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简述社会保障的特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北欧模式;社会福利制度;改革措施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2)04-219-01
近十多年来的改革已使中国的社会福利事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由于受传统政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整个传统福利制度的旧框架又还未从根本上触动,福利制度改革、发展的严重滞后局面已经影响到整个市场经济改革的顺利推进。为了进一步加快中国社会福利制度的发展步伐,我们有必要重新认识社会福利,准确评价传统的福利制度。
在社会福利方面,西方发达国家目前仍处于领先地位,尤其是北欧模式社会福利制度,是当今世界上社会保障制度几种主要类型之一。因此,学习和借鉴先进制度成为促进我国社会福利制度进一步完善的有效途径。基于这一点,本文重点研究了北欧模式社会福利制度对我国社会福利制度的启示。
一、北欧模式的特征分析
北欧国家良好的社会氛围与北欧模式下长期推行的一套颇具特色而又行之有效的社会福利保障制度是分不开的。北欧福利制度的目的, 在于通过全面的生活保障和与收入相关的各种福利措施来保证国民的生活。
浙江财经学院经贸学院的王翔将北欧模式社会福利制度的特征概括如下:
1.福利具有广泛性。
2.福利覆盖具有普遍性。
3.福利享受的平等性。
4.福利政策的强制性。
5.福利体系的有效性。
6.福利制度的稳定性。
二、北欧社会福利制度改革及相关措施
北欧模式社会福利制度依赖于国家的高补贴、高税收和高保护政策,归根结底依赖于国民经济的高度发达。因此,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随着北欧各国经济增长的缓慢甚至停滞,这些国家的福利制度都陷入了困境,由此也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因此,福利制度的改革势在必行。而福利制度改革要想取得成功,必须要处理好福利、效率、负担三者之间的关系,寻找它们之间的一个平衡点。因此,各福利国家都本着上述原则制定福利制度改革的措施。
学者张红霞将北欧国家在福利制度的改革措施概括为两点:
1.增加社会福利的财政收入,削减和控制社会福利开支
2.弱化政府在福利制度中作用,实行社会福利项目的私有化和资本化
三、北欧模式对我国社会福利制度的启示
北欧国家的福利制度虽然在价值理念、制度环境和社会目标等方面都与我国有本质区别,但在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的过程中,其福利制度改革的经验却能给我们很多启示。我们应立足本国实际,从国情出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福利制度。
(一)以大力发展经济为首要前提
北欧国家能够建立和实施高福利制度的根本原因是经济水平的高度发达。目前,中国是个经济不发达的发展中国家,社会物质基础相对薄弱。要全面实施社会福利需要巨额资金,这些资金不管是来自于国家还是社会,都需要经济的迅速发展作支撑。因此,夯实经济基础是我国福利制度发展的首要前提。
(二)推进社会福利重点化
我国人口众多、经济欠发达,政府的社会福利支出相对较少。现阶段发展福利事业,必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我国不能像北欧国家那样为所有居民提供广泛而全面的福利保障,只能采取有重点、有区别的福利政策。
(三)推动福利制度社会化
任何社会保障措施的滞后都会影响社会的稳定。北欧国家的福利事业引人非营利机构的做法为我国福利事业发展提供了一种很好的思路。为了弥补国家财政不足的缺陷,有必要从国情出发,推动福利保障社会化,发展多种多样的社会保障机构,形成政府和全社会共同承担责任的社会福利格局。
(四)推进社会福利法制化
目前中国的社会福利立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相关社会福利的法律、法规还偏少,还存在着许多法律空白,没有形成基本的体系。因此,我们在改造传统的福利制度时。应当从国情出发,对已有的法律、法规、政策进行调整,同时补充制定一些新的社会福利法律法规,努力形成与中国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福利法制体系。
面对经济发展的停滞,北欧各国对福利制度进行了改革,在增加社会福利的财政收入、削减和控制社会福利开支的同时,弱化了政府在福利制度中作用,实行社会福利项目的私有化和资本化。
虽然社会福利制度受社会制度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制约,北欧国家的社会福利制度的改革对中国仍有借鉴作用。我们应结合中国国情,重新审视北欧国家的福利制度,努力完善中国的社会福利制度,充分发挥其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新常态;城乡关系;城乡二元结构;城乡发展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4-0094-02
在2014 年的5 月,第一次指明:“从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要适应新常态。”这标志着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即经济“新常态”,为中国经济发展既带来了新的机遇,又带来了新的挑战,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认同。但中国自古至今都是一个农业大国,我们面临的突出现实问题是城乡二元结构。顾名思义,城乡关系必然成为我国新常态下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1]。
一、城乡一体化发展研究的相关理论
改革开放以后,面对城乡之间分割发展的情况,还有不可调和的城乡经济社会矛盾,城乡一体化思想才被政府逐步重视起来,并开始了一系列的理论研究和改革实践。同时,提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打破城乡之间长期存在的二元化体制,以及消除城乡关系发展方面的体制障碍,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第一,城乡一体化的内涵。笔者认为,城乡一体化,是以城市为核心、小城镇为过渡、乡村为基础,最终实现城乡依托,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城乡关系。
第二,城乡一体化的理论基础――经典作家理论。在科学理论的著作中,有许多关于城乡一体化方面问题的研究,比如:阐述了城乡差别产生的历史原因、过程;城乡对立的消灭是必然的,城乡协调发展是不可避免的历史过程;消灭城乡差别的物质基础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的科学体系中,城乡关系方面的比较完善的成果――城乡融合论[2]。
在其理论中,城市和农村都是历史范畴,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随着生产力发展,城乡关系依次从互相包含到分离分割,再到协调融合。在涉及城乡关系基本定位问题上,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的理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马克思认为导致工业和农业之间矛盾激化的原因是城乡之间的对立和矛盾的尖锐化。与此同时,工业和农业之间的矛盾激化加剧了城乡之间的对立。因此,城乡关系的理论在本质上是要消灭城乡对立。城乡关系协调发展是整个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城乡之间的对立势必造成社会的不和谐,但从长远看,城乡融合是必然的趋势。
第一个提出“城乡融合”的概念是恩格斯,城乡融合,即把城市和农村在生活方式中的益处相互结合。恩格斯进一步将城市和农村之间关系发展的历史过程总结为:城乡不均衡―分割―新的均衡与融合。恩格斯指出,私有制是造成城乡关系对立的根源。所以,要实现城乡融合,就一定要先消灭私有制[3]。
二、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形成
第一,初步形成阶段(1953―1957年)。1953―1957年,是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初步形成阶段,具体体现在政策层面和组织层面上。政策层面就是从1953年上半年开始实行的统购统销政策,即粮食的计划收购政策、供应政策、由国家统一严格控制粮食市场,并且中央对粮食实行统一管理。组织层面是在1956年,合作化运动进入了高级社阶段,对农民的组织约束进一步强化,使得我国的二元结构特征日趋明晰。当时合作化发展速度特别快,导致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降低,产生了恶劣影响,因此合作化从组织上配合统购统销政策,初步构筑了城乡二元结构的框架。
第二,全面成长阶段(1958―1961年)。
第三,调整阶段(1962―1977年)。此阶段着重对农业和工业关系进行了有效调整。
第四,完善阶段(1978―1985年)。就是诞生在这个阶段。此项改革大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带动了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使二元结构有所改善,城乡各方面差距明显缩小。
第五,固化阶段(1986―2003年)。固化这个阶段重点是体现在城乡经济发展差距和社会发展差距上。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从1986年的2.12倍扩大到2004年的3.23倍,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差距2003年达到3.35倍左右。城乡经济差距扩大明显。此外,城乡居民的社会发展差距更大,城市居民享有各种社会福利,农村居民则不享有任何社会福利,城乡居民无论在教育、医疗卫生,还是就业、社会保障、文化娱乐等方面都是不一样的[4]。
第六,逐步缩小阶段(2004年至今)。城乡居民收入相对差距出现连续缩小态势,国家通过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的有力实施,减轻了农民负担,增加了农民收入。
三、新常态下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策略
城乡二元结构是城乡发展一体化道路上的主要障碍。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必然对城乡一体化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研究经济新常态下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形势新环境新条件,揭示新常态下城乡一体化发展面临的新挑战,提出引领经济新常态的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第一,建立城l一体化的户籍制度。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城市化的发展,加快推进了对户籍制度改革,这是顺应时展的必然要求。户籍制度的改革承载了大量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方面的附加值,所以意味着利益结构的大整顿,这标志着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当然,新常态下,我们面对户籍制度的改革也应该有新的突破。体现在:坚持以人为根本,加快建设新型城镇化,保障农村享受到同等的基本公共服务权益,改革土地与户籍多年的顽疾,实现农村城镇化,城中村城市化的共同发展。
第二,建立城乡一体化的资源配置机制。首先,逐步建立城乡的完善体系。其次,逐步建立城乡基本均等的公共服务体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建立和完善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的协调发展机制;二是转变政府职能,建立现代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三是厘清政府关系,建立中央与地方利益均衡机制;四是引入竞争,建立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多元供给机制;五是发展社会主义特色文化,建立文化支撑机制。再次,逐步建立城乡同建同治的生态环境体系。最后,逐步建立城乡结合共融的产业体系,表现为城乡产业融合、城乡产业布局一体化、变革乡村生产关系[5]。
第三,建立城乡一体化的财政投入机制。财政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支撑,发挥财政政策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中具有的独特作用,主要职能是资源配置、收入分配、调节经济和监督管理。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不是“万能的”,也存在“越位”“缺位”和“错位”的问题,如何科学合理地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发挥好财政政策的独特作用。首先,转变财政投入方式,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其次,创新财政监督模式,规范财政管理行为。
第四,构建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制。一是深化就业体制改革。在就业政策中要消除就业歧视,重点放在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就业,不断解决农村及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局面。二是深化收入分配体制改革。通过努力构建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新格局,不断使广大人民收入水平逐步增高,还要充分调动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目的是使低收入者增收,中收入者扩收,尽力缩小城乡差距[6]。三是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推进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启动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医疗保险制度等。四是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健全完善我国医保体系,改革城乡基础医疗卫生服务运行体制,建立科学的适合我国农村发展的医疗绩效评价机制。五是深化扶贫体制改革。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因人因地施策,提高扶贫实效。
第五,建立城乡一体化的教育机制。大力促进教育公平,逐步缩小区域、城乡差距,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
第六,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人在自然中生存,人与自然应该是一体的。国家和社会都在盲目追求工业现代化,却忽视了人本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新常态下,环境资源的负荷能力已经很微弱了,所以我们应该以科学的发展观,摆脱旧的错误的发展方式,营造和谐共处的友好环境。首先,应该在观念上尊重、顺应自然。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在日常生活中,从小事做起,从自身做起。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我们都要做到节约资源从娃娃抓起,要有节约环保理念。其次,经济增长方式也要改变,过去的粗放型发展已经不适合现在的发展道路了,要依靠科技,要依靠高素质的劳动者,要走新型的属于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最后,企业、国家、社会要建立良好的生态链,加强对资源的保护,对污染物的治理,最终还大自然一个绿水蓝天,实现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和生态的协调统一发展。
参考文献:
[1] 任仲文.大国经济新常态[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4:202-225.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733.
[3] 邬巧飞.马克思的城乡融合思想及其当代启示[J].科学社会主义,2014,(4):142-145.
[4] 张永岳.我国城乡一体化面临的问题与发展思路[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4-31.
【关键词】二元模型;民工荒;刘易斯拐点;创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速度加快。特别是进入21 世纪后,新一轮经济的强劲增长,使我国经济规模迅速扩大,农业劳动力转移数量也快速地上升。近年蔓延的“民工荒”以及民工工资平行多年后的上涨,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2007年的有关报告就此认为,中国经济的“刘易斯拐点”已经到来,中国劳动力过剩时代即将结束,不足时代即将来临。
一、二元模型与“民工荒现象”
(一)简述二元模型
二元经济论最早由美国发展经济学家刘易斯(W.A.Lewis)在1954年提出,其目的是研究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劳动力转移过程。刘易斯认为,发展不可能在所有的地区同时发生,发展可能被看成是一种空间分布上的非均衡过程。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可划分为两大部门:资本主义部门与非资本主义部门。资本主义部门是指使用可再生资本,并为此支付资本家报酬和为寻求利润而雇用工资劳动者的那一部分经济,它以城市现代工业部门为代表;非资本主义部门(也称维持生计部门)是指不使用可再生资本,不雇用劳动力以谋求利润的那一部分经济,它以农村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农业部门为代表,这就是常说的二元经济结构。刘易斯的二元经济模式,强调经济部门的结构差异,将传统的总量发展模式推进到结构发展模式,特别是把经济发展过程和劳动力转移过程有机地结合,创立了第一个人口流动分析模型,为人口和经济发展研究开辟了新视野,1961年拉尼斯(G.Ranis)与费景(John.C.H.Fei)合作建立了二元经济模型,被称之为费拉模型或拉费模型。费拉模型与刘易斯模型的重大区别是:前者不但考虑了工业部门的发展,而且也充分关注农业部门的发展,并且明确了二者的发展关系,显然,拉尼斯和费景汉的两部门发展及其关系的认识更贴近实际,这是对刘易斯模型的补充和推进。乔根森(D.W.Jor genson)1961 年提出的二元经济发展理论,否认农业部门存在边际生产率为零的剩余劳动,否认农业与工业的工资水平是固定不变的。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原因是消费结构的变化,而不是生产率的提高。托达罗(M.P.Todaro)在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建立了他的人口流动模型。托达罗认为,依靠工业扩张不能解决发展中国家城市普遍存在的严重失业问题,解决问题的良策,一是取消一切人为的城乡实际收入差异的政策和措施;二是积极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业生产力,改善农村生活环境,缩小工农差别与城乡差别,减少劳动力的乡城迁移。
(二)我国当前的“民工荒”现象
每年春节从城市工作地往返于农村居住地的农民工,形成中国劳动力市场上特有的“民工潮”。城市政府和居民对于“民工潮”的认识正在发生转变,从认为它是城市经济的负担和城市生活的扰乱因素,转变为认为它是城市经济发展和城市生活的必不可少的部分。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正当城市开始变得欢迎民工的时候,许多城市发现愈来愈少的民工回到他们原来打工的城市,出现了所谓的“民工荒”。因此,“民工荒”是指城市经济需求的民工劳动力普遍高于民工愿意和能够提供的劳动力,即民工劳动力出现短缺。中国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监测中心提供的一份《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地劳动力市场呈现出缺工现象》统计报告指出:2004年第2季度,在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省的12个城市,有70.4万人进入劳动力市场求职,但用人单位的招工名额则达到108.7万人,缺口38.3万人。另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2004年9月上旬的《关于民工短缺的调查报告》及相关报道,沿海一些城市的用工需求和应聘比率为10.8:7,仅东莞就短缺民工70多万。现在出现了真正的“民工荒”是不合乎逻辑的,因为从中国农村的情况看,还有约2亿的剩余劳动力等待转移。另外一个不合逻辑的地方是,如果出现“民工荒”,就应该出现发展经济学上著名的“刘易斯转折点”,它是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的一个重要特征,意味着工资水平上涨,劳动力开始变得稀缺了,这时的资本相对丰富,资本、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比例会逐步提高。然而,我们还远远没有观察到这样的迹象。中国最近之所以出现所谓的“民工荒”,其真正原因在于农民工的净收入下降了。而净收入的下降又是由“工资粘性”导致的。农民工工资的调整相对滞后,体现为粘性,没有伴随物价特别是粮食价格的上涨而相应调整。上世纪80年代初,广东等沿海发达地区的比较收入优势是非常突出的,但以后的十几年却几乎没有什么增长。一个为人们所普遍接受的调查数据是,“珠三角”农民工的工资在过去长达12年的时间里只增长了68元。算上通货膨胀效应,广东农民工以不变价格计算的工资水平即实际工资水平甚至是处于下降态势中的,这就难怪从2004年春开始在广东首先出现“民工荒”的现象了
二、结论与政策含义
(1)我国农民工供给总体上还有较大过剩,但结构性矛盾已经显现。“就业难”和“农民工短缺”现象将同时存在。(2)“刘易斯拐点”在中国不会自动到来。由于制度方面的原因,广大农民工无法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社会保障、工资福利。这种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存在,大大提高了迁移的经济成本和心理成本,还导致了劳动力市场的非整体性和扭曲性,使得一方面,在我国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出现了比较明显的劳动力供不应求现象;另一方面,在农村由于种种原因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仍无法顺利转移出来,即:刘易斯模型第二阶段“拐点”还无法自动到来。(3)制度创新、加快转型是突破“刘易斯拐点”的关键。正如前所述,如果没有制度变革和政府的引导,刘易斯“拐点”在中国不会自动到来。首先应加快制度创新,尤其要尽快消除城市内部的“新二元结构”,建立一种更加有利于农民市民化的制度,取消城市户口背后的利益驱动,并用渐进式做法保障公民的迁徙自由权力,来降低农民工身份地位改变的制度性成本。其次是加强农民工回乡创业支持力度,出台相应财政和信贷等方面的扶持政策,把返乡农民工在城里积累的资本、技术、经验和人脉整合起来,形成新的创业团体,力争在农村内部消化农民工。第三是要大力加强农民工培训教育,全面提高农村教育水平,使所有农村居民子女接受普高或职高教育,成为高素质的新一代劳动者。第四是加快产业转型,大力发展新型劳动密集型产业。既改善贸易条件,又不影响劳动力就业。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走出低工资与产业结构低端化的恶性循环,规避世界经济大环境对我国企业的冲击,从根本上消除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障碍,进而顺利完成经济与社会的一元化转型。
参 考 文 献
[1]蔡昉.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No.8刘易斯转折点及其政策挑战[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2]蔡昉.“刘易斯转折点”近在眼前[J].中国社会保障.2007(5):24~26
[3]蔡昉.人口转变,人口红利与刘易斯转折点[J].经济研究.2010(4):4~13
[41包小忠.刘易斯模型与“民工荒”[J].经济学家.2005(4)
[5]南亮进.经济发展的转折点:日本经验[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6]赵显洲.关于“刘易斯转折点”的几个理论问题[J].经济学家.2010(5)
[7]王书芬.对“民工荒”问题的再思考[J].企业导报.2010(7)
区域的发展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初期阶段、成长阶段和衰落阶段。初期阶段主要表现为以传统农业为主体,成长阶段可分为工业化阶段和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读下图,回答1~2题。
1. 在区域发展的初期阶段,下列关于区域内产业结构及产业特征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迅速上升,第三产业表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
B. 传统农业占较大比重,工业化处于起步阶段
C. 工业化的起步源于本阶段大量科技的创新
D. 三大产业结构极不合理
2. 图中A、B、C各点分别代表区域发展不同时期的产业结构特征,从区域发展的过程来看,其正确的顺序是 ()
A. A-B-C B. B-C-A
C. C-A-B D. B-A-C
地理信息技术越来越深刻的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回答3~4题。
3. 运用RS技术可以 ()
A. 测量上海耕地面积
B. 精确获知自己所在的位置
C. 为商业网点选址
D.了解上海的土地利用现状
4. 网络购物已成为一种时尚,某购物网充分运用地理信息技术。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 可以通过GIS分析,实现就近网点配送
B. 可以通过GIS技术,追踪包裹的位置
C. 可以通过RS技术获知各配送网点的库存
D. 可以在GPS技术的指引下设计最佳配送路线
2004年,全国荒漠化土地总面积为263.6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27.46%,分布于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山东、河南、海南、四川、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498个县(旗、市)。其中新疆、内蒙古、、甘肃、青海、陕西、宁夏、河北8省(自治区)荒漠化面积占全国荒漠化总面积的98.45%;其它10省(自治区、直辖市)占1.55%。回答5~6题。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我国土地荒漠化主要分布在华北和东北地区
B. 气候干旱是形成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
C. 土地荒漠化是由于流水的侵蚀作用形成的
D. 土地荒漠化与过度开垦和过度放牧有关
6.下列措施有利于缓解土地荒漠化问题的是
()
①合理利用水资源②提高沿途城镇的天然气使用率,减少对林草的开发③生态重点地区实行严格的退耕还林还草④从根本上减少对自然资源的开发以保护生态环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下图是我国“十二五”中规划的生态功能区(以保护林草、湿地和多样性等为主的区域)分布图,结合图文材料,回答7~9题
7. 对下列各组生态功能区自然环境共同点的描述,符合实际的是 ()
A. a、b――草原广布、温差大
B. b、f――地表崎岖、降水少
C. c、e――光照充足、风沙大
D. d、g――气候湿润、林地多
8.下列生态功能中,规划目的以保护湿地、涵养水源为主的是()
A. cB. dC. eD. g
9. b地区是西北地区重要的农耕区,其决定性影响因素是()
A. 光照、热量充足 B. 土壤肥沃
C. 有灌溉水源 D. 交通便利
下图为我国渭河流域图,读图完成10~12题。
10.关于图示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该地区降水丰沛,属于湿润气候区
B. 该地区夏季降水集中,土质疏松,流水侵蚀严重
C. 该地区地形平坦,水流缓慢
D. 该地区气候寒冷,冰川作用强烈
11. 从图中水库分布看,修建水库的主要意义是
()
A. 旅游 B. 发电
C. 养殖D. 防治水土流失
12.若在图中A处建一水电站,则对渭河的影响有()
①流速降低②加快泥沙淤积③水位升高,河流水面变宽④水量减少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D. ①②④
读下图,回答13~14题。
13. 关于甲图所示区域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区域的基本特征是干旱
B. 该区域人类活动影响深刻而广泛
C. 该区域夏季气温比较低
D. 该区域以畜牧业和灌溉农业为主
14. 乙图所示区域北部流域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A. 湿地破坏B. 雨林锐减
C. 酸雨D. 土地荒漠化
读下图,回答15~17题。
15. 有关该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省属于温带季风气候
B. 该省的农业地域类型是商品谷物农业
C. 该省是我国主要的人口调入省
D. 该省洪灾频繁
16.该省发挥矿产资源优势,应发展的特色工业是()
A. 钢铁工业B. 化学工业
C. 有色金属冶炼工业 D. 电子工业
17.该省在资源开发利用中,容易产生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
①草场退化②酸雨③水污染④资源枯竭⑤土地盐碱化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③④⑤
水资源开发利用率是指流域或区域用水量占水资源可利用量的比率。国际上一般认为,一条河流的合理开发限度为40%。而当利用率超过40%时,即表明严重缺水,可能制约经济发展,并导致社会稳定和环境安全问题。据材料回答18~20题。
18.下列关于我国水资源开发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水资源可利用量均高于世界平均值
B.水资源最紧缺的地区是准噶尔盆地
C.解决水资源问题的核心是提高利用率
D.解决水资源问题的根本措施是调水
19.海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率高于塔里木河流域的原因是()
A.降水总量少
B.降水年际变化大
C.浪费更严重
D.水资源需求量大
20.河西走廊水资源开发利用中,违背可持续发展区际公平原则的是 ()
A.土壤沙漠化和盐碱化日益加剧
B.河流下游水量锐减,甚至断流
C.地下水逐渐增加,水循环加快
D.植被退化严重,生物多样性减少
下表是2009年部分国家和地区稀土储量、产量和消费量占世界百分比统计表。读表完成21~22题。
21.我国稀土储量从20世纪70年代占世界总量的74%到2009年仅占36%的主要原因是 ()
①世界稀土资源的探明储量增加②世界稀土资源的开采量增多③我国稀土资源的过度开采④我国稀土资源的消费量下降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③④
22.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我国在稀土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应采取的合理措施是()
①减少初级矿产品的出口②针对稀土资源储量丰富的优势大力开采③对稀土资源进行保护性开采④进一步扩大稀土资源在世界上的出口份额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读我国西电东送工程局部地区示意图,回答23~25题。
23. 西电东送可以缓解东部日益加重的环保压力,主要是因为 ()
A.西电东送使电价升高,东部用电量减少
B.西电东送使电价降低,使用环保电器者增多
C.西电东送使东部地区煤炭输入量减少
D.西电东送使东部地区工业成本降低,改善环保条件
24.西电东送把西部地区的水电和坑口电站的电能输往东部,图中坑口电站分布较多的是()
A.AB B.CD C.DED.AE
25. 该工程对中西部地区的有利影响不正确的是 ()
A. 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经济的发展
B. 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C. 增加就业机会
D. 不影响中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
下图为1978~2007年我国东南沿海某省第二、三产业产值比重和城市化水平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26~27题。
26.1978~2007年,该省()
A.第一产业产值呈下降趋势
B.第二产业产值呈上升趋势
C.第三产业产值基本不变
D.产业结构变化不大
27. 1990年以前和1990年以后推进该省城市化进程的主要动力分别是 ()
A.第一产业第二产业
B.第一产业第三产业
C.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D.第三产业第二产业
二、综合题
28.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东部与中、西部关系图
材料二据《第一财经日报》2011年2月9日报道:春节长假结束后各类企业陆续开工,中、西部与东部争抢民工的现象在各地拉开战幕,“民工荒”再次引起了各方关注。
材料三劳动力争夺折射出的是中国近年经济格局的变化:2011年1月,仁宝集团成都生产基地开工;2月台湾纬创集团成都生产基地正式开工;富士康宣布投资30亿美元在成都建设生产基地……不仅是电子信息产业,其他劳动密集型产业也在加速西进。此外,开发农村及西部市场、加大在西部的基础设施投资已成为政府工作的重点。
(1)如果a、b箭头表示东部与中、西部之间的互补,则a包含的内容有:___________、__________等,b包含的内容有_______、_______等,这体现了区域的__________性特征。
(2)“用工难”反映了东部地区原有的相对优势正在逐渐丧失,请结合材料提出东部地区进一步发展的策略。
(3)分析大量产业加速西进对西部地区的影响。
29. 下图为鲁尔工业区和沪宁杭工业区的局部区域图,左上方为鲁尔工业区A地月平均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下表为沪宁杭工业区B地四个年份主要经济指标表。读图、表回答问题。
(1)A地为________________气候,其形成原因是_____________。A地农业以_____________业为主,B地以____________业为主。
(2)对比分析两工业区形成和发展的区位优势,完成下表内容
(3)据图表分析B地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的主要原因。
30.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甲图分析A地降水的季节分配对该地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
(2)据图乙中信息判断,水资源与耕地矛盾最突出的地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提出解决该矛盾的合理化建议。
31.下图是某区域水系分布图,该区域植被破坏严重。读后回答下列问题。
(1)简述该区域的地形特征。
(2)根据当地资源,从发展低碳经济的角度出发,该地应优先开发利用的能源是_____,并简述其原因。
(3)乙河段易形成洪涝灾害,分析其原因。
32. 读洞庭湖面积变化图,完成下列问题。
(1)简述洞庭湖萎缩对地理环境的不利影响。
(2)分析洞庭湖面积萎缩的原因,并提出应对措施。
【参考答案】
1. B2. C3. D4. A5.D6. A7. D8. C
9. C10. B11. D12. A13. C14. B15. D16. C17. C18. C19. D20. B21. A22. B23. C24. D25. D26. B27. D
28. (1)廉价的劳动力 矿产资源资金技术开放
(2)加快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加强环境污染治理,保护和改善环境;调整产业结构,加快产业升级;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开发利用新能源;完善各种社会保障措施,提高“民工”待遇。(任答三点即可得满分,如其他答案合理,可酌情给分)
(3)促进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东、西部地区产业分工和合作;增加就业机会;促进经济的发展;改变西部地区的地理环境,增加生态环境的压力。(任答3点即可得满分)
29. (1)温带海洋性全年受西风带的控制 畜牧 种植
(2)①煤炭资源、水资源丰富;②海洋运输;③劳动力素质高
(3)工业发展迅速;利用外资,产品大量出口;受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交通便捷。(任答2点即得满分)
30. (1)春旱、夏涝、风沙、土地盐碱化等。(任答2个即得满分)
(2)黄淮海地区 跨流域调水;修建水库;发展节水农业;调整农业结构;防治水污染等。
31. (1)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地势由中部向西北和东南倾斜。
(2)水能;该区域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降水量大;水系密集,河流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水能资源清洁、可再生。
(3)该区域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且集中;乙河段弯曲程度大,排水不畅,泥沙易淤积,形成“地上河”;该区域植被破坏严重,增加汇水速度,加剧水土流失。
Abstract: Public rental housing is another low-income housing after the economic affordable housing and low-rent housing. As a matter of benefiting the people,it is to make up for the "sandwich layer" housing vacancy and it is of great social significance. But it has still encountered many obstacles in the process: single capital source channel, chaos and unreasonable rental pricing standard, unfair application conditions and so on. These all made public housing was in trouble, In this article, we put forward some comprehensive questio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nomics and using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to analyze these influence factors and propose some solutions.
关键词: 公租房;资金来源;层次分析法
Key words: public rental housing;capital source;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中图分类号:C91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35-0036-04
1 公租房概述
公租房,即公共租赁住房,不同城市不同学者分别赋予了它不同的概念。总的来说它是指由政府提供政策支持,并限定户型面积,面向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外来务工人员包括一些应届毕业生所提供的以低于市场价或者承租者承受起的价格的一种政策性租赁住房。它属于保障房发展的新阶段,它是在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模式基础上的一种政策性的、保障性的住房,主要解决那些既不符合保障性住房供应条件又无力购买普通商品住房的“夹心层”群体的住房问题,是加快租赁市场建设的有益探索。在2009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总理首次提出“要积极发展公共租赁房”这一提议。由住房城乡建设部等七部门联合制定的《关于加快发展公共租赁住房的指导意见》于2010年6月12日正式对外,旨在解决城市中等偏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
我国住房保障体系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发展缓慢,直到1998年的住房体制改革,经过10几年的发展,住房保障体系逐步构成,现阶段保障房主要供应类型为经济适用房、廉租住房、公租房,而今公租房已然成了日后保障性住房的发展趋势。公租房既不是完全市场化的住房,也不是计划经济下的福利公房,而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为实现住房公平而提供的准公共产品[1]。
2 公租房推行中的问题分析
从公租房概念的提出到现在,经过几年的市场蕴育和发展,在公租房市场推行过程中我国公租房建设规模大,所需投资多,大量的市场需求使得当前各省市在建设运营管理中普遍遇到保障难题。
2.1 资金问题
目前公租房的发展仍处于摸索阶段,公租房作为一种保障性住房其土地供应方式主要以划拨为主,房源主要通过集中新建、配建和市场化收购筹集,建设主体以政府为主,资金来源主要依靠政府投入和银行贷款,这种相对单一的政府财政融资渠道大大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难以长期支撑公租房建设支出。
2.2 选址问题
作为保障性住房,一些城市在规划时,为了实现土地利益最大化,多将公租房建在市中心以外,给承租人带来了很多不便和负担,无形中增加了人们的出行成本,再加上其繁琐的申请流程、较高的申请门槛,即便有租房需求,很多人也只能望而却步[2]。
2.3 有失公平问题
我国公租房政策在很多城市往往对于申请人进行了户籍的限制,不管是出于什么意图这些都会使得公租房优惠政策存在着一定的社会排斥缺陷,比如在常州本地人租公租房,每平方米仅需3.5元,外来务工人员和新就业的最便宜的每平方米是6.5元,最贵要9.5元。公租房政策“扩容”体现了政府民生关怀,公租房就应该发展成为不分户籍、体现社会公平的“公平房”。
2.4 租金问题
公租房租金定价科学与否,是这一社会保障制度成败的关键。比如,上海、昆明一度出现租金高于市场价,导致公租房遇冷空置,使得前期投资收回无望,后续建设受到影响。再如,天津的“每平方米1元公租房”,过低定价引来对公平分配的质疑,客观上也加重了公共财政的负担,不具有可持续性。如何对公租房进行科学定价,使得其租金既比市场有所优惠,又最大限度的满足“夹心层”的经济承受能力范围,同时所造成的财政负担限制在一定范围内,这个问题目前仍然处于摸索阶段。
2.5 公租房需求问题
目前我国对公租房的需求量很大,现在的建造数量相对于需求量来说简直是杯水车薪。如何快速建造公租房使居者有其屋是我们目前所面对的又一大难题。
3 公租房推行中应对问题的措施
通过对公租房推行中的问题进行分析,本文给出了以下几种解决方案:
3.1 引入社会资金和企业的参与
针对目前公租房建设情况可以发现,引入社会资金并实现企业运营公租房成为必然途径。为吸引社会资金投资公租房的建设,财政部、国税总局等有关部门已经对公租房建设与运营中涉及到的多项税收给予了政策上的优惠[3]。但是由于投资回笼只能通过租金收入使得投资回收期过长,由此造成企业对收回成本信心不足,故而引起企业的参与积极性严重受挫。
作为公益性项目,其具有社会福利性和准公共物品的属性,此项目的实施能增进社会公平与和谐,具有较强的正外部性。故而公租房的社会利益可以看成是私人企业利益与正外部性的简单相加[4]。然而作为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当然更倾向于私人企业利益的最大化。政府部门可以依据企业对利润的追求或者投资回收期的追求设定一个参考投资回收期T,设每年租金为At,政府可以在投资回收期内给予一定的年租金补贴K,企业建设总投资为C,每年的运营费用为Dt,折现率为i,政府可以在参考投资回收期末,对公租房予以回收,假设企业建设公租房的收益率为r(综合企业与政府的契合点确定r值,i≤r≤r0,r0表示行业平均收益率),我们假设公租房出让方式为只租不售,据此推算政府回收公租房时的价格为:
假设公租房的出让方式为租售并举时,我们假设出售价格为元M元/m2,企业投资回收期内的出售面积为Sm2,则政府回收公租房时的价格为:
注:房屋出售的要求必须满足租赁期限大于等于五年。
此时政府回收价格相对比较低,可以缓解资金上的压力,同时相对于企业来说其承担的风险比较小,还可以有效提高其参与的积极性。
公租房作为保障性住房,是为了解决“夹心层”住房问题而承建的,为了惠顾到更多的符合条件的人群,并实实在在解决有经济困难的租户所带来的困扰,本文从承租方自身条件进行考虑,并参考租赁方式从政策性角度给出了租金补贴性梯度因子。
其中政府的租金补贴可采用梯度因子进行合理分配,梯度因子如表1所示。
从社会公平性角度考虑,家庭的成员数量、人均收入等是对公租房实际租金影响最大的关键梯度因子[5]。
3.2 公租房的选址以及社会公平性
通过调查发现,承租者反映最多的是公租房的位置太过偏远,给承租人带来了很多麻烦,针对这些问题,政府只有事先征集市民意见,才能摸清不同地段公租房的具体需求情况,最后通过合理比选再做出决定,当然针对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公租房选址问题不能从根本上全面解决,长久来看是需要以政府为中心对公租房相关的配套设施逐步进行完善的。我国各大城市在公租房申请过程中,对申请人的户籍限制的规定应予以撤销,应该做到出租方式、租金水平以及监督过程的公平性,以此保证“夹心层”的公平入住[6]。
3.3 快速增加公租房数量
目前依靠政府或者企业来承建公租房的速度并不足以弥补市场的空缺,改善这种情况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第一、政府部门不仅要身体力行的充当建设者,更应该广泛号召社会民众的共同参与,对于房子的拥有者来说,部分用户的房子出现闲置情况,政府部门可以通过自己的号召力,将这部分房子的暂时居住使用权统一整合出来,并通过签署有关协议和户主达成一致,将其暂且充当公租房。第二、通过收购已建好的满足公租房户型的建筑。
3.4 租金定价
公租房的定价问题应该考虑到建造成本、运营费用、使用年限、年租用率、银行利率等;现假设公租房租金为A,成本价格为C,使用年限为N,运营费用率为d,出租率为q,银行利率为i则:
公式(4)是通过对年租费用进行折算来综合考虑售价的,以上公式中的成本价格均是以非盈利模式给出的定价计算[7]。
为了最大限度的满足不同家庭状况对于公租房的需求,实行差别化定价势在必行。这就需要满足两个条件:第一、我们需要根据所处地段的不同情况对同一地区进行租金划分;第二、实行差别化定价。影响差别化定价等级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公租房建筑面积(B1):房屋销售价格是根据建筑面积为单价出售,所以建筑面积(C1)是影响公租房价格非常重要的因素。
②公租房本身的影响因素(B2):房屋就其自身的结构(C2)、朝向(C3)、楼层(C4)等因素,应该综合考虑其对公租房价格的影响程度;房屋朝向影响到采光对住宅价格租金影响较大,楼层位置也要适当考虑。
③街区繁华程度(B3):土地所在经济区位与繁华程度密切相关,商业服务的繁华程度(C5)是反映所在地繁华程度的指标,将作为公租房租金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考虑。
④交通状况(B4):道路通畅程度(C6)、公交便捷程度(C7)、对外交通便利程度(C8)是反映所在地交通状况的指标。按照道路功能特征及相对重要性确定其评分值:主干道9分,次干道7分,支路5分;公交便利度,根据道路的通达方向、数量来赋值;由于考虑到汽车站、火车站、船码头和机场等对外交通便利的影响,评分最高者为9分,最低者为1分。
⑤基础设施状况(B5):生活设施完善程度(C9)主要根据供水、供电、供煤气的使用保证率来决定。凡是水、电、煤气供给到租户的,使用保证率高的计9分;凡供应到小区,使用保证率较高的计7分;若只到小区周边,则计5分;生活设施不完善的计3分;缺乏水、电等供给的主要设备,且使用保证率不高的计1分,公用设施完善度(C10)主要指上下水道,学校、通讯、公园、银行、大型超市、影院等设施的完善程度,最高者计9分,最低者计1分。
⑥所在地的环境状况(B6):同一市区中,不同区域的大气污染(C11)噪声污染(C12)以及水体质量(C13)各不相同,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公租房房价的制定。大气质量我们划分优、良、轻度、中度、重度等5级,相应评分为9、7、5、3、1。根据环境噪声划分为好、较好、轻度、中度、重度5个标准,评分分别为:9、7、5、3、1。水体质量可根据其污染的严重程度相应赋值[8]。
通过上述内容,将这些影响公租房租金的主要因素作为评价指标进行分析。确定租金定价指标权重值,在这里我们采用9级标度进行赋值判断:
由表8可以看出,公租房租金的影响因素中,建筑面积C1是最重要的,其次是街区繁华程度C5,再者是房屋自身结构C2,具体的某些地区中租金等级划分结果并不相同,但上述方法是适用的。
我们可以根据这个方式在划分了公租房租金等级之后,根据差别化定价并结合相应的市场价格进行房租制定。不同租金定价与销量关系图如图1。
由图1可以看出,当租金定价不同时,它所满足的人群数量有一定的差别:当租金分别为A1、A2、A3时,所对应的承租人数分别为A1、A2、A3。这时我们可以利用这种关系进行多种价格的设定同时满足不同的人群需求,与单一定价相比,多种定价的方式可以最大限度的覆盖“夹心层”,使处于“夹心层”不同层面的租户都可以得到相应的住房满足。本文建议在租金定价中按照市级单位所在不同区域将租金划分为几个层级,以求此项惠民政策最大限度的覆盖量,同时所取得的利润可以对公租房所在地的小区管理、维修等进行补贴。
4 结论与政策性建议
针对我国的公租房现状来说,争议比较大的还是僧多粥少、投资费用大与回收期限长的问题,这些困难的解决首先从建筑自身来说,我们应该提高容积率,采用的装修设计应该针对保障对象的具体情况展开等;对于外部力量来说,我们应该调动社会资本的积极参与,广泛采取各项激励措施。同时我们应该保证这一惠民之举落到实处,将有关信息以及资金使用情况公开透明,申请条件公开公正。目前我国的公租房的发展从只租不售探索发展为先租后售、租售并举的模式,随着公租房管理制度的完善,又不断出现新的问题,比如如何对我国的公租房进行有效监管,并避免寻租案的出现,改善因为出售而造成的政府资源的流失等情况,做到“低端有保障、中端有支持、高端有市场”,将惠民政策进行到底对我们来说仍然任重道远。目前我国的公租房主要以60平方米以内的小户型为主,对于以后我们应该适时的根据需求逐步发展大户型以不断完善住房的市场保障体制。
参考文献:
[1]李会勋,王学辉.公租房国家保障义务理论探究――一种溯源分析法[J].理论月刊,2014,03:171-178.
[2]赵沛楠.公租房 梦想与现实的距离[J].中国投资,2012,08:82-83.
[3]谈佳隆.公租房之忧 缺乏赢利模式是最大障碍[J].中国经济周刊,2011,15:56-58.
[4]周小寒.民间资本投资公租房的经济激励与租金定价[J]. 经济体制改革,2014,04:140-144.
[5]盛和太,臧崇晓,王守清.基于BOT模式的公租房定价机制研究[J].工程管理学报,2013,01:64-68.
[6]周颖.简述公租房制度的公平性体现[J].才智,2014,03:222.
关键词:中层管理人员;竞聘方案;设计
作者简介:韩冰(1980-),男,山东枣庄人,枣庄南郊热电有限公司综合部,二级人力资源管理师,中级人力资源经济师,中级工商管理经济师;董忆枫(1970-),男,山东枣庄人,枣庄供电公司,二级人力资源管理师,助理政工师。(山东 枣庄 277100)
中图分类号:F27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1)36-0037-02
一、公司内部竞聘决策背景
某热电公司是一家进入稳定发展期的“热电联产”的发电厂。随着公司规模的不断发展和内部管理机制的不断完善,公司对管理人员的使用、任用和监督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了促进公司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高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拓宽选人用人渠道,经公司研究决定,对发电部副主任之职实行内部竞聘上岗,实行市场化的人力资源管理改革。从具备某一岗位任职能力的一组人中挑选出最适合、最匹配的人,使职得其才、才得其用、能岗匹配,尽快实现公司人才结构的优化,实现公司效益的最优化。
二、内部竞聘方案设计
1.指导思想
为了充分挖掘人才,拓展员工的发展空间,打破传统的用人方式,实行中层管理人员的动态管理,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增强广大管理人员的危机感和忧患意识,在全局形成比贡献、比能力的观念和努力学习业务技术的良好氛围,强化竞争激励机制,特引入“公开竞聘、民主测评、综合考核”的新型任用方式,从基层人员中选拔工作经验丰富、专业技术过硬、有潜在领导能力的人员担任中层管理职务。
2.内部竞聘原则
(1)公开原则:把招聘单位、岗位、数量及招聘的资格、条件、竞聘方法、时间等均面向全公司公告周知。一方面给予公司人才以公平竞争的机会达到广纳人才的目的;另一方面使内部竞聘工作置于公司人员的公开监督之下,防止不正之风。
(2)竞争原则:通过考试竞争或考核鉴别确定人员的优劣和人员的取舍。为了达到竞争的目的,一要动员、吸引较多的人报名;二要严格考核程序和手段,科学地录取人选。防止“拉关系”、“走后门”、“裙带关系”、贪污受贿和等现象的发生,通过激烈而公平的竞争,选择优秀人才。
(3)平等原则:对所有报名者一视同仁,不得人为地制造各种不平等的限制条件和各种不平等的优先、优惠政策,以提供平等的竞争机会,不拘一格地选择、录用各方面的优秀人才。
(4)择优录取原则:根据不同职位的要求,选择优秀的与职位资格相匹配的人员进入相应岗位工作。
(5)录取人员与参与竞聘人员的比例不小于1∶4,小于1∶4的比例,通过直接面试筛选。
3.发电部安全技术副主任工作职责
(1)在发电运行部主任的领导下,全面负责发电运行部的安全生产、技术管理助发电运行部主任抓好行政管理工作。
(2)坚持“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的原则,认真贯彻落实国家、部、省电力公司有关安全生产方面的法规、条例、规定和指令性文件。认真落实《国家安全生产法》。
(3)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维护好设备,确保机组安全、满发、稳发、多供、严格执行竞价上网制度,预防发生设备损坏事故。
(4)负责组织编制“反事故技术措施计划”,落实部颁防止二十五项重大设备事故的重点要求,参加制定“安技劳保措施计划”,负责落实各项安全技术措施。
(5)做好运行技术监督工作,发现问题及时汇报处理,防止设备损坏。
(6)组织参加事故调查,经常分析研究事故发生的原因和规律,及时从技术装置和技术规定上提出反事故措施。
(7)组织制定设备大修安全措施、技术措施、组织措施,并对措施的准确性、完整性负责。
(8)根据新的安全技术要求及设备工况的变化,及时组织修订现场规程、图纸资料。每年提出有效的现场规程制度清单。
(9)随时了解设备运行中出现的缺陷,合理安排运行方式,对威胁人身、设备安全的重大隐患应及时采取防范措施,及时安排处理。
(10)根据《电力设备典型消防规程》的规定,组织制定生产现场防火技术措施。
(11)下班组、到现场负有查禁违章,制止违章作业的责任。
(12)认真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法令、法规以及本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坚持原则,有章必循,作风正派,以身作则。
(13)根据公司下达的生产计划和目标任务,配合发电运行部主任组织制订编写年、季、月度具体实施工作计划,并督促各专业按计划落实。
(14)参加发电运行部工作会议,分析发电运行部的安全生产和经济指标完成情况,研究解决工作中的重要问题。
(15)配合发电运行部主任扎扎实实地抓好班组建设,健全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不断提高发电部的管理素质,使各项工作标准化、科学化。
4.中层管理人员的任职条件和能力要求(此处发电部安全技术副主任为列)
(1)任职条件。
1)思想政治条件: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具有较高的马列主义、思想政策水平和理论水平,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实事求是,艰苦创业,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忠于职守,秉公办事,解放思想,坚持原则,以身作则,清正廉洁,顾全大局团结协作。
2)文化程度及工作经历: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并从事下一级管理岗位工作三年以上。
3)专业知识和技能:熟悉热动专业、电气专业有关知识,熟悉企业管理基础知识,了解管理信息系统原理,熟悉现代化办公手段的操作使用;掌握热工基础、电工基础、流体力学、材料力学、机械画图、火力发电厂等专业基础知识;熟知电业安全工作规程、电力工业技术管理法规、电业生产事故调查规程、各专业运行规程、调度规程及各项规章制度;掌握全面质量管理,网络计划技术,设备综合管理等现代化管理方法;能正确判断设备异常情况,组织指挥排除故障,保证安全生产;善于协调各部室之间的关系,善于团结同志,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能撰写文理通顺的公文工作计划、总结和专题报告;有较强的口头和文字表达能力,能起草综合性的工作文件、调查报告和经验总结。
(2)实际工作能力。
1)理解判断力和决策力:正确理解上级有关方针、政策及领导的意图,能分清主次,抓住关键,综合分析,实事求是的原则,能完全贯彻领导意图,使决策体现上级有关方针、政策或领导意图。
2)组织协调:从大局出发,统筹兼顾,协调好各方面关系,针对不同职工,采用不同手段,选择最佳途径,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充分调动和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创造性。
3)文字、语言表达能力:有较强的文字、语言功底,能撰写本岗位工作情况的调查报告和经验总结,为领导决策提供第一手材料。
(3)年龄限制及身体条件:30-35岁,身体健康,年富力强。
5.内部竞聘的步骤
(1)组建内部竞聘评委团队,成员由公司总经理1名、安全技术副总经理1名、安全技术工程师1名、人力资源管理人员1名,发电部主任1名,外聘安全技术专家2名,共7名。并对内部竞聘评委团队进行培训。
(2)员工的初步筛选,根据发电部安全技术副主任工作职责、专业知识和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要求,通过初步筛选的进入笔试。
(3)笔试。专项考察专业知识和技能,测试内容分布为:基本知识和专业技能50%、案例分析25%、有关工作思路的阐述和分析25%。题型为选择和判断题50%、简述题(含案例分析)25%、论述题25%。
笔试流程简述:
―按资格审查后的报名名单通知内部竞聘员工在指定时间参加笔试
―笔试开始前,签到、组织人员讲解考试注意事项
―笔试开始
―笔试结束,收取试卷,密封
―阅卷
―统计得分,复核无误,填报《考核成绩统计表》
―内部竞聘评委团队确定进入面试人选,同时向未进入面试人选发《考核信息反馈表》和进行考核面谈
(4)面试。
1)采用半结构化面试,共35分钟,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竞聘者演讲,限时10分钟;演讲顺序以抽签确定。第二部分是主考官指定提问,限时20分钟,共5道题,每道题4分钟左右。第三部分是自由追问,先主考官追问,主考官追问完毕,其他考官自由追问,限时5分钟。
2)题目设置。面试问题多为基于关键胜任特征的行为性问题,例如“在工作过程中,你发现有员工进行违规操作时,你是如何做的?”“在公司安全标准化建设过程中,你是如何组织本值或班组进行实施的?”
3)评分标准。参照竞聘者在角色认知能力、战略思维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管理控制能力、组织实施能力、团队建设能力、语言表达与气质等七方面与竞聘岗位的匹配度的要求进行评分。
面试满分为100分,60分为及格。评委的评分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再将评分加权平均后,即为每个竞聘者的面试得分。
(5)无领导小组讨论(如若必要对其能力作进一步考察)。这是一种对应聘者集体面试的方法,对于应聘者较多,最适宜采用这种方法,每一次选5-7人为一组,每组20-30分钟的时间。通过让应聘者平等地集体讨论给定的问题,考察每个应试者的综合素质,主要包括:口头表达能力、处理人际关系技巧、灵活性、适应性、情绪控制、自信心、合作精神、性格特点等。
(6)录用决策。采用群体决策法进行内部竞聘决策,按照评委的评分权重进行评分统计,得分第一名将进入发电部安全技术副主任岗位试用期,使用期3个月,试用合格正式聘用。
(7)后续工作。
1)不断评估竞聘结果与到岗员工实际表现的一致性。
2)总结本次内部竞聘的长处与不足,以利于下次改进,不断提高公司内部竞聘工作的有效性。
3)与未能竞聘成功的员工进行沟通,反馈其在内部竞聘中的表现,明确指出其在哪些方面符合岗位要求,哪些方面不符合要求,以便在以后的工作中着重培养提高。
三、结束语
在一个拥有健康、开放、进取企业文化的公司里,从内部晋升员工可以为公司内其他员工树立先例,激励基层员工努力工作,降低企业用人风险,其优点是显而易见的。然而其缺点也是不容忽视的,应在实际操作中加以克服。热电公司内部竞聘过程中,岗位分析精细、测评指标标准完善,才能提高竞聘工作的有效性,同时选的人员胜任特征凸显,更具岗位胜任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二级)[M].北京:中国劳动与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
[2]陈万思.企业中层管理职位的内部竞聘运作以南方集团公司内部竞聘人力资源部经理为例[J].经济管理,2003,(13).
[3]孟庆伟.人力资源通用工具[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关键词:土地征收;行政诉讼;程序构建
永嘉县属温州市辖区,土地面积有2674平方公里,人口已经超过百万,在温州各县市区中总面积最大,但是山地面积也是最多的县,达到2397平方公里,平原面积为277.0平方公里,拥有耕地面积仅有36.16万亩,在如此稀缺的土地资源下,土地征收行为对民众的土地所有权的剥夺显得更为重要。
一、永嘉县行政诉讼概述
1.永嘉县人民法院行政诉讼特点
2009年-2013年五年内,浙江省永嘉县人民法院共受理行政诉讼案件198件,年均收案数达到40件,在浙江省温州市各基层法院中收案量中等偏上,具有一定的考量价值。通过5年的数据分析,可以得出一些较为清晰的特点:
一是收案量少。年均40件的行政诉讼案件,在浙江省温州市地区已属中等偏上的数量,是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比较规范,还是基于其他原因导致案件量偏少。二是被告单一。在每年受理的行政诉讼案件中,作为被告的行政机关主要集中在政府、公安、规划、国土等部门。是其他部门都依法行政,合法行使职权,还是这几个部门易有争议,还是法律的设置本身造成的,还需进一步分析。三是撤诉比例高。在结案方式中,以撤诉方式结案的达到50%以上,高比例的撤诉率,是否是真实情况反映,还是因为无法以其他方式结案,只能选择以撤诉结案为妥。
2.土地纠纷案件存在的问题
从永嘉县人民法院的案件特点可以反映出以下的问题:
一是国土部门在行政诉讼案件中占了较大的比例,在这么多行政部门中,担任被告身份的情况占到了1/10以上。这说明土地问题一直存在,即使土地征收多数问题无法进行行政诉讼,但是其他土地问题仍然使其成为被告。
二是土地征收案件多数未进入行政诉讼中。虽然行政诉讼案件中,国土资源局多次作为被告,但是土地征收纠纷基本没进入行政诉讼。造成这样的问题,主要是由于相关法律对于因土地征收决定、土地征收补偿等产生的争议是否可以提起行政诉讼并未作出明确规定,加上抽象行政行为的不可诉性以及行政裁决的终局性等,行政诉讼这一救济途径的实施在土地征收中面临着很大的障碍。
三是行政诉讼多数以撤诉结案,我在创新项目浙江省永嘉县行政诉讼研究中曾作过论述,撤诉率高是有一定原因的,尤为重要的一点就是法院对双方进行协调,最终以调解式撤诉。因此,我建议调解可以引入行政诉讼,尤其是土地征收案件,希望能够依靠行政诉讼的角度保障农民权益。
二、温州土地征收存在的问题及制度构建
从实际征地工作情况看,村集体和农民对征地政策上基本上没有意见,在征地协商中村集体和农民往往都提出政策外的一些问题,要求政府予以解决,影响了征地工作的顺利进行,主要有以下的问题:
1.温州土地征收存在的问题
(1)因征地政策调整引起的征地历史遗留问题。如龙湾街道状元村的林东京上访案。90年代金温铁路、金丽温高速等重点工程项目是一个项目一个征地政策,金温铁路路基部分还出现过裸征,2003年后市区执行统一的征地政策,同样类型的重点工程项目和其他项目一样实行了同地同价,较早征地的就觉得很吃亏,通过上访形式要求政府给予解决,导致状元油库扩建项目无法在当地落地。再如鹿城区南汇街道南塘村的耕地1994年左右已基本被征完,由于我市的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是从1998年以后开始实施的,该村村民就无法得到社会保障,民众意见较大,导致目前一些零星征地都无法实施。
(2)因房地产市场价格上升引起的征地历史遗留问题。如90年代后期、2000年代初,我市实行的劳力安置房政策,因当时的征地成本加上建筑造价高过房屋市场售价,在经济上不划算,龙湾区大部分村都没有选择使用劳力安置房指标,鹿城区如箬笠岙等村选择把劳力安置房指标直接由安居工程指挥部收购。2000年后,城市中心区也同样根据村里要求回购龙沈、屿田等村三产留地指标。由于之后房地产市场发展,地价上涨,在新的征地过程中部分村民反悔提出异议。
(3)征地实施单位征地前后对村里态度不一,诚信缺失。征地是村里能集中提出诉求的唯一机会,提的大多是村里长时间得不到解决的问题,征地实践中征地实施单位对村里态度往往是前热后冷,一达到目的,就把村里的诉求晾在一边,缺乏认真解决问题的诚信,而村里的诉求长期得不到及时解决,日积月累成为历史遗留问题,在下次征地中这种互信缺失的矛盾突出表现。
(4)农民对村集体的意见影响征地。比如换届后新一届村委会否定前届村委会的征地决定(如龙沈村);村民对村里征地补偿分配方式、分配方案、分配对象不满引发;对村干部本身能否做到公平公正公开的不信任。而这些村内矛盾激化会引起涉及征地。
(5)征地地类争议问题。如村里要求10米高程以上林地或山园地要求认定为耕地,现状违法建设用地按违法前地类耕地认定,落实留地指标。而违法占用农用地,根据温州市里2005年规定是不再核给留地指标的。因涉及经济利益重大,近几年时间这类问题出现较为频繁。
2.土地征收中的正当法律程序构建
很久以来,国家就征收土地这方面没有规范且完善的制度安排,因此,我们一致认为国家只有先意识到这个问题,其次不断地完善法律内容,以全新的法律思想去考虑国家征收土地行为,不仅仅要理解公民内心的想法,更要搞清楚被征地者内心的想法,一方面尊重人们的权利,另一方面要不断地为公众获取利益,让百姓知道国家是为了他们好,心甘情愿地交出土地的使用权。
(1)制定《财产征收法》
我国目前的征地程序是国家本位主义理念下的产物。明确土地征收程序的根本目的是规范行政权、保障被征地农民合法权利,增强征收程序的公开性和民主性。应当制定专门的《财产征收法》,对土地征收的程序做详细规定。
目前,我国土地征收程序无统一的法律法规规定,其条文分散在法律、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甚至规范性文件等不同效力层次的法律文件中。立法机关对征收程序的法律规定应尽量详细、完整,具有可操作性。
现在的《土地管理法》的立法目的是加强土地管理,重在保障土地管理秩序,而土地征收涉及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的博弈和平衡,是国家征收权和公民私权利的冲突和协调。二者的理念不同,涉及的法律关系主体不同,具体制度也有很大差异。土地管理主要包括土地所有制、土地利用规划、耕地保护、建设用地、监督检查等内容,而土地征收则主要包括征收目的、征收程序、征收补偿、救济、法律责任等制度。所以,《财产征收法》的制定在程序上符合立法本意,对公权力的行使又可通过程序加以限制,且内容更符合征地的性质和特征,更容易达到控制和约束征收权、切实保护被征收农民合法权益的目的。
(2)确定行政机关为征收主体
国外发达国家对征收主体主要做两种方式的规定,一种是议会征收的方式,这种方式主要集中在美、英等国,第二种方式是行政征收,主要在德、法、日等国家实行。我国在理论界也主要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是立法机关为主体,另一种是行政机关做主体。当然也有部分学者认为可以由司法机关做主体。
中国国情造成以行政机关做征收主体更加合适。一是人大难以代表公众意见。我国的制度造成人大代表对决议投票,但是并不是这些代表就能真正体现民众的意见。二是人大代表是各个行业各个领域的非专职人员,对土地征收的各个环节并不熟悉,可以说是非常外行,不能保证征地正常进行。三是人大的召开并非随时随地,诸多问题需要马上解决在人大难以实现。四是政府权力来自人民,行政机关行使征收权有正当性。行政机关涉及各个领域,且均有该领域的专业人员,结合其原有的土地信息,可以更好的统筹土地征收。
(3)设立公共利益认定
国家征收土地只能基于公共利益考量,但是公共利益无法界定最终导致征地目的混乱。但是多数国家和地区都有相应的公共利益认定程序来加以规范。各个国家对是否是公共利益有专门的机关来认定,对是否属于公共利益也需要作出相关认定,只有符合法律法规以及确有必要,则可以通过认定。对公共利益的认定有比较复杂的认定程序,与土地征收的认定应当具有相似性。比如日本由事业认定机构来认定,台湾也需要通过事业认定。
(4)增设调查程序
国外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征地程序中都设有专门的调顺绦颉7ü行政阶段包括两个调查程序:(1)事前调耍是否属于公共利益则由该阶段进行。接到需用地人申请后,由调查员或者调查委员会对事业是否属于公用目的、事业所涉及的环境和城市规划进行详细的调查论证。(2)拟征地项目位置调恕S墒〕せ蚱涫谌ǖ钠渌副省长亲自进行,对被征的土地位置、面积做调查,具体哪些人应当受到补偿也应该在调查范围。纵观来看我国的调查程序还是不够具体和规范,准备阶段不充分,市场调研不完善,很难顺利地开展一系列的活动,所以为了维护公民利益不受侵犯我们更应该完善调查程序。另外,调查应公开进行,调查结论应对外公布,允许公民查阅和质疑。
三、温州地区补偿问题和建议
由于温州处在沿海发达地区,相对于国家统一制定的补偿标准,明显补偿过低。2003年温州全方面考虑补偿标准低的问题对产值片区做了规划,两者相结合做出比较适当的补偿。2008年温州提出新举措,进一步提高补偿标准,缩小不同区域间的土地补偿标准。原来的标准是按行政区域划分,市区范围里总共有三种标准,现缩小为两个区域,划分为山地和平原。原来土地类型多样化达到七种,现在只划为三种。从之前的不同区域得到的补偿不相同转变为同一标准,对低标准进行了更大的提升,现在每亩可以补偿2000元。1998年,温州地区征收每亩耕地补偿18000元,到2014年已经上升到每亩90000元,是之前补偿的5倍,标准大幅度高。
1.温州土地征收补偿问题
2012年温州开展土地征收阳光工程建设,土地征收各环节得到进一步控制,补偿更加阳光透明,但在调研中发现补偿标准过低仍然是个大问题,在补偿方面还有其他几个问题:
一是补偿远低于土地市场价。近6年来,温州房价一直居高不下,2009年温州市区新房成交均价为22532元/平方米,2010年均价则25415元/平方米,2011年上升到35336元/平方米,2012年、2013年、2014年均价分别为26121元/平方米、23278元/平方米、19789元/平方米。高房价带来的是土地价值的持续上升,虽然近年房价略有下降,补偿标准也已有提升,但是两者相比较,仍是相差过大。
二是有的县(市)补偿安置费是通过乡镇政府直接收取和支付,没有经过统一征地事务机构,有个别县统一征地事务机构连征地费财政专户也未建立,征地补偿安置费是否及时足额到位,征地主管部门无法掌握,存在着征地补偿未能按时足额到位风险存在着征地补偿不按时足额到位风险。
三是因个别被征地村存在征地补偿内部分配机制不够健全公开,村民参与征地补偿的程度很低。征地补偿过程中,从村集体的补偿费如何分配,以及政府作出的保证基本生活的社保名额给谁,安置留地的用途都无法参与其中,且认为可能存在不公平,而该类征地补偿又没有相应的监督机制予以制约,造成部分村民对村集体不信任,影响征地本身的合法性。
2.土地征收中确定公平补偿的原则
要改革征地制度,必须尽快构筑公平补偿制度。公平补偿制度之建立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应从建立公平理念、实行市场标准、拓宽补偿范围、提高农民参与权等方面全面展开。
(1)重构补偿公平的理念
经过一段时间发展,先农业后工业,当经济总量达到一定程度后,更应当注重农业发展,达到平衡。如今我们的经济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014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63.6万亿元,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名列前茅,人均GDP约为7485美元(约合人民币46531元),①现在应该到了适当减缓经济发展速度,提高社会福利建设,注重社会公平的阶段了。2004年的《宪法》修正案明确规定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公民个人的私有财产不可侵犯”,《物权法》也对私人财产保护作出了相应的规定。因此,在建立和法治社会背景下的今天,在国家与农民利益关系问题上,仍然抱持实现城市化实现经济发展必须牺牲农民利益的观念,继续采取“农业为工业积累”的征地补偿思维,已经不符合时代的要求。
(2)提高征地补偿标准。温州属沿海发达地区,高房价、高物价导致在温州生活的成本进一步加大,失地农民若无相应的足额补偿,很可能会因失地造成无法生存。依据温州地区的生活水平,再次提高征地补偿。远期应考虑允许集体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自由转让,建立集体土地市场体系。改革开放后城市土地也遇到过实行市场化问题,当时遇到的障碍要比现在困难得多。许多人担心土地市场放开会导致农民大量卖地,加剧耕地的流失,威胁国家粮食安全,我们认为国家可以通过提高土地增值税,通过税收手段调节土地买卖行为。对土地保有农业用途的农民,可以给予免除税收、给予奖励等各种优惠政策。
(3)推行征地补偿安置费预缴制度。征地补偿安置费统一在征地报批前预存入统一征地机构财政专户,在征地批准后由统一征地机构统一支付,确保征地补偿安置费及时足额支付到存。农民失地后获得的补偿的具体分配,应有相应的程序予以监督,最好能有农民参与其中,进行村民监督,让补偿费、社保名额、留地指标如何分配有具体的制度规范。
(4)事先需确定补偿安置方案。“征地必须补偿,非经合理补偿不得征收”是国家在征收制度中的通用规则,也是财产权宪法保障的主要内容。我认为,征收补偿程序在征地程序中不仅不应设置为子程序,而且应设置为前置程序,提到征地决定作出之前,即补偿安置方案被农民接受以后,再决定征收。这种制度设计也符合我国为解决因征地引起的大量纠纷而提出的“先补偿后征收”的思路和安排。
(5)完善补偿安置实施程序。土地征收补偿安置方案和征地方案确定并公告以后,政府应该巩固征地,确保行为顺利开展,并采取措施,策划方案,然后开展。之前政府应该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任务,尤其是补偿资金方面妥善处理,要做到足额及时。补偿费应确定被征地农民和集体应得的具体份额,直接交由权利人或其指定人受领。补偿费和安置费支付完毕后,土地征收程序终结。在程序的设定中,应当明确补偿安置与征地是否生效相结合,补偿安置为征地最终能否生效的必要条件。补偿安置费发放完毕,被征地农民得到合理的补偿,征地决定生效,集体土地的所有权、使用权转移。
四、土地征收救济制度构建
1.完善民间性救济制度
(1)强化基层调解制度。我国《物权法》第32条明确规定,权利人有和解、调解、仲裁、诉讼等方式保障自己受侵害的权益。土地纠纷主要有两种类型的纠纷,一种是被征地者包括集体组织和个人,由于补偿不到位,安置不妥当引起的与征地方发生的纠纷;另一种是补偿金分配不合理导致个人与村集体之间发生纠纷。很显然,调解比司法救济有着高效率的优势,不至于想要获取救济而花费一年两年甚至更长时间。健全基层调解制度并加强其执行力,实为一条便民的救济通道。
(2)建立征收仲裁制度。我国目前由作为土地征收方的政府既吹哨又参赛对征地纠纷进行裁决的做法,很难保证裁决的公正性,也不符合国外通常由独立于政府的机构对此类纠纷进行裁决的国际惯例。“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法》明确规定该法并不适用于集体土地征收,”②使得土地征收仲裁至今仍旧无法可依。我认为,借鉴土地承包纠纷仲裁的这几点内容,未来我国土地征收仲裁制度的设立,有两条可行的路径:
其一,可考虑修改《纠纷调解仲裁法》,将其仲裁的范围进一步拓展,不只接受土地承包纠纷,还可以将土地征收纠纷囊括进来。其二,可以考虑参照《纠纷调解仲裁法》之规定,单独制定《土地征收纠纷调解仲裁法》或者在专门的《财产征收法》中规定有关土地征收纠纷调解仲裁的内容,并据此设立专门的仲裁机构,降低甚至免除申请人的仲裁成本,避免无法可依、费用过高等缺陷。
2.完善行政救济制度
解决征收纠纷使用行政救济是最常用的手段,浙江省温州市每年的土地案件保持在150件左右。对于被征地农民而言,所要防范和应对的主要是但不仅仅是行政机关的侵权行为,还包括来自农村集体组织的不法行为,其所需要的救济路径显然更多。
(1)行政和解与调解。“从域外法制的实践看,行政调解、和解已经成为各国普遍运用的行政纠纷解决方式。”2008年最高法院颁布《关于行政诉讼撤诉若干问题的规定》(以下简称《撤诉规定》)。该规定的出台并不是以撤诉为目的,是为了给行政诉讼和解提供依据,由于行政诉讼法并无和解制度的规定,若以和解的规定出台,则会导致与法律冲突。撤诉就成为了最高院司法解释的切入点,以撤诉的方式达成和解,虽是撤诉规定,但包含了和解的意思。行政诉讼禁止调解,不应有行政调解的依据。对于学界热议的能否适用调解,主要的焦点集中在行政机关是否具备处分权的问题。公权力不能自由处分这是行政诉讼不适用调解的观点,公权力在行政机关来看,既是权力也是责任,行政机关不得自行处分,包括放弃、转让等行为。据此,行政机关无实体处分权,以此为调解基础的方式就无生存空间。但是民事诉讼中最为适用的调解,以及“大调解”环境下的调解结案,均是行政诉讼调解应当发展的方向。③
在我国土地征收的整个过程中,这类纠纷既牵涉乡规民约,又牵涉基层的自治。在这种情况下,最好能由基层通过人民调解组织来进行解决,在基层调解仍旧无法解决、必须动用公权力时,可以考虑采取行政和解、行政调解的手段。
(2)行政裁决。行政机关的行政裁决权取决于法律的规定,依据规定,享有征地补偿定价权的征收方同时握有被征地方不同意该定价时的争议裁决权,后者则完全失去讨价还价的权利和机会。法律未明确对裁决决定不服是通过行政复议还是行政诉讼解决,由此裁决效力并不完全有效。我国目前的土地征收行政裁决制度仍存在诸多问题,需要逐步加以完善。
首先,提倡协调功能,在行政裁决中要合理运用协调解决纠纷。其次,明确被征收人的主体资格,明确裁决的具体实施部门,建立专门的裁决机关,由在百姓中享有一定声望的专家来裁决,向人们说明,更加具有说服力,政府还能表现得更加亲民。再次,法律可以规定优化裁决程序,毕竟相当一部分百姓经不起法律官司的拖延。最后,应扩大裁决标的的范围,只要需征地有关则都可以适用该裁决。
结语
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城市化还将是我国发展的主要方向,而大规模的城市化往往伴随着大规模的土地征收。合理的土地征收制度对保护公民合法权益、对促进经济发展、对社会的和谐稳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土地征收制度的完善也显得愈发迫切。
(作者单位:青海民族大学法学院)
基金项目:本文系青海民族大学研究生创新项目:永嘉县行政诉讼研究课题结项成果。
注解:
① 国家统计局2015年1月20日的数据。
② 该法第2条第2款规定:“因征收集体所有的土地及其补偿发生的纠纷,不属于农村土地承包仲裁委员会的受理范围,可以通过行政复议或者诉讼等方式解决。”
③ 朱凯:“简述行政诉讼受案范围及结案方式――以永嘉法院行政诉讼案件为例”,载《开封教育学院学报》第4期。
参考文献:
[1] 朱凯:《简述行政诉讼受案范围及结案方式――以永嘉法院行政诉讼案件为例》,载《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4年第4期。
[2] 季金华、徐骏:《土地征收法律问题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3] 王利民:《论征收制度中的公共利益》,载《政法论坛》2009年第3期。
[4] 李集合、邹爱勇:《土地征收补偿之同地同价的理性分析》,载《河北法学》2009年第9期。
关键词:BT法律研究
BOT是对Build-Own-Transfer(建设-拥有-转让)和Build-Operate-Transfer(建设-经营-转让)形式的简称。现在通常指后一种含义。而BT是BOT的一种历史演变,即Build-Transfer(建设-转让),即政府通过特许协议,引入国外资金或民间资金进行专属于政府的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完工后,该项目设施的有关权利按协议由政府赎回。在我国实践中,标准意义的BOT项目较多,但类似BOT项目的BT却并不多见。本文试图从法律的角度分析这一问题。既分析BT项目的积极作用,又指出BT项目的缺陷,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
一、BT项目的法律特征
BT是一种新型、特殊的投资方式。作为一种新的融资方式,同其他融资方式而言,有其自身的法律特征:
1、BT法律性质的特殊性
BT特许协议的特殊性在BT运作中政府主管部门授权私人投资者进行BT项目建设的协议,不同于政府对建设项目的批准书。BT特许协议的法律性质,从不同角度,可以得出不同的定性。所以,BT特许协议并不专属于平等主体之间的合同,不单纯是行政机关为了特定的行政管理目标和履行行政职能而与相对人协商达成一致的协议。恰恰相反,BT特许协议的内涵和外延,早已突破了单一学科的局限,而扩及于或涉及到民事、行政、经济法等,形成了一种多门类、跨学科的边缘性综合学科。
2、BT主体的特殊性
一方为东道国政府或代表政府的政府机构;另一方为私人投资者或企业,大多数为外商企业,其中政府或代表政府的政府机构既是一个与私人投资者或企业地位平等的伙伴,又是一个具体实施的监督者,即具有双重身份。
3、BT投资客体的特殊性
作为BT的标的基础设施,如桥梁、公路等,不同于其他的投资项目,属于社会公益事业,东道国对其享有绝对的建设权。同时,又因BT涉及到本国使用者之利益,国家必须权衡国情和投资者利益两个方面,对其行使价格决定权及相应的管理监督权。
4、BT法律关系的复杂性
BT内容涉及投资、融资、建设、转让等一系列活动,当事人与参与人包括东道国政府、项目主办人、项目公司、项目货款人、项目原材料供应商、融资担保人、保险公司以及其他可能的参与人。因此,BT投资方式形成了众多当事人或参与人的纷繁复杂的法律关系。
5、BT是合同的组合
BT所涉及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关系是通过合同确立的。其中包括贷款合同、建设合同、回购协议以及股东协议等。如某BT项目投资合同就包括定义与解释、工程、工程造价、工程实施责任、基础设施的建造、转让所有权、赔偿责任、文件和专利、不可抗力、保险、争议解决等20余项。
二、BT的作用
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国力明显增强,这为BT方式的运用提供了有利条件,经济的发展必然对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这些基础设施建设通过何种方式建设更为科学、有效、经济,BT方式作为一种新的运作方式进入了市场。其表现在以下方面:
1、BT方式有助于基础设施建设缓解资金困难。
在传统的基础设施建设中,政府是出资人,也是建设、维护的具体实施人。但近10余年来,世界发生了极其广泛而深刻的变化,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生产力高速增长,国际经济结构加速调整,大大加快了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各种生产要素和资源优化配置的规律性追求,促使资本、技术和信息等的跨区域流动,使跨区域投资总额大幅上升,为各国经济发展带来了机遇。
来自权威部门的预测,未来10年新建、改建公路总投资达到7000亿到8000亿人民币。如“十五”期间,广东省高速公路续建和新建项目达45个,涉及总里程2500多公里,共需筹措建设资金1200亿人民币。利用BT方式有利于解决基础设施不足与建设资金短缺的矛盾,有利于引导和吸纳社会资金向基础设施投资的流动,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基础设施建设的良性循环。
2、BT方式有助于实施积极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是指国家政府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调整财政收支规模和收支平衡的指导原则及其相应的措施。财政政策贯穿于财政工作的全过程,体现在收入、支出、预算平衡和国家债务等各个方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功能的正常发挥,主要取决于财政政策的适当运用。在国民经济存在总需求不足时,通过扩张性财政政策使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差额缩小以至平衡。BT方式吸引了国外资金和社会资金进入基础设施领域,使政府的积极财政政策得到顺利实现,促使国民经济良性循环。
3、BT方式有助防范金融风险
资金是社会的“血液”和“神经”,涉及面广,敏感性强,社会任何环节问题都可能使金融业受到冲击。金融风险一旦爆发,极容易形成连动效应,扩大蔓延,危及整个经济和社会稳定。BT方式不要或少要国家投资,同样能达到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目的,是一种务实的控制债务规模又能引导内需,扩大消费的渠道。
4、有助于提高项目运作效率和质量
BT方式有利于在投资建设中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法,有利于改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结构。同时,对投资的企业财团也有利,投资方可以按照政府的规划投资,减少投资的盲目性。通过项目使资本到增值。
三、BT的缺陷
BT方式虽然作用显著,但缺陷也不少,我国各级政府必须高度重视。
1、BT项目建设费用过大
采用BT方式必须经过确定项目、项目准备、招标、谈判、签署与BT有关的合同,移交等阶段,涉及到政府许可、审批以及外汇担保等诸多环节,牵扯的范围广,操作的难度大,障碍多,不易实施,最重要的是融资成本也因中间环节多而增高。
2、BT方式中的融资监管难度大
由于BT法律性质的特殊性,法律关系的复杂性,而且是一种合同的组合,因此,融资监管难度大。
3、BT项目的分包情况严重
由于BT方式中政府只与项目总承包人发生直接联系,建议由项目企业负责落实,因此项目的落实可能被细化,建设项目的分包将愈显严重。
4、BT项目质量得不到应有的保证
在BT项目中,政府虽规定督促和协助投资方建立三级质量保证体系,申请政府质量监督,健全各项管理制度,抓好安全生产。但是,投资方出于其利益考虑,在BT项目的建设标准、建设内容、施工进度等方面存在问题,建设质量得不到应有的保证。
四、BT项目中的完善
1、完善BT运行机制,寻求法律支持
在BT项目的谈判中、签订中、履行中以及转让中寻求法律的支持是客观的需要,这对于BT项目的健康有序运行十分必要。应该说,没有法律的支持,BT方式是不完整的。
⑴、在BT项目的谈判中
当政府主管部门将采用BT方式融资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时,作为法律服务工作者的律师、公证员要参与商务谈判、起草法律文件、提供法律咨询、提出司法建议等。
如果是通过招标投标方式从优确定投资者。公证机构应该积极介入,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和司法部《招标投标公证程序细则》审查整个招投标过程,特别是对开标过程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现场公证。
⑵、在协议签订中
BT项目企业确定后,政府主管部门应与该项目企业签订《投资建设合同书》,这个合同书是BT项目的核心协议,此后的一系列协议,都应依据此合同,公证机构应从形式要件、实质要件进行审查,确保这一合同的真实合法有效。如果项目企业由多家投资者组成,投资者之间也应办理公证。实践中,外资企业一般会依照国际惯例提出办理公证的要求,使BT项目更趋规范化。
⑶、在BT项目履行过程中
BT项目企业对建筑工程、物资采购等一系列的招投标活动和签订一系列的合同,包括项目承包合同、借款合同、建设承包合同、建筑安装合同、勘察设计合同、运输合同、租赁合同、供用电合同、保险合同等,公证机构都应当提供服务,公证员应根据具体工程类别,对设计方面、建设方面、物资采购方面、设备供应方面的情况进行深入细致地分析,帮助完善其合同条款,依法严格审查,出具相应的要素式公证书。
⑷、在BT项目转让过程中
BT项目的投资方完成BT项目工程建设后,向政府提出书面申请,由政府组织交工验收,合格后投资方向政府申请移交,政府书面确认后,政府即拥有该BT项目的所有权和使用权。BT项目转让经公证机构办理公证,更有利于维护各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2、给予BT项目企业政策的优惠
以BT方式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周期长、投资回收慢,投资者对项目带不走,相比有的投入产出企业,BT项目企业承担的风险更大。所以,应当把对BT方式投资者优惠政策确定下来,以消除BT项目投资者的顾虑。把BT项目投资者降低工程质量、加大建设费用等方式提前收回投资转移到以确定的优惠政策来涵养BT项目投资者上来。实施有利于企业投资的项目管理政策、财税优惠和补贴政策、社会保障政策,切实降低项目投资风险。
3、强化政府对BT项目的监督
我国目前对外商投资基础设施有限制性规定,因此,政府可在符合产业政策的前提下,根据不同的BT项目,强化政府对BT项目的监督。政府可通过以下途径监督:⑴、明确方向--提供技术资料、培训管理人员、有效地发挥财力资金的杠杆效应,确保BT项目工程质量;⑵、确定指标--设立相应的资产、质量状况指标。如施工队伍与承包人没有直接的隶属关系,且独立管理或承担某一部分施工的,应视为分包;⑶限定数量--明确规定每一指标的上、下限。政府要确定BT项目的建设规模、建设内容、建设标准、投资额、工程时间节点及完工日期,并确认投资方投资额;⑷、监督范围--负责BT项目的全过程监督。政府对BT项目的设计、项目招投标、施工进度、建设质量等进行监督与管理,有权向投资方提出管理上、组织上、技术上的整改措施;⑸、法律途径--若发生私自更改或超过规定数量的可诉之法律。实行建设市场准入制度,在施工过程中,监理工程师如发现承包人有分包嫌疑时有权进行调查核实,承包人应提供有关资料并配合调查。如分包成立则按违约处理。
4、建立BT应对风险机制
BT项目所需资金越大,实施时面临的风险就越大,风险的妥善处置关系到项目成效,需要对投资风险的管理对策进行研究,因而从项目跟踪阶段就进行有效的风险分析和评价,确定风险种类,拟定相应的风险回避对策,以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一是有远见、规避未来的风险。如政治风险、经济风险、法律风险、环境与移民风险、经营风险、技术风险、融资风险、市场风险等;二是合同中增加防范风险的条款;三是建立与外方谈判的专业队伍,提高谈判水平。
前言
这几年,云计算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大家的视野里,人们给予了云计算极大的关注,所以说云计算必然会代替旧的算法被认为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市场一些人们的大肆宣传云计算被人们放大成无所不包无所不能而且是无所不在的万能的技术。所以对于云计算的描述出现了一些浮躁跟炒作的嫌疑。为了使大家能够更好的了解云计算模型以及它的发展的趋势,我们需要对云计算的概念跟云计算这门技术有一个更加深刻的了解。
一、什么是云计算
在互联网的技术条件下提供了云计算的一种技术形式,云计算可以提供动态变化的能够伸缩的并且可以虚拟的计算模式。云就是一种比喻,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实际上是计算机网络和互联网在起作用。以前的云都是电信网现在才应用于互联网和基础设施等比较抽象的表达。
通过云计算把大量的数据都放在计算机上,这个计算机不是指本地的计算机或者是远程的服务器,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对计算机的存储系统进行访问,企业可以把大量的信息资源都转换到客观应用上去。也就是说,计算机现在像水电一样作为一种商品在流通,这样不仅费用低而且利用起来也方便。因为它是按照互联网技术进行传播的。
二、云计算系统的组成
前端包括用户计算机(或计算机网络)以及云计算系统登陆程序。不同的云计算系统具有不同的用户界面。以网络为基础的邮件系统一般都借助IE或Firefox等网络浏览器登陆。其他云计算系统具有各自不同的登陆程序,用户可以运行登陆程序接入网络。
在讨论云计算系统的时候,可以把云计算系统分成两个部分,比如说前端跟后端,这两者之间是通过互联网进行传输连接的。前端指的就是用户的计算机跟用户的客户端后端指的就是系统中的计算机群也是云。
三、云计算的技术分析
3.1编程模型
通过编程模型的实现可以简化分布式编程和高效的任务调度,对于编程人员来说可以将精力放在程序的本身,这样使云计算环境下的编程变得十分的简单,通过Map程序将数据分成不相关的区块,这样就可以分配给大量的计算机进行处理,从而达到一种分布式运算的效果,然后再将结果进行输出,通过这个过程就可以对许多的数据进行有效的处理,而且速度还非常的快。云计算本身是一个灵活高效而且成本低并且可以节能的信息运作的一种新型的方式。通过编程的模型可以得出云计算是通过网络把庞大的计算处理程序分拆成无数个比较小的子程序然后再进行数据处理。
3.2海量数据分布存储技术
云计算系统通过采用分布式的存储方式来存储数据,可以通过冗余的存储方式来保证数据的可靠性。云计算系统可以广泛的采用数据的存储系统。通过分布存储技术可以提供容错的功能,并且可以给大量的用户提供一个总体性比较高的服务,对于主服务存储数据文件系统所有的元数据,包括一些名字的空间和访问的数据信息,可以从文件到块的映射以及块的当前的位置,而且还控制了系统相关的活动的范围。
3.3虚拟化技术
对于虚拟化技术来说,它是云计算的核心内容的组成部分之一,通过将各种的计算及存储资源充分进行整合并且可以高效的利用。从云计算的特征来说,主要体现在虚拟化和分布式以及动态的可扩展性,云计算中最主要的特点就是虚拟化技术,在云计算环境的构建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云计算技术的产生就出现了虚拟化的技术,虚拟化技术作为云计算的核心内容,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并且为数据中心的部署和管理的方式提供了一种新的管理的方式。
四、云计算在当前多业务云的架构设计的重要性
4.1计算云的设计
业务的部署主要包括计算资源的分配和调度,相对来说是比较复杂的,但是从计算和存储之间不论脚本或者是API是否有标准的接口都可以通过脚本和API来进行关联。所以,对于多业务云的构架设计可以考虑把计算资源和存储资源分开。
在计算云的过程中,关于业务处理的关键是模块,需要人们进行快速的部署和动态的加载,可以考虑灵活的伸缩。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业务处理仅仅是一个执行者,计算云真正核心的内容是管理中心和调度的中心,管理中心主要负责的项目是设备的管理、业务的管理、以及在线升级的管理,对于调度中心来说,需要根据系统的CPU、内存以及磁盘的空间和话务量这些资源,在一定的控制能力下,可以进行计算能力和存储能力的调度,对于云计算来说,它里面的资源是公共的,但是从调度中心和管理中心来考虑可以知道资源是私有化的。这就体现了厂商需要提供一定的技术水平,可以用来考验设备的稳定性。从逻辑上来说,管理中心和调度的中心是两个不同的功能,但是从物理上考虑却是可以合成的。
云计算还有一种设计方法是这样的,对于语音类的业务来说,它对实时性的要求是非常高的,需要在计算资源建设过程中解决网络的传输带宽,并且考虑处理流程增加方面带来的影响。对于数据类业务来说,更加接近于互联网的业务,对于设备的利用既不能过于均衡也不能充分。这种情况下就更加需要云计算技术,为了更好的利用云计算技术首先需要尽量的实现业务跟逻辑的分离。并且在引入分布式和分布式的文件系统之后,需要进一步的考虑各种应用的模块的独立性和并发性。对于分布式的物理数据库来说,这并不是所需要包括的一部分。
借助云计算技术进行业务的设计,需要考虑到利用多台的低端设备联合起来进行业务的实现,而且对于每一个层面来说,都需要考虑众多处理节点的横向以及可收缩性,这样从系统的模块来说,就可以随意快速的进行缩小或者是放大。对于多业务的总体的实施需要考虑到虚拟化的应用,虚拟化的技术能够有效的降低程序跨平台的需求,这样就可以对系统的快速的部署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为了使计算资源的弹性和无限的镜像得以实现,可以考虑把计算的资源进行虚拟化。
4.2存储云的设计
实现多业务云的架构可以考虑在构件存储云的时候,做好预期,是希望可以像磁阵一样对外提供标准的存储接口还是希望像数据库一样对外提供标准的SQL。对于这两者进行最简单的区分就是存储云是否包含分布式数据库。通过以上的分析,由于一些应用需要运营商来进行提供,而对于应用的二次开发来说,则是需要专业人员来完成。
比如说电信业务,可以想到的最简单的办法就是通过云计算的处理技术对日志进行相关的处理。对于统计报表来说,由于统计源具有多样性,而且统计的数据跟时间也是紧密结合的,考虑到当前这个阶段不适合用云计算来实现了。
五、结语
在云计算技术实现的多业务云给人们带了了许多的方便,使用者逐渐的增加研发的领域,希望找到更优化的算法。通过对云计算模型的广泛应用,确实解决了一些比较实际的问题。云计算技术实现的多业务云的构架的设计可以解决在实际过程遇到的一些问题,通过这些有效的设计可以更好的实现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给企业和个人带了比较多的受益和方便。
参考文献
[1]欧阳新志,管天云,李世亮等.运用云计算技术实现多业务云的架构设计[J].电信技术,2009,(12):85-88.
[2]何晓东.浅析云计算技术及其在企业信息工作中的应用[J].信息技术,2013,(2):154-157.
[3]袁丹丹.针对云计算技术的安全问题进行相关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