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树立环境保护意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环保教育;价值;意义
目前,环境保护已经成为全世界广泛关注的重大问题,成为当代国际社会间谋求合作、实现共同发展的重要内容。随着近年来我国雾霾天的持续进入大家的生活视野,环境保护已经持续成为困扰我们的一个问题。好的地理环境本身就是吸引人类居住的一个因素,而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又是实现环境保护,延续我们人类良好生存状态的重要一环。培养环境保护意识已经成为我国当前国民素质提升的重要一项内容。要提高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必须从学校教育抓起,在高中阶段作为一名地理教师,必须帮助学生培养保护环境的意识,让学生树立环境保护的思维,能够认识到生态环境对我们人类生存的重要性,进而能够实现学生自觉地环境保护意识和行为习惯,更好的珍惜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本文就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进行环境保护教育进行了探讨,从意义与价值,方法与对策方面进行了阐述。
1在高中地理课堂对高中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的意义与价值
1.1有利于广大高中生提高自身整体素质,顺应时展需要:随着我们国家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的迅猛发展,在未来的国家建设中需要的不仅是有文化、有知识、有技能型的专业人才,更需要提高人才整体的综合素质。高中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期,可塑性强,稍加引导就可以让他们在内心深处树立起正确的是非判断标准。而要担当起祖国未来建设的重任,提升道德修养,增加远见卓识,这是必不可少的教育环节。通过对高中生环保意识的培养,无疑可以提高他们对社会发展方向的认识,树立健康环保的思维意识,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自觉的为维护我们地球的生态环境做贡献。
1.2有利于学生养成科学的生活习惯,培养科学精神:在高中地理教学课堂上,适时适当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方面的科学教育,有利于学生的进步,帮助培养他们具有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养成科学的生活习惯,培养科学精神。我们人类的生活环境是客观存在的,怎样让它得到改善,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可持续性的发展,这个是一个具有科学性的话题,只有在心中牢固地树立了这个意识,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才能在今后的生活中,科学对待身边的环境,提高自己对环境的适应力和预知力。
2在高中地理课堂如何进行环境保护教育
2.1抓住课堂教学的契机,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实施环境保护的意识教育:高中地理教学课堂本身就是开展环境教育课的最佳平台。高中地理教学课堂在各国国家地理、乡土地理、时事地理、全球环境地理等方面的介绍过程中,与教材相关联的涉及到环境教育的知识,教师可充分发挥这一课堂教学的契机,把地理知识与环境保护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环境保护思维,树立环保意识。
2.2充分发掘社会实践的积极作用,走进周边环境当中,在对乡土地理的学习中,增强对环境的亲切感、认知度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我们都生活在一定的客观环境之下,这个环境有着自己的独特乡土地理特征。高中地理教师,就是要学会充分地发掘我们生活的周边环境,带领学生在考察乡土地理的社会实践中,增强对环境的亲切感、认知度,熟悉我们生存的环境,研究这个环境存在着哪些问题,比如空气、水源地、植被覆盖率、野生动物数量、水土保持情况等等,在社会考察实践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学会思考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思考如何去解决这些问题等等,在这样的一个学习研究过程中,认识我们生存的环境,并为怎样去保护这个环境,建设更美好的家乡作出贡献。从而提高了自身的环保意识和能力。
2.3结合时事内容,提高环保意识:作为一名当代的高中生必须做到关心时事,“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只有关注身边发生的许多事,联系生活实际来学习知识,才能最终做到学以致用。目前,就我国的时事来看,例如雾霾现象,就是全国人民关心的话题,甚至已经引起全球的关注。那么在我国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呢?我们便可以作为一个探究性话题,来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调查采访,实地观察等方式来对这个话题进行研究。从而调动起学生对有关地理环境方面的学习与关注,意识到破坏环境的危害性,提高自己的环境保护意识。英国教育家洛克在《教育漫话》中说:“导师应该记住,他的工作不是要把世界上可以知道的东西全部交给学生,而是使得学生爱好知识,尊重知识,在使学生采用正当的方法去求知,去改进他自己。”高中地理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我们所生存的自然环境,形成正确人地关系思想,更好地学会保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把握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契机,增加学生的环保知识,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为他们今后热爱自然,热爱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靖.中学地理教学中环境教育理论探索与实践[D];辽宁师范大学;2007年
[2]周美芝.地理比较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华少年.2017(05)
[3]徐开刚.利用地理信息丰富高中地理教学方法[J].学周刊.2017(09)
[4]郝瑞宽.在地理教育中培养学生环保意识[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5(1):12-13.
第一,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大部分都具备良好的环境意识,但是缺乏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环境行为表现相对滞后;第二;极少数学生比较缺乏环境方面的知识,环境态度也不太明确,环境意识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第三,当代大学生接受环境教育的主要渠道来自于学校教育、家庭环境等,因此要加大学校环境教育力度,开展广泛的环境教育;努力推进学校对环境教育的制度化,促进学校环境教育的平衡发展;建立健全环境道德行为的激励和监督体制,引导大学生的树立积极向上的环境保护行为和意识。环境问题主要源于人类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不合理利用和人为破坏,而这种损害环境的行为又是同人们对环境缺乏正确认识相连的,只有提高全民的环境文化素质,从心理、习俗、情趣、伦理等方面对环境进行再认识,才能采取积极主动的措施,使人类的物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与环境保持协调。
2旅游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相互促进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是良好的旅游环境,只有具备优美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才能吸引游客的注意,激发人们旅游的愿望。因此,环境保护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了基础,提供了基础,同时促进了旅游业的健康发展。通过旅游人们走进自然在欣赏自然风光的同时也领会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真理,提高了对保护自然的认识和保护环境的自觉性;同时通过发展旅游可以实现对部分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减少资源开发造成的生态破坏,减轻污染排放为环境建设提供必要的资金促进当地环境质量的改善。
3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环境保护意识
当今社会环保题已经成为热点,我们应该坚持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积极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同时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环境意识的提高,不仅有助于提高他们的素质文明而且有利于树立责任意识。进行环境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们大学生的环境意识,但是自觉性的提高也很重要,在提高学生环境意识的过程中发挥着更重要的作用。首先,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在今后作为旅游业的主导力量,他们言行影响着整个旅游业的发展也代表了一个国家或者民族的形象,可是我们通过调查发现,当代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环境意识自觉性普遍较低,所以要加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环保意识要靠自觉,而不仅仅是靠简单的教育。其次。教育与自觉的不同在于:教育主要强调我们应该怎样做,而自觉却强调的是我们应该做什么,教育的目的是提高我们的理论知识,而自觉是养成我们的行为。再次,环境意识是指人们对环境和环境保护的一个认识水平和认识程度,产生于人们对自己所生活的社会公共环境的一种感受,但同时我们也不能否定教育在提高大学生环保意识过程中的作用和效果。
4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树立环境保护意识的重要性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它与社会、环境联系密切,环境污染与环境保护往往都包含了一定化学因素。《全日制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在基本理念中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作为一名高中化学教师,笔者认为高中阶段的教育是开展全程性环境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因为,高中生正处于世界观与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环保意识一旦形成,对其一生的社会行为乃至整个中国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无疑将产生巨大的影响。在对学生进行化学知识教育的同时,将环境保护的知识渗透在课堂教学之中,这样,既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培养了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首先要透彻理解环境教育的涵义及意义,我国的《大百科全书》环境科学分册解释了环境教育的涵义:环境教育是“借助于教育手段使人们认识环境,了解环境问题,获得治理环境污染和防止新的环境问题产生的知识和技能,并在人与环境的关系上树立正确的态度,以便通过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保护人类环境。”在其他国家和地区,有不同解释,如美国《环境教育行为法规中》则认为,“环境教育过程涉及人与自然和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并包括人口、状况、污染、资源分布以及消耗、保护、运输、技术和城乡规划与整个人类环境之间的关系。”分析可知:环境教育即提高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如今,环境保护问题成为人类共同的任务。培养环境保护意识是学校教育教学推卸不了的责任。在所有学科中化学学科与环境保护有着最为密切的联系。近年来,我国工农业的迅速发展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温室效应”,生态破坏,水土流失,植被荒芜、荒漠沙化,空气质量越来越差,人们生存的环境受到严重威胁……还有一些学生乱扔废电池、食物包装塑料袋,乱吐口香糖,乱放鞭炮,乱排污水等,这些都是缺乏环境保护意识的表现。因此,树立科学发展的理念,对在校的高中学生,进行环境、生态知识的宣传教育是不可缺少的,这就要求从中学化学课开始抓好环保教学
其次要结合化学课堂教学渗透环境教育。高中化学课程中的环境内容主要涉及资源、能源、大气、水、土壤等,这部分内容是化学课程进行环境教育的重要基础,是挖掘化学课程中环境教育的内容。在教学“化学与生活”模块时,要引导学生通过调查、讨论、咨询等多种方式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理解和处理生活中的有关问题。如:学习能量变化时,可引导学生去探究有关能源的问题,分析各种能源的利弊及其发展前景;学习酸雨时,可引导学生去查阅酸雨的危害及其防治。在教学“化学与技术”模块时,教师要结合课程内容,充分利用当地各种条件,带领学生到一些污染严重的生产企业去参观,了解工厂在处理工业“三废”方面做了哪些具体的工作,用什么样的设备来转化“三废”,指出尚有哪些不足之处,还可调查周边农田施肥及其流失情况,分析田边水塘水质污染情况让学生开动脑筋,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认识生产中与化学有关的技术问题,这些实践活动都将极大地帮助学生树立社会责任感,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
总之,作为化学老师,要明确自己肩上的责任,我们应该针对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兴趣将环境保护意识融入课堂教学过程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途径,巩固和应用已学的化学知识、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强环保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关键词:生态环境 保护意识 可持续发展
中华民族诞生在黄河流域。追溯历史,这里必有其生存条件,先民才在此定居下来,繁衍生息。我国古乐诗: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就是黄河流域自然景观的写照。那么为什么后来却出现“一方水土不足以养一方人呢”?虽同在一块天,同在一块地,今天和当年先民们生存环境条件已大不相同,环境问题已非常严重。当支撑人类文明的自然资源、自然环境消失了,文明也将消失,如古巴比伦王国的衰亡,地中海文明的衰落,虽然中华文明是一种延续下来的文明,但随着环境的变迁,中华文明的中心已从古代的黄河流域逐渐东迁南移。
一、主要人为因素
1.人口增长过快,人口素质低。当今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三大问题中,人口是第一位的。资源和环境问题都与人口紧密相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口问题是其他所有问题的根源,人和自然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一方面,人要利用和改造自然,不断地向自然界索取资源,满足自己的需要,为自己创造适宜的生存条件,同时也排放废物污染环境。另一方面,自然界也反作用于人类,限制其无节制的开发活动,以各种灾害施加报复,人口增长过快已对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再加上,人口剧增,教育跟不上,人口的文化水平低,环境保护意识差,法制观念薄弱,也造成对资源环境的巨大冲击和破坏。
2.法制不健全,人治代替法治。目前我国关于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缺少配套的实施细则,不足以成为执法部门的依据。某些地方的经济规划、资源开发、工程项目上马等重大决策,仍然由少数官员做出,缺乏专家论证、缺乏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如果再加上这些官员缺乏环境保护意识,就会造成对环境的破坏。
3.对生态规律缺乏认识,经济活动决策失误。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甚至现阶段的某些经济活动中,决策人员没有充分认识生态规律,未能从环境的区域性、整体性和生物资源的潜在价值出发,因地制宜、整体规划、统筹安排。有些工程项目,只顾近期或眼前,片面追求经济效益,没有认真考虑其生态效益,违背了生态规律,结果出现一系列环境问题。
4.生产技术落后,环境资源过渡消耗和浪费。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生产技术水平低,工业化水平不高,再加上人们环保意识不强,管理混乱,因而资源利用率低,废物的排放量大,造成对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
面对我国环境问题比较严峻的现实,我们应该重新审视自己的社会经济行为,深刻反思传统的发展观、价值观、环境观和资源观,重新思考人类未来的命运,走出全球生态危机的困境,消除人与自然紧张关系的困惑。使人们认识到必须努力寻求一条人口、社会、经济、环境、资源相互协调,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满足后代人的需求构成危害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而环境的保护和治理、资源的高效持续利用、社会经济的进步都离不开人,适当数量的高素质人是可持续发展的先决条件,特别是公众环境意识水平的高低,直接左右着人们的行动,环境意识是调节、引导和控制人们环境行为的内在原因,因此必须提高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才能使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提高公众环境保护意识的途径
1.环境教育在领导决策层
(1)政府部门。工程上马等一系列经济活动,都是通过政府部门的统筹决策而付诸实施的,所以强化领导决策层的环境意识尤为重要。必须使环境保护意识扎根于他们心里,所想所做都是从环境出发,切忌“说起来重要,计划中重要,实施中不要”的环境意识倾向。建立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制定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环保政策,要从决策源头控制住环境问题的产生。
(2)环保部门。首先明确环保部门在环境保护中的职责,然后加大环保部门的执法力度的教育,使他们真正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树立起环保部门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的权威性;再次要加强对环保工作人员能力的培养和素质教育,提高环保工作的自觉性和重要性。对于那些能为地方带来财政收入、创造就业机会的企业的环境污染问题决不能视而不见。
2.环境教育在基层
(1)构筑公众参与的基础。保护生态环境,成功管理自然资源的关键之一是鼓励公众参与,但是公众有时并不清楚他们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权利以及如何使用这些权利。解决这些问题,一方面是管理机构要充分认识到公众参与的必要性,设立专门的人员和预算,使公众获取到清晰易懂的信息,同时增强公众的环境知识,环保意识,使环保宣传社会化、环保意识全民化,形成环保事业人人参与、社会舆论广泛监督的环境保护工作局面;另一方面通过新闻自由及信息法律自由使他们有条件获取更多的信息,同时承认他们有权代表自己的成员作出决定。公众明确了自己的职责、义务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才能使环境保护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去,充分发挥公众的能动性,切实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
关键词: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法治;建设
中图分类号:D922.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379-(2016)07-0268-01
我国环境保护法治的主阵地在城市,城市是一系列立法、制度设计的核心,农村环境保护法治建设滞后。当前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立法以及相关制度较为笼统、陈旧,难以发挥实际的环境保护效用。笔者结合自身经验,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法治建设进行了探讨。
一、农村环境保护法制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环境保护意识不强
社会经济的发展,虽然让我们尝到了物质文明的“甜头”,但生态文明现状却给我们当头棒喝,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状况,不均衡的生态保护法制建设机制,使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流于形式。2014年,我国对《环境保护法》进行了修订,其中指出了建设“可持续”生态文明的重要性,并主张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而当前,我国环境保护的主阵地在城市,相关部门对农村的生态环境缺乏保护意识,如果不改变这种情况,将严重制约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法治建设的进程。
(二)缺乏指导性综合性立法
从当前的情况来看,我国没有根据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实际情况进行专门的立法,缺少类似《农村环境保护法》这种综合性法律,领域性法律法规也不健全,难以有效地保护农村的生态环境。
二、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法治建设的建议
(一)提高农村环境保护意识
环保部门以及相关机构、组织应该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除在城市地区开展系统的环保管理外,还需要加强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现状的认识。只有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法治建设,才能解决农村生态环境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在科学、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中,政府应该给予农村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予以充分的认识,并树立环保先行、协调发展的理念。我国关于农村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体系尚不健全,虽然环境保护法中有了理念性、思路性的突破,但是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情况仍不容乐观,相关部门应该加强对农村环境的了解,做好环境监督管理工作,汲取国内外农村环境管理的经验、教训,不断完善农村环境立法体系,统筹兼顾,实现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
(二)制定农村环境保护条例
我国的环境保护重心在城市,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监管存在明显的缺陷,为了更好地改善当前全国环境立法缺失的状况,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效力。中央及各级地方政府应该结合地方实际,加大尝试性的立法实践,不断完善与农村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抓住农村环境保护的核心问题、现实问题、紧要问题、突发问题,改善当前的立法方式,增加特殊性立法,结合地方的地利人文状况,制定针对性的法律法规,以更好地保护当地的自然、生态资源。
(三)完善地方立法规划机制
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法治建设要想取得突破,关键在于制定一个完善的立法规划和程序,确保立法的前瞻性实施。当前我国的地方立法规划体系不完善,立法保护的效力难以有效地发挥。为此,地方政府在进行地方农村环境保护立法规划的时候,一定要有科学的制度、机制体系,按照法定成都评估和审查,确保立法规划科学性与民主性的统一。
(四)做好农村环境监督管理
从立法层面来看,农村环境监督主体一直不是很明确,这使得农村环境保护和监管存在很大缺失。为了改善这种状况,应该积极发挥乡镇政府、村民委员会的积极作用,将其在监管方面的优势凸显出来,赋予其监管的权力。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在乡镇地区设立环保所是比较可行的做法。环保所的监督管理内容可以包括如下几点:其一,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并确保法律法规的执行;其二,改善当地的环保审批手续,改善环境保护和监管工作质量;其三,监管和治理当地的环境破坏、污染等行为,诸如生活污水和垃圾、禽畜养殖污染、企业排放污染等;其四,恢复当地生态环境;其五,处理农村生态环境污染、破坏相关的投诉、等案件。
(五)完善环境纠纷救济制度
为了更好地解决农村环境纠纷,基层政府应该建立完善的环境纠纷救济制度,建立专门的非诉讼救济制度以及专门的纠纷救济机构。此外,还需要完善诉讼救济制度,结合当地的环境诉讼实际情况,为农民提供诉讼的便利条件,改善诉讼救济的调解功能。
三、总结
农村地区占地广泛,生态环境复杂,生态破坏、环境污染严重,环境保护意识不强,环境纠纷比较多,监管不到位。为了更好地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就需要加强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法治建设的研究。本文分析了农村环境保护法治建设存在的问题,基于此,提出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法制建设的建议,以期更好地完善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体系,促进农村地区科学、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于林辉.关于农村环境保护问题研究[J].民营科技,2015(02).
[2]祖龙飞.发展农村经济应当加强生态环境保护[J].能源与环境,2013(04).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前言”中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教育,要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好奇心,引导学生认识物质世界的变化规律,形成化学的基本观念;引导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引导学生认识化学、技术、社会、环境的互相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新课标的“课程性质”里也指出:“化学科学的发展为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在教学中应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化学与环境、化学与资源、化学与人类健康的关系,逐步树立科学发展观,领悟科学管窥的方法,增强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在实践中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其在面临和处理与化学有关社会问题时能做出更理智、更科学的思考和判断。”从中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出:“保护好我们的环境”是初中化学的内容标准之一,引导学生认识化学与环境的关系,进行环境保护的教育,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是化学教学一个重要的目标和内容。
难么,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如何进行环境保护教育呢?笔者在初中化学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总结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对策措施。
一、结合教材内容进行环环境保护教育
在中学化学教材中,可以进行环境保护教育的知识点很多。比如,了解使用氢气、天然气(或沼气)、石油液化气、煤气、酒精、汽油和煤等燃料对环境的影响,懂得选择对环境污染较小的燃料;认识燃烧、缓慢氧化和爆炸发生的条件,了解防火灭火、防范爆炸的措施;理解水对生命活动的重大意义,认识水是宝贵的自然资源,树立保护水资源和节约用水的意识;收集化学物质引起毒害(如吸入有害气体、误食有毒物质、家居装修材料释放物的污染物等)的资料,提出防止这些危害的建议;观看录像,了解一氧化碳、尼古丁等物质的危害;观看禁毒展览或影像资料,了解对个人及社会的危害;认识处理“三废”(废水、废气和废渣)的必要性及一般原则;了解典型的大气、水、土壤污染物的来源及危害;认识合理施用化肥、农药对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初步形成正确、合理地使用化学品的意识,认识化学在环境监测与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等等。
笔者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新课标教材内容进行环境保护教育。例如:(1)在空气的组成一节中,引导学生学习掌握空气的污染和防治;(2)结合金属元素的教学,介绍污水中的重金属对水的污染;(3)结合同位素的教学,介绍美国在海湾战争和科索沃战争中所投下的贫铀炸弹对当地人民所带来的危害;(4)在聚氯乙烯教学中,认识白色污染;(5)结合《硫酸》、《硫酸的制法》和《硝酸的工业制法》等内容的教学,让学生了解由于工业废气的排放,使大气中有害气体不断增多,形成酸雨和温室效应,严重影响着生态平衡。
通过这些教学活动让学生意识到环境对于人类的重要性,关心环境保护和资源的可持续性开发和利用等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树立天人合一的思想,使保护环境成为一种生活习惯,成为意识形态中的一部分。 通过教学,很多学生不再使用一次性筷子,塑料盒用餐了,并且都能自觉的节约用水、用电,学生在接受基础知识的同时又具有了一定的环境保护知识。
二、紧密联系实际进行环境保护教育
初中化学课程基本理念提倡化学教学“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和社会实践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据此,笔者根据环境保护教育不但具有知识性,还具有开放性、社会性的特点,充分发挥学科特色,理论联系实际,利用现实生活中的事例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例如,组织学生参观造纸厂,了解造纸厂排放的污水对环境造成的污染情况;参观水泥厂、冶炼厂,了解这些厂矿排除的有害气体和粉尘对周围环境的污染思考。通过教学,使学生清醒的认识到严峻的现实,从而转化为自觉行动,具有了一定的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和义务感。
三、在各种形式的环保活动中进行环境保护教育
为了让学生亲身感受生活环境的现状,让学生到生活中,到网上查阅资料,在课上让学生交流心得体会,从而达到环境保护教育的目标。
第一,开展社会调查活动。例如,组织学生对家乡江、河、湖的水质污染情况进行调查,了解当地环境保护部门对废水的排放有哪些要求?(2)开展“我家里的合成材料制品”调查;(3)调查“白色污染”形成的原因,提出消除这类污染的建议。(4)水土流失情况调查:水土流失对当地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哪些危害?对水土流失如何防范?当地水保部门采取了哪些措施?通过上述调查,最后要求学生写出调查报告,开展主题班会演讲活动。
第二,设置环境保护宣传栏。粘贴有关环境保护的报刊,简报资料,学生的社会调查报告等。
第三,宣传环保知识,促进学生环保意识的提高。比如,利用赶集日开展环保宣传活动。主题内容可以是组织学生向社会各界宣传环境保护知识,也可以是节约用水用电、垃圾分类、绿色卫士,禁止使用塑料袋,废旧电池回收处理等切合中学生实际的环境保护宣传活动。
第四,开展化学与环境保护知识竞赛,提高学生环境保护意识。
总之,在化学教学中,通过课内有关知识的教学,课外理论联系实际,开展形式多样的环境保护活动,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环境保护习惯,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增强环境保护的责任感,使环境保护教育的思想体现在化学教学中,为当地脆弱的生态环境保护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环境教育
学科渗透
创新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058(2016)32-0116
一、教材分析
《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是人教版新课标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六章中的内容。本节内容认知难度不大,比如第一部分“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学生有切身体会,很多环境问题他们在生活中都遇到过,在电视、网络等媒体中也经常接触到,显然不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学习;而“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和保护措施”,学生也很容易接受和认同。因此,本节课关键是要充分渗透环境教育,树立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策略
本节内容易于理解,但要讲解得引人入胜,使环境保护意识深入人心,却需要精心准备。要讲好这节课,教师首先要做足课前准备,利用新颖的教学设计及与时俱进的现代教学模式,通过适当的图片、视频和精美的PPT制作,让学生获得直观感受。其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他们以小组展示和汇报的形式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让其更深刻地认识保护共同家园的重要性,从而产生保护共同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围绕以上两个关键环节,我对课堂教学做出合理规划:首先,在教学内容的导入上,我选择通过迈克尔・杰克逊的《Earth Song》MTV引出课题;接着由学习小组展示和汇报我们共同家园面临的环境问题,让学生从内心产生保护我们共同家园的使命感;然后由相应的学习小组汇报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及所需采取的措施,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各种生态保护的有效方法;最后通过组织知识抢答赛的形式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课堂结束后,我以“如何保护我们美好的家园”为主题布置任务,让学生围绕主题任务自主设计呼吁大家投身于环境保护的公益广告,并将自己的作品以微信或QQ的方式进行上传。通过引导学生积极设计公益广告的方式,培养了学生保护共同家园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达到德育教育和终身教育的目的。
三、教学准备
提前一周把学生分成三个调查小组,分别以“关注全球生态问题”“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保护生物多样性措施”为课题进行研究性学习指导;收集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并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卡片和标记笔。
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了解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2.能力目标
通过小组任务分工的方式让学生进行资料收集、整理等工作及制作多媒体课件,以口头汇报的形式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通过设计保护环境的公益广告、展示自己的作品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3.情感目标
树立“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需从我做起”的意识,并能积极加入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各项活动中去。
五、教学过程实录
情境导人:播放迈克尔・杰克逊的歌曲《EarthSong》MTV。
设计意图:奠定凝重的情感基调,引起共鸣,引出课题。
提问:这首歌反映出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反映植被遭破坏、环境被污染、生态被破坏、野生动物被杀害等问题。
过渡:当我们的环境遭到破坏,会带来哪些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下面我们请第一调查小组的同学给大家汇报。
学生活动一:负责相关内容的小组分别派代表展示他们的PPT课件并进行相关内容的介绍。
过渡: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直接影响到生物的多样性。那什么是生物的多样性?生物的多样性对人类有何价值?请第二调查小组的同学给大家汇报。
学生活动二:(同活动一)
过渡:感谢第二调查小组的同学让我们认识到生物多样性对人类如此重要。那我们如何保护它?有哪些保护措施?请第三调查小组的同学给大家汇报。
学生活动三:(同活动一)
设计意图:在活动开展过程中培养学生收集、分析、整理资料的能力,小组合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过渡:第三调查小组的同学教会了我们如何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关键是要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教师活动:通过六盘水市经济发展所走的从“煤都”到“凉都”的转型之路,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可持续发展是六盘水市人民的必然选择。
设计意图:结合当地经济转型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含义,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学生活动四:“知识抢答赛”,即教师提出生态学的相关问题,由学生抢答。(对获胜组给予小奖品鼓励)
设计意图: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让学生在积极参与抢答赛的过程中对已学的知识加深记忆。
学生活动五:学生小组针对“为了一个更美好的家园,我们能做些什么”这个问题进行讨论并派代表汇报。
设计意图:使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要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爱护环境是公民的基本素养和行为准则,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环境保护意识。
学生活动六:角色扮演进行环境保护的教育和宣传――假如你是个广告人,请设计一个“呼吁保护环境”的公益广告。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同时使学生自觉做一个保护环境的卫士,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目的。
课后作业:让学生课后将自己的作品发到自己的微信或微博中。
设计意图:起到环境保护的宣传作用。
【关键词】 生物教学 初中生 环保意识 培养
人类活动生存环境面临很多问题,大气污染、臭氧空洞、温室效应、泥石流、沙尘暴、水资源短缺等等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经济的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了很大便利,也给环境带来越来越严重的污染,工业废水、废气的随意大量的排放,生活垃圾成堆,白色污染成灾。这一切都严重的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甚至破坏着我们的健康。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关注,影响到国家经济、政治、外交等等一系列问题的重大问题。我国经济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发展理念,坚持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共进的政策措施。中学生物教学是学生环境意识培养的重要阵地之一,教师要结合教学实际,教会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环境问题,提高环境保护意识,从我做起,从小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并落实到他们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去,实现环境保护意识的普及和传递,为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的未来做出积极的贡献。
环境问题严重,提高全民环境意识,实现环境立法,保护环境迫在眉睫,作为中学生物课教学,在培养学生环境意识方面可以做出以下努力:
一、以生物课教学内容为依托,在知识教授过程中渗透环境保护意识
中学生环境教育和环境教育在中学生物课程中的实现必须依托生物课教学的内容。生物新教材中有丰富的环境教育的教学内容,教材大篇幅介绍了社会、经济、生态、资源等等因素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向学生介绍了环境问题种种,问题根源和可以采取的解决办法,揭示着人们贪婪过度开发自然资源所带来的不良后果,从而让学生明白环境保护的重要,认识到环境保护是社会公德这一基本道德观念。
生物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要充分利用课程资源,以课堂教学为载体,在课堂教学中适时适度的提高学生环境保护意识,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
1.依托教学内容进行环境意识渗透
生物是一门以实验和研究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生物实验和研究既是科学探究活动,也是生物课教学的基本构成形式,因此在中学生物教学的实验教学中渗透环境意识,是环境保护意识提高的最重要方式之一。
2.改进教学方法组织环境保护活动
环境教育需要培养环境意识,养成环境保护行为习惯,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实际,启发学生经行环境保护,并进行环境保护习惯的培养,比如在进行植物栽培试验中,学生们不需要购买专门的栽培器皿,而是把使用过的废料加以加工,不仅避免了环境污染,还变废为宝,物尽其用。另外,在生物实验基地,教师可以教会学生使用一些废弃的可降解材料用于生物样本或者植物幼苗的培养,养成他们变废为宝的生活习惯,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3.挖掘教材内容讲解环保知识
中国古代就有天人合一的思想。新课程改革生物课程突出了任何生物圈之间的关系,特别是人与自然的和睦相处和相互作用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中学生物教材中融入了很多有关环境保护的内容,教师可以充分挖掘这些环保内容,通过相关知识的讲解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比如,通过让学生了解公顷书目在吸收有气体,温室气体,以及在防风治沙过程中所带来的环境价值和经济价值远大于那些树木被砍伐所带来的经济价值,让学生们深深的理解环境保护、绿化家园的重要意义,让他们明白种草种树,保护环境是一种高尚的品格,让他们乐于保护环境,把保护环境变成一种自觉行为。
教师还可以通过讲解生物多样性让学生了解自然的美好的生活环境所带来的生机和美好,再给他们讲述那些国家珍稀保护动物面临灭绝的现状,让他们想象一下要是发熊猫只存在与图片中将会是多么的遗憾,让他们了解在青藏铁路建设中为了保护藏羚羊等藏区野生动物,国家铁路建设部门所采取的一些措施,让他们了解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这些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环境保护意识的目的。
4 .联系地方实际深化环境认识
不联系实际的理论讲解如空中楼阁,要是讲述的所谓实例都是学生不熟悉的东西或者远离学生生活的东西,学生们对这些实例的体验和理论的理解总不够深刻。要是学生能够从身边的实例中认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他们不仅能够深刻理解而且可以立即投入实际行动。比如甘肃省定西市自从退耕还林发展特色经济以来,定西的马铃薯和循环经济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学生们对于身边的事物非常熟悉,学生们通过老师的讲解可以很清楚的了解和理解身边所发生的事情,也会把这些观念和意识向身边的人进行传播,他们会更容易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那些科学的方针政策也可以得到更为到位的落实,好的政策获得更好的效益,这本身就是学生在学习了环境知识对环境保护的重大贡献。
5.用数字比较传递环境保护急迫性
当今世界每日增加21.6万人,目前已接近80亿人。我国在1949年时有5.4亿人,建国40多年增加到13亿多,占世界人口的22%。目前生存受到威胁的高等植物有4000―5000种,占我国植物种类的15%―20%,全世界每年灭绝的野生生物达4万余种。我国老虎的数量不足100只,现存大熊猫不过1000头左右,云南的亚洲象不足50头,野生华南虎不足30只等等,这些数字放在一起对比显得触目惊心,学生们通过比较可以立刻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急迫性,不加强保护这个地球将最后只剩下孤独的人类,到那时人类生活不可想象。学生们会意识到环境保护的急迫性并立即投入环境保护的自觉行动中去。
二、以课外活动为载体,将环境意识转化为环境保护行动
课外活动是科学课程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生物课很多活动可以在课外活动中进行,其中包括环境教育。
1.成立环境保护组织、宣传环境保护知识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组成环境保护组织,比如校园环境保护组织,定期组织学生在校园以及校园周围宣传环境保护知识,并身体力行实施环境保护措施,比如捡拾校园内各种生活垃圾,在校园补种树木花草,还可以在校园周边进行宣传,增强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另外还可以在学校宣传栏内主办环境保护知识宣传,定期进行环境保护主体演讲,让学生们在这些活动中传播环境意识,既增强了他们自己的环境意识,也传播了环境意识,同时还锻炼了他们的能力,使得学生得到了全面发展。
2.组织郊游和参观、让学生贴近自然热心环境
结合生物教学需要,积极开展课外活动,组织学生郊游,走进自然去贴近和认识各类动植物,还可以组织学生去动物园认识各种动物的生活习性和生存状态,通过了解和贴近自然,让他们热爱自然,热心环境保护。还可以组织学生去最近的污染工厂或者污水处理厂,让他们看到环境破坏的程度和环境保护的方法,为环境保护建言献策,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也提高他们的视野和能力。
总之,我们生存的地球只有一个,环境的严重破坏将带来灾难性后果,环境保护迫在眉睫。在中学生物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实际教学内容,联系实际,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积极组织各种课外活动,积极开展环境教育,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充分发挥生物教育在环境教育中无法代替的优势,积极渗透环境保护意识,让学生具有环境保护意识和环境保护习惯,为社会、经济、环境的和谐发展是一份力,尽一份责。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 环境教育 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3.55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在满足了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的同时,对生活中存在的环境问题也愈发关注,如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而由此产生的环境危机也影响到了人们的生活。因此,借助高中地理教学的优势开展环境教育,对促进环境保护工作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1 高中地理教学与环境教育之间的关系
高中地理的综合性较强,其内容不仅包括人们生活的地理环境和环境会变化的规律,而且包括人类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以及人类维持发展的道路。在这些涵盖的内容中,因环境问题出现的水土流失、资源枯竭和能源短缺等问题是高中地理教学的重点。
高中地理教学的目的是分析地理现象和地理事物特征,让学生了解其发生的成因、构成要素、发展进程和人类对环境的影响,从而帮助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与发展观。环境教育内容主要包括社会进步、资源开发和经济的发展,其目的是协调环境保护与经济的和谐发展关系,从而让学生对环境与经济发展有全面认识。
在时代的发展中,高中地理教学已经不再局限于地理知识的讲解,而是以促进学生持续发展为目标,这与环境教育的理念不谋而合,两者的相互融合共同构成高中地理教育的主题,而彼此之间的关系也更为紧密。
2 高中地理教学在环境教育中的优势及作用
2.1 高中地理教学在环境教育中的优势。高中地理教学涉及到很多环境教育的内容,例如在“大气环境保护”中,涉及了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和酸雨产生等方面的成因、后果和解决措施;在“城市交通运输”中,涉及了交通堵塞和城市道路规划问题,以及减少汽车尾气排放和种植花草树木等解决措施;在“可持续发展”中,涉及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及原则,以及时间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如清洁生产、公众参与和选购环境标志产品等。通过这些可以发现,高中地理教学在开展环境教育中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而通过高中地理教学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环境保护的意识也会逐渐加强。
2.2 高中地理教学开展环境教育的作用。首先,高中地理教学中开展环境教育让学生了解到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人们对自然资源的无休止索取,只会阻碍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而在索取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环境破坏和环境污染会使这种阻碍进一步加剧,从而唤醒学生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其次,高中地理教学中开展环境教育可以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地理环境的基础知识,学会保护环境和趋利避害的方法,认识到环境保护和人类发展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从而在生活中养成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最后,高中地理教学中开展环境教育,可以让学生以正确的发展观和价值观看待环境保护问题,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对社会责任的使命感,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环境观、人口关和资源观。
3 高中地理教学中开展环境教育的途径
3.1 丰富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环保能力。高中地理教师需要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方式,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提高学生的环保能力,真正树立学生环境保护的意识。例如高中地理教师在讲解“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时,可以采用比较法法,将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分布、土地条件和河网密度等方面的差异以表格形式进行比较分析,这样既简单直观,有利于学生记忆和掌握,又可以锻炼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又如高中地理教师在讲解“旅游开发与保护”时,可以采取辩论教学的方法,将学生分成两组,围绕旅游开发和环境保护的利弊进行辩论,在辩论的过程中使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这样既可以活跃课堂教学氛围,又可以丰富地理课堂教学形式,让学生感受到地理教学的趣味性与生动性。
3.2 开展课外活动,提高学生环保意识。课堂教学的时间有限,而地理教学和环境教育的内容包罗万象,因此高中地理教师需要积极开展课外活动,让学生在亲身参与课外活动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例如高中地理教师可以围社会关注的“雾霾问题”,一方面邀请专业人士进行专题讲座,向学生讲解雾霾的成因、危害和解决途径,让学生对雾霾知识有深入的了解和把握,另一方面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如每日观测记录大气的能见度、污染状况和污染源,以及对消除雾霾途径的思考建议等,从而身体力行为环境保护作出应有的贡献。又如高中地理教师可以借助环境日,如世界人口日、世界水日和世界环境日等,组织学生宣传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唤醒公众对环境保护的关注。通过课外实践活动的开展,不但可以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自觉形成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
4 结束语
总之,高中地理教学和环境教育之间的关系息息相关,高中地理教学在环境教育中有着其他学科无可比拟的优势。高中地理教师只有丰富课堂教学形式,积极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才能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和价值观,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参考文献:
[1]栾晶.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中实施环境教育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
[2]刘娜娜. 高中地理教学中环境教育的渗透与整合策略[D].东北师范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