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心理健康对社会的影响范文

心理健康对社会的影响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心理健康对社会的影响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心理健康对社会的影响

第1篇:心理健康对社会的影响范文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社会体验 积极心理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技工院校的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自我意识、人际交往、求职择业以及成长、学习和生活等方面难免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有研究发现,技校学生的SCL-90总均分、阳性项目以及阳性均分均高于全国正常水平。因此,在技工院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而当前的技工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呈现出一种“类德育化”的现象。这种做法,在造成心理健康教育效果不佳的同时,在教育模式上,这种教育还越来越呈现出学科化、医学化、片面化、形式化、孤立化等倾向。因此,本研究将集中对如何在技工院校进行社会体验模式心理健康教育进行研究,希望能为技工院校乃至各类学校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一些可行建议。

一、相关研究

针对技工院校学生学习能力的研究已经证实:与其他普通学校的学生相比,技工院校学生通过视听觉学习渠道来获取知识的效率明显弱于前者。这个研究结果表明,通过课堂教学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不能在技工院校取得良好的效用。

同时,由于技工院校学生的校园生活模式不同于大学,大学生的心智发展更为成熟,能够借助学校平台衍生出一整套完整的自我教育活动体系,并积极利用学校教育资源。相反的,技工院校的学生尚未找到有效和完善的自我同一途径。作为德育教育补充的课外教育活动,也很难吸引学生参与。

针对心理健康的概念,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幸福”一词。这种观点和美国心理学家西格曼的观点相符。西格曼认为,心理学应该对力量等优秀品质展开研究。在这种观点下,心理学研究工作应该包含几个层面,其中主观层面是要积极去体验;个体层面则要对积极人格特质进行研究。

基于此,本研究将在各种实践教育的基础上,对技工院校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社会体验模式进行探究,以期有效发挥技工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

二、对象与方法

1.研究工具

研究使用SCl-90量表。

2.研究程序与研究对象

参考有关资料,设置技工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各类活动程序。志愿服务为常规活动,每1至2个星期开展一次;社工站活动不定期举行;团队拓展每个月进行一次;家长小组每个学期举办1至2期;创新评价每学期进行一次。

研究小组在广州市某技师学院随机选择两个班构成实验班和对照班。其中男生53人,女生32人,共计85人。

三、结果

1.组间比较

实验前后两组间阳性项目数和各项心理指标并无显著性差异(P>0.5)。试验后在阳性项目数和各项因子(躯体化除外)得分实验组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

2.实验组不同性别测试结果比较

男生在躯体化因子上前后得分有所降低,但是差异不显著(P>0.5),其余因子的差异都达到显著水平(P

四、讨论

通过社会体验模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说明在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之外,学校可以创造性地设置平台,以积极心理体验为手段,帮助学生在各种体验活动中发展和培养积极心理品质。

实验表明,实验组实验前后在阳性项目数、人际敏感、焦虑等因子上出现十分显著差异,这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人员的工作提供了参考。技工院校学生面临的心理问题主要有三类:人际关系、自我认识、就业压力,问题产生归因于不能够正确认识自我,自我概念水平低下。因此技工院校应该创造性地开展一些社会体验活动,帮助学生在积极的社会体验中发现内在幸福的自我。

第2篇:心理健康对社会的影响范文

【关键词】 贵州;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支持;应对方式;症状自评量表

Relationship between SSRS、TCSQ、SCL-90 of the Guizhou Minority College Students. Liu Yao, Zhang Yonglei, Qiao Yu, et al.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Guiyang Chinese Medical College, Guizhou 550002, P.R.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research and analyse the different level of SSRS、TCSQ、Symptom checklist 90 (SCL-90) and that three Correlations of the Guizhou Minority college students. Methods Every 1000 of the Guizhou Minority and the Han Nationality college students were assessed with Symptom checklist 90 (SCL-90)、SSRS、TCSQ through stratified cluster sampling.

Results SCL-90 factor and SSRS scores of the Minority college students were higher than the Han Nationality while TCSQ scores wa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between them. In the comparison between different sex、sources、economy conditions with the Han Nationality college students, ther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between the girl students、rural students、bad economy conditions students. Conclusion More attentions should be paied to the mental health of the Guizhou Minority college students. Founding the scientific basis for formulate and implement intervention measures.

【Key words】 Guizhou; Minority College Students; SSRS; TCSQ; SCL-90

近几年,国内外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逐步重视起来,对其影响因素也做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果。认识到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是复杂而多样的,除生物性因素如个体遗传特征,以及生理特点所致的神经-内分泌变化直接影响外,国内外研究均表明社会心理因素与大学生心理健康之间有密切联系[1,2]。应对方式、社会支持作为应激活动的重要影响因素,国内外不少学者从多个角度探讨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表明社会支持与应激事件引起的心身反应呈负相关,并建立了缓冲作用假说和独立作用假说[3]。应对方式有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不同的应对方式会引发不等的应激反应水平[4]。良好的应对方式可以缓解工作压力,增强适应能力,改善心身症状,应对不当则会加重压力或增加新的压力,加重应激反应[5]。而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作为心理应激的重要中介因素,也必将与贵州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研究贵州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取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贵州大学、贵阳医学院、贵阳中医学院、贵州师大、贵州民族学院、遵义医学院、毕节学院、安顺师专、铜仁师专、黔南师专等少数民族和汉族大学生做SCL-90自评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应对方式量表的测试,获少数民族大学生有效问卷978人,男生482人、女生496人;经济状况较好者368人、较差者610人;来自城市的学生233人、农村学生745人;一年级学生354人、二、三年级320人、四年级304人;年龄19.8±1.20岁。获汉族大学生有效问卷964人,男生512人、女生452人;经济较好者421人、较差者543人;城市学生396人、农村学生568人;年龄19.6±1.30岁。调查对象均为自愿参加活动,排除人格障碍及严重躯体疾病者。

1.2 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方法现场调查,测试前心理调查人员对协调人员进行培训,在专业心理调查人员的指导下采用统一指导语,进行团体测试,要求学生独立作答,完成后当场收回。分别将有效问卷输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试软件系统,计算其数据。

1.3 统计学方法 对以上数据进行检查检错后输入SPSS 11.0系统进行统计分析,采用描述性分析、正态检验、方差齐性检验、u检验等统计处理。

1.4 调查工具 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民族、年级、来自城市/农村、经济情况、文/理。①症状自评量表(SCL-90)由Derogatis,L.R编制,共有90个条目,包括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偏执、精神病性等9个因子。量表采用5级评分(1分=无、2分=轻度、3分=中度、4分=偏重、5分=严重)。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②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该量表共设10个条目,包括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3个维度。③特质应对方式量表(TCSQ)分积极应对(PC)和消极应对(NC)量表分,用以评估个体在生活中对各种条件具有相对稳定性的应对策略。

2 结 果

2.1 少数民族大学生与汉族大学生比较 SCL-90得分除人际关系敏感、忧郁以外,其它各因子分均高于汉族学生(P<0.05),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两者无显著性差异。主观支持、支持利用度、支持总分有统计学意义(P<0.01),客观支持无显著性差异。见表1。不同性别间的比较:少数民族男生在敌对、恐惧、偏执、主观支持、支持利用度、支持总分上高于汉族男生,有统计学意义。少数民族女生除了人际关系敏感、积极应对、消极应对、客观支持,其它均显著高于汉族女生,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不同来源间的比较:少数民族城市学生在恐惧、支持利用度、总分上高于汉族城市学生,而在人际关系敏感、消极应对上却低于汉族的城市学生。少数民族的农村学生除了人际关系敏感、积极应对、客观支持以外,其它均高于汉族的农村学生。见表3。不同经济条件间的比较:经济状况较好的少数民族学生在恐惧、消极应对、支持利用度高于经济好的汉族学生,而在人际关系敏感、忧郁、焦虑、敌对上却低于汉族学生,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经济状况较差的两者之间的比较客观支持无显著差异,除消极应对得分低于汉族经济差的学生以外,其它各项得分均高于汉族学生,有统计学意义。见表4。

2.2 SCL-90各因子与消极应对呈正相关,与其它各项呈负相关。见表5。

3 讨 论

贵州少数民族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在我们一系列的研究中发现,贵州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国常模,在此次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少数民族大学生在与汉族大学生的比较中除了人际关系敏感、忧郁以外SCL-90各项得分均有显著性差异,在主观支持、利用度、支持总分上亦高于汉族学生,但在应对方式上无显著性差异。这说明在与同样大多来自本省的汉族学生相比,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仍低,而生活的单调似乎更能让少数民族学生主观上体验到来自亲戚、同学的支持,利用也比汉族学生好,这对心理健康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少数民族女生远离熟悉的环境,来到一个充满竞争、挫折、陌生的环境时,可能体验到更多的内心不安、焦虑和躯体不适等,而少数民族男生与汉族学生相比差异就相对较小,而少数民族学生更多的利用社会支持,也许这是他们缓解压力、有效利用的方法之一。同样,来自农村的少数民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更低,也许这是无助、对现实的无奈压抑于内心,而后转化成各种症状表现出来所导致的,也许正是他们在消极应对上得分高的原因,他们的主观支持、利用度、总分也要高于汉族的农村学生。同样来自城市的少数民族和汉族学生比较时,只有恐惧、精神病性较汉族城市学生得分高,而人际关系敏感得分却低于汉族城市学生,这就看出同样来自城市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差异不大,可能是由于他们之间的生活环境、教育条件上差别不大的原因。而在消极应对得分上汉族的城市学生得分更高,可能是少数民族学生体验到的优势更大、对问题解决更积极。然而,经济条件上的好坏更反应在了心理健康水平上,少数民族经济差的学生各项得分明显较汉族学生高,但是在消极应对上的得分却低。也许正是他们不怕困难、勇敢面对的态度才让他们考上大学,以致这种态度延续至今。在经济条件好的少数民族和汉族学生间的比较中,汉族学生有更多的项目得分较少数民族学生高,可能正如前面提到的经济好的少数民族学生在同其他少数民族学生的比较中可能体验到更多的优越感,同时更依赖于他人,更多的采用消极的应对方式。在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和心理健康的相关性研究上和其他研究的结果基本一致,心理健康与社会支持、积极应对呈负相关,与消极应对呈正相关。总之,少数民族大学女生、来自农村、经济条件差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更不乐观,为此我们应该加强健康教育,增加来自学校、家庭、社会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各方面支持,提供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从而提高贵州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4 参考文献

[1]戴梅竟,王培,刘新军,等.大学生健康危险因素分析.中国学校卫生,1995,16(4):281

[2]Takai A, Vemalsu M, Kaiya H, et al. Coping style to basic disorders among schizophrenics. Acta psychiater scand, 1990,82:289

[3]姜乾金主编.医学心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89

[4]Folkmans LR, Dunkel-schetter, et al. Dynamics of a stressful: cog-nitive appravisal, coping and encounter outcomes. T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psychology, 1986,50(50):992-1003

第3篇:心理健康对社会的影响范文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健康教育观

大学生心理健康,是指大学生的心理特征符合自己的身份和年龄,心理能力能满足自己学习、生活与工作的需要,个性心理能适应自己所处的环境并处于积极发展的态势。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教育者有计划有组织地帮助大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知识理论,掌握实现心理健康的途径与方法,学会对不健康心理进行调适与矫治,从而促进大学生的身体、理智、情感、意志、个性、行为等发展到更佳状态所进行的全部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活动。

心理健康教育观,是人们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根本看法,包括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质、构成、标准的认识。这些认识的不同,形成了人们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观。

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特征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有着内在的联系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特征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这六条基本特征,既给我们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要求,也给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内容提供了六个重要的参考维度。

(一)民主法治、公平正义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大学生是社会公民群体里的重要分子,也是最具发展潜力和可塑性的一代新人。他们接受了系统、规范的高等教育,理应成为现代民主法治精神的拥护者和社会公平正义的捍卫者。但是,“马加爵现象”却使我们警觉:要使“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的种子在当代大学生心中萌发,必须与加强和改进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否则,心理的严重失衡可能导致行动上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原则的践踏。

(二)诚信友爱与大学生心理健康。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如果说诚信是社会发展的灵魂,那么友爱是人际交往的准则。从心理健康的外部特征看,心理健康的个体其行为能够符合社会道德规范和主流价值观,人际关系和谐,社会适应良好。当代大学生总体上是诚信友爱的,但考试作弊、论文抄袭、拖欠归还助学贷款、宿舍内盗、同学间人身伤害等不诚信、不友爱的现象,也在各高校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这里大部分应该归结到学生个体的思想品德修养问题,也不排除心理问题。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的内心需求无法实现,或者虽然实现却得不到社会的赞许和他人的认同,就容易产生心理障碍,形成人际不和谐。个体的心理健康程度与他的个人价值选择受尊重的程度成正比。因此,积极发掘心理健康的社会交往和社会适应意义,倡导诚实守信、平等友爱、互相帮助的社会交往准则,尊重多样化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有利于调节社会情感和社会认知,形成积极健康的良好社会氛围,促进社会成员之间的互利互惠、和谐共赢。

(三)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当代大学生风华正茂,富有青春的激情和创造的活力。心理学研究发现,人是追求不断成长与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一切动力的源泉。心理健康的个体对自我、对社会的正确认知,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百折不挠的人生态度,勤于学习、勇于实践、敢于创新,志存高远和脚踏实地的精神都有助于创造潜能的开发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和谐社会强调充满活力有利于激发创造力和竞争力,但无序竞争将极大地破坏社会和谐。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社会适应良好,个体在特定的社会和文化环境中形成与社会、文化相适应的人格,掌握或遵循社会公认的行为规范。可见,心理健康能够促进社会的活力迸发和安定有序。

(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与大学生心理健康。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可持续发展最核心的问题,涉及人类的命运和未来。生态心理学认为,人类保护自然不仅仅是为了获得持续的、更好的外在生存环境,也是内心本能的需求。心理健康的个体具有积极的自我观念,能够体验到自我存在的价值和尊严,同时,能够尊重和认同其他生物乃至环境的价值,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发展,从而走向真正的和谐社会。但是,当前部分大学生的环保意识、生命意识还相当薄弱,发生在大学生中的“硫酸泼熊”事件,作为一个反例证明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任重道远。

三、基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观内涵

(一)全面教育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终极目标,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共荣共生,这些勾画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美好图景。随着社会的转型,心理健康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作用和对社会进步的意义得以凸显。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与提高的基础。高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就是促进大学生知、情、意、行的协调统一,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宝贵的人才资源。

(二)发展教育观。和而不同,张扬个性,尊重差异,是社会和谐的题中应有之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以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大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社会化为旨归,许多心理学家对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进行过较为详细的论述,布洛克尔认为:“发展性心理辅导关心的是正常个体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任务和应对策略,尤其重视智力、潜能的开发和各种经验的运用,以及各种心理冲突和危机的早期预防和干预以便帮助个体顺利完成不同发展阶段的任务。”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建构,是以大学生发展需要为基础,是顺应大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模式。

(三)大众教育观。心理健康教育不是特殊化教育,而是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因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有赖于每个个体的身心和谐,尽管这只是一种理想化的状态,但应该成为我们孜孜以求的目标。现实生活中,一些教师认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是带有心理问题的少数学生,某些学生也认为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患有心理疾病而产生恐惧和害羞心理,其实都是出自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误解。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是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心理健康水平,预防心理疾病,而不是以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排除心理障碍或实行危机干预为主要出发点。实施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更新观念,树立心理健康大众教育观,正确引导广大学生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消除不良心态,提高认识水平,同时应以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为出发点,热忱关心每一位同学的成长,为所有学生提供心理支持,帮助全体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优化个性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确保全体学生受到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

(四)全员教育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取得良好的成效,需要学校、家庭、社会齐抓共管,良性互动,形成合力。从学校层面看,心理健康教育的含义,不只是开设几门心理学选修课,设立一个心理咨询室,搞几次团体辅导那么简单,它也不单是心理辅导老师的责任,而是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需要学校各级各类人员的共同参与和支持。学校要努力构建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形成学校――院(系)――学生三级心理教育网络,营造人人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人人关心心理健康教育,人人参与心理健康教育,人人为心理健康教育做贡献的良好氛围和格局。

(五)终身教育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使命光荣,任务艰巨,历时久远,不可能一蹴而就。与之相适应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局限在大学阶段。教育者应树立心理健康终身教育观,不断进行自我心理健康教育,在提高自身心理健康水平的同时,把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传播给学生,促进学生心理的不断发展和人格的不断完善,为学生逐步构建自我终身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奠定良好的基础,从而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坚实的心理保障。

第4篇:心理健康对社会的影响范文

关键词:心理健康;家庭;学校;社会;学生

心理健康指有面对现实和适应环境的能力,能避免因过于紧张或焦虑而产生病态症状,与人相处可保持融洽互助的状态,有进行创造性和建设性活动的能力,有从事工作的能力,能正常地爱别人与被爱。

一、目前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及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目前学生心理障碍、心理疾病比较普遍。近年来经常出现学生犯罪、自杀和杀害他人等现象,曾经轰动全国的马加爵一案给人们带来巨大震撼,同时也引起了社会的深刻反思。该案是一桩典型的因严重心理障碍引发的恶性事件。据相关材料显示,目前我国有13.6%的小学生,18%左右的中学生和大约23%的大学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强迫症、抑郁症和焦虑症等心理问题。大学生自杀率甚至占自杀人群的25%,这说明学生心理疾病的严重性。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主要包括家庭、学校、社会三个方面:

1.家庭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1)家庭成员的素质对学生心理的影响。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言行举止是孩子学习的榜样,所以家长的品德修养、教育方法以及家庭环境条件对孩子的品德和心理成长都有着直接的影响。

(2)单亲家庭的影响。子女的教育是父母双方的责任,缺少一方,有些作用都难以代替。夫妻离婚,受害的是孩子,其幼小的心灵将受到严重的打击。

(3)独生子女的负面影响。现在很多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家庭对孩子过分的爱和保护,使孩子对挫折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另外,如今“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家长的普遍心态,盲目地开发智力,不顾子女的个体差异和兴趣,致使孩子对学习产生恐惧,反而伤害了孩子。

2.学校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学校教育对学生心理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现在还有非常多的地方依然奉行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高强度的学习要求,高频率的考试,超限度的学习和辅导,使学生的心理整天处于一种高度紧张的状态之中,导致学生对学习产生恐惧感。据国家教委有关人士调查,目前中学生厌学率已达30%,有的地区甚至高达60%。

3.社会因素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社会不良环境对学生的影响也比较严重,社会上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场所大量出现,如歌舞厅、酒吧、游戏机房以及现在正兴旺的网吧等,极大地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发展。这也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

1.良好的家庭环境是孩子形成健康

心理的基础

家庭是儿童成长和发展的重要场所,父母应为自己的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学会用科学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来教育自己的孩子。在一个小家庭中,父母的心理健康状况对孩子心理发展的影响是很大的。父母对子女应有耐心、和蔼可亲。家长对儿童的成长应倾注极大的关心和爱护,这是儿童成长的坚实基础。

2.学校教育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

主要场所

①加强教师心理健康知识学习,提高教师心理素质。②加强对家长的指导和帮助。学校应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等途径,让家长们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了解孩子的心理发展规律和孩子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懂得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③学校还应开设心理咨询室和心理健康课程,聘请专业老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3.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给学生一个健康的心理

学生生活在社会之中,就必然受到社会的影响。因此,我们应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净化社会空气,创造一个和平、民主、安定的社会环境;要树正风、治歪风,尽量减少社会环境中的不良因素对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消极影响。为了社会的发展、国家的富强,我们还应在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提高学生品德修养,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参考文献:

[1] 谌业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

途径[DB/OL].,2009-02- 07.

[2] 甘吉良.浅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DB/ OL].省略/lunwen/2007/ 200711/120482.shtml,2007-11-09.

[3] 李雁春.家庭学校社会教育应三位一

第5篇:心理健康对社会的影响范文

一 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开展的意义

第一,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目标是: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排除障碍,自我调节,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学生素质发展有多方面的内容,心理素质不仅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对其他素质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作用,只有真正落实了心理健康教育,才是全面落实了素质教育。

第二,中职生心理实际呼唤心理素质提升。中职生要求保持开朗愉快的心境。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心理调适能力,能及时排除各种心理压力与心理障碍,经常保持愉快、自信、乐观的心理状态;具有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能做到自信而不狂妄,热情而不轻浮,坚韧而不固执,礼貌而不虚伪,具有坚强的意志,诚实正直的品格;能顺利适应环境与社会。思想观念要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行为符合社会规范,与周围的环境相协调,为现实社会所接纳,能与他人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能用理智驾驭并战胜各种不良情绪,行为不过激。可是,在我国中职学生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外显或内隐的心理行为问题。帮助他们提高适应环境和社会的能力,教给他们解决自我困惑和缓解压力的方法,培养学生健全的个性和健康的心理素质,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应该成为当前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

二 当今中职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来自社会影响、家庭环境、教师的教育方法和中职生自身等因素:(1)社会影响。社会上种种不良因素的干扰以及人们对中职生的偏见,使得中职生出现了许多逆反心理和逆反行为。(2)家庭影响。家庭教育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一些家长文化素质较低,没有科学的教育方法或家庭关系紧张,缺少温暖和爱,使学生性格畸变。而溺爱造成的危害则日趋严重,更成为一个重要影响因素。(3)学校教育不当。除了中职教育体制不能适应教育形势的发展,普遍存在以普教方式管理职教的情况外,一些教师忽视学生的心理特点,在教育学生时采用不当的方法,挫伤学生的自尊心,使不少学生产生孤独、自卑的心理。有些后进生,被教师嫌弃,失去上进心而自暴自弃。(4)学生自身心理因素。由于学习基础不扎实,学习方法不当,学习松散,动力不足等因素影响,不断地诱发学生的心理问题。(5)已进入社会的同龄人的间接影响。看到许多同龄人过早地进入社会就业挣钱,也使在校生产生心理负担,导致其无心学习。

三 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策略

第一,营造良好的校风、学风、班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一个人生活在集体中,必然会受到集体的熏陶。在团结友爱、奋发向上的环境中,学生会逐渐活跃起来,也会逐渐克服自己的缺点,把自己融入集体中。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善于利用集体的教育影响,培养团队精神,以榜样的力量去激发学生努力向上的动力,以比学赶帮等诸多形式,营造良好的学风、班风,从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第二,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并将其纳入学校课程设置中,学校应每周开设一节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

第三,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调控学生的情绪,合理组织教学相关内容,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充分地把心理教育纳入德育课教学内容中。

第四,心理健康教育与班主任工作相结合。班主任最了解本班学生,在教育中针对性强,掌握准确时机,能及时解决心理问题。

第6篇:心理健康对社会的影响范文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职业教育;困境与对策

2010年5月26日,富士康发生第12跳,随后5月27日发生第13跳,10死3重伤。据网上称后面还有17、18跳,真实与否,笔者在这里不做讨论。综合观察这些跳楼的员工,发现他们非常年轻,这就让人生出一个疑问:为什么年龄大的没有跳楼,难道他们就不存在工作压力和情感困扰吗?当然不是,为了在极为激烈的竞争环境里保持优势,在富士康工作的任何员工都会有强大的心理压力。只不过是老员工能够适应这种环境并且能够将压力转化为工作的动力,或者有将压力排泄出去的渠道。那么,到底是什么导致了这些年轻的员工不能承受或自我调解心理压力呢?

富士康发生的悲剧清晰地折射出了目前职业教育的一个深层次的问题:职业学校对学生的教育重技能知识培训,但却缺少有效的心理引导,导致学生进入社会后需要自己去调整心态,但他们又因为没有得到专业的心理辅导,往往产生许多心理问题,因此悲剧最终出现。笔者作为一名从事中职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尝试着对目前职业教育中的困境进行分析,并试图找出破解困境的路径。

一、目前心理健康教育在职业教育中的困境

2000年以来,职业教育得到了长足发展,但部分职业院校不顾自身条件限制,盲目仿效高校发展模式,中职的热衷于申报升格成高职,高职的要向普通本科院校转型。由于其本身存在的发展体制、基础建设、办学能力、师资力量以及办学模式的制约,职校本身与职业教育发展间的不协调、不适应等问题逐渐凸显,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现状不容乐观,发挥作用不大。主要表现在:

1.学校体制因循守旧,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关注不多

很多职校是根据国家或地区的教育发展规划从以前的普通大中专、中学转化而来的,在学校体制、课程构建、教学方式上大多沿袭了过去普通教育的做法,职业教育特色不明显,专业教学注重的多是科学技术的基础性知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关注不多,未能在学生进入社会前进行相应的角色转变教育(心态转变),不能按照社会的变化来及时变革教学内容。

2.专业设置缺乏职业特色,不能与时俱进

很多职业院校设置专业无视市场经济发展需要,无视学校本身条件,无视学校本身条件或完全根据学校教师能教什么就开设什么课程,扎堆式发展,导致一些专业像计算机技术、文秘等专业设置过多过滥,而对学生未来发展需要的职业生涯规划、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的设置多为可有可无的选修课,学生毕业后进入社会,缺乏应有的情商,思想停留在学生时代,在工作竞争中处于劣势。

3.人才培养模式落后,不能满足社会需要

培养出来的毕业生职业能力、创新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不强,无法适应竞争激烈的就业形势,抗挫折能力、情商、逆商均较为低下,在社会竞争中容易边缘化或者走极端;同时学生易将对社会不满的矛头转向学校,新闻报道中就常出现多起学校流血事件。

4.心理健康教育不规范,课程开设流于形式

在职业院校,许多教师的感觉是,心理健康教育如同“塑料花瓶”一般,让人觉得“好看不中用”,说起来相当重要,做起来排在次要,忙起来根本不要,只是在特别需要时才被搬出来作为“装饰与摆设”,或是作为学校教育创新发展的“墙面砖”,或是在申报与论证课题、制定发展计划时才被一些研究者想起。此外,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问题还表现为地区发展不平衡,政策保障和经费投入不到位,基础理论相对薄弱,理论创新能力不强,对重大现实问题研究力度不够大,有重大影响的精品力作不够多,科研体制、服务和发展机制没有真正建立、缺乏专业教师等,导致心理健康教育成为众多职业学校教学过程中的瓶颈。

二、破解困境的对策

随着80、90后员工逐步替代60、70员工,心理健康教育将成为制约职业教育进一步发展的一个瓶颈问题。法国哲学家勒内・吉拉尔在《替罪羊》一书中认为,一旦社会出现危机,团体为了平息这个混乱的危机,必须在集体屠杀中启动牺牲机制,杀害或象征性地杀害一个或一群替罪羊,以挽救整个社会,以少数人的牺牲或死亡,缓和团体的矛盾,换来社会的安宁。富士康悲剧预示了心理健康教育将成为职业教育的重点关注内容,将成为职业教育未来发展的重点方向。笔者从教育实际出发,提出以下建议,希望能逐步改变职业教育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

1.改变办学模式,引进专业化心理咨询培训结构,优化职业教育教学模式

心理健康教育与技能教育并行,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能够健全自己的人格,通过自助、互助、他助克服自己的心理偏差,适应社会竞争的需要,增强自己的抗挫折能力。由于每个学生所处的家庭、社会环境和得到的家庭、社会教育不一样,导致学生每时每刻会遇到不同的心理问题,由此而产生的心理偏差程度也不一,心理发展的方向和内容也不一,而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按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和个性心理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品质,从而更好地进行技能知识的学习,二者相辅相成。学校可以开设多种形式的心理咨询,消除学生普遍存在的困惑感、挫折感、焦虑感、自卑感、冲动感、自责感、孤独感及交往障碍等心理问题。

2.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程,普及心理知识

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程帮助职校生掌握一定的心理保健方法,促使其在实际生活中达到自我心理调节之目的。在职业学校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既要注重心理知识的普及,又要讲究实际操作,增加心理训练活动在整个教学中所占的比重,如在课堂上通过角色扮演、人际交往等心理训练活动,优化职校生心理素质,开发职校生心智潜能,增进职校生心理健康,促使他们全面自由地发展。在实际课程教学中,我们可以使用专业的心理测量软件,如艾森克人格测量软件、卡特尔16PF人格测量问卷等对学生人格培养进行引导,增加课程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3.建立和健全心理健康工作机制,有针对性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一个有效的心理健康机制,是校内、校外、教师、学生的有效互动,既可以使学生学到有效的适应社会需要的职业技能,同时还可以使学生具备在社会竞争中应该具备的心理素质。可以采取多种途径和方法来进行,如通过各科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还要利用班主任工作、学校、班级或团体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有意识地开展一些有利于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活动。

4.加强专兼职教师的培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素质

心理素质良好的师资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在我国,职业学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相关水平堪忧,这方面的教师大都是由相关人员兼任,基本属于半路出家,对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所需的学科知识与技能相当缺乏。因此,加强对职业学校专兼职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及技能的培训尤为迫切,培养一支自身心理健康,懂得心理学专业知识、掌握心理辅导技能和心理训练方法的教师队伍,对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至关重要。

5.形成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者的合力

学生是社会的公民、家庭的成员、学校的一分子,他们的成长受到来自于各方面的不良影响,有赖于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当前大多数中职学生都是应试教育体制下的中考失利者,这些学生在学校、家庭和社会普遍受不到重视,遭到的批评、冷眼颇多,表扬却少得可怜,导致他们普遍的心理特点是自卑、自信心不足,对前途感到无望,学校应联系家庭,引导学生家长关心子女的心理健康,同时鼓励全社会共同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引导学生朝着健康的轨道迈进。其实,家庭、社会的影响同学校教育的影响相比,往往是“先入为主”的,所以学校通过同社会、家庭的密切配合,可以充分利用其积极因素,抑制其消极因素,把学校教育的影响同社会、家庭影响的矛盾减少到最低限度。无论是学校、家庭还是社会,对学生提出的要求,教育均要保持一致和统一,这就避免了学生的不知所措、犹豫和徘徊,三者的有机结合可以更好地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人本主义有一个基本假设:每一个正常的人都犹如一粒种子,只要能给予适当的环境,就会生根发芽,长大并开花结果。职校生更是如此,教师、家长和社会的期待和热爱而产生的影响具有激励作用,使学生能够更加自尊、自爱、自信、自强,所以心理健康教育在职业教育中的地位就显得尤其重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学生面对现实,调整心态,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市场经济大潮中去,在竞争中磨砺,在奋斗中成熟。

参考文献:

[1] 王希永.职校生心理发展与健康[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3.

第7篇:心理健康对社会的影响范文

一、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1.加强学习,提高认识。作为一个幼儿教师,承担着启蒙教育的重任,虽然已有一定的专业理论基础,但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大部分的老师还是一个薄弱环节,因此,必须加强学习。在理论上要系统地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特点、原则、途径和方法等,把握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提高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增强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自觉性,从而提高所需知识和能力,要翻阅大量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料,使得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规范化、科学化。

2、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学实际相结合。心理健康教育是虽然一个新课题,但这种现象却由来已久,只是以前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而已。随着社会的发展,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的高度发达,带动了整个社会的不断进步。但同时,很多不良现象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扑面而来,在我们还没有来得及做出反应时,它的负面影响已让我们措手不及。青少年犯罪率的大幅度逐年提高,向我们敲响了警钟: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已刻不容缓!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如果能重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把它和保教工作联系起来,与自身的保教实践结合起来进行探索、研究。如:语言活动中有意识地培养幼儿的表述能力,让幼儿能在老师和小朋友面前表达、交流自己的感受和想法;音乐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合群性;美术活动中培养幼儿的交往、合作能力等,将教科研和心理健康教育融合起来。这样,将会给中小学教育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3.心理健康教育与一日活动相融合。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孤立的教育活动,应该融入幼儿一日活动之中:首先,游戏是幼儿的生命,一日活动中游戏是贯穿于始终的活动。除了游戏本身的教育作用外,心理健康教育融合于游戏中,就能发挥增效作用。游戏是合群性的养成、独立性的培养的极好手段。在角色游戏中,幼儿通过对游戏主题的确立、角色的选择、情节的发展等活动,学会如何与同伴友好相处。这对自我意识的良好发展、合群情感的发展,社会化和个性化的协调发展,无疑是有意义的。在实践中,我们应该认识到不是所有的游戏对心理健康教育都是行之有效的,有意义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游戏应该具有目标性和针对性。这就要求我们要精心地选择游戏,通过游戏,让儿童体验合群的愉悦,增强合群意识,提高合作的能力。同时,在教学活动中要有机地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增加一日活动环节,也不是替代原有的教学活动,而是把教学活动内在的、潜在的因素挖掘出来,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发展的需要,更好地发挥教学活动中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在一日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能以幼儿为中心,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这就对我们广大的幼儿教师的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我们不仅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要加强对幼儿心理学的研究,在教学中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更好地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为孩子的健康发展打好基础。

二、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方法

1、情境教育。让幼儿以表演的形式在不同的社会情境中做出有效的行为对策。这种方式能帮助幼儿认识在日常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并做出合乎社会规范的行为反应,提高幼儿判别是非的能力、经受挫折的能力,增强社会适应性。

2、家园同步教育。幼儿家庭与托幼机构密切配合,对幼儿的心理健康实施同步的教育,但具体方法可有所不同。如在幼儿园某周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题是“分享与合作”,教育的方法可能是通过游戏进行,那么,在家里也应同时进行这一主题的教育,但方法可以是与父母分享食物,与邻居的小朋友合作游戏等。家园同步教育,往往比单方面实施教育的效果更好。

3、典型教育。通过给幼儿一个典型的形象,让他们模仿,从无意到有意,从自发到自觉地去学习典型的行为,久而久之,就会养成与典型一致的行为习惯。幼儿多直观思维,模仿力强,这种教育往往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4、行为练习。让幼儿对已学习过的行为及技能进行反复的练习,加深幼儿对这些行为及技能的理解和掌握,从而形成稳定的行为习惯。

5、讲授教育。具体而形象地向幼儿讲解有关心理健康的一些粗浅知识,提高幼儿对维护自身心理健康的认识水平,改善幼儿对心理健康的态度。但这样做,要注意形式多样、生动、内容贴切、适宜。

此外,尝试教育、愉快教育、成功教育、母爱教育等均可有选择性地加以采用。

三、构建幼儿心理健康保障系统

第8篇:心理健康对社会的影响范文

【关键词】德育 心理健康 融合

心理健康与德育教育会在不同的方面促进人格的完善以及品德的发展,对中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将这两者进行有效的结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扩展其功能,起到更好的教育效果。虽然心理教育也具有一定的德育功能,但其与德育教育还存在着明显的区别,对两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进行掌握对教育工作的开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关系。

一、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意义

对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关系的认识本质上依赖于对道德健康与心理健康关系的认识。道德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内在前提这一命题的提出,既肯定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更强调两者的相互一致性与依赖性,这对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工作具有启示意义。

中职阶段是学生树立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的重要时期,如果没有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也就容易造成心理问题,相对对心理问题进行解决就应该注意德育与心理健康的教育。现阶段,很多教育工作者对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进行研究,通过不同的方式来对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行研究至关重要,而这两者的本质上与最终目的上的一致性也为两者的融合提供了基础。其主要的只能都是育人,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培养全面的人才。这就要求加强对中职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帮助学生从理想信念、思想品德以及行为养成等几个方面进行完善。应该掌握中职学生的心理特点,将其与德育进行结合,以此来对学生进行指导与帮助。

二、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

(一)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的联系

学校进行心理教育与德育教育的主要目的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虽然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两者之间是有着直接的联系的。德育教育主要就是教会学生如果做人,而心理健康教育则是按照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来提高其自身的综合素质,加强学生的整体素质。德育教育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德育教育的延伸,这两者都是以人的发展作为教育的目标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人的综合素质。这两者都是为了帮

助中职学生树立健全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帮助学生健全其自身的人格并形成良好的教育品德,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所以在中职阶段进行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同时也对中职教育有着直接的影响。

(二)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的区别

1、理论基础上的差异。中职的德育与心理教育所遵循的理论来源存在一定的差异,德育教育的理论基础是原理与伦理学原理,而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来源主要是来自教育学与心理学。

2、特征上的差异。德育教育与心理教育的特征受到外界与自身的影响相对较为明显,由于受到外界影响因素的不同,所需要的学科方法与社会形态改进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别;其自身的特征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例如稳定性对易变性,恒常性与时期性等等。

3、学生观之间的差异。在心理健康的教育过程中,可以将学生称之为教育者与求助者,这也是对教师态度的表明,也就是将教师与学生放在同等的地位上,使双方可以不必顾忌身份上的差异,畅所欲言的讨论问题,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与帮助。但德育并不是这样,德育主要是从阶级社会开始,其被看作是统治阶级用来维护自己权益的手段,具有一定程度的权威性,这也就使被教育的人员可以遵守这一规范。

4、目标上的差异。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在目标上是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面向的是学生,通过不同的方法来对学生的认识与观念进行改善,这不仅与教师有关系,与家庭也有着直接的关系;其工作的核心是心理不正常的学生,通过对其进行治疗来对其不正常的心理状况进行矫正。在价值取向上,德育主要是服务与社会的,其目标就是对人们的观念进行转变面,使学生在思想、政治以及道德的方向上与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相符,进而保障社会的稳定与进步。

三、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途径

(一)创设优良的学校环境

学校是学生学习与生活的主要地点,所以其对学生素质的建设也有一定的影响,以下对其进行明确的分析。

1、首先是要提高教师的素质,教师是教育的主体,也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想要完善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就应该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教师的道德品质与心理健康都会影响到中职学生,所以学校应该对教师进行培养,以此来提高中职教师的工作责任心、思想道德以及文化素质等等,教师的为人师表对学生的素质教育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2、建设校园文化环境。校园文化是对学校的主体文化进行的反应,学校的教育氛围离不开校园文化。这就要求学校根据自身的教育资源来营造校园文化,例如设立雕塑、图书馆以及报栏等等,通过广播、讲座、图展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正确的看待人生,帮助学生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

(二)发挥家庭的作用

第9篇:心理健康对社会的影响范文

【关键词】高中生;德育教育;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1-0172-01

心理健康与德育教育会在不同的方面促进人格的完善以及品德的发展,对高中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将这两者进行有效的结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扩展其功能,起到更好的教育效果。虽然心理教育也具有一定的德育功能,但其与德育教育还存在着明显的区别,对两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进行掌握对教育工作的开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关系。

一、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意义

高中阶段是学生树立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的重要时期,如果没有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也就容易造成心理问题,相对对心理问题进行解决就应该注意德育与心理健康的教育。现阶段,很多教育工作者对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进行研究,通过不同的方式来对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行研究至关重要,而这两者的本质上与最终目的上的一致性也为两者的融合提供了基础。其主要的只能都是育人,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培养全面的人才。这就要求加强对高中生的德育教育工作,帮助学生从理想信念、思想品德以及行为养成等几个方面进行完善。应该掌握高中生的心理特点,将其与德育进行结合,以此来对学生进行指导与帮助。

二、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

(一)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的联系

学校进行心理教育与德育教育的主要目的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虽然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两者之间是有着直接的联系的。德育教育主要就是教会学生如果做人,而心理健康教育则是按照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来提高其自身的综合素质,加强学生的整体素质。德育教育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德育教育的延伸,这两者都是以人的发展作为教育的目标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人的综合素质。这两者都是为了帮助高中生树立健全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帮助学生健全其自身的人格并形成良好的教育品德,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所以在高中阶段进行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同时也对高中教育有着直接的影响。

(二)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的区别

1、理论基础上的差异。高中的德育与心理教育所遵循的理论来源存在一定的差异,德育教育的理论基础是原理与伦理学原理,而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来源主要是来自教育学与心理学。

2、特征上的差异。德育教育与心理教育的特征受到外界与自身的影响相对较为明显,由于受到外界影响因素的不同,所需要的学科方法与社会形态改进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别;其自身的特征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例如稳定性对易变性,恒常性与时期性等等。

3、学生观之间的差异。在心理健康的教育过程中,可以将学生称之为教育者与求助者,这也是对教师态度的表明,也就是将教师与学生放在同等的地位上,使双方可以不必顾忌身份上的差异,畅所欲言的讨论问题,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与帮助。但德育并不是这样,德育主要是从阶级社会开始,其被看作是统治阶级用来维护自己权益的手段,具有一定程度的权威性,这也就使被教育的人员可以遵守这一规范。

4、目标上的差异。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在目标上是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面向的是学生,通过不同的方法来对学生的认识与观念进行改善,这不仅与教师有关系,与家庭也有着直接的关系;其工作的核心是心理不正常的学生,通过对其进行治疗来对其不正常的心理状况进行矫正。在价值取向上,德育主要是服务与社会的,其目标就是对人们的观念进行转变面,使学生在思想、政治以及道德的方向上与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相符,进而保障社会的稳定与进步。

三、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原则与途径

(一)创设优良的学校环境

学校是学生学习与生活的主要地点,所以其对学生素质的建设也有一定的影响,以下对其进行明确的分析:

1、首先是要提高教师的素质,教师是教育的主体,也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想要完善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就应该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教师的道德品质与心理健康都会影响到高中生,所以学校应该对教师进行培养,以此来提高高中教师的工作责任心、思想道德以及文化素质等等,教师的为人师表对学生的素质教育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2、建设校园文化环境。校园文化是对学校的主体文化进行的反应,学校的教育氛围离不开校园文化。这就要求学校根据自身的教育资源来营造校园文化,例如设立雕塑、图书馆以及报栏等等,通过广播、讲座、图展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正确的看待人生,帮助学生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

(二)发挥家庭的作用

家庭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德育有着重要的影响,很多学生习惯、个性以及思想品德的养成都与家庭有着直接的关系。这就要求学校与家庭进行结合,通过不同的方式来对高中生的教育进行指导,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这就要求对孩子的动向进行掌握,并有效的配合学校的教育,积极参与校园活动。

结语:想要将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进行结合,就应该从家庭和校园两方面共同努力,有效的完成育人的目的,提高高中生的质量,为社会培养全面性的人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