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数学的教学方法范文

数学的教学方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数学的教学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数学的教学方法

第1篇:数学的教学方法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教学方法 探究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c)-0058-01

数学是逻辑性特别强的一门学科,这是数学思想的根本。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数学知识和能力在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要改变原有的教育理念,以学生作为教学中心,站在学生的立场出发,了解学生内心的真实想法与实际需求,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教学,这样才能够满足学生差异化的需求,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数学的思维性与逻辑性等特点,充分激发学生的理性思维头脑,为他们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1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快乐等与知觉联系起来的温和、愉悦、宽松的情绪,对认知具有组织作用;自由宽松安全的气氛可以使人的智慧得到最充分的发挥。(1)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教师一般按照课本上的东西按部就班的讲授,从而导致课堂上的知识内容单一,教学的方法比较死板,大大的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而且数学这科本身的知识比较抽象,所以传统的教学方法难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热情。(2)构建角色,体验式学习模式。教师给学生最常见的学习方法是:课前预习、课中听将、课后复习,这是很多学科学习的基础方法之一。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合作交流,能够构建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能出现始料未及的体验和思维火花的碰撞,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因为“个人创造的数学必须取决于数学共同体的‘裁决’,只有为数学共同体所一致接受的数学概念、方法、问题等,才能真正成为数学的成分”。

2 优化教学手段的常见方法

传统教学使用的是粉笔、黑板。有人戏言:“一支粉笔走天下”。这种单调的教学手段,制约了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的发展。“有效地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而高效地数学学习活动应是在有效地数学学习活动基础上更高层次的追求。

2.1 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更应是小组讨论式学习的主人。合作是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能力,它越来越成为当代人的一种重要素质,受到大家的青睐。在新知探求过程中,组织讨论。在探求新知过程中,教师运用讨论方式进行教学,使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动口讨论,发表自己的感受,充分体现其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作用,能够主动地获取知识。合作学习是相对于个别学习而言,长期以来被普遍应用于教学活动中,因此,科学合理组织学习小组是有效开展小组讨论的重要前提条件。

2.2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现阶段的小学生,好奇心特别旺盛,他们对新奇的事物充满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数学知识本身蕴涵着一定的吸引力,就是教材本身的趣味因素。兴趣的培养就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兴趣能激发大脑组织,加工有利于发现事物的新要素,并进行探索创造。兴趣是学习的最佳营养和催化剂。学生对学习有兴趣,对学习材料的反映也就最清晰。学生一旦明白了数学的实用价值,就会对学习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主动地学习数学,自觉地亲近数学,专心地钻研数学。

2.3 进行有效的提问原则

有效教学是对话式的、互动式的,在这种教学中,教师可以讲授,但不能总是只有一个声音。课堂提问,是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手段,也是一种最直接的师生双边活动,更是教学成功的基础。在数学课堂上,教师提的问题,都应具备创造性,无论是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知识方面,还是在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方面。前者自不用说,后者可谓更难。要提创造性的问题,本身就意味着对教师本人素质的挑战。在学生质疑、解疑的过程中,可以适时地穿插一些不同形式的基本练习,以加深学生对重点、难点内容的理解。这是理论武器,是发现问题的基础。

3 多媒体与教学方法的整合

为了在让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不减,老师们都煞费苦心。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促使现代教育技术的飞速进步。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课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拓展学生的想象力,提高教学质量。

3.1 感受学生思维启发

数学知识往往是抽象性的,而小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又比较差,多媒体教学就具有多种感官同步进行的直观效果,提供丰富感知,呈现思维过程,要在通过直观、生动的多媒体课件在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帮助学生掌握其内在规律,完成知识构建。

3.2 运用多媒体增加课堂的效率

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如何让学生最大限度地获取更多的知识,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增大课堂教学密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是我们所要研究与探索的重要内容。切实提高任课教师的多媒体运用技能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导向者,必须在现阶段的多媒体教学过程中起突出作用。

3.3 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

准确定位多媒体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位置,完美的多媒体教学过程应该是传统教学形式与多媒体教学形式的统一。教师应着眼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实际需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让多媒体与其他常规媒体有机配合,实现教学的优化目标。

4 教师需要学习一些新的工作方式

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教师对课堂的最大影响是营造气氛和对学生发展的激励。教师要实施建立一个合作的适应学生需求的轻松的课堂气氛。(1)教师思想观念的更新。新课程所蕴含的新理念,教师应该是一个研究者,要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认识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教师要摆脱旧的教育观念的束缚,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和学生观。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过程才富有蓬勃生机,我们的教学才能达到全面育人的最终目标。(2)坚持做到合作倾听。教师要学会合作、学会倾听。学生的思维就像一条看不见底的河,河里流淌的是智慧和是奇思妙想。在真实有效的教学情景中,学生的“异见”中往往蕴含着宝贵的教育资源,学生的“异见”正是其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教师适时地发挥教学主导作用,给学生的“异见”以有效的价值引导和点拨,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5 结论

随着传统教学方法以及现在教学方法的发展趋势,要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方法,创设一个愉悦的学习氛围相当重要,可以减少学生对数学的畏惧感和枯燥感。教师必须要采用各种合适有效的方法,狠抓学生的数学创新能力。学生在体验解题后的怡悦心情时,有激起勤奋学习,独立思考,细致观察等的意识,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第2篇:数学的教学方法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切入点;关键点;巩固点

“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自身的特点,还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上。”在这一数学教学理念的指导下,以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难点和重点知识――“一个数除以小数”为例,浅析一下小学数学教学的方法与技巧,力求在小学数学教学方面提供一个理论和实践的范式,以提高教学效率。

一、结合学生的实际状况,找准导课的切入点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人,小学数学教学必须切实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学生掌握的原有知识的现状出发进行设计问题和分析问题,切记按照教材居高临下的硬性“灌输”,只顾教师滔滔不绝地讲,不管学生的理解和吸收能力。例如在讲授“一个数除以小数”的数学知识时,采用“温故知新”的方法开始:“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请同学们试着在练习本上做几道试题”,结果同学们都很熟练地做完了,于是接着进行设问:“既然同学们做得都很好,那么谁能给大家说一说怎样计算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引导学生归纳了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后接着开始导入:“这节课,同学们想继续来研究小数除法吗?”采取渐进的方式,既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吸引着他们主动参与到新知识的探究过程中,大大提高了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当然,让学生做的复习题必须事先精心挑选,选择为新授内容做好铺垫的典型例题,既要突出重点,又要分散学生学习的难点,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针对教学的具体状况,突破内容的关键点

在讲解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必须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和思考新学例题与巩固复习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从而启发学生思维,进一步探索和揭示新领域的关键问题。例如:“一个数除以小数”这节课的难点不是学生的计算问题,而是顺承已有的“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学习基础来进一步学会“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所以,需在比较中针对教学的内容帮助学生突破关键点――

“转化”。根据教学进度,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可以合理改编教材中的情景。“同学们,中秋节马上就要到了,为了庆祝中华民族的这一传统节日,就要劳驾美术小组的同学精心布置学校的宣传栏。为此我们要买一些彩纸来装扮它,下面请同学们思考:彩纸0.95元一张,买彩纸共用去10.45元。根据这些信息,你能计算出我们买了多少张彩纸吗?怎样列式呢?”学生很快借助于原有的除法知识做出了回答:“用除法计算,可以这样列式:10.45÷0.95。”教师及时鼓励学生后继续引领初步探究计算方法:“那么请大家算一算,先独立思考,再把自己的想法和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同学们都交流了自己的算法,这时老师进行总结:通过比较我们发现,可以利用商不变的性质,把10.45÷0.95转化成1045÷95,我们就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在这一过程中先给学生提供思维方向,让学生用学过的知识去解决。然后,再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思考空间,放手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解决问题。不仅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这里采用了“有意义的转化”这一教学方式,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清清楚楚地明白了转化过程。同时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自己总结出除数是小数的计算方法,然后教师再加以概括。既培养了学生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紧紧抓住“转化”的关键点,巧妙地突破了这节内容的难点。

三、进行拓展练习,牢抓知识巩固点

在讲授完新课后,教师先总结:“在计算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先要看清除数有几位小数;再把除数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同时向右移动相同的位数,使除数变成整数,然后再按照除数是整数的方法进行计算。”“我们获得了新的知识后,现在就请同学自主练习,看谁做得既快又准确。”于是可以由难到易地设计多种灵活多样的题目,当然所有题目的共同点都是来强化“一个数除以小数”的除法列式以及移位计算,让不同的学生在教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并且特别注意了在反馈环节中学生的交流、展示与评价,依然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主要是发挥他们合作探究、互助学习的作用。在设计问题时,特别注意要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注意生活情境与数学抽象的联系,凸显了把生活情景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这样更能让学生切身体会到生活中的数学,既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和信心。

总之,在小学数学的教学活动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引导他们回顾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来迁移新的知识点,处理好新问题的生长点,抓住“切入点―关键点―巩固点”三个环节,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合作探究、交流展示、互助答疑,教师要适时精讲点拨、归纳生活,巩固练习要有梯度,紧密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切身体验学习的快乐,感悟抽象的数学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完成应有的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杨庆余.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周玉仁.小学数学教学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3]马云鹏.小学数学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第3篇:数学的教学方法范文

【关键词】高中数学 变式教学方法

变式教学,顾名思义,就是通过对知识的变式来讲解知识,这种变,变的是思考的角度、层次以及数学背景,通过对这些方面的“变”,让学生在变化中抓住不变的东西,从不同的条件和变式中找出事物不变的属性。数学是思维性很强的科目,要想学好数学,就要能够对数学公式、原理等融会贯通,题海战术并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学生要在不断的变式数学中去开拓自己的思维,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数学成绩。

变式数学不仅仅是变换掉数学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变换这个问题思路。要在变式中改变数学题的条件、前提、背景等各方面,甚至要将公式和概念深化、多样化。数学中很常见的变式教学就是一题多解、变题以及多道题目可用一种方法来解,这几种学生都不陌生。变式教学说起来玄乎,实际上在日常数学教学中是非常常用的。

学生在数学学习上有定性思维,这就导致很多时候题目只是简单地变换了一个条件或者背景,学生就不能够很好地根据实际来解答。学生没有应变能力,就很容易被数学题目中的陷阱所迷惑,这就需要老师运用变式教学方式来增强学生在这方面的敏感性。在教授数学概念和抽象原理的时候,老师要对这些概念和原理从不同的背景、条件以及不同的角度和层次来变式,要引导学生去发现这些变式中的共同点,让学生发现其中不变的就是概念,这样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概念和原理。老师在此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记住做题时要注意的地方,同时要总结出该概念和原理适用的范围,不能让学生片面地去理解这个概念。这样的变式能够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养成科学严谨的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能力,让学生在以后的数学解题中躲开陷阱。

数学的很多公式、原理都是有条件的,只要在这个条件成立的情况下改原理或者概念才是适用的。但是学生往往会忽略这个前提条件,老师要在平时的训练中强调条件的重要性,要利用变式,让学生在变式中体会到条件对一个公式、原理的重要性。变式通过引起学生头脑中的固有思维和新颖题型的冲突来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加强对前提条件的理解。数学教学中常用的还有错题和反面例子,这也是一种变式。通过对这些变式的练习,对同一个问题各方面的分析,比如正面、反面、侧面以及错误面的分析,让学生发现问题的根源,从而在以后的解题过程中能够一眼发现症结所在,不被各种障眼法迷惑住。

一个好的问题它的周围一定还会有很多个好的问题,好问题往往是扎堆生长的,在遇到了一个好问题的时候,要学会从它出发,去找寻其他和它类似的问题。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通常会有一个基本式子,老师所进行的所有变式都是根据这个基本问题来的,运用变式教学方法,在基本式子上加以变化,引导学生对这一系列的变式进行思考、联想以及比较等,能够开拓学生的思维,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让学生有兴趣、有信心进行数学探究。同时,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也能够很好地、更加深刻地去理解那些复杂难懂的数学公式和概念,对学生数学成绩的提高和综合素质的提高都有一定的好处。

概念是死的,很多老师将概念和原理灌输给学生之后就不再管了,这是一种错误的做法。实际上,学生形成了数学概念和原理还是远远不够的,他们并没有掌握运用这些概念和原理的能力,此时让学生运用这些概念和原理去解决问题就显得操之过急了,容易打击学生学习的激情和信心。这个时候,需要老师对数学概念和原理作出进一步的阐述,通过变式让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去理解这些概念,让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这样才算是真正掌握了这个数学原理和概念。

通过数学变式,能够让学生在举一反三中获得学习的乐趣,让数学学习不再是单调乏味的,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就能很好地掌握数学原理和概念,从而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率和质量。变式教学方法能够开拓学生的视野,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多样的变式中养成勤动脑的好习惯,这样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学生的未来是大有好处的。而且,老师也会在变式教学中重获激情,老师和学生的积极情绪能够大大地提高课堂的实效性。但是,在很多时候,老师也会因为变式教学讲得太过兴奋,完全没有考虑到课堂的教学时间和学生的情绪。变式教学是教学方式里的调味剂,但是不能作为主要教学方式,老师切不可整堂课都采用变式教学方法。变式教学方法对学生的注意力和思维能力都有一定要求,是比较耗脑子的教学方法,过多的变式教学反而会让学生产生精神压力,从而产生厌烦情绪。因此,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适度原则,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学生的学习状态,根据学生的情况来制定变式教学方案,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去学习数学。

第4篇:数学的教学方法范文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方法;数学思想

一、理解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关系

所谓数学思想,就是对数学知识和方法的本质认识,是对数学规律的理性认识。所谓数学方法,就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根本程序,是数学思想的具体反映。数学思想是数学的灵魂,数学方法是数学的行为。运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感性认识不断积累的过程,当这种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产生了质的飞跃,从而上升为数学思想。若把数学知识看作一幅构思巧妙的蓝图而建筑起来的一座宏伟大厦,那么数学方法相当于建筑施工的手段,而这张蓝图就相当于数学思想。

实际上,数学思想和方法的内涵与外延,往往难以界定,在初中数学中,许多数学思想和方法是一致的,两者之间很难分割,它们既相辅相成,又相互蕴含。

二、把握《课程标准》关于数学思想和方法的不同层次要求

《课程标准》对初中数学中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划分为三个层次,即“了解”、“理解”和“会应用”。

数学思想主要是让学生达到了解层次,包括数形结合的思想、分类的思想、化归的思想、类比的思想和函数的思想等。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有些数学思想在课标中并没有明确提出来,教师有必要指出来,让学生了解。比如由一般向特殊转化的思想,方程(组)的解法中,就贯穿了这一思想,让学生了解,有助于深入学习。数学方法有的只求了解,有的则要求理解或会运用。要求了解的方法有:分类法、类比法、反证法等;要求理解或会运用的方法有:待定系数法、消元法、降次法、配方法、换元法、图像法等。

在教学中,要认真把握好“了解”、“理解”、“会应用”这三个层次。不能随意将“了解”的层次提高到“理解”的层次,把“理解”的层次提高到“会应用”的层次,不然的话,学生可能会觉得一些数学思想、方法抽象难懂、高深莫测,从而导致他们失去信心,给教学带来困难。

如初中几何,教材明确提出“反证法”的方法,且说明了运用“反证法”的一般步骤,有的教师可能会觉得有讲头,而详加讲解,并要求学生学会;但《课程标准》只是把“反证法”定位在“了解”的层次上,对照起来,这样的教学就失“度”了,拔高了,其结果恐怕是花费了许多教学时间,但收效甚微。

三、采用合宜的方式教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

所谓“合宜”,就是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规律,以学生为中心,循序渐进,合理安排。

(一)整体设计,由浅入深。

数学思想的内容是相当丰富的,方法也有难有易,因此,必须分层次地进行渗透和教学。这就需要教师全面地熟悉初中三个年级的教材,钻研教材,按照初中三个年级不同的年龄特征、知识掌握的程度、认知能力、理解能力和可接受性能力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分层次地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整体设计是由浅入深地组织教学的前提,只有从整体出发,才能充分把握思想和方法在什么时候、面对什么问题,需要浅教还是深教,也只有从整体出发,面对同类问题,体现逐步加深的过程,使学生循序渐进地更加有成效地获取完整的认识。

(二)以数学知识为载体,渗透“思想”和“方法”。

这里的“数学知识”指概念、法则、性质、公式、公理、定理等。《课程标准》说得很清楚,数学知识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概念、法则、性质、公式、公理、定理等,另一方面是指思想和方法,而思想和方法是“由其内容所反映出来”,因而应该将数学知识作为载体,把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教学渗透到数学知识的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好渗透的契机,重视数学概念、公式、定理、法则的提出过程,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解决问题和规律的概括过程,使学生在这些过程中展开思维,并在过程中形成数学思想和方法。

在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有机结合,要有意识地潜移默化地启发学生领悟蕴含于数学之中的种种数学思想方法,切忌生搬硬套,和盘托出,脱离实际等错误做法。

(三)体现“特殊——一般——特殊”的思路。

数学思想和方法属于高级的知识,这些知识应当从具体的解题实践中总结出来,然后通过迁移训练,使学生真正领会这些思想和方法。这个过程常常需要多次反复。知识的掌握往往要经历“特殊——一般——特殊”的实践过程,思想和方法的掌握更是如此。这个过程要求教师从具体(特殊)的数学问题出发,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形成一般性的思想或方法,但要明白这种思想和方法的意义,还需要学生回归到具体(特殊)的数学问题中去,只有这样,思想或方法才能在学生心中比较牢固地建立起来,在解决具体的数学问题时发挥指导作用。如此循环往复,学生的数学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不断提升。

(四)培养学生自我提炼思想和方法的能力。

第5篇:数学的教学方法范文

【关键词】课堂教学 实用性 自主探索 创新能力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的内容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和富有挑战性的,有利于学生更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面对新的课程理念,教师应该更新教学观念、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认为应该着重强调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设生活情景,参与实验教学

新课程标准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实现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顾名思义,“有价值的数学”注重强调实现数学的实用性价值。如何实现数学的实用性呢?

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创设合理的生活情景。即所谓的情景教学,强调为学生创设完整、真实的问题情景,以激励学生的认知需要和自主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激发学生的数学热情,使其在寓教于乐中掌握数学方法、形成数学思想,能主动地尝试从数学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同时,面对新的数学知识,能主动寻找实际背景,从而实现数学的应用价值。如:在教授圆形、长方形、正方形时,我创设的生活情景是将家中包含这些图形的实际物体展示给同学们看,面对真实的事物,学生更容易理解物体的形状和区别,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真正喜欢上数学。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强调数学实验的重要性,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往的数学教学过于强调接受学习,学生只能机械地、被动地接受老师所讲授的知识,缺少参与实际动手的机会,这种情况下所获得的知识只能是“纸上谈兵”,与新课标的精神“背道而驰”。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给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使其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二、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标准提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即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

“学贵有疑”,主动学习的核心是探索,探索活动始于提出问题,教师应鼓励学生在具体实践操作活动中独立思考,踊跃地发表自己的意见,让学生敢于提问和善于提问。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所运用的知识和技能是前人所总结和积累的,而提出一个新问题则需要创造性和想象力,需要创造性思维,一个善于提出问题的学生往往是一个有主见的人,一个思维活跃的人,可以说善于提出问题就意味着迈出了走向成功的第一步。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重视让学生尝试提出一些问题。同时,给适当的帮助和指导,选择有价值的问题和意见,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把“教”与“学”有机地统筹结合起来,相辅相成,充分发挥其引导作用,从而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能力。

三、敢于尝试,勇于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国家着重发展创新型社会的道路中,教学活动的创新是不可或缺的前进动力。新课程标准下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鼓励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数学教学并不是求“一”的认识活动,问题的解决可以追求最佳的途径,但也应注重寻求方法的多样性,“从而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发展不同的求知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选择灵活恰当的教学方法,提高自身教学能力

“教无定法,贵要得法”。数学教学应根据每堂课的教学任务,确定教学目标,并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的变化,灵活选择有助于提高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教学方法,比如结合课堂内容,灵活采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抢答提问等教学方式。有时,一堂课可能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就需要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技术能力,掌握扎实的实践操作能力,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和知识素养,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科研教学水平,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总之,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数学老师,应以新课程标准的精神为指导,灵活运用和恰当选择教学方法,在数学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自主探索合作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能力。在使学生成绩获得提高的同时,也享受到学习的乐趣,体会到知识的有用性和知识创造的价值。从而尊重知识,热爱学习。

参考文献:

第6篇:数学的教学方法范文

一、强调基本概念

函数的形式千变万化,也是学生学习时感到困难的原因之一.对此,教师要教会学生以不变应万变的方法,把握函数的基本规律.函数的基本知识点一般包括:函数的定义域、单调性、奇偶性等.学生要观察和分析函数的变化趋势、变化特点,都必须建立在以上知识点的基础之上.

例如,在讲“单调性”时,教师可以从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过的一次函数和反比例函数入手,让学生观察函数y=3x+1和y=2x的图象,然后说出它的单调性.

学生:对于y=3x+1,y的值随x的增大而增大.对于y=2x,在(-∞,0)上y随x的增大而减小,在(0,+∞)上,y随x的增大而增大.

教师:很好.同学们可以看到,在第二个函数中,x不能等于0.这就是我们所求的定义域.此函数的定义域为{x|x≠0}.

教师:同样,我们也可以根据图象得到y的值分别构成两段下降的曲线,这种持续的变化就是函数的单调性.如果y一直随着x的增大而增大,我们就可以说在这段区间内函数呈现单调增的趋势.那么,谁可以形容一下例题中的函数的单调性呢?

学生:y=3x+1在(-∞,+∞)区间内单调递增,y=2x分别在(-∞,0)和(0,+∞)上单调递减.

大概熟悉了函数的单调性后,教师再引入函数单调性的定义:在函数的y=f(x)的定义域A内,如果任意区间I内的自变量x2>x2,则有f(x2)>f(x2),那么y=f(x)在区间I上是增函数.接着,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模仿增函数的定义去定义减函数.

等学生掌握了函数的单调性定义之后,教师再让学生反过来思考判定函数的单调性的方法.一些学生认为可以结合图形思考,看图象是上升还是下降的曲线.此时教师可以给出一个比较复杂的函数,例如y=x+1x.学生会发现有时函数图象不好画.

此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函数的单调性定义上思考:在区间内取x2和x2,x2>x2,看f(x2)-f(x2)的正负即可.

二、注意数形结合

数形结合是函数教学中的传统教学方法.无论是引入新知识点还是帮助学生理解复杂的函数表达式,数形结合在其中都发挥着巨大作用.并且,随着多媒体教学在课堂上的广泛深度应用,为教师充分运用这种数形结合的演示提供了极大便利.

在学习抽象函数的奇偶性和对称性时,教师也可以采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先引入简单的函数,让学生去观察图形,判断它们的性质,找到它们的对称轴或者对称中心.然后在学习复杂的抽象函数的过程中,学生通过一定的求解公式找到对称轴或者对称中心后,教师可以利用相关的制图软件将函数的图象画出来去验证学生的答案,方便学生巩固知识,订正错误.

三、拓展综合能力

函数教学的难度除了函数知识本身的抽象性和复杂性外,还关系到函数的综合应用.在高中数学的学习中,为了考查学生对函数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和分析能力,常常将函数与其他知识点结合起来.

例如,在解函数应用题、解析几何题时.教师要培养学生分析题目的能力.

对于一道复杂的解析几何题目,教师首先要让学生看题目的要求.如果是求数值的题目,那么很有可能是利用函数求解;如果是证明题,那么函数是辅助手段.

应用题考查的是将实际问题抽象化的数学能力.学生需要做的往往是建立目标函数,并通过函数的单调性、周期性等性质求解.值得注意的是,根据实际问题建立的目标函数一定要注意定义域.

学生还可以把题目中的数量关系用简单的符号在草稿纸上表示出来,方便自己确定自变量,建立函数.

第7篇:数学的教学方法范文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 数学思想 数学方法

一、理解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关系

所谓数学思想,就是对数学知识和方法的本质认识,是对数学规律的理性认识。所谓数学方法,就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根本程序,是数学思想的具体反映。数学思想是数学的灵魂,数学方法是数学的行为。运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感性认识不断积累的过程,当这种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产生了质的飞跃,从而上升为数学思想。若把数学知识看作一幅构思巧妙的蓝图而建筑起来的一座宏伟大厦,那么数学方法相当于建筑施工的手段,而这张蓝图就相当于数学思想。

实际上,数学思想和方法的内涵与外延,往往难以界定,在初中数学中,许多数学思想和方法是一致的,两者之间很难分割,它们既相辅相成,又相互蕴含。

二、把握《课程标准》关于数学思想和方法的不同层次要求

《课程标准》对初中数学中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划分为三个层次,即“了解"、“理解”和“会应用”。

数学思想主要是让学生达到了解层次,包括数形结合的思想、分类的思想、化归的思想、类比的思想和函数的思想等。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有些数学思想在课标中并没有明确提出来,教师有必要指出来,让学生了解。比如由一般向特殊转化的思想,方程(组)的解法中,就贯穿了这一思想,让学生了解,有助于深入学习。数学方法有的只求了解,有的则要求理解或会运用。要求了解的方法有:分类法、类比法、反证法等;要求理解或会运用的方法有:待定系数法、消元法、降次法、配方法、换元法、图像法等。

在教学中,要认真把握好“了解”、“理解”、“会应用”这三个层次。不能随意将“了解”的层次提高到“理解”的层次,把“理解”的层次提高到“会应用”的层次,不然的话,学生可能会觉得一些数学思想、方法抽象难懂、高深莫测,从而导致他们失去信心,给教学带来困难。

如初中几何,教材明确提出“反证法”的方法,且说明了运用“反证法”的一般步骤,有的教师可能会觉得有讲头,而详加讲解,并要求学生学会;但《课程标准》只是把“反证法”定位在“了解”的层次上,对照起来,这样的教学就失“度”了,拔高了,其结果恐怕是花费了许多教学时间,但收效甚微。

三、采用合宜的方式教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

所谓“合宜”,就是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规律,以学生为中心,循序渐进,合理安排。

1、整体设计,由浅入深

数学思想的内容是相当丰富的,方法也有难有易,因此,必须分层次地进行渗透和教学。这就需要教师全面地熟悉初中三个年级的教材,钻研教材,按照初中三个年级不同的年龄特征、知识掌握的程度、认知能力、理解能力和可接受性能力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分层次地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整体设计是由浅入深地组织教学的前提,只有从整体出发,才能充分把握思想和方法在什么时候、面对什么问题,需要浅教还是深教,也只有从整体出发,面对同类问题,体现逐步加深的过程,使学生循序渐进地更加有成效地获取完整的认识。

2、以数学知识为载体,渗透“思想”和“方法”

这里的“数学知识”指概念、法则、性质、公式、公理、定理等。《课程标准》说得很清楚,数学知识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概念、法则、性质、公式、公理、定理等,另一方面是指思想和方法,而思想和方法是“由其内容所反映出来”,因而应该将数学知识作为载体,把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教学渗透到数学知识的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好渗透的契机,重视数学概念、公式、定理、法则的提出过程,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解决问题和规律的概括过程,使学生在这些过程中展开思维,并在过程中形成数学思想和方法。

在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有机结合,要有意识地潜移默化地启发学生领悟蕴含于数学之中的种种数学思想方法,切忌生搬硬套,和盘托出,脱离实际等错误做法。

3、体现“特殊—般—特殊”的思路

数学思想和方法属于高级的知识,这些知识应当从具体的解题实践中总结出来,然后通过迁移训练,使学生真正领会这些思想和方法。这个过程常常需要多次反复。知识的掌握往往要经历“特殊— 一般—特殊”的实践过程,思想和方法的掌握更是如此。这个过程要求教师从具体(特殊)的数学问题出发,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形成一般性的思想或方法,但要明白这种思想和方法的意义,还需要学生回归到具体(特殊)的数学问题中去,只有这样,思想或方法才能在学生心中比较牢固地建立起来,在解决具体的数学问题时发挥指导作用。如此循环往复,学生的数学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不断提升。

4、培养学生自我提炼思想和方法的能力

第8篇:数学的教学方法范文

关键词:高等数学;教学方法;思维能力;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K2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3)08—0048—02

高等数学是思维活动的产物,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广泛的应用性,是人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重要思维工具。作为大学学习中一门重要的课程,高等数学的教学,不仅需要教师具有严谨的教学逻辑、清晰的推导思路,还需要学生保持精神集中,视觉听觉并用,在亲自演算中加深理解。如何使师生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更为高效地互相配合,本文总结了在任教中得到的一些经验与认识。

一、调节学生情绪

高等数学主要作为公共基础课程之一开设于大学低年级,对于大学新生而言,学习环境和教学方法都发生了重大改变,课堂内容明显增多,知识点讲解进度快,种种不适应导致学生对高等数学课程产生恐惧、排斥甚至厌恶的心理,尤其对于一些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对此,本人认为可以在教学前和教学过程中尝试调节学生情绪,激发其学习兴趣。如引入生活例子,讲述一些他们感兴趣的事件等。此举既可拉近师生感情,减少代沟,又能挑起学生的兴奋点,营造轻松活跃的学习氛围。互动的过程中教师应善于观察学生的眼神、表情,根据课堂气氛适时调整讲授的节奏。

例如,上午课的学生经常处于昏昏欲睡、精神不振的状态,此时如果直奔主题开始授课,则会由于学生精神无法高度集中而导致接收效果较差。基于高数“环环相扣”的教学特点,如果学生一开始就没有透彻地理解,对于后面的知识点学生更是一头雾水,则会导致“恶性循环”般的教学效果。通常我会在课前给大家先讲一个笑话,或者聊聊生活趣事,引得学生顿时开怀大笑,情绪高涨,当他们都把注意力集中到我身上了,再慢慢回到教学内容上来。通过提出一两个疑问,让学生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思考能不能解决,再引入相关的新知识点来解决问题。

二、阐明符号内涵

高等数学语言是精确的,它以简明、紧凑的形式表达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数学语言即符号语言贯穿于数学内容的全部,数学中的每一个概念、定理、公式、运算或推理都离不开符号语言对其意义的表述。在高等数学教学中,要重视对符号语言表述能力的训练。教师在讲解这部分内容时,首先要向学生解释符号形式的表示过程,揭示其本质结构和内涵,消除数学符号的神秘感,提高学生的记忆效果,并引导学生使用其进行推理演绎。

例如,讲授“极限”这章节时,可先引入“数列的极限”作为一种特殊的极限形式。由于学生对数列更为熟悉,在高中也接触过,知道部分数列的变化规律,而“数列”又可以看成是一种以项数作为自变量的特殊函数,因此先介绍“数列的极限”,让学生通过观察“数列”的变化规律联系到“极限”的概念,引入极限的ε—δ符号定义,再推广到“函数的极限”的讲解。通过这种“从特殊到一般”的演绎方法来介绍一般函数极限的ε─δ定义,可以让学生更容易地接受“极限”的ε—δ符号定义。此外,还可适时选用一些科学史上的经典事例来帮助说明,或者把自己所亲身经历、亲眼目睹的事例放到具体的教学内容中,使学生看到高等数学中的辩证法思想和具体方法都能被广泛用于各种工程领域,促使学生自觉锻炼抽象思维、逻辑推理能力,激发学生的探索心,克服怀疑和厌学情绪。

三、注重因势利导

数学是具有高度严密性、精确性的学科,它的主要理论大都是通过逻辑演绎而得到。对定理和问题的来龙去脉,实质所在,应当深入浅出地分析清楚透彻:先让学生明白问题所在,尝试如何入手解决,再进一步将证明思路传授给学生。解决过程中应当给予学生一定的反应和思考时间,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发散思维和逻辑推导能力。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可以采用提问法。一个好的问题,必然成为学生思维活动的指路标,因此可以在每个重要知识点环节精心设计一两个“激疑式”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这是引导他们应用高等数学思想、方法去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1.在学生给出反应后,适当纠正并强调重点难点。在经过了正向的推导之后,还需要加强学生“双向翻译”能力的训练,教学生既能将现实材料和信息用符号语言翻译成数学问题,又能将符号语言表述的解答翻译回实际对象并扩展应用到实际问题。

2.这个过程可以通过适量的题目讲解和练习来实现。总之,教师应传授学生阅读、自学的方法,培养学生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运用精确、简洁的数学语言表达复杂的思想,提高思维的能力。

四、培养发散思维

习题是巩固深化知识点的有效途径,高数的教学离不开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答习题。每道题都可能存在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问的情况,教师也应当引导学生通过不同的思路方法思考问题、改变问题,提出新问题,激发他们的发散思维,将各知识点融会贯通。指导习题应重在分析,即透彻地分析题目的内容、目的以及可能考核到的知识点,从而多角度分析题目的解题思想和解答方法。

例如,在学习完“极限”这一章节后,学生应该学到以下几种求极限的方法:抓大头方法、重要极限的运用、等价无穷小的替换、洛必达法则等,因此,一道题目可能就有多种方法来求解。如下题:

可见,一道题目可以运用多个知识点去解答,这种利用多种方法求解同一题目的做法不仅训练了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解题方法,也融会贯通了前后所学的知识点,同时系统地对一个章节做了一次总结复习。

五、防止照本宣科

教学应该遵循教学大纲,大纲实际上又来源于教材。给学生强调课本的用途是预习与复习,但根据实际教学观察,只有少部分的学生能做到预习以及温故而知新的效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要根据学生的情况适当调节教学方法和教学进度,注入教师丰富的言行、独特的见解、适当的调整和补充知识点或例题。这既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又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具体教授中,可以根据情况适当微调一章节中知识点的顺序,或者根据学生专业知识需求情况适当删减或者补充部分知识点。例如对于通信工程专业的学生,在讲授“傅里叶级数”时可以增加理解傅里叶级数的物理意义(如三角波可以认为是基波和无限个谐波的叠加,傅里叶级数的系数就是基波和各次谐波的振幅),并强调学会从表上查函数的幂级数和傅里叶级数展开式,通过补充课外的对应例题在课堂上给学生思考并讲解,加强对本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其中蕴含着深深的学问与艺术。作为一名高等数学的任课教师,只有不断探索教学方法的创新,更好地与学生互动,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不仅让学生接收高等数学的知识,更能培养他们的发散创新思维和逻辑分析方法,能够灵活地运用于今后的学习和工作领域。

[参考文献]

[1] 陈陶,杜黎,杜霞,周庆新.高等数学教学的核心是培养辩证思维能力[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 (S1).

[2] 郑毓信.数学方法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3] 王凤莉.高等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6).

[4] 王小平.提高高职高等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思考[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2(03).

第9篇:数学的教学方法范文

摘要: 很多学生刚进入初中学习,对各学科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可是有的学生上数学课没多久,兴趣就慢慢消失,这几乎成了七年数学教学的普遍性问题,长期以来,教师们为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不懈努力。但师生双方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教材,左右着教学改革和教学进程,直接影响着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而新教材内容安排新颖合理、生动活泼,对学生很有吸引力。只要教师教法得当,就能比较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 数学教学;兴趣化;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4-0171-01

面对新教材应该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呢?经过我的不断探索和实践,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要充分把握起始阶段的教学。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是新教材编写者的指导思想。七年级学生翻开刚拿到的数学课本后,一般都感觉新奇、有趣,想学好数学的求知欲较为迫切。因此,教师要不惜花费时间,深下功夫,让学生在学习的起始阶段留下深刻的印象,产生浓厚的兴趣。

如在教学第一章时,可让学生参与部分实验。在本章结束后,可以利用课外活动举办一次自由形式的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可以设计学生对数学难学吗、有用吗?数学是不是都这样有趣?对基础弱的能不能学好?对各种问题展开讨论,以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如在教学第一章中“展开与折叠”时,让学生俩俩一组互相制作,同学们积极的认真画、剪、叠,又互相验证:画的时候要注意边与边之间的关系。再如在教学截一个几何体时,可利用切豆腐的方法,化难为易,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正如新教材所要求的目标:七年级数学起始阶段的教学,侧重消除学生害怕的心理、提高学习兴趣上做文章,以数学的趣味性、教学的艺术性给学生以感染,使其像磁铁上的铁屑离不开磁铁一样,向往着教师,向往着本学科。

二、求新、求活以保持课堂教学的生动性、趣味性。

七年级数学比较贴进生活实际,具有很强的知识性、现实性和趣味性。因此,它以丰富的内容提供教学中诱发学生情趣和动机的酵母。新教材还抓住了七年级学生情绪易变、起伏较大的心理、生理特点,要求以“活的东西去教活的学生”(陶行知先生语),来培养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全面提高他们的素质和能力。

1.注重课堂教学中的引入环节。在课堂引入中,设计各种形式、运用各种手段把学生调动起来,唤起他们的参与意识。如教学“七巧板”时,一开始就用事先准备好的七巧板拼出一些优美的图案,提出:这些图案由哪些基本图形组成的?它们的边与边之间有什么关系?待他们思考回答后再进行总结。最后让他们自由合作进行制作,也拼出一些优美的图案。这样,通过简单的表演,把问题设置于适当的情境下,从而营造了一个生动有趣的学习环境。相信在这样轻松的环境下,学生会兴趣盎然、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

2.充分让学生参与实践操作。新教材还针对七年级学生喜欢观看、喜欢动手的性格特征,安排了大量的实践性内容。要求尽可能利用自制教具优化课堂结构,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我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自由组合),请他们做我的助手,一道准备实验器材、进行实验演示。通过实验操作,既规范了学生的劳动、行为习惯,又使他们在参与活动中认识“自我”,以产生兴趣和求知欲。

此外,在教学中教师的语言的精练、语调的变化得当,板书设计合理,字体优美雅观,知识丰富等都能激发学生和学科情感,达到“亲其师,信其教”的效果。

三、注重学习方法指导,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新教材以“指导教法,渗透学法”的思想,在每章节内容的编排上安排了“做一做”、“想一想”、“议一议”、“读一读”等栏目,其独具匠心、面目一新。其宗旨是设法使学生学有趣、学有法、学有得,同时对教师的教法提出了高要求。在教学实践中,我从兴趣教学入手,侧重于从以下几个环节中进行:

1.培养阅读习惯。具体方法是阅读前出示阅读题,如教学“角的度量与表示”时,可出示阅读题:我们以前用刻度尺测量线段的长短,那我们用什么来度量角的大小呢? 角的表示方法有几种?表示的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阅读完毕,或通过提问、或以评估的形式来检查阅读效果;或有计划地组织学习小组以讨论的形式探讨阅读内容。同时,鼓励学生在阅读中找出问题,并不失时机地表扬在阅读中有进步、有成绩的学生,使学生有获得成功之喜悦,从而产生兴趣,养成阅读的习惯。

2.培养讨论的习惯。教师通过有针对性、合理性的提问,引发学生进入教学所创设的教学情境,引发他们积极探讨数学知识,逐步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讨论的习惯。特别是一题多解的题目或需要分类讨论的问题,如在教学“绝对值”、“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就有很多需要分类讨论的题目;还有在探索规律这一节的教学中,也可以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由此引导学生三、五人一组进行讨论,归纳出相应的方法和规律。

3.培养观察能力。学生对图形、对实验的观察特别感兴趣,缺点是思维被动、目的不明确,这就需要教师引导他们有的放矢、积极主动去观察。可采取边观察、边提问、边引导学生对变化原因、条件、 结果进行讨论;也可以创设教学情境把学生带入较熟悉的环境中去观察。如在教学“平行”前,要求学生认真观察现实生活中有关于平行的实物,上新课时着重提问几个学生,并根据他们的观察、分析的情况逐步导出平行及其性质。这样能使学生体会观察所带来的收获与兴奋,自觉养成观察的习惯。