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财政资金绩效审计案例范文

财政资金绩效审计案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财政资金绩效审计案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财政资金绩效审计案例

第1篇:财政资金绩效审计案例范文

【关键词】基层学校财政资金预算;绩效评价

根据财政部相关规定,学校作为基层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部门,应设立绩效目标,运用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指标、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对资金使用管理过程及其结果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将学校资金绩效管理贯穿于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的各个环节,更加关注学校资金的投入、产出和结果,有利于强化资金使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因此,本文在树立基层学校财政资金绩效管理理念、加强财政资金支出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保障项目实施达到预期效益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一、充分认识绩效评价的意义

近年来,财政对江苏省苏州市第六中学(以下简称“六中”)的经费投入不断增长,极大地推动了六中的发展,使六中获得“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先进单位”、“江苏省艺术教育特色学校”、“苏州市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奖和特色发展奖”等荣誉。管好用好教育经费,不断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不仅是六中努力打造优质教育品牌的内在需求,更是实现群众对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期待。因此学校必须强化资金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而加强资金管理,最直接有效的途径就是实施预算绩效评价。做好绩效评价、用好每一分钱不仅是促进学校发展、优化资源配置的内在要求,也是推动学校内涵发展、实现办学质量和水平全面提升的客观需要。

二、学校开展绩效评价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绩效管理制度不完善。虽然财政部在2009年重新修订了《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但办法对分行业绩效评价没有具体规定和具体操作性指导。学校在实际操作中对于被评价对象的选择、评价方法、绩效目标、绩效考核指标的确定以及评价职责的定位等没有统一的标准,缺乏可操作性的指标体系。学校还未建立以绩效管理为核心的绩效评价制度,使绩效管理无法可依。第二,绩效管理人员素质偏低。学校有部分人员的预算绩效意识比较淡薄,他们重视的是项目资金的申请,更加关注收入预算安排、资金使用是否合理合规,而对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效果缺乏足够的重视。并且常将预算绩效评价工作归属为学校财务部门的工作,在实际工作中也缺乏一定的合作意识。第三,预算绩效目标设置不够合理。学校在编制预算时没有设定绩效财政监督CAIZHENGJIANDU201710目标或者设置的绩效目标模棱两可,不够具体。一些项目设置的绩效目标仅仅定性,没有量化指标,缺乏数量目标、质量目标、服务对象满意度目标以及预期效果目标等,从而不利于今后的绩效评价。第四,绩效监管不及时、不到位。学校财政资金绩效监管比较滞后,一般是事后的监督,发现问题为时已晚,监管没有涵盖项目实施的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项目实施跟踪管理不到位,没有逐项对照项目评价指标加强监管,不能动态地了解和掌握项目绩效目标实现程度和项目实施进程,项目实施容易偏离既定的绩效目标。第五,财务管理不够规范。部门预算编制不够科学、细化,项目资金预算编制基本上由学校财务部门完成,业务部门参与程度低,没有从源头上控制好项目,造成项目的计划报告虽然提交的及时,但因事前没有经过充分调查研究和科学论证,缺乏可行性而无法实现;一些项目由于资金考虑欠缺,增加了预算执行难度,从而导致需要在预算执行途中追加预算。学校财务部门在财政资金管理过程中,仅关注支出是否完成,没有全程参与项目资金的监督检查工作,也没有关注项目支出的有效性。

三、学校实施财政资金绩效管理的有效途径

第2篇:财政资金绩效审计案例范文

我国地方财政科技资金绩效审计始于十多年前,深圳、苏州、天津等科技事业发展较为发达的地区对此进行了尝试和探索,各地审计机关取得了不少宝贵经验和成果。但截至目前,财政科技资金由于涉及单位广、资金量大、内容多、专业性强,各地对财政科技资金的绩效审计还处于试点阶段,归纳总结的审计案例和实践经验都很有限,从总体上说还是以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为主,尚未建立起一套切实可行的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二、构建地方财政科技资金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意义

建立地方财政科技资金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有利于科学有效的考核和评价科技资金使用产生的效益和效果,有利于审计人员做出客观公正的审计评价,也为审计人员提出切实可行的审计意见提供有效依据,在指导和规范财政科技资金绩效审计工作中具有重大意义。

(一)有利于规范和指导地方财政科技资金绩效审计工作。

当前,我国试点地区开展的科技资金绩效审计评价工作大都处于试点阶段,侧重点各有不同、评价指标各式各样、评价标准差别很大,亟需一套相对科学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规范和指导。

(二)有利于节省审计人员工作时间,提高审计工作效率。

以评价指标体系为指导,可以规范绩效审计基本工作流程,缩短审计现场工作和数据分析时间,精准提炼审计结论,节省审计工作成本。

(三)有利于相关部门开展资金绩效管理和考核。

科技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在项目、资金分配和管理过程中也在大力开展绩效评价工作,但他们也同样面临着评价指标体系不健全、不规范的问题,审计部门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将发挥结果导向作用,以审计建议和意见方式为上述部门开展资金绩效考核提供参考。

(四)有利于促改革、调结构,加快经济转型发展。

通过建立财政科技资金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可以对科技资金投入所产生的新技术、新产品、新项目,形成的新产业、新品牌做出客观的分析评价,并将评价结果与政策管理结合起来,有利于优化完善产业扶持政策,更加突出政策的针对性和导向性,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增强产业政策在促进经济转型发展过程中的引领和导向作用。

三、地方财政科技资金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设置的原则

地方财政科技资金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是对资金扶持项目所产生的效益和效果做出的标准性限定,可以为审计人员评价被审计对象的成绩效能提供标准,一定程度上能保证绩效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构建财政科技资金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一)独立客观原则。

评价指标应客观存在,指标内容应提前限定,不受任何人的主观影响,完全客观真实地反映并评价科技扶持资金使用效能和效果。

(二)相关有用原则。

评价指标设定应紧紧围绕审计工作目标,只有按照审计目标来进行设定和选择使用,才能正确确定审计评价标准,达到预期的绩效审计效果。

(三)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相结合的原则。

科技项目开展过程中会涉及到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及政策规划等各个方面,要全面的反映地方财政科技资金使用的绩效情况,就要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有效获得使用各种指标。

(四)易于操作原则。

绩效审计评价指标要具有可操作性,易于采集,易于理解,使用方法简便易行,合理控制成本,能满足横向与纵向分析研究需要。

(五)长短期效益相结合的原则。

科技项目有的见效很快,有的需要长期才能见效,因此建立指标体系要兼顾短期效益指标和长期效益指标相结合。

四、构建地方财政科技资金绩效审计评价指

标体系的建议科技项目扶持资金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按能否量化可分为两种:一种是计量性指标,这类指标值可以直接用数值或比率表示;另一种是说明性指标,这类指标不能通过计算分析评价内容,一般采用专家评议、调查问卷、涉及对象评议等方法得出结论。对此,我们提出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地方财政科技资金绩效审计评价体系应采用“1C&3E”的模式,即:合规性(Compliance)、经济性(Economy)、效率性(Efficiency)和效果性(Effectiveness),并以此模式来研究构建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一)合规性指标。

合规性是检查有关主管部门或项目单位对法律法规及其他有关要求的遵守情况,是对履行遵守法律法规或承诺的评价。具体包括项目立项情况、项目承担单位申报资料真实性、合规性以及企业诚信情况,主要采用定性指标,但也应设定一些定量指标。

1.计量性指标。

合规性定量指标主要包括项目立项比、财政拨款到位率、项目进度比、验收比例等。其中,项目立项比、财政拨款到位率和验收比例指标反映的是科技主管部门的项目管理情况的指标,项目立项比是项目立项数占企业申报项目数的比例,反映科技主管部门立项管理是否规范;财政资金到位率是实际拨付财政资金占应拨付财政资金的比例,反映科技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资金拨付的效率;验收比例是项目验收数占项目立项数的比例,反映科技主管部门的验收管理情况。项目进度比,是项目投资额占项目总投资额的比例,反映项目单位是否按照合同规定进度开展项目研究。

2.说明性指标。

主要关注项目立项的规范性、资金分配的合理性,审查设立的项目是否经过集体讨论、是否经过可行性论证,资金分配是否按照政策规定在合理范围内;对申请的项目是否组织内部审核、专家评审、中介机构评估等;完工的项目是否经过验收,是否按照合同在规定时间内达到预期目标。

(二)经济性指标。

经济性是指以最低费用取得预期效果或达到预定目标,检查经济性,重点是分析审查科技项目的可行性,科技资金的投向合理性,以保证科技资金的投入能够发挥出最大的效果,取得最大的收益。

1.计量性指标。

经济性定量指标主要包括项目资金使用率、财政投入乘数、内部收益率、投资回收期等。其中,项目资金使用率反映项目实际使用金额占项目投资总额的比例,反映科技资金是否真正用于科技投入;财政投入乘数反映财政投入后带动其他资金投入总额占财政投入金额的比例,反映财政科技资金投入后起到的杠杆效应;内部收益率反映项目收益情况,根据行业基准内部收益率考核评定;投资回收期反映财政科技资金投入后回收弥补项目投入的期限,期限越短越好。

2.说明性指标。

主要关注项目是否符合国家产业调整政策方向,是否紧密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重大的共性、关键性、公益性技术研究与开发的实际需要,是否具有先进性、可行性和合理性,是否具有可持续发展性。

(三)效率性指标。

效率性是指投入和产出的比例关系,具体来讲就是是否实现了投入最小化和产出最大化,简单地说就是支出是否讲究效率。检查效率性就是对项目组织实施过程的审计。

1.计量性指标。

效率性定量指标包括项目开工进度比、资金使用到位率和配套资金到位率三个指标。工期实际计划比项目实际完成时间占项目计划完成时间比例,反映项目是否按计划开工建设;项目资金使用到位率反映科技资金使用单位是否专款专用,全部用于科技支出,是否有将资金挪作他用的情况;配套资金到位率反映实际到位配套资金占应配套资金的比重,反映相关配套单位拨付资金的及时性,是否有滞留现象。

2.说明性指标。

效率性审查时主要审查预算的安排和科技资金使用情况,可以从资金使用是否专款专用,是否存在挤占挪用,科技资金是否真正用于科技活动等方面进行评价。

(四)效果性指标。

效果性是指项目是否达到设定的预期目标,包括政策目标、经营目标和合同规定的其他目标。对科技项目效果的评价,主要通过对科技成果的验收鉴定等方式进行审查,重点检查项目目标的实现程度。

1.计量性指标。

效果性定量指标主要包括项目完成率、项目成果率、成果转化率、成果直接收益率、销售利税率、新产品销售收入占全部产品销售收入比重等。项目完成率用来反映实际科研项目完成情况与计划科研项目的比例;项目成果率可以用每百万元投入产生的专利数来衡量;成果转化率反映科技成果的转化情况;成果直接收益率反映科研成果投入使用后的收益情况;销售利税率可以通过净利润与实缴税金的总和与销售额的比例来体现,查看财政科技资金投入后项目产生的经济效益情况。新产品销售收入占全部产品销财务会计33售收入比重指标是指企业当年研制生产的新产品的销售收入额占全部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这一指标反映出科技投入所产生的科技成果价值在创收方面实现程度的高低。

2.说明性指标。

第3篇:财政资金绩效审计案例范文

 

把住“方向性”,提升统筹整合

 

一是以平台抓聚合。打破传统涉农资金的部门界限,按照“多个渠道进水,一个池子蓄水,一个龙头放水”的原则,设立农田水利建设、新农村建设、农业产业化三大协调平台,分别由县水利局、县农办、县农业产业化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集中管理涉农资金。同时,探索建立“3+2+T”涉农资金项目管理库。“3”即“农田水利建设类”“新农村建设类”“农业产业化类”三大重点方向;“2”即三门湾现代农业园区、渔业园区两个重点综合性示范园区;“T”即兼顾乡镇(街道)区域优势特色产业,通过乡镇(街道)竞争性申报,促使涉农资金集中、择优投向重点项目。统一聚合的平台不仅有效改变了涉农资金“资出多门、多头管理”现象,而且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涉农资金叠加规模效应。二是以规划引投入。以目标、问题为导向,提前谋划每年县级农业规划,确定年度涉农资金使用重点区域、重点产业、重点项目。按照“3+2+T”的整合方向,出台2016年度涉农资金整合项目工作方案,部署了农村环境改善、公共服务提升、历史文化保护、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12个类别的69个项目,涉及县级涉农资金预算安排5.2亿元。同时,在不改变上级涉农资金用途和使用方向的前提下,安排中央及省、市各类扶持资金统筹到“八线八区”重点环境整治区域,并率先在人口集中、基础良好、班子团结、潜力较大的行政村,以及主导特色、优势明显的农业产业园区开展示范工程建设。三是以共享促互动。以横向打通部门信息渠道,纵向贯通乡镇(街道)基本情况为目标,将分散在不同单位的涉农资金、项目等信息数据,通过三大管理平台以及信息化电子平台及时汇集、分析、挖掘,逐步实现涉农信息从“分散低效”向“智能互动”转变,真正打通信息数据互通堡垒。

 

扣住“规范化”,提标制度体系

 

一是坚持流程规范。创新推行“三合两分”项目管理模式。“三合”,即联合项目指南、联合联评择优立项、联合开展项目验收,切实保障项目建设质量和资金结算效率。“两分”,即分口申报项目、分口实施项目,使每一个项目都在竞争中选出,每一个项目都在监管中施工。同时,配套出台了项目公开公示、项目库管理、评审、资金拨付管理、验收管理、绩效管理等6项细化制度。通过这些制度,将以往单纯的“审批制”改为入库“备案制”,涉农项目由部门做主申报转向由施工单位自主申报、乡镇初审、部门复审、重点联合评审,进而较好地杜绝了涉农项目“找路子、扯袖子、批条子”等现象,真正做到以制度堵漏洞,以制度选项目,以制度管干部。二是坚持动态监管。结合涉农资金整合领导小组、各平台及各单位内设机构调整、人员配置更新,及时完善改革推进主体、条件、步骤、时限等事项,进一步衔接贯通改革日常运行链条,明晰具体操作进度条,严格内部监督管理刻度条,推动管理责任追究由“软”变“硬”、由“虚”变“实”。三是坚持项目公开。在运营“3+2+T”管理平台的基础上,以涉农资金整合网络平台为支撑,试水“网络化公开申报+受理”全覆盖,形成“线上线下合一、前台后台打通、纵向横向联动”的公开申报模式。为保障评审工作公平、公开、公正,还邀请监察、审计、“两代表一委员”、同类业主代表等参与评审,分类推进委托部门评审、委托中介评审等做法,杜绝信息不对称可能带来的寻租问题。同时,强化各平台对项目从申报到最后验收的全过程跟踪管理,确保涉农项目始终在“阳光下”运作。

 

抓住“效益度”,提档绩效管理

 

一是发挥项目竞优的“示范效应”。我们认识到之前的涉农项目存在成效不明显、亮点不突出等诸多痼疾,为此把典型案例的谋划作为涉农资金整合改革的“新样板”和“助推器”。在项目立项上坚决摒弃平衡主义、平均主义,坚持用数据证明、凭绩效说话,从合理性、合法性、可行性和可控性等方面把好第一道关口,努力做优质项目、树示范样板、出特色典型。今年将着力打造“古韵新景、温泉风情”“十里生态沟”等6个典型案例,营造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二是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效应”。在农村环境整治、农业产业化发展等方面,通过对涉农项目的包装,充分放大财政资金投入导向效应,引导农民、企业、金融等多元社会资本的集中投入,让宁海的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以今年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建设为例,计划投入财政资金1400余万元,将覆盖农民专业合作组织33家、示范型家庭农场20家,帮扶低收入农户300户。按照往年测算,可带动金融和社会资本7000万元,相当于1元财政投入撬动5元社会资本。三是充分发挥绩效测评的“倒逼效应”。为进一步扩大涉农项目绩效评价覆盖面,创新实施财政、审计、监察等多方联动的“全程监控+闭环监测”的绩效测评机制,将资金规模较大、涉及面较广、群众较为关注的涉农资金项目,纳入绩效评价范围。对项目进行全方位评价,不仅评价项目投入、管理、产出等情况,更评价项目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可持续发展指标完成情况等。同时,积极探索第三方绩效评价机制,提前设定涉农资金绩效目标,待预算年度结束后,采取自评、抽评、重点评等方法,评估涉农整合资金的使用成效,并将评价结果作为下年度涉农资金预算安排的重要依据。近两年,通过对涉农项目实施绩效评价和审计监察,宁海县取消了一批多头管理、内容与项目不符项目的预算安排,及时收回了一批未按规使用的涉农资金,累计涉及资金6000多万元,切实提高了涉农资金的使用效益。

 

财政涉农资金整合改革,是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然、必行、必须之举。改革没有回头路,也不可能一帆风顺。今后,宁海县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和资源要素,持续推进、精心推进,确保这项改革取得更大更实的成效。

第4篇:财政资金绩效审计案例范文

为充分发挥财政监督的职能作用,根据财政部《关于加强地方财政监督工作的若干意见》(财办监[*]15号)的要求,结合我省实际,现对进一步加强我省财政监督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明确财政监督工作的总体要求

(一)明确指导思想。各级财政部门要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党的*重要精神,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促进财政改革和完善财政管理,更新监督理念,突出监督重点,改进监督方式,重点加强涉及重大财税政策执行、财政预算执行、财政资金尤其是民生资金的安全、规范和有效使用等方面的监督检查力度,建立健全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督相结合的财政监督机制,充分发挥财政监督在健全财政政策体系、深化财政体制改革、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推进税制改革、推进依法理财等方面的保驾护航作用,为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贡献力量。

(二)创新工作理念。坚持将财政监督工作贯穿于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加快公共财政体系建设的财政中心工作大局之中,做到切实为大局服务,促进经济社会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坚持将财政监督工作贯穿于财政管理的体制、机制建设和改革的总体设计之中,围绕财政资金的安全性、规范性和有效性,从制度上实现财政权力运行监督制约自控机制,强化严肃财经纪律的源头治理。坚持将财政监督工作贯穿于财政管理全过程之中,强化事前、事中、事后监督,提高财政监督信息化水平,逐步实现对财政资金运行全过程的动态监控,促进财政管理和财政机关内部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三)确定发展目标。各级财政部门要明确今后一段时期财政监督的发展目标,切实将“三个贯穿”的财政监督理念贯彻落实到财政运行过程中,实现对财政资金运行全过程的动态监控,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系统全面、权责明确、运作规范的监督工作机制。近期,要加强财政资金安全性、规范性和有效性监督,建立监督检查成果利用协调机制,实现以监督检查促进整改,以监督检查促进管理,以监督检查促进改革。要加快财政监督信息化建设,不断提高监督工作质量和成效。要不断推进财政监督理论和制度体系建设。从长远发展角度,推进构建完善健全的财政监督机制,逐步建立起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紧密衔接、相互制衡、相互促进的财政监督管理运行体制,实现对财政资金运行全过程的科学、规范、有效监督和管理。

二、突出财政监督工作的重点内容

从现实与发展看,财政监督工作内容主要包括财政收入监督、财政支出监督、财政内部监督、会计监督等方面,重点做好“六个加强”。

(一)加强重大财税政策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促进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各级财政部门要主动围绕财政在实践科学发展观中的主要任务开展监督检查。要关注促进自主创新、资源节约产业结构升级、深化体制改革等支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财税政策的实施情况,监督检查国家税收政策执行情况,反映并纠正财税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重大问题,加强对国有土地收益、国有资产经营收益、国有资本收益等非税收入的监督,为完善法规政策提供第一手资料,促进经济健康发展。

(二)加强预算编制和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健全完善财政运行全过程的财政监督机制。各级财政部门要充分重视预算编制和执行情况的监督,积极探索构建财政运行全过程动态监管机制。要推进监督关口前移,认真开展部门预算编制审核、重大支出项目审核、以及政策调研等工作,强化事前监督。要充分利用财政管理信息系统,实现监督检查信息与业务管理信息共享,做到预算编制、执行和监督各业务主体间信息沟通便捷,逐步实现对部门预算执行情况开展实时分析监控,及时发现并纠正预算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强化事中监控。要重视组织开展预算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通过事后检查,研究分析预算执行中存在的问题,以进一步修正完善预算编制和执行工作。

(三)加强重点民生资金的监督检查,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各级财政部门要按照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公共财政体系的要求,重点开展涉及民生资金的监督检查。要围绕“三农”、教育、科技、卫生、就业、社会保障、环境保护、公共安全、企业破产等重点财政资金的分配和使用情况,认真组织专项检查,严肃查处各类违规违纪问题,确保重点民生资金发挥最大效应。

(四)加强财政资金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监督,促进完善预算管理体制。各级财政部门要按照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的工作思路,结合监督检查,选择一些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同时各方面管理基础较好的专项资金开展绩效监督试点,探索尝试从项目合理性及实现程度、预算执行情况、资金使用合规性和合理性、财务管理状况等方面进行分析考评,促进完善绩效评价监督体系。逐步将绩效评价监督结果作为部门预算编制的重要依据,促进建立以结果为导向的预算管理体制。

(五)加强会计监督,规范财经秩序。各级财政部门要紧紧围绕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和任务,通过每年选取部分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开展会计信息质量检查,促进整顿会计财经秩序,规范企业会计核算和信息披露,为国家宏观调控提供真实的基础信息。充分重视会计监督审理工作,切实加大对违规企业和单位的处理处罚,依法严惩恶劣造假的会计行为。进一步改进检查方式,加强日常监督,并采取统一部署、上下联动等方式开展全面的会计信息质量检查,扩大检查的规模效应和社会影响。

(六)加强内部监督,促进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各级财政部门要加快内部监督的制度化和规范化步伐,充分发挥内部监督在健全管理制度、堵塞管理漏洞、保障财政资金安全、保护财政干部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内部监督的重点是财政部门业务机构的工作质量,包括是否按照法规政策开展工作,工作程序是否健全有效,财政资金分配使用是否合规合理。要通过“金财工程”统一信息平台,逐步实现监督检查信息与业务管理信息共享,做到预算编制、执行和监督各业务主体间信息沟通便捷,实现网络监控,降低监督成本。要进一步规范检查工作程序,引入责任追究制度,增强内部监督的权威性和威慑力,严格整改制度。省级财政部门要加大对省以下财政部门工作指示力度,推进建立财政系统的内控机制建设。

三、改进财政监督的组织实施

地方财政监督工作要取得成效,关键在于领导重视和狠抓组织实施。各级财政部门要重视加强和改进财政监督的组织实施工作。

(一)明确工作职责。预算编制、执行和监督是财政管理工作的三个方面。财政监督是财政部门内部各业务机构的共同职责,专职监督机构和其他业务机构必须共同发挥监督作用。业务管理机构负责履行财政资金日常监督职责,要配合专职监督机构搞好监督检查,重视将专职监督机构的监督成果运用于管理制度的改进完善之中。财政专职监督机构在财政监督工作方面负有组织协调、督促检查、统一汇总等职责,具体包括:牵头研究设计和制定财政监督的制度办法和工作程序,建立健全“统一计划、统一组织、统一程序、统一复核、统一处理、统一考核”的监督工作机制,形成财政监督整体合力;同时,财政专职监督机构又具有独立开展财政专项监督检查的职能,通过组织开展各项监督检查,发现和反馈财政管理和政策执行中的问题,依法处理处罚各类违规违纪问题;此外,财政专职监督机构对其他业务管理机构履行日常监督管理职责情况还负有再监督职责。

(二)创新方式方法。要注重事前调查审核、事中跟踪监控和事后专项检查相结合,监督审核与政务公开相结合,合规性监督与绩效性监督相结合,加强对财政运行全过程监督。要注重监督实效,坚持将检查与调查相结合,处理问题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相结合,为完善决策、推进改革、加强管理服务。

(三)推进信息化建设。首先要实现信息共享。根据“金财工程”的总体设计,财政业务信息系统要充分考虑监督工作的需求,做到设计上有接口,浏览上有权限,运行上有监控。要积极研究开发监督检查软件,充分运用信息网络技术开展实时监控和跟踪分析,促进监督检查工作点与面的有机结合。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积极与当地税务、银行、国库等部门联网,逐步实现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开展监督检查工作,提升监督信息化水平,提高监督工作效率。

(四)注重沟通协调。在外部关系协调上,要正确处理好与审计、纪检监察、税务、证券监管、金融监管、国有资产管理等相关部门的关系,统筹兼顾监督资源,防止部门职能交叉重复,建立协作配合的工作机制,形成监管合力。在内部关系协调上,要重视发挥财政专职监督机构的作用,注意协调专职监督机构与业务管理机构间的工作关系,建立起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监督工作协调机制。通过联席会议等多种形式,及时沟通情况,共同研究解决问题,共同做好财政监督工作,促进形成整个财政部门内部纵横联动、齐抓共管的监督格局。

(五)加强成果利用。要在加强内外沟通与协调的基础上,切实提高监督检查成效和监督检查成果利用水平,通过计划协商、信息共享、协同执法等多种形式,促使财政执法单位、组织人事部门和纪检监察机构重视和利用财政监督成果,发挥财政监督提升财政管理、确保财政资金和财政干部“两个安全”的保障作用。

四、注重依法监督

(一)加强法制建设。各级财政部门要加快财政监督法制化建设进程,提高财政监督的法律地位,建立健全财政监督制度体系。各级财政部门要根据《预算法》、《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要求,结合本地实际,修订完善财政监督工作程序规范,制定修订财政监管业务工作规章和程序性监管办法,完善规范各类检查文书。

(二)坚持严格执法。首先要规范执法。各级财政部门在实施财政监督过程中,要充分运用法律赋予的职责和手段,依法行政,严格执法,按法定程序检查处理和处罚。其次要严格处理。对查出的重大违规违纪问题要依法严格处理,将处理事与处理人相结合,严格个人责任追究。要研究制定完善案件移送制度,对不属于财政部门职权处理的案件,要及时移送有权机关依法追究责任人员党纪政纪或法律责任。第三要追踪落实。要建立健全财政处理处罚的追踪落实制度,对被查单位执行处理决定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督查相关单位认真整改落实,建立健全严格财政监督工作秩序的长效机制。

(三)注重科学监督。各级财政部门要注重依法监督、科学监督,坚持民主决策、科学决策,坚持科学实施、严格实施,要追求以较小的成本(人财物投入)取得较大的监督成效,要追求可量化效果和不可量化效果的有机统一,加强对财政监督成果的绩效评价,注重监督工作效率和效益。

五、加强财政监督机构队伍建设

各级财政部门要适应财政管理的需要,逐步增加专职监督机构人员编制,规范监督机构名称。各级财政部门要在干部培养、办公条件、工作经费等方面给予必需的保障。机构建设相对薄弱地区的财政部门必须要加强机构队伍建设,省厅将加大对各设区市和县级财政监督机构队伍建设的指导支持力度。要重视加强财政监督干部的学习和培训,逐步建立一支知识结构合理、业务熟练、政治坚定、政策把握能力较强的财政监督队伍。要注重培养财政监督干部对财政监督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敬业精神和创新精神,增强干部队伍的凝聚力和创造力。

六、深化财政监督理论研究和信息宣传

(一)加强财政监督理论调研既是财政监督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财政监督机构队伍素质的重要手段。各级财政部门要重视财政监督理论研究,认真总结财政监督工作规律,用监督理论指导监督实践。要紧密结合监督检查工作的实际需要,有计划地组织开展重点课题调研,丰富财政监督理论研究成果。要增强调研的针对性和前瞻性,力争出精品,务求得实效。要高度重视调研成果的转化和有效利用,充分挖掘调研成果的价值,提高理论成果的利用率,提升财政监督工作层次。

(二)各级财政部门要通过多种渠道加强财政监督信息宣传,树立财政监督的良好形象。要树立为民监督、透明监督的观念,注重与媒体的沟通,增强对外宣传的主动性,广泛利用报刊、网络等各种媒体渠道监督检查信息和查处公告,促进财政监督信息公开;要采取综合性公告与案例性公告相结合、惩处违规违纪行为与树立正面典型相结合的方式,扩大财政监督的社会影响力,为财政监督工作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要重视提高信息简报的编写水平,通过多种信息渠道反映财政监督工作成果,交流工作经验,使社会各界了解财政监督,理解财政监督,重视财政监督,支持财政监督。

七、切实加强工作指导

第5篇:财政资金绩效审计案例范文

【关键词】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绩效审计;监督路径

当前,PPP逐渐成为我国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一种新的普遍采用的模式,其实质是政府通过关系型契约方式组织项目实施和移交,涉及财政资金或以公共财政为基础的配套资源设施对价支付,需纳入国家审计的范围。与传统公共项目相比,PPP项目利益相关者较多,各方利益和目标差异性较大。开展PPP绩效审计可以更好地监督项目“全生命周期”的“物有所值”,丰富PPP审计工作方式,规范PPP项目发展,遏制隐形债务增量风险,也是推进“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相适应的审计监督机制”建设的现实要求。

一、引言

PPP模式可以追溯到18世纪欧洲公路收费建设计划。随着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发展,英国、新西兰等国家率先将私人部门引入公共项目建设运营,PPP逐渐成为一种各国普遍采用的多主体合作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机制。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引入外国资本,PPP模式作为一种融资手段开始出现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各地纷纷成立城投和城建公司,承接救市带来的巨额流动性,开展大规模基础设施投资,对私营部门和民间资本挤出效应明显,PPP模式发展变缓;继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允许社会资本通过特许经营等方式参与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和运营”之后,2014年财政部在《关于2014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中,首次提出要“推广运用PPP模式,支持建立多元可持续的城镇化建设资金保障机制”,PPP开始作为官方概念出现在政策文件中,PPP进入高速发展期。截至2017年3月,全国PPP综合信息平台项目入库项目12287个,总投资额14.6万亿元。随着PPP模式在实践中的逐步推广,理论界开始关注PPP模式的风险管理、治理结构、物有所值评价等问题。国家审计视角的PPP研究多围绕建设项目审计、跟踪审计、审计质量控制与风险管理等展开。PPP项目建设中,政府角色从直接参与向合作者和监管者转变,相较于传统审计模式,审计机关应从项目实施过程、管理要素和主体关系三个维度构建新的监督机制(孙凌志、贾宏俊和任一鑫,2016);PPP项目跟踪审计可以从政策落实情况、立项可行性、实施过程合法合规性以及投资绩效评价四个方面展开(王立国和孙莹,2016);合理的风险分配是利益共享的重要前提,寻找最优的风险分配方式、控制项目的质量和绩效是PPP审计监督的目标之一(严晓健,2014)。可见,当前PPP模式的审计研究中已涉及绩效问题。不过,由于审计评价指标不易确定、审计标准较难选择、审计评价结果可靠性不足等因素的制约,绩效审计公信力和权威性受限,我国政府绩效审计理论和实践发展较慢(王会金,2014)。针对PPP绩效审计的研究也多见于国外文献,如基于传统国家审计标准和原则下,PPP绩效审计的方向以及审计机关、审计人员的角色转换问题(Bourn,2007);PPP项目运营阶段,绩效审计从经济性向效益性过渡问题(Linda,2010)等。国内针对PPP绩效审计的研究多是基于公共工程投资审计的实例,从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和内容框架(宋常和赵懿清,2011)、不完全契约下风险控制与审计内容设计(包建华和方世健,2012)、PPP项目运营绩效的影响因素及其绩效审计优化(刘骅和陈涵,2017)等方面展开,统筹性的机制建设探讨较少。本文尝试从战略管理的角度,运用战略三角模型分析当前PPP绩效审计工作中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监督路径,以推进绩效审计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二、政府战略管理和战略管理三角模型

政府战略管理是政府为实现公共价值,根据可能发生的环境变化,平衡各利益群体当前及未来需要而对国家整体和某一特定区域、未来一段时间内所进行的全局谋划与远景选择(赵景华和李宇环,2010)。不同于以往重视内部价值取向、强调政策过程和行政日常的公共行政,政府战略管理考虑组织系统所处的外部环境,将组织目标与组织角色及环境相匹配,确定组织使命,通过产生用以指导战略行动的计划、计谋、模式、立场和观点而为一个组织创造焦点、一致性和目的(马克穆尔,2016),以更好地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战略管理三角模型是战略管理领域分析问题常用的模式与框架。该模型认为,公共部门不同于以追求利润为核心的私人企业,政府战略管理应通过使命管理、政治管理和运营管理三个维度创造公共价值,并以此为核心目标。组织通过使命管理,明确使命并将使命传递给系统中的各利益相关者,目的是使组织使命与公共价值保持一致。政治管理是指组织为获得合法性的一系列手段。公共价值往往与权力交织,缺乏普遍约束力的权威性规则很难有序运行,政治管理可以避免组织因个体追求私利而偏离公共价值,协调利益相关者关系并获得支持,为战略执行奠定基础。与针对组织外部的政治管理不同,运营管理深入组织内部,通过创新组织管理,提升组织能力,指导战略计划转化为战略行动。战略管理三角模型为政府战略管理如何创造公共价值提供了一种思路,供管理者分析内外部环境,整合组织资源,估算其采取有效行动的可能性。PPP绩效审计是系统性的审计监督工作,如果缺乏使命管理,将不利于审计工作的深入,影响审计评价指标确定和审计标准选择;而政治管理是合法性和有效性的保证,不关注外部审计环境,将直接影响审计工作的开展和绩效审计专业人员的培养;运营管理则是审计监督者向委托人实践承诺的基础,选择与审计对象、审计目标及审计评价标准相适应的绩效审计方法,关系到审计报告的可靠性和公信力。如何将绩效审计从当前“合理化建议被采纳”的语言描述(时现,2016),转变到PPP审计监督的实践之中,战略管理三角模型提供了一种分析框架。

三、PPP绩效审计的战略分析

(一)PPP绩效审计使命管理:服务国家治理现代化

近年来,PPP模式在我国迅速推广,逐渐从一种融资渠道向治理手段转变。与传统建设项目不同,PPP模式的投资来源不再局限于公共财政资金,投资主体从单一化转向多元化,基础设施项目不再必然等同于政府投资项目,围绕PPP模式的利益相关者增多,政府角色也从发起者逐渐变为合作者与监管者,这对项目建设管理及国家审计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国家治理现代化强调单中心管理向多元主体合作共治转变,PPP项目存在多个投资主体,投资环境复杂,建设周期长,各主体间耦合程度增强,传统公共工程中参照社会定额水平计算工程结果的工程造价审计以及重视固定资产投资目标实现的投资效益审计,更多的是体现事中控制和事后审计,较难适应PPP建设项目特点实现审计全覆盖。PPP绩效审计不仅涉及立项可行性、项目法人组建、前期招投标、工程定价方式、合同签订、工期和质量、项目资金内部控制、项目竣工验收及后期维护等内容,而且还强调审计工作向项目识别和准备期的延伸。PPP绩效审计是事前、事中与事后全过程审计相结合的国家审计实践,能够提高PPP项目质量和效益,更好发挥审计在国家监督体系中的作用,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服务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

(二)PPP绩效审计运营管理:防控隐形债务风险化

过度运用PPP项目会产生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PPP强调按项目最终服务产出结果“绩效付费”,消费者使用PPP产品和服务需付费购买,政府也可向项目公司直接付费,由于PPP项目多是准公共物品,当使用者付费不能满足项目公司成本回收与合理回报时,政府可提供优惠贷款等可行性缺口补贴。当前我国PPP市场结构中,混合付费和政府付费类项目占比超过60%,2016年财政部入库13.5万亿的PPP项目中,使用者付费项目仅为4.61万亿。可见,当前政府在PPP项目股权投资、运营补贴、配套投入等方面需提供大量财政支出而不计入资产负债表,PPP成为地方政府表外融资的新渠道,政府未来的补贴支付或服务偿付不会立刻体现于预算之中,PPP项目特别是如市政、环保、水利等非经营性项目易积累隐性债务风险。强调效果性和效率性的绩效审计,不仅重视项目资金预算和分配,而且能够为政府专项资金整合和使用绩效提供有效鉴证,配合财政承受能力评估,从机制上保证了投资的有效性和政府资金使用的规范性。此外,PPP要求全生命周期履约并且“物有所值”。据财政部全国PPP综合信息平台统计,通过“物有所值”定量评价的示范项目335个,每个项目平均较传统投融资方式建设项目节省投资3.8亿元。PPP是一种提质增效工具,需要按照事先约定的绩效目标,对项目产出、实际效果、成本收益、可持续性等方面进行绩效评价。不过,当前许多地方政府未能很好适用项目参与者到合作与监管者的角色转换,将PPP模式简单视为以前地方融资平台的替代,重招商融资,轻质量效率。因此,开展PPP绩效审计可以规范政府资金使用,助力PPP“物有所值”评估管理,带动地方政府职能转变,保障PPP模式的市场化运行。

(三)PPP绩效审计政治管理:协同各方利益均衡化

政治学语境里,组织的稳定发展需适应其政治系统有效性与合法性的要求,PPP审计也面临两个层面的现实问题:项目参与方增多的情况下,如何平衡利益相关者的目标差异以有效开展PPP审计工作;现有审计环境中,审计部门如何协同其他管理部门开展工作,共享其项目管理信息资源并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PPP项目参与者较多,包括追求收益的投资人、受投资人委托主导项目建设的建设单位、提供勘察设计等服务的中标单位如承包方和监理单位以及追求运营期收益的使用单位等,国家审计必须关注利益相关者定位和关系,促使项目运行规范、有序和可预期。如在项目决策阶段,审计机关应审查合同资料的合法性、可靠性和充分性,既要监督社会资本不侵占公共价值,又要避免社会资本因收益不足或承担过多风险而产生的履约困难、融资失败问题,明确项目合同、股东间协议、融资合同、保险合同和履约合同中的权责分配,避免对某一风险控制力弱的一方反而承担该风险。PPP项目通常涉及诸如发改、财政、国资、规划、审计等多个政府部门,国资、规划等部门寻找社会资本,参与项目公司成立;发改部门往往负责项目入库、推广、审核等,财政部门进行财政支出审批和债务风险防控审批,审计部门则应发挥监督职能,对项目识别、项目准备、项目采购、项目执行和项目移交全过程的资金真实及合规到位进行审计监督评价,重点审计立项决策、项目审批、征地拆迁、环境保护等环节,关注特许经营期时长和定价设计中收益风险分配,保障项目建设资金以及运营期间现金流的稳定,维护公众利益。

四、PPP绩效审计监督路径探析

(一)服从国家审计战略定位,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

国家治理现代化要求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和有效运行公共权力,以及形成与之相适应的决策体系、执行体系和监督体系。国家审计属于监督制衡环节,为决策体系提供服务,监督约束政策执行,以责任履行和责任追究为重点,是国家治理体系中一项基础性制度安排(刘家义,2012)。当前,针对PPP审计的制度安排、机制设计、审计方式等尚处于探索尝试阶段,PPP绩效审计的使命必须符合国家审计战略定位,无论是长期或者近期的审计进度、资源分配、人力资源开发、审计重心等,都应与国家审计的阶段性任务和发展趋势相结合,合理制定绩效审计准则,将绩效审计与常规审计相结合,使绩效的理念和目标贯穿PPP项目跟踪审计、预算执行审计、专项资金审计等,根据现有审计环境和资源,逐步开展PPP绩效审计。PPP绩效审计必须符合审计法规定,对政府投入的财政资金、拥有项目建设或运营实际控制权的政府投资、公共资金实行审计全覆盖。我国PPP模式主要分为外包类、特许经营类和私有化类。外包类项目投资主体依然是政府,社会资本介入建设或者运营维护等个别阶段,审计机关可以针对这类项目进行绩效审计,对工程招投标、物资采购、资金管理使用和工程质量管理等环节重点监控,评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特许经营类社会资本参与投资,政府投资比例及运营实际控制权不定,一般为5%-30%,PPP项目公司有权选择社会审计组织进行结算审计,审计机关需依照现有法律法规介入审计监督;私有化类如铜川市老年服务中心等BOO模式,即项目所有权不再移交政府,经营权不设期限,审计机关不宜参与政府监管。当前,涉及国家审计监督的法律除审计法外,预算法、合同法、政府采购法等相关条款也明确规定国家审计的监督职能,今后应进一步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为PPP绩效审计提供充足审计依据,厘清法律边界,实现依法审计。

(二)完善绩效审计模式,对接审计信息化建设

运营管理关注的是战略执行层面。相应地,PPP绩效审计必须适应PPP运行特点,建立在“全生命周期的物有所值”基础之上,提高审计监督能力,谨防变相融资行为;同时,绩效审计作为国家审计从传统合规性审计领域的拓展,应充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当前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助力审计信息化建设。《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财政承受能力论证指引》规定,政府针对PPP项目的预算支出不得超过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10%。《关于进一步规范地方政府举债融资行为的通知》也明确指出,政府“不得以任何方式向社会资本方承诺最低收益”。不过,当前使用者付费类PPP项目比例偏低,政府与社会资本成立SPV开展PPP项目形成的债务,有的还依靠财政补贴和特许经营权进行偿还,绩效审计需发挥审计监督作用,遏制隐形债务增量。按PPP全生命周期,在项目识别、准备、采购阶段,考虑PPP项目对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外部性影响,评估潜在风险产生的概率以及分析造成损失的可能性、项目建设资金及后续现金流的稳定性、PPP项目运营期定价的合理性等问题,提高项目实施过程中收益和风险分配的可预期性;在项目执行阶段,重点核查PPP项目建设手续、许可等是否健全,审核项目建设程序、资金、使用材料等是否规范,监控项目建设勘察、施工、监理等是否合规,评估项目建设进度、质量、安全、环保等潜在风险,及时发现招投标、征地拆迁、工程造价、施工管理、财务决算过程中的问题;在项目移交阶段,除传统审计工作中造价管理、资产移交手续审查、项目资金内部控制之外,还应特别突出项目建设完成后运营阶段的绩效评价工作,评估竣工项目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管理运营、可持续性等。绩效审计指标应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覆盖收费类和无收费的投资项目,在体现效率、效果和效益的原则下,使同类项目具有可比性,同时具备科学性、可操作性和权威性。在审计信息化建设方面,鉴于合规的PPP项目自组建至实施都有电子数据形成,PPP绩效审计应充分利用此资源获取审计证据,将投资人、建设单位、承包人、监理人、询价单位以及使用单位等信息统一录入系统,形成有效的信息共享链,将审计资料接入“数字化指挥平台、大数据综合分析平台、审计综合作业平台、模拟仿真实验室和综合服务支撑系统”等,通过大数据等云量级计算手段处理分析PPP项目复杂的审计信息,增加审计结论可靠性。

(三)关注参与各方利益,协同职能部门工作

第6篇:财政资金绩效审计案例范文

近年来,吉安县审计局以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发扬“务实、公正、廉洁、高效”的审计精神,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的中心任务,突出审计工作重点,不断创新审计方法,勇当经济监督“卫士”,争创一流审计业绩,为全县经济社会健康和谐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近3年来,该审计局共完成审计项目377个,查处违规违纪金额2.1亿元,审计收缴财政3 980万元,向有关部门提交审计报告信息274篇,协助有关部门查处案件22起,审计决定执行率达到100%。2011年以来,该局先后荣获全省审计系统先进集体、省市优秀审计项目、优秀审计报告、文明单位、信息宣传先进单位、学法用法示范单位、优秀AO应用实例、审计信息化、计算机审计应用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连续10年荣膺吉安市审计工作综合目标考核一等奖。

一、忠于职守,当好经济监督“卫士”。一是积极构建“一主两翼”的财政审计大格局。即坚持以深化预算执行审计为主线,以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和政府投资审计为“两翼”的审计工作格局。我局树立全部财政资金为审计内容,将全部政府性资金纳入审计监督视野,统筹安排乡级财政决算、国库管理、税收征管、部门预算、民生资金、政府扩大内需资金等各项审计和审计调查项目,推进政府性资金全口径审计、全过程审计、全方位审计,以解决条块分割、纵不到底、横不到边的问题。先后完成审计(调查)项目377个,审计(调查)查出各类问题金额2.1亿元,审计后避免经济损失近4 000万元,投资审计核减工程造价4.2亿元,核减率为16.64%。二是敢于亮剑,及时发现移送案件线索。对审计发现的违纪违规问题,吉安县审计局坚决依法依规进行处理,做到“利剑高悬”。如2011年在农村危房改造资金审计过程中,发现农村危房改造资金存在被套取、骗取现象,我局及时将涉嫌套取、骗取农村危房改造资金3个案件涉及5人线索移送至县纪委(监察局)。同时将题为《农村危房改造资金被套取(骗取)现象应引起高度重视》作为审计要情上报至上级审计机关及县委、政府,县政府主要领导作出了重要批示。3年来,先后向纪检监察、司法机关和有关部门移送经济案件线索22件,涉及人员31人,涉及金额近280万元。三是以推动工作、促进发展为目的,狠抓审计问题整改。我局坚持定期报告审计整改工作,积极争取县领导对审计整改工作的重视,积极推动县政府建立审计整改情况通报制度和审计整改责任落实制度,实现审计整改工作常态化管理。3年来,全县被审计单位共制定整改措施100余条,相关单位及其主管部门相继出台了17项制度办法。审计和财政部门依法撤消和归并银行账户8个,取消违规收费项目26个,纠正违纪违规资金246万元,审计问题整改率达90%以上。

二、勇于创新,打造具有吉安县特色的审计“名片”。一是打造政府重大投资审计“名片”。2011年以来,我局对重大投资项目的审计重点把好标前审计和决算审计“两道关”,在审计过程中,做到“五个结合”,即工程审计与财务审计相结合、定额价审计与市场价审计相结合、工程审计与效益审计相结合、事前事中事后审计相结合、审计监督与反腐倡廉相结合等。如2013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审计项目172项,其中竣工决算审计项目84项,送审工程造价金额52 100万元,核减工程造价金额10 187万元,核减率为19.55%;标前审计项目88项,为建设单位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467条,均被采纳,既节约了财政性资金,又提高了资金使用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二是打造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名片”。党的十强调,要健全权力运行和监督体系,健全经济责任审计等制度,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对领导干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就显得更为重要。2011年,我局以县乡换届为契机,受县委组织部委托,对19个党政部门19名党政领导进行了任中(离任)经济责任审计。为统一规范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制定了《经济责任界定和审计评价标准》,根据审计结果,建议组织上给予重用、正常使用或按法定程序移送纪检监察、司法机关调查处理,将结果及时向县委组织部报告,促进了审计成果利用。

第7篇:财政资金绩效审计案例范文

关键词 政府会计 会计改革 预算 财务

中图分类号:F235.1 文献标识码:A

1政府会计概念的界定

当前,我国对政府会计的实际定义和相关制度还不够完善。在实际运用中,我国的预算会计体系(如图1所示)起到了政府会计的作用。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现行的预算会计更像是一种特有的专业术语,除了反映预算执行情况外,事实上还不完整地反映了政府的资产负债信息。从本质上来讲,我国的预算会计和西方国家奉行的政府会计更为接近。在本文中,为了更好地研究和论证,对政府会计进行了界定,主要包含财政总预算会计和行政单位会计,而将事业单位会计视为非营利组织,不纳入本文的研究范围。

2基于预算角度的政府会计改革必要性

2.1基于预算层面的信息需求

(1)控制层面的预算信息需求。预算的控制职能主要体现在对预算执行的全过程控制。目前我国已建立以国库单一账户的预算执行管理制度。根据新要求,会计核算应该能够记录从预算批复――用款额度下达――签订采购合同――收到采购物资――支付货款预算执行的全过程。预算执行制度是在执行环节方面的控制,而会计据以反映“预算拨款”、“用款额度”、“签订购买合同”、“批准支付凭证”、“资金支付”等预算执行信息。

(2)管理层面的预算信息需求。预算管理对信息的需求主要由政府活动成本和绩效管理组成,因此需要建立一个健全的评价体系用以评估财政支出的绩效评价。比如,针对财政支出应具备明确的衡量标准,其效率部分则需要有更好的方式进行动态比较,从而对决策有更好的参考价值。

(3)计划层面的预算信息需求。预算计划信息需求主要侧重于财政风险防范。预算的计划并不仅是年度的计划,而应更注重财政长期可持续能力。当前,我国正在建立各项社会保证制度及民生政策,由于关系人民切身利益,这些政策不可能朝令夕改,因此我国应特别注重财政的长期规划。不仅要核算清楚政府所发行的债券规模和还债期限等,还要弄清楚未来政府在养老金、医疗服务等方面的支出压力。

(4)预算公开信息需求。因而预算公开的内容应当是广泛的,不仅包括年度预算批准以及执行情况,还应包含政府的资产和负债信息、运行成本和效率信息,并且要将政府服务或产品的效果及时向公众公布,作为政府绩效考评的重要参考依据。

2.2目前我国政府预算会计存在的问题

(1)不能真实全面地反映政府债权债务信息。近几年,随着资本全球流通的加快,我国与其他国家或国际组织存在许多债务往来。这种预算会计核算方式有很大弊端,不能可靠地反映我国政府部门的债权债务信息,对财政资金的风险监控产生不利影响。

(2)不能真实准确地反映政府资金的收支。我国现阶段实行财政集中支付制度,导致许多财政资金流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3)预算制度不完善。伴随着经济形势的不断转变,我国预算制度存在的缺点也被日益放大,预算会计的基本准则还不够规范和全面,如果这个问题没得到有效解决,将长期制约我国预算会计的规范化和制度化。

3基于财务角度的政府会计改革必要性

3.1基于财务层面的信息需求

3.1.1对政府资产的信息需求

3.1.2对政府负债的信息需求

在财务报告中政府负债往往只是简单的反映一些显而易见的负债,比如应该付给供应商的应付账款和应该支付给职工的应付工资等。但实际上,其潜在的义务诸如由社会福利引发的未来支出、处于政治需要的支出等构成的潜在负债,与现时义务相比更具社会责任意义,需要加以披露,反映政府的财务负担和风险。

3.1.3对政府收支等方面的信息需求

虽然有收入支出表,但也仅仅只是对收支结余和收入支出情况的简单罗列,不能体现收支之间的因果关系,也不能体现政府部门对国家的贡献以及给政府造成的财政负担程度。

3.2目前我国政府财务会计存在的问题

(1)政府会计目标单一。我国目前的会计目标过于单一,基本是“依从预算”,其反映管理功能的途径主要是对过程和结果的反映,没有对政府的财务状况、运营绩效等进行全面反映,也不能很好地控制债务风险和运营成本。

(2)会计核算范围过窄。如今政府的投资领域更广,投资形式也更加多样,但政府会计仍以当期核算为重点,无法适应时展对会计核算提出的新要求。

(3)隐性负债藏而不露,加大财务风险。当前的政府会计未对隐性负债做出重要列示,导致负债信息不完整。据统计,在收付实现制下的资产负债表中能得到反映的直接显性负债,仅仅占全部负债总额的50%-70%,可见,大量的隐性负债被隐藏就无法准确反映负债的实际情况,加大了财务风险。

(4)政府会计报表与财务信息披露不合理。政府会计信息侧重反映如何执行预算,但对预算执行的会计信息披露又不够完整,比如缺少债务收支预算、社会保障预算等信息披露。而且资产负债表反映的财务状况不够全面,收入支出表也缺少成本角度的考量。此外,我国政府的财务报告独立,与政府审计工作的关联度不高,使其效力容易受到质疑。

4实现预算和财务双重需求的政府会计改革举措

4.1总体思路:渐进式改革

任何改革都应当是探索式、渐进式的。与我国企业会计改革相比,我国政府会计改革的步伐相对滞后。从改革的总体趋势看,以满足预算和财务双重需求为会计核算目标的理念是大势所趋。但政府会计改革涉及到的方面很多,从标准的定力到会计科目的设置、相关问题的处理办法、报表的制作等等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这种改革应该是全面立体式的,切不可操之过急。

4.2拓展政府会计目标

从财务报告使用者的信息需求角度看,可以将政府会计目标进行划分(如图2所示),并对具体目标重点定位。一是预算管理目标。此目标下的会计信息包括:从预算的批准、调拨到实际执行,以预算收支的合规性为主导,反映预算资金的取得和使用;对预算计划数和实际执行数进行比较,解释差异,提高预算信息的透明度;二是财务管理目标。

4.3变革政府会计核算基础

在会计科目设置上可以尝试与企业会计准则逐步趋于一致,结合政府会计的受托责任和公共性等特点,将引入的程度同改革的进程相结合,更好地保障会计核算基础变革的推行。

4.4规范政府财务报告制度

当前政府会计改革的重中之重是规范财务信息的披露,建立起相对完整的财务报告制度。

4.4.1完善政府审计报告

西方国家的政府审计制度相当成熟,政府财务报告必须附有审计鉴证报告后才具有法律效力,而我国却是二者相分离的情况,这极大地限制了政府财务报告的公允性,应予以规范,加快形成有公信力的政府审计报告。

4.4.2规范政府财务报表

(1)预算执行情况表在反映政府预算执行方面起重要作用,应予以保留。

(2)设置合并资产负债表。长期以来资产负债表都是采取分别编制,这些分散的信息不利于体现整体情况,应予以改革。合并之后,对政府层面的资产负债表整体性会有一个很大的提高,显得更加简洁立体。

(3)政府收入支出表提供政府运营绩效信息,基本囊括政府层面的全部收支,能较好地满足核算需要。

(4)增设个别(项目)基金报表。我国政府会计没有明确将“基金”单独列示,但却实际存在着一些与基金相近的专项资金的使用,例如社会保障基金、社会捐助基金、扶贫基金等,对这些基金项目我们应分别编报。

(5)对一些重要事项还应在附注加以说明。

4.4.3引入综合性案例与分析

最后,可以尝试引入综合性案例与分析,比如:

(1)简要说明政府的预算执行情况,并对实际数与规定数之间差异的缘由进行说明;

(2)利用政府财务报表信息,结合经济、政策等因素,对政府的财务、运营绩效及长期发展加以分析;

(3)说明政府在预算和财务需求方面采取的主要措施和取得成效等等。

5结论

近几年全面推行的新制度体现了时下对政府会计改革的诉求,着眼于满足预算和财务的双重需求,对会计信息数量和质量也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从一定意义上说,这些改革有助于政府的财务活动以及效益评价更加规范化和透明化。但即使改革初见成效,与国外完善的制度相比,我国所面临的问题仍然严峻,在预算和财务方面都存在无法避免的缺陷。因此,在满足需求的前提下,改革应结合本国国情,循序渐进,逐步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政府会计体系。

参考文献

[1] 支媛媛.论新公共管理理念下我国政府财务报告的改进[D].东北财经大学,2007.

[2] 景宏军,王蕴波.论我国预算会计的定位[J].财会月刊,2008(2):6-8.

第8篇:财政资金绩效审计案例范文

关键词:

    2011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准则》(以下简称“《国家审计准则》”)相比于旧准则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就是对国家审计的目标进行了重新的定位。对国家审计目标的本质、构成及其实现机制进行研究,对于深入开展理论研究和更好指导实务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国家审计目标的含义及定位

    根据委托理论,委托人将一定的经济资源或者权利委托给受托人进行管理和使用,他们二者之间便形成了委托关系。从政府审计的角度来看,委托人就是社会公众,而受托人就是各级政府。社会公众将公共资金、公共资源等委托给政府进行管理和运用,政府拥有对这些公共资金和公共资源的占有、使用和分配等权利,并且需要向社会公众报告其运用情况。但是,由于委托关系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契约关系不完美等,往往致使其委托关系不能有效运行,从而存在资源和效率损失。在社会公众和政府这一特殊的委托关系中,问题更为严重。政府相对于社会公众来讲,占有了更多的资源,其拥有非常强大的信息优势,而社会公众相对较为分散,其监督成本较高、监督动机不足,处于信息劣势的地位,往往不能够对政府形成有效的约束。然而,政府也具有其私利性,也会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政府在促使其能够正常运行的情况下,往往会利用自己的权力而谋求自身的利益,这就会带来权力的滥用,也就是经常提及的公共权力的异化和腐败问题。因此,我们就需要有个部门来代表社会公众对政府进行监督,使其能够有效地行使权力,确保其公共受托责任的有效履行。

    国家审计机关是代表社会公众对政府进行有效监督的公共组织,它通过合理运用国家法律赋予的权力,而促使各级政府有效履行其公共受托责任。因此,从本质上讲,国家审计就应该是一种特殊的经济控制,其目的是为了确保公共受托责任的有效履行。

    二、国家审计目标的构成体系

    本文认为,国家审计目标应该包括三个层次,即国家审计的本质目标、国家审计的总体目标以及国家审计的具体目标。这三个层次的目标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国家审计的本质目标指出了国家审计的本质涵义;国家审计的总体目标表明了国家审计的政治属性,是各国政治和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对国家审计的总体要求;国家审计的具体目标是对国家审计机关具体审计行为所要达到一定阶段的具体要求。

    国家审计的本质目标。国家审计的本质目标就是为了确保各级政府公共受托责任的有效履行。它通过各种机制的有效实施,而最终实现这一目标,它是以审计的本质为起点,对国家审计目标做出的一种本质性阐述。

    国家审计的总体目标。国家审计的总体目标表明了国家审计的政治属性,是各国政治和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对国家审计的总体要求。我国的审计法(2006修订)以及2011年开始实施的《国家审计准则》指出:“审计要维护国家财政经济秩序,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促进廉政建设,保障国民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这一规定也就是现阶段我国国家审计的总体目标,这一目标的是根据我国的政治体制、现阶段的国情和经济发展状况而提出来的。

    国家审计的具体目标。国家审计的具体目标就是国家审计机关实施审计项目预期要完成的任务和结果。一般要满足真实、公允、合法、效益等目标。

    三、国家审计目标的实现机制

    1.强化国家审计机关的权力

    通过对国家审计目标的定位和梳理以及刘家义审计长提出的国家审计的“免疫系统观”可以看出,国家审计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功能,因此,要进一步提高国家审计机关的权限。未来可行的方案就是实行垂直型的国家审计模式,地方审计机关予以撤销,合并到审计署的特派机构,实行垂直领导,并且进一步提高审计机关的直接处罚权。

    2.进一步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审计必须依法进行,因此,为了实现国家审计目标,必须对一些陈旧的、不符合现实要求的法律法规进行修订和补充,使之发挥更大的功能。比如,要使现行的法规更加细化,使之更加具有操作性;要修订完善审计机关的职业标准、审计的质量控制体系;要探索建立跟踪审计机制和绩效审计评价和方法体系等。

    3.建立完善的审计人员选拔培训机制

    国家目标的重新定位和审计权限的进一步强化必然对审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为了更好的履行国家审计的职责和有效促进审计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等职能的发挥,必须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审计人员选拔和培训机制。本文认为,可以通过建立严格的考试制度、建立外部专家人才库、实行导师制以及通过定期的培训和人才交流制度等实现。在人才选拔方式上,要根据经济形势和政府职能使命的变化,注重调整各专业人才的比例。在培训手段上,要注重利用网络培训、案例教学等弥补现有培训手段和方式的不足。

    参考文献:

第9篇:财政资金绩效审计案例范文

关键词:政府会计;权责发生制度;收付实现制度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0-000-03

引言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政府的财政危机以及财政问题相继出现,在这样的条件下,政府单位的预算长期处于落后的状态。甚至有部分国家的政府单位常年出现财政赤字,高额的赤字和债务成为了世界各国政府所共同关注的问题,也严重制约了政府经济效益的提高,甚至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发展,最大限度地弱化了政府单位对于国家经济的掌控能力;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政府部门是属于公共管理部门,拥有最丰富的公共管理资源,但是政府单位对于公共资源的利用效率并不是很高,权力和责任不对等,政府单位的公开考核机制以及绩效测评机制也存在的诸多问题。在这样的条件下引入权责发生制度对于我国政府单位的改革,构建服务型政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会计基础的变革在很大程度上也成为了政府单位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

一、当前我国政府会计现状

权责发生制度是一项较为先进的会计制度,能够很好的满足政府单位会计核算的需求,从现实的情况来看,一直以来,我国政府单位的会计制度都是以收付实现制度为主。权责发生制度则是在政府财政危机的背景下提出的,这个制度的提出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世界范围内政府会计制度的变革,由此引发了新的公共管理思潮,在这个时期,各国政府单位的会计系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收付实现制度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我国政府会计预算的不断完善以及不断的发展,这种作用在后续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将会延续下去,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历史是在不断的发展变化,在时代飞速发展的背景下,政府单位传统的会计制度,已经不能够满足时展的需求,时代的发展也在很大程度上对我国政府的公共财政管理制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在这样的现实条件下,传统收付实现制的弊端也就逐步暴露出来。

1.政府资产的核算问题

在当前我国政府单位的财政体系之下,预算资金的实际运行状况不能够被很好地反映出来,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财政性资金形成的国有股权、固定资产和预算外的资金无法核算。传统的收付实现制度,已经不能够清晰反映这些资金状况,也不能够很好地提升政府单位的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在传统的财务制度当中,这对于已发生的财务信息进行核算,但是这些核算的信息也只是在财政的预算决算的报表当中以附录的形式出现,仅仅只能够为相关部门提供参考资料。而一部分用于购入固定资产的部分,一旦确定之后就很快的淡出了公众以及政府单位的视线,这样一来,政府单位以及工作想要对于这部分资金进行监督十分困难,而且这部分资金的灵活性极大,政府单位无法很好地保护这部分资金使用的实际情况,由此也就直接造成了账面价值与实际价值严重不符合情况的出现,而政府单位的资产报表上,也会出现资产虚增或者资金急剧减少的现象,从而导致了信息的不完整,在这样的条件下,政府单位也不能够了解到资金耗费的实际情况,财务报表也不能够真实地反映耗费的成本。

2.政府单位的隐形负债记录不清

一般来说,政府单位的隐形负债指的是政府单位已经承诺,但尚未承担履行的义务。在未来的某个时间点,需要通过耗费一定的资源来完成这部分业务,而这部分业务也就构成了政府单位的财政风险。而收付实现制度更多的只是对于现在已经使用的实际资金进行记录和反映,在这个时期,也存在着很多已经承诺但尚未支付的现金,这部分现金是没有被记录在案的,由此也就导致了政府单位在资金使用的过程当中,存在着隐性的债务,比如政府单位欠发的工资、社会保险或者政府单位对某些机构的担保。这些债务会在未来的某个时间点会突然爆发,政府单位将措手不及。最为典型的一个案例,也就是希腊的债务危机,导致这次债务危机的主要原因,也就是由于政府的负债没有明显的被反映出来,而一旦这部分资金缺口过大,政府单位难以自行处理,那么必然会累积大量的债务,从而最终会爆发财政危机。

3.不利于政府单位财政信息的披露

传统的财务制度不能够很好的反映政府单位的财务状况,也不能够使得公众了解到政府资金的实际使用效果,但是却无法了解到政府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对政府的公共服务成本没有进行明确的反应。政府单位的财政信息披露不能够满足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在财务报告当中,仅仅强调各部门的实际需求,又将这部分实际的会计信息扩展到公众的视野以及相关部门的监督身上。而伴随着政府职能的不断转变,披露的信息内容也不应当被忽视。工作对于政府财政资金的使用情况,应当拥有更多的知情权,而通过引入权责发生制度则能够将这部分会计信息披露于公众视野当中,便于社会大众更加全方位、更加清晰的监督。

4.不能够满足政府单位绩效考评的需求

政府的绩效考评可以说是对政府财政资金使用情况考评的重要一环,能够最大限度地了解到政府单位的资金使用情况,公共服务的实际收支情况。在传统的财政管理理念之下,只有更加全方位的了解到财政资源使用的现实情况,才能够进一步的避免信息的失真,应当更加全面的去了解到政府单位绩效考评的实际效率,但是在收付实现制度的条件下这种考评的结果是不具备参考意义的,考评的滞后也会最大限度的影响政府资金的运行效率。

二、我国政府会计引入权责发生制的必要性

1.权责发生制度的优点

权责发生制度相对于收付实现制度来说存在着3个方面的优势。

第一,权责发生制能够最大限度的真实的反应每个会计期间的实际收入和为取得这些收入所承担的实际费用,并且使得二者之间能够有更加合理的配比,这就需要在会计期间的末尾进行整个项目的调整,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记录本期未收录或者应支付未支付的实际费用。这样一来就可以将预期收入和成本进行分摊,最大限度的体现了政府单位所获取的收入当中应当支付的代价,并且根据资金流动的现实情况来确定补偿以及损益的际情况。

第二,权责发生制的建设能够最恰当地反映会计期间政府实际的经营业绩。在权责发生制度实施的过程当中,不能够单纯地利用现今的实际收入情况来反映企业的成本和利润。一般来说,利润是属于阶段性的指标,并不能够作为综合指标来进行考评,在利润到达企业账户的过程当中,会出现时间上的损益。而权责发生制度在实施的过程当中,能够最大限度地保证避免损益带来的剧烈波动导致的信息失真,从而为政府单位的绩效考评提供更加真实的数据,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其更加合理。

第三,使用权责发生制度能够最大限度地了解到政府单位资金运作的整体情况,使得政府单位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到各种会计信息,包括公众、政府官员非专业人士使用会计信息的实际需求,这样一来政府单位会计信息的使用效率也就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

2.引入权责发生制度的意义

引入权责发生制度的意义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进行阐述。

第一,政府单位引入权责发生制度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政府单位的转型改革。在政府职能转变的各个决策的制定方面,必须要求更加完整且更加真实的会计信息。而正是基于这样的现实情况,政府会计当中使用收付实现制度能够最大限度地推动我国政府单位的转型,收付实现制度也能够最大限度地且真实的反映我国的资产以及负债的运营情况,能够深入的剖析单位各项资产当中的隐性资金,从而使得政府单位的工作能够更加公开透明。

第二,政府单位财政体制改革需要引入权责发生制度,当前政府单位的职能正在被重新的界定,政府单位职能的变化也就确定了政府单位必须构建与之相适应的公共财政收支体系。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够进一步加强财政管理的透明性,进而更好地获取公众的信任。采用权责发生制度能够最大限度地保证公共财政体制所需要的真实、完整的会计信息,从而进一步地为政府单位的决策提供更加科学的参考依据。

三、政府会计引入权责发生制的构建设想

1.实现的原则

政府会计引入权责发生制度过程当中需要把握两个方面的原则,一方面,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从当前权责发生制度实施的现实情况来看,当前整个中国的社会经济正处在转型的关键时期,在这个过程当中,资本市场不发达,法律不健全,这些都为政府单位引入权责发生制带来了诸多困难,而传统的收付实现制度在我国的政府的会计制度当中根深蒂固,是我国政府单位在权责发生制的过程当中必须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另一方面,要坚持由点到面,由地方到中央的原则,从现实的角度来看,如果从中央到地方都掀起改革风暴,这对于国情复杂的我国来说是十分不现实的,因此在引入权责发生制的过程当中,应当坚持在中央和地方政府统一会计确认基础之上,来逐步的保证各级政府的会计信息当中具有可比性以及一致性,结合地方的实际特点来逐步的推进权责发生制的建设。

2.改革思路

结合当前的现实情况来看,在我国政府会计当中引入权责发生制度大体可以从四个方面入手。

第一,为了构建新的会计体系,应当进一步的扩大政府会计的核算对象;其次,要尝试进一步的推进绩效预算管理,绩效预算管理可以说是权责发生制度的基础思想所在,通过这样的方式绩效管理才能够体现成本管理的原则。

第二,要建立财务报告制度,财务报告制度是政府会计的“产成品”,适用于全方位的反应政府会计现状的重要工具,而在政府单位引入权责发生制度,都需要建立一个高效且能够系统地全面地反映政府财务信息的财务报告制度,通过这样的方式来逐步的引入权责发生制度。政府单位财务报告的使用者,分为内部信息和外部信息两个不同的使用者,内部信息的使用者一般指的是政府内部的各个部门,而政府单位财务信息的外部使用者,就更多地包括社会大众、银行、审计监督部门等等。一般来说,传统意义上的政府财务报告须知供内部使用的,就是在政府转型的今天,政府单位的财务报告是需要向大众公开的,在这样的条件下,就有必要建立财务报告制度,通过调报告制度的建立来保证公众对于政府单位的知情权。通过这样的一种形式来构建权责发生制度,通过这样的方式让社会大众能够更好地兼顾财务报告的外部使用者,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构建立体的财务报告编制程序以及反应机制。

第三,建立专门的隐形负债核算部门,在上文的分析当中,政府单位的隐形负债往往是导致政府单位无法偿的重要原因所在。因此就有必要进一步的构建专门的隐形负债核算部门,该部门主要负责对于政府单位的各项隐形负债进行核算,将这部分核算的内容添加到财务报表当中,通过财务报表来显示政府的实际负债情况,这样一来,政府的隐形负债以及现时负债情况都能够以数据的形式表现出来,而对于这部分负债的把控和处理也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把控政府单位的财务风险。

第四,搭建综合信息处理平台。信息处理平台的搭建是极为必要的,政府会计如果要引入权责发生制度,必须构建相应的信息处理平台。在权责发生制的条件下,政府单位必须建立财务报告制度,财务报告制度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能够让政府单位的财务信息呈几何数递增。相对于传统的收付实现制度来说,在引入权责发生制住之后,政府所处理的财务信息数量更多,各种会计信息成几何数增长,这样的会计信息比以往的会计信息更加全面,真实而且准确。而在这样的条件下如何去全方位的处理,使用这些信息就成为一个问题,对于这些信息的使用已经成为了政府会计所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构建综合信息处理平台,首先就需要专门搭建一个,会计信息提取、处理、加工的网络平台,通过这样的方式来简化以往的会计信息处理流程;其次需要建立起一个专门的信息共享平台,使得各个不同的政府单位之间能够共享财务信息,这样一来,就单位的绩效考核才能进一步的量化;最后,需要建立一个政府财务部门与外部监督部门的信息公开平台,通过信息公开平台的构建,能够保证上下级部门紧密合作,实现数据的共享和信息的共享,综合地处理各种不同的财务信息。

四、结语

综上所述,政府会计当中的收付实现制度拥有很长的历史,在国家发展的过程当中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面临着时代的变化,政府会计引入权责发生制度已经是大势所趋,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就需要进一步的明确引入权责发生制度的原则,建立新的政府会计体系,构建更加全方位的财务报告制度。

参考文献:

[1]杜华.我国政府会计体系构建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

[2]贺蕴馨,毕克如.关于权责发生制缺陷及改进的探讨[J].中国市场,2015(30).

[3]曲在苗.我国政府会计引入权责发生制的改革研究[J].中国证券期货,2012(04).

[4]李桂萍,尹丛丛.中国政府会计基本准则与IPSASB财务报告概念框架之比较[J].财会月刊,2016(16).

[5]张琦,王森林,张娟.我国政府会计研究的回顾与评价[J].会计与控制评论,2011(02).

[6]冯锋.我国政府会计准则体系研究[J].商,2013(11).

[7]陈志斌,潘俊.基于国家治理的政府会计概念框架演进及其引导效应[J].会计与经济研究,2015(01).

[8]阳,周闺臣.权责发生制在我国政府会计的应用现状和改革建议[J].时代金融,2015(11).

[9]魏旭丹.我国权责发生制政府会计改革路径选择[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