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态系统保护的意义范文

生态系统保护的意义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态系统保护的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生态系统保护的意义

第1篇:生态系统保护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城市景观保护设计

0引言

城市景观环境,是城市设计中一种表象的物质形式,通过视觉审美而形成。城市景观规划,指的是在一定时期内,实现城市发展相关任务和目标,是整个城市建设的重点部署内容。旨在全方位考察城市内容及其周边的环境,进行可行性分析,然后通过设计以及施工建设来达到提供给居民以理想、安静、舒适等交通居住环境。作为城市的景观设计以及建设,对城市土地综合利用,改善土地相关特有功能,都十分有利。城市景观的保护意义重大,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1城市景观保护现状概述

我国经济的腾飞,给城市的发展带来了蓬勃生机,而在城市建设中,相应地面临的困难以及环境问题也日益严峻。比如由于历史、政治以及相关技术的发展,人们思想观念随着历史的河流而相应改变。但是长期的封建思想,使得人们在追求美丽景观的过程,日趋漫长。特别是官僚主意以及暴发户特征意识,导致中国城市的景观缺少人性化考虑,在景观设计中,只是片面追求某种视觉效果,而对于景观给人们带来的其他环境因素,欠缺考虑。在景观改造过程中,没有遵循景观保护原则,严重破坏了自然环境。

所谓城市景观保护设计,必然遵循自然景观的保护,严格意义上来说,就是生态设计。生态型指具有较为完整的生态系统、能够开展适当游憩活动的城市自然遗留地,管理的目标是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维持生态的稳定性和多样性。生态型城市自然遗留地包含有代表性的生物群落和风景样本,其中的动植物物种、生境和地貌具有保护、教育、游憩和科普的意义。根据管理目的的不同,还可以再分为生态保护型、生态游赏型、生态科普型等。必须保护生态多样性,而生物多样性不是简单的生物个数,而是包含生物基因多样性在内的,具体分为物种以及群落和生态系统等不同。在城市景观设计和建设中,生物多样性,是必须考虑的因素,它们是构成生态环境最为主要的因素之一。可以这么说,城市生态多样性,无论是基因、物种,还是群落及生态系统等,都和城市自然生态环境具有某种和谐的联系。作为人居的环境,它们是人们在生活以及生产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景观设计中,必须考虑景观设计给生物多样性以及生态环境带来的正面以及负面影响,必须明细景观的设计除了给人带来最大利之外,还不能影响生物多样性原则,不能破坏生态自然环境以及自然遗留地的物种特性。

2城市景观保护设计策略

2.1城市建筑景观保护策略对于建筑景观而言,通常由于历史以及文化等原因,我必须充分考虑其存在的价值。历史建筑作为城市景观保护设计中最为重要的一环,其意义非常重要。通常情况下,建筑具备几个方面的因素,一个是人居因素,一个是时间因素(即历史因素),另一个便是文化因素。无论是名人居住的名人效应,或是历史遗留的历史效应,还是其璀璨的文化效应,都构成了建筑景观的保护与否的影响因子。从这三个方面,进行全面分析,确定其声望值,当声望值超过需要保护的临界值时,必须对建筑景观进行保护设计。

建筑景观的保护设计,必须充分考虑资源的优化利用,在城市整体设计中,资源的合理利用最为重要。作为一个世纪以来的科技和商业发展的结果,城市中心总是处于适应更多用途和人口的压力下,然而许多城市中心却有一种错综复杂的特性,很容易被增长的交通和重建破坏。取代所有旧的事物来满足新的要求会浪费资源,而且很昂贵,这会有效地毁灭一个地区甚至整个城市。不满足今天的需要、不预测明天的需要,可能会成为经济和文化的自毁。我们必须在某处打破平衡。如何做呢?答案可能介乎一座城市和一个社区之间;或者是它们的特性值得保护,或者一种古老的、很受喜爱的形式;又一次,是思想还是艺术品。建造什么,何时何地重建或彻底修改,保留什么以及如何去做,是一个判断力的问题,在实践这种判断时,应该简要地参考别的地方的经验。转2.2生态景观保护设计除了建筑景观的保护设计外,生态景观的保护设计也是城市景观保护设计的重点。因为,作为城市生态系统中的第一生产者——绿色植物,它是城市生态系统中最为主要的纽带,其为城市整个生态系统提供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所以绿色植物的保护设计以及生物多样性设计,是城市生态景观保护设计中的主要内容。植物园以及树木园,作为城市生物多样性的中心,必须全面收集相关植物,重点保护相关等级的生物,必须组建生物基因库以及城市种子库,便于对生物进行离体保存。植物园既是植物资源迁地保护、植物科学研究的基地,也是对公众进行植物科普宣传和教育的基地,在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中起着核心作用。笔者认为,植物园、动物园对城市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均存在一些限制:①保存超过一定限量的某一物种的遗传多样性标本,在经济上是行不通的;②保护中几乎没有直接的生境敏感反应(habitat.resonsive)发生,所以这种人为控制的种群往往无法适应环境条件的变化;③受到保护的种群其遗传基础似乎很窄小,但又不可能大量收集其个体以使之表现出广泛的基因型;④保护还依赖于政策和资金的持续稳定,但这远没有把握性;⑤在很大程度上将动植物物种与野生的群体和自然环境相隔离,其结果往往是削弱了物种的自然生态习性,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物种的遗传多样性,这样并未起到真正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目的。在城市生态景观保护过程中,充分利用景观规划方法,实现最优化保护效果,这样可以减少植物园以及生态园的数量。

作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途径,景观规划可以分两种方式来实现。①传统保护模式,即基于物种保护的方法来进行生物多样性保护。②最优化保护模式,即基于生态系统保护的方法来进行生物多样性保护。一般来讲,第一种方法在早前运用的比较广泛,它对于濒临物种,能起到很好的保护效果;而第二种方法是从源头来避免濒临物种的产生,强调的是和谐发展,即全面联合景观系统以及生态系统,让各物种以更好的状态来生活于生态系统中,或适应新的生态系统。从实际效果来说,从物种保护这种单一的保护来看,这种做法有待改进,因为,单一的物种保护只是没有办法之中的办法,充其量只能是事后保护而已,其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来改善事后的环境,人为地构筑适合物种生产的环境。而生态景观学最优化景观保护是以最优化模型为基础,从事前控制出发,充分考虑生态和谐因素,建立适合物种生物链的生态保护模式,是城市景观保护中可持续设计的重要环节,所以,以第二种保护模式——最优化保护模式,是景观设计的重中之重。

3结语

城市景观保护意义重大,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只有全面认识当前景观保护形式,从建筑保护到生态保护出发,才能把我国城市景观保护工作提升到一个新的台阶。新晨:

参考文献:

[1]王启照.城市景观设计新思维——可持续发展范式刍议[J].上海商业.2009.(9).48-50.

第2篇:生态系统保护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生态系统管理生态环境评价问题

开展生态系统管理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互,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但是由于生态环境具有复杂性,因此需要进行生态环境的评价,研究环境中各要素的生态关系并发现问题,为保护环境提出科学依据[1]。但是在开展生态环境评价工作时也要考虑评价目的、评价方法、评价数据及评价结果4项关键问题。

1评价目的问题

生态评价是一项有助于后期开展生态保护与管理工作的基础工作,为决策者与公众提供具有可读可用的信息。有目的地开展环境评价有利于评价工作指明研究方向,保障评价工作的顺利开展。环境评价的目的不同,评价的内容与使用的评价方法也就不同,所带来的结果也就有所不同。因此确定环境评价的目的对于环境保护工作而言尤为重要。环境评价的目的应以服务生态系统管理服务为主。此外,生态评价也是一项需要生态系统管理者参与的工作,需要管理者认可根据区域内存在的生态问题制定相应的评价目的。如较为常见的湿地问题,在评价目的确定环节需湿地生态系统问题,湿地生态系统对于人类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但是在早期,人们割裂性地认识湿地生态,导致其评价的不科学性。因此,将可将环境评价的目的确定为提高对湿地的保护程度与利用率,优化湿地的资源配置,管理者根据评价目的开展一系列的活动,环境评价也才会具有意义[2]。因此,对于评价目的而言能够服务生态系统管理、管理者的认可二者缺一不可,是生态系统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

2评价方法问题

有了目的也就有了方向,而接下来首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完成目的。因此,也就需要环境保护者考虑用何种方法获取数据、构建生态评价模型。评价方法对于评价数据与评价结果有着直接的影响,并间接对生态系统管理带来影响[3]。环境评价需要获取数据并利用指标进行评价,但是当前生态环境的指标相对较多,体系庞大,如何选择评价指标也成为建模工作中首要解决的问题。刘建军在建立荒漠景观生态指标体系时提出要保证全体指标的科学性。科学性是国内外生态环境评价建模时首要考虑的一项重要原则。环境评价指标需要有具有科学原理的支持,能够如实、准确的反映出评价主体的特征、现状、变化规律等;同时能够获取科学、准确的数据。方法要具有可行性是生态环境评价模型建立中的另一个基本原则。可行性要求评价指标具备以下4项要求:①具有较强的操作性,方便广泛应用;②体系简单明了,评价指标能够反映生态环境特征,定义明确、无歧义;③要求在现有的检测水平、统计手段基础上能够获取准确、真实的数据;④能够获取持续不断的新数据,保证管理者能够根据生态环境评价的需要对数据进行及时的更新。具备上述4项要求的方法即为可行性方法。随着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技术被应用于环境数据的获取工作中。如遥感、GIS等技术,应用方便且能够获取持续不断的新数据,有利于对生态环境进行长期的监测与评估,从而促进了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

3评价数据问题

评价数据是开展生态环境评价工作的重要保障。除了方法、技术给当前生态系统评价带来制约之外,当前评价数据的不足也是制约当前评价工作的主要原因。选择符合决策要求的数据也成为当前评价工作中的重点问题。生态环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因而通常需要较多的、全面的数据进行评价。此外,由于生态系统是不断演变的,固定的数据是无法如实地反映其演变过程。因此,生态环境的评价选取的评价数据要能够持续不断地获取,能够如实、准确地反映出评价主体的变化过程[4]。同时还要确保数据的全面性,具有较为广阔的覆盖性。如对地区、国家生态系统的数据,要保证数据能够覆盖整个地区、国家生态评价区域,能够反映出整个生态系统的变化情况。如在美国生态系统评价报告《美国生态系统的状态》中,管理者选择的103个指标时中,只有58个指标有足够的数据支持,但是缺乏足够的数据支持的指标有31个。然而就是由于缺乏足够的数据,目前美国生态系统的重要特征仍无法安全、有效的报道,降低生态系统评价报告的实际价值。这也就给当前环境评价数据的选取工作提供了借鉴意义,要求数据要具有一定的广度。

4评价结果问题

生态环境评价结果有两个主要的作用,一是为生态系统管理的决策提供数据支持,二是向公众公布生态环境环境的状况,从而提高公众的生态环保意识。因此,生态评价结果要具有真实性与可读性。真实性要求对客观生态环境状况的评价真实,符合客观实际;可读性要求评价结果具有可读价值,能够指导环境保护工作。评价结果要能反映出当前的生态环境的状况,表现出经济开发活动、生态保护政策等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例如生物多样性的变化给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生物多样性下生态系统产品及服务的供应及恢复能力之间的关系等,因而也就具有可读价值。利用真实的数据真实地反应生态系统的演变过程,从而提高决策科学性。而公众也能从真实的评价结果中,意识到生态保护的重要性,从而积极地参与到生态环境保护的工作当中。

5结语

在生态保护工作中,管理者需要确定以服务生态系统管理的的目的,运用科学性的评价方法获取真实的数据与评价结果,为生态恢复与环境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号召全民行动,依据生态环境评价结果与系统管理要求开展环境保护工作,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林杨.环境污染对生态系统的影响[J].能源与节能,2015(10):90-91.

[2]田薇,张晓梅,朱小龙.生态系统管理中生态环境评价的关键问题[J].科技风,2014(06):252.

[3]石峰.生态系统管理中生态环境评价的关键问题探析[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4(02):145.

第3篇:生态系统保护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国家海洋公园;概念;特征;建设意义

中图分类号:K928.4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4-9479.2012.03.016

2011年5月19日,国家海洋局了首批国家级海洋公园名单,共7处,分别是:广东海陵岛国家级海洋公园、广东特呈岛国家级海洋公园、广西钦州茅尾海国家级海洋公园、福建厦门国家级海洋公园、江苏连云港海洲湾国家级海洋公园、山东刘公岛国家级海洋公园、山东日照国家级海洋公园。然而,有关国家海洋公园的系统研究在我国尚不多见,明确国家海洋公园的概念、特征以及建设意义等问题更是迫在眉睫。

1 国家海洋公园解析

1.1 国家公园的概念及特征

在研究国家海洋公园的概念与特征之前应首先明确“国家公园”这一概念。

1.1.1国家公园的概念

国家公园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公园,各国政府和学者对其形式和内容有着不同的理解,表1列举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定义:

表1 国家公园分类体系

和国外相比,我国尚未对国家公园进行明确定义,类似于“国家公园”这一概念在我国有这样几种类型区域,包括: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以及生态示范区等。国家公园的概念与上述几种类型区域的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尽管各国管理当局和学者对国家公园的定义各不相同,但其中具有许多共同点,鉴于此,笔者将国家公园定义为:国家公园是建立在对区域自然生态和历史文化资源进行严格保护的基础之上,由国家通过立法划出的具有明确地理边界和一定面积的陆地、水域空间,满足人类的科学研究、科普教育以及游憩娱乐等需要。国家公园通过一定范围的适度开发实现整体地有效保护,既排除与保护目标相矛盾的开发利用方式,以生态系统、自然资源保护以及适宜的旅游开发为基本策略,达到保护生态系统完整性的目的,又为国民提供了游憩、教育、科研等机会与空间,是一种能够科学协调生态系统保护与资源利用之间关系的保护与管理模式。

1.1.2 国家公园的特征

根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定义,一个国家公园应具有以下特点:

(1)它有一个或多个生态系统,通常没有或很少受到人类占据或开发的影响,这里的物种具有科学的、教育的或游憩的特定作用,或者存在高度美学价值的景观;

(2)国家采用一定的措施,在整个范围内阻止或禁止人类的占有或开发等活动,尊重区域内的生态系统、地质地貌及具有美学价值的对象,以此保证国家公园的建设;

(3)该区域的旅游观光活动必须以游憩、教育及文化陶冶为目的,并得到有关部门的批准。

根据各种类型保护区的性质差异和管理目的不同,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将国际上各地区设立的各种保护区归纳为6大类[11],见表2。

表2 IUCN规定的保护地分类体系

1.2 国家海洋公园的概念

国家公园是各国目前进行生态环境保护最重要的一种形式,国家海洋公园是其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类型[12]。国家海洋公园通过建立以海洋区域内的生物多样性和海洋景观保护为主,兼顾海洋科考、环境教育以及休憩娱乐的发展模式,使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等目标共同得到较好的满足,因而得到了人们的普遍认可,成为国际上海洋环境保护区设立和发展的主要模式。

在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国家海洋公园发展中,由于不同的地理区位、自然环境以及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差异,各国国家海洋公园的类型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名称也不尽相同,如:国家公园(National Park)、国家海洋公园(National Marine Park)、国家海岸公园(National Coast Park)、国家海滨公园(National Seashore)、国家海洋保护区(National Marine Sanctuary)等(见表3)。

表3 国家海洋公园的名称比较

资料来源:根据参考文献[13],略改动。

多数的海洋保护区以生态系统及生物多样性保护为主要目的,并不适宜开展大规模的休闲游憩等活动。然而,也有相当数量的海洋保护区能够在确保生态系统保护的前提下,面向公众开展一定规模的休闲游憩活动,这些保护区成为了国家海洋公园的主体,例如:美国的国家海岸公园,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的国家海洋公园等[13]。

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不仅对于国家海洋公园的称谓不一,而且在概念界定上也没有一个较为一致的标准。例如,澳大利亚政府认为[14]:海洋公园是一个多用途园区,旨在保护海洋生物的多样性,兼顾各种娱乐和商业活动,为此实行了分区计划,在海洋公园内划分避难区、环境保护区、一般用途区和特殊用途区,并分别为这些不同的区域设定了具体的目标和特殊条款。我国海南省海洋与渔业厅环境保护处处长陈刚则认为[15]:国家海洋公园具备两个性质,从资源上看是一种允许面向公众开展生态旅游的地方;从自然资源的保护上看,国家海洋公园也是保护区的一种类型。

在归纳不同国家和地区关于国家海洋公园的概念和内涵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国家海洋公园可定义为:由中央政府指定并受法律严格保护的,具有一个或多个保持自然状态或适度开发的生态系统和一定面积的地理区域(主要包括:海滨、海湾、海岛及其周边海域等);该区域旨在保护海洋生态系统、海洋矿产蕴藏地以及海洋景观和历史文化遗产等,供国民游憩娱乐、科学研究和环境教育的特定海陆空间。

第4篇:生态系统保护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野生植物资源 保护 问题 发展对策

一、野生植物资源保护的重要性

野生植物资源不仅仅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维系着整个野生生物种群、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之间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生态平衡。而且它也是整个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野生植物资源因为具有生态性、多样性、遗传性和可再生性等特点而区别于其他的自然资源,同时也正是由于这些特点使得野生植物资源在我国的社会发展中占有了非常重要的位置。首先,野生植物在在维系生态平衡、改善生态环境方面有着巨大的作用,是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础。同时野生植物资源也是保障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可以满足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多样化的需求。而且野生资源具有种类繁多,有丰富多样的基因的特点,有巨大的开发潜力。

野生植物作为绿色植物,是有机物质的第一生产者,可以有效地利用光能和水分直接或者间接的为异能生物提供所需要的物质和能量,正好可以满足自然界物质的能量循环的需要。野生植物不仅在提供食物、药用和工农业生产方面有重大的作用,同时对于生态系统的平衡,提高人类科技方面的进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对野生植物资源的保护和发展对维护生物的多样性和维护生态的平衡,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我国野生植物资源保护存在的问题

人们对野生植物资源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保护意识有待提高。一般的野生植物资源大部分都分布在较偏远的地区,然而在当地的居民的文化素质都较低,对于野生植物资源的认识不够,保护意识很淡薄,加上相关部门对保护野生植物资源没有普及教育,没有在各种传媒上进行反复的宣传教育,在这样的情况下,大部分人对野生植物资源保护的认识严重不足。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和法律观念的缺乏,再加上大部分人都认为野生植物是没有人管理的,可以随便的采挖,因而存在着严重的乱采乱挖,甚至是多度采挖的现象。同时大量的野生植物资源的生长地被其他用途所侵占,直接导致了我国的野生植物资源的大量减少,生长环境严重退化,分布地区减少,物种濒临的危险更加的严重。

一些领导对野生植物资源的保护工作没有足够的重视,在资金方面的投入也不足,对野生植物资源的保护人员严重缺乏,并且业务水平还需要很大程度的提高。同时很多人对野生植物资源的概念认识不清,单纯的把野生植物资源认为是几种花草树木嘛,对我们的生活没有多大的用处,不需要特殊的保护。而且在我国专门从事野生植物资源保护的工作人员很少。野生植物资源的主管部门在执法能力方面还有很大的欠缺,在业务能力和整体素质方面都不能适应管理保护工作的需求,需要进行专业的培训和学习。

对野生植物资源的家底认识不清给科学保护管理野生植物资源增加了相当大的难度。虽然相关部门组织过对于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植物资源的普查工作,但大部分也都因为资金不足等原因,只是调查了其中很少的一部分,与我国繁多的濒危灭绝的野生植物资源相比实在是收效甚微。总之,我国对于野生资源的保护工作起步相对比较晚,缺乏相关的保护管理方面的经验,没有形成一套有效的保护管理系统。

三、野生植物资源保护的对策

从源头抓起,转变人们对野生植物资源认识的错误观念,加强野生植物资源保护的重要性的认识,树立科学合理的保护观念。对于野生植物资源的保护工作要未雨绸缪,对生态和社会生产有重要价值的野生植物资源的严格管护,能够防止更多的物种濒临灭绝,不但可以减少管护的难度也可以减少成本的投入,是保护野生植物资源的有效对策。在充分认识到野生植物资源重要性的过程中,各级主管部门要转变观念,不能够只重视对濒临灭绝物种的保护工作,要认识到很多物种濒临灭绝都是由于森林和草原等过度开垦和破坏造成的,所以在资源开发和利用的过程中,要进行合理的控制,引导人们研究和开发可替代的能源,这样就可以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情况下,创造出更大的经济价值。

相关部门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向大众宣传保护野生植物资源的重要性,让人们认识到野生植物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公众保护野生植物资源的认识,让公众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国家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改善工作中来,主动成为保护野生植物资源的生力军,共同承担起保护野生植物资源的责任。同时要使得野生植物资源的保护工作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就要从青少年的教育抓起,将生态环境和自然保护的常识纳入到日常的课程中去,从小就树立起保护环境、保护资源的意识,从根本上扭转人们对野生植物资源保护意识不强的局面。

遵守相关的自然规律,才能让野生植物资源更好地为人们所利用,根据野生植物资源的特点以及在保护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弊端,在保护的管理工作中可以进行适度大胆的改革,既能满足人们生产生活的需要又能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并且制定出保护与开发利用的有效机制。各级野生植物保护管理机构以及森林公安机关要密切配合,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执法的监督,依法严厉地打击破坏野生植物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促使野生植物资源保护工作向良性和健康方向发展。

政府要从政策方面和资金的投入方面来采取相应的对策,加强野生植物资源的保护工作。并且要转变保护的对象和模式,以前在野生植物的保护方面都是只注重对较大型的木本类植物的保护,经常忽略草本和灌木类植物的保护。实际情况是草本植物因为生活能力较弱,对于自然环境尤为的敏感,加之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极易走向灭绝的边缘。所以在野生植物的保护方面要注重对草本类植物的保护工作。

四、总结

综上所述,野生植物不仅在提供食物、药用和工农业生产方面有重大的作用,同时对于生态系统的平衡,提高人类科技方面的进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加强野生植物资源的保护工作,促进生态系统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第5篇:生态系统保护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沣峪湿地;现状;保护措施

沣峪湿地位于秦岭的北麓地区,是秦岭的72峪之一。近年来,陕西省旅游业的发展持续走高,侵占湿地资源的现象屡禁不止,且有不断上升的趋势。随着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多方面的影响,沣峪水环境也遭到了破坏。沣峪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发生了一系列变化,湿地功能开始减弱。文章对沣峪湿地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提出了生态修复策略。为掌握沣峪湿地的生态现状,深入分析沣峪湿地生态系统现状,分析沣峪湿地生态系统的演化过程及影响因素,探索改善沣峪生态环境的措施,恢复沣峪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状态,对秦岭地区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研究区概况

沣峪湿地位于西安市长安区市区以南约35km处,因沣峪湿地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相互作用,形成了独特的生态系统,属于三大生态系统之一。它不仅很大程度维护了秦岭生物多样性,还能存储洪水、防止干旱,降解污染,对调节气候和控制水土流失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也是沣河流域生态环境建设中的关键一环。沣河流域由秦岭深处的沣峪河、祥峪河和高冠河各自分别流经区域以及三大河流会合之后所流经的广大区域构成,属于黄河流域的渭河水系。峪口以上长26km,贯穿喂子坪乡的整个区域,由许多支流汇合,例如小坝沟、大坝沟、东富尔河、红梢河、南石槽和拐扒沟。其中最长的大坝沟长度7000m。沣峪河流域面积约161.5km2,平均径流量约有853m3,平均下降约8.8%。沣峪湿地在维护秦岭生物多样性,存储洪水和防止干旱,控制水土流失方面以及调节当地小气候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1自然环境

沣河位于西安市长安区西南方向,属于渭河水系,是黄河流域的主要支流。它发源于秦岭主山北侧的喂子坪乡鸡窝子村,距峪口26km,贯穿喂子坪乡全境。由大坝口、红梢河、南石漕、小坝口、拐扒沟、东富尔河等多条支流汇集,其中大坝沟长达7km。沣峪河年平均径流量8626万m3,汇流区面积165.8km2,年均减少8.8%。

1.2社会环境状况

作为西安市政府振兴经济的四大支柱产业之一的旅游业。近年来,从当前的情况出发,把自然景区作为发展旅游业的基础,用公路干线连接各个旅游景区,随着当地经济以及旅游业的发展,沣峪流域西万公路的车流量呈现出强烈增长的态势,目前每天可高达5000辆。为适应这种发展趋势,沿沣河河道公路一侧修建了60多家加油站和洗车店等。这无疑为当地人们群众的致富之路开辟了一条新途径,同时,洗车和修车店会产生大量含有泥沙、油污的废水,由于缺乏环境保护意识和废水处理条件,而将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沣河河道中。

1.3旅游开发状况

近年来,由于其独特的自然资源,沣峪湿地已逐渐发展成为西安郊区著名的风景名胜区和避暑胜地。沿沣峪河开发了数十个风景名胜区、泳滩和度假胜地。这些风景区中很多都是直接建在河道上,另有些则建在沣峪河道两岸的森林之中。在河道边设置旅游景点是造成河水污染的主要因素,一是农家乐和酒店等产生的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到河流中;二是游客在游览过程中,由于缺乏环境保护意识而随意丢弃的食品包装袋、矿泉水瓶、卫生纸等,都对水质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2湿地保护存在的问题

2.1沣峪湿地的生态结构和功能发生了变化

沣峪湿地生态系统具有脆弱性过渡性结构和功能独特性的生态系统特点,具有较强的自我净化能力和自我恢复能力。随着西安市经济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提升,生活污染物排放以及围湖造地等因素,导致湿地资源的萎缩成为当前环境问题的焦点,导致生态功能下降。

2.2环保意识薄弱、官方宣传力度不足

我国人口素质在21世纪得到了较大提升,但破坏环境等行为仍然频频发生,一方面是“知法犯法”类型,要加强约束;一方面是没有意识到自身行为是破坏环境的行为,因此要加强教育。目前宣传教育的力度不足,覆盖人群不够广泛,因此绝大多数人对沣峪湿地的环境问题关注不足,保护意识也不强。地方政府的宣传工作仍然没有到位。

2.3设计不合理,人造设施占比过大

沣峪湿地自开发以来,成为周边县市的热门景点,为满足游览需求,增加了许多设施,如栈道、凉亭、商业街、旅馆等,景观植物则更多地考虑经济性、观赏性和栽培难度,忽略了沣峪湿地原本的植被样貌。人造设施在建设和使用过程中,或多或少会对沣峪湿地的生态环境有所破坏,使沣峪湿地失去其原有特色,导致景区同质化。

2.4弱化了湿地的生态功能和水质净化功能

沣峪湿地的开发没有依据地质地貌类型,以及原有植被类型等因素配置适合本地的植物品种,植被采用了公园中常用的落叶松、芦苇等,品种较为单一,缺乏沉水植被,多为草甸、灌木、乔木,植被种群不合理,难以发挥净化水质的功能,也不能起到维持生物多样性的作用。

2.5注峪湿地保护的体系未完善

虽然政府已经在沣河流域建立了多重保护制度,但各个部门的责任权利和利益尚不明确,它属于自然保护区,被林业环境保护、农业和水利部门多重管理。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些部门管理不协调,甚至发生冲突和争执,导致不能及时治理流域生态。一方面,林业部门拥有明确的法律依据,可以进行依法行政,并有专门的执法团队。另一方面,环境保护以及农业和水利部门对植被破坏等案件,没有任何法律依据。在保护过程中政府被要求协调每个环节,明确各部门的全责范围,自觉承担社会应负的责任和人民的自觉行为。

3沣峪湿地保护策略

沣河在陕西省西安市的城市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目前沣西沣东新城的建设,必然会影响沣河的生态环境,因此,保护沣河势在必行。沣河的保护应该由点及面,在沣河的关键节点重点保护,沣峪湿地在沣河流域的上游部分,是沣河保护十分重要的部分。沣峪湿地的保护工作是从源头开始,直接影响沣河整体治理的效果。结合沣河的具体情况,沣峪湿地的保护日趋紧迫,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3.1保护沣峪湿地现存资源,促进生态功能协调作用

沣峪湿地拥有独特的生态功能。在地方经济的持续发展过程中,沣峪湿地资源作为一种自然资源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不仅能够有效带动西安的经济发展,还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确定了沣峪湿地的生态环境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多样的动植物资源和强大的节水功能使西安湿地更具特色。退耕还湖是目前恢复生态的主要措施之一,能够发挥自然环境自我恢复的功能,应该禁止开采河水,设置人为建筑与河流的保护距离,建立健全河流保护的法律法规,保护沣峪湿地不会被进一步破坏。

3.2把控水源、节约水资源

河流与人们生产和家庭用水有着紧密的联系。为了加快城市优化进程,工业和农业用水、生产用水和城市生活用水得到了大量的供给,水资源的质量在湿地生态系统中得到了保障,有的其至可以直接饮用。因此,应更加重视保护现有的湿地生态系统,学会合理利用湿地淡水。一方面,必须保护水源不受污染。另一方面,对于生产活动用水要珍惜及合理使用。

3.3抓好生态旅游的开发建设

相关各单位和部门需要设计出完善的方案,对湿地进行有效规划,使其各项资源得到充分开发和应用,促进湿地发展的合理性[1]。相关管理部门要将各方面工作都安排好,促进生态旅游的和谐发展。首先,要强化民众的意识,让民众能充分认识到生态旅游是一种湿地保护行为。其次,结合群众力量,将旅游业的发展和湿地保护紧密结合在一起,对其进行有机改造,促进其可持续发展。最后,要制定一系列计划对于湿地资源进行合理使用,将湿地资源与当地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结合在一起,促进其合理使用和发展,有效改善当地生态环境。在实行和建设的过程中,为合理开发和利用湿地资源,应充分考虑可持续发展战略。为适度把握湿地资源开发和利用以获得相关利益,有必要充分了解沣峪湿地区域经济与生态系统保护之间的关系,建立和谐的发展关系,防止出现偏向经济发展的现象。为了从根本上使人们认识到湿地保护的重要性,要求政府、有关机构和专业保护组织增加对教育的投资,以便普及湿地保护的概念。

3.4加强法制的作用和制定相关评价体系

依据湿地保护条例,沣河管理保护条例的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和要求,以相关法律为标准,及时找出沣峪湿地存在的不同类型问题,制定出解决沣峪湿地问题的方案,使沣峪湿地在治理方面越来越完善,形成一套完整可靠的治理体系,并从可持续发展、生态经济、社会影响等方面进行思考,并且探索沣峪湿地的评价体系,结合各方面的问题以及解决措施,构建出隶属于沣峪湿地独特、系统、完整的评价体系,在建立完成时对其综合效益进行有效评估。

参考文献

第6篇:生态系统保护的意义范文

丹江口水库位于河南省淅川县东南部,坐落于河南省与湖北省交界处。北邻淅川县马蹬镇,南临湖北省丹江口市和老河口市,东至淅川县厚坡镇和九重镇,西临淅川县仓房镇。地理坐标为32°55'~33°23'N,110°58'~111°53'E。地处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区,年平均气温15.8℃,极端最高温度42.6℃,极端最低温度-13.2℃,≥0℃的积温达5600℃以上,≥10℃的年积温平均为5123.2℃,无霜期228d;年平均降水量为804.3mm。境内河流有丹江和灌河,湖泊有丹阳湖,为人工淡水湖。由于其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和区位优势,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可以称得上是该地区的“生态宝库”,具有较高的生产力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2研究方法

2.1指标体系法

湖泊生态系统健康评价需要结合生物学、湖泊学、环境科学、水文学和化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选择不同生态系统的物种类型;②考虑不同尺度下的湖泊生态特征;③湖泊生态系统内应考虑到不同物种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物种在不同尺度下的监测特征。因此,湖泊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必须建立一套指标体系,对大量复杂的指标信息进行筛选,在对应的指标体系中进行系统的评价。采用指标评价体系对湖泊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进行评价,可以通过湖泊生态系统的不同属性指标反映湖泊生态系统的变化特征;从湖泊生态系统的物理化学指标、生物指标、景观指标及功能指标等方面,来衡量生态系统健康状况,使自然生态系统与人类社会相互协调、和谐共生,为湖泊生态系统环境建设和恢复提供依据。

2.2压力-状态-响应(PSR)评价模型

PSR(Pressure-State-Response)为压力-状态-响应评价模型。PSR模型是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中常用的评价模型,该模型最初由加拿大统计学家DavidJ.Rapport和TonyFriend于1979年提出,之后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于20世纪八九十年展起来的用于研究环境问题的评价体系。其中,压力指标表示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如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掠取、人类活动所排放的污染物对环境的影响;状态指标表示某个生态环境和自然环境在某一时间段的环境变化情况;响应指标是指社会和个人采取措施来预防、减轻及恢复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该研究运用PSR评价模型来构建丹江口水库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

3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1评价指标体系框架

结合研究区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建立指标体系框架,可分为3个层次。第1层是目标层,即生态系统健康综合评价;第2层是评价准则层,即评价目标具体由哪些方面决定,由压力指标、状态指标、响应指标构成;第3层是要素层,即每一个评价方面都由哪些因素或指标构成。

3.2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指标体系的构建是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关键。丹江口水库生态系统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系统,土地类型多样,涉及丹江湿地国家自然保护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丹江口水库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研究所用的指标较多,但在实际工作中,采用的评价指标过多会给湖泊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增加不必要的负担。因此,需要在较多的评价指标中进一步梳理出具有代表性、能确切反映丹江口水库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评价指标。在筛选指标时主要考虑目的性、科学性、生态功能兼顾性等原则。

3.2.1目的性原则。

湖泊生态系统健康是保证湖泊生态系统维持其自身生态功能及服务功能的前提,从湖泊的结构、功能、水质特征、环境管理等不同方面进行评价,引导区域社会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活动,为湖泊生态系统的健康提供前提和基础,使湖泊生态健康水平不断提高。

3.2.2科学性原则。

保持自然生态系统的生态环境功能,满足区域可持续发展对生态环境的要求,是湖泊生态健康评价的主要目的和根本任务。因此,湖泊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应遵循湖泊生态学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原理,从自然与社会和谐发展角度出发,使选取的评价指标具有湖泊生态学依据,遵循生态系统基本规律,按照湖泊生态环境的客观实际、湖泊生态系统特征进行相应的评价研究和保护工作。

3.2.3生态功能兼顾性原则。

湖泊生态系统有净化水质、调节水文、物质生产、美化景观等多种功能,评价时应兼顾各种功能之间的共性和各自特殊性。湖泊生态系统健康评价需要统筹考虑湖泊生态系统的复杂化、生态系统功能的多样化、社会对湖泊生态系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等多方面因素。

3.2.4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原则。

确定湖泊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部分指标很难做到完全定量评价,而部分指标采用定性评价则更具有其合理性。因此,要充分考虑湖泊生态系统相关资料的掌握情况,采用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更为适合。

3.2.5系统整体性原则。

湖泊生态系统健康评价选择的指标需要构成一个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应包含反映湖泊生态系统健康的主要指标,避免评价体系中的指标过于繁多和复杂。

3.2.6可操作性原则。

选择湖泊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指标必须实用,便于操作,既方便科学研究人员操作使用,又便于林业部门、水利部门及环境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实施和管理。

3.3评价体系的建立

影响丹江口水库生态系统健康状态的因素包括自然和人为因素两部分,每一部分都包含多个影响因素,故建立指标体系时需要选择最具代表性、对湖泊生态环境敏感的因子,使评价指标既客观、科学,又体现其生态地域特征。该研究以上述原则为指导,搜集了研究区相关的多方面资料,充分考虑研究区的地域特征及实际调查情况,从区域的压力特征、物理化学特征、生物特征、生态景观特征、生态功能特征及响应特征等方面,筛选出31个指标,构成了丹江口水库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由表1可知,该指标体系分为3个层次,分别为目标层、准则层、要素层。

3.4评价指标的意义

3.4.1压力特征指标。

人口自然增长率C1:反映丹江口水库周围的人口压力指标,通过研究区域所维持的人口数量变化,反映丹江口水库区域所受的外部环境压力。土地利用强度C2:反映研究区的人类活动压力指标,通过人类活动对丹江口水库的干扰程度来表示,反映研究区所受的外部压力。人类干扰指数=(旱地面积+建设用地面积+人工湿地面积)/研究区域总面积。旅游影响强度C3:以丹江口水库的游客增长率来反映旅游影响强度的变化特征,旅游影响强度=(年游客流量增长人次/上一年游客流量)×100%。农药化肥施用强度C4:反映研究区遭受人类污染的程度,是丹江口水库生态系统健康的一项外部环境压力反映指标,以丹江口水库区域每年每公顷的农药化肥使用量来表示。自然灾害C5:反映丹江口水库生态系统受到外部自然灾害影响状况。

3.4.2物理化学指标。

水质等级C6:反映研究区水质状况,从丹江口水库水质、饮用水水质两方面来衡量丹江口水库的水质特征。丹江口水库作为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的渠首水源地,负责供应河南、河北、天津、北京的饮用水,参照《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Ⅱ类标准对丹江口水库水质进行评价。湖泊富营养化程度C7:以丹江口水库中氮磷的含量反映其富营养化程度。湖泊淤积度C8:反映丹江口水库的稳定状况及泥沙的淤积程度。丹江口水库作为南水北调中线水源所在地,泥沙淤积既会影响水源地水质,又会影响下游汉江、长江的泄洪能力。土壤性状C9:反映丹江口水库非生物组分的特征,其土壤养分、有机质含量可以影响丹江口水库生态系统植被的生长状况。

3.4.3生物指标。

生物多样性C10:用丹江口水库水生态系统的动物、植物、微生物种类占整个生物地理区生物种类的百分比来衡量。初级生产力水平C11:反映丹江口水库生态系统的活力,采用研究区域林地、灌丛、草地和水域湿地生态系统的生物量来衡量。物种濒危状况C12:以丹江口水库物种的珍稀程度、状况来确定。丹江湿地自然保护区有黑鹳、丹顶鹤等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3种,大鲵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36种,连香树等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12种。湖边植被覆盖率C13:反映丹江口水库的生态健康状况,是丹江口水库生物多样性、水土保持、调节气候等多项生态功能的综合体现。湖泊受威胁状况C14:反映丹江口水库区域人类的各种扰动影响,主要包括过渡农业抽水灌溉、过渡捕捞、植被破坏、过渡开垦等人类影响。湿地生态保证率C15:反映丹江口水库的水文条件,以丹江湿地生态补给可利用水量占水库需水量的比例来衡量丹江湿地生态的保证水平,反映丹江口水库生态系统健康水平。

3.4.4生态景观指标。

斑块个数C16:是衡量丹江口水库生态景观状态最基本的指标。平均斑块面积C17:代表生态景观类型的一种平均状况,该指标能反馈较丰富的湖泊景观的生态信息,是反映丹江口水库生态景观异质性的关键指标。景观多样性指数C18:指景观要素或自然生态系统在功能、结构以及随时空变化的多样性,该指标反映丹江口水库生态景观类型的复杂度和丰富度。景观破碎度指数C19:决定了丹江口水库生态景观分析和研究的最大程度,在丹江湿地自然保护区和湖泊景观生态建设中,对于维护丹江口水库物种的数量,维持区域自然稀有物种、濒危物种以及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具有重要的作用。景观均匀度指数C20:反映湖泊生态景观中各斑块在区域面积上分布的不均匀程度,其值越大,表明丹江口水库生态景观各组成成分越均匀。

3.4.5生态功能指标。

文化教育功能C21:反映丹江口水库的科研价值和教育意义。丹江口水库生态类型多样,物种丰富,作为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水源保护地,有非常大的文化教育意义和巨大的科研价值。物质生产功能C22:丹江口水库最为主要的一项物质生产功能是水产品生产,采用水库年捕捞收获量来表示。调控水文功能C23:通过丹江口水库筑堤、建设滞洪区等,为人类提供饮用水,为工业、农业提供用水,以供水变化率来表示。观光旅游功能C24:以丹江口水库景观美学价值的高低、旅游活动以及生态旅游日的增减情况来表示。水土流失控制C25:以区域水土流失面积来衡量,主要是防止丹江口水库周围土壤被水侵蚀,以维持湖泊生态系统的健康。

3.4.6响应指标。

政策法规贯彻力度C26:考虑到丹江口水库对南水北调中线沿线区域的重要性,以接受国家地方政策法规的人口占总区域人口的比例表示。水源保护意识C27:主要反映丹江口水库周围居民对水源地保护的意识,在日常生活、工作中禁止污染水源地的不文明行为。环保投资指数C28:是研究区域生态系统社会经济恢复力的一项重要指标,通过丹江口水库的环境保护治理效果,来反映丹江口水库生态环境保护和改善情况,以水利建设、环保投入占GDP的比重来表示。污水处理指数C29:也是反映生态系统社会经济恢复力的一项指标,以丹江口水库区域工业、生活用水的污水处理率来表示。湖泊管理水平C30:反映人类的生态保护意识及管理政策的科学性,采用定性方法,以丹江口水库管理人员的整体水平来衡量。周边人口素质C31:以丹江口水库周围文盲人数占区域人口的百分比来表征。

4结语

第7篇:生态系统保护的意义范文

根据世界旅游组织统计,上世纪90年代初全球旅游总收入就已超过石油工业和军火工业。在2004年,全球国际旅游收入达6220亿美元,入境过夜旅游人数达到7.6亿人次,同比增长均达10%;全球旅游就业人数达2.12亿,约占全球就业总人数的7.5%;国际旅游收入占全球服务贸易额的29.6%,相当于全球GDP的1.53%。[1]这组数据显示旅游业是全球最大的产业,促进了全球经济的巨大发展。同时,也加速了旅游业的发展,而在进行旅游开发时,也对一些国家的生态系统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这其中就有生物多样性减少的问题。为此,相关部门开展了旅游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研究。本文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出发,提出森林旅游开发中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若干建议以供商榷。

1.生物多样性的涵义

生物多样性(biologicaldiversity或biodiversity)是指生命有机体及其借以存在的生态复合体的多样性和变异体,确切地说,生物多样性是所有生物种类,种内遗传变异和它们生存环境的总称,包括不同种类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以及它们拥有的基因,它们与生存环境所组成的生态系统[2],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3]。遗传多样性,即指所有遗传信息的总和,它包含在动植物和微生物个体的基因内;物种多样性,即生命机体的变化和多样化;生态系统多样性,即栖息地、生物群落和生物圈内生态过程的多样性[4~6];景观多样性指的是由不同类型的景观要素或生态系统构成的景观在空间结构、功能机制和动态方面的多样性或变异性[7]。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核以生存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与人类社会持续发展息息相关的最重要因素和人类生活、社会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衡量尺度[8]。生物多样性对人类有着巨大的价值,傅伯杰等(2001)认为生物多样性的具有利用价值及内在价值,将生物多样性的利用价值分为直接利用价值、生态价值、科学价值和美学价值。生物多样性的直接利用价值就是指为人类消费提供的那部分的生物资源价值。生物多样性的生态价值主要体现于其维持生物圈的功能[7]。1995—1997年王健民等在《中国生物多样性国情研究报告》中提出生物多样性总经济价值包括直接使用价值、间接价值、潜在使用价值和存在价值四个方面,并进行了评估约为40万亿元(如表1)[9]。

从表1可见,生物多样性最重要的价值在于其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相联系的间接使用价值,占其总价值的约95%。这一部分价值也正是生态旅游存在并大行其道的资源基础。例如,生态旅游的目的地是自然生态环境——以景观多样性为基础;生态旅游欣赏的对象是自然景观、自然植被、自然中重要的动植物类群、特定的物种、有特色的区域文化和特殊的生活方式——以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文化多样性为欣赏对象。

表1中国生物多样性经济价值初步评估结果

价值类别

价值(元)

直接使用价值

产品及加工品年净价值

1.02×1012

直接服务价值

0.78×1012

小计

1.80×1012

间接使用价值

有机质生产价值

23.3×1012

CO2固定价值

3.27×1012

O2释放价值

3.11×1012

营养物质循环与贮存价值

0.32×1012

土壤保护价值

6.64×1012

涵养水源价值

0.27×1012

净化污染物价值

0.40×1012

小计

37.31×1012

潜在使用价值

选择使用价值

0.09×1012

保留使用价值

0.13×1012

小计

0.22×1012

合计

39.33×1012

摘自《中国生物多样性国情研究报告》,1998。

2.森林旅游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森林旅游就是以良好的森林自然生态环境为主体,利用森林生物的多样性、多功能,辅以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经过科学保护和适应开发,为旅游者提供游览、休闲、度假、保健疗养、文化娱乐和科学教育等旅游服务。[12]

生物多样性不仅为森林旅游提供基础资源——生物资源,又为森林旅游提供美学价值,为此对森林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是森林旅游得以持续、成功发展的根本所在。但是随着森林旅游的无序、盲目的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推进,我国森林生物多样性的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据我国数次森林资源清查的资料显示,第一次森林资源清查(1973~1976)时,我国森林生物多样性的压力指数为100;第三次森林资源清查(1984~1988)时,我国森林生物多样性的压力指数为133.73;第五次森林资源清查(1994~1998)时,我国森林生物多样性的压力指数为178.63,增长了1.9倍[8][10]。森林旅游对森林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也日益显现出来,由于森林生物多样性存在不确知性(Uncertainly-Known)的特性,人们还不清楚森林中到底有多少物种,加上森林生物多样性作为一种资源或一个系统,本身也处在发展变化之中[11]。所以,人们还不能确切评估森林旅游对生物多样性影响大小,大部分专家是采用定性的方法来评价。

经营者以自然景观旅游资源为凭借,以旅游设施为条件,向旅游者提供各种服务的森林旅游,目的是使经营者自己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这必然生态系统提供更多的能流和物流,对系统内的生物种类组成、种群数量比例和土壤的外部形态等产生一定的影响。[13]据韩也良(1991)研究,旅游区一项基础设施建设对山体和植被的直接破坏,往往是其基本建筑面积的几倍和几十倍。[14]森林旅游对森林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森林生物个体的影响。大量涌入的游客的活动使动植物的繁殖习性变得紊乱,使个体的生命周期扰甚至阻断,影响到物种种群的繁衍进程,改变种群结构,严重的会造成物种的灭绝。

(2)对森林生态环境的影响。反复的旅游践踏会破坏土壤物理结构,降低土壤层厚度,导致土壤肥力下降,地力衰退,从而破坏动植物生活的基础环境。另外,旅游活动在自然环境中造成大量的垃圾堆放,会导致景区土壤化学性质的改变,并阻塞空气和光线,从而造成土壤营养状态的改变,使生态系统受到损害。特别是不可降解甚至有毒物质的产生,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更为严重。

(3)对森林景观多样性的影响。旅游设施建设过程中大量伐除植物,改变了植被覆盖率或植被结构性质,造成景观破碎度加大,导致景观多样性的降低[7]。

(4)频繁的旅游交通为外来种入侵森林生态系统提供便利,另外,大面积建筑物或公路阻隔了两个生境之间物种交换,从而影响到本地的生物多样性。

3.旅游区生物多样性保护

森林生态系统是陆地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生态系统,随着森林旅游活动的开展,其生物多样性面临着严峻考验,而且旅游手段越现代化、旅游密度越高,产生的负作用就越大[15][16]。由于政府过去对环境问题的不重视以及对游客教育的忽视,使得生物多样性迅速衰减,造成无可挽回的巨大损失,生物多样性保护已刻不容缓。

3.1保护措施

生物多样性保护可分为以物种为中心和以生态系统为中心的两种保护途径[17],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是从物种保护开始的,但经验表明,单一的物种保护很少能够达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目的[18]。为此,我们必须进一步设法保护物种的生存环境——生态系统和景观。在对森林生态旅游区规划的过程中,应当注重物种生存环境的保护。比如,在较大范围的自然区域内开发生态旅游项目,应注意规划出的游览区和游径区域一旦有较大强度的人类活动(与自然状态相比较),是否会影响已建立的自然区域内自然保护区网作用的发挥。要求坚持对保护区网外缓冲带以内区域(包括核心保护区、生境走廊、内缓冲带)的严格保护,应将人类活动都限制在外缓冲带及以外的范围内,以免由于人类活动区的不科学规划,造成区域内物种基因、能量、物质流通渠道的损坏,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威胁与破坏;其二,应建立相应的物种监测体系,对每个物种建立档案,以便于多样性保护措施的实施。为此我们可以从以下七个方面进行旅游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

(1)将森林旅游区分为中心活动区和生态缓冲区两部分。在生态缓冲区内严禁破坏森林资源。

(2)采用高设计标准使园内建筑物风格与周围的自然和文化环境相协调。

(3)把对环境影响大的不适宜商业活动及设施集中到中心活动区或敏感环境区域外。

(4)在上马娱乐项目时要考虑到生态效应,使自然资源可持续发展,不能只考虑经济效益。

(5)对旅游者普及生态教育,自觉以生态意识贯穿整个旅游活动,并且能够自觉保护旅游资源。

(6)设立醒目而生动有趣的保护动植物资源和生态环境标识牌。

(7)将垃圾分类别(玻璃、塑料、纸品、易拉罐)收集,统一处理。

3.2应处理好的问题

虽然森林旅游对森林生物多样性造成较大的影响,但是我们不能将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森林旅游割离开来,而应该借助森林旅游进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通过加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以促进森林旅游的持续发展。所以在进行森林旅游开发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时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1.森林旅游应同保护生物多样性教育结合起来,通过寓教于游,寓教于乐等多种形式,向游人传播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生物多样性与环境的科学知识,以及相关法律、法规,增强人们的生态环境意识和法制观念,以达到保护生物多样性之效果。为此,旅游管理部门和旅游经营者可以在森林旅游地建立动植物标本档案,供游客参观。还可在森林旅游区设置一些解释大自然奥秘、保护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大自然标牌等教育标志。还可通过发放环保宣传单、导游员生动解说等,让游客在愉悦中增强环保意识,使森林旅游区成为提高人们环境意识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的天然大课堂。

2.依据自然环境的承载能力开展森林旅游,维护生物生存环境。大部分森林是无效旅游资源,游客一般集中在旅游线路附近,因此应该考虑旅游资源的环境承载力。所谓旅游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保持旅游资源质量的前提下,某地区的自然环境所承受的最大限度的旅游活动量[19]。根据旅游环境承载力来控制游客量,可以避免对资源的过度利用,避免开发经营后“人满为患”对生物资源造成破坏。因此,旅游环境承载力应加强研究,加强管理监控,采用景区分流、价格分流等有效的人员分流方法,严格控制超容量吸引游人,进行科学管理,提高旅游科学文化品位和生态经济效益,实现生态保护和旅游持续发展的双赢目标。

4.讨论

对于森林旅游区而言,保护生物多样性是极其重要的,也是维护其自身持续发展的一种手段。但是,如何分析生物多样性与其环境的关系,如何找出影响生物多样性与发展旅游的关系,如何找出影响生物多样性的因素,不但对于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还是对森林旅游区的经营,同样是迫切需要在经营与设计中解决的问题。把保护与经济发展,把保护与持续利用目标相结合,使保护成为一种积极手段。

参考文献:

1.邵琪伟.在河南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上的讲话.旅游调研.2005,(10)

2.陈灵芝.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其对策.见:钱迎倩,马克平主编.生物多样性研究的原理与方法.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13~15

3.马克平,试论生物多样性的概念.生物多样性,1993,1(1):20~22

4.McNeelyJA,MillerKRetal.Conservingtheworld.Biologicaldiversity.Gland,Switzerland,1990

5.SouleME.Conservation:tacticsforaconstantcrisis.Science,1991,253:744~750

6.NAS(NationalResearchCouncil).Conservingbiodiversity:aresearchagendafordevelopmentagencies.WashingtonDC:NationalAcademyPress,1992

第8篇:生态系统保护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旅游景区;生态景观设计;设计原则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环境的要求不断提升,同时,由于人口增多、自然环境恶化等现象的出现,生态问题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因此,对景观设计而言,不仅是提供美的景观和创造休憩场所,更需要在现代技术的基础上,回应人与自然发展之间的矛盾。

建立在生态原理基础之上的生态景观设计的出现,反映了当代景观设计师对人类生存环境恶化的思考和改良愿望,以唤起人们对于环境的关注和保护意识。旅游景区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建设与发展中融入生态景观设计的思想,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又具有刻不容缓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1.生态景观设计的内涵

任何与生态过程相协调,尽量使其对环境的破坏影响达到最小的设计形式都称为生态设计,这意味着设计的人为过程与生态过程相协调,有助于改善人类及生态系统的健康。景观设计是一个有关人类使用户外空间及土地问题的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监理这一解决方法的实施过程。生态景观设计从本质上说是对土地和户外空间的生态设计,其核心是生态原理,从更深层意义来说,是对人类生态系统的设计,是最大限度地借助于自然力的最少设计。反映了人与自然合作与友爱的关系,反映了设计者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在当今生态问题备受关注的背景下,生态景观。

设计势在必行

2.旅游景区中生态景观设计的原则

2.1体现旅游景区的地域特征

每一个地区都具有自身独特的自然和文化景观,地域性因素将直接影响到景区生态景观设计的对策和方法。

首先,尊重场所自然演进的过程和乡土材料的使用。区域自然条件是因地制宜设计的基础,当然,尊重场所自然演进过程并不意味着模仿和拘泥于传统的形式,而应以场所的自然过程为依据,将带有场所特征的自然因素融入在新的设计之中,适应场所自然生态过程。其中,乡土物种和建材的使用是一个重要方面。乡土物种是经过长期的自然淘汰而保留下来的,最适宜当地的气候环境,它使用的投资、管理成本最少,既能促使场地环境自生更新、养护,又能减少对异地环境的破坏,所创作的作品也更具地方风格。

其次,注重传统文化和乡土知识的延续与创新。根植于地域的传统文化和乡土知识也是生态系统的一部分,是当地人关于环境的知识和理解,是场所经验的衍生和积淀。一个适宜于景区的生态景观设计,首先应考虑当地传统文化给予的启示,再结合现代景区发展的需求,延续与创新传统文化,才能使设计作品有立足和发展之地。

2.2充分利用与节约

自然资源,减少能源消耗要实现人类生存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对自然资源加以保护和节约使用。景区生态景观设计中,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废弃的土地、原有材料或新技术等都可以达到减少资源消耗的目的。比如,用自然林地取代人工草坪,乡土草种取代外来草种,可以减少灌溉用水、少用或不用化肥和除草剂,并能促进植物自身的繁衍,大大节约能源。

2.3建立完善的景区生态系统,让自然做功

自然界是具有能动性的,在其漫长的演化过程中,能形成一个自我调节系统,维持生态平衡。例如,一个水塘如果没有人为的干扰,便会在其水中或水边生长出各种昆虫、水藻、杂草,并最终演化为一个物种丰富的水生生物群落。让自然做功这一设计原理就是充分利用自然系统的能动作用,减少设计对自然生态的影响,强调人与自然的共生和合作关系。

在景区的生态景观设计中,让自然做功就是要尊重和保护自然,因地制宜地利用原有地形及植被,避免大规模的土方改造工程,尽量减少对原有环境的负面影响,充分发挥自然系统的能动作用,建立完善的自然生态系统。

2.4关注景区的边缘效应,创造丰富的景观

在两个或多个不同的生态系统或景观元素的边缘带,具有丰富的物种和更高的生产力,能为人类提供最多的生态服务。如城郊地的林缘景观既有农业上的功能,又具自然保护和休闲功能。从地理位置上来说,大多数的旅游景区都是处于这样的边缘地带,是多种植物和生物栖息的区域,因此,要充分利用其所处边缘地带的有利条件,通过保留、恢复、再生等多种方法,创造丰富的景观。

2.5显露自然,维护地区整体山水格局的连续性

要让人人参与设计、关怀环境,必须显露自然过程,让人们感到自然的过程。生态景观设计强调不单设计景观的形式和功能,而是通过将自然元素及过程的显露,引导人们体验自然。比如,雨水的导流、收集和再利用的过程,通过雨水生态设计可以成为一种独特景观,以唤起人们对自然保护的意识。

维护区域山水格局的连续性和完整性,是维护一个区域生态安全的关键。旅游景区往往是一个区域水系、山体植被生长的重要空间,更应在其设计中注重维持自然的山水格局,起到维护地区整体山水格局连续性的作用。

2.6保护和建立多样化的乡土生境

生物多样性维持了自然生态系统的健康和高效运转,生态景观设计应保护和建立多样化的乡土生境,不但是人类自我生存所必须的,也是现代设计师应具备的职业道德。旅游景区中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区等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最后堡垒,在其设计中,更应有意识地把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作为重要的设计指标,为营造一个可持续的、具有丰富物种和生境的大地生态系统打下基础。

3.生态景观设计对于旅游景区的意义

近些年,旅游已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旅游热的背后也给旅游景区留下了一系列负面效应,原有自然、社会、文化环境遭受破坏,损害了旅游业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环境基础,降低了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因此,生态景观设计在旅游景区建设中的引入,具有多方面的积极意义。

3.1生态效应

旅游景区是所处地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净化空气、调节气候、提供氧气、营养水分等多方面的生态意义,担负着保护和改善环境的重要生态功能。在其建设与发展中倡导生态景观设计,可以促使整个景区生态系统达到最佳状态,对景区的生态功能发挥具有重要的保障意义。

3.2品牌传播效应

旅游景区中生态景观设计,就是要以区域内真实的地质地貌为骨架、以生态和谐、优美独特为内容,它既是其它旅游项目开展的良好背景环境,自身也是一项极具吸引力的旅游资源,会给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并通过他们的言传身教,让更多的人了解景区,加强其品牌的宣传与传播效应。

3.3经济效应

具有特色和吸引力的生态景观设计,增加了景区的游览项目,延长了游客逗留的时间,增加了景区吸引力,在给游客留下高度满意度的同时,会让他们成为景区的回头客,而且通过他们向亲朋好友的宣传,吸引更多的游客,使景区的经济效益得到提升。

3.4生态环保的宣传教育意义

第9篇:生态系统保护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城市绿地 生物多样性 生态系统

一、城市绿地生物多样性的概念

城市绿地也可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城市绿地,指面积较小、设施较少或没有设施的绿化地段。广义的城市绿地,指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各种绿地。一般来说包括六大类型:公共绿地,即各种公园、游憩林荫带;居住区绿地;交通绿地;附属绿地;生产防护绿地;位于市内或城郊的风景区绿地,即风景游览区、休养区、疗养区等。

1995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给出了生物多样性一个较为简单的定义: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和她们组成的系统的总体多样性和变异性。按照生命组建层次分为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多样性。

二、城市绿地多样性建设中人的认识误区

(一)生物多样性高不一定表示生态系统最稳定。

在城市建设中,我们注意到很多的设计都很重视增加绿地植物的多样性,尽可能栽种多种植物期望获得稳定的生态功能。而从生态系统的角度来看,物种多样性并不一定代表生态系统稳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靠构成生态系统的各个成分之间以及它们与生存环境之间形成的复杂关系来维持的,更主要的是要有相互协调的关系。比如,我们只引进种类繁多的植物,而不适当放生一些鸟类,那么这些植物很可能被病虫害所毁。

(二)生物多样性高不一定表示生态系统最高效。

除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我们还应该注意生态系统的高效性,很多人认为生物多样性就表示生态系统最高效,其实不然,生态系统的高效性,主要取决于物种能否发挥其最大的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如一些城市的商业区、住宅区绿化很好,但是在工矿区绿化极低,或者一些吸附灰尘能力极强的植物,如大叶黄杨等植物种在了住宅区,在工矿区只是种植一些松柏树等,这些植物没有处在能发挥最大作用的地方,这样的生态系统当然不是最高效的生态系统。

(三)生物多样性高也可能意味着生境破碎化。

生物多样性高也可能意味着生境的破碎化,这种破碎化可以分成显性破碎化和隐性破碎化两个方面:一、显性破碎化。我们很多城市绿化面积很大,但是在实地观察中我们发现,城市中的绿地被人工建筑不断挤占和分割,没有连接性,单个的空间很小。二、隐性破碎化。这是在显性破碎化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深层次的生境破碎化。在显性破碎化的条件下,绿地被分割成许多小块,许多动、植物需要的生存环境遭到隔离,即虽然整个城市范围内的绿地面积很大,但对于某种特定的生物来说,它能够生活的绿地相对面积很少或处于被其他地类和植被类型隔离的状态,使它的栖息环境和迁移通道受到破坏。

(四)引种热情高,忽视本土优良树种。

增加生物多样性的主要途径是大量引进外地园林植物,这是最基本的措施,也是最容易的途径。但是从效果来看,“外来客”并不一定能适合本地的气候条件,有些引进的树种虽然在人们的管理下可以活着,但是并不繁荣,已经失去了作为绿地的生态功能,这与城市绿地多样性建设的初衷是背道而驰的。更有甚者,盲目引进外来物种可能会造成外来物种入侵。

三、提高人们对城市生物多样性认识的措施

(一)加强公民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宣传教育工作。

公民是城市绿地的使用者,也可以说是绿地的消费者,加强公民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宣传教育工作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作用,一方面,公民在日常行为中,会减少对绿地的破坏,其次,公民会自觉参与到对绿地的保护中来。方式可包括:发行相关知识手册;编制有关百科知识丛书,也可以通过网络、社区及公共场所的宣传橱窗、新闻栏等宣传。

(二)鼓励公民参与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建设上来。

保护和建设生物多样性的关键在于公民的支持,公民每天都在使用绿地,鼓励公民参与到保护和建设绿地的工作上来,不仅可以对绿地实施更好的保护,同时可以集思广益,对绿地进行更好的优化和改良,并提高公众对政府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的理解和支持,有利于相关政策的落实。公众参与的内容主要包括:为城市的绿地规化制定提供建议;对城市园林绿化的建设进行监督;鼓励公民参加绿地建设的志愿者活动等。

(三)在栽种和管理方面多加研究。

城市绿地生长受到高强度的人为因素干扰,受人为的控制和影响较大,如城市混凝土地面不透水而造成的土壤干旱,“热岛”效应、城市污染等等,因此,城市绿地多样性植物在栽种和管理上相对复杂,在栽种上选择适宜植物生长的环境和土壤,推广人工介质为基础的种植土。在管理上一定要重视,不能重栽轻养,在管理上加强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对植物的生长速度、生长状态一定要时时观察,这样就做到了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同时也可以了解到该种植物的生长特性、该种植物是否符合本地气候等,记录下来,为以后提供参考。

当前,在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时代背景下,对建设城市绿地生物多样性的工作可与我国当前的生态文明建设互相促进,一方面,城市绿地生物多样性的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教育与行动可以提高公众的生态环境意识,对生态文明建设起到促进作用。提高公民在城市绿地生物多样性建设方面的认识,凸显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理念,不仅有利于城市环境的美化,更有利于科学发展观的贯彻实施以及和谐社会的实现。

参考文献:

[1]于元飞,于仲华.城市绿化中的生物多样性[J].工程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