6、批判质疑法。进行批判性质疑就是不依赖已有的方法和答案,不轻易认同别人的观点,而通过自己独立思考、判断,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其思维更具挑战性。它敢于摆脱习惯、权威等定势,打破传统、经验的束缚和影响,它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学生的理解与思维的发展。在获取初步探索的结果上,要培养学生对已明白的事物继续探究的习惯,永不满足,进行探究性质疑,这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内在的创新欲望,培养学生探究性思维品质。

四、指导学生掌握“提出问题”的方式

1、学生自我设问。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经验世界,不同学生会由此对同一种问题形成不同理解和看法,各人的接受能力也不相同。在数学实验室中创设与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境,并指导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独立地提出问题。

2、学生之间设问。学生在数学实验室进行自主学习数学课程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这时候他可以网络向其他学生询问。对于某些方面的 数学教学内容,教师有必要组织学生通过网络进行学生之间的互相提问。通过学生之间的沟通互动,她们会看到各种不同的理解和思路。而且在此过程中,学生要学会理清和表达自己的见解,学会聆听、理解他人的想法,学会相互接纳、赞赏、争辩、互助,她们要不断对自己和别人的看法进行反思和评判。通过这种合作和沟通,学生可以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和解决途径,从而对知识产生新的洞察。

第3篇:初中数学教学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 初中数学 数学教学 数学问题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是有效实施探究性、研究性学习的前提。问题架起“教”和“学”的桥梁,直往探究学习的绿色通道。下面结合具体教学案例,谈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提出问题的现状和整改措施,论述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举措。

一、学生“提出问题”,缺少深度和启发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大都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问题。如《有理数》第二课时的学习,主要教学目标是理解正数、负数的意义,以及用正数和负数表示意义相反的量。在课堂伊始阶段,教师会通过旧知回顾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和思考上节课所学的内容:什么是正数?什么是负数?教师提出这两个概念性问题,让学生根据第一课时的学习,以及小学接触过的对正、负数的理解,回答出正数和负数的概念,一般情况下,学生的回答简单但不可挑剔:含有正号(或者+号省略)的数是正数,含有负号(-号)的数是负数,0既不是正数,又不是负数。类似问题无益于学生学习和思维发展。

再者,学生在学习中也会提出问题,然而,总起来看,学生的问题更局限于这个题怎么做、这个定理怎么证明等。毋庸置疑,教师们经常会遇到学生问问题,大部分问题是教材、练习册上的难题,要么不会做。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学生会提出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的提出没有深度和启发意义。

二、情境法,鼓励学生质疑

学生的问题意识是问题教学的起点。而问题教学主要形式在课堂上则是单向的“问”和简单的“答”,看似课堂上师生密切配合,“一呼百应”,实则数学思维能力培养成为空洞说教。启发学生质疑,首先教师应学会倾听,倾听学生内心深处的呼唤,听出学生的“话外音”,听出学生的“疑难之处”。

如学习《有理数》时,教师提出“含有符号的数,一定是负数”的判断题,多数学生会回答“正确”,因为学生对“负数”概念的理解就是“带有负号的数”,然而,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学生不用思考给出了答案,其实是个复杂的问题,如-(-2)就是一个含有负号的数,但这个数不是负数而是正数,因此,这个判断题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引导学生具体分析、细致思考。应引导学生自主提出这个问题“带有负号的数未必都是正数”的疑问和看法,这样学生才真正由“有疑”到“无疑”,“无疑”再到“有疑”,从“多疑”、到“会疑”到“释疑”。

教师对学生的问题不能“断之”、“弃之”。否则,学生的质疑意识被浇灭,探讨问题的积极性被抑制和压抑,应鼓励他们踊跃发言、勇于质疑。如对于“有负号的数一定是负数”的判断题,大多数学生会回答是“正确”的,但有个别学生的声音会与众不同,尤显“耀眼”,此时可能会遭到大家的“攻击”――“明明负数的定义是带有负数的数,怎么又不对了?”对于学生的争议,教师应等一等,让他们充分争论,在争论、辩论中有所启。

三、授之以渔,培养质疑能力

1.由课题而提问。从课堂教学课题入手,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是最简便的方法。如学习《有理数》时,让学生学会问:什么是有理数?有理数可以分为哪几类等;学习《相反数》时,让学生提出什么是相反数,相反数有什么特点,怎么求出一个数的相反数等;学习《一元一次方程》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什么是一元一次方程?怎样求出方程的解?如何证明求出的未知数的值是方程的解?解方程有几种方法等,学生在课之初牢牢抓住与课题相关的问题,这些问题是教学重点和难点,有利于学生主动从教材中,或者通过合作方式解决问题,实现主动学习、自主思考的质的飞跃。

2.先学后质疑。教师提出自学任务,让学生自主学习,鼓励学生把自己存在的问题说出来,以便和同学交流和讨论,促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不仅浏览一遍教材,完成自主学习环节的练习题,而是深入教材中,真正走进教材、走进知识里,从中有所得、有所启,善于捕捉学习中的困惑,用适当的方式提出问题。

如教学《一元一次方程》时,对于自主学习预案中的思考题“(3a-6)x+4x-6=10是不是一元一次方程?怎样才能使这个方程是一元一次方程?”多数学生一时难以明确,从表面看,不是一元一次方程,含有x的二次项,但x的二次项不是固定的值,a的取值范围不唯一、不固定,如果二次项的系数为零时,就是一元一次方程了。有了这个基础,问题就会不攻自破。这个分析过程,教师不能“代劳”,应该让学生自主讨论,最后明确问题解题思路和思考方法。

3.学后质疑。学生在课堂上看、听、说、议、辩,但并不是每一个问题都完全解决,也不是每一个学生一节课后都不再有问题,应鼓励学生带着问题拓展课堂所学。如学习《勾股定理》时,组织学生探讨勾股定理的证明和运用,课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还有哪几种方法证明勾股定理?生活中勾股定理还有哪些运用?学习《抛物线》时,课后让学生走进生活,发现和观察生活中的抛物线,体会抛物线的实际运用;学习《初步统计》后,让学生把期中成绩按分数段制作成柱状图……这些实践性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有用。

提出问题是学生提升数学品质、提高学习效率的主要途径。但解决问题时,务必重视学生对文本的学习,以及教师对问题的巧妙点拨和引导,把课堂提问转变为富有张力的质疑,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生本之间的互动,让数学课堂因学生的质疑、析疑而充满活力,发展学生的质疑能力和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赵成增.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J].学周刊,2011(23).

第4篇:初中数学教学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初中数学 问题情境创设 对策建议

一般来说,初中数学的课堂主要是理论知识教育,课堂上学生兴趣不高的情况比较常见,数学教育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初中数学教育的难点就是提高学生的参与兴趣,因此,教师必须要注意课堂模式的创新,通过问题情境创设的方式,引起学生兴趣,促进学生学习效果的改善。问题情境的合理创设必须以现实为依据,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了解到数学的意义和乐趣,愿意积极的学习数学课程。

一、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意义分析

从心理学角度来讲,问题情境的创设是激发学生思维的有效途径。提出问题可以使学生产生求知兴趣,好奇心会驱使学生去发现答案,对于教师来讲,问题情境创设是一种新颖、有效的教学方法,如果运用合理,可以起到提高教学效率、改善教学效果的作用。

问题情境的创设可以实现理论知识的链接,通过提问的方式进行知识教育,化被动为主动,起到更好的教育效果。教师提出问题,学生通过进行分析和比较的方式,对问题的实质和相关知识了解的会更加全面;通过梳理知识和剖析难点,可以使学生明确问题的本质,加深印象和理解。因此,教师在进行数学教育的时候,通过合理的问题情境创设,为学生留下想象和思考的空间,可以显著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兴趣,帮助学生认识数学学习的实质。

二、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进行问题情境创设的对策建议

问题情境创设的主要目的是加深学生对于数学的理解,因此,问题情境的创设必须要重视以下两个方面:

1.问题情境的创设要联系生活实际

数学教育的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育应注意联系实际生活,使学生能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更好的认识和理解数学。对于学生来说,学习兴趣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决定学生的学习成果,因此,教师必须重视兴趣的重要作用,在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时,应从学生角度看待问题,了解学生的兴趣所在。问题情境创设是为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因此,为了保证所学知识能够更好的应用,教师提出的问题必须贴近真实的生活,将社会实际引入教学中,化抽象的数学理论为具体的实际,帮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举例来说,在介绍六边形的时候,可以以蜂房为例进行具体的讲解;在讲到圆形和直径的相关知识时,可以以下水道井盖为例。通过一些具体的生活实例,可以使学生意识到数学是融入在现实生活每一处的知识,不再是书本上空洞的符号,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提出的问题要具有趣味性

问题情境创设必须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但是好奇心的产生是以有兴趣为前提的,枯燥乏味的问题很难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因此,为了使学生参与到情境教学中来,教师就必须保证问题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时,教师要充分考虑这个年龄段学生的兴趣是什么、关注重点在哪里等实际问题,以保证提出的问题对学生有足够的吸引力,让学生愿意参与其中。对于一些新的概念知识,学生一时难以理解是很正常的,毕竟理论是抽象的,教师的表达能力也是有限的,针对这种情况,进行合理的问题情境创设是一种比较可行的办法。在引入新概念的时候,适当的借用一些其他知识作为辅助,只需转换一下视角,就能够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在教导学生认识负数的时候,通过借助以前学过的加减法的概念,只需要转变视角就可以使学生理解负数的由来和意义,负数概念的引出显得十分自然,学生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因此,问题情境的创设,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角度,以方便学生的理解和记忆。问题情境创设作为一种新颖的教学方法,在初中数学的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较为良好的教学效果,增强了数学课堂的趣味性,改变了数学课相对枯燥的传统形态,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热情。

同时,很多教师由于对情境创设的理解不够全面,导致运用效果很不理想,因此,进行问题情境创设的时候,教师需要特别关注这些问题:教师要注意不能过于追求情境化而忽视了教学内容;情境的创设必须要考虑学生的接受情况,与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状态相符合;创设情境所选用的问题必须以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为指南,以促进学生理解数学的本质为目标。

三、结语

问题情境创设是一种有效的数学教学手段,对于学生的数学兴趣的培养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问题情境创设可以显著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数学学习氛围,提高初中数学教育的成果。但是在进行情境创设的时候,要注意设置的问题要尽量贴近实际生活,增强数学课堂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改善初中数学教育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王娟. 刍议初中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J]. 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2012(16):31.

[2] 张淼.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 (12):148.

第5篇:初中数学教学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初中数学;问题教学法;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36-0074-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36.047

一、问题教学法概述

问题教学法指的是,以问题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的教学方法。在新课程数学教学中,问题教学法以学生为本,以问题为中心。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起帮助作用。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在自己寻求答案或者与小组合作的过程中,积极思考,从而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并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解决问题中学会知识、巩固知识、应用知识,在解决问题的同时还会不断总结经验,在经验中不断成长,发展智力,最终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方法。

二、初中数学教学中使用问题教学法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教师提出的问题应该能体现学生的主体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通常都是由教师讲课,在教师讲解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学习和思考,并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以实现自主学习。如果教师一直以家长式的教学方式为学生讲解,学生在回答问题时,也会太死板,这样的教学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也就是说,教师可以起引导和帮助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和主体,教师要能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到更多的知识,因此问题的提出非常重要。教师要更多地培养学生对提问问题的意识,并在问题的启发下,寻求方法,解决问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个过程不仅需要教师合理的引导,还应该鼓励学生不断地质疑。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从而为学生的学习起到帮助,为学生找到更多的方法,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

(二)教师提出的问题的合理性

在初中数学中,使用问题教学法,重点是能让学生发现问题,并且教师的提问还应该合理。如果教师设计的问题不好,那么对于学生问题的解决也不利,学生的学习也不会得到改进。只有设计合理的问题,才能让学生在思考中积极地前进,学到知识。可以说,好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产生好奇心,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主动地寻求答案。这个答案是经过学生积极思考,认真研究得到的,并不是明显的,学生一眼看出来的。教师为学生设计的问题还不能太难,太难的话,学生会失去信心,不愿意学习数学,太简单容易会让学生骄傲,甚至敷衍学习。因此,教师在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应该精心设计问题,创设不同的情景,让学生找到答案,主动地探索,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数学能力。

三、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疑问的提出方法

(一)问题引入,激发学生热情,创设教学情境,为学生提出疑问作铺垫

问题的引入是指用学生比较熟知和感兴趣的生活问题或者数学问题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能有解决问题的冲动,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这就要求教师能认真进行备课,了解学生,对学生的个性特征进行分析,灵活运用教材,把教材知识和生活问题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精心设计导入问题,用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还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创设情境,使学生能在情境中更好地解决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能在疑问中进步。创设教学情境,还能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对于学生解决问题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在使用问题教学法时,教师应该抓住机会,从课本中的重点和难点出发,选用合理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轻松地解决问题,为学生的提问奠定一定的基础。

(二)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养成善于提问的习惯

在学习过程中,不管是哪门学科,总是有学生不愿意主动提问,不管学生懂不懂,都会主动地去了解知识,这样的情景对于学生的学习有着明显的效果。初中阶段,如果学生将自己封闭起来,不和其他学生进行交流,在以后的学习中就不能有所长进。同时,这样还会影响自己在公共场合的表现。鼓励学生针对所学的知识,对所解决的问题提出新的问题,由学生之间相互解决或者由师生共同探讨解决。鼓励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并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解决问题,从而积累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和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功感。

(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诱发学生探究动机

在初中数学中,学生的学习与兴趣有着直接的关系,只有具备浓厚的兴趣,学生才能在学习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并能积极地投入到教学中。如果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那么就会影响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对学生的学习起着不利的作用。在以前的教学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控制着整个教学过程,整个教学都是教师在讲解,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在学习中有着不利的效果。如果长期下来,就根本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也没办法参与到教学中,这样的教学是很不好的。在初中数学中,使用问题教学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在问题的启发中,积极主动地参与思考,并在思考中,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

第6篇:初中数学教学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数学教学;教学方法;问题;对策

G633.6

数学在所有学科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能帮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也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数学教学成为教育部门关注的重点,数学教学模式也在不断地革新,以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初中数学成绩的好坏对学生综合学习情况有极大地影响。但是由于新课改的进行,部分教师对新课程不太适应,再加上学生自身的情况,导致数学教学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从而限制了教学质量的提升。

一、 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 教师对备课不够重视

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要从教学工作中不断地对自身进行反思,寻找不足之处,探索更好的教学方法,以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和学生对知识更多的需求。这不仅是对学生和学校负责,更是不断提升自己的表现。

备课,看似可有可无,但在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部分教师对待备课却持不正确的态度。其一、过分依赖参考书,几乎是完全照抄他人的模板,不结合所教授课程的特点和班里学生的特点而盲目授课。由于没有具体问题具体对待,而使一部分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影响教学效果。其二,一些老教师自觉教学经验丰富不备课,仅仅依靠多年的教学经验,根据自己的适应条件和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因材施教。新课改的进行导致很多课程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如果只是一味的满足固有模式,势必会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 师资队伍参差不齐

拥有一支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而师资力量的匮乏、现有教师水平参差不齐则制约了初中数学教学水平的提高。就当前初中教师队伍的实际情况来看,数量匮乏导致每个班里学生数量较多,大部分教师都是超负荷工作,不仅影响了教学质量,还导致教师失去了学习深造的机会,限制了其自身能力的提高,从而从根本上限制了学生的知识水平。另外,由于教师的匮乏,学校不得不从外部聘请非专业教师代课,这些非专业人员的水平良莠不齐,而且由于不在编,往往缺少积极性和工作热情,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初中数学教学的发展。

(三) 教学方法及形式单一

传统的数学教学形式一直延续至今,多数数学教师一直采取“满堂灌”的方法,即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听。教师太注重自我的讲述,于是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互动极少。大多数时候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只是教师与学生个体之间的互动,而忽略了教师与群体,学生群体之间的互动。另外,有些教师对师生互动的实质理解不够全面,对互动学习的目的及所带来的效果分析不够全面,只是形式上的互动,并没有深入其实质去认真的贯彻实行。互动一少或是有互动学习之名无互动学习之实,又导致了课堂气氛过于沉闷,如此一来,很多学生失去了数学学习的兴趣。一旦失去兴趣,便很难学好一门课程。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变幻运用各种教学形式,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四) 过于注重灌输知识,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

近年来,中学数学教材中的知识量明显地增多了,而且各种考试频繁,考试内容深且广。为了考出高分数,教师把教学重点放在教材中知识的传授上。甚至在有些学校中,为了主攻重要课程,像一些美术、音乐、体育课就几乎减至零。学校、教师及家长对分数的重视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重视结果,重视计算及是否讲清,而忽视了运算过程中算理,忽视了数学思想及数学方法。教师的讲课仅限于知识,学生的学习仅限于知识、作业,考试成了检验学生成绩好坏的唯一方法,而最重要的学生能力的培养,学生逻辑性思维的发散却没有被关注。而这种照本宣科,只重视结果的数学教学方法必然导致学生过于死板,无法真正的领会数学,无法举一反三。

二、 数学教学中问题的解决方法

(一)完善教学模式,创新教学内容

教育部门应对新课改内容进行整体把握,把新课改的教学思想贯彻到实际教学活动中去。教师在教学前应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进行深入分析,将教学内容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对教学模式进行优化,掌握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能,以便学生更深刻的掌握数学知识,而不是死板的学习某个模式。另外,在设计教学内容时,教师应明确复杂知识点、重点知识点,分难易循序渐进的讲解。引入探究性、一题多解问题作为学习任务,令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初中数学教学模式的完善和教学内容的创新,能使得学生更深刻的了解数学在生活中运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并在不断地学习中增强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要提高教学有效性,前提是教师要重视自身能力的培养,对数学教材进行自主开发和灵活运用,合理安排教学活动。具体应从以下及几方面入手:第一、注重自身知识储备的更新。随着初中课程的不断改革,教材内容呈现出多样化特征,这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是十分有利的,为数学素养的提高奠定了基础。但是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即变化过多使一些学生和教师不能很快适应。因此,教师要尽快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对数学教材进行透彻的分析和掌握,具备过硬的数学知识储备和数学教学能力。及时的对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进行调整。第二、业余时间多参加各种讲座、培训班。多听听别人的经验,多学学别人的方法,互相交流与学习,是提高自身能力的有效途径。在发展如此迅速的社会,各行各业都需要紧跟时代变革及时完善自己。教师只有具备较高的教学能力,才能深刻领悟数学教材的意图,有效应对数学教材的更新,并能根据变化做出适时地调整,以保证学生学到最新最完善的知识。

(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技巧的全部诀窍在于抓住学生的上进心,这是道德上的鼓励。如果学生不知上进,任何教育都无法培养良好品质。”而从目前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状况来看,很多学生都是为学而学,缺乏上进心和求知欲,只是在家长和老师的要求下去学习,缺少自主学习的动机。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呢?要从以下方面入手:

第一、激发学生的上进心。教师可采取正面激励和竞争激励的方法。例如,在教学内容中渗透数学的应用价值和学习数学的重要作用;把各种定理公式与数学家生平经历、有趣轶事联系起来以帮助记忆;在班级中开展不同形式的竞赛活动,树立集体荣誉感和相互学习的氛围。第二、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由于学生在接收新知识之前,头脑中会形成某种固有模式,并试图用这种模式来理解新知识,一旦新旧知识出现差异,就会引发认知冲突。而这种冲突会引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不同的教学情境,以引发他们的认知冲突,把他们带入探索新知识的情境中去。第三、帮学生树立信心。从心理层面说,失败能打击一个人的信心,而成功则会提高一个人对某件事的兴趣。因此,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多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如此一来,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的同时提高了自信心,并进一步转化成了强大的学习动力。

(四)引导学生自我总结和反省

政治课上讲内因在事物变化中占主体地位,因此学生学习的好坏最终取决于自身。因此自我的总结与反省就显得尤其重要。数学是一本抽象性很强的学科,比其他学科更需要自身的领悟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俗话说:“师傅请进门,修行在个人。”学生的自我管理与自主学习要比老师的外在管理更有效。首先,要合理的安排学习时间,制定行之有效的学习计划。其次,要善于利用周围资源,如电脑、图书、多媒体等,还可以请教身边的同学,利用一切有助于学习的资源。再次,要善于从考试中总结和反省。从成功中找经验,从失败中找不足,正确对待每一次考试。善于发现问题,才能从每个问题中总结方法。最后,养成课前预习课后回顾的好习惯。预习能帮助学生更快领悟老师所讲的新知识,而回顾能加深记忆,更深入的掌握所学知识。如果能做好这两点,对数学学习有很大帮助。

三、结语

初中数学学习是夯实基础,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关键阶段。在这个时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能为以后的学习提供强有力的后盾,因此教师和学生都要付出努力。由于教师和学生自身这样那样的问题,再加上新课改的影响,数学教学中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鉴于此,教师要审时度势,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牢牢把握以学生为主体,采取有效教学模式和方法,制定切实有效的教学实践策略,对学生的数学知识结构进行完善。同时,学生也要努力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积极努力的配合老师的教学。两者结合,定能大大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

参考文献

[1]张春红,初中数学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研究,2007

[2]邱爱萍,浅谈初中数学教学出现的问题及对策[J],学科教育,2013

第7篇:初中数学教学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问题情境;初中数学;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其原理是教师运用一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来创设教学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提高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兴趣与积极性。问题情境是情境教学法中的一种,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教学法因符合数学学科特点及学生学习心理,因而其被广泛运用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

一、问题情境的定义及其特征

问题情境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启发学生的思维,运用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为学生创设最佳的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进入问题的解决角色中,发散思维有效解决问题,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通过各种教学实践,总结出关于问题情境教学的四大特征:一是启发性,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元认知,良好的问题情境能够调动学生的联想、想象、类比、反思;二是针对性,教学问题情境中所有问题的设计都需要以教学内容为基准,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与生活经验设置难度始终的教学问题,从而便于学生理解教学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连续性,在问题情境教学中,教师需要有序性、层次性的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顺利进入新知识的学习情境中,以发挥问题情境教学承前启后、温故知新的作用;四是趣味性,创设问题情境的教学目的是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具有趣味性的问题情境更能调动学生解决问题的心理。

二、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巧设

(一)创设温故知新、承前启后的问题情境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其最终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巩固旧知识、掌握新知识,运用已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因此,初中数学教师需要有目的创设温故知新、承前启后的问题情境,根据课堂教学内容设计针对性的数学问题,让学生通过解决这些数学问题一方面回顾已学的旧知识,另一方面为解决当前数学问题而引出新知识,从而引导学生进入到学习新数学知识的状态中。温故知新、承前启后的数学问题情境教学,可以实现利用旧知识烘托出新知识的教学目的,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在已有认知结构中回忆已学过的知识点,如此学生既巩固了旧知识,又易于接受新知识、掌握新知识。

(二)创设正迁移、水平迁移的问题情境

数学学科的特点具有规律性、相似性,许多知识点之间存在着相互关联,因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需要引导学生对相似性知识进行规律总结,从而发挥正迁移与水平迁移的学习作用,帮助学生掌握相似数学问题的解题能力。对此,初中数学教师在运用问题情境教学法时,就需要创设具有正迁移、水平迁移的问题情境,设计具有相似性知识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比较,以发现规律、解决问题,达到举一反三的迁移学习效果。

(三)创设实践性、生活性的问题情境

此外,数学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其最初诞生的原因是帮助人类解决生活问题。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应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结合生活实际以创设出具有实践性、生活性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知识的乐趣。于是,初中数学教师在教授新知识的时候,可以根据新知识设计具有生活意义的相关数学问题,让学生进行交流与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引导学生进入到学习新知识的情境中。

(四)创设拓展性、趣味性的问题情境

由于数学知识逻辑性强、公式繁多,难免令人感到枯燥、乏味,而为了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初中数学教师应当避免一味的向学生传授知识点,通过题海战术让学生掌握公式的运用能力,这样的数学课堂教学势必会让学生产生厌烦心理。为此,初中数学教师可以创设拓展性、趣味性的问题情境,针对课堂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相关数学故事、数学家的生平事迹等,这样不仅利于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还利于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印象。如教师在教授“坐标系”(平面)的知识时,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述数学家迪卡尔发明坐标系的故事,既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培养学生的科学与人文精神。

三、总结

初中数学的知识学习难度进一步加大,为了给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教师采用问题情境教学法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操,对于树立学生的数学解题意识,启发学生的数学思维具有积极意义。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学生知识水平来创设良好的数学问题情境,可以为学生提供相应的信息与依据,促进情境教学与教材内容的融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第8篇:初中数学教学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问题情境教学法 规律 生活

实际 已有知识 探究性

DOI:

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01.062

数学是初中阶段的一门必修课程,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学的效果并不乐观。传统以讲授为主的授课方式,不能帮助学生有效地理解数学知识,致使数学课堂教学变得更加枯燥、乏味,学生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也在逐渐减弱。鉴于数学学科的重要性,如何让学生学好数学,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果,成为了每一位初中数学教师所思考并且急需解决的问题。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改也为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血液,初中数学课堂也焕发出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在新课改教学理念的指导和新的教学方法的运用之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和以往的数学课堂教学相比,有着明显的不同。在新课改实施之后,问题情境教学法逐渐得到了教师的重视,并被教师应用于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当中。通过运用问题情境教学法进行数学教学,学生的数学求知欲望更加强烈,有了学习的积极性,在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方面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问题情境教学法是新课改下的一种重要教学方式。教师在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等基础之上,结合新的教学内容为学生设计问题教学情境,让学生通过已经掌握的知识去探求新知。在运用问题情境教学法进行教学时,教师为学生创造了学习的困难和障碍,激发学生去排除困难和障碍,寻找解决的方法,从而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的信心。通过运用问题情境教学法进行数学教学,不仅能够强化学生的数学学习动机,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而且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笔者在运用问题情境教学法进行数学教学时,获得了一些心得。下面,笔者结合初中数学教学实践,谈谈如何运用问题情境教学法进行数学教学。

一、问题情境的创设要遵循一定的规律

问题情境教学法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在数学教学中被广泛应用。在运用问题情境教学法进行数学教学时,教师要讲究一定的方式方法,遵循一定的原则和规律。只有这样,才能够发挥出问题情境教学法的优势,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

教师在创设数学问题时,要以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为基础,并和教材中的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在以学生和教学内容为基础的情况之下所创设出的问题,才能够在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同时,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数学知识。

问题的创设还要做到难易程度的适中。教师所创设的问题太难,学生不知从何下手,打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问题太简单,学生也不感兴趣。只有难易程度适中,符合学生发展的数学问题,才会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活跃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运用问题情境进行教学时,教师也要做到给学生留出适当的思考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进行全面、深入的思考和探究。有些教师在运用问题情境教学法进行教学时,在提出问题之后,就急于向学生说出答案,学生没有自己的思考时间和空间,不能成为课堂活动的主体,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长此以往,问题情境教学法也就流于形式。只有给学生时间和空间进行思考,让学生进行问题的探究、讨论、分析和总结,才能够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发挥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运用生活实际创设数学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数学

数学是一门被广泛运用于生活当中的知识,生活当中处处是数学。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把数学知识的学习和生活实际相结合,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数学问题情境,能够让学生获得直观上的感受,有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更加深刻的感悟,并且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产生数学探究的动力。通过在数学教学中引入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能够使数学课堂充满活力,创设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由于数学问题情境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自然会产生亲近感,吸引学生去进行数学知识的探究,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潜能,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探究中,手、脑、口等都得到了锻炼,各方面的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例如,在学习“统计调查”的相关教学内容时,教师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统计调查的概念,让学生明白学习统计调查的作用,可以把本部分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周围的事物结合起来,让学生走出课堂进行实地调查。教师可以在学习之前布置相关的作业,让学生对本班学生的兴趣爱好、年龄或者学校周围超市货物的销售情况等进行调查。在上课时,让学生对自己所调查的事物、调查依据以及调查情况等进行分析。教师和学生一起得出统计调查的相关知识。

在运用生活化的问题情境进行数学教学时,教师要把所创设的生活化问题情境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只有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才能更加有信服力,学生才会真正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学习数学的兴趣才会更浓。

三、利用已有知识创设数学问题情境,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自信心

每一部分数学知识的学习都不是孤立的,知识之间带有联系性,新知识的产生是以已有知识为基础的。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不要把当堂课教学内容的学习孤立起来,要注意知识的前后联系。教师从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出发引入新知识的学习,就会降低新知识的学习难度,有助于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进行新问题的思考和探究。通过以旧带新,运用旧知识顺应、同化新知识,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之上进行研究、比较,能够让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之上构建新的知识体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发展也有促进作用。

例如:在学习“分式的基本性质”时,教师可以先对“分数的基本性质”进行复习,让学生通过类比获得新知识。再如:在学习“圆和圆的位置关系”时,教师可以先复习“点和圆的位置关系”以及“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进而进行“圆和圆位置关系”的探究。

在运用学生已有知识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时,教师要做到从学生实际认知的背景出发,向学生提供大量的信息,通过多种途径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及数学经验,引导学生对已有知识和将要学习知识进行对比,启发学生进行思考,体验新知识的形成过程。

四、创设探究性问题情境,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保持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只有让学生充分参与的课堂教学才会充满活力和生机。在新课改下的初中数学教学,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数学教学活动当中。怎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参与性,活跃课堂教学的气氛呢?这是每一位教师所思考的问题,也是每一位教师应该解决的问题。

在运用问题情境教学法进行数学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创设探究性的问题,激发出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生在探究和亲自参与的过程当中去实践。只有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动起来,通过学生活动带动学生的数学学习,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通过让学生进行知识的探究,能够使抽象的数学知识更加具体,实现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完成由形象思维上升为抽象思维。

例如,“轴对称”是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一项内容。在学习这一部分的教学内容时,为了让学生更加准确的理解“轴对称”的概念和性质等知识,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活动,让学生参与到探究当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我们要从一张方格纸上剪下一个“十”字形,我们需要剪几刀呢?在提出问题之后,为了让学生能够获得准确的答案,教师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工具动手进行实践。由于学生能够亲自参与教学活动,他们都兴趣很高,情绪高涨,思维活跃。同学们都马上动起手来,并且边操作,边思考,边讨论。通过自己的参与,学生们很好地理解了这部分的内容,思维能力也得到了最大的发展。

第9篇:初中数学教学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初中数学;问题教学法;策略探析

在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学方式的优劣对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新课改之后,教育形势的发展要求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的能力,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实施问题教学法,让学生在积极主动地探究过程中掌握知识。

1.创建问题情境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可通过创建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这个问题情境可以采用“螺旋式”的方式进行,让学生在教师设置的这些问题中获取新知识,掌握新的学习方法。教师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入相关的知识,再由这些知识导入新的问题,利用这种“螺旋式”的教学模式不断地引发出数学新问题,促使学生主动去探索新的知识。

比如,教师在教学“等腰三角形”一课时,可以向学生提出一系列的问题:①“等腰三角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②“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是哪条直线?”“底边上中线所在的直线、底边上的高所在的直线以及顶角平分线所在的直线,是不是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③“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的关系是什么?”这些问题在逻辑上是递进的关系,前面的问题比较简单,学生一般都能回答正确,而顶角平分线所在的直线也属于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这个知识点学生不一定能第一时间解答出来,因此需要老师进行引导。在第三个问题的解决上,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对折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的方法,来了解到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是相等的。学生在解决这些递进的问题过程中,就能够对等腰三角形有更深层的认识。

2.增加问题的趣味性

学习兴趣能够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教师在运用问题教学法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提出问题的趣味性。如果老师提出的问题太过于枯燥,学生就不能提起兴趣,重视度不高,就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要结合学生的特点,使问题具有趣味性,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学生自主探索。

比如,教师可以使问题故事化,使原本枯燥的问题变得幽默,让学生在故事中回归到问题的本质上,从而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在讲解“配方法”时,可设置这样一个故事:三个人参加一个室外竞赛活动的第一关获得了前三名,一共有17块拼图的残块作为第二关的有利线索,第一名获得二分之一,第二名获得三分之一,第三名获得九分之一。三人苦思冥想也无法解决拼图的分配问题,最后导演给他们一个提示,借给了他们一块拼图,这样第一名获得了9块,第二名获得了6块,第三名获得了2块,刚好还剩下一块。再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来解释他们是如何解决这个分配问题的。这个故事无疑充满了趣味性,使学生踊跃地参与到问题的解决中来,从而促进了教学效果的提升。

3.开展实践活动

数学是比较抽象的,但是在生活中又常常运用到,因此数学教学不仅要因材施教,还要结合生活中的现象。在实施问题教学法时,教师还可以适当地开展一些实践活动来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知识能力以及实践动手能力,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提升,增强创新意识。在问题的解决中, 学生通过动手实践,使原本单向、平面的教学方式转变为多向、立体的教学方式。学生在亲身经历和体验中,通过自主观察,能够从其中感受到数学的乐趣和内涵,自主探索出问题的解决方案。

比如,教师在讲解“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之前,将学生进行分组,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利用手上的工具,如标杆、卷尺、镜子等,到操场上利用自己的方法测量出操场上旗杆的高度。有的小组会先测量出人的身高,然后再测量出人的影子以及旗杆影子的长度,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从而算出旗杆的高度;有的小组则利用镜子的反射原理,通过构造一个相似三角形,然后测量出地面的距离从而算出旗杆高度;还有的小组先在地上树立一个标杆,然后构造出一个相似三角形,再测量出旗杆和标杆的距离来算出旗杆高度。学生通过利用身边的工具自己动手实践,在实践过程中不仅营造了一种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而且培养了动手能力,促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数学知识。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